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

2025-01-05

行政程序(精选12篇)

行政程序 篇1

现代国家已经由自由法治国发展到社会法治国家, 国家政府的功能日趋复杂。为了更积极地保护公民的权利, 更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行政规划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行政规划是对于未来的预测和目标的确定, 规划法采用“目的—手段”而不是“要件—效果”的规范构造, 其在实体法控制上相较于其他的行政行为非常弱。因此, 程序成为对行政规划权力进行规制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 行政规划程序应当包含行政规划确定、实施、救济的程序。

一、行政规划程序的立法原则

(一) 正当程序原则

民主原则、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是各国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的共同原则, 其中民主原则和公正原则更上一位的原则是正当程序原则。虽然英美法系最重视程序法, 但就正当程序原则来说, 两大法系的法律模式都有很强的渗透。在世界法学界, 用程序作为控制权力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沟通与文化碰撞, 德国行政程序法受到英美法系正当程序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公正原则。德国程序法这一潜在的理念又扩展到日本和台湾地区, 所以正当程序原则成为他们的一个共同点。

(二) 效率原则

英美法系国家同大陆法系国家一样, 也重视效率, 只是他们更注重在合法程序下的效率。美国行政程序法中有正式程序与非正式程序之分, 通过正式程序得到的裁决也能取得一事不再审、间接地禁止翻供的效力。因为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程序公正可能导致的损害会使效率变得没有意义, 甚至适得其反。

(三) 信赖保护原则

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行政程序中最值得一提的具体原则是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德国行政法院在受益性行政行为的撤销判决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原则, 其实质是政府对人民的诚信。现在不仅仅适用在一般的受益性行政行为上, 只要存在值得保护中的信赖, 行政机关就不得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 或者只能在给予合理补偿的前提下才能撤销。

二、行政规划程序中的听证制度

行政规划虽然一般不直接对行政相对方产生影响, 但是间接的影响极大, 范围也比一般的行政处分更大。所以行政规划的制定应采取听证的方式, 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使民众的意见在行政规划制定中得到应有的考虑。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 这在各国程序法中都有体现。对于凡事已经影响或可能影响公民重大权益的行政行为, 都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举行听证。只有对于紧急情况下采取的行政行为, 涉及国家安全及利益的行为, 外交行为及阶段性行政行为不适用行政程序。听证的精髓是行政相对方能积极地参与到行政程序中, 尤其是在可能有不利于相对方的行政行为产生前能听取其意见。

程序的平等就是参与的平等, 听证的采取有助于保障相对人平等、有效参与行政决定。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仅仅是, 保护模式的行政程序法以听证程序为主导, 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为辅助;效率模式的行政程序法正好相反。从相对人的保护效果来看, 保护模式比效率模式更加民主, 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程度也更高。在美国, 听证程序实际上是程序原则在行政法领域内的最高体现。

当然, 仅仅泛泛地规定行政规划制定要召开听证会是不够的。从实践来看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日本制定行政规划召开听证会过程中就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附加居民参与程序的规划为数不多;居民的范围大多受到限制;有义务召开听证会者少, 参与方式仅限在提出意见书等范围内;参与时间大多设定在行政机关制定规划案后, 故难以修改;如何将居民通过参与有关活动提出的意见反映到规划中去, 对此缺少法律的规定等等。由于这些原因, 听证程序的规定往往流于形式。此外, 有法学家说过“民主是没有效率的”, 我们深以为然, 过多、过频的听证成本太高, 也不能避免多数人的专政问题。所以, 不管是立法上还是实践中, 采取听证形式还是有限的。确定合理的听证事件范围是立法者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行政规划程序的公开

行政公开的法律出台对行政程序合法提供了有力支持。美国在联邦行政程序法颁布之后陆续于1966年颁布《情报自由法》、1974年颁布《隐私法》、1976年颁布《阳光下的政府法》。这几个法律的颁布强化了民主政治, 对腐败的防止有极大作用。在国家安全允许范围内, 人民越能详细而便捷地知晓政府信息, 参与国家事务, 越能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 从而保护自己的权利。日本1982年4月山形县金山町首次实施情报公开制度, 之后便迅速在全境发展起来, 最终于1999年5月7日经国会审议通过《信息公开法》, 在国家的层面上正式建立起了行政信息的公开制度。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39条规定:“以书面作出或以书面确认的行政处分, 应以书面说明理由。官署应于理由中说明其决定所考虑的事实或法律上的主要理由。有关属于裁量决定的理由中, 也需要说明其使用裁量权的着眼点。”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中也有类似于德国的规定。

总之, 没有行政规划程序的公开、透明, 就难以保证依法行政, 因为行政机关很容易形成一个官官相保的利益集团。有了行政的公开, 才能督促行政机关在阳光下正大光明的行使权力。

四、行政规划制定中的调查

政府的一切决策都严格按照科学管理原则和程序处理。美国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几十年不变, 仍应付自如, 关键是靠科学管理而不是长官意志。在国内, 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天埋水管, 把地挖开;明天铺电线, 再挖一遍;后天装煤气, 又来挖一次。这说明, 我们市政建设缺乏统一的、合理的、长远的规划。近年来, 推动美国管理水平提高的最大动力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现代规划的调查无外乎两个方面:实际情况的认真勘察和科学的计算与预测。

五、行政规划中的司法审查

在美国行政程序法中, 判例法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已经有了《联邦行政程序法》, 但是法院判例的约束力依然存在。这些判例可以解释成文法中的模糊语言, 也可以对成文法中的疏漏补缺拾遗。不管《联邦行政程序法》还是各州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机关是否规定了程序规则, 法院都可以衡量行政机关行为所采取的程序是否符合宪法“正当程序”条款的要求。[5]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 司法审查是保护公民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般的行政行为都可以被诉至法院。由于行政规划尚无统一的法律规范, 而其本身种类繁多, 单行的法律、法规对其规定难免有遗漏或纰漏。由公正的法院对行政规划程序合法性审查, 又通过为没有法律可依据的规划程序作出判例来创设法律是独特、合理的。就目前情况看, 在判例法国家有关行政规划的问题上, 相对人得到的保护更可靠。

德国《行政程序法》第74条与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 (草案) 》第125条等对行政规划的救济规定的比较合理, 一般情况下都确认了“利益将受影响的人”的诉权。立法中之所以可以这样规定, 与他们的行政规划裁决的“集中事权”效力分不开。集中事权就是由单一机关统筹, 以单一程序收件审查, 其他机关会同审查, 最后由统筹办理的机关核发确定规划的裁决书。简单地说, 集中事权效力就是以程序集中的方式处理达到决定集中的效果, 相当于我国规划制定行为与许可行为的合而为一。[6]总体来讲, 保护模式的行政程序比效率模式的行政程序更民主、更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规划程序中, 牺牲民主的效率可能导致不能全面考察规划的影响广度、深度及可能的后果。而错误的规划的制定、实施, 不但不能实现其初衷, 反而对公共利益、公民利益是一种侵害。靠牺牲公平来追求效率是不正义的。

参考文献

[1]宋雅芳等.行政规划的法制化理念与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2]湛中乐.现代行政过程论——法治理念、原则与制度[M].北京:北大出版社, 2005.

[3]王青斌.行政规划法治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马怀德.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探索[J].比较法研究, 1999, (1) .

[5][日]室井力.吴微译.日本现代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6]秦朔.离开洛杉矶的日子:美国为什么如此强大?[EB/OL].[2013-2-24].

行政程序 篇2

(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行政诉讼法》规定,被提起行政诉讼的主体是()。A.行政机关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受委托的机构

D.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答案:D 解析:《行政诉讼法》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A.对等 B.平等 C.不平等 D.基本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3、《行政诉讼法》规定,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是()。A.上一级法院 B.同级人民政府 C.同级党委 D.检察院 答案:D 解析:《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4、A市B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赵某私自从外省购进、染有口蹄疫奶牛30头一案进行行政处罚时,赵某不服并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于案情较为重大,他应当直接向()提起诉讼。A.B县法院 B.B县公安部门 C.省级高级法院 D.A市中级法院 答案:D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4条的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有:(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法院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这里的“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主要是指:①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复议的行政案件;②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行政案件;③涉外或涉港澳台且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政案件;④被告为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地(市)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行政案件;⑤其他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故本题选择D。

5、《行政诉讼法》规定,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死亡,()可以提起诉讼。A.其近亲属

B.其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C.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公民 D.经人民法院指定的人 答案:A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6、A养殖场因不服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所处罚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诉讼期间因A养殖场经营不善被B养殖场收购,那么行政诉讼的原告是()。

A.A养殖场原法人

B.B养殖场法人 C.A养殖场所在地政府组织

D.由人民法院指定 答案:B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主体理论,行政诉讼中一方主体发生合并,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主体作为诉讼主体。

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以()为行政诉讼被告。

A.该派出机构 B.该行政机关

C.该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 D.该派出机构和该行政机关 答案:B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8、郭某对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行政处罚不服,提出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经审理,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处罚偏重,改变了原处罚数额。但郭某仍不服,欲将()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A.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 B.行政复议机关

C.当地兽医主管部门

D.作出行政处罚的执法人员 答案:B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的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9、《行政诉讼法》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A.申请人B.证人 C.第三人D.原告 答案:C 解析:《行政诉讼法》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10、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可以(),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A.向有关组织调查,搜集证据

B.要求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提供材料 C.向有关公民调查,搜集证据 D.查阅本案庭审材料 答案:D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1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甲某涂改了检疫证明的数量和日期,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被涂改的检疫证明在证据的分类上属于()。

A.书证 B.物证 C.视听资料 D.当事人陈诉 答案:B 解析:物证是指以外部特征,物质属性、所处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情况的实物或痕迹。如作案工具、现场遗留物、赃物、血迹、精斑、脚印等。故被涂改的检疫证明应该属于物证。

12、行政诉讼过程中,()负有举证责任。A.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 B.当事人和被告 C.被告上级机关 D.当事人 答案:A 解析:行政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故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负有举证责任。

13、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内提起,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A.15日 B.30日 C.2个月 D.3个月 答案:D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4、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A.3日B.7日

C.15日 D.30日 答案:B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15、刘某对当地执法部门的具体行政不服,起诉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经做出了不予受理的裁定。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向()提起上诉。A.当地执法部门 B.当地执法部门的主管机关 C.上一级人民法院 D.当地执法部门和人民法院 答案:C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形包括()。

A.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C.认为行政机关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不合理的 D.认为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答案:CD 解析:《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故本题选择CD。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A.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B.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C.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D.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答案:ABCD 解析:《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故本题选择ABCD。

