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问题

2024-08-12

偏差问题(精选12篇)

偏差问题 篇1

在我班的吴同学就属于有些行为偏差的学生,脾气暴躁、动辄打架、不善沟通,但聪明能干、敏感多疑、自立意识强,是个矛盾的人,想当初为了一个眼神、一句无聊的话就可以请校外的人一起打群架,经常迟到、不跟我这个班主任打个招呼就旷课,而且看我的眼神总是躲闪的,在教室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可是我发现她学习比较努力,成绩中等偏上,对这样的学生我非常好奇,这孩子到底经受了什么挫折?为何如此敏感且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又不放弃学习。我通过几次家访,在和她妈妈多次深入交流过程中,发现她父亲早逝、母亲无奈三个孩子的压力而改嫁却又遭人背叛并被骗取所有积蓄、背井离乡来到常州,靠自己当商场营业员的微薄工资抚养三个孩子,力不从心,疏于三个孩子的管教,特别是小儿子,小学就辍学,在社会上瞎混,作为姐姐的吴同学跟大姐一起,陪着妈妈度过贫穷又无助的生活。而且雪上加霜,她妈妈又患了乳腺癌,现在是化疗阶段,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吴同学变成现在这种情形。

一、经济方面

我先在经济上帮助她,给她申请了助学金,前提是成绩进前10名,不再打架,前面的打架先警告以观后效,如若再犯,直接报学工处处分,取消奖助学金,同时鉴于她的特殊家庭情况,帮她申请走读,利用晚上时间打工。虽然教育帮助吴同学的过程不怎么顺利,有时因为打工比较累而迟到、甚至旷课,有时因为性格一时很难改与别人发生冲突,有时因为家里的困难想放弃学业,可我还是找到她的难能可贵之处,学习成绩一直在前10,我确信她是个守信的孩子,4年来,一直跟她保持沟通、跟她妈妈利用微信联络,节假日打工工资比较高,她从不放弃,她跟我说,觉得现在过得很充实,看到妈妈脸上的笑容多了、化疗后病情稳定了,她觉得很开心。我不知道以后吴同学会怎样,但至少现在的她很阳光、具有正能量。

二、社会方面

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把他们归类为问题学生,我们老师应该把他们归纳到一个环境和背景当中,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去看待学生,真正理性、客观的分析学生,这样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学生的大多数“问题”行为都能够得到解释,这样我们也更容易理解、同情学生,从而让“问题学生”不在有“问题”。只有在发现学生偏执行为的引发因素,才能够针对性教育,对这些学生进行优化教育,确保教育行为学生不会感到反感、抵触。首先,可以用规则的控制行为,让他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如果不遵守规则是会被遭受惩罚的,从而起到自觉控制的目的;其次,用真挚的语言、热情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让他感受到是被关怀之下成长的。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感染学生,仅仅是依靠规则对其进行控制,学生并不会认为这是教育和帮助,会理解成为强制性要求,从而导致适得其反。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需要在重视规则意识培养的同时,借助精神措施去感染、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原理偏差行为和偏差思想。所有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规则都不再是规则,而是一种习惯,只有不遵守规则的人,才会感受有规则的约束,才会感到被约束、被控制了,其最终的问题都是来源于自身。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这一道路。

三、学校方面

在开展班级教育行为的过程中,可以多次、反复的重视利益一致性,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最终利益是一致的,并不是相反的,教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着想。学生的偏差行为纠正之后,教师并不是最大受益者,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自己。此外,整个班级学生与教师都是获益者。学生在出现偏差行为、问题行为时,并不是仅仅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利益,相对而言,教师所受到的利益影响远低于学生自己所受到的影响,学生自身才是最大受害者。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掌握更多的生活技巧,其最终的受益者也是他们自己。我们需要尽可能将这些思想潜移默化的转移到学生思想中,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语言、教学中“无意间”传授这些思想。所有的教育都是以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并不是保护教师的权威与利益。除此之外,这一点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行为、语言上发现。

四、家庭方面

在家庭层面,我们同样需要与家长达成一致性的利益为原则。让家长充分信任我们,确保不会因为自己的业绩决定对学生的待遇,让家长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以帮助学生为出发点。只有在充分的信任之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帮助,消除约束。教师、家长与学生在三方利益的一致性之下,便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从而使教育方式的收益最大化。假设家长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不信任的问题,那么教育就会因为家庭与学生存在两极化,教师的教育收益也就显得非常低。对此,如果你觉得学生或家长有不信任的情况,可以选择合理的时间与家长进行谈话,可以带上学生,将你想要将的话当面说清楚,以免发生信息传达有误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违纪行为通过书面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对学生的过失行为签字,并承认自己错误及影响后果,为今后的教育提供方向。

综上所述,在任何的教学方式当中,投入充足的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讲规则不谈情感,在严格的教育中,学生会认为这是“独裁”,只有在充足的情感之下,学生才能够正视规则,才能够认为规则是一视同仁的,认识到规则所约束的不是“我”,而是“我们”。教师需要明白,情感的投入并不是追求某种回报,而是因为学生年龄小,不懂事,所以不知道感恩。同样,教师只有知道这些之后,才能够投入更多的情感,不将学生的问题行为放在心上,对学生出去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必然有相应的生活环境和偏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规则约束、情感感染、刚柔并济的方式进行合理化教育。

偏差问题 篇2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用水准仪按照设计标高配合机械挖土,然后采用人工清底的办法使偏差值在允许偏差之内。

1、回填土中含有建筑垃圾,且不能认真分层夯实

回填土采用土质好的土回填,不能含有建筑垃圾,然后20CM为一层,用夯机夯填压实,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系数。

2、混凝土垫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且不平整

开挖基坑时按照设计标高严格控制,在打垫层时按照水平线严格控制标高。

3、桩轴线位移超出允许偏差

在打桩时严格按照定位放线的桩点进行施工,使位移偏差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

4、注浆桩水泥用量偏少,注浆量不足

注浆桩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

5、截桩头不够平齐,且野蛮操作,一律用大锤锤击,损伤了桩端主筋。

截桩头时按照水平线截齐,采用电镐温柔敲击,以免损伤桩端主筋。

6、混凝土柱、剪力墙生根主筋不设置定位框,导致浇筑砼后主筋位移。

混凝土柱、剪力墙生根主筋设置定位框,并在墙柱上多放几根箍筋,在拔出振捣棒时避免碰触主筋,并派钢筋工专人进行看筋。

7、长钢筋笼无保证垂直吊安的措施,致使钢筋弯曲变形,刮碰孔壁,土块塌落。

下钢筋笼时用经纬仪配合施工,严格保证垂直,钢筋笼配筋严格按照图纸施工,适当加入一些钢筋加固防止弯曲变形、刮碰孔壁。

8、各种管道、线路穿墙处不能及时堵孔,土建不收尾。

各种管道、线路穿墙处的各工种要干完活及时堵孔,并上报土建单位,土建单位在1个工作日内收尾完毕。

9、电梯井底部及时清理,泄水管埋没高于井底皮。

电梯井底部要派专人及时清理,并且在施工时要在电梯井里±0.000处设置一道硬防护,然后8层设置一道硬防护,派专人进行清理。

10、地下停车场车位,车道上有凸出地面的明管。

严格控制各种管线标高,保证保护层厚度,杜绝由凸出地面的明管。主体工程

1(一)

0、模板工程

1)模板支撑不牢固,致使砼涨模严重。

模板应支撑牢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进行检查,如发现位移、涨模等现象,应停止浇筑,并立即纠正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2)后浇带无支模措施

后浇带才用钢管和油托进行支撑,并使用竹联板进行支模。

3)承重支撑体系及底模板拆模早,只算模板尽快周转经济账,不计结构遗留安全隐患,对规范关于拆模规定的理解有误区。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拆模,底模为构件跨度小于4米时要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50%方可拆除。当大于4米时要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75%方可拆除。4)梁窝处柱、墙砼浇筑高了不处理,垫高了下部主筋。

严格按照标高控制混凝土高度,如有过高现象,派专人进行剃凿,放置垫高下部主筋。5)柱与梁交接处,模板配置混乱,梁模板侧模不垂直,上口尺寸偏小。按照图纸计算好配模尺寸,派专人进行配置梁模板,上口 尺寸要重点检查,保证尺寸。6)不按时进行抄测,造成房间天棚四角不等高,阳台板两端不水平,想把塑钢窗安平也根本做不到

层层进行抄测,房间天棚、阳台板要严格按照标高进行施工,保证在同一平面内。7)柱、梁模板位移超出允许偏差。

柱、梁模板菜用竹联板和钢管支模,并用紧线器采用斜拉措施。在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看模,如有移位现象,立即停止浇筑,并立即纠正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8)模板内有建筑垃圾,如:烟盒、塑料水瓶、木头屑等。

