培养学校管理者

2024-10-10

培养学校管理者(共12篇)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1

以养成教育为起点

1. 在学习上强调自学

现代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已由过去的传授知识转化为培养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经由教师的教而达到不教自学,不导自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与挑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呢?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例如,我校有一个同学原来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准备性,尤其缺乏自学能力。为使其尽快改变面貌,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一起帮他会诊,共同商讨教育方案。经反复商讨,老师们达成了共识:激其自尊———促其变懒为勤;激其自律———促其变随为专;激其自信———促其变悲观为乐观;激其自强———促其缩手缩脚为敢于挑战困难;激其自主———促其变被动为主动。思路确定了以后,教师们分头去做工作。体育教师积极肯定他在体育方面的特长,鼓励他的自信,班主任现身说法讲人要自律,数学教师则给他专门讲授自学方法。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兴趣日浓,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最后成为受到学校多次表彰的好学生。

2.在行为上强调自律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成绩,在学生考试时予以监考,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必要的。然而,应当承认,监考就意味着至少对部分学生自律能力的不信任。为促进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可以尝试在部分班级推出无人监考的措施。无人监考的本质是通过信任学生来促进学生的自尊与自律,这一措施与其说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不如说是通过充分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律与自尊的养成。在刚试行无人监考措施的时候,可以先由个别班级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批后试行。然后等到时机成熟,全校所有班级都可以采取无人监考这一举措。如果一所学校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也会感到自己是能够被信任的,从而使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律能力都得到发展。

以强化反馈为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调动学生情感投入的主要手段。为此,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千万不要吝惜赞美之词。当学生做对一件事或答对一个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可能会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起到惊人的激励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有位学生,在一段时间里数学成绩很不理想,每次考试几乎都是30多分。教师在给予适当的个别辅导外,更注重从提高他的自信心入手,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他在回答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站在那里木然不知。后来,连猜带蒙嘟哝了一句。教师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大声地说:“回答得很对!”就是这句表扬性的语句,给了这位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勇气与鞭策。从此,他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消极因素,积极与老师配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师也从较简单的问题开始,有意识地让他更多地品尝成功的滋味。后来,这位同学发奋努力,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自我发展为根本

1.在教学中认识自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同时,也要积极启发学生认识个人尊严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自尊既包括人格自尊,也包括国格自尊;自信既包括对自身的信心,更包括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信心;自强则要求把各自的奋斗目标设定在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之中。奋斗的动力既来自对个人价值的期望,更来自对振兴民族使命的认同。自主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与满足,同时也包含对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维护,尤其是要拥护现实中的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 在活动中摆正自我

班级活动是学校最经常的活动,要使自主管理、有效发展落到实处,就需要全体师生献计献策。如可以让有些班级把目标具体化为“我班就是要争第一”,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当然,第一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是第一,也不可能班班都是第一。在全校中,每个人和每个班的相对位置往往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可以组织“左邻右舍,你们还好吗”等活动,让学生到平行班级去看一看,比一比,让他们了解兄弟班级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和纪律作风。还可以派代表到其他班去听课,参观其他班级的自习活动,和其他班级优秀同学座谈,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3. 在实践中提高自我

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可以逐步形成开放性、多层次、立体化的德育网络,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发动有些班级举办拍卖活动或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等。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得到了教育工作者普遍的认同。同样,在学生管理问题上,也可以像在教学过程中人们强调“教是为了不教”一样,做到“管是为了不管”,只有这样依靠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2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保证农村教育质量,培养一批农村教育的“领雁人”,促进全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对3.9万余名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开展了校际间的教师交流,以保证农村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另外,还实施对农村教师平均每月300元的农村任教补助。然而,这些努力,还远不能解决农村学校师资薄弱尤其是名师缺乏的现状,以及满足广大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笔者通过对新昌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2)发现:农村学校与街道学校的教师虽在学历上没多大差别,但在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一等奖、中学高级教师等方面的情况却不同。这足以说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街道学校的师资力量确实存在着差距。

一、农村学校名师匮乏引起的后果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同时,其对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而农村学校现有匮乏的教育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于是为孩子们择校就成了他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无论条件(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孩子学习基础等)是否允许,他们总是要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作出努力。这种迫切心情和愿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也是局外人无法理解的。

从新昌县近三年农村中小学生择校、农村中心完小在校人数等方面的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生的择校冲动犹如溃坝之水,不可阻挡地涌进了城市学校,造成农村学校班额严重不足(农村中心完小平均每班为18.5人),城市学校班额严重超编(街道市区小学每班平均为55人左右)。这一问题非常严峻,它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稳定,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导致农村学生溃坝式择校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学校的现有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高涨的求学需求。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中,师资力量薄弱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名师匮乏更为突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名师匮乏、教育质量不高,导致了广大老百姓对农村教育的不满意,这是择校的主要原因。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育质量,这又是导致下一轮学生择校的最大理由。如此恶性循环,若不加以改善,那么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要遏制农村学生溃坝式的择校现象,就必须提高老百姓对农村教育的满意度,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农村学校的名师。所以,开展农村学校的名师培养显得刻不容缓,而加强对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二、农村学校名师匮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关于农村学校名师匮乏问题,我们以座谈和问卷的形式对全县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塘大浅水藏不住有角之龙”

在农村学校,教师稍有冒尖,就会被调入城市街道学校。即使教师自己不想调,也会被“伯乐”们挖走。

(二)教师主动性不足

有想调入城市学校愿望和机会的教师自己会主动要求进步,没机会调动的教师就缺乏进步的主动性,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心理状态是“无可奈何”,缺乏竞争意识与氛围。此外,农村教师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有的为子女求学担忧,有的为自己评职称担忧,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培养力度不足

尽管政府认识到“农村学校缺乏肯干教师”,同时也采取了如“领雁工程”“教师交流”等一系列措施,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是一味治表药方。师资薄弱的症结仍没能得到根治,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四)缺乏名师引领

农村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外界交流少,缺乏名师与专家的指导引领,难以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瓶颈问题。

三、加强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建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主要靠教师的传道解惑。而教师队伍的成长,关键在于我们对名师这个领头雁的培养。换言之,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名师培养的问题,实质上关系到这个国家教师队伍是否强盛、教育能否成功、民族有否有前途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名师培养意义重大,尤其是农村学校名师的培养更显得重要与迫切。

