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种植

2024-09-24

商业化种植(精选7篇)

商业化种植 篇1

1 引言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别名茶子树, 属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属 (Camellia L.) 植物, 为常绿小乔木, 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适宜性强、分布广, 主要分布在北纬18°~34°、东经98°~122°之间的广大区域, 中心产区为湘、赣等省, 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低丘, 栽培历史已有2500年以上。

油茶经济价值大, 全株是宝, 一种多用, 果实可提茶油、皂素、拷胶、糖醛、碳酸钾, 果壳、枝、干也可制作活性碳、木糖醇, 与锯木屑合理搭配可作菇类培养基, 亦可用于医药、农药、化肥, 饲料, 提炼人造液体燃料。茶油是天然优质油料之一, 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达9成以上, 不含菜油的芥酸, 不含豆油、花生油中黄曲霉素, 不含动物油中的高胆固醇, 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富含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动脉硬化、哮喘等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 长期食用有软化血管、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等功效, 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油茶根系发达, 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 对土壤要求不高, 病害、虫害较少, 适于荒山荒地荒坡上种植, 可以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兼有生态林、经济林的两用树种, 也可选择理想的桩型, 实行高位嫁接, 培育成造型独特花卉或盆景, 油茶叶常绿、厚革质、含水量高、不易着火, 是防火林带的好树种。

2 江西油茶产业现状

2.1 生产经营现状

江西省是典型江南丘陵地貌, 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 东西南部三面环山, 中部丘陵起伏, 自西南往东北整体倾斜, 少高山、少平原, 多丘陵, 以低山高丘为主, 气候条件、立地条件较为适宜油茶生长, 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核心产区, 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 建国后经历了3次发展高潮, 油茶林面积发展迅速, 产量稳步上升。总种植面积1127.5万亩, 广泛分布于全省11个设区市, 以上饶、宜春、吉安3市较为集中。

全省100余县 (市、区) 均有油茶分布, 全省油茶总面积1127.5万亩, 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14%, 占全省经济林面积的77.5%, 宜春市袁州区为江西第一大油茶县 (市、区) , 种植面积约为82.3万亩;遂川、上饶和丰城3个县市种植面积在50~80万亩之间;永丰、上栗、玉山、渝水、兴国和分宜6个县区在25~50万亩之间;莲花、上犹、横峰、铅山、赣县等35个县 (市、区) 在10~25万亩之间, 全省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 (市、区) 合计共达45个之多。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有302个。上饶县湖村乡油茶面积10.11万亩, 为全省第一大油茶乡镇;5~10万亩油茶的乡镇有39个, 2~5万亩的118个, 1~2万亩的144个。全省18545个行政村中, 9266个村有油茶分布, 约占49.96%, 其中2000亩以上的村有1688个, 3000亩以上的村有1000个, 5000亩以上的村有400个。全省范围内油茶生产经营收入在林区林农收入中也占有较高比重, 在重点产区油茶生产经营收入可占林农年收入的60%~70%, 一般产区也可达30%~40%, 油茶产业基础较好, 林农种植油茶、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较高, 企业投资意愿强烈, 政策扶持力度大, 适应发展高产优质油茶产业。

2.2 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江西省是油茶产业原产区, 油茶种植资源丰富。据现有资料统计, 全省现有经权威种质资源机构鉴定的油茶栽培亚种2个。

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江西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赣州市林科所等单位长期的油茶生产和科研实践, 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良无性系品种。其中经省级以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认定) 的高产油茶优良无性系43个, 江西省林科院选育出的“赣无系列”、赣州市林科所选育出的“赣州油系列”、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选育出的“长林系列”等36个高产无性系品种, 已通过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油茶良种。同时, 江西省林科院依据地理种质优势建成的油茶种质基因库, 为全国现有的保存种质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油茶种质基因库之一, 目前收集保存油茶优良单株及其品系 (无性系、家系) 700余号、油茶优良农家品种42个, 其中重点推广的优良农家品种有石市红皮油茶、宜春三角枫油茶、宜春白皮平蒂中籽油茶、观音桃油茶、茅岗大果油茶、珍珠子、二水桃、赣萍茶、红皮霜降子等10余品种。

进入新世纪以来, 江西省大力开展油茶良种推广工作, 基本形成以专用采穗圃为主体、兼用采穗圃为补充、新建油茶良种基地为后续的油茶良种生产体系, 并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管理, 实现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全省共确定优质良种采穗圃22处, 总面积达4000亩, 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4800多万支, 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4亿株, 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和赣州市林科所3家单位为全省的定点育苗单位, 培育和提供油茶芽苗砧优良无性系嫁接苗木。

2.3 产业化发展现状

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 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是江西省油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十分重视油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 形成了一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 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 全省拥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有42家, 年设计加工消耗油茶籽52.6万t, 年茶油生产能力14.0万t。其中, 年产5000t以上精炼茶油能力的加工企业有11家, 占26.2%。拥有品牌的企业有24家, 占57.1%;通过食品安全认证的企业有20家, 占47.6%;有11家企业是拥有进出口权的省级龙头企业, 占26.2%, 深、精加工逐渐被企业重视, 一些企业开始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之路, 深入研究茶油的提炼技术、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由于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 茶油作为一种与橄榄油相媲美的高档保健食用油逐步走进国内外市场, 价格连年攀升,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 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困境