3、A市B县赵某对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未附有检疫证明运输动物”一案,先申请B县兽医主管部门复议,B县兽医主管部门对B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处罚决定作出部分变更。但赵某对处罚决定仍然不服,他可以向()提起行政诉讼。

A.B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在地人民法院 B.B县公安部门 C.B县兽医主管部门所在地人民法院 D.B县人民政府 答案:AC 解析:《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故本题选择AC。

4、在何种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案件可以通过裁定移转管辖()。A.受诉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

B.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 C.上级人民法院决定自行审理原属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D.上级人民法院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答案:ABCD 解析:移转管辖是有管辖权的法院将案件转移给原来没有管辖权的法院。移转管辖限于上下级法院之间,是对级别管辖的补充。在移转管辖中,当上级法院报请下级法院审判它所管辖的案件时,须经上级法院批准,上级法院在确有必要将应由自己审理的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时,也应当经其上级法院批准。故本题应选择ABCD。

5、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作为被告的可以是()。A.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B.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D.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答案:ABC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主体理论,行政诉讼的被告包括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为被告。故ABC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共同诉讼的成立条件 答案:(1)各个诉讼均由同一人民法院管辖;(2)当事人双方至少有一方为两人以上;

(3)各个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同一类具体行政行为;(4)须有相互独立的诉讼存在,共同诉讼是诉讼合并,独立的诉讼的存在是诉讼合并的前提。

评分标准:按要点给分,在要点基础上简要简述并言之成理者可以得满分。

2、简述行政程序法中确立行政公开原则的法律意义

答案:(1)满足公民的参政议政意愿。行政公开原则在行政程序法上的确立,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权行使过程提供了一个正当理由。行政相对人可以在个人利益或者群体利益的支配下,介入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从而实现其参政议政的目的。(2)预防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现代行政权的核心是行政裁量。公开是确保行政信息能够使公民知晓的基础。这种评判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起到了相当大的制约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引导了行政权的走向,规范了行政权的正当行使。(3)提高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提高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对行政权行使状态的可接受性程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行政相对人参与到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中去,并为其提供一个了解行政权行使情况的便利条件。

评分标准:按要点给分,在要点基础上简要简述并言之成理者可以得满分。

3、简述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性

答案:(1)有权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依据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职权范围或者依据宪法和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授权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

(3)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适用对象是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

(4)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是“决定、命令”。

评分标准:按要点给分,在要点基础上简要简述并言之成理者可以得满分。

4、简述不利行政决定程序中调查活动的特性

答案:(1)调查主体是行政主体。调查活动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且通常与决定机关是同一行政机关。(2)调查活动的目的是收集证据,解决决定的事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意见,给予当事人主张权利的机会。

(3)调查是决定过程中的阶段性活动。调查是为决定的作出而做准备。评分标准:按要点给分,在要点基础上简要简述并言之成理者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请论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答案:(1)基本原则的涵义:是指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对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者主要过程具有规范作用的,调整行政诉讼行为的基本准则。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由行政诉讼法予以规定的,是调整行政诉讼行为的基本准则,对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者主要过程具有规范作用。(2)行政诉讼与民事、刑事诉讼共有的原则 A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B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C辩论原则;

D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E检察监督原则;

F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 G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3)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A法院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以合理性审查为例外; B法院一般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评分标准:在回答要点的基础上,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完整论述、有理有据者可以得满分,否则,酌情予以扣分

2、试论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附带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的主要要求

答案:(1)负责处理行政案件的同一审判组织,对行政和民事两类争议适用不同的审判程序分别审理,并且作出两个不同的判决或者裁定。

(2)与民事争议相关联的行政案件,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通过行政诉讼的起诉受理程序被人民法院受理并且尚未作出判决审理完毕。

(3)与受理的行政案件相关联的民事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在审理相关行政案件时对民事争议一并审理的请求;该当事人既可以是行政案件中的原告,也可以是原告以外的其他民事争议当事人。

评分标准:在回答要点的基础上,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完整论述、有理有据者可以得满分,否则,酌情予以扣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2008年5月30日晚,张某在大酒店招出租车,因故与出租车司机李某发生争执,并造成李某轻微伤害,某公安局对张某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李某认为某公安分局处罚过轻,向市公安局提出行政复议,市公安局于2008年9月14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将某公安分局对张某作出的治安警告处罚变更为治安拘留5天,张某于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该行政复议决定。问题:

(1)本案应由哪一方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包括哪些内容。如举证不能,应承担何种法律后果,为什么?

(2)在本案中,是否存在第三人的情况?如果存在第三人是否要通知其到庭参加本案诉讼,为什么?

(3)试析本案中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答案:(1)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证责任。举证内容主要是证明自己没有责任。但是原告也要举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如果举证不能,就要承担败诉风险。(2)存在第三人,是公安局。因为被告是作出行政复议的机关,涉及的是公安局,所以公安局是第三人。应该通知第三人到庭,因为第三人在本案中有重大厉害关系。

(3)第三人是本案的关键人物,虽然没有被列为被告,但是其行为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和执法活动的正当性。而且,原告与被告的诉讼结果不管如何,都需要通过第三人来最终实现诉讼的请求。

评分标准:对案例中问题定性正确的基础上,能够翔实地阐述理由,法律依据正确、充分者可以得满分,否则,酌情予以扣分。

2、严××的4岁女儿媛媛连续3天出现流鼻涕,咳嗽,发烧等症状。2012年8月4日上午8时30分送县人民医院治疗。家长见女儿病重要求立即住院,因无床位医院不准住院。40分钟后,医生才给媛媛看病,作了一般检查后,医生说,孩子病得不轻,但还诊断不出什么病,先在观察室观察治疗。医生开了药方,家长取药给媛媛服用后留在观察室治疗。上午11时,媛媛突然发生抽搐,面色苍白,不讲话,值班医生立即抢救。下午3时许,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死于急性心肌炎。严××认为医院开始误诊,又抢救不力,属医疗事故,一直反映到县卫生局。在县卫生局督促下,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对媛媛的死因进行鉴定,结论是媛媛之死不属于医疗事故,医院也拒绝承担任何责任。

2012年10月6日,严××向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鉴定结论隐瞒了事实真相,是错误的,请求县法院撤销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结论。

问题:

(1)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行为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为什么?

(2)严××不服鉴定结论该怎么办?能否提起行政诉讼?

(3)若县卫生行政机关根据该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作出了处理决定,当事人不服而起诉的,法院应否作为行政案件受理?为什么? 答案:(1)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不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而是专门负责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的组织。它所作的鉴定结论,仅对医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鉴定,并不确定病员及其家属与医疗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所以,不属具体行政行为。

(2)严××不服鉴定结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非具体行政行为不能引起行政诉讼,当然,严××若对鉴定结论没有异议,可以向更权威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3)当事人不服县卫生行政机关根据鉴定结论作出的处理决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为县卫生行政机关以鉴定结论为依据所作的处理行为,涉及到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环境行政听证程序浅议 篇3

[关键词] 环境行政;听证程序;环境听证

【中图分类号】 D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67-1

一、环境行政听证程序

环境行政听证程序是指环境行政主体对环境资源实施管理、作出影响相对人重大权益的环境行政行为前,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提出听证制度。环境法律、法规由于其适用范围的特殊性,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环境行政区别于其他行政领域而具有的特色,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广泛的利益冲突、隔代平衡以及国际关联等特点。因此,环境行政听证程序与一般行政听证程序在价值取向上存在较大不同。

二、环境行政听证的必要性

从环境行政的整体制度结构上看,环境行政相对于其他行政领域,主要有两大特色,即科技关联性与利益冲突性。

(一)环境行政具有科技关联性

科技关联性,行政机关做出的环境决策等行政行为与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而科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环境行政具有风险性。首先,为证明制定的环境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各种决策的依据都有相对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环境行政决策过程表现为一种科技选择的过程,从而成为技术支配下的论证环节。其次,环境行政机关为了使其制定的环境方案通过,他们可能会夸大方案的积极作用,并回避方案的负面影响以及论证风险的不确定性。如果环境行政主体缺乏对方案的不良影响的科学预测性及事先的技术论证和对社会各方利益的综合分析,环境行政行为就不会达到预设的效果。最后,一套完善的环境行政决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等。但由于现实中条件的限制、资源的短缺、决策是否科学很难判断等原因,一切 “决策于未知之中”。

(二)环境行政的利益冲突性

利益冲突性是指环境行政行为会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根据主体不同分类,有代内利益冲突、代际利益冲突及国际利益冲突。因此,要求环境行政主体要考虑相应的行政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以及利益冲突;不仅要考虑环境利用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公民的环境权益,衡量各方主体的利益。否则,环境行政行为可能带来极端的结果:一是面对众多的利益冲突而无所作为;二是在环境行政中专制。听证引入到环境行政中,使得普通公民与专业人员参与到环境决策,有利于避免环境决策的失误减少各方利益的冲突。环境问题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广泛,就需要环境行政机关全面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环境听证制度作为环境行政监督制度,其参与者不仅包括环境行政的相对人,还包括有环境问题、环境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环境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有利于环境行政的相对人的环境行政程序权利与环境行政实体权利的实现。

三、听证在环境行政中的功能

(一)实现程序的正当性

正当程序的前提下,程序本身确实能够发挥 “给结果以正当性”的重要作用。具体的行政决定能否被普遍的服从不仅仅取决于国家强制力保障,还需要借助一种可以使行政的相对方愿意接受并认可的理由,由于环境行政行为的做出利益遭受损害的人来讲,能拥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各种不同的环境利益和相应的价值就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权衡。

(二)制约行政权力,平衡权力与权利

权力运行的客观规律——权力的有效运行需要对权力进行限制。一方面,现代社会赋予行政机关强大的权力,行政的范围很大;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有效的机制限制这种权力的泛滥行使,对权力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程序的作用。环境行政听证就是是一种可行的制约行政权力的法律程序,它在行政机关做出环境行政行为时,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与制约,从而限制行政权力被滥用,平衡环境行政主体的权力与行政相对方权利之间的关系。

(三)提高环境行政的效率

效率被认为是行政的生命线,然而,没有经过正当程序的行政效率无法转化为行政的实效,合理的行政程序是理性与经验结合的结果,行政效率能使程序安排的阻碍浪费最小、效果支持最大化。自然正义规则、公正原则限制了行政机关活动的自由活动范围,遵循这些规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是,如果能减少了政府机构之间的摩擦,这些花费也是值得的。因为它们主要是维持公正的原则,可以减少民众的担忧,基于此,自然正义原则促进了行政的效率而非阻碍行政的效率。 “只要法律不要过分严苛,正义与效率并行不悖。”

(四)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民对环境权的维护也有了从未有过的重视。而环境行政听证程序就是实现公民程序性环境权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听证作为行政程序的重要制度,不仅体现在环境行政的立法、实践中,还体现在环境行政的司法程序中。公民因此不再是消极的权利享受者,还要分担管理整个的集体利益的责任。环境行政听证程序不仅保障了公民的程序性环境权,而且最终有利于实现公民的实体性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杨解君.论行政处罚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1999,(3) .

