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专业(通用11篇)
核心专业 篇1
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我国2010届会计本科毕业生已达到12.17万人。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在未来人才市场中如何胜出, 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必须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以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内涵分析
(一) 专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来源于经济学的一种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为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 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 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更要着眼于企业内部, 积累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 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具有浓厚的哲学根基且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因此虽然是针对经济学方面提出的观点, 但它对高等教育研究是颇有启发的。
会计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的专业, 每年大批量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培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会计学科建设中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因此, 吸收和借鉴现代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成果, 积极探索培育和增强高校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对于增强院校竞争实力, 促进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 使专业在高校专业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性能力。它包括专业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 师资队伍的培养等要素的整合。
(二) 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根据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这一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二是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三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对人才需求市场而言, 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就相当于企业的产品, 同样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所以, 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延展性。即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并且需要向横向和纵向延伸, 并扩展到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有用性。即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能为教育投资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使受教育者在人才市场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间独特的竞争能力, 有利于高校专业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竞争力, 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三是独特性。独特性包括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两方面。专业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专业竞争优势所在, 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其次它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能力和资源优势, 具有明显的个体文化特征, 因而难以被模仿或复制。这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专业持续竞争优势所在的有利保障, 它必须使竞争对手在模仿它时面临各种障碍和劣势。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特性, 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还具有整体性和内隐性的特性。
二、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因此, 大部分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虽然与其他专业相比, 就业形势较好, 但也开始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 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 而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 供需不均衡;另一方面各高校会计专业间竞争激烈, 急需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会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核心地位, 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强的稳定性。它应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 包括多个层面, 其形成不是个别因素之间的简单组合, 而是一个由构成专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教学理念和文化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学科结构和研究创新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人才队伍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三、以差异化策略作为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 差异化策略的涵义
在竞争激励, 市场对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的背景下, 各个高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也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专业必须采用差异化方式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 以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 这就是差异化策略。差异化战略是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基本竞争战略之一, 指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 生产出在性能、质量、服务或特色上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产品,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稳自身的市场。对于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言, 就是将专业比作企业, 学生即是产品, 差异化战略就是通过将专业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客观环境进行差异于竞争对手的个性化整合, 致力于突出自身特质、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的调整, 以不断调整变化紧跟社会需求的变迁, 乃至迸发出超前的教育水平。
(二) 基于差异化策略的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以差异化策略来指导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这需要从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五个核心要素着手。首先是教学理念和专业文化的差异。教学理念包括专业定位、教学层次、人才质量观等;而专业文化是该专业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以群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与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种观念, 反映该学科传统和精神积淀,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被师生认同的广泛性。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对外经贸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则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通晓国际会计准则, 能在跨国企业、国内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时, 应找准在整个社会大系统、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及高校学科发展中的定位, 并据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其次, 是学科结构和研究创新方面的差异。学科建设和研究创新不仅是高校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 也与办学特色的形成、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和教学实力的提升密切相关。学科结构和研究创新的差异化可以体现在高水平的学科结构的设置、学术梯队的建设、前沿研究方向的选择、对研究创新的资金和装备投入, 与国际学术交流网络的建立等方面。而在人才队伍的差异方面, 人才队伍不仅仅指负责教学的教师, 也包括领导的治学方略和决策水平、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程度和教学科研水平以及管理队伍建设等在内。此外, 人才培养的差异。在经济社会中, 由于企业的地域性、行业特性、发展阶段等的不同, 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 在人才培养中, 各个院校面向的市场不同, 所培养的学术层次、规格、特点各异。人品培养的差异是与学校的行业背景及特色相一致的, 如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在会计人才培养中, 可能会倾向于某个特定的行业领域, 使学术在这些领域中更具有竞争性。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引入会计人才的培养中, 有利于把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转换为会计专业的竞争力及其学术的就业竞争力。最后一点, 社会声望上的差异, 显然专业的良好声誉可以带来品牌效应, 使专业具有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 专业声望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密切相关。
四、培育和提升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点
(一) 正确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专业要想生存、发展, 获取独特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位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偏向不一、层次也不一。如一般企业会需要“做会计的”, 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 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则需要“查会计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因此定位的关键是针对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分。通过市场细分, 专业能向市场提供独特的教育、教学及人才服务, 使市场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 形成自己的“利基市场”, 增强竞争优势。
(二) 塑造特色
基于差异化策略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即强调的是充分依托内部优势资源与客观环境进行差异于对手的个性化整合, 不断强化学科的优势领域, 形成自身特色, 包括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师特色、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进而以学科特色为支持, 形成核心竞争力。如在学科结构上, 应按照复合性、交叉性的发展趋势, 对现有学科专业加以整合, 以适应社会和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不断调整和发展学科专业的建设, 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和强化学科特色。
(三) 设立和实施内部激励
人员是通过差异化策略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专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因此需要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的团队, 才能不断拓展优势, 保持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施行以良性竞争为基础的内部激励机制, 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从而带动团队创新建设、促进教研人员和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 应合理的设立内部激励机制, 避免因激励机制设立不当在内部形成恶性竞争。对于不同的人员和教学科研组织, 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政策;并且应该提倡在专业内建立结构优化的人才梯队和学术团队, 形成群体优势, 营造良好的研究、创造氛围。
(四) 文化建设
组织内文化是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的, 具有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特性。在学科建设中, 形成严谨的学风、自由的学术氛围、理性的批评精神、开放进取的竞争意识以及民主、宽容的管理理念等, 对于研究高深学问, 传播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 培养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构建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应将建设独具特色的、发展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五) 合作与联盟
一方面是指高校或专业与企业、政府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院校可为企业、政府提供的丰富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 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企业、政府则可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经费、实践平台、资源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 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其次社会实践才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方式, 与用人单位形成交流互动的人才使用机制, 更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间、或不同高校的会计专业间, 由于所处的地区在地理、人文、经济、资源等方面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通过建立联盟, 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 营造品牌
品牌就好比企业的商誉, 虽然不易用价值来衡量, 但却是形成专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通过各种渠道, 包括媒体、学生、家长或其他相关机构和个人加强宣传,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须注意的是, 仅仅依靠宣传和广告只是对品牌塑造的辅助手段, 只有以优异办学质量为基础形成的专业品牌才可以获得广泛长久的社会认可, 建立更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最后, 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代和背景的不同而发展和变化。其差异化也会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而使原有的优势减弱。为此, 只有将专业核心竞争力置身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前沿, 以差异化为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J
摘要:会计专业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的专业, 面临激烈的竞争。为此, 会计专业建设应从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着手, 以差异化策略为构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 采取对策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差异化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 2010, (09) .
