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目标

2024-10-01

研究生教育目标(共12篇)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1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异同

思想政治教育现已被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日趋丰富,研究成果涉及书籍、论文、期刊等各个领域,代表作有:高国希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张元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规律研究》、吴广宇《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及启示》、赵荷《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分析及启示》、胡晶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背景、现状与发展趋势》、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等。张耀灿、郑永廷等编写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陈万柏、张耀灿等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另外还有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1983年,张蔚萍和张俊南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并合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2001年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使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类型

1、按空间划分为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每个个体所显现出来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无不显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表现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培养“四有公民”,提升国民法治意识、参政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能够辨别是非、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优秀公民。二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三是培养自食其力、解决自我温饱问题的公民。这几种目标由浅至深,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逐层深入的过程,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额可行性。

2、按时间划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是要经过漫长思想政治教育洗礼之后才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一过程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从头至尾的教育过程都被经历一遍,并且远期目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握,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也就是说这种教育的正面影响是一个漫长的确定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是经过较长时间奋斗所实现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所体现出来。近期目标就是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3、按教育对象划分为社会目标、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

社会目标的要求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达到的一个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现,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目标的范围包含所有公民,一般来说,社会目标就是针对所有公民制定的,旨在利用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目标。群体目标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一定的社会群体形成他们共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境界,相同阶层的人往往在思维模式上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那么群体目标就是根据这一规律培养或者引导不同的社会群体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个体目标则是指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达到的个体思想水平和行为标准。一般情况下,个人的思想道德是受多重因素的左右,但如果每个不同方面的影响不作用在同一方向上,几者之间发生矛盾,那么教育作用也许就会消失。无系统的教育是对个人伤害最大的教育问题,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影响,针对每个单独个体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方面的发展。

总之,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纵向上来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升自我境界,为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终生。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与其他意识形态有所不同的,即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从横向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是开放的,任何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往往包含诸多方面。个人思想体系的形成都是综合多种因素的,受到外部环境和客观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包括着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自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又包罗万象,对目标的含义、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还在持续,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专业化。还需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6年版

[2]陈万柏、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王礼湛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彭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2

赤峰市克旗新井中学  张建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工程,是人才智力的储备,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形成技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主渠道,也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织形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真正适应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围绕“减负增效”,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做到目标明确,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低效和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依据赤峰市教科所承担的《目标教学研究》和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在原来个别学科进行“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教学”模式研究推广实验,并拟定《以目标为导向,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专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实验。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假说

1、通过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真正达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手段、反馈矫正、教学评价的最佳的整体组合,使95%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2、通过研究,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更新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目的和指导思想

1、理论依据

1)、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策略和目标教学理论。

2)、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理论。

3)、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

2、、研究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 ,优化课堂和单元教学,避免教学管理的盲目性和教学评价的随意性,使教学与管理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科研型和学者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3、研究的指导思想

1)、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统揽全局,以目标为导向,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重点,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结目标,广泛发动任课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深入持久的研究工作。

2)、鼓励独辟新径,大胆地改革创新,结合教学实际内化吸收,避免脱离实际的照抄照搬。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是“目标教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的具体体现。

2、目标中心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措施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来进行。

3、反馈、矫正和实效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一切手段,获取学生的信息,并及时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和补救,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最优化原则

通过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引导达标、变式训练、形成性测试、反馈矫正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组合成环环紧扣的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调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程度。

5、激励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时间和步骤

1、准备阶段(.4--1997.8)。主要任务是建立领导组织、宣传发动、提高教师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2、实验研究阶段(1997.9--.8)。主要任务是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目标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验收阶段(1999.9--.8)。主要任务是:

1)、全面总结,集体评价。

2)、表彰先进个人。

3)、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研究成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五)、实验对象和实验的方法

每个年级组中,以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其余为对比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注重了学生分班和教师调配的均衡性。采取测量法和自然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利用相关变量,最大限度地控制无关变量,科学地进行实验研究,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六)、实验的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为保证实验研究收到较好的效果,由校长负责实验研究的领导工作,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并由主管校长牵头组建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实验组,为实验研究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

2、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尽快地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际,我们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大学习大讨论 ,引导教师从国家民族的需要、未来社会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多角度,来认识进行“目标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因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得心应手,对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有极大的抑制作用,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上常常会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去,做表面文章,不能准确把握“目标教学”理论的深刻内涵,不能体现“目标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为解决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集中的业务培训,每月组织一次专题理论讲座,学期累计培训数量均在60学时以上。九八、九九两学年开学初,课题组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树立目标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两次全员参加的专题培训,消除了教师思想观念上的模糊认识,提高了教师进行“目标教学”研究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目标教学”研究的自觉性。

3、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目标教学”理论。

在研究的开始阶段,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和《目标教学新探》等理论,引导教师深刻领会“目标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树立目标意识,为“目标教学”实验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艺术,为实验研究提供必备的师资保障。在培训的措施上,我们采取集体探索与个人钻研相结合,集中辅导与经常性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讨相结合,自行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科研能力。三年来,我们除加大校内自行培训的力度外,多次派人外出参观学习。九七年,市教科所召开的“目标教学”实验研究开题会,我校就派出五人参加,并在返校后从制定目标、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五个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目标教学理论;九八、九九两年,我们两次派教师参加在阜新、赤峰召开的“目标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九九年,还派研究指导组负责人参加了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目标教学”年会。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开阔了眼界,而且调动了全体教师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教改氛围。

4、制定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

首先,我们制定了《“目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与实验教师签定《“目标教学”实验研究计划合同书》,明确实验的班级、研究的专题、达到的要求和完成的时间。要求实验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按课堂环节要求和达标规程要求,书写规范的教案,填写成绩报告单和分析表,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报告。

其次,配合研究工作的开展, 我们实行课时、章节、单元达标制度,加大对教学和研究过程的管理力度。在旗教育局和教研室的指导帮助下,开展全员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围绕“目标教学”这一研究主题,确立“标杆”教师,按“达标课--优质课--创新课”三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标准,按“目标教学”的总体要求,经常性地进行检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些措施保证了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5、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评价手段。

首先,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备课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学时,注重中等;指导时,兼顾两头;练习的设计和作业的批留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考试时分为必答和选答。课堂教学不再搞“一刀切”、“齐步走”,目标要求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其宗旨是保证基础差的学生达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等生提高”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的评价手段进行改革。对学生,将考试分为A、B卷,前者为必答,满分为100分,体现《大纲》的最低要求,主要考察合格率;后者为选答,满分为50分,体现《大纲》的较高要求,主要考察优秀率。对教师的考评,一方面,我们加大课堂教学评估的力度,变原来的终结管理为过程管理,围绕“目标教学”的`总体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由教导处负责,采取定期和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分项进行量化打分,用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并作为教师综合评估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改变以往只注重平均分的作法,主要考察学生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并想方设法实现目标。这些措施,保证了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实验效果