绑扎钢筋前派专人进行清理,清理干净后方可绑扎钢筋。钢筋绑扎完毕后,在浇筑混凝土前再派专人清理,没有杂物方可浇筑混凝土,以保证工程质量。

1、钢筋工程

1)使用以往工程剩余零星钢筋后混有小窑生产的钢筋。

钢筋进场进行检验,坚决杜绝使用小窑生产的钢筋使用在本工程中。2)电闸压力焊接头,上下钢筋错位,焊包不饱满。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并使用专业队伍。对于超出规范要求的,采取重新焊接的方法进行处理。

3)钢筋绑扎严重缺口,随意花绑,根本无法保证钢筋位置和骨架的稳定性。

柱、梁钢筋绑扎时,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均应扎牢,箍筋平直部分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可间隔绑扎;板钢筋绑扎时四周两行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

4)梁主筋偏短,端部距柱外侧主筋内皮偏远,对平法标准图理解有误。

严格按照101图集的锚固长度进行。

5)双层钢筋、负弯矩筋控制位置措施不力,致使上层钢筋偏下或移位,钢筋网片只采用一面顺口绑扎,不变换方向,致使变形移位。

双层钢筋、负弯矩筋防止被踩下。钢筋下面应及时安放一定数量的铁马镫或强度相同的混凝土垫块,以保证钢筋位置准确;绑扎钢筋网片时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6)楼梯间预埋梁主筋位置不准,品种、规格不符合设计要求。

楼梯间的梁尽量不采用预埋,当采用预埋时要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并作为重点进行检查。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进行看护,防止位置不准。

7)墙、柱钢筋绑扎时,控制主筋、箍筋间距不利,忽略主筋垂直度,靠支模调整难度大,效果差,根数随意。

墙、柱钢筋绑扎时,主筋要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箍筋间距不应大于设计间距2CM,绑扎完毕后,要校正好钢筋的垂直度,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8)无有效控制钢筋保护层的措施

钢筋保护层采用与设计保护层相同的垫块。

9)浇筑混凝土时,无专人看护钢筋,致使施工中移位的钢筋埋入砼中。

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进行看护钢筋,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混凝土工程

1)现场搅拌砼不能按照规定自查各种材料剂量配比等,甚至用水泥量偏少,用水量偏多,砂率不稳定,砼和易性不好。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2)砼用砂偏细,且含有泥块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

3)浇筑柱、梁、板砼时,对设计不同强度等级的部位界限控制不力。

浇筑柱、梁、板混凝土时,对设计强度等级不同的部位,在交界处采用设计标号大的混凝土经行浇筑。

4)砼楼板振捣不实、不平、厚度偏小甚至不振捣,只是摊平。

混凝土楼板振捣采用振捣棒进行振捣,保证振捣结实。厚度用标高线进行控制,最后采用拉板派专人进行找平。

5)现浇砼结构不浇水养护或养护期不足。

现浇混凝土结构养护时派专人进行浇水养护,达不到养护龄期不准停止浇水。6)钢筋位移,墙不直,砼涨模,造成同等设计的标准间尺寸不一致。

剪力墙在支模完毕后进行校正,浇筑混凝土时要派专人进行看管,以保证同等设计的标准间尺寸一致。

7)搭设悬挑脚手架的悬臂钢梁穿过在建工程竖向结构处,后期不能妥善恢复。

悬挑脚手架的悬臂钢梁穿过在建工程竖向结构处,在抽出钢梁时,竖向结构处的洞口才用相同标号的膨胀混凝土浇筑。8)水井、电井不堵板孔,不清理。

水井、电井采用硬防护层层防护,并派专人进行清理。

(二)砌体结构工程

1、砌筑工程

1)到场陶粒砌块不足养护龄期就使用。

陶粒砌块不足养护龄期坚决不使用。

2)砼构件植拉结构筋胶质较差、时间短、不牢固。

混凝土构件植筋时要提前进行植筋,并请专业队伍进行植筋,保证工程质量。3)砼构件植筋间距与砌筑皮数不协调,植筋不能平直埋入砌体。

植筋时计算好陶粒高度以及灰缝高度,保证植筋间距与砌筑皮数一致。4)砌筑陶粒块,不裁割砌块,造成墙与墙、墙与垛出现直槎。

砌筑时要购买各种适合施工使用的配块,并在砌筑时使用无齿锯进行切割,防止砌块不赶模数出现直茬。

5)砌筑陶粒砌块灰缝偏大,刮缝不勾缝,灰缝不平直。

砌筑前计算好砌块行数,避免灰缝偏大,砌筑完后,用12MM的圆钢做成的溜子进行勾缝。

6)砌筑陶粒砌块墙顶部不留间隙,一步到位或留了间隙也不按规定处理,而是靠抹灰时一次性填塞。

砌筑时将墙顶部预留一块砌块的高度,等到沉降均匀后在进行砌筑,用砌块斜砌。7)安装门口过梁时,对作地面后门口的实际高度考虑不周,出现门口净高不满足门安装的需要。

安装过梁时,计算好建筑标高与门口高度,以满足作地面后门口的实际高度。8)墙体位移,门口两侧不通线,房间不规方。

门口两侧墙体按线砌筑,保证门口两侧通线,房间规方。

9)墙体与阳台侧墙无可靠拉结措施,使阳台侧墙与主墙面出现竖向裂缝。

墙体与阳台侧墙之间通过植筋进行连接,防止阳台侧墙与主墙出现竖向裂缝。

2、粘贴苯板节能复合墙体工程

1)苯板密度计厚度小于设计要求,含水量大。

苯板进场严格按照设计密度要求,并进行送检。2)苯板在框边不打满胶浆,不留嵌膏缝。

苯板采用框点法施四周要打满胶浆,留置嵌膏缝,如不留置,返工处理。3)胶浆点数少,粘贴面积达不到规定标准。

胶点严格按照要求施工,粘贴面积要达到50%。4)粘贴苯板时,规定部位漏放翻包网格布。

粘贴苯板时,门窗洞口要放置翻包网格布,漏放要进行返工处理。5)苯板锚钉数量偏少,规格偏下,不牢固。

苯板铆钉长度要按照设计要求,数量要保证。

6)脚手眼、塔吊固定处等施工洞不堵实,后补苯板也不平。

脚手眼、塔吊固定处等施工洞要堵实,后补苯板要上靠尺找平。

7)作保护层时不打底胶,将网格布干铺在苯板面上,仅在网格布外侧刮胶浆。

网格布刮胶时要先打底胶,再铺网格布,然后再刮外侧胶浆。

8)作保护层时框边不划缝或划缝也不规范,根本不能满足嵌防水膏的需要。

作保护层时框边要进行划缝,要用5MM的铁丝作成溜子进行划缝。9)保护层应加强的部位漏做。

保护层要加强的部位要进行重点检查,不能漏做。10)窗楣、窗台、雨篷排水功能差。

窗楣、窗台、雨篷粘贴苯板时,要自里向外做出2%的排水坡度,以利于排水。

三、装饰工程

1、抹灰工程

1)抹灰前、基层清理不彻底,不浇好湿润,造成地面、窗台、墙面空鼓开裂。

抹灰前基层要清理干净,派专人进行浇水湿润,避免造成地面、窗台、墙面空鼓开裂。2)墙面抹灰,在不同材料相交处铺网无底灰。

3)由于砼涨模,墙体不垂直,造成抹灰厚度超厚,但没有采取加固防止抹灰层脱落的措施。4)门口抹灰面不在一个垂直面上。

5)阴角,特别是小阴角(如梁端与墙面相交处等)不垂直。

6)起早搅拌砂浆,下午还没用完,甚至第二天刨开掺些水还能用,严重降低了砂浆强度及和易性,使抹灰面粘接不牢固脱落。

7)在砼构件面上刷素水泥浆或界面处理剂与抹灰作业配合不协调。

8)凸出墙面梁抹灰后,梁两端部等高,凸出墙面尺寸不一致,侧面不垂直。9)施工洞、门膀后补抹灰面凸出相邻先抹灰面。10)塑窗口抹灰不留合格的嵌膏缝。

11)楼梯间抹灰,楼梯踏面不水平,踢面不等高,楼梯下面与梯梁交线不水平,造成两门膀一前一后。

2、门窗安装工程

1)门、窗与墙体连接不牢,施工中易移位。2)门的开启方向使用不够方便。

3)塑窗安装平整度、垂直度超出允许偏差,特别是阳台窗出现曲面,窗台、窗楣两端不等高。

4)塑窗缺少泄水孔或泄水孔被抹灰及苯板堵住,胶条不密封、无弹性、漏水。5)塑窗胶密封不严,玻璃间充满水汽、6)嵌膏不及时,没打膏即抹灰。

7)塑窗口嵌缝膏不饱满,材质差、粘结不牢易老化,使雨水渗漏。8)塑窗框焊接处易开裂。

3、地面工程

1)房间地面四角,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立管后头清理不到位。2)厨房、卫生间堵板孔应付了事,管根防水不到位。3)地面细石砼坍落度太大,几乎靠流动性自找平。

