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2024-12-06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通用12篇)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1

1 背 景

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为明确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范围、内容以及规范补助方式,2006年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三项补助内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经费补助和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对服务内容的补偿,后两项补助为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补偿。《意见》规定“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2007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2.4万个。但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投入与管理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共卫生服务产出计量困难、经费在区县划拨过程中未明确用途、评价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绩效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地方仍然是简单按照服务人口进行补偿。这一投入模式容易以下情况:一是相对于机构承担的工作,财政补偿偏低。“公共卫生服务是一个框,什么工作都可以装”,加之地方政府配套经费不及时、不足额到位等因素,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经济负担;二是补偿经费绩效偏低。“大锅饭式”的补偿既较少考虑城市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与需求,也无法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使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产出效率低,造成浪费。因此,通过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果、提高社区公共卫生财政补偿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探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的几个问题

由政府承担基本卫生服务的投入责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1997年世界银行提出政府“核心使命”中的最基本责任之一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因此,“改善健康”理所应当成为政府在法律上和道义上的天然责任,是公共财政支持公共卫生发展的根本依据[1]。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具有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大功能。基本医疗服务是通过财政和收费补偿,其中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而公共卫生服务由于社会性和公益性很强,又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全部由财政经费负担。政府财政补偿资金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最终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图1),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何提供这两类不同补偿模式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各项投入经费的管理情况。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模式,首先要了解投入主体、投入主体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以及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研究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中存在的特殊规律和矛盾。

2.1 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经费管理责任

各级政府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经费管理的主要责任。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各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关系到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界定。根据《意见》精神,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主体分为中央、省、市、县(区、市)四级,各级政府之间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划分其投入责任。县(区、市)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不仅要按规定在预算中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的配套经费,还要承担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以及日常经费。同时,县级(区、市)政府部门又是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和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实际管理者。管理权限下移的模式容易导致对管理者监督的失衡,比如个别地方出现挪用财政转移支付经费、不按标准配套专项经费或者进行假配套等现象。因此,除了要明确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投入与管理责任外,还要通过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及机构的监督。比如通过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作为指导工作和绩效评价的依据。

2.2 政府与机构之间的责任与权利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按照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举办和社会力量举办,其中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中(图2),各级政府是服务的付费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家庭和居民是服务的直接消费者[2]。这里有两重受托责任关系:一是政府对社会公众承担“健康改善”责任,是以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补偿履行;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财政补偿,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服务模式实质是供方决定模式,付费者不是最终消费者,因此缺乏对服务提供者的直接评价,只能通过社区居民接受的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体现。由此决定了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必须建立在服务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进行补偿。

2.3 协调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在不同服务间的配置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一方面[3],“重医疗、轻公卫”的倾向容易导致基本医疗挤占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情况,抑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反之,如果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担过重、补偿太少,就会增加机构的风险。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特别是保证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有效地使用好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3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购买”模式

解决目前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建设,另一方面是采用“政府购买”的模式。购买服务的实质就是绩效补偿,通过明确购买双方-政府与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在“补偿标准”、“服务内容、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和 “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约定,并严格按照契约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偿。核心内涵是尊重交易规则与契约精神。

3.1 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购买服务的对象。

“政府购买”的公共卫生服务要从内容、数量、质量和效果上进行界定,即明确购买对象的内容、性质和特征。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差异,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具体要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包括政府有补偿能力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提供能力和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依据和绩效考核的标准。

3.2 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用途,开展成本核算提供补偿依据。

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是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其用途是弥补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将专项经费用弥补日常经费拨款不足的做法并不合适,因为这些日常经费开支的用途既有公共卫生服务也有基本医疗服务。因此,通过专项资金专账管理、开展成本核算等方法,以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耗费作为财政补偿的主要依据。

3.3 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财政投入模式

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是以政府为评价主体,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过程、结果和投入产出的衡量,包括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情况、机构主观努力程度和居民满意程度的衡量。绩效评价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绩效优先的原则,绩效考评的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并作为政府划拨专项经费的依据,同时建立激励、惩罚及绩差机构的退出机制。

摘要:通过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主体、投入主体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以及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模式,政府购买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支出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4.

[2]景琳,李玉强,张媚等.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偿绩效考评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4):42~44.

[3]张媚,景琳,等.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偿资金绩效:基于投入与产出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9(5):46~48.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2

1、全面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才能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 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民心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政群关系的桥 梁或纽带,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服务项目,是公共卫生体 系和基本医疗体系的基础和网底,也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门户和基 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公 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低保人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有效途径,也是 保证国家卫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体现“社会发展以人 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大卫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的卫生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权 利,促进社会和政治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是“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方针的鲜明体现,是党和国家带领 全国人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健康是小康的基础,要奔小康首先要保健康。

2、明确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政府应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负主要责任,包括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投入经 费开展广泛的理论、实践、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给予有效的法制、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重点要加大财政投入,包括调整卫生经 费的支出结构、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经常性投 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增长幅度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城市区级政府的卫生事业经费要集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 设,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必需的设施设备添置经费、人员培 训经费、信息化建设经费、工作经费、人员工资、预防保健经费等。政府还应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区域发展规划、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服务标 准和规范的制订、质量评价和监督、信息发布、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绩效评估、落实

奖惩等工作。政府要逐渐转变职能,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进 行行业管理。政府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应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渐转向 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从包办机构转向采购服务,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从“雪 里送炭”转向“锦上添花”,要实现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适当借助 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应完全站在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社 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的立场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 社区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核心,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人员或弱势群体为重点对象,以经济欠发 达、缺医少药、社会力量不愿介入的地区或社区为发展重点,在一些“富人区”,可以适当利用社会力量举办较高档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 需求。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潜力,最关键的是要立法,要通过法律 来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投入的经常性,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避免人为因素的 干扰。用法律来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是最有效的,更有利于保证政府卫 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还要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制度化。要对地方政府提出 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有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要加强 考核和监督,最后要落实责任和奖惩,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的政 绩考核目标。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要规范化,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明 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人员的配备标准和素质、能力要求,明确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加强质量监管和绩效考核,以便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质量和效果。目前,有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基本上还是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很不规范,服务功能没有拓展,服务能 力和服务质量都达不到让社区居民满意的程度,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政府举办为主导发展社区卫生 服务,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人员有较高待遇的前提下,要有准入和退出的机制,不能搞终身制,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有好 的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好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做到优胜劣汰,
,不断提 高队伍的素质。人才和机制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没有好的机制吸引不来 或培养不出来或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提供让社区居民 满意的服务。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过多、素质太低、能力不高、培训效果不好、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差、人员没有出口、人员成本过 高、待遇太低、高素质人才进入困难,形成“占位性病”,最终使一些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变成一部“腐朽的机器”,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目前急需政府设立人 才基金,用较高的待遇吸引少量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对政府认可、聘用的全科 医生采用年薪制,同时,对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让这些人作为团 队的“领头羊”,用少数人带动大多数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3

