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安全教育(共12篇)
研究生安全教育 篇1
摘要:当代高校女生安全教育现状堪忧, 女生频频受害现象突出, 加强高校女生安全教育需求迫切、意义重大。本文从实现女生安全意识培育工作常态化、加强高校女生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拓宽高校女生安全教育途径和营造高校女生安全校园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高校女生安全教育。
关键词:高校女生,安全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一、高校女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 舆情关注度高
“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话题总能成为网上各大媒介的舆论聚焦点。8月17日, 重庆晚报一篇《20岁女孩错上陌生人车失联家属5万元寻线索 (图) 》的报道引起舆论关注, 随后该事件经热心网友在微博上传播引起轩然大波。当天, 网易新闻、中国青年网、华声在线、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纷纷对该消息转载报道。同时, 央视新闻、楚天都市报、新闻晨报、京华时报、人民网等众多微博都转发呼吁寻找。8月26日, 在重庆女孩高渝失联遇害事件还未平息之时, 来自《苏州日报》的又一则关于 “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消息再次引发网友关注。
为什么女大学生受害会让舆情不断扩散?鲁迅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人们心里, “女大学生”是一个相对“高贵”“知性”和“冰清玉洁”的形象, 这样的形象与其遭遇的悲惨形成巨大落差, 因而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新闻种类。人们既喜欢这类新闻又喜欢消费廉价的道德教育——“女大学生怎么这么蠢”, 是咎由自取。
(二) 高校女生安全教育投入低
我国的安全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 尚有很大的差距。过去学校的应急教育较为零星, 缺少系统的教育, 多集中在交通、消防安全方面, 缺失女生安全教育。当下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品德和分数, 也忽视了对女生基本安全常识的教育。在中国的高校中, 真正坚持女生安全教育常态化的几乎没有。反观国外, 俄罗斯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自1991年起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2003年开始, 《生命安全基础》成为必修课,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要学习, 计入毕业成绩。俄罗斯实行十一年制义务教育, 从一年级至十一年级均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 每周1个学时。[1]俄罗斯安全教育注重教育学生在遇到不法分子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训练、演示、模拟、演习等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式的有趣活动中获得自我保护的本领, 可操作性很强。
古人云:“授人以鱼, 莫若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高校女生安全教育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安全, 还要告诉她们怎样才能获得安全。
(三) 高校女生人数增加
当下, 全球高校均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中国高校也不例外。 据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 普通本专科女生人数为1300多万, 比男生人数多100多万, 占学生总数的52.12%。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既给学校工作增添了活力, 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然而高校正面临着社会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威胁, 高校大学生的安全也受到各种隐患的威胁, 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安全更是令人堪忧。正是由于女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防范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以及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二、高校女生安全教育策略
(一) 实现女生安全意识培育工作常态化
安全教育是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常抓不懈, 形成常态化。要切实加强女大学生刚入校时安全知识教育, 增强其安全防范知识;要做好女大学生假期前后、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工作;要抓好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 让女大学生随时提高警惕, 确保安全。
(二) 加强高校女生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抓好骨干队伍建设, 就是要培养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安全教育队伍。高校保卫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 做好配合工作, 并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 扎实做好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当前, 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多是以辅导员为主, 专业教师参与的少, 社会力量参与的更少, 形成了靠辅导员单打独斗的局面。而辅导员因为时间、精力以及学识有限, 常常充当了“消防员”的角色, 往往只重视大学生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 而忽视了事前预防。
(三) 拓宽高校女生安全教育途径
为了真正吸引学生, 让学生对理论化、形式化的安全教育牢记于心, 创新教育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学校要开设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课程。采用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模拟、技能演练等方式进行安全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她们察觉到各种安全隐患, 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兴传播手段直观、及时地给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通报安全信息。第三, 开设安全教育网络课程。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 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时间、自身的需求适时选择性地学习。
(四) 营造高校女生安全校园文化氛围
英国的M·波兰尼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言传的知识, 一种是意会的知识, 意会的知识比言传的知识更根本”[2]校园文化氛围就是这种意会的知识, 它是无形的, 是以其潜在的意识形态感染学生, 让学生体验学校的整体精神追求, 从而产生思想升华和自觉意愿。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影响的方式主要是感染、熏陶, 通过无意识发生作用, 通过潜移默化内化为一定的素质。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 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电视、黑板报及宣传栏等多种手段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文化宣传。同时, 还可通过开展安全周活动、安全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用安全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 引导女大学生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养成重视安全的习惯。
高校女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能将女生受害事件认定为咎由自取、命中注定、甚或是偶然事件, 应强化安全教育, 帮助高校女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俄罗斯把安全教育定为必修课[EB/OL].[2014-08-29]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8/29/c_1112283625.htm.
[2]夏军著.非理性世界[M].第一版, 上海三联书店, 1998:14.