(一)、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通过改革实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地稳步提高。下面一届学生的成绩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前后的显著变化。

以上的数据分析表明,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成绩略呈下降趋势,并低于对比班。但从第二学年开始,实验班学生在适应了这一教学模式后,成绩提高幅度较大,而对比班则在原来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这说明“目标教学”模式的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此项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且尤其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等生的进一步提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目标教学实验研究,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

通过实验研究,一方面,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学过程的监管力度,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了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教改、进修提高“三位一体”,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和教科研能力,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九七年以来,我校有两名教师代表赤峰市参加教学业务比赛并获得奖励;先后有五名教师被评为旗级“教学能手”;有一名教师在九八年赤峰市《目标教学模式学科化》创优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共有十多篇“目标教学”研究的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三)、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控制。

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难题是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工作的盲目性和教学评价的随意性。目标教学把管理科学原理和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教师围绕目标备课、教学、测评、矫正,使教、学、考 、评相统一,教师感到教有目标,学生感到学有方向,检查评比也有了依据和标准,使整个教学和管理过程得到优化控制,纳入科学管理之中,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和问题讨论

(一)、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通过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表明:“目标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手段、反馈矫正、教学评价的最佳组合,使95%以上的学生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问题讨论。

1、目标教学有利于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2、目标教学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

3、目标教学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进程,随时进行调整,并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媒体和手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避免教学活动中的无效或低效劳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目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5、目标教学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6、目标教学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实现管理的目标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使得教学评价更具合理性,真实性,更贴近教学实际。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目标导向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目标导向;课程设计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的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变化,课程目标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有怎样课程目标观,就会确定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做出重新定位,围绕五项目标来展开: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包含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次,只关注普遍性,不研究特殊性,决不是完整的目标导向。

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导向的基础理论

课程是对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而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包括课内活动)学生全面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制订课程目标,是课程发展与决策关键的第一步,是课程设计或课程发展的起点与归宿。从分类上来看,通常分为四类:即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和应用类;按学习智能可以分为:了解、理解、应用、探究或判断;按知识运用的程度来看分为:知识、技能、技巧和价值判断。“课程论之父”泰勒在对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将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对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的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對课程目标的分类为四种: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普遍性目标导向是基于经验、哲学或伦理观,形成某一种课程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共性目标导向;行为性目标导向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其特点是可操作性和具体性;生成性目标导向是在教育的环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它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具有过程性特点。表现性目标导向是在教育情景中不断出现的,在教师的创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中得以强烈表现和明确表述,强调对个性化的展示。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及方案设计

1.高职体育课程构建理念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需求,向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专门人才;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应日趋多样化,各个院校、各个学科专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创设出具有本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课程设计理念上,力求从符合本校实际出发,遵循学校的性质特征、学校的规模特征、教学条件特征、教学水平特征和学生的基础特征,打造个性化体育教学课程模式。

2.个性化课程设计要求

个性化课程设计兼具专长化、专业化和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注重大学体育课程内部结构的衔接与相互作用。其特征表现:一是不同性质的高等学校应当有不同的体育课程的内部结构。如职业类院校应该更具有特殊性结构;二是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形式体育课程结构,这包括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层次结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结构也应当有所区别。三是办学规模不同,也应当有不同的体育课程内部结构,如万人以上的大学校和千人以下小学校的体育课程内部结构理应不同。

3.个性化课程设置要求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身体和知识技能培训,更多是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强化认知、体力和情感理智的协同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正规体育课程和非正规体育课程的平衡。在正规课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并提高身体素质;而非正规课程则更加偏重于解决个性化的问题,非正规课程不拘泥于正规课程的统一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在发展学生个性化体育的过正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构建小型课、课题化课程来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4.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及设计

体育课程的方案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内容分类、选择的原则与方法;单元构建;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要强调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及理论知识类内容、技能类内容、情感类内容、拓展类内容为主。如对于游泳课,普通高校以注重游泳技能为主,而职业院校则强化游泳救生踩水、水底捞物等为重点,体现职业导向特点。在技能和态度的养成上,以注重“实用”,知识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有选择地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改造与组合,并进行拓展和创新。

在选择原则与方法上,对于专长类内容提供多种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于拓展类内容可以采用小型化、课题化的形式,教学内容的组合可以以主项选修、副项搭配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成套选择的套餐形式。在单元构建上,一般采用模块组合,一个学年的教学可以由多个单元组合成不同的模块,主要是发展学生个性,如选项必修、专项选修、提高课的划分,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兴趣。如基础类课程不单独构成单元,安排在各课时中间;发展类课程如足球、篮球、排球每学期安排16课时,并以单元形式来重复出现;拓展类课程如生活类、生存类、时尚类课程,安排4个单元,每单元4课时,不重复设置。

三、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的单元设计和普通高校应有所不同,不同的学校根据本校的特色,设计不同的单元,职业院校中一般采用模块组合,注重学生的三方面需求:一是稳定爱好与专长;二是职业需求的特定内容;三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特定内容,体现职业院校对体育技能的应用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晓琼,袁国成.刍议终身体育视野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关于开展大一学生目标教育的研究 篇4

关键词:大一学生,目标教育,培养途径

本文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其中将大一定义为适应期, 这个时期学生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对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不熟悉, 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不太适应, 目标也没有高中时那么明确, 缺乏动力, 难以融入新集体, 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掌握了这一时期学生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过以下步骤来开展目标教育工作。

1 开展目标问卷调查

为了使大一学生目标教育的开展不盲目, 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对目标的认知情况, 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采取抽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投放问卷515份, 回收515份。

总结问卷了解到:当时在选专业时认为专业适合自己的47.5%, 服从学校调配的23.8%, 剩下的是家长帮选的, 33.2%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 45.58%走一步算一步, 264人4年后想直接找工作, 210准备继续深造, 255人明确知道目标规划, 其他很多都是一知半解。绝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除了学习外还要提升自己那些方面的能力。

2 目标教育的渗透和普及

在对目标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主张积极进行目标教育的渗透和普及。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目标规划动员大会、提升非专业素质主题讲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讲座。通过理论灌输, 让学生了解目标教育的概念, 使他们明确制定目标, 提升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以及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制定目标。激发学生想要进步的动力。