[3].周燕, 郑晓齐, 李汉邦.差异化战略与大学竞争优势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6) .
[4].李文, 王文武.延展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2) .
[5].王振维, 赵坤.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12) .
聚焦核心能力 助推专业成长 篇2
10月16日上午,大会开幕,由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俭国主持,华中师大一附中党委书记王忠、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萍分别致辞。陈萍主任在致辞中介绍了班主任专委会一年来的工作、分论坛的主题及班主任专委会未来工作打算,展示了班主任专委会致力于中国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责任担当和美好愿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政策法规处高学贵处长发表讲话,他强调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应具备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能力,使中华文明与文化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班主任应具有全科教学的能力,才能引導学生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主体;班主任还应具备“立德树人”的能力,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建设者。开幕式后,《中国教育学刊》周长春社长作《从经验型到科研型——班主任专业发展之路》的学术报告。周社长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起,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30年后中国的中坚力量。他认为班主任专业发展之路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同时,班主任也应重视科研,将实践智慧转为理性智慧。
16日下午,围绕班主任专业发展核心能力之积极心理幸福力、沟通力、活动创造力、自我发展力、研究力、支持保障力设立了6个分论坛,8位德育专家组织与会代表互动研讨,寻法悟道。其中,“积极心理幸福力”论坛由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陈笑弟主持。她邀请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积极教育研究室主任曾光博士为大家专业解读了何为“积极幸福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幸福力,为大家分析了中国积极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提升积极幸福力。活动创造力论坛由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韩似萍老师主持。韩老师以播放三个关于“青春教育”视频的热身活动,引出教育是对生命服务,教师应该转变立场,立足孩子的立场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行为的发生,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她又利用《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视频告诉教师创造力在新时代下的重要性,应该学会“砌墙”,而不是“守门”。“沟通能力”分论坛由江苏省特级教师王雄主持,他通过组织与会老师参与现场体验,设置问题情境等方式,让大家明白沟通不只是一种技能,更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学会沟通实际上也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社会软技能,这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之一。“研究力”分论坛由上海德育特级教师秦红主持,一个个成功的研究案例,让与会代表切身体会到研究的意义,研究会使班主任感受到工作的快乐、生命的意义;研究会使教师群体中最辛苦的群体即班主任们焕发青春,彰显活力。“特色班级打造力”由广东省中山市德育科廖诚科长主持,各位发言人的发言紧紧围绕创建特色班集体的理念、举措、成效、感悟而展开,充分展示了中山市近年来在特色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品质”“品位”和“品格”。
17号上午,陈萍主任作“班主任专业发展之核心能力建设”的主题报告。她首先对班主任核心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班主任核心能力是指班主任在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专门的关键能力,是班主任的“立业之本”。她结合自身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核心能力应该包含的规划设计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活动创造能力、积极心理辅导能力、实务研究能力、自我读悟能力。她通俗易懂的表达,饱满丰富的情绪,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让老师们真正体会到了优秀班主任的责任与担当。接着老师们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组观摩了主题班会活动。武昌实验小学五年级C班展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对话》。班会课由孩子们自主讨论形成了班会课主题,并分别从交流、回顾、探究、体验四个方面进行小组合作。从了解古代的交流方式,到寻找当今的交流工具,学生体验到了多样化交流方式的特点。最后,让学生通过体验场景表达心里话的方式,再次聚焦对话的主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体验。点评专家冯长宏副局长通过“我的班会我做主”“面向生活的对话”“明信片的故事”“风吹才能浪打”“解语花·张巧艳”五个方面对该课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10月17日下午,由《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班主任专委会副主任谢光灵及扬州邗江区实验学校副校长杨广祥、华中师大附一中扈格老师联袂主持的“名班主任大讲堂”,把本次学术年会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主讲的十二位老师从不同的主题入手,结合自身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了在建班育人过程中的草根性、创造性、示范性的实践,丰富的内容,娴熟的表达技巧,展示了非凡的班主任核心能力,令在场老师获益匪浅!