农村学校名师培养,是关系到提升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件大事,需要政府部门的四大政策扶持。这四大政策扶持包括:一是经济政策扶持,保证培养经费的正常支出与支教教师的优质待遇;二是人事政策扶持,选派优秀教师下乡支教;三是业务政策扶持,保证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给予业务指导;四是特殊政策扶持,为留住和吸引优秀教师作全面保障。

(一)经费保证是做好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没有经济的保证,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农村学校名师培养也不例外。培养对象外出学习,支教教师的待遇、课题研究、资料购买等,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这一切都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扶持。

(二)人事安排是做好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关键因素

当前好多地方虽然都在搞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效果”这个视角观察,这种活动只能说是只具形式而不具意义。我们通过对7个乡镇11所学校的22位支教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下乡支教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要评高级职称的年轻教师,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所以影响力不大;二是支教教师被动下乡支教,且没有相应的待遇,所以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给被支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支教时间短,仅一年时间,不可能起到实际意义和作用;四是任务不清,到被支教学校任课,只能起到一般任课教师的作用,起不到带领作用;五是由于支教时间短、支教教师工作积极性欠缺等因素,被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家长非常抵触支教教师。因此,当前所谓的支教,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支援农村学校教育的作用,反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被支教学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所以,我们认为对支教的师资、时间、任务等都应有明确的目标。

1.支教教师的条件

应选派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支教教师的基本条件是具有亲和力(深受学生喜欢),或者是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在学生家长中有很好的口碑。2.支教时间的规定

因为1年的支教时间往往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所以支教时间应不少于3年。3.支教任务的确定

支教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任课而是培养教师,最好是少任课或者不任课。每个支教教师应带1~3个徒弟,在备课、上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全程培养。若所带徒弟在教科研方面成为县级学科带头人,或在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并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才算完成任务。

(三)业务指导是做好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有力保证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学研究室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农村学校名师培养工程上,要对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给予精心的业务指导。

1.确定培养对象

一般地,应挑选工作认真、上进心强、肯钻研、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教师为培养对象。

2.组建帮扶团队

以支教教师为核心,精选当地学校的资深教师、教研组长等,组建一个帮扶团队,对培养对象在备课、上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全力帮扶。

3.建立支教名师工作室

以支教教师与他们所带徒弟为成员组建工作室,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业务进修活动,不定期地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

4.组织磨课 “磨课”在新课程背景下已成为一个高频词,然而大家对磨课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们认为,所谓“磨课”,是指为了打造名师,教研员、众多资深教师和培养对象三者共同对某堂课的诸多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与修改、反复揣摩与研究、深入学习与实践的一个艰辛打磨过程。其目的是使这堂课能登上优质课的殿堂,并借此能把这位教师培养成为具有自己较成熟的独特教学风格的名师。

(四)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培养农村学校名师的根本保证 1.解决农村教师子女求学问题

相当一部分优秀农村教师要求调入街道学校的充分理由是为了解决子女的求学问题。如果政府能为这些教师解决这一后顾之忧,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恩泽,那么这部分教师就能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了。

2.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

虽然政府已经实施了对农村教师平均每月300元的农村补助政策,但这一补助额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提高到让城市教师羡慕的程度,从而在物质上能够让农村教师感到真正优越。

3.提高农村教师的精神待遇 在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上要向农村教师大幅度倾斜,在精神上让他们真正感到光荣与慰籍。这样,不但为留住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吸引街道优秀学校到农村任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校劳资档案管理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学校;劳资档案;意识;培养

学校劳资档案作为学校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职工工资及津贴等各项待遇进行核定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学校劳资档案归档,更是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而对学校与劳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归档案局,则是学校文书档案归档的最基本要求。由于在学校劳资档案归档过程中涉及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归档的大部分材料都具有永久性及暂时性的保存价值,在工作中往往都需要被查考和核实,所以需要加强学校劳资档案管理意识的培养,确保学校劳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培养学校劳资档案管理意识的必要性

当前在我国学校劳资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理念落后,再加之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就导致学校整体上对劳资档案管理意识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学校在劳资档案管理工作中,更重视维护教职工个人历史信息记录,而对档案材料的补充和更新缺乏重视。学校的劳资工作者往往是被动服务,充当保管员的角色。在劳资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管理方法陈旧,而且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员还沿用传统的方法来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和利用。在对劳资档案资料的收集多数情况下是依据行政命令来进行的,档案材料的整理多是以手工方式进行,效率较低,而且档案资料较为分散,共享程度较低,多是学校内部自行使用,无法向社会提供服务。这就导致当前劳资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信息化技术开始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这就对劳资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确保劳资档案能够更好的为学校和教职工服务,则需要努力培养学校劳资档案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学校劳资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二、加强学校劳资档案管理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劳资档案

劳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政策性、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而且与学校教育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对劳资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确保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作为学校劳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劳资档案管理意识,努力的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的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做好劳资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全心全意为学校教职工谋利益。

(二)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有效的理解和领会劳资政策

由于劳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这就要劳资档案管理人员要对国家与工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学习和掌握,同时还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因为任何一次工资政策的出台,都是对以前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所以作为学校劳资管理人员,需要准确对政策进行把握,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避免自身的行为与政策的规定出现脱离的情况,确保教育职工的自身利益。

(三)劳资档案归档工作要有计划性

劳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繁琐性,而且还会有一些突发性事务发生,所以劳资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强度较大,在疲于应付各类琐碎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对材料的归档工作,对某些材料需要存档,需要存哪类档案都不明确。所以需要有计划性的做好劳资档案的归档工作。这就需要在每学期工作计划制定时,可以对可能产生的档案材料进行预测,并明确其应该归于哪类劳资档案中,这样在齡操作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归档要求,从而做到及时收集和分类,有效的避免档案收集的遗漏现象的发生。

(四)做好基础工作,随时收集和整理劳资档案

首先,要建立劳资基础档案。将教职工的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职务的变动时间、任职时间以及年度考核情况等详细记录在档;

其次,对每一次变动都及时做好归档工作,对新增人员和减少人员不但要补充基础情况,还要保留过程记录;

第三,对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行政职务的人员每一次变动都要建立两套工资档案。即按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各建立一套,以便有据可查。另外建立工资台账也是做好劳资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对调出、退休、亡故、辞职辞退和开除等人员,要做到及时修改或核销有关人员的信息资料。

