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干预(通用10篇)
社区医疗干预 篇1
放射诊断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城乡各地医疗机构,随着医疗技术及放射诊疗技术飞跃发展,人们遭受电离辐射的机会明显增多,所受放射剂量亦相应增多[1]。放射诊断过程可以产生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在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对患者的防护普遍存在[2],而且还有自然发生的潜在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所以电离辐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本研究是在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框架下,在社区医疗中采用实际数字化监测和计量、遵从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下,旨在探讨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在保障社区群众、就诊患者及职业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医用放射情况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对象:我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的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各类医用射线机6台,工作场所4处,职业人群人数48人,随机选取干预前后我中心就诊患者150例及社区公众150例。
1.2 方法
1.2.1放射安全干预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防护干预[4]。主要具体干预措施包括:(1)增设防护设施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等;(2)调整机房面积及改造机房的不合理设置;(3)安装通风设施;(4)设警示灯和防护标志;(5)实践的正当化;(6)防护的最优化;(7)个人剂量限值化。
1.2.2利用实时监测技术,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 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大功率采样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进行输入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受过放射辐射的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社区居民的情况。所有设备都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标定。
1.3 监测方法
参照GBZ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射线防护监测[5]。对工作场所及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测量时随机布点,重要部位(门、观测窗)多布点,每个点测量5次,结果取其平均值,测量条件为正常工作条件和最大工作条件两种情况;依据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6]。
1.4 观察指标
对防护干预前后X射线机及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辐射水平剂量监测,监测周期3个月,监测两个周期(6个月)后对比干预前后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场所和周围辐射水平平监测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候诊室位(P=0.035<0.05)、诊治室外走廊(P=0.030<0.05)、外墙壁(P<0.01)明显降低;诊室内(P=0.048<0.05)、工作人员位(P=0.001<0.05)、通风窗及公共场所(P<0.01)结果均低于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20 m Sv/a的导出值10μGy/h。见表1。
2.2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对放射科全部从事放射工作及相关职业工种的48位工作人员、随机分别选取干预前后来我单位就诊患者群体150例及我单位附近社区公众群体150例,进行辐射水平剂量监测。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 Sv/a下降至(4.21±1.89)m 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 Sv/a降至(2.77±0.93)m Sv/a(P<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 Sv/a降至(1.18±0.76)Sv/a(P<0.01)。见表2。
注:表内数据包括本底剂量率,本底为0.10μGy/h
3 讨论
伴随放射学、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日趋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放射源,照射量大约为0.6 m R/d,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危害剂量的界限量值(2 m R/d),实践证明不产生危害[7],然而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放射安全防护的却普遍存在[2],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8]。2002年国家原卫生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然而现在的医疗现状是医疗机构很少遵照原卫生部规定要求,且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其中的危害知识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化及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的防护基本原则[10],给予我中心所辖医疗放射实施防护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接受照射的适应证、禁忌证严格把关,实施诊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辩证论证;技术人员、诊疗操作人员及接受诊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进行操作,严禁大剂量、不适当的部位接受广泛照射,做到个人剂量个体化,部位准确、局限化;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给予隔离,进行屏蔽防护;特别是对孕妇和幼儿的医疗照射时,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妇本人及小儿家长注意事项,做到知情同意;对放射操作场地严格按国家原卫生部严格规定操作,最大限度减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剂量水平;加强医护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干预后,我中心医疗照射水平、医务人员及社会公共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目标:公众场合辐射水平小于0.5 m Sv/h,治疗室外经常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小于5 m Sv/h,偶尔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不高于25 m Sv/h,职业照射达到20 m Sv/h的控制目标;干预前后个人剂量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 Sv/a下降至(4.21±1.89)m Sv/a(P<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 Sv/a降至(2.77±0.93)m Sv/a(P<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 Sv/a降至(1.18±0.76)m Sv/a(P<0.01),效果明显,取得了明显改善,说明通过防辐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总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社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一线地位,对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们要做让社区公众放心、信得过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区。辐射防护与放射医疗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辐射安全。因此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防护管理要求与防护技术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的放射剂量,减少辐射对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在社区医疗放射辐射中的效果。方法 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要求进行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等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输入整理出相应数据,检测干预前后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及放射个人剂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候诊室位、诊治室外走廊、诊室内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P<0.05);外墙壁、通风窗及公共场所(P<0.01)、工作人员位(P<0.05)结果均低于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20 mSv/a的导出值10μGy/h。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0.01)。结论 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可以改善社区医疗放射辐射预防效果,减轻辐射水平,有利于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放射防护,社区,效果评估
社区医疗 温馨服务 篇2
应运而生的塘桥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所一级甲等医院,2001年,被 列入上海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单位之一。现有建筑面积4197平方米,职工117人 ,医技人员87人,其中中级人员以上21人。日均门急诊人次500号左右,病房核定床位74张 ,设有老年康复护理综合病房和肛肠病专科病房,并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中心 ”地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塘桥街道所属范围,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社区户籍人口5.5 万余人。
早在1997年,“中心”既与塘桥街道建立了由“中心”及仁济医院东部、儿童医学中心 、市残康中心和街道所属民政、妇联、残联及地区的物业、房产等单位组成的“社区健康协 调委员会”(后改名为“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协调机构,制定了《塘桥街道社区卫生 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街道搭台、卫生唱戏、居委参与、各方协调”的社区卫生管 理体系,并先后在浦东新区兰高、塘东、宁阳、塘二村及仁恒广场开设了5个卫生服务点, 目前,巡回医疗点遍布各居民小区,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屡有建树的吕建龙院长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基层医院 的功能转换,使基层医疗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换 ,医务人员由坐等病人到主动上门服务,从单一的内、外科向医疗、预防、康复运动等全科 转换,服务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利于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社区居民通过全 科医生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不断地接受疾病预防知识,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有利于满足不同 人群的服务需求,全科医生随时上门服务,定期在社区开设各类医疗预防的专题讲座,为妇 儿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及慢性病随访提供了方便与实惠。有利于推进医保制度的改 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上下级医院实行双问转诊制度,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又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多年来,“中心”始终以健康为主题,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 本卫生需求为目的,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在不断的探索和 创新中,逐步建立了“中心”的服务特色:
——推行全科医生家庭户籍保健制。对家庭人员进行常规医疗咨询服务、健康教育、慢 性病干预及电话随访,使社区居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探索残疾人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为各种肢残、精神残、聋哑人等提供服务和培训 ,社区医生积极参与、关心,帮助指导残人康复,对人生树立信心。
——积极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科研工作。针对当前糖尿病发病率增高趋势,社区医生开 展以人为本,采用三级防治制定一系列宣传、预防、干预、治疗措施,控制发病率。
——建立社区卫生教育基地。分期分批接受二医大新华卫校护士班及仁济临床学院应届 专科生来“中心”参加社区的实习培训。
“中心”卓有成效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仅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并得到了各级政 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首肯。自1995年以来,“中心”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文明单位光荣称 号,连续两届获得浦东新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及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中心”党支部 连续三届获得浦东新区先进党支部称号。
为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中心”根据不同部门的岗位要求,建立了员 工“能进能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充满竞争活力的运行机制,对原有的三科一室的设 置进行了结构重组,改变了原来单一医疗预防,后勤管理的机构,增加了适合开展预防保健 、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协调和管理内容,逐步完善了全科医生的 工作要求,为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加快全科队伍的建设,“中心”通过脱产与业余结合,院内与院外相连贯的方法,多渠道培养全科人才,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内涵有所提高,并先后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及各站(点)的工作条例,形成规模服务的制度,以团队形式为5个综合卫生服务点配备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及防保人员。加强对社区综合卫生服务点的管理,搞好联合体院际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优势互补,拓展卫生服务的功能。
社区医疗干预 篇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月—2009年1月,访问了112名52~80岁老人,均为本院社区医疗中心的医疗对象,平均年龄64.8岁,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
1.2 体格检查
在本院社区医疗中心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包括体重、身高、腰围、血压等。并采用体脂测量仪测量身体脂肪含量。
1.3 实验室检查
清晨空腹抽血,送我院检验科进行血脂检查,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EL-C及LDL-C)。
1.4 糖尿史及问卷调查
由于研究对象的社区医疗记录获得病史。结合本次调查目的,采用我院进行慢性病社区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为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由于我院按照研究要求培训6名资料收集人员,要求调查环境统一,资料收集员不加任何暗示逐条询问,问卷直接发放至个人,待答卷完成后当场回收,共调查112份,回收率100%。
1.5 计算和统计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身高),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统计是根据变量性质不同分别采用百分率和平均值。男女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112名调查者,男性41名,占36.61%;女性71名,占63.39%,男女性别比为0.58:1。52~60岁14人,占12.50%;60~70岁70人,占62.50%;70~80岁28人,占25%。
2.2 各种心血管发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
体重超重、高血压、脉压增大、腰围过大,HDL-C降低,LDL-C升高以及糖尿病的现患率都很高。老年人体脂肪比例男性为(21.47±4.62%,女性为(30.5±6.11)%,男女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老年人平均脉压差,男性(60.17±15.73)mm Hg,女性为(60.68±18.09)mm Hg,男、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体脂比例和LDL-C之外,各指标在男女之间的分布基本一致。见表1。
注:a为BMI≥25;b为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c为男性≥85 cm,女性≥80;d为≥1.7 mmol/L;e为<1.0 mmol/L;f为> 3.6 mmol/L;与男性比较,**χ2=6.69,P<0.01。
2.3 心血管疾病相关行为模式的比较
在疾病相关知识调查中,能说明达到高血压的血压值和能列举3种以上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较高,分别占49.1%和51.8%;能说明糖尿病血糖的取值和高血脂指标构成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17%和16.1%。各指标性别分布基本一致,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生活习惯调查中,认为自己超重或肥胖、饮食口味偏咸、多肉少蔬果的比率较高,分别为54.5%、52.7%和51.8%;每周至少运动2次的比率较低,占29.5%;在饮食和运动项目中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或被动吸烟的比率亦较高,占43.8%;每周至少饮酒1次的只有9人,占8%。在就医行为调查中,身体不适时会及时就医治疗比率较高,占49.1%,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1],其危险因素可以分为2大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2]。前者主要是年龄、性别、种族和家庭遗传史,这些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后者主要是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运动。而这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这些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社区调查。
注:A为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 90 mm Hg;B为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C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脑卒中等。
我国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有2个:冠心病和脑卒中[2]。而高血压是这两种致死性疾病的首要独立预测因素[3,4]。在我们的研究中,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40%。关于收缩压和舒压哪个指标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关系更密切,各家说法不一。目前有研究发现脉压差的预测能力高于收缩压和舒张压[3]。本研究中老年人平均脉压差约60 mm Hg(约为正常的2倍左右),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肥胖和超重是另一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可分为普通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5]。普通性肥胖可用BMI、体脂比例等指标来表示,而中心性肥胖主要采用腰围的指标。通过表1数据显示老年人中心性肥胖的情况更为突出。女性脂肪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糖尿病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发生血栓栓塞性脑管病和冠心病的风险要高3倍以上[2]。对于糖尿病伴发冠心病,其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诊。本研究中有明确糖尿病史的老人占约15%。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另一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高于脑卒中,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有协同作用[2]。本研究显示老年人中男性以低HDL血症为主,女性以高LDL为主。
本次调查显示,1/2居民具备一定心血管疾病知识,高血压病相对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更广为人所认识,即便是52~80岁的老年人群,在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困难等生理因素制约下,仍有将近1/2高血压标准的知晓率,这与血压指标简单(只有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易记(90、140均为正整数)、媒体的广泛报道及我国医疗政策的重视密不可分。而表1数据中超过40%的高血压现患率,亦是高血压标准知晓率高的一个有力说明。相较糖尿病及高血脂相关知识不到20%的知晓比例,可见心血管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工作在普及和继续深化高血压病防治教育的同时亦应向糖尿病、高血脂及其他疾病相应转变。知晓率的差别尽管受糖尿病及高血脂在人群中的现患率不及高血压病所影响,有效的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的效果应体现在维持或减少疾病现患率的同时提高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应该先于疾病的发生,否则将失去医学预防的意义。
另一方面,居民对除高血压病以外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不够。调查发现,“认为自己超重或者肥胖”的居民占50%以上多,但维持“饮食偏咸、多肉少蔬果”的亦呈现相近比例,而“每周至少运动两次”则不足30%,显示半数居民的健康信念模式只停留在“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未向“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及“通过努力,克服障碍,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转变。他们懂得高血压病、肥胖的危害,但未有去控制和加以预防,这可能与他们的文化修养、自身素质有关。饮酒能得到控制,但控制吸烟(含二手烟)问题仍是任重道远。
本调查显示,老年人中男性相较女性更固执于高盐高热量饮食及静坐生活方式,因此,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深入加强全面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并适当向老年男性倾斜。而不同性别的就医状况有着显著差异,及时就医的男性占34.1%,女性占57.7%,合计为49.1%,这给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增加了难度。转变人们的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就医意识的工作不可偏废。
本文调查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是社区医疗的重要内容。应采用多种形式,利用社区电视媒体、广播、短信、电子邮件、宣传手册、宣传版面、有奖问答活动等方式,便于老年人接受及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针对此年龄群体的记忆特点,适当的重复显得必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和力量,确定提高居民心血管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促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其卫生意识及就医观念,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和恶化,规范、有序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005.1-7.