闭幕式由班主任专委会副秘书长冯长宏主持,华中师大一附中周鹏程校长致答谢词,他指出:无论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还是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早期培养,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人才培养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他对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将此次活动安排在华师一附中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期望全体代表将华师一附中当成自己的家,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最后,周鹏程校长与明年学术年会承办单位代表安徽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阚智进行会旗交接,大会顺利闭幕。
培育高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3
一、以先进办学理念为引导, 培育品牌专业
办学理念是对“如何办学“、“办什么学”的深层思考。办学理念体现高职院校主体风格与独特文化, 反映专业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办学理念正确, 对专业方向起指导作用, 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精神支持。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围绕行业需要办专业”、“围绕市场灵活调整专业”、“遵循专业成熟过程的规律”、“以学生为本展开培养工作”、“特色专业强校”等理念统筹人才培养工作。在规模扩张后, 深挖内涵, 提高办学质量, 用毕业生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培育专业品牌。
二、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找准专业定位,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设置定位合理、专业建设符合社会需求、专业方向调整及时, 是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专业定位准确, 能合理选择发展空间, 确立发展目标, 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势。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的技术水平。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他们应当是“技能型创新人才”, 有人提出:应当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
为适应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产业调整政策, 1986年我校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办学实践中,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 于2000年在已颇具行业影响力的食品加工专业基础上开设食品厂设备运行与管理专业, 后经调整定位为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该专业立足河南, 放眼沿海, 为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设备企业及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具有食品加工、设备安装、运行、管理与维护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设置开发课程
高职课程反映职业教育特点, 不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按职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设置、开发课程。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涉及食品加工、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领域, 广泛运用材料、液压与气动、单片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机拖动、食品冷冻冷藏设备、制冷设备的知识技术。在课程设置上, 兼顾“高等教育”理论要求, 理论深度广度以“够用”为度, 以“应用”为主线, 强调理论为高技能培养服务。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根据食品机械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将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课程体系, 构建“核心能力+行业能力”、“知识课程+技能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 制定了以职业为导向、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 依托我校在畜牧行业的办学优势, 突出畜产品加工特色课程, 如畜产品加工技术、肉蛋奶加工机设备等课程;突出全国速冻食品加工基地的河南速冻食品特色课程, 如食品冷冻与冷藏设备、制冷装置运行管理、制冷设备维修技术等课程;重视行业应用技术课程设置与开发, 如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
四、工学融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 工学融合、理论实践合一的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我们选择技能要求高的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制冷装置维修技术、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课程作为改革试点, 将课堂与工作合二为一, 理论与技能培训合一, 以工学融合方式开展教学。教学中, 首先以单项操作, 如制冷系统检漏、系统抽真空、系统充制冷剂、压缩机故障检测、手工电弧焊、轴承更换、线圈绕制、压力继电器检测等单一项目训练学生, 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专业课程中一个个单项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 从专业课中分解出教学项目, 如低压电器检修、单相电机检修、直流电机检修、压缩机检修、变压器检修、温控电路原理与检修、车间动力线路安装与检修、液压系统检修、常见电气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等教学项目, 现场开展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 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增加实践机会, 我们免费为学校教学、生产设备提供技术维修服务。这些年累计维修的设备包括:蒸煮锅、真空泵、光学显微镜、吊扇、排风扇、高速离心机、高速组织捣碎机、电动机、湿式深井潜水电泵、冰箱、冰柜、微波炉、电子分析天平、空气压缩机、远红外线食品烘炉、液压灌肠机、叶片式灌肠机、高压灭菌锅、多功能充气真空包装机、滚揉机、斩拌机、烟熏炉、恒温培养箱、多功能冰淇淋机、机械搅拌发酵罐、电热鼓风干燥箱等数十个品种数百件台设备。既维护了教学、生产设备完好, 又巩固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五、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 共享资源, 交流知识技能, 使双方增添了新的竞争力。良好校企关系是学校扩大社会影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撑。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与省内外众多知名食品、速冻、食品设备企业, 如双汇集团、河南思念、河南三全、河南众品、河南三鹿花花牛、南阳三色鸽、杭州 (嘉兴、湖州) 五丰、浙江今麦郎、北京千喜鹤、北京恒慧通、上海永德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按照“2+1”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最后一年到上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确保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 顶岗实习的毕业生大多数被企业选中留用, 实现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还可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信息, 及时调整职业能力培养方向, 使专业发展占据主动地位, 保持长久优势。
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
为提升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往往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却削弱了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培养。造成近年来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诚信度低、敬业精神差的现象。表现在“对利益斤斤计较, 不能吃一点亏, 眼光短浅”、“做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不顾大局”、“无视企业对自己成长的贡献, 盲目频繁调换工作岗位”、“总以为社会、企业欠自己的多, 自己付出的多”、“心神浮躁, 不能静心做事”, 缺乏应有的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从根本上反映一个民族的素养, 一个人人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校, 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很多产品的质量问题, 不是设计问题, 而是操作人员不注意职业道德造成的。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岗位的人, 就无法用心去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培养职业道德就是要把事做好, 创新是要把事做得更好。
研究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就是研究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强化这些要素, 形成有特色的品牌专业。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提高是个系统工程, 也是长期积淀过程, 需要校内各方协调、校外企业合作来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谢川.对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07, (5) .
[2]何建雄.专业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的生命力[J].中国培训, 2003, (10) .