3.1 经营管理粗放, 低产低效林占有绝对比重

江西是全国油茶主产区之一, 油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但油茶生产经营管理长期以来极其粗放, 大多停留在“人种天养”的原始状态, 导致立地条件恶化, 地力严重衰退, 大多数油茶林华而不实、落花落果, 病虫害严重, 单位面积产量低, 残次林分多。按产能分:低产油茶林 (亩产5kg以下) 面积495.38万亩, 中低产 (亩产5~10kg) 273.53万亩, 中产 (亩产10~20kg) 171.17万亩, 中高产 (亩产20~30kg) 108.53万亩, 高产 (亩产30kg以上) 78.88万亩。低产油茶约占一半左右, 低产、中低产合计达到70%左右, 高产油茶比重不足10%, 形成以低产、中低产为主的油茶种植格局, 急需提高高产、优质、盛果期长品种的种植面积, 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 (表1) 。

按龄组分:产前期油茶面积47.43万亩, 初产期49.84万亩, 盛产期407.50万亩, 衰产期615.23万亩, 产前期、初产期总比重不足10%, 衰产期超过50%, 基本形成以衰产期和盛产期为主、产前期和初期严重不足、后继乏力的种植格局, 林龄比重急需调整和优化 (表2) 。

3.2 油茶品种混杂, 良种推广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全省油茶生产采用实生种子繁殖, 生长慢、挂果迟、周期长、效益低, 这部分面积占我省油茶面积的绝大部分, 这也是我省油茶一直以来产量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 严重削弱了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 全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十分注重新品种的选育, 但由于油茶产业周期长, 这些良种在生产中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油茶良种圃建设方兴未艾, 客观上阻碍了油茶良种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表3) 。

3.3 油茶无公害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茶油是高档保健食品, 天然、绿色、无污染、无公害是其产品的生命。近几年来, 全省高校科研机构、油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油茶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 “油茶低产林改造及丰产技术推广”、“油茶高油份高产量新品种选育”等一系列油茶生产技术研究和探索工作, 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新品种选育等一些关键领域还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在油茶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实践力度, 急需推动适合制订本省特点、可以规模化推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急需探索建立低成本、小投入的无公害高效生态栽培模式, 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还需要深入、彻底解决农药和化肥残留问题, 推动高档路线不断深入。

3.4 产业化程度不够, 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较难突破

经过多年科技攻关, 茶油精深加工技术已经大大提高, 但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茶果由果壳、种壳、种仁组成, 一般分别占65%、15%、20%左右。茶果需要经过采摘、阴藏、曝晒、脱壳、筛选、取仁等多道工序才能真正获得种仁, 由于茶果果壳厚重、含水量较高, 种壳紧包种仁, 很难通过工业手段规模化取得无破碎的种仁 (目前技术条件下规模化脱壳极易导致种仁破碎、混入杂质、影响茶油品质) , 使用人工脱壳取仁, 成本过高, 急需加大茶果脱壳技术研究 (表4) 。

(元/kg)

不能解决茶果脱壳取仁技术, 很难真正推动油茶企业大规模兴建高产优质茶果生产基地, 油茶生产势必回归千家万户种植、油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种仁进行加工, 原料品质无法保证, 油茶产业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5 企业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

全省茶油加工处于低水平粗加工阶段, 偏远产区甚至还沿用土法压榨提取茶油, 茶油产品色重易沉淀, 杂质多、品相不好, 只有用于农民自用不用上市。近十几年, 虽然油茶加工企业蓬勃发展, 但总体而言规模尚不大, 未形成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 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形成一批资金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大、自有原料基地的企业, 培育特色产业链。

4 发展对策思考

4.1 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茶油市场

油茶是我国特有优质食用油料树种, 茶籽加工制成的茶油成分与橄榄油相近, 国际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 国际市场上精炼茶油每公斤在100元以上, 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茶油供不应求。但从现状上来看, 传统上的油茶种植“低产、低效”思维还没有根本改变, 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意愿不强。要进一步宣传油茶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主打高端路线, 积极培育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 培养消费群体, 开拓国内外市场, 做大做强茶油市场, 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上市公司投身到油茶产业中来, 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2 提高政府重视力度, 强化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

新造高产油茶林一般每亩投资在2500元以上。一般前5年不可挂果需纯投入, 10年后才能进入盛果期, 15年左右才能收回前期投资。投资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 见效慢, 经济效益很难及时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看到高产油茶的巨大潜力, 没有充分认识到油茶深加工、综合利用产品的巨大产业链和广阔市场空间, 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不高, 很多农户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经营生产还停留在自用油阶段, 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急需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政府在发展油茶过程中应发挥领头羊和推手作用, 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 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扶持产业发展壮大, 进而推动油茶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精深加工的力度。

4.3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推动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全省现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 (亚林中心)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科院、赣州市林科所等多家科技依托单位, 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繁殖栽培技术成果。也有江西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饶恩泉油脂公司、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油茶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企业、科技单位、农户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 科技支撑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尚未形成常态化, 目前科研推广机构已完全掌握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油茶集约经营技术和油茶综合利用技术, 急需平台向企业推广。油茶精深加工技术、油茶种植机械化、茶果处理机械化等领域还未取得关键突破, 客观上加大了企业成本, 降低了茶油品质, 削弱了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油茶产业产学研一体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唐忠武, 韦健康.桂林市把油茶种植列为科技扶贫重点项目[J].广西林业, 2010 (1) :36.

[2]周席华, 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 2008 (6) :50~51.

[3]黎丽.遂川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281, 284.

