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组合技术

2024-08-05

篮球组合技术(精选5篇)

篮球组合技术 篇1

篮球教学中, 由于安排课时较少, 教师在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时, 有些步骤只好简化。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篮球技术分割的过于精细,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篮球技术间的内在关系和实质, 使部分学生可能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技术动作, 而没有真正学会在场上打球, 并没有建立起对篮球运动的真正兴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在篮球技术教学中采用了组合技术教学方法, 并进行了对照的教学实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给大家。

一、对篮球组合技术的初步认识

篮球组合技术的教学并不是把两个或几个单个技术简单地相加、机械地重复, 而是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篮球技术运用规律确定的。通过组合技术练习可使学生体会技术运用的位置、路线、速度、节奏以及攻防意义, 不断变化的组合技术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 简单、机械的重复会使练习变得枯燥无味, 引起大脑神经的疲劳, 降低学生练习的兴趣。如果增添一些新颖的“信息”, 以不同频率反复刺激神经元, 神经元兴奋性会升高。组合技术练习正是利用这种原理从新的角度使旧技术重现, 同时又增添一些新技术, 把新旧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了刺激神经元的频率, 使学生兴奋性不断得到提高, 保证了新技术的学习、旧技术的巩固, 使学生练习的兴趣不断高涨, 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二、组合技术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技术水平

教学实验发现, 实验班和对照班一分钟投篮、“V”字运球上篮成绩在实验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合技术教学法对提高篮球技术都有帮助, 只是侧重点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课堂上的练习内容单个技术比较多, 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 对学生学习兴趣关注较少。组合技术练习方法侧重于在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兴趣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技术。

三、组合技术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技术运用能力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验后在全场的对抗比赛中技术运用能力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技术运用能力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班学生较之对照班学生大部分都能娴熟运用技术, 勇敢地面对防守者利用各种假动作摆脱防守突破投篮或是传球助攻。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中, 随着篮球课次的增加, 实验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爱程度逐渐加深, 课程结束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以后还想继续参加篮球运动, 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这也充分说明组合技术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 同时也说明组合技术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是合理、可行的, 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运动基础、身体素质等基本条件确定组合技术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步骤, 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篮球组合技术 篇2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学习和运用抢断球技术动作,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乐于探究的意识,增强相互协作及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信、自强的品质,从运动中获得成就感。二.相关分析

抢断球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它对进攻方有很强的防守侵略性,也是篮球比赛中由守转攻的重要手段。高一篮球选修班的学生,对抢断球及在比赛中的作用早已有所认识,但由于平时的比赛中此动作尝试时,或是方法不正确,或是自己的重心控制不好,所以很难抢断到球,也容易产生犯规现象。学生的尝试和向往为开展本课学习提供了条件。本课关键让学生学会对识别持球人意图和判断传球方向,以及快速抢断动作。通过学习和运用抢断球技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抢断球技术,提高灵活机智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弹跳力和平衡能力,改善实战中抢断的成功率。四.学习目标

1.掌握预判与跃起抢断球的方法,在攻防过程中运用配合抢断球技术。2.增强空间感觉与动作协调性,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3.表现出灵活机智的行为和相互配合的意识。五.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跃起抢断球动作

难点:抢断时空中身体平衡的控制 六.教学过程

课的一开始,通过分析篮球比赛中各项技术,引出抢断球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以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特定规则的3对3教学比赛,尝试在比赛中抢断球,通过比赛规则和效果的分析,启发学生讨论问题,从而直接切入主题。进入抢断球技术学习和运用阶段,首先通过一人抛两人抢球练习,让学生自己体会抢球与点拨球(抢断)的手法与要点,然后再通过击反弹球抢球,提高预判和抢球能力,并通过讲评要求学生改善抢球时机。进而通过两传一抢练习,在消极与积极状态下体会行进间抢断球,掌握寻找时机、预先判断和跃起抢断等技术动作;最后进

