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跟进

2024-07-26

物流跟进(精选4篇)

物流跟进 篇1

一、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是对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早期直观性描述。上世纪30年代初全球经济萧条尚等破解之际,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研究了日本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纺织产业发展历程,提出日本所有的产业都可以经历类似纺织业的“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等呈周期循环的三个阶段,其图形如三只展翅翱翔的大雁。其后山泽逸平扩展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提出“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描述了后发展国家依靠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发展而后来居上成为“领头雁”,实现区域经济的起飞。20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小岛清研究了日本产业经“雁行”发展越来越强大之后大量出口并直接投资欧美等国的现实,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又称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序是“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实施。小岛清的这一理论暗合了日本经济腾飞之后海外直接投资产业顺序“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化工业为主”的演进路径,把“雁行模式”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雁行形态”理论成功解读了产业在发达国家和后发展国家之间动态的梯度转移和传递过程,为后发展工业国或者欠发达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或者理论的可能性观照。

二战后,百废待举的日本正是沿着“雁行”轨道承接西方产业大转移,从最早的纤维产业入手到中期的重化学工业最后到70年代后半期的机械产业,日本从欧美的“寄生蟹”一跃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头雁”、“带头羊”,并且带领东亚地区各国经济依次起飞,其“雁群”排头阵势为:日本→东亚“四小龙”(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东盟“四小虎”(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领头雁”日本通过贸易、技术转让和投资等方式,把成熟产业纺织、钢铁、化工、家电、造船、机械等产业次第传递给“雁群”国家和地区,使东亚包括中国沿海地区承接的产业迅速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日本通产省官员形象化说明“雁形模式”:“日本不断将成熟工业分给其它国家,像大哥哥把他穿不下的衣服分给他的小兄弟那样。”

然而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和方式的变化,“雁形模式”先后出现崩溃的局面,特别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这一特征越来越明显。在亚洲产业转移“雁行”阵势中,“领头雁”日本一方面把成熟产业有保留传递给后进国家和地区,造成区域内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平衡;另一方面“领头雁”飞得太快太远,一直飞越太平洋对西方产业领域进行全面投资、并购,引起西方社会警惕和阻击。东南亚各国离开自身国情搞产业外扩张,被索罗斯等西方金融大鳄抓住弱点差点拨光远未丰满的雁毛,几十年的产业体系几乎毁于一旦。

中国居于东亚“雁行模式”的末尾,但后来居上,短短三十年,依次承接日本及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加工厂”,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总量国家。但中国这只后起雁甚至于飞越“领头雁”日本前头,在自身区域间产业调整没有完成和技术创新能力匮乏的情况下,开始以国际投资为主的产业区域外转移。2011年上半年,美国亚洲协会联合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出示了一份研究报告,预计中国海外投资在2020年达到1万亿到2万亿美元。另据荣大聂、赫恩曼《敞开美国大门———挖掘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红利》介绍,截至2009年中国政府持有1.4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800亿美元的公司股权和16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但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美国的累计直接投资存量仅23亿美元。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依次是高回报直接投资和证券组合,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恰恰相反,低回报的政府债券占93.4%,中回报的公司证券和债券占6.4%,高回报的直接投资只占0.15%。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一直研究中国式的“雁行模式”,2001年出版了中文著作《比较制度分析》,他不赞成中国效法日本和韩国实施跨国并购,中国完全可以凭借广阔的自有市场“在各个地区之间建立亚洲的‘雁阵模型’,利用公共财政和跨区域产业转移,来实现中国的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中国打破亚洲的‘雁行模式’的同时,自身也产生了自己的‘雁行模式’:沿海发达地区、中部,以及广大的西部和东北部。”

1997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旨在平衡地区经济、增加内需、整合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的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序幕。经过近15年努力,取得差强人意的成就,但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没有成为主导性的因素,使这场产业转移大发开发战役显得主旋律不够畅达、战果不够丰富多彩。同样,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过程中的成与败、荣与衰,关联着诸多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物流服务跟进等问题。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趋势

1、我国产业转移主要以投资的方式逐渐向中西部“漂移”。

国际产业转移有三种方式,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战略联盟。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方式主要采取投资的方式,区域联盟次之,区域内贸易还没有提升到产业转移的层面。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心呈“Z”形变化,其中1999-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重心向西北方向漂移,2003-2006年持续向东北方向漂移,2007年后投资重心加速向西漂移。