【关键词】 全科医生 糖尿病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04-01

糖尿病属于慢性终生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导致个人、家庭、社会都承担着较大的经济、精神压力[1]。在我国,糖尿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致残率以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居世界首位。一直以来,糖尿病的预防都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不容小视,增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防治工作,已经被列入我国十五攻关的重要项目。现阶段,随着全科医学的逐渐发展,学习先进国家的社区糖尿病风险管理方法,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团队力量,通过全科医学长期连续性照顾、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管理模式,建立全科医生为主体,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为技术支撑的一种全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现将其予以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管理团队的建立

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建立糖尿病管理团队,每个团队主要由2名成员构成。1名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负责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及专案,同时还要负责日常诊治、调查随访、转诊以及糖尿病患者教育等工作;1名为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患者档案的整理及记录,给予家庭护理等工作内容。专家队伍:慢性病、内分泌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2 无缝隙糖尿病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疾病的发现及确诊

全科医生利用健康体检、全科诊室等形式,及时发现糖尿病可疑患者,明确诊断且简单的可以自己处理,疑难的经初步处理后转诊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给予确诊及相关的治疗方案。

2.2 患者的转回

内分泌专科门诊确诊,或是通过医院住院治疗后糖尿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全科医生给予进一步管理。全科医生对其健康体检、登记、录入健康档案以及家庭健康档案[2],合成家系图,制定糖尿病专案,给予风险评估及健康教育,并且进行定期随访。

2.3 住院管理

社区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疗时,应该由全科医生负责与内分泌专科医生联系,优先安排患者住院,同时定期参与查房,增强对其的住院管理。

2.4 出院管理

糖尿病患者應在出院24小时内,转给全科医生,并由全科医生在24小时内与患者通电话,或是上门访视。

3 分级管理

一级管理就是指空腹血糖小于或等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或等于8.0mmol/L,并且没有其他临床并发症的患者,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每年最少不低于4次。二级管理就是指空腹血糖水平为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8.0-10.0mmol/L,伴有其它临床并发症但病情稳定的患者,每隔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每年最少不低于6次。三级管理就是指空度血糖水平大于7.0mmol/L,或是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大于10.0mmol/L的患者,应每月进行一次随访。

4 随访内容及检测指标

一般随访的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药物的应用情况,化验结果的变化,及生活饮食、睡眠质量以及运动、吸烟等情况[3]。按照随访内容给予季度、年度的管理效果评价,并综合分析其防治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完善工作方法。日常需要检测的指标:血糖需每周检测一次,血压需每周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需每月检测一次,心电图及血生化常规需每半年检测一次。

5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全科医生应每月提供一次,以家庭健康教育、知识测评、小组讨论、专家讲课、影音资料、风险评估、医疗咨询等为主的一种或多种健康教育模式,增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内容为:(1)建立并培养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2)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例如随访管理的依从性,药物应用的依从性。(3)明确糖尿病、其它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及存在的危险因素。(4)了解自我监测血糖、血压以及自我评估的能力,指导患者皮肤、足部等自我护理能力。(5)明确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意义,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膳食。(6)掌握降糖药物的药效及毒副作用,了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7)掌握自身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糖、血压以及体重等代谢指标的情况及意义[4]。(8)了解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急性临床并发症的前兆,指导其紧急救护及基本处理措施。(9)明确就医、寻求帮助的途径,增强就医意识,可以结合病情需要,适当选择医疗机构。(10)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旅行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6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健康教育

诚邀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有关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学习,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

7 总结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之间共同参与的一种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体系。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全科医生长期连续性照顾的作用,促进患者参与度,让被动治疗逐渐转变成主动治疗,并对控制疾病的发展、临床并发症的产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认为全科医生应该结合价廉、便捷等特点,采集并分析社区内的人口结构及生活方式,注意发现社区内存在的关键健康问题,通过全科医生贯彻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施主动服务,并与患者或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系统化管理。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对其进行终生有效的综合干预管理,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玉芳.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管理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22): 43-44.

[2] 曹静, 徐崇凯, 顾芙蓉, 等. 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17): 113-114.

[3] 李苑红. 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探讨[J]. 吉林医学, 2013, 34(25): 5216-5217.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4

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1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分为全科医疗服务及社区护理与照顾两部分。全科医疗服务是由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或称家庭医生开展的一种医疗保健服务,也称为家庭医生服务。全科医疗服务主要内容包括:(1)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2)医院转回社区病人的康复治疗。(3)计划生育、孕产妇围产期检查等。(4)责任及辅助性工作。社区护理与照顾亦称个人社会卫生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保健、老年保健、精神卫生、残疾人照顾和健康教育等。

1.1.1 健康中心。

为社区的一种疾病综合防治机构,有小型实验室、X线机等诊疗设备;一般有3~5个GP,服务居民1万人左右;配有社区护士、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在GP的指导下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主要任务:(1)常见病的诊断治疗。(2)疾病的预防,如预防接种、疾病筛检等。(3)健康教育。(4)计划生育指导。(5)社区护理。(6)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1.1.2 社区医院。

是一种规模小、设备简单的医院,一般有50~150张病床。服务5万人左右。只有少量专职医生,主要聘请居住本地区的医院专科医生及GP在业余时间开展工作,医院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定期来社区医院处理疑难问题及开设专科门诊。服务项目有大医院转来的急性病恢复期病人、老年病人、某些慢性病人及临终前病人的服务,选择性产科病人、短期精神病人保健,开展小型外科手术等。

1.1.3 日间医院。

是一种只有白天服务的医院,有少数病床或无病床,有专职医务人员及简易诊疗设备。服务项目有医学检查、护理、心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手足病治疗及牙科服务等。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病人和即将住院手术的病人,进行术前检查及诊断性治疗,以减少病人的住院天数。

1.1.4 日间中心。

是一种精神病防治机构,由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开办,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及社区护士开展工作。服务项目:(1)对经过医院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化及维持治疗,也接受GP转来的轻症病人。(2)康复治疗。(3)心理治疗。(4)职业训练。

1.1.5 社区之家。有多种形式、

名称及目的,主要有儿童之家及老年人之家两类。儿童之家有长期和短期,长期主要为孤儿、弃儿开设。短期的主要是托儿所和幼儿园。老年之家主要是为孤寡老人开办。

1.2 日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1 (老人)家庭护理站。

目前,日本已设立(老人)家庭护理站2 440所,服务对象是65岁以上的老人和所有在家疗养者。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及难治疾病病人。服务内容是根据主治医师的指示,(老人)家庭护理站的护士到家庭,为病人提供观察病情、擦澡、洗发、褥疮处置、更换体位、康复训练、家属护理指导和终末护理等。

1.2.2 老人保健机构,

又称中间机构,即病人回到家庭和社会前的康复机构。主要对象是有明显衰老、功能障碍的老人、痴呆老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帮助的人。一是为出院回到家庭做准备的短期服务。二是中长期保护性服务,即使家庭护理能够持续,使服务对象心理、身体得到康复的必要间歇性机构。三是对于因病情需要帮助的以医学管理和护理为中心的服务。四是家庭不能承担的但需要护理帮助的中长期服务。老人保健机构主要工作和内容(1)发放健康手册及病人系统管理。(2)健康教育。(3)健康咨询。(4)健康检查。(5)功能训练。(6)上门指导。