(五)分门别类进行劳资档案的归档

一是国家、地方政府关于工资、个人收入分配、工龄确认与扣除、学龄、离退休、福利待遇等各方面涉及学校教职工个人利益的政策、法规、文件等资料.它们应该存入文书资料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二是学校内部奖励、福利、内部分配制度的文件与关于教职工待遇的公文审批单或领导批示等过程文件,它们是日常工作中永久性或暂时性执行的依据与结果,为了便于日后的查询或在同类别执行中作为参考、或提供当事者对执行疑惑时的查询,也需要存入文书资料档案。

三是个人的档案资料,它反映了个人各项待遇演变的过程,要存入个人的人事档案资料。

三、结束语

学校劳资档案作为学校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与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与劳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加强学校劳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为学校劳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培养良好的劳资档案归档意识,提高劳资档案管理的水平,确保为学校的良性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玲.浅析医院劳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11-05-20.

[2]钱德凤.浅谈高校劳资管理工作中档案意识的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31.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4

近几年来, 我校在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作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建立青年教师帮带制度, 开展青年教师评优活动;成立校导师组, 全面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3年规划, 对全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纳入培养计划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对其在工作实践中多加锻炼, 增加才干, 无疑是起了积极作用。但是,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 要使培养工作有力度、有深度、有效度, 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 而且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还必须做好以下“文章”。

以老带新与以新促老

我校建设20多年, 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 在办校过程中, 涌现了一批批有相当水准的骨干教师队伍, 他们中一部分已进入老年教师队伍行列。他们有良好的师德, 业务能力强, 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这块阵地上辛勤耕耘, 教书育人, 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指导着他们培养出一届届高质量的合格人才。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 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张白纸”。因此, 青年教师要逐步快速成熟起来, 少不了需要老教师的传、帮、带。几年来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各种措施中, 突出了“带”这个重要环节。对帮、带有计划, 有措施, 也有考核制度。无论是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功, 还是各位帮、带老师的专长, 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做到“三个必须”。必须认真、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 扎实地学, 半学期不得少于听30节以上的课;必须于师徒同上一课书, 期末讲好汇报考核课;必须写好教学反思, 通过2~3年的努力, 在实践中掌握一名教师的基本功,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艺。

另一方面,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 易于接受新事物, 不少人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他们“悟”性强, 不受“框框”的限制, 许多青年教师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 反过来也促进了老教师在实施课改的新形式下继续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近3年内在我校导师组的组织下, 开展了“一帮一”“多帮一”的帮带活动形式, 老带新、新促老, 共同创造了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对于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和业务素质, 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 我校的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中的一部分, 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有的已成为我校教学中骨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可以说帮、带工作为我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搭建舞台与推向舞台

青年教师要早日成才, 除了骨干教师的帮、带外, 还必须在若干次大的教育教学中反复锤炼。作为学校领导, 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经常性地搭建“舞台”, 使他们有机会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如校党支部举办的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 充分展现了一批青年教师在师德要求方面刻苦磨练自己, 追求人生真善美的亮丽风采, 使广大教职工对青年教师刮目相看。青年团员课堂大比武, 全体团员全身心投入, 学校向国家级、省级、市级、推荐的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送课下乡下县均都是青年教师。为了让青年教师人人得到锻炼, 采取种种措施, 制度管理、硬性要求, 把他们都推向舞台。如青年教师的3年规划及每年的实施计划的基本要求, 每个青年教师必须参加, 每年暑假电脑培训班, 方便了全体青年教师参加并顺利通过合格考试。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都向青年教师倾斜, 如骨干教师优先外出学习, 每年举办骨干培训班, 为青年教师留有一定名额, 学校评优评先对卓有成效的青年教师大力地表彰、鼓励, 通过搭建舞台、推向舞台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 一批批学科骨干教师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可以说人民小学人才辈出。

全面扶持与重点培养

自课改以来, 我校制定的青年教师培养规划, 突出的特点是以人文关怀对青年教师全面关心、全面扶持。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 每位青年教师必须制定相应的专业化发展计划, 体现一专多能;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 特别是刚进入学校的教师配备了帮、带导师, 每一组每一学期要完成相应的任务, 学期末进行全面考核, 确定优劣, 采用末位淘汰制, 并辅以奖励措施。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学苦练教学基本功, 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质量观, 热爱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努力使自己在短时间内具备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具有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培养新人的优良师德。同时, 根据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使自己具有教育理论素质;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各种职业能力, 包括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竞争能力等。而且尽可能具有科研能力, 总结教学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使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目前我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30%的青年教师陆续被选入了市人才库, 30%的青年教师成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还有10%的进入了学校管理层岗位,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15%以上走上了备课组和年级组长岗位。几年来,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骨干队伍。其实这一举措也是培养学校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之一。青年教师骨干将架起今后学校师资队伍的骨架。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5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并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判断、总结最终得出结论,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很多高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整个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方式,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毕业就可以上手的第一线培养实际操作人才。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6

一、班级管理要选好班干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俗话说,“不怕烂摊子,就怕烂班子,有了好班子,能治烂摊子”。可见班干部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班主任要把班干部的工作凸显出来,赋予他们权力,解放他们的手脚,让班干部大显身手,锻炼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把班干部培养成为班级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成为培养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的焦点人物和核心人物。

二、师生要增进互信,增强留守儿童的归属感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长时间不间断学习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心理压力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为留守儿童创设出一条合理的释放不良情绪的途径,用适当方式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儿童找到倾诉对象和发泄方式。疏导及时得当,学生情绪就会得到及时调控,而且能进一步增进师生间的信任,融洽感情。反之,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三、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空间,和每一个学生成为朋友,让他们尊重你、喜欢你、理解你。利用课间和学生一起游戏、谈笑;利用午饭时间同学生沟通,了解情况。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记得有这样一首诗:“我到河边饮水的时候,我觉得那水也渴着,我饮水的时候,水也饮我……”

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共同感受:感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同学的情谊、感受生活的美好;共同分享:分享学习的快乐、分享友情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成长: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观念,和学生共同成长。

