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商业化(共12篇)
体育商业化 篇1
1.体育商业化的含义
目前,关于体育商业化概念的界定有两个。一个认为体育商业化,是指在体育运动领域,广泛地运用买卖原则和方式,把体育运动的产品做为商品进行交换的经济活动。另一个则认为,所谓体育商业化,就是指体育服务商品化,即体育服务商品在让渡时要实现价值补偿,以获得自己继续存在和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看来,体育商业化就是体育本身自求生存,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的产业组织。
2.体育商业化利与弊的具体内涵与联系
体育商业化是否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和经济发展一直是广大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体育的商业化也是如此,既有利也有弊。但是总整体上来讲,还是利大于弊的。
3.体育商业化的有利方面
3.1体育商业化可以唤醒运动员的主体意识,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体育运动成绩,从而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商业化把运动员的成绩直接同物质利益挂钩,体育成了运动员谋生的手段,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动力去提高技术水平和成绩,并设法保持成果。
3.2体育商业化扩大了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拓宽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空间。体育商业化可以大量吸收民间投资,减少国家投入,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自从体育运动呈现商业化趋势后,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也拓宽了其本身的融资渠道。
3.3体育商业化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商业化可以有效地推动体育表演、服装、器材、广告、传媒、旅游、健身等行业的发展,利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每年都能为我国带来一笔不菲的经济收入。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劳瑞.K.米勒在他的著作《体育商业管理》中引述,“美国以健身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的产值已超过4000亿美元。时下美国人每挣8美元就有1美元用在健身休闲娱乐上。”[1]罗宗贵也曾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切入点,系统的分析了北京市目前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展现状,揭示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2]
3.4体育商业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商业化使体育运动成为可供观赏的商品,以其特殊的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强烈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经济富裕的体育爱好者在自己进行体育锻炼之余,还愿意观看体育比赛,去欣赏、学习更高水平的竞技项目。
4.体育商业化的不利方面
4.1由于商业化的大力推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全世界竞技体育成绩水平迅速提高,但大众健身水平则未见相应提高,两者发展不相匹配。形象地说,体育的进步应该靠竞技水平的提高和群众体育活动的推广两条腿走路,并且体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完善,倡导积极而富有乐趣的生活,但是,由于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的商业化,奥林匹克已开始成为一种“竞技表演业、广告业和拍卖业的混合体”。
4.2竞技体育职业化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重物轻人”的倾向。体育的商业化使得一些运动员把高收入、高奖金作为运动和比赛的目的。以足球为例,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在职业比赛中一年可收入几百万元人民币,而收入的不断提高并没有带来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反而较九十年代还有所下降,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使得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只是过分追求技能、成绩和报酬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个人的成长。一些运动员为了追求成绩和成绩背后的巨大利益,不惜在比赛前使用兴奋剂,既有损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违背了最基本的体育道德规范。
4.3竞技体育职业化使竞技体育正在逐步丧失自己的人文功能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奥林匹克精神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完善,提倡竞争,相互尊重,其本身具有维护和平的功能。人们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尽情享受向人体生理极限、体能极限挑战所开掘出的无限魅力带来的乐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运动员,在统一的规则下通过比赛增进相互间的沟通、理解和友谊,促进各国、各民族的团结,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体育商业化的不断深入开展,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违背体育人文精神的现象。例如,裁判的不公正、沙文主义、观众的偏激和不友好,以及由于超大强度的训练负荷而造成的对运动员健康的破坏等等。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原则正在失去自己的作用意义,让位于包括恐吓对手、挑衅和欺诈,在赛场外和比赛过程中给对手制造压力等在内的“不惜代价获取胜利”原则。
4.4体育的商业化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方面激发人们勤劳致富,另一方面也会刺激人们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目前我国在体制上实行了体育协会实体化;在发展模式上,国外职业、商业体育俱乐部的做法为“蓝图”。但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对国外的某些职业化做法“去粗取精”不够;缺乏经验和规范,特别是暴露在管理体制上的种种问题:政企不分,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无序做法,为体育腐败滋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5.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的商业化既有利又有弊,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它,目前我国正处在体育商业化的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身为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而不忘与时俱进;坚持结合国情而不忘开拓创新。坚持辩证的体育哲学思维,扬长避短,,共同走出一条健康平稳、朝气蓬勃、良性循环的体育商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罗宗贵.北京市体育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市场结构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0:6.
体育商业化 篇2
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解放后,我国对体育投 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育健儿为国家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对体育不计成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体育在人们 的观念中也被认为是纯消费部门,是为国争光的。它投入的是物质,产出的是精神。没有人认为体育也可成为 一个产业部门,加之计划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政策,体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开发。
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从近几年来国内火爆的球市和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比赛中可略见一斑。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代写论文。
何为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 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 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 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我们从体育产业的内容可 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通讯、食品卫生、信息服务、服装和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该产业是纯粹“经营人 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计,它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 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 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 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
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尤其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 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大,产值高。在美国,体育产业80 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533亿)、汽车(531亿)还多,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 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其产值在80年代末达到24万 亿里拉(182.5 亿美元,人均320美元),跻身于国内十大经济部门,现在约为500亿美元。英国80年代末的体 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 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90年代以来,由于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 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
