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控制

2024-08-24

偏差控制(精选12篇)

偏差控制 篇1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发展, 汽车上使用的副车架种类越来越多。副车架主要用于轿车、SUV和小型MPV等。常见的轿车副车架是由若干个钢板冲压件焊接而成, 也有一些轻量化设计采用铝质结构。冲焊件类副车架性价比较高, 是目前市场上最多的一种。

副车架主要起支撑、连接和集成零部件总成的作用。支撑发动机、变速器, 连接转向器、稳定杆和摆臂等。副车架的结构一般在其他主要部件设计完成后确定, 其设计多考虑支撑和避让, 结构局限性大, 形状较为复杂。由于副车架起着连接作用, 关键的连接尺寸位置度要求较高。副车架的精度在制造过程中会受到冲压件尺寸偏差以及焊接变形、夹具影响、操作影响等。

副车架尺寸偏差

某轿车前副车架如图1所示, 其中有六处与车身相连, 但在制造过程中, 2、3、4、5四个安装点的尺寸不能稳定控制在公差范围内。这几个安装套管被车身安装支架高高抬起, 安装点位置度超差率较高。经过分析, 主要原因是车身安装支架与纵梁配合间隙大小不稳定。

车身安装支架结构复杂, 由内外两个冲压件点焊而成, 形成了两条较长的配合边线 (见图2) 。两条配合边线的误差主要有四种:内、外板冲压件自身边线误差;点焊后形成的两条边线误差;与安装套管焊接后形成的误差;基准转换产生的误差。即内外板焊接用冲压件形状定位, 最终在总成上焊接用安装套管定位, 公差全部累计到配合边线上, 导致配合处缝隙变化较大, 影响到焊后变形, 而且变形的走向不固定。

1.车身安装支架外板2.车身安装支架内板3.配合边线

解决方案

1.控制冲压精度

控制冲压件的稳定性, 将冲压件边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由于支架的内外板结构复杂, 配合边线处于一个狭长板条上, 原来依靠模具修编的加工工艺很难保证零件精度。可以利用激光切割来保证边线的一致性, 但激光切割成本较高且效率低, 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2.调整焊接工艺过程

焊接工艺流程为:车身安装支架→车身安装支架内外板点焊→车身安装支架焊接总成→车身安装支架总成。

经过试验, 调整焊接顺序可以大大的提高尺寸的稳定性。车身安装支架总成、安装套管和井字梁总成三个件在一个工装上, 一道工序完成, 保证一次装夹, 定位稳定。如图3所示, 先焊接焊缝1, 保证车身安装支架内外板总成与纵梁配合最好的状态进行焊接;再焊接焊缝2, 把误差累计到套管与内板总成焊接上, 此处配合边线较为简单, 焊接变形产生的影响较小。此焊接工艺效果较为明显, 尺寸稳定性大幅提高, 大大降低了废品率。

结语

在处理以上尺寸偏差这一类问题时, 可以将公差累计到较为简单的形状上, 这样焊接变形对总成尺寸精度影响较小。同时应尽量使不同工序的基准保持统一, 以减小累积误差。

现在越来越多整车厂采取与制造商联合设计的方式, 从设计、工艺两方面考虑, 优化副车架的结构, 提高了产品的制造工艺性,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对于副车架这样结构复杂的功能件, 设计前期充分考虑通用性、平台化是今后设计开发的一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副车架,尺寸偏差,工艺性

偏差控制 篇2

严格控制现浇板厚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现浇板板厚度的控制标识,每 2 延长米内设置一处。

(一)

材料:

严禁使用碎石及短钢筋头作梁、板、基础等钢筋保护层的垫块。梁、板、柱、墙、基础的钢筋保护层宜优先选用塑料垫卡支垫钢筋;当采用砂浆垫块时,强度应不低于 M15,面积不小于 40mm×40mm。

(二)

施工:

1)梁、柱垫块应垫于主筋处,砂浆垫块应预留 18 号绑扎固定低碳铁丝。

2)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直径均小于 10mm 时,应采用钢筋支架支撑钢筋,支架间距为:当采用 φ6 分布筋时不大于 500mm,当采用 φ8 分布筋时不大于 800mm;支架与受支承钢筋应绑扎牢固。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小于 10mm 时,可采用马蹬作支架。马蹬在纵横两个方向的间距均不大于 800mm,并与受支承的钢筋绑扎牢固。当板厚 h≤200mm 时马蹬可用 φ10钢筋制作;当 200mm≤h≤300mm 时,马蹬应用 φ12 钢筋制做;当 h>300mm 时,制作马蹬的钢筋应适当加大。

(三)

结构施工阶段

1)混凝土构件所用的模板制作应表面平直、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接缝高低差不大于 2 ㎜,平整度不大于 3 ㎜,安装应牢固。

2)每批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及时对模板的几何尺寸、轴线、标高、垂直度、平整度、接缝及支撑体系等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每批模板拆除后应全数清理、保养并整修,经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再次使用。

4)梁板混凝土浇筑时,要及时对混凝土上表面进行整平,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

5)砌体工程所用的砖、砌块的尺寸偏差应在允许范围之内,在装卸和二次搬运时,严禁猛力倾倒,应保持边角整齐,按批次进行验收,外观不得有严重的裂缝、缺棱掉角等现象。

(四)

装饰施工阶段

1)室内粉刷时,应严格按照墙面灰饼进行分层抹灰,抹灰平整度用 2m 靠尺和塞尺检查不应大于 3 ㎜。

2)天棚粉刷时,应按照天棚粉刷控制线进行粉刷,天棚粉刷应顺平。

偏差控制 篇3

摘 要:文章通过对CAP1400核电机组轴向功率偏差控制方式的介绍,分析了其优缺点,并通过目前国内核电机组运行经验,从运行人员角度提出了对于轴向中子通量密度偏差控制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轴向功率偏移;轴向中子通量密度;功率;控制

中图分类号:TM623.4;TU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062-02

1 轴向功率偏移与轴向功率偏差

为了描述轴向功率分布情况,引入轴向中子通量密度偏差AFD、轴向功率偏差△I和轴向功率偏移AO。

轴向功率偏差△I定义为堆芯上半部功率与下半部功率之差:

△I=PT-PB

轴向中子通量密度偏差AFD定义为堆芯上半部功率与下半部功率之差与满功率之比:

AFD=■×100%

其中,PT为堆芯上半部功率;PB为堆芯下半部功率。

轴向功率偏移AO定义为堆芯上半部功率与堆芯下半部功率之差与其之和的比:

AO=■×100%

AO反映了轴向功率分布的形状,而不能反映幅度,也不能反映燃料棒的热应力情况。确定了某个功率情况下的轴向功率偏差AFD后,就可以知道所有功率情况下的AFD。

2 控制AFD的目的

AFD是一个表征上下堆芯轴向功率倾斜的物理量,它受控制棒的位置、堆芯功率水平、轴向燃耗以及轴向氙分布等很多堆芯相关参数影响。限定AFD的目的是,限制轴向功率分布倾斜,降低堆芯功率峰因子。同时,把氙分布的倾斜量减至最小。对AFD的限值要求保证了发生氙再分布事件时,热通量热管因子FQ(Z)都不会超出限值。

3 影响AFD偏差的因素

3.1 堆内氙毒的分布

当反应堆功率达到稳定一段时间后,氙浓度也基本稳定,其大小与中子通量有关,中子通量高的地方氙毒大,中子通量低的地方氙毒小。堆内中子通量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堆内氙毒的分布也不均匀。

局部区域的中子通量密度的变化会引起局部区域135Xe浓度和局部区域反应性的变化;反过来,局部区域反应性的变化也会引起135Xe浓度的变化。此种情况下的彼此相互作用就可能使堆芯中135Xe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产生空间动荡。

氙振荡是导致AFD变化的重要不确定因素,给AFD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2 慢化剂平均温度变化

从零功率到满功率,反应堆入口温度几乎不变,出口温度变化较大。因此,平均温度的变化就反映出口温度的变化。反应堆出口温度升高,由于慢化剂温度系数是负值,使反应堆上部功率相对下部功率减少,AFD有向左的趋势;反应堆出口温度降低,反应堆上部功率相对下部功率增加,AFD有向右的趋势。

随着燃耗的增加,从寿期初到寿期末,慢化剂温度系数变得越来越负。也就是说,同样的温度变化,寿期末比寿期初导致的功率变化更大,对AFD的影响更大。

3.3 控制棒

AO棒是黑棒,价值较大,AO棒在堆芯内的移动对AFD影响很大,AO棒插入AFD减小。M棒采用叠步方式移动,就是为了减少对轴向功率分布的影响,但实际上M棒移动时对AFD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随着M棒的移动,其微分价值成非线性变化。引入到堆芯上部和下部的积分价值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同样是插棒,某一阶段AFD趋向负的方向,而另一阶段又使AFD趋向正的方向。

3.4 硼浓度变化

硼微分价值是负值,其大小(绝对值)随着硼浓度的增加和慢化剂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堆芯下部慢化剂温度低于上部慢化剂温度,因而堆芯下部硼的价值要大于堆芯上部硼的价值,即在相同的硼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堆芯下部引起的反应性变化要大于堆芯上部所引起的反应性变化(绝对值),从而所引起的堆芯下部功率变化要大于堆芯上部的功率变化。