3 构建目标教育个人规划量表

除了加强了大一学生对目标教育认知, 要让他们能够合理的去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能力提升计划, 还需要教育者不断的引导。本文提出帮助大一学生制定个人目标规划量表。在适应期目标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养成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 顺利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来, 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开发、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技能。所以本文中将适应期的个人目标规划量表分为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健康目标这四个方面, 以此作为一级指标, 进一步分解, 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二级指标, 其中价值目标二级指标从参加团日、班会活动 (次数) , 参加党团知识培训, 撰写入党申请书, 积极写思想汇报 (每季度) , 为社会和集体服务 (献爱心、志愿者) 无违规违纪行为等方面引导;学业目标二级指标由综合平均分专业排名、单科排名、报考证书等考核项目进行约束;职业目标二级指标主要是引导他们在职业规划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开始制定职业目标规划;健康目标二级指标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 (次数) , 参加早操 (出勤率) , 参与各种体育赛事, 和同学、辅导员积极沟通等方面进行引导。

4 目标培养途径

在适应期的目标教育中, 还应结合这个时期学生集体归属感不强, 容易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心理问题的特征, 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特色工作, 拓展培养途径来更好的落实目标教育。

4.1 开展心理工作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很多大一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出现沉迷网络、逃课、学习积极性降低、迷茫等问题, 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 很多心理问题学生都是在此期埋下的隐患, 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排解心理压力, 走出心理障碍, 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目标点,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建议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心理工作坊活动。

工作坊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它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 10-20名左右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 通过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 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探讨的话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各种不同观点、群体的人在交流讨论中, 缓解自己的压力, 并相互鼓励。

在一年级开展的工作坊活动可以以“我有哪些压力”、“我想过怎样的大学生活”的话题为中心, 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来引导,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此话题题进行分小组交流讨论, 讲述自己的困惑、压力和想法, 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相互建议, 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 以能让大家都参与其中的小游戏开场以活跃现场气氛, 降低学生的敏感度, 为后面的话题交流做好铺垫。第二, 专业教师作为主持人, 来对学生进行小测试, 了解学生都有哪些压力。通过测试, 让大家逐渐进入活动状态, 并放松心情。第三, 自发形成小组, 选出组长, 达成小组保密条, 开始就设定的话题各小组开始进行交流, 讨论。第四, 小组交流讨论结束后, 由各组长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教师对此进行指点并提出建议。

此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 能够让学生真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以及各种纠结、烦恼。通过倾诉, 释怀纠结拖沓的问题, 解开心结, 是他们感到轻松, 避免形成心理障碍, 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播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价值观念的理想载体。在学生的大学适应时期, 通过多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去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 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让他们学习体会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 对学生今后价值观的形成, 和健康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应当积极开展常规性的体育活动, 如:校级, 院级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及田径项目比赛外。还应多开展能够全员参与的集体性活动。如可以在大一的学生中开展以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且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的类似“我爱班集体”友谊三项赛等特色活动。友谊三项赛的内容课包括像拔河、绑腿跑和迎面接力等竞赛项目。并且要求参加比赛的每个班将其所有人分成三组, 分别参加拔河、绑腿跑和迎面接力三项比赛, 以保证无论男生、女生每个人都会与其他人合作参加一项比赛。三项合计总分最高的, 为获胜班级。三项比赛不同时进行, 比赛时除参赛的小组成员外, 其他班级成员则为啦啦队, 为比赛选手打气加油, 让每个人时刻都参与其中。

此类型活动的开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意识, 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践行目标教育的理念。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开展大一学生的目标教育工作, 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在开展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也不断的总结经验, 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方法, 为更好的开展和落实大学生目标教育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琴.大学生心里预防方式的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

[2]廖峻.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1.

[3]向华琼.实施目标教育的初步尝试.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05.

[4]李崇志.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标教育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5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6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脑力劳动,体育教学中传授技术、技艺知识,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脑的思维活动物质基础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需要通过体力劳动(自身锻炼)等来达成,它们又是相互促进的。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经过20年的教学,发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都不相同。以下有两个案例,运用适性教育“凸显目标”,也就是说把它们凸显出来,让学生知道它们,让学生找回自信。

【案例一】

“陈老师,谢谢您!”身后突然响起了这句话,我转身一看,原来是五年级的朱嗣达(化名),四年级时我教过他一年体育。我问:“朱嗣达,谢我什么呀?”他说:“谢谢您,陈老师,现在我每门体育达标考试都能通过了,而且成绩很好,同学们也不嘲笑我了,我现在不怕体育课了,我很喜欢体育课,所以我要谢谢您,是您给了我勇气和自信。”说到朱嗣达,我记得刚从其他老师手中接手时,那老师就对我说:“这三(4)班中有几位学生什么都不行,从没碰到过能力这么差的学生。”结果我一年教下来,那老师说的能力很差的学生都通过了各项达标考核。

一、凸显目标,立足于“勤”

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在班级中把体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全部凸显出来,制订好计划,采用一帮一练习,定期汇报表演的形式跟踪练习。一般体育成绩差的学生都很“懒”,我就让文化成绩优秀,体育成绩又好的优秀学生形成结对,每天抽空盯着他们练习。优秀学生在班级中影响力很大,这些“懒”学生在优秀学生的“管教”下也就不敢偷“懒”了,练习很认真,练习一星期后汇报表演,在课中让他们表现一下自己练习的成果,有一定的进步全班同学会表扬。这时那些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大脑活动传递给自己一个信息,就是满足感和快乐感,有了这种感觉后,接下来的练习就会更加努力,到最后不用优秀学生的“管教”,他们也会很自觉地进行练习。这基于大脑活动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朱嗣达只是其中之一,每次要表现成果时,他就显得特别开心,因为老师和同学又要表扬他了,他受到关注后会感到快乐,于是他会越来越有自信,在各方面练习中、学习中更加“勤奋”,终于他也加入了优秀学生的行列。

【案例二】

“哇,姚浜真厉害!”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姚浜(化名)是位瘦小的女孩子,现在不但文化成绩优秀,体育成绩更加一流,这与一年前的她已经是判若两人了,她原来在班级中默默无闻,是一个很自卑的孩子。如今她活泼开朗,做事自信满满。

二、凸显目标,强化于“情”

学生的行为受到肯定后会努力去做得更好。姚浜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她的家境一般,因为不善言谈,在班级中默默无闻,一直没有自己的好朋友,所有学生都不愿跟她玩,她感觉自卑,觉得自己没用,什么都不如别人,慢慢地她变得更加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偶然的一次跑步中,我发现了她的亮点,她跑步的速度很快。当时正好要开全校运动会,每班要选派几名小运动员参加比赛,虽然当时报名已经结束,但我准备把她凸显出来,让同学知道她,也让她找回自信,我找她谈了谈,问她愿意参加吗,当时她有点害怕不敢参加,后来我跟她说:“相信老师的眼光,你肯定会得奖的。”我给了她额外的名额。最后她在50米、100米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结果出来后,全班学生都围上来说:“哇,姚浜真厉害。”此时姚浜眼中忽闪着亮亮的光芒,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体验到了快乐和满足。后来在课中我故意突出她的位置,让她在跑中充分展示自己,赢得同学们的赞誉,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我也与她定期交流,给予鼓励、表扬,让她走出了自卑,迎来了满满的阳光。2013年冬天,她偷偷地买了个电热水袋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还写了张纸条,内容是:“老师,我看见您的双手冻得通红,您不停地搓着手,用我给您买的热水袋捂捂手吧!”当时我感动得差点儿掉眼泪,送我东西时她已经不是我教了,原来“情”会进驻心里。