四、要了解留守儿童的消费观,进行理财教育

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财和消费观,消费主要是凭自己的喜好,有时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理。尤其每逢节日,他们盲目效仿他人,肆意追求高消费。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留守儿童合理消费,塑造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是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日常消费的监督力度和合理理财的教育力度,必要时应强令禁止学生某些不合理的消费。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不要因为无谓的攀比而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

五、要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

寄宿制学校公寓式管理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住在一起,年龄相仿,因而更容易交往,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生活氛围。

当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重情义、讲义气,把朋友间的友谊看得很重,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让积极向上、健康友爱的人生观、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为自主管理助一臂之力,否则会走向反面。

现在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自私、懒散、好冲动、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这需要教师抓住一个个契机,利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交往,团结同学,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特别是在他们受到冷遇、遭人排挤、彷徨无助时及时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寄宿制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公德意识。结合学校的相关措施,经过生活指导教师勤检查、常督促、抓落实,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就会逐步改善,学生的公德意识也会逐步形成。

六、要开好主题班会

班主任要审时度势,每个阶段要根据班级实际开好主题班会,使主题班会成为班级工作的动力泵和指挥枪,从而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管理能力。

班主任要把班级优秀事迹、成功经验、学生的快乐、点滴进步等,及时和学生分享。有位教育家说过,“不会和学生分享快乐的班主任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班级工作出现低谷、挫败的时候,班主任要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及时矫正问题,给学生一个方向,从而寻找下次成功的切入点。并教育学生“挑战中当先锋,奉献中做先锋,学习中争先锋,文明中抢先锋”,让班会成为学生的加油站。

七、要充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他们远离家庭,远离父母,这无疑给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排除消极心理,优化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着眼于每个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不断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的突破口。

八、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校道德教育陷入困境。部分青少年道德素质严重滑坡,这也反映了传统的德育方式效率不高的现象。

留守儿童年龄小,一些思想意识不能自发地产生,而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师说教,强行灌输,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腻烦。如果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教育效果就会不佳,烙印不深,因而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断探索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

“班班通”的开通,提高了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班班通”提供了多媒体逼真的、典型的画面,使人们如身临其境,受到更多的感染和陶冶。网络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将许多历史性的、抽象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与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甚至可以用案例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因此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有成为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涵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太阳一样神圣的责任——传播爱与温暖。让我们共同来关爱留守儿童,并不断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使其在爱与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7

笔者通过对新昌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调查统计 (结果见表1、2) 发现:农村学校与街道学校的教师虽在学历上没多大差别, 但在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一等奖、中学高级教师等方面的情况却不同。这足以说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街道学校的师资力量确实存在着差距。

一、农村学校名师匮乏引起的后果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同时, 其对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而农村学校现有匮乏的教育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于是为孩子们择校就成了他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无论条件 (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孩子学习基础等) 是否允许, 他们总是要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作出努力。这种迫切心情和愿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也是局外人无法理解的。

从新昌县近三年农村中小学生择校、农村中心完小在校人数等方面的调查情况看, 农村中小学生的择校冲动犹如溃坝之水, 不可阻挡地涌进了城市学校, 造成农村学校班额严重不足 (农村中心完小平均每班为18.5人) , 城市学校班额严重超编 (街道市区小学每班平均为55人左右) 。这一问题非常严峻, 它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稳定, 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导致农村学生溃坝式择校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学校的现有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高涨的求学需求。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中, 师资力量薄弱是最主要的, 尤其是名师匮乏更为突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名师匮乏、教育质量不高, 导致了广大老百姓对农村教育的不满意, 这是择校的主要原因。农村学校生源不足, 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这又是导致下一轮学生择校的最大理由。如此恶性循环, 若不加以改善, 那么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 要遏制农村学生溃坝式的择校现象, 就必须提高老百姓对农村教育的满意度, 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农村学校的名师。所以, 开展农村学校的名师培养显得刻不容缓, 而加强对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二、农村学校名师匮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关于农村学校名师匮乏问题, 我们以座谈和问卷的形式对全县教师进行抽样调查,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 “塘大浅水藏不住有角之龙”

在农村学校, 教师稍有冒尖, 就会被调入城市街道学校。即使教师自己不想调, 也会被“伯乐”们挖走。

(二) 教师主动性不足

有想调入城市学校愿望和机会的教师自己会主动要求进步, 没机会调动的教师就缺乏进步的主动性, 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心理状态是“无可奈何”, 缺乏竞争意识与氛围。此外, 农村教师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有的为子女求学担忧, 有的为自己评职称担忧, 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 培养力度不足

尽管政府认识到“农村学校缺乏肯干教师”, 同时也采取了如“领雁工程”“教师交流”等一系列措施, 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这只是一味治表药方。师资薄弱的症结仍没能得到根治, 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四) 缺乏名师引领

农村学校相对比较封闭, 与外界交流少, 缺乏名师与专家的指导引领, 难以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瓶颈问题。

三、加强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建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主要靠教师的传道解惑。而教师队伍的成长, 关键在于我们对名师这个领头雁的培养。换言之, 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名师培养的问题, 实质上关系到这个国家教师队伍是否强盛、教育能否成功、民族有否有前途的一个大问题。所以, 名师培养意义重大, 尤其是农村学校名师的培养更显得重要与迫切。

农村学校名师培养, 是关系到提升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件大事, 需要政府部门的四大政策扶持。这四大政策扶持包括:一是经济政策扶持, 保证培养经费的正常支出与支教教师的优质待遇;二是人事政策扶持, 选派优秀教师下乡支教;三是业务政策扶持, 保证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给予业务指导;四是特殊政策扶持, 为留住和吸引优秀教师作全面保障。

(一) 经费保证是做好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没有经济的保证, 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农村学校名师培养也不例外。培养对象外出学习, 支教教师的待遇、课题研究、资料购买等, 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这一切都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扶持。

(二) 人事安排是做好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关键因素

当前好多地方虽然都在搞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活动, 但从“实际效果”这个视角观察, 这种活动只能说是只具形式而不具意义。我们通过对7个乡镇11所学校的22位支教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 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下乡支教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要评高级职称的年轻教师, 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所以影响力不大;二是支教教师被动下乡支教, 且没有相应的待遇, 所以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给被支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支教时间短, 仅一年时间, 不可能起到实际意义和作用;四是任务不清, 到被支教学校任课, 只能起到一般任课教师的作用, 起不到带领作用;五是由于支教时间短、支教教师工作积极性欠缺等因素, 被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家长非常抵触支教教师。因此, 当前所谓的支教, 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支援农村学校教育的作用, 反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也给被支教学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所以, 我们认为对支教的师资、时间、任务等都应有明确的目标。