[2]高润霞,胡大一.心血管病学.北京:中国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1-12.
[3]王薇,赵东,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10年心血管危险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30-734.
[4]He J,Gu DF,Wu XG,et al.Cause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2005,353:1124-1134.
高血压病人社区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61-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有关文献显示现今我国有2亿此疾病的患者,且为1000万人/年的增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目前患病率最高、人群患病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社区干预,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现将这些年来有关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干预的基本形式,能有效提高所有人群的健康意识,进行自我防护,改变过往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正确地行为,从而保障其健康。此疾病的患者大部分是家庭服药治疗,故在社区进行对此疾病的健康宣教活动有很大的意义。
1.1健康宣教的对象为健康人群。对于此类人员的宣教应重点在疾病的致病原因及其会带来的后果,并应告知其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以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1.2健康宣教对象为高危人员。对于此类人员的宣教应重点放在让其理解不良的生活习惯会致使疾病发生,其的心理健康程度、活动量、饮酒、吸烟、饮食等都会导致疾病发生。其应改变过往的不良习惯,建立正确的习惯,避免疾病的发生。
1.3健康宣教的对象为患病人员。在对高危人员的讲解的基础之上还应对患病人员讲解服药治疗的重要性,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复查血压,调整药物治疗。教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血压的测量,在家里定期进行测量。告知患者此疾病是可以受到控制的,患者应建立足够的信心面对疾病。
1.4健康宣教的对象为患者家属。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应重点强调此疾病的各项知识,如何调整患者的饮食,如何进行自身血压的监控等。
1.5对各类人员进行宣教的形式应多样化,应用的语言也应通俗易懂,可以应用单独谈话、咨询、座谈会、讲课等各种形式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多方面了解疾病的知识。也可也利用展览、网络、宣传栏、小册子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
2饮食指导
环境因素在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中约占60%,其中饮食是关键因素[3],因此膳食指导就成为社区护理干预中的主要措施之一。
2.1控制热能,降低体重。肥胖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因而减重是关键,减重的主要措施一是限制过量饮食,减少总热量的摄入,每日热能供应比理想体重者减少20%―30%。限制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要保证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的比值≥1,适量摄入蛋白质,多食用鱼类、海产品。二是增加运动量,根据病人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值、运动习惯及运动耐受性为病人制订运动量,并告知病人在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下休息。
2.2限制钠盐指导居民坚持低盐饮食,钠盐摄入量每天应低于6g,禁止吃菜汤,因菜汤中的油和盐含量较高,不利限制钠盐。
2.3补钾补钙补镁增加含钾多、含钙高、富含镁的食物,钾摄入量增加有利于钠和水的排出,如牛奶、虾、鱼类、蛋类、香菇、菠菜、豆制品类、桂圆等。
2.4多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鼓励居民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类食物,新鲜蔬菜每日500g左右,水果每天100g左右,杂粮类如玉米、燕麦、荞麦等。
2.5戒烟限酒吸烟、饮酒与血压水平呈线性相关,连吸2支烟,十分钟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升高;大量饮酒血压也会明显升高,高血压患者饮酒应限制在25g以下,必要时应完全戒酒;少喝咖啡,咖啡有升压作用;可多饮茶,尤其是绿茶,茶中含有大量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低脂肪的功能,有利于降血压。
3心理指导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长期不良精神刺激,可使大脑皮层抑制和兴奋中枢紊乱,导致全身细小动脉收缩痉挛,使循环阻力增加而产生高血压。社区护理中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缓解高血压病病人的情绪和精神压力。护士应与患者亲属、邻居进行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状况,并让其亲属邻居多与患者交流,让患者尽量宣泄并加以安慰。对易激动、易紧张、情绪暴躁者,设法解除形成的原因,利用类似情况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作为活教材,使其懂得危害性进行心理调整,稳定情绪,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提出改变不良性格和生活习惯的方法,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心理疏导、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行为干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对血压的控制取得明显效果。
4运动锻炼指导
堅持有氧运动,可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快步行走半小时以上,慢跑、登山、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170-年龄),而且轻微出汗为标准。一般3~5次/周,20~60min/次,运动前先做好热身工作,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出现胸闷、心悸时,马上停止锻炼活动。做到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保持理想体质量,将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m2),控制在<25。
5体重控制
高血压患者如果具有肥胖症状,并且具有吸烟和饮酒等习惯,要详细说明其对病情的影响,对体重进行控制、并戒烟和戒酒。患者体重指数要维持在20kg/m2~25kg/m2,喝酒时乙醇含量在30ml以下。
6用药指导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要终身服药,因此在血压保持正常后,患者不能随意停止用药,应该坚持用药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指导患者避免由于体位改变导致血压过低,例如夜间起床时动作要保持柔和,避免动作过猛出现头晕。如果患者忘记吃药,不能下个时间继续用药或者两个时间的用药量一起服用,要对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个体用药效果进行评价。
7重视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
家庭访视与家庭护理是社区护理的主要服务形式。社区护士通过家庭访视接触和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对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及其家庭功能进行评估,发现所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病情需要及个体需求,提供家庭护理服务,并针对性地为患者在居家环境中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
综上所诉,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形式多样,各种措施既独立,又互为联系,在社区护理中护士应根据社区人群的需求及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梅颜.难治性高血压为什么难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4.
[2]郭娇,欧爱华.我国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1354.