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加注情感教育会成就每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努力寻求、探索更好的、更合适的教育,去关爱每位学生,服务每位学生,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用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7

关键词:目标,目标教育,目标规划体系

伴随我国高校扩招的浪潮, 走进高校大门已不再像原来那样困难, 然而如何能让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 真正学有所获, 不荒废时光, 是现在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了解到, 没有目标, 不知如何制定目标是现在大学生迷茫, 不知所措甚至混日子的问题所在。开展目标教育在当今大学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提出了构建班级目标规划体系, 为目标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1 班级目标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班级制教学的前提下,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的教育群体, 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群体。班级群体是学生素质发展及个性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群体既是教育对象, 又是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实施班级目标规划, 有利于把学生目标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有利于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围绕高校育人中心工作,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班级目标规划应体现规划的规范、科学、实效。本方案将对班级目标的基本内容、层次要求、考核办法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各班级 (团支部) 在此基础上, 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 制定更具体实施细则, 用于执行。

2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构成的主要内容

构建班级目标规划体系是开展目标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而班级目标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量表。本文在制定班级目标规划量表时, 按照我校目标教育总体要求, 将目标分解为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健康目标等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以此作为班级目标考核的一级指标, 再将这四个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 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二级指标, 也就是具体的考核项目。班级目标规划体系量表制定之初, 为了能够保证量表的实用性, 先将量表初表下发到学生班级中去, 进行意见征集。再将整理出来的建议, 在学生工作小组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 根据建议对班级考核量表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终形成定稿。

因为不同的年级, 有着不同的要求, 所以考核的项目也有所不同, 为了能够将考核体系构建的够完整, 更全面, 本文制定了三套考核量表, 分别针对一年级, 二、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三套考核量表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二级指标也就是考核项目上。其中一年的量表中, 本文将价值目标在 (一级指标) 分解为递交入党申请书比率、入党积极分子比率、团日活动开展次数、组织公益事业活动的次数等几个考核项目 (二级指标) , 学业目标则分解为获奖学金比率、留降级率、帮扶计划、早晚自习出勤率、组织班级参加学术活动次数 (听报告、参与活动) 等考核项目。而健康目标本文则将其分解为心育员开展活动次数、早操出勤率、学院文体活动参与率、班级文体活动开展次数、集体活动病假比率、宿舍卫生评比、体测等考核项目。以此来构成我们制定的一年级班级目标规划体系量表;二、三年级班级量表的价值目标二级指标相比一年级量表增加了入党率, (积极分子) 党组织相关活动参与率来加强引导;学业目标的二级指标则通过减少上挂科率、四级累计通过率、科技竞赛活动参与比率等来约束;职业目标二级指标则通过增加了单位实习比率、参加社会实践比率、考取专业相关证书比率的二级评价指标来进行引导;健康目标二级指标则通过心育员开展活动次数、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率、降低安全事故比率等来引导。四年级班级目标的二级指标也主要是职业目标有较大变化, 具体体现在考取专业相关证书比率、就业率、学位获取率等方面进行约束。实施中要求各班级在学期初, 对于考核量表中的考核项目制定出目标值, 在学期末根据目标值完成情况, 对本学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3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实施和考核

3.1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实施

良好的实施过程, 是班级目标规划体系运用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本文提出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将最终形成的班级目标考核量表下发到班级, 要求各班召开目标规划主题班会对班级及个人目标进行讨论, 对量表中的考核项目给出目标值, 并要求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其次, 辅导员、班主任对各班的考核量表和班级计划进行审阅和批改, 提出合理建议, 再反馈到班级中去, 形成最终方案;最后, 各班以此作为目标, 开展本学期的工作和活动, 辅导员、班主任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

3.2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考核

为了保障班级目标规划体系实施的效果, 在此阶段深化学生对目标重要性的认识, 是目标教育的阶段性要求, 本文提出在每学期末对学生及各班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加大教育力度。考核步骤如下: (1) 成立以辅导员, 班主任、各班班长为成员的考核小组; (2) 每位学生及各班形成书面总结, 并进行汇报, 考核小组进行评分; (3) 每人及各班根据目标规划量表内容整理相应支撑材料, 考核小组成员进行审阅, 并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4) 对各班成绩进行汇总, 统计获奖率、不及格率、四、六级通过率, 并以此作为先进集体和个人评奖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班级目标规划体系的提出和应用, 为目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在开展过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我们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此体系, 为大学生目标教育的更好开展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艳荣.加强大学生目标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 2008.

[2]张静媛.目标教育工程: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措施[J].闽江学院学报, 2003.

[3]向华琼.实施目标教育的初步尝试[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5.

[4]严远东.大学生需要价值目标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8

近年来, 游戏这种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动形式, 受到国内教育技术界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将网络游戏引入到教育教学环节, 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在游戏中创设各种学习情境, 试图让玩家积极主动地对知识、技能进行意义建构, 在培养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 将这些知识与能力迁移到实际问题情境中。然而, 玩家能否在教育游戏所创设的虚拟情境与学校的现实情境中概括出相同点, 从而顺利实现迁移;精心设计的“学习目标”会不会发生偏移并转向“游戏和娱乐”, 从而对于玩家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并阻碍学习目标的达成, 亟待进一步研究。

2.实证研究

2.1.研究对象选择

考虑到对教育游戏的学习目标和娱乐目标的研究相对匮乏的实际, 此次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巴别小精灵》教育网络游戏发布至今, 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在人人网上也有较大的学生用户群。鉴于调查时间和研究经费限制, 选定问卷发放数为200份。考虑到没有玩过该游戏的人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影响,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故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在校学生。

由于该游戏的目标人群定位是在校学生, 在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中, 在校大学生占64%, 研究生占26.9%, 博士生占1.6%, 大学以下及其他学历占7.5%。

2.2.问卷设计

本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玩家的基本情况, 如游戏玩家的游戏目的、平均每天游戏时间、词汇量等信息;第二部分是根据李克特量表对玩家的一些心理层面的动机以及游戏过程中玩家在娱乐和学习方面的变化设计问题, 并进行量化, 主要包括“娱乐”和“学习”两个维度;第三部分是主观题, 即游戏玩家根据玩该款游戏的实际经历, 提出自己的建议。