2.从业人员多,影响大。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 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 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百万市民参与,其下 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万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3.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 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 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 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
4.国际化趋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 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名权被万宝路集团买下,足协杯比赛由飞利浦公 司赞助,这对于我国球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体育部门是一个以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其特征的经济部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体育事业发展和 增长的速度与结构,又间接地决定了体育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而财政对体育投入的比例与结构,除 了意识形态、观念和国家的体育政策外,经济总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体育产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 上的,并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模与水平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体 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客观而论,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 善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就应该从影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来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 由之路。体育不应该只是消耗国家资源的部门,集刻苦、拼搏、艺术健身与振奋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 次的经营阶段。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 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喜的是,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步改善这种局 面。如上海市1995年体育产业的创收达1亿元人民币,上海市的许多体育部门,通过产业化经营,已完全具备 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997年,以举办八运会为契机,上海市对全市的体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力争 到下世纪初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我国其他一些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 营部门的发展。
2.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3.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 的格局。
4.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5.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 需要。
6.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 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 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不可能对所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突破 口,由点及面,通过培育若干个有影响体育项目的市场,刺激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扩大到其他项目,形成体育 的产业化格局。
体育商业化 篇3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体育 商业化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活跃,体育事业也应该走改革开放之路,利用市场经济杠杆来启动体育事业的大轮,使体育事业不仅面对学校,同时要面向社会上的广大群众,且渗透到每个家庭。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上逐渐适应这一历史变革的发展趋势,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去深刻理解和勇于实践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体育才有动力。现代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应根据体育行业所具有的特性,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体育市场化、商业化的步伐。
一、体育商业化的表现形式
目前,随着体育运动社会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加快,体育运动商业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了。从美国职业球队的年资金可以看出,职业球队就是大财团、大公司的产业,职业球队商业化的程度很高。早在1996年,美国职业球队达拉斯牛仔橄榄球队年资金为2.72亿美元,杨基棒球队年资金2.09亿美元,尼克斯篮球队年资金2.05亿美元。国内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人1亿多元。2001年沈阳十强赛,组委会获利超千万元,光是门票收入就达到5400万元。
著名球星的转让费也高的惊人。体育运动员作为一个载体,依附于他们身上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也可以成为一种商品,也具有商业价值,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买卖。以1996年职业足球队员转会费为例:丹尼斯·班格坎普由荷兰队转到尤文图斯队,转会费2000万英镑,吉安普伊奇·伦蒂尼由安科纳队转到AC 米兰队转会费1300万英镑。我国运动员也是如此,如谢玉新由宏达队转到松日队转会费115万人民币,王涛由万达队转到八一队转会费66万人民币。
高收入,高工资是体育职业化的突击特点,国外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工资收入比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高出数十倍,但我国足球运动员的工资比我国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高出近20倍,足球项目率先向商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参加国际大赛的奖励情况,以我国参加26届奥运健儿为例。金牌获得者,国家奖励8万元,省市所在地奖励一套住房(30-50万元)。另外,霍英东奖励5万美元和一公斤重金牌(约55万元左右),曾宪梓奖励50万元人民币和550克纯金碟(约50万元左右),健力宝集团奖励纯金罐一个(约50万元左右)。按条例暂行规定,运动员拿大头,估计总收入在120万元以上。但一枚奥运金牌得到的不仅如此,各省对自己的奥运功臣还有一套奖励措施。另外,冠军群体的广告收入也颇为丰厚。体育运动日益商业化已成为国际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趋势。
体育运动商业化,是指在体育运动领域里,广泛地运用买卖的原则和方式把体育运动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经济活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日益商业化已成为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的特点之一。在体育运动社会化、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体育运动的商业化进程也大大加快了。以网球运动为例:早在1984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奖金总额就为145.8万英磅。其中男子单打冠军10万英磅。而16年前(1968年)男子单打冠军的奖金仅2000英磅,是1984年的五十分之一。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奖金的增长速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世界体育运动商业化的程度。
我国体育运动商业化是在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体育事业适应市场经济而加速发展。大型体育比赛,亿万观众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能同步收看,是企业公司宣传产品、提高知名度,进而大量推销产品的极好媒介。因此,各企业主都乐意慷慨解囊资助比赛,并从中得利。例如1992年在巴塞罗那的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勇夺16枚金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不少海内外企业、公司、个人纷纷重奖有功人员,使金牌运动员的奖金总额高达近百万元。其中荣毅仁给每位金牌得主5000美元;霍英东奖给每位冠军1公斤黄金(金牌),外加4万美元;金利来公司总裁曾宪梓奖给奥运冠军每人8万元。国内两家大企业“广东健力宝公司”给冠军每人一个纯金罐,“咸阳保健品厂”则出资188万元,其中金牌得主可得5万元,银牌得主3万元、铜牌得主1万元。还有一些企业、公司还特别奖自己喜欢和崇拜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如上海霞飞日用品化学品公司单奖中国跳水队8万元;张山所用抢支的生产公司特奖张山一辆长安——奥拓牌轿车;杨文意、庄泳还得到上海游泳俱乐部,上海新光内衣厂等企业公司的奖励等。