重大医疗纠纷早期行政干预探讨 篇5
1 纠纷经过
2010年5月31日17时13分, 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接到医院求助电话, 在该院急诊科出现严重的医闹行为, 局面失控, 希望卫生监督部门给予协调处理。根据《世博期间重大医患纠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 到达该院参与调解。当时该院工作人员正和患方协调, 气氛紧张。详细了解纠纷经过:2010年5月30日15时55分, 患者在2名家属陪同下来该院内科急诊救助, 急诊医师在了解患者病史和进行必要的体检后, 初步考虑“腹痛待查, 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心肌梗塞?”后即让患者急诊检查血常规、血淀粉酶、脂肪酶、心肌酶、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心电图及上腹部CT平扫。16时40分患者从放射科返回急诊科, 神志清晰, 主诉腹痛未缓解, 医生告知待化验结果出来后进一步处理。约5分钟后, 患者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全身抽搐及意识不清症状, 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但虽经一小时的抢救, 患者仍于17时45分宣告临床死亡。患者家属拒绝尸体解剖。
2 纠纷解决
2.1 医患观点
2.1.1 院方专家甄别后观点
(1) 患者为猝死, 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型; (2) 医疗行为符合诊疗常规, 无原则性的错误; (3) 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突然, 当事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严重性估计不足, 但是与患者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4) 建议尸检, 并行医疗事故鉴定。
2.1.2 患方观点
(1) 患者死亡是因医方未积极治疗, 故不尸检, 尸体置于急诊观察室, 拒绝挪移; (2) 患者急诊至抢救前约40余分钟, 医方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3) 不给予患者止痛治疗。
2.2 卫生监督部门观点
在仔细分析治疗经过, 并和医方讨论后认为:⑴医方虽然考虑到心肌梗塞的可能, 但由于客观原因未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而是在抽血送检后, 行上腹部CT检查;⑵未预见到疾病的严重性, 医方的失误行为和患者的死亡存在联系;⑶未发出病危通知单。
2.3 行政介入
患方在纠纷解决的过程中, 情绪激动, 并表示在纠纷解决之前, 尸体必须停在急诊室, 挟尸威胁。同时由于有社会医闹人员的介入, 医闹行为逐渐升级, 出现在急诊区域拉横幅、点蜡烛、推搡医生、并冲上道路堵塞交通现象。经尽最大努力与患方进行沟通和调解, 做了大量的政策宣传, 向患方说明目前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任由事态恶化, 相关参与人员必将受到处罚, 并告知处罚将实施的时间节点。同时告知解决医疗纠纷的三种途径: (1) 自行协商解决; (2) 行政途径解决; (3) 司法途径解决。患方对行政干预的态度由抵触到逐渐缓和, 最终完全信任, 并表示接下来的纠纷处理, 行政部门也必须参与。最终在公安部门的干预下, 顺利将尸体移至停尸房, 维护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为纠纷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在调解的过程中分别与医患双方进行协调。首先, 向患方说明患者本身病情发展的严重性和危险性, 导致医方对病情发展预计不足。通过分析病情发展过程, 讲解法律法规和大量实例, 让患方将最初提出的巨额补偿数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使成功解决成为可能;其次, 向医方指出, 医师对患者病情发展预计不足, 对其剧烈持续腹痛和大汗淋漓的症状视而不见,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未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 未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未开具病危通知书负有一定责任。
经过积极的、反复的和艰苦的行政斡旋, 在患者死亡的第三天, 医患双方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见证下, 平静地签署了补偿协议书。
2.4 行政建议
此事件中院方管理中存在的不足:⑴医院应当切实提高急诊科医师的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学习诊疗常规, 常态宣传医疗法律法规;⑵增加就诊高峰期间医生配置, 增添急诊科便携式心电图机;⑶对重症患者建立绿色通道;⑷应当加强内部保安力量, 在出现医闹的早期, 及早汇报、快速介入, 以免因患方人数俱增给后续处理平添压力。医院医疗安全分管领导表示完全接受并立即整改。
3 经验总结
3.1 第三方的身份
往往纠纷激化时, 医患双方对立情绪明显, 患者对医方极不信任, 故自行协商的效果可想而知。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具备医疗常识和一定的社会公信力, 又对医疗机构有行业和专业管理职能, 快速、客观、公正的居间调解, 能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优势, 缓解纠纷程度, 促进纠纷解决[2]。
3.2 行政执法着装
医疗事故处理办工作人员前往调解时, 着卫生监督服装, 并向患方出示《卫生监督员证》, 这两点极其重要。这对患方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会产生信任感, 对调解会有奇效。
3.3 丰富处置经验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从事医疗机构纠纷来电来信来访的统计上报, 患方的来电来信来访, 医疗纠纷鉴定的受理审核, 发生医疗事故对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以及平时对医疗质量的监控, 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纠纷接待处理经验以及和医患双方的沟通技巧, 能设身处地地替患方考虑, 工作将变得容易开展。调解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需要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3.4 经验来自积累
对本医患纠纷处理的行政调解人员, 都有临床一线的工作经验以及中级以上的医师职称, 并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知识, 这样在行政调解过程中有理有据, 不慌不忙, 尽量做到“问不倒”。
3.5 局部服从大局
在纠纷的调解中要有大局观念。国家对医疗事业有“和谐社会、和谐医疗”的号召, 尤其是世博会期间, 维护稳定是首要任务。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和医患纠纷尖锐的纠纷, 应以第一时间快速处理为原则。如医疗机构确实存在过失, 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放宽赔偿额度。医院对医疗事故定义条件的争议, 应该本着诚信主动认定, 不应该推拖, 诚恳地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条款予以赔偿[3]。否则矛盾激化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等隐性损失, 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3.6 细节决定成败
在调解过程中, 感觉到患方家属来自外省市, 在上海的食宿交通很成问题, 有些则请假期限有限, 主观上希望能迅速解决。考虑到以上患方的困难, 首先保证患方家属食宿;并和患方代表积极接触;而对医闹人员则给予严正警告。这些措施都为调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3.7 原则结合现实
根据经验, 患方在调解之初往往提出的补偿要求是“天价”, 这给纠纷的解决设置了巨大障碍。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将赔偿中所涉及的项目: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一一罗列, 赔偿金额一目了然。同时也考虑到患者年纪轻, 有父母和孩子需抚养, 死亡后家庭的影响较大, 故适当的采取了赔偿额度的上限。在给患方充分的考虑时间后, 患方也通过社会关系进行多方了解, 最终还是选择了我方提出的合理的赔偿方案。
3.8 坚决打击医闹
目前有12种行为被列为“医闹”范畴。包括:⑴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⑵故意损坏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财物;⑶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⑷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⑸冲击或占据办公、诊疗场所;⑹在医疗机构内摆设灵堂;⑺围堵医疗机构大门和诊疗场所;⑻陈尸要挟或抬尸游街闹事;⑼抢夺、偷窃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和家属财物;⑽无理占据病床拒不出院;⑾胁迫医务人员索要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⑿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上述“医闹”行为主要涉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40条、42条、44条、55条和《刑法》第239条、246条、274条、290条、293条的相关规定。院方应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及时对监控和照片进行取证, 拨打110报警。在本纠纷处理的过程中, 自称患者朋友的社会人员曾导致缓和的局面一度失控, 及时发现后, 安排医院工作人员迅速取证, 并汇报卫生局和公安部门备案, 对于他们的煽动行为给予严正警告。帮助患者家属分析了后果的严重性, 并希望他们回到正规解决医疗纠纷的道路上来。医闹人员慑于法律的威严, 经极力劝导, 停止了医闹行为, 未参与之后的调解工作, 使调解得以顺利进行。这是纠纷解决的关键因素。