商业化种植 篇2

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是2007年在沧州市科协、黄骅市科协的正确领导下筹建的。目前,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发展会员506个,遍布全乡22个村庄,蔬菜大棚17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蔬菜6.6万吨,会员人均纯收入2万元。协会章程、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比较完善,还建立了有10人组成的理事会。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带动百姓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引进推广蔬菜生产新技术,提高蔬菜质量和效益。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成功引进了地卧式、半地卧式、春秋棚三种模式蔬菜栽培新技术,并在全乡推广。建起了5000亩的地卧式日光温室、7000亩的春秋棚、8000亩的露地菜,在浮河两岸形成了长达10公里的大棚蔬菜产业带和蔬菜观光带。

协会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学施肥、生态防治等设施无公害生产技术,新良种、新农药、蔬菜专用配方肥的试验示范工作,共引进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有机配方肥十余种。

二、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开拓蔬菜大市场。协会引进特色品种20多个,品种从最初的“大路菜”发展到现在的西红柿、黄瓜、辣椒、甜瓜、错季西瓜、葡萄等。其中675亩的十余个品种的设施蔬菜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并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颁发的证书。

为了推广蔬菜新良种,协会每年都派人参加寿光菜博会、杨凌农高会等展销会。并在河北有机特色农产品、农业引智成果转化精品展销推介会上,协会参展的有机蔬菜获得了一项综合金奖、四项单项金奖。在廊坊第十四届农交会上,一举夺得有机产品类三项大奖,其中甜瓜被评委特别金奖。在杨凌农高会获得全国农技协优质产品奖。

三、培养农民骨干,提高专业技能。

协会成立以来,始终把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每年都组织集中科技下乡活动四次以上,全力为农民开展技术宣传咨询和培训服务。协会共组织各项实用技术培训达59场次,受训群众达5000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和书籍10000多份,为使培训正规化、常态化,协会在黄骅市职教中心、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举办蔬菜中专班,招收官庄籍35周岁以下青年农民、复员军人360名,进行三年的不脱产学习。为有机蔬菜产业化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协会还组织会员到外地参观学习20余次,参与大型科普活动100余次。

在党组织的倡导下,协会创办了“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并于乔老师技术服务站、省农民频道和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联系创建了科普示范基地,专门为农民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并筹建了中国大棚蔬菜网。

四、做好技物结合服务,发挥龙头作用。

协会集技术服务,生产指导,联络销售于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紧密相连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实现市场联系协会、协会带农户的有效结合,实现产业化经营。

商业化种植 篇3

关键词: 菊芋;经济效益;盐土;江苏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6 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80-04

菊芋(Helianthus tubeuosus L )是菊科向日葵属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地为北美洲,17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入我国。菊芋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但多为零星种植 [1];近几年来,我国沿海、西部少数省市开始规模化栽培菊芋,用以治理沙漠化和盐碱化土壤、调整产业结构、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菊芋全身是宝,其地上部茎叶是优质的猪、羊、牛粗饲料;其地下块茎富含菊糖、淀粉等果糖多聚物,可煮熟食用、熬粥、腌制咸菜、晒制菊芋干、制作淀粉,同时是畜牧养殖的精饲料、酒精的原料等 [2];其嫩叶属于高档蔬菜,可用来制作罐头;其块茎和茎叶入药具有清热凉血、利水除湿、益胃和中的功效;菊芋还可用于城乡环境绿化、发展养蜂业、防风固沙等 [3-5]。

目前,江苏省盐土农业的发展以苏北盐城市为主,盐城市位于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非常适宜发展盐土农业。盐城市海岸线长582 km,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67%;其沿海滩涂面积共36万hm2,占江苏省沿海滩涂总面积的75%,并以每年3 300 hm2的成陆速度向东延伸。目前,已开垦 2万hm2 滩涂用于发展粮、油、棉;有5万hm2滩涂用于发展海水及淡水养殖;有7万hm2潮上带、13万hm2潮间带尚未利用,可用来种植耐盐经济作物。经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学者多年研究,成功改良一种新型菊芋品种“南菊一号”,该品种可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土壤盐度。在盐城海涂区试种该品种菊芋,每年收获块茎超过45 t/hm2,且种植2~3年后土壤盐分被充分降解,土壤肥力有效提高,即可变为良田 [6-7]。

1 菊芋的生产现状、消费需求现状及市场开发前景

1 1 菊芋的生产现状

在2009—2013年,我国菊芋市场发展良好,其总产值由2009年的3 4亿元增至2013年的6 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2 00%;其总产量由2009年的70万t增至2013年的123万t, 平均每年增长11 93%;其总产能由2009年的82万t增至2013年的136万t,平均每年增长10 67%(表1)。通过环比增长率可知,5年中我国菊芋产业的总产值、总产能发展速度较为平稳,波动不大;而总产量增加很快,表明菊芋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使其得到广泛推广和种植。我国菊芋的总产量随着技术进步、种植面积增加而不断增长,但目前还低于总产能;因此,我国菊芋种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 2 菊芋的消费需求现状

在2009—2013年,我国菊芋的消费和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其实际消费量由2009年的80万 t增至2013年的123万 t, 平均每年增长8 98%,且环比增长率持续上升;其应有需求量由2009年的82万 t增至2013年的126万 t,平均每年增长8 97%,且环比增长率保持强劲的增速(表2)。在2009—2013年,菊芋每年的总产量分别低于总消费量10、10、8、4、0万t。可见,在2009—2012年我国每年生产的菊芋均被市场消化,且有部分菊芋由国外进口,直至2013年我国菊芋才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菊芋每年的实际消费量均少于应有需求量2万~3万 t,表明我国菊芋的消费市场尚未饱和。

1 3 菊芋的价格

近几年,我国菊芋价格持续上涨,由2009年的416元/t上涨至2013年的478元/t,共增长62元/t(图1)。目前,我国菊芋单位面积产量为45~60 t/hm2,厂方直接收购价约为450元/t,国产菊芋粉售价约为3 4万元/t,进口菊芋粉售价约为4万元/t。我国菊芋种植历史悠久,但规模化种植较晚,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其下游需求正在扩大;同时,随着国家对菊芋行业及市场管理力度的加大,人工和原料成本均有所增加,因此未来几年内菊芋价格不会下降,仍呈上涨趋势。