此外,一些企业公司,集团从商业的目的出发,已不满足于仅仅是资助比赛,为了扩大影响,组织大型的比赛。1980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接管了“洲际杯”足球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承担了比赛的全部费用,并利用“洲际杯”足球赛大做广告,还把“洲际杯”足球赛改名为“丰田杯”足球赛。在财政方面,仅出售门票就达50万美元,另外还有5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电视实况转播费。其结果是,既挽救了不景气的“洲际杯”足球赛,又捞到一大笔钱,真可谓名利双收。我国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公司资助体育比赛,举办体育比赛也屡见不鲜。仅1988年全国性竞赛就有76%得到了社会各单位的赞助。而广东省1988年企业资助比赛的费用就高达460万元。由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所以一个规模重大的国内外比赛因花费巨大,还必须由国家承办同时吸收企业、公司和个人的赞助。一些中小型的比赛则完全可以由企业、公司或个人承办。各级体育局在吸收企业资助举办体育比赛时,既要宏观调控,又要大胆放权。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参于资助比赛的企业公司、个人的权益要求,使他们有利可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定参与资助比赛的企业公司、個人必须承担义务,以便为体育比赛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保证.如果只讲索取、不讲互利,无一回报,久而久之,企业公司、个人认为无利可图,就会不再资助比赛。如果强行摊派或过河拆桥,那无异等于作茧自缚,将社会资助体育比赛这一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以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开拓市场
企业公司、集团资助体育俱乐部,把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员当成他们的活广告,扩大其声誉和影响,推销产品获得高额利润是现代体育商业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如制造“阿斯匹林”闻名于世的前西德拜尔化学公司,资助两个甲级足球队:莱沃库森拜尔队和尤丁根拜尔队,使人一看到这两队比赛或听到这两个队比赛的消息就会想到拜尔化学公司,想到它生产的“阿斯匹林”。
在国外,成立职业俱乐部的运动项目,大多数是在国内有一定群众基础,群众喜爱,影响较大,有利可图。如美国的职业篮球俱乐部、加拿大的冰球俱乐部、日本的棒球俱乐部以及风靡世界各国的足球俱乐部等等,都是如此。
在我国,体育俱乐部这种形式起步较晚,1995年12月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在辽宁诞生,而后各个筹备已久的体育俱乐部也应运而生。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应把办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和新型的管理方法逐步移植到“足球特区”来,以迅速改变我国足球运动长期徘徊不前的落后状况。但俱乐部应以大型企业公司为依托,享受国家某些政策待遇,自成体系建立层层衔接的训练网络。参加比赛可以门票分成收取出场费、广告费和电视转播费。允许俱乐部发行彩票、建立足球联合会,接受正当赞助,筹措资金,出版足球刊物,建立足球科研所等。俱乐部之间或与其他上下级部门之间可实行优秀运动员有偿转让制,要大力培养体育人才市场,促使体育人才合理流动,调动体育人才培养单位的积极性,付给他们一定的人才培养费,以利于他们“扩大再生产”,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我国的体育市场也应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应包括体育人才市场、体育信息市场等。我们要完善制定有关政策,以培养、保护和发展体育市场。还要积极开拓国际体育市场,参与国际体育市场的竞争,以谋求体育产业的更大发展。
三、明确指导思想发展商业化体育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努力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体育事业的道路,一方面要大胆借鉴国外体育商业化中成功的经验,以加快我国体育运动赶超世界水平的步伐。另一方面对商业化给体育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加以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把它降到最低程度。这就需要我们在现代体育商业化的大趋势下,一手大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杜绝体育运动商业化中出现一些丑恶现象。沿着体育商业化这条光明大道前进,体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闫玉林: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体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2]刘忠: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张万增:市场经济与体育改革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体育商业化 篇4
根据目前的通常做法,招商对象一旦决定与大学主办方合作,就须尽快办理赞助经费的支付事宜,而主办方也能确立最终赛事冠名权的归属。此时,如何有效使用赞助经费,则成为大学体育活动商业化运营的核心。不难理解,尽管是非盈利性质的大学体育活动,在运营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费支出;若未能防范财务风险,则可能导致整个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到赞助方今后的合作意想。
下文将依次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等三个环节展开阐述。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先于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对风险做出定性判断,是风险管理程序的基础。大学体育活动商业化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有表面的有潜在的,对风险未加识别或者识别错误都使得针对风险的管理工作难以优化,有时候还会带来意外损失。因此,在这一阶段,采用相关手段对风险进行识别是非常必要的,也即对相关风险信息进行搜集、辨别、汇总和分类,监测风险走势等。
1.2、风险度量
风险度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将风险进行定量化描述的过程。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以及损失程度在不同的时间和发生地点都是有差别的,相应地,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选择何种管理方式,都须依赖于对风险程度的度量,准确的风险度量能够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针对大学体育活动的商业化运营来说,预算软约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的概率较大;而资金漏损方面则不同。为此,根据期望值求解来考察风险控制的重点领域。
1.3、风险控制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度量之后,就需要对如何实施风险控制进行决策。通常,风险控制的方法包括制度控制和技术控制两类。制度控制涉及与风险事件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制度设计、人员配置等,基本上属于管理的范畴,都是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现。技术控制的方法包括转移法、回避法以及分散法。
2、大学体育活动主办方与赞助方的良性互动
我们不能将大学体育活动的商业化运营看做类似于NBA的商业模式。毕竟,大学这种组织形式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开展成员之一。与此同时,这也并不否认为赞助方提供利益空间。文章开篇就已指出,这是形成长期合作的前提。接下来,将对大学应如何与体育活动运营的赞助方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予以阐述:
2.1、充分理解赞助方的利益诉求
根据笔者的实践,针对大学体育活动的赞助方大都与体育健身有关联。主要的合作伙伴如,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专卖店、移动通讯运营商等。可见,大学生群体实际上是各赞助方的现实和潜在消费群体。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下,大学主办方应充分理解赞助方的利益关切。一般而言,他们不会在体育活动期间进校从事商业活动,但较为需要在本校大学生群体里建立起品牌号召力。从而,将他们的商业“印记”带入体育活动中,则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2.2、植入赞助方品牌及其它形象
植入赞助方品牌及其它形象是商业化运营模式的常态,也是大学体育活动主办方非常熟悉的要件。这里笔者提出:在植入商业信息的同时,应与大学整体环境相适应,以及与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接受度相匹配。否则,这种商业模式往往会毁掉赞助方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一般而言,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引入标有赞助方标记的横幅;(2)邀请赞助方代表出席开幕式并致词,或者邀请其参与颁奖活动;(3)在体育活动奖品中植入赞助方的商业信息。
2.3、以冠名权建立体育活动基金
为了降低大学体育活动主办方下次招商成本,可以借助冠名权来争取赞助方的“体育基金项目”。这样一来,通过该基金项目便能与赞助方建立起长期联系。不难理解,这种模式有助于某商家垄断本校学生市场。
综上所述,笔者从招商、财务风险防范、与赞助方的关系构建等三个环节,对文章主题进行了阐述。伴随着商业化模式在大学社团运营中逐渐普及的同时,仍须关注大学群体活动的本质与价值取向。从而,避免本末倒置现象的发生。
3、小结
在大学体育活动商业化运营中将面临两大挑战:(1)目标经济主体的搜索与开发,(2)商业化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管控。两大挑战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活动商业化运营构建的出发点。对于前者应充分应用EPR模式;而对于后者则需要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等三个环节,来开展风险管控。最后,大学体育活动主办方与赞助方应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董红卫.浅谈体育商业化理念与商务合作的效应[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
[2]李寿斌.隐性广告在现代体育广告中的发展及应用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6).
[3]毛伟民.谈商业化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4]贾忠.浅析NBA在中国的“跨国经营”——以商业文化渗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3).