[2]马怀德.论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J].中外法学,1998,(2):88-89.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78.

行政程序 篇4

一、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缺陷探讨

当前,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模式主要包括自由选择模式、行政复议前置型与终局型等。从理论方面分析, 我国的立法在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在处理的多元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实践方面分析, 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主要的表现为:

(一) 衔接模式的设置标准并不明确

通过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的相关规定进行总结与分析可知, 衔接相关规定缺乏内在的标准。换句话讲, 当事人在救济程序的启动选择方面完全要听凭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存在可遵循的相关规律。更为严重的是,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的衔接关系在设置的过程中存在零乱的情况, 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模式存在不同, 相同类型的法律法规甚至是一部法律的不同条款之间的规定也存在不同。

(二) 衔接模式的设置功能并不合理

在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行安排的过程中, 其最终的宗旨都是为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更为有效与便利的救济, 而非设置障碍。对现行的各种制度设计进行研究发现, 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设置过程中却违背了这一原则。例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自由选择型, 虽然学者认为其充分体现了法治的精神, 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

(三) 衔接模式的设置正当性不足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属于法律救济的具体方式, 在本质上应该具有等价性。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的衔接关系对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分立与协调进行了直接反映, 如果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存在设置不当的情况, 将会导致行政权与司法权出现相互腐蚀的情况, 最终导致行政复议体系出现紊乱。我国当前存在的复议前置型、复议终局型的存在就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设置不当的具体体现。复议前置型导致相对人的救济权行使自由度在时间中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在客观方面增加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复议终局型对法治国家所公认的司法最终原则存在否定情况, 最终导致行政权对司法权出现严重的侵蚀。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模式完善措施

从世界范围来讲,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的衔接关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分别为美国的“穷尽行政救济”模式、德国的“诉讼类型决定程序衔接”模式、法国的“当事人自由选择”模式。从表面上对各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的设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是从本质上讲, 这些衔接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着优劣之分, 更为重要的是还体现出一定的共性, 对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模式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通过对国外相关制度规定的分析与借鉴, 我国应该对现行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制度设计进行改造。

(一) 明确衔接模式的设置标准

对各国行政法中相关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关系的相关安排进行分析可知, 不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衔接模式, 其都对内在标准的明确性进行了体现。也就是说, 当事人在何种情况下能够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在何种情况下必须提出行政复议, 在行政法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二) 对复议终局型实现坚决的废除

当前, 我国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行政复议终局形式都从本质上违背了法治国家所遵循的司法最终原则, 并不能够为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帮助。因此, 必须实行行政复议终局型相关立法规定的消除, 从而让司法的力量能够更好地在行政纠纷处理与公民合法权利维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确立法制社会中司法的重要地位。实现复议终局型实现坚决的废除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实现《公民出入境管理法》、《行政复议法》、《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相关规定的修改;第二, 仿效《商标法》与《专利法》的修改, 实现《集会游行示威法》、《行政复议法》相关规定的修改;第三, 对现行的《行政诉讼法》进行全面修改, 实现司法最终原则的确立。

(三) 对复议前置型进行明确的列举

当前, 我国复议前置型的相关规定缺乏统一的、明确的标准, 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定。通过实践可知, 行政复议前置在设置的过程中所提到的减轻法律负担、加速救济程序等功能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甚至还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造成了阻碍。因此, 必须实现行政复议前置相关规定的降低, 只在能够真正发挥行政机关优势的事项中引进复议前置。复议前置型进行明确的列举, 具体任务包括:第一, 实现《行政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修改与删减, 实现复议前置范围的减小, 为相对人救济选择权的使用提供有效保障。第二, 将复议前置型限制在技术性与专业性较强的案件中, 促进行政机关优势的真正发挥。

(四) 对自由选择性实现坚决的奉行

从本质上讲,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属于救济途径的, 其主要的目的都是对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进行保障。因此, 在相关制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者必须要明确相对人具有足够的理性能够对自身的权利进行有效的维护。我国应该实现自由选择性的大力推行, 将救济程序的选择权交到相对人的手中。我国当前正处于行政法制建设初期, 在行政复议制度的实现不断减弱的情况之下, 更加不能够通过法理对复议前置模式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只有让相对人拥有自有选择权, 才能够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的优劣进行感知, 从而促进两者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实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三、总结

在行政救济方式向着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之下, 要正确处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依靠行政复议制度与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合理衔接,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民主宪法的不断完善。通过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实现行政救济制度的多样化发展, 在协调的关系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媛媛.对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机制之反思与重构[J].法制与经济, 2014, 16:136-138+141.

[2]陶元峰.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的现状及检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34-36.

[3]杨伟东.复议前置抑或自由选择——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的处理[J].行政法学研究, 2012, 02:71-76.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篇5

(66/21/50)

一、单项选择题(66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立法目的。()A、规范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的实施

B、保障和监督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 C、维护国家烟草专卖部门的经济效益 D、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下列哪项不是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的原则。()

A、主体适格、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B、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C、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D、加大处罚力度,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3、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向()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作出行政处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D、作出行政处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同级人民政府 4.李四是甲地人,在乙地制造假冒伪劣卷烟,经过丙地运输到丁地进行销售。对李四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处罚,下列哪一个行政机关不具有管辖权?()

A、甲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乙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丙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D、丁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5.甲省X县烟草专卖局与毗邻的乙省Y市烟草专卖局就某起案件发生了管辖权争议,应报请哪个部门指定管辖?()A、Y市烟草专卖局 B、甲省烟草专卖局 C、乙省烟草专卖局 D、国家烟草专卖局

6.下列哪种情形,由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辖或者指定其他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管辖?()A、发生管辖争议的

B、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案件有重大影响的 C、受移送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

D、有管辖权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或者不宜管辖的7.受移送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A、不接受移送

B、与移送部门协商后再移送

C、报请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D、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8.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 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A、应当 B、可以 C、应该 D、依法

9.根据《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烟草专卖执法人员可以当场 2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处罚种类不包括:()A、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

B、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C、警告

D、暂扣非法烟草专卖品。

10、()情况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A、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B、违法事实确凿 C、有法定依据

D、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

11.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处罚的,下列选项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可以口头作出处罚决定 B、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C、可以自行收缴罚款 D、可以不报所属机关备案

12.执法人员依法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合理合法的,执法人员()。A、可以采纳 B、应当采纳 C、不予采纳 D、对案情不利的不予采纳

13.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在()内报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A、二 B、三 C、五 D、七

14.一般情况下,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发现违法嫌疑或者收 3 到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之日起()日内予以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

A、及时 B、三 C、五

D、七

15.A县烟草专卖局案件承办人小张在办理某案件立案手续时,制作了一份立案报告表。该立案报告表显示,案件查获日期为2012年5月7日,小张签字日期为5月9日,专卖科长签字日期为5月10日,分管局长签字日期为5月12日。问:该案的立案日期应为哪一天?()

A、2012年5月7日 B、2012年5月9日 C、2012年5月10日 D、2012年5月12日

16.下列案件中,A市B县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案查处的是()。

A、经营户甲于2年前有未在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的行为 B、乙举报丙销售假烟,但经了解,乙为诬告,丙没有销售假烟 C、A市烟草专卖局指定管辖的案件 D、个体户丁某无证经营卷烟案件

17.不予立案或者撤销立案的,应当报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案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日内移送其他行政机关。

A、三 B、五 C、七 D、十

18.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决定。

A、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

B 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 C、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 D、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

19.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应当佩戴()制发的徽章,出示省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检查证件。

A、市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20.下列不属于《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中规定的证据种类的是:()

A、鉴定结论 B、搜查笔录 C、视听资料 D、询问笔录

21.执法人员需要从有关单位查阅、复制与违法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账册、单据、记录、文件、业务函电和其他材料的,应当出示()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协助调查函。

A、县级以上 B、市级以上 C、省级以上 D、国务院

22.对涉嫌违法行为发生的现场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并交当事人签字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当事人拒绝确认或者不在场的,应当有()名以上见证人在场确认。A、一 B、二 C、三 D、四

23.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执法人员报送备案的当场行政处罚材料后,应当()进行审核并按规定立卷归档。

A、二日内 B、三日内 C、五日内 D、及时

24.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进行()。

A、查封 B、扣押 C、先行登记保存 D、冻结

25.对于依法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内根据情况及时作出处理,下列措施中,不能采取的是:()A、采取查封、扣押等证据保全措施 B、送交有关机构鉴定 C、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处理 D、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26.一般情况下,调查取证应当自批准立案之日起()内终结。A、二十日 B、三十日 C、六十日 D、三个月

27.()不属于案件处理审批表应包括的内容。A、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B、经调查核实的事实和证据

C、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情况 D、对涉嫌违法行为定性意见、处理建议

28.对于拟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A、三 B、五 C、七 D、十

29.经调查终结,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案件审查时,发现违法事实不成立的,应当作出何种决定?()A、不予立案 B、不予行政处罚并撤销立案 C、予以处罚 D、不予处罚

30.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事先告知当 6 事人的内容不包括:()

A、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 B、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 C、陈述权、申辩权 D、处罚执行期限

31.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日内送达当事人。A、五 B、七 C、十 D、十五

32.根据《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直接送达时,受送达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送达文书的,依法适用()。

A、留臵送达 B、委托送达 C、转交送达 D、公告送达

33.邮寄送达的,以()日期为送达日期。A、文书制作日期 B、文书寄出日期 C、回执上注明的收件 D、当事人实际签收日期

34.公告送达的,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日即视为送达。A、15 B、30 C、60 D、90

35.()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和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烟草专卖品的听证数额标准,报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

A、县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市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D、以上皆可

36.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日前,将听证时间、听证地点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同时报告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A、三 B、五 C、七 D、十

37.以下哪一项不是《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的适用简易程序的必备条件()。

A、违法事实确凿 B、有法定依据

C、符合当场处罚的范围 D、当事人对当场行政处罚无异议

38.某市烟草专卖局对李某销售假冒伪劣卷烟,决定处以1万元的罚款,下列有关该事件的表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A、某市烟草专卖局应告知李某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B、举行听证的费用由某市烟草专卖局与李某合理分担 C、李某可以委托他人代理参加听证