核心专业 篇4
工商系 财经教研室
1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定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要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会计核心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要以会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强调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从整体上突出以应用能力为目标,体现对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使课程标准符合会计职业标准;要充分考虑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由此我院财经教研室会计专业将《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六门课程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
2 企业对核心课程质量反馈意见
我院对包括中诚信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合作企业进行调研,通过文件调查、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要求企业对我院会计专业核心企业提意见,给建议。大多数企业表示我院设定的会计核心课较合理,均为日常工作中的基础,作为一位职业会计人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但也针对我院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2.1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
大部分企业都反映刚毕业的会计学生普通对实务操作较为陌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上手独立进行操作。以税务操作为例,应届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对抄税、报税、买票、开票这些作为简单的操作都需要老会计手把手教学。从中反映出在核心教学中,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岗位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学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2.2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色教学
大部分受访企业均表示我院会计教学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教学。我院设定的六门核心课程都是围绕新会计准则进行,而新会计准则是针对上市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鼓励执行,而非强制执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企业的特点,其日常的财务的工作更为琐碎灵活。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教材中的一些章节,例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这些章节对中小企业的日常工作基本不涉及,因为受访企
业均提出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日后就业方向,针对中小企业能用得上的知识较强巩固,对于一些用不上的理论,减少教学时间。
3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措施
3.1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项目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2)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与实训基地及各中小型企业加强紧密合作,包括合作开发教材、合作建设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及培训任务、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等。
3.2 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
(1)通过企业实践、学术交流和学历学位进修等多种方式,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对专业课教师每年要有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训练的能力;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职教水平高、有特色的院校进行访问、学术交流和学历学位进修,以此培养一批各有所长的专业骨干教师。
(2)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一批会计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能学到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3)通过加强教研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学服务能力。科研工作的重点是专业与课程改革、特色教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等教改项目及应用技术研究。同时建立科研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科研素质和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
(4)在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下,带动专业群内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与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将特色建设专业的教
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广到其它专业教学活动中来,带动专业群内相关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3 突出本专业侧重面向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突出为中小企业培养以会计核算能力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训的监督管理,提高实训效果。
(2)开发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工学结合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结合会计主要岗位设置模块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要求对原有传统教材进行整合。因此,课程内容的整合也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使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为能更针对中小企业岗位服务。由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固化,相关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固定,而课程整合是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改革,这就要求根据整合后课程的特点,努力开发校本教材,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目前,教学中已开发的教材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会计》和《会计英语》,其他相关教材的编写也在积极组织中。
《基础会计》课程是以突出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点,培养学生掌握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根据财会职业岗位群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按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企业财产的清查———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实务操作流程进行;体现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记账岗位、报表岗位等的基本规范和任职要求。基于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教材应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特色,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能力、知识、素质目标;根据会计岗位工作流程,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考核方案。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课程整合时,探索会计岗位模块化教学模式,按实践工作岗位设置财产物资会计岗位实务、职工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实务、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实务等教学模块,教学中模拟岗位核算实务,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课堂讲授与操作训练同步。
另外,当前企业会计岗位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报税、纳税,税收与会计工作联系紧密。从企业及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企业财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税收类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而目前税法课偏重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税务会计课侧重会计处理,《纳税会计》课程是对《税收》与《税务会计》的整合,重点介绍税收法规、企业纳税申报的基本程序及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等,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3.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会计又是一种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注意到了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仍缺乏合理安排。高职会计专业在日常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如我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原理论教学时间持续两个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两周完成,教学实施的结果仍偏重于理论教学。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难以适应具体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时,大力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积极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树立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课内实践、专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渗透实践课程于现有教学计划。在实践中,对会计专业采用“三层双轨递进式”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其中“三层”是指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双轨”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递进式”是指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分阶段达成课程预期目标。通过“会计循环实训—财务会计单项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软件操作实训—纳税业务实训—审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商务情景实战训练—顶岗实习”等十个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这种按不同课程目标要求分层次、分阶段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配套、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4 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个方法
4.1 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会计专业的上岗实习一直以来就是实践教学的瓶颈,模拟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高
职会计专业应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积极营造现代化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环境,努力实现校企同步核算,更好地实现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
4.2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复杂,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并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课本知识,教学环节也是传统的回顾旧课、引入新内容、开始新课、小结、布置作业等传统模式,整合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练,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此外,还要鼓励并规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社会调查,并将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确保教师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核心专业 篇5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英语专业 培养策略
一、前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是可迁移的"促进性的"一般性的技能,是伴随人终身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近年来在就业市场上遇到冲击。英语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保障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的需要,更是增强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措施。
二、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存在基础知识不过硬、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岗位工作等现象。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远远不及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方面。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出现知识内容散乱、技能较弱、不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等问题,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这类现象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行业所需的技术能力型的人才,培养在本专业职业领域内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均强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英语专业所定的培养目标存在误区:(1)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过于强调岗位操作中实际所需技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的培训,教学内容没有广度及深度。
2.缺乏优秀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缺乏“双师型”综合教师人才,教师大部分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专业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模式落后,无法培养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好的学生。
3.教学的手段及设施落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及练习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导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学效果不佳。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员,已经不符合外贸公司所需人才的要求。
4.学生专业实践指导不到位。高职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实践主要采取校园模拟的实习和实训,以及毕业前的专业实习实训。因为实习单位、实习地域和实习岗位都较分散,因此,学校对于生的实习状况管理不到位,缺乏对其的监管督导,便降低了实习的质量。
三、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1.科学安排课程设置。课程的确定首先要符合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原则。通过对市场、企事业单位、往届毕业生的调研,充分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进行课程开发,并形成课程体系。教学中要体现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结合的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能力。
2.储备强大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高职学校应创造条件使教师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组织教师进行定期专业培训,还可以利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的机会,对企业进行调研,为课堂教学收集第一手资料,组织到企业实践,增加教师的专业实践机会,深入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方式。
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现实要求。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内容及课堂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会他们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务中提高交际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學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4.进行校内外联合实训。加强校内实训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校内实训体系。校内实训基地、校内专业模拟实训室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技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的职业实际操作能力。创建校内模拟实训室,安装各种多媒体设备及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真实职场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完成商务活动模拟训练。
总之,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系统性原则。基于高职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语言类专业学生部分能力较为薄弱的情况,学校及专业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有意识地对职业核心能力加以训练,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 (2):4-8.
[2]是文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93-95.
[3]田晓芳.外语教学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8):56-58.