研究生安全教育 篇2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校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全教育,并提出了几点适当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安全教育创新
前言:关于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校园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诸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盗窃和诈骗、社会交往及大学生自杀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高校的重大安全隐患。加强对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它关系到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关系到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主题:关于校园安全这一话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前任的研究也给我很多启发。我通过在网上浏览了大量文献资料,下载了二三十篇有关安全教育的文章,研读了好几十篇。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全教育研究这个主题。
一、校园安全
谈到校园安全,有必要明确校园安全的内涵。关于“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但是,通过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些观点离不开校园安全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的涵义是公共安全涵义在校园所在范围内的自然延伸,即校园内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包括不被侵害和保全的形态,这是从狭义上讲。广义上其内容还包括公共秩序,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讲,校园安全的主体指在校的大学生及教职工;客体包括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身心、财产安全,公共或集体财物安全以及教职工、学校集体所有的著作发明等知识产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
二、高校校园安全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一生当中人格和思想以及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收费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的缓解和治疗,如果受到强烈的刺激,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心理安全问题突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日益增多。同时,因年轻单纯好奇,易受不健康文化的诱惑,特别是“黄、赌、毒”的危害。
(二)大学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作网络会议上指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已经到了非整不行的阶段。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 厅、录像厅、网吧等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引发事端,影响到校园秩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吧,很多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也层出不穷。
(三)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有待加强。
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和改革滞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强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然而高校保卫工作却没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名为“保卫处”,却不具有执法权,缺乏打击力度和权限,起不到相应的震慑力。由于种种原因,保卫人员本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不具备新形势下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落后,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准备不足,在有突发事件时处理方法方式欠妥。另外,部分高校领导对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安全保卫方面的硬件投入不够。
(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多在20 岁左右,而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还不能完全预知。一旦父母和老师不在身边,自己独立面对社会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留下种种安全的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处置不当,使得危害加重。
三、高校校园安全教育的积极意义
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安全是一个学生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在生活方面的、思想上的、心理上的安全有保障。学习安全知识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身的安全,还可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防止不良文化消极影响。
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状况
(一)高校扩招以及教育观念的“势利化”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新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自97 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学生成分更加复杂化,素质层次差异较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严重滞后,这就使得学生与校园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工作由于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活动大多数被学校所忽视。学生很少受过系统的法制、法规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他们自我管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经常会为了追求名誉,为了学位或毕业证书,铤而走险做出种种违纪违规的行为。
(二)高校内部体制的改革给安全带来新的隐忧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后,对社会实现全方位开放。这对高等教育走“学校办教育,社会办学校”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隐忧。首先,大量外来人员在校内打工,这些打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安全文化知识甚至日常安全常识缺乏,流动性大,和校内职工甚至领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易管理。其次,高校后勤化改革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后勤集团服务范围的扩展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后勤集团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学生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与大学生之
间的矛盾、摩擦、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从而为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麻烦。
(三)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对于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网络也成为了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渠道。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受到不健康信息的诱惑、侵害。同时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隐蔽性等特征,有的大学生经常会因现实世界的失意,在网络中重新塑造另一个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个性,用尽各种方法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五、面对种种挑战,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高校学生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建立科学的安全工作管理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办学、民主办学的需要。
(一)、逐步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首先,我们应该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建立党政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各学院各负其责,辅导员直接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顺理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其次,我们应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通过逐级落实责任制和落实岗位责任 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实行分片包干制,各司其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二)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一是学习制度,学习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将上级的有关要求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行动和习惯,增强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监督、检查制度与约束机制,将学校监督与学生自律相结合;三是信息畅通制度,建立以学生宿舍长、班长为基层信息员,以学校分管学生安全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班长——宿舍长——宿舍成员为主线的信息畅通体制,及时搜集内部性、预警性情报,掌握工作主动权。积极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针对学校的渗透破坏活动,尽可能使学校的每个角落、每段时间发生的事件都能及时反馈到
有关组织和人员,使事件得到及时的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1)进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促使学生学法、知法,最终达到守法。
(2)加强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网上课堂、专题讲座、留言版等形式,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网络监督工作,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和影响;建立一支专业、精干的管理队伍,做好网上教育、引导工作;校领导以及学校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网络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人力和物质保障。
总结:学生的安全是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的问题,而仅有学校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同学应有校园主人翁意识,与学校一道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强安全工作建设和管理,为自己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不安全因素,直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逐步减少、消除校园安全的发生,还学校一片美好和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廖善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 ].产业与科技论
坛,2007 ,(11):14931.[3 ]刘振华.校园安全问题的成因和防治对策[ J ].法制与经济,2008 ,(5):954.[5 ]张啸.新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思路[J ].公共管理,2008 ,(8):121
22.[6 ]王晓鹏.浅谈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4).[7 ]王从严,霍军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08,(22).[8 ]张人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安全与健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 小学 安全 教育
学校的安全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孩子的健康与平安更是每一个家庭无时无刻的牵挂。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将会为学校、学生和家庭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作为学生安全维护的责任一方,学校应当在落实相关学校安全教育指示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关爱学生成长。
一、农村小学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校园内部设施陈旧老化
在日常的体育运动或者户外活动中,学校内部设施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然而在如今的小学校园中,篮球架、单杠、双杠等学生经常游戏的体育器材却存在着陈旧、老化、易倒塌等危险,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近些年,发生过多起学生在攀爬篮球架等体育设施的过程中设施坍塌的事件,校园内部设施的维护整修问题应得到校方的高度重视。
(二)自然灾害与火灾的发生
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的发生也对学生的校园安全造成威胁。在正常的教学期间,校园是人员极为密集的场所,一旦突发自然灾害,学生的疏散和安顿将是学校面临的重要工作。学生对于教学楼内部的逃生路线还欠缺了解,学校一方也缺乏定期的逃生演习,人为与自然因素都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三)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心理落差,造成社会中某些人的心理扭曲,将对生活和社会的不满情绪用暴力的手段报复给校园。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小学校园曾经发生过社会人员持刀砍杀、砍伤小学生的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二、影响校园安全的多方因素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大事,安全的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而影响校园安全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
(一)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职责落实不彻底
安全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杂,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着对工作职责的落实不彻底,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农村小学仍然将教学工作作为主要的任务,对于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仍然不够甚至会有疏忽。农村小学对于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到位,没有设计安全便捷的教学楼逃生路线,也没有安排定期的逃生演习以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传递足够的安全内容,学生的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差。
(二)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
在农村的大部分家庭中,安全教育是少之又少的。家长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自身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学生受到家长或者监护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安全意识也会减弱。同时,农村小学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在外打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与父母相比,祖父母的照顾较为溺爱,当孩子进行危险游戏或者有不安全行为时,常常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社会层面对于校园安全的关注欠缺
校园的安全教育不是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社会的关注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政府部门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经济发展和增加收入上,而忽视对教育,特别是安全教育的发展。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经常会选择学校这种人员密集,并且抵抗力较弱的场所进行破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安全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加强农村小学校园安全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度和应对能力
安全教育,重在落实。学校必须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落实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做好对于校园内部设施的维修和保护工作,成立校园安全应急小组,制定系统的校园安全教育方案,设计最方便快捷的逃生路线,安排定期的逃生演习和校园安全讲座等活动,使得校园安全教育系统化、制度化,真正把安全教育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保证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提高家庭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影响力
学校的安全教育需要每个家庭的积极配合。家长或者学生的监护人应当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安全知识,为孩子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言传身教。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除学习成绩外还应当关心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安排家长会或者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集中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可以有效地接收学校所传达的安全教育宗旨,积极合作,共同维护孩子的成长
(三)提高社会对于校园安全的支持力度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义务。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支持。首先在经济上,政府应当给予学校充分的经费支持,使得学校有财力维护校园设施,及时更换老旧的器材。此外,相关部门应当投入足够的人员保障校园的安全,杜绝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是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总之,良好的校园安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树立安全意识,明确自身的安全责任,并认真地落实好安全工作,才能真正保护我们学生的安全,才能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段强.关于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J].资治文摘,2011.
[2]刘亚轩.国外小学安全教育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
[3]温志旺.刍议小学安全管理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1.
[4]苏道勤.浅议农村小学安全教育[J].广元日报,2012.
