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氛围

2024-10-04

教研氛围(精选3篇)

教研氛围 篇1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是实现教师业务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平台, 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内在机制。课改以来, 学校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的主体, 突破传统教研形式,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切实解决了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建立“以校为本”教研的主阵地

中心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是“以校为本”的教研的主阵地, 学校要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 激励教师人人积极参与, 做到相互学习、合作研究、分享经验, 共同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制定“学校优秀备课组评比方案”, 使“五有三保证”的校本教研活动要求在中心教研组、备课组真正得到落实。“五有”即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有教研制度;有教研议题;有问题、困惑、疑难;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三保证”即教研时间要保证;教研内容要保证;教研实效要保证。

二、开辟以校为本的“课改漫谈”栏目

学校要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 开辟“课改漫谈”栏目。该栏目的着眼点应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 立足点应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的课改理念的有效生成, 不能靠简单的学习形式和说教措施,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让教师从实践中去体验, 在浓厚的讨论、争论氛围中去感悟。要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搭建自主学习、自我反思、交流展示的平台, 通过教师自身的思想、实践, 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讨论、辩论、争论, 实现教师课改理念的提升。具体做法是: (1) 每个教师提出2~3个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 备课组找出突出的、共性的、有漫谈意义的问题收集、整理, 教导处有针对性地选择议题, 然后分发到各组; (3) 教师业余时间思考讨论问题; (4) 中心教研组集中漫谈,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中心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 要围绕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漫谈。比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课堂中的“活”;老师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时, 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有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 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备课应该怎样备, 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何防止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等问题。

三、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 反思是教师专业最核心的能力, 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学校应建立“五个一”教学反思制度。即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学习笔记 (或教学随记) ;每周写一次教后感;每周在备课组教研时至少提出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每个备课组主持一次“课改漫谈”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论文。

四、建立教师集体合作教研制度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 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 强调同伴互助合作, 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在这方面学校要有以下措施:

1.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学校的备课要

分为三个三分之一, 即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修改原有备课各占教师应备课时的三分之一。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 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在办公室集体说课 (说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等等) →备课 (每次组内安排一名教师执笔, 把备课内容整理成教案打印后再发放到备课组每位教师手上) 。这样的做法, 使每个备课组的教师更有时间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对本组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更准确, 让全组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2.“结对帮扶”。

主要针对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结对的师徒之间常常相互听课交流, 研讨问题, 从而使更多的年轻教师能尽快成熟起来。

3. 开设“探讨课”。

操作程序是:备课组集体说课、备课安排→安排上课教师上课→全校教师听课→全校教师反思→上课教师说课→全校教师议课。

五、浓厚科研氛围, 创建样本科研品牌

课程改革必须以科研为先导, 靠科研作指导, 为此, 学校要明确“科研兴校, 创办科研品牌”的教研思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为导向,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 强调老师间的切磋、交流和合作。

从以上措施中不难看出, 学校要促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必须始终围绕学校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展开, 通过教师们学习、反思、争辩,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通过机制的完善、制度的健全, 推进校本教学研究的进程。 (大余县黄龙中学)

教研氛围 篇2

在课程改革的漫长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对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没有教师的协助就不可能赢得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就越发显出其重要价值。然而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素质修养培训的机会是少之又少, 即便有机会也只能是少数骨干教师参与。在教师自身的发展中不是很清楚应该学习哪些知识, 提高哪些方面的修养。

因此, 充分发挥英语教研组的作用, 让英语教师在这个校本研修的最小单位中实现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在农村初中英语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的可行性,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以下优势:

1 研修全员化

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有学历仍较低的老师, 有其他学科转岗的教师, 还曾有代课教师。因此, 以英语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英语学科的教学法、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英语新课程标准等等的理论研修显得尤为重要。有较强专业基础、教学能力强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研组中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对一般教师做好校本研修准备的同时, 也让自己充足了电, 这样既起了引领作用, 又自身得到了提高。

开展师徒结对, 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 课前指导新教师对教材的分析, 对学情的分析, 新教师便能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设计。这样的指导让新教师缩短了自己摸索的时间。派出培训的代表回来后, 再一次给全组教师进行培训, 真正体现校本研修人人参与的特点。

