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特征

2024-09-21

指向特征(通用10篇)

指向特征 篇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市场的这五个行业中,日本产品只在数码相机行业中具有超过60%的市场占有率,其他四种都低于30%。如果抵制日货的消费者比例达到45%,那么只有生产数码相机的日本企业会有损失。事实上,消费者抵制日货的情绪在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别,而2005年6月因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得我国民众对日本的抵触情绪比较强烈,当时选择抵制日货的消费者比例也自然比较高,因此r=45%很有可能是一个高于平时水平的值。所以,从较长的一段时期来看,要想通过消费者在某种产品上的抵制日货行动来对日本企业产生福利影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实际上,在当前国际贸易频繁,跨国投资盛行的经济环境下,即使在日本企业的福利当中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属于我国的利益。例如,许多日本企业的产品是在我国的生产基地生产的,企业员工大部分是我国的,同时这些企业也向我国政府纳税。此外,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许多零部件是从我国企业当中购买的。因此,抵制日货的行动如果带来了福利方面的影响,则必定是中日双方都有损失。

五、结论

本文根据现实中“抵制日货”涉及到的情况进行合理简化并提出假设,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抵制日货产生的经济福利影响与购买各国企业产品的消费者的比例、消费者中抵制日货者所占的比例,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程度有关。只有当消费者中抵制日货的人的比例,以及日本品牌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一定大小时,才有可能通过抵制日货的行动产生福利影响。根据现实中有关数据的测算,抵制日货的行动对日本企业产生福利影响的可能性很小。当抵制日货确实产生了福利影响时,其结果是中日双方都有利益损失。所以,如果纯粹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抵制日货”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综合报道:中央给民间“抵制日货行动”降温[J].开放潮,2005年第5期

[2](意)费德里科·特里昂费提冯文丽葛夕良译:歧视性政府采购与国际贸易[J].经济资料译丛,2001年第4期

[3]罗洁:采访日本问题专家王新生——怎样看待中国民众的对日情绪[J].世界知识,2005年第8期

[4]柳华文:‘温州烧鞋’与‘抵制日货’[J].中国企业家,2005年8期

[5]张皓雯:四成半中国人不愿买日货,日企应该有所行动[N].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1日

一、引言

CNNIC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1.32亿,并且网上购物人数超过3000万。从网民的构成情况看,约有81.3%的网上个人用户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大学生更是其中网络消费者的典型代表。大学生是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觉悟较高,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的有较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他们是网络普及的直接对象。论文对石家庄市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石家庄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师大东校区、河北科技大学东校区、河北医科大学东校区四个校区人文、经济管理、医学、理学,以及工学等学科各年级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1张,回收有效率92.4%。调查问卷分内容介绍包括23个封闭式问题和两个开放式问题共三大部分构成。统计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另外对于开放式问题采用归类整理的研究分析方法。

三、问卷分析

1.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调查

(1)对于上网的感受。调研显示大部分的上网者能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受访者对上网的感觉较好。53.7%的认为上网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26.0%的非常能享受到上网带来的乐趣。另外有11.3%的人不觉得上网时间过得很快,8.2%的人感觉不到上网带来的乐趣,这类学生当属于那些对于网络了解不深或者受网络毁害论影响的那种类型。

(2)对待新事物的看法和为网络服务付费的意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满足“生存需要”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当然这和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有很大关系,但大学生因其自身追求时尚的特点和独立生活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受尊重、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所以他们在消费的心理上呈现一种追新求变的态势。此次调查显示对于新事物或新技术好奇或设法接触,以及要求设法实现拥有的占98.7%,这比较符合大学生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新颖的特征。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有近50%的大学生不愿意为网上提供的服务额外支付费用,只有10.4%的大学生愿意为网上服务支付额外费用,有40.3%的大学生视情况来定是否愿意付费。这类现象表明,网络的普及还不够广和深,大学生对待网络消费的态度还不是非常积极,同时也说明网络文明的宣传还不到位。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等也制约了网络消费的发展,网络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3)购物原因与网站选择。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网上购物是主动的,个人购物的原因中,价格优惠、商品款式多样齐全、购物图方便快捷,以及觉得好玩好奇时尚的比例各为22.5%、10.4%、12.1%、7.8%,由于网络消费的成本低、方便快捷以及它是有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新消费方式等特点和优势吸引着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网上选购商品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又产生网上购物的因素,也就是网上购物的需求,再去确定如何的选择商家。这是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情感意志过程。此次调研显示,在问访问次数最多的商业网站这一问题中,结果排在前面的是淘宝、易趣、新浪商城、搜狐商城、腾讯、网易商城比例为29.0%、11.3%、10.8%、10.8%、10.4%、7.8%。选择这类网站的原因主要是知名度、受朋友的影响、诚信度比例各为27.7%、22.5%、15.6%。

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向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平均生活消费水平集中于200元~600元之间,600元以上的占7.8%,略高于本地区的平均生活消费水平。此次调查的对象网龄大多在2年以上,占80.5%。每周上网1小时以上,偏理科的学生由于课程多,每周上网的次数没偏文科的多,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1小时~3小时。其中也有每天上网都在六小时以上,网瘾大的学生(如玩游戏)。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点分析。上网地点调查发现在学校周围网吧33.8%,学校机房49.8%,宿舍或家里15.2%。说明大学生还未达到电脑的普及,鉴于地区发展和经济的因素尚不具备独立进行网络消费的能力。

登陆购物网站的频率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偶尔登陆购物网站,每次上网都登陆的只占2.6%,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登陆购物网站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表明当今大学生不是完全的网络消费者,他们可能是由需求产生或是网络宣传的影响进而产生欲望的。

调研显示91.3%的学生拥有E-mail,23.0%有数个,近年来的网上商家发现了网络邮件在网络营销的重要性,邮件营销一时成为市场的一个亮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大多数的商业网站像网易、新浪等看准了市场,并充分发挥了邮件的作用,面对网络的普及,为了赢来更多的顾客群,商家运用了一种更直接的营销方式——E-mail营销,即向广大电子邮件使用者发送有关于商品最新信息的E-mai1,在网上进行一对一的商品宣传。邮件营销应声而起并做有成效,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拥有E-mail的学生一般会浏览一下邮箱内的广告邮件,有时也会从中选择购买推荐的产品或服务,并且拥有邮件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在网上消费方面,选择网上实物购买占55.1%,娱乐支出占11.6%,虚拟产品,以及游戏充值占20.9%,其他的占12.4%。在实物的购买中,图书、电子或数码产品、软件、音像制品最受欢迎,但在年级上有所区别,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实物的购买概率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相关经验的增加,网上购物日益成为购物的一种方式。同时相比较而言,男生要比女生更能产生网上购买行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网上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收发邮件的比例占97.1%。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休闲娱乐业成为了上网的主要目的。虽然浏览信息、查资料或学习认识仍是大学生上网的普遍选择,但同时休闲娱乐也上升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些表明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网上对于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追求有所提高。网络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