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研究 篇4
第一,国际形势演变的紧迫要求。近年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在各种重大国际问题上作用发挥的日益明显,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针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力度日益增强。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戒令》充分展现其意图。该《戒令》以文化战争的姿态指出:“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在美国如此赤裸裸的强势文化攻击下,如何守住青年一代的文化主权,已然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第二,文化强国路线的题中之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多次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这一宏伟目标的推进和最终实现,都是以文化安全为前提的。
第三,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内核。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这就涉及一个非要重要的前提性问题:“以什么样的文化育人?”毋庸置疑,应当是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先进的当代文化为合理内核,因此,如何守住文化阵地,就显得愈加重要。
二、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不论是占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还是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价值观教育,都较少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在多元化充斥各个角落的当下社会,想要在极具开放力,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多样,反思精神较为突出的大学生中构建一种主流的文化思潮,需要进行比以往更深入的思考,不能再单纯依赖已有渠道和方式。
第二,后网络时代信息复杂化。新媒体的发展引领着人们进入后网络时代,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海量而复杂,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有了更多更便利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困难愈加严峻。
第三,文化事业商品化。文化事业有其独特的发展属性,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风气呈现出过于商品化的倾向,文化事业也未能幸免。在以“效益”二字主导的价值体系下,想要树立符合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高水准文化发展标杆,无疑更加困难。
三、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策略分析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渠道,牢固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安全这一概念虽然在学界已引起相应重视,但我国大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并不充分了解,更甚者完全没有相关意识。所以,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如思政理论课、各类讲座等平台,向学生传达解释何为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迫切性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树立清晰的文化安全意识。
第二,建设新媒体平台,深入推广优秀文化。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接受文化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要渠道,其效果在很多方面已远远超越思政理论课等主流教育平台。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更加时尚活泼的方式,推进优秀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形成对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势对抗,为文化安全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保障。
第三,繁荣校园文化活动,掌握文化制脑权。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够以更为轻松的方式进行文化安全教育。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形式,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文化观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输送给大学生,掌握文化制脑权,提升大学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侵略的能力。
文化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性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必须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群体,因此,文化安全教育应重视,应先行。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篇5
心理安全是一个新概念,广义的心理安全主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或精神上具有比较稳固、能抵御外界力量所带来的心理刺激的防线,有效规避各种心理险情的发生;狭义的心理安全指的是人们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安全情景时所具有的一种内心平稳、不受威胁、不用戒备、不被指责和批评的心理状态,内心有一种安全感。在本文中,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指的是狭义的心理安全,是指大学生能以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种内外因素、环境、政策的变化,时刻保持内心平稳、不受威胁、不需要戒备、不被攻击、伤害、指责和批评的心理平衡状态,有一种内在的心理安全感。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主要现状
目前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呈现出乐观开朗、精力旺盛、学习欲望强烈、意志力坚强、人际关系和谐及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但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高教体制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大学生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尤其是近几年来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考试作弊、抽烟、酗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大学生犯罪和自杀的比例在不断攀升,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心理障碍问题引起的。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致使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例如:强迫、暴躁、固执、消沉等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他们极易陷入抑郁、焦虑、烦恼、恐惧等心理困境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身心遭受严重创伤,以至于自杀、凶杀的惨案屡屡发生。例如,“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中南大学王啸杀人案”、“‘丑歧视’引发四川大学高考状元曾世杰杀人案”、20“西安音乐学院撞人杀人案”等。以上极端案件发生后,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降低了。近10年来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研究报告,国内外相关报道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约为10%~30%,他们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许多调查显示,目前全国30%~40%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的学生比率约为10%~1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理想。事实上,心理安全隐患比外在安全隐患更隐蔽、更难监控,爆发更加突然,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都有可能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而以上数据和发生的极端案件警示我们,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已经十分突出,将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策略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案件等现实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深思,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不容忽视,高校应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建立“四级联动心理安全保护体系”,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五早”预警工作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成立由“保卫处、学工队伍、各二级学院(系)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机构领导小组,积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汇告制,以及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学生管理部门、学校”为主体应对学生突发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为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高校应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自助与助人能力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每周将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汇报一次,并填写好学生心理问题周报表,要求观察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潜在危机的学生,他们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辅导员及班主任汇报,如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存在精神症状的学生,各二级学院(系)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报告,并注意报告过程中的保密原则。高校建立以“学校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主、以“各二级学院(系)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和班级心理委员”为前哨的“四级联动心理安全保护体系”,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即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重要作用,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疏导,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专业教师做客心理咨询室、“心语”信箱、心理热线电话预约、心理咨询网页学习等个体咨询形式,以学生会和团委社团为载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心理报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按需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固定场地和固定经费,适时开展学生团体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减缓他们内心的压力,释放和转移不良情绪情感,巩固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通过对有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念头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
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作为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他们的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频繁的老师,是广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应该具有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心理调节方式,对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因此,高校应十分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培养,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落实专项经费,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讨论和专题论坛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有机会经常派送他们参加省市级专业培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习专业理论和教育工作方法。
(四)定期开展心理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学生电子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应对每年入学新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为他们建立电子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选出有心理障碍问题和自杀倾向的学生,重点关注家境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身体缺陷、失恋、违纪、家庭遭遇突变、受到意外刺激、父母离异等特殊学生群体,并对其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安全隐患排查,排查出存在心理疾病患者或精神疾病患者,对已经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个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活动中时常出现的心理压力问题,要经常和他们谈心,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缓解内心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患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有精神病史的大学生,建立预警对象数据库,及时进行跟踪了解,主动约请他们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安排资深的心理专家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并根据其危机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定期测量辅导。高校应及时疏导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障碍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四、结语
班级安全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安全教育;校园安全;安全措施;安全意识
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保障学校教育有序进行的基础。然而,结合当前的学校安全教育情况来看,其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比如,许多学生普遍缺乏生存自救能力,一旦遇到危险根本不懂得如何自救;还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在课余活动或校外活动中常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以至于诸多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为当前班级安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班级安全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班集体作为学生开展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在班级内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明确好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安全知识,甚至具体到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等。其次,班级安全教育活动可以针对本班级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个性化教育,及时解决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为活动的参与者都是自己熟悉的本班级同学,这就让大部分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在团队合作中保持默契感,进一步促进彼此的友谊。
二、班级安全教育活动内容设计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班级安全教育活动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从意识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之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
1.活动宣传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主题班会、动手制作黑板报等活动,可以向学生普及消防、交通、饮食卫生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安全知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比如,组织“防火安全常识”主题班会,教会学生如何预防野外火灾、家庭火灾和公共场所的火灾等,以及遇到这些火灾时应该如何逃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期“交通安全常识”的黑板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和设计内容等。
2.口头宣传
安全知识应该渗透进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除了组织参加具体的宣传活动外,班主任还可以在教室内张贴简短又顺口的安全标语。又或者把安全常识编成押韵的顺口溜,让学生边念边加深记忆。比如,和火灾防范相关的《火灾应急“十要”》,既涵盖了发生火灾后应该如何逃生的主要内容,又简单明了,朗朗上口。
3.制度约束
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也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其次,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日常管理办法,组织学生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二)以活动为载体,在训练中增强教育效果
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渗透安全意识,是提高学生安全观念的最有效方法。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逃生训练、防灾知识竞赛和实际演练类的活动,将所学的安全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1.模拟灾难现场,进行逃生训练
为了提高班级安全教育的教学效率,在开展完安全主题班会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专门的训练室或者户外进行逃生训练。比如,模拟火场逃生训练时,可以运用舞台干冰等制作出烟雾效果,让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走安全通道逃生。或者,组织学生到消防训练基地进行绳索逃生训练等。通过参与这些演示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面对灾难时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沉着稳重的性格。
2.组织知识竞赛,开展小组讨论
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已学安全知识,也是强化安全教育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因为学生对于竞赛类的活动大多比较感兴趣,而且组织学生参加这些知识竞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班级主题会上组织一些安全知识辩论会、安全演讲活动的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表个人见解等。其次,在讲到某个安全事例时,班主任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分辨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从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班级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努力,从重视安全教育着手,在掌握基本安全常识的情况下,再通过实战演练和防灾训练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面对灾难时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班级安全教育的真正作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双启.安全科学研究方法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9).