[4]吴芳.试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15.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篇6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项目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例,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 使其在辅助教师教学和辅助学生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克服以往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不突出的缺陷, 改变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 丰富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 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具体地说,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1.1 推动“教”与“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教学过程本身, 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述转变为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的教学组织, 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能动作用。
1.2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效果
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学习的习惯和规律。我们主动顺应这种规律,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使用, 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的信息化, 改变以往的基于讲义和板书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模式, 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地“听”来学习, 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来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记忆遵循一定的规律:耳———听, 接受信息的20%;眼———看, 接受信息的30%;耳+眼———听+看, 接受信息的50%;耳+眼+嘴———听+看+说, 接受信息的70%;耳+眼+动手———听+看+操作, 接受信息的90%。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 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从业者从事某一行业必须具有这一行业的职业素养, 才能在这一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者, 职业生涯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针对房地产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对从业者具体要求, 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克服以往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不突出的缺陷, 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产品是学生, 教师的产品是课程 (优质资源)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与学的资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绩效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对教师本人和接受教育者都有重要的意义, 还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对教师本人的意义
教师既是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者, 又是使用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对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加工、集成, 形成稳定的可以辅助教学的资源, 减少教师大量重复性劳动。改变以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 丰富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 使课堂教学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 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2 对学生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 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认知灵活性学习,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和资源进行良好的组织, 可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另外, 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的内容贴近房地产职业工作实际,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提高。通过房地产估价等课程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应用前后对比发现, 在试题难度相当的情况下, 较多地使用课程教学资源后, 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提高, 高分数段成绩人数增加。 (2) 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由于教学中较多地使用基于职业情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增加了学生的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专业综合实习和定岗实习过程中较快地适应工作, 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3) 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通过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服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 使学生们不仅学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服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学到工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需要承担的职业责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小组讨论和工作成果汇报, 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共赢思维。通过多种形式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 对于提升学生的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市场营销业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10月, 房地产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首届高职房地产业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综合一等奖。
2.3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门核心课程一般都有一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牵头组成的课程组, 课程组成员共同开发建设的教学资源共享后, 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课程建设的良好机制。
3 结论
依照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实施的整体方案,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 并在2011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 实现了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转变。
3.1 备课模式的转变
备课模式由传统的挖掘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写讲义的模式, 转变为深度挖掘各类教学素材, 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制作形式新颖的多媒体课件, 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 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像房地产经纪服务具体工作情景再现等需要依托多媒体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 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的思考。课件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在课外对学生起到自学辅导, 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课堂的45分钟有了足够的延伸。
3.2 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 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由以往的基于讲义和板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素材教学资源、对体现房地产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核心课程的试题资源以及核心课程典型案例教学资源等的建设与应用, 改变以前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 大大丰富了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 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述转变为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组织。有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房地产职业工作实际, 改变学生有知识而能力不足的状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把房地产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融入核心课程中, 为学生今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做铺垫。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等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 使学生们不仅学到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学到工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需要承担的职业责任。
3.3 考核方式的转变
通过试题库的建设, 为有效解决教考分离的难题奠定基础。利用计算机进行试卷的生成并逐步积累形成有效的试题库, 不仅可以克服个人命题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 而且保证了命题组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试题和试卷的管理将变得高效而便捷, 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使试卷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更好地发挥试题在检测教学质量以及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对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突出了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和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 应当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网上教学资源, 积极探索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新模式, 积极搜集和制作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 .
核心专业 篇7
一、两类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比较
(一) 培养方案比较
传统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能在教育、经贸、外事、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掌握与国际商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国际贸易、商务管理、金融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二者相比较可知, 传统英语专业较看重学生: (1)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2) 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3) 有一定的阅读和分析鉴赏各种体裁的英语原著的能力; (4) 了解我国国情和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和现状; (5) 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商务英语专业则更注重学生: (1) 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专业能力; (2) 熟悉和掌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 (3) 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国际贸易、商法、金融、营销、电商等工作。
(二) 核心课程比较
以浙江工商大学2014级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为参考, 其低年级 (一、二年级) 的核心课程均以专业基础课为主, 与英语教学大纲相匹配, 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两专业共同核心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语音实践、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语法实践等。有所区别的是, 商务英语专业更侧重于学生对基础商务知识的掌握, 口语与阅读均为商务方面, 并增设了综合商务英语课程。
不同于低年级对英语基础技能的培养, 两专业高年级 (三、四年级) 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涉及英语文化、语言学的深层次课程, 二是专门用途英语。传统英语专业更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掌握, 而商务英语专业偏向商务方向的专门用途英语, 二者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的不同主要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如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导论等课程偏重于学生对于文化、文学类知识的掌握, 这类必修课在商务英语专业则为选修。反之, 国际营销英语、国际物流英语则是典型的商务方向英语, 在传统英语专业则为选修。在实践类课程方面, 商务英语专业对实践类课程更为重视, 而传统英语专业则更多地注重语言文学能力。二者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也均与其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 侧重能力比较
在低年级教学中, 二者均采用通用英语 (EGP) 培养模式, 即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课为主,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能力。而在高年级教学中, 两专业采用专门用途英语 (ESP) 培养模式, 其所测重的学生能力培养则有较大差异。传统英语专业侧重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课程, 旨在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英语国家语言文化, 偏重于学术。而商务英语专业则以商务方向英语为主, 如商贸、物流等, 更注重学生对于商务方面知识的熟练运用。
二、结论与建议