1.2.3 老人院。

老人院分特别养护老人院、养护老人院、低收费老人院和收费老人院。特别养护老人院主要是以卧床和重度痴呆经常需要护理帮助的老人为主要收住对象。收费老人院多为大于60岁或健康状况不良的老人,居住的老人多为教授、医师和律师等高收入者。公寓设施非常好,有供老人活动、交流、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如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工疗室和餐厅等。

1.2.4 成人健康诊断中心。

老人医疗以外的保健事业活动是以成人疾病预防为重点,对象为40岁以上的人。主要业务范围是开展健康诊断,同时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功能训练及家庭护理指导等。

1.3 美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美国有着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医院、家庭式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

1.3.1 社区医院。

主要由地方政府、地方慈善机构或社区居民出资、捐资兴建,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任务是为急性病和外伤患者提供短期住院治疗。

1.3.2 家庭式护理中心。

又称护理院或老年公寓。主要任务是为那些不需要在医院治疗而又不适合在家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简单的医疗护理服务,同时非常强调心理服务和健康促进。没有专职医生,可有少量兼职医生,只有少数专业护士,主要是护理助理和社会工作者。费用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和家庭承担。

1.3.3 社区护理服务中心。

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1)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比较齐全,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人员配备有专科医生、家庭医生、临床护士、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和健康教育人员等。(2)以社区护理和照顾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家庭护理和生活照顾的专门机构,一般没有专职医生,主要由社区护士上门为病人提供专业护理,由护士助手上门为病人提供生活照顾。(3)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常见的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尤其是社区儿童精神卫生服务中心。

1.3.4 社区营养中心。

为家庭病人和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配餐的费用完全由家庭自己负担。

1.3.5 社区健身中心。

主要由地方政府修建,配有运动场所、设备和健身器材,对使用者收费低廉。

1.3.6 社区心理咨询中心。

由心理医生开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1.4 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澳大利亚政府于1973年启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目的是使社区居民获得及时、连续性的优质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560个社区卫生中心以及200个辅助社区卫生机构。

1.4.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在管理和经费来源上都独立于医院,一般有数十名工作人员,服务区域相对固定。中心工作人员有全职和兼职之分,以护士为主,还包括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常按项目实施服务,其服务项目各有不同,主要包括:(1)儿童和家庭保健。(2)社区康复。(3)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4)学校卫生。(5)急性后期社区保健。(6)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7)精神卫生和心理治疗。(8)慢性病防治。(9)老年日间照料和替代服务。(10)防止意外伤害。(11)足病治疗。(12)其他服务项目:如主要针对贫困人群提供的口腔保健服务,针对酗酒和吸毒人员提供的酒精与毒品项目;其内容有24小时热线服务、转诊、咨询、药品治疗和培训等。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设有专门的部门提供一般的信息、建议、简单的咨询和转诊等服务。

1.4.2 全科医疗诊所。

全科医疗诊所是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医疗服务的第一接触点,为所有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初步、持续、全面和协调性的医疗服务。澳大利亚GP占医生总数的42%。全科医疗诊所一般不设药房,只配备少量的急救药品和简单的诊疗设备,如心电图机、血糖仪等。主要工作内容以医疗服务为主,包括疾病诊断及处置、健康咨询、体检、开处方、转诊、家庭访视以及配合其他卫生机构开展专门项目如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等。

1.4.3 保健中心。

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通常是医院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面向社区的一个部门。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慢性疾病患者和外伤出院仍需功能锻炼的患者。同时它还提供老年康复、日间照料和家庭保健等服务。

1.4.4 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

在澳大利亚有大量的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为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或精神病患者提供食宿和长期护理服务。大约10%左右的70岁以上老年人在护理之家或老年公寓接受照料,联邦政府支付大部分的费用,患者承担的费用一般不超过个人养老金和租金补贴的87.5%。老年公寓所提供的服务与护理之家相比,更多的是生活照料,成本相对较低。

1.4.5 儿童保健中心。

澳大利亚有比较完善的三级儿童保健网络,即儿童保健中心、家庭保健中心和提供住宿的家庭保健中心。一般只有2~3名儿童保健护士,她们经过儿童和家庭护理、助产及预防保健等技能的专门培训,是注册护士的一种。服务内容包括健康和发展建议、免疫接种、儿童生长、听力、语言、视觉评估、提供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及行为的建议、家长教育及支持、鉴定儿童虐待及产后抑郁症,配合全科医生、社区和专科服务。

1.4.6 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急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和居住安置服务。土著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包括全科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其他相关卫生服务。性健康服务中心,包括性传播疾病(STD)检查和治疗、HIV抗体检测和咨询、提供免费避孕套、注射器及针头交换和咨询等服务。

1.5 德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是由一些相对分散、独立的卫生服务机构来提供的,呈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5.1 社区医疗服务。

社区医疗服务主要是由私人开业诊所提供的门诊服务。私人开业医生(家庭医生)既有全科医生,也有专科医生。内容包括在医院里安置床位、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等。由于绝大多数居民享受社会健康保险,病人凭IC卡(健康保险卡)可以到任何与健康保险机构签订有服务合同的诊所就医。普通病人和部分急诊病人必须先到开业医生诊所就诊,需要住院服务者,由开业医生出具证明转诊到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1.5.2 社区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一般在病人家庭进行,主要由社交站负责。社交站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服务对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家庭护理和社区保健服务,由政府提供资金建立。人口在1万~5万人的地区配置各类护理人员3~6名,还包括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社交站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家庭访视和护理、社区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健康指导等。除社交站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外,还有专门的老年人护理机构。老年病人在医院接受必要的治疗后,返回家中或在老年人护理机构接受护理和照顾。

1.5.3 急救医疗服务。

在德国,以社区为单位形成了以急救中心、消防队、急救医院和医院急诊科为主体的急救医疗网。各城区和非城区均设有适当规模的急救医院,急救病人按“近便并具有治疗条件”的原则安置处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是急救医疗网络的一部分。急救医疗服务使病人脱离危险期外,还需要促进病人基本功能的康复,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任务。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是健康的。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4],社区卫生服务植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朝阳事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5]。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1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 909个,2007年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为127 124 460人次,入院人数为743 186人,病床使用率为59.6%,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人次为98 749 683人次[6]。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2.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困境

2.1.1 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

经费来源受限。从政策上,虽然国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国家卫生部以下的各级卫生部门更是少有相关措施出台。在经费上,政府没有这方面的拨款,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服务,因此,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服务费。从而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1.2 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

生活质量不高。大众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点依然存在。在社区,尽管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

2.1.3 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在国人的观念中,

护理从属于医疗,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社会上的人们有这种认识,就连医务人员也这样认为,这种观念不仅远远落后于国外,阻碍了护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势必影响到社区护理的开创与发展。护士职责被认为是以协助医生完成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升到促进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于护士的社会价值不能充分认可,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2.1.4 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

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及指导,发展社区护理的意向不明确,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全国有100多个高护专业,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没有一本统编教材;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2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2.2.1 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形成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卫生资源,同时根据社区需求,举办一些专门的卫生服务机构,如老年护理院、家庭保健机构和社区康复病院等,并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进行统一管理。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起到一定的竞争作用。

2.2.2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所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融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6项功能为一体,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符合卫生发展规律,国外的经验也证明这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完成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多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2.2.3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

长远来看,要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力度,逐渐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补充新生力量。社区工作人员大部分由其所属的上级医院调派而来[7],缺乏专业的培训难以胜任社区的工作。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人力机构,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适当配备其他专业人才,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

2.2.4 加强医院与社区的联系,探索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医院的费用控制机制,如控制住院床日来控制费用,迫使医院及时将病转人向社区。目前广泛应用的临床诊疗路径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应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技术规范。

2.2.5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资金的筹资机制。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事业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立法等手段将社区卫生经费的投入纳入法制轨道。其次,各级县人民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县财政预算中。确保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

2.2.6 充分发挥中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

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时采用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有药物、非药物治疗、食疗、按摩和推拿等,运用这些方法向病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其服务成本低,消耗也很少,特别是中医药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病控制的效用十分明显,适宜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06.

