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指向

2024-07-08

发展指向(通用12篇)

发展指向 篇1

一所学校,要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就要对不同年龄段或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管理目标,让他们永葆活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青年教师发家。

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师风,是青年教师前进的航标灯。他们经得多、见得广,在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等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宝贵经验,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能发挥传帮带作用。

给老教师送弟子。开展多渠道、立体化“师徒结队”活动,使老教师经有所传、业有所承,为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供原料和营养,也使老教师在带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身价值,有效促进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每年新学期,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会收到一张聘书,教龄3年以下的“新教师”都要拜师,由老教师手把手地传授学科备课、课堂教学、试卷分析等业务。

给老教师留面子。学校在安排工作、考核、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区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对老教师尽量做到宽松、自由。即使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也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工作、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要以尊重、照顾老教师为主。老教师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很关心学校的发展。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决策,要多与老教师沟通,让他们担任学校重大决策的顾问,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立他们“当家理事”的地位。

让老教师谋点子。多年来,老教师培育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既同自己的弟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与家长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家长也将老教师当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受到尊敬、爱戴和信任。老教师与家长之间最有利于思想交流,老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家长最容易接受。让老教师与家长打交道、做工作最有优势。所以,学校的“家长学校”多由老教师担任教师,定期为家长们举办讲座,传授教子之方;同时,为家长介绍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情况,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学校工作提供借鉴。

让老教师养身子。长期的脑力劳动、紧张的工作状态,使老教师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在生活上要关心老教师,照顾老教师,让他们工作有张有弛,休息和娱乐不可偏废,要经常组织老教师参加多种文体活动,以调节身心,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为教育事业健康地工作。

中年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的当家人。他们年富力强,堪当重任。中年教师处于而立之年,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较为丰富,家庭和工作环境基本稳定,并且心理素质基本趋于成熟,精力充沛,对教材、大纲较为熟悉,对学生情况也相当了解,教学风格和特色已初露端倪,手头有一定资料的积累,功底实,技能全,上进心和责任感极强,多数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科、教研组长,并获得了高级职称。因而,他们完全可以专心致志地投身到工作中,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学校采取“搭台子”“给位子”等方法,定期举行中年教师汇报活动,让他们轮流办讲座,鼓励他们参加高层次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将他们培养成“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肯学习、善合作、能创新”的骨干教师,成为各学科、各教研组甚至级部的“掌门人”。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是新生力量,是学校的发家人。他们精力旺盛,富有激情,思维灵活,勇于创新。因为缺乏经验,他们对人、事、物没有成见,往往更容易用新的视野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给学校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同时,青年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愿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每一种尝试,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于教学经验的累积,都是大有裨益的。

青年教师与学生容易沟通。由于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小,刚刚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中走过来,他们更容易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因为没有代沟,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的想法、做法以至于他们的语言和兴趣爱好往往更前卫、更时尚,更能够跟上潮流,因而也更容易影响和感染学生,更容易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更有优势。

学校采取“铺路子”“压担子”等措施,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给青年教师更多的关爱和赏识,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学校管理是“人”的管理,要使学校充满活力,必须给每一个教师提供合适的岗位,形成充满张力和创造力的运行机制,才能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有效促进学校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发展指向 篇2

采用图片故事和情境实验,对3到9岁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对助人行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3~5岁幼儿自我指向的.个人悲伤体验占优势,5岁以后他人指向的移情担心开始超过个人悲伤而占优势;他人关注组的助人行为优于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他人关注组后测成绩优于前测成绩.

作 者:胡金生 杨丽珠 HU Jin-sheng YANG Li-zhu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大连,116029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年,卷(期):21(3)分类号:B844.1关键词:儿童 个人悲伤 移情担心 助人行为

人物赏析 指向不同 篇3

现代文阅读常常要求同学们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进行赏析,盘点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卷,这类题目有不少: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全国卷Ⅰ]

小说中守明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全国卷Ⅱ]

“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天津卷]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广东卷]

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辽宁卷]

在这些题目中,出现了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心态、情感、心情、心理等词,都是考查对人物的分析,但它们的指向有所不同。

人物形象涵盖人物的身份地位、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等。概括形象时一般遵循“某某是一个(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的套路答题。

性格特点是人物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从全文出发,综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乃至外貌描写进行分析。

心情、心理、心态则是指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心情、心理、心态,就是分析人物在面对某件事、说某句话或处在某个环境中时想些什么、有着什么样的情绪、内心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题必须符合命题指向的要点

明白了这些差别,来看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

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是:

①自信、沉稳、果断。②强调、不容置疑。③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

当别人都判断不准钧瓷是否值钱时,赵老板十分相信自己的判断,“淡淡”的神态描写反映出他判断钧瓷可收时充满自信、十分果断又沉得住气的心理状态。但是隔壁店主对此仍有怀疑,这就让赵老板心中不快了,所以他“朗声”回答,提高声音体现了他想要强调自己的判断,不容他人置疑,并且对别人的怀疑有所不悦。再来看下面这个错误答案:

“淡淡”写出了赵老板漫不经心,衬托了赵老板是老手、有眼力。“朗声”描写了赵老板回复店主时的颤声,反映了赵老板鼓励店家收藏这个瓷器。

“赵老板是老手、有眼力”是对赵老板才华、学识和经验的一种判断,与赵老板的心理无关。所以,这个答案并不符合命题指向。

分门别类积累答题词汇

了解这些命题词汇指向的差别还不够,为了答题时能准确答到点子上,平时还要做一些搜集积累工作。

与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思想感情有关的知识在课本中有不少,建议同学们准备一本笔记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到形容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的词就记录下来,并且勤查词典,搞清楚它们的具体含义、适用场合,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以备不时之需。比如:

关于“性格特征”的词汇有:自信、善良、宽容、文静、机智、勇敢、骄傲、傲慢、坚强、独立、理智、果决、豪迈、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敢爱敢恨、成熟稳重、活泼开朗、热情洋溢等;

作文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发展 篇4

无论是传统的写作理论,还是现代写作理论,其针对的对象大都是作品和作家,而不是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和中学生这一写作群体。而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最关键期,是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写作研究却忽视了这一重要的起点。其实写作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写作已提升到确认自己、发展自己、自我实现的高度。而现代写作理论在我看来还根本没有从中学生的实际着眼,它的结论只有认识上的意义。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作文指导观念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写作理论的层次上。

如果说愿写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乐写就是写作教学的追求。只有愿写、乐写才能达到通过写作促人发展的目的,只有愿写、乐写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从这个方向来说,没有着眼于学生愿写这一写作起点的理论,是脱离实际的理论,也是忽视人的发展的理论。当然,写作教学没有有效地促使“人”的发展,不仅仅指理论层面的缺失,也指我们不当的操作行为。

“大语文作文”教学是指向“人”的发展的教育观

写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正是由于它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精神过滤,通过精神符号的流泻而促使新因素的渗入,生命境界的提升,视野的扩大,并通过生活和自我的互动,表达与思考的相融,而感受心灵的力量和精神的张力,也因此便促使人的发展。写作的边界,就是生命的边界;写作的提升,就是生命境界的提升。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写作能力多么有用,多么重要,如果他们没有写的意愿。一切的言说都是无用的。

因此,能促使人发展的作文教学应有以下着眼点:

写作教学首要的着眼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而现在偏偏是不少学生不愿意写作、不乐意写作,或是被迫写作,“不愿”“不乐”“被迫”不仅消弱了写作的功用,而且丧失了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身生命的活力,丧失了学生真正观察自然、感悟世界、丰富心灵、提升境界的自觉。

生活是基点。作文由于高考的误导,由于写作技术主义的盛行,作文教学极其悲哀。所谓的悲哀,写作本来是抒发心灵的东西,而现在成了流水线上的拼装物;作文本来是自然表达的需要,现在竟成了纸上的作秀;作文本来要培养人的优秀品格,现在竟成了对优秀品格的扼杀。写假得高分,作秀受推崇。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所致。我们根本没有以生活为基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研究、表达来抒发其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从而促使自我的成长。作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不会有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就没有思想、情感的生成,也就不可能促使学生的发展。

求真是前提。我们要求学生写作的求真,就是坚持一种正道,就是培养学生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我们说只有善者才能求享,只有纯者才能为真,只有美者才能成真。求真说白了是一种品质,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人生境界。而“虚假”是一种生命本真的丧失,是一种恶德。人间的一切灾难、件件卑污大都从虚假起。作文教学是提升心灵境界的精神活动,而我们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人的发展又是什么呢?