分析传统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难发现, 传统英语专业主要是基础能力的反复锻炼与文学知识的培养, 而对其他专业知识涉及甚少。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语言基础能力, 但是由于缺少对商贸、金融、财会等专业知识的了解, 在就业市场上仍是“弱势群体”。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可以借鉴Williams和Burden在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上的观点, 通用英语 (EGP) 与专门用途英语 (ESP) 嫁接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Williams.M.&R.L.Burden, 1997) 。除了开设以听说读写为主的基础课程外, 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方向开设其他的专业课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而相比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生,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在课程设置中, 商务英语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还涉及了相关的商务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英语专业发展以来比较成功的案例, 有利于让学生成为21世纪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实现“全人教育”。但是,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商务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注意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和能力;在重视商务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 真正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融合及经济的发展, 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的传统英语专业受到组合型专业的挑战。本文对传统英语专业和组合型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式及核心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英语,商务英语,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Williams.M.&R.L.Burden.Psychol ogy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篇8
1. 理念不够先进, 难以贯穿全程
在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 虽然财经类专业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学生主体、德育为先、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工科专业相比较, 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 文经类专业并没有很好地将先进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自觉教学实践。核心课改方案设计不足, 缺少创新和特色, 造成了部分财经管理类核心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 甚至无法实施的局面。
2. 改革探索不够, 内容交叉重复
部分课改人员分兵作战, 课程改革单独进行, 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开发纸上谈兵, 不能集思广益, 形成合力效应;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效果不佳, 提练形成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 难以形成整体效果;课程改革立项不足, 研究不够, 缺乏有针对性的课改研究, 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知其型不知其髓, 形似神不像。
3. 课改思路不清, 任务重点不明
一是教师对核心课程改革的目标把握不到位, 对课改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联度理解不到位, 导致思路不清。课程改革没有实现教育专家主导教学体系向技术专家主导转变, 没有很好实现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二是核心课程资源目标水平设计较低, 课程评价、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建设、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实施等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具体, 可操作性差, 课程改革任务难以实施。
4. 双师教师匮乏, 课改难出效果
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 需要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而财经专业的一些“双师型”教师并非真正具有实践工作能力, 而是将持有“双证”的教师认定为“双师”教师。这些所谓的“双师”教师, 一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对口;二是持证教师完全通过考试取得资格, 并没有较好的实践经验。真正“双师”教师匮乏现象, 使课改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5. 管理制度缺失, 难成良性机制
由于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不够, 无经验, 再加之教师上课工作量大积积极性不高, 没有形成财经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相关规章或制度。如缺少核心课程改革原则、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管理办法、核心课程改革奖惩条例、核心课程改革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核心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求、核心课程考试考核办法等规范化的管理文件, 不能具体有效指导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施, 改革效果不明显。
二、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 不断更新课改理念, 实现转变, 做好对接
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设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理念,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以过程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评价理念, 并将上述理念融入到教师的课程改革实践中, 实现“三个转变、五个对接”。“三个转变”即教育专家主导向技术专家主导转变, 学科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向任务引领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转变, 知识体系为基础向能力体系为基础转变;“五个对接”即专业与职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2. 博采众长,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国外有许多成功的课程教学模式, 如德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教学医院”模式, 由于宏观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别, 这些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所有专业和课程。财经类专业课程改革, 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利用先进的理念, 在吸收国外职教经验基础上, 结合本国、本校及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 在扬弃的基础上改革,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3. 专兼结合, 做好核心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
组建由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 共同开展调研分析, 设计课程改革方案。摸清企业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了解职业资格和职业综合能力要求, 并据此进行分析, 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改革方案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程序、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步骤、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等。
4. 细化课程标准, 强化资源库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课程标准是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 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因此, 细化的课程标准, 应关心课程目标、课程的改革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及如何利用课程所处的优势,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其中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校企合作加强教学资源库和教材建设, 更好地把职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结合起来, 为完成“自然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奠定基础。
5. 完善制度开展试点, 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一是学校要制定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激励性政策和指导性文件, 调动课改积极性, 指导教师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学校应建立核心课程定期检查、论证与评比制度, 对于课改效果好的, 要给予额外奖例, 并做为示范, 引导、指导和带动其他核心课程改革。二是对财经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试点, 完善优化课改方案。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改革课程的试点工作, 给予改革课程教师和试点班级学生特殊的教学运行政策和课时补贴办法, 加强检查、指导, 不断完善优化课程改革方案。三是培育凝炼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特色, 搞好课程示范化建设。学校要制定核心课程改革培育措施, 帮助各核心课程建设小组论证课程特色, 形成课程改革成果, 宣传推广共享, 带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 真正发挥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6. 校企合作, 融入企业文化,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实施环境
学校要按照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 融入行业、企业和职业要素,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引企入校或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仿真性的会计模拟室、营销模拟室、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等, 做好学习区、实训区、资料区的设计, 做好相应的案例、模拟实训软件准备, 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训练职业能力, 达到“教学做练”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职业能力。
摘要: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 是教学改革的难点,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文章就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建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财经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范雪, 蕾钱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 (6)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方案 篇9
1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服务企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专业各项教学改革,即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
一方面,从课程教学体系上看,针对电子商务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设计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训课程体系。改变现在的“计算机+商务+简单实训”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从教学方法上看,要充分利用各种案例、课堂演示等手段使课堂活起来,把学生真正变成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入顶岗实习的教学手段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
2 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开发、设计、改革
未来电子商务将呈现多种发展趋势。目前各行各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求贤若渴。企业行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把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专项化、模块化,任务化、项目化,行成人才培养能力集。依此来确定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体系,形成动态的能力模块。形成工与学的交替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确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3 分析就业岗位,明确电子商务职业典型工作任务
电子商务专业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进一步紧紧围绕“解决岗位实际问题”核心目标开展广泛的调研,从“三个N”(N指专家、企业、学校的个数)到“四个N”(N指专家、企业、学校、学生的个数)转变。据此确定出适合高职电子商务学生层次的五个就业岗位群:网站建设与维护岗位、网络营销岗位、电子支付岗位、物流管理岗位、其他应用岗位。确定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相应的能力体系,这些能力的培养将随每年调研的新结果做出动态调整。
4 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4.1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理论教学模式。丢弃传统的计算机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各占一半的模式,创立新的符合电子商务这个专业的教学模式。把专业细分为模块:商务方向(网络营销)、网络服务、终端应用、计算机方向等。具体地说,学生应具备搭建企业网上信息平台的能力,即指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维护;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的能力,即指构成了网络营销的实质内容。这是两条主线。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交叉现象比较严重。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在电子商务概论中没有必要重复讲解。要把学生培养成“会经营、懂财务、能公关”的人才。同时还要给予学生精神食粮,如一定水准的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做客户的好朋友使客户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