D、某市烟草专卖局告知后,李某未要求听证的,不用举行听证

39.到期不缴纳罚款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加处罚款。

A、3% B、5% C、3‰ D、5‰

40.依法取消企业或者个人从事烟草专卖业务资格的,()应当及时收回烟草专卖许可证并依法办理烟草专卖许可注销手续。

A、处罚机关 B、原发证机关 C、上级机关 D、以上都可以

41.当事人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内,向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A、十五日 B、三十日 C、六十日

D、三个月

42.当事人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A、十五日 B、三十日 C、六十日

D、三个月

43.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A、停止执行 B、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停止执行 C、不停止执行 D、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停止执行

44.当事人逾期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A、当事人居住地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当事人居住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上一级机关 D、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上一级机关

45.对于依法查获的烟草专卖品,自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张贴通告、发布公告等措施之日起()日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经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变卖等处理措施,变卖款上缴国库。

A、十五 B、三十 C、六十 D、九十

46.依法查获的霉坏变质的烟草制品不得上市流通,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等处理措施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批准。A、变卖

B、销毁 C、拍卖

D、变价销售

47.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应当()对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案卷评查。

A、及时 B 随时 C、定期 D、不定期

48.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无权()。A、变更该决定

B、交由其他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查 C、撤销该决定

D、责令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49.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A、责令改正 B、行政处分 C、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以上皆可

50.对执法人员下列行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是:()A、私分没收的烟草专卖品的

B、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

C、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共利益受损的 D、以上都是

51.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送,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由下列哪个部门责令改正?()

A、本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专职法制工作人员 B、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同级公安机关 D、同级人民检察院

52.根据《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下列关于期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期间开始之时不计算在内 B、期间开始之日不计算在内 C、期间包括在途时间 D、期间以时、日、月计算

53.《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中,未赋予当事人哪项权利?()A、陈述、申辩权 B、复议权

C、诉讼权 D、对违法的处罚决定,拒绝执行权

5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前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B、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要求听证而加重处罚 C、当事人不承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的费用

D、如果是当事人申请的听证,则当事人应当承担或部分承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的费用

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听证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方式提出,也可以通过口头方式提出

B、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允许公众旁听

C、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三日前,将听证时间、听 11 证地点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同时报告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D、当事人应当亲自参加听证,不可以委托他人代理

5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并由主持人签字。

B、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C、当事人不同意公开的的案件,听证不公开举行 D、听证笔录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

57.当事人依照《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而要求举行听证的,应当在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告知权利后()日内提出申请。A、三 B、五 C、七 D、十

58.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依法查获的霉坏变质的烟草制品不得上市流通

B、罚没款及没收物品的变卖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C、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重新进行审查

D、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不能变更、撤销该决定,但可以责令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59.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下列能够作为处罚主体的是()。A、某市烟草专卖局开发区分局 B、某市烟草专卖局城区管理所 C、某县烟草专卖局 D、某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

60.对下列哪类事项,《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未作保密要求?()

A、涉及国家秘密的 B、涉及商业秘密的 C、当事人不同意公开的 D、涉及当事人隐私的

61.执法人员需要从有关单位查阅、复制与违法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账册、单据、记录、文件、业务函电和其他材料的,应当出示县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

A、介绍信 B、协助调查通知 C、搜查函 D、协助调查函

62.对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作出如下决定()

A不予行政处罚 B 用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 C移送司法机关 D 撤销立案 答案:A

63.直接送达当事人,受送达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送达文书的,适用()送达方式。A、邮寄送达 B、公告送达 C、留臵送达 D、直接送达

64.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对()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该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C、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D、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65、甲县烟草专卖局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10月1日,10月1日至7日为法定节假日,()为调查取证期间届满日的日期。A、10月1日 B、10月2日 C、10月7日 D、10月8日

66.本规定的()不包括本数。

A以上 B以下 C内 D前

二、多项选择题(21题)

1、烟草专卖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下列原则:()A、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B、主体适格、程序合法、手续完善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引导分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D、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李四是甲地人,在乙地制造假冒伪劣卷烟,经过丙地运输到丁地进行销售。对李四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处罚,下列哪一个行政机关具有管辖权?()

A、甲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乙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丙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D、丁地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3、甲县烟草专卖局查处a某未在甲县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的行为,经查,a某系甲县县长之子,且甲县县长多次打招呼要求照顾,严重影响到甲县烟草专卖局的正常执法活动,对此,甲县烟草专卖局可以()

A、由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辖 B、直接向B县烟草专卖局移送该案

C、由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其他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D、照顾人情,从轻处罚

4、甲县烟草专卖局查处a某未在甲县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的行为,经查,a某系甲县县长之子,且甲县县长多次打招呼要求照顾,严重影响到甲县烟草专卖局的正常执法活动,对此,甲县烟草专卖局可以()

A、由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辖 B、直接向B县烟草专卖局移送该案

C、由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其他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D、照顾人情,从轻处罚

5.下列哪些情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不应当立案查处?()A、经初步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违法事实,情节显著轻微且已改正的,B、根据举报人提供的当事人违法事实和证据,需要立案查处的 C、掌握了当事人违法活动线索,已过追溯时效的 D、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案件

6.执法人员需要从有关单位()与违法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账册、单据、记录、文件、业务函电和其他材料的,应当出示县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协助调查函。A、查阅 B、复制 C、摘抄 D、拍照

7..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应当佩戴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制发的徽章,出示()签发的检查证件。

A、本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B、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答案:CD 法条:第二十二条

考点:检查证件的签发机关

8.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下列哪些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A、一万元以上的罚款

B、没收数额较小违法所得或者违法烟草专卖品 C、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 D、取消从事烟草专卖业务的资格。

9.听证主持人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听证主持人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A、本案的执法人员 B、非本案的执法人员 C、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D、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 B、当事人不承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的费用 C、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因当事人要求听证而加重处罚 D、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代理

11.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将()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同时报告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A、听证时间 B、听证地点 C、听证员 D、听证主持人

12.下列情形中,执法人员不能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有:()A、对经营户刘东处以55元的罚款 B、没收钱某20元的违法所得 C、警告

D、对某大型超市处以500元的罚款

13.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哪些事项?()A、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的事实和证据

B、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C、救济途径及期限

D、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名称和日期

14.直接送达时,可由()在送达回执上签字并注明日期 A当事人B同住成年家属C隔壁邻居D同住的未成年人

15.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可以作出哪些决定?()

A、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依法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 B、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C、违法事实不成立的,决定不予行政处罚并撤销立案 D、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6.根据《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当事人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

A、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其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B、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C、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D、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三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7.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有权()。A、变更该决定

B、交由其他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查 C、撤销该决定

D、责令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18.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何种情形的,由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A、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B、擅自变更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C、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D、违法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的

19.《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赋予当事人有哪些权利?()A、陈述、申辩权 B、复议权、诉讼权 C、申请回避权 D、听证权

20.罚没款及没收物品的变卖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A、截留 B、私分 C、变相私分

21.出现下列哪些事由,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A、对案情重大、复杂案件延长立案期限的 B、依法将案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的

C、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依法应当告知的内容 D、对案情重大、复杂案件延长调查取证期限的

22.公告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可在以下地方公告()A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局所在地公开发行的报纸上 B送达人原住所地的公告栏

C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局的公告栏 D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局的对外网站上

三、判断题(50题)

1.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主体适格、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原则。()

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依法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拒绝执行。()

3.各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内部监督制度,保证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4.地市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辖区内的重大、复杂案件。()

5.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两个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由先发现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6.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案件有重大影响的,可以报请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7.受移送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8.依法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执法人员应当填写预定格式、统一编号的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当事人签收。()

9.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的日期为立案日期。()

10.案情重大、复杂需要延长立案决定期限的,应当经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11.不予立案或者撤销立案后,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案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三日内移送其他行政机关。()

12.对于举报的案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书面告知举报人()

13.不予立案的情况,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不用立卷归档。

14.证据应当符合法律关于证据的规定并查证属实后,方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15.视听资料不用附相关话语的文字记录。()

16.执法人员询问当事人、证人可以共同进行,但应当向其说明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提供伪证或者隐匿证据的法律责任。()

17.烟草专卖品真伪的鉴定检测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烟草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省级烟草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烟草质量检测机构实施。()

18.执法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立案事由以外的涉嫌违法行为的,可不经报批及时对该涉嫌违法行为一并进行调查。()

19.证据材料涉及国家秘密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予以保密;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可以予以保密。()

20.提取物证可以在放回库房中清点,出具物品清单并由执法人员、当事人签字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

21.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易取得的情况下,经稽查队大队长批准,可以依法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进行先行登记保存。()

22.先行登记保存期间,任何人不得销毁或者转移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

23.需要委托其他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协助调查函,受委托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予以协助。()

24.调查取证应当自案件查获之日起三十日内终结,案情重大、复杂需要延长调查取证期限的,经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25.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卖执法机构在将案件处理审批表报送本部门负责人审查决定后,应当由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定性意见、处理建议及其法律依据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签署意见。()

26、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应当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承办部门集体讨论决定。()

27.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处罚履行期限。()

28.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既只能书面告知当事人。()

29.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因当事人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

30.当事人不承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的费用。()

31.听证应当公开举行,允许公众旁听。()

32.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

33.根据《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应当在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告知权利后五日内提出申请。()

34.甲市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拟对王某作出吊销零售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在作出该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35.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并由主持人与所有听证参加人签字。()

36.到期不缴纳罚款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五加处罚款。()

37.依法取消企业或者个人从事烟草专卖业务资格的,原发证机关应当及时收回烟草专卖许可证并依法办理烟草专卖许可撤销手续。()

38.38.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烟草专卖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39.对于依法查获的烟草专卖品,自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张贴 23 通告、发布公告等措施之日起六十日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经本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变卖等处理措施,变卖款上缴国库。()

40.依法查获的霉坏变质的烟草制品不得上市流通,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销毁等处理措施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1.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一律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42.罚没款及没收物品的变卖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43.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重新进行审查。()

44.对于上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纠正决定,下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遵照执行并及时上报执行情况。()

45.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职法制工作人员可以对本部门专卖执法机构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46.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违法实施检查等执法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47.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 24 可以自行收缴罚款。()

48.各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适用《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49.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管理制度,依法及时制作、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有关涉案材料。()

50.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所查处的案件应当由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应当依法移送其他行政机关,在特殊情况下,并报主要负责人审批,可以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A 5.D 6.D 7.D 8.B 9.D 10.D 11.B 12.B 13.A 14.D 15.D 16.C 17.C 18.A 19.D 20.B 21.D

22.B 23.D 24.C 25.A 26.B 27.C 28.A 29.B 30.D 31.B 32.A 33.C 34.C 35.C 36.C 37.D 38.B 39.A 40.B 41.C 42.A 43.D 44.B 45.B 46.B 47.C 48.B 49.B 50.D 51.B 52.C 53.D 54.D 55.A 56.D