4 常态工作
4.1 加强日常监管, 进行安全培训
为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 增强医疗安全意识, 防范医疗事故, 提高医疗质量, 徐汇区卫生局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每年两次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新进的、未取得相关执业证书以及发生过重大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规范执业行为、防范医疗纠纷”的培训会议。介绍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主要内容为《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及《处方管理办法》等。培训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医患关系, 处理好医患矛盾, 医疗纠纷处理的三条途径、基本原则和适用主体以及医方在病历书写、工作态度、技术层面上容易忽略的方面, 并例举了实际案例和处罚结果, 收到很好的现场效果, 受到医方的欢迎。
4.2召开安全例会, 探讨工作经验
每年召开两次医疗安全工作例会, 参加人员为各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的主任。会议内容是介绍各医院的医疗安全工作现状和动向, 更重要的是对各种医疗纠纷处置经验的介绍, 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也搭建了一个信息互换、互相学习、相得益彰的平台。
4.3 制订应急预案, 理论联系实际
4.3.1 制定依据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以及《徐汇区卫生监督所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的规定, 结合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实际情况, 制订应急预案。
4.3.2 制定目的
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 规范工作程序, 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及处置能力, 为预防和控制突发的、严重影响医疗秩序的、危害医疗安全的重大事件, 做好相关措施的督查工作。
4.3.3 处理原则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4.3.4 处置程序
一旦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后, 预案即刻启动。 (1) 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按照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处理流程进行行政处理;如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 除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 必要时组织调查, 做出行政处理; (2) 对于以医疗事故为由, 寻衅滋事、抢夺病历资料、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 应积极联系公安部门会同处理; (3) 对于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故意伤害行为或者属于非法行医案件,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 不属于医疗事故;如有触犯刑律的, 积极联系公安部门, 由其立案处理。
4.3.5 信息报告
接到医疗事故突发事件报告或举报后, 接报人应立即报告主任及卫生监督所的相关领导, 由其视情况报告区卫生局或市卫生局, 必要时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处理。处理人员在处理过程中, 应将进展情况随时报告所领导, 处理结束后, 撰写报告经所领导审核认可后报相关部门。
4.3.6 保障措施
相关人员保证个人通讯24小时通畅, 离开上海市必须汇报及备案。
综上所述, 重大医疗纠纷的早期行政干预效果是明显的。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纠纷的几率并不高, 有时数年发生一次, 在发生时会不知所措, 未采用合理的方法, 往往效果事倍功半。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既能解决问题, 也能帮助医疗机构形成正确的解决纠纷工作思路, 而不是产生依赖思想, 并能发现医疗质量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医疗秩序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强.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2]郑力, 金克, 颜雪, 等.111例医疗纠纷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250-252.
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研究 篇6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
精神卫生问题一直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1]。重性精神疾病是指患者出现有一定的幻觉, 行为紊乱, 妄想以及思维障碍等精神精神疾病, 使得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限制的疾病。重性精神病患者有可能会对社区存在有一定的危害性, 加上疾病的特殊性, 需要社区给予患者家庭一定程度的协助。因此本文针对辖区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干预进行讨论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管辖社区中15岁以上的居民有8426人, 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40人, 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化管理40人。患者年龄最小为26岁, 年龄最大为79岁。对象: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措施, 其中对患者进行每月1次的随访跟踪, 发现病情异常时给予指导或转诊, 平时给予服药及健康指导及社会能力方面指导。具体的社区干预措施如下。
1.2.1 入户调查了解家庭背景
对社区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入户调查, 为其建立相关的健康档案。一方面能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为社区民警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处理事件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另外为患者建立档案资料, 能够使得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能够与受过专业培训或具有相关知识的社区医务人员接触机会增加, 给予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照顾以及发病时处理等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1.2.2 定期随访
为了掌握患者的病情相关信息, 如病情是否有出现变化, 是否有坚持服药等, 社区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对于本小区重性精神病患者, 一般会进行每月一次的上门随访, 以及定期的电话随访等, 及时填写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还需要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帮助患者服用药物。这两部分对于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帮助, 合理的护理和家庭干预能够使得患者的治疗服药依从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社区医师在进行随访中, 还可以给予患者家属一定的饮食, 生活等知道。还需要询问患者家属最近在照顾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 如日常生活照顾, 服药, 患者情绪波动处理等, 是否有出现任何困难以及问题, 并且根据患者家庭情况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在随访过程中, 除了询问患者病情外, 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重性精神病患者对于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会带来精神上以及经济上的负担, 因此常常会造成患者家属出现各种紧张, 焦虑, 疲劳等负面不积极的情绪。社区医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给与患者家属在物质上, 精神上等一定的帮助。1.2.3分类干预对病情不稳定患者, 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 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专科医院。两周内随访。对病情稳定患者, 精神病症状消失, 无其他异常, 则每月随访1次。
1.2.4 义诊、咨询、宣传防治知识