[2]谢中强.中学安全教育的探究[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4).
中职学校的安全教育研究 篇7
一、加强中职学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要做好中职教育的各项工作,除了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之外,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安全教育。近年来,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披露的中职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如2015年9月,广东惠州某学院校园内发生学生持刀打架斗殴事件,导致6名学生受伤;湖北某市今年10个月内发生学生事故达24起;广东某市中职学生无证驾驶摩托车,失控造成车上三名学生死亡,等等。作为学校必须把安全教育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把安全教育融入各项工作当中,坚持预防为主,以惩为辅,防治结合。
二、中职学生存在的安全问题
中职学生年龄较小,95%以上的学生首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校,缺乏社会经验,尤其缺乏安全知识。另外大多数学生学习较差,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如自卑感,自暴自弃,无心向学等。总体来说,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楼和实验室安全。教学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器具有可能因为学生的操作不规范造成事故;人群密集有可能发生踩踏事件;实验室、计算机房更要注意用水、用电安全,等等。二是宿舍安全。主要集中在防盗、防火、安全用电方面。如学生财务丢失,由于个别学生点蚊香引发火灾,私拉电线,等等。三是女生性侵害事故。主要发生在校外,表现有交友不慎、误信网友的,深夜独自外出的,抵制不住社会、金钱诱惑的,贪玩,经常进入酒吧、KTV等复杂娱乐场所的,等等。四是同学之间矛盾激发造成的。同学之间相处有可能发生矛盾,控制不好,容易激发为各类人身伤害事故,如打架、围殴、蓄意伤害等等。五是交通安全事故。如闯红灯、骑车随意变道、无证驾驶摩托车、搭乘无牌无证车辆等等,也容易发生事故。六是艾滋病和毒品。个别学生吸食摇头丸、K粉,甚至将毒品交易渗透至校园;个别学生交友不慎,不能做到洁身自爱,感染艾滋病,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在学生当中。七是溺水事故。每年夏天,总有学生私自在江河湖泊游泳,加上缺乏安全自救设备,造成溺水事故频发,吞噬了不少年轻的生命。八是火灾事故。个别学生私带火种、抽烟、点蚊香造成的火灾;在家不注意用气、用电安全造成的火灾;违规进入娱乐场所遭受的火灾等等,这些事故都时有发生。九是顶岗实习安全事故。中职学生在第三学年即将离校进入企业实习,这也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如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工伤、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等。
三、如何开展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1)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首先,安全工作领导要重视。学校应该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为校主要领导,并且明确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成员、股室的具体责任;做好全体师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把安全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领域。其次,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循,明确分工,责任具体,措施到位,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等形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工作体系,全方位设防,将安全工作覆盖至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留死角。
(2)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文化节目,丰富课余生活,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职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文艺表演、运动会、各项比赛、各种兴趣社团等,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运用校内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安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在此氛围中,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情操得到陶冶,安全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只需要在恰当的时间、采用恰当的方式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其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教育工作机制,与时俱进,与时代相结合。中职学生相对其他学生而言,有其特点。安全教育自然不能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采用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中职安全教育要跟上形势需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运用网络开展安全教育,既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克服了安全教育课时安排方面的缺陷,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增强安全教育的即时性、有效性。
(4)做好日常考勤,充分利用好班会课,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教师每节课都要清点人数,特别是迟到、旷课、早退的学生,要及时联系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应结合日常工作统筹好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班会,通过播放安全教育视频,警示学生、教育学生、增加学生安全知识。同时,要通过与学生谈心、走访调查,关注重点对象、易发人群。另外,通过广播、板报、举办讲座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早发现,联系家长,耐心沟通。
(5)多方互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局面。安全教育工作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是难以做好的,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往往发现个别家长对安全教育的不重视,安全知识了解甚少,这也关系到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对此,可以通过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安全知识手册等方式,提高家长的安全责任意识与知识水平,将安全教育工作延伸至家庭,更好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6)加大投入,做好后勤保障。安全工作不是镜中花、水中月,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依靠现代化技术,加大安防投入,增加安防技术设备,构建现代化安防体系。比如聘请专业保安,在重点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购买消防器材、防爆器材,加强对电线线路的检修与更换,巡查楼道、门窗、应急照明,增加巡逻次数,等等。
(7)放眼职业教育全局,兼顾安全生产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之后,即将离校面临一年的顶岗实习,是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当前,我国仍处于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职业病、职业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而学生对安全生产并没有很深的认识。非常有必要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安全生产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其次,要普及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第三,结合具体的专业和岗位开展专业性的安全教育。第四,要强调顶岗实习期间个人生活方面的自律,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教育是中职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安全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职生安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
[2]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07).
[3]李倩.浅谈中职学校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2).