57.A 58.D 59.C 60.C 61.D 62.A 63.C 64.D 65.D 6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 4.AC 5.ACD 6.AB 7.BD 8.ACD 9.BD 10.ABD 11.AB 12.AB 13.ABCD 14.AB 15.ABCD 16.AB 17.ACD 18.ABCD 19.ABCD 20.ABC 21.ABD 22.ABCD

三、判断题

论行政内部程序法治化 篇6

关键词:行政内部程序;法治化

一、行政内部程序的概念和内涵

行政内部程序是指内部行政行为的程序,即行政主体代表国家对隶属于其自身的组织、人员、财物的管理行为所应当遵循的程序。在近代行政法出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划分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也就无从在行政法律规范中体现对行政内部程序的规制。随着时代的进步,制约行政权力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行政内部程序法治化的工作也渐渐被提上日程。

现代行政仍然是以行政机关为中心、以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双方关系为主轴的复杂过程。一则,行政机关要反复的、必要的与相对人进行交涉,这就是行政外部程序。一则,不同的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机关与除行政相对人以外的其他人之间也会有交流、有合作、有分工。这就是行政内部程序。内部程序的概念是相对于行政行为程序而言的,有行政程序就有行政内部程序。行政内部程序是行政过程不可缺少的过程。可以说,一个行政行为的做出可以没有行政相对人的参与,但是不可能没有内部的操作。

二、行政内部程序法治化的必要性

行政内部程序的封闭性虽然有利于行政独立、行政效率,但是也忽视了法治、忽视了权利救济、忽视了特殊权利义务关系下公民(军人、公务员等)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限制了相对人的求偿权利

内部行政行为的实施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部行政行为的实施,从而影响了相对人的权益。即使是对公务员的责任追究,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行政权利的行使和相对人的权利维护。因此,打破内部行政程序的封闭性,给予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申诉权和参与权。

(二)造成责任追究制度的虚设

为了部门的利益和声誉,为了领导的保全自我,对与部分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追究公务员的个人责任。这种软弱的内部责任追究制度,不仅不利于提升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和行政责任性,也往往会导致受害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失去信任,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

(三)严重损害依法行政的激励机制的形成

依据行政内部程序的封闭性,对于行政内部行为的监督、对于公务员的公务和道德的评价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内部过程。在这样的全封闭的评估机制中,往往由于听不到受害相对人的申诉控告、听不到社会公众的建议意见,而造成了严重的信息匮乏和惨淡的监督力度,不利于依法行政的实施,不利于依法行政激励机制的形成。

因此,推进行政内部程序法治化有其必要性,推进行政内部程序法治化是依法行政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推进行政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行政外部程序的法治化,也应当做好内部程序法治化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铸就依法行政的坚固长城。

三、推进行政内部程序法治化的几个方面

(一)加强行政内部行为的立法规制

迄今为止,关于行政内部程序的一般规定相当匮乏,多数法律对于内部程序的明确规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立法者应当加强行政立法,强化对行政内部程序的法律规制。尤其是那些对于公民的权利义务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和程序,都要以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和适当的规制。

(二)完善行政内部行为的法律制度

一般认为,内部行政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事性质的,包括行政机关对于公务人员的任免、奖惩、考核、调动、福利变动等等。第二类是工作性质的,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或者行政首长对于下属的指示、命令、批准、批复等等。与内部行政行为相对应的,内部行政制度也可以分为两类: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和内部行政行为法律制度。完善内部行政行为制度才能实现将公务员的考核工作真正的与实现行政目标相挂钩,形成奖惩分明的鼓励价值;才能达到行政权力与行政相对人的平衡,并在沟通、协调的基础之上,真正合法合理的实施行政管理职能。

(三)强化行政内部行为的救济程序

“无救济即无权利”,在我国内部行政行为往往被排斥在司法审查之外,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或是行政复议,只有选择行政申诉这一救济途径。因此,应当建立完整的、全面的救济机制,改善救济无门的现状。

四、结语

论指导性行政程序 篇7

所谓指导性行政程序也即指导性行政操作程序、指导性行政实施程序, 是行政主体实施指导性行政行为应遵循的过程、步骤、顺序、方式和时限。

指导性行政程序除了具有具有行政机关一般外部行为常见的一些程序特点, 如行为对象应明确、行为应公开进行、应事先说明理由、应充分听取意见等等之外, 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 程序形式的非单一性

指导性行政程序所规定的行政方式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由于本身指导性行政行为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性, 其实施的方式也因行政事务的纷繁复杂而呈现出多样化。

(二) 程序的简便性

指导性行政程序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 既要注重行政效率, 又要方便行政相对人。

(三) 程序的非规范性

较多的指导性行政程序是由惯例及经验形成, 没有成文法的规范。

(四) 程序具有民主性

行政主体在实施指导性行政行为的过程中, 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征询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意见, 从而体现较强的协商参与性, 使行政相对人能够比较充分的表达意见。

一、指导性行政程序的一般程序

根据我国指导性行政行为的实践, 多样化的指导性行政行为尽管存在不完全定型化、法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但如下程序规定和实际做法是比较普遍的:

1.指导性行政行为发动方式的规定和做法, 大致分为依职权的发动方式和依申请的发动方式;

2.调查了解真实情况, 确定有无进行该指导性行政行为的必要性;

3.在进行技术类的指导性行政行为时, 向专家和专业部门进行咨询论证;

4.与有关相对人进行商谈、协商或其他方式的交流, 以取得理解、谅解和配合;

5.指导性行政行为时机的规定和做法;

6.指导性行政行为的目的、内容、负责人员等等告知和说明, 分为书面方式和口头方式;

7.主动或应请求提供与该指导性行政行为有关的文件、资料、数据供利害关系人和有关方面参考;

8.主动听取利害关系人和其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

9.提供机会给利害关系人辨明理由、提出意见, 并作书面记载;

10.重大的指导性行政行为, 可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举行或主动举行听证会、专题审议会。

二、我国指导性行政程序现存的问题

我国指导性行政程序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 对指导性行政程序的规定过于粗疏

虽然我国法律规范已对指导性行政行为, 包括指导性行政行为的方式做过不少具体规定, 如宪法第8条第3款规定:“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家通过行政管理, 指导、帮助和管理个体经济。”但是, 这些规定中极少有对指导性行政程序作出规定的, 这也是我国“重实体法, 轻程序法”的缺陷。

(二) 对于已有的指导性行政程序规范不予认真执行

现在有一些人对指导性行政程序不太了解, 不能自觉主动的加以运用甚至不敢采用, 有的人甚至仍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

(三) 指导性行政行为的暗箱操作、变相强制现象突出

如将商谈、交换意见等体现行政民主的程序规定, 操作成了带有强迫性的行政行为, 指导性行政行为异化为行政命令。

(四) 对指导性行政行为的程序约束的规范执行不力

目前的指导性行政程序对行政机关的约束很少, 留给公民参与的空间较小, 缺乏对第三人的程序保护, 因而容易导致对第三人利益的侵害。

三、完善指导性行政程序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行政实务中, 尽管不能过于繁琐复杂的程序规则来束缚和抵消掉指导性行政行为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 但也应建立健全基本的程序规范。故须坚持公开、科学、民主的法治原则, 采取多方面有效地措施加以完善:

(一) 对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指导

性行政程序, 如商谈、告知、说明事由、听取意见、交付资料等等, 作出明确具体而又有一定弹性的法律规定;

(二) 进一步增强指导性行政程序

规定的公开性、参与性和民主性, 从程序保障的角度为实现行政民主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 逐步完善对指导性行政行为

的监督和制约的程序规定, 包括建立健全指导性行政程序责任机制, 依法追究不按法律规定来实施指导性行政行为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01月;

[2]张树义《行政法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行政许可撤回程序的研究 篇8

行政许可撤回, 或称行政许可的废止, 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 终止某合法行政许可的法律效力并加以废止的行为。1可以撤回的行政许可必须是:该行政许可决定成立之初并没有违反程序法或者实体法的规定, 但却因为客观情况变化, 继续维持该行政许可决定的法律效力, 已经不利于保障公共利益, 从而使得该行政许可丧失了妥当性。此时, 行政主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废除此种行政许可决定的法律效力, 撤回该行政许可决定, 其法律效力自撤回之日起废止。在撤回之前, 该行政许可决定依然有效。而行政许可撤回的程序, 是指要撤回上述所说合法但已经缺乏妥当性的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定程序, 包括撤回行政许可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等。由于行政许可的撤回可能会侵害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那么行政许可的撤回程序必须有严格的限定, 否则行政许可的撤回就缺乏合理性和可可操作性。

二、我国行政许可立法对行政许可撤回程序的规定

我国《行政许可法》使用了“行政许可的撤回”这一概念, 该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 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2”。这一规定使行政许可的撤回与撤销区别开来, 并明确了行政许可撤回的原则和条件。行政许可的撤回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 或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二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三是应当给予行政许可相对人补偿。这是行政许可撤回的前置性条件, 也可以说对行政许可的撤回作出了相应的程序性规定, 既要符合法定的理由, 同时给行政相对人予以补偿。但是当前对“公共利益”的认定在实践和理论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 在实际执行中很容易造成滥权, 与行政许可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相违背。缺乏对公共利益统一的认定程序对行政许可的撤回来说, 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

对于行政许可撤回的具体程序, 《行政许可法》仅在监督这一章提到:行政许可依法被撤回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3但对撤回行政许可方式、顺序、期间, 目前我国行政许可立法还没有相关规定。行政许可撤回也可以说是一项具体行政行为, 理应依照行政行为的撤回程序,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行政程序法》, 也缺失行政行为撤回的程序性规定, 因此可以说在行政许可撤回程序方面, 当前的立法是空白的。当前我国行政法领域主要是维系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 行政许可撤回是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是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而保障公共利益的一种侵益性行政行为, 应当要有严格的程序规定进行规制。程序性规定的缺失或者不完备, 都容易造成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肆意扩大, 从而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规制行政许可撤回程序志在必行。

三、完善行政许可撤回程序建议

真正落实行政许可撤回制度, 遏制政府权力滥用, 需要构建一个完备的行政许可撤回的程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行政许可撤回程序:

1. 行政许可撤回的补偿规定。

行政许可法规定给行政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但是在行政许可领域, 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行政补偿标准。因此有必要在行政许可立法中增加补偿的操作性规定4。可以从补偿的条件、范围和补偿请求权的时效这几个方面规定。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在这一方面作了规定, 我国的行政许可法也可以借鉴其做法。