4)地面压光遍数少、不及时、压不出来光面,或泼素水泥浆,或留下抹痕。5)地面平整度超出允许偏差。

6)地面浇水养护不够,上人早,面层起砂。

4、楼梯扶手工程

1)不知道从何处测量扶手高度,扶手高度低于900mm

5、预制风道安装工程

1)节与节之间接头不够严密,风道移位、不垂直。

2)风道在厨房、卫生间留设的接口方向与安装排油烟风口不协调。

6、涂料工程

1)涂料底腻子不打砂纸,不平。

2)涂料不均匀,不注意文明施工,污染已完善工程。

7、铁艺安装工程

1)铁艺底部与外窗台不留间隙,阻碍雨水外排。2)铁艺离窗外侧太近(小于50mm),影响擦玻璃。3)不修补安装铁艺锚栓孔,使雨水渗入。4)固定点较远(大于1.5m),铁艺颤动。

8、室外水泥台阶工程

1)室外平台高于室内一层地面。2)室外台阶平台或排水坡倒坡。

3)室外台阶护角筋锚固点间距较远(大于600mm),锚固筋与角筋焊接不牢,破损脱落。

4)室外台阶砼垫层不设伸缩缝,只是抹面层砂浆层设缝,不是透缝。5)台阶、排水坡变形缝嵌膏不饱满,不均匀。

四、屋面工程

1、屋面找平层不平、不光,抹痕明显,甚至起砂。

2、女儿墙上埋设的出水口水簸箕或高或低,可能子啊一皮砖蹭上,但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埋设时对找平层、隔气层、保温层、防水层等各构造层厚度累计考虑不周。

3、水簸箕铁板篇薄,长度偏短,开口尺寸偏小。

4、防水层漏做加强层。

5、基层处理剂涂刷不均匀。

6、卷材接缝粘贴不密实。

7、卷材顶部封口不严,泛水等细部做法不规范。

8、细石砼屋面配筋偏下,出现不规则裂缝。

9、屋面坡度不平顺,分水不明显,特别是落水口处积水。

10、屋面清理不及时,不彻底,水篦子安装不规范,造成雨水管堵塞。

11、屋面上砌筑排风口的方向与相邻环境部协调,排风不通畅,造成室内返味。

偏差问题 篇3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认知偏差

1.体育课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

当前,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学校老师,近3/4的人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中考只要必考项目过关就可,如男生的1000米、绕障碍物运篮球和引体向上或实心球,女生的800米、绕障碍物运篮球和仰卧起坐或实心球等,平时也都围绕这些体育项目进行活动。高中更是把“体育”认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之一。在此情况下,上面考什么项目,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上面不考,下面很难有进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劲头。更为严重的是,中学体育课往往被文化课挤占或轻视,毕业年级的每周二节的体育课,被压缩成一节,甚至被硬性取消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2.体育课教学仅为了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就体育教学目标而言,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体育理论知识,要掌握大量的体育实践技能,还要受到健康教育。因此,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这些,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好像能胜任。因为多数学校体育教师来自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基本能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分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与运动成绩的提高,过分强调竞技项目,过分强调体育必考项目的练习,而忽略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教育,忽视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这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大弊端。从体育教师来说,只要学生体育技能考试达标,心理、健康等与体育无关。学校和教师观念的落后是根本原因之一。

3.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自己的事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锻炼不可缺少,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家还特别指示,号召各学校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但调查了解,许多中学只在课程表上出示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而没有去落实,更多的学校把课外体育活动课作为其他考试学科的机动课。即使有的学校有体育课外活动,学生自觉参加的不到五分之一,其中五成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和态度,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一成学生为了强身健体,更有二成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课外体育活动。有意思的是,年级越高,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越多,这与学生应每天坚持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相差太远。

4.平时体育课只要不出事故就行

除了应付考试加强训练外,对于平时的体育课教学,许多学校目前仍存在这种观点: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放松放松,为考试学科作好准备。所以通常强调:体育课要管好学生,避免发生事故,其他并不太重要。而体育教师也是积极响应,体育课上,几分钟的课前准备活动后,便实施“放羊式”教学,让学生随自己的爱好进行活动。如果操场上同时有几个班上体育课,那么整个操场乱哄哄一团糟,做什么的都有,外人一看,根本不像是上体育课。其原因就是只顾眼前利益,对体育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不能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5.搞不搞体育科研工作都无所谓

由于大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资金等问题,重点学科倍受关注,而体育工作往往被忽视,体育科研工作更被置于脑后。从体育教师方面讲,只要上好课,带好课余训练就完成了任务,加之体育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较弱,致使学校体育研究工作处于被动或停滞状态。即便有体育教师搞科研,其目的是为了职称评定,完成学校布置的科研任务,一旦达到目的,体育科研工作无人问津。急功近利与素质问题是关键因素。

二、解决中学体育教学认知偏差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认知偏差,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和对策,归纳为以下几点。

1.德育为先——将思想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

没有德育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中更应把德育放在首位。首先是在体育常规中渗透德育理念。如严格学生的体育课考勤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听从指挥、服务组织的优良品质的培养。其次,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如保护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教育,可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如在接力、拔河等体育项目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长跑等项目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操和跳跃等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果断机智和面对挫折的品德,而这些体育活动,又可增进学生间的关心、帮助、友爱等传统美德,这需要体育教师精心备课认真教学才行。

2.更新理念——切实上好每节体育课

为彻底改变“上体育课就是应付考试”的偏差,需要教师和学生必须更新观念,而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又是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的特点,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抛弃“示范→讲解→练习→游戏→比赛”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改变统一的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营造利于学校学生发展的体育环境,调整训练难度,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兴趣;再次,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灵活选用导学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养成独立训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有效组织——改变课外体育的无序状态

针对学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较多的现状,要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体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和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把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秩序,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教师辅导的效果。

首先是学校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改变观念,切实提供并周密组织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根椐教师的特长分成若干体育项目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再次是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或竞赛项目由学生集体确定,包括活动任务,竞赛规程、裁判工作等,培养学生的思考、独立、交往等能力,教师的任务是进行各活动项目的方法指导。各项目组教师在体育活动或比赛前,利用体育课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对体育活动或比赛项目进行技战术指导和讲解。最后,体育教师在课外活动或竞赛中,及时解答相关问题,宣传体育知识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4.终身健身——重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体育课程内容。为了让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服务于体育课程目标,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彻底改变“只抓竞技体育”、“只抓考试项目”的认知偏差,全面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宣传终身健身能力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即以身体健康为基础,以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为中介的体育课活动模式。终身健身能力主要包括:健身的认识、练习能力、自我监控、选择、创造能力等。终身健身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体育课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营养与健康,保健与养生、简单急救等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操作,配合自觉行为等。将体育教学成效延伸到学生的终身。

5.着眼未来——各级紧密配合相互协作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基础教育工作,避免“口号体育”的表面倡导,而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体育课堂,深入到体育教师中间,寻找体育中存在的本质问题,研究具体可行的应对办法和措施。

其次,各级师范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反对“竞技体育”的办学理念,抓好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师资力量,以弥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不足,提高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质量。

再次,各基础教育学校要重视体育课,避免“应试体育”的扩张化,抓好每节体育课教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积极贯彻执行上级的相关文件,认真做好学校体育科研活动,揭示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功能及其客观规律,关心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足体育课时,开好体育课时,明确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从思想上对体育教师关心和指导,定期举办体育理论讲座,提高体育教师思想道德意识,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体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

最后,社区和家庭要配合学校,打造健身的理念和氛围,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抛弃那些“成绩第一、智力第一,体育第二”的错误观点和主张,让学生明白:没有好身体,文化课成绩再高,将来也无法工作,无法回报社会。

总之,学校体育教学要深化改革,及时解决认知偏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林杰.浅述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科教创新,2009(6).

[2] 林祖明.强化学校体育科研的对策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05(6).

[3] 杨巨才.谈中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4] 孟晓飞.浅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价值工程,2010(16).