[2]杨辉,陈娜,Colette B rowning,等.从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看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一)———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及社区护理面临的挑战[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A):543-544.

[3]葛恒云.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及其对我国社区医疗工作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5):353-354.

[4]周小军.赣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医师杂志,2006,5(5):298-299.

[5]孙永发,杨越涵,吴华章.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35-37.

[6]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95-2800.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纺织路号之,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岁以上老人数人,岁以下儿童数人,育龄妇女数人。中心下设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工作人员名,其中全科医师名,全科护士名。

今年我中心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的契机,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现汇报如下:

一、加大力度进行中心的改造和软硬件建设(一 开展中心的装修改造工程

今年,*区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制定《创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及实施步骤,从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完善六大功能及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对中心进行了规划。在正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万元对我中心及下属站点进行装修改造,完成诊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档案室、预防接种等室的建设,配备了健康教育、康复器材等基本设施,经过改造,我中心采用了全市统一标志,整体环境简洁、宽敞、明亮,温馨,科室标志及路标清晰,能较好地提供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符合*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标准,得到居民普遍认同。

(二 开展年*街社区诊断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街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六位一体”的功能,我们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保健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我中心以*街辖内常住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个居委会,再从每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户共人进行了上门问卷调查,现已本稿件属于完成调查工作及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调查及社区诊断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和需求;确定社区中哪些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而制订出社区健康促进规划,为政府制定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策略,社区综合干预计划和措施,合理利用配置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我中心着重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积极开设特色门诊服务,建立专病档案

中心开设有日常的门诊医疗,向社区居民提供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心还对外开设家庭病床,提供急救、转诊、出诊、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项目。中心与各站均配备了急救设施和急救药品,同时还与*区第一人民医院及三甲医院订立双向转诊协议,在就诊流程方面提供一切方便,将急救及疑难病人及时转送到上级医院,并将康复者及时转回中心(站,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目标。

依据年的社区诊断情况,*社区居民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此,我中心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成为*区卫生系统社区慢性病防治示范点。我们实施了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并开设心血管病专科门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诊和继续办好糖尿病专科门诊,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医。一年来,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门诊服务人次,为岁以上

社区卫生在线 的病人首诊测量血压次,全年心血管专科门诊达到多人次,糖尿病专科门诊达到人次,系统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新建高血压专病档案多份。累计健康档案总数达份;我们还开设家庭病床张,并通过医生联系卡小时电话预约、签定社区卫生服务合同等方式,提供送药上门、导尿、膀胱冲洗、插胃管、伤口换药、针灸、洗婴、孕产妇保健等特色服务。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已发生变化,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辖区内人群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因此,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我们对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中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占.%,通过报刊杂志接受教育者占.%,发放资料占.%,上课占.%,其它占.%。针对这些情况,我中心与*街健康学校紧密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次,听健康教育课达到多人次,举办义诊咨询次,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处方余种多份,充分利用中心的宣传阵地共出+了期健康教育墙报。出色完成预防保健任务

我中心贯彻落实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提供规范的计划免疫门诊服务,我中心拥有宽敞明亮的计免门诊,接种室、儿保室、体弱儿室、体检测量室、健康教育等室布局合理,环境温馨舒适,做到了医防分开,减少交叉感染机会。计免门诊采用登记、划卡、收费一站式服务,从人员流向、消毒防护、药品分发核对等方面整合了注射服务流程,减少了家长排除时间,避免差错的发生,使流程更趋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中心除对辖区内居民完成计免工作外,还对流动人员进行追踪管理,每月与街道居委密切配合,抓好儿保建卡率,对外来流动人员坚持每月查漏、补缺。使每年接种率达%。目前,辖区内外的居民都愿意选择中心的计免服务,这充分体现了计划免疫

门诊服务拥有实力上的优势。今年,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妇女、儿童保健任务,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其中系统管理率为.%,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

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今年我中心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制订了发热门诊就诊流程,传染病报病流程,并对全体职工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考核,做到人人知晓,事事落实。中心还举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会,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同时我中心加强了传染病信息网络的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发热门诊、死亡病例、肿瘤病例等网上直报系统,全年中心无发生传染病漏报。

拓展社区康复服务

今年我中心积极拓展社区康复服务,与*街办事处一起成立了*街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建立了社区康复指导员每月值班制度,完善了社区康复的各项工作职责,有五名医务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社区康复服务。开展了精神病康复、作业治疗训练、康复功能指导训练等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全年为社区居民提供康复服务达到多人次。全年从上级医院转入社区中心或站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达到人次。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继续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今年前三个季度我中心开展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达到人次,门诊产检达到人次。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在中心和各个站都设立了避孕药具免费发放专柜,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加强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在线

今年我中心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促进在职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学岗位培训。除了培训费给予报销外还在制度上确定所有中级以上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全年共派出名医务人员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至今年年底我中心共有名全科医师,达到了每万名社区居民拥有名全科医师和%的医师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三、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

今年初,我区启动了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对此我中心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中心发展的重要契机,全力以赴,力争将工作做好做实。月,多次召开办公会议和中层干部会,研究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职能,确保完成任务。月,将创建活动的任务分解具体分配到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临床科主任手上,并召开了全院动员大会。形成了以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各科室共同参与的创建活动管理系统,使我中心的创建活动每条线有人管、每件事有人负责,层层有人落实。在区级评估中我中心取得了一般的成绩,针对存在的问题先后招开了次创建活动工作小组会议,对存在的问题逐条落实解决办法和负责人并进行整改。通过创建活动使我们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使全院职工改变了观念,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向着“创最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目标前进。

四、加快发展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困难和建议

目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缺乏,全员聘用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有待政策的支持和措施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不明显;未能形成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医院文化;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群众尚未接受,在医保等政策上的配套不足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的重视、政策配套和群众的参与外,作为中心必须明确定位和目标。在明确定位和目标后,认真研究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需求,确定自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卫生社区;药学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43-01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不仅在医疗的服务方面,更是在社区居民安全以及合理有效地用药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另外,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实施也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医疗保健的重要体现。通过向社区开展药学服务,不但可以为社区的居民提供方便,在卫生健康方面为社区居民解决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多样化以及个体化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拓展社区居民对医药卫生教育的认识,在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方面得以提高,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现象。所以,在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使药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患者,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一、提高药学服务在社区中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