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首选银行汇款,选银行汇款的占24.2%,其次依次为网上银行22.9%、第三方支付22.1%、邮局汇款15.6%。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诸如货到付款这主要考虑了安全性的必要,还有手机支付的方式,在访谈中大学生都表示这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3. 调查分析总结

(1)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对其网络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网络消费,大多数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对于网络营销的态度越正面,年级越高对于网络经验越成熟,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就越理性、积极;性别与对待网络的态度有关;专业的差异,偏文科的大学生由于课程少,而且少了整天计算的烦恼,空闲的时间较偏理科的学生要多的多;月消费水平与网络购物相关性较小。

(2)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的态度,以及意向对其网络消费有成正比的影响。调研显示能够尽情投入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一般都能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乐趣,并对于网络才生亲近的好感,这样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愿意为网络的服务付费,并且从于网络的接触过程中了解网上购物,偏好于网络,自然会转移接受网上购物这一便捷的消费方式。

(3)大学生的网络经验对其网络消费也有成正比的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会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而逐渐加深,不同的大学生对网络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大学生网龄的长短与他们对网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们随着网龄的增加,会从全方位的考虑购买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产生购买的动机很理智,在如何选择商家上,会通过网络上的论坛对此商家的评价、征询朋友的意见、搜索商家本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等方法搜集信息,有效比对,然后综合考虑比较网络风险系数,再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符合拥有较高素质大学生的纯粹消费者身份的特点。

(4)感知风险度与大学生网络消费成反比。网上购物的风险指的是产品质量风险、安全性风险(网络欺骗或欺诈、人身及健康风险、财产风险、安全感心理风险等)、商家诚信度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权益无法保障的风险、配送的风险等,这些限制了大学生网上消费的步伐。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减少网上购物,即使购物也是在那些知名度大的商家去选择。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报告称,2 0 0 7年我国网民将月收入的10%左右投向互联网领域,国内互联网用户消费总规模达3988亿元。而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将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体。同样,对于网络消费的前景,大学生被调查者大多数对网上购物报有正确的心态,大多数的大学生很看好网上购物,对于网上购这种新的消费方式持正面的态度,调查对象50%以上的学生认为网上购物的前景一片光明,认为网上购物随着人们观念的改进和接受会被更多的人所采用的消费方式。

目前网络消费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商家的信誉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上商家的诚信度和名誉度有明显的质疑态度。从调查结果分析看,目前网络商家有诚信度与信誉度的缺失、安全性不确定,风险大、质量无保证、机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权益无法保障、售后无法保障或达不到要求的共占9 5%。从社会角度来说,政府以及企业应联手出台新措施、新制度保障网络消费安全,只有这样网络消费才能健康发展。

指向特征 篇2

——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

《小学语文教师》记者 陈金铭

记者:2007年,本刊报道的《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引起一线老师广泛的关注。6年后,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阅读教学,又在小语界引发关注和争议。请问,你为什么提“指向写作”,而不是“指向表达”?

管建刚:表达,含“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指向表达”来得中庸,别人抓不住把柄。提“指向写作”,容易被人说三道四,好像你管建刚研究作文教学,把作文教学看得死重死重,完全是个人情感所致,而不是理智的科学研究所得。只好先用“课标”的话来辩解,“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作点小小的引申,阅读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牵牛要牵牛鼻绳。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要牵语文素养的牛鼻绳“作文能力”。我常把语文比作一座三层小楼,一楼是识字,二楼是阅读,三楼是写作。会阅读自会识字;会写作自会阅读、识字。一楼看二楼,仰起头,脖子酸;二楼看一楼,登高俯视,很容易。三楼看二楼,也是这理。

口语表达能力,几年前就炒得很热。“口语交际”的概念,提得好。然而,“口语交际”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那至少是偏的。课程标准讲“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说明,口语交际不是一门语文学科能做到的,放在语文学科里,只是相对“妥当”些罢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至多渗透、植入罢了;并且,这个“渗透”“植入”,各门学科都可以做到——哪个学科的教学没有师生、生生的交流呢?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是一回事。很多作品写得好的作家,并不怎么会说。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那不是我说的,是朱自清先生描述的。“口语交际”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语文教学吃了迷魂药似的,居然要把“口语交际”整合到“阅读教学”中去。学生从“书面语”中去习“口语”,这不说荒谬,至少牵强。村里能说会道、铜牙铁齿的大妈,哪个是从“书面语”学来的?倒是有很多书读得不少的人,时常沉默寡言,比如说管建刚。

口语的表达方式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有相通的地方,更有不通的地方。口语最需的现场性、交互性、即时性,“书面语”无法给予。以我个人来讲,演讲能力不是看书“看”来的,而是听别人的演讲“听”来的。再者,说得很精彩的人,常有“说”的机会,往往懈怠于“写”。这不只是写作能力、技巧的问题,而是“言说欲”的问题。一个会“说”的人,他的意思已用嘴巴表达了,往往懒得“写”出来。除非,有文秘帮他整理。这也不只是我说的。陈忠实先生也说过。

“指向表达”的说法,大概是很多人不愿惹事的挡箭牌。事实上,“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指向的几乎都是“写作”。我丢掉挡箭牌,不是不怕被人当靶子:总要有人当靶子,射箭人的本领才会高起来,对不对?

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从你的思考出发,“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跟“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你又是怎么理解这种差别的?

管建刚: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他的阅读跟社会人的一般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好比,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去看电影,和我们看电影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摄影师的解海龙看画展,和我们看画展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书法家的尉天池去看书法作品展,和我们去看书法作品展,也有很大的不同。张艺谋、解海龙、尉天池们,他们的“看”,内容理解往往是附带的,他们的专业眼光在于:张艺谋会看电影怎么“拍”出来的,解海龙看照片怎么“拍”出来的,尉天池看字怎么“写”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读了不少的金庸、古龙、梁羽生,却连一个武侠短篇都写不出来。也有不少女老师,读了一摞的琼瑶、席绢、岑凯伦,却连一个爱情短篇也写不出来。小说家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很不一样。他们看小说,不是跟着小说里的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么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这叫“专业的读”。

“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话,“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这不是排斥“提取信息”“熏陶情感”“塑造人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很重要,然而它不是语文的专业阅读的本质:看新闻可以提取信息、听别人聊天可以提取信息,生活中张开眼睛、竖起耳朵的地方,都可以提取信息。至于“熏陶情感”“塑造人格”,凡是艺术,都能对人的“熏陶情感”“塑造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看一篇小说可以流泪,看一部电影更容易让人流泪,看一场话剧更容易让现场的人泪流满面。

“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叶老的话有前提,阅读教学必须“指向写作”;不“指向写作”,学生的作文没有“段感”“篇感”,怎么可能写得好作文呢?