(责任编辑 刘永庆)

偏差问题 篇4

现阶段,配电网台区经常出现电压偏差问题,对配电网的供电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低压无功补偿配置的不足、线路供电半径过大、配变档位设置不合理等,严重影响到配电网台区的供电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此,本文主要对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1 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分析

1.1 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

随着用电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供电系统的不断拓展,供电企业的发展与日俱增,供电企业的地位以及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现阶段供电系统中的用户主要以单相和三相负荷混合的方式进行供电,而由于用户用电实践以及负荷大小的差异,使得当今供电系统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问题,导致配电网台区的电压偏差。

1.2 低压无功补偿配置的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的家用电器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加,这无疑给供电系统带来一定的压力,用电负荷的迅速增加,使得电力系统出现低压无功补偿配置不足的现象,而产生的电压损耗也将会引发配电台区电压偏差的问题。

1.3 线路供电半径过大

电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且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现阶段由于配电网规划建设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电网建设与规划未能按照相应的要求来执行,正常情况下配电网的发展和建设应本着小容量、多布点的原则,但是,实际的电网规划却未能按照这个原则建设,变电站分布点较少,再加上变压器受到容量的限制,致使配电网线路的供电半径过大,而线路末端产生的损耗量也在逐渐增加,一旦遇到用电高峰期,很难满足人们的用电负荷要求,从而造成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的问题出现,甚至引发配电网线路故障。

1.4 配变档位设置不合理

配变档位主要是对配电网实际的运行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是提高配电网运行质量的关键。但是,现阶段配变档位却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在季节转变的情况下,不能合理的对变压器档位进行调整,用电负荷达不到低压客户端的电压标准,不仅对用户的用电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产生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配电网的运行质量。

2 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积极做好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治理工作

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问题,对用户的用电以及配电网的正常运行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为题,必须做好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治理工作。首先,应加强对配电网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测量和分析,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测量的全过程,以及对测量系统的正确操作等,在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之下,我国可以利用自动化系统来对配电网台区的三相负荷不平衡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三相负荷不平衡测量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从而有效的避免和降低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问题发生,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其次,可以对不满足负荷要求的区域进行配电台区的新建和调整,为了更好的解决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以新建为主,调整为辅,全面提升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避免或降低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的发生。再次,对配电网负荷的接入相序进行合理分配,在配电网负荷满足要求的基础上,采取这方面治理措施,不仅能够节省一定的资源,更能提高三相负荷不平衡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2.2 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低压无功补偿的不足将会对配电网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对居民的正常用电构成一定的威胁,对此,应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从现阶段无功补偿装置配置的方式来看,主要分为集中式补偿和分散式补偿等两种形式,对配电网的无功补偿主要结合配电网的实际情况以及配电台区的运行功率因数等进行相应的补偿,当然,在无功补偿阶段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无需配置无功补偿的台区设置无功补偿装置而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主要对各个台区功率因素提出相应的要求,低于功率因数要求的台区采取无功补偿,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配电网台区的运行质量。

2.3 加强电网规划工作

通过以上对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的分析得知,电网在规划中缺乏合理性会导致电压偏差问题的发展,对此,应加强电网规划工作。首先,应严格按照小容量、多布点的规划原则进行,当然,在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配网台区的负荷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规划,同时还应了解用户的实际用电情况,便于用电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对供电半径较大的区域进行有效的规划,可以根据配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供电半径过大的线路进行拆分布点,将各个拆分点处设立相应配电网台区,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供电半径,确保配电网线路末端电压负荷损耗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保障配电网供电能够满足供电客户的用电需求,从而有效的提升配电网台区供电的可靠性。另外,要对电网线路走线的路径进行规划,例如,线路混乱处、容易引发故障的线路等进行规划,一方面要重新确定线路的走线路径,另一方面,要对易发生故障的线路进行更换,确保更换线路的质量必须满足区域用电负荷的标准,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避免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的发生。

2.4 优化配变档位设置

配电网台区档位的设置如果不合理的话,势必会影响到配电网的供电质量,因此,应对配变档位的设置进行优化。首先,要加强配变档位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保障配变档位开关设置在合理的位置,这样更便于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配变档位的管理,可以避免配变开关受到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故障,进一步保障配电网台区工作的可靠性。其次,对配变档位开关的调整,要结合配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根据季节负荷、电压等相关因素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当然,也要注意区域客户对用电的反应情况以及电压检测系统的相关数据等,结合这几方面因素的分析最终来对配变档位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保证配电网台区运行的高效性,避免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的出现,以及降低配电网台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损耗量。

3 总结

综上所述,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对配电网的运行效率,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本文对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作者主要对现阶段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的几方面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的认识,提出了几方面改进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配电网台区的供电质量,以及用户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给予一定的帮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电力企业对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配电网台区也在进行不断的新建和改建。但是,由于配电网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等特征,在配电网台区新建或改建的过程中也将会给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如果配电网规划不合理的话,极有可能产生配电网台区电压偏差的问题,从而对供电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偏差处理规程2012 篇5

规范各类偏差的处理程序,保证偏差均有相应的调查和处理。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公司各类偏差的管理。3.参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4.职责

4.1.公司各部门按本文要求做好偏差的上报工作并参与偏差的调查和处理过程。

4.2.质量部现场QA纠正微小偏差,协助组织偏差调查的开展,监督处理结果的落实。4.3 质量部偏差调查负责人组织偏差调查的开展和偏差报告的整理与编写。4.3.质量部偏差管理员负责偏差的编号、汇总管理。

4.4.质量部部长对偏差调查报告予以批准,并监督偏差管理的各个环节。5.定义

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6.内容

6.1 偏差的涵盖内容和范围

偏差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公司GMP文件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偏差存在于与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有关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6.2 偏差的分类

6.2.1 偏差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种类型。

6.2.2 微小偏差是指经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开展深入调查即可确定对产品质量无实际或潜在的影响,也无需采取大量人员强化培训、修订文件/程序等进一步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偏差。

6.2.3 一般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偏差。6.2.4 重大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严重后果的偏差。6.2.5 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都应按照本文规定程序开展深入调查,以偏差调查记录的形式记录相关调查的步骤,查明偏差的根本原因,同时采取纠正/补救措施以消除已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6.3

偏差的确认

6.3.1 任何相对于公司内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即属偏差,故公司各级人员应熟悉和理解各自岗位相关的各类文件的要求,在文件的指导下规范进行相关工作。6.3.2 公司各级人员在发现其他人员或相关状态违反文件要求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对其予以纠正,尽可能将偏差控制在微小偏差的范围内。

6.3.3 公司各级人员和现场QA均应以发现偏差、纠正微小偏差为主要工作内容。6.3.4 各部门人员和现场QA在对已发现的偏差简单分析后,怀疑其已超出微小偏差范围、无法保证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能杜绝后续影响时,应主动上报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确认可能有潜在影响的,向质量部申请开展深入调查。对比较严重的偏差隐瞒不报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人员,一经发现均严肃处理。6.4

偏差调查程序 6.4.1 偏差调查申请

6.4.1.1

任何发现偏差人员均有权并有责任向上级主管人员和现场QA报告偏差状况,上级主管人员和现场QA确认无法立即、完全纠正其偏差状况的,应立即填写《偏差调查申请表》(见附件1),交质量部部长批准。

6.4.1.2

质量部部长进一步确认偏差的事实,确实超出微小偏差范畴的,予以批准,启动偏差调查程序;如无需开展调查,则在申请表上批复相关意见,告之相关部门。

6.4.1.3

申请表已批准,质量部偏差管理人员发给偏差编号,质量部偏差调查负责人领取

《偏差调查表》(附件2),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6.4.2

偏差的调查过程

6.4.2.1

相关部门分别调查并分析偏差可能产生的根本原因,如需对相关物料进行检验,可在调查过程中提出申请。

6.4.2.2

对于调查过程中相关部门提出的检验申请,质量部偏差负责人汇总分析后,向质量部部长上报,质量部部长向中心检验室下达检验项目指令。

6.4.2.3

质量部偏差负责人对各部门分析调查情况和结论予以汇总分析,必要时召开偏差专题研讨会议,确认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并判定其属于一般偏差或重大偏差。

6.4.2.4

调查应涵盖偏差可能涉及的所有产品批次,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试验考察。

6.4.2.5

在偏差调查结束前,相关批次的产品和物料暂停放行。质量部部长视偏差的具体影响范围决定何时暂停和恢复GMP相关活动(生产、销售等)。

6.4.2.6

调查过程应详细记录于《偏差调查表》中,相关资料(如检验记录等)附于《偏差调查表》后。

6.4.2.7

如经深入调查分析仍无法查明确切的偏差原因,则质量部应密切关注此类偏差再次发生的可能。

6.4.3

偏差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6.4.3.1

各部门针对已确定的偏差原因提出本部门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建议。纠正措施是指各类补救性行动,以保证偏差对现实质量体系的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未来再次发生类似偏差而采取的相关行动。

