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阶段

2024-10-07

地下室阶段(精选5篇)

地下室阶段 篇1

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用地,目前涌现了一批上部建筑独立、地下部分连体的建设工程项目。该类建筑工程项目拥有超长、大体积的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有大面积的顶板外露部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板较长时间暴露在外,受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大,常出现开裂现象。设计单位多采用后浇带、加强带等构造措施防范裂缝的产生,但实际上地下室顶板的开裂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文以盈翠苑一阶段地下室工程为实例,从结构设计优化、原材料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施工过程控制及施工过程监测等多方面探讨地下室顶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裂缝的措施和建议。

1 施工过程及裂缝情况

1.1 施工过程

盈翠苑一阶段地下室顶板砼浇筑按2#、3#、5#、6#塔楼平面位置及与之相连的非塔楼区域设计后浇带分布位置分4个施工段施工,即Ⅰ、Ⅱ、Ⅲ、Ⅳ施工段,其中Ⅰ、Ⅲ施工段(即2#、5#塔楼及相连的非塔楼区域)于2009年5月2日至2009年5月7日浇筑完成,每个施工段分别按各段内所设后浇带设置部位再分小段逐次浇筑完成,每个施工小段顶板均一次性连续浇筑,不留设施工缝。Ⅰ、Ⅲ施工段的后浇带砼于地下室顶板全部封顶后(即2009年6月3日)应甲方进行地下室顶板上园林施工要求完成浇筑,时间间隔约1个月,未满足不少于2个月的要求。Ⅱ、Ⅳ段(即3#、6#塔楼及相连的非塔楼区域)于2009年6月12日至2009年6月25日浇筑完成,浇筑顺序同Ⅰ、Ⅲ施工段。Ⅱ、Ⅳ施工段后浇带砼于地下室顶板封顶后(即2009年8月2日)完成浇筑,时间间隔约为1个半月,亦不满足2个月。

地下室顶板混凝土采用广东省江门市某混凝土公司生产的C30 P6预拌混凝土(按设计要求),施工采用泵送办法。为了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事前项目部要求供应商按设计要求做好预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供给项目部审核后报监理单位。在砼浇筑过程加强混凝土进场后的检测,特别是加强检测每车砼坍落度,达不到设计配合比要求的坚决要求退场。在进行砼浇筑时,梁及梁柱节点部位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楼板采用平板震动器振捣,并在混凝土表面找平后初凝前采用磨压机进行表面磨压,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早期收缩裂缝。砼浇筑完成后12 h内在砼表面覆盖土工布或毛毡并浇水保持温润,养护时间为15 d。砼龄期满15 d,经混凝土试块试验达到设计强度并报监理批准后才进行拆模。模板拆除后至后浇带浇筑前这段时间对顶板进行观察,未发现地下室顶板出现裂缝。在后浇带砼浇筑完成后(即2009年9月后),项目部检查发现地下室顶板开始出现裂缝,并且逐渐开展、增多,至2009年12月底裂缝开展情况基本稳定。

1.2 裂缝情况

(1)裂缝主要分布在各塔楼与非塔楼区域相连部位第一跨顶板内,多为45°方向斜裂缝,部分裂缝长度较长,宽度较大,且大多贯通顶板,可见较明显的渗水现象。

(2)非塔楼区域裂缝主要分布在整个地下室平面中部区域的顶板,裂缝长度不长,个别贯通楼板,渗水现象不太明显。

2 裂缝原因分析

针对顶板出现裂缝现象,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会同设计、监理、业主等有关单位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以及查核相关施工资料。经研究分析,推测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塔楼与非塔楼区域相连部位第一跨顶板内出现的裂缝主要是由结构刚度突变和不均匀沉降引起的。①结构刚度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引起裂缝。各塔楼为17~30层的剪力墙结构,非塔楼区域为单层框架结构,两者的结构刚度相差悬殊;塔楼与非塔楼地下室顶板标高不在同一标高而相差1.7 m。通过对塔楼与非塔楼的组合结构进行刚度分析,确定塔楼与非塔楼区域相连部位为整个组合结构的刚度(竖向刚度和水平刚度)突变的薄弱部位,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使顶板混凝土产生内部应力而导致该处顶板的开裂。②不均匀沉降引起变形应力而产生裂缝。塔楼与非塔楼的结构层数悬殊,随着塔楼施工楼层增加而不断加荷,使塔楼与非塔楼的沉降差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塔楼与非塔楼相连部位出现沉降变形应力,引起该处开裂。