行三人传球两人抢断球练习,在实战中运用抢断球课上,采用从尝试与探究抢断球、抢断球完整技术教学再到实战练习的教学方法,逐步学练抢断球技术动作。在专项体能练习时,安排听信号跳跃练习、跟同伴跳跃练习及侧跃跳跃练习等,等有间歇和序列地进行发展弹跳力练习,在练习中激发学习的运动情感。最后采用边踏步边唱歌的形式来放松身心,并在总结评价中结束本课。

篮球模块1第8课课时计划

篮球跳投组合技术的训练要点分析 篇3

篮球跳投组合技术是篮球训练中的必备科目, 但在跳投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如出手角度问题、身体姿势问题、出手时机把握问题等, 这些对篮球跳投组合技术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训练中需要针对性的训练, 让运动员真正掌握跳投组合技术各环节的技术要点和衔接, 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2 篮球跳投组合技术的各项环节

篮球跳投组合技术主要涉及到跑动、传接球、运球、假动作和投篮环节。篮球跳投组合技术每一环节都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跑动是篮球跳投训练的基础部分, 持球人员在持球跑动过程中, 一是要确保篮球始终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要避免出现过多失误造成球被对方抢断, 始终把握好跑动速度, 控制好节奏, 为队友跑出合适位置创造机会;二是持球人员跑动要有目的性和体现战术意图, 该投篮时果断投篮, 不能投篮时控制节奏为其他队员创造得分机会。

传接球是跳投组合技术中的关键一步, 传接球是持球运动员跑动过程中将球传出的过程, 传接球的合理程度以及质量, 直接影响跳投组合技术的训练效果, 因此在实际训练中, 要增大对传接球的训练难度和力度, 确保每一位运动员都熟练掌握其技术要点。

运球是持球人员向对方场区进攻的主要手段, 在运球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要点:一是要确保运球过程中球始终处于自己掌控之中;二是运球人员要时刻准备好投篮和传球两种方案。

假动作是运球过程中持球人员的主要过人手段, 在运球过程中, 动作的真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方防守人员的防守质量, 要想在跑动过程中实现真假动作的完美结合, 就必须苦练自己的基本持球跑动技术以及动作使用娴熟程度。

投篮得分是跳投组合技术最重要的环节。在投篮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要注意出球时的身体姿势, 这有利于控制身体的平衡, 控制出球的弧度, 提高投篮准确性。二是要注意出手时机, 利用时间差创造空间。

3 篮球跳投组合技术的训练方法

篮球的跳投技术具有出手点高、突然性强和不易防守三大特点, 它可以与运球突破、传接球以及其它技术动作结合使用。作为一项综合技术, 跳投组合技术的训练应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的训练模式, 训练模式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 篮球基本功练习, 包括接球练习、运球练习和假动作练习;第二步, 起跳练习;第三步, 跳起投篮练习;第四步, 在比赛和对抗中进行练习。

3.1 基础动作训练

掌握跳投组合技术, 首先要从基本的运球、接球和假动作练习开始。采取的练习主要有: (1) 徒手模拟练习。练习目的是为了熟练的掌握运球、接球和假动作的技术要领, 并将运球———假动作、接球———假动作组合练习。 (2) 对抗性基本功练习。在徒手模拟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对抗性练习, 练习的技术要求是强调技术动作在对抗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2 起跳动作训练

起跳练习也分为三种:原地起跳练习、左右一步急停跳起练习、交叉步急停跳起练习。起跳要求有很强的爆发力和突然性, 要求脚掌用力, 迅速跳起, 并充分利用踝、、膝三个部位的蹬力。可以通过摆臂来带动上身起跳, 提高弹跳力。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1) 原地提踵练习。 (2) 原地持球托举练习。 (3) 原地持球跳起练习。 (4) 左右一步急停跳起跳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求在原地简单起跳练习的基础上, 运动员向左或向右一步急停并起跳。 (5) 交叉步急停跳起练习。在左右一步急停跳起练习的基础上, 运动员可以增加一个左右交叉步并起跳的动作。这一步的难点在于起跳后如何控制身体的重心和保持住球的稳定性。