6.4.3.2

偏差的纠正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紧急停产、停工;设备/系统停机;调整相关工艺/设备参数以符合文件要求;相关物料的返工处理或退货等。

6.4.3.3

偏差的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相关人员对现有相关文件/操作技能的再次培训;文件的增补或修订;设备/器具的更新或维修;相关的验证;增添稳定性试验批次;重新回顾供应商审计策略并跟踪其质量改进等。

6.4.3.4 质量部偏差调查负责人对各部门提出的纠正预防措施建议汇总,如有遗漏予以补充。

6.4.3.5

现场QA依据纠正和预防措施意见,填写《偏差纠正预防措施跟踪表》(附件4)。将纠正和预防措施下发各部门执行。现场QA密切跟踪各部门执行状况,督促各部门限期执行。

6.4 偏差调查报告

偏差调查确认其根本原因并确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后,由质量部偏差调查负责人填写《偏差调查报告》(附件3),质量部部长批准。报告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报告内容进行培训。

6.5 偏差调查

6.5 偏差的编号管理

6.6.1 需进行深入调查的偏差,每个均有唯一偏差编号,以便汇总管理。

6.6.2 偏差编号由“PC-4位年份+3位年流水号”组成,例如“PC-2009001”是指2009年第1个偏差。6.6.3 质量部偏差管理员负责发放偏差编号,同时负责《偏差登记表》(附件5)的及时登记汇总,对未完成调查的偏差进行进度跟踪。

偏差问题 篇6

关键词: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偏差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12—02

毛泽东在理论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但在实践中却逐渐演变成了以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也与《正处》理论上的不成熟或者说欠缺有关。

一、《正处》理论上的不成熟

1.忽视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论述的强化导致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毛泽东对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一直不满意,一方面,他认为关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可能导致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前面去了的错误结论。另一方面,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要矛盾不应仅从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即经济方面去寻找,更主要的是要从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即政治方面去寻找。

因此,毛泽东在《正处》修改稿中加重了阶级斗争的论述。他指出:“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1]后来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对两个阶级斗争的长期性的论断是有远见的。但是,问题在于最终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是靠不断的阶级斗争,还是依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这个关系到党能否真正实行战略重点转移的基本理论上,毛泽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和特点的阐述较为抽象,没有找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症结所在。关于主要矛盾,毛泽东主要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而比较忽视经济方面。与此相关联,对于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也主要是从政治思想方面着眼的,而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作详细阐述。毛泽东虽然正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但他没有对当时中国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作进一步探讨。

正如后来邓小平指出的:“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3]邓小平正是由于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形式)区分开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机制的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才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3.轻视民主法制等制度建设,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视角不够全面。毛泽东在很大程度上也看到了民主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要性,他在《正处》中所提到的“反对官僚主义”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毛泽东对民主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偏差。他把民主看做完成一定政治使命的动员群众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主张的民主方法则是可能导致疾风暴雨的“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毛泽东对“四大”是很推崇的,他说:群众创造了一种革命形式,群众斗争的形式,就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毛泽东甚至说:对于一些官僚主义者“群众反对他,打石头,打锄头,我看是应当,我最欢迎。而且有些时候,只有打才能解决问题。”[4]

毛泽东倡导的这种大民主作为反对官僚主义的工具,作为群众吐露不满的出气筒,是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民主”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民主,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民主程序和制约机制,健全法制,依法治国。正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毛泽东法制观念淡薄,再加上當时国家法制不健全,于是出现了“人治”取代“法治”的现象,这样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在无序状态中激化,无法得到解决。

二、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偏差的启示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是正确地判断和分析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只有先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才能谈得上进一步解决包括两类矛盾在内的其他各种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为正确地分析社会两类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基础。在科学地判断和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的严重错误,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因此,科学地判断和分析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

2.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为经济领域方面的矛盾,要比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3]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从根本上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采取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措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保障,是进行全面的制度和体制改革。邓小平充分认识到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他深刻指出:而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体制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只有进行全面制度、体制的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利益调节机制,才能调整好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可以说,只有通过全面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才能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必须指出《正处》的理论偏差的造成,是和在反右斗争中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尚未完全弄清楚。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命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5.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182.

[4]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43.

“On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Contradictions” Theory

Dev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SUN Quan-she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Mao Zedong, “On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s now”) to the attitud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first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socialist society.Correctly handl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Mao Zedong of Marxism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ad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conflict theory.However, due to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theory of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historical limitations.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in-depth reflection of these limitations,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how to correctly handl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there is a revelation.

Key words: Mao Zedong; “on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theoretical bias

偏差问题 篇7

1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偏差的原因

1.1 计量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水平不高

部分生产和销售企业, 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生产企业, 对计量管理意识淡薄, 不仅没有专门的计量管理人员, 而且对定量包装商品的相关计量法规缺乏了解, 对于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标注、净含量的允许偏差、平均偏差等的法定要求不掌握, 现场计量管理水平较低, 往往为了利润, 将商品净含量都控制在负偏差的范围, 从而导致商品净含量计量不准确。 这就导致这些缺斤少两的商品会流入市场, 对市场的正常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

1.2 生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生产人员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即上岗, 而且外雇人员较多, 不仅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缺乏了解, 不能区分总重量与净含量之间的界限, 在工作中往往为了图省事, 称重打包时根本不去皮, 从而导致标注的净含量与带包装的总重量相等, 使净含量计量出现偏差。

1.3 计量器具配备不全

部分用于定量包装检测的计量器具较为落后, 量程和准确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而且在计量器具使用期间没有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 部分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往往使用不符合标准的计量用具, 这不仅使其无法满足生产工艺控制的要求, 而且还对计量准确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4 管理部门监管不力

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对于企业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视, 但对于计量问题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忽视。 往往会觉得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不会对消费者身体带来损害就好, 计量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问题不大。 在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进行检查时, 也存在检查不严格, 查处力度不够, 从而导致缺斤少两的定量包装商品流入市场。

1.5 缺乏完善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的技术规范文件和技术条件

在当前的技术规范中, 对于定量包装商品的检测条件没有明确进行规定, 由于计量管理技术规范文件和技术条件都不完善, 这就导致部分具有挥发性的商品在出厂时其净含量可能是合格的, 但受制于运输及保存环境的影响, 在时间推移过程中产品的净含量会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定量包装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其净含量达不到合格的要求, 存在着计量上的偏差。 这种情况的定量包装商品在监管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2 减少商品净含量计量超差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计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提高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计量管理意识, 让企业管理者重视计量管理工作, 安排专人负责计量器具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和计量器具台帐, 严格执行周期强检规定, 健全日常的自查制度, 对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要及时停用, 并向计量管理部门申报检定。 定期组织企业的领导和计量负责人培训学习, 宣传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法律法规知识, 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定量包装检测知识, 提高定量包装商品生产、销售企业的计量法制意识, 自觉地把计量管理列入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重要议事日程。

2.2 建立健全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管理体系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辖区内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资料档案及配备计量器具档案, 将抽查结果信息及时的反馈给企业, 帮助企业分析、查找净含量不合格的原因, 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 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减少并避免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把住厂门关。

二是要加强对生产许可证的审核和发放, 严格审查企业定量包装设备和计量器具的配备是否合理, 是否经过计量部门的检定合格, 以此作为审核发放各种产品许可证时的重要依据。

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工作, 建立健全质监、工商、食药、卫生等多部门联动机制, 明确各自的职责, 加强合作, 确保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准确。

2.3 强化计量技术咨询服务

对计量管理较好、仪器设备配备齐全、信誉好的生产企业, 可以指导企业定期组织自校, 确保产品计量准确。 对那些各方面“ 先天条件不足”的中小型企业, 要加大帮扶力度, 指导其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 正确选配合适的计量器具, 提高自动化检测程度, 提升检测的精确度。 加强人员培训力度, 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的方式, 为生产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培训计量技术人员正确使用和维护计量器具。

2.4 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

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 将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抽查检验结果及时的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对计量违法行为较严重的企业予以曝光, 使企业自觉规范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行为, 防止不合格定量包装商品流入市场。 利用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520 计量日, 通过宣传和开展惠民活动, 让消费者也参与进来, 唤起广大消费者对计量法律、法规的重视, 提高全社会人民的自我维权意识, 逐步形成公平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2.5 完善相关技术规范

对在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讨, 完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技术规范,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结束语

目前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存在偏差时, 不仅对消费者自身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害, 而且会对市场秩序带来较大的干扰, 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强化行政监管, 计量技术机构也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同时生产和销售企业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 社会各界加大监督的力度, 通过多方联动, 从而有效的保障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的准确性,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商品销售过程中, 定量包装商品已成为重要的销售形式, 这就关系到商品的计量问题。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准确性不仅与企业形象息息相关, 而且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定量包装商口净含量计量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为控制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偏差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偏差,原因,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江华, 吴艳.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方法的探讨[J].中国测试, 2012, 12, 15.