记者:以往的阅读教学,也重视表达,如我们经常说的“品词析句”,感受“字词之妙”。你刚才提到的“段感”“篇感”,是你“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吗?

管建刚:有一次,我请速记公司帮我整理一次演讲。拿来一看,居然是“一大片”,没有分段的。帮我整理的小伙子打趣道:“管老师,你在演讲时又没说:此处分段,另起一行。”一个人说话,总要琢磨这句话怎么说、这里用哪个字或哪个词比较合适。一个人的用字、用词、遣词造句,在口头中经常得到练习;而“段”的意识、“篇”的意识,口头中得不到练习;要是阅读教学也不重视,学生拿起笔来,写出来的,往往不像个作文。作文要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层次,考虑结构。学生作文最搞不懂“构思”。这跟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注意“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我们的阅读教学太强调“字词之妙”,为了一两个字的妙处,大半节课都不够,忘了带学生去领会全文架构上的奥妙。都说写作文,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然而积累的,不只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的,是“篇感”“段感”的积累。以为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就能写好作文,那就太幼稚了。这好比造房子,积累好的钢筋水泥砖头,那当然重要;然而,你若以为,有了这些你就是建筑大师,那就太幼稚了。“篇感”“段感”的缺失,跟作文教学从“写话”起步,一开始没有“篇感”意识有关。

“指向写作”的教学重难点,跟“指向内容”的重难点的选择,可能会“殊途同归”,也可能“分道扬镳”。“指向内容”的教学,重点段落大都落在体现“思想感情”的段落上。“指向写作”的教学,重点主要落在“表达奥秘”相关的段落。

我教《郑成功》,重点落在“鼓舞士气”“欢庆胜利”,教学“哪里该有提示语、哪里不该有”“哪里说话句可以独立为一节、哪里不该独立为一节”“哪里该写说话句、哪里不该写”。“指向内容”的教学,一般重点都落在“攻打台湾”部分。重难点选择上的差异,或许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跟“指向内容”的阅读课,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分界所在。

此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教师要解读出这一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而不是“凤头猪肚豹尾”“围绕中心来写”“起因经过结果”之类的老生常谈。解读出了“独有”,还不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式地说说课文的写作特色,而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于学生、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一篇课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有好几个,然而跟当下学生的作文现状紧密相关的,可能只有一个两个,或者说,目前学生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可能是那一个、两个。换句话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典型的问题,正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要关注、要渗透、要解决的。因此,“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其前提、其基础是对学生作文能力与现状的研究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真正实现了“作文”和“阅读”的链接,真正实现了“读”“写”的完整融合,语文教学由此真正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

记者:很多“指向表达”的阅读课上,都安排“学生写”的环节。甚至有人认为,课上不写,就不是“指向表达”。而你的课上,很少有“学生写”的环节,你却说你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此,你有什么解释?

管建刚: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更多的是孕育学生的“写作意识”,如篇的意识、篇的路径、段的意识、段的方式、线索意识、读者意识、剪裁意识、剪裁路径等等。我的课中,不大让“学生写”,那是我看到了阅读课中的“写”的问题:第一,阅读教学中的“写”,很多老师往往抓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写”。

这很有问题。如,有老师教《九色鹿》,课文结尾“国王很惭愧”,惭愧的国王会想什么呢?以此空白点,让学生“写”。我以为,写作的奥秘不在这里,写作的奥秘恰恰在于,作者为什么要留下这个空白,为什么不写这些“惭愧的心里想法”。很多老师抓的“空白点”写话,无意中,将课文在写作上的奥秘处,糟蹋了。第二,很多老师选择的“写”点,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真正的写作,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写作就是写自己心里有感而发的话,写自己的笑、自己的哭、自己的闹、自己的叫。课堂上,学生经常接受这样的“写”的练习,对学生的写作方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也有的“写”,是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这是可以的。不过,也不用多,不用每次都要“迁移性练习”。不是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写一下,就体现了“读写结合”。机械的“读写结合”对阅读、作文所造成的伤害,都很大。很多作文上的技巧、意识,要在今后的作文中“不期然”的“化用”,而不是“即时”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太功利了,课上教的,恨不得一下课,都能化到学生的血液里、骨髓里。愿望很好,却不现实。“怀孕”这个词,很有意思。“怀”上,可以很短促;“孕”,非得有那段时间,谁都逃不了。阅读课里的“写作”,主要是“怀上”;至于“用”,得允许学生有一段“孕”的时间,“孕”后,才能生产。写作意识、写作技能,种到脑子里,某天写东西,不期然地从脑子里蹦出来,那就是“活用”,那就是水到渠成的“生产”。刚怀上,就巴望着生产,搞到最后,只能是危险的“剖腹产”。

记者:“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很容易让人以为,你的教学忽视了内容的理解,而没有内容的理解,你又怎能“指向写作”呢?

管建刚:我的阿弟,初中没毕业,补考后拿到了毕业证。他看报纸,少有看两遍的,我问他看得懂吗?他很不屑地说:“这有什么难的。”除了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专著,写给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读者看;绝大多数的人写的作品,对读者的要求都不高。对读者的要求越高,作者的作品越卖不出去,越没人读。教授的专业性论著,往往只能自费出版。琼瑶的爱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郭敬明、韩寒的作品,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杨红樱的小说,三年级学生都看得咯咯笑,杨红樱不成为“富婆作家”那才怪呢。学古文,要一句一句串讲;不串讲,不知道它讲什么。白话文,用不着。

报纸的选文,不一定考虑像我阿弟“初中没毕业”的。教材的选文,一定会考虑到了“各年级”的读者水平。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学生自读三遍,90%以上都能懂。至于那不懂的10%,你老师反复讲,引导,学生也不一定懂,很多“深意”,要搭桥引路,要背景知识,还要人生阅历、情感经历。有的地方,你一层层地讲了,学生点头了,却很快成为他们的“冷知识”,考试了,才拿出来对付一下;有的,考试了也拿不出来,老师只好整理出知识点,让学生背。无数的“深度解读”“深度理解”,不是“解”给听课老师看的,就是为无聊的考试题备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东西要不是无用功,就可能是精神上的“揠苗助长”。人没到这份上,讲得再有理也没用,负面作用倒出来了:对课文越来越不感兴趣。

很多老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太多的时间,抓的是枝枝叶叶,不是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只是一些为考而教的东西。考试为什么会考那么多的东西?很多出题者没有弄清楚: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究竟有哪些。当前流行的PISA阅读测试,只给了个提取信息、鉴别信息、运用信息的粗坯启示,到实际操作者的手里,很多阅读理解的考查会走样,考查的根本不是阅读力,诸如看拼音写词语、填写关联词、写出AABB之类的词语、读短文后写一条公益广告、填写标点符号、写读书名言之类,搞得“阅读理解是个筐,什么题目都往里面装”。