体育产业化的优秀论文 篇5
体育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随着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升温,体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将被继续深化,体育文化消遣和娱乐功能将得到最大发挥。据内地专家匡算,从到八年间,北京奥运会所产生的总体经济影响将达到717.06亿美元。所以体育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存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体育已成为一门新生的产业
环顾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体育作为一门新生产业早已迈入市场,它以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市场引起经济界的高度重视,在世界经济出现下滑的今天,国际性的环球体育发展集团却日新月异,经济增长呈直线上升势头,以体育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各种名牌产品涉及各产业,誉满全球,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效益。
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消闲、竞赛等特点,吸引着数以亿计的人们亲身从事体育运动和观赏体育比赛。体育用品、练习器戒、场地设施等生产得以极大的发展,通过组织竞赛出售电视传播权、广告权、发售门票、发行纪念币、体育彩票等直接获得较大收入。国际大型竞赛吸引众多的外籍观众,大大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曾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美国实业家尤伯罗斯运用经济规律进行组织,以其出色的经营管理使该届奥运会赢取1.5亿美元的直接效益,使举办奥运会“名利双收”,而成为各国倾力争办的重要活动,国际奥运会、国际足联、国际田联等均因经营方面成为国际组织中的财团大户,其势力范围内的号召作用甚至超过联合国。前几年,美国职业联赛、意大利职业足球联赛,其产值占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左右,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足球甲A职业联赛在起步近两年,便成为继股票热、房地产热之后。第三大投资热,各赞助商尝尽甜头,从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是发展经济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国正在深化经济改革,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聪明的企业主和商人盯上了一切有影响的体育活动,他们懂得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抓住信息就抓住了效率,抓住效率就等于抓住了金钱。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被商人们称为巨大的“国际贸易市场”、空前的“商品展销地”,它是企业家和商人争夺的领地、推销商品的 “天赐良机”。企业家们在体育比赛中为其公关,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充分扩大企业的影响,树立企业的形象,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20北京奥运会正在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加速器,在今后的五年时间里,中国将先后迎来多项重量级的体育赛事,中国体育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体育产业被企业界称为露天金矿,并预计每年2亿万人民币的巨大潜在市场,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但是,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急需大批有体育经济运作经验,熟悉国际体育产业规划、流程、具备国际沟通能力又善于创意体育产业商机的优秀人才,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端体育产业人才,必将成为国内外体育产业巨头重要抢占的资源。
四、大力推进体育资源开发
体育产业化就是要把体育纳入生产领域,有意识的通过发展体育事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国民收入。怎样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大体育有形无形资源开发,策划包装,搜集体育产业资源信息,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加快发展体育休闲市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改变经营思路,优化资源组合,强化目标管理,提升品牌形象,采取专项卡销售、策划包装、广告推介、合理经营等方法,积极开展健身、娱乐、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体育用品销售、开拓经营思路、开展多渠道的运作方式。比如:招募、合作、资金运作等。坚持体育在学校体育、老龄体育、培养高级优秀体育人才的事业性、公益性,充分认识体育的产业性和积极广泛地开拓和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旅游和体育用品工业。妥善调整体育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急需的发展体育产业的管理部门,增加发展体育产业的专门人才。
五、以体育产业振兴目标,全面繁荣体育市场
近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加强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兼备成立体育产业协会,举办体育场馆改革发展论坛,加快体育场馆的开发开放,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办赛水平,组织策划大型活动,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和管理人才优势,积极申办、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赛事,加快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着力打造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有一定上座率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扩大趋势。继续开展体育产业培训,指导体育产业开发,促进体育有形无形资产增值,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建立形式多样的体育俱乐部,整合、盘活各类体育资源,完善体育资源信息和资源发布制度,推进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六、结束语
体育商业化 篇6
体育作为一个产业登上了经济的大舞台,其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还很落后,与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为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物质基础,当务之急要加强各項对体育产业具有推动性的方式建设,以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健康、高速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体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重大作用,是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体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准确定位,对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体育的多元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征。一方面,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作为关联度极高的“上游产业”,可与国民经济的诸多产业产生渗透和融合,显示出较强的乘数效应。但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体育产业年增速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十分广阔。
2.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从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对比分析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判断,体育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将稳步提升,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这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3.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体育倡导着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着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创新求变、尊重规则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丰富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弘扬优秀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4.发展体育产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承担着不同的服务功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体育事业为体育产业培育了市场、提供了资源,体育产业为体育事业注入了动力、提供了支持。
二、培养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1.培养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正确理解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效益的内涵,要克服那种单一的社会效益的观念,坚持体育社会效益多样性与体育经济效益的统一性,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不要把“首位”的问题,当成唯一的问题,要破除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劳务不是商品,体育不是产业的陈旧观念。要遵循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体育大市场的新格局,核心体育产业,相关体育产业,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大胆实践。只要有利于拓宽和开发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不论核心体育产业、相关体育产业,还是体办产业,就应一起上。