2 研修常态化

以教研组为单位, 由教研组长具体操作, 培训理念、教学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科专业修养。

教研组开学初就安排好本学期的公开课, 按时上好公开课, 及时做好说课、评课活动。每周定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同一组的老师同备一单元, 分备一课时, 也可各位老师同备一单元, 分工合作, 有的查资料, 有的设计, 有的制作课件, 或各位老师各备一单元, 精心准备, 集体备课能发挥集体的智慧,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同时要求各位教师要根据各班学生实际开展个性化修改。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体现同中有异, 异中有通。

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有时间保证的教研活动体现了针对性、实效性和教学工作的常态化。

3 研修高效化

立足于本校教学实际, 英语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讨论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活动, 如何使用教学智慧, 如何提高指导水平。开展这些问题的讨论, 对于提高教师研修的效率都是很必要的。

一些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上不去, 可能不是“不会教”的问题, 而是自身的知识积累很欠缺, 是“没啥可教”的问题。大的问题比如课程、教材、小班化, 小的问题比如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课堂互动、评价学生、试卷评析、如何抓重点破难点、如何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细加工, 深加工、精加工等等, 无一不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探讨的。

在英语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 就是从教师熟知的常规教学行为出发, 借助教学案例, 启发教师发现案例中在教学行为方面教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教师用一些理论依据来回答教学案例中的问题。例如在听课中教师说了这样一句“How much time do you need to finish this exercise?”这句话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蕴含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转变, 及教师把对学生学习的控制权交还给了学生, 这句话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学生在面对各种信息刺激时需要树立自己原有的经验, 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由他们自己来定。

结合教师的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体现了其高效的一面。

4 研修合作化

作为英语教师, 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本领, 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良好的英语文化背景, 视野广阔。同时, 教师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 以创新为宗旨,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新路。教师必须有新的教学技能, 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而且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革新和提高。

开展组内研修是教师和教师合作的桥梁。以理论为指导, 确定教学内容、目标, 教学步骤, 灵活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不是死的, 固定不变的, 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 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科方法, 制定出真正为学生接受, 并且通过师生的互动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 一种教学艺术。解释开来, 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修养, 从而使课堂教学灵活、丰富、保质保量。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主动与教研组的老师探讨教学中的变化, 主动与学生交流,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使教学更加受到欢迎。

教师尽可能地创造环境, 制造氛围,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 同时, 充分利用实物和直观道具, 并借助动作、表情等, 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造语言运用场景,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尽量使英语课堂练习“交际化”。

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是屡见不鲜, 特别是当前不少公开课已经将网络技术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 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结合多媒体来备好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年轻的教师接触新事物快, 这时候就要对年长的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了, 互相帮助, 共同研修的氛围就显现出来了。另外, 由于农村初中的资源配置有限, 更多的时候教研组要安排好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

开展组内研修也是联系英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教研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学生兴趣, 因材施教, 培优补差等问题,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形成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

教研组推选教师参加赛课比赛, 全体教研组的老师走进课堂, 全体试上, 共同切磋, 凝聚集体的智慧。平时观看优秀课录像, 通过学习和观摩, 吸取他人教学的相关知识, 积极自我反思, 促使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教研组中教师之间能够难题共研、优势互补, 真正体现研修的可行性。

5 研修提升化

钟启泉教授:“教育, 教学原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长期的经验和自觉地研究, 是教师形成优秀教学实践的两翼。”校本研修的理论提升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必须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 教研的内容要来自于教师教学的困惑、教学中的问题;教研要突出教师集体的智慧, 使英语教研组教师共同参与;要依托教育科研, 专业引领, 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而引导教师认识自我, 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反思意识, 为校本教研提供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

自我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分析, 增加自己对英语学习本质和英语教学本质的理解, 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各种途径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不断地监控和评价,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自我发展的方法和技能。

同伴互助, 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的合作和精神的交流, 通过“对话文化”获得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与发展, 对教育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作出正确的评判与决策能力。主要通过加强对教师之间的研修, 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实践性知识, 依存于情境之中的经验性知识以及案例知识的积累, 运用理论提升来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专家引领, 开展手拉手工程, 聘请市骨干教师上示范课, 同时教研组也派出教师上课。请教研员、专家来校听课、评课, 剖析课堂,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专家讲座, 专家的听课评课以及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交流能够丰富教师理论素养, 从理论上指导与提升, 提高的教师反思能力。

6 结束语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 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而且要接触和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扩大知识面;教师要参加专业团体的学习, 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来提高他们的影响力。

以教研组为立足点, 以课堂教学为生长点, 以提升理论为突破点,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内在动力被充分激活, 教师能更多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也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力, 苗青.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 (5) .