阅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找到了核心,做起来就简单、快捷、有效。你在核心之外的外围,做了很多的事,很忙,很累,效果却不明显。就内容的理解来讲,核心能力我找到5个:(1)概括的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3)抓重点句、关键词的能力。(4)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5)联系生活来理解。一个小学生,以上5个能力扎实了,阅读能力一定“优秀”。5个能力,一个学期主攻一个能力,也只要5个学期。小学中年段,以“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训练”为主,到了高年级,完全可以“指向写作”。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就是花90%的教学时间去纠缠那可能不懂的“10%”。其实,教学应该是,用90%的时间去教学生90%的“不懂”。一篇课文,学生90%不懂的在哪里?——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课文写什么,白话文,一个字一个句的,写着呢。无数的学生对“怎么写”处于“文盲”状态。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老在“理解”上;偶尔的“指向表达”,只是点缀,只是“理解”的“锦”上,添了朵体现理念的“花”。常有老师说,这么简单的课文有什么好教的。要让说课文“简单”的老师,写出一篇课文般“简单”的文章来,全中国大概没几个语文老师敢站出来。指向了“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了不简单的一面。

记者:读了你的课例《理想的风筝》,我发现,里面有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有理解“中心”,却又感觉你的课,的确是“指向写作”的,这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是不需要“内容理解”。“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排斥“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是“写法的理解”的基础,没有对内容的基本把握,“写法的理解”定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然而“内容的理解”要简化,“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崔峦语)”,“内容的理解”不用花那么多的力气去抠,“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有内容上的理解,但要求所作的训练,直指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拿着课文中的一个反问句,要求改成陈述句;或是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词“机智”,反反复复地让学生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机智”。一堂课下来,学生恨不得喊“机智啊机智,真他妈的机智”。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要“理解内容”。“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就是它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不是目的,“内容的理解”背后,站着“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

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我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还站着:(1)为了让学生领悟“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2)故事有了“小标题”,便于下面的“四条构思线”的教学的展开。教学《理想的风筝》,我也让学生揪出文中的刘老师“乐观、顽强”的品质特点,然而并没有让学生去“细抠”:哪些字词能看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而是转向了它背后的“写”:前两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表面看没什么关联,内部却有着关联;几个故事能否放一起写,要看它们有无“内在的关联”。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东西。例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用专家的话来讲,那就是“本体性课程内容”。语文的“本体性课程内容”,低年段应以“指向朗读、写字”为重点;中年段应以“指向阅读策略”为重点;高年段应以“指向写作”为重点。当然,任何“本体性课程内容”的教授,都离不开“例子本身的内容”。两者的关系怎么处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么处理:“内容的理解”要指向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也是“本体性课程内容”;然而又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往前走一步,走到“为什么这么写”那里去。

记者: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从你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了破解形式奥秘的美好未来。祝愿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能够走得更深、更远、更好。

“银针指向”的骗术 篇3

这种骗术就是在大碗里放多半碗清水,然后,把一根缝衣针放进去,针会漂浮在水面上,还能慢慢地转动!待针不转时,行骗者就根据针的指向“忽悠”起来,直到把围观的人都“忽悠”信了,他就向那些本想赚钱的傻小子们要钱啦。

大家会问: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而且还在水面上转圈儿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学过水表面张力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水的表面,水分子之间互相吸引、拉扯,形成水表面的张力。把针轻轻地平行放在水面上,这样针接触水的面积大,压强小,不会破坏水表面的张力,所以,针就浮在水面上了;由于针制成后,表面有防锈的物质或粘有油渍,这就使针在水面上的受力点不均,于是,针就会慢慢地转上几圈儿,直到油渍溶解后,受力均匀时,才会停下来。就这个小小的把戏,使那些求财心切的人,迷而信之,从而上当受骗。

指向特征 篇4

选择哈尔滨师范大学男子篮球队队员作为专家的测试对象;哈尔滨师范大学非篮球专业男学生作为新手的测试对象对不同水平测试人员在罚篮过程中的注意指向进行分析。在测试中,每个测试人员连续罚篮10次,罚篮过程中测试人员是在录音机播放的指导语下进行操作。

一、研究结果分析

1. 不同水平组注视不同部位时间的差异特征

从对不同运动水平组测试人员,罚篮过程的眼动注视时间分析结果来看: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被试人员在罚篮过程中,注视点主要集中在篮圈的前沿、沿上、前沿左上和黑框四个部位。而在这四个部位上,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测试人员的注视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即p<0.05。如,在篮圈前沿上,高水平组注视前沿的时间长于低水平被试组;在篮圈沿上,高水平组注视沿上的时间短于低水平被试组;在篮圈前沿左上,高水平组在此区域的时间短于低水平组;在篮圈黑框上,高水平组注视黑框的时间明显短于低水平被试组。

2. 不同水平组注视轨迹差异特征

从对不同运动水平组测试人员,罚篮过程的眼动注视轨迹分析结果来看:高水平组测试人员在罚篮过程中,眼睛注视轨迹比较简单、主视点比较集中、范围较小,轨迹清晰。这说明高水平组测试人员在罚篮过程中,不仅有明确的注视目标,而且注视移动轨迹较为规律。而低水平组测试人员在罚篮过程中,眼睛注视点比较多、范围较大,轨迹比较复杂,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比两组被试注视轨迹得知:高水平组被试在罚篮过程中注视轨迹比较简单、注视点比较集中;低水平组被试在罚篮过程中的注视点比较多、注视轨迹比较复杂。

3. 不同水平组注视频率的差异特征

从对不同运动水平组测试人员,罚篮过程的眼动注视频率分析结果来看,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被试人员在罚篮过程中,注视频率只在前沿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即p<0.05;而在篮圈沿上、篮圈前沿左上和篮板黑框上,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方面说明,高水平在罚篮中将篮圈前沿作为主要的瞄准参照点,而低水平组在罚篮中还没有建立相对固定的罚篮参照点;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眼睛注视的稳定性高于低水平组。

二、讨论

1. 男子不同水平组注视不同部位时间的差异形成制因

高水平组注视前沿的时间明显长于低水平组;低水平组在注视沿上、前沿左上及黑框的时间长于高水平组;这一结果可能与两水平组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有关,高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眼睛注视的位置较为稳定,在长时间的训练中,眼睛的注视位置就会选择认为比较重要的区域长时间注视,别的区域注视的时间会极其短暂,有的区域甚至不再注视,这样在长期的训练中,条件刺激得到强化,形成稳定的动作动力定型。相反,低水平组由于对技术动作掌握的不牢固,在罚篮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2. 男子不同水平组注视轨迹差异形成制因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男子不同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眼动轨迹有较大差异。具体原因可能是高水平组具有较长的篮球专业训练经历,在罚篮过程中有自己习惯的注视位置,动作技能掌握的较为熟练,具有稳定的动作动力定型,所以在罚篮过程中眼动轨迹清晰、范围小等;低水平组大多对篮球罚篮技术掌握不熟练,缺乏足够的练习,没有形成稳定的动作动力定型,在罚篮过程中没有习惯的注视位置,所以在罚篮过程中眼睛的注视轨迹紊乱,注视的范围也较大,没有具体的注视目标。