2.培养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建立完善的体育的法制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体育产业化越发展,越需要完备的体育法制建设。在体育法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依靠体育行政干预在当前有它必要的一面。因为针对一定时期内,体育市场、体育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实施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对保证体育市场、体育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运行秩序,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依法实施对体育市场的管理和从事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不但可以保证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有秩序的运行,而且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可以依法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是行政干预所无法替代的。
3.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必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要为本质目的。当然,不是说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不讲盈利,而是说社会主义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盈利,是在群众的体育消费中,通过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体育劳动和体育服务,不断改进、改善服务手段和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有益于全民健身,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从而赢得市场,增加收入。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快提高现有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加紧培育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这是进一步开发、拓宽我国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落实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营造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
2.创新场馆运营管理机制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在保证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质的前提下,探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各自权利和义务,提高场馆运营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复合经营能力。创新体育场馆管理机制,加强统筹管理,推动公益类场馆和经营类场馆分类改革,推进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和经营体育场馆。
3.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丰富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服务、现代商贸、中介服务等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培训、体育服务贸易、体育中介等新兴行业。
4.扩大体育市场供给
体育商业化 篇7
一、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比赛商业化运作的因素
1. 管理者没有建立经营理念
目前各高校管理者的思想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还停留在学校体育就是锻炼学生身体的阶段, 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造成了大学生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娱自乐式的体育锻炼, 校际间的比赛也多数只是为荣誉而战, 而学校也没能有效的利用学校的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这表明, 目前高校管理者在体育赛事经营上并没有真正解放思想, 上级政府管理部门也没能根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形势, 出台推动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经营的指导性政策。虽然有些学校派队参加了诸如全国比赛、全国乙级联赛等, 但学校仅投入不产出, 使得资金相对短缺的高校举步维艰。
2. 资金投入较少
据统计, 体育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仅为4%, 而体育支出在教科文体等社会领域中的支出只占2.3%。[1]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经费来源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行政性拨款, 各高校体育经费所占比重很低, 一般仅为1%左右, [2]而目前我国各高校体育赛事“盈利”能力很低, 基本不能自给自足, 主要依赖学校的投入。但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学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建设校舍、教学楼以及高水平教师的引进上, 许多学校都已经是负债运行, 这样往往很少有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赛事的经营发展上, 而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目前也很少有专项资金投入到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经营上。
3. 缺乏专业的高校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人才
虽然高校集中了各专业的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 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导致高校的体育赛事经营仅停留在为校内比赛拉少量赞助, 偶尔出租场地和场馆, 以及初级的体育培训上。而体育生产要素从学校流入到其他能带来效益的部门, 造成高校资源浪费, 这使得会管理、能适当适时地对高校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
4. 赛事市场化运作与商业推广条件不够
大学生作为没有收入的群体, 消费能力不高, 仅局限在高校内发展体育赛事没有前途, 这就要求将赛事推向市场。虽然基本每所大学在进行校内或校际比赛的时候, 各院校也都会以帮助商家在校内打广告或推销商品等手段进行体育赞助, 但这种商业意识也仅限于帮助队员解决比赛服装与奖品等初级阶段, 并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 也无法进行市场化运作, 而究其原因就是高校的体育赛事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不同, 最优秀的同年龄段运动员都被招入国家队或省市队, 并没有进入高校, 导致高校间赛事的水平不高, 难以进行商业推广与商业赞助。另外, 缺少有价值的品牌赛事, 也是高校体育产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比赛商业化运作的方法与对策
1. 长远规划, 塑造品牌
现实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就是立足于现在我国高校体育市场的现状, 结合实际制订中远期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决不能好高骛远, 脱离现实。可以结合我国国民经济或教育、体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来制订我国高校体育市场发展规划, 例如:制订我国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 先从短期入手再逐步实现长期规划。
开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市场, 打造高校学生的高水平体育赛事, 完善高校体育竞赛市场, 使学生体育赛事成为中国体育人才的摇篮。随着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影响力的逐渐扩大,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竞争。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引起了一些商家的注意:交通银行、李宁、中国移动等企业纷纷进入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者权衡各方面的利益, 打破某些商家对个别项目的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的时机也逐渐成熟。扩大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塑造品牌赛事。
2. 坚持以教育为本和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相结合
坚持教育为本, 是把教育和体育合二为一, 突出教育特色, 培养的是有别于以前体能型运动员的“文化体育人”, 把素质教育置身于自身育人体系的中心。根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的精神, 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宗旨是以体育竞赛为突破口, 适应我国高校教育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为“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作贡献。这个奋斗目标为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营造了无限的契机。充分把现有的体育运动人才与教育完美的结合, 形成新的一套符合国情的运动员培养体制。
3. 学习国外先进成果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根据我国现在的具体实际情况, 各个体育运动项目全面大发展是不切合实际的, 因为缺乏开发人才和经验, 人们对有些体育运动项目认识、理解不够, 项目普及的程度又有所不同, 有一些企业家对体育和项目的认识、理解还不够。所以, 应该选择一些备受群众喜爱的项目进行开发。在高校体育市场开发时, 特别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大学生喜爱和时尚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 采取以点带面的思路来促进其它项目和整个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加快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进程。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特别是我国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 从开发的经验、历史到体制、政策, 从现实成果到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 都要求我们不能脱离我国国情。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特别是美国的体育市场、美国的大学生体育市场开发与运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果, 应该从中汲取精华为我国所用, 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才能制订适合国情的发展规划与策略, 才能加速我国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进程。
