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建设

2024-10-14

研究生课程建设(共12篇)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1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而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最高端,是国家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之本,其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改革和创新研究生课程建设,使之适应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求,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1.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R.Tyler)指出,任何课程的建设都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同样地,研究生课程建设也离不开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个基本方面的系统思考,这是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

同时,研究生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授受,更强调对新知识的探索、发现和研究,因此研究生课程的建设不仅要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而且更应该关注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及其动态的过程。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提出的课程建设“过程模式”正是反对把教育当作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主张教育要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强调教育是一种过程[2]。过程模式的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对于我们建设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外延。

它也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所讨论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正是围绕“课程”的广义概念展开,认为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包括了单门课程、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处理等。

首先,在单门课程的建设中,加强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大要素之间的融合完善。每一门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和最后的评价都需要紧紧围绕着课程的目标展开,在此基础上,四者彼此联系以寻求创新。这就意味着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最基本的规范,但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而应该科学、灵活地处理好这四大要素。同时在单门课程的建设中也要考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创新。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中,导师拥有较强的话语权,研究生处于从属被动地位,不利于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研究生课程建设要打破以往的这种传统,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的、有利于师生互动,彼此能形成合力、共创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课程。

其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构建框架,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1)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体系。研究生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关注单门课程这一个个的点,还应该关注这些点与点之间连成的线,整体统筹地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比如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核心课程与普通课程(2)之间的关系,加强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

最后,研究生课程的建设要放眼于整个培养模式,重视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因为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而课程学习和科研探究是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两种主要方式。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这一载体,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在国外,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整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3]。因此,二者的协同整合是研究生课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原因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着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之一[4]。不断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出台的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建设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学校陆续出台了研究生课程建设办法或管理总则,纷纷投入一定的经费设立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在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验收材料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项目,内容主要集中于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等特色课程的建设,具体内容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如浙江大学有“核心课程”、“示范课程”的建设,北京理工大学有“重点骨干课程建设计划”,中国传媒大学有“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等,这些主要着力于单门课程建设的项目,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对照本文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定义,当前各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仍存在不够系统、全面、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课程建设重形式、轻本质。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并提出从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建设。但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很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课程设置随意,内容陈旧,教学本科化等问题[5]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出发而是或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或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了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6];课程教学内容有滞后性和重复性,缺乏层级性,很多只是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7];对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国际性不够重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与资助制”导致有些教师不重视课程,对课程的教学投入不够,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依然像给本科生教学一样,缺乏让学生参与和研究的机会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能真正从课程建设的基本内涵出发,目标不清、内容缺失、组织随意,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没有紧紧围绕着研究生培养目标展开,教学过程组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缺乏相应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把握研究生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本质,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进行系统性的建设与改革,才能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2. 重视单门课程的建设,忽视课程体系的整合。

在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中,如上所述,各高校非常重视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品牌课程,但对整个课程体系统筹建设方面的探索很少。在2012年6月国家“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验收中,提到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高校中有近80%都是涉及精品课程、专业课程、优质课程、核心课程等单门课程的建设,只有少数高校有关于课程体系整合方面的建设,而且重点建设的单门课程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很少涉及选修课的建设与改革。从短期来看,重点建设某一单门课程确实见效快,能够较好地反映高校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整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整个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绝不仅是单门课程的成功即可。因此,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改革和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是课程建设中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3. 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未能很好地把握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往往存在着只重视课程教学的改革,而忽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象。事实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但作为研究生教育两大最为重要的环节,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天平经常会发生严重的倾斜。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反映,在其研究生生涯中参与科研的机会不多,其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一项对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25%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过任何科研项目。但同时也有34.7%的研究生表示参与过1项科研项目;23.8%的研究生参与过2项科研项目;参与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占15.5%[8]。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参与过多的科研项目反过来也会使得研究生根本无暇顾及进行较为系统的、有准备的课程学习,无法体会到课程学习对于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所能带来的提升效用。其实不光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冲突与矛盾。通过建设教学与科研联系紧密的研究生课程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同时也有助于通过课程提高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方略

1. 单门课程建设中,加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评价之间的融合与完善。

在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指导下,把握研究生课程建设本质和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单门课程的建设最为基本的是处理好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载体、以组织为纽带、以评价贯穿全过程,使得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触及本质。加强这四要素的联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目标的核心指导作用,目标一经决定,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都要以达成所定目标为取向。最后通过目标性和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加强四者的联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加强四者的联系:

首先,目标确立的导向性。美国学者赫斯特曾明确指出,没有目标就没有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终点,它要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价互相配合,就不能过于笼统和模糊,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课程目标的确立还需要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必须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体、细化、明确。根据这两个原则,以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培养在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方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机电产品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并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的高级人才。从这个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到该专业的某一门课程目标,比如《现代控制理论》的课程目标是:掌握系统数学模型建立、求解等知识(知识目标);掌握绘制系统模拟结构图的能力(能力目标);针对具体的自动控制系统,利用合适的数学工具进行建模和控制语言进行表达,并进行系统性能分析的素养(素质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具体明确,能很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

其次,内容选择的适切性。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现状,课程内容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而课程目标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变化,教学内容自然也要随之做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最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智力过程的应用,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9]。这个标准可以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具体来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第一种知识是有内在价值的专业基本科学知识。只有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创新。第二种知识是该学科领域先进的、有突破性的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造灵感。第三种知识是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再次,课程组织的灵活性。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有很大的探索性、开放性、包容性,师生之间不应拘泥或满足于一种既定的思想观点,相反,彼此之间需要交流讨论、批判创造来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因此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为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课外可以自己研究探索,然后再在课内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思想成果。至于不同性质的课程,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所占的比例也可以做适当的变化。但课程组织的灵活性并不代表课程组织可以随意而为,它必须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根据课程内容来组织。这方面国外某些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如美国研究生教学中常用的两种组织形式,讲座(lecture)和研讨(seminar)[9],教学过程都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在导师引导下,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最后,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研究生课程评价是单门课程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首先需要合理的评价价值取向。传统的课程评价倾向于寻求单一的、标准的评价结果,容易扼杀研究生创新的愿望、想法和思路。新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要与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同时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其次,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客观性、反馈性等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师资队伍、教学文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10]”等作为评价内容并合理分配权重。最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也应该从单一趋向多元化。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还应该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收集评价信息,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成立教学研讨会,公管学院将教学大纲公开接受评估等做法,都是力图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监督和评价的方式来确保课程建设质量的有益探索。

2. 优化课程结构,重视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整合与优化。

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考虑,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全面、系统的,是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宽口径课程体系。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基本课程组织方式的比例是合理的,在满足基本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又能让研究生有较大的自主选修权,这样才更有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目标。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增加选修课和跨学科课程比例优化课程结构,使其更具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美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一大特点就是必修课程少,选修课程多[11],许多高校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重达25%[12],而且选修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学科的各个方面和学术前沿。同时,美国研究课程建设十分注重文、理、工互相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除了设立理工专业外,还增设了医学、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关系、语言及心理学等方面课程,做到了理工综合化教学,以此来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这些做法对建设我国研究生课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废除、淘汰一些陈旧的或因人而设的课程,推出一批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层次较高的课程来整合、优化整个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其次,通过课程内容的渗透和互相补充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创新。如在同一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可以考虑核心课程与普通课程的整合。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其内容应更加侧重加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交叉学科等知识的了解,注重研究生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普通课程的建设也要渗透核心课程中基本的前沿要求、方法的意识和跨学科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化和拓展,与核心课程互通有无、相辅相成来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 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加强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的协同整合。