3.5 堆芯燃耗

燃耗对功率分布都存在一种“自抑制”功能。即当某处的功率高时,燃料加深的幅度也大,相对较大的燃耗将使该处的相对功率趋向降低;反过来,当某处的功率较低时,燃耗加深的幅度也小,相对较小的燃耗将使该处的相对功率趋向升高。燃耗的这种“自抑制”功能将展平堆芯功率分布,从而也会展平燃耗分布。

4 CAP1400的轴向中子通量密度偏差控制

CAP1400采用机械补偿运行控制策略(MSHIM),对反应性进行机械调节。①由M棒组控制反應堆功率水平和一、二回路的平衡;②AO棒用来调整较小的反应性变化和轴向功率分布形状;③调节堆内可溶硼浓度补偿由于燃耗、氙浓度变化等引起的较慢的反应性变化。额定满功率运行的目标轴向中子通量偏差(TAFD)作为PLS(电厂控制系统)输入的设定值。PLS根据堆芯功率水平调整当前TAFD设定值以维持功率分布控制方式。PLS通过使用一个+/-1%的控制死区自动控制TAFD的AFD,必要时移动AO棒组。

当轴向功率偏差超出运行靶带时,采取以下纠正方法:①调节AO棒:当轴向功率偏差偏左时,AO棒上提;当轴向功率偏差偏右时,AO棒下插。AO棒组移动速度限制在每分钟8步;②也可以用降功率的方法使轴向功率偏差返回到运行靶带。

M棒和AO棒二者控制信号冲突时,M棒移动时AO棒被闭锁,在瞬态下的调节过程中,则可能出现两者相互干扰而引起控制的混乱,使得功率分布出现较大的变化。

假设某一时刻M棒组处于堆芯上半部分,并且开始提升功率,M棒提升,导致上半部分功率增加,AFD增加,可能导致AO棒下插,AO棒下插对功率的增加是削弱的作用,M棒和AO棒互相干扰,如果机组状态没有控制好,进入这种比较困难的境地,机组运行就会相当被动。

5 AFD控制的补充手段

由上述分析可见,控制AFD的有效手段还有以下几种:①改变慢化剂平均温度(过热、过冷);②改变硼浓度(稀释、硼化);③改变控制棒棒位;④选择并利用合适的氙振荡时机等。

正常运行时,力求减少轴向氙振荡出现的可能性,基于轴向功率偏差参考值(△Iref)来控制反应堆。

负荷改变过程中,AFD控制可以主动选择各种手段,但要有预期。稳定在目标负荷后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阶段的结果。变负荷工况AFD控制的关键点在于:第一阶段将AFD控制在沿参考线直线变化以尽可能减弱氙振荡;第二阶段要利用第一阶段信息(降负荷幅度、速率、降负荷手段、初始AFD、初始氙毒等)以及目前变化趋势预测氙振荡周期与幅度,以便在合适时机采取有效干预手段。

6 结 语

AFD控制的时机是最重要的,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一般最好是小幅度多干预。改变负荷前不仅要制定升降负荷策略,进行反应性平衡计算,还要制定AFD控制策略,综合评价各种反应性变化对功率分布的影响。负荷变动结束以后,Xe毒的变化相对很慢,需要多个运行值连续跟踪,考虑到运行人员采取倒班轮换制度,需要制定统一策略,控制Xe毒的震荡幅度才更有效。

参考文献:

区域控制偏差的动态内涵 篇4

区域控制偏差(area control error,ACE)不仅是有功功率平衡运行控制中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的依据,也是有功功率平衡运行控制性能评价的主要参量[1,2]。

随着互联电网的日趋复杂和设备技术与系统运行管理的不断发展,对ACE的内涵的认识一直在加深。ACE概念被提出之时,系统控制所采用的还是模拟信号,AGC控制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采用的是其概念的稳定内涵。尽管当时也对其动态内涵进行了探讨[3,4],但被广泛认可和采用的是相关稳定概念[5]。

关于AC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1991年所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反映控制区域功率供需盈亏的物理量”[6],而北美电力可靠性公司(NERC,其前身是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在2014年的企业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是“考虑了频率偏差系数效应和表计误差校正的平衡机构联络线功率实际值与计划值之间的偏差”[7],二者内涵有所不同。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的定义是“由控制区域当前的负荷、发电功率和频率等因素形成的偏差值,反映区域内发电与负荷的平衡情况”[8],与IEEE的定义内涵较为相近;而南方电网公司则直接给出ACE的计算公式[9],与NERC的内涵表述较为一致。

当前,中国特高压电网交直流混联、节能减排、电力市场化、电网精细化管理等对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与时俱进[10,11,12]。

1 频率偏差系数与自然频率特性系数间的偏差

ACE是控制区域功率平衡的量度,可作为确定控制区域内功率平衡情况的依据[13],其计算表达式为:

式中:EACE,i为区域i的ACE值;ΔPt,i为区域i的联络线功率(流出为正)偏差,是联络线功率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差;Δf为系统运行频率偏差,是实际频率与计划频率的差;Bi为区域i的频率偏差系数,是负值。

频率控制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见附录A。由附录A中的分析可知,实际运行中,是将B系数设定为一个比系统自然频率特性系数β预期最大值要大的一个值,因此,在通常的运行状态下,|B|要大于|β|,即B与β之间存在偏差。

1.1 影响B与β之间偏差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由式(1)可得:

式中:βi为区域i的自然频率特性系数,是负值。

根据附录A中A1.1节的分析,式(2)中的前两项为控制区域i的功率供需间的实际盈余,而最后一项为Bi≠βi时的偏差量。

由式(2)可见,|B|与|β|之间的偏差,即ΔB越大,则所计算出的|EACE,i|与控制区域的实际功率偏差绝对值的差距就越大。因此,考察一个控制区域被分配B系数的大小(绝对值),并不能完全说明调频责任分配的公平与合理,而关键是B与β之间的差距。二者间的差距越小,所计算出来的ACE与被测算控制区域的功率控制偏差就越接近,则一方面,控制区域依据ACE所作出的调节更为精准,控制效率就越高;另一方面,从“自扫门前雪”的角度看,频率调节责任的分配就更为公平合理。

显然,|B|与|β|之间的差额大小既取决于人为确定的B系数,也与由设备性能所客观决定的β系数相关。

如前所述,B系数的确定与分配的规则,一般是由控制区域的上级部门组织各控制区域商议制定,一旦形成即按章行事。由于其是各控制区域间达成的共识,故应该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因此,尽管B系数是人为确定,但实际运行中,其应该被视为客观的结果。

至于β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发电与频敏负荷设备。目前,实际运行中,频敏负荷设备的功频自然特性一般不会改变,发电机组的功频自然特性在其出厂后就已固定,故从这一角度看,β系数应该是一个客观结果。

由于发电机组的调速系统已普遍采用电液控制系统,其控制死区可以随时改变,其控制功能亦可以随时闭锁。因此,控制区域的发电机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均可以随时改变频率一次调节控制参数或闭锁该功能,从而导致整个控制区域的频率响应特性系数发生改变。从这一角度看,β系数应该是一个主观控制的结果。

因此,|B|与|β|之间的差额的大小既取决于客观因素,又与控制区域的主观行为相关,对此,必须全面考虑。

1.2|B|与|β|之间差额与一、二次调节的关系

由于一次调节为强制性的义务,系统不予补偿,出于经济性考虑,发电机组可能会改变频率一次调节控制参数甚至闭锁该功能,以降低运行成本。这将会导致系统整体一次调节能力的持续降低,即|β|减小,|B|与|β|之间的差额加大。

系统整体一次调节能力的降低,一方面,在系统出现较大规模功率失衡时,对频率的大幅度下降不能实施有效拦截,危及系统运行安全;另一方面,或由于增大动作死区造成对小幅频率波动没有响应,或由于功能闭锁导致频率恢复速率过缓,二者均会影响系统的运行频率质量。

尽管|B|与|β|之间差额的加大会增加系统二次调节责任,但一方面,二次调节能力的增加仅会改善出现频率越限后频率恢复至计划值的速率,并不能减小频差(绝对值)的大小;另一方面,|B|与|β|之间差额过大,亦会导致频率调节过度,引起频率振荡,反而会对频率安全不利。

因此,无论是出于系统运行安全考虑,还是为了提高系统运行频率质量,都应该努力提高系统频率响应性能。

闭锁一次调节功能可为发电公司节省控制成本,而相关评价与考核规则的不健全会导致全网一次调节能力的持续降低[14,15]。针对该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北美电网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例如,中国提出了发电机组一次调节性能评价方法[16,17];北美研究者建议将频率响应作为单独的备用分类,并设计相应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18],2012年提出了频率响应控制性能评价标准[19]。但由于所利用能量管理系统(EMS)中的秒级采样数据粒度过粗,不能考虑频率最低点,而是利用故障后的稳态频率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显然存在问题。

因此,在规划层面,需要提出相关理论以指导和督促电源建设,使得控制区域具有相称的频率一次调节能力;而在运行层面,需要研制更为完善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以规范控制行为使得系统保持充足的一次调节性能。

从有功功率平衡控制的目标来看,整个电网关注的是运行频率质量,可视为整体利益;而控制区域关注的是其运行控制性能评价的结果,可视为局部利益。

作为表示系统整体利益的频率,其波动取决于所有控制区域的控制效果,故所有控制区域都对维护整体利益负有责任。无论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控制区域可能会采取措施,以尽量降低控制成本,从这一角度而言,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存在矛盾。