4. 改变观念,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
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符合体育营销的需求, 从体育营销的市场定位出发, 同样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商家在受众群体中的市场定位, 主要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心理采取行动, 使消费者心中产生对该产品或服务认识和认同。而学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最集中的场所, 学生群体正是未来市场最大的潜在消费者。因此, 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 是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的学生群体尚处初级消费阶段, 高校体育产业很容易在这个群体中建立起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那么, 它给高校体育产业所带来的利益将会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 从体育营销市场定位和体育产业适应市场的发展出发, 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符合体育营销的市场规律, 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校体育赛事市场需求旺盛, 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赛事自身价值, 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对赛事进行策划、包装、定价、推销, 在给高校学校体育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促进了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搞好高校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也加强了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了高校体育竞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强.21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1 (1) :35-36.
体育赞助商业价值研究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 体育赞助的商业价值渐渐为企业所重视。“传统意义上的赞助等同于捐赠、资助、帮助等, 是一种纯公益性的社会行为;而现代社会则认为赞助是一种商业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 也可把赞助理解为是一种市场性的经济行为[1]。”本文希望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体育赞助这一行为。
1 体育赞助分析
1.1 关于体育赞助
赞助的概念在早期被认为是一种乞求的行为, 企业在行有余力之下大发慈悲, 或是出于爱心给予向其请求金钱上或物质上协助的团体, 一笔金钱或财货的协助。这使得赞助长久以来就为社会大众所误解, 将他和慈善、捐助等概念混淆, 直到最近赞助一词才跳脱被施舍的窠臼, 成为一种互惠关系的组合。
关于体育赞助的定义, 早期许多人认为体育赞助是一种透过人际关系, 请求外界资源协助以开展竞赛活动的行为, 或者可以被视为一种慈善公益活动。过去企业资助体育运动及相关活动常识基于慈善公益的理由, 不过现在赞助体育活动的动机则纯粹是为了促销。而近年来由于体育竞赛活动逐渐吸引大批喜好运动观众的观赏与大众传播媒体的焦点, 而逐渐成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管道之一, 体育赞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事业, 因此, 人们对于体育赞助的观念也有所改变, 当今企业赞助体育运动的动机, 以营销为主要的目的。我国学者鲍明晓认为, “体育赞助是指以体育为题材、以支持和回报为内容、以利益交换为形式、以达成各自组织目标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
1.2 体育赞助理论基础——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是以公平分配为主导的主要规范及法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互惠规范。布劳认为, 交换是一种协作的特殊类型, 而在这种协作中, 包含着对他人的报酬而做出的偶然性反应行动。只要行动者所期望的反应不再发生, 交换活动就会停止。布劳还认为, 交换关系的发生和进行, 是以从特定的他人获得期望中的报酬作为前提的。显然, 所谓交换行为就是试图从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中, 取得一定的利润、报酬或代价[2]。
McCarville和Copeland更以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三项原则来说明体育赞助过程, 即体育运动组织同企业组织之间的赞助交换过程: (1) 合理性:以合理且平等的立场去完成交换。赞助关系中双方的需求和目标要透过沟通、协调形成共识, 并努力去达成目标, 以获得双方满意, 这样赞助才会持续, 并获得最好的结果。 (2)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赞助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产品的附加价值会使产品本身的价值增加, 突显产品的优点, 不过如果使用附加价值频率过高, 则会使主体相对失色。而应用在赞助关系中, 其所强调的是赞助报酬回馈应是多元化、具有特殊且符合实际需求的, 也就是赞助双方应对所提供的资源与所能获得的报酬做一通盘的了解, 协调与评价, 以提高交换过程中的边际效用。 (3) 公平性:交换过程的公平性是指实际效用与预期效用的平衡点。因此在公平原则下, 除了企业所得的实际效用和预期效用相符之外, 还强调体育运动组织与企业是站在对等的立场上, 在明确的目标下进行不同利益的协商互动, 以实现彼此的目标。因此在赞助关系中, 双方的沟通渠道、赞助协议及权力分配上, 均应在公平对等的状态下进行, 而这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3]。
从图1中, 我们可以看出交换理论如何成为体育赞助的理论基础。
1.3 企业体育赞助目标与效益
1.3.1 企业体育赞助目标
近年来, 企业的价值观已经从重视商品营销与利润的角度, 转变为提升企业形象的焦点上, 原本较不受重视的赞助活动,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是有效促销工具, 且能提高企业形象的营销方式。
Geng, Burton, 和Blakemore在2002年, 以中国本土及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后发现, 多数企业的CEO同意企业参与体育赞助是基于: (1) 提供产品试用的机会; (2) 创造同业竞争优势; (3) 建立企业好形象; (4) 制造商品销售机会; (5) 增进公共关系等的动机[4]。
1.3.2 企业体育赞助效益
根据研究, Howard和Crompton提出四类企业获得的赞助效益: (1) 产品认识的增加:可以介绍新产品;在新的目标市场中引入已有产品;回避电视禁播烟酒产品广告的禁令。 (2) 企业形象的强化:树立新产品形象;强化现有产品形象;改变消费者现有的认知;中和负面信息;建立员工与经销商的荣誉感;协助招募员工。 (3) 产品试用或销售机会的获得。 (4) 礼遇机会的获得:藉此发展主要顾客、经销商与员工的良好关系;藉此刺激企业内部员工的士气[5]。
2 制约我国体育赞助市场发展的因素
2.1 国内企业对体育赞助作为有效营销工具的认识不清
我们许多国内企业对体育赞助的魅力认识不够, 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营销工具去使用, 致使很难把赞助活动与企业整体营销活动配合起来进行, 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赞助对于企业推广的重要意义。在现今的环境中, 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光靠优越的产品是无法致胜的, 品牌导向才是企业维持生存与成长的关键策略 (Urde, 1994) 。
2.2 企业少有制定体育赞助策略
体育赞助战略是指企业对整个体育赞助工作所做的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和前瞻性的计划, 它是决定和指导体育赞助工作的总体纲要。一旦企业决定要实施体育赞助, 那么制定正确的体育赞助策略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国企业在与制定体育赞助策略确实少有。往往是将体育赞助作为短期的事件, 没有配合以企业其他的营销方略进行整体的营销工作。所以就很难达到体育赞助的最大效果。
2.3 赛事组织方的体育赞助运作不够成熟
体育赞助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体育赛事组织方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赞助回报问题。体育赛事组织方不能只获得资源而不积极配合或帮助企业获得赞助回报。体育赞助不是企业一家的事情, 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才行。在我国的赛事运作方面, 由于经验和回馈意识的欠缺, 往往造成企业对赞助回馈不满意的情况, 打击了企业继续赞助赛事的积极性, 影响我国体育赞助市场的良性发展。
2.4 体育赞助市场不够健全
虽说我国体育职业化道路也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 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赞助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赞助商权益得不到保障。体育赞助应互惠互利, 谋求双赢的局面, 而就目前现状来看, 被赞助者往往只看中一两笔赞助费, 只注意眼前利益, 赞助商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赞助商和赞助项目的开发者之间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状态, 赞助商往往由于被赞助者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而无法实现自己的应有利益。
2.5 成功运作体育赞助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匮乏
体育赞助中介机构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体育赞助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如国际奥委会的所有赞助从80年代初起就一直全权委托瑞士国际体育、文化和休闲营销公司 (ISL) 经纪。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成立这样既专业又有实力的公司, 但由于体育赞助所带来的巨大魅力, 也使许多企业投入资金用于赞助体育活动。但是我国目前可以成功运作体育赞助的、具有专业体育赞助专业知识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很是匮乏。
参考文献
[1]杨晓生, 程绍同.体育赞助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4.
[2]马尔利姆·沃特斯 (Malcolm Waters) .现代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等译)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74.
[3]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 (上、下册)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36.
[4]曾文诚.运动媒体消费者对企业赞助商的品牌认知及购买意愿之研究[J].台湾:台北市立体育学院, 2004:21~22.
[5]苏锦雀.企业赞助九十一年全国中等学校运动会之研究[M].台湾:台湾师范大学, 2003:13.