研究生课程的建设除了要考虑其所在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放眼于更大的环境中进行全面考虑。即从整个培养模式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由于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两大主要环节,因此,重视并努力实现两者的协同整合是研究生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伯顿·克拉克曾指出:“当大学首先被理解为探究的场所的时候,科研和教学的活动就不止被看作是互相渗透的,而且具有实质上的兼容性。”[13]这为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的协同理念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同时也指明了把两者整合在一起的方法:视“学习”为“探究”,把“探究”作为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也必须强调对知识的“探究”。在这方面,美国研究生课程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在课程内容上,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通过设立学术前沿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学科交叉课程[12],一方面奠定了研究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了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传授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可以高效率地培养研究生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也以“研究性”课程教学为主,教师一般只提出不同问题,提供大致的框架、思路,让学生自己研究学习。如教授一般很少指定所教课程的纸质教材,而是给所开课程列出很多文献目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自己去寻找和阅读原著[14]。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式学习,开展专题研讨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科研的基本训练,亲历科研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同样地,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也应该在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予以体现。课程建设也要以“研究”为架构,加强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的协同,从而保障课程的活力与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生导师的协调与指导。如,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重视高水平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导师资源为学生所共享,不限研究方向,学生都能获得他们研究所需要的指导等。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从单门课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这三个点、线、面的维度进行思考与探索,对建设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不过是投石问路,抛砖引玉。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研究生课程建设依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摘要:研究生课程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运用动态的、整体的、协调的课程建设观从单门课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三个层面对课程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单门课程中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的融合完善,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协同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方略。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建设理念,方略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2

姓 名: 任志伟

单 位:河南省郸城一高

专 业: 化学

考试科目: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考试分数:

2013年 3 月 3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试卷

一、名词解释(总分15分,每小题3分)

1、教学设计

答: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整个化学教学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对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2、教学资源

答:简单地说,化学教学资源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化学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室及化学实验仪器、装置、药品,实验员,影像设备及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网络及网络教学资源,图书馆及教科书、学生用书、期刊等图书资料,还有教师、学生,工厂、农场、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

3、教学评价

答:化学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化学教学评价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不同的评价者以及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对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达成共识的过程。

4、迷思概念

答: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有别于目前科学家所公认的想法。此种想法,诚如黄幸美(1996)认为其一是学生在概念的表征学习中,因具体程度不足,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二是因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尚未成熟,记忆负荷有限,对于问题重要表征编码困难。所以常有错误编码或错误对应的现象,结果导致学习上迷思概念与推理错误的产生。

5、信息技术

答: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指有形的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等硬件和相应所承载信息的软件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指无形的、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用到的全部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思想方法。

二、简答题(总分25分,每小题5分)

1、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

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答:(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有助于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

(4)运用化学史实做好学生的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学史料,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物质组成和运动的繁杂、混乱的秩序中整理出统一、简洁的秩序和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会从零散、无序的艺术哲学之中整理出令人神怡的秩序和规律,不论从思想上、思维方法上均得到启迪。实践证明,真正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践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史的渗透。

3、请结合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简述你对“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解

答:化学课程内容是确定化学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依据,它为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范围。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教技能,还要教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化学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这是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解读此原则,就要跳出教科书—教师两者关系的狭隘视野,从更广阔的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视野来进行分析。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教科书内容的仲裁人、转译者与开发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协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建构学习内容。

新课程推出的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尝试。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有一定难度,非常有必要对他们提供课程资源上的帮助,而教科书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科书对教师来说,更像是铺路石子,而不是绊脚石。

在教科书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教科书,把教科书当成自足的封闭系统,或者只分析教科书一教师间的单向作用,关注教师如何“吃透”教科书,忽视其他重要关系。而超越教科书,就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来看待,在有效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正确使用教科书。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教学是三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整体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文本,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也就是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三者之间进行互动,就会生发出三对关系:教师与教科书、学生与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就是摆正教科书在教学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协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把学生因素吸纳到教材资源中,还是与学生进行协商,都是为了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科书、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创设生动活动的学习情境;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化学教科书只是以纸为质地,通过书面印刷的形式而制得的基本教材。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化学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有目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化学课程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化学课程按照一定的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特定组合,这种特定组合就是化学课程的结构。化学教材并不是化学课程本身,而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也就是“一标多本”的基本含义。化学教材有多种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化学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4、“化学实验做起来麻烦又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所以我一般在上课时都用多

媒体来演示实验”,请对这位老师的说法和做法进行简要评述。

答:该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一、演示实验的原则

(1)目的性:实验现象是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2)准确性。(3)示范性。(4)明显性。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二、多媒体来演示实验的弊端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能证明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它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化学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多媒体教学形式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决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只有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来演示实验,播放起来,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只能从投影屏幕上看实验,而不是看老师演示实验,也不是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未能观察到,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能会使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教师主观能动性下降危险的、实验条件限制没法开展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5、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探究?

答:

(一)值得探究的知识

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胶体与溶液的区别、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等,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化学基础理论,如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晶体的生长条件、促进和抑制水解反应的条件、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贡献的讨论等;

·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比较,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等;

·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鲜果中维生素 c的还原性,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污染的讨论,从农药 ddt的广泛使用到禁用的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的讨论等。

这也就是说探究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二)能够探究的知识

除了要考虑这个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这个知识能不能探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因素和资源的因素是两个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学生的因素

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仅凭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怎么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不要安排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适合探究。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探究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资源的因素

能不能探究,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所在学校不具备探究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那么,尽管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也无法安排探究活动。在谈到探究的问题时,很多人都举这样的事实来说没法开展探究,“农村学校连演示实验都做不了,还谈什么实验探究”。我们要承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实,因此,呼吁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为那些教学条件落后的学校配置必要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但这不能成为条件落后学校的教师排斥探究、不进行探究教学的理由。因为,有些实验教学仪器是可以开发的,可以用代用品、可以用微型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探究也不仅仅只有基于实验活动探究的一种形式,还有基于实验事实的探究和基于实验史实的探究等形式。

总结上面的讨论,可以回答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那就是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知识,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内容,称为“探究点”。这个“探究点”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一”探究明白了,就可以举

三、举十,就可以迁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找准探究点,充分发挥探究点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三、论述题(总分60分,每小题20分)

1、请统计《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哪些是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

答:答:1.氯气性质 2.离子反应

3.硫的性质 4.氯溴碘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5.铝的性质 6.铁的性质

7.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电解质的强弱判断

9.原电池 10电解池

11.平衡移动原理 12.沉淀溶解平衡

13.沉淀的转化

2、以高中化学教材(或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个探究实验活动,设计一份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的方案。

答:探究实验内容:“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验仪器及药品:

二、评价标准(表1)

三、实验过程

【设置情境】现有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冰箱占重要地位。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冰箱的作用是什么?当它处于什么温度下时里面的食物会存放时间更长而不被冻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确定实验小组】

【实验方案】抽取学生的实验方案,见表2。

表2 实验方案

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参照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作为活动表现评价结果评定的有效资料。

结果评定: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后,就可以进行评价结果的评。结果评定分三步进行:学生自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项目齐全,格式规范)

《乙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乙醇分子结构、性质,探索其相关知识的新的联接点,初步学习设计探究实验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乙醇的性质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课堂反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密度小于水、教师: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 板书:2·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溶于水、沸点比水低,易挥发 提问:怎样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参考:用无水硫酸铜; 讲述:乙醇可作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互溶的混

合物,在分离上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分离的。如何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

分离成汽

得加新制

后的产物,设问:两种不同的液体互溶在一起时,可用什么方法分离?石油是如何油、煤油??的? 参考:蒸馏的方法分离。讲解:用分馏的方法只能得到96%的高浓度乙醇,要得到无水乙醇还的生石灰,使水与之反应生成一种难挥发的ca(oh)2,再蒸馏。过渡:乙醇从结构上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oh对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呢? 板书:

3、化学性质: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的吸引电

有可能断裂。

火焰呈淡蓝

引入: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板书:(1)与钠反应:(还可以与k、ca、mg、al等活泼金属反应)实验: 现象: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放出,钠又浮到液面,气体能燃烧,色,烧杯壁有水滴,加石灰水不变浑浊。板书: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设疑:乙醇分子有6个氢原子,是全部被取代?还是部分被取代? 启发:乙烷能不能和金属钠反应?