3. 男子不同水平被试注视频率的差异形成制因

注视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注视的次数。[5]注视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对视觉信息的加工速度。注视频率高,说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加工的速度快。注视频率低,说明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少,加工的速度慢。高水平组测试人员建立明确的罚篮参照点和具有较高的注视稳定性,源于高水平组对罚篮技术掌握的熟练,而这种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是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形成稳定的动作动力定型,罚篮过程中有习惯性的注视位置,且较稳定,所以在罚篮过程中眼睛注视的频率较低,说明其注视点稳定;相反,由于低水平组没有经过系统的、长期的训练,导致对技术掌握的不熟练。

三、结论

第一,不同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注视的区域及时间不同,高水平组被试在罚篮过程中更多的注视前沿,且注视时间长;低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主要注视沿上、前沿左上及黑框等区域,且注视的时间长于高水平组。

第二,高水平组被试在罚篮过程中更多的注视前沿,且注视时间长;低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注视点,且在不同点上注视的时间要短于高水平组。此外,高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注视的轨迹清晰、简单,范围小且主视点集中,低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注视轨迹复杂、紊乱、范围大且注视点分散。

第三,不同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在不同区域注视频率不同,高水平组注视频率低于低水平组注视频率,高水平组罚篮过程中注视的稳定性高于低水平组。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不同等级男子篮球运动员罚篮过程中的眼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注视的区域及时间不同,高水平组被试在罚篮过程中更多的注视前沿,且注视时间长;低水平组在罚篮过程中主要注视沿上、前沿左上及黑框等区域,且注视的时间长于高水平组。

关键词:篮球,男运动员,罚篮,注意指向,眼动特征

参考文献

[1]刘致勇,刘志伟.篮球罚篮的训练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1995,31(5):48-49.

[2]张运亮,李宗浩,孙延林,等.篮球后卫运动员专项认知眼动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39-41.

[3]王明辉,李建民,闫苍松.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差异性的眼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774-776.

[4]常金栋.模拟篮球运动情境中运动决策的实验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8.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 篇5

——《颐和园》第一课时实录整理

中国轻纺城小学

【上课时间】

2016年10月13日 【上课地点】

中国轻纺城小学柯北大讲堂 【设计理念】

以《颐和园》为例,帮助学生掌握写游记的一般方法: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学到用,扎实推进。【教学目标】

1、会认读“长廊、佛香阁、排云殿” 等词,会写“廊、阁、殿”;

2、掌握“移步换景”的写法;

3、以“长廊”为例,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欢呼雀跃:喜欢!

师:有没有经常出去玩?(有)我也喜欢旅游,这个国庆节,我就去游了大香林。但今天我不问你去过哪里,我想问问,旅游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开心、期待、兴奋(正音)、激动、紧张……

师:如果旅游回来之后,爸爸妈妈要你把它写下来,感觉如何?(学生表情都很为难)写文章确实是比较头疼的事。其实,像这种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游记】如果你学会了写游记,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会轻松很多。

师:到底如何写游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思考:在导入谈话中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明确学习目标。】

二、引入新课

师: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生读:颐和园。)读得挺准确。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最难写的就是这个“颐”字,笔顺要注意。【板书:颐和园】

(学生跟写,师强调左边中间是个“口”字。)(生再读课题。)

师:颐和园可是一座了不起的园林,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为它着迷、为它惊叹。怎么样,想不想去游一番?

生:好!

【思考: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掌握字形。】

三、整体感知

(师配乐配图朗读《颐和园》。)

师:这个园子给你什么感觉?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园? 生1:比仙境还要美。师:评价太高了。生2:跟人间仙境一般。生3:美丽壮观的。

师:是的,很简单的一个词也能评价。生4:非常美丽。生5:没有一处是一样的。

师:各不相同,真好!那么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感觉又是怎样的?打开书87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在课文的哪儿? 生:第一自然段。

(屏显: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作者的感受,他的感受是什么? 生:美丽、大【板书:美丽、大】 师:作者把他对颐和园的第一感觉,或者说总的感觉,放在了课文的开头!让人们一读到这篇文章,就充满了期待!

师:还有吗?

生: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在课文的哪里? 生:最后一段。

师:你从最后一段话中读到了什么?

生:美丽说也说不尽【板书:美丽、说不尽】

师: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他的感受,像这样开头和结尾写的是同一内容的这种写法叫做——生:首尾呼应。【板书:首尾呼应】

师:这样写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凑。让我们再读读开头和结尾。(生读。)

师:这种方法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用,我们来试一下,说一说瓜渚湖的感受,一句感受的话开头,再用一句感受的话结尾。

生1:瓜渚湖宽大雄伟。我很喜欢瓜渚湖。

师:这个结尾和开头关系不够密切,你不妨在结尾也用上宽大雄伟。生1:瓜渚湖真是宽大雄伟啊!

师:对这样,就算是首尾呼应了。不过得给你个建议,雄伟这个词不适合瓜渚湖。

生2:瓜渚湖是个清澈的湖。瓜渚湖的湖水真是太清澈了!

生3:在柯桥有一个非常美的地方叫瓜渚湖。瓜渚湖的景色好几天也说不尽,有机会你可以去玩玩。

师:嗯,学着颐和园的写法也可以说,其实开头简单地说,瓜渚湖真是个美丽的地方。最后说,瓜渚湖真是太美了,它的美景说也说不尽。怎么样,以后咱们写瓜渚湖,就可以这么首尾呼应着写好它的开头和结尾。

【思考:现在学生写的作文,很多都是开不好头,收不了尾,了解首尾呼应的一般写法,指导学生学会使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用于自己的习作。】

四、识字写字 师:刚才我们匆匆游览了一番,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些美景?(屏显词语: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画舫、堤岸、十七孔桥)能不能读准它们?