[2]殷成勇.高中英语新教材教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 (11) .

[3]邢孟达.再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11) .

[4]于晖.有效运用教师影响力, 发挥教师权威[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11) .

[5]吕良环.对外语教师忽视自我分析之现象的探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7) .

教研氛围 篇3

《中国教师》:对于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您认为有哪些大的变化?

周诗杰: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在英语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材以及评价方面都有突破, 根据我自己学习的体会,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 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 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2) 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以能力为重,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的经历,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3) 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他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 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中国教师》:对于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定位, 您是如何理解的?在教学中如何彰显这样的课程价值?

周诗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 厚积薄发, 体现能力为主。人文性着重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 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 体现德育为首。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 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学科的核心理念) ,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畅游文本,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

《中国教师》:自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您觉得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取得哪些方面的成就?对于接下来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践实施, 您认为可能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周诗杰:自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 中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1) 新课程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实验稿实施的10年过程中,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已经对学校的整体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教师普遍认为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加关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生动。

以往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得到突破, 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有了明显提升。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更加真实的语境, 课堂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形式丰富, 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与频度,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普遍提高。

(3) 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 质量明显提升。

实验稿实施的10年过程中, 各级各类的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校本教研等对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英语教师, 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英语教师的质量和专业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项目的持续支持下, 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持续提高。

(4) 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贯彻“用语言做事情”的理念, 课堂中引入真实生活和仿真实生活的情景设计越来越多,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 网络和课堂教学配套资源为英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真实语境。同时, 资源的概念也日益丰富, 人作为重要的资源也被许多教师认同。

(5) 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评价领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即从原来只关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向关注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维度的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从原来的学生为评价主体, 转变为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参与评价;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不仅以纸笔方式评价, 还可以使用口试、听力测试, 另外, 许多地区还采用了观察、访谈、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践实施可能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新课程理念尚未全面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

(2) 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

(3) 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4) 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须给予更多关注;

(5) 评价方式改革有待深化。

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建议通过以下做法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 大力宣传新课标, 努力营造学习实施新课标的氛围。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 推起学习新课标的热潮, 积极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要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 采用多种方式向教师介绍新课标, 使广大教师了解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加强英语教师的课标培训, 全面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课改工作的中心任务, 要及时逐层开展培训工作。课程研制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 认真总结和借鉴10年课改的培训经验, 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 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 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 结合教学实际, 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教师》:许多人说, 学好英语不容易。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适当降低了目标要求, 这是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周诗杰:切实减轻目前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一个刚性的要求, 各个学科都在落实“减负”的精神,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在“减负”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压缩容量, 降低难度, 减轻负担。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和歌谣的数量, 将表演英文小话剧修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 将二级目标描述中“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 还删除了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调整和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如:删除了五级文化意识标准中的“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2) 对个别语言技能标准的调整体现了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性和渐进性原则, 同时有利于减轻课业负担。例如, 在小学一、二级的目标中做出以下调整: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的“读写”要求中, 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 (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在二级标准“说”的要求中, 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将二级标准“写”的要求“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 写出简短的语句” (增加表述的准确性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 并要求小学生要能够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 从而使小学生从起始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英文书写习惯。

但是, 我们要注意到, “减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降低要求, 压缩容量。一方面, 语言学习成效的体现必须以一定量的积累为基础;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新课标倡导的理念, 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信心, 那么无论我们让学生学多么经典的内容, 学生都会把学习内容当作负担, 单纯地降低要求、压缩容量就达不到真正“减负”的目的。

《中国教师》:另外, 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学习英语的效率会高一些?或者说, 有效教学英语有什么窍门吗?