3.3 跳起投篮训练

跳起投篮训练的难点:一是如何保持运动员和球的稳定性;二是如何掌握正确的出手时机。跳起技术与投篮技术有效衔接是跳投的关键。训练方法和要点主要有: (1) 原地辅助起跳练习。持球运动员按照原地投篮练习中的方法做准备动作, 另一名运动员从后面持球运动员的腰部, 持球运动员跳起时, 双手用力将他托起。持球运动员借助辅助队员的托力上升至最高点时投篮。 (2) 近距离跳投训练。这一部分的练习需要将跳投技术与运球技术结合, 可以是运球一次, 急停跳起投篮。做一步急停或两步急停可以协调步伐, 方便起跳时发力, 同时可以帮助运动员缓冲, 调整身体重心。急停后迅速蹬地, 起跳投篮。跳起投篮时要手臂和腿部动作的规范。 (3) 中远距离跳投训练。在近距离跳投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距离, 并进行同样的练习。

3.4 对抗中跳投组合技术训练

将单独的跳投训练融入到接球、运球、假动作等技术动作的训练中去, 能有效地解决技术动作之间衔接的问题, 但要实现跳投组合技术的实效性, 则必须在对抗练习中才能实现。

可以先在消极防守的情况下练习跳投, 这不仅是对动作要点的巩固, 更是对心理素质的锻炼。然后可以在更加激烈的对抗比赛中练习。而在实战中, 要根据实际的赛场实况, 做到真假结合、快慢结合, 即准又稳地、有效地运用跳投组合技术, 充分发挥跳投组合的优越性。让跳投组合技术成为获得赛场主动权和胜利的利剑。

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对运动员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技能以及发展心理素质。在篮球比赛中, 势均力敌的球队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双方队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需要在对抗中训练跳投组合技术,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设计不同情境来强化心理训练, 例如限制进攻时间、设定比分差距等。

4 结论

提高篮球运动员的跳投组合技术, 必须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 跑动、传接球、运球、假动作以及投篮等技术环节从根本上决定了跳投组合技术的质量。在跳投组合技术的训练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狠抓技术细节和技术衔接问题, 同时注意对抗训练中技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的结合。

摘要:随着现代篮球技战术的发展和攻守的日趋激烈, 跳投组合技术已成为篮球比赛中运用最广泛的投篮技术。通过对篮球跳投组合技术环节的解析, 就跳投组合技术的训练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以期能为篮球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篮球,跳投组合技术,训练

参考文献

[1]王海珍.篮球组合技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薛岚.论篮球技术组合之规律[J].中国体育科技, 1999:47-49.

[3]秦彦, 杨继武.篮球跳投技术的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4:56-58.

[4]张骞.篮球跳投技术中手对球的作用力分析[J].百科论坛.

[5]吴明智, 庞英群.试论提高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命中率[J].武汉体院学报, 2002:149-151.

篮球组合技术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2007级体育系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出40名学生,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20人。实验组采用“组合”教学模式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原始技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 经检验, 两组学生之间各方面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表2) 。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到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CNKI网站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 调查访问法。

对部分高校的篮球教师及基础理论教师采用个别访谈法进行访问。教学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 教学实验后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

1.2.3 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处理实验及问卷数据, 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对实验和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得出结论与建议。

1.3“组合”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设计。

1.3.1“组合”教学模式的界定。

“组合”教学模式是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来的。“组合”教学模式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依据教学大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 以学生的互帮互学为主要形式, 以体验运动乐趣为主要目的,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

1.3.2“组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2实验结果

2.1 技评与达标成绩。

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四项篮球基本技术进行了达标测试, 测试成绩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 实验后两组四项基本技术技评的测试成绩经检验, 四项基本技评均为P<0.05, 呈显著性差异。达标成绩中三分球、罚篮、一分钟跳投成绩经t检验, P<0.05, 呈显著性差异;而运球往返跑的达标成绩经t检验, 在0.10水平上呈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判断两组学生的四项基本技术达标、技评的测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