参考:不能。假如能反应,我们就不能将金属钠保存在液态烃—煤油、汽油中了,说明乙醇分子中的乙基是较稳定的,其氢原子不会被金属钠取代。显然,生成的h2,氢原子是由羟基提供的。

指出:乙醇除了可以跟na反应外,也可以与k、ca、mg反应。

练习:乙酸与k的反应方程式。

r—oh+na→?

讲述: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高一化学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讲述:钠在水面上游动,咝咝作响,反应很快完成。

2na?2h2o2naoh?h2?

比较: 1,密度 2.速度

讲解:此反应类似于钠与水的反应,故乙醇又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

基取代的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出乙醇与钠反应不如水与钠反应激烈,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板书:乙醇较水还难电离。

讲解:我们在实验室中,经常采用燃烧酒精给一些物质加热,酒精燃烧也就是氧化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

①燃烧: ch3ch2oh+ 3o2 2co2 +3h2o

讲解:乙醇除了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之外,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或ag)

存在的条件下,也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如果有催化剂作用,还可以生成乙醛。

板书: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应方程式,工业上根据这个原理,由乙醇制取乙醛。引入:前面我们学过利用乙醇制取乙烯的反应,请同学们写出这个反并指出反应类型。板书:(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讲解:如果制乙烯时温度较低,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乙醚。板书:(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1.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板书: 2.跟氢卤酸反应

讲述:当乙酸与氢溴酸在加热条件下将发生溴原子取代羟基。

板书: c2h5oh?h?br???c2h5br?h2o

讲述:通常用浓h2so4代替hbr。

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练习:1.r?oh?hci

2.根据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键断裂

(3)在cu或ag催化下与氧气反应时_____键

作业: p161.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3

【关键词】高级交通信号控制 双语研究生教学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408049 ), 2016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jgy160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36-01

一、问题的提出

1.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目的的差异

本科教育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主要目的为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1]。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2.双语教学特点

国内大学的教学如何追踪学科最新进展,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是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2]。双语教学在系统的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素养[3]。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为专业教学服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我国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上的更新与改革,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等方面有着直接作用。

3.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外交通信号控制起步较早,理论及技术较成熟,我国交通工程学起步较晚,交通信号控制研究同国外发展较为独立[4],亟需进一步将国外先进技术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特色的高级信号控制技术。

双语教学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研究生专业英语的能力,培养研究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的习惯,为研究生了解国外技术及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高级交通信号控制教育改革

1.教材选取

引进国外高水平英文教材,选用《Signal Timing Manual 2nd ed》作为课程的主教材,并辅以《改订 交通信号の手引(日)》、《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Richtlinien für Lichtsignalanlagen(德)》等国外交通信号控制手册/导则作为参考书。

2.课程设计

高级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双语课程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课时进度调节课堂中英文教学的比例,逐步提高研究生专业英语水平。课程共分为基础夯实、专业提升、课程设计、扩展阅读及国际交流等若干环节。

(1)基础夯实

包括课程简介,专业术语及基础理论的教学,此阶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本科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引出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由于本部分为基础且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故课堂上英文所占比例宜为60~80%。

(2)专业提升

高级交通信号控制主要包括交通信号控制基础、交通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系统、交通仿真、数据库及数据分析技术等方面内容,此部分为专业知识的提升,有针对性的对高级交通信号控制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本部分教学英文所占比例宜略低,约占40~60%。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需要学生掌握交通信号配时技术、交通信号控制相关软硬件、交通信号控制相关技术。此部分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及对交通信号控制软件的应用能力[5]。本部分需辅以课后作业,软件均使用英文版软件,中英文结合教学,课堂英文教学比例宜为50~70%。

(4)拓展阅读

在完成学科系统教学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阅读,主要内容为世界各国交通信号控制发展简介及交通信号控制前沿技术。由前三部分打下的基础,此部分课堂英文教学所占比例建议为70~90%。

(5)国际交流

学生对本学科体系及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建议与专家全程用英文交流,此部分课堂上英文教学比例建议为90~100%。

三、教育改革期望

本课程在进行高级交通信号控制教学的基础上引进英文教学,全面系统的介绍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为学生进行对本专业更深入的学习及研究打下基础,并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本科化的反思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3):79-84.

[2]葛作然.基于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8): 53-55.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1):37-45.

[4]LI Y,Zhao Z H,LI P F, et al. Review of traffic signal control methods under over?鄄saturated conditions[J].Journal of Traffic &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3,13(4):116-126.

[5]李岩,陈宽民,王建军,等.科研创新型与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交通工程专业学科进展类课程开设方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271-272.

作者简介:

李岩(1983-),男,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交通信号控制与智能交通。

张凯丽(1990- ),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4

研究生课程内容具有新颖性强、涉及面广以及更新快等特点, 如果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网络快速、准确地介绍给研究生, 将有利于研究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便于他们自主学习, 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交流窗口。因此, 将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石油化学网络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的增多,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 网络已经成为目前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课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特点在于突破时空的限制, 使教师在采用面对面教学的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 将“石油化学”课程中关于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内容置于网络上, 通过搜索引擎、友情链接等方式进行推广, 方便学生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进行下载、浏览和学习, 为研究生的课余学习和交流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平台。通过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 将会进一步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课程的开放性, 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协作性以及学习的趣味性。

二、网络内容的设置

基本内容设置将以“石油化学”课程内容为本, 全面整合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绿色能源化学、化学工程和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拓展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另外, 在编写制作过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新颖性与理论性, 手段注重交互性、开放性, 以不断扩充的教学资源库为基础, 以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为立足点,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通过课内外、人机、网络等手段,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建设一门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课程,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使学习者能够评价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及时解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网络课程的制作

石油化学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参考国内外该研究领域众多最新研究成果, 根据教师自身的积累和教学经验, 同时结合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背景等制作课件内容, 形成适合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的网络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1. 网络课程的设计

石油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总思路:①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 不仅要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纳入考虑范围, 而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学专业、兴趣、需求、经验和背景等。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上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程, 教师仅起到指导作用。因此, 可以将设计重点放在完善教学内容和丰富相关资源上, 尽力做到能够利用各种可获取的信息资源来支持他们进行自主学习。②突出课程特色, 确定教学功能。作为完整的网络课程, 应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注意加强课程衔接, 减少内容重复, 优化课时资源。[3]根据该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突出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及绿色能源化学的应用范围。③设计教学模块, 建立系统结构。课程内容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 [4,5]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划分时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同时, 模块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并且是开放和可扩充的。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关的文献资料链接, 以使学生增长见识, 丰富知识体系。所设计的网络课程Web页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导航结构, 同时每一个教学单元模块都应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参考文献、教学视频等内容包含在内。④按照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将每一个教学模块划分成若干个栏目, 并规划好它们在屏幕上的具体位置。⑤收集内容资料。根据具体情况, 详细说明每一屏幕的呈现方式和链接关系, 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和素材。⑥选择编写网站工具。选择网络课程的开发语言和编著工具, 如Front Page、Dreamweaver等。⑦开展教学试验, 进行评议修改。设计教学应用方案, 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进行评议修改。[6]

2. 网络课程栏目设置

(1) 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地位和课程建设规划。

(2) 师资队伍:下设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两个栏目, 分别介绍主讲该门课程教师的基本情况, 如研究领域、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 以及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的基本情况, 将若干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建设中,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 并增强创新意识。

(3) 在线教学:该模块主要将课堂讲课录像与授课PPT结合起来, 以合理的章节进行安排, 结合各种多媒体资源, 使学生通过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都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分割, 建立课程知识点导航图, 使学习者可以了解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 也可以实现各知识单元的访问。