1 4 菊芋的市场开发前景

菊芋块茎肥大,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核黄素、尼克酸、硫胺素。菊芋块茎中78%的碳水化合物为果糖低聚物,1 kg菊芋块茎中含磷1 190 mg、钙490 mg、铁85 mg,居根茎类蔬菜之首 [9]。此外,菊芋富含菊粉、多缩戊糖、葡萄糖、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丙氨酸、镁、钾等14种氨基酸。由于菊芋成分独特,其营养价值、深加工价值、经济价值、食用价值、饲用价值、药用价值、生态价值均极为突出,可与晶蓣(雪莲果)媲美。

从菊芋中提取的菊粉可生产低聚果糖和超高聚果糖。以菊粉为原料生产的超高聚果糖具有温度越低越甜、渗透压高、保湿性好等特点,糖尿病人也可使用,且具有保肝等作用。从菊粉中提取的低聚果糖对改善人体肠道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有显著作用。在荒漠和盐碱地种植菊芋,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还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多重效益。对菊芋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及应用,不仅能丰富食品、医药、保健品的加工原料,还可通过出口创汇使加工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0]。

菊芋产量较高,与其他主要农作物和耐盐植物相比,其纯收益具有显著优势,此利润仅指未经任何深加工的菊芋块茎,且不包括菊芋茎叶带来的附加经济效益。在对盐城市的市场调研中发现,几乎没有厂家和店家销售菊芋产品,各大超市、特产店等也难以见到菊芋深加工后的相关产品。在对盐城市广大消费者的调查中发现,老百姓对于菊芋知之甚少。尽管菊芋用途广泛,但在中国还处于初级产品开发应用阶段,其高端产品尚未得到开发,且初级产品的消费市场也未达到饱和。

nlc202309041719

菊芋具有一定药用价值,菊糖在胃和小肠中不被吸收,能够选择性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并可促进动物的脂肪代谢,提高矿物质的吸收。菊糖作为一种膳食纤维已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进入美国市场,在日本、欧洲、中国台湾等地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可见,菊芋的市场开发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我国菊糖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广泛种植菊芋将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2 江苏省海涂种植菊芋的技术经济效益

2 1 菊芋与其他农作物的成本与收益

由表3可知,在种子费用方面,油菜为375元/hm2,小麦为660~1 320元/hm2,玉米为900元/hm2,大豆为960~1 200元/hm2,水稻为456~570元/hm2,菊芋为 2 250~2 925元/hm2,菊芋的种子费用较高,在此方面不具优势。在肥料费用方面,油菜为 1 830元/hm2,小麦为2 310元/hm2,玉米为 2 700元/hm2,大豆为1 680元/hm2,水稻为 3 150元/hm2,菊芋为1 560元/hm2,可见菊芋在肥料费用上具有优势。在机耕费用方面,油菜为900元/hm2,小麦为 1 020元/hm2,玉米为900元/hm2,大豆为 900元/hm2,水稻为1 125元/hm2,菊芋为 2 025元/hm2,由于菊芋的种植环境独特,在机耕费用方面不具优势。在病虫害防治费用方面,油菜为 300元/hm2,小麦为525元/hm2,玉米为 525元/hm2,大豆为375元/hm2,水稻为 1 080元/hm2,而菊芋生长于滩涂盐碱地,病虫害较少,防治要求较低。在收获费用方面,油菜为1 125元/hm2,小麦为900元/hm2,玉米为900元/hm2,大豆为 600元/hm2,水稻为900元/hm2,菊芋为 8 250元/hm2,由于菊芋生长在海边盐碱地,收获费用较高,在此方面不具优势。菊芋种植于废弃的盐碱地,相比种植于租赁耕地的普通农作物而言,菊芋在土地费用方面具有优势;若加入此项,菊芋的收益将显著高于其他农作物,而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并未列土地费用。可见,由于菊芋生长于特殊环境,在肥料、病虫害防治、租赁土地等费用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在种子、机耕、收获等费用方面不具有相对优势。

在费用方面,菊芋的总成本费用最高,达到15 465~16 380元/hm2,其次是水稻,而总成本费用最低的油菜仅为 4 680元/hm2。在产量收益方面,油菜产量为 2 700 kg/hm2,价格4 7元/kg;小麦5 360 kg/hm2,价格 2 44元/kg;玉米8 400 kg/hm2,价格2元/kg;大豆3 495 kg/hm2,价格5 6元/kg;[JP+1]水稻 10 275 kg/hm2,价格2 9元/kg;菊芋 45 000 kg/hm2,价格1 3元/kg。虽然菊芋的价格、总成本费用不具优势,但其产量具有绝对优势,使得菊芋单位面积净收益居于首位,高达42 120~44 535元/hm2,是油菜的7倍以上,而纯收益最低的油菜仅为 55 98元/hm2。上述仅为菊芋作为原材料进入市场的收益,若对菊芋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将获得更高收益。

2 2 菊芋与其他耐盐植物的成本与收益

由表4可知,在种子费用方面,菊芋低于海蓬子和马齿苋,但高于碱蓬。在肥料费用方面,菊芋使用肥料最少,仅需1 440~21 680元/hm2,而其他3种盐生植物的肥料用量均在3 000元/hm2左右。在机械作业费用方面,菊芋高达 2 025元/hm2,其他3种作物均在1 200元/hm2左右。在人工管理及采摘费用方面,菊芋块茎的采摘更费劳力,人工费用高达9 750元/hm2,其次是海蓬子,而人工费用最低的碱蓬、马齿苋仅为6 300元/hm2。种植碱蓬、海蓬子、菊芋的土地无法生长一般农作物,属于完全新增效益,而种植马齿苋的土地可生长棉花等具有一定耐盐性的农作物,棉花的效益一般可达7 500~12 000元/hm2;因此,四者的土地费用中马齿苋最高,约为15 000元/hm2,其他植物均为7 500元/hm2。可见,由于菊芋的耐贫瘠特性,使其在肥料费用方面具有优势;在机械作业及人工费用方面,菊芋不具优势;在种子费用方面,菊芋处于中等水平;在土地费用方面,菊芋优于马齿苋,与碱蓬、海蓬子的水平相当。