2.2 实验组学生对“组合”教学模式的评价。

实验结束后,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组合”模式各方面效果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份, 有效回收率100%。调查表明, 所有学生一致认为“组合”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 95%的学生认为“组合”模式有助于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更能调动学习和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分析与讨论

3.1“组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

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功能。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各模式的教学功能, 满足来自学生、社会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 故而“组合”教学模式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体育思想的要求。该模式认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之一, 而教学过程的单一化, 会降低学生的兴趣水平, 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 该模式遵循了运动情感变化规律, 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了多个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组合”教学模式还认为, 学生自身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根据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往的规律性, 对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使小组中的同学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在竞争和协作中体验项目乐趣, 提高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竞争意识。

3.2“组合”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

如图1, 分组教学是“组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在各个小组里不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增进交流, 融洽感情, 使教学的双边活动变为多边活动, 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增加教学活力, 而且还可以利用教学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 让学生体验到同伴之间的友好和关心, 通过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 使他们体验到被接纳的幸福和协作的愉悦, 满足学习的心理需要, 因此, 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3“组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归属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归属是个体摆脱孤独, 成为团体成员的一种需要。如果个体在某个团体内感到愉快和满意, 他会努力学习或工作, 得到更快的发展。“组合”教学模式中, 对学生的异质分组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 进行适当调整形成的, 在小组中每一成员都是小组的一份子, 这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 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

3.4“组合”模式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加大了

教师的精力投入, 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越高。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准备和课程的操作与设计上。“组合”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设计好贯彻“快乐体育”思想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目前排球专修课的教师大多是在以竞技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 无论是技能还是知识结构都偏重竞技, 这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不适应“组合”模式中关于“快乐体育”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对此, 教师应通过自学、在职进修、脱产培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 不断接受、更新篮球教学的理论、手段和方法, 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知识体系, 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4 结论

实验证明, “组合”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的篮球必修课的教学中运用是可行而且富有成效的, 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合”教学模式是对“快乐体育”和“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应用, 通过异质分组,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提高学习和课余训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同时提高了对教师改善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要求。从而从多方面促进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王恬.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7) :947-949.

[2]顾伟农, 焦峪平.体院排球技术教学贯彻快乐体育思想的新尝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35-36.

[3]戎尉, 张补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尝试[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3) :127-128.

[4]董倩玲.体育课学生的心理需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144-146.

[5]郑李茹, 林少娜.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6) :36-37.

篮球组合技术 篇5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篮球教学单元学习完“三步上篮”后,进行技术动作的考核。一开始,按学号次序进行,学生们推三阻四,那就杨同学先来吧。这位平时篮球还打得不错的同学被大家点名,他也没推脱,拿起球在规定的地点准备考核,运球起步,运球接行进间上篮,一气呵成,实实在在地踏了三大步。其他同学没能发现他违例,一起鼓掌,他却感到不太对劲,狐疑地看着老师,老师摇摇头,说下一位同学准备。接下来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甲同学运球运着就运不起来了,乙同学运球接上篮抓球时没抓住球,球砸腿滚出场地了,丙同学运球上篮脚下跨了几步自已都不清楚,旁边的同学都在喊走步违例了,球场上变成了学生们的即兴表演……

这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愿看到的一幕。此时此刻,笔者考虑的不是怎样去怪罪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练习的问题,而是在考虑自己体育教学的效果在哪里,五个课时的教学安排在哪里出错了,为什么会的还是那几个学生,不会的依旧是大多数。笔者又随机地调查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能所知道的也就是教给他们的“ 一大,二小,三高跳”的技术要领,在实战中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寥寥无几;笔者所给学生的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那一定是自身的教学中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动作是初中篮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篮球组合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帮助个人运球完成上篮得分,也可以通过同伴传切配合完成上篮得分。特别是一旦它成为学生篮球得分的有效手段后,学生就会体验到在比赛中频频得分的快乐,那学习篮球技术对他们来说,每一天都是令人神往的。据了解,这项教学任务完成的并不理想,如何让“三步上篮”在篮球技术动作学习中发挥它的“催化剂”作用,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改变教学方式,使更多学生了解掌握这项技术,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篮球技术起到推动作用,使篮球运动兴趣在学生心中真正生根发芽,重中之重是怎样把“三步上篮”传授给学生。