2、西部各省区主要以投资和项目的方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西部大发开战略实施后,西部欠发达省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绩效工作重点,不惜以最优惠的税收、土地甚至环境政策吸引外部投资和项目落户本土。据各地2010年政府据统计公报的数据,广西全年区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3491亿元,增长49.8%;重庆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638.29亿元,增长79.7%;四川招商引资全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336.35亿元,增长31.3%。

3、西部各省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份额占比不高。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根据境内外投资数额对比,外商投资份额占比微不足道,说明中国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是本国产业结构的有序性调整,国际性产业转移参与性动能不足,这和青木昌彦在《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的分析相同。各地2010年政府据统计公报的数据,广西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9.12亿美元,下降11.9%;重庆外商投资实际到位63.44亿美元,增长58.0%;四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8%;贵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云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29亿美元,增长46.0%;陕西实际利用外资18.2亿美元,增长20.5%;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7亿美元,增长10.1%。全国当年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7406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57亿美元,增长17.4%。经对比,外商直接投资步伐有放缓趋势,且投资地区主要还是东部发达地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亦有点滞缓,国内产业转移主要是区域内梯度转移,外商投资的原动力不大。

4、国外产业有跃过我国中西部直接转移到东南亚的趋向。

日本的“雁行模式”带动了东亚经济的起飞,但领头雁不甘寂寞,产业和金融一齐冲击欧美国家,引起西方经济体的全力阻击。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后,也尝试走日本痕迹,也引起西方社会不安,督促人民币升值的动议此起彼伏。中国经济总量占据世界第二,其代价是环境和资源的衰竭、人口红利的提前透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严重依赖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在承接西方产业转移后期越来越谨慎。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环境门槛升级、人力成本上升,使国外放缓了向中国输出产业的步伐,甚至丧失了参与中国西部产业承接的大会餐,原来布置在东部沿海的部分产业甚至超过中西部的高山大河,转移到环境和人力成本更合算的东盟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产业转移尤其是国际性产业转移的本质是逐利行为,这对赫尔克林-俄林模型描述的资源禀赋理论也是一种形象的补充。以耐克为例,近60年来在亚洲主要生产基地像候鸟一样,循着各地成本的变化而不断地迁移。最先主生产工厂在日本,然后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再移师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1981年选定中国大陆沿海开放地带,此后3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耐克运动鞋生产基地,2001年占全世界生产份额的40%。但2010年,中国的份额下降到34%,越南替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

三、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物流服务跟进

1、实施东部产业转移与物流服务跟进联动战略。

东部产业成长过程中,物流服务与之形成相依相随的联动关系,产业西移之后,应该鼓励物流服务随之跟进而来,用专业化的服务和成熟管理方式、技术促进产业在西部迅速发展。这种联动策略避免了东部产业西移后物流服务落后的“空档”,对聚集性和扩散强的大中型产业项目尤其重要。

2、优化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为东部物流服务跟进提供良好的环境。

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和环境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急需夯实交通、园区、物流中心、河港、航空港等,建立联结物流各环节的服务网络,畅通企业物流服务信息平台。为东部物流跟进提供制度化、常规化、基础化的优良环境,有利于东部物流企业迅速本土化、专业化、集约化,并能够满足产业重建和发展过程中急剧上升的物流需求。

3、以联营、联合、合作、并购等方式促成本土物流企业与东部物流跟进企业的战略联盟。

西部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人才、管理、技术和效率上,都无法与东部物流企业相抗衡。2009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西部10省区仅占8席;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5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经评估陆续公布了十二批共1292家A级物流企业,西部省区数量极少,3A以上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省区没有一家5A级企业。西部物流企业要与东部物流跟进企业组建战略联盟,这样才能做得兼收并蓄,逐步强大起来。

4、培育西部本土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贯彻国办发[2011]38号文件,极力促进西部物流企业健康成长,在税收、土地利用、运输限制、物流设施资源整合、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使物流企业达到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为东部转移而来的产业做出全方位服务。

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带动东亚各国和中国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趋势,提出产业转移与物流服务跟进是产业转移顺利达成的条件。通过实施东部产业转移与物流服务跟进联动战略、促成本土物流企业与东部物流跟进企业的战略联盟等路径,完成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物流服务跟进。

关键词:产业转移,雁行模式,物流跟进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物流跟进 篇2

基于历史原因,海南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对大陆还是有一定的落差,主要原因不外与海南岛屿经济特点、岛内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等与水准背景相关;表现在需求不足、硬件基础相对落后,资源分散,人才不足、现代物流理念与意识还需提升、运作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方面。