(两生读,读得很准确、很响亮)

师:在这些景物中,有三种古代建筑,你认识它们吗?(屏显长廊图片)(生异口同声说:长廊)

师:你说站在廊里欣赏风景什么感觉?没有遮拦,不担心淋雨。是的,这种顶的过道是廊。

(屏显:佛香阁、排云殿)

师:知道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吗? 生:上面的是佛香阁,下面的是排云殿。

师:上面、下面,说得很有顺序。看看,佛香阁像什么? 生:像宝塔。

师:对,像塔一样有围廊的是阁,而高大壮观的是殿。

师:你能不能把这三种古时的建筑,写正确,写漂亮呢?拿出生字抄,每个字写上一个。

(生写廊、阁、殿)

师:广字头和尸字头,古时候,都是跟屋檐有关的,写广字头的时候一横要稍短,郎的耳朵旁稍稍出去点,字就漂亮了。殿呢,笔画最多,共字的点要往回收一收,为后面又的撇让路。阁字门字框要写正,这房子才能高高耸立。

师:写完以后,再读读这些景点。(生齐读。)

【思考:四年级如何学词学字,一直是一个困惑,本课尝试用图解字,选字练读、练写。】

五、移步换景

师:有了这么多景点,它是不是随意乱写的?其实,游记中一定有一些句子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路线,比如说——

(屏显: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师:你从哪里词语中看出了作者是在游览。生:绕过、进了、来到。

师:其实就是那些动词,它们能告诉你游览的过程。像这样告诉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再读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上横线,点出那些告诉你游览的词。

生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生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根据学生回答,屏显句子)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

师:你从中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他是怎么游览的,先到哪里?

生: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四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游览过程,先来到长廊,再来到万寿山,最后到了昆明湖。写上这样的句子,让我们明白作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这是写游记非常重要的顺序,叫移步换景,这么写能让游记的条理更清楚。【板书:移步换景】这些表示游览顺序句子往往放在段落的开头,起到过渡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师:请自由说说作者怎么移步换景的。(生练说,将课文的游踪内化。)

师:不知大家能不能帮我的游记写几句移步换景的句子。刚刚我说了,国庆节我去了大香林景区,在那里,我游览了这样三个地方:香林寺景区、龙华寺景区、桂花王景区,能帮我吗?(屏显大香林景区导游图)。

生:进了大门,穿过隧道,就来到香林寺景区。师:言简意赅,这第一段话。

生:游完香林寺景区,往前走就来到宝林山脚下,登上宝林山,就到了龙华寺景区。

师:好,那我怎么到桂花王景区。

生:从宝林山下来,一直走,就到了桂花王景区。师:真好,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游记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谢谢你们。咱们以后无论游校园还是游景区,只要确定了要写的景点,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把他们串联一下,就有了作文的框架了。

师:让我们再跟着作者移步换景,游览一番颐和园吧。(生再一次串读游踪)

【思考: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授之以渔。】

六、景点描写

师:好,跟着作者,我们又一次游完了颐和园,那我们是不是就完成了这篇游记了?还得写什么?

生:还得写开头和结尾。

师:对,还得加上开头和结尾的感受。这就够了? 生:还要写那些的景点。

师:原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有一个框架而已,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才是游记最重要的。【板书:景点描写】

师:看来,我们还是得细细地游览一下,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今天我做导游,跟着作者的游览线路,有顺序地细细游赏。

师: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驴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长廊。(屏显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一个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你能找到吗?

生:有名

师:找地很准,长廊是十分有名的。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让我们来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生:长!

师:光说不行,咱们得说得有理有据。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生1:我觉得,应该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廊。因为课文中写了“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说明如果在这条廊上看美景,一定感觉很美。所以可以称得上世界上最美的廊。

师:说话非常完整,表达非常清楚。稍稍提醒一下,从“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句话中,你能看到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1:许多许多的花,永远也开不完。

师:是的,如果你能在刚才的理解中,加上这花开不败的情景,说得就更有理有据了。周烨孜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呢?

生2:老师,我有补充。我觉得长廊除了最美,还应该是最长的。因为课文中说“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所以应该还是最长的。

生3:课文中写道,长廊有273间,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世界上间数最多的长廊。

师:273间,你知道有多少,咱们学校所有房间加起来,不到两百间,要两个我们这么大的学校的所有房间横排,你说多不多?

生4:图画最多的。因为课文中写着“几千幅画”。所以我觉得它是图画最多的廊。

师:他说用到了“几千幅画”,其实他是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夸张

师:其实一点都不夸张,据谢老师了解到,那里的画远远不止几千幅,有一万四千多幅。其实他是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文章用了详实的数字,告诉我们长廊很长、间数很多,画很多。

师:其实,长廊里的画不仅多,还很美,不信,你们瞧瞧,都有什么画?(屏显长廊的画:大闹天宫、刮骨疗毒、画龙点睛、孔融让梨……)生5:这条长廊还是最耗费人力的廊。师:你怎么知道?

生5:这么长、这么多间,还画着这么多的画,我觉得一定是最耗费人力的廊。

生6:这是空气最清新的廊。

师:你看,长、美、多、清新,作者把长廊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用详尽的数字,写作者的感受,还用到了对比。【板书:数字、感觉、对比】让我们再来用朗读,感受一下这特点鲜明的长廊。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现在我来公布答案,这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思考: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来猜测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怎么样的廊,了解可以用多种方法描绘景物,并试着用。】

七、小结写法

师:一条有名的长廊,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写出了它的长,它的美,那么其他景点,作者又是怎么写出它们的特点来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通过这节课对《颐和园》这篇游记的学习,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生1:以后写游记可以用首尾呼应的方法。

生2:游览顺序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记就会更顺。生3:写景点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上数字、感受、比较的方法。

师:其实就是说,我们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表现。

师:相信大家的收获是丰富的。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相信大家的写作一定会得到提高。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颐和园

游记

美丽

首尾呼应

美 列数字 移步换景

佛香阁

景点描绘

昆明湖

美丽

群文阅读指向“写” 篇6

一、阅读时考虑布局谋篇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运用了同一种构思方法,如《七颗钻石》《小壁虎借尾巴》《小马过河》这几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复。它们都是有一个贯穿全文的语句,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使得文章的主题也随着这句话的重复出现得到不断深化。在学习以上三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看看故事中的情节有几次反复?反复情节写了什么内容?从反复情节中你体会到什么?”这几个问题来学习文本的布局谋篇,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构思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感悟这种写法的文章给读者带来的思考。

此外,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谋篇布局方法,比如:“以小见大”(六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穷人》《杨震暮夜却金》《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六年级上册《穷人》《三峡之秋》《浙江潮》)、“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结尾”(《桥》《夜莺之歌》《凡卡》)、“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还有借景抒情、环境烘托、点面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材中都可找到精彩范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体会文章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勇于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尝试。

二、阅读时关注语言风格

教材中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同一作者的作品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品,同一风格的文章又有着相似的语言特点。

北师大版教材中选用了老舍先生的多篇文章,如三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四年级上册《草原》《趵突泉》、六年级下册《养花》,这几篇文章均体现了老舍先生平实、朴素、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读起来有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感。教师可以把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专题,集中阅读,然后拟题练笔,让学生在练笔中找到与读者面对面聊天的感觉,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轻松自然地走进读者心里。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文章,它们的结尾部分运用了同一种语言风格,即以柔美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风起云涌。我们不妨把它当成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将这几课集中阅读,用心感悟:这种语言风格与用强烈的语气表达心情的语言风格相比,有何独特的魅力?还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种语言风格说话、练笔。