4.2 整改与开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传统的软件模拟实训、学生在实习机房利用软件进行模块式的练习,通过练习使学习熟练操作过程(如Dreamweaver、Front Page、ASP和网上相应的模块操作等)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等这些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而这些课堂教学、实训室练习远远不够,必须从课堂走向企业进入顶岗实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掌握多项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包括网上店铺、跨境店铺注册操作、海外市场调研、跨境电商选品、产品定价、产品发布、店铺推广与运营、采购和订单管理、售后服务及客户维护等业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以及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工作品质,为学生走上电商工作岗位和跨境电商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实际体会一个网上经营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顶岗实习管理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对学生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如店铺的准备工作、完善店铺信息、熟悉系统功能、产品拍照、图片处理等。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他们的设计技巧、推销手段、活动方式等。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第二,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电子商务方面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经营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员工的基本心态、企业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企业,增强适应能力。第三,以“研究者”的身份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通过“双向选择”(指定、自定)方式确定一些课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利用实习机会深入技术管理,了解经营技术,认识经营管理,关注最新行业动态,有准备地进行各种专题的电商行业调研,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报告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实习效果。顶岗实习能达到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一段时期的顶岗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经营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使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一些学生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实习总结。教学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实习配合了所在单位的工作。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实习基地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直至参与企业管理,成为一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实习学生的精神风貌及工作能力受到了企业领导与工作人员的普遍好评,在每次实习欢送会上,都会出现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而几乎所有单位领导都表示,欢迎内蒙古自治区商贸职业学院以后能继续向该单位派出实习学生。教实践证明,教学实习适应本专业特点,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它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3 确立“零适应期”的教学理念
我们提倡顶岗实习这样培训式的教学模式、“零适应期”教育理念,以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导入仿真教学与培训,激发学生的经营创新能力。期望通过导入“零适应期”教育理念,使电子商务的教学回归实践,体现商科教育鲜明的特色。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间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5 电子商务专业整改的内容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初步确定订单培养的方向和合作对象,完善教学计划。第二,压缩理论课时,整合实训课程,提高实践环节课时比例,改革实践环节的考核方法。第三,积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和3~5家的校外实训单位建立卓有成效的合作。第四,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电子商务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全面推广“实践主导型”课程建设。第六,6、对本专业的主要课程进行“实践主导型”的教学改革。第七,完善电子商务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创建多功能电子商务实训室,完成网络分销实验软件及EDI模拟软件的购置,与跨境电子商务相结合。第八,加强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张福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研究[J].职教资讯,2012(9).
学校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篇10
一、关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在学校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对其他的价值起到了统摄和引导作用。换言之,它是学校诸多价值观中最基础的、而且是不同价值主体共同认可、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
从组织结构上看,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这个培养人的组织所应当遵循的价值观念。其性质不是个体的而是组织的,是这个组织所有成员必须信奉的信条。
从内容构成上看,学校作为规范化的教育组织,它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在这个组织系统中,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或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必然包括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价值原则,但人才培养目标还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蓝图,也即回答不了“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因此学校还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也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学校核心价值观即学校的教育哲学,它从组织文化的氛围上,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是学校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教育信仰。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每一个成员共同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的信仰和追求,是对办学理念、校长办学思想以及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核心价值观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到底有没关系?其实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有关系,认为学校的精神追求对自己影响很大。那么学校核心价值观究竟引领教师哪些专业方面的发展呢?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素质结构,不同的专家有不同解读,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申继亮则有“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自我监控、教学行为与策略”之说。 但无论如何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情感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研究发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思想的引领,它坚定了教师的专业理想,促使教师主体性发展。
“依靠官僚体制的力量只可获得片刻的改进,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的主动性则可保长治久安。”中山纪念中学的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承载着无数少年梦想的中山纪念中学,有着博爱、包容、后来居上等高尚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内心会不自觉地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伴随岁月的沉淀,在自己的专业上努力成为高雅之士、儒雅之师”。
“价值观构成文化结构的核心内容,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穿透力,不仅影响人们做什么,而且影响人们如何做。”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观念认同的过程为前提的。有了观念的认同,中山纪念中学教师便有了自己的专业理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崇高的追求,并能将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范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基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要有共同的学校愿景,形成自己核心的价值观念,使每一位教师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具备强大思想和精神动力,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前进的方向,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在专业上自我更新,追求积极主动发展。
2.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行动的基础,它丰富了教师的专业情怀,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
中山纪念中学的核心价值观,如博爱、包容、爱国情怀,愈挫愈勇、后来居上、服务人类、全球视野等精神使得中山纪念中学教师具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浑身散发着儒雅的学者气质。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浸染、渗透、引领,使得中山纪念中学教师整体上具有一种文化气质和学者情怀。学校有一批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老师,他们的专业学识和人格素养唤醒了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学校核心价值的引领,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上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与学习观,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师生关系实现了由“师道尊严”到“民主、平等、和谐”的转变,突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在人才观上实现了由传统的“标准件”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学校课程丰富开放、贴近学生生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要树立突出发展学生个性的学生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树立构建未来国民素质的课程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树立强调学生的全体性和发展的全面性的质量观。
3.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指南,它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品质,促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不断进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主观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途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于自我需求,基于自愿、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组织强调教师的共同进步和自我实现。教师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其专业发展不是以评价、甄别为目的,而是以“扶助”教师成长为归旨。教师们意识到,正因为中山纪念中学是名校,而不是一所普通学校,学校本身对教学质量方面的要求高,所以他们会感到有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学生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主动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所学校真正的魅力,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中山纪念中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拓宽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自然而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专业的发展也必然会由“封闭”转向“开放”。
核心专业 篇11
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适应岗位 (群) 就业为目标, 加强岗位针对性, 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要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核心课程的设计, 要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 要以会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 强调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从整体上突出以应用能力为目标, 体现对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 使课程标准符合会计职业标准;要充分考虑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由此确定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使学历证书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教学内容按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进行更新和调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整合重点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1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 高职会计专业也应该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1.2 课程整合应注意与培养目标一致
由于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职毕业生不仅需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更需要具有某一岗位 (群) 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而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 加强技能训练, 理论以够用为宜。
1.3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
《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即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 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加考试获得。因此, 高职会计专业应大力推行“双证制”, 在课程内容整合时, 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 提高获证率。
2 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要求
2.1 体现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结果, 是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后需要达到或获取的知识能力等。因此,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 首先要满足学生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取向;其次要开发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同时为企业培养真正实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强化这种观念意识, 就要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会计行业不同人才的需求规律, 预测行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的职责要求。通过分析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并进行充分的调查, 再考虑学习者自身的素质、课程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学校的条件等, 确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
2.2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整合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课程目标, 选择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在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 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知识选择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组织, 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 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 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 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因此, 要强调以能力需要进行知识的有机整合来确定课程内容, 其整合的关键是要在深入分析被整合课程的内涵, 有取有舍、有得有失, 形成有机整合。关于实践课程的能力训练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确定核心技能和一般技能分层次、重点进行不同的训练。