由于一次调节能力决定β数值的大小,故区域被分配的二次调节责任的份额与其一次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即一次调节能力越小,|B|与|β|之间差额越大,则二次调节责任就越大,反之亦然;又由于β数值的大小随着系统运行状态的改变而实时变化,故即使控制区域被分配的B系数固定不变,其被分配的二次调节责任的份额亦是随着系统运行状态而实时变化。

1.3|B|与|β|之间差额在控制区域间的分布

从控制区域个体间|B|与|β|差额大小分布的角度看,可分为各控制区域|B|与|β|差额与相应|B|的比值均相等和不相等这两种情况来讨论。

若各控制区域|B|与|β|差额与相应|B|的比值均相等,则该情形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各控制区域机组均按照发电机组申报的运行参数运行。该种情况属于正常情形,所有控制区域的频率响应特性的表现中规中矩,系统整体利益得到保证,控制区域亦应获得好的控制性能评价结果,整体与局部间和谐共赢。另一种是各控制区域均采取措施降低了自身的频率响应特性,且幅度相当,这时,整体利益受损;而所有控制区域采取一些措施,如提高二次调节性能,则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控制性能评价结果,局部利益得以保证。无论是第1种还是第2种情形,都应该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奖优罚劣,达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和谐共赢。

若各控制区域|B|与|β|差额与相应|B|的比值不相等,则该情形亦可分为各控制区域机组均按照和不按照发电机组申报的运行参数运行等两种情况。

对于|B|与|β|差额与相应|B|的比值较大的控制区域,无论是不是主观行为,均说明其频率响应特性未达到指定水平,在某种意义上都会造成整体利益受损,而相关控制区域可采取措施取得良好的控制性能评价结果,局部利益得以保证。若为客观结果,则控制区域应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频率响应能力,属于规划层面;若为主观行为,则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在调度层面督促相关主体改善频率响应控制性能,从而提高系统整体抵御频率失稳的能力。

2 动态ACE及其扩展

2.1 动态自然频率特性系数

根据频敏元件静态自然频率特性系数的定义(见附录A),其数值决定于:一是频率偏差的稳定值,二是频敏设备针对该频率偏差稳定值充分响应稳定后的输出功率变化值。

当出现功率失衡时,频率的下降速率取决于系统的惯性,即系统的转动惯量;而频敏设备稳定响应至输出功率值的动态过程取决于:一是响应功率调节的死区,二是功率输出响应的延迟,三是从开始响应到满额响应的时间过程。

一般而言,频率的下降速率较快,而频敏元件的功率调节速率较慢。可见,若出现一个频率波动,在频差出现瞬间,由于频敏元件还未响应,则系统“感受”到的自然频率响应特性是零。而随着频敏设备的启动并进行输出功率调整,则感受到的是元件频敏特性从零到稳态值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扰动发生后,β的数值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这一特性可用“动态自然频率特性系数”予以描述。

所谓频敏设备的动态自然频率特性系数,是指频敏设备在频率波动过程中,任意时刻其输出功率变化与该时刻频率频差的比值。

由于早先的设备、采样装备性能和有功功率平衡控制管理水平等不高,采用静态参数即可满足运行控制要求,故静态频率特性系数被使用并沿用至今;随着设备和采样装备性能的不断完善,电网运行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化,静态系数已逐渐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利用动态参数予以描述。

由于静态参数是稳态参数,故利用一个数值即可较为全面地描述其特性;而动态参数所反映的是功频特性的响应过程,因此,需要一个顺序的数值序列才能对其特性予以全面描述,即动态自然频率响应特性的表述应该是一个时间序列。

2.2 动态ACE时间序列

从静态角度看,ACE是指当系统中一次调节响应充分且平稳后所反映出的控制偏差,因此,其数值仅与系统的二次调节相关,且当Bi=βi时,ACE的数值与控制区域功率控制不平衡的数量相等,即ACE可反映区域真实的控制偏差。

而若从动态角度看,由于频差不断在变化,系统的一次频率调节随之不断响应(系统的一次频率调节的动态过程约为10s[18]),故所表现出的β数值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其数值组成一个依频率波动而随动的时间序列。目前,准确估计系统的自然频率特性系数在技术上存在困难,因此,无论采用何种B系数设置方式,在实际运行中,难以(实际上也无必要)使Bi准确等于βi。结合式(2)可知,ACE的数值不仅与功率不平衡的数值(取决于系统的二次调节)相关,也会随着系统自然特性系数(取决于一次调节性能)的动态变化而不断改变。

二次调节改变控制区域内的功率供需偏差,会导致式(2)中等号右边前两项的数值改变,故ACE数值的变化量与二次调节功率量相等。二次调节从收到调节指令到调节功率至指定数值需要数分钟。在此动态过程中,发电输出功率处于动态变化状态,ACE的数值会随发电输出功率的变化而改变。

在顺序时间节点上的ACE数值所构成的ACE时间序列,被称之为动态ACE时间序列,其蕴含着较为丰富的频率调节手段,包括一次和二次频率调节的综合调节信息。因此,从动态意义上讲,ACE不能被认为是控制区域真正的有功功率平衡偏差,而是可以反映控制效果的一个物理量。

2.3 基于动态参量的有功功率平衡控制性能精细化评价

精细化评价从被评价主体方面,包含频敏控制元件和有功平衡控制区域;从评价功能方面,可分为一次性能和二次性能评价。故精细化评价可依据两种维度来进行组合。

作为预防电网频率失稳的第一道主动控制屏障,若调节速度相对较快的一次频率调节能力持续降低,不仅会导致频率质量大幅度降低,严重时会造成电网解列甚至崩溃,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一次调节控制性能单独做出准确的评价,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关于频敏元件控制性能评价的研究,发电机组的一次调节性能[16,17]和二次调节性能的实时调节效能评价[20,21]已被实际应用。而对于控制区域控制性能评价的研究,与元件的控制性能评价相比更为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频敏设备一次调节所依据的频差是所在地点的频差采样值,而系统频差的测定,一般是指定系统中的一个点作为频率采样的地点,将该点频率作为系统的频率,由于系统运行频率的空间分布特性[22],二者并不相同。对于单个频敏元件,可通过其出口表计采样;针对控制区域整体的频率特性,由于对所辖所有频敏设备输出功率变化逐个进行采样较为繁琐,且频差具有时空分布特性,故采用集中采集联络线功率,且按照时间顺序,以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故系统“感受到”的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地点所有频敏设备功率响应的综合。

目前,中国和北美采用的评价标准指标设计中,均是以Δf和ACE等物理量为依据。而以这些各种频率调节手段共同作用结果为依据的评价标准,只能实现这些调节手段控制性能总和的评价。因此,现有标准无法准确地单独评价控制区域的一次与二次频率调节控制性能。

与发电机组评价所依据的是本地频率不同,控制区域评价所依据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频率。由于一次控制性能的好坏可影响系统秒级尺度运行品质,故评价时间尺度应是秒至分钟级,需计入频率变化的动态过程,即应考虑故障的位置和严重程度、频敏元件的动作死区设定等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系统频差取决于全网所有频率控制手段的综合调节效果,而控制区域动态ACE的数值又与频差相关,因此,动态ACE时间序列数值亦与其他控制区域的控制行为相关。因此,控制区域的频率一次调节性能评价涉及因素众多,且难以解析,故该问题十分复杂,其标准设计难度极高。

在中国电网中主要节点(如联络线和大部分电厂端口等地点)的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布点已基本完成,基于该装置的广域测量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所得到数据采样密度可达20 ms,这为频率一次调节性能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数据保障。

由于二次调节控制性能评价时间尺度较长,为分钟至数十分钟级,故不用考虑频率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其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设计也相对简单。

从控制所依据的信号来看,一次调频所依据的是频差,二次调频依据的是控制指令,两种手段也不同。

尽管ACE时间序列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一次和二次频率控制信息,但由于一次和二次调节功率混合交织在一起,若依据ACE时间序列进行一、二次控制性能的单独评价,还需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

由于有功功率平衡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控制手段间的配合来平抑不同时间尺度的功率不平衡波动,故亦可以采用考察不同时间尺度控制效果的评价方式,即短期控制性能评价和中长期控制性能评价,具体如秒至分钟级控制性能评价、分钟至十几分钟级控制性能评价等。

3 结语

在中国电网新形势下,需要更为先进、更有针对性的互联电网有功功率平衡运行控制性能评价标准,而逐步普及的广域测量系统为新标准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数据保障。

频率偏差系数与其对应的自然频率特性系数间的偏差,是影响有功功率平衡控制准确性的关键,应该在规划和计划与调度层面给出提高相关控制性能的措施和评价标准,奖优罚劣,以提高电网运行品质。

有功功率平衡控制的精细化评价需要引入自然频率特性系数和ACE的动态内涵;由于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各类手段调节信息,ACE时间序列可以作为控制性能精细化的依据;但由于包含一次和二次调节等频率调节手段所做出的控制行为,所导致的功率变动混合交织在一起,若依据ACE时间序列进行一次和二次控制性能的单独评价,还需更为深入的研究。