(2)非塔楼区域中部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引起的。经观察,在Ⅰ、Ⅲ施工段顶板后浇带施工完成后,及时覆盖土壤进行园林施工,在顶板上形成一个隔热保温层,该2段非塔楼区域出现的裂缝较少。而Ⅱ、Ⅳ施工段顶板后浇带施工完成后没有覆盖土壤,该2段非塔楼区域出现的裂缝较多。Ⅱ、Ⅳ施工段非塔楼区域处于露天环境,直接受到气温变化作用而产生较大温差,温差引起变形应力。而且,该区域顶板后浇带砼浇筑封闭过早,在浇筑完成后使顶板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结构体,使温差引起的变形应力增大。上述2个因素致使该处出现较多的裂缝。

(3)地下室顶板部分裂缝较多且沿着顶板预埋的线盒与线管位置出现,这是由于该处顶板预埋过多的线管与线盒,削弱了该处砼表面的抗拉强度,当受到荷载作用和变形应力作用时,容易产生裂缝。

3 裂缝处理措施

分析地下室顶板裂缝的各种原因可知,所有裂缝并不是由砼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超荷作用引起的,也不是由板负筋下沉引起的。综上所述,裂缝的存在对结构承载能力影响较小。此类裂缝可采用化学压力灌浆法封闭以防止板内钢筋锈蚀,确保结构耐久性,同时可起到防止渗漏的作用。此外,对Ⅰ、Ⅳ施工段非塔楼区域应及时做好顶板土壤覆盖。压力灌浆液采用环氧树脂发泡剂。该材料自身会膨胀,适用于渗水、带水砼裂缝的封堵。

压力灌浆法施工工艺:

(1)将裂缝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2)沿着裂缝钻孔,间距为150~300m,然后埋设膨胀止水针头。

(3)用高压注浆机依次对各个针头灌入发泡剂,直到整条裂缝都溢出发泡剂,确保发泡剂膨胀后对裂缝完全封闭。

(4)将针头拆除,然后用水泥砂浆将注浆口封堵。

(5)对裂缝部位进行试水,观察有无渗水现象,如有渗水继续进行灌浆,直至无渗水现象。

(6)裂缝和渗水现象修复后再进行其他工序的施工。

4 裂缝处理结果

经过采取化学压力灌浆处理及做好地下室顶板土壤覆盖层后,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对地下室顶板非塔楼区域进行观察,发现裂缝没有扩展及增多,也没有出现渗漏现象,表明地下室顶板裂缝得到有效控制,建筑物的耐久性及使用功能得到保证。

5 结语

地下室混凝土顶板裂缝的发生较为普遍。裂缝发生的原因很多,裂缝控制不能仅考虑某一环节,应从结构设计、构造优化、原材料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施工过程控制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控制。只要措施采取得当并严格执行,裂缝控制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要:文章以盈翠苑一阶段地下室工程为实例,从结构设计优化、原材料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施工过程控制及施工过程监测等多方面探讨地下室顶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裂缝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下室,顶板裂缝,浇筑

参考文献

[1]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陈昌明,刘志平.建筑事故防范与处理实用全书(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地下铁矿开采中的阶段崩落法应用 篇2