3 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的实践
3.1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跟踪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完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 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 按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开展项目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 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 实现工学交替。
(2) 校企合作, 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与实训基地及各中小型企业加强紧密合作, 包括合作开发教材、合作建设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及培训任务、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等。
3.2 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
(1) 通过企业实践、学术交流和学历学位进修等多种方式, 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对专业课教师每年要有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训练的能力;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职教水平高、有特色的院校进行访问、学术交流和学历学位进修, 以此培养一批各有所长的专业骨干教师。
(2) 加强校企合作, 聘请一批会计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使学生能学到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3) 通过加强教研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学服务能力。科研工作的重点是专业与课程改革、特色教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等教改项目及应用技术研究。同时建立科研激励制度,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促进教师科研素质和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
(4) 在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下, 带动专业群内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与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 将特色建设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广到其它专业教学活动中来, 带动专业群内相关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3 建设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 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照会计职业岗位要求, 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会计岗位进行深入分析, 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会计行动领域, 归纳总结学习领域,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同时兼顾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需求, 把会计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内容融入专业教学, 实现“岗证一体”。
(2) 突出本专业侧重面向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突出为中小企业培养以会计核算能力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坚持理论够用, 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训的监督管理, 提高实训效果。
(3) 开发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工学结合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结合会计主要岗位设置模块课程, 设置模块化课程要求对原有传统教材进行整合。因此, 课程内容的整合也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 通过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使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为专业能力服务。由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固化, 相关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固定, 而课程整合是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改革, 这就要求根据整合后课程的特点, 努力开发校本教材, 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 要求我们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目前, 教学中已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出纳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核算》、《电算化会计》、《会计综合实训》, 其他相关教材的编写也在积极组织中。
《基础会计》课程是以突出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点, 培养学生掌握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根据财会职业岗位群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特点, 《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按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企业财产的清查——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实务操作流程进行;体现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记账岗位、报表岗位等的基本规范和任职要求。基于会计职业岗位要求, 教材应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特色, 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设计能力、知识、素质目标;根据会计岗位工作流程, 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 设计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 设计考核方案。
《企业会计实务》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在课程整合时, 探索会计岗位模块化教学模式, 按实践工作岗位设置财产物资会计岗位实务、职工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实务、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实务等教学模块, 教学中模拟岗位核算实务, 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课堂讲授与操作训练同步。
《成本核算与分析》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具有成本会计人才必备的成本会计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成本会计》的课程设计以成本核算流程为主线, 以仿真成本会计资料的演练和操作为重点, 以此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进行计量、评估、预测、分析和决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当前企业理财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初步适应各种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财务管理》教材设计要体现讲授、讨论、案例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现实的方案设计、报告分析、科研活动等课后训练模式,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另外, 当前企业会计岗位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报税、纳税, 税收与会计工作联系紧密。从企业及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 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企业财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税收类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而目前税法课偏重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 税务会计课侧重会计处理, 《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是对《税收》与《税务会计》的整合, 重点介绍税收法规、企业纳税申报的基本程序及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等, 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3.4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而会计又是一种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在以往的教学中,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注意到了实践教学, 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仍缺乏合理安排。高职会计专业在日常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如我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实务》, 原理论教学时间持续两个学期, 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两周完成, 教学实施的结果仍偏重于理论教学。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难以适应具体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 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时, 大力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积极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 树立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将课内实践、专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渗透实践课程于现有教学计划。在实践中, 对会计专业采用“三层双轨递进式”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其中“三层”是指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双轨”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递进式”是指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分阶段达成课程预期目标。通过“会计循环实训—财务会计单项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软件操作实训—纳税业务实训—审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商务情景实战训练—顶岗实习”等十个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这种按不同课程目标要求分层次、分阶段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配套、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4 提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个方法
4.1 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
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 会计专业的上岗实习一直以来就是实践教学的瓶颈, 模拟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高职会计专业应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 积极营造现代化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环境, 努力实现校企同步核算, 更好地实现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
4.2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复杂, 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 并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课本知识, 教学环节也是传统的回顾旧课、引入新内容、开始新课、小结、布置作业等传统模式, 整合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练, 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此外, 还要鼓励并规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社会调查, 并将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确保教师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4.3 实施动态的课程评价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学习几个部分。必须吸纳和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 实施校企结合的评价。必须落实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的待遇, 建立可持续的评价机制, 才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质量。其首要问题是采用符合高职教育性质与特点的课程评价标准, 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机多元整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 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方法。在评价过程中, 注重评价的能力要素应采用最适合的、相关的评价方法, 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覆盖相关多种能力要素, 而不是针对个别能力分别孤立进行的评价。同时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挂钩, 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
另外, 要注重毕业生跟踪调查, 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不断完善课程整合。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对岗位技能的需求有自己的切身体会, 而且他们也比较熟悉学校的课程设置, 容易发现缺陷和问题, 所以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对反馈回的信息科学地展开分析, 将有效地促进课程整合。同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还应诚邀各行业会计专家、骨干及注册会计师等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推动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整合。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 使课程标准符合会计职业标准;要充分考虑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由此确定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使学历证书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王建锋, 吴新燕.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6) .
【核心专业】推荐阅读:
核心专业素养05-19
专业核心能力11-01
营销专业核心能力06-14
信管专业核心能力09-17
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10-30
核心能力培养护理专业论文07-05
关于产品经理核心专业能力的思考08-18
安全工程专业适合发表论文的核心期刊07-22
核心本质10-23
岗位核心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