自由是根本。在解决如何让学生愿写的问题中,不少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往往有限。其实写作是人的自然天性: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博客”,就是证明。人有情感需要宣泄,有苦闷需要倾诉,有困惑需要发问,有寂寞需要排遣,有乐事需要分享,有痛苦需要抚慰,有新知需要教喻,有无聊需要白娱,有感悟需要炫示。这些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的需要。而学生为什么经过教师的指导,又不愿意写作了呢?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的自由,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诲太繁,规训太重,要求太苛。泯灭了学生写作动机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当一个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而以自己的方式言说的时候,教师如果不能发现他们这种精神进取、生命蓬勃的自然需要,而指手划脚;当学生开始有写作的欲望、行为,经过教师的指导而泯灭了这种欲望,停止了这种精神行为时,从写作对学生发展意义上来说,教师实在是“误尽苍生”。在实施“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诘问,让学生“自由”写,所谓的“写作内容无禁区,写学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老师做什么?我的问答是发现、鼓励。在写中提高,或者说写就是提高。当然“自由”不仅是解决学生愿写、能写的关键,促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

鼓励为中心。不少同仁问我作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发现和鼓励。“发现”是“鼓励”的前提,鼓励是促进、固化、推动学生写作优点的手段。有的老师还问,鼓励优点,学生作文中的缺陷怎么办?缺陷当然要指出,但应是在不伤及写作积极性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优点,只有缺点又怎么办?这样极端的情况是很少的,就是有这样的学生,那更需要我们“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优点来,绝不能只指缺点。开展作文评议最好的策略是放大优点,缩小缺点,有时甚至是不言缺点,而通过写去使缺点消失,因为作文是在学生反复的历练中通过自悟才能提高的一种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以指责学生写作的缺陷为要务,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快就会丧失,写作的任务就不能完成,通过写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将是一句空话。

“大语文教育”与“大语文作文”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的教育思想。从张孝纯老师1985年发表的《“大语文教育”刍议》开始,二十多年来,“大语文教育”思想便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展现着它生机勃勃的活力。不少地区依据“大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一样,将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有四个方面的要素: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保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其基本特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它的模式是一体两冀,“一体”即课堂教学这一主体:“两翼”即语文课外活动,语文学习环境。而大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纵观“大语文教育”思想,它的特征有三个:

一是语文学习的生活性;

二是语文学习的整体性;

三是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这是语文学习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从其模式的操作来看,它主要着眼的是阅读教学,对于作文教学只有少量的涉及,即习作教学的五项重点:“重积累、写真实、开思路、讲序列、求自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写作要求的提高,“大语文教育”本应有它的发展。因此,本世纪初依据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大语文教育观”,动力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自主、合作、探究、唤醒的理念,我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实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和“大语文教育”的本质联系,是“联系生活”这一精髓。“大语文教育”的生活观,是“大语文作文”的基础支撑。“大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整体性特点是“大语文作文”的基础追求。

但“大语文作文”无论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都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作文”拓展了“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使“大语文思想”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大语文教育”思想,通过“大语文作文”而更趋丰富和完善。

“大语文作文”的目的性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大语文作文”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写作素质,成就完美人生。

引入“自由”因素,并强调“自由”是实现写作目标的根本,自由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强调作文教学的激励作用。“大语文作文”教学强调激励,并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中心,以期达到学生愿写、乐写、能写的教学新境界。

指向成人的道德拷问 篇5

杨曾宪 

据传媒消息,武汉最近又发生一起少年奋不顾身为抢救落水少年而献身的事件。事件发生后,

社会上又引起争论。争论的焦点依然是:对未成年人的这种舍己救人事迹该不该肯定和表彰。这是

个沉重的话题,此前已争论过了,只是我们的道德舆论缺少反省而已。

少年是可敬的。能在如此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无疑都是好孩子。他们的行为使我看到了爱心,

看到了可贵的人道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面对这样的精神,依然活着的人,是不能说三道四的。

特别是今天,当少年犯罪正在逐步升级时,出现这样的好少年,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与他们相比,

哪些面对垂危生命求助而漠然木然的成年人,是多么地渺小卑下啊。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

好少年们的这种献身精神是不能贬低更是不能嘲笑的。

但在这些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成人道德动机却应进行拷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论于情还是

于理,我们都不能仅仅为了弘扬这种精神便支持和倡导此类行为。任何道德都无权以崇高的名义漠

视生命自身的价值。救人,自然是崇高的,因其所救生命之珍贵之无价;但不可忘记,救人者的生

命同样也是珍贵和无价的。因此,除去在极特殊生存情境之外,凡是毫无把握的救人行为,道德一

般都是不应倡导的。而关于少年救人该不该提倡的问题,今天已无需再争论了,因为实践已给出了

结论。借助引擎,我很容易地从网上搜出成百上千条落水救人的信息。其中,救人英雄有各行各业

的人员,但更有大量的中小学生。而在这些少年救人案例中,除因大人及时赶到偶有成功者之外,

所产生几乎都是悲剧结局!

且看晚近的几例:2 000年1 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16岁的王涛,为抢救落水儿童

不幸光荣牺牲:2 000年3 月13日广东廉江13岁的黎汝荣和9 岁的黎月荣为救一个落水同学,双

双献出了年幼生命:2 000年5 月6 日,江西万年县13岁的聋哑少年聂致阳为救一位在水库落水

儿童,献出自己生命;2 000年5 月27日,广西武宣县16岁的曾宇贤与同伴一起抢救一名3 0岁

落水村民,曾宇贤牺牲;2 001 年5 月26日,广东大埔县12岁刘彩云(女)为抢救掉入深潭的8

岁男童,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名单是不完全的,如果搜索继续下去,它会一直延长的。让我感到悲凉的是,这些英雄事迹报

道几乎是一个模式:先是要点明某少年“自己不会游泳”,以突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精神;

而后,又强调了他们牺牲时“年仅十X 岁”,以引起读者的惋惜之情;最后,则都摘录了县、地、

省,甚至部委作出的表彰决定,指出“XX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

义,善良正直,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时刻以雷锋、赖宁为榜样……”,并号召广大青少年向他们

学习。当然,在《决定》中,都会提及英雄的诞生是本地区本单位开展XX教育的硕果。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以英雄赞歌的形式接连发生了。儿童是可爱的,但也

是幼稚的`。他们学习英雄的精神是应该被正确引导的。但这种成功率几乎为零的“英雄”行为,却

绝不能提倡。虽然它能产生闪光的新闻,耀眼的光环,但却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精神创痛和社会负担。

当然,道德逻辑是不能钻牛角尖的。我这绝不意味着提倡青少年道德冷漠临阵脱逃。假如某位少年

是游泳健将,有充分把握保己救人,那当然可以自己营救;假如少年不会游泳,则应及时告知成年

人,并协助实施营救。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尽了最大努力,他便是一个好少年,便应得到表彰,因