学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一、学校安全教育实施的问题分析
(1) 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 个别学校追求自身的升学率, 将升学率看得十分重要。同时, 一些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 流于形式。如一些学校领导利用早操时间让学生注意自身安全, 设置安全活动日, 宣传学校安全事故新闻等手段应用最为普遍。很少有小学利用创新的方法实施安全教育工作, 也很少有学校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在安全教育工作中, 还有学校将硬件安全作为管理的重点, 总是找硬件上的问题, 忽视了师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2) 安全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自救知识以及安全责任都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安全知识的传播以及安全责任教育, 让学生了解预防安全事故的相关知识, 理解自己在安全事故中应当承担的责任或者应当作出的应对行为。利用安全技能教育, 让学生掌握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 实现保护自己的目标。但一些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只重视安全知识教育, 认为了解了知识就能保护自身安全。
(3) 教师的安全知识与意识不足。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 小学教育工作者忙碌在教育一线, 将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在教学研究上, 没有精力去学习安全知识。同时, 由于学校管理者也很少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去学习安全知识, 使得一些教师的安全意识不足, 所掌握的安全技能也不尽丰富, 无法给学生作榜样, 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落实。
二、学校安全教育实施的对策分析
在小学教育中落实安全教育, 是提高学校安全度, 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实践。面对学校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安全教育对策。
(1) 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初级时期, 他们的可塑性强, 但稳定性弱, 教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安全教育的落实, 其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也是为了社会安全 (因为学生的安全是社会安全的一部分) , 同时更是为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校领导者应当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将安全教育视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视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2) 协调各方面的安全教育责任。就目前来看, 全国各地校园中发生的安全问题并不在少数, 学校内的安全隐患也较多。因此, 学校要在重视安全教育的前提下, 从学校的基本情况出发, 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共同落实安全教育工作。首先, 学校要就安全教育工作召开大会, 对学校当前的安全教育形式进行分析, 在引起教师重视的同时, 也会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其次, 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如可以在班会上引导学生总结自己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也可以开展实时性安全教育。当发现学生有安全系数较大的行为时, 要及时给予提醒。最后, 学校要强化全体教职工的安全意识, 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找到安全责任。学校的行政部门要做好安全文件传达与整理工作, 宣传部门要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 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大学生管理力度, 后勤部门要重视后勤工作的安全性。只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 才能让校园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3) 丰富安全教育的具体方法。安全教育的方法是否丰富, 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兴致。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教育或者行为教育上, 学校要利用多种教育形式, 对学生的安全学习积极性加以提高。在新生入校之际, 学校领导要提出安全要求, 让学生在入校之时就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将安全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每两周一次安全课, 让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看电影、看安全新闻视频,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安全学习感受。同时, 学校也可以针对安全教育主题, 开展安全技能比拼活动, 让学生通过演讲或者实际操作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安全技能, 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 必须要予以重视。学校只有给予安全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 关注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才能让学生安心学习。同时, 利用合理的安全教育工作, 打造安全和谐的学校氛围, 也是校园管理工作满足教学需求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何春阳.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12 (06) .
[2]董宏华, 张守煜, 甄金凤.浅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及对象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5) .
[3]李开勇, 冯维.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10) .
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篇9
一、生命安全诉求下的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价值
生命安全教育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 避免人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 安全意识的教育, 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1]
生命安全是学校教育的前提, 如果学校失去了生命安全这一前提, 一切意义也将失去。从生理的角度看待生命安全的意义, 就是有了健康的体魄, 才会有依附其上的一切;从人性的角度, 健康地活着, 方能对得起给予我们的, 我们也将要为之付出的这个世界。因此在今天的社会里, 某种程度上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件事情上, 就是看其能否对人的生命给予最大的关爱, 人们在这个环境里生活是否真正感到安全。就中学生而言, 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 另一方面, 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
生命安全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 是一种动态的生命教育, 也是一种直接的生命体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教育内涵的深化, 对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以生命的视角审视中学教育, 促进中学生生命的不断成长, 中学生命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最具体的实践创造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 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魅力, 使生命通过教育而获得自身的完善, 以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其作用于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青少年, 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增强体质和应对危险事件的能力, 以此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什么样的课程才有生命教育价值
有效的生命教育课程应该指向人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这当然包含生命安全教育, 但更应关注对生命历程的享受状态。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就是赋予生命以新的体验和意义。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有幸福感, 而不是把生命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急功近利的应试文化太关注“客观知识”, 而忽略了个体的“生命意义”, 从而制造了许多失败者, 使他们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感。即使那些在当下教育模式中成功的“知识丰富者”, 也可能被单一的“分数至上”的价值所填充, 从而使得他们的生命变得单调、乏味和麻木。“知识守护生命”是“知识中心取向”课程的延伸, 主要建基于“知识中心”、“知识至上”、“知识就是力量”的科学主义信念, 却忽视了人文意义之于生命的真实价值。
生命守护不只是依靠知识, 更源自一句承诺、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事实上, 复杂的情境需要的是复杂的人类智慧, 是一些超越知识的综合能力。[2]所以, 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课程”不只是选择知识, 更需要关注具体情境的设计, 需要通过参与活动来丰富体验, 习得生命的意义, 提升个体的生命信念。课程是一个过程, 不只是讲“课”, 更需要关注教育活动之“程”。“课”只是知识的组合, “程”代表着人参与活动的整体过程。同样, 生命教育不能仅靠教师简单的课堂教育完成, 更需要在多样化的实践下完成生命意义的认知与自我救赎。
许多灾难与安全事故一再警示我们, 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承担起更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 这是人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诉求。人类社会发展对生命安全防护以及应急避险能力的弱化, 呼唤学校教育本真价值的回归。我们需要站在人的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的视角, 对当代学校教育价值进行重建, 建立“基于生命存在的安全技能教育”、“基于生命维系的生活技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运动技能教育”三维价值观, 将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纳入中学生课程教育结构之中。通过生命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品质, 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生命及人身安全。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使其对危机有一个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 牢固树立“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遵纪守法, 和谐共处”的生命意识。
三、中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构建
系统、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对于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价值。[3]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安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使中小学生在各种活动领域中, 能够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危险, 预防有害生命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 以及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等。包括:身体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社会安全教育三方面。其中身体安全教育包括: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运动器械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非正常身体状态下身体素质训练、人体生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安全教育包括:应对突发事件的承受力与忍耐力、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坚忍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社会安全教育包括:自救与自护、自身防卫技能、健康的生活方式。
1. 身体安全教育
通过在教学中开展各种生命安全教育训练, 使中学生了解自身素质的缺陷和身体机能的薄弱环节, 为今后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升提供依据。在教学中逐步突出攀登爬越、耐力跑、障碍跑、跳跃、球类对抗等内容, 提高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体质, 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到来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容沉着应对。
2. 心理安全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存技能、安全知识的同时, 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各种合理的自救、互救等实践发展学生多种动作技能的同时, 设置一定的困难, 磨练学生的意志。要求学生能够挑战自己的体能, 挑战自己的极限, 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磨难与快乐、竞争与协作的生命乐趣。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安全自救竞赛, 赛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3. 社会安全教育
在学校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适应环境和生活化的特征, 通过团队挑战项目, 逃生模拟练习等内容的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团队间沟通、协助、配合, 发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 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通过活动中角色的转换, 使学生亲身体验在困境中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形成当今社会所必需的责任感、竞争意识,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发展到今天,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要求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因为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全面的素质, 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安全教育, 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 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
摘要:从中学生生命安全的源本诉求角度, 对当代中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价值进行分析, 我国应当开设专门的适合于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中学学校教学发展的总体规划,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周围危险因素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识别生活中有害因素的基本能力和应急避险、逃生的技能, 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慧萍.中小学安全教育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王子朴.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J].体育教学, 2009 (12) :21-22.