故此深入了解当前岛内物流发展业态,由此确定我们行动的重点与方略应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所以提出“跟进策略”,首先强调海南经济与大陆经济的关联与依存性、其次对岛内外存在行业落差与滞后有充分的认知。旨在从产业链或是供应链角度审视并解决问题。无论我们提出什么样的发展思路与规划,海南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大陆及岛外发展系统性关联,并强烈依赖外界需求及其物流系统拉动,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承认的现实。所以,我所有工作的目标不能脱离我们密切关联的系统和市场,并要跟随其发展。从中在发展中成长。在此提出两项主要策略:

策略1:融入、衔接、跟进发展

现代物流的社会化系统化与集约化信息化是物流发展的必然。作为一体化经济或供应链的的一部分,重点不是仅考虑岛内条件自我规划和自我建设。由于岛屿物流受制于整个经济系统和行业系统,故而积极有效地并融入衔接岛外市场,降低落差高效地响应外部需求,并力求获得积极的市场反馈,从中发现机会扩大我们的需求,借此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是基本的方略,这就是所谓“跟进”。

策略2:立足现实改善基础环境条件

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过渡期(实际上岛内物流都大部分还处在在传统物流的业态中这是现实),我们当前的“跟进”更重要的是立足岛内物流业态实际,改良我们的基础条件和管理运作水平;由此才有条件以发展的角色主动参与大环境中分享成果。(当我们的基本仓储秩序(分类编码)都不具备时何谈信息化管理)我们大多物流作业效率低于发达地区30个百分点,如何对接外部物流系统获得长期的发展效益?)当我们的物流服务水平普遍偏低时何谈拉动需求?同样的芒果,广西两天送到而海南4天送到而成本高如何拓展市场?

所以作为行业主体的企业把自己作业的队伍改造好,把现有作业水平与管理提升到全国同等效率;政府及有关方面促引基础设施的整合。完善外部市场;同时改善监督与服务是基础,各方面能够充分足够的重视人才结构改善与培养是当务之急;行业组织机构职能健全,法权地位明确,自律准则执行到位是保障。这写是所谓“跟进”的当前要务。

从物流市场化社会化角度分析有足够的需求才有整个行业的改善。在此我们不能也不该单指望政府或什么组织能通过什么强力的行政手段和规划去拓展市场与需求!因为再好的的战略模型、周全的整体规划、先进的技术平台要有落地的根基并在战术上有条件实现才有意义。故此,主体角色的成型与定位至为关键。

一、行业主体的角色定位

落实上述两项策略有许多工作但我认为首要任务是行业主体的角色定位。物流行业的相关角色不外是企业、消费群体、政府及行业组织。期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应该被各方明确定位,这是物流行业市场化的必须。其次是消费需求群(其实二者在供需关系上相互替变)由于二者直接作用于需求市场,前者提供服务后者形成需求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发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直接与她们关联。承认与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是行业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对于政府和行业组织能真正意识到这点便为整个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投资、规划、经营与运作此份业务该有谁来承担不言而喻。)

政府的角色是监督服务协调:政府保障公平竞争环境以及某些基础设施改善,监督行业与企业行为时,应更重视提供相关服务协调。

行业组织这个角色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生愈发重要的作用,比如区域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规范宣传落实、行业信息的采集发布以及行业监督与业内事务协调裁定等等。

由于我们目前的行业组织在专业上和权威性以及团聚效能还达不到要求,显然行业中角色与职能定位明晰才可能在前述一系列工作中,形成我们行业群体的有效合作关系,承担和和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建议与呼吁

1. 希望企业与政府还是行业都应该意识到经济总量与服务质量同步提升能培育稳定而长期发展的物流市场需求;

2. 我们的规划、整合与平台建设当贯通并融入宏观物流系统与供应链衔接,战略定位明确而并能够落实;

3. 政府当扶植有能力企业与行业组织在行业发展中承担更大的主体责任与作用;

4. 各方面要有具体的行动,支持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真正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引进一个企业人才比引进教授管用)。

参考文献

[1]孙彦东.加速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J].中国商贸,2011,(14):131-132.

[2]殷辉,张砚,李道芳.我国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的统计评价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3):43-45.