2.3.问卷质量检验

本研究选用克伦巴赫系数α进行测验题目内部一致性的检验。α系数等于一个测验的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的平均值, 衡量问卷题目是否测量了同一个特质。

其中, K为量表中的题数, Si2为第i题被试得分的样本方差, Sx2为各被试总分的样本方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 (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 , 经检验, 所获数据显示调查问卷测验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均在0.7以上, 其中Cronbach's Alpha值为0.713,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715, 信度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

2.4.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 单一样本K-S检验, 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工具为spss17.0。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描述性统计

3.1.1..玩家初衷

对于玩家玩游戏的初衷, 问卷提供了如下几个选项:背单词过英语四六级、考研、出国、娱乐消遣、好奇心驱使以及工作需要等原因。其中, 30.1% (56人) 的学生是为了背单词过英语四六级, 3.8% (7人) 的学生是因为考研, 占5.9% (11人) 的学生是由于出国而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46.8% (87人) 的学生出于纯粹的娱乐消遣, 5.4% (10人) 的学生是因为看到其他同学和朋友玩, 好奇心驱使所致, 另外, 8.1% (15人) 的玩家是因为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由此可见, 有39.8%的玩家是为学习的目的而玩这款游戏的, 当然选娱乐等其他目的的玩家也占60.2%, 表明纯粹为娱乐消遣的占大多数。

3.1.2.玩家对游戏的评价

问卷问及这款游戏的优点 (多选题) , 六个选项包括:不用下载、操作简单、画面精美、内容丰富、容易上手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选择“容易上手”、“操作简单”、“不用下载”三个选项所占比例分别是58.6%、56.5%和43.5%。对于《巴别小精灵》需要改善的方面 (单选题) , 有56.5%的玩家表示其内容不丰富, 认为“玩家竞争恶化”、“消费过大”、“人气欠缺”的分别占14%, 15.1%, 14.5%。这表明, 《巴别小精灵》有众多吸引玩家的优点的同时, 也有其设计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这些欠缺和不足对玩家影响较大。

3.2.《巴别小精灵》对玩家学习英语态度的影响

3.2.1.初始目的和学习目标的关系

根据调查, 玩家玩《巴别小精灵》的初始目的主要可以分为进行英语学习和娱乐消遣两种, 不同的游戏目的与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欲望之间是否有差异?为此, 将“您玩《巴别小精灵》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一个独立样本, 将“在游戏过程中您会不断给自己制定计划并达到目标 (例如, 学习新词库) ”作为另一个独立样本, 对两个独立样本分别进行单一样本K-S检验, 前者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 该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后者也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 将这两个连续型随机变量作为两个独立样本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 所得结果在0.01的显著水平上, 不同的游戏目的对自己所达到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可以看出, 拥有不同初始目的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对于学习和娱乐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明确而且较强学习动机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会不断复习学过的单词, 不断挑战新词汇, 从而使自己的英语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3.2.2.初始目的和娱乐目标的关系

同样用“您玩《巴别小精灵》的目的是什么”和“目前您坚持玩《巴别小精灵》更多是因为您想达到矿山宠物的最高级, 背不背单词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两个样本分别进行单一样本K-S检验之后, 结果都不符合正态分布, 因此, 对这两个样本进行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所得结果在0.01的显著水平上, 不同游戏目的对自己的娱乐目标没有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 不管是以学习为目的还是以娱乐为目的而玩游戏, 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对于娱乐性的观点并没有显著差别。再次将“您玩《巴别小精灵》的目的是什么”、“目前您坚持玩《巴别小精灵》更多是因为您想达到矿山宠物的最高级, 背不背单词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两道题作为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列联表分析, 以判断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离散多元分析结果显示, 以“背单词过四六级”和“考研”为游戏初始目的的玩家, 目前明确表示还在坚持以背单词为目的的平均不到50%, 也就是说, 超过半数的以学习为目的的玩家在游戏中渐渐偏离了初始目标;以娱乐消遣为初始目的的玩家明确表示坚持以娱乐为目的只有33.34%, 更多的玩家已经不再那么坚持娱乐消遣, 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背英语单词, 进行英语的学习与提升。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巴别小精灵》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将玩家吸引到教育目的上, 比如它对于以“娱乐消遣”为初始目的的玩家的改变。但是, 《巴别小精灵》却没有做到让以学习为目的的玩家坚持或者达成他们的学习目的, 而是在游戏过程中转移并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他们的初始目的——学习目的, 让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侧重在娱乐性上。

3.3.结论

分析调查问卷之后发现, 《巴别小精灵》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玩家吸引到教育目的, 比如它对以“娱乐消遣”为初始目的的玩家的改变。但是《巴别小精灵》却没有做到让以“学习目的”为初始目的的玩家持续进行英语学习, 反而致使玩家目标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了偏移, 由“学习”渐渐转到了“娱乐”。

对于教育游戏设计者来说, 由于很多情况下对游戏中“娱乐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控制, 而最终沦为普通的网络游戏, 使许多玩家纯粹为娱乐而玩游戏, 偏离了学习目标。所以, 合理设计与开发教育游戏的学习目标与娱乐目标的策略便成了教育网络游戏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4.启发与反思

4.1.一个目的、两类群体

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既不仅仅是娱乐, 也不仅仅是学习, 而是“寓教于乐”, 乐在“玩中学”。这样, 教育游戏的设计可面向两类玩家群体:只追求娱乐的玩家和既想玩又想学的玩家。由于最初只为“娱乐目标”而玩游戏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也会被知识任务所吸引, 从而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在游戏过程中, 玩家因为有求知欲和猎奇心成就了意图和愿望, 发现了自己的“实力”, 建立了“自信”, 取得了“成就”, 因此, 游戏的信念更加“坚定”, 反复被强化[2]。

4.2.创造一个让玩家获得沉浸性体验的环境

一个学习者可能会沉浸在3D世界, 但是不能融入游戏世界[3]。如果是在一般游戏软件中机械地添加教育内容, 教育游戏的娱乐性——“在玩中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与之相反, 如果游戏设计者能创设一个沉浸性较强的游戏环境, 让学习者在完全放松的、自由而又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中体验、理解并学习, 会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 教育游戏可设计两条主线:“娱乐”和“学习”。为了不让玩家在游戏中学习目标发生偏移并转向“娱乐”为主, 可以采用《巴别小精灵》中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计算, 记录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熟练度, 循序渐进地增加任务难度以实现智能化学习。同时, 随着知识任务难度的增加, 完成高难度的任务给予的奖励也要随之增加, 从而鼓励玩家持续完成知识任务的探究。