在社区中进行大型的精神病防治知识的义诊, 咨询等宣传教育。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对精神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也同时有助于为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减少患者周边可能的危险因素。由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情绪相对较容易出现波动, 当收到外界的刺激时, 有可能出现情绪崩溃, 发生一系列较难控制的突发事件, 对患者本身以及辖区居民等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还可以提高小区居民对于精神病防治的重视程度, 能够使得小区居民及早发现疾病, 并且积极开展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开展社区干预前后,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相关发病情况, 患者的生存质量, 情感情绪波动以及日常生活等项目的评分, 采用COOP/WONCA的评价量表[3], 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治疗进行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取得的临床数据采用SPSS17.0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本文的置信水平为0.01, 即认为当两数据对比P<0.01时, 认为两数据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比社区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开展社区干预前后的COOP/WONCA评分以及服药依从性情况, 具体的临床数据如附表。
根据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 干预前患者的COOP/WONCA评分明显要低于干预后, 说明在进行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另外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方面, 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干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社区干预是指在社区范围内, 开展一系列有组织的社区征及症状表现为针尖样瞳孔、肌颤、大蒜样气味等;酒精中毒则有明显酒精气味[7,8]。低血糖昏迷者多发生于应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过量或体弱者。糖尿病昏迷者应询问家属患者在昏迷前的用药和饮食情况, 不可盲目应用葡萄糖和胰岛素, 若没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易发生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两种患者需进行常规血糖检测。肺性脑病患者多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肝昏迷患者多有肝病史, 具有面色、皮肤、门脉高压等临床症状。
临床诊断中, 应首先考虑常见病因, 若病因未明, 应结合实验室、CT、X线、心电图等检查。在临床检查的同时, 应同步进行抢救, 包括保持呼吸通畅, 建立静脉通道, 纠正水电及酸碱失衡, 维持循环功能, 待明确诊断后, 对患者分类紧急抢救, 给予颅内降压、洗胃、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等综合处理, 解除昏迷病因及症状, 于此同时给予心电监护, 对心脏和呼吸停止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对症抢救治疗。抢救成功后转入ICU及相关专科病室进一步观察治疗。由表1、2不难得出, 提示早期诊断, 并及时给予有效抢救, 对提高生存率, 改善预后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昏迷是急诊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病, 及早快速诊断, 结合相关检查, 及时正确治疗, 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朱国奎, 缪金生, 孙大治,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照料负担研究[J].四川精神医师, 2006, 19 (1) :18-20.
[2]曾洋刚, 聂兵, 程小平.治疗依从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1, 40 (14) :1320-1321.
[3]顾媛.临床判断的新工具-COOP/WONCA功能状态量表.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5:44-48.
[4]马忠义, 张培文, 陈锋.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4) :3320-3321.
高血压的社区干预 篇7
1 临床资料
2010年我院对所在瞎区居民进行社区健康体检, 发现98例高血压患者,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其中男60例, 女38例, 年龄35~81岁, 98例中90%为原发性高血压, 10%为继发性高血压。
2 社区干预
2.1 饮食指导
(1) 限制纳盐的摄入, 少食含盐高的食物, 如酱油、味精、香肠等腌制品。每天食盐应低于6g。 (2) 保证钾、钙的摄入, 多食禄色蔬菜水果、豆类食物, 油菜、芹菜、磨菇、木耳、紫菜等食物含钙量较高。 (3) 减少脂肪的摄入, 少吃动物油, 尽量吃植物油, 补充适量蛋白质, 如鱼类, 牛奶、瘦肉。 (4) 主食以粗良为主, 七八分饱为好, 少食甜食, 增加粗纤维食物, 预防便秘, 用力排便可以使收缩压上升, 甚至造成血管破裂。 (5) 控制体质量,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而以腹型肥胖为典型特征的中心性肥胖还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适当降低升高的体质量量, 减少体内脂肪的含量, 可以明显降低血压, 特别是肥胖者。
2.2 心理指导
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 高血压患者容易紧张、易怒、情绪不稳定, 根据患者的年龄, 文化程度和个体特征, 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特点,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心理平衡, 注意缓解精神压力和紧张的情绪, 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 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 遇事冷静、沉着, 有较大的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维持稳定的血压。
2.3 戒烟限酒
资料表明烟酒可引起大动脉病变, 加速大动脉的硬化, 烟中的尼古丁可刺激心脏, 加速心跳, 并使肾上腺素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 从而导致全身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吸烟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2.4 适量运动
运动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促进脂质代谢, 减少动脉硬化, 使血管舒张, 血压降低, 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根据年龄和体质, 进行适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间一般为30min, 3~5次/周, 运动从轻度开始,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跳舞、球类、健身操等, 如运动出现胸闷、心慌等应立即停止运动[1]。
2.5 用药指导
选用降压药的原则: (1) 降压效果好能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 (2) 24h平稳降压, 避免一天血压中忽高忽低, (3) 安全性好, 长期服用无肝肾毒性, (4) 无药物副作用, 便于联合用药。
2.6 定期测量血压
教会患者及家属自己在家中测血压, 测血压前不饮酒, 不喝咖啡、心情轻松、情绪稳定。 (2) 室内温度适宜, 安静休息5~10min后测量, 肘部及上臂与心脏在同一平面, 注意记录测量结果, 以便与医师沟通, 若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及时就诊[2]。
3 小结
本组60例随访患者适应环境, 情绪稳定, 心理平衡, 自理能力等方面均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笔者认为,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的非药物治疗, 是一切治疗的基础, 我国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的缺乏, 对高血压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 及大影响了个体维持健康的能力, 而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 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不良生活方式起着加重病情的作用, 对于轻症病例, 有效生活方式的改善甚至可以避免药物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而且提高了药物的依从性, 有效控制了血压, 提高了生活质量, 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增进了护患关系, 同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因此, 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干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2011版.