[2]崔红霞.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2, 10, 05.

偏差问题 篇8

一、县级政府的角色偏差的主要表现

1、政府缺位———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

政府缺位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该干预的没干预, 管理不到位, 没有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致使经济发展滞后。根据目前县域经济的运行情况, 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供给不足。当前, 在县域经济中, 尤其是在广大农村,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到位, 是县乡政府在发挥其作用的最大缺位。近几年来, 在中央向“三农”倾斜的政策导向下, 各县市普遍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启动了三通工程 (即通路、通水和通广播电视) , 农村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 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教育等关系民生的重要方面问题依然存在, 看病就医难、辍学率高等始终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某些地方甚至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免除, 乡村两级收入大幅度下降,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管理受到更大制约, 基本上处于工程无钱建、设施无人管的状态。

二是外部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县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 县域内环境破坏和污染也在不同程度地加剧,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生了不良影响, 例如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加重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三是社会保障不健全。在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 将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 将社会保障范围覆盖全社会, 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社会保障尚未形成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中各类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平衡上。

2、政府虚位———公共政策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一是政府偏好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众利益。政府规划经济活动, 是建立在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的基本假定之上的。但是由于政府有自己的利益和偏好, 制定与实施政策的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 政府机构往往会借社会公共利益之名行偏离社会公共利益之实。当前我们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 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还不明确、不规范, 在调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易出现以下倾向:在调节目标上, 偏好高投资和高速度, 而易忽视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在调节手段上, 偏好于行政方法, 相对忽视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在调节方式上, 偏好于直接管理, 而忽视间接管理, 喜欢通过计划或命令的方式干预经济活动, 不善于运用市场方式调节经济运行;在调节方向上, 偏好于增加生产供给, 忽视需求结构、市场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这些倾向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目标偏离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 比如, 各种开发区、市场、基地自目建设, 一哄而起, 结果一些开发区“圈而不开”, 或虽“开”而难“发”, 少数市场往往有场无市, 个别基地常常有名无实。

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政策偏差。政府制定并实施经济政策, 干预调控经济运行的前提, 是必须能够获取和掌握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全面准确的信息。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的不断分化, 经济技术、社会组织、社会利益的多样性、发展性, 信息收集渠道的不适应, 以及私人利益及信息的隐蔽性等问题, 使得政府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作出的。这样的经济政策, 必定是不完善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政策失效。比如, 许多县市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 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对本地区资源及市场情况了解不够, 项目上马前没有进行充分论证, 不能形成县域特色, 经济效率不高。

三是公共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影响政策有效实施和执行的因素和条件很多, 任何好的政策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 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基础, 如必要的政策资源, 包括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顺从的目标群体, 正确的执行策略, 合格的执行者, 有效的沟通, 正确的协调, 适宜的环境, 有效的监督, 等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了问题, 都可能招致政策失效。在县这个层面上, 上述因素是难以完全具备的, 县级政府在公共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往往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另外, 在政策实施和执行过程中, 由于中央和地方分权, 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差别, 容易发生“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现象。

3、政府错位———与市场、企业之间界限不清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行政行为残留至今;另一方面政企分离仍未彻底解决。一些政府管理部门仍抓住某些重要审批权力, 继续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 (比如获得政府的特许而垄断性地使用某种市场紧缺物资, 或寻求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 或保证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生产等) , 也想方设法、不惜代价地保持与政府的依赖关系。虽然对单个企业来讲, 是值得的。但从社会角度来看, 这部分支出是非生产性的, 直接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分配不公。而政府应当用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保持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此外, 政府越位与政府占位也是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角色偏差。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会抑制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和正常发展, 造成社会资源配置扭曲。这是政府难以摆脱的误区, 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沿续了几十年, 而市场经济体制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确立和发展, 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工作习惯和运作模式难以在短时间改变。不少地方考虑问题的思路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很多本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仍由政府把持, 而应由政府承担的协调、管理、服务职能仍有空白、缺陷。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要求政府机构必须是高效率的。然而, 现实中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是特殊的服务, 其他机构难以替代这些部门的工作, 因而无法判断它们的成本, 政府往往高成本低效率。

二、县级政府角色偏差的原因

县级政府角色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县级政府宪政责任制尚不完善

很多学者在分析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角色偏差问题时认为目前我国县级政府宪政责任制尚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主要体现在:第一, 权责不明, 地方组织法中规定的县级政府职权六、七、八和九的规定与人大职权十二、十二、十四和十五完全一致, 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第二, 监管乏力, 人大质询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为了解决人大代表由于工作关系而缺乏对政府工作的信息所致, 其所能起主要作用是让人大代表更多地了解政府工作, 而不是工作监督;第三, 县级政府的政治责任主要是向同级党委负责, 而不是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政府不愿意让位于市场

在实际生活中, 政府并不情愿自觉让位于市场,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由于政府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 习惯于直接控制而不是间接协调, 总想把调控经济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里, 企业缺乏相应对立性。

二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界限不清。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全面享受和承担市场的利益与风险。但是, 长期以来, 国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府办企业、上项目就是抓社会生产力发展, 是重要的政绩标志。因而, 政府直接或间接操作企业的投资行为, 直接或间接地变成了市场的主体。这一方面使失去主体地位的企业受到种种束缚, 缺乏应有的活力, 另一方面又使不应成为主体的政府身陷重围, 承担着对企业的无限责任。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官逼民富”, 这句话非常鲜明地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角色, 即县级政府按自己的想法包办代替农户和各企业的经营活动, 而不是按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

三是县级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职能不清。一般而言, 中央政府处于主体地位, 起主导作用, 而地方政府则处于辅助地位, 起协调和配合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放权让利”, 通过分税制, 扩大了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财权和事权, 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但各级政府在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上, 并不十分清楚。

三、政府角色偏差问题的解决

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府角色偏差问题, 县级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 应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那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正视各方利益, 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承认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存在着多重利益关系, 因此, 把这些利益关系分清, 就是我们解决政府角色偏差的关键, 明确了各方的利益, 并在尊重各方利益前提下, 我们才能有效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顺这些复杂利益关系必须确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政府应服务于民众, 服务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所以政府部门的观念转变是核心, 而政府职能转变是结果。服务型政府建设将有利于解决政府角色偏差问题。

2、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实行有效干预

所谓有效干预, 是指政府通过行政职能 (权力) 制定各项经济政策,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干预的前提是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目前我国县域政府在职能履行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传统的发展观 (GDP崇拜) 和政绩观占主导地位;三是县域政府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不对称, 监督也不到位, 形成在履行公务时受自身的利益驱动。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职能及其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作用:政府职能在操作过程中既不能全面干预, 也不宜放手不管;县级经济发展规划要在摸清资源和市场情况下体现特色, 以避免盲目开发;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要改变目前社会资源的相当部分依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的格局, 变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微观控制为间接宏观调控, 注重解决政府机关职能上“越位”、“缺位”、“错位”问题, 大幅度削减行政成本。

3、围绕“三农”问题, 全面发展县域经济

构建全面小康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知识化水平。首先,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必须彻底摒弃落后的政绩观, 树立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的生态观, 在乡村居民之间构筑不同容量的交通通讯设施, 使广大农村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 包括文化、教育、信息、交易、饮食等方面。其次,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内容,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 把农产品加工链条拉长打粗, 才能实现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目前, 金融业对村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不够, 农民在发展种植、养殖业时往往受制于资金。因此, 必须根据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 制定金融支持的指导性政策、倾斜性货币信贷政策, 适度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 为经营业绩较好的龙头企业或农户积极创造融资条件。再次, 技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而提高农民素质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地方政府应该在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和农技网络建设上下功夫, 用利益机制把农技人员与农村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 既可减轻政府负担, 也可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待遇。此外, 还应改革现行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和县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促进农民素质和知识化水平的提高。

4、创新管理体制, 推进机构改革

从目前情况看, 不少省份的市辖区和县级市的数量超过县的数量, “县域经济”的名分越来越虚, 必须对现行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进行研究和调整, 这将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发挥问题。在市管县的体制下, 市级机构, 实际上多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县里要解决实际问题, 往往要直接找到省里的厅局;而省里的一些决定、措施, 是先经过市级, 最后贯彻到县里。这样多了一个环节, 不利于政令的畅通。笔者以为, 可以朝着如下方向进行改革:一是撤消地级市, 二是改现市辖区为市, 三是给县级市重新正名为县, 四是考虑并镇或并县。如此调整, 目的是增大县级政府自主权, 减少行政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当然, 我们不应否认“市管县”曾经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发挥过的作用, 实行“省直管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很多配套工程和前期准备工作。但是, 不管怎么说, 政府改革从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 到“减少层级”的行政改革是大势所趋。上级政府应重视对县、镇两级政府机构设置的研究和调整。就上诉情况分析来看,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移植一下用以解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管理机制问题。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对区域内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级政府的作用, 而县级政府往往存在角色偏差等问题, 致使县域经济发展受阻。本文在简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偏差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如何解决政府角色偏差问题, 以期能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参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政府角色偏差,政府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彭春燕:刍议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之路[J].生产力研究, 2011 (16) .