2. 增加听证程序。

既然撤回行政许可的行为是侵益性行政行为, 那么对它进行程序上的规制是有必要的。而在行政许可撤回的法定程序中, 很多国家都选择听证程序作为其必经程序之一。而我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四十七规定了听证程序适用的具体情形, 而不论何种情形, 听证程序都只适用于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前, 而不是在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后。在行政许可撤回作出前没有经过听证程序, 就意味着没有给行政许可相对人提供一个机会阐明自己受保护利益的机会, 也没有给行政主体一个根据比例原则认定“公共利益”的机会, 而给行政主体恣意妄为提供了便利, 从而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3. 行政许可撤回的期限规定。

许多国家 (地区) 都对行政许可的撤回的期限作了规定, 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的撤回期限是1年, 而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规定的撤回期限是2年。5而我国没有规定撤回期限, 那就意味着行政主体可以依其意愿撤回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决定。此种做法侵害了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 违背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初衷, 同时也不利于维护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性, 因此, 有必要规定行政许可撤回的期限。

摘要: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撤回这一制度, 但对于行政许可撤回的具体性程序规定在立法上并没有得到明确。本文将从我国行政许可撤回程序的立法现状出发, 来讨论如何完善行政许可撤回程序。

关键词:行政许可,撤回,程序

参考文献

[1]李诗林.论行政许可撤回的说明理由制度.西部法学评论, 2008年第4期

[2]《行政许可法》第八条

[3]参见《行政许可法》第七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 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 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 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三)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四) 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 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五) 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4]王太高.行政许可撤回、撤销与信赖保护,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2)

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 篇9

一、公安行政强制措施适用的程序

根据危害事件与违法行为紧急程度不同, 可将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分为一般性强制措施和即时强制两种, 两种强制措施所要遵循的程序又有区别。

(一) 一般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

1. 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征求意见稿) 第18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前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由此可见, 在一般情况下, 公安机关如需给相对人设定权利或科以义务, 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行政决定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的作出不一定要经过受案环节, 除即时强制外, 决定事先还要经过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2. 表明身份。

表明身份是指“所有的行政主体和行政人在正式行使政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始应向相对人 (利害关系人) 出示必要的证件, 展示必要的公务标志, 佩戴或口头说明, 以证明其享有其某种职权并正在或即将开始行使该权利的程序规则”[2]。民警在行使行政强制措施权力时, 必须出示工作证件, 表明身份。出示证件的目的便于行政相对人确定民警的执法身份, 同时也便于行政相对人监督和配合人民警察的工作。

3. 告诫。

告诫, 是公安机关要将行政强制措施决定的理由、依据、救济途径及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告知相对人的程序。在整个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中, 告诫居于核心地位[3]。在公安行政措施程序中设置告诫程序, 一方面体现了对相对人的人权的尊重, 另一方面减轻行政相对人与公安机关的对抗情绪, 有助于提高公安行政强制措施行为的实效性和可接受性。

4. 实施。

在对相对人进行告诫后, 行政强制决定立即产生执行力, 进入行政强制措施实施执行阶段。公安机关在实施强制措施时必须遵守最低损害原则, 同时, 行政相对人必须履行容忍义务, 不得与公安机关进行力量对抗。实施时, 应由两名以上的人民警察执行, 如果当事人在公安机关强制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自觉履行义务, 且不影响行政目的的实现, 公安机关应当停止强制。

(二) 公安即时强制的程序

公安即时强制由于实施的紧急性和不可避免性, 决定了它不可能以一般性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标准来要求, 否则会适得其反, 不仅法治目的达不到, 而且公民权利得不到保护。因此, 公安即时强制不必拘泥一般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 但这也不等于即时强制不受程序限制, 而应通过严格规定即时强制的实施条件和事后救济程序对即时强制加以控制。笔者认为, 公安即时强制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步骤:表明身份→实施强制措施。

二、我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现状

中国的状况是正当程序长期以来的缺失[4]。目前, 我国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 无论是在法律制度方面, 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 都有所不足, 尤其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我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在立法方面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

1.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

虽然关于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 现有一些相应的法律规定, 但都是散见于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 很多还体现在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 这些规定不仅分散, 而且操作性不强。

2.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规定缺乏科学性。

如在国外行政程序立法发达国家中处于核心与基础的告诫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中的规定则难觅踪迹。另外, 虽然规定了许多公安即时强制措施, 但是对即时强制的实行条件、标准没有太多涉及, 事后救济保障也不充分。

3.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种类多而相应的程序规定少。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种类与方式繁多, 有关公安行政强制措施规范更多地是注意实体上的规定, 而很少涉及程序性方面的规定。

(二)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相关理论研究薄弱

在整个行政强制理论研究处于滞后的背景下, 我国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理论研究薄弱, 也远远滞后于公安行政强制的需要。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立法的指导原则未有专门而深刻的研究, 以行政程序法的一般原则作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当然原则, 无视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区别于一般行政程序的个性, 对我国的公安行政强制程序理论研究上跟不上公安行政强制实践的需要, 对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违法救济、司法审查标准的研究也需加强。

(三)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过程中程序的遵守缺乏严格性

我国目前对实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缺乏程序性的规范。即使有所规定, 由于程序规范本身缺乏科学性, 加之民警的素质、法律意识的欠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实践中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遵守状况不理想, 而且随意性很大。如《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92条规定:扣押期限为30日, 案情重大、复杂的, 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但由于对“案情重大、复杂”没有做进一步的限制性规定, 实际上使得扣押期限经常被公安机关随意延长30日。

三、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设计的原则

为了使公安机关行使行政强制措施更加规范, 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立法机关及公安部门在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应要求遵循相应的基本程序原则。

(一) 利益衡量原则

任何法律都是对不同利益关系的调整,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从其性质上说就是在相对人对公安机关对其做出的利益限制内容自己不予以履行或者自己不可能及时履行时, 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实现, 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或者相对人自己的利益, 从而使个人利益更好的享有, 体现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调整。一项合理可行的程序对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的享有, 各种不同利益的平衡有时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设定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时, 必须考虑因公安机关采取不同的强制措施程序所获得的利益与所失去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保持一定合理的比例。

(二) 正当性原则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必须最大限度提高行政相对人对强制措施的可接受性。这一原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一, 正当性必须以合法性为前提, 没有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合法性,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正当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二, 正当性原则体现了公安行政强制措施虽然是一种强制行为, 但仍要以理服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应当为公安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提供一个说理的过程, 期望行政相对人尽可能接受行政强制行为。其三, 正当性可约束公安机关实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公安行政强制措施是一种具有自由裁量性质的行政行为, 公安行政强制的自由裁量权只有在正当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中才能确保其正当行使。

(三) 效率性原则

公安机关实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在遵守法定程序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最便捷的方式, 减少步骤, 缩短时限, 从而提高实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效率。公安行政强制效率性原则不得损害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益, 如公安机关不得以行政效率为由, 随意减少行政相对人行使权利的时间。

(四) 应急性原则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很大部分是即时强制, 它体现了行政权的应急性。在设计公安行政强制性措施程序时, 不能要求公安机关在必须实施紧急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形下, 遵守一般性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 那样只会使人民警察丧失处理紧迫性事件的最佳时机, 从而使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甚至有些情况下是相对人的自身利益得不到保护。

四、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完善

通过对当前我国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之所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做出统一的法律规定。所以, 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结合司法实践,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进行完善。

(一) 从立法上统一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基本程序

目前《行政强制法》 (征求意见稿) 已对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基本程序做出了一般规定, 可望很快上升为法律。另外还可以在酝酿出台的《行政程序法》中对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作出特别规定。在国家法律没有统一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情况下, 公安部可以根据法律规定, 遵循一般行政程序法的精神和基本原则, 结合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特点, 参考《行政强制法》 (征求意见稿) 有关程序规定, 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 借鉴《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方式, 出台《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适用规定》, 对公安行政强制措施作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程序规定, 便于公安民警理解和应用, 防止滥用行政裁量权, 即使是在公安即时强制中, 不能规定详细的事先程序, 也应该制定合理的事后审查、监督程序。

(二) 加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理论研究

公安行政强制理论研究的滞后性阻碍了行政强制立法的发展。而在公安行政强制理论中的研究中,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研究更为薄弱。因此, 针对目前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出现的种种现象和各类问题, 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必要。例如:关于公安行政强制执行程序与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比较, 对行政强制措施适用的条件与程序的设计, 关于一般性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与公安即时强制程序的比较, 都是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 建立完善的程序制度

公安行政强制程序制度要很好地执行与贯彻, 单有公安行政强制程序一系列规定还不够, 还必须要有其他的措施来予以制度性的保障。从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性质和特点来看, 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几项制度:

1. 告知制度。

也即应松年教授所提到的教示制度。“教示是指行政机关应当随时告知参与人的程序权利及有关规定, 以确保参与人及时修正错误, 正确参与行政程序”[5]。告知是公安机关的程序义务, 又是参与人的程序权利。由于我国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对法律的规定知之甚少, 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 不知自己享有何种权利, 如公安机关不适时加以告知, 则会使参与人违背自己的意愿, 放弃参与权。这就使得告知在当前我国的公安行政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2. 说明理由制度。

说明理由是公安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必须对其作出决定所基于的理由做出说明, 且对行政相对人所提出的抗辩理由的采信情况作出说明。就内容而言, 可以分为合法性理由和合理性理由两个方面。在英国, 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对作出的行政不说明理由, 就构成法院撤消行政行为的理由之一。不能以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强制性来否定公安机关在执行过程中的说明理由制度,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仍以相对人自觉履行为原则。公安机关只有在强制措施的各个阶段都贯彻说理制度, 才能使公安强制措施更顺利地得到实现, 提高强制措施行为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 尽量减少因此而产生的相对人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3. 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

公安行政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事人进行举证的过程, 举证责任在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分配对行政程序的结构很重要。只有正当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 才能使相对人的行政参与成为可能, 产生实效。它体现在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做出时, 一般必须由公安机关提供作出行政强制措施决定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

4. 回避制度。

回避最直接地体现了正义。为了体现正义, 公安机关在行使行政强制措施权力时, 如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冲突, 须自行回避或被指令回避, 由公安机关另行指定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民警处理。回避是对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信心和积极性的保障, 只有认真履行回避制度, 才能保证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一般来说, 回避制度原则只适用于一般性公安行政强制措施。

五、结语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的法律工程。既要加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规范性建设, 又要加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制度的系统性及配套制度的建设, 还要注重公安强制措施程序的理论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无论立法上还是执法上, 都要正视目前在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约束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权, 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

摘要:为了确定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 确保公安机关在适用行政强制措施时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要遵循利益衡量原则、正当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 要从立法上统一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基本程序, 加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的理论研究, 建立完善的程序制度。

关键词: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程序,原则,适用

参考文献

[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 1993-1, (79) .