在总成本费用方面,菊芋仅高于费用最低的碱蓬,具有一定优势。在售价方面,菊芋的售价最低,不具备竞争优势。在产量方面,菊芋的产量最高,达到45 t/hm2,高出产量最低的碱蓬1倍多。菊芋的收益、纯收益仅低于马齿

3 江苏省发展海涂种植菊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 1 政府应加强重视程度,各部门联动,科学规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江苏省海涂开发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领导,管辖权分散在各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机制重叠、权责不清等问题,一些部门为平衡本部门的行政费用,对海涂收费而不重视职能管理。由于政府重视度不高,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缺乏协同作战和系统开发的认知,严重阻碍了海涂农业的发展。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在海涂开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下辖权能部门未能充分利用资金,以及一些获得补偿的经营者采取破坏式、掠夺经营的方式开发,造成政府投资的回报率低,不仅影响政府的投资积极性,且破坏了海涂资源的深度开发。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菊芋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协调,统一指挥,科学规划出适宜种植菊芋的地区,与其他农业种植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由上到下分别制定菊芋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分步、[JP+1]分阶段实施和落实规划。再辅以交通、通讯、电力、灌溉、水利等配套设施,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生态保护与开发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市场经济规律确定开发的近期、长期目标,并以法律形式固定,防止“领导调动,规划重弄”的现象发生。此外,对拟开发的项目应进行科学论证,对投资大的项目须向专家咨询论证,以免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nlc202309041719

3 2 加大政府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

以苏北盐城市为例,许多沿海滩涂区的农民不了解菊芋的经济社会效益,甚至没见过菊芋,在市场上也难以见到菊芋及其加工产品。若政府不加以宣传,农民不可能种植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的作物,菊芋种植无从发展壮大。

政府应通过报刊、网络、电视新闻、广播等途径,有目的地向农民宣传种植菊芋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并安排农村指导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面对面”宣传,“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菊芋,使更多农民认识到种植菊芋的好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龙头企业、农村带头人积极发展海涂菊芋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带动辐射其余农民的菊芋种植热情,并在土地使用、要素供给、税费减免、信贷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尤其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倾斜。

3 3 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应加强合作

目前,菊芋在江苏省沿海滩涂种植量很少,主要是科研院所的试验种植或农民的零星种植,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海涂种植菊芋须配以强大的技术支撑,仅靠企业和农民难以做大做强,而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在菊芋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脱节现象,三者应形成合作机制。政府起总指挥、总协调、总策划的作用,科研机构、大学院所应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研制高产、高效的耐盐菊芋新品种,研究制造出菊芋的深加工产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强种质资源的培育和交换。企业可与科研院所挂钩进行科技咨询、科技指导、项目研究,共同把海涂建成以科研试验、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主的多层次多学科试验基地、科技示范园、星火技术密集区等。

3 4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菊芋的产业化水平

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小农经济,走菊芋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的现代化大规模开发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应加强菊芋种植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整合,培育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加强对现有菊芋成长型企业的政策及信贷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菊芋产业中来。应壮大菊芋加工企业,突出菊芋的加工增值,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强化产品包装和品牌创建,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开发具有竞争力的菊芋高端产品。围绕菊芋产业,逐步实现种养、加工、储存、销售的“一条龙”,科、农、工、贸、服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延伸菊芋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薛志忠,杨雅华,李可晔,等 菊芋耐盐碱性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2014(9):196-199

[2]凌 申 江苏沿海生物柴油开发利用条件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8-10

[3]刘兆普,隆小华,刘 玲,等 海岸带滨海盐土资源发展能源植物资源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9-14

[4]阎秀峰,李一蒙,王 洋 改良松嫩盐碱草地的优良植物——菊芋[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25(6):812-816

[5]谢逸萍,孙厚俊,王 欣,等 新型能源植物菊芋资源的引种鉴定与海涂利用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2010(9):62-63

[6]隆小华,刘兆普,王 琳,等 半干旱地区海涂海水灌溉对不同品系菊芋产量构成及离子分布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7,44(2):300-306

[7]隆小华,刘兆普,陈铭达,等 不同浓度海水灌溉下盐肥耦合效应研究[J] 土壤学报,2005,42(1):91-97

[8]中商华研研究院 2014—2018年中国菊芋(洋姜)市场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 2013

[9]孙纪录,贾英民,桑亚新 菊芋资源的开发利用[J] 食品科技,2003(1):27-29

[10] 郭洪涛,郭衍银 菊芋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2011(11):69-72

商业化种植 篇4

1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分布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茶产地, 全国现有油茶林面积约400万hm2, 占我国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栽培面积的80%以上, 年产茶籽约6亿kg, 产茶油1.5亿kg。油茶在我国已有2 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的南、中、北3个地带, 按面积大小依次排列为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等17个省 (区) , 1 100多个县市。其中, 油茶林面积在2万hm2以上的县有37个, 3.3万hm2以上的县有17个。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我国油茶主产区实行了企业连农户建基地、户户联营上规模的经营方式。经过林业产业化实践的发展, 我国一些油茶主产区在实行油茶产业化经营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 各地茶油龙头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已基本完成。茶油产品的换代升级, 国内国际贸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公司+农户连基地”现代企业模式的延伸等, 均为我国油茶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平台。油茶主产区的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油茶产业的发展。2009年以来, 湖南、广西、广东、浙江、云南、重庆、贵州等省 (区、市) 政府出台了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文件, 明确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2 分析荔波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当地群众对油茶认识不够, 原有部分零星栽培的茶林, 未形成产业化, 无龙头企业带动, 经济效益差, 使得许多本土油茶被采伐, 浪费了资源;二是农民缺乏油茶种植技术;三是油茶种植周期长, 投入高, 群众主观能动性不高;四是惠农贷款、扶持政策还不完善, 农民抗风险意识弱, 只要遇上不可抗力灾害, 便损失惨重。