1. 支教教师的条件

应选派优秀教师下乡支教, 支教教师的基本条件是具有亲和力 (深受学生喜欢) , 或者是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在学生家长中有很好的口碑。

2. 支教时间的规定

因为1年的支教时间往往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所以支教时间应不少于3年。

3. 支教任务的确定

支教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任课而是培养教师, 最好是少任课或者不任课。每个支教教师应带1~3个徒弟, 在备课、上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全程培养。若所带徒弟在教科研方面成为县级学科带头人, 或在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并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 才算完成任务。

(三) 业务指导是做好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的有力保证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学研究室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农村学校名师培养工程上, 要对农村学校名师培养给予精心的业务指导。

1. 确定培养对象

一般地, 应挑选工作认真、上进心强、肯钻研、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教师为培养对象。

2. 组建帮扶团队

以支教教师为核心, 精选当地学校的资深教师、教研组长等, 组建一个帮扶团队, 对培养对象在备课、上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全力帮扶。

3. 建立支教名师工作室

以支教教师与他们所带徒弟为成员组建工作室, 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业务进修活动, 不定期地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

4. 组织磨课

“磨课”在新课程背景下已成为一个高频词, 然而大家对磨课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们认为, 所谓“磨课”, 是指为了打造名师, 教研员、众多资深教师和培养对象三者共同对某堂课的诸多环节, 进行精心设计与修改、反复揣摩与研究、深入学习与实践的一个艰辛打磨过程。其目的是使这堂课能登上优质课的殿堂, 并借此能把这位教师培养成为具有自己较成熟的独特教学风格的名师。

(四) 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培养农村学校名师的根本保证

1. 解决农村教师子女求学问题

相当一部分优秀农村教师要求调入街道学校的充分理由是为了解决子女的求学问题。如果政府能为这些教师解决这一后顾之忧, 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恩泽, 那么这部分教师就能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了。

2. 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

虽然政府已经实施了对农村教师平均每月300元的农村补助政策, 但这一补助额度还不够, 需要进一步提高, 要提高到让城市教师羡慕的程度, 从而在物质上能够让农村教师感到真正优越。

3. 提高农村教师的精神待遇

在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上要向农村教师大幅度倾斜, 在精神上让他们真正感到光荣与慰籍。这样, 不但为留住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为吸引街道优秀学校到农村任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8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受传统教育人才观的影响, 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片面的认识, 用另类的眼光看待职校生, 使许多学生带着自卑、彷徨和沮丧的心态踏进职校。学校管理者要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 把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入学教育的头等大事。首先, 要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演讲、辩论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剔除潜意识上的误区, 树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其次, 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客观地面对现实, 能够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努力使学生的人生理想既高于现实又不会衍化成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在乐观、开朗、愉快、豁达等积极心态下踏实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最后, 创设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

二培养学生扎实的敬业精神

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社会需要敬业精神, 企业需要敬业精神, 这就使是否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成为检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在学校管理教育中应该立足就业导向,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阐述爱岗敬业在求职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牢记“不爱岗就会下岗, 不敬业就会失业”的社会法则。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和见习实习活动,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构建起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精湛专业技能的人生奋斗目标。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怕苦怕累、做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没有前途的思想动态, 用本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正反典型案例以及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 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让学生逐渐明白: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接受社会的选择之前, 指导学生以“从小事做起, 从基层做起”、“干一行爱一行”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品格

在当今产业结构不佳、实体经济不振、就业岗位短缺的社会环境中, 中职生的学历、能力使他们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 造成了学生“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较大反差。如果说“阳光总在风雨后”, 那么坚忍的意志品格就是连接风雨与阳光的桥梁。学校管理教育要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用理智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坦然对待挫折与失败。使学生具备面对逆境、忍受痛苦的能力, 遭遇狂风暴雨永不退缩、风雨兼程的乐观,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忍不屈、勇往直前。

四培养学生牢固的协作技能

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协调合作, 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自我意识较强, 缺乏与他人协作共事的技巧。所以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必须从社会和市场的人才要求出发, 努力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行业的彼此依存关系, 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任何一项工作和事业都需要依靠团队力量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角色训练和岗位见习等方式, 指导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动服务的思想, 养成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好习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协作技能、技巧, 用“双赢”的沟通方式去求同存异, 达到良好的协作目的, 在团队中实现最好的自我。

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使每个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学生管理中注重职业品格培育, “突出就业教育, 突出品行教育”, 以品行教育为依托, 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长足发展。使学生在职场和人生中发挥更多潜能, 把握和赢得更多的人生机遇。

摘要: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而言, 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以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为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扎实的敬业精神、坚忍的意志品格和牢固的协作技能, 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9

1 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是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

科研管理机构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 肩负着寻找市场信息、追求知识创新切入点的任务。这些工作, 需大量会管理的人才进行管理。当前, 教师自身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管理人员在引导教师立项, 进行市场分析研究, 提供社会信息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有限, 科研项目在立项审查时, 考虑较多的是技术水平少, 没有足够重视研究成果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上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引导、推动的作用, 通过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和手段创新, 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与热情,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1.2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科研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主要由过去的“被动服务”方式转变成了“主动出击”方式。科研经费由划拨制改为招投标制和基金制。如何对课题进行科学动态管理和促使项目有较高投入与产出比, 如何科学地管理和指导成果转让、专利申请和技术转化等,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科研管理者既要了解科研项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又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科研管理知识。因此, 要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才能有高效能的科研管理。

1.3 是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职能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的职能, 是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传统的管理过程比较强调管理的计划、控制作用, 弱化指导、协调和激励作用。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树立自己的职责意识, 发挥协助、指导和激励作用, 使科研管理部门成为科研项目的策划部、科技成果的推广部, 而这些职能的实现有赖于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素质的提高。

2 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素质的构成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源于管理人员的知识素质、科研素质和管理理念;创新能力则主要是指创新管理手段的掌握运用, 管理者在组织和协调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社交和公关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创新。