砼偏差整改措施 篇5

前几日,项目部主要技术人员与监理工程师对我项目部承建的映湖苑4号楼工程进行了墙柱模板拆除后的垂直、平整度检查验收,部分墙体的允许偏差值超过规范要求,并对工程质量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我项目部组织各专业、各班组相关人员进行了现场分析和讨论,进行了整改;并采取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整改措施

加强模板的验收,确保支模按照已审核的方案进行施工。对模板验收不合格的坚决进行整改到位后在浇灌砼。确保墙体砼浇筑后的平整度,保证墙体不出现偏位现象,满足施工规范的规定。

1.墙体垂直度偏差在8mm~11mm的墙面

处理方法:找出偏差点→用磨光机打磨(或配合稍许剔凿后打磨)→检查复核至合格→项目部质检员复检。

注意事项:必须保证墙柱的截面尺寸在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内(+8,-5)。

2.墙体垂直度偏差在12mm以上的墙面,墙面无扭曲

处理方法:找出偏差点→用手工钢纤剔凿→清除表面松散的砂子、石子→报项目部检查验收→表面洒水湿润→采用装用修补砂浆修补→检查复核垂直度→项目部质检员复查→养护

注意事项:当进行剔凿时如有墙体钢筋外露,严禁切割。将外露钢筋刷水泥浆结合层后再修补。

3.墙体垂直度偏差在12mm以上的墙面,墙面扭曲需剔凿的。处理方法:找出偏差点→表面毛化处理(用剁斧剁毛)后→清除表

1面松散的砂子、石子→报项目部检查验收→用专用砂浆修补 →检查复核垂直度并保证截面尺寸→项目部质检员复查→养护

注意事项:当进行剔凿时如有墙体钢筋外露,严禁切割。将外露钢筋刷水泥浆结合层后再修补。4.墙面平整度偏差在9mm以上

处理方法:(1)找出偏差点→表面偏查凸出处用磨光机打磨或剔凿后打磨 →检查复核至合格→项目部质检员复检。

(2)找出偏差点→表面偏查凹陷处毛化处理(用剁斧剁毛)后 →用专用砂浆修补 →检查复核垂直度并保证截面尺寸→项目部质检员复查→养护

注意事项:必须保证墙柱的截面尺寸在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内(+8,-5)。

5.砼缺陷的处理

1)麻面:先用清水对表面冲刷干净后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抹平。

2)蜂窝、露筋:先凿除孔洞周围疏松软弱的混凝土,然后用压力水管或钢丝刷洗刷干净,对小的蜂窝孔洞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大的蜂窝露筋按孔洞处理。

3)修补完毕后,应加强砼表面的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二、项目质量管理措施

由项目经理(生产副经理)召集,每周召开一次,每次1小时,参加人员是项目部生产、技术、质量、材料、各工长等有关人员,主要解决施工生产中模板质量的问题及其整改措施的落实;对出现的模板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人。

三、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1)、保证操作质量。

结合本工程任务情况、质量要求、队伍状况制订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关键部位、设管理点,应达到的标准,应解决的问题、应消灭的通病及具体措施、执行部门(或人员)和达到的效果。分工种、分专业由各专业、各工种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由点到面逐步解决。

四、质量控制组织机构

南通五建映湖苑项目部

偏差、原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偏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166-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规律的得出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依托于物理实验。对于好奇心强烈的初中学生来讲,物理实验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广大教师中已被充分认同。但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一样走上了应试的歧路,逐渐偏离了应有的功能目标。

1 实验教学偏差的主要表现

实验教学应试化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强化印象等,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相比之下,后者更需要得到重视和强化。然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为了挤出更多时间用于讲解实验注意点,为了向学生呈现重要的实验考点,往往会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还有的教师甚至不通过实验操作,把实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的操作规律和重要步骤,记住实验的结论和注意事项,把本来需要通过动手动脑掌握的实验内容与其他知识一样粗暴地推送给学生。在教师眼中,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高效且易于操作。“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成了一些教师提高实验教学成绩的经验之谈。

实验过程人为因素过多 有些实验由于仪器精度不高,测量要求不严密,器材选择不合理,等等,导致实验数据误差比较大,有时甚至不足以从数据中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些实验由于受条件限制,实验现象并不明显,结果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教师就会想方设法进行人为干涉,以确保实验“成功”。如何让实验效果更明显,让实验数据更精确,让实验更吸引人,是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着力点是如何通过改进实验来达到以上目的,而不是通过人为因素来影响实验结果。还有的教师过度参与学生实验,实验前怕出错而讲很多注意点,实验中帮学生选择调试仪器、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后代替学生分析不足,等等,整个实验学生被边缘化了,教师的作用不是“引导”,而是“包办”。实验中不当的人为因素很可能滋长学生马虎了事、弄虚作假的行事方式,影响学生的诚信品德。

2 实验教学偏差的产生原因

教师的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教师显性的教学行为背后必定受到隐性的教学理念支撑和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本身不够正确积极,教学行为就会在实践中迷失方向。课程(包括课堂)改革提出并实施好多年,但对于实验教学的理念培训,包括实验教学类的比赛,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加之应试教育下教师“温水煮青蛙”似的不断被课堂教学所累,被提高成绩所惑,使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不断被提高考试成绩所影响,逐步失去对实验目的的坚守,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验课的有效开展。

单一的学业评价机制使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唯成绩为考核目标的驱使,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正确解答实验题这一片面的显性的“课堂效益”,而实验需要达到的其他教学功能只能屈居其次,进而被无情地忽略。特别是有些学生实验比较耗时,一堂课中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实验的操作和探究过程中,虽然动手、协作、交流、分析發现问题等能力均可通过实验有所提高,能够达到较好的实验预期,然而视课堂时间为宝的教师也会怀疑这样的实验课是否高效?往往会权衡这样的学生实验是否非做不可?能否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实验?能否不做实验直接结合视频来讲授实验?因为教师考虑的首先是让学生会解题,课上能省时,其次考虑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等。

客观条件的限制 近年来,国家在教学上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从实验器材的装备到管理人员的配备,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有效开展。比如上级部门配备的实验器材与教材不十分匹配,导致需要做的实验与书本上的实验存在差异,影响了教师实验的积极性;很多课外小实验需要自行准备实验材料,为此教师需要花很大精力采购实验物品,改装实验器材等,缺少专职实验员的配合,便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也会影响他们实验的积极性;专职实验员的配备普遍还不到位,配备到位的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胜任这一岗位;还有实验室与教室间距离较远,实验室数量配备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为教师创造了“讲实验、背实验”的客观理由。

教师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 上好物理实验课,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还要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时还要花费大量的工余时间来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流程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有任何倦怠松懈,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心,要把每一堂实验课都上成精品课的夙愿。然而实际上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整天起早贪黑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彷徨于学生成绩的好坏,受压于领导家长的期盼。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也会失去深入钻研实验教法、改进实验操作的动力。

3 解决偏差的有效对策

端正教师实验教学的目标观是解决偏差的关键 教师要明白实验教学到底为了什么?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与解题能力到底哪个重要?解题能力的提高难道不能建立在有效的实验基础上吗?如果教师短视地只关注眼前的解题能力,不能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进行长远考虑,那么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很难改变的。提高实验解题能力只是实验教学很多任务中的一个,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更不是唯一的任务。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正确对待实验目的,是当前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配齐实验员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解决偏差的重要保证 教师压力大、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实验员的协助配合,教师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实验的操作验证再到器材回收整理,每一个实验都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难免会想办法把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把动手操作实验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以“偷些懒”。

通过考试方向来正确引导是解决偏差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考试方向的改变让讲实验、背实验没有用武之地,只有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才能达到提高解实验题的目的。考试中要多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多一些实验设计的原理分析,多一些实验的创意改进等。用考试这根指挥棒对实验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的作用。

浅析药品生产的偏差管理和控制 篇7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第二百五十条对偏差的描述: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

ICH Q7对偏差的定义: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遵循上述对偏差的定义,在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非参数非计划性差异,都要作为偏差来进行管理。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可将偏差分为实验室偏差和生产偏差两类。本文就生产偏差的管理和控制,结合生产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偏差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第五章第五节新增了“偏差处理”的内容,把过去的检验质量管理推进到全面质量管理,应该是医药行业的一大进步。偏差管理是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反馈机制,把过去对检验结果的处理变成对检验结果趋势的处理,发现不良趋势就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而不是等到出现不合格才采取措施。偏差处理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面管理的具体实现,它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

药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流程的偏移、设备和设施的劣化、物料生产的变更、人员操作的不规范等原因,会产生各种偏差。偏差出现后,如果我们进行科学、有效、及时的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纠偏措施,对产品实行有效的偏差管理和控制,就能使产品处于受控状态,最终保证产品的质量。

2 偏差产生的范围

清晰明确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是偏差发现和识别的基础。

由于药品生产技术要求高,又是人、机、料、法、环等诸多要素共同整合的复杂过程,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偏差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生产过程中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2)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3)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高效过滤器泄漏或未符合再确认要求,压差不符合标准,温度或湿度不符合标准,悬浮粒子数不符合标准,未授权人员出入控制区域等;

(5)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发生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6)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发生偏移;

(7)跑料;

(8)记录填写错误、修改不规范等,包括状态标识错误或不完整等;

(9)计算机系统或传感器故障导致的系统偏差;

(10)生产中的其他异常情况。

3 偏差分类

按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偏差分为重要偏差、一般偏差和微小偏差,其原则是依据偏差的性质、对质量的潜在影响、对产品安全性的潜在影响、对注册、验证、客户要求等的偏离情况综合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4 偏差管理和控制