站在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来将,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社区的药师为社区患者提供了很大帮助,并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社区药师向社区的居民讲解有关健康知识的内容,根据每个社区患者的病情特征,提出对患者用药的建议,并向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卡,以便有效监护患者的用药情况[2]。

2、提高知识与技能

针对社区的药师而言,要想使药学服务在社区中可以长期有效发展,药师需要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加以提高。首先提升药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社区的每位居民提供同样的药学服务,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另外还应该对各类药物的特点进行熟悉掌握,以便为社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最后还要使自己在实践和培训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3、调动积极主动性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开展,与相关部门、社区居民和社区的医师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的配合和支持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调动积极地主动性,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开展各项相关活动。社区的药师应把患者的健康情况作为自身工作的核心内容,读每位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并实施对其用药过程的监护,嘱咐患者按时并合理用药,以此来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及医疗效果[3]。

4、做好正确的引导

目前在我国,相对于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而言,医药费支出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提供扶持的前提下,还要正确引导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进行。减少对药物的浪费以及保证药物质量,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使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的服务。

5、定期对处方评价

为了使医疗行为在社区中更好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医疗行为进行不断规范,保证药品的质量问题。为此,需要定期对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处方是否有不合理用药、是否有有规范性的开药等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避免出现隐患问题,通过和临床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4]。

二、对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的建议

1、规范查询工作

药物的说明书对患者提供了指导作用,包括主治症状、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注意事项和禁忌事项等相关内容,这也为药师指导患者用药行为提供了依据。如果可以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将药物注意事项等内容录入到数据库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使医护人员对所需药物的查询工作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为以后的参考提供有效地依据。

2、推广宣传教育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社区的药师大力宣传有关药学服务的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为了合理有效地向社区居民提供用药指导,需要与社区居民多加交流,开展组织各项药学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力宣传用药的信息和相关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其教育形式的意义,提高药学认识度,以此来保证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实现药学服务的最终目标。

3、提供上门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高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还可通过把药房的联系方式公布于众,这样可以使社区患者在每时每刻都可以满足服务的需要,确保社区患者在发病时及时地找到药师,进行药学处理。在有必要的前提下,还可收集社区患者个人的病例资料,针对需要重点服务的患者,通过资料可以及时找出,如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者老年患者等,药师可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对这部分患者提供更好的用药指导,同时提供了方便。在其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问题,从而使社区卫生药学在社区中长期有效地发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不但为患者在医疗方面的到了很大便利,使患者有效用药的安全性的到了提高,達到了合理用药的最终目的,而且在实施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站在药师的角度来讲,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跟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做到与时俱进,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杜伟.社区医学开展药学服务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17):4-9.

[2]王忠壮.社区药学服务实践及模式创建[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03):15-20.

[3]秦冬颖,黄业姣.社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药业,2010(06): 8-13.

[4]罗宁,张斯汉,蔡威黔.建立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药房,2010(01):5-15.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7

1 社区卫生服务现有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 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卫生服务。有研究表明, 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展家庭医师制, 开展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因此建立以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 家庭医生为主体, 全科医疗为实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我国今后的总体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 (1) 三级网络型: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医疗卫生中心; (2) 家庭病床型:二、三级医院-医院内家庭病床科-家庭病床; (3) 优势互补型:二、三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下伸点-社区家庭卫生保健; (4) 专科网络型:二、三级医院专科-信息网络监护-监护对象。其中三级网络型是社区卫生服务最理想的模式, 它使卫生资源的配置最理想, 卫生服务功能最有效。

2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一种多方面、多层次卫生服务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各地开展的情况总结出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开展社区诊疗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普通疾病的诊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最基本的服务内容之一, 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就诊和治疗, 避免了社区居民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困难, 合理分流大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人数。 (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以户为单位, 为每位社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 并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相关管理卡, 认真地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保健知识, 极大提高居民的防病治病的知识。 (3) 开展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通过调查掌握辖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 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并针对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 制定了相应的社区健康促进计划, 提高居民防病治病意识。 (4)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采取门诊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手册资料、定期出版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 对社区居民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教育, 增加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 (5) 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随着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慢性病防治内容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是控制日益增长的慢性病的重要措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三大慢性病人即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 加强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 普及社区居民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 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意识。 (6) 家庭病床服务[2]。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对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医疗护理服务是社区康复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是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的重要举措, 既能解决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医疗卫生需要, 又能减轻患者长期住在大医院里, 住院费用相对较高的经济负担, 更有利于全社会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7) 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便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展以为民服务为主题的便民服务措施, 如免费为居民诊治疾病、转诊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免费电话咨询疾病、免费为居民测血压等服务项目。

3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偏低

由于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设备与服务环境不良, 全科医生缺乏, 人员素质偏低, 机构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整体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偏低, 群众对社区解决疾病问题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造成目前“大医院专家看常见病, 社区医生无患者看”的情况, 未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真正作用。

3.2 人员队伍素质总体偏低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社区卫生服务整体人员队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知识面窄, 年龄偏高, 初级业务职称者比例偏大, 无合理的人才梯队, 与医院同级人员相比, 社会地位低, 受尊重程度差, 工作辛苦, 工资待遇低, 士气低落。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断参加岗位培训, 但是整体水平提高较慢, 社区卫生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难以担当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3.3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相关政策不配套

目前我国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机构用房、设备添购、人员工资福利等方面得到的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很少, 部分机构甚至需要自负盈亏, 人员职称评定和待遇问题仍未解决, 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外, 社区医疗服务项目中享受医保范围较少, 影响了医疗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这些因素极大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发展。

3.4 社区卫生服务重医疗, 轻预防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基层医疗机构转制而来, 许多社区医务人员还习惯于从事医疗工作, 缺乏专业的预防保健医务人员;另外, 有些机构为了维持其运营效益, 不得不采取诸如“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手段, 导致其工作重心侧重于医疗服务而非疾病预防。

4 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4.1 加强资金投入, 建立长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

按照经济学原理, 政府计划投入是预先经济行为, 需要先拨款投入[3]。按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政保障水平, 最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方式应当是建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机制, 核算基本成本, 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病控制、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列为补偿重点, 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起长效机制, 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购买, 基本医疗服务由医疗保险和个人购买, 医疗救助由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予以补助, 延伸性服务由社会和个人购买的多元化补偿运行机制, 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

4.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面向社区与家庭, 只有整合了现代医学精华、高素质的、全面的医学人才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由于旧体制的影响, 现有社区医务人员的转岗任务十分严峻, 建议有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医学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 也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的退休医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从源头上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素质;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提升业务水平, 提高知识层次, 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支持。

4.3 因势利导, 实现由以疾病治疗为重点向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中心的转变

有调查显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主要为疾病诊疗、健康促进和疾病护理, 而心里咨询服务、康复训练、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明显利用不足。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居民对社区功能认识的转变以及有关政策的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 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变为连续性、贯通式、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由以往坐等病人的被动服务转变为家访式的主动服务, 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健康素质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从而适应社会经济水平与人民健康需要提高的新形式新发展。

4.4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和品牌效应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与当地三甲医院携手合作, 邀请专家定期出门诊, 利用大医院效应的知名度, 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4];也可以通过秉承传统文化, 弘扬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优势与特色, 在社区开展针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贴、耳针、药膳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使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规模效益,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通过多途径不断创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水, 完善服务环境、健全设施设备, 以品质、质量、规模赢得群众的信任,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摘要:中国现阶段的社区卫生服务属尚属起步阶段, 该文分析了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 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的使其更规范合理的发展, 从而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初炜, 姜希连.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形式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0, 3 (6) :457-458.