周诗杰:有效英语教学涉及许多要素, 比如学习者、教师、课程大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 对有效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也非常多。我认为, 要让英语教学有效,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学应该创造条件, 利用一切可用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 使他们乐于学英语。学生在语言课堂上, 是积极的意义构建者、语言使用者, 而不是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课堂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关注学生情感、建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焦虑、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是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必备要素。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英语是一种语言, 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它需要互动。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中小学生模仿力强, 求知欲强, 记忆力好, 表现欲强。英语课堂应该成为他们积极参与的过程,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实践, 达到认知和掌握英语的目的。

(3) 英语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英语来源于生活, 离不开生活。英语学习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能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知识中的生活因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 对学生而言, 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4) 采用折中平衡的教学方法。

好的英语教学法是保证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没有专门的一种教学法能确保学生语言学习的成功。我们要采用一种折中平衡的教学方法, 即使用课程标准倡导的各种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这种折中平衡的综合教学法立场应贯彻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原则的把握、讲授语言知识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比例、课堂活动设计中多样化与连贯的尺度、讲授知识与进行语言活动的比例、课上讲解与课下对学生辅导的比例、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等。一线教师应根据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任务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5) 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全程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师和学生要经常地、系统地评估学习过程, 收集语言学习过程中有用的信息。教师应当学会如何将形成性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 营造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气氛。

《中国教师》:许多人学的是“哑巴”英语, 会应付考试, 但不会运用。英语学科的评价如何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

周诗杰:“哑巴”英语是我国外语教学某一段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 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总体来说, “哑巴”英语的产生与当时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学问来做, 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有关。这是一个教训, 我们现在需要吸取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恰当地利用评价手段对避免“哑巴”英语现象十分重要,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评价标准, 选择评价内容, 采用恰当形式。常规评价, 如单元教学评价等不要因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评价不太好实施, 演变为简单的语言知识的测试,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各阶段教学的特点与评价目的,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 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 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 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平时测验、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 以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的内容、过程与方法、主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评价的结果自然会发生变化, 相信会有效遏制“哑巴”英语的现象。

《中国教师》:怎样的师资培训, 你觉得是有效的?或者说, 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是大家落实新课标所需求的?

周诗杰:我去年参加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一个特级培训者培训项目, 培训中倡导的五条基本原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是要充分考虑受训人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国家疆域辽阔, 英语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人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培训应当认真研究每个地区参训的实际需求,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第二是引发参训人员之间的思考和讨论。讲座式或者演讲式的培训最多会在听众中引发一点共鸣, 而参加完培训后, 就会基本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培训时, 要注意设计一些需要参训人员思考和合作完成的任务, 有效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是要为参训者提供主动学习、回顾和反思的机会。培训者不能只顾自己的讲座内容是否完成, 而应当精选培训内容, 在讲授新的理念或方法的同时, 注意适当“停顿”, 让参训者有机会“消化”学习内容。

第四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理论点拨。一线教师普遍对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比较反感, 培训最好是从案例出发, 分析案例, 然后在参训者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理论提升, 这样会更加让参训者容易接受。

第五是将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的实际有机结合。教师参加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培训过程中的案例、解决方法都是以一线教师的问题为指向, 培训的结果必然是解决了一线教师的问题, 才会有成效。

我近几年来也做过一些培训效度的调查, 总结起来, 一线教师认为有效的师资培训是:培训时间适当加长;多观摩教学展示课;增加听力、口语及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

《中国教师》:对未来十年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 你有何期待、向往或志向?

周诗杰: (1) 英语教学能真正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

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关注学生如何“学会学习”, 处理好语言学习和思维的关系,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 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2) 教师掌握把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这个需要在各级培训中落实参与式培训的要求, 让教师突破实施新课程的“瓶颈”。

(3) 终结性评价体制有彻底改观。

【教研氛围】推荐阅读:

优化氛围07-21

德育氛围07-21

氛围作用05-09

职业氛围06-24

氛围06-29

读书氛围07-08

组织氛围08-03

英语氛围08-05

发展氛围08-13

团队氛围08-27

上一篇:加油站数质量管理下一篇:艺术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