社区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 篇8
现代的孩子营养过剩, 饮食多以精细食品和高热量食品居多, 鸡、鸭、鱼、肉、牛奶等蛋白质摄入过多, 有些孩子就是不愿意吃蔬菜, 营养摄入极不均衡。日常锻炼机会也比较少, 出入有车接送, 连平时的走路都很少, “由动到静”的改变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体内脂肪生成增多, 肥胖儿就越来越多了。大人的观念也有问题, 认为只要结实就好, 胖不胖没关系!其实肥胖会导致青少年早熟, 由于脂肪过多而造成心脏负荷过重, 对肝脏排毒功能、肾脏功能都造成负担, 有些年纪很小的孩子就得了脂肪肝。
如何预防儿童肥胖?肥胖是由多因素引起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肥胖儿童中大部分为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的预防应从母孕期开始, 调整孕妇的饮食结构, 使膳食趋于合理, 减少脂肪的过量摄入, 不暴饮暴食。同时必须防止盲目控制体质量。避免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过重或低体质量。
1 母乳喂养指导
母乳喂养可降低儿童期肥胖症, 母乳喂养超过3个月的婴儿, 在幼童时期发生超重的风险可降低至50%。所以出生后至6个月的婴儿应坚持母乳喂养, 不喂其他婴儿代乳品。乳母膳食合理调配, 保证婴儿得到足够的营养。如果母乳不足或母亲不能用母乳喂养婴儿时, 可采用代乳品 (如婴儿配方奶粉) , 根据个体差异,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调配, 不能随意加减用量。
2 辅食添加指导
辅食的添加是要让儿童能够摄入结构合理的食物。初次添加辅食的婴儿应遵循由少到多, 由稀到稠, 由细到粗, 由一种到多种的添加原则, 保证儿童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所需, 控制脂肪的过多摄入。对于较大儿童应限制甜食, 零食的摄入。对于体质量已经超重和肥胖的儿童辅食添加速度要慢一些, 指导家长在饮食原料上多选择绿灯食品, 如选择热量较低.营养素相对较高的鱼、虾、瘦肉、肝、蛋等动物蛋白, 以及各种蔬菜、水果和奶制品。少吃米饭、面条、馒头、大饼等黄灯食品, 尽量不吃土豆、白薯、肥肉、黄油等红灯食品。在没有饥饿感的情况下少吃甜饮料, 油炸食品, 洋快餐。适当限制儿童食量, 儿童要求添饭时应给与体积大热量小的食物, 如多给蔬菜少给主食。同时让家长在儿童就餐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慢点吃, 把饭嚼烂。以使孩子放慢进食速度。平时鼓励儿童喝白开水, 尽量少喝含糖饮料或碳酸饮料。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料, 高糖碳酸饮料可导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
3 运动指导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应加强被动运动, 在宝宝空腹觉醒时俯卧位用声音和玩具引导宝宝抬头, 用玩具诱导宝宝翻身, 练习靠坐, 手膝位姿势练习爬行, 爬行对宝宝来说是一项较剧烈的活动, 消耗能量较大, 比躺着多消耗两倍能量, 从而促进生长发育达到锻炼的目的。对于较大月龄的儿童应结合儿童特点选择多种多样, 丰富有趣的活动项目如慢跑、上下楼梯、跳绳、打球等活动。从能接受的运动量做起, 以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次数。每天运动不少于45 min, 每周运动5 d以上。运动强度可以用脉搏衡量, 有氧运动应达到最大心率约110~130次/分钟为最佳。
4 行为矫正
越来越多证据提示, 父母必须监督儿童的行为选择, 要求儿童在父母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其行为。当前, 儿童的选择经常影响一个家庭决定是否在家就餐和购买什么类型食物, 儿童的选择可能受到电视广告和其他节目的影响。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合理, 可行的目标。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洋快餐, 薯片等零食, 晚餐不宜吃的过饱。平时避免观看电视, 玩游戏机, 看书持续时间过长, 缩短静坐时间可减少对能量平衡的不良影响。对行为表现良好的儿童及时的做出表扬和鼓励, 树立儿童良好的健康行为。
5 定期监测
根据WHO的身高标准体质量值按性别进行测量。社区保健科对体检中测量结果为超重和肥胖儿童应建立肥胖儿管理卡片并对他们进行专案管理, 重点检查体质量增长。每月测1次体质量, 每3个月测量1次身高。同时在体检时询问孩子的喂养情况, 生活习惯和运动情况, 及时给予合理的调整与指导。连续监测3个月后好转者方可结案。如考虑疾病影响可建议家长带患儿去医院进行检查。
6 全社会参与
肥胖儿童存在着许多有别于正常体质量儿童的行为特征, 这些行为对肥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肥胖不仅损害了儿童的身体健康, 而且对儿童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欧洲儿童肥胖工作组在2005年专题会议上呼吁, 抵抗肥胖的行动刻不容缓。2010年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抵制儿童肥胖运动, 并呼吁从各个企业下手, 规范食品制作, 并鼓励儿童多运动, 保持健康饮食。我们应以前车之鉴, 借助发达国家防治经验, 让家庭、学校、医学专家、政府、企业和媒体应共同协作投入到儿童肥胖的预防工作中, 降低成人以后慢性病的发生, 从而提高全民族长期健康水平和社会生产力。
改善社区医疗护理的途径 篇9
摘要:随着国家医疗服务的改革,全民医疗保健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像雨后的春笋茁壮成长起来。它分布广,服务对象相对集中。方便了社区居民,拓宽了医疗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百姓的医疗保健需要。但是管理上也存在诸多缺陷。文章通过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社区医疗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医疗改革;社区护理
一 社区医疗护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配置未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需求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规范。
医务人员多是低学历,低职称,或不能胜任医院本部的工作。工作能力强、职称学历高的基本都在医院本部,因为本部需要他们来提升医院的技术力量和知名度,他们也需要医院这个平台来历练和展示自己技术才能。
2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没有一套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质量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科目,规章制度在逐步规范过程中。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用的是与医院本部相同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个性发展,没有反应出它的特殊性。
3社区护士知识结构存在不足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它需要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
目前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偏低,大多为中专及聘用的临时人员,这些虽然暂时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的功能制护理工作,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社区的护理队伍不稳定,临聘人员多,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和应急知识政府购买服务还没有落实到位,社区医疗服务补贴不到位,药品零加价,检查治疗项目少,自身缺乏创收能力。
工资待遇比较低,她们多是把社区护理工作当做跳板,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便会离开,导致护理工作没有连续性,更缺乏主动性。社区护理的价值未得到充分显现。虽然我院社区护理工作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尚未显现出来。
5急救知识和法律意识欠缺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法律意识淡漠,说话、做事随意不懂得保护自己。
二 改善当前社区状况建议
1制定适合社区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
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这由它的工作特点所决定。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慎独能力,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健全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服务人群的满意度纳入月底的绩效考核,奖惩分明,对社区护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决定了社区护士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对社区护士的教育不同于医院,特别是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常见病、多发病预防知识的学习,使社区护士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加强护理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和急救基本知识的培训,强化人际沟通技巧的培训。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强化法律意识,依法执业,严格操作程序,严谨工作作风,成为合格的社区护理人员。
3加大检查与考核的力度
护理部派遣护士长分社区包保,每月两次不定时对社区的护理工作全面进行指导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与指正或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效果,在月护士长例会上通报。社区护理组长每月要组织社区护士护理“三基”业务学习及社区护理学知识的学习,院内组织的护理技能考核与“三基”理论考试社区护士必须参加,并纳入年底的综合考评等级,包保护士长的工作业绩同样纳入年底的综合考评。
4加强院内感染知识与传染病知识的学习与考试,做好双向防护,开展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五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以满足不同患者和辖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站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5每月组织开展两次健康知识及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社区宣传,让社区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了解如何做好自我预防保健。随时都能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6与医院内护士要求一样,着装整齐、文明用语 如需家庭输液治疗,医患之间必须签订协议书,使患者及家属做到三清,即清楚病情、清楚用药的不良反应及输液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简单的应对措施、清楚与社区服务站的联系方式。在家庭病床管理方面,护士上门送医送药每次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根据病情确定巡诊次数、护理级别,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好取得合作并签字同意,做好病历的管理与归档,以备查询。