一、地下铁矿开采中的阶段崩落法

在地下铁矿开采中, 对地压作出管理是确保铁矿开采安全性的有效手段。随着地下铁矿开采面的不断推动, 在地压管理工作中, 我们可以对围岩填充采空区进行有计划的崩落, 这种方法即地下铁矿开采中经常使用到的崩落法, 从其含义可以看出,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允许地表塌陷以及围岩崩落难度较小的矿体。依据回采方式的差异, 地下铁矿开采中的崩落采矿法可以分为分层崩落、壁式崩落、分段崩落以及阶段崩落几大类。其中阶段崩落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阶段全高上利用重力作用和凿岩爆破来对矿石进行崩落, 同时在崩落覆盖岩层下利用矿块底部结构来对矿石进行放出。依据落矿方式存在的差异, 地下铁矿开采中的阶段崩落法可以分为阶段强制崩落法以及阶段自然崩落法两种。

二、阶段强制崩落法在地下铁矿开采中的应用

在地下铁矿开采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下, 我国在地下铁矿开采中使用较多的阶段崩落方法为阶段强制崩落法。阶段强制崩落的特征可以使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一步骤回采, 使用全高、深孔或者中深孔进行一次崩落, 对高度和阶段全高相同的矿块进行回采。阶段强制崩落法所具有的强制性体现为落矿需要借助凿岩爆破的外力。在使用阶段强制崩落法进行地下铁矿的开采过程中, 主要的落矿方案包括水平深孔落矿与垂直深孔落矿两类。其中, 水平深孔落矿要求所具有的水平补偿空间与落矿范围相适应, 并且由于水平深孔落矿必须形成具有和落矿范围相适应的水平补偿空间, 所以自由爆破是经常性选择, 在这种落矿方案中, 如果补偿空间过大或者围岩稳固性检查, 则需要在水平补偿空间中设置临时的矿柱, 并在落矿时一起崩落。在此落矿方案中, 水平补偿空间的形式主要通过掘进凿岩硐室或者凿岩天井来完成。在这两种地方钻水平深孔需要使用到凿岩设备, 并且作业条件也较差。这种方法在比较稳固的矿石以及粘结性和自然性较弱且矿体比较规则的地下铁矿开采中相对使用, 其优势体现为具有较大的矿块生产能力、较小的采准工作量、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开采成本。但是其缺点也同样明显, 即具有较大的落矿高度、严格的放矿管理要求、较长的出矿时间等。垂直深孔落矿可以使用爆破破坏和影响较小的挤压爆破技术, 这种技术在应用中具有较好的落矿质量以及相对简单的矿块结构, 因此也能够在提高工作安全性的基础上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开采, 其缺陷则体现为在装药步骤具有较大的人工劳动强度。在进行爆破之前, 相邻的矿块需要松动放矿来确保具有足够的补偿空间, 如果崩落矿岩所具有的补偿空间较小或者回采矿块没有与崩落矿块相邻时, 可以使用切割井巷来当作补偿空间。阶段强制崩落法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在落矿过程中并不用对分段进行划分。

三、阶段自然崩落法在地下铁矿开采中的应用

阶段自然崩落法的自然性主要体现为落矿的动力在于矿石的自重, 在盘区或者是矿块下部开展较大水平面积的拉底, 在侧面使用深孔爆破和巷道切帮后, 矿石会随着放矿而自然崩落。在此过程中, 对切帮工程以及放矿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较好地提高矿石的破碎质量以及连续崩落。这种方法对全矿体进行连续崩落或者将矿体分为盘区和矿体后进行连续崩落。其中盘区以及矿块水平尺寸的确定由矿石崩落难度、崩落速度等因素共同决定。在确定合理的矿块尺寸后, 矿石将会产生连续的崩落并且不会对矿巷道产生明显的影响与破坏。阶段自然崩落法适用于围岩界线与矿体都十分明显且易于分离、矿石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崩落速度比矿石崩落速度要慢的厚大岩体。虽然这种地下铁矿的崩落开采方法具有较大的生产力与较低的生产成本, 但是却也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资额度、较长的采准时间和十分严格的使用条件。由于切帮工作、拉低工作的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着阶段自然崩落法的正常生产, 所以阶段自然崩落法需要在地下铁矿开采中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与管理水平, 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 我国并没有广泛使用阶段自然崩落法进行地下铁矿的开采。