三、阅读时注重遣词造句

小学生习作常存在词汇量不足、表达冗杂、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表述空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类寻找、精选遣词造句方面的范例,先品析,再背诵,然后仿写,也可以带着新的认识、新的标准修改自己过去的习作。

比如文本中的比喻句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精选自己最欣赏的10个比喻句,先和同学们交流为什么欣赏它,然后积累、背诵并练习仿写。学生在挑选这10个最欣赏的句子时,会浏览很多篇文章,感受很多个比喻句,可见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精选出的这些句子,还需要学生咀嚼品析、尝试仿写、熟读成诵,这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另外,在我们的教材中也不乏用字精妙之范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中精选10个用得非常精妙的词语或字眼咀嚼品味。学生也许会找到“车跟着马飞过小丘”中的“飞”字(四年级上册《草原》);也许会找到“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中的“涌”字(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也许会找到“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中的“夺”字(四年级上册《飞夺泸定桥》)……在这些典范的熏陶之下,学生斟字酌句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时,便自然容不得那些不恰当、不到位的字眼和词语了。

晋升之路指向何方 篇7

在主动沟通前, 应该先掂掂自己的分量才行, 自己的内在条件是否达到了要求, 如果所在单位的考核晋升制度较完善, 所有晋升因素都已明了, 且已达到公司晋升制度上的标准, 那么可以很快地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不是呢?

细致周密地准备

准备工作, 无外乎就是为了提高达到目标的成功率, 切忌在没有仔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去和老板沟通, 这样多半得到的不是好脸色。在接触老板之前, 先揣摩一下老板的想法, 尽可能地做个换位思考。老板是什么样的人, 脾气如何, 你是否和老板接触的机会比较多, 或者老板对你的印象好不好等等这些都是沟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好的情况莫过于老板对你很熟, 对你的工作业绩也很了解并认可, 只是一时没有注意到或者还在考虑是否该提拔你了, 这样沟通的成功率会非常大。

聪明的人会抓住机会, 而高明的人会创造机会, 如果现在的情况还达不到刚才最好的情况, 那么, 努力让这个情况出现, 不失为一个好的对策。

让老板熟悉你, 这是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外在条件。有些公司规模较小, 工作中和老板抬头不见低头见, 这样一来, 此条件很好达成。除非自己疏忽于平时和老板的主动接触, 当然不是故意没事找事地去和老板套近乎, 不用说, 这还会受到同事的议论或者老板不好的脸色。但是, 工作之余, 以一个普通的身份接触“普通”的老板, 本着平常心坦然且自然的交流, 让彼此都有个更好的认识, 这又何尝不可呢?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老板, 在这种接触的前提下, 还不至于与其交谈时换来的是和你初次认识的寒暄。规模较大的公司, 平时和老板难得一见, 那么就需要营造一个熟识情境的对象。

老板对你工作业绩的了解并认可, 这是需要具备的关键性外在条件。相信大家都是本着对自己业绩自信的态度才来探讨这个话题的,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怀才不遇”这个成语的出现就能说明, 并不是自己没有才能, 只是没有被人发现而重用而已。试想, 你若是一个老板, 对一个员工的业绩认可了, 也熟悉这个员工, 会在他主动提出晋升的情况下找出反驳理由吗?很难吧。

老板只是一时没有注意, 或者还在考虑是否该提拔你了, 不要疏忽这个环节, 看似前两个外在条件的成立会使此条件水到渠成, 却往往让众多英雄折腰于此。如一个员工去和老板谈晋升的问题, 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老板对外的说法是:“我本来还想升他的, 这下好, 反倒自己来要了……”其实, 这个条件达成后是很有危险性的。如果老板没有意识到该提拔你了, 这样还稍微好点, 只是自己确实没有引起老板注意, 接下来就是让老板注意你。如果是老板已经在考虑你了, 这时老板可就是拿着锤子的那双眼睛, 开始到处找你的钉子了, 稍有不慎, 被老板逮个正着, 结果自己知道。和老板谈晋升, 也就是和老板做一次有目的的交流沟通, 这时, 就要讲究沟通的技巧。

注意沟通技巧

用于铺垫的外部条件准备成熟后, 便是实质意义上谈晋升的环节了。

首先, 端正心态尤其重要。本着平等、积极、想做出更多贡献、更好实现自我价值的心态去和老板交流才是正确的, 切忌抱有只为功为利, 或认为自己被亏待的不平衡心理。此外, 给自己一个后路, 没有成功怎么办, 这时不是打仗, 不需要有破釜沉舟的气概, 给自己多个选择, 也是给老板多个选择, 毕竟, 主动权永远在老板那边。即使失败, 也不能灰心, 没有得到升职或加薪要么说明时机未到, 要么说明相对于竞争对手, 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至少, 你给自己这块金子一次可以发光的机会了, 不再处于老板的盲点内, 更不能放弃下次机会, 真金是不怕火炼的。相信心态端正的你,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 你的细节表露会给老板很好的感觉。

其次, 挑准时机。一般来说, 老板很忙, 时间安排紧, 受到的工作压力并非普通员工所能体会, 找对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流也很重要。比如在工作之余, 或者工作闲暇时, 老板谈及轻松的话题时都可以, 找准一个轻松的交流情境以轻松的语态沟通最好。但是找准这点可能很难做到, 大可不必强求, 工作中跟老板预约一下, 直接问问什么时候合适也行。

然后, 注意语言组织。用词简洁明了, 直奔主题, 无需过多地拐弯抹角, 老板可没有多少时间来听你造一堆毫无逻辑、毫不达意的词组。另外, 在介绍完自己的来意后, 闭上嘴巴。应对老板的反问要很从容, 并要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回答, 不要语言搪塞, 这样是在给自己丢脸, 也是在浪费老板的时间。

再次, 理性当中感性的谈话。就事论事, 理性对待, 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此时不管老板的脾气如何, 你的脾气绝不能受到老板的影响, 各种感性的、容易使情绪偏激的话尽量少说, 转而要用平和而又上进, 诚心且谦虚, 让人觉得心情舒坦的词语来交流。切忌不知天高地一味表现自己, 自己的不足自己要心知肚明, 最好不要主动提起但也不能回避, 积极对应的心态才最重要。将自己端正的心态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话语传达给老板即可。

普惠金融指向农村 篇8

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情千头万绪, 但是其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就是支持“三农”的金融问题。没有有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 再好的政策都不可能真正落实。

回顾10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进展,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通过论坛举办了数月的调查, 也发现了包括海南省在内很多地区在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方面的创新, 而且发现了一些在农村金融中做出非常大贡献的人。