4.3.激励与维持学习动机策略的设计

Hakan Tuzun在网络教育游戏中观察和测试学习者的动机, 结果显示, 游戏能够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4]。目前, 很多教育游戏都能激发玩家的学习动机, 但是许多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动机不但没有加强, 反而渐渐减弱。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学习难度很小, 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大, 适当地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5]。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认为, 成就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倾向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Ta=Ts-Taf, Ts=Ms×Ps×Is。其中, Ms:对成就的需要 (成功的动机) ;Ps:成功的可能性;Is:成功的诱因值。Taf=Maf×Pf×If。Maf:避免失败的动机;Pf:失败的可能性;If:失败的诱因值 (羞愧、消沉等) [6]。当游戏中任务难度增加时, 完成任务成功的可能性降低, 而失败的概率增大, 这必然会减弱玩家的成就动机。“玩游戏是为了赢或者达到某个目标……玩游戏的动机关键在于, 当面临挑战的时候能获得成功”[7]。因此, 游戏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给予玩家渐进的、持续的、难度适中的挑战, 在完成较高任务难度时给予更多的奖励, 让玩家获得满足感, 建立对成功的信心, 减少对失败的恐惧, 学习动机也就得到了维持。

4.4.教育游戏内容与活动的多维度设计

教育游戏的内外特点和“玩家——学习者”的个性追求, 共同决定了教育游戏内容在选取和设计上的诸多特点[8]。一款教育游戏的成功, 不仅在于它在较高程度上满足了玩家的需要, 而且取决于游戏内容与活动的设计是否做到了教育与娱乐的平衡, 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全方面地提升玩家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通常我们在设计教育网络游戏时, 重点考虑的只是教育内容和游戏任务的结合问题, 即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平衡问题, 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这一维度[9]。而QA (Quest A t l a n t i s) 的教育、娱乐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 为教育网络游戏的多维度设计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对于教育内容的呈现, 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复杂的多媒体环境, 弥补传统教育中“去情景化”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不足,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学习情境, 锻炼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以《巴别小精灵》教育网络游戏为例, 通过调查, 探索学习目标和娱乐目标之间的隐性关系, 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以寻求教育游戏设计中“学”、“游”相依, “娱”、“教”相彰的策略与途径, 从而改善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理念, 使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一套方法, 在实际运用中更能得心应手, 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关键词:教育游戏,学习目标,娱乐目标,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琪, 陈琳.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 2009 (05) , 110-114.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1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马颖峰, 孙彦青, 郑志高, 隋志华.教育游戏承载学习内容的独特性及其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3) , 65-69.

[6]马红亮.教育网络游戏设计的方法和原理:以Quest Atlantis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1) , 98-106.

[7]Cher P.Lim (2006) Gaming in a3D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engagingstudents in Science lessons,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37No2, 211-231.

[8]Hakan Tuzun.Motivating learners in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s[D].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2004, 213-215.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9

1 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的必要性

1.1 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趋势

人文教育出现于15~16世纪, 并曾现出空前的繁荣。而随着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 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唯科学主义”的盛行, 走上了否定人文科学的极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西方教育史上在这一时期出现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的教育理念对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理念的形成和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并逐渐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20世纪初期现代奥林匹克诞生, 现代体育在科学主义的推动下, 形成了西方现代体育的强势文化, 它以专业竞技和奥林匹克运动为发动机。到了20世纪70年代文艺复兴使得人文思潮扑面而来, 无论是西方思想家, 还是美国的新体育流派都对体育的人文价值观进行了论述, 至此, 世界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1.2 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贫乏、情感冲突、修养浅薄、人生追求低俗等人文教育缺失现象。其缺失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及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面对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我们将有何对策。2002年中国教育报刊登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一片文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找到了答案, 其题目是《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当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的周远清在讲话中指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多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薄弱和人文与科学教育脱离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 党和政府对此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2 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他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首先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发展;同时, 人的全面发展也包含了每个人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总之, 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即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此学说为篮球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框架。

2.2 人的双重生命观

哲学界认为人同时具有两种生命, 即“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为自然给予, 非人所能自主;服从自然的法则, 与个体共存亡。“类生命”则是由人创生的自为生命, 仅仅属于人所特有。类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充分开发人的种生命。前者须以后者为性质规定, 后者则以前者为实体依托, 因此, 人的两重生命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关, 这一理论观点为篮球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

我们将以上学说理论作为依据, 构建了篮球教育的“科学—人性—健康—创造”四位一体的目标模式。科学目标即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目标;人性目标即学生人性修炼的目标;健康目标即学生身心群发展的目标;创造目标即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的使命。

3.1 科学目标

篮球教育的科学目标即篮球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目标。篮球教育的科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类目标和实践技能类目标。知识类目标是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文化内涵与文化功能, 较系统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对篮球理论层面的问题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类目标是较系统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战术方法, 并能熟练地运用, 具有从事篮球教学、训练、竞赛组织和临场裁判的能力。

3.2 人性目标

人性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 这种特征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关系中, 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所谓修炼, 其源于印度佛教的修行, 其含义是纯洁心灵, 增进健康的普世性的育人思想。

篮球教育中对人性修炼的目标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善”是主体理想通过物质手段向现实性的转化。实动总是受着善的尺度、人的价值尺度的规定和制约。“真”体现的是主客体的统一, 是本质上的统一, 是理性通过概念的抽象活动超感性所达到的结果。“美”体现的是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中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关系的自觉而现实的协调, 通过这种协调寻求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篮球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途径或手段, 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在篮球教育中, 人性修炼目标即对学生的和谐价值观的追求, 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协作意识、关爱意识、公共精神、世界精神等方面的修为。

3.3 健康目标

健康目标即学生身心群发展的目标。人具有两种属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 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此模式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 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 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任何一种教育不应当将人的躯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分割开来理解,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 不仅具有这种健康教育功能, 更具有这种健康教育的使命, 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 加强学生的“身、心、群”的教育, 具体目标体现在学生的健壮的身体状况、健全的心理状况和较强的适应性、挫折承受力和抗压能力。

3.4 创造目标

21世纪是以科技为先导的时代, 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也正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开展创造教育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 创造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民族的前途,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需加强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 人的创造素质是经过培养、锻炼而成的, 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智力因素即学生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 (情商) 即理想、信念、情感、兴趣、爱好、胆魄、意志、毅力等因素。其具体培养目标表现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求真理、坚定意志和信念等。

4 结语

构建体育院校“科学—人性—健康—创造”的篮球教育目标模式不仅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此目标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43-68.

[2]王铁成, 宋丽媛.篮球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21-28.

[3]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篮球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7) .

[4]论三人制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5]常州高校篮球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32) .