2 “三步上篮”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拨开云雾见彩虹

关于这项技术动作的描述,查阅五本体育教参和七本体育课本,最新的人教版的记载是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俗称“三步上篮”),技术分析如下。

(1)腿部动作: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

(2)手部动作(分三拍):1双手前伸接球;2双手后引持球于胸腹;3双手举球至肩前上方。

(3)动作口诀:一大,二小,三高跳。

而在实际教学中,最难教的就是“前两步”的动作,如果死搬硬套上面的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简单重复练习,几乎可以说是没效果;可以分析一下这个组合技术,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否还有可分解的要素?是否还有可依靠的理论?是否可以换到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项技术?《篮球规则》就是笔者找到的理论依据,一切篮球技术都是在《篮球规则》许可的情况下运用的,所以说,“三步篮”技术运用也一定不会在《篮球规则》之外,根据《篮球规则》来理解“三步上篮”形成和分析“三步上篮”技术的本源,具体分析如下。

(1)“带球走”发生的两个要素:1队员控制一个活球;2“中枢脚”概念。

(2)“行进间投篮(俗称“三步上篮)”技术动作(个人观点):1两拍急停(跨步急停);2“中枢脚”概念;3肩上投篮。

从上面可以清晰看到“带球走违例”与“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的关系的交集就是“中枢脚”概念,这就是“三步上篮”技术学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的教学方法是分四个步骤进行。

(1)学会控制一个运动中的活球。

(2)掌握三种跨步急停(无球跨步急停,运球跨步急停,接传球跨步急停)。

(3)熟练掌握建立“中枢脚”的各种方法。

(4)学习肩上投篮(单手和双手)。

3 “三步上篮”的两种教学方式——追根溯源找症结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动作教学步骤的叙述思路非常清晰,让教师认为只要按法从教,就不会有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出现,学不会也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达到要求,也就出现了老师们对教参没有进行再深入探究的现象;从教师传授技术动作的方式上来看,一般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教学方式,下面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案例一:传统三步上篮教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单手低手上篮技术的作用,初步掌握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技术,建立篮球运动中相互协作的意识。

教学步骤(见图1)。

教学方法:按传统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静到动”正向思维方式来分解这项技术动作。

(1)徒手练习。一般分三步完成,目的是通过无球分解和完整动作练习,形成“三步上篮”的动力定型。

1腿部动作练习。集体听令按跨步接球、上步起跳、腾空投篮的顺序做徒手模仿练习,体会“一大、二小、三高跳”的要领(在场地上画上标志,进行左、右脚的练习)。

2手上动作练习。与脚配合分三拍进行: 第一拍, 双手前伸接球;第二拍,双手后引持球于胸腹;第三拍,双手举球至肩前上方,单手肩上投篮。

3徒手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完整动作练习。由慢到快逐步完成。

(2)原地运球上篮。此练习主要是跨步腾空和接球的协调配合。

(3)行进运球上篮。此练习为了增强跨步腾空和接球的连贯性。

(4)上篮的准确性。旨在提高最后出手时的手腕和手指动作。

案例二:“球类运动新思维”指导下的行进间上篮教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单手低手上篮技术的作用,初步掌握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技术,建立篮球运动中相互协作的意识。

教学步骤(见图2)。

教学方法:这种“球类运动新思维”思想是获得联合国“主席奖”的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系教授罗得·索普(Rod THorpe) 以逆向思维方式提出的新的篮球教法。主要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知其然”之前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分队比赛。在比赛中,大多数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走步违例和投篮不中的现象,教师中止比赛,提出质疑,帮学生找问题的根源。