(4) 教学指导: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主要介绍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主要授课方法等,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5) 教学资源:该模块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电子书籍和前沿论文, 使学生能够在线扩展阅读, 并且提供各种学术规范要求和研究者的个人介绍, 方便学生查阅学习。

(6) 参考文献:针对研究生学习的特点, 提供与该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可下载, 以便于研究生更深入学习。

(7) 提问答疑:提供课程负责老师的联系方式, 方便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解答。

(8) 课程自测:该模块设有各章节的自测练习和综合测试, 试题由老师管理, 主要用于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

(9) 教学管理:该功能为教师提供一个管理窗口, 教师通过二次登陆, 可以进行注册学生的添加和删除, 进行课程自测试题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还可以对在线讨论进行管理等。

此外, 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网络教学资源, 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能力。[7]

3. 网络课程的开发工具

网站设计运用Dreamweaver制作网站主体, 用Flash等软件制作网页中的图形及动画片, 以增强网页的生动性和美观性。另外, 使用Origin、Photoshop、Illustrator、Chemoffice以及3D-MAX等绘图软件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和动画, 这些图形可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拆分和组合, 可分层次或逐一组合成一体,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石油化学”课程相关内容如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简介、网络课件、课程录像、教学资源等可以通过网站阅读和下载。

四、结语

将网络课程融入纳米技术在能源化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中, 成为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把多媒体手段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 把全部教室面授改为部分面授加网络课程, 吸引学生的视线, 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施本网络课程教学, 期望为相关院校的研究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使其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及时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领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希望通过对本课程进行网络建设, 使石油化学课程在更新教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君芬, 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教育技术, 2001, 11 (1) :55-59.

[2]单美贤, 李艺.网络课程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30 (11) :36-40.

[3]苏金树, 彭伟.研究生阶段网络系列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1) :92-93.

[4]王冬青, 张从善, 徐霞.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0) :62-65.

[5]刘繁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技术通讯, 2001, (11) :67-69.

[6]温露, 陈钢, 高君森, 等.波谱解析研究生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0) :1400-1403.

英国研究生课程 篇5

“短小精悍”的英国硕士课程是很多留学生的不二之选,但是在申请中还是不乏疑问的,有的学生就担心课程只有一年,回中国就业的话学历不被承认,还有就是对英国硕士高昂的学费不解,真的值得斥巨资吗?英国权威留学机构英国优越教育总结了大家的问题向大家介绍下英国的硕士课程;

优越教育的资深顾问老师就从分类、课程、申请时间和申请资料几个方面来介绍英国硕士课程;

英国硕士分类

熟悉英国硕士研究生制度的同学应该知道,英国硕士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式(Research Degrees);一种是授课式(Taught Course)。如果以文凭来分可以分为1年制研究生文凭课程(DIPLOMA)和1年制硕士学位课程(DEGREE)。以学科来分可以分为:MSC 理学硕士、MA 文学硕士、MBA 工商管理硕士、LLM 法学硕士。授课式和研究式硕士课程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硕士课程都是1年制的研究生课程。授课式以授课、讲座、论文等为主,多为实用性专业。研究式的申请较授课式较难,因为它是以某一研究课题作为主要目标,需要申请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方向或研究成果。研究式课程通常是博士前的一年学习,所以希望继续读博(或硕博连读)的学生可考虑申请,一年后获得MasterofResearch的学位或MasterofPhilosophy学位。何时开始准备

建议不太清楚流程的学生先做咨询或是让留留学帮助你规划学习雅思的时间,学业成绩的提升,制定留学方案等的一个时间规划表。据了解,已经有少数大三学生在10月、11月份就开始咨询,有些学生也已经开始早早的进入准备流程,这样尽早的准备,对学生申请名校的成功率会加大。总之,因为英国大学录取采用先到先得的原则,所以越早申请越好。

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希望通过读硕士继续深造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参考英国泰晤士报专业排名,并参考综合排名。一般来说,前50位的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专业名称和课程安排也不太相同。申请者要具体考虑哪一个专业是真正喜欢,不能单看排名、选择热门。

何时开始入学申请

英国硕士课程每年9月底正式开学,提前一年开始接受申请。建议申请者在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3月递交学位申请。但是,也建议学生要留意个别大学或专业特别提出的申请截止日期。大学处理申请速度通常为4到8周,有些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需要10到12周,所以申请者要预留出学校审理即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间。

需要准备哪些申请材料

大学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自述信、推荐信、简历及成绩单等材料。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经过精心准备后提交的申请材料。如果大部分申请材料雷同、乏味,就很难体现申请者的特点,也难看出申请者具备哪些独特的素质。特别是自我陈述环节,更不能敷衍了事。

此外,英国优越教育也为大家如何申请英国硕士课程“支招”;

1、专业定位-选择适合的中国学生申请的硕士课程集中在金融类、管理类、理工类等专业。一般来说,英国前50位的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专业名称和课程安排也不太相同。

留学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结合起来选择硕士的专业,特别是要具体考虑哪一个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能单看排名,选择热门。热门专业的竞争激烈,无疑增加了录取风险。要知道,你是和来自全球的佼佼者们竞争!不要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竞争。

专业选择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要仔细阅读大学专业说明及录取要求,成绩要与留学申请学校“门当户对”,达不到具体要求最好不要抱侥幸心理。同学们可以利用暑假集中查询学校和专业的信息,加以比较和选择。如果仍有困惑,与其浪费时间茫然无绪,不如尽早咨询专业的顾问老师。

2、成绩定位-雅思和GPA齐头并进

英国大学没有统一的硕士课程入学考试。一般来讲,主要以留学申请者的本科背景和大学平均成绩来先申请硕士课程,随后补充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如雅思成绩)。

大学在审批学生留学申请时,首要看的是GPA 以及相应专业课的成绩。在专业课水平达标的基础上,通过雅思分数来评估该生能否能够听懂课程以及能否顺利毕业。

各大学对雅思和GPA的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英国名校要求学生本科毕业成绩达到85分以上,雅思6.5分以上,个别院校和专业需要7.0 分甚至是

7.5分。

名校对雅思分数的要求一般都高于其他院校,比如华威的Marketing 要求雅思达到7.5。所以很多学生为了进名校恶补英语,而忽视了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实际上,GPA 和雅思成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雅思分数再高只能说明学生的英文水平。平均成绩60分、雅思8.0,被名校录取的希望仍然是很渺茫的。对成绩的准备有两种建议。一是如果大二大三时就明确留学意向,那么雅思考试的准备越早越好,在大学三年级就可以着手准备,考试的时效为两年,如果成绩不理想还有机会重考。同时切莫忽视GPA的提高,平均成绩最好保持在80分以上,并积累良好的学术背景。

如果时间稍显紧张,建议可提前了解学校和具体专业对语言及平均成绩的要求,若GPA达到要求,提交留学申请后着力准备雅思成绩。雅思和GPA齐头并进,才能为顺利申请做好铺垫。

3、材料定位-申请材料完整且有针对性

完整的留学申请材料是高质量申请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留学申请完整的情况下学校才会审核;当然,留学申请材料的针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除了成绩单、奖学金证明等硬性材料外,审批者在考量学生情况时,所能参考的依据就是个人陈述、推荐信等软性材料,以做出最终的评估。所以留学申请材料一定要精心准备。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6

关键词:研究生 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208-01

课程教学对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满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以港口工程、近海工程为核心,面向海洋工程发展。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港口工程结构与海洋工程结构融合,构成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宽厚的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的专业知识。由于是新设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开展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建设,对提高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建设目标

研究生课程教学除了获取科学知识外,更关注科学的探索过程、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建设必须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前沿性,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门课程的前沿内容和发展动向,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2 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课程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订、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根据目前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研究生,关键是配置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此,我校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加强了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现有的3名任课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年龄为30~48岁,教授、副教授、讲师各1名。