偏差的处理过程体现了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程度,企业应当建立生产偏差处理的职责,依据偏差分类进入处理程序。

4.1 偏差处理程序

(1)在日常生产中,发现任何偏差,应立即向当事部门主管报告,并在批生产记录等相关操作记录中进行记录并签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置措施,防止偏差的继续扩大或恶化,并立即发起偏差调查。

(2)当事部门的主管在偏差发生后的24 h内,应及时如实填写偏差处理单(表)的相关内容并移交给质量部的偏差主管。偏差主管在收到偏差处理单(表)后,确定偏差名称,并对偏差进行编号、分类和登记。

(3)所有偏差都应评估其对质量的影响,根据以上分类,微小偏差直接进入纠正和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经批准后执行,偏差主管跟踪纠正执行完成情况,并根据完成结果关闭偏差处理。纠正预防措施按CAPA管理规程执行。

(4)一般偏差和重要偏差继续以下程序。

4.2偏差的调查和评估

偏差主管牵头组织偏差的调查和评估,根据情况采取指定特定部门或人员、组建专业小组等形式开展调查评估。一般由生产、QC、QA等人员参加,必要时需要注册、工程等专业人员参与。

调查和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偏差的根本原因、评估偏差对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据此制定进一步的纠正、产品的处置、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等。

4.2.1 偏差的影响评估

(1)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至少包括对直接涉及产品的影响,以及对其他产品包括已售产品的影响;

(2)对质量体系的影响,至少包括对验证状态、注册文件、客户质量协议等的影响。

4.2.2 收集相关数据

调查和评估应以数据事实为依据,通过以下途径收集相关数据:

(1)对相关人员开展面谈调查,主要了解偏差产生的过程和细节,必要时应有面谈记录,相关人员签字;

(2)审阅相关批生产记录等;

(3)对是否曾经发生过类似偏差等历史数据进行收集;

(4)对可能受影响的前批产品、后批产品以及本批产品偏差发生前后的产品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增加的额外检验;

(5)进行必要的试验和研究,评估偏差对质量的影响,包括稳定性试验;

(6)进行必要的试验和研究,探讨和确定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等。

4.2.3 调查和评估方法

调查和评估方法可根据需要选择头脑风暴、因果分析图(鱼刺图)、5Why法(5次为什么)等质量管理工具,以及失败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危害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风险分析工具。

4.2.4 调查完成后的总结

调查完成后,偏差主管完成偏差处理单的相关内容,并附专门的调查报告或资料,对调查评估的过程、结果和结论进行系统总结,相关参与人员签字。

4.3 纠正行动和纠正预防措施

基于原因分析和评估结果,偏差主管会同相关人员提出纠正行动,明确相关负责人和完成时间。纠正行动包括:

(1)对涉及产品的处理,包括降级、销毁、返工、重新包装、贴签等;

(2)其他纠正行动,如召回、通知客户等。

基于根本原因的分析结果,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明确相关负责人和完成时间。按CAPA管理规程执行。

4.4 偏差调查评估结果和措施的批准

完成上述工作后,偏差主管完成偏差处理单的相关内容,相关参与调查评估的人员签字后报批。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调查、评估及措施等进行审核批准。必要时,对所建立的纠正行动进行补充或修订,以充分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5 纠正行动的完成及偏差处理的关闭

(1)偏差主管将纠正行动计划表复印后送相关部门和人员,相关人员按批准的方案执行纠正行动,执行过程中如不能按原方案的要求执行,应与偏差主管沟通,并重新获得批准。

(2)偏差主管按CAPA管理程序,跟踪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完成情况。

(3)纠正行动的执行部门或人员完成行动后,提交完成的偏差报告,偏差主管确认评估完成情况,确认符合要求报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整个偏差处理关闭。

4.6 偏差记录归档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偏差台账、偏差管理档案,包括偏差处理单、偏差调查评估报告、纠正行动表、偏差回顾报告等。涉及到相关产品的偏差处理单复印一份并入批记录。偏差调查、处理文件的保存时限应遵循企业文件管理的规定,一般应不短于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

5 结语

绩效管理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控制 篇8

关键词:绩效,偏差控制

“卓越绩效管理”是21世纪质量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综合的绩效管理方法, 不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 使组织和个人持续获得成功, 是企业推行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呼市通信公司自2010年推行全员绩效管理以来, 内部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各项业务均衡发展, 近几年的年度业绩指标均按计划圆满完成。但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管理幅度大、内部分工复杂、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们在深入推进绩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新困惑, 也走了一些弯路。现就公司在推行过程中发现的执行偏差及解决办法进行总结, 供拟实施或正在实施绩效管理的公司参考借鉴。

1 绩效执行过程中常见的偏差类型

1.1 流程控制“缺斤短两”

绩效管理是一个“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考核、过程沟通”四位一体、不断提升的闭环体系, 4个环节缺一不可。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管理者因为工作繁忙, 常常简单地将公司整体目标等同于团队及个人目标, 导致责任模糊, 职责细化不到位, 员工对绩效指标缺乏控制, 出现“方向归方向, 执行归执行”的现象;再加上过程中管理者未能及时与员工沟通, 加以纠偏, 发生执行偏差。

1.2 考核结果难平衡

绩效管理是一个分层分级的管理过程, 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团队、不同岗位员工的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在实际操作中, 绩效评估人处于对考核结果的“顾忌”, 评分时手松手紧参差不齐, 使得分数要么趋中, 要么两极分化, 导致部门与部门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屡屡出现结果难以平衡的现象。

1.3 将绩效管理等同于业绩考核

由于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公司管理者常常将其注意力指向质量、成本、利润这样的结果指标, 忽略对团队合作、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等过程指标的管理和控制。实际执行中绩效指标与员工实际工作的匹配度低, 有时一些指标之间还存在冲突, 最终演变成“绩效归绩效、工作归工作”的“两张皮”现象。

1.4 绩效管理运行缺乏组织保障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其系统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公司内部诸多管理要素和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的互动和整合, 当内部各模块运行不协调时, 绩效管理就会偏离战略目标, 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成为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2 绩效管理的偏差纠正

呼市通信公司在实践中借鉴优秀企业经验, 并结合自身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强化过程管理, 优化绩效结果”的长效机制, 将企业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职责体系等有机整合起来, 通过提升绩效管理的战略执行力, 实现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的和谐发展。

2.1 基于平衡记分卡原理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流程的“缺斤短两”反映了方向和执行的背道而驰。为确保员工绩效目标始终围绕公司战略展开, 呼市通信公司在指标管理方面引入平衡记分卡。首先, 梳理战略定位, 明确战略主题, 确定公司级的考核指标;其次, 梳理公司主要业务流程、部门职责及关键岗位职责, 明确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和管理框架;再次, 运用平衡记分卡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部门, 与目标绩效管理子系统对接, 并沿着主要业务流程和职能职责选取关键岗位绩效指标, 设计标准和权重, 生成绩效考核表和目标任务书进行实际运用。

2.2 严格执行评定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则

随着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 呼市通信公司逐渐加大对绩效结果的应用力度, 目前绩效结果已成为员工奖金分配、职位变动、职级晋升、能力培训、评优工作等的重要因素。为确保结果公平合理, 员工绩效等级评估严格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进行排序。同时, 要求各级管理者必须针对每期考评结果开展绩效辅导, 实时帮助员工改进提升工作技能。

2.3 基于绩效管理诊断的员工能力发展

绩效管理的目标是提升组织和员工的绩效水平, 促进企业业绩与员工能力双提升。通过实践摸索, 公司逐步将员工能力发展概念融入到绩效管理体系, 在每位员工的年度绩效计划中, 除关键绩效指标 (KPI) 和工作目标 (GS) 外, 还包括了员工能力发展计划, 用以了解、跟踪和评估员工职位胜任能力发展情况。通过这一计划, 不仅明确了评估者对下属职位胜任能力发展的要求, 还可以采集员工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 成为员工能力发展与绩效管理衔接的重要载体。

2.4 夯实绩效管理的组织保障

提升绩效管理的执行力, 需要树立整体绩效管理理念。在绩效管理中人力资源部是主管部门, 全面负责绩效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汇总考核结果及统计工作。与此同时, 还有很多部门担负着重要职责:比如财务部在经营指标管理控制方面举足轻重;战略部门承担着解析公司战略、推进公司战略与绩效结合的重任;审计监察部门能够将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责任融入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所有业务部门都担负着参与公司绩效计划分解、日常指标体系建立、考核和反馈的工作。

提升绩效管理的执行力, 必须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呼市通信公司从实施绩效管理开始就成立了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 相关核心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机构, 同时下设工作组, 共同推进卓越绩效管理。这一组织架构有效克服了部门间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推委现象, 又能够健全绩效管理的内涵和机制, 顺畅申诉通道, 确保深入推进。

提升绩效管理的执行力, 直线经理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在绩效管理中, 真正的主体是直线经理和员工。直线经理在绩效管理的桥梁上, 上对体系负责, 下对员工绩效改善负责。如果直线经理不能转变观念, 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 再好的绩效体系, 再好的政策也是枉然。所以, 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直线经理的作用, 积极构建紧密的绩效伙伴关系, 确保员工、团队、部门、企业共赢成长的协同;通过打造面向员工、团队、管理者一体化的绩效管理平台, 提升员工“我考核、我负责、我达标”的绩效责任意识, 形成全员参与的绩效文化。