在阶段自然崩落法的使用中, 崩落方案是否成功取决于矿石的可崩性、崩落矿石是否能够进行破碎并且不需要开展二次敲碎就能够放出与运输以及采场下部巷道不会因为挤压而产生坍塌现象以及过高的维护成本。由此可见, 阶段自然崩落发对矿岩条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在使用阶段自然崩落法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对矿石可崩性作出评价, 同时需要在对矿岩物理力学性质条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使用阶段自然崩落方案进行地下铁矿开采的可行性报告。对矿石的可崩性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不仅能够提高地下铁矿开采中崩落工作的可靠性, 同时可以为崩落方案的选取、结构参数的确定以及边界削弱工程布置形式给予必要依据。在使用阶段自然崩落法进行地下铁矿开采的过程中, 矿石可崩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矿石裂隙、节理密度、节理产状、节理组数等。在地下铁矿开采中, 一般而言, 矿石具备大于等于两组的近似相互垂直的主要倾斜节理以及一组缓倾斜节理对于矿石的崩落有利;二是节理面状态。如节理面闭合度、粗糙度以及节理面之间所使用的填充物的强度、类型以及渗水防水等情况。在对节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需要强调对矿体显微节理的关注, 他们会在放矿中或者次生应力的作用下开裂和破碎, 这对放矿工作以及崩落是有利的;三是岩块本身所具有的抗压强度;四是原岩的应力状态, 其中垂直应力有利于崩落, 而水平应力则不利于崩落, 所以在水平应力情况下需要采用边界削弱等办法来卸载;五是地质构造。具有较大的破碎带规模以及较多断层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崩落, 不过这种地质结构容易导致大块的产生;六是地下水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瑜钱.基于扇形深孔的矿山爆破技术初探[J].科技信息, 2011

[2] .何金祥, 朱先云.澳大利亚南澳州矿业投资环境[J].国土资源情报, 2010

[3] .盛耀.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发展趋势初探[J].河南科技, 2014

[4] .赵振翮.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地下室阶段 篇3

1 渗漏区地质概况

渗漏区位于汉中平原中部, 地貌属渭河支流泾河的一级阶地, 地形平坦, 地层岩性以黄土状土、圆砾、粉质粘土等构成,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圆砾, 渗透性较强, 若不及时采取截漏措施, 将对下游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等造成严重影响。查清源头、截断污染源刻不容缓。

2 应急阶段地下水修复措施

2.1 调查确定渗漏源

通过对周边饮水井、灌溉井取样调查和布设勘探点、沿管道线挖槽等手段, 进一步探寻渗漏的油迹来源。采用挖掘机在管道南侧开挖探槽, 逐段探测油迹特征;利用简易钻探设备, 每间隔20m左右布孔, 钻探深度15~20m, 探测土层的油迹特征;对开挖的探槽和钻孔进行人工监测, 探测油迹显示及变化。

2.2 探测可能的影响范围

以渗漏点为中心, 在管道的南北两侧, 采用网格法布置探井, 根据取出土样的气味特性判断垂向上污染物分布深度, 并测量地下水位深度。

在相邻村内, 利用饮水井采取水样, 根据气味判断初步确定是否影响。

根据以上两个方向布置探井揭露的情况, 结合在邻近村庄的饮水井内取样进行简易监测的结果, 初步确定影响范围;利用地形测绘, 对工程展布区、渗漏点、探井、钻探点、灌溉井、饮水井的地下水位等进行测量, 根据测试数据形成地下水位线, 准确判断地下水流向。

2.3 布设地下水监测井取样分析

在场地周边选择灌溉井、饮水井, 由县环保局监测站, 每日对所选定的监测井点中油类指标进行检测, 及时准确掌握场地及周围地下水中石油类的动态变化, 为确定影响范围和可能扩大范围提供指导依据, 并验证应急抽水效果。