为相对说来,不舍己而救人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

但遗憾的是,这只是我的观点。一个少年仅仅报了个信而救上几条人命来,这那有渲染一个少

年不会游泳而如何奋不顾身等等的报道来得更激动人心啊!而没有这样的“英雄”诞生,地方或单

位又怎能被荣誉聚焦啊!因此,我认为,应谴责的不是别的,恰恰是这背后那些成年人可疑的道德

多元指向练出精彩 篇6

一、指向词语,在运用中理解巩固

随着年级的升高,字词教学所占的时间明显减少,教学的重心向阅读和写作倾斜。此时课文篇幅却明显变长,生字词也大量增加,于是,很多学生在书写中错别字增多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面对这一现状设计指向词语的小练笔,就可以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巩固字词教学,一举两得。

如,课文《爬山虎的脚》一共有11个生字,分别是“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和“逐”,同时在“词语盘点”中还有一个四字词——引人注意。课后,我让学生在生字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五个写一段话,内容不限。因为对所写小片段在内容上没有限定,唯一的要求就是用上刚学过的课文中的生字词,所以,学生们写出来的小片段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模仿课文用上“重叠”“空隙”“占”“茎”等写了家中的丝瓜、猪笼草、凤仙花等植物,有的则用上“铺、触、痕、逐”等生字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等自然景观,还有的用上这些新词描写了心爱的玩具……不管写的是什么内容,他们都能用上课文中的五个生字词通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用的词语还超出了五个。下面就是其中两位学生写的小语段,虽然角度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在语段中运用了刚学过的生字词。(加点的是带生字的词语)

语段一:我家有一个水晶球,水晶球的下面是底座,底座上铺着非常均匀的小麻绳,没有一条是重叠在一起的,麻绳之间也没有留出一点空隙。水晶球里,一只小老虎和一只大老虎坐在一起,占了一大块地方。它们坐在草地上,好像在说悄悄话。小老虎手上还有一朵展开笑脸的小花,非常引人注意。

语段二:我养了一只蜗牛,就摆放在家中最引人注意的电视柜旁。它的触角短短的,一有动静就马上缩进壳里,看起来非常灵活。我把叶子、青菜均匀地铺在笼子里给蜗牛食用。看起来蜗牛对食物兴趣不大,它最感兴趣的是爬行,总是不停地向笼子上面爬去,并逐渐靠近笼子上面的空隙,希望从那里钻出去。

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推敲和识记。一般而言,学生都会选择自己真正理解的词语进行写话。有些词语学生运用的频率很低,说明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有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词语的运用情况,整理出他们在练笔中出现的错字进行指导,点拨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易错字再次练写。这样进行小练笔学生有话可写,写出来的片段内容丰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的小练笔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写话能力,还帮助学生巩固了刚学过的字词,经历了推敲、选择、反思和再练习,学生掌握字词远比机械地抄写几遍有实效。

二、指向写法,在模仿中习得方法

当然,到了中高年级,练笔仅停留在词语的巩固和运用上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其表达方法。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多样的,所以由此衍生出来的练笔内容也是多彩的。

如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段话对骆驼的样子进行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静态描写主要靠一个句式“那样……那样……那样……”串起来,动态描写则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来展示。这一段文字构段方式非常巧妙,而且易学又实用。于是,在讲解后我把仿写这一段作为这一天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模仿这一自然段写写自己看到的事物,用上三个“那样”对事物进行静态描写,还要用上一系列动词对事物进行动态描写。这样的片段练习学生选材范围很广,景物、人物、动物都可以写,他们写出的片段内容全部来自生活,妙趣横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请看一个学生写的片段:

“嘭”,我打开电视机坐在软软的沙发上看了起来。我看见一些人在跳舞:那样修长的腿,那样直挺的腰,那样华丽的衣裳。她们穿着高跟鞋,扭着小细腰,踩着早已滚瓜烂熟的舞步,能把腿盘到头上,能把腰下到地上。随着音乐的节奏,腰上的短裙也欢快地舞动着。我看呆了,身子情不自禁地跟着扭动起来。

像这样的小练笔在教学中随时可以进行。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来说,学了《鸟的天堂》后,可以让学生借鉴文中对大榕树叶子的描写,进行写实和想象相结合的小练笔,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写鸟欢叫的方法进行点面结合的小练笔;学了《火烧云》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描写的方法,用上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写自己喜欢的场景,也可以根据文中对火烧云变化过程的描写方法,练写自己看到的火烧云的变化;学了《观潮》则可以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让学生从远到近写写自己看到的景物……总之,做个有心人,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一课一得,看似简单,内容却不断变化,所得相连,一定能夯实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指向修改,在圈画中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无论哪种形式的小练笔,只要在练笔前明确圈画要求,引导学生在小练笔时按要求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圈圈画画,就可以一举多得。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小练笔是否符合要求,二来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快速高效地批改。在练笔的过程中到底要圈画些什么,又怎样圈画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根据小练笔的目标指向来确定圈画的内容就可以了。

在指向词语的小练笔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完后用淡颜色的水彩笔圈出用在语段中的词语。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有着双重作用。首先,在所选用的词语上圈画其实就是换一种方式督促学生去检查自己写好的语段,想一想自己生字词运用的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要求;其次,学生在词语上醒目圈画也方便了教师批改,教师一看就知道学生用了哪些词语,不必在批改中费神寻找、计数他们用上了几个词语,这样批改省时而又高效。

文章写法的多样决定了练笔形式的丰富多彩。练笔形式丰富了,指向写法的小练笔圈画的方法也就多姿多彩了。如上述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小练笔,我们则可以要求学生圈出文中的排比句“那样……那样……那样……”和连续运用的动词。如果是练习总分段式,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写完后画出总起句,再思考自己是围绕哪几个方面把总起句写具体的,然后圈出每部分的关键词。对于并列段式的仿写则可以要求学生先圈画出并列的事物,再圈画出这几种事物在描写中最大的亮点……总之,每次圈画的内容都可以根据练笔的要求来确定。

因为每次练笔后都要让学生用水彩笔勾画出练笔要求运用的词语,于是,学生就会在动笔时推敲、分析练写的要求,写完后还会在圈画中再次审视并修改。久而久之,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审视中,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基于个体发展指向的社区教育研究 篇7

一、个体发展是社区教育之本的理论依据

社区教育 (Community Education) 一词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 (John Deway) 1915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这一思想打破了以知识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学校理念, 倡导教育机会均等, 视学校为社区的基本雏形和社区生活的缩影, 从而引出了“社区教育”这一概念。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 以全民为对象的一种教育服务活动。社区是一个具有各种类型特征的个人的集合体, 存在着各种价值观、文化涵养、行为方式等, 赋予社区生活的魅力, 正是社区人口的自然、社会、素质的千差万别, 对社区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而个人对教育需求的最大特点是要求教育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 增强个人的价值, 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 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1]这说明,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教育必须将每个人视为独立的个体, 尊重其主体性, 发展主体, 为每个人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和展现。社区教育同样应该以满足个体需求, 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为本质。为此, 国内外社区教育专家进行了阐述。美国社区教育协会认为, 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理念, 它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之上, 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 (包括个人、学校、工商界、公众和私人组织) 创造机会, 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要。社区教育以其最直接的使命将是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求, 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的目的。英国社区教育学者弗莱彻 (Fletcher) 在《社区教育的挑战》一书中阐明了社区教育的理念:社区教育具有社区革新、社区行动的含义, 由社区居民学习如何发现社区问题, 并通过学到的知识改善个人或社区的境况;国际社区教育协会组织章程明确指出, 社区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社区教育条件:尽可能利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全部社区资源;社区教育工作方案和步骤要确认个人和社区的各种需求。我国社区教育专家厉以贤在《社区教育理念》一文中认为, 社区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社区教育中的教育概念是大教育概念;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成员;从上面学者对社区教育的阐述中我们看到:社区教育最直接的使命就是要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求, 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 开展教育活动, 使每个人都获得其所应有的进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 未来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这种任务要求社区教育尊重个性发展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