参考文献

[1]孟学勤.蒙牛乳业集团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偏差控制 篇9

车身制造质量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外观、装配和整车性能,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用户满意度。汽车车身通常由车顶、底板、侧围、前围及后围等几大部分构成, 由几百个具有复杂空间曲面的薄板冲压零件焊接而成, 焊接质量对车身装配尺寸精度有直接影响, 因此装配尺寸的精度反应了焊接质量的好坏。为了有效控制车身的装配尺寸精度, 通常在冲压件焊接后用三坐标测量机离线测量白车身上的安装孔和定位孔数据, 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与目标值对比得到尺寸偏差, 并对这些尺寸偏差进行监控。由于白车身测量点较多, 白车身的数据测量工作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 故目前国内的离线测量样本量都较小, 如何在小样本条件下控制车身质量成为各整车制造企业研究的热点[1-4]。由于车身装配过程往往需要同时监控x、y、z3个方向的数据, 如果对每个方向的数据都用一元统计控制图进行监测, 容易对过程产生错误判断, 因此需要采用多元统计控制图对过程进行有效监测[5-6]。

Hotelling’s T2控制图是最常用于监测过程均值变动的多元控制图, 其缺点是只考虑监测过程的当前信息而忽略历史信息, 因此对过程均值持续微小且缓慢的偏移不敏感, 而车身装配尺寸偏差往往是微小而缓慢的。为了对制造过程中质量特征参数的微小缓慢偏移进行有效监测, Low-ry等[7]于1992年提出了多变量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 (multivariate exponentially weightedmoving average, MEWMA) 。MEWMA控制图将当前和过去的信息以加权方式进行组合, 使MEWMA控制图在监测过程小偏移时比Hotel-ling’s T2控制图更敏感。研究中常用平均运行链长 (average run length, ARL) 来对控制图进行统计性能分析, 常用的ARL计算方法有3种, 即仿真法、积分法和马尔可夫链法。Brook等[8]最早采用马尔可夫链方法计算ARL, Runger等[9]将其扩展到多元控制图, 提出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MEWMA控制图ARL计算方法, Kevin等[10]用积分法计算了MEWMA控制图的ARL。

MEWMA控制图中, 当前和过去信息以加权的方式进行组合, 当前信息所赋予的权重为r (0

本文针对车身装配过程的监控需求, 研究了给定受控状态ARL条件下偏移参数 δ 与MEWMA控制图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 得到了参数r的优化计算公式, 以相应MEWMA控制图ARL的分析计算验证了r的优化计算公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例研究也表明具有最优r值的MEWMA控制图对微小缓慢偏移最敏感。

1 MEWMA控制图

冲压和焊接等车身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它们对装配尺寸精度的影响逐渐减小, 且装配尺寸的偏移往往是通过几个工序的积累产生的, 因此车身装配过程的尺寸偏移较小且缓慢。由于车身装配质量数据样本量较小, 适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常规控制图不能迅速监测出质量波动异常点, 因此不适于车身装配质量控制。MEWMA控制图则通过将当前及历史样本信息进行加权组合, 可将质量波动放大, 因此非常适于小样本量的车身装配过程控制, 以迅速监测出质量异常波动点[11]。

设Xt= (x1t, x2t, …, xpt) 为t时刻的采样样本, p为需要监控的质量特性数量, 且采样样本服从p维正态分布, 即Xt~ Np (μ0, Σ0) 。其中μ0是受控状态下样本的均值向量, Σ0为受控状态下样本的协方差矩阵。则MEWMA控制图的表达式为

其中, Z0=0, R为p维对角矩阵, 对角元素为权重系数ri (0

其中, μ1为偏移后的均值向量。已证明, MEWMA控制图的ARL值只与过程偏移系数有关, 而与过程偏移后的均值向量无关[12]。

MEWMA控制图的控制统计量为

当t→ ∞时:

一般情况下, 我们用式 (5) 来计算MEWMA控制图的统计量, 则MEWMA控制图的统计量可以表示为

当Qt> H (H为给定受控状态ARL时控制图的上控制线) 时, MEWMA控制图发出报警信号, 判断该过程均值向量的偏移超出了控制线。假设Xt~ Np (0, 1) , 则式 (6) 变为

当Qt>H, 即时, 有

由此可得, 控制线UCL可以表示为

2 MEWMA控制图的ARL计算方法

ARL表示从过程失控开始到控制图发出失控信号之间采样次数的数学期望。当控制图建立后, 理想的情况是受控状态下ARL尽可能大, 失控状态下ARL尽可能小。因为受控时大的ARL可以减少错误报警的次数, 失控时小的ARL可以尽快地监测出偏移。常用的控制图ARL计算方法有仿真法、积分法和马尔可夫链法。对于多元统计控制图, 随着维数的增加, 仿真法的计算量会急剧增大, 并且为波动收敛。积分法在过程存在偏移时, 可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甚至根本无法适用。马尔可夫链法对维数不敏感, 且具有很好的收敛性, 因此适用于多元统计控制图的ARL计算。本文对仿真法和马尔可夫链法作简单介绍。

2.1 仿真法

仿真法是最早用于计算平均运行链长的方法, 随着仿真次数的增加, 其精度也不断提高。仿真法的优点是原理简单和易于实现, 但如果要得到精确的结果, 往往需要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的仿真, 因此仿真法计算效率低。仿真法计算ARL的流程图见图1。首先进行参数初始化, 利用程序产生随机数Xi, Xi~ Np (μ0, Σ0) ;然后通过式 (1) 和式 (6) 计算出统计量Qi, 判断Qi是否超出控制线H, 以此判断过程是否失控, 用第一次失控时的样本数i作为ARL值 (A) ;最后通过N次统计获得平均运行链长。

2.2 马尔可夫链法

利用马尔可夫链的无后效性, 我们将MEWMA控制图的打点过程近似为一个离散的马尔可夫过程。

当过程受控时, 我们可以将ARL的分析过程视为一维马尔可夫链。如图2所示, 我们将受控范围分为m1+1个状态, 其中m1个状态具有相等的宽度g1, 剩下的一个状态宽度为0.5g1, 则每个状态的宽度为g1=2U/ (2m1+1) 。用Si (i=1, 2, 3, …, m1) 表示该马尔可夫链的状态, 且设Si为每个状态区间的中心点[13]。

令pij为由状态i转移到状态j (i, j=1, 2, …, m1) 的概率, 则有

假设S (R) 表示半径为R (R>0) 的p维球体。因为Zt服从球形分布, 则Zt可以表示为‖Zt‖U, 其中U为服从半径为1的p维球形分布的均匀随机变量, 即U~S (1) 。则式 (10) 变为

设χ2 (p, c) 表示非中心卡方分布, 其中p为自由度, c为偏心参量, c= [ (1-r) ig1/r]2。则

当j=0时, 有

当过程失控时, Zt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具有非零均值δ的Zt1;另一部分为p-1维的Zt2。则有

qt可以近似为一个二维的马尔可夫链, 图3为失控状态下马尔可夫链状态划分示意图。

Zt1所对应的马尔可夫链将受控区域划分为2m2+1个等距的区间, 每个区间宽度为g2=2U/ (2m2+1) , 每个区间代表马尔可夫链的一个状态, 设其状态空间为ix=1, 2, …, 2m2+1。对于‖Zt2‖ 的马尔可夫链, 将其状态空间划分为2m3+1 个状态, 设为jx= 1, 2, …, 2m3+1, 则g3=2U/ (2m3+1) 。

当过程失控时, 均值发生偏移 (由μ0变成μ1) , 因为控制图的运行链长只与过程偏移系数δ有关, 所以我们假设μ1=δe, 其中e= [1 0 0…0]。

设Zt1所对应的马尔可夫链从状态ix到状态jx的转移概率为hixjx, Zt2所对应的马尔可夫链从iy到状态jy的转移概率为viyjy, 则有

因为Zt1和Zt2相互独立, 所以由Zt1和Zt2组成的二维马尔可夫链从状态 (ix, iy) 到状态 (jx, jy) 的转移概率为

设qt所对应的马尔可夫链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为P1, 设P1的维数为p。E = (1, 1, …, 1) 为所有元素为1的1维向量, I为p×p维的单位矩阵, Pini为初始概率矩阵, 为p维的行向量, 其中表示初始状态的元素为1, 其余元素为0。则MEWMA控制图ARL计算公式为

3 MEWMA控制图运行链长性能分析

本文采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MEWMA控制图ARL计算方法展开研究, 为了验证所写算法程序的准确性, 我们将其计算结果与仿真法 (10万次运算) 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计算条件均为p=3, r=0.3, H =13.23, 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两种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由于r和H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A、r和H这3个变量的关系是动态的, 如果固定H来求A与r的关系, 结果是不准确的。本文通过计算给出了在不同δ条件下A与r和H的三维关系图, 如图4所示。

为了更方便地观察A与r的关系, 将图4中的曲线投影到A-r平面上, 得到的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 当过程发生偏移时 (δ>0) , 会有一个最优的r使A最小, 此时的控制图统计性能最佳。控制图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ARL初始值和δ都可以视为已知量, 权重系数r的选择成为影响控制图性能的关键。为了研究在确定受控状态ARL水平下δ和r的相互关系, 我们计算了不同δ取值下最优ARL对应的r值, 选取δ=0.2, 0.3, …, 2.0, 然后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出δ和r的关系表达式为