同学间“买卖”行为需要教育跟进 篇3

其实,本案例该不该教育,除了要考虑以上两种观点外,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法律。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可明确的是,小严与同学间的“买卖”行为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对交易行为的前提条件有明确的规定,第一要有营业执照,第二要依法缴纳营业所得税。《民法通则》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而小严及其同学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只有十岁左右,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可能满足市场经济交易行为的前提条件,因此不能独立进行交易行为。对此,可能有人会产生联想和疑问:平日里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也是由学生进行交易活动,是不是也不符合法律规定,也要依法停办?义卖等活动的主体虽仍是未成年的学生,但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引导、监护下进行的,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和教育目的,因此与本案例不同,不违背法律法规。

尽管该不该教育的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可以明确,但这并不是说班主任在师生中进行的调查没有意义。科学合理的民意调查是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行为动机的良好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其宗旨是以人为本,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值得提倡。事实上本案例的调查结果恰恰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实,那就是相关的法制教育还不到位。

明确了该不该教育的问题后,更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开展教育?笔者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第一,分析不良影响,寻求“买卖”行为的“变身”良方。

本案例中,小严觉得自己画画要付出精力和成本,因此他认为以一定价格将画卖给同学十分合理;同学也认为作为对小严劳动的尊重,用金钱来交换画作十分正常。但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在这个年龄段,以金钱的形式来表达来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很有可能对生生关系带来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把本来纯洁的同学情谊变成商业性的雇佣关系和交换关系,“买买成了,仁义却不在了”。一方面但凡做事就要谈条件、提要求,不利于助人为乐、为他人着想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让别人为自己做事,就可以有朋友,例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出现的花钱雇同学写作业、做值日生等现象。

对于此类案例,教育的理想目标是既能肯定劳动及劳动成果,又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具体怎样进行教育,我们首先需要分析本案例中“买卖”行为背后的双方动机。案例中涉及的不合法规的“买卖”行为必须终止,但仅仅终止还不足以达到教育目标。小严除了寻求对自己精力、成本的合理的金钱回馈外,肯定还希望甚至更希望得到同学们的由衷肯定、赞赏以及对外宣传,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喜欢。而同学买小严的画也肯定是出于喜欢和欣赏。因此,笔者建议班主任可以将这个事件引申为一次慈善教育行动,将这次的“买卖”行为“变身”为一次爱心拍卖。扣除小严付出的成本外,所得款项可以用作班级爱心基金。教室内可特辟专栏,用于展示小严的作品,以供更多同学欣赏。且在同学欣赏小严作品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引导大家关注、感激小严在绘画学习、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和艰辛,理解小严劳动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大家赋予其作品的价格上,更体现在美化教室环境、提供爱心基金等方面。当然,除了这种方式,班主任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自由讨论,以民主的方式商议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解决方法。

第二,关注学生金钱观教育,莫让“财商”促“财迷”。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不少人主张对孩子从小就进行“理财教育”,让孩子尽早接触、认识金钱,树立理财观念,并学习怎样投资、赚钱等,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然而,这样的做法如果把握不当,“理财教育”的结果就会产生偏差。本案例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部分同学甚至还崇拜小严,认为小严好有本事,长大后肯定会成为大款”。从这背后我们似乎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金钱对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成为大款是学生心中非常向往的,挣很多钱、成为大款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本事的标志。学生这种认识的形成,与社会风气有关,也与其受到的教育不无关联。

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跟进策略” 篇4

下面以展示课中的片段为例, 谈谈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几种“跟进”策略。

策略一、顺水推舟

案例1:“商不变的规律”教学。

在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出规律后:

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同学们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生1 (激动地) :我发现了, 要是有余数, 这两个式子就不相等。 (注:其实这是后一节课“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要研究的)

师:是吗?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生1:比如16÷6=2……4, 要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就变成32÷12=2……8, 它们的商不相等。

生2:应该说商相等, 余数不等。

大家点头表示赞同。

师:有余数的除法都是这样的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学生再一次验证、汇报。

……

最后学生总结出:在除法算式里,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如果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 但余数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新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创新的思维火花, 教学的难点在师生的反思交流、举例验证、抽象概括中得以突破, 并达到最佳的拓展境界。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虽出乎预设思路, 但合乎教学流程, 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东风”, 教师就应“迎风而上”, 趁机“顺水推舟”, 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探究向纵深发展, 让学生“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策略二、临时转舵

案例2:“得数是6的加法和6减几的减法”教学。

上课伊始, 教师首先安排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

师:我说1。

生:我说5。

合:1和5组成6。

……

对口令进行得很顺利, 教师顺势揭题并板书, 刚转过身来, “啪”的一声, 全班哗然一片。有学生报告:“老师, 你裙子的钮扣掉了!”学生骚动, 有的在议论, 有的在偷笑……为了不至于失态, 教师下意识地用手拉住裙子, 猛然发现裙子的钮扣原来是6粒。

师:同学们, 小钮扣说, 它见大家学习这么认真, 它也想参加呢。你瞧, 它迫不及待跳下来, 与大家一起学习。

学生鼓掌欢迎。

师:你能根据刚才发生的事情, 用今天学的知识说句话吗?