2.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是为了满足我校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主要介绍新型港口水工结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及海洋工程结构的基础理论,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教材,作者根据近几年在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教学中积累的资料编写了《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集等教辅材料。

2.3 课程内容优化

结合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中心环节。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比如在介绍码头结构专题时,传统码头结构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讲授新型码头结构,另外安排少量课时介绍近期国内外有关码头结构方面的研究动态。对于海洋工程结构,以导管架平台为主,简单介绍半潜式、坐底式和自升式平台。

2.4 教学方法改革

2.4.1 互动式教学

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内容包括港口工程结构与海洋工程结构两个领域,内容多、课时少。因此,授课内容的选择和学时的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哪些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哪些内容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之初,把每个专题的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每个专题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就学生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既提高了授课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4.2 差异化教学

我校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研究生中有一半学生大学阶段不是修习港航专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扰。讲授内容简单,有港航基础知识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讲授内容深奥,没有港航基础知识的学生跟不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可“差别”对待。在授课过程中,详细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要求他们课前预习指定内容;对于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在讲课之初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查阅有关港口与海洋工程领域较为新颖的文献,在课程的最后阶段给全班同学讲解。

2.4.3合理安排课程前沿内容的介绍和讨论

研究生阶段关于课程前沿内容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旨在使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每个专题都会安排1~2个学时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码头、防波堤、船坞、海洋平台专题分别安排2、1、1、1个学时,教学内容大都来源于近期出版的国内外期刊。对于讨论课,教师事先就每个专题推荐一些閱读材料,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消化,每个专题一般安排1~2个学时进行讨论。

2.5 考核方式选择

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课程论文和课程考试。如果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情况较好,课程论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写作能力。如果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好,课程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各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考核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

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课程经过两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教学中,课程体系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

[2] 荣瑞芬,姜招峰,赵晓红.研究生学位课高级食品化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4):75-78.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7

1 青海大学结晶过程原理课程建设背景

结晶过程原理是青海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及应用化学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讲授结晶过程原理、结晶设备及其操作和优化,要求研究生深入理解结晶过程原理,掌握结晶过程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本学位点的众位导师及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领域涵盖:具有地域资源特色的盐湖卤水和一般化工产品自然结晶、有机、无机、天然植物产品的特效结晶及晶体产品的制备、表征、结构与性能分析等。而本课程所涉及的结晶过程基础理论和原理等主要知识点正好可以满足研究生拓宽结晶学、晶体学和工业结晶等方面视野的需求,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另外,由于作为研究生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本课程更名为“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被推荐为青海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限选课程,纳入到青海大学2014、2016本科培养方案和2013年教育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盐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即本课程今后面向的学生群体会更宽。在此背景下,为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促进拔尖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开展课程建设。我们在原有课程内容和框架基础上,采用结晶学、材料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精心挑选结晶领域典型或前沿的新颖案例进行研讨分析,希望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学组织模式,建成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的“结晶过程原理”研究生示范性课程教学体系。

2 课程内容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

从学术角度来看,结晶过程是化工及其它工业部门的重要操作单元,不仅在早期的盐湖水结晶制盐,还在近年发展迅速的有机、高分子、油脂、轻工、医药、水处理等前沿领域应用广泛。20世纪50年代结晶过程的理论研究再次引起高度关注,进而逐渐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技术,且在工业结晶理论、生产工艺及装置研究方面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结晶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结晶过程理论仍需继续完善。

基于结晶领域学科发展现状,我们在原有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青海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位点研究生的知识需求,跟踪结晶领域发展动态,引进前沿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纵深拓宽结晶过程,更新了课程内容。并注重处理好结晶过程基本理论与新知识的关系,旨在以改革后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托,使研究生灵活掌握课程核心知识点并引导其运用于科研实际,建立有利于引导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化学化工专业结晶领域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采用叶铁林主编的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3],选增课程内容来源于结晶学方面国内外权威著作和精品课程教案,并辅以期刊上的有益文献。课程原有内容仅涉及溶液结晶过程的基本理论,重点内容有:结晶体系的形成;结晶热力学;晶体在溶液体系中的结晶过程描述;结晶过程的动力学特征;结晶产物的特性、结晶分离原理及应用;结晶过程普适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放大等。通过建设后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如表1所示),包括更新后的结晶过程基础理论(第一部分)和基础理论在实际科研中应用(第二部分)。

紧密跟踪世界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助力研究生以国际学术视野提升科研综合素养,是开拓研究生课程内容建设的新方向[4]。理论部分讲授完毕后,采用Seminar模式师生共同了解和学习结晶领域新近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研究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研究生联想和思考本课题组相关研究问题,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分析和解决结晶理论在实际科研中的应用问题。7个案例的研讨学习过程,使得研究生对于第一部分的结晶热力学、动力学等多方面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促进了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同时也让研究生了解这些基础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达到引导工科研究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升综合科研能力和实力的培养目的。

3 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可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5],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如Seminar[6]和案例[7]教学。课程建设中我们不仅增加课堂讨论学时权重,还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Seminar机制+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提高研究生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和Seminar教学的优点,在课程第二部分采用教师以案例为核心提出问题、研究生围绕核心问题参与教师组织的Seminar研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的课堂组织模式。研究生参加一次研讨,需完成文献调研、信息整合、制作PPT、观点表述、提出质疑和解答等多方面工作。以教学大纲的研讨案例3为例[8],教师给出案例讨论要点:多温溶解度及介稳区宽度测定方法、均相成核和诱导期测定、杂质对溶解度、介稳区宽度和成核动力学的影响以及结晶理论在盐湖卤水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研究生查阅文献,认真精读筛选到的符合讨论要点的资料,制作PPT讲稿,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点及其应用的理解,提出该方向课题的研究意义、存在问题及获得的启示。最后,师生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探讨,深入剖析形成最后结论。本课程共设7个讨论案例,基本涵盖理论部分核心知识点。改革后的教学组织模式,不仅将结晶学科基础理论传授给研究生,还激发了研究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训练和培养了研究生查阅文献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助力研究生以国际学术前沿视角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4 结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研究生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由结晶过程原理课程的前沿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特点出发,引入学科领域经典和前沿研究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际科研案例,更新和完善了课程内容。同时,采用“教师讲授+Seminar机制+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注重启发和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升综合科研能力和实力,实施效果良好。传统的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和Seminar的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只有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促进这些方法的有机融合,方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全面建设将是今后持续努力的方向。

摘要:结晶过程原理作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化工、结晶、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以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入学科前沿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和科研案例,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采用讲授+Seminar机制+案例分析的教学组织模式,形成化学化工类结晶领域研究生教学改革示范性课程体系,提升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效果良好。

关键词:结晶过程原理,示范性课程,Seminar,案例教学,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林露.教育部:探索研究生综合考核制度,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工作[J].陕西教育(高教),2015(3):30.

[2]肖竹平,冯秋菊,欧阳玉祝.提高欠发达地区理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广州化工,2014,42(9):205-207.

[3]叶铁林.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2版[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369.

[4]靳蕃.紧密跟踪世界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开拓研究生课程建设新方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4):25-26.

[5]邓跃全,霍冀川,刘才林,等.“产、学、研”教学模式在《化学建材》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40(1):137-138.

[6]葛伊莉,廖业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Seminar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4):5-8,43.