其拟合程度如图6所示。计算得出相关系数r2=0.9648, 由于r2非常接近于1, 所以上式的拟合程度良好[14]。

4 实例验证

本文选取国内某企业A车型侧围左圆 (图7) 某个关键点x、y、z3个方向焊接后的装配尺寸作为验证研究对象, 该企业焊接车间每天抽取一台样本进行质量检测。表2为其连续采集了35天的质量样本数据。由表2可知, 此质量控制参数的维数p=3, 选取控制图受控时的平均运行链长A0=200, 统计量的初始值Z0=0。

根据历史数据可知, 车身装配尺寸的偏移系数δ=1, 利用程序绘制出此时的A-r平面投影图, 如图8所示。

由图8可得, 当A取最小值时, 对应得到r和H的值为r=0.135, H =11.39。对比之下, 由式 (11) 算出的r=0.134。由此可知, 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的δ和r的关系表达式是比较精确的。因此本实例中MEWMA控制图的参数优化结果为r=0.135, H =11.39。

最后通过式 (1) 计算出Zt的值, 然后由式 (3) 计算出Qt的值, 计算结果如图9所示。为了验证此方法得出的r值为最优值, 分别取r =0.1, 0.135, 0.2, 0.3, 0.5, 运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 当r=0.135时, 控制图可以最快监测到质量异常点。

同时用Hotelling’s T2控制图对此过程进行监控, 控制图受控时的平均运行链长A =200, 控制界限的选取参照文献[11], 绘制出的结果如图10所示。

比较图9和图10可知, 在相同应用条件下, MEWMA控制图在第25个点就监测出了异常, 而Hotelling’s T2控制图在第32个点才发现异常。因此, MEWMA控制图对过程的持续小偏移比Hotelling’s T2控制图更为敏感。

5 结论

本文针对车身焊接装配尺寸偏差控制多元且偏移微小缓慢的特点, 将MEWMA控制图应用于车身焊接装配尺寸偏差控制中, 研究建立了给定A0水平条件下δ和r的关系表达式, 相应ARL计算和应用实例表明:

(1) 参数r的选择对MEWMA控制图的统计性能有重要影响;

(2) 最优r表达式求解得到r值非常接近统计最优的r值。

横孔钻机穿路方法及偏差控制 篇10

关键词:横孔钻机,穿越,公路,铁路,偏差

1 概述

横孔钻机穿越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开挖法、顶管法, 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 无污染, 费用低, 施工周期短等优点, 实现了工作时钻孔、进管一次性完成, 避免了由于破坏道路而产生的交通影响, 成为管道施工企业解决管道穿越道路问题的重要施工手段。在肯尼亚西部管道扩容工程施工中, 由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境内的管线穿路地段多为变质砂岩层, 致使横孔钻机在砂岩层的穿越施工中存在套管中心线偏差过大的问题, 本文就此工程中的横孔钻施工方法做出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减小偏差的控制方法。

2 施工前准备

2.1 施工前先明确穿越公路或铁路的长度与深度, 掌握穿越段土层状况

如地质状况不详, 可在业主同意后, 在穿越点两侧挖深探坑, 取得准确地质资料。

2.2 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及业主的批准后, 向公路主管部门了解穿越段地下是否有障碍物

如管道、电缆、光缆等设施, 并采用人工开挖方法使之暴露, 避免施工时对原有地下设施造成损坏。

3 开挖基坑与安装钻机

3.1 作业坑的位置要选择在穿越公路或铁路两侧地面标高较低的一侧

并根据图纸设计要求, 使用经纬仪放出穿越轴线, 定出作业坑与接收坑的位置与尺寸。作业坑为矩形, 尺寸一般为11.5×4m, 其深度应根据管线穿越深度来确定。

3.2 承受顶进作用反力的作业坑背部应处理成垂直状, 并使用枕木排靠紧坑壁

枕木排与钻机之间可采用钢板作承力板。当作业坑背部承力土壤性能较差时, 如作业坑土质为沙土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加大枕木排及钢板面积, 并应在枕木排与坑壁之间再加一块钢板, 以增大坑壁的承载力。作业坑侧壁坡比应依据地质状况而定。如作业坑土质为沙土或地下水位较高时, 可采用打木桩加筑一道草袋墙方法。

3.3 钻机导轨基础视地质情况做相应调整

如基础承载力较大且无地下水时, 可直接在地基上安装钻机导轨;若基础承载力较小且有地下水渗出时, 可采取垫方木、铺设砂砾石垫层、做混凝土地基等方法加固导轨基础。

3.4 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及钻机的旋转轴中心线高度计算出导轨基础的高程

使用经纬仪测量并调整导轨基础高程使之等于高程计算值, 再在基础面上按导轨编号依次安装导轨。

3.5 将钻机吊装在导轨上, 检查钻机旋转轴中心线是否与管线中心线吻合

检查两导轨是否存在高差, 确认合格后紧固导轨连接螺栓。

3.6 在作业坑路对面的套管长度外开挖接收坑

尺寸不小于2×2m, 深度按穿越深度而定。

4 顶进作业

4.1 第一节套管顶进方向的准确性是整个顶管施工的关键

第一节套管的入土点及安装角度一定要准确, 不可出现斜口。当钻进2m左右时, 停机检查套管的水平度及管中心线偏离情况, 发生偏钻时要调整后重新再钻。

4.2 当第一节套管钻进长度剩0.6~0.8m时, 退出钻机再进行测量, 确定无偏钻后再组焊下一节套管

循环操作, 直至钻机管子穿越整段铁路或公路, 达到规定的标准长度为止。

4.3 顶管钻出的土壤要及时清除, 顶进过程中随时注意是否有偏钻现象

钻机顶力是否过大, 承力后背是否稳定。

4.4 顶管作业开始后应连续施工

不宜中途停止, 直到顶进规定长度, 套管顶至接管坑。

5 减小偏差方法

5.1 准确安装管托支架

它是用于承担套管重力, 保证套管水平度的重要部件。在安装管托支架前要根据套管中心线的高度和套管的公称直径计算出管托支架的高度, 然后将其安装在导轨最前方一节的正中间位置。

5.2 精确组对套管的第一道焊口

它是决定是否会发生偏钻的重要因素, 对口时必须要保证管口四周的对口间隙一致, 否则在下一节套管钻进时一定会出现偏钻现象。

5.3 加强钻进初期套管的稳固性

由于套管不受向下方向的制约力, 所以在合金刀块刚刚触及地层并旋转切屑时, 钻头往往会由于阻力而带动套管向上抬起;还有在岩石较多的地段, 由于弧形管托对套管侧向倾斜的制约力不够, 常发现套管会向套管顶进方向的右侧倾斜。对上述这两种情况, 可以利用两套手拉葫芦和吊带分别将套管向下方向及向左下方向勒紧固定, 使套管不能向右上方向偏移, 然后再低速转动钻头, 当准确钻出入土点中心孔后再缓缓顶进套管。当组对第二节套管时可撤掉手拉葫芦及吊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钻孔中心偏移现象。

5.4 增加钻头稳定性

横孔钻机自带钻头的两爪呈一字型排列形式, 由于变质砂岩层段的钻进强度大, 在钻进的初期定位不稳定, 且钻进后两爪钻头的负荷太大, 在穿越完成后常发现两爪上面的大部分合金刀块已经被磨平了。根据以往施工的经验, 我们将钻头形式由两爪改成了按圆周平均分布的三爪, 加大钻头的切削能力, 提高钻头运行的稳定性并减小了单个爪上合金刀块的工作负荷。

5.5 减小合金刀块磨损量

在岩石较多的穿越段施工时, 钻头不应伸出过长, 最佳距离为伸出套管端部200-300mm, 增加铰龙旋转时间, 减慢顶进速度, 如听到套管内钻头与岩石层的摩擦声音较大时, 应适时的停止钻机, 让合金刀块冷却一会, 避免合金刀块过热加大磨损量。

6 结束语

横孔钻机不仅可以穿越公路、铁路, 还可以穿越挡墙、小型河流及水渠。我公司在肯尼亚西部管道扩容工程中, 使用横孔钻机穿越施工方法, 成功穿越了10条公路及6条铁路, 其中套管直径为508mm, 穿越变质砂岩层段最大长度为46m, 不仅大大缩短了工程工期, 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吕泽斌.横孔钻机顶管穿越铁路及公路[J].石油工程建设, 2001年4期:33-34[1]吕泽斌.横孔钻机顶管穿越铁路及公路[J].石油工程建设, 2001年4期:33-34

消除“幸存者偏差” 篇11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坚持认为:(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3)而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有两个启示:一是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无法发表意见,所以弹痕数据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误;二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专业意见也不一定能提升决策的质量,因为这些飞行员大多是机翼中弹而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

俗语“死人不会说话”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偏差的重要成因。当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显著的信息”,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

比如常言说“老婆都是别人的好”。这话有很多生理和心理层面的解释,读者可以参考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笔者认为还有几个跟生存者偏差相关的原因:一是你看到的别人老婆有很多,但你往往记住那些漂亮优雅贤惠的少数人,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大部分;二是你记住的别人老婆的样本信息并不完整,你看到的更多是淡妆华服而不是睡衣素颜,是温柔体贴而不是唠叨抱怨,而后者可能只是她老公下班回家后才能看到。