二、社区教育缺失个体发展指向的原因

首先, 对社区教育认识不充分, 个体发展难于落实。我国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社区教育认识还不充分, 不清楚社区教育对于社区生活和社区发展乃至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 社会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机制, 缺乏相关法规政策。制约了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投入, 制约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的发挥, 制约了社区教育发展的速度, 最终影响到了社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落实和进程。其次, 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欠缺, 教育的实效性不足。每种教育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特性, 社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开放式教育, 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非正规或非正式教育, 是一种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所实施的教育文化活动。其本质是要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使个体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然而, 由于社区教育在我国才起步, 缺乏专业的管理者和教师。社区教育工作者主要来自学校教育部门或行政部门, 他们大多是“转行”来做社区教育工作, 基本上没有受过有关社区教育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培训, 其素质状况与社区教育活动本身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 以供代需设置社区教育课程, 造成居民被动接受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个人发展意味着每个人应该尽最大可能决定和支配自己的道路, 在自己的基础和特长方面, 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有机会实现某些独特的人类品质, 使个人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 社区教育课程设置主要由社区管理者决定, 常常出现课程类型太单一, 一概而论, 偏离了居民的真正需求, 造成居民被动学习、参与率低。

三、社区教育指向个体发展的策略

知识社会的到来, 人们重新接受教育与参与学习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社区教育最直接的使命将是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求, 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的目的。

1. 关注个体, 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

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 它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就意味着尊重和发展个人的自主性, 为个人的自主创造各种条件, 给予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支持。所以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美国社区教育中80%的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拨款和税收, 学费只占很小的比例。北欧政府对社区教育经费支持的力度更大, 如“瑞典民众中学的开支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分担;丹麦民众中学85%的经费来自政府补贴”。[2]我国的社区教育才起步, 更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政府、社会各界、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到位, 广泛的支持和理解是社区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首先, 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要把社区教育作为区域性大教育和社区整体事业来对待。而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应把它与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教育权利、增加人的学习机会和提高人的素质等结合起来。加大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保证社区教育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 作为社会福利体现出对社区居民的关爱。不仅如此, 还要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政府和企业在社区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 确立社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其次, 社会各界和民众的认同。社会各界和民众参与到社区教育事业中, 加快社区教育从“自然形式”到“自觉形式”的发展进程, 获得更多的社区教育资源, 如社区内的学校、社会教育机构, 企事业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管理等资源。在物质资源优势上, 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和体育馆等场所向所有社区成员开放, 尽可能地拓宽每位社区居民的学习空间, 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人力资源优势上, 任用高校教师和社区内其他专业人士如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 组建一支专业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因此, 获得各个层面对社区教育的认同, 吸引更多层面对社区教育的关注, 是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前提。

2. 尊重个体, 体现“以需定供”的原则。

尊重个人尊严是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尊重个人就必须使每个人的潜能和需要都得到尊重。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差异的, 人与人之间存在异质性和相对独立性。因此, 教育必须立足于个人的差异因材施教, 才能增进每个人的实践智慧, 使个人获得其所应有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成人教育学者黄健在其《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这本专著中提出“需求导向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她认为社区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根据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 而不是传统社区课程开发中的“以供代需”模式, 这种传统的”以供代需”让社区居民被动地在课程菜单范围内选择, 根本无法真正反映现实生活中社区居民面临的真正困难和障碍及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只有找到社区居民实然状态下的急切需要学习的课程, 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使居民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所以, 当“以供代需”问卷调查不能真实反映居民需求时, 可以通过无结构访谈或非结构访谈帮助确定调查内容, 再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因素数量, 才能较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真正体现出“以需定供”, 借此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学习、社区活动参与率, 使社区教育指向个体发展能够得以最为基本、最为基础的体现。

3. 了解个体, 提高专兼职人员的素质。

乌申斯基所言:“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 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3]了解人一定是从个体开始, 而个体一定存在异质性、多元性、特殊性、个别性、关系性、创造性, 个体无疑成为教育人性化的始基。因此, 这就需要加强培训, 提高社区专兼职人员专业素质, 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人群的学习差异, 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发、设计社区学校课程和学习项目, 对其实施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首先, 社区专职工作者要有服务意识。社区教育工作是一种群众性的教育工作, 涉及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多种教育类型, 具有鲜明的大众性特点。专职工作者必须热爱社区教育工作, 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深入社区, 了解居民教育需求, 开展适合不同群体、不同情趣爱好、不同个体要求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 尽可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内容, 调动每个居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具备社区教育理论知识和社区建设理论知识, 以及与社区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国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既要有相应的学历资格、学位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 又要具备两年以上从事该专业成功实践的经历, 兼职教师一般也有很高的学历水平。我们要加强对社区教师的培养, 确保社区教育的科学实施、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 提高个体发展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睦依凡.大教育:21世纪教育新走向[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204.

[2]杨进.美国加拿大社区教育与社区学院印象[J], 职教论坛, 2003 (14) :61-63.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文化发展问题 篇8

一、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观, 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价值观念。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思想意识的更新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导致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生态化。例如:在生产方面, 人们为消除生态危机,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将开始追求一种生态化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即对生产方式或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变革和转换, 以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沿着与自然系统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 使之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 走上一条与自然系统互惠互利、共生共荣、协调平衡的发展道路;在生活方式方面, 人们将会既考虑自己, 也考虑世界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 批判、放弃、改正一切对自然界失去理性的享乐主义行为, 从价值取向到生活习惯来一个重大的变革, 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或生态消费浪潮将逐步兴起, 继而推动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实现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 以及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1)

生态文化的概念来源于罗马俱乐部创始人佩切伊, 他指出, 人类创造了技术圈, 入侵生物圈, 进行过多的榨取, 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结论是: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 只有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 即提高对站在地球上特殊位置所产生的内在的挑战和责任以及对策略和手段的理解, 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那种文化革命, 这种文化转向或文化性质的革命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 即“生态文化”。 (2)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一种社会文化变革, 它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反自然”性质, 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思想, 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 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价值, 引导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从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讲,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 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 它反映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 大致包括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层次三个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 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即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这里着重从狭义的生态文化概念上来理解和论述。

二、生态文化的形态结构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逐渐产生的一系列的环境观念、生态意识,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化科学成果, 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等主要的在内基本形态结构。这些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共同构成了生态文化体系。

1. 生态哲学文化。

生态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生态哲学主张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论框架, 是对传统哲学的革命, 它既反对“反自然”的观念, 又反对“自然主义”的观念,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具体讲, 生态哲学文化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它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员,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3) 世界的本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 也不是脱离自然的人。它是由人、社会、自然组成的复合系统, 有一定的生态结构。在这个结构中, 自然、社会和精神的运动, 不是对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态哲学文化内含了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原则。生态哲学强调, 对自然的研究与对人的研究并重, 以整体性的方法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因此, 它要求人类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利益, 从人的生存价值导向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文化观把道德研究从人与人的关系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 研究人对地球上生物和自然界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强调“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的与他的同胞的生命同等重要的时候, 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4) 这就是生态伦理文化, 即关于人们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应采取道德态度、道德行为的文化。它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 强调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生态伦理思想,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要制定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关键是处理好自然界中生物的利益关系, 应遵循生存需要高于基本需要、基本需要高于非基本需要的原则。生态伦理道德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要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时间和约束的含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积极营造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氛围。

3. 生态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许多多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手段,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的确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有的甚至是灾难, 此类问题使科技发展不能不重新认识和考虑人类对自然的依赖问题, 不能不自觉承担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义务和责任。生态科技文化亦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当然, 这里“生态化”不是各门科学技术化为生态学, 而是确立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意识, 使科学技术发展带有鲜明的生态保护方向。也就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运用科学的生态学思维, 对科学技术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生态科技文化把生态价值概念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 强调发明和制造既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又有利于保护自然的科学技术, 它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 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 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 使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健全的方向发展, 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思想、适用技术和具体途径, 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