[2]李云皎, 徐恭芬.关于一种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7) :207.

[3]李国艳, 冯莹, 袁靖.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13) :39-43.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我社区卫生服务管辖范围内高血压病患者, 共50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为 (55.50±10.68) 岁。

1.2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5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平分为A、B两组, 每组25例。A组中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2例, 性别比为1.1∶1, 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为 (54.35±10.11) 岁;B组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1例, 性别比为1.3∶1, 年龄47~70岁, 平均年龄为 (56.50±12.35) 岁。

1.3 试验方法

A组行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干预;B组按传统方法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情况。

B组社区卫生定向服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 (1) 建立社区慢性病 (高血压) 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确定社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各种问题;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及定期收集资料, 评价和调整慢性病管理措施, 进行质量控制。 (2) 经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专业人员对纳入此社区卫生定向服务管理模式的高血压患者建立患者的专病档案, 定期跟踪随访, 给予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行为管理和心身管理, 控制慢性病的进一步发展。 (3) 各居委会通过举办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志愿者活动以及专业人员上门随访宣传, 发放宣传小册子等方式普及高血压的保健知识, 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 促进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采用统一问卷分别于基线及干预1年后进行随访调查, 了解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健康行为、血压控制等情况的变化。高血压相关知识均分别设置了10个问题。血压值的测定均按统一方案进行。高血压分级以1999年WHO的高血压指南为依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标准按上海市心脑血管防治办公室颁布的“高血压病有效控制率标准”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l5.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与分析。概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统计结果

B组中有10例患者的答对率小于80%, A组有2例患者的答对率小于80%。两组结果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统计结果

结果表明, A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有20例 (80.00%) , B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有10例 (60.00%) 。两组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9

1 加强领导, 落实保障

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是对现行农村卫生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是对现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办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2]。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由一名副主任负责, 兼任“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办公室”主任, 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科、预防保健科、妇幼保健科、体检中心4个科室, 分别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和农民健康体检等工作, 同时还负责制订和起草了姜山镇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方案。

在资金保障方面, 姜山镇建立了镇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把卫生事业经费列入镇财政年度预算, 并随财政增长同比增长, 2005年至2008年度镇卫生事业经费年均增长20%以上, 2008年镇财政共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站专项资金达350万元。

2 搞好规划, 健全网络

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合理布局、便于管理的原则, 在完善原有规划设置的基础上, 姜山镇编制了全镇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布点规划。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共有37个行政村, 3个居委会, 一个拆迁小区。户籍人口5.8万人, 在册外来人口5.3万人。根据村庄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和数量、经济状况、服务半径和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等因素, 确定在辖区内规划布点3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并进行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有36家, 在建的有1家。

3 因地制宜, 分类建设

由于辖区内行政村较多, 村与村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 人口数量、经济状况等也不均衡, 在建设过程中, 各村结合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宜建则建, 宜改则改, 多途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在建设形式上分为分院改建、空地新建、新村配套、旧房改建和原站改扩建等五种形式。在建设标准上则灵活掌握, 根据各村的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以及周边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 面积适当调整。在内部装修上, 各村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 转换体制, 理顺关系

姜山镇积极探索建站和管理模式——“政府主导, 集体举办, 财政补贴, 中心管理”模式, 即在区、镇两级政府的主导下, 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有关要求由村委会负责建设并无偿提供, 区、镇两级财政分别给予补助, 其余均由村委会承担, 产权归村委会所有。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通过验收后, 在镇政府的鉴证下, 村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动产全权委托管理协议,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人、财、物、事”的一体化管理, 实现了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使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获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站的性质从过去的以村办私人盈利为主向公益非盈利转变, 提供的服务项目由过去单一的以基本医疗为主向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转变。

5 规范运作, 一体管理

随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尝试实行了“三个公开”和“十个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三个公开”即公开服务内容和方式、公开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公开服务人员基本信息,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委会以上墙公示的形式予以公开, 接受群众的监督。“十个统一”即统一人员准入和调配、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购买保险、统一药品采供、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统一管理台帐。

5.1 统一人员准入和调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区委、区政府相关的配套文件为依据, 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自愿进行统一调配, 经考核合格后签订聘用劳动合同[3]。此外, 中心还通过区卫生局统一考试, 定向招聘社区医生, 吸纳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5.2 统一人员培训

针对新招收的社区医生素质参差不齐、乡村医生基本素质相对较差这一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组织社区医生针对“岗前培训、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三大块内容参加规范化培训。同时, 鼓励和支持社区医生参加学历和继续教育, 鼓励乡村医生参加执业资格考试, 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5.3 统一规章制度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原有的各类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修订和完善, 分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三大类, 使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和运作有了规范化的依据。

5.4 统一财务管理

主要涉及工资标准制订、奖金分配方案、营业款缴交和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

5.5 统一购买保险

为符合条件的进站乡村医生统一购买了“五金”和医疗责任险,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增强了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

5.6 统一药品采供

各站所需采购药品必须统一上报到中心药剂科, 经审核后由医药公司统一配送到站, 严禁各站自行采购。

5.7 统一业务管理

由医教科护理部负责对各站的基本医疗业务进行统一管理, 严格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 规范各项医疗文书;由社区卫生服务科负责对各站的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5.8 统一考核标准

针对群众满意度、行风建设、医疗质量、次均费用定额和公共卫生等五个方面, 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订了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考核细则, 每月20-25日进行考核, 落实奖惩。

5.9 统一公共卫生项目管理

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制订项目管理方案、落实项目管理资金, 建立起了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5.10 统一管理台帐

为便于管理, 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省卫生厅下发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手册内容, 结合工作实际, 统一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台帐。

6 主要成效

6.1 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宽敞明亮, 基本设施设备齐全, 彻底解决了过去室改站和村卫生室长期以来存在的小而散、设备不齐、管理不善、内部布局不规范等问题。

6.2 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这主要是得益于规范化培训和人员的增加。所有的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都经过了规范培训, 特别是新招收的28个事业编制的社区医生, 其中有4个主治医师, 16个医师, 有20人通过了省、市两级全科培训。

6.3 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优势, 可以实时为农医保患者提供免挂号费和诊疗费、门诊有效费用优惠45%、药物限价等各项优惠服务, 使农村群众在就近使用社区卫生资源的同时, 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 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6.4 外来人口安全医疗有了保障

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之前, 外来人口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 药费减免10%, 这一优惠措施有力地打击了非法行医, 保障了外来人口的身体健康。同时, 还对外来人口实施产后免费访视和0~3岁系管儿童免费体检, 对在读的外来人口中小学生按照农医保体检项目进行免费体检, 使他们也能共享鄞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6.5 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每站配一名专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 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开展工作, 使公共卫生工作能够更加贴近社区、贴近百姓。

6.6 乡村医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施一体化管理后, 乡村医生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员, 在心态上有归属感;通过制订合理的收入调节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进站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统一参加保险, 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乡村医生这支队伍的稳定。

通过两年多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管理, 姜山镇基本解决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资金来源的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站与中心一体化管理的问题、人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机制问题、提高服务能力的问题、中心与站信息化共享和实时管理的问题等建设和管理中碰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 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能力, 拓展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 维护和促进了本地区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摘要:在浙江省鄞州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 (社区) 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的背景下, 姜山镇规划并开始初步实施“政府主导, 集体举办, 财政补贴, 中心管理”的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 建设标准化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并取得初步成效。文章对此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 (社区) 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Z].2007.