[7]康晓红,程志明,李智,等.案例教学模式在工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6,37(2):47-5.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8

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和关键环节。但是,当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并不理想,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设计未能从研究生全面成长的角度考虑,未能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二,课程学习内容和创新度不够,深度与宽度缺乏精心设计;第三,课程学习对于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贡献度有待提高;第四,课程考核不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能力水平,也不能够对研究生产生威慑力。可见,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缺陷已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

本文通过对国外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分析,结合国内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特点,从课程设置、选课机制、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课程训练强度、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础。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主要问题在于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单一。以经济学类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国内多数高校设置以下几类课程:一是公共必修课,包括外语和政治;二是学科通开(基础)课,主要是与所属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关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研究方向必修课),主要是所属二级或三级学科的必修课;四是选修课,主要是所属二级或三级学科的选修课。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根据二级或三级学科开设,涉及专业基础较为狭窄;其次,选修课程开设数量少,类型单一,交叉、前沿的综合性课程相对较少;再次,研究生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可供研究生自选的课程十分有限;最后,人文课程少,制约研究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对此,应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课程设置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的学科基础,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第一,增加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如复旦大学已经开设了夏季集中授课的“FIST”课程(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暑期集中式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增加跨学科课程、方法类课程和研讨类课程的设置。第三,开设国际化课程,增强学生对国际普遍关注的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前沿问题的了解和学习,打造学生知识的新格局。

二、建立灵活、开放的选课机制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而且所选范围只局限在本校、本学院甚至本专业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获取课程知识的途径,导致国内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资源上可选择的空间较小。

对此,首先,应借鉴国外高校经验,跨院(系)甚至跨学校统筹课程资源,建立开放性课程设置机制,国外很多知名高校,如卡尔顿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资源就是跨校统筹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每个学校所开课程数量并不多,但质量却较高;其次,共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资源,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将来攻读博士学位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应当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选修课上面对同样的资源,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丰富课程资源增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整合和衔接。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强化教学训练强度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

通过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的问题,知识的前沿性明显不足。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表明,对于学科前沿问题的学习和训练,是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如果能够在学生阶段就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应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凝练和优化课程内容。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参考3—5本教材,向学生介绍每一本教材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有更深入全面的掌握。此外,还应提供大量的前沿文献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提高分析解读经典前沿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定期组织学生展示本人的研究方向或成果,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学术鉴别能力。

(二)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取讲授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严重降低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应根据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选择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引入研讨式教学方式,但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研讨内容缺乏系统性或学术水平不高;研讨过程缺乏必要的互动和有效的指导;研讨深度不够,较少关注研究背景和对研究结论的质疑等深度思考,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应当在研讨的过程中加强前沿的引领和方法的传授,注重探讨问题研究的背景,经典理论和定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结论的分析和质疑。此外,还应积极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自体会从“搜集文献—界定研究主体—凝练研究对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提高教学训练的力度

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训练强度较低,学生基本理论不够扎实。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觉压力不大,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研究生精英教育的要求。硕士研究生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系统的专门知识,因此必须加大教学训练强度。在国外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强度是非常大的,以高级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为例,一学期会有四到六次作业,三到四次考试,两到三次作业展示,学生平时每天学习时间远远超过国内学生。高强度的教学训练可以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技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研究生课程考核制度

国内高校研究生课程考核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课程论文和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方式单一,考核难度低,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第二,考核多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考核环节,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第三,中期考核(或综合考核)机制不严格,流于形式,更没有真正实行分流或淘汰机制。因此,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以及中期考核(或综合考核)并没有给其带来很大的威慑力,也未考核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

对此,首先,应当创新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比如在研讨课中实行多主体考核方式,将全体参与者打分与教授打分相结合,加强对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二,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环节,使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以此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严格执行中期考核(或综合考核)制度,实行分流或淘汰制度。比如,卡尔顿大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考核机制就很严格,一个学期会有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达到课程要求而被淘汰。美国高校也有类似制度,各院系在入校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果成绩达到不到B,则失去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资格。这种严格的考核和淘汰机制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使那些真正不适合继续攻读学术学位的学生尽早转变方向。

综上,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性是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前提,可以说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优化是整个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下,从课程设计、选课机制、课程内容、教学训练强度、考核机制等方面着手对我国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进行优化,是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郭海燕,石中英,王远,魏遵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2]武晓维,李勇.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比较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4,(5).

[3]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4]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4).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我们国家自己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学, 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前沿, 为国家经济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了11万学生, 这些高素质人才大部分在我国的航空航天领域担当重任, 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服务大局、特色兴校、培育人才、不断创新, 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新时期“重基础、强交叉、拓视野、推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思路, 对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提高生源质量, 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修订培养方案, 促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 推广试点班教育模式, 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创新学科交叉机制体制等, 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个阶段。在强化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 采取了重大举措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增加了研究生教学的实验环节;通过“211”和“985”条件建设逐步构建了开放适用的研究生实验教学设备条件, 并构筑人性化的实验环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确立了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和研究生专业实验课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研究生的知识潜能, 养成创造性品格, 掌握创造性技能, 最后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得到深入和升华, 使得研究生培养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 在一级学科层面, 将关联密切的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实验整合成数门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其他相关课程, 建立一个包括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构建了整体性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例如自2004年以来, 先后建设了“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航空航天与信息类优势学科群为中心, 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材料专业研究生特种功能材料特色试验课程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材料学院研究生的实验设备主要来自各科研课题组, 设备种类、台套数、完好率受限制, 特别是使用时间无法保证, 影响研究生试验运行。课时数虚, 授课内容待充实。

随着多年来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建设遵循“以软带硬”的原则, 即以教学改革为前提, 投入的实验设备要服务于所开设的实验项目, 硬件建设服从软件建设。目前材料学院用于研究生实验教学的设备已经初具规模, 拥有多套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ICP分析仪、拉曼光谱分析仪等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 并对各学科实验室进行了优化整合和重组资源配置, 发挥了实验室的复合功能和规模效益。材料学院还承担着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 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具有良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客观条件。材料学院将逐步彻底改造研究生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条件, 建立具有航空航天特色、涵盖材料学科重要研究方向的材料制备、测试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 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确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验课程的具体设置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以教育部“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为依托, 开设了“先进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该实验室多年来立足于航空航天材料前沿研究, 旨在将先进的和学科交叉性强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融入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 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下面以“特种功能材料”的设置为例, 从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在内容上都涉及到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差别在于综合实验课相对而言内容更为固定, 比如“材料电镜分析实验”是侧重于使学生理解各种电子显微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熟悉仪器结构, 掌握样品制备方法及实验参数选择, 并学会对各种电镜图像及信息进行识别、计算和分析处理等。而创新型实验课是在课程内容、形式和目的上存在更多的创新元素。这类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 或者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研究, 其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 如大的创新团队 (课题组) 和实验室就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沃土。以“特种功能材料”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针对智能机翼、机载设备和航空发动机等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上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其科研设备齐全, 在“特种功能材料”实验课中设立了相变材料、磁性材料等相对宽的方向, 在实验中指导教师演示其中课题组“成熟”材料从设计-制备-功能特性研究的完整的实践过程, 然后在大方向内自由选题, 运用理论课程中的基础知识, 综合设计实验方案和内容, 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究。如果说综合实验课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 那么创新型实验则是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2. 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

这两者同为科研训练。创新型实验课是“常做常新”的实验课, 指导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实验方法, 搭建不同的新架构。学生则应该不断丰富自主实验的新内容, 成为填充架构的新单元。从时间尺度上来说, 创新型实验课比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短的多, 创新型实验课会对科研的过程有完整的体验, 为了保障进度, 增强协作沟通能力,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项目组, 分工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课的考核以小组答辩的形式, 根据选题的创新性、综合性、协作情况等打分。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一般都是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的。限于不同实验条件、经费保障条件、课题组的创新实践成果积累等的不同, 毕业论文研究的创新实践程度会有很大差异, 研究生也往往得不到自主选题和自主研究的机会。

3. 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区别

两者的教学资源开放程度和范围不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一个面向全校开放的, 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平台。研究生创新基地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上, 可以面向更大范围的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 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学科的集中交叉得资源能更集中整合, 如“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就是如此。目前, “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还是材料学院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特种功能材料”与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学科交叉, 可以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随着教学实践成果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增强, 材料学院可以向学校申报加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活动内容,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

三、结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 深厚的科研成果积累和良好实验课程的资源配置, 以及是否能高质量地转化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 这些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如何利用崭新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 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真正在教学改革中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郑冬梅, 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5) :146-148.