4. 生态教育文化。

工业文明教育偏执于为工业发展服务,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中心, 是为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 让人能够具有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工业化”的教育不适应人类与环境的平衡发展, 不能胜任人和环境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目标。生态学思维方法的兴起和运用让人们发现了传统教育的缺陷, 也为研究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敦促生态教育文化的形成。生态教育文化, 就是要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和教育任务等方面都吸收生态学的思维方式, 体现生态的要求, 改造传统教育, 探索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内容和规律。生态教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对全民实施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法制教育。实现从“工业化”教育文化向生态教育文化的转变, 完成生态教育文化的主要任务, 应确立新的生态文明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要服从人、自然和社会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浑然一体的关系;要调整教育功能, 改革教育模式和方法;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

5. 生态文艺文化。

文学、艺术是人们熟悉的重要文化现象, 是用语言、文字、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图像等不同媒介与手段, 构成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化。文艺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同样, 生态文艺在生态文化中也有独特之处和重要地位。它给人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它能使生态文化表现得有血有肉, 具有生动丰满的形态、内容及情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狄更斯 (C.J.H.Dickens1812~1870) 等作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5) 倘若没有文学艺术, 生态文化的结构就会成为一个枯燥、干瘪的骨架而失去其应有的生气与活力。生态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应当充分地体现现代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审美情趣、生态思想情感、生态愿望要求, 突出地展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化精神, 努力使人们在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的发现和确证中, 获得与传统文艺不同的精神愉悦。 (6)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化建设的方法、手段、措施很多, 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推动和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手段。

1. 重视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与指导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所掌握的大量公共资源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活动,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它的领导与组织职能。首先, 政府应对生态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部署, 协调好生态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与轻重缓急,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次, 政府应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组织工作, 包括人员的配备以及各类活动的筹划和举办, 尤其是那些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的公益性生态文化活动。再次, 政府应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具体工作之中, 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传统街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名人故居、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保护等。

2.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机制

生态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制度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因此, 要提高生态文化的建设水平, 离不开相关制度建设。生态文化的制度建设也就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的生态化过程。这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就要求我们, 一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制定激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制度、产业政策、生态补偿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 尽早确立起促进生态保护的经济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政治,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具有权威性的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完善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扩大基层生态民主参与渠道, 使政府生态决策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轨道;三是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生态教育机制、生态活动的组织与实践机制、社会生态道德评价机制, 吸收各界力量, 群策群力地搞好生态文化建设。

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将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通过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律的“刚性”来保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调节。对此, 首先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这是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的前提。这方面,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个立体交叉式的法律法规体系,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规范生态保护各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主要是对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国民经济专门主管部门之间, 在生态保护上的职责、权限的规定。二是以实现生态保护、提高自然生态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法律法规。三是各种立法中对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等。实践中, 要注意对不健全法律的完善, 以及对现行有关法律规定中已不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部分进行修订。其次,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一方面从体制上、法律关系上理顺管理体制, 从制度上解决环保部门面临的“责重权轻”、执法权限过低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改变生态违法成本太低的状况, 加强法律的严肃性和惩戒效果, 间接提高生态执法队伍的权威。

4. 创新公众参与模式

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行政管理的生态化, 为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行政氛围, 鼓励人民参与到生态城乡管理、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来。开展灵活多样的生态保护活动,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建设, 如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示范活动、节水节能活动、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志愿者行动等, 拓展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体系、开展建设项目环保听证等, 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建立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生态保护社会团体的发展, 公众个人可以通过参加该类团体获得生态管理的参与机会。从国家、地方、社会团体三个层面创新生态文化建设的公共参与模式, 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高度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122页;

[2].赵宗彪:“论生态文化与建设”。《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2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4页;

[4].余谋昌:《生态伦理学》,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32-3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 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 第686页;

发展指向 篇9

一、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体系的研究

近年来, 我们对一些国家的作文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梳理、比较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和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相应的阶段目标。在借鉴国外小学作文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目标、作文训练文体、作文指导方法等诸多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探索了《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体系》, 对小学写作启蒙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内容的处理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我们将习作启蒙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分成5级不同的水平, 将习作启蒙阶段分为1—2年级和3—4年级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达到1—3级水平, 第二阶段应达到2—5级水平。

二、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体系的特点

比较一般的写作启蒙, 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主要凸显了以下5个特点:

1.思维发展目标在各阶段写作教学显性目标中有机渗透

综观各阶段写作教学目标, 可以完整地整理出渗透思维发展的目标, 充分体现对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视。如:水平1中的“用图画、图形或拼音、词语或短语表达、交流思想”;水平2中的“在图画中插入语言”、“能完整地回答问题、回复短信等”、“能用完整的句子写自己的想法和想说的话”、“能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连贯地写想像中的事物或事件”、“学习儿歌、童谣, 模仿创作”、“能编撰简单的故事”等。

2.利用诗歌语言教育和诗歌创作,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诗的语言艺术, 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学习诗歌语言, 不仅可以将学生语言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 感受诗人内在的情绪流动, 并伴随着语言的审美愉悦,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序列的5级水平中, 都出现了对诗歌教学层递性的具体要求。

3.关注同龄儿童的写作能力差异, 保障个体思维的发展

第一阶段学生的写作达标水平最低可以是1级水平, 最高达到3级水平;第二阶段学生的写作达标水平最低可以是2级水平, 最高达到5级水平。弹性化的教学目标,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不仅对保护低端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有效, 对激发高端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4.修改作文的要求贯穿始终, 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从学生开始能够独立写出短文开始, 就提出了修改作文的要求。在修改作文的独立性方面要求逐步提高, 最终使学生逐步养成作文后自觉修改的习惯,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逻辑性与严密性的发展。

5.写作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丰富学生的思维体验

写作内容侧重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见闻,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问题。将语文学习导向社会生活的体验,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通过亲身调查、观察、认识、思考各种社会现象, 丰富思维体验, 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同时, 在学生写作时赋予社会交际方面的功能, 关注交际对象。从低年级写作起步开始, 就要求学生“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 明确是为谁而写, 为什么而写, 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强调读者意识和写作的社会功能。

三、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学习导图的探索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体系和儿童语言发展、思维品质形成的规律, 我们初步构建了“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学习导图”, 教师依照学习导图, 根据思维品质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教学。

1.写作从涂鸦开始, 保护儿童思维原生态

人们通常会认为, 孩子们会读、会写一定数量的字、词之后, 才有可能开始学习写作。关于写作的起点, 我们认为“写作先于阅读”。在《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体系》的“水平1”中, 我们提出两个目标:用图画、图形或拼音、词语或短语表达、交流思想;用口语描述图画。一入学, 我们就开始了写绘日记启蒙——即用图画、图形或拼音、词语或短语表达、交流思想, 并用口语描述图画。通过反复实践, 我们构建了相对固定的写绘日记启蒙学习导图。

初级阶段:

儿童写作之初, 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写作毫无畏惧, 不管人家看不看懂。我们认为这种自信、自得其乐是儿童学习写作的积极性的源泉。我们在一年级入学开始, 就把8开的素描写绘作文本分发给孩子, 告诉孩子们:“这是我们的作文本, 如果你愿意, 现在就可以开始写作。”

我们的写绘日记启蒙恰恰是顺应了儿童写作之初这种自信、自得其乐的天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而在每次写绘日记启蒙教学中, “作品描述”、“交流展示”两个环节, 其实就是孩子们表达、交流思想的过程, 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条理性和作品二次创作的过程。最后的“发表存档”是对每个孩子思维成果的及时肯定, 同时通过个人作品档案的建立, 留下了每个孩子思维发展的轨迹。