[2]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法制出版社, 1998.496-497.

[3]城仲棋.行政法之基础理念[M].台湾:三民书局, 1983.222.

[4]钱学云.中国语境下的正当程序[J].http://www.studa.net/wenhuayanjiu/090122/13551155.html.

行政程序 篇10

所谓自由裁量权, 有的学者认为, “凡法律没有详细规定, 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事务时, 可以依照自己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方法, 是自由裁量的行政措施。”[1]有的学者认为, “行政机关在法律明示授权或消极默许的范围内, 基于行政的目的, 自由斟酌, 自由选择而做出一定的具体行政行为。”[2]从各个学者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涵理解是一致的, 即行政主体在权限范围内, 行政权力缺乏羁束性情况下, 便宜行使的权力。但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外延范围确定持有不同的观点, 即有的学者将其限定在执法领域, 有的将其扩展到立法领域, 有的则没有明确说明。在此, 笔者将行政自由裁量权限定于执法领域, 将其运行作为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1. 行政管理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环境的多变性是其存在的前提。

新世纪的到来,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从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使得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强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领域中, 进而渗透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行政管理的专业性、技术性日益增强。因此, 在事实上和法律上必须承认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由决定以作出公正而恰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 即行政自由裁量权[3]。

2. 弥补成文法不足, 实现行政管理高效率的诉求, 离不开行政自由裁量权。

由于成文法仅为原则性、大纲性的规定, 条文有限;也因为立法机关并非常年开会, 立法程序繁琐, 法律一旦规定, 不便轻易修改, 具有相当的固定性[4]。但是, 社会现象复杂多变, 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 有限而固定的成文法很难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同时, 法治和高效的原则又不容放弃, 要充分调动执法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作出迅速的反应, 就必须保证行政执法者在合法的前提下享有广泛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弥补成文法的局限性,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负效应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 行政自由裁量权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 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另一方面, 广泛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在缺乏程序约束及必要的监督下, 导致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对行政法治构成威胁。其具体表现在:

1. 滥用职权。

行政主体行使职能时, 出于非正当的目的, 背离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 “形神分离”式的执法。 (1) 以全谋私, 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 利用职权实现个人的目的, 为自己及相关利害人谋私。 (2) 武断专横, 在执行任务时, 恣意武断, 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可行行性, 轻率地作出处理决定。 (3) 具体方式的滥用, 如滥用、乱用刑具, 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威胁、捆打等违法行为。

2. 处罚显失公平。

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 违背法治合理性原则, 没有做到公正、客观、合理。 (1) 畸轻畸重, 指对同一案件而言, 行政处罚与行政相对人的违法程度不成比例, 情节轻度, 处罚明显较重;情节严重的, 却给予了较轻的处罚。 (2) 同责不同罚或不同责同罚, 即行政相对人违法责任相同或相似, 处罚却明显不一致;而不同违法程度的行政相对人, 却给予了相同程度的处罚, 带有明显“内部裁量”的倾向。 (3) 由于行政执法者对法律的错误理解, 从而作出不当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

3. 具体的行政不作为。

即在执法实践中, 应该采取行政作为的却没有采取行动, 拖延、拒绝履行法定职责, 使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处于不确定或危害的状态中。其主要存在于二种行政行为: (1) 行政许可行为; (2) 行政保护行为。对此二类行为, 有点明文规定了其时限, 有点则没有明确的说明, 但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下, 行政主体都应该从效率出发, 及时、合理地履行职责, 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在实践中, 出于某种不正当动机, 具体行政不作为现象大有存在。

三、行政程序在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作方式表明,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负效应是因为它的脱轨或逆向运行的结果。行政程序是为行政权力运行设置一种安全的运行模式。“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 其一切布置是为了限制恣意, 专断和 (任意) 裁量。”[5]在行政管理活动实践中行政程序的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1. 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 保证行政过程公正, 实现程序正义。

行政程序一旦法律化, 行政主体在选择行为方式、方法、步骤时就必须遵循程序规定, 即按照法定程序的方式、方法、步骤去作为, 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6]。同时, 作为权力客体的行政相对人有权力要求行政主体按法定程序作为, 从而形成了对正确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遏制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有效地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英国有句古老的谚语“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行政程序的设定可以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起到前导控制作用, 有效避免了以行政救济等方式的事后控制, 及时地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保证了行政过程的公正, 实现了程序正义。

2. 有效整合行政资源, 提高行政效率。

管理活动从某种角度可以划分为二类活动: (1) 程序性管理活动, 即指有章可循, 照章运作便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 (2) 非程序性管理活动, 即指无章可循, 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同时,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管理活动的规律加以认识把握, 把非程序管理活动转化为程序性管理活动, 以降低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对管理活动的冲击, 确保管理活动高效、有序地实现管理目标。任何管理活动的实施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 包括管理本身成本和机会成本二大部分。行政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行政程序作为行政过程客观规律的法律化, 以法律的方式规定了内在赋有经济逻辑和宗旨的方法、方式、步骤, 降低了行政成本, 实现了对有限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 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事前控制, 把一切不当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避免了事后控制, 消除了行政自由裁量的错误成本, 保证了行政活动的确定性, 有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四、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规制制度的建设

任何行政权的行使都不能脱离一定事实上的方式、步骤和时限构成的时空范围。因此, 没有行政程序就不存在行政权具体运作。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性和内容不同, 权利性质各异, 所以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可能只有一个通用的程序规则。在此, 笔者认为, 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规范制度的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重视时效制度, 发挥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效率作用。

所谓的时效制度是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行为给予时间上的限制, 以保证行政效率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程序制度。各国在行政程序行政立法中都毫无保留地在行政程序各个阶段规定了时效制度。中国也不例外, 可见时效制度在行政活动中的重要性, 所谓行政效率即行政活动的生命, 这么讲一点也不夸张。

2. 优化中立制度, 发挥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公正作用。

自然公正原则重要的信条之一:任何人都不得当自己的法官。因此, 当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 因其与所处理的法律事务有利益关系, 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正性, 应当回避。其作为自然正义理论重要原则之一的中立制度对避免行政自由裁量异化, 保障公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完善听证制度, 发挥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监督作用。

所谓听证制度, 即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 由行政主体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 行政相对人随之向行政主体表达意见, 提供证据, 以及行政主体听取意见, 接纳其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7]。中国在1996年《行政处罚法》中正式确立了听证制度, 第32条规定, 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实施处罚时, 相对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行政主体应该认真听取, 核实行政相对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论据, 采纳成立的意见, 行政主体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此项制度真正体现了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平等性;同时, 对行政机关作出公正决定提供了程序保障, 通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保证行政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4. 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发挥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透明作用。

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凡是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 只要是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范围, 都应该一律向社会公开, 依法允许公众查询、复制。中国的法律法规尚无对情报公开制度统一、明确、详细的规定, 但有关法律已作了部分规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必须予以公布, 未经公布的决定, 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此项制度增加了行政透明度, 扩大了民主参与的途径, 有利地扼制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岷灿.行政法概要[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3.

[2]傅国云.行政自由裁量权与权力制约的法律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 1994, (1) .

[3]司久贵.行政自由裁量权若干问题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 1998, (2) :29.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428.

[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 1993, (1) .

[6]陈丽芳.论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河北法学, 2000, (4) :32.

我国当代行政立法程序制度探析 篇11

一、当代中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特点

1.行政立法程序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偏低

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中,“行政立法”的规则及程序化程度是十分不足的。《立法法》中的有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范是最早关于行政立法的法律依据。其他虽然在宪法和一些基本法律中能够找到一些与“行政立法”相关的条文,但这些条文本身原则性强而操作性不足,对行政立法的程序和具体步骤鲜有涉及。

2.法律上缺乏对行政立法的约束和纠错机制

行政立法作为一种行政活动方式,必然存在违法运用、不当运用或出现失误的可能,因而需要加以约束和设定补救办法。但目前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缺乏对应和规范,这使得行政立法程序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后继制度保障。

3.理论界对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己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立法技术的层面上,基本上还没有进入法律领域,涉及较多的是论证行政立法失误的法律责任的追究问题,涉及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研究不多。

4.实务界在立法过程中自觉遵循科学、民主立法程序比较少

实务界的同志对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谈其科学性、民主性的比较多,真正理解并在在立法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循科学的、民主的行政立法程序的比较少。从后果上看,行政立法中出现部门立法、彼此争夺利益现象相对严重;条文竞合冲突现象较多。

二、当代中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与程序价值理念的冲突

1.与程序公正价值理念存在的冲突

程序公正价值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立法程序的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独立性和监督制约性等。综观我国现有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发现其与程序公正价值理念存在诸多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行政立法主体缺乏独立性。各级立法者的政策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隶属于政府,其参与立法的独立性是不成立的。专家咨询团和民主协商组织虽然在人身、财产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其本身与决策者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受立法决策者制约的成分非常多。二是行政立法程序中行政立法的制定者与实施者没有完全区分。行政立法的制定者即实施者,制定者往往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指导行政立法的实施,不利于发现在行政立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行政立法程序规范性不足。现有的法律制度中缺乏具体的行政立法的条款,行政立法程序从启动到终止的全过程,完全掌握在行政立法决策者的手中,立法程序的演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行政立法程序缺乏民主性、公开性。行政立法程序中没有法定的听证会制度,没有决策者对行政立法说明理由的制度,公民参与行政立法也没有法定途径。

2.与程序效率价值理念的冲突

与程序效率价值理念相比较,我国的行政立法程序制度还有许多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程序周期无明文规定,立法程序缺乏适应性。现有制度没有规定不同性质的立法对象应当采用不同的立法程序,即对重大事项采用正式或普通程序,对简易事项采用简易程序。二是立法程序非经济方面的效率低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非经济方面的程序效率缺乏关注。三是行政立法主体对行政立法程序效率存在片面的理解。这种片面理解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方面是对行政立法的评价只注重立法决策结果的正当化,而忽视了行政立法程序过程的正当化。

三、对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立法建议

综合以上对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进行行政立法程序立法是必要的,而且我国也具备了进行立法的物质条件和实践条件,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值得重点考虑:

1.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法律地位

法律地位是指某法律在一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包括该法律所属的部门法,法律的效力层次等问题。我国的行政法体系,即无统一的行政实体法典,也无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而采用的是依职能、依部门、依性质单独立法的体例,因此行政立法程序制度也宜采用单独立法的形式。在效力层次上应属于“法律”(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样才有利于维护我国行政法制的统一。因此,我们建议行政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可命名为《行政立法法》。