[6]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10

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素质教育,定义

初中教育是高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中间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初中教学管理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一、目前初中教学管理目标存在的缺陷

(1)有时过分依赖量化管理,而忽略质量管理。学校管理层在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时,有时存在着过度量化的缺点。比如,学校管理层评定一个教师的业绩时,往往只盯着这个教师所带班级在大型考试中的高分率有多高,看这个教师写的教案有多少页,看他写的思想政治感悟有多少,或者看他一年内组织了多少次公开课。最后,管理者将教师这些平时的教学活动量化成一堆数据,以此作为教师评优的唯一标准。久而久之,无疑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导致部分教师倾向于应付教学检查,而平时不太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有时过度行政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如果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之间形成下级服从上级、上级给下级提供决策思路的关系,就将阻碍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而且严格的行政化管理会让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3)有时忽略教师的个性。教学管理者往往统一要求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备课和上课,忽略每个教师不同的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也忽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和态度所起的作用。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步调一致,可能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通过教师个性化教导,让各种有价值的知识经过学生的深入体验后得到消化,并且让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得到平衡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更倾向于学生的个性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需要民主化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学管理者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由。因此,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传统教学管理目标需要得到相应的更正。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重新定义初中教学管理目标

(1)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管理目标,过度注重量化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的成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应当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引导,而不是仅仅让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学校管理者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时,要规定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改正自己的教学失误,鼓励教师相互之间进行教学心得的交流。学校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来评定教师的优劣,而不仅仅是看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当然,量化教师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不能过度依赖量化管理。因为素质教育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看教师有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教师出现职业道德危机,与学校管理者过度注重教师业绩有一定的关系。学校管理者在设置教学管理目标时,有时不太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管理者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给学生做好榜样。在学校教师队伍中,要培养先进带头人,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只有通过各种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3)让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若片面要求教师必须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学生群体必须听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命令,则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可能。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课堂进程,并且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调整学生情绪和学习态度,不能只负责给学生灌输知识。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少一点命令,多一点建议,让教师多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来。学校管理者要摒弃一刀切的做法,注意优秀学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差别,还要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条件一般和家庭富裕学生也有差别,从而要求教师加强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而不是老是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保持步调完全一致。

四、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教学管理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但是,教学管理目标的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目标错位等状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分析教学管理目标存在的缺陷,阐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重新定义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红梅,鞠学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积极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2).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11

【关 键 词】学困生;目标教育;体校

【分类号】G632.4

学困生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给教育者的教书育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教育的根本使命又使我们不可能将这一特殊群体弃之不顾,因此,如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令绝大多数教育者感到棘手又头疼的难题。近些年来,关于学困生转化的课题已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与实践。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目标教育的角度探讨学困生的转化。

一、目标教育科学内涵

科学合理的界定目标教育理论的内涵,深入透彻的理解目标教育理论是顺利开展目标教育的前提。关于目标教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侧重于管理学的角度,有的侧重于教育学的理论。本文则从目标学以及成功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界定目标教育。所谓目标教育,是以目标为核心,通过引导受教育者科学合理的设定目标、指导其执行目标、监督其目标实现情况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反馈,促进受教育者在目标的激励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目标教育的内涵实际上包含以下几个意思:一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引导学生量身定制个人目标;其次是督促和指导学生实施目标,及时调整和完善个人目标;最后是对学生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进行考核评价。 目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从横向而言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等一切与学校学生教育相关的主体,从纵向而言需要学校、年级、班级、个人等层层深入。在对学困生开展目标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注意掌握目标教育的特点,即以学困生为中心,以学困生的综合发展为导向,将学困生的转化纳入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层面。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目标教育最终帮助学困生形成目标意识、养成目标习惯,以目标为向导引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二、目标教育应用策略

(一)引导学困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教育的核心。

所谓目标,就是根据自身内在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所确定的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潜意识虽然不能像一般意识那样受人随意支配,但还是可以受人的意识引导的。目标明确不仅可以充分激发起人的潜在力量,也会使人将全部力量集中到这个目标,目标明确还会使人对机会保持警觉。总之,有没有目标大不一样,目标明确与否,同样会造成天壤之別。 因此,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进而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就成为目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虽然包括价值目标、职业目标、学习目标、健康目标等不同的层面,但各个层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因此,在引导学困生制定目标时,必须结合学困生自身实际,综合分析其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基础等,给出恰当的定位。同时,在制定目标时,要突出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反之,引导学困生保持明确而单一的主要目标,就如同放大镜所形成的那个点一样重要,这个点就是发力点,要集中全部力量于关键性目标上面。 比如我班有一个女生许某某,学习成绩很差,期中考试排名在年级后5%,按照学校的规定,期中期末考试两次排名都在年级后5%,就要被淘汰回原学籍所在地。针对这种情况,我找到该生了解她自己的想法、存在的问题等情况,通过谈话得知她想留在学校继续训练学习,于是引导她结合现存的学习中的问题制定了学习目标,即狠抓初一新的科目历史、地理、生物,同时把握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基础知识,力争期末考试跳出年级后5%。在目标的激励下,该生的学习劲头明显改观了,尤其是临近考试,态度更加认真。

(二)引导学困生根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目标教育的保障。

高尔基说:“没有目标的人是不幸的”,但是有了目标却不知从何着手将它实现的人更是悲哀,这样的目标也就沦为了虚光式的幻想,因此,引导学困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正如阿尔.威廉斯所说:“你完全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只要你拥有两样东西: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份具体的计划。”对于我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很多时候还是有着很美好的愿望的,诸如当奥运冠军,成为教练,进入专业队,做体育教师等等,但他们的美好的愿望又往往有着一个极大的缺陷,那就是缺少付诸实际行动的计划。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触动努力几天,比如笔者曾经在全校开过一次有关目标的讲座,学生们听的很认真,讲座结束之后甚至有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要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在接下来的几天也确实看到了这位学生认真努力的样子。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个多星期,这位学生又故态复发。我找到他询问原因,他说:感觉目标太遥远了,不知能不能实现,更不知道如何实现。该生的茫然其实道出了绝大多数学困生的困惑: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引导学困生根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顺利开展目标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学困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那么,学困生的计划该如何制定呢?笔者以为,学困生的计划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时间要短,步子要小,一点一点稳步前行。学困生在学习中遭遇更多的是失败,是自卑。通过短时间的、小步子的行动计划取得立竿见影的成功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自信,进而有动力朝着更高更远更大的目标前行。

(三)引导学困生根据制定的计划采取行动是目标教育的关键。

国内外众多关于学困生的研究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学困生的成因虽然不一而足,但学困生的表现却是很相像的,诸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上课没精神,不想记笔记,不愿举手发言,不敢质疑老师,对作业置之不理,对考试满不在乎,对教学活动冷眼相待,把学习当做是为老师而不是为自己做的事,遇到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厌倦之情显而易见等等。总之,学困生在学习当中往往懒于付出行动,然而,另一方面“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乃在于能行。”没有行动,一切目标、计划都不会落实,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可见行动是完成计划奔向目标获得成功的保证。 在目标教育中,引导学困生根据制定的计划采取行动是关键要素。鉴于学困生往往懒于行动的特点,笔者以为,在引导学困生落实行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发挥监督的作用。首先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计划落实情况,督促学困生遵照制定的计划采取行动;其次是借助群体效应,发挥同伴的力量,让同学之间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再次是做好家校联合,让家长成为学困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提醒鼓励督促学困生奔着目标照着计划付诸行动。