3 荔波县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技术扶持

一是常年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给每家每户作指导, 从选苗、补苗、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给种植大户进行现场指导, 及时处理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举办各种油茶种植技术培训讲座, 或开展现场技术咨询会, 对农户适时种植、规范管理、适时采果等实行科学引导, 提高油茶种植户的种植技能。三是大力推行良种良法, 对油茶良种种苗生产实行定点生产、统一调剂, 从源头上严把种苗质量关, 科学地管理油茶基地。

3.2 正确引导, 强化管理, 部门协调, 干群互动

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领导, 主力军是广大林农。政府部门不仅要正确引导搞产业、走市场, 而且还要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 充分调动油茶生产的积极性。要改变过去的粗放管理模式, 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营转变为产业化集约模式经营。以生产基地为依托,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多渠道筹集资金, 并在征收油茶农业特种税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种植油茶及其精深加工, 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涉及到国家、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 涉及到科技、林业、农业、土地、财政、税务等很多部门, 从育苗、栽种到收购、加工、综合利用, 产业链很长, 发展空间巨大。在搞清当地自然条件的前提下, 选择好品种 (这一点笔者认为至关重要) 。根据可栽种面积和农民的种植习惯, 准确评估该项目的综合效益 (包括种植效益、加工效益、深加工效益、生态效益等) 。在实施步骤上, 要明确是一步实施, 还是分期实施。在实施的方法上, 要具体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必要时成立强有力的组织, 加强领导, 直接指挥, 真抓实干, 把油茶项目论证好, 规划好, 建设好。真正把它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抓。

3.3 良种与良法的配套研究

由于长期采用自然种实生繁殖, 油茶林的分化大, 整体产量很低, 所以, 要提高产量、需要走良种化和集约化的道路。在有机食品愈来愈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今天, 一套能够确保油茶种性不断改良的良种繁育体系, 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油茶有机栽培关键技术和有机茶油的生产标准的研究必须加快加强。不同品系间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与地理环境也存在相关性;这也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油茶大面积低产低值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所以, 油茶低产林改造仍然是发展我国油茶生产的首要任务。为了确保油茶良种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必须努力研究和寻找适合于广大山地的、以生物肥料为中心的油茶林配方施肥技术及系列高效经营技术, 深入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型油茶有机栽培技术及可持续经营模式的研究。

3.4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拓宽油茶产业投入渠道, 壮大油茶产业整体规模

加大对油茶产业建设扶持力度。一是政府每年应从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油茶基地建设, 以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导向作用, 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油茶产业开发。二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吸引外地资金利用该县山地资源建设高产油茶基地。三是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契机, 尽量将油茶产业发展纳入到工程建设中去, 走多轮驱动的路子。

总之,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如能对我国油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营造产业化经营环境, 实行产业化经营, 有望实现我国油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介绍了关于加快油茶规模化生产、促进油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以期为油茶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产业化发展,主要内容,对策

参考文献

[1]奚如春, 邓小梅.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中的现状、要素及其优化[J].经济林研究, 2015, 23 (1) :83-87.

[2]刘世鹏, 周伯川.油茶籽的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 2013, 21 (4) :39-42.

[3]钟海雁, 谢碧霞, 王承南.茶油加工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 2014, 17 (2) :44-47.

商业化种植 篇5

一、建设宗旨:

为了加快农业生产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的目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企业生产提供充足原料,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计划建设红薯种植基地及产业化深加工项目。

二、建设内容:

1、优质纯天然红薯种植基地建设:

计划种植3000亩。

2、红薯深加工工程:

规划总建筑面积7630平方米,其中厂房2650平方米,仓库2700平方米,仓库车间800平方米,办公、宿舍及其他辅助用房480平方米,购置红薯淀粉生产设备、红薯粉丝生产设备、配套道路建设、绿化、变配电等设施。

三、投资构成:

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50万元,流动资金350万元。

四、巩固效益:

商业化种植 篇6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是全省50个山区县 (市) 之一。全市总面积3 101.7km2, 总人口133.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20.9万人, 农业劳动力57万人。由于信宜市的地形地貌比较特殊, 形成了独特的山区气候, 对发展南亚热带水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除了发展三华李、荔枝、龙眼、香蕉、沙糖桔、柑桔外, 对引进福建琯溪红肉蜜柚也非常适宜。在信宜实施引进红肉蜜柚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对促进当地的水果生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致富途径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引进红肉蜜柚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必要性

由于信宜市农业产业的结构主要是以粮食生产为主, 果树方面主要有三华李、荔枝、龙眼、香蕉、沙糖桔、柑桔, 近几年, 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荔枝、龙眼、香蕉、沙糖桔、柑桔的价格一路走低, 导致很多农户亏本,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致使信宜的水果生产如荔枝、龙眼、香蕉、沙糖桔、柑桔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产量也逐年减少。因此, 要充分利用好信宜的农业生态地理条件和丰富的非耕地资源, 积极引进琯溪红肉蜜柚, 大力发展水果绿色产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3 引进红肉蜜柚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可行性