[2]江宗, 刘林春, 孙佳鑫.现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18 (11) :685-686.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10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出台了相关政策, 采取了有效措施, 使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但卫生服务人才极度匮乏, 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只有培养出大量满足广大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 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服务人民大众。笔者对新疆南部三地州的城乡居民进行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旨在探索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阿克苏、库尔勒、喀什三地区, 按市区、县城、农村选定3个区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969户4 328人, 其中男性2 105人, 女性2 223人;城市人口1 427人, 农村人口2 901人。

1.2 调查内容

以社区健康促进模式为理论框架, 自行设计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问卷, 包括家庭情况、年龄、经济收入、医疗费用、健康状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等内容。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到被抽中的家庭对所有家庭成员逐一进行询问调查。

1.4 统计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经复核后, 运用SPSS 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居民健康状况

(1) 受调查人群两周内患病率为城市19.9%, 农村20.3%, 所患最多的5种疾病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营养代谢性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 (见表1) 。

(2) 慢性病患病率城市为21.3%, 农村为17.1%。城乡居民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营养代谢性疾病, 泌尿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 (见表2) 。

2.2 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趋向于维护和促进健康, 这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相一致。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在疾病预防、老年保健、改善环境及安全、常见病及时诊治、定期健康体检、急症及时诊治、社区健康教育、老年病康复指导等方面更需要帮助 (见表3) 。

3 分析

3.1 慢性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医疗费用逐年增长,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1]。受调查人群两周内患病率为城市19.9%, 农村20.3%, 慢性病患病率为城市21.3%, 农村17.1%。城乡居民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营养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 慢性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这些慢性病患者只需要门诊服务, 大部分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资料显示, 仅采取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这一项措施, 就可减少70%左右的脑血管发病[2]。因此,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措施。

3.2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已被公认是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3]。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尤其是老年人医疗服务问题, 需要得到重视。由于生理机能衰退, 健康水平下降, 各种疾病发生率增高,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要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成为医疗保健服务的重点对象。但是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又影响了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进而影响了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这种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尖锐, 并日益成为卫生政策研究的焦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基础卫生体系, 应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 拥有综合、连续、经济、方便、可及性高等优势[4], 应该承担主要的老年医疗保健责任。

3.3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调查显示, 疾病预防与老年保健是居民普遍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 此外还有改善环境及安全、老年病康复指导、疾病出诊与转诊、各种常见病及时诊治。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新课题。世界上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基本上呈现出”先富后老”状态[5], 但我国却与此相反。城乡居民较高的老年保健需求意味着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着眼于老年人的健康保健, 尤其是老年人照顾与疾病康复。从城乡差别看, 城市居民对改善环境及安全、定期健康体检要求比较高, 分别达65.0%和60.1%, 而农村居民为6.4%和17.4%, 这可能与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社会安全、经济收入及文化程度等有一定关系。调查还显示城市居民需要定期健康体检的比例高于健康指导, 表明居民对疾病预防、维持健康的观念滞后于疾病的早期发现[6]。因此, 应加大健康指导与健康咨询的力度,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达到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农村居民要求医护上门服务的意愿达57.0%, 城市为32.9%, 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因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农村居民的这一需求, 提供优质的上门服务。

4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根据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存在问题构建社区卫生人才“二三四”培养模式。“二”, 即“两个贯穿”, 包括预防战略目标贯穿全程教学和侧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贯穿专业教学;“三”, 即“三个结合”, 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 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四”, 即“四个建设”, 包括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大纲建设, 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4.1 以“两个贯穿”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

4.1.1 预防战略目标贯穿全程教学

疾病预防与老年保健是社区居民普遍需要的卫生服务, 这两项服务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因此, 将三级预防教学纳入各科教学, 使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入学教育时, 以现场参观、观看录像等形式进行现代医学模式、全球卫生战略、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三级预防概念等知识的宣传学习。在第一学年进行预防医学导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为与健康知识教育, 改善环境及安全教育, 将预防战略思想贯穿于各专业基础课教学, 并在此阶段开设环境与健康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在第二学年将预防战略思想贯穿于各专业课教学, 并开设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康复医学、营养学、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社区医学等课程。在第三学年进行社区实习, 主要包括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调查、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体检;临床实习主要包括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护理, 卫生保健指导, 康复治疗与指导, 应急事件处理, 减少并发症, 行为改变咨询, 心理咨询, 健康宣教, 出院指导, 疾病预防, 环境改变等。

4.1.2 侧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贯穿专业教学

慢性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因此, 在课程内容上侧重慢性病、老年病。在专业教学中, 重点讲解循环、消化、呼吸、内分泌、泌尿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同时, 仔细研究学习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关系学等方面知识。根据生源和就业意向进行专业学习, 如生源和就业意向为基层农村, 应充分研究农村疾病谱, 了解农村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重点学习呼吸、消化系统的慢性病及传染病知识。如就业面向城市社区, 应充分研究学习循环、呼吸系统的慢性病及突发事件应急与传染病控制方面的知识。

4.2 以“三个结合”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

4.2.1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 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 应用社区常见医学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人群健康状况, 提出预防措施的能力; (2) 正确评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能力, 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知识进行老年保健及老年病的康复指导能力; (3) 分析、诊断和处理常见健康问题, 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 (4) 指导改善环境及公共安全的能力; (5) 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一定的抢救能力; (6) 社区管理和科研能力; (7) 建立连续性健康档案等基础信息资料的能力。

4.2.2 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主体,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强调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结合, 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 按照学生发展规律, 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工作重点, 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医学和社会学的精华, 结合社区工作实践,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2.3 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理论知识、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从维护健康到疾病防治, 从专科到全科, 从儿童到老年, 从个体到群体, 从家庭到社会, 都是他们的工作范围。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处理急危重症的专业能力。因此,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应将全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密切结合。

4.3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四个建设”

4.3.1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两个贯穿”“三个结合”原则进行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建设有利于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4.3.2 教学大纲建设

按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居民健康状况调查进行教学大纲建设, 提出相应的目标 (知识、技能、素质) 、要求、考核项目、考核标准, 将预防战略目标和侧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贯穿专业教学之中。

4.3.3 教材建设

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准则, 以居民健康状况调查为基础, 以地方为特色, 对原有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重组, 加强教材建设, 重点编写能充分反映本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教材, 将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反映到教材中, 从实际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4.3.4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制定有效机制和相关倾斜政策,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针对性进修、学习,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当地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高职称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并对其进行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其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音, 徐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2) :165-167.