2.1 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及其他辅助知识素质。作为科研管理者应该是业务行家里手, 要懂政策, 懂科研, 懂管理。就中等卫生学校科研部门的管理者来说, 必须要通晓医学专业知识, 了解医学科研各个环节, 决策时才能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可行。同时, 还要掌握管理理论知识, 包括管理学、法学、卫生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成为懂得现代管理的人员, 才能营造创新氛围。

2.2 科研素质

科研素质是现代教师和科研管理者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教师为改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进行教育科研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它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精神、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伦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熟悉科研素质内涵, 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 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从事科研活动。

2.3 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就是管理的理论与信念, 它是指导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科研管理理念要有超前性、实践性和服务性。

管理理念的超前性。在借鉴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新, 是新时期对卫生学校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因此, 首先, 管理者必须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将获取的信息转变为工作的动力, 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管理的基础;其次, 管理者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坚持学以致用, 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解决问题;最后, 管理者应善于将政策理论、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形成既适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又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管理理念的实践性。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才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管理理念来自于管理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就是遵循人的客观精神需求而提出来的。管理理念又来自于管理工作的实践, 通过不断总结, 上升为管理理论, 这种源自实践经验的理论, 操作性强。

管理理念的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研管理的服务性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科研管理工作贯穿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 从项目的申报、经费的管理、科研过程的控制管理、成果管理、科研人员管理, 还要分析当地社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等问题。因此,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应主动适应科技市场的需要, 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服务。

2.4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则主要是指创新管理手段的掌握运用, 管理者在组织和协调能力、判断和分析能力、社交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创新。

组织和协调能力是指对人、财、物力综合平衡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也是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能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及网络法、矩阵法等方法, 科学分配研究任务, 精心安排研究进度, 同时对有关科室、教师进行有效地协调, 使科研工作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

判断和分析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否判断表面上互不相干事件的内在联系, 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能力。科研管理者必须思维活跃, 目光敏锐, 善于洞察, 善于分析, 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提出正确的见解和处理意见, 同时还要有前瞻性思维, 对在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 同时对管理方式方法有所创新, 从而推动教师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社交能力是指科研管理者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与科研人员、基金资助机构、企事业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必须增强市场经营意识, 充分认识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在信息传递、技术市场开拓、研究成果推广及技术开发等方面, 充分发挥出管理者的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是指科研管理者应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有关科研项目的招标与申报、科技成果的申报与评审及日常科研过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 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科技计划管理的各个阶段而言, 信息化在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奖等阶段可提高公正、公平、公开度, 在项目执行阶段可起到适时跟踪指导、检查评估的作用, 能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因此, 只有加强信息能力的培养, 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做到规范、高效, 从而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手段的创新。

3 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3.1 提高对建设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级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要转变观念, 重视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教师科研队伍、管理队伍一起抓的共识, 使大家认识到科研管理创新有赖于一支较高创新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扭转对管理工作、管理队伍认识上的偏差, 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 帮助科研管理人员树立科研工作责任感, 稳定现有的科研管理队伍, 帮助教师树立的科研主体意识, 即教师对自身作为科研活动主体的自觉意识以及教师作为主体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2 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素质

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还要科研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学校要重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水平, 对提升教师科研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 开创科研管理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通过2个方面:一是培训学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学校要根据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层次、专业特点制订出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 组织参加各种学习和岗位培训。二是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科研以人为本, 科研管理也要以人为本, 要通过尊重、信任、理解来发挥教研科研管理人员的潜能。因此,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善于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更好地服务于教师。

3.3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管理体制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它可充分调动教师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掘, 推动着人们不断学习、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 管理效能也得以提高。

我校是一所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我校建立了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制订了一系列教师和科研管理工作者成长的政策, 对教师和管理者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 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制。学校坚持从全国各地引进人才, 在专任教师中定期选拔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二是选人用人机制灵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搭建人尽其才的平台, 建立敢用人、会用人的机制, 重视教师和管理工作者潜能的发挥, 为他们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便利。三是教职员工评价机制。从德、能、勤、绩4方面制订了不同岗位的考评标准和方案, 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聘用、晋升、提拔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完善科学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度, 在薪酬上坚持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向优秀拔尖和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倾斜;学校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科研奖励政策, 如科研项目奖励规定, 科研成果、获奖论文奖励规定等, 每年公布教师获奖的优秀论文, 并对结题项目、科研成果、获奖论文、发表论文在教师考核中给予附加分。充分调动教师们的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配合, 也需要广大教师的支持。只有重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科研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水平, 把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成具有现代管理知识、能科学管理的队伍, 才能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 为提升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10

因此, 结合中专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要想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 工作能力强, 适应性强的酒店业人才应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进行培养。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

思想道德意识这个方面中包括优秀的个性品德、强烈的酒店意识、正确的服务心态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一) 优秀的个性品德

一个合格的中专毕业生必须是社会的优秀成员, 思想积极进步。

1. 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和追求真理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有理智感的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

2. 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在检验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体现在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强烈责任心。

(二) 强烈的酒店意识

酒店意识, 就是每个员工应自觉遵循的酒店理念。这些理念对指导员工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1. 服务意识

西方酒店管理者认为, 服务就是SERVICE (本意为服务) , 即S-Smile (微笑) 、E-Excellent (出色) 、R-Ready (准备) 、V-Viewing (看待) 、I-Inviting (邀请) 、C-Creating (创造) 、E-Eye (目光) 。

服务意识的具体要求则包括五个方面:服务仪表、服务言谈、服务举止、服务礼仪、服务态度。在日常教学中开设相应的课程对于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培训, 并且要在实习实训中不断强化。

2. 质量意识

对于酒店来讲, 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物的因素, 即酒店的“硬件”;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因素, 酒店服务质量的内容包括优良的服务态度、灵活的服务方式、娴熟的服务技能、科学的服务程序、快速地服务效率和专业化的员工几个方面。

在中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 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

3. 制度意识

酒店优质的服务和经济效益都要以科学、严格的制度为前提。酒店的规章制度具有引导作用、制约作用、激励作用, 每位酒店员工必须自觉遵守。

在中职院校的日常管理、教学以及实习过程中, 则必须要强化制度意识。

4. 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 包括团队的目标、角色、关系、运作过程四个方面。酒店工作需要各部门以及部门中各个员工的通力协作才能实现, 所以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必须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在日常授课及实习实训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除以上四个意识以外, 酒店意识还要有成本意识、时间意识、品牌意识等。