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 篇10
1 日益宽泛的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涵
就公共安全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丰富的范畴。从法学理论分析,所谓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1]。从管理理论分析,公共安全问题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组成。现代国家安全观已经超出传统的军事和国防范畴,因此公共安全的含义囊括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科学技术保密、矿产资源保护、国际贸易畅通、货币金融稳定、公众心理稳定等方面[2]。
高校基于其人、财、物的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形态的复杂多样,“校一院一系”科层结构等特性,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安全也具有社会公共性。因此,高校公共安全涉及公共安全理论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转化和表现。就高等教育与高校组织的特性而言,高校公共安全是一个拥有多重涵义的范畴:可以表征为一种秩序状态,即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活动的良好秩序;可以表征为一种文化心理,即反映了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稳定和谐的安全氛围,主体具有安全感;可以表征良性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机制,有效地协调高校各项活动;还可以表征为主体期望的结果,即实现学生与教职工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益免受侵害,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外力干扰[3]。
针对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变得日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安全教育,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隐蔽战线斗争等领域;(2)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包括对大学生人身安全造成损害的原因,一般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侵害和不法侵害等;(3)网络安全教育,指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等;(4)消防安全教育,指教给学生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等;(5)交通安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6)心理安全教育,即采用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4]。
2 国内外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的现状
2.1 国外的学校安全教育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校园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问题”的研究。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卡特里普(Cutlip)、森特(Center)等对美国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成本上升、公众要求增长、学生人数和政府支持下降、媒介报导少而肤浅、公众批评和财政危机提出了一些对策。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危机的是美国学者库姆斯(Coombs),他从宏观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危机进行研究[5]。
近年来,国外学者们对校园危机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兴趣增多,成果颇丰。较权威著作是美国学者勒纳(Lerner)等编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该书针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Acute Traumatic Stress),如自杀暴力、滥用药物、怀孕试婚、车祸幸存者、骚扰等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该著作被誉为“一套校园危机的综合反应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该计划已经为日本、德国、中国香港、台湾等数百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如众多大学、高级中学、中学、小学、医疗中心、媒介中心、政府部门、社区和警察局等提供过服务,影响十分广泛。美国政府自“9.11”事件以来,总结近年一系列反恐事件的经验,认为危机管理包括四方面内容:缓和(Mitigation)、预防(Preparation)、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在此基础上,美国教育部认为,应对学校危机的核心是学校的全面安全,即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和幸福。并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了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值得一提的是,国外还专门建有一个“校园危机反应网站”,访问量很大[6]。
此外,日本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方面有较多成功的经验。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为了将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不仅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和灾后重建等灾害对策体制和综合防灾技术体系,而且在防灾教育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经验,比如:学校与社区通过互动开展地域消防宣教活动;运用“客座”教师制度开展“未来消防士”示范教学工作;提倡体验式的防灾教育;有选择的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防灾体系(学校就是灾后第一避难所)等等[7]。
2.2 国内学者关于学校安全教育研究
进入21世纪,国内组建了一批有关危机管理研究的队伍,一些高校也纷纷建立了校园危机管理研究机构,校园危机管理方面的著作陆续出版。在我国港台地区,对校园危机的策略性研究发展迅速。在香港,1999年胡洁婷等编写的《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较为方便和实用。而于同年开始启动、由小童群益会和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合办,优质教育基金赞助202万元的“校园危机支援计划”则更为系统和全面。该计划针对香港地区学校中常见的五大类危机——自杀、校园暴力或欺凌、滥用药物、性骚扰或性侵犯和精神健康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己经为约90所学校的老师提供不同专题的到校工作方法或到校减压活动。在台湾,由吴莉玲撰写的《十大校园危机管理手册》,对台湾中学流行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自杀自伤、校园暴力、学生犯罪、师生冲突、外力入侵校园、滥用药物、性侵害和集体食物中毒等,开展了专项研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很具实用性和操作性。一些高校如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大的相关专业也开展了类似课题的专项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和案例,较有参考价值。但多局限在中小学范围,地方色彩浓厚,推广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公共安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
这类研究将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同高校管理育人的观念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同存并举,认为高校的主要职能与责任之一就是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包括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管理、保密管理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谈如何维护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强调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责与任务,以及对大学生校内外安全问题的管理问题。
(2)对高校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研究。
这类研究论证高校公共安全的重要意义,认为目前的高校制度建设情况不佳,涉及到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制度问题,有些高校实行的是“土办法”,有的高校则是“没办法”,实行“无为而治”,因而呼唤高校建立健全安全法规,以实现公共安全法律机制的作用。
(3)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与模式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问题、高校校园治安防范问题、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等等。有学者分析认为,目前高校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安全意识的缺乏和淡漠,而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是消除这一隐患的关键所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的方法是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应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公共学科同安排、同布置、同考核、同评比。除此之外,应协助指导学生成立相应组织调动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性别、专业、类别的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等[8]。从研究生论文看,《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汤继承,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内容和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对策思考[9]。《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研究》(艾枫月,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针对近年来大学校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状况,借鉴了国外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防范与治理措施,提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危机的防范作用[10]。
3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经验与反思
3.1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公共安全理念上看,发达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注重全过程的管理,尤其是事前的预防,以降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对我国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有重要的启发。首先,在校园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上,我们应注重事前的预防,积极开展相应的公共安全教学活动,尽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发生校园事故与灾难的可能性,降低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其次,在实践中客观地评价高校公共安全状况,通过经验性地分析存在哪些危害高校公共安全的事件或行为,以及分析危害的强度、频度与范围。通过对各种影响高校公共安全的危害变量的分析,提早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充实与完善。
3.2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法律机制的实现
发达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在面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目前出台的政策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条例》等一些相关政策,但还应进一步完善校园内的公共安全防预与应急的法律与制度,使任何事情做到有法可依。高校公共安全的法律机制的实现不仅在于要完善现有各项关于公共安全的法律制度,而且要展开以下的法制实践活动:其一,加强高校公共安全执法,配置相应的执法机构和人员;其二,实施公共安全教育,培育师生的守法意识和防范心理;其三,改善监督防控手段,建立长效性法律调控机制;其四,畅通法律救济渠道,实施责任追究机制。
3.3 校园安全教育实施内容与模式填充与改进
在校园安全教育实施的内容与途径方面,国内学校大多借助“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形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进行的安全教育宣传,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创平安校园。在高校,许多学者与管理者提出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并保证一定的授课时间;其次,应加强安全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仅推动了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向前迈进,也给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改革的深入,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大幅的扩充和加深。而对于安全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概念的范围之内,缺乏对现代意义上的安全概念与教育方式的探讨。尽管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受其浓厚的地域色彩的局限,很难在我国推广,因此,我们还应加强对国外经验移植到国内的本土化研究。此外,国内研究对于安全教育模式的探讨不多,对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师、培训主体、受众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培训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研究还不足,在理论上仅仅停留在大力提倡安全教育,论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层面,而在实践上也存在务虚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杨.中国新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317.Xiao Yang.New criminal law in China.Beijing:Chinese People 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Press,1997:317.