[2]林木西: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J].金融观察, 2011 (10) .

[3]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 2006 (4) .

[4]薛鸿雁:以创新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N].第一财经日报, 2010-04-28。

[5]朱绍毅: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J].中国金融, 2010 (1) .

[6]彭大鹏: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研究[J].中国城乡金融报, 2010 (10) .

[7]赵泉民: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与政府能力[M].三联出版社, 2009.

偏差问题 篇9

1.1 材料的监督检验应按DL 438.DL 612的规定执行。

1.2 材料选用应按DL/T 715的规定执行, 并符

合DL 612的要求, 材料质量应符合GB 5310的要求。

材料应符合设计选用标准的规定, 进口材料应符合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及有关国家的技术标准。

对于首次用于锅炉受热面管的钢材, 制造单位应提供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热加工的工艺资料及有关运行业绩的资料。

1.3 锅炉受热面管所用钢材应有质量证明文件, 并按相关标准规定进行复验。

1.4 对于运行中壁温大于450℃的锅炉受热面

管, 应结合机组大修计划, 割管检查管子壁厚, 管径, 力学性能, 金相组织, 脱碳层。必要时, 可进行碳化物成分和结构等分析。

锅炉受热面管制造前应按照JB/T 3375进行入厂检验并做好记录。锅炉用钢管均应进行100%无损探伤, 如钢管生产厂已进行了100%无损探伤检查, 锅炉制造厂对每批钢管应至少抽查5%。

1.5 用合金钢制成的锅炉受热面管及其焊缝, 制造后应逐根, 逐条进行光谱检验并做好记录。

1.6 锅炉受热面管及其与承压元 (部) 件的连接

焊缝, 均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波探伤, 对于超临界压力锅炉受热面管应进行不少于50%的射线探伤。应有焊接质量检验报告, 至少应包括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报告, 焊工合格证, 焊接试样试验报告, 焊缝返修报告, 无损检测报告, 热处理报告及水压试验报告。

1.7 异种钢焊接应在制造厂内进行, 并应有焊

接工艺评定和焊接记录等资料 (包括接头型式, 焊接方式, 焊接材料, 焊前预热, 焊后热处理等) 。

1.8 弯曲半径小于1.5倍管子公称外径的小半

径弯管宜采用热弯工艺;若采用冷弯工艺时, 弯制后应进行回火热处理;奥氏体不锈钢弯管后应进行固溶处理。

1.9 膜式水冷壁的鳍片应选用与水冷壁管同类

的材料。鳍片焊缝质量符合JB/T 5255要求且无漏焊, 假焊:扁钢与管子连接处焊缝咬边深度不得大于0.5mm, 且连续咬边长度不大于l00mm。

1.1 0 蛇形管应进行通球试验和超压水压试验,

通球直径符合JBfr 1611的要求;通球应有试验记录。

1.1 1 锅炉受热面管在出厂前, 内部不得有锈蚀,

杂物和积水, 管接头, 管口必须有严密的密封;油漆和包装符合JBfr 1611;出厂时应用专用框架运输。

1.1 2 锅炉受热面管组装前, 应在安装工地进行

监督检验, 检验应有记录。重点检查设备设计和制造竣工等方面的综合资料, 图纸和外观质量, 外形尺寸;检验项目以材质检验, 外观检查和壁厚测量为主, 必要时可采用硬度测定, 金相检验及无损检测抽检。

2 监督检验时, 锅炉受热面管应符合以下要求:

2.1 受热面做外观检查, 不允许存在裂纹, 撞伤,

折皱, 压扁, 分层, 腐蚀, 腐蚀坑处的实际壁厚不小于强度计算的最小需要壁厚。

2.2 抽查各种直管段管子壁厚, 不同材质和不同

规格的管子各抽测10根, 每根两点, 应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壁厚负公差在允许范围内。

2.3 不同规格, 不同弯曲半径的弯头各抽测10

根, 弯管的不圆度, 背弧壁厚应符合制造技术条件和2DL/T 939一2005强度要求。

2.4 应按DUT 5047的有关规定进行通球试验。

2.5 螺旋管圈水冷壁悬吊装置与水冷壁管的连接焊缝应无漏焊, 裂纹及咬边超标等缺陷。

2.6 管排平整, 部件外形尺寸符合图纸要求, 吊卡结构, 防磨装置, 密封部件质量良好。

2.7 抽查内螺纹管3-5段剖开检查, 应符合技术条件;如安装工地不具备条件时, 可在制造厂进行。

2.8 液态排渣炉水冷壁的销钉高度和密度应符合图纸要求, 销钉焊缝无裂纹和咬边等超标缺陷。

2.9 抽查合金钢管及其焊缝的光谱复查报告, 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2.1 0 抽查合金钢管及其焊缝硬度, 不同规格, 材

质的管子各抽查10根, 每根管子的焊缝, 热影响区, 母材各抽查1组。

2.1 1 焊缝做外观检查, 外形尺寸及表面质量应符合技术要求和设计要求。

2.1 2 焊缝质量应做无损检测抽查, 在制造厂已

做100%无损检测的, 则按不同受热面的焊缝数量抽查5110000。

2.1 3 各种受热面在出厂前应按规定进行水压

试验, 试验结果应符合DL 612要求及产品设计要求。

3 在役锅炉受热面管监督检验

锅炉运行应符合运行规程及化学, 热工技术监督规程, 锅炉受热面管壁温度在设计允许范围内;锅炉受热面管各部位应膨胀通畅。

3.1 锅炉启停过程应检查并记录膨胀指示器位置, 指示器指示位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3.2 锅炉长期停用时, 应按照SD 223要求进行停炉保护。

3.3 锅炉受热面管在运行中失效时, 应查明失效原因。

3.4 应建立技术档案, 记录锅炉投运时间, 累计

运行时间, 启停次数, 事故, 超温, 超压情况, 受热面管损坏及缺陷处理, 受热面管重大技术改造及变更的图纸, 资料, 技术改造 (或变更) 方案及审批文件, 设计图纸, 计算资料及施工技术方案, 质量检验和验收签证等。

3.5 大修中的锅炉受热面管监督检验。

3.5.1 锅炉受热面管壁厚度应无明显减薄, 必要

时应测量剩余壁厚;剩余壁厚应满足强度计算所确定的最小需要壁厚.一般情况下, 对于水冷壁, 省煤器, 低温段过热器和再热器管, 壁厚减薄量不应超过设计壁厚的30%;对于高温段过热器管, 壁厚减薄量不应超过设计壁厚的20%。

3.5.2 锅炉受热面管的胀粗量不应超过DL 438的规定。

3.5.3 检修时更换的管子应符合第4章的要求;对其焊缝应进行100%的射线或超声波探伤。

3.5.4 水冷壁管。

3.5.4. 1 燃烧器周围和热负荷较高区域的检查:

a.管壁的冲刷磨损和腐蚀程度:b.管子应无明显变形和鼓包;c.对液态排渣炉或有卫燃带的锅炉, 应检查卫燃带及销钉的损坏程度;d.定点监测管壁厚度及胀粗情况, 一般分三层标高, 每层四周墙各若干点;e.对可能出现传热恶化的部位和直流锅炉中汽水分界线发生波动的部位, 应检查有无热疲劳裂纹产生。