作文课上, 老师通常是要求孩子保持安静。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儿童早期写作需要借助嘴和手的活动。我们拍下了孩子写作时手的动作, 用录音机录下孩子写作时自言自语的声音。事实说明, 孩子们早期写作是需要自己的发音器官帮助的。在早期写作过程中, 孩子们在课堂上说话和绘画不仅不是调皮捣蛋的表现, 而恰恰正是儿童写作所需要的正常活动。因此, 在写绘日记启蒙的提高阶段, 我们就将说话和绘画作为创意写话前的必要热身。

2.关注诗歌读写创, 激发儿童思维潜动力

我们通过实践发现, 儿童诗、儿歌、童谣、韵语等音韵美、意境美、创意美, 都是对孩子进行思维视角启蒙很好的的载体, 对启迪儿童心智, 激发儿童想象, 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起着积极作用。根据《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序列》5级水平中对诗歌教学的层递性要求, 我们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儿童诗歌读写创启蒙学习导图。

(1) 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妙想象

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 而让孩子感受诗歌想象之美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作为老师, 我们要做有心人, 运用多种方式, 为孩子创设多种情境, 唤起儿童的想象。读前可以“说一说、听一听”, 读后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有趣的表演中, 想象童诗的内容、情感、意思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笔画一画, 图画是从学生原有认知到创造性想象之间的美丽桥梁, 用图画可以唤起儿童原有的生活体验, 刺激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

(2) 模仿——捕捉独特的思维视角

从心理学角度说, 人要学会一种本领, 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诗歌的模仿, 不光光是一种语言的有效习得, 更重要地是对诗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创作视角的一种感悟和学习。如学了《大象》这首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朋友还会把鞋子送给谁呢?”将原诗中的“大象”进行置换改写, 不一样的想象, 不一样的答案, 奇妙而有趣的想象就创造了一首首奇妙而有趣的诗篇:“小朋友送给螃蟹一双鞋, /螃蟹接过鞋子一瞅说:/我穿的鞋要又细又尖, /并且, /一双不够, 得八只!”“小朋友送给千足虫一双鞋, /千足虫接过鞋子一瞅说:/我得数数, 我到底有多少只脚……/不如送个鞋厂给我吧, /想穿多少只就做多少只!”在诗歌的仿写过程中, 学生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各种动物特征的梳理、提炼, 并巧妙地用“鞋”的视角加以呈现。

3.主打综合性作文, 全面锻炼思维高品质

在《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写作启蒙目标序列》5级水平中多次出现了与学生的生活、交际、社会实践直接相关的写作活动, 如“能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把观察到的事物用句子表达出来”、“从老师和身边的人那里获得信息并写下来”、“能编撰简单的故事, 写故事有简单的结构, 如人物、一个或几个事件”、“能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能就自己有疑问或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调查, 并把调查结果整理出来”等等, 我们将之统称为“综合性作文”。综合性作文训练活动不是简单地用两节课写一篇作文, 而是围绕作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观察、收集材料、起草修改、发表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构建了指向思维发展的儿童综合性作文启蒙学习导图如下:

综合性作文安排有“读范文、预写、收集资料、草稿、修改、发表”等六个步骤, 以《写一个故事》的综合性作文启蒙教学为例:

一、读例文

你认为课文中的故事写得如何?阅读时注意有悬念的和令人兴奋的情节。

1.读范文。 (范文略)

2.认识故事的特点。故事就是叙述作者自己创作的帮事,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以下特点:有一个有趣的开头, 有经过和结尾;描述环境, 有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有人物的行为动作;一个有悬念的情节, 最后如何解决;总是有些人物对白。

二、预写

1.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写故事的目的是用你的想象来娱乐读者。在写作前, 考虑好你的读者群是谁?什么样的故事会吸引他们?

2.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

3.组织故事的情节。

三、收集材料

为了写好你的故事, 需要收集更多的资料, 比如, 如果你需要在故事中描述化学物和野花, 你需要收集怎样的资料?

1.列出问题清单, 然后考虑你可从哪里找到相关的资料。

2.访问图书馆和多媒体中心。图书馆和多媒体中心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 比如图片、录像、影片资料。网络也可以帮助你收集资料。

3.使用图书卡片目录。你可以用图书馆目录卡片来找你需要的书籍, 帮助你收集资料。这些卡片可以在网上和管理员那里找到。

4.整理使用收集的资料。将你收集到的新资料添加到你的图表中。

四、打草稿

创作故事前, 回顾你的故事图表。明确开头、中间和结尾。把每个部分分成段落写, 同样也包括人物的对话。你需要把每个新的人物的对话独立分段写。

五、修改

提高习作质量的方法之一是修改。当你修改文章时, 可以添加重要的思想和细节, 帮助你写的故事更清晰和有趣。当你修改故事时, 可以添加有趣的描述性的对话。

1.修改文章清单

添加细节。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 人物和事件。

词语选择。选择正确的词语是很重要的。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 可以描写出有趣的故事, 并且使文章活起来。

安排段落。在换一个人说话要另起一个段落。在没有对话的段落中, 一段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在每次另起一个段落时, 你就是给读者发出信号, 这个段落要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2.同伴阅读。 (略)

六、发表

下面的步骤可以帮助你发表故事:

1.以剧本的形式来写你的故事。

2.为主人公写对白。

3.为演员写舞台指导。

4.设计舞台背景并准备好戏装和道具。

5.排练你的故事直到所有演员熟悉流程

整个综合性作文写作活动终结时间可能会是半个学期, 这和我们两节课写成一篇作文完全是两个概念。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指导意见和明确的练习要求, 每一步任务完成以后还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清单和提示各种作业的小贴士。

发展指向 篇10

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的许多权利遭到无端的剥夺, 理应受到的教育培训权利也在一点点流失。据《天津日报》 (2006年10月2日) 载, 我国只有9.1%的农民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调查了两家大型国有企业各阶层的受教育情况, 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内高级负责人的培训时间平均为548天, 中层负责人为456天, 办事人员140天, 生产工人仅为54天, 运输工人仅为49天, 商业营销人员仅为12天。可见与组织负责人和办事人员相比, 工人所接受的培训少得可怜!受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 农民进城当了工人, 还不能与城市工人相提并论, 不能享受城市职工的各种政策待遇, 他们的地位还在工人之下, 因此接受培训的机会就更少了。

教育培训势在必行:从理论上来说, 一个真正的“市民”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人”或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 这是城市化对市民文化培养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农民工要转化为“市民”, 必须得先是“文明人”。而通过教育培训手段可以帮助农民工向“文明人”过渡, 当然并不是说农民工不是文明人, 而是农民工可以通过教育发展完善自己!

从实践来说, 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需求, 但机会相对较少。在理论上一般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市场, 第一市场是技能劳动者市场, 一般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 而往往也要求劳动者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第二市场是非技能劳动者市场, 它一般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 它对劳动者的教育背景、技能等要求也较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 教育程度都不高, 所以他们大多选择在第二市场就业。调查显示, 84.8%的农民工都有培训的需求, 许多人都希望能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个人素质, 改变工作条件, 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福利待遇。由于珠三角企业多是“三来一补”型的, 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所以在教育培训专业的选择上, 电脑、会计、报关、外语等实用专业占了70%以上, 但仍有一部分外来工表现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渴望, 这也是一个可喜的转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 在现行体制下, 这些外来农民工很少有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 有64%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 有22.5%的人参加了企业的培训, 仅有13.5%的人接受了由社区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

从长远来说, 农民工孩子的教育以及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但农民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十分不利, 它会导致社会和学校对儿童教育难度的增加。

构筑指向和谐生存的农村教育:教育的本质——人生存。教育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其存在的理由是:人类不及动物那么健壮, 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自己觅食生活了。所以人类的教育在产生之初是为了让人可以维持生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已经被“异化”了, 教育不再直接指向人的生存, 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人获得权利、财富的工具;是人向上攀爬的阶梯;是人获得工作的通行证。对现代社会人类教育的“异化”现象, 我们很难做出这一现象是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判断, 我们也不能说今天的教育比过去的教育高明多少, 过去的教育是适合过去社会生活的, 而现在教育的必须以我们的社会的现实为出发点。

“教育就是解放人”, 也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根源所在。农民工教育应该指向发展的层面, 通过调查表明, 农民工的精神层面极度贫乏, 除了打牌, 逛街, 甚至有看黄色书籍和暴力的倾向, 对于读书和旅游以及审美方面的知识和理解只能用“无知”来形容, 而且有关资料表明, 农民工也是城市犯罪的一个来源,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 在培训农民工技术的过程中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 并且组织学生为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上的教育, 使他们的价值观与主流的价值观能趋于一致, 那么农民工在城市就会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 并且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从而在农民工自身发展的情况下, 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农民工教育要想获得彻底的贯彻和发展, 就要立足现代人的、社会人的生存,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是有生命力的教育和适合人需要的教育。教育就其本质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存在的一种活动。所以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 理所应当,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理解教育本质的内涵, 一步步解决问题!