[2]徐德蜀,邱成.企业安全文化简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3.Xu De-shu,Qiu Cheng.On the corporation of Enterprise Security culture.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15~23.
[3]王立峰.高校公共安全法律机制的理论证成-以公共安全的内涵为视角[J].高教研究,2007(3):19~23.Wang Li-feng.University public safety legal mechanism into the theory of evidence-to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safety.Journal of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2007(3),19~23.
[4]于海达.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269~270.Yu Hai-da,Education on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cious-ness.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2004:5,269~270.
[5]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Deal with unexpected events and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ct in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2007).Beijing: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in China Press.
[6]美国学校的安全教育.[DB/OL].http://www.pep.com.cn/kcs/kcyj/kcll/kcda/200403/t20040303_78872.htm.Safety Education in American Schools.http://www.pep.com.cn/kcs/kcyj/kcll/kcda/200403/t20040303_78872.htm.
[7]黄宫亮,痛定思痛说防灾———以日本的学校防灾教育为镜鉴[DB/OL].http://www.512jiuyuan.cn/zaiquyuanzhu/2008-08-11/143.html.Huang Gong-liang.Learn from Japanese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schools.http://www.512jiuyuan.cn/zaiquyuanzhu/2008-08-11/143.html.
[8]李凤英.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5):133~134.Li Feng-ying.Ways and means of public safe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6(5),133~134.
[9]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Tang Ji-cheng.The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tudents Safety Education.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Degree in law,2006.
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研究与构建 篇11
关键词:教育信息网络;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体系;用户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教育网络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也迅速普及,这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共享的实现还有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信息安全问题就伴其左右,而随着互联网资源共享性的快速提高,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恶意软件、病毒、黑客攻击等造成的网络瘫痪、数据丢失等状况时有发生。因此所有高校都面临着怎样确保教育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的问题,教育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1 网络安全体系简介
1.1 网络安全定义
网络安全指的是在目前已有的网络基础之上,通过采用相应的技术或者安全措施去防止病毒、恶意软件、黑客等利用修改、窃听、冒充等手段造成的用户信息安全受损,从而确保网络系统能够高效可靠的正常运行,所以,网络安全保护系统的建立使为了保证数据在经过网络的传输和交换之后不会发生篡改泄露或者丢失等[1]。
1.2 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指的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设立的封锁过滤机制,它是由一系列部件的结合而成的。它能够有效拦截一些从内网向外网发送的不合法信息,也可以阻断外部网络使内部网络资源不受黑客非法入侵,从而使得防火墙可以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可以在受到攻击时主动保护系统不受伤害的网络安全技术[2]。
(2)数据加密技术与防病毒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比防火墙技术更加灵活,所以开放性网络多采用此技术进行安全防护。在网络安全问题中,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其不仅覆盖面特别广、潜伏性特别强而且发生的频率也特别高从而造成的损失也很大。网络安全防护中计算机病毒防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3]。
2 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需求分析
2.1 用户安全
用户安全分为管理员层和业务层两个层次的安全。管理员层用户具有较高的能力与权力,导致其承担较高的责任,所以,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最大的执行责任由管理层用户承担。为此,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只有在管理层用户分配的权限内业务层用户才可以教育网络内的相关资源进行相关操作与使用,绝对不允许越权使用系统资源、转让及泄露合法权限也绝对不允许利用合法权限进行和职位不相关的操作。
2.2 应用环境安全
对于一些保存了敏感信息的专用业务子网站如人事处、教务处和财务处等,一定要保证应用的安全。包括数据的备份与恢复、防病毒入侵、接入安全管理、防止敏感信息失窃、对网络通信秩序进行规范、有层次的监控保存了敏感信息的重要服务器的硬/软件资源等。
2.3 组织管理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中组织管理安全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这一法律条例的规定,再结合高校内对校园网安全的要求,从上层向基层建立起层级分明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有效的负责高校内教育网络的安全[4]。
2.4 网络平台安全
网络平台安全分为两部分,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安全部分和网络连接安全部分。基础设施安全部分,这部分安全主要包括:硬件设施本身机械及物理的安全、物理的环境与保障安全;网络连接安全部分,高校内网络连接安全主要包括:教育网络和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安全、教学单位与学生宿舍还有行政办公和网管中心以及公众服务器等网络同其他网络之间的连接安全、各个专用的业务子网站的安全、关于宿舍内网络IP地址的欺骗及仿冒等问题的防范。
3 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分析
3.1 结构设计
防火墙作为一种网络周边安全机制,其是无法做到完全监控内部网络的全方位安全监控的,很多安全威胁都是防火墙所无法防范的,教育信息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安全威脅都来自于校园内部,所以在安全体系中引入防火墙系统可以实现网络安全监测以及实时攻击识别,能够及时分析出来自校园外部以及内部的数据通讯信息,但是入侵系统的一个劣势在于其单独是无法发挥作用的,所以将入侵系统与防火墙进行联合,是构建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可供选择。
3.2 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
为了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对各种体系和安全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制定出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体系,通过多种技术与安全工具的联合,形成多种维度的安全机制。P2DR是一个动态的计算机系统安全模型,指的是在安全战略的指导之下,运用防火墙、加密手段以及操作用户身份认证的方式,利用入侵检测、漏洞评估等工具,对评估系统网络的安全状态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达到将网络体系的安全性调整到最安全的状态[5]。
3.3 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实现
教育信息网络的核心交换机是三层交换机,对于虚拟局域网技术能够给予很好的支持,为了提高网络体系的安全性,需要将不同区域的网络运作进行虚拟网络的划分,如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食堂等。为了更好的实现应用安全,在教育信息网络中应该有如下几种规定:一是访问控制,可以采用自主访问进行合理控制;二是信息的完整性,指的是保证教育信息不会被随意更改;三是记录,即对于访问的用户能够及时进行记录;四是用户认证,其主要是为了避免非法用户登录到教育信息网站进行恶意破坏。另外,为了保证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真正实现,必须保证防火墙系统安全性、入侵系统安全性以及整体网络安全管理的实现。
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保护网络系统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数据加密技术主要针对于动态信息,对于动态数据受到的攻击既有主动攻击也有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然很难避免但是却可以被检测,而被动攻击则是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而如果以信息加密技术为基础就可以实现这一切。数据被加密后就算黑客获取了数据也没有办法复原这些数据,从而保护了信息的安全。
4 结束语
当前如何确保计算机网路系统的安全是任何一个网络的设计者和管理者都极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出现安全隐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全面开放的特点,人们为了避免这些安全隐患的入侵,开始积极研究各种安全手段与技术措施,以期能够构建出一种可靠的计算机安全网络系统,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研究与构建是目前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对教育信息网络的安全方案中存在着手段单一的问题,这种局限性的措施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所以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曦.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张彭,李若思,王蓓.实现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的对策[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3):8-9.