7完善相关政策,探索适合本社区的护理模式 在政府购买社区医疗服务,补贴没有到位前,向医院寻求政策,保证社区卫生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福利待遇。鼓励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医疗服务,在技术职称晋升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并给予一定的倾斜,缩短晋升年限,让社区卫生人员安心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有配套的政策来保证,使社区医疗、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各自发展找到契合点,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得到快捷、便利、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三 结论
通过对社区护理服务现状分析,找出目前社区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地履行好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责任和使命,新世纪的医学重心下降,社区为主;眼光前移,关注预防。经过不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管理制度和体系,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及居民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金锦华。我国临床护士循证护理实践技能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18)
[2]万洁,夏绿芳,史卫星,张萍,管建粉。九江地区三级医院循证护理的现状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5)
[3]曾铁英,赵梅珍,毛秋婷。护理人员循证实践水平的聚类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15)
[4]叶赟,张兰凤。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先决因素与实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12)
社区医疗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社区医院卫生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的168例高血压患者, 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98例, 女70例;年龄50~78岁, 平均 (66.74±8.47) 岁;学历:初中及以下26例, 高中46例, 中专56例, 大专及以上40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上述1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84例) 和干预组 (84例)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高血压药物治疗, 并进行高血压社区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健康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每个月由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辨证论治;中医心理指导:长期负性情绪易致气血风火上扬, 致头昏脑胀, 社区中医师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养生指导, 使患者减少负性情绪;养生讲座:每月15号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宣教, 以期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运动疗法:指导患者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地坚持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嘱患者低盐饮食、控制情绪、戒烟限酒和补充高钾食物等。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情况:
血压测量方法:测量前患者休息15 min, 以消除劳累或紧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暴露右臂或左臂, 将衣袖卷至肩部, 袖口不可太紧, 以免影响血流, 衣着厚时应脱去一件, 伸直肘部, 手掌向上;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患者的血压水平。
1.3.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
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观察, 共8个维度, 包括躯体健康 (PF) 、社会功能 (SF) 、躯体角色功能 (RP) 、躯体疼痛 (BP) 、心理健康 (MFI) 、情绪角色功能 (BE) 、精力 (VT) 和总体健康状况 (GH) 。患者得分越高, 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变化情况
与干预前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SBP和DBP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干预组下降更为明显 (P<0.05) , 见表1。
mm Hg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干预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的8个维度评分显著提高 (P<0.05) , 且干预组升高更为明显 (P<0.05) , 见表2。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干预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也是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等致死、致残最重要的危险因素[4]。该病治疗比较棘手, 西医尚缺乏综合性手段进行整体治疗, 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养生保健理论对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中医理论认为, 高血压病的病因是饮食劳倦和情志失调, 同时又与年龄、起居等因素有关。其中平素膏粱厚昧, 过食肥甘, 伤及脾胃, 聚湿生痰, 痰浊中阻, 上蒙清窍, 导致痰浊型高血压病;房事过度, 耗伤肾阴, 老年体衰, 水不函木, 可致阴虚阳亢型高血压;长期情志抑郁恼怒,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火邪伤阴耗液, 即可出现本虚标实的阴虚阳亢证。因此, 应规范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与治疗相对应的科学社区管理, 对辅助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徐凤励等[7]采用中医技术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 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下降 (P<0.05) , 说明中医对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显著作用。刘登等[8]采用中医健康服务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 作者提出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健康管理为服务新模式、以全科团队为服务提供者、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手段的理念对患者进行治疗, 故中医健康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通过阅读大量中医文献, 利用中医理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从中医心理指导、社区中医师、养生讲座、中医运动疗法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干预, 结果干预组患者SBP和DBP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0.05) , 干预组患者SF-36的8个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 , 因此, 中医健康干预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章莉, 冯浓萍, 彭子日, 等.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干预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7) :1954-1956.
[2]CHEN X J, GAO X L, YOU G Y, et al.Higher blood presssure control rate in a real life management program provided by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China[J].BMC public health, 2014, 14 (1) :801.
[3]潘雁, 叶颖, 朱珺, 等.应用SF-36量表分析高血压患者生命健康 (QOL) 的影响因素[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4, 41 (2) :205-209.
[4]高红英, 张艳云, 肖风, 等.南昌市社区中老年人高血压控制与医疗保险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2) :460-462.
[5]赖雪莲.中医健康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23) :3136-3137.
[6]邓丽金, 郑丽维, 郑智慧, 等.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1, 18 (8B) :1-4.
[7]徐凤励, 赵凡平, 夏卫平, 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9) :1061-1062.
【社区医疗干预】推荐阅读:
社区医疗现状10-15
社区医疗建设10-05
社区医疗站10-20
社区医疗卫生07-05
社区医疗 温馨服务09-06
社区医疗发展之路10-29
社区医疗服务12-04
社区医疗服务站08-16
社区医疗保障调查问卷08-30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