(三) 高尚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一份工作的前提, 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是检验酒店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所以对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具体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塑造学生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忠于职责的工作精神, 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承担责任, 逐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初步实现学生对酒店专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要使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接触更加丰富的酒店业相关知识。如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各种讲座, 特别是业内人士对于行业现状和发展的讲座。以及开设服务理念、服务技能培训等课程, 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相关经验, 以增强学生就业时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培养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是各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中专学生的具体特点, 在加强对其基本能力提高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适应社会需求等各方面从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 业务能力

1. 服务能力

酒店各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专业的服务技能, 而不同等级的酒店对于服务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熟练的服务技能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酒店工作,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中要模拟酒店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

2. 沟通能力

沟通是酒店业从业人员要掌握的重要的技能之一, 酒店实际工作要求员工能够面对细致的工作流程、复杂的客情、各种突发事件, 因此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是高效地解决所遇的问题、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3. 客户协调能力

对于酒店人员来说, 将无可避免地要涉及客户服务工作。客户服务的重点在于协调酒店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寻找其利益的平衡点, 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4. 执行能力

酒店各种经营理念需要良好的执行能力才能实现, 这就要求酒店员工具备正确领会领导意图的能力, 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5. 外语能力

目前我国酒店的涉外性越来越明显, 酒店业人员除了必备的英语能力之外, 还须掌握韩语、日语、法语等多国语言。

(二) 管理能力

中专酒店管理专业除了培养星级酒店、度假村的服务人员外, 还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而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则要高于一般的酒店业从业人员。作为一名现代酒店业管理人员, 应具备一定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 懂得如何利用所掌握的资源, 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分配。

1. 计划、组织与控制能力

计划、组织和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也是酒店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酒店管理人员的计划能力指的是一方面要做好工作计划, 另一方面要注重职业规划, 这样才能有系统、有动力的展开工作。组织能力, 则是指组织员工工作和组织销售工作的能力。对于各项活动过程的控制, 会减少因过于偏向工作量考核而出现的问题。

2. 观察、分析与决策能力

作为酒店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在市场中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去伪存真的分析能力, 了解把握住店客人的需求, 更好地提供住店客人所必需的服务;能依据基层管理人员提供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做出决策。

酒店服务既有规律性, 又有很多的变化, 很多时候需要临时决策, 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给他们设计一些机会来感受责任、承担责任。

摘要:本文主要从酒店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出发, 结合中专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向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专学校,酒店管理,基本能力,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建龙.四五星级饭店业务知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2]戴斌.中国国有饭店的转型与变革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 酒店管理 人才需求

一、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特色

1.酒店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的第一大国。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来说,在不断增加,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人才需求从质量上来说,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市场规模扩大,酒店行业在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现有的酒店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虽然基础岗位工资低,但必须从基础岗位做起

初进酒店的员工必须从基层做起。和员工高强度的工作内容比较起来,酒店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薪资的不平等导致人才流失很大。

3.酒店是一个可以快速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业

作为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在国际上一直属于热门专业。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举行,中国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酒店行业职位之多,人才之空缺,在所有行业中名列前茅。因此酒店行业目前不管是基层服务员,还是中高级的酒店管理职位,其人才需求量都缺口很大。特别是经济型酒店,正处于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要比其他类型的酒店高出很多。

二、酒店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对人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1)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读能力等。

(2)专业技能:熟练掌握酒店各项客服技能与技巧,并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

(3)专业拓展能力:掌握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在工作、生活中锻炼自己与各类人员沟通的能力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酒店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

2.对人才就业态度的要求

要求酒店人才必须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酒店需要员工有任劳任怨的品德。对刚进入酒店的工作人员要有从“基层干起”的思想,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实现。酒店管理人员,要注重知识,更注重经历,因此要想在酒店有好的发展,就必须能够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否则,很难在酒店长足发展。

三、学校怎样培养酒店行业需要的人才

1.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1)深入践行“工学结合、知行统一、德能并重、文技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星级酒店专业对应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制定多模块的专业培养体系,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推行“职业全程模拟”教学模式,校企实现“学习与实践相互交替”的合作关系。注重对学生德、能、勤、技、美、劳等全方位考核,实行“过程评价”与“产能评价”相结合的管理评估制度。

(2)实现“跨界制”,目标与标准相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在研究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关注职业教育自身规律与特点之中所蕴含的跨界文化,依据行业用工要求和岗位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相匹配,使学生100%参加技术等级考证,并获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3)构建模块,教学与项目相融合,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原有教研组模式,建立以各学科授课教师组成的教改活动小组,在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审核与监督下,各教改活动小组以行业用工标准为依据,开展教改项目立项工作,根据工作流程、员工能力培养要求修订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项目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细分能力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出教学模块,各学科教学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和“职业人”目标服务,实现学科的“无界化”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2.构建“职业全程模拟”教学模式

(1)分析工作任务。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分析职业能力,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确定行动领域。

(2)设计教学项目。根据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选择相应的数字仿真虚拟岗位系列教学资源,同时进行课程整合,设计出教学项目,以确定教学项目、项目任务、教学内容及实践内容等。

(3)进入职业角色。职业角色定位是职业模拟“全程化”的基础。实现教师向职业经理的转变,学生向岗位职员的转变。

(4)组建工作小组。根据企业接纳能力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选择的岗位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不同的教师(职业经理、师傅)带领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项目。

(5)完成工作任务。各小组在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项目中,要熟悉企业部门的用工标准和要求,掌握基本的工作要领。在教师(职业经理、师傅)的带领下,各工作小组到学校模拟岗位和企业经营岗位参与生产实践,并由企业经理担任指导。

(6)监控实施过程。在过程和结果双重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职员、徒弟)在教师(职业经理、师傅)的帮助下完成工作项目,并反思工作中出现的成功点及不足,拿出整改方案,以工作小组形成学习报告,每完成一个工作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3.校企联合打造专业教学团队

(1)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获取实践工作经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以此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企业、熟悉行业市场。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行教师“双证书”。为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参加技术和教研进修或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教学能力和技术能力,力争教师同时具有高教系列职称和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

(3)利用在企业建立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流动站,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项目为平台,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专业面向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落实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措施,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由校企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管理及考核,实施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互认,实现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

(5)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班,邀请专业带头人或教育专家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以此来促进全部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组织教师参加行业观摩、行业调研等活动,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昌荣.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D].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校企合作成为技校教学常规模式中国技能人才培训调研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3]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及障碍因素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08(2).