体育商业化 篇9
一、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全民体育具有必然性。这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发生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发展。商业化经营能够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商业比赛等方式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商业化体育模式事实上在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 使我国由体育不发达逐渐发展为体育强国。但高校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始终受到限制, 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商业化经营的必然性。
其次, 商业化的模式满足现代体育教师团队的需求, 使高校体育改革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思想首先应进行更新, 注重效益的获得。对高校体育工作重新布置, 对体育发展中的商业因素进行提取。现代教师的先进理念为体育商业化提供了基础。不可否认, 这种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 包括如何提高教师团队的商业化能力, 如何正确设置商业化时代体育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 如何将高校体育推向课外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 商业化的作用在于与经济大方向发展保持了一致。
二、高校体育商业化管理作用
(一) 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了体育产业形成的必然性。体育产业的形成是其商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商业化的管理促进了我国体育的产业化, 这是体育商业化管理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正确进入市场的全过程。目前, 我国处于世界经济浪潮中, 如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将减少体育发展的投入, 并使其具有实用性。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终身培养的特点使得其与经济背景发展之间相吻合, 这也是商业化体育管理的作用之所在。
(二) 解决了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
体育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为其赢得了大量的资金, 这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 高校体育商业化模式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 使体育的附加功能得以实现。而体育经费的这种补偿机制对于体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当然, 体育商业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得到高校的关注。正确选择商业化的途径, 从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的发展基础出发, 以免出现相反的作用。
(三)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全球经济时代是目前经济的主要特点, 体育的发展因此而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体育项目众多, 高校在自主经营过程中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 单纯依靠国家扶持容易造成资金缺乏, 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而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自身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来促进体育的发展, 实现了资金来源的丰富, 也提高了我国体育的世界影响力, 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 在体育商业化过程中, 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素。
三、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探讨
(一) 挖掘资源, 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
终身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 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推动下, 人们不仅关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 更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 体育市场需求增加。因此, 对于高校体育商业化过程来说, 应抓住机会, 充分挖掘能够被全民接受的资源, 从而使其创造出经济价值, 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教师在商业化的实现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技术培训、比赛组织等可以实现高效的体育市场化建立, 为其商业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 开发“体育俱乐部制”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 应建立体育俱乐部, 以符合现今体育市场的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自发特征, 其娱乐性和竞技性容易被更多的人认可, 因此是持续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高校体育要实现商业化发展, 并维持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这一需求, 高校应对自身体育发展实施改革, 将原本的无偿服务根据服务水平改为有偿服务, 并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实现其商业化评价, 以确保这一模式的形成。
总结
高校体育工作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商业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策略, 事实证明, 这一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具有积极作用, 并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影响。为确保体育商业化的实现, 首先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国体育工作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时期, 因此短期内实现其商业化并不现实, 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 加之学校的努力, 这一模式具有可能性, 同时也具有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蔡立平.职业院校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策略研究[J].才智, 2015 (17)
体育商业化 篇10
一、我国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重智轻德轻体, “考什么学什么”、“什么不考什么不学”, 高考的误导犹如杠杆作用一样, 直接刺激了德育与体育的大面积滑坡, 这是中国教育内部自相残杀的一大失误。有人曾说:智育抓不好, 便出次品;体育抓不好, 就出残品。中国学生的体育课从小学开始, 由开始的每周四堂课逐渐减少到两堂课、一堂课……。到了大学后又因诸多教学质量保障条件如:体育教师数量短缺、体育教育质量下降、场地器材少等原因, 使得学生难以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体质始终仍未得到改善。当前各高校纷纷扩招人数, 建立分校, 但因领导的不够重视或者资金短缺等原因, 使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不能达到教学所需, 此乃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显现不同程度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之一。
二、阳光体育运动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的契机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 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诚然, 教育改革必须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为起点, 并借助每一位教师的实践来完成。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将切实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大力改善与体育课程开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实施细则与方案纷纷出台, 并已逐步贯彻落实。比如: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采取的学校体育教师培训的几项措施,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拟用五年时间在全国接受3.2万名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江苏省将力争在3年内逐步妥善解决体育师资缺额问题。同时,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各地政府部门在经费方面也是大力支持、纷纷举措, 如内蒙古自治区要求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列入部门年度预算, 每学年每生体育卫生经费不低于公用经费的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定把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给予保障, 学校公用经费的8%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并做到同步增长;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投资2亿元对5个地级市的100所城镇中小学现有田径场进行改造;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 利用5年时间, 每年投入3000万元, 共1.5亿元完成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诸如此类等等。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及其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因为教师是课程与各项方案实施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其专业化水平方能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此过程应当是与时俱进、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由于体育教师的职责是体育教学, 教师专业化发展处于学校革新的核心, 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提出和争论点在于服务的专业化, 这是所有研究者和批判者的切入点。目前, 一些体育教师因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表现在其自主、自觉性专业发展意识的缺乏, 而被动性 (即迫于工作或升职压力) 的专业发展比较突出。这种对专业发展漠视、不主动的状况不仅无益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1]
佩里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 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2]。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获得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体育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3]一般地,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学能力等。[4]
四、阳光体育运动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1、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责任感对国家、家庭、对个人都极为重要, 教师只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并且时刻牢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重任, 才能获得学生的感激与爱戴之情, 同时这也有利于唤起教师内心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促使教师刻苦钻研、专心教学。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 才能有好的教育, 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国民生之幸事, 是国家发展之必需。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 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 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社会蔚然成风。
2、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科及课程建设的促进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三大块:第一是公共必修课, 主要包括:外语、教育学、哲学、形势与政策等;第二是专业课程, 主要包括人体解剖、运动生理、体育科研、体育统计以及一些术科等;第三是实践环节, 主要有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等。其中大多数学校一直沿袭着几十年不变的模式开展着体育专业教育工作, 真正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大作改革的屈指可数。如今学生的就业形势不乐观, 改行易业者也不在少数, 加之体育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狭窄,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势必会在课程改革与就业方面给他们带来很多裨益, 为他们带来更多希望与鼓励, 促使其勤奋拼搏!