(四)引导学困生适时反省改进目标是顺利实施目标教育的必要环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朝着目标行进的路上,需要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能力对于实现长期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反省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检查错误的过程。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长期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基本丧失了自信心,因此很难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在设定目标、制定计划、采取行动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偏离,鉴于此,引导学困生对目标进行反省就尤为必要。学困生的反省必须要做到几个结合:每天反省与定期反省相结合,独白反省与对话反省相结合,口头反省与书面反省相结合。在反省的过程中,去修正目标,完善计划。

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转化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虽然关于学困生转化的课题已有众多的专家学者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于体校这样一类拥有如此庞大数量的特殊学校而言,似乎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体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深入研究学困生的整体转化问题。本文笔者试图将目标教育理论引入到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来,但立论可能还不太成熟、不够完善,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生教育目标 篇12

关键词:目标管理,研究生党员教育,目标管理理论应用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含义

目标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管理理论, 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渐次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从一定程度来讲,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加深, 目标管理理论逐渐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独成一家的理论。

德鲁克指出:“只有当管理者能以有意识、有方向的行动主宰经济环境、改变经济环境时, 才能算是真正的管理, 因此企业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1]“任何一个其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的领域, 都需要有目标”。[1]他提出实施目标管理有三个主要环节: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对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估。[2]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强调最高领导层与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组织目标, 将其具体化, 层层落实, 同时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一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 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3]

在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 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 有助于实现管理的规范、有效、科学。

二、新一代研究生及研究生党员的特点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既有与本科生相同的地方, 也有研究生自身的特点。一方面, 他们思想独立, 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 当今的研究生, 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 又显得不够成熟和理性, 研究生群体当中也偶有冲动行为的发生。1999年高校扩招, 许多研究生都是从本科阶段直接读至研究生阶段, 他们还没有真正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尤其是研一学生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本科生阶段。研究生党员作为研究生的典型代表, 除了具有研究生的共同特点外, 也具有这个群体自身的独特特点, 当前研究生党员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研究生党员是同龄研究生群体中的佼佼者, 他们专业水平较高, 思想观念趋近成熟, 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能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各类社会现象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并且能够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以各种方式关注社会。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 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研究生党员思想活跃, 与社会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比较广泛, 某些研究生党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影响, 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比较功利, 思想意识逐渐发生转变。

(二) 研究生党员的分散性

由于研究生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 是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学习计划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等来制定的, 因此, 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学完第一学期的公共课之后, 很难有机会再在一个班级进行统一学习。尤其是到了研二、研三阶段, 大多数学生比较忙碌, 经常见不到学生踪影。这样, 研究生党员之间的交流机会减少, 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 对已经成为正式党员的监督工作也会变得难上加难。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是: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对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估。[4]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生党员教育中,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 有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 制定“目标”

实施目标管理, 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制定合适的“目标”, 制定合适的“目标”是实现目标管理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制定“目标”不是少数人的闭门造车和自上而下的单向行为, 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的过程。[4]摘自略论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应用。

内容上, 可以在明确国家制定的高校党建理论课的基础上, 将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标分解为学校、导师组、学生个人目标, 并通过上级组织、下级组织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结合, 共同制定出党员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研究生党员生源多样, 发展水平差次不齐, 因此,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 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研究生党员的发展目标。党建工作小组除了努力让学生参与到“目标”制定外, 还应该针对学生自身情况与学生一起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人目标。当然, 学生设定的党建教学目标应该与党建工作组设定的总目标保持一致, 并在落实过程中, 时时与总目标进行对照, 作为衡量其学习成果的标尺。

方法上, 在制定“目标”时, 可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方式是指先由研究生党员教育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提出组织目标, 再交给下属部门和全体人员集体讨论, 最后统一意见, 修改形成组织目标。自下而上的方式是指由下级部门或全体人员讨论提出目标, 再由上级批准, 形成组织目标。[5]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产生的“目标”, 能够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 共同促进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二) “目标”的组织实施阶段

制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目标, 目标能否实现, 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 都有赖于目标实施阶段的开展是否合理化, 是否进行了正确的管理。首先, 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对研究生党员个体目标的组织和监督工作。研究生虽然大都已经成年, 但其思想意识也有薄弱之处, 自制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再加上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政治信仰淡薄。这就需要党建工作者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监督,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将其个体目标和集体总目标进行对照, 帮助研究生党员找出差距, 进而完善目标, 矫正自身行为, 使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靠近总目标, 不断提高其党性修养。其次,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总目标为中心, 以研究生党员为主体, 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对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不同声音, 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针对实际情况, 对照总体目标, 如果合理, 全体人员应针对该意见对总体目标进行完善。“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在具体操作上, 应采取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 显性方式包括召开党员和党外群众座谈会征求意见、上级组织评价等, 隐性方式包括无记名问卷调查、开设意见箱和网上意见直通车等, 可有效克服显性评价的不足, 且互为补充。[6]

(三) “目标”成果的考评

考评是对目标实施过程的监督, 更是检验一定时期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在目标实施活动结束时, 对目标成果进行考评, 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看到工作中的得失, 从而进一步完善行为, 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和导向。

考评标准应以国家制定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标准为依据, 结合学校、个人讨论后共同确定。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发展水平的党员, 考核内容应多样化, 考核的计分标准多层次化, 分为优秀、良好、达标、未达标。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标准。考核时, 可采取笔试、结构化面试等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对研究生党员的考评, 可以让辅导员、代课老师、班级同学、实验室同学、党员自己共同参与进来, 从而代替以往单一的笔试的考核方式。另外, 由于目标管理的实质是一种绩效价值导向, 那么上级党组织应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 奖优罚劣。通过激励和警示手段, 给先进人员以奖励, 给后进懒惰人员以压力。奖励和惩罚都要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 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使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复杂的, 不仅需要全体党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学生党员自身的自觉自律。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要求, 也是做好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深入研究理论, 运用得当, 就可以按照目标管理模式合理有序地做好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促进高校的党建科学化水平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著) , 齐若兰 (译) .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9, 49-50.

[2][4]钟一民.地方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宋晶, 郭凤侠.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126.

[5]张红艳.目标管理理论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 2003 (11) .

[6]王劲松.略论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11) .

[7]赵文禄, 李一, 徐文秀.党员心理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9.

[8]顾海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0) .

[9]张雪玲, 马超群.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

上一篇:Mean下一篇:英语单词教学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