再比如媒体调查“喝葡萄酒的人长寿”。一般是调查了那些长寿的老人,发现其中很多饮用葡萄酒。但还有更多经常饮用葡萄酒但不长寿的人已经死了,媒体根本不可能调查到他们。

回到投资领域,在投资理财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取得成功的投资者谈论其投资经验和方法,但观众往往会忽略了一个事实:采用同样经验和方法而投资失败的人是没有机会上电视的。幸存者偏差现象可能导致以下的结果:(1)投资成功者出书出名,失败者将默默无闻,导致电视上大量专家在传经布道、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投资成功学类的书籍,可能会让观众或读者高估了通过投资获得成功的概率;(2)由于条件限制或者心理因素,投资成功者难以保证理性和客观,容易夸大自己能力、忽略运气因素、弱化当时所承担的风险等。

另外,在投资领域,幸存者偏差还具有明显的时间周期。股市具有系统性波动特点,导致样本特征产生时间分布偏差,很明显例子是我国2006年、2007年的“股神”要比2008年多得多。

对于如何消除幸存者偏差的误区,没有好的办法,但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应该有些好处:(1)在投资领域,我们改变不了生存者偏差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可以努力不盲从所谓的权威;(2)对于基金、私募以及个人投资者的能力评价,要看长期的、最好是跨越多个经济周期的业绩记录;(3)为了使样本更反映事实,我们更应该搜集介绍投资失败的案例和总结,不但要向成功的人学习如何成功,更要从失败的人那里总结为什么失败,因为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个避免失败的过程。

现浇板负弯矩筋保护层偏差控制 篇12

钢筋保护层厚度是指受力钢筋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边缘的最小距离, 钢筋的保护层对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能力以及对构件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小, 会影响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 容易沿着受力钢筋的方向出现裂缝, 影响构件的承载力, 也会降低结构构件的使用寿命;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 易造成楼板开裂等现象, 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现行的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在结构验收时必须提供保护层厚度实体检测结果, 因此, 我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 以确保构件的正常使用。

1 保护层的作用

从原材料的力学性能而言, 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 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而其抗拉强度却很低, 钢筋和混凝土的组合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 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钢筋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 保证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为使钢筋与握裹层混凝土之间有必要的粘结强度, 混凝土应有一定的厚度, 因此,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最小值, 见表1。

(2) 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表层混凝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碳化, 边缘钢筋失去保护作用而导致钢筋锈蚀, 直接影响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当保护层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厚度, 混凝土的高碱性环境使钢筋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 能保证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在相当长的时间不会达到钢筋表面, 而且能保证与钢筋垂直的裂缝宽度不致过大, 混凝土保护层就可以长期保护钢筋免遭锈蚀。

(3) 提高凝土结构的耐火等级。当建筑结构发生火灾时, 环境温度急剧升高, 当钢筋温度上升到700℃时, 钢筋屈服强度大幅度降低, 就会失去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 而导致结构破坏, 而混凝土是不良导热体, 它能保护钢筋不会立即受到高温的影响。

2 保护层偏差力学分析

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的部位主要是在板的负弯矩筋处, 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 支座外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在考虑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条件时, 重点是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和钢筋的受拉应力, 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钢筋的实际受拉应力是否与设计计算应力相吻合, 取决于钢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是否正确, 这也正是我们要求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原因。从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式:M≤Mu=α1×fcbh02×αs (式中, M为正截面的弯矩设计值;Mu为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设计值;α1为系数;f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b为现浇板的厚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αs为正截面上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 可以看出, 混凝土开裂后拉力完全由钢筋承担, 弯矩M与截面的有效高度h02成正比;保护层过厚会使截面的有效高度h0减小, 削弱构件的承载能力, 截面高度较小的板更明显、更危险;保护层如过小, 钢筋周围由于粘结滑移所引起的裂缝很容易发展到构件表面, 形成沿纵向钢筋的裂缝, 从而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 板负弯矩筋保护层超标成因

混凝土板中的钢筋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 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但是, 楼面钢筋网的保护层很难控制, 如钢筋绑扎安装质量控制不到位, 板负弯矩筋支撑马凳数量偏少、直径偏小、间距超标、固定不牢, 负弯矩筋端头直钩部分高度不够, 致使保护层不合格;或由于垫块尺寸过小、数量、厚度不够, 间距过大造成钢筋下垂, 垫块的混用、乱用和垫块的滑动、脱落等造成钢筋保护层不够, 甚至露筋;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振捣无序, 局部振捣过分或振动棒触及钢筋骨架, 也会使钢筋骨架变形、错位, 使保护层厚度不均。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 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定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但施工单位为了抢时间、赶进度, 采用泵送混凝土或塔吊吊装混凝土时, 往往有2~3名工人在浇筑点负责吊桶卸料, 导致工人不断踩踏钢筋使其下陷, 或在混凝土初凝和终凝阶段, 由于搬运材料, 集中堆放砖块、砂浆、模板等, 过早的加荷, 人为地造成了现浇板裂缝;钢筋安装完毕, 水电和其它工种就在板内敷设, 预埋线管等, 很容易造成踩弯, 出现下陷现象。

4 板负弯矩筋保护层的控制措施

4.1 保证配筋合理

现浇板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小,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较大, 应从设计上确保钢筋配筋合理正确, 要加强负筋网片刚度, 强化管理保证负筋绑扎时位置准确牢固、不变形;板内预埋管应穿在负弯矩筋之下, 正弯矩筋之上, 避免将负弯矩钢筋压弯下移;对楼板跨度较大, 负筋配筋偏小的应做出加强措施, 楼板四角加强筋应予设置, 负筋下应加设撑脚, 负筋的分布筋设置间距应在300mm以内, 且梁每侧不少于三道;负筋勾头长度应为楼板厚度减去上下保护层, 如果按照原设计要求布置的钢筋在施工时无法满足其有效高度, 应及时向设计院提出修改意见, 以保证构件内钢筋的有效高度。

4.2 正确选择支撑

钢筋的支撑可采用钢管支撑, 保护层的厚度通过调节直角扣件的位置来满足 (见图1) , 将板的负弯矩钢筋临时悬挂固定于辅助架立筋或钢管下 (逐点绑扎牢固) , 使负弯矩钢筋、辅助架立筋或钢管、分布筋和撑脚连成整体, 从而构成刚度较大的钢筋网片 (能承受一定的冲击力和偶尔的人工踩踏) , 避免混凝土浇捣过程中造成负筋严重变形、偏位下陷情况;当混凝土第一遍振实后, 马上拆除, 并进行二次振捣, 所拆除的辅助架立筋可重复多次使用, 利用此方法经济成本较低, 操作比较简单, 既控制了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和负弯矩钢筋的正确位置, 又控制了楼板厚度, 能确保负弯矩钢筋保护层符合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4.3 合理布置垫块

浇捣混凝土前要检查垫块的完好性和布置的合理性, 以确保钢筋位置准确, 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板筋采用预制垫块来控制 (见图2) ;垫块的厚度为保护层的厚度, 垫块尺寸宜为50mm见方, 强度不得小于M15, 养护时间不小于14d;垫块从梁边第一排钢筋开始设置, 中间按每m2设置一个, 成梅花状布置, 用铁丝与钢筋绑扎牢固 (见图3) ;钢筋跟班人员必须随时检查负筋有效高度, 发现踩踏成压偏现象应随时用勾子把它勾起、垫好。

4.4 规范操作工艺

按规范要求将负弯矩筋和固定负弯矩筋的分布筋绑扎牢固, 在柱上钢筋间拉线标注负筋保护层厚度, 严格控制好砂、石的粒径及含泥量 (不超过1%) , 选用粒径在0.25~0.5mm之间的砂子;采用塔式起重机或混凝土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 在刚性较大的梁纵向钢筋上部设置承载木板, 浇筑混凝土时工人站于承载木板上, 或在浇筑混凝土时在楼板上搭设满堂脚手架以保护钢筋, 施工时人员站在架子上操作, 斗车、机具均不直接压在钢筋上, 避免钢筋位移、变形, 并不得随意移动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施工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除了对易于偏位的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外, 应有专人指挥监督, 振捣要按操作规范要求认真有序操作, 严禁碰、撞、撬、弹钢筋, 确保钢筋位置准确和保护层的厚度。

5 结语

保护层厚度不当会引起构件表面露筋或截面有效高度降低, 这直接影响着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我们应依据规范要求, 设计确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 保证钢筋尺寸准确, 确保保护层厚度。

摘要:现浇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差直接影响到钢筋混凝土板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 现行混凝土结构验收规范要求在验收时必须提供保护层厚度实体检测结果, 因此,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 以确保构件的正常使用, 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现浇板,负弯矩筋,保护层,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彬彬.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与控制[J].价值工程, 2010 (04) .

[2]陆志刚, 黄国红, 周克勤, 唐世鑫.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与保护层定位在工程中的应用[J].浙江建筑, 2009 (12) .

【偏差控制】推荐阅读:

时间偏差05-23

模型偏差08-01

偏差问题08-12

校正偏差08-27

电压偏差09-06

执行偏差09-12

成本偏差09-18

系统偏差09-20

教学偏差09-20

行为偏差生06-04

上一篇:化学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下一篇: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