(2)完整动作示范。反复练习,尤其是手腕、手指的拨球动作和接球的跨步。

(3)分解示范,与传统教学相似。

(4)实际练习。

两种教学方法的症结有以下几方面。

(1)两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重复操练学习,对思维培养不利。

(2)两种教学方法优势是符合技术动作“教”规律,有利于形成教的动作步骤,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

(3)球类运动新思维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使我们在准备课的阶段,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考虑,来设计课程。

(4)两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不能使学生在单元课时中理解并掌握这个组合动作。

从这两个案例的学习中,笔者发现他们(也是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都不深入,技术教学还是停留在对技术动作的陈列,对这一技术动作如何产生,有几个基础动作组合成的,运用到哪些篮球规则,也就是没有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使学生学会了单一的行进间上篮,一旦情况变复杂,他一样还是该违例就违例,该犯规就犯规。

4 “三步上篮”的教与学的变化——剖析问题求突破

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从初中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来考虑,例如:为什么是三步上篮呀?为什么笔者拿球走一步就是带球走违例,而三步上篮要走三步都不违例呀?同一技术动作,老师和学生的理解完全不同,老师的自我表述可以言简意赅,对学生的教学表述必须考虑学生的技术动作学习的知识背景,从他们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语言;不但要让他“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要对这一技术动作学习所做的一些努力。

4 . 1 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帮助老师分析技术动作

在自已对这项技术动作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几个年级的教学实践探索,证明笔者施教时,所准备的一些做法是十分有效的。首先是对已往教学问题进行梳理。

(1)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四肢的协同性差(一些女同学左右脚区分有困难)。

(2)教学中发现不良的发力顺序影响新动作的学习(左蹬右跨,右蹬左跨)。

(3)俗称的“三步上篮”叫法,对“行进间投篮”教学有一定负迁移作用。

(4)“齐步走动作”也对该项技术学习有一定的负迁移作用(例如,学生在跨步接球时,本能地跨左脚接球而没有左蹬右跨动作)。

(5)学生对篮球规则中“带球走”违例的学习不够,没有建立“中枢脚”概念。

基于上述问题,在对新学生施教前,总是要先对要教的学生进行重新摸底了解, 掌握第一手资料, 例如学生对篮球规则了解程度、篮球基本功和身体素质强弱来决定如何安排篮球技术教学。具体内容有篮球运球半场往返的熟练水平,听信号急停急起的连贯性,基本步法熟练运用协调性,有球练习时对球的控制能力等等。

鉴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情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重新对这项组合技术进行分析,这项技术是在充分利用规则的前提下产生的,所以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围绕规则进行教学,把它放在规则中来看。

(1)运球时先运后走不存在走步违例,学生可以理解。

(2)运球接跨步拿球,这里考验学生的球性和有没有建立“中枢脚”概念。

(3)拿球上步投篮或传球,这里是对“中枢脚”概念的运用,“中枢脚”动后,在落地前,手中的球必须传或投,否则就出现了“带球走”违例。

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运球接行进间上篮”对老师来说就更容易确定教学目标,也知道自己应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中枢脚概念如何举例?带球走违例如何示范?跨步拿球怎样是合法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教会了这项技术,也就能回答学生任何无厘头的问题了,这就是笔者的“运用规则教学法”。