2.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适用范围

行政立法程序的适用范围,可以概括为:行政机关对法定事项进行立法决策,适用本法。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中心、专家咨询团和民主协商组织等主体参与立法决策的行为,适用本法。

3.行政立法程序具有适应性

行政立法程序应当具有的一定的适应性,在综合考虑公正因素与效率因素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行政立法程序宜采取普通立法程序和简易立法程序两种模式。对立法事项特别重大,立法环境特别复杂的立法适用普通程序,对立法事实明确、环境良好的立法适用简易程序。但是无论普通的还是简易的立法程序,都要充分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工程和管理学等方面的成果,以实现行政立法程序的科学化。

4.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决策责任

行政立法程序的决策责任可以区分为实体决策责任和程序决策责任。实体决策责任主要是指决策错误带来严重后果时,决策主体应承担的责任。程序决策责任是指违反行政立法程序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实体决策责任的追究,不应以决策结果作为唯一的确定依据,而应当以决策主体是否违反了行政立法程序,以及违反程序时的主观过错程度如何为主要依据,以决策结果为辅助依据,来确定决策者的最终责任,这样才符合法律公正的理念和哲学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对于程序决策责任,应当是不管决策机关的目的如何、主观过错程度如何,只要违反了行政立法程序,就应当承担其程序决策责任。担责任形式应当主要是程序意义的不利后果(如程序行为无效或重新实施程序行为等)。

作者簡介:

颜卫东,男,福建泉州人,现为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我国消防行政程序法制建设探讨 篇12

1 消防程序法规的概述

1.1 消防行政程序概念

通常意义上, “程序”的解释为“按时间先后或依法安排的工作步骤”, 而在法学角度上, 程序主要体现为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和步骤作出法律决定的过程。在行政法学界, 人们给程序做出了这样的界定:程序就是行为从起始到终结的长短不等的过程, 包括构成这一步骤、形式及这些步骤的前后顺序和完成这一程序的时间。据此, 笔者把消防行政程序定义为:消防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方式和时限行使行政权的过程。

1.2 行政程序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行政程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它主要通过行政程序法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来体现其意义。根据执法程序法的立法目的, 借鉴国内外各程序法, 笔者认为, 消防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程序法定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效率原则。

程序法定原则是指行政执法活动的主要程序必须由法律规范加以规定, 行政执法活动的过程必须严格遵守, 不得违反法定程序。公平公正原则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 避免和排除可能不平等或不公正的因素, 主要体现在平等对待所有的相对人;执法主体在做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时要听取相对人意见允许其申辩, 保障其参与权。公开原则体现在行政执法过程的每一阶段和步骤都应当以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 包括执法依据、执法过程、执法决定等均应对外公开, 避免私下执法的发生, 保证执法的透明度。效率原则指行政执法主体不仅应当遵守法定时限, 不得无故拖延, 而且必须以最小成本来实现既定的行政管理目标, 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原则是制定法律法规的基础和底线, 任何法律法规在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都要遵循其基本原则, 而基本原则得以落实必须有与之相符的基本制度做保障。保证消防行政程序法规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制度有: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告知制度、表明身份制度、职能分离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和时效制度。正是有了这些基本制度做保障, 才能使行政执法过程切实遵循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才能保障行政程序的法制化。

1.3 消防执法程序法规实施的意义

消防行政执法程序是做出具体消防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及时限的总和。只有严格遵守程序, 才能规范和监督消防机构合理行使消防行政执法权,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才能有利于提高消防执法的效率和树立程序法制意识。

在我国, 消防程序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在执法过程中, 执法人员受“重结果、轻程序”的法制传统影响甚深, 不时会出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 结果好什么都好”的现象, 但并不是得到好结果的过程都是可取的, 违背法律规范的执法过程会对消防工作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随着依法治国, 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备, 消防执法程序法制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是新的“一法三令”的颁布, 使消防行政执法程序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真正做到消防行政执法过程的步骤、顺序、方式和时限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寻、有令可限。

2 新消防法规有关执法程序规定的几点进步

新的消防法规中, 《消防法》主要是明确了行政主体及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与之相配套的三部规章即106、107和108号令是消防行政执法的主要程序性依据, 涵盖了消防行政执法的主要程序, 其前身分别是公安部第30、73和36号令。笔者通过比较新旧消防法规的有关规定, 得出了新的消防法规在执法程序规定方面的几点进步。

2.1 程序规定更加具体

在旧的《消防法》中, 消防执法程序这一部分也有一定的规定, 但并不十分具体。新的《消防法》在继承以往条款的同时, 更加注重程序步骤、顺序的细节具体化规定, 并对一些执法项目做出了程序改动或新的程序规定, 使其更具操作性。

在新的106号令中, 新增了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的备案抽查制度, 与之相对应, 在该规定第四章第二十五至二十九条, 详细说明了备案抽查的执法程序, 从报审的时限、方式, 受理过程中执法人员及相对人的各项义务, 到审查结果的核定、处理、复查等都做了非常详明的规定。107号令中, 新增了临时查封、强制执行两种执法措施, 与之相对应的在第三章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六条, 对两种措施如何执行给出了具体的程序决定和实施办法。而在108号令中, 新增了简易程序一章, 第十二、十三条分别对实施条件和实施程序做出了规定, 同时, 对于不适合简易程序的火灾事故调查, 在第四章给出了一般程序的实施决定。

2.2 注重行政程序公开

行政公开是行政法制的重要方面, 也是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旧的《消防法》中, 在程序公开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 很容易发生暗箱操作、独断执法的现象。

新的《消防法》规规定的执法程序, 注重行政程序的公开, 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予了更加有力的保障。106号令第三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的依据、范围、条件、程序、期限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应当在互联网网站、受理场所、办公场所公示。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抽查的结果,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以外, 应当予以公开, 公众有权查阅。107号令第五条规定, 对消防监督检查的结果,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对检查发现的影响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应当定期公布, 提示公众注意消防安全。

这些规定保障了执法过程的透明度, 让相对人能够对执法依据、过程、结果处理都清晰明了, 也有利于取得公众的信任, 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

2.3 体现了行政程序的公正

行政程序的公正主要从平等对待相对人、保障相对人的参与权以及执法人员的回避制度中体现出来。旧的《消防法》在程序规定方面, 只考虑了保障执法结果的制度, 而对相对人的参与权没有详细的规定, 这对执法程序的公正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新的消防法规明确赋予了执法过程中相对人参与执法过程的权利。例如107号令第二十三条第一款:做出临时查封决定时应当告知当事人拟做出临时查封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听取并记录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另外, 新消防法规对于执法机关在做出强制执行、火灾调查认定、审核不合格决定等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时相对人应当拥有的知情、陈述、申辩等权利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新消防法规中注意了有利害关系执法人员的回避。106号令第三十三条规定: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备案抽查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近亲属, 或者与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到办理公证的应当回避。

2.4 注重贯彻高效、便民原则

高效、便民是执法程序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 要求执法人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 也不要给相对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新的消防法规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主要表现在部分执法程序及执法方式上的变更。

一是消防设计审核与验收采取备案抽查制度, 改变了以往全面检查导致消防执法人员不足的局面。并且规定省级消防机构应当在互联网上设立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 结合辖区内建设工程数量和消防设计、施工质量情况, 统一确定消防设计与竣工验收备案预设程序和抽查比例。这就大大减少了执法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也简化了相对人办理手续, 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增加了简易程序, 简化了情节轻微的火灾事故的调查过程。三是在新的“一法三令”中, 尤其注意执法程序各个环节的时间限制, 这对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起到了规范督促的作用。

2.5 既赋权又限权

在以往的消防执法中, 由于消防部门没有强制权利, 经常出现一些执法尴尬。如当消防部门责令停产停业后相对人拒不执行, 消防部门需要申请法院来强制执行, 程序繁琐, 给执法带来很多不便。《消防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赋予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临时查封和强制执行的权利。《消防法》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的, 应当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不及时消除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需赔偿、违法要追究, 是依法行政和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消防执法监督, 新消防法专门增加了“监督检查”一章, 着力规范和约束政府及政府各部门, 特别是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权力的行使, 强化了对其依法履行职责的监督, 这对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依法监督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2.6 强调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消防工作涉及的面较广, 单单靠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是不够的, 要想真正落实好, 需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良好的配合和沟通。新的消防法规对此做了相应的规定。

《消防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依照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消防法》规定了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明确了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 负责审批该工程施工许可的部门不得给予施工许可。规定了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对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 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重处罚。

3 严格落实消防执法程序的几点措施

新的消防法规在执法程序上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 执法人员难免会受到以往执法思想的影响。要做到严格落实新的执法程序, 还需要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来促进公安消防部门执法水平的提高, 保证执法程序法制建设健康发展。

3.1 领导提高重视程度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关于加强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领导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消防执法制度、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把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执法为民和“三基”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 实行行政主官负责制。党委班子要定期听取法制工作和执法情况汇报, 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 及时解决法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支持法制部门大胆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3.2 加强法制教育

要想全面落实好消防程序法制建设, 提高消防执法水平,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每一个执法人员的个人法律素质上。因此, 必须实行一套完善的消防法制培训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把握。

消防机构法制部门作为消防法制建设的排头兵, 担负着规范执法行为的指导和复议、应诉的重要工作, 其成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执法质量的好坏。其次, 消防机构的领导必须知法懂法, 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执法能力, 发挥学法懂法、严格执法的表率作用。再有, 与群众直接接触的一线执法办案人员也是法制培训工作的重要培训对象。

3.3 强化执法内部监督

内部的执法监督是保障消防机构各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确保执法质量的重要机制, 必须进一步加强。新的“一法三令”中均用一章的篇幅来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做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落实, 各级领导、业务部门和监督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监督责任。领导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执法监督活动;业务部门要结合自身的执法工作, 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纠错工作;有关监督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形成监督合力。

3.4加大法制宣传

消防部门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同时, 应加强消防执法法制宣传, 让全民了解消防法规, 使公众做到知法懂法, 能在消防部门的执法过程中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监督。

法制宣传工作可以有多种形式。在消防部门的网络办公网页上, 可以增加法制宣传内容;在消防机关增设法制宣传栏;在定期的消防安全宣传的同时, 可以增设适当的法制内容。总之, 消防部门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让公众了解消防法规, 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全民监督, 真正将消防执法的法制建设工作做实、做好。

4结语

新的“一法三令”在消防执法程序上做了很大的改进, 消防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消防法规, 做到知法、懂法、依法, 进一步完善消防执法程序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3]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大敏.论警察程序正义——谈加强警察程序法制建设[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2) :38-39.

[5]张晓光.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之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0, (6) :90-94.

上一篇:归口管理论文下一篇:宜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