摘要:我国学者看待教育本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即哲学视角, 人的视角, 和社会视角, 并且哲学视角非常之盛行, 而本篇文章就是要以一些视角来分析一下农民工的教育问题。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解放人和发展人, 要享有权利, 如果连一些最起码的培训和必要的培养都没有, 仅仅谈农民工的教育问题, 无非就是文字上的你来我往, 与教育的其中一个作用即人文关怀背道而驰!

关键词:教育本质,农民工教育问题,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蒙梁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研究视角的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 2005-7140-143.

[2]杨正喜, 唐鸣.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J].教育与职业, 2006-33-7.

[3]王青, 赵民惠.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社会学分析[J].成人教育, 2005-534-38.

[4]俞学琴.社会流动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J].教育探索与培训, 2006-741-44.

[5]黄培森, 刘昌波.试论文化反思对教育本质回归的影响[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95-97.

[6]曾小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政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5-126-8.

枪口指向连胜文 篇11

2010年11月26日晚8时17分,台湾五市选举投票日的前夜,一粒子弹射穿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连胜文的颊颅,流弹所及,射杀了无辜者黄运圣。遇袭时,连胜文刚刚度过自己的40岁生日。黄运圣年仅29岁,身负残障以轮椅代步,刚从美国念书归来。

“36岁谈40岁,就像我们还没到火星上,就谈火星的事情。”2006年,对意气风发的连胜文而言,遭遇枪袭险些殒命的命运的确就像火星上发生的事情一样遥远。他那时,更愿意谈“3·19”枪击案,认为这个案件从头到尾“是假的”。

“3·19”的两颗子弹重创了连胜文的父亲连战的政治生命。连胜文因此决意踏上政坛。

成为台湾政治新生代的连胜文,终究没能摆脱“子弹”的阴霾。连氏家族的命运,与台湾近百年的历史演进同步,成为大时代主题切换的缩影。

2010年11月26日(原台北县)升格后的新北市的永和小学,早早搭好了市议会议员竞选的庆典舞台。2.5米高的背板上,写着“陈鸿源选前最后一夜”和他的参选代码数字“5”。

新北市是台湾工业重镇,也是一个地方派系最多、最复杂的地方。这是一个移民大市,估计外来人口占了该地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另外,新北市也是外省籍人主要居住地区。

作为台湾选举的最大票仓,新“五都”里人口最多的新北市,一向是蓝绿阵营争夺的重点。多年来双方的支持度都相当,2005年前民进党执政、经营了16年。陈水扁弊案的爆发,才让现任县长周锡玮在2005年底选举时,于这里大幅获胜。

晚8点气温渐低,天色黑下来,台下聚齐密密麻麻的人群,有坐椅子的,有站立的,还有人坐在自己的轮椅上。大家穿戴助选委员会发的玫红色棒球帽和同色背心,响应台上的麦克风,一轮轮地鼓与呼。

参选人陈鸿源夫妇、“立委”林德福介绍完自己之后站成一排,之后,一个穿黑衣外罩蓝色助选背心的高个中年男人手持话筒跑上舞台。

台下顿时鼓噪起来,拜政治和媒体所赐,大家知道关于他的一切:连胜文,留学美国,年纪轻轻已经做到国民党中常委,是政治世家的翘楚。他父亲曾是台湾前“副总统”、母亲曾是选美冠军,他在与明星名模高调的恋情和绯闻之后闪电般迎娶了家世相当的蔡依珊,现在做了父亲,两个孩子老大两岁多,老二才6个月。他曾被检查出右边肾脏有肿块,做过手术。

在舞台下右侧,蹲着另一个男人,他提前来到现场之后曾向到场群众借帽子和背心穿,可惜没有人有多余的。没多少人知道他的生活。这一天,他白天照例去照顾了自己小脑萎缩住院的父亲,傍晚告诉二嫂自己不回家吃晚饭。前几天他带枪去溪水边试过,枪能用。此刻距离他一举成名天下知,还有半分钟。

身材壮实、190公分的连胜文上台后和这群170公分左右的政治人物站成一排,举右手一起三呼口号,他放下手之后,舞台右侧蹲着的男子冲上了舞台。他越过了主持人,绕过了身披绶带的陈鸿源,勒住连胜文的脖子向下拽,手里的枪抵住了连胜文的头。

“连胜文,×你妈!”

“砰”的一声,子弹走完从连胜文左脸颊、两侧鼻腔、到右太阳穴共10~15厘米的路程之后,折角射出最后穿透了台下31米远处轮椅上黄运圣的身体。

身负残障以轮椅代步的黄运圣刚从美国念书归来,他刚满29岁,准备为翌日的正式选举前去投票。

连胜文捂着伤口走到舞台旁边,缓缓倒下。他被火速送医,9点53分被推进了台大医院的手术室。黄运圣则在送医前死亡。

此刻距离27日的“五都”选举投票,还有不到12个小时。

“马面”认错人?

开枪之后,一个穿黑皮衣的男子第一时间从背后擒抱住开枪人,右手按住手枪的滑套,食指和中指插入枪机的护圈。枪手还努力地猛扣了两次扳机,已经不可能击发了。这个救了连胜文性命的男子,三天后被报道是竹联帮爱堂前堂主刘振南,特种部队出身,学过夺枪术。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刘振南与陈鸿源本是好友,那天也是到场助阵,所以出现在台下。刘振南先是注意到凶嫌行迹鬼祟,他以为对方是小偷,因此特别注意他的动作,一看到他上台,就马上跟着上台,没想到却意外地把连胜文从鬼门关给救了回来。

接下来所有人透过电视画面,看到了戴帽子穿背心的群众和安保人员冲上舞台,与凶嫌扭作一团,他被摁倒在地,套上警用手铐。警察当即从他身上搜出了两个弹匣共48发子弹,一个空弹壳,以及一包白色物。

在那一声枪响之后,媒体爆炸了,台湾电视各频道都在播这个突发事件,甚至直播后续现场。连海峡对岸的央视11点晚间新闻里,也播出了枪击和急救医院门前的画面。画面中的凶嫌,神情自若,戴上手铐后没有任何抵抗。

枪手的资料迅速被爆出,他名叫林正伟,48岁,因腿曾被打断而跛脚,绰号“马面”,是台湾黑帮分子,有毒品和赌博前科,离异,家住和平西路一大厦7层。林的父母公务员退休,家境小康。

台湾媒体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各种消息漫天飞舞:有媒体报道林正伟开了两枪;有媒体指称林正伟在现场还有两名同伙;有媒体表示林正伟是因为金钱纠纷开枪行凶;有现场竞选工作人员表示几天前就看到林正伟来永和小学踩点。

这些疑点被台湾警方27日上午出炉的鉴识报告厘清,经枪支及弹道比对,警方确认“一凶嫌、一枪、一弹”,林正伟,加入了袭击名人的孤独枪手行列。

但鉴识报告无法解释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枪击连胜文?