3.1 气候条件优越

红肉蜜柚生长对气候条件的需求为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 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5℃, 大于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5 500℃以上, 生长最适温度为23~29℃, 年降雨量1 000~2 000mm。信宜降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在1 477~1 941mm之间, 年平均气温22.3℃, 常年最冷月份1~2月平均气温11.3℃, 极端最低气温0.5℃。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所以, 信宜的环境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琯溪红肉蜜柚的生长。另外, 信宜现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及旱地非常多, 土壤为红土、腐殖质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规划种植区水资源丰富, 可保障果园灌溉。

3.2 红肉蜜柚挂果早、产量高、效益显著

琯溪红肉蜜柚是由琯溪蜜柚发源地福建省平和县小溪镇果农林金山于1998年发现的琯溪蜜柚变异株, 经过了3代无性繁育, 并得到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和县农业局及小溪镇科委等单位的技术指导, 历经多点试种, 多品种授粉试验, 种性稳定鉴定, 基因、品质检测等试验、示范, 经过8年的繁育种植和多次品评鉴定, 于2006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品种[1]。“经过专家论证与试种, 琯溪红肉蜜柚具有早投产、稳产、高产等特点。采收期从8~12月长达5个月, 鲜果上市时间长, 耐运输, 鲜果可以贮藏5个月, 有“天然罐头”之称, 在全国大小城市的水果市场保持着强大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4 红肉蜜柚种植的发展前景及市场预测

琯溪红肉蜜柚源于琯溪蜜柚而品质优于琯溪蜜柚, 主要表现在外形美观、酸甜适度、营养丰富、口感好、风味浓、早熟、货架时间长。一般情况下, 果实于8月下旬成熟, 比内地同品种蜜柚早熟10~15d, 比广西梅县的沙田柚提早上市20~30d左右, 适宜在国庆、中秋节上市销售, 倍受省内外果商及消费者的青睐。由于琯溪红肉蜜柚是新培育的品种, 目前主要在福建省种植, 其他地区只有少量种植, 产量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红肉蜜柚果品销售的主要市场有北京、上海、杭州、无锡、深圳、广州等地, 茂名、高州、信宜市面上还没有红肉蜜柚销售, 现有产品供不应求。而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 水果市场对优质柚类果品的需求不断增大, 发展琯溪红肉蜜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市场潜力大,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极具开发价值。

5 红肉蜜柚基地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计划

5.1 基地建设规模

红肉蜜柚基地建设将以信宜市水口镇为中心, 辐射带动镇隆、北界、丁堡、池洞等镇, 总面积为66.7hm2, 其中水口镇40hm2, 镇隆、北界、丁堡、池洞各6.675hm2。

5.2 年度建设计划

该基地的建设将从2012年开始实施, 用4年时间完成。2012年引进种苗, 计划2013年发展20hm2, 2014年发展20hm2, 2015年发展26.7hm2。

5.3 红肉蜜柚基地建设的组织实施

红肉蜜柚基地项目建设的内容由信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本所长期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技术力量雄厚, 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 农艺师6人, 为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另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信宜市农业局进行协调, 相关乡镇共同参与, 以确保项目基地建设内容的顺利完成。

6 红肉蜜柚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计划

建设66.7hm2红肉蜜柚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基地, 需投入的资金总额为340万元。资金的来源主要通过省、市级扶贫资金, 地方财政专项资金, 群众自筹等途径解决, 主要用于优良种苗的引进繁育、炼山、开梯田、挖穴、购买肥料 (有机肥) 农药、技术培训、开通环山公路及水电设施建设等 (表1) 。

7 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常规的种植水平进行管理, 红肉蜜柚种植后, 第3年可以正常结果, 第4~5年后才进入盛产期。在信宜市实施“引进红肉蜜柚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项目, 3年生试产树, 平均株产50kg, 每公顷产量37.5t (每公顷种750株) ;5年生投产树, 平均株产100kg, 每公顷产量75t, 其中高产树株产150kg, 每公顷产量112.5t。按当前的市场价10元/kg计算, 五年生投产树 (盛果期) 每公顷产值达75万元, 扣除各项生产成本5.1万元/hm2, 每公顷可增加经济效益69.9万元, 66.7hm2基地盛果期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4 662万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8 社会效益分析

随着红肉蜜柚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 项目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1) 为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增加就业机会, 可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3) 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随着种植面积增加, 必将推动加工、包装、运输等第三产业发展。

(4) 配合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 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带。

9 结语

在信宜市实施“红肉蜜柚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项目, 不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投资回收期短, 见效快, 风险小, 回报高。基地建成后, 将更加突出信宜市特色水果产业优势, 对促进该市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有着深远意义。

摘要:从必要性、可行性上分析了信宜市引进红肉蜜柚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墓地的相关原因, 探讨了其红肉蜜柚基地建设的发展前景和组织实施计划, 指出了在信宜引进红肉蜜柚试验示范和标准化产业种植的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宜市,引进,红肉蜜柚,试验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商业化种植 篇7

1 资本市场建设是推动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的重要条件

由专业化利益及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决定的规模经济规律在包括中药材种植业在内的几乎所有生产领域都适用, 而资本经营机制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严重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后遗症, 以及种植业的弱质性影响, 使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甚至是绝对效益都十分低下, 不可能依靠原始积累方式实现产业扩张。通过资本经营机制的作用来提高其自身的增值能力, 利用“有效资本”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 促进中药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多元化开发, 拉长产业链, 可以裂变出更多更大的资本扩张型龙头企业, 使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由单一的产品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产品经营为基础的资本经营模式, 改善其资本结构, 进行优质资产的重组, 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率, 加速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 最终实现陕南中药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的扩张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 能引入资本经营机制, 实施兼并重组, 减少生产经营活动的交易费用。在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领域, 中药材生产中较强的地理区位专用性、物理资产专用性、原材料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产品销售专用性特点, 决定了其资产专用性的总体水平较高。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引进资本经营机制, 推进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横向扩张和纵向一体化, 有利于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是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 可增强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风险的存在是削减经济活动的一个因素, 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则面临自然方面和市场方面的双层风险。通过合同或契约的方式, 将贸工农各方组成松散型的一体化经营组织, 可以相对降低贸工农各方在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 使风险相对降低。但合同交易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若通过资产联接方式将贸工农各方组成紧密型一体化经营组织, 不仅可以降低交易各方市场交易的不确定因素, 还可以进一步消除合同交易的不确定性, 使风险降到最低。