3.5.4. 2 冷灰斗区域管子的检查:

a.应无落焦碰伤, 管壁应无明显减薄;b.检查液态排渣炉渣口及炉底耐火层应无损坏及析铁;c.定点监测斜坡及冷灰斗弯管外弧处的管壁厚度。

3.5.4. 3 所有人孔, 看火孔周围的水冷壁管应无拉裂, 鼓包, 明显磨损和变形等异常情况。

3.5.4. 4 折焰角区域水冷壁管外观检查:

a.管子应无明显胀粗, 鼓包;b.管壁应无明显减薄;c.屏式再热器冷却定位管相邻水冷壁应无明显变形, 磨损现象;d.定点监测斜坡及弯管外弧处壁厚及管子胀粗情况。

3.5.4. 5 检查吹灰器辐射区域水冷壁的损伤情况, 应无裂纹, 明显磨损。

3.5.4. 6 防渣管检查:

a.检查管子两端应无疲劳裂纹, 必要时进行表面探伤;b.管子应无明显胀粗, 鼓包;c.管子应无明显飞灰磨损;d.定点监测管子壁厚及胀粗量;e.水冷壁鳍片检查。

3.5.4. 7 处理锅炉受热面爆管:

a.泄露不严重时, 适当增加维持正常的汽包水位。注意监视有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监听现场泄露情况。必要时间可申请降低锅炉负荷。b.如果泄露严重, 无法维持正常的汽包水位和其他蒸汽参数时, 则应立即停炉。停炉后维持引风机的运行, 抽吸炉内水蒸气c.停炉后如设备允许, 则应继续给汽包供水, 维持水位。除省煤器泄露外, 其他情况下应打开省煤器在循环门保护省煤器。过热器或再热器泄露时, 为了防止吹损临近管子或引发漏电后部管子超温, 故一般均应及时停锅炉。

偏差问题 篇10

与此同时, 面对转型期社会的变化,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教师们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社会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甚至一时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教学的滞后性无疑弱化了教育本应起到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 而社会的影响作用上升。这一升一降, 使学生认识难免会出现偏差。对德育课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 不仅有些学生不太满意, 甚至有些家长也不太满意。有的家长抱怨说, 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了。如果按传统观念教育孩子,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的、谦让的和乐于奉献的人, 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适应不了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可如果把自己的处事经验不加区别地传授给孩子, 又怕把孩子真的带坏了。难道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就真的无可救药吗?

根据平时德育课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 中职生认识上的偏差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容易对某些社会现象形成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误读”。

具体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 就是失之偏颇。这些零碎的“信息”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肢解。

2. 平时阅读甚少, 对历史知识了解较少, 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

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 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 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戏说历史秘闻和佚事, 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

3. 对个人价值认识存在着观点性偏差。

表现为学生易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 把学生纯净世界与成人之间的复杂混为一谈, 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 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

4.生活理念中存在着兴趣性偏差, 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 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 如从迷恋港台歌星到热衷于港台的言情武打片, 从欣赏西方文化到服饰打扮、行为作派、消费品位的港化、西化。

5.中职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的突出作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 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能力教育, 它还必须“以人为本”, 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把德育课、其它基础文化课视为可学可不学的“副课”。上课看小说者有之, 睡觉者有之, 逃课者也经常有之。

学生认识的偏差的综合效应是十分消极的, 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 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 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对待学生认识上的种种偏差问题, 作为教师必须对某种问题作出某种判定, 以便决定是否应实施教育。这需要老师的成熟、谨慎、理想和责任感聚集爆发:

1.针对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易形成以点代面, 以偏概全的“误读”,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应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较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应避免在是否是“事实”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 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 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2.针对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仅限于“戏说”认识,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应消除学生对中国历史, 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历史隔膜感, 增强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同感。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有限、生活体验缺乏, 作为老师, 应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 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对历史的误解与偏见。

3. 针对学生观点性偏差, 作为老师, 在授课时应坚

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对形形色色的“新观点”不能盲从。运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面向社会, 拓展教育时空, 以生活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 构筑校内外相互沟通、结合的“大教育”格局,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 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 就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 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 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

4. 针对兴趣性偏差, 在进行授课时, 应坚信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 坚信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他们的思想、情操和业绩, 能够对学生起到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作为教师, 要注意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 使教材上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如我们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将英雄人物概括成高、大、全的圣人形象, 这种脱落现实、脱离生活的例子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怀疑, 从而影响德育课的效果。

5. 针对学生态度性偏差, 作为老师除了纠正学生忽

略人文素质的思想偏差, 还应走进他们的心灵, 告诉学生用我们做教师发自内心的言行, 去熏陶、感悟、影响他们, 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许多事实也证明:耐心、冷静而不失热情, 加上合适的方法和机智的教育头脑会让德育课老师少一些烦恼而多一些乐趣!

实践偏差及对策 篇11

学生往往缺乏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的经验,对进入三年级新课改实验的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准备阶段,往往由教师提出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这也许是变通之策。然而有些学校、教师常常把变通之策误作通用、便捷之策,这就失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例如,某校五年级上学期活动主题是“美食文化”,下学期是“早餐与健康”,这里教师民主式确定的仅有两个活动主题,表面上学生一直非常喜爱,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其中掺入教师太多的因素,活动方案也是由教师来制定。

可行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通过设立门类齐一点、数量多一些、范围广一点的“问题资源库”、“问题信箱”、“问题银行”等,引导学生梳理、整合,生成探究的主题、实践性的主题,建立一种以生活为背景的自由自在、随时随地提问题的有效机制:选题权利随着年级升高逐层下放。

二、丢失了综合活动的要素

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是从生活背景中、从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的问题,是预设性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这些问题可能涉及自然、社会、学生自身及文化方面的某一点或若干点的内容。不过,即使是一位小学毕业生,他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仍然主题不多,涉及的面较窄,丢失了一些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活动的要素,特别是劳动和技术教育方面。

可行策略:从三年级上期开始每学期均要确定长时完成和若干短时完成的主题,长、短时主题个数依实际增减变化,一个主题的深度实践结束应是下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始。学校应规划每学期至少有一个活动主题包含有“劳动技术教育”因子,以保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技术教育目标。同时,在整个学段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学段间的衔接则由《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手册》里单列一面“综合实践活动完成主题跟踪及评价表”来承载,让学生在不同年级方便关注自己不同领域的实践问题(并及时填表),也方便学校管理。

三、学科化了主题活动实践

因为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要适当渗透与活动主题有关的方法引导、知识讲座或专题讲座、背景知识介绍等辅助性活动方式。个别教师急功近利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中各主题活动按学科教学方式进行,依据成人经验与学生交谈,让学生“获得”每个环节的实践体验和经验,用为数不多的时间“教”或“讲”完一本书。越俎代疱式“教”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极大地浪费剩余的时间资源,又剥夺了学生“做”的权益,远离活动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可行策略:学校为教师订购开展活动所需资料;增加各级课程管理人员随机进课堂参与学生活动的机会;尽快寻找突破学生外出活动安全问题的瓶颈,建立外出活动制度,鼓励教师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依规办事,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扩大实践范围,走进社区、走向自然开展有意义活动。

四、淡化了主题活动的指导

教师以“导师”身份在开发课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从选题确定、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成果汇报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进行常规方法指导,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在活动方式上注重实效性、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某校四年级展示的“饮食与健康”主题活动,课上先由学生组织汇报了食物搭配方案,接着各小组谈活动体验,然后介绍各种水果营养成分,最后各组开始制作水果拼盘。于是,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果蔬、用具等物,纷纷动手制作,虽分工明确。但由于是小组合作,待真正拼盘时,每人都凑上去对着拼盘你摸他移。课末,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水果拼盘效果后,宣布可以品尝拼盘里的水果。随即,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会儿,有几位学生用牙签刺着些水果片请听课老师品尝,结果都被婉拒了,因为刚才制作拼盘时卫生无保障。课后交谈,指导教师表示没有在此环节意识到要注意卫生指导。

可行策略:学生的活动主题教师要尽量及时先行“下水”实践一番,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探究活动,了解主题所涉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深思活动中各种注意事项,力求有效指导到位;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进一步反思活动的全过程,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学校应加强这方面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广度,扩大资源共享渠道和机会,使每次主题活动最优化。

关于均数与偏差 篇12

标准差 (±s) , 是用来反映变异程度, 当两组观察值在单位相同、均数相近的情况下, 标准差越大, 说明观察值间的变异程度越大。即观察值围绕均数的分布较离散, 均数的代表性较差。反之, 标准差越小, 表明观察值间的变异较小, 观察值围绕均数的分布较密集, 均数的代表性较好。在医学研究中, 对于标准差的大小, 原则上应该控制在均值的12%以内, 如果标准差过大, 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准确性。数理统计表明, 在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是有规律性的, 根据这一规律, 人们经常用 (±s) 来计算样本观察值数量的理论分布, 以此来鉴定样本的代表性。±1.96s表示95%的观察值在此范围内;±2.58s表示99%的观察值在此范围内。如果取得的样本资料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非常接近, 证明该样本具有代表性。反之, 则需要重新修正抽样方法或样本含量。±1.96 s是确定正常值的方法, 经常在工作中被采用, 也称为95%正常值范围。

【偏差问题】推荐阅读:

时间偏差05-23

模型偏差08-01

偏差控制08-24

校正偏差08-27

电压偏差09-06

执行偏差09-12

成本偏差09-18

系统偏差09-20

教学偏差09-20

行为偏差生06-04

上一篇:乾隆粉彩瓷下一篇:综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