在林正伟被从现场押走时,警察用一件连胜文穿的那种蓝背心盖住他的头;到27日一早警方将他移送花莲地检署的时候,给他换成了防暴警察头盔,希望他不能回答问题。两次露面,媒体冲他疯狂发问,他还可以思考,回答很镇定:

“为什么打连胜文?”

“我认错人了”,“我对他感到抱歉。”

“你为什么抱歉?”

“因为我认错人了。”

虽然林正伟自己如此说,媒体也表示他因为土地纠纷欲向陈鸿源行凶却误伤了8点才到永和地区的连胜文,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没有认错人,他叫了我的名字!”连胜文亲自反驳,他意识一直很清醒,无法理解当时林正伟仇恨的眼神。

“他不可能认错人!”“应该”成为受害者的陈鸿源很确凿地说。陈鸿源参选已久长相人尽皆知,而且与连胜文身材差异太大,当时还身披绶带很好区分。更重要的是,警方传讯了6位现场证人,他们都表示听到了林正伟对连胜文指名道姓骂的三字经。

虽然林正伟交待手枪是多年前黑道大佬送他的,但枪上却有一层枪油,金属表面也很新,警方认为是新枪,而且制式手枪不易获得,枪弹加在一起黑市价格在40万新台币,林正伟没道理买得起这样的枪。

接下来谜团越来越多,报上也登出,林正伟为人凶狠,混迹于永和公园附近,对于政治非常狂热。可林家的邻居接受采访说林正伟每天说话轻声细语,每天都去医院照顾父亲,并没有政党倾向。林的二嫂无法相信待人孝顺的林会是电视上说的凶手。有消息说他已经在永和地区消失了十年,只是帮派小喽而已,但也有人说他刚出狱,是大佬的左膀右臂。有人说他吸毒后认错了人,有人则指这是背后黑手给枪给弹胁迫杀人,林不可能逃脱,是自投罗网。

警方随后公布了一个关键信息:26日当天,林正伟手机的8次电话记录中有3通都是打往同一个身份不可查的神秘号码。

这下人们想起了2004年“3·19枪击案”发布会上陈水扁副手讲案情时那个“浅浅的微笑”,要求揪出马面背后的“阎罗王”,可这次蓝绿双方却一致避免将案件政治化。

可这是“五都”选举投票前夜。

“我一定去投票!”

27日凌晨1点30分手术后的连胜文,清除了200多块碎骨和弹片,面部未来可能需要整形。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最先赶到,接下来国民党核心人物都集聚在台大医院。连战本人在26日也有为人助选的任务,儿子被枪击之后仅探望了15分钟就去为郝龙斌站台助选,他在会上谈到两岸稳定发展局势来之不易,台湾经济发展不错。

“我的儿子正在医院里面,躺在那里,情况还不明,我也不要再讲什么话了,愿老天祝福台湾,祝福所有的老百姓。”连战指着不远处的台大医院说,“爱台湾、爱台北就要让郝龙斌高票当选”。他说这话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注意到,他眼里泛着泪,声音和手都微微发抖。不到三分钟的讲话被认为是连战政治生涯最好的一次演讲。

随之,全场一片“连胜文加油”的打气声,响彻云霄。

连家人都是如此心系选举结果。奇迹般的没有生命危险的连胜文,手术隔天就可以吃饭和下床。他对赶来探视的弟弟连胜武嘱咐的第一句话,就是叫他去投票。因为这场枪击和随后的选举,都太关键了。

曾经在2004年作为枪击案受益者的民进党,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躺在台大医院病床上的连胜文,对这场选举意味着什么。

26日晚间在新北市新店,一户施姓人家正在开家庭聚会,过了8点20分后不久,在座的一位吴小姐手机响了,电话里的消息引得她惊呼连连,“我一定去投票!”

挂掉电话后,她告诉聚会上其他人连胜文遭枪击,电话那端的友人要她隔天一定要去投票,她也希望所有人都去投票。显然,不管案情真相如何,蓝绿阵营内的选民心中都各有定案。

11月27日,连日的阴霾逐渐消散,薄薄的阳光抚摸着台湾北部宁静的城市。新北市中兴路上开着一家小餐馆的庄妈妈没有营业。她要和家人去离家最近的五峰中学投票。在庄妈妈餐馆打工的女工,12年前来自海南的杨雪,也要去投票。在五峰中学,晨起散步的人,一边遛狗,一边打听哪间教室才是他(她)所属辖区的投票点。

拖儿带女的家长,一边哄着怀里的小孩,一边掏出证件向工作人显示自己投票人的合法身份。步履蹒跚的老人被子女搀扶着,颤巍巍走过警察的面前。警察人数不多,只有七八名,没有配枪。

校园之外,菜市场上的小贩好像摇滚歌手一样手舞足蹈,叫卖着一车卷心菜。马路上,红绿灯交替变换,人们依序而行。即使媒体渲染的政治风云如何波诡云谲,即使政党制造的相互攻讦如何潮涨潮落,社会生活平静如常。

发展指向 篇12

针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的实际应用, 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的内核为切入点, 可以构造一个更加契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组织特征的战略管理的过程框架, 其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 即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 这三个阶段又可以分为预先设计、科学分析、合理选择、有效实施和全面评估五个环节。这些环节基本存在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体、部门和农业企业。其中, 预设、分析和选择属于战略规划。与一般的战略管理理论相比,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需要体现的过程环节的设计和安排集中于:更为具体的静态维度战略选择, 更为有效的静态维度战略和动态维度战略的交互作用机制, 更为直接的信息、知识因素作用于战略的管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并不是一般的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沿袭, 而是在其基础上, 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由“制定规划”层面推向“实施评估”高度的递进跨越。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深刻影响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科技化、战略化的趋向日渐明显。这充分体现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始终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 只有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否则只能在日渐激烈的产业经济竞争中失去地位。这就需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内部结构整合能力、外部关系重构能力和发展态势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常运作、持续演进的基础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愿景、使命和目标及实现路径选择。因此,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获取持续高效的竞争优势, 最主要的是拥有战略思维和规划能力, 尤其是对外部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辨识,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规避发展劣势, 准确确立发展目标, 规划发展愿景, 构建发展战略体系, 设置发展战略环节。

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理论, 可以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划分为战略思想、目标、重点、措施和基本阶段等内容。战略思想统领整个战略规划, 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和指领性作用, 对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把握、战略措施的选择以及战略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作用。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 具有统领全局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战略重点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 战略重点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战略措施是反映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战略阶段是基于战略过程的阶段划分, 不同的战略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各战略阶段的有机衔接组成战略实施过程。虽然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思路和知识大致相同, 但是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 使得战略规划在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2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 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 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 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 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 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 也就是区域性, 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 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 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 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 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 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 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 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 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 可以说是特质, 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 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 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 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 形成有效合力, 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尽管如此, 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 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 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 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 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 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 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 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 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 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 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 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 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 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 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并非可以随意进行, 它通常需要细致分解战略规划目标和任务, 有效规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内外环境资源, 充分调动和增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只有将这些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基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来设置战略目标体系, 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能够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关系链。在战略目标的统摄作用下,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结构层面和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形成畅通有效的沟通纽带和交互机制, 有利于进行目标落实程度、任务完成水平的交流对话。经过分解、落实、协调、整合的动态过程而催生的战略目标体系一旦形成, 就具备了较强的实施能力, 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黎子流.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经营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经济, 2007 (11) :6-9.

[2]刘琴.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与应对策略[J].特区经济, 2010 (5) :244-245.

上一篇:教师要有爱心下一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