[2]蒋忠, 严东明.盐城市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1) :46-48.

[3]沈小路.人口老龄化与离退休工作问题研究[J].群文天地, 2011 (16) :247-248.

[4]傅华.预防医学[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张雪娥,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及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 2013 (11) :19-20.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1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全科医疗的认识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我国发展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

1全科医疗的概述

1.1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1.2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诊所、服务中心、服务站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或将其妥善地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健康的职责。

1.3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转院的慢性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害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管理,对个人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协调疑难病人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一。②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尚未取得一致。③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只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未能融防治、保健于一体。④一些地区已建立的社区家庭档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医疗记录的功能。⑤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尚未规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对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

3发展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传统的卫生服务目标虽然也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增长,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已使社会和个人不堪重负,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医疗保障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因此卫生必须改革,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社区服务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使我国的医疗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高效率、低消耗、富有活力的管理运行体制,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得到适用、方便、廉价和优质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篇12

红山街社区位于广州市东部, 辖区面积为9.6平方公里, 2010年, 常住居民总数为50884人 (其中户籍人口16272人, 常住流动人口34612人) , 有6个居委、幼儿园5间、中小学3间、技校一间及大学一间。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下设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中心员工有150人, 全部实行全员聘用制, 医技人员有110人, 其中研究生学历占2%, 本科学历占28%, 大、中专学历占64%。本中心坚持健康教育先行的理念, 通过提高健康教育人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在辖区居民的各类人群普及健康基本素养知识和技能、大力开展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2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组织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中首先基于各级政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出健康教育服务的规范和对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其次, 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计划制定、人员培训、技术指导、效果评估和信息管理给予大力支持。另外, 本中心依据广州市社区公共卫生基本考核办法、广州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及黄埔区社区公共卫生考核办法等, 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 设立各项公共卫生专责人员, 并接受市级、区级及本中心的各项培训, 建立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 有目的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具体组织流程见图1) 。

3 健康教育内容简介

本中心健康教育活动涉及的主题内容包括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质量、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对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家长、慢性患者、传染患者、精神患者及其家属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手足口、狂犬病、登革热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开展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戒毒、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运用中医理论知识, 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教。

4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4.1 建设健康管理实验基地, 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2009年5月, 经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会批准, 在政府及企业的大力支持下, 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内设有慢病关爱家园、中医专家诊室、传统中医保健及治疗、心理关爱室、慢病专家诊室等, 同时将公共卫生十二项贯穿其中, 使各项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以健康管理实验基地为核心, 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及义诊咨询服务, 出版宣专栏及企业报纸健康教育园地。

4.1.1 针对不同人群

婴幼儿家长、孕妇、老年人、精神病患者家属、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在慢病关爱家园进行有针对性讲座共62期共1645人次参与, 取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如2010年开展孕妇学校专题讲座12期, 参加人数144人;开展围婚期讲座2次和免费婚检宣传活动4次, 发放资料共500份;开展了更年期专题讲座4次和更年期保健知识宣传活动4次, 参加人数约1171人, 发放资料约571份;还在社区开展妇女保健咨询义诊4次, 并制作妇女保健常识宣传栏2期。

注:*为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评估指标, 参见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评估指标说明及评估指标》, 2011

4.1.2 定期下社区做义诊咨询活动

利用大型节日, 联合街道、居委和上级部门进行针对性疾病的创文创卫活动。义诊达26次, 服务人次5140人, 发放宣传资料20多种, 共6260份, 免费胸透和免费建立健康档案。

4.1.3 定期下社区工厂、学校进行职业病防治、各类传染病的防控指导

到工厂对各级领导干部宣传职业病防治法, 对各类学校 (幼儿园、中小学) 进行传染病的防控指导, 如手足口病、腮腺炎、登革热、流感等, 具体方式包括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消毒方法指导等。

4.1.4 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达到预期效果, 除了请拥有丰富经验讲师授课, 优美的课堂环境及电气化设备外, 还使用各种办法吸引不同的人群参与, 如丰富的小礼品、免费体检项目、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等等, 保证健康讲座定期可持续地发展。

4.2 以健康小屋为切入点, 开展同伴健康教育

健康小屋是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活动的一大特色。组织开展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 开展同伴教育, 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控制了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定期交流与沟通, 在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上有所突破, 并且收效颇为明显。

5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效果及评价

5.1 健康教育项目主题开展符合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32个健康教育专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与材料45460余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44次、重点场所健康教育指导10次、各种卫生宣传日社会宣传8次, 还对诊疗患者以及慢性病管理病例进行一对一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 以及其他各项健康教育活动, 包括健康教育专栏设置、健康教育材料印刷、健康教育讲座举办、健康教育咨询等主题活动的开展都达到了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2009年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健康教育情况如表1。

5.2 健康教育干预后, 居民自我保健与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

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社区居民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及必备的健康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增强了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5.2.1分析结果显示, 健康教育普及后, 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3.4%, 其中, 对身高、体质量和血压的自我知晓率分别为79.34%、74.79%和70.76%, 说明大部分居民对自身身高、体质量的知晓程度较高, 调查中还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大, 社区居民的血压知晓率逐渐增高。

5.2.2 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后, 效果明显, 肺结核病知晓率课前81.1%, 课后达90%, 糖尿病知晓率84.5%, 高血压知晓率82%, 航海大学学生卫生救护知识培训:课前57.5%, 课后71.3%。2010年6月中旬对双沙中学初一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普及讲座并做知晓率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课前知晓率41%, 课后达71%。

6 讨论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中最重要的服务项目之一, 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科医师进行社区动员的主要手段, 也是与社区居民建立密切联系、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进行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既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也可以通过引导社区居民采取正确的健康消费观念,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是一个投入小而收益大的卫生服务项目[4,5]。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成立起就重视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 本中心健康教育建立了良好的组织流程, 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医务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以及全科团队相互合作, 树立了全民健康教育服务观念, 在提供健康教育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建设成为国家创中医示范社区、卫生部的全国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试点单位、广东省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基地。

当然, 本社区卫生中心在健康教育中还有很多需要今后努力完善之处, 如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不高, 只有9.81%的人经常主动地获取保健知识, 41.32%的人被动地获取, 还有13.33%的人从未获取过保健知识。在测量血压和血糖的情况中, 有21.80%的人从未测过血压, 48.14%人的从未测过血糖, 这两项基本的检查还需在社区居民中做更有力的推广。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信息技术统计分析筛出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制定管理计划、追踪随访服务新模式的应用, 给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需要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把生活方式教育与需求管理结合, 使社区居民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摘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开展, 作为其功能之一的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日渐突显。为了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广州市红山街社区卫生中心在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 建设健康管理实验基地, 建立健康小屋, 定期与患者进行交流, 使得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基本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及其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小屋,慢病管理

参考文献

[1]孙要武.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8.

[2]顾海, 杨心婷.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09, 23 (2) :194-196.

[3]温泉, 郭春江.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 (1) :75-76.

[4]陈双丽.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 :76-77.

上一篇:高热惊厥下一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