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让种植户以股东身份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并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 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建立相互持股、参股、控股关系, 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 将中药生产、加工、销售联结在一起,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 使第二、三产业利润向中药种植业生产适当转移, 使药农真正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这样不仅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分散了中药材种植业产业系统风险, 而且由于共同利益的驱使, 使第二、三产业对中药材种植业提供科技及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使中药材种植业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运作, 强化了中药产业化经营在生产、加工、销售三个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使中药材种植业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壮大了中药材种植业经济的整体势力。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将形成规模经济。

2 陕南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融资瓶颈

从陕南的情况来看, 中药产业是陕南经济发展的优势, 中药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陕南在我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陕南中草药的生产数量还是中药的质量都在国内外举足重轻, 也为陕南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是陕南实现中药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而要实现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 无疑需要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因此, 能否有效发挥金融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中的特殊作用, 对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化进程至关重要。近几年来, 陕南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药产业化, 取得了可喜成绩。在信贷资金的大力助推下, 陕南中药种植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截至目前, 陕南人工种植中药材已达约266 666.67hm2, 实规范化种植面积40 000hm2, 销售收入14亿元。安康的黄姜、绞股蓝、葛根, 汉中的天麻、杜仲、猪苓、西洋参, 商洛的丹参、黄姜、山茱萸、柴胡等中药材已经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

现阶段, 随着陕南省中药产业化建设力度的加大, 中药产业化经营在对分散的中药材种植业资源进行工艺流程的整合和产业链条的延伸的同时, 对金融信贷的依赖性不断递增, 现有金融体制和农村金融制度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需求与各银行功能缺位的矛盾;农贷资金需求大幅增长与农村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中药材种植业高风险、农民信用风险与金融服务手段单一的矛盾;农村信贷业务分散与金融服务集约化的矛盾等等。金融支持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面临的种种矛盾, 已成为影响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 因此, 当务之急在于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构建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合理、高效的融资机制, 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 保证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以此推动陕南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3 培育农村资本市场以推动陕南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

3.1 完善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

这种利益机制作为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有效运行的核心, 其联结方式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合同契约型。即龙头企业与农户作为各自独立的经营者和利益主体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 签订契约合同, 以明确双方的经济关系。目前大多数“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是合同契约型;另一种是股份合作型。即药农以入股、参股的形式参与加工、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 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在这种类型中, 企业与农民由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 股权红利成为最主要的利益调节器。这是中药产业化的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组织形式。

目前药农自办合作社或实体有一部分是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 但这种组织形式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完善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健全利益机制, 通过实行中药材收购保护价、承贷转贷、实行系列化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制度等多种联系形式, 巩固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二是要推行合同化管理, 凡是通过农民建立基地的企业, 都必须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 同时要完善合同内容, 避免由于合同内容漏洞造成的当产品市场好时, 农民违约卖高价, 市场价格低时企业拒收拒购、抢收抢购、压级压价、拖欠贷款等现象的发生。三是逐步推行以股份合作制形式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组织。股份合作制既能发挥股份制资本联合产权明晰的优点, 又能保留合作制劳动联合的特点, 使企业与农户的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 真正形成互利互惠、兴衰与共的一体化经济实体, 是从根本上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利益联机制的措施。

3.2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通过兼并收购支持资本扩张

目前, 农户和龙头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单一, 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例过低。目前, 陕西从事中药材种植业的公司只有东盛科技一家上市公司。为此要积极探索通过发行股票、借壳上市、买壳上市等方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 通过采取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龙头企业的资本扩张。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在中药产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 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也应给予资金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3.3 设立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专项投资基金的投资目标是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经营主体。设立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专项投资基金, 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 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 有利于解决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 中药材种植业投资基金也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 如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等, 这又可以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设立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专项投资基金, 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 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大量流向GAP基地项目、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加工项目、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 将带动中药材种植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3.4 启动民间资本,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 需要大量民间投入, 政府的任务就是要引导民间资本流动, 活跃农村资金市场, 壮大支农资金实力。首先要降低准入门槛, 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其次要加强政策扶持。对投资开发中药材种植业基地建设的企业, 在征地、贷款、技术、培训等方面, 政府要大力扶持, 对农户要典型示范, 鼓励农户走规模化的道路;第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提高金融支农的层次性和完整性。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要按市场原则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 适当增加基层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 改革和简化贷款的审批和发放程序, 加大“支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结合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增大小额信贷发放范围,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中的主力军作用。在陕南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功能, 适当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 以中药材种植业GAP基地建设等为支持重点, 发挥政策性的示范作用,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5 健全农村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在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难以预料的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结合农业贷款的优惠利率与中药材种植业产业的种种风险, 有必要建立起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分散机制, 以保证农村资本市场运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严格实施贷后风险监测,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建立风险转嫁机制, 根据农业货款的不同种类, 陕南应成立专门的中药材种植业信贷组织担保机构和专门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另外也可采取农户或企业间联保的形式。通过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切实改善农村信贷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S], 2003 (6)

[2]王顺克.三峡库区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复合产业群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4)

上一篇:房地产领域下一篇:中重度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