2.4 建立应急处理系统, 控制影响范围进一步扩散

通过圈定地下水受影响的范围, 按照地下水流场特征和初步掌握的水文地质参数, 布置应急处理系统。即通过施工抽水井将油迹抽出, 同时利用抽取过程中形成降落漏斗改变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 控制污染扩散。对抽出水进行处理后排放 (见图1) 。

应急处理系统由抽水井、抽水管网、处理池、输水渠构成 (见图2) 。

2.5 抽水处理方案

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 区内抽水影响半径为160~273m, 为确保不影响下部含水层, 其降深不宜过大, 以5m为宜。在多井内间歇性抽水, 水位下降深度不超过5m, 停抽后观测水位 (每隔半小时观测1次) , 当水位上升至距初始水位1m时, 再次进行抽水, 如此反复。使油迹聚集于降落漏斗范围内, 并根据孔内积油的情况抽取表面油迹, 通过吸油达到减少含水层中油迹含量, 阻止油迹向周边径流和扩散, 并逐步缩小油迹范围 (见图3) 。

2.6 油迹土处理

清除渗漏点下方浅部油迹土壤, 在管道附近敷设防渗膜或塑料薄膜, 将污染土集中堆放后进行曝气处理, 待土壤内石油类成分挥发和降低经检测达到限值后回填。

3 应急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

通过抽水、吸油, 含水层中油迹明显减少, 渗漏区东北角的6号监测井, 5天监测数据由0.32mg/L降至了0.04mg/L, 说明措施是有效的 (见图4) 。

4 结束语

通过应急工作的一系列措施的采取, 确定了渗漏油源源头及导致进入含水层扩散的原因, 圈定了油迹扩散和影响的范围, 并且通过监测和检测表明油迹范围稳定。抽水及水处理系统已经建成, 通过间隔性连续抽水及对抽出水的吸附、分理, 处理后水质经县环保局检测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说明本项处理措施得当有效可行。

参考文献

[1]化勇鹏.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及确定修复目标的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2.

地下室阶段 篇4

1 工程概况

本格型地下连续墙深基坑开挖工程中,基坑深有25 m,共三层,以水平结构板和竖向桩柱作为基坑开挖的水平与垂直支撑结构,并作为地下室的外墙结构,两边的地下连续墙深度分别是45.5 m和40.5 m。施工时,我们将地上站台结构与地下的基坑结构共同工作,以由上而下的逆作方法进行基坑的整体施工,地下连续墙共厚1.2 m,使用的混凝土为C30等级;三层水平结构板厚度从上到下依次是1.0 m,0.6 m,1.8 m,负三层更是采用了600的钢管进行斜向支撑,底板之上的混凝土柱钢管为1500,之下的桩为2200,桩的有效长度为56 m。

2 地连墙水平位移分析

对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进行分析,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进行实测结果与有限元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在地下连续墙基坑开挖施工开始后,围护结构会适当的卸掉基坑内原有的土压力,而土压力的不平衡性也会导致基坑壁发生一定的变形,从而产生基坑壁的位移,尤其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维护墙体所受的压力也随之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同方向的位移。经我们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及实际施工监测对比发现,在施工前期,由于降水或者是负一层的顶板支撑不足等问题,产生了墙体上部的部分水平坑外位移,而随着挖掘的进行,其上部的坑外位移值越变越小,而坑内位移值则相对的越变越大,甚至其最大位移值已经多于20 mm,由此我们认为是降水初期,基坑墙体两侧的水位差异较小,而随着降水增多,地下水随着地形方向向基坑运动,产生针对墙体的基坑向内水压力,并呈现压力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基坑开挖后,土体逐渐减少,缺乏坑内土体荷载支撑的基坑也会在外侧土体的压力下,产生基坑内部方向的相对位移。此外,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底部的嵌固部分则相对很小,基本少于10 mm的长度。