[2]王悦, 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3) :113-115.

[3]陈建中, 赵剑曦, 黄长沧, 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5) :30-32.

[4]庞强强.关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析[J].出国与就业, 2011 (1) :80-81.

研究生课程建设 篇10

1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建设在以往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目前在课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新的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不断涌现, 不同的学科方向常用的测试方法差异显著, 现有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设备与本专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相差甚远。测试仪器新功能日益增多, 而目前的教材中很少体现, 数据处理或相应的分析软件的介绍存在着滞后现象。目前本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讲中尚没有配套的专用的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目前存在着滞后性, 更新缓慢[1];同时还存在着与本科生培养界限不清或重复等问题。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有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而目前普遍存在着部分任课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尚待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需多样化的问题。由于侧重于大型设备仪器操作及结果分析应用, 课程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研究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 大型仪器设备几乎是参观性质的教学, 缺乏动手操作或随同操作教师共同进行操作、分析锻炼的机会, 导致应用性和实用性效果较差。

在网络资源方面, 目前很多国家级精品课的网站都不能登录,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2], 这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提高研究生的广博性、自主学习性设置了障碍。在教学效果的考察上, 目前考试和评价方法相对单一, 考试主要是闭卷理论考试;在教学评价方面, 目前主要采取研究生评教的方式, 均有待加强。

2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建设措施

考虑到目前本门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2.1 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科研能力要求较高, 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追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学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能力, 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将个人科研的内容与教学相结合, 达到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促进教学的较高目标。研究生优质课程教学团队应该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因此,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 任课教师需利用学院实验室平台, 关注现代先进仪器, 熟悉和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3]。本学科目前拥有先进的SEM, TEM, XRD, EDS, DSC等大型仪器设备, 且团队5 人中有3 人负责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为团队教师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每年组织任课教师参加校内的各类学术讲座, 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3) 每年为从事教学的教师提供定期课程培训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要坚持做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 应以年轻教师培养为中心, 结合教学任务, 选派年轻教师到设备生产厂家或科研院所,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 进行短期培训。

(5) 促使教师积极投身科研项目, 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6) 在师资结构方面, 要积极引进或鼓励培养年轻博士作为课程后备教师, 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作用, 带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艺, 营造良好的教学风气, 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能力、老中青共同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2 教学内容

(1) 结合材料类专业特色, 确定适合本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上, 通过教材调研、资料收集、毕业生及社会企业人士座谈等, 结合材料学科专业特色, 确定适合本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科方向, 教学内容会各不相同[4]。结合本学科研究方向, 考虑到研究生经常要进行组织微观形貌观察、织构测定、夹杂物分析、位错等缺陷分析、材料结构分析、物相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 确定了以SEM, TEM, XRD为主的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到部分学生经常要进行元素分析、差热分析、热膨胀测试、稀土固溶量测定等实验, 又选择了EDS, ICP, DSC等相关仪器设备作为讲授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为有意识地反映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又选择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作为简单讲授内容, 以体现前沿性和现代性。为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技能,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精炼理论内容, 简述实验仪器的构造, 重点突出实验、应用内容, 增加应用分析与实践教学,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同时, 内容选择上保证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与本科生同类或相近课程知识有显著区别。

(2) 教学内容与科研结果相结合。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 按照设备应用采用实例导入——简述基本原理——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数据结果分析的模式, 从宏观到微观, 组织教学内容。同时, 依据选定内容编写教学大纲。

(3) 构建方法课程体系, 突出其先进性和实用性。高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横向等各种科研项目, 其成果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中, 要注重加入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 XRD, TEM实验结果分析方面以科研结果为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科技文献的引入, 使教学内容紧跟学术研究的发展, 由空泛变得具体。

(4)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技能的提高是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势所趋, 因此国内很多高校非常重视[5]。在实践性教学方面,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设备构造, 通过开放性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制样、分组随同大型仪器设备教师进行科研项目中具体实验的操作、实验数据图片的课后软件学习及分析等, 紧密贴合现有仪器实际,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真正掌握所学设备的使用及软件分析,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技能[6]。

2.3 教学条件

(1) 针对本校本学科特点, 选用适合本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自己编写教材。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金属材料研究方面, 因此, 选择采用自编课程所用教材和实验教材, 以适应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同时, 更新教材内容, 将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补充到教材中。

(2) 收集相关测试技术的设备图、典型科研案例或图片, 相关软件链接网址或网站, 购买软件, 结合科研创新, 完善课程保障条件

(3) 网络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页, 包含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践指导、习题库等平台。通过网络资源, 通过网络资源, 引导研究生方便快捷合理的利用课程网站, 自主学习本课程内容, 了解测试技术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以开阔眼界, 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软件, 针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对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7]。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研究生教学应突显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问题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 采用实例进行设备应用的讲解, 在测试方法的最新进展方面, 让研究生通过课下查询资料, 分小组采取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收集科研典型结果、图片等资料, 如金属材料腐蚀产物的XRD衍射图谱、不同种类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钢的组织图篇、EBSD结果、位错、第二相等TEM衍射花样等, 通过科研案例, 进行分析讲解。

(3) 应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公式推导方面, 主要采用板书的形式, 在数据结果分析、试样制备、设备结构、应用举例等方面, 采用多媒体的形式, 制作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的形象化和通俗多媒体课件, 例如在试样制备步骤的讲解上, 制作操作视频, 增强实践。

2.5 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体系

(1) 考试方法改革。由单一的闭卷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改为多形式考核, 如文献综述、PPT的专题演讲和讨论、实验报告、在考卷中增补解决实际问题的盲样测试分析, 图谱解释, 测试条件制定等。在考试环节给研究生选择的自由度, 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潜能。

(2) 评价体系改革。建立评价体系, 制定评价表、确定评价内容。具体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研究生课堂评教:变期末教学评价的终结性评价为期中课程论文、期末闭卷考试两次教学评价的过程性评价;课下不记名评价:包括毕业生QQ群、微信等网络评价;校内专家评价:校内督导组和其他专家听课评教;企业教学效果评价反馈:采用走访企业和校外专家座谈的形式, 了解社会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3 结束语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 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 加强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质量, 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如何建设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生优质课程, 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 仍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针对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生优质课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本课程特点, 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建设措施, 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改革创新, 以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关键词:优质课程建设,研究生,分析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茂华, 刘文辉, 颜焕元.“材料近代测试方法”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8) :77-78.

[2]王平, 王斌, 罗玉梅.“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 :135-136.

[3]欧阳星, 陈大柱.浅谈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心得[J].广东化工, 2013, 40 (18) :156-116.

[4]康灿, 杨敏官.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1) :47-49

[5]乔珺威, 梁伟, 周禾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19) :20-22.