生1:老师裙子上原来有6粒钮扣, 掉了1粒, 还剩5粒。

生2:老师裙子上的5粒钮扣, 加上掉下的1粒, 正好是6粒。

生3:6-5=1

……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其实,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 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临时转舵, 适时抓住了“扣子”这一“节外生枝”的教学资源, 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 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而且很好地化解了教师的尴尬, 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光芒。

策略三、将错就错

案例3:“用字母表示数”教学。

教师出示题目: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A人, 途中下车18人, 又上车20人, 这时车上还有几人? (注:教师不小心把问题“这时车上还有几名乘客”误写成了“这时车上还有几人”)

生1:列式是A-18+20= (A+2) 人。

生2:我觉得这道题没必要列式计算。

师:为什么呢?

生2:上车20人, 下车18人, 实际多了2人, 就是 (A+2) 人。

师:想法很好!

生3:我有不同意见。条件中说的是乘客, 而问题中说的是车上有多少人。

这时, 教师才发现自己写错了问题, 于是将错就错。

师:那, 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生4:那就应该再加上司机和售票员, 这样车上应该有 (A+4) 人。

生5:也不一定啊。现在有许多车子是无人售票车, 这样车上就应该有 (A+3) 人。

生6:老师, 这道题有多种答案, 我们该怎么办呢?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想得非常仔细。以后做作业或考试, 只要你写清楚了, 哪种方法都对。如果我们把问题改成“这时车上还有几名乘客”, 有几种算法呢?

学生纷纷回答……

数学教学中的“失误”是难免的, 有时还是有价值的。“错误”的价值不在于错误本身, 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思错”获得新的启迪。这里, 教师“将错就错”, 借题发挥, 巧妙引导, 在学生头脑中刮起了一阵“思维风暴”, 不仅没有误人子弟, 反而发人深思, 开放了学生的思维, 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有时课堂教学中的错误, 对数学教学来说可能就是一次“精彩生成”。

策略四、倒行逆施

案例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

在一番“先行组织”后:

师: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

突然, 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 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 拼成长方形。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 不沿着高可以吗?

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扰乱了教师的设想, 打乱了教学的程序, 面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应选择回避, 而应选择面对。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不期”的教学资源, 顺势调整教学方向, 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得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进而将课堂向纵深推进!

策略五、师生互动

案例5:“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在反馈长方体棱的个数的时候:

生1:长方体的棱有12条, 我是一条一条数出来的。

生2:我从横、竖、斜三个方向数了3组, 每组有4条, 一共12条。

生3:我想长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上有4条边, 一共12条。

生4:我反对, “4×6”不是等于24吗?怎么会是12条呢?

生3:因为一个面有4条边, 而…… (吞吞吐吐地说不出来)

师:请同学们看 (指着其中一个面上的一条边) , 这条棱可以看作是哪个面上的一条边?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恍然大悟, 纷纷抢着说, 24条边其中每一条边都是公用的, 都重复数了一次)

生5:我还可以从一个顶点出发数, 一共有3条棱, 一共有8个顶点, “3×8”等于24, 再除以2。

显然, 他在刚才的启发下又想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有时, 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可以生发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师生间的相互启迪与质疑可以让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灵感不断地被点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此, 数学教学过程必将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策略六、画龙点睛

案例6:“线段、射线和直线”教学。

在教学尾声, 师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

师: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 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些例子吗?

生1: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 是线段, 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 (全班大笑。)

师:你们有意见吗? (多数学生感到疑惑。)

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 假如你的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 再假如你长生不老, 而且永远不剪头发, 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

(此时那位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想学生这一会心的笑来自于教师那幽默的两个假如, 来自于教师对孩子回答问题时“童言”的画龙点睛”。面对教学中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教师没有逃避, 而是镇定自若, 轻而易举地用了两个“假定”为孩子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的片面性, 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但这个事情还没有完)

生2:老师, 我认为知识是直线。

知识是直线?!大家迷惑不解。

生2: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 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哦, 有道理。

生3:不, 知识是射线。我们学习知识总有一个起点, 从这个起点无限延伸。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射线。

生4:我认为知识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 总是有始有终的, 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生5: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是线段。如果人的生命是射线, 那就好了。学生欢笑。

师:或许, 对于某一个人而言, 知识是有限的, 好比是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 知识是无限的, 永无止境。所以,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在有限的生命里, 从无限的知识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生6:我觉得, 知识不是线段, 也不是射线和直线, 它应该是曲线。因为学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会遇到困难, 不可能是一条直的线。……

上一篇:灰色模型(GM)下一篇:病毒和亚病毒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