(2)对不同位置的地下连续墙的侧向变形进行时程分析,即围护墙随着基坑施工而形成的位移变化。我们针对基坑围护墙体的某一具体位置,绘制了其施工监测数据的时程曲线,在地下连续墙的上端部位某点,在开挖之前的半程位移值经测量显示为负值,之后随着开挖转为正值,即开始为坑外方向的半程位移,之后为坑内方向的半程位移;墙体下端的测量部位位移值变化则相对趋于平缓,其位移变化值也保持在5 mm之下,其表明基坑的挖掘对于地下连续墙的坑下部分位移变形影响不大;相反,位移幅度变化较大的测点位于基坑中部,且基坑底部附近的围护墙体测量点的位移变化也较为明显。此外,随着降水开挖的进行,尤其是开挖40周之后,除墙体下部测点位移变化较小外,其它测点的位移变化都表现出了明显增大的趋势。

(3)对嵌入深度的墙体位移影响进行分析。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生的水平位移变化受到施工方案、支撑力度与开挖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嵌入深度的影响也尤为重要。为了方便对嵌入深度的影响分析,我们将计算时的墙体长度设为32~48 m的区间梯度,每个梯度相差2 m,但由于地下连续墙在坑底之上大约有25 m,所以,地下连续墙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便有了不同的坑底嵌入深度。经过分析发现,随着嵌入深度的逐渐增加,基坑地连墙墙体的侧向位移值逐渐减小,说明为了增加基坑维护墙体的相对稳定性,可以适当的增加地连墙的基坑嵌入深度。最后,经曲线分析发现,本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合理嵌入深度应为15~17 m范围内,基本为基坑整体深度的0.6倍或0.7倍。

3 结语

经过实际施工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基坑施工时,地下连续墙呈现上部由坑外侧向位移转向坑内,坑底偏上变形位移逐渐增大的趋势;在施工规范的要求下,基坑地下连续墙的侧向位移值随着嵌入深度增加而减小,嵌入深度以基坑深度的0.6倍或0.7倍为宜;建模时应充分的考虑模型的土体物理参数、支护墙体参数及支撑水平楼板的刚度等多种影响因素,使其尽可能的与实际施工相吻合。

摘要:本文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对深基坑逆作法开挖工程做了简要的分析探讨,并对不同开挖阶段的相关地下位移做了有限元计算与实测对比,尤其是地下连续墙的侧向位移,然后据此对于基坑连续墙的变形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讨论了其嵌入深度与墙体位移之间的关系,希望所得结论能够对于格型地下连续墙基坑施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格型地下连续墙,基坑施工,侧向变形

参考文献

[1]梅英宝.自立式格形地下连续墙围护基坑变形实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1):463-467.

[2]侯永茂.软土地层中格形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性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0.

地下室阶段 篇5

现阶段建筑施工现场火灾救援不及时事件频发,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建筑火灾约15万起,多数是由于施工临时消防供水系统不到位的原因,致使无法有效救援,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存在多层地下室施工初期,现场不具备条件形成消防环网,消防跟不上,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快速有效的灭火。我单位经过多次探讨研究以及现场试验,高寒地区多层地下室通过在筏板基础上采用消防管网合理优化布置以及在筏板中预埋的方法,使在施工初期即可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工程背景

本施工方法基于盛京金融广场B标段项目进行了成功应用。该工程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南京北街与市府大路交汇处,占地面积3.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18万平方米,是集商业、住宅、办公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超高层群体性超高层建筑,建筑层数地下4层,地上33~68层,建筑高度180.7m~334m。由于该工程体量大,为群体性超高层项目,在沈阳属于地标性建筑,社会影响大,所以消防安全的保障尤显重要。

2 该方法的布设特点和解决的问题

2.1 优化布置

通过从项目基础开始施工进行合理的临时水系统优化布置,有效解决群体性工程在项目开工伊始多次场地布置变化、大型机械通行、基础施工过程所引起的临时水管网破坏或移位,造成无法连续消防以及成本增加。