教师发展如何指向全体 篇9

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师风,是青年教师前进的航标灯。他们经得多、见得广,在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等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宝贵经验,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能发挥传帮带作用。

给老教师送弟子。开展多渠道、立体化“师徒结队”活动,使老教师经有所传、业有所承,为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供原料和营养,也使老教师在带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身价值,有效促进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每年新学期,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会收到一张聘书,教龄3年以下的“新教师”都要拜师,由老教师手把手地传授学科备课、课堂教学、试卷分析等业务。

给老教师留面子。学校在安排工作、考核、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区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对老教师尽量做到宽松、自由。即使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也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工作、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要以尊重、照顾老教师为主。老教师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很关心学校的发展。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决策,要多与老教师沟通,让他们担任学校重大决策的顾问,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立他们“当家理事”的地位。

让老教师谋点子。多年来,老教师培育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既同自己的弟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与家长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家长也将老教师当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受到尊敬、爱戴和信任。老教师与家长之间最有利于思想交流,老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家长最容易接受。让老教师与家长打交道、做工作最有优势。所以,学校的“家长学校”多由老教师担任教师,定期为家长们举办讲座,传授教子之方;同时,为家长介绍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情况,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学校工作提供借鉴。

让老教师养身子。长期的脑力劳动、紧张的工作状态,使老教师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在生活上要关心老教师,照顾老教师,让他们工作有张有弛,休息和娱乐不可偏废,要经常组织老教师参加多种文体活动,以调节身心,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为教育事业健康地工作。

中年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的当家人。他们年富力强,堪当重任。中年教师处于而立之年,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较为丰富,家庭和工作环境基本稳定,并且心理素质基本趋于成熟,精力充沛,对教材、大纲较为熟悉,对学生情况也相当了解,教学风格和特色已初露端倪,手头有一定资料的积累,功底实,技能全,上进心和责任感极强,多数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科、教研组长,并获得了高级职称。因而,他们完全可以专心致志地投身到工作中,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学校采取“搭台子”“给位子”等方法,定期举行中年教师汇报活动,让他们轮流办讲座,鼓励他们参加高层次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将他们培养成“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肯学习、善合作、能创新”的骨干教师,成为各学科、各教研组甚至级部的“掌门人”。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是新生力量,是学校的发家人。他们精力旺盛,富有激情,思维灵活,勇于创新。因为缺乏经验,他们对人、事、物没有成见,往往更容易用新的视野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给学校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同时,青年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愿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每一种尝试,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于教学经验的累积,都是大有裨益的。

青年教师与学生容易沟通。由于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小,刚刚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中走过来,他们更容易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因为没有代沟,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的想法、做法以至于他们的语言和兴趣爱好往往更前卫、更时尚,更能够跟上潮流,因而也更容易影响和感染学生,更容易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更有优势。

学校采取“铺路子”“压担子”等措施,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给青年教师更多的关爱和赏识,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把矛头指向中端 篇10

350D的前代产品300D是第一款万元以下的DSLR,它首次将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的概念带给用户,受到了极高的关注。而随后350D凭借300D积累的人气杀入市场,并且改进了300D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它在传感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把像素数量提升到了800万,而且凭借新的技术保证了画质。新的DIGIC II处理器使得它在拍摄速度、开机时间以及图像处理速度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测试结果在五款产品中领先。而关于测光方面,它不再像300D那样因为是入门级机型而处处受限,在规格上350D与万元级产品EOS 20D相比并没有任何“缩水”。

在操作方式上350D和佳能的高端产品风格一致,菜单结构清晰明了,大部分设置都可以通过快捷键完成。在功能上350D没有提供过多复杂而且实用性不大的设定,对于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配合套装中的镜头,这款产品提供了比较良好的画质。同时在五款产品中,它的扩展性也很突出,比如支持竖拍手柄,同时还有大量包括第三方在内的镜头和附件可以使用,便于初级用户根据需要逐步进行升级,可以比较好的保护初期投资。

设计与操作

模式转盘:机顶右置,12档不可循环,包括6种情景模式。350D的转盘尺寸最大,而且凸起较高,操作手感不错,也不易碰到电源开关。但转盘无法循环旋转有些麻烦,这一设计本应很容易实现的。

内置闪光灯:电子控制弹起开关(情景模式下无效);进入菜单设置闪光方式,可选开启/关闭防红眼,在自定义设置中可选前帘或后帘同步。在某些情景模式下,内置闪光灯会根据需要自动弹起,方便用户。闪灯补偿需要进入菜单设置,±2EV,以1/3或1/2EV步进。

曝光补偿:独立按钮配合控制拨轮进行设定。±2EV,以1/3或1/2EV步进。

包围曝光:进入菜单设置,可选以±0.3/0.5/0.7/1.0/1.3/1.5/1.7/2.0EV范围拍摄。

测光模式:按四向键左直接进入菜单选择,可选多区、中央重点和局部测光,选择方式也比较直观。350D没有点测光,但是具备局部测光方式,与20D情况一致。在实际使用时,局部测光与点测光两种方式各有千秋,没有明显的优劣分别。

白平衡:按四向键下进入子菜单中设置,可选自动、白炽灯、荧光灯、日光、闪光、阴天、阴影和自定义共8种。在五款产品中控制方式最为方便。

ISO感光度:按四向键上在菜单中选择,可选100~1600共5种。350D没有自动ISO设置,而且选项数量最少。

驱动模式:按独立按钮,可选单张、连拍和延时自拍/遥控。进入菜单选择包围曝光和白平衡包围曝光 。

对焦区域:独立按钮配合控制拨轮的方式无疑比较专业一些,操作起来很容易上手,可选所有对焦点范围内自动选择或指定某个对焦点。

对焦模式:按四向键上在菜单中选择,可选单次AF、自动AF和自动连续AF。在安装套头的情况下,350D在任何AF模式下,都可以转动聚焦环手动改变焦点,或将镜头上的AF/MF滑块开关拨至MF进行全手动聚焦。

曝光锁定:独立按钮,可进入菜单自定义快门和改按钮设置 。

景深预览:镜头释放钮下方独立按钮。

图像格式:进入菜单选择,共8种选择,有RAW+JPEG选项。

光学取景器:五面镜、放大率0.8×、覆盖率95%、视点21mm,-3.0~+1.0屈光度调节。

LCD屏:1.8英寸11.5万像素彩色LCD(5级亮度可调)+机背单色LCD(有橘色背光照明)。350D为了实现机身小型化。将单色状态LCD缩小后移到了机背彩色LCD上方,而且有背光照明,观察起来也比较方便。

图像回放:最大放大10倍,用两个按钮分别负责放大和缩小。可显示9幅缩略图。回放单张图像可选择显示基本信息、详细信息+直方图或无信息。支持JUMP方式快速跳跃式浏览。

优势:成像优秀、镜头选择众多。

上一篇:《音乐教育原理》下一篇:火电厂高效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