4 . 2 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动作

在“三步上篮”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球接跨步拿球上步时手足无措的尴尬表现,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拿球后一跳一顿的滑稽表演,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拿球后不知迈左脚还是右脚的无助之感等等之现象,都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南辕北辙”的表现。现在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就更容易理解,学生不会再问为什么拿球走一步就是带球走违例,而三步上篮要走三步都不违例呀,学生也不会再问拿球是应该跨左脚呢,还是跨右脚呢。学生知道自己什么没学会,有没有理解中枢脚概念;运球时是否发生带球走违例,跨步拿球时是跨左脚适合自已还是跨右脚适合自已,再也不用为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而烦恼,也不用在老师场地划的线上来回枯燥的练习脚步动作,再也不用为理解不了“一大,二小,三高跳”而烦恼了,原来这个动作要领是行进间上篮技术动作追求的目标,不是老师的学习目标,而是考核标准。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1)行进间运球熟练掌握;(2)三种跨步急停掌握(无球跨步急停,运球跨步急停,接传球跨步急停;(3)熟练运用中枢脚概念。只要这几项基本内容掌握,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行进间上篮这一种组合动作,例如,运球跨步急停接跳投,接传球跨步急停转身“三威胁”动作,接传球行进间上篮等等。所以运用规则学习篮球技术,学习篮球技术来理解规则,这样相互对照,规则与技术相得益彰,学生的技术学习就会左右逢源,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是锦上添花。

5 “三步上篮”的成效分析——教学创新出实效

5 . 1 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能够加速这项技术动作的形成

在对照班“三步上篮”技术教学中,采用示范、讲解、练习的常规模式,这种模式在示范、讲解后就是重复的肌肉记忆,即强调动作要领:一大,二小,三高跳练习,这对已经学会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是有利的,而对于新学这项技术的学生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在实验班教学中,采用示范、讲解后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这个组合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把它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小动作,为学生呈现出清晰的技术动作结构图。这就便于学生的针对性练习,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脸前后的测试成绩也说明这一点,实验班提高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1)。

篮球“三步上篮”测试结果,经过两种不同教法的对比,实验班进步明显,而对照班提高则较小,经方差分析结果两种教学方法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5 . 2 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正确动作概念形成起积极作用

体育技术动作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对所学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按正确的动作要领和规范的动作规格掌握技术动作,达到教学目的。动作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对动作的思维与分析活动,而这项技术教学中采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正符合这一动作形成条件和要求。该方法是通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对这套组合动作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与分析,使得对动作要领及产生过程都可以逐步加以理解。为此,我们就篮球规则教学的效果以交谈、调访的方式,并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通过运用篮球规则法的教学实践,实验班的学生对这项技术的各个动作组合和规则学习对技术的帮助得以充分的领会和掌握,并对完成动作的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实验班的学生只有4个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行进间上篮”的动作技术,与对照班相比较,实验班的学生在心理上学习上这项技术的信心要比对照班的学生大得多,没有出现不想学习或厌学情况,他们能认清自己在学习上缺什么,应该练什么,目的很明确,学习的过程,主动性高,心情愉快。而对照班的学生在老师的传统教学法的指导学习下,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学习比较被动,机械重复,心理负担过重,学习的效果也特差,学会的几乎没有,能说清动作来龙去脉的更是不多,对篮球规则的学习基本是零。所以说,传统教法在这项技术的学习上,对学生的帮助已经和实际情况有了差距。

5 . 3 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三步上篮”教学中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篮球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不断以所学的技术要领、规格和完成动作过程等进行思维与分析活动,通过模仿和对动作的体验等练习来判断动作的正确与否,并将评定结果反馈于学习过程中,作为加强或修正技术动作的信息。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就必须使学生在看、听、想、练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即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技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为此,为检查通过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教学后,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练习方面的效果,我们进行了调访,其结果(见表3)。

在“三步上篮”教学中,正是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正确的分析技术动作和学情,恰当的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有机地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和练习质量,使原本单一的动作模仿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相统一,从而降低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学习效率。

6 结语

在初中“行进间上篮”的篮球组合技术教学中运用篮球规则教学法,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1)有利于给初中学生初学组合技术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学习结构图。

(2)在评价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传统“行进间上篮”教的步骤与学的方法, 使老师教得得心应手, 学生学得快乐快速。

(3)对学生后继篮球组合动作学习的分解整合动作的能力起促进作用。

(4)在教学实践中表明,它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动作能力和运用动作能力,使教与学更具有实效性,可增加动作信息的反馈速度,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果。

(5)在实践学习后的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可减轻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上一篇:能源战略转型下一篇:BHA、B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