[3]张德祥,刘勋,扈炳良.校园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2(04):1542-1544.
[4]苏骏.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5]孟小冬.浅谈教育信息网络安全与防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97-98.
作者简介:刘长才(1993.03-),男,河南周口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信息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的设置研究 篇12
关键词: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行为道德
引言:
当前, 信息安全教育还没有为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所普及并推行, 但从长远来看, 信息安全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素质教育, 从我国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 在国内高校大学生中普及信息安全教育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 国内外信息安全教育现状
1.1 信息安全教育意识不足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显得愈来愈重要。然而人们普遍认为, 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受到非授权的更改、删除、销毁、外泄, 以及受到不断变异的病毒程序的攻击, 这是网络信息系统的责任而非网络用户个人的责任。由于信息安全法律制度不健全、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混乱、缺少长期的安全策略、缺少紧急情况应对手段, 致使信息安全事故频发。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更容易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 忽略了对广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
1.2 信息安全教育课程设置重专业技术、轻素质教育
经教育部批准, 武汉大学于2000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 我国从此开始了信息安全本科生的培养。2001年批准了22所高等院校建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 2003年又批准了19所高等学校建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 除此以外, 还有一部分院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方向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然而, 对于信息安全课程的普及性教育至今国内尚无高校专门开设。
信息安全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数学、物理、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现有的信息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某个相近学科课程体系的翻版或者延伸, 在课程中注重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 缺少系统观点与方法。对于如何构建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 如何设计与实现安全的信息系统等重要问题很少涉及, 而针对如何做一个文明网民、如何遵纪守法、如何维护网络有序、良好的道德秩序等方面更无一涉及。这种重专业技能、轻素质培养的信息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改善。
1.3 国外信息安全教育状况
美国政府在《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中制定了4个信息安全教育的长期培训项目:联邦计算机服务 (FCS) 项目、服务奖学金 (SFS) 项目、中小学拓广项目、联邦范围内的意识培养项目。其中, 联邦计算机服务 (FCS) 项目是综合性的, 以某些大学为中心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 (CITE) , 对联邦政府内的各类IT职位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安全培训和认证。而服务奖学金 (SFS) 项目主要资助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信息安全保障学习, 使在信息安全领域内接受有效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目得到增加, 以此来解决信息安全人才的缺乏问题。中小学拓广项目主要提高中学生和教师对IT安全和联邦计算机服务的认识, 就信息安全和联邦计算机教育及工作向中学师生进行宣传教育。联邦范围内的意识培养项目则主要是保证所有的联邦雇员都知晓计算机入侵给联邦系统带来的威胁, 使他们能够识别这类事件, 并且知道应该采取哪些步骤来响应事件。
美国政府的这些信息安全教育项目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层次性与衔接性, 如果我们把这些项目放到整部《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中去看, 这些信息安全教育项目更表现出了一种战略性。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需要制定了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计划。
2 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设置
2.1 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的设置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制订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高校里普及信息安全教育则不失为一项必要的, 也是当务之急的教育国策。
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研讨会”等一系列研讨活动, 并成立了“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 共同指导“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这一系列工作均是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而言的, 对广大非信息安全专业的普通大学生、中学生的普及课程则是空白, 对这种普及性教育的研究也尚未开展。因此, 在信息化的新时代, 进行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适应时代发展所必需的。
2.2 大学生信息安全普及教育的课程设置
区别于培养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课程设置, 大学生信息安全的教育应重在“普及”, 以提高广大学生对IT安全及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认识, 并建立自我约束与调整的网络行为道德为目的, 培养遵纪守法的网络用户, 以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大学生信息安全普及教程内容应包涵以下内容:
2.2.1 有关计算机与网络知识介绍, 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 网络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以及网络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的关联性;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这一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化进程有一个系统、初步地了解, 并认识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共性及各自特点与关联性。目前国内各种教材中, 除计算机专业类教材有相关系统的介绍外, 其他类教材都只部分的涉及, 而且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内容。
2.2.2 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剖析。
包括最初始的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演变与趋势;信息安全问题的发展与演变等。这部分内容主要让人们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性, 以加深教育与警示作用。这是信息安全普及教育的重要内容。
2.2.3 介绍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种种行为, 这部分是关键内容。
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虚拟空间的各种危害行为的详细介绍, 并从社会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让受教育者知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什么行为是不妥的, 什么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如对操作使用计算机网络不当的行为 (区别违法与犯罪, 但会带来危害和损失) 、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违法犯罪行为, 借助、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传统类型犯罪的行为及网络虚拟空间专有类型的犯罪行为的分析介绍, 并对其危害性与后果进行分析, 通过详细的案例式教育, 达到普及信息安全教育效果。
2.2.4 有关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内容的阐述。
要防范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 就必须了解并懂得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各种病毒、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网络不法行为的表现, 并具备风险防范意识, 主动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 并自觉约束网络行为, 不实施危害网络和利用网络实施损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
2.2.5 对道德、法律在网络空间的适应方面内容的阐述。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放任的初期设想, 让人们对网络世界认识不足, 并产生许多错误的理解。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世界 (虚拟空间) 的行为与现实世界行为的客观联系;尊重他人权利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并重;道德与法律在网络空间的适应。其目的是从社会公德、法律教育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综合素质, 以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网络法则, 共同维护网络虚拟世界的秩序。
2.2.6 普及教育内容中应包括对相关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解读。
知法才能懂法, 才能自觉地去守法。作为国家权威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 在普通民众眼里是陌生的, 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了解和掌握, 而往往认为那是属于法律专业人士所了解和掌握的, 与自己关联不大。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与国家机关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一样, 都需要一个认识、了解和遵守的过程。因此, 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也是信息安全普及教育课程必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顾乃杰, 黄刘生.关于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 .
[2]张靖, 贾璐洁.信息安全教育探析[J].科技信息, 2007, (18) .
[3]Donna Richmond.Security Awareness Training atAetna[J].Computer Security Journal.2006, VolumeXXII, (1) .
[4]Paul King.In the new converged world are wesecure enough?.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ical Re-port, 2007, (90-97) .
[5]Brian Tjaden.Training Students to Administer andDefend Computer Networks and Systems.ITICSE’06, June 26-28, 2006, Bologne, Italy.
[6]Patricia Y.Logan Ph, D.Teaching Students to Hack:Curriculum Issu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SIGCSE'05, February23-27, 2005.St.Louis, USA.
[7]刘志军, 张天长.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中的信息安全教育问题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6, (1) .
【研究生安全教育】推荐阅读:
幼儿安全教育研究12-12
高校安全教育研究01-05
浅谈幼儿园安全教育研究课题05-26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宣传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08-20
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研究11-02
研究生过度教育07-16
研究生创业教育06-14
硕士研究生教育06-20
法学研究生教育07-10
研究生创新教育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