2.2 轻松实现水平向、竖向系统的转化

在分流水段施工的多层地下室群体工程中,由于施工批次的不同,在临水消防系统竖向布置过程中,往往存在消防管道遇满堂架体、模板等未拆除不能及时进行消防管网布置的复杂情况,焊接以及安装管道难度大。本方法直接从筏板预留接驳口进行竖向管网的布设和安装,该施工方法将对此问题较好解决。

2.3 高寒地区冬季防冻

特别对于东北等高寒地区,消防水往往存在冬休期间为防冻而泄压泄水的情况,既使水资源无形浪费,同时也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该施工方法使管道埋设于筏板中既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同时采取一用一备保障了消防水系统的正常。

3 主要施工方法

本方法主要通过合理的平面优化在基础筏板施工阶段将DN100钢管对焊连接形成水平消防管网埋设于筏板中,并采取一备一用的方式,在竖向立管布置位置留设接口,消防管网通至各主楼、裙房消火栓处,向上层层供水。保证消防水系统紧随作业面,满足消防系统的要求。具体施工方法见下所述。

3.1 地下室阶段平面优化布置

基础以下施工阶段:此阶段项目进行桩基施工、土方开挖、垫层、柱坑以及防水施工,现场可利用场地有限。为减少后续多工种布置造成的多次拆改,而现场基坑内不具备设置消防环网,所以本工程通过在基坑内设置V=100m3消防水箱作为消防水系统水源,在基坑顶冠梁部位布设消防水管使形成两套闭合的临时消防水系统。并在过道部位采取不低于500mm深的钢套管对消防管进行保护。

基础施工阶段:此阶段随着筏板结构的施工,按照策划将DN100水平段消防管预埋于1m筏板内靠底部,其余较厚筏板管道埋设标高与1m厚部位管网布置平,使满足冬季水管不受冻,同时易安装固定为主。消防水管采用一备一用,在筏板内形成消防环网。

地下室主体施工阶段:在筏板施工完成后根据策划以及基础阶段的消防水管接驳点,接驳点宜设置于距柱250mm左右统一一侧,在楼板模板施工过程中即可将消防水系统随着作业面达到层层供水,满足消防要求。

3.2 主要施工方法

3.2.1 方案策划、技术准备

在整体工程施工前需根据施工部署进行整体的消防水系统设计和策划,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场地周边条件、施工流水段的划分、用水量计算、泵组设置、整体工程部署等编制工程消防水系统施工方案。合理优化施工平面,同时考虑地下水平与水平、水平与竖向、地下与地上、结构转换的具体情况。

3.2.2 筏板中管网铺设

根据消防管网布置图在筏板相应位置布设DN100钢管,消防钢管布置两套(一备一用)。

(1)消防管网对焊连接

电焊工必须持特殊有效证件进行焊接,对于切割的钢管,焊接前需对端口进行检查,若端口不齐必须重新进行切割打磨,接口位置须打磨齐方可进行对焊施工。

(2)消防管网固定

对于管网位于筏板底部的采取管网对焊连接后将消防管网与筏板底部钢筋网片电焊固定,每隔1米左右为一个固定点,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造成管网移位,造成与预留点位的偏差。对于管网置于非筏板底部的部位,可采用简易钢筋吊架,同时钢筋与就近构件焊接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

(3)通水试验

对于已经定位的管网进行通水试验,一头进行压力给水,另一头接消火栓,按照要求的给水压力进行给水试验,对于钢管网中的渗水点及时进行补焊。

(4)混凝土浇筑

管网布置完成并试验合格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动棒距消防水管保持不小于500mm的安全振捣距离,避免造成管道移位。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达到初凝后即可开始消防水供水,使消防水系统成形。

(5)消防立管跟层施工

根据策划的水平与竖向消防水接驳点采用卡箍的方式进行管道连接,在模板工程施工过程中即可跟进,确保消防水系统层层跟进作业面。

5 结语

上一篇:PBL+LBL下一篇:支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