培养学校管理者 篇12

1. 特色做法

抓好基本功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是中文系一贯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标或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近年来,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培养人才, 我们加强了实践环节, 加大了实训的力度, 从大一到大四, 每个学期都抽出一到数周时间或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专门的实践训练活动。从大一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口语训练到大二的专业考察、三笔字训练到大三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见习、学年论文写作到大四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 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步步加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系统, 与专业理论课程系统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共同起到了促进学生提高专业素养的作用。

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是本系实践课程中颇具特色的一门课程。近年来, 我们针对本系学生存在的缺陷, 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 目的是使学生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活动的基本内容:学生须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习总量篇 (首) 数不得少于112篇 (首) , 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 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300篇 (首) 诗文, 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 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每学年定期举行话剧之夜、诗歌朗诵会、礼仪展示等大型品牌活动, 全体师生参加。出版发行《中文》系刊, 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园地, 鼓励学生向外投稿发表, 与社会文化界联合开展活动。

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 老师指导为辅, 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 设组长, 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 (一般每两星期一次) 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选派导师负责各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 导师和学生以写作讨论会、读书报告会、调研心得会、诗文朗诵会、时事评论会等活动形式, 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训练, 并成立中文系系务学生助理小组 (学生素质拓展自我管理小组) , 让学生自我管理。

2. 本特色做法的创新点

(1) 为我校素质拓展活动创新性实践, 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在校内均属首创。拟定了《中文系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指导书》, 为专业素质拓展提供了活动原则、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2) 确立了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理念, 建立了新型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谐统一。

(3)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有效的学生基本功训练方法。

(4) 打通了专业教学与素质拓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渠道, 使课堂内外的教学、学习一体化、系统化。

(5) 话剧之夜等活动成了学校素质拓展的特色活动, 吸引大量学生参与。

(6) 中文系系刊是全校唯一一份人文特色鲜明、质量好、发行量大的专业刊物, 也是中文系师生展示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活动成果的良好平台, 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发行近千份,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对扩大我校和我系知名度有一定帮助。在招生 (尤其是插班生招生) 方面, 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有些大专院校主动向我们要系刊阅读。

(7) 面向社会, 开门办素质拓展活动, 与文学艺术界人士联合举办相关活动。

(8) 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编进同一活动小组, 实现了老生新生的传帮带, 老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半个老师的作用, 对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友情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 本特色做法取得的成果

(1) 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根据统计,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有较大提高, 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85%。考研上线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

(2) 改变了中文系师生的教学观。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出发, 以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为导向, 以读书写作、调研交流、学行并进为方法, 以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为侧重, 把中文系师生组织起来搞好教学工作, 希望借此改变学生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立新型的学风、教风和系风, 尝试新型的师生关系。

(3) 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得到了学校有关管理部门的肯定。

(4) 国内若干媒体2010年就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活动采访了本系负责人。

(5) 广东省共青团网站2011年报道了我系的话剧之夜活动。

(6) 中文系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中文系7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17名同学获得二等奖, 证明了活动的显著成效。

(7) 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众多诗人、作家等参加了中文系的素质拓展活动。中文系系刊上发表的一些作品为校外文学刊物转载, 加强了中文系与社会文化界的交流合作。 (2012-12)

二、改善学校教学管理

1. 关于大班与小班上课

李老师敏锐地指出:合班大班上课给学生打瞌睡、开小差、玩手机游戏、随意说话提供了极大方便, 严重影响了学风、教风和课堂纪律。我认为李老师说得是对的。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 一入学接触的就是乱哄哄的极不严肃的课堂气氛, 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观念和纪律观念有负面影响。我从合班大班上课的中文系一年级学生身上就观察到了这种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一般情况下,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大学新生的必修课———不应该合班大班上课。我以前曾经试图为新生安排小班上课, 保证教学质量, 但老师们自己又合回来了。我认为院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考虑。

2. 关于教研活动的时间

教研活动之所以难以开展, 除了经费的因素外, 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排课没有规律, 老师们很难抽出共有的时间聚到一起开展教研活动, 结果就是近几年来成规模的教研活动基本没有了。我曾经多次请院校教务员们留出一个下午不要排课, 以便给中文系老师一个共同活动的时间, 但教务员们说不可能, 因为学校的排课系统没有设计到留出间隙的功能。我也无可奈何。我认为院校如果重视教研活动, 就应该留有共同的教研时间。

3. 关于教务管理

毕业班的学生还在外面实习, 学校就要求院系报选修名单;选修名单还没有弄出来, 教材科又催着老师订教材;学生因为选修考虑不成熟而改变选修计划, 就会影响到教材征订;一旦教材征订出现问题, 有责任的似乎总是一线老师。总之, 给人的感觉是学校的教务管理还有不够清晰简明之处。我觉得学校的教务管理应把办事的次序和期间的时间间隔理顺些,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关职能部门不应该只想着自己办事方便而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不方便, 职能部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方便师生而不是仅仅方便自己。

4. 关于基层领导的职责和地位

在一般的观念中, 系主任等人往往是一个系的象征, 但目前我校三级教学单位的领导, 除了做一些必要的行政事务外, 其实际身份就是教务员。修电脑、管理办公室、打扫卫生、整理学生资料、汇总成教学员成绩, 等等, 都得自己干。这对知识分子劳动化、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观念很有帮助。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例如中文系, 因系部没有专职行政人员和教务员, 办公室日常工作、教学评估资料及档案管理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中文系无论从办学层次、办学方向、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教学头绪复杂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仅靠一两个兼职的系领导完成实在力不从心。三级教学系是最基层的教研、科研单位, 但当系领导教务员化的时候, 他们就没有时间、精力、心情抓教研和科研了。我认为, 如果学校真的要搞好教研和科研, 就应该考虑清楚基层系领导的身份和职责问题。

5. 关于一线教师的负担

很多人都与我一样, 似乎感觉到一线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 很多本来属于行政、教务或后勤部门的工作, 都逐渐被转移到一线教师的身上。老师们忙于干事务性的事, 少有时间思考科研和教学问题。

6. 关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关系

上一篇:电子通信设备下一篇: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