日本的体育教学在学科专业科目领域中, 设定了术课和有关体育专业的人文和人体科学的科目。特别开设了卫生学和公共卫生学、学校保健等学科, 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形成集健康、保健、康复、营养、精神等于一体的保健体育教育课程体系, 其中包括精神保健、精神卫生学、安全教育、精神发展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发育发达老化论、健康学概论、运动外伤障碍论、小儿保健、健康行动科学等等。这些凸显医学领域的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及精神保健等教育科目, 不仅保证了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提高, 形成较成熟的保健体育教育体系, 可谓真正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相比我国的体育保健学和运动医学等, 它们显得更为人性化、细化和科学化。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学生伤亡状况告知我们, 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 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课堂上教学事故的防范和运动生理卫生教育这几个层面。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形式应当可以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毕竟学校体育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建议我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在生命安全教育、野外生存、定向以及精神和心理保健等方面给予安排和锻炼。
3、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各种专业化培训
体育教师培训可以开阔教育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帮助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培训的途径和形式大致为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最有效培训形式依次是现场教学观摩、外出教学考察、与专家或者优秀教师的交流互动、专家或优秀教师讲座、与课题或其他科研工作结合、网络远程指导、举办教学沙龙或论坛等。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培训已于2008年全面拉开序幕, 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贯彻中央7号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5年培训将覆盖几万名体育教师, 无论从其受益面还是规模和形式上讲都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意义非凡。但与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纵观国外的教师继续教育, 无不是在法律的保障下进行的。如日本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教师终身研究、修习之义务,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任命者要为教员提供研修机会、学习计划、培训研修指导员、提供资金支持等。欧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也颇有借鉴之处, 如成立专门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进行体育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和优化培养, 为高校体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同时, 在培训项目及体育教育内容上, 我们还需解放思想, 拓宽思路, 发扬传统, 努力创新。积极推广一些优秀的易于开展的传统项目, 如:武术、摔跤、舞龙舞狮、棋术、龙舟、空竹、防身术、花样跳绳、花样跳皮筋、竹竿舞及其它一些民族传统舞蹈等等。另有一些新兴时尚项目和休闲项目也应大力发展, 如:攀岩、拳击、瑜伽、高尔夫……。
五、小结
体育是人各项素质发展的基础,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快乐生活一辈子”这是口号也是目标与理想。学校体育教育成败的关键当然靠具体教育的执行者——体育教师, 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与方案能否贯彻落实, 关键看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同时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好也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从而使学生体质增强、身心健康, 快乐成长!总之,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不仅能壮大教师队伍, 改进学校体育设施, 改进教材教法, 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成长,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的意识与好习惯, 所以该过程应该持续下去, 使我们的子孙万代都能获益。
参考文献
[1]孙有平、张磊:《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08年。
[2]张亚平、程晖:《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涵特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
[3]张文娟:《改革我国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福建体育科技》, 2005年。
[4]卢竞荣:《“长三角”地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 2008年。
[5]林陶、张美江等:《中日体育教师专业化课程标准比较》, 《体育学刊》, 2007年。
[6]王苏杭:《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年。
体育摄影的专业化思考 篇11
需要摄影理念的更新,
2022年北京冬奥会,
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是赛场也是考场。
2001年7月13日,一夜无眠,我徒步十多公里来回穿行北京长安街,用佳能EOS 5胶片相机拍摄了10多个彩色胶卷,记录人们在街头欢庆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拍完后立刻送到一个昼夜营业的彩扩店冲洗,确保第二天上午北京晚报的顺利出报。
2002年底左右,我用上了佳能D2000相机,有200万像素、每秒只能拍3.5张,价格不菲,在京城媒体也算屈指可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焦点赛场水立方的游泳比赛,国内外媒体就采用了大量的水下摄影设备拍摄的照片。
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为了拍摄博尔特在本次比赛中的首次亮相,终点不再是敬业、耐心等待的体育摄影师,而是早早架设好带有传输网线的十余台分属不同世界媒体的照相机,后方高台上也是一排遥控相机。专业摄影师则专注拍摄遥控照片,寻找合适角度灵活拍摄场上突发照片。如今的野外赛事则越来越多利用小型航拍器,获得一般人力很难达到的视角。
十多年的时间,摄影设备发展到了当初不敢想想的地步,未来也是一样。过去讲究单打独斗的摄影模式,显然不适合如今高水平竞技的国际体育赛事发展需求,再牛的摄影师也不敢说包揽一个赛场所有的精彩镜头。这就要求一个凝聚力优秀的团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仅有优秀的摄影师,还需要后方编辑团队及文字记者的大力配合。
2008年,一个叫大卫·伯耐特的美国老头儿用移轴镜头拍的奥运会赛场画面每天登在《中国日报》上,被很多摄影师所质疑,引发后来很多年轻中国摄影师摄影方式和理念的创新。体育摄影中对美、力量、情感、拼搏的展示永远让摄影者充满创作激情,但后方编辑以及读者每天浏览成百上千的图片,对图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举例来说,国外很多跑冰雪项目的摄影师本身就是冰雪运动爱好者,我在索戚冬奥会看到外国摄影师自己去雪上采访,必备全套的滑雪和冰爪等装备,在赛道外安全区自由选点拍摄,比我们只能在终点附近拍摄有更丰富的角度。
目前国内摄影师拍摄过冰雪运动项目的不少,精于拍摄的并不多,有创新意识去拍摄的就更少。为了应对2022年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对运动项目、运动员熟悉,自身身体素质好,能用英语交流,肯于吃苦,创作热情不断的年轻摄影师加入这一行列。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现状是:随着媒体行业的转变,我认识的一些优秀摄影记者有的转型了,有的私下开上滴滴顺风车、卖海参、开饭馆,以解决生计。摄影记者职业化的第一步就是留住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更需要摄影理念的更新。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是赛场也是考场。
体育商业化 篇12
正如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规程中所说,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素质进行检查和评估的一项重要措施。比赛既是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次检阅, 也是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明确指引。
基于本次技能比赛规程, 从一名教师逐步成长的过程来看, 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由基础性技能和形成性技能构成。基础性技能是指, 体育教师经过自身锻炼和专业院校的培养所具备的个人体育专业技能, 如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质量等等。这些技能在大学时期以及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期往往处于巅峰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呈现下降的态势。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持续、规律的锻炼, 才能延缓技能水平的下降。形成性技能是指, 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中, 经过自己的反思和学习不断积累并提高的教学技能。该类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积累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 包括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师教与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动作的示范与讲解能力、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的反思与评价能力以及具备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等等。虽然, 其中一些教学技能在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经过了初步的培训, 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和完善, 如制订教学计划、评课等能力。基础性技能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 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形成性技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以及学习反思中逐步积累而成的, 反映出一名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和教学能力综合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两种教学技能互为补充, 缺一不可。
针对本次比赛规程的设置, 笔者认为, 可以适当加大形成性技能的评分分值比例, 基础性技能与形成性技能比例建议为4:6。原因有两个:一是形成性技能更能体现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反映出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二是加强形成性技能分值比例的导向, 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立足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那么, 具体分值如何分配呢?笔者建议:首先, 应降低自选项目的分值比例, 可由30%调整为20%。主要因为体育教师个人特长在大学期间或刚毕业那几年处于高峰期,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降低该项分值可以帮助更多不再年轻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国家层面的比赛中, 既扩大了参与教师的面, 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素质。其次, 提高规定项目的分值, 可由30%提高到40%, 并适当增加教师抽取的模拟上课内容。规程规定, 参赛教师要在个人自选项目外的9个项目中, 随机抽取一项, 再随机抽取内容进行模拟上课, 由于随机备选的内容过多, 共9大项27小项, 将会导致比赛的偶然性变大。既然要求体育教师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 那么就会有相对专的和不专的内容, 抽到自己擅长的, 驾轻就熟;抽到不擅长的, 只能暗呼运气不佳。笔者认为, 在全国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大赛上, 应通过比赛规程的设置尽量降低运气及偶然性的成分, 以确保每个教师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体现个人能力, 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保障比赛的相对公平。因此, 将基础性技能与形成性技能的分值比例由5:5调整为4:6, 可以使得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导向性更加明确, 对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了解也更加全面。
【体育商业化】推荐阅读:
中国体育商业化之路12-11
商业体育两用体育场论文11-21
体育产业化07-21
体育商业保险08-31
商业体育服务体系10-22
体育教师专业化07-09
高校体育产业化08-02
体育比赛职业化管理09-26
体育明星的商业传奇12-28
体育摄影的专业化思考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