[6]郭海燕, 石中英, 王远魏, 遵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11) :27-31.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研究生党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30-0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部分,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教育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如何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党性教育、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在研究生的党建教育工作中,已越来越引起高校的深度思考。研究生党校建设正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新的依托平台,因此,针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状况和特点,加强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开拓研究生党校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就格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研究生党校教育是高校研究生党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同学的优秀力量,研究生党校工作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高校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1.研究生党校学员入党动机功利化,政治理想不够坚定

研究生党校的学院一般由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组成,每期研究生党校学员的主体通常情况是由入党积极分子组成。有一部分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功利性太强,只是把入党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敲门砖。部分学员对党的理论学习并不充分,政治理想信念模糊,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样的学员一旦入党后,不但没有起到战斗堡垒作用甚至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影响并作用到其他的同学身上。研究生党校的教育的作用就会由于学员的自身功利性而大大减弱。

2.研究生党校建设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常被忽视

高校重视本科生的党员教育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但是很少将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党员教育纳入到高校党建的重要位置,有的高校即使开展高校党校教育,也未将研究生单独培训,和本科生党员一起集中性学习,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没有创新,效果不理想。在研究生规模较大的高校,研究生党校通常隶属于研究生院,研究生党校建设相对发展较好,但是在研究生占全校总人数比例较小的高校,研究生党校建设较滞后,甚至为零。研究生党校建设重视力度普遍不够,这与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形成强烈的反差。

3.研究生党校制度建设滞后,专业化指导教师配备薄弱

部分高校研究生党校工作只是简单仿照本科生党校的组织活动形式开展工作,没有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学习工作特点形成创新性的教育工作制度,针对研究生党校教育的投入经费的缺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党校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在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校工作中,没有配备专职的教师指导党校工作,指导教师流动性大,这就使得从事研究生党校工作的教师很难对工作进行系统地分析设计,更难提升自身的业务指导水平,使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二、加强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生党校做平台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使党员教育与研究生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但是随着研究生多年的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党员数量和入党积极分子数量的增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使研究生的入党动机功利性、从众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这都会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生党建工作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研究生党校又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研究生党校,不但有利于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将促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2.研究生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需要研究生党校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研究生学生群体组成结构复杂、学科专业分散、学科之间的学习特点相去甚远,研究生往往更重视学术研究,忽视思想政治培养。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学习经历及学科背景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往往很难利用一种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对于研究生的党员教育不能通过普通的大班课堂进行,研究生群体自身的特点给研究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困难,而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注重党校教学的学术性、创新性、研讨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生党校教学,此时成为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党员的党性和觉悟的有效方式。

三、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的困境突破

1.优化研究生党校设置模式

研究生学习和工作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文科生通常没有专门的学习组,专业分散,专业的人数较少;而理工生有专门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时间安排不尽相同,管理分散。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党校可以在每期的学习中,按照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不同特点,设立学习小组,文科生按年级设立学习组,理工科生按实验室、课题组设立学习组。针对不同的学员构成,安排具有专业特点的党员教育活动,将党性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合理的党校设置模式有利于研究生党校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2.开创研究生党校网络教育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生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获取。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党员教育空间,也许是开辟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的新阵地。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建立适合研究生党员特点的论坛,建立规范化管理的BBS、QQ群,提供时事政治的正确解读,将党的方针政策、学术交流、道德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等上传学习空间,组织党员参与网络知识学习与竞赛,鼓励优秀党员担任网络管理员,展示研究生党校学习的丰富活动,设立网络党校,将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培训、党校主题活动、党校理论学习搬到网络党校上去。建设网络党校不仅能全面便捷地掌握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思想动态,有效提高研究生党建成本,更能够培养出一批掌握网络党校建设的专业化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

3.创新研究生党校课程设置

激发研究生党校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以研究性党校课程设置为基础,创新研究生党校教育的实践性。很多高校党校没有将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区分,对研究生党校未单独开设课程。党校课程以集中性培训居多,灌输式讲课为主,没有互动性及研讨性学习支撑。只有将研究生党校教育与本科生进行区分,建立研究性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增强研究生党校教育的实践教育,才能提高研究生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成长中遇到的危机事件纳入党校研究分析的内容中。研究生党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精心讲授党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知识,更要积极互动探讨,帮助研究生正确对待价值观成长遇到的各种困惑。将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促进研究生党校学员知行统一。

4.建设优秀的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将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扎实、有工作热情、学识渊博、思维活跃的研究生导师或研究生辅导员选聘为专业的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谈心的方式,來了解研究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状况、研究生党校在学生群体的地位,探索研究生党校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参与到研究生党校的日常管理、课程设置、监督考核,评奖评优的工作中去。对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将研究生党课做成精品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评比,扩大研究生党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鹏.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三大现实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1).

[2]郭峰,李正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求实,2008(S2).

[3]王浩淼.新时期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探索创新[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3).

[4]李立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4-26.

高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再思考 篇12

关键词:研究生,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来深化教学改革。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彻底、高校持续扩招、课程设置调整不到位等问题,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 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 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倡导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 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也包括加强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学工作。

一、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抓住了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教育成果的优劣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上。在人才培养中, 课程具有关键性、引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 课程是一种文化依归和传递, 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大集结, 也是科学技术的经验总结, 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指南。在高等学校, 有目地、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基础性强, 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 可以锻造一种关注教学质量、关注课程建设、关注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应该持之以恒, 以点促面, 推动课程整体建设, 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建设精品课程的内涵是:通过建设合理的师资、恰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方法, 来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有很强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 有着自己的特色风格, 普遍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当然, 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社会现在和将来教育教学思想, 切实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切实推进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引导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是一种综合示范性的课程, 是同类课程中的佼佼者。精品课程应该是代表学校教学质量的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我们强调课程主持人必须是教授, 且师德良好, 学术造诣高, 教学能力强, 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课程的衔接, 如本科、硕士、博士等相关课程的衔接, 同时也要考虑同层次之间其他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并要求不断精选、吸纳具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特别是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 包括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引入, 广泛吸收和积极整合国内外的教学经验, 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常态。如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 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体练市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激活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上, 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且具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等高水平实验的技术;在教材建设上, 要求选用优秀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声像资料, 教学软件要求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 且开课至少3次以上, 选课人数较多。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有效的文献资料、教学资料必须齐全。明确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定位, 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了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建立学术水平强、人格魅力高、具有教学热情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 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合理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教师队伍素质的相对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改革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条件。但有些学院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 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一门精品课几乎依赖个别老师一人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效果。

2.管理措施不到位。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管理措施不到位, 很多学校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重视立项, 轻视结项, 跟踪检查不及时。网络视频公开度小, 且效果不突出;教案讲义示范性也不强, 研究生精品课程总体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1.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规划具有指导性、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蓝图, 主要内容:切实体现和实践学校办学理念、整体目标;本校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步骤和具体要求;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业务评价考核、激励科学的管理办法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应做到: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 建设实践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研究生优秀教材,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力量, 科学管理, 加强整体学科建设。其目的在于以点带面, 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2.根据发展需要, 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于教学团队。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和大话, 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一般情况下, 凡是有一定学术造诣、具有亲和力、爱岗敬业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单打独斗不能建设一个完善的精品课程体系, 最多是一两门课程而已。事实上, 在任何时候课程建设都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整体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 不可能建设精品学科体系, 不可能培养优秀人才, 也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研究高水平的成果。精品课程的核心是人, 是教师队伍, 是教师群体。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石, 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教师队伍, 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 精品课程建设将沦为空谈。因此, 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现新老有序交替, 合理搭配, 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 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要围绕课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学院和课程项目小组都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从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加强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 加大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力度, 吸引年轻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中来, 鼓励梯队中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出国进修等, 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管理, 健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应通过不断建设、不断检查、不断验收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可采取项目管理办法, 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 通过分阶段验收和项目结题验收来进行质量跟踪和监控。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定后, 签订《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合同书》, 合同书必须载明项目进展计划及阶段目标、项目完成时预期成果、经费开支预算计划等内容, 并分阶段检查。对工作进展好、成效显著的课程加大资助力度, 并向上一级推荐研究生精品课程的遴选;对进展缓慢达不到预期目标或经费使用不当的课程, 限期改正, 如果没有达到整改要求可以停止资助并将取消精品课程建设资格。开展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竞争性评比, 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的在于以点带面, 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课程的整体水平, 推动全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让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龙头课程”, 带动整个课程建设, 形成一种氛围, 让大家“精品”理念深入人心, 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发展建立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 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加强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佳琪, 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 2010, (5) .

[2]方贵庭.关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中国商界, 2008, (4) .

[3]罗南书, 赵鹤平, 吴文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

[4]刘德华, 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1) , .

[5]罗汝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1) .

[6]柳礼泉, 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 .

[7]张乐勇, 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谈[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1) .

[8]胡罡.英国大学教师发展体系形成、特征与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

上一篇:低综采工作面下一篇:耐疲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