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习惯

2024-10-12

观察习惯(精选11篇)

观察习惯 篇1

许多学生在写记人状物描景之类的文章时总是感到无从下笔, 不知到底该写些什么。有时虽然写了, 也总是千人一面, 根本不能写出人物或者事物的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注意观察, 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写作素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如果没有积累足够多的素材, 是不可能写出绘声绘色的作品来的。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呢?重要的途径就是观察。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源泉;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为本, 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 就谈不上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少著名作家也都十分重视观察, 契诃夫说:“作家必须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我们作家的本分就在于观察一切, 注意一切。”由此可见, 仔细观察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章写得好不好, 实际上不是一个“写”的问题, 而是一个观察的问题, 学会了观察, 并注意积累, 写作自然也就不难了。作为教师, 应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因此, 观察习惯的养成、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提高写作能力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观察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的前提是“注意”, 但人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的,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 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 才会集中注意力, 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在教学实践中,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 故事引导法

观察之初,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有一个秀才在家里闷闷不乐, 他怀孕的妻子问他怎么啦, 他说写不出文章来。他妻子说:“你写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 我写文章却是腹中空空, 当然比你生孩子难啊。”这个故事令人忍俊不禁, 可以让学生明白, 没有写作素材, 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此外,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极具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 科学上的许多发现来源于对事物的细微观察, 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 都是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 从而激起学生主动、细心观察的欲望。

2. 目标指引法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是否明确。一般性的感知不可能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就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目的愈明确, 就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去感知事物, 因而观察就愈清晰。反之, 观察目的不明确, 东张西望, 抓不住重点, 不仅对观察力的培养无益, 反而会形成左顾右盼、熟视无睹、心不在焉的懒散作风。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学生春游, 把学生分成两组, 对其中一组说明了这次春游的目的是写一篇游记, 而对另一组学生则什么也没讲, 春游结束后才告诉他要写关于春游的文章。结果, 从作文的情况来看, 两组学生观察的效果大不一样。第一组学生都写了一千多字以上的文章, 而且内容丰富, 语言生动。而第二组学生最多也只能写几百字, 更有甚者, 有的只写了几句简单的话。不言而喻, 明确的观察目的是提高观察效果的前提,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是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条件。

3. 游戏测试法

教师每天早上利用5~10分钟时间出几道跟观察有关的测试题考考学生, 对细心观察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测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等来设计, 并有一定的主题。比如让低年级的小学生说说:教学楼的每一层有几个台阶?你家门前有几棵树?在上学的路上, 看见了几个人?等等, 这些测试题都是引导小学生从数量上去进行观察。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小学生更是如此。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 学生会主动去观察, 以便争取在测试时获得好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 学生会对事物的数量特别感兴趣, 看到任何事物都可能会去数一数。当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后, 可以进行下一个主题的训练。比如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 测试题可以越来越复杂, 主题越来越广泛, 测试的形式也可以越来越多样化, 可以由教师测试学生变为学生之间的互相测试, 甚至可以由学生对老师进行测试。

4. 模仿表演法

模仿, 就是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比如模仿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 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动作等。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即兴模仿, 也可以是回忆模仿。即兴模仿是指提供一定的模仿对象, 让学生观察后当场进行模仿, 回忆模仿是指回忆平时观察到的场景并模仿当时的情景, 比如说爷爷看报、妈妈织毛衣、同学写字, 等等。要做到活灵活现地模仿、表演, 关键是要做到细心观察, 通过超级模仿秀等活动, 既可以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5. 即兴演讲法

首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 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 将观察所得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描述出来。这样,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6. 开心练笔法

写作训练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写“校园晨曲”“街头即景”“长街夜色”等记叙文, 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景物的变化记录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平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在日记本上, 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写。老师不定时抽查, 每次查阅后认真总结, 对写作态度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 以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7. 社会实践法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小学、初中的学生饲养并观察小动物, 如观察小鸡的出生过程, 观察蚕的生长, 观察金鱼的活动;或栽种花草树木, 观察它们的成长变化过程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方法远不只这些, 作为教师, 要有敏锐的眼睛和深刻的大脑, 现实生活中, 我们要经常思考, 才能诱导出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给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善于观察

教会学生观察, 提高学生观察力, 训练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 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正确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便得不到好的培养, 因此,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尤为重要。因此, 在指导观察的过程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如观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抓住事物特征。 (2) 选定观察位置。 (3) 确定观察顺序。 (4) 调动一切感觉器官。 (5) 展开想象。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 起初必须进行单项训练, 当学生对各种观察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 可以进行综合训练, 也就是指导学生在观察时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看就看个清楚, 听就听个明白, 闻要闻得透彻, 尝要尝出真味, 就是想也要想出个所以然, 想出深度。记得我曾指导学生对一颗带壳花生进行观察,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花生的外形特征, 如形状、大小、颜色等各方面对花生进行整体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完外壳后, 再将花生剥开, 对花生的内部进行观察。每观察一步, 我便让学生看一看, 摸一摸, 闻一闻;观察内部时, 还让学生尝一尝;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 比如想象花生的外形像什么, 花生那粗糙的外衣像什么, 花生的外壳为什么会是凹凸不平呢, 花生的嘴巴尖尖的, 像什么, 它会用小小的嘴跟我们说些什么, 由花生朴实的外表你联想到了哪些人, 等等。所以即使是观察一颗小小的花生, 也需要多种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生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 那么在观察时便会得心应手, 从观察中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系统, 更加全面, 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 从而对维持学生的观察兴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观察情境, 让学生便于观察

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是要靠日积月累的, 要给学生创设易于长期观察的环境, 让学生不间断地观察, 并在不断的观察中建立起观察的习惯, 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力。

(1)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课堂观察情境。比如将教材中的插图放大成教学挂图, 并指导学生观察;尽可能将教材中所提到的事物变成实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等。

(2) 结合课余生活创设课外观察情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观察时机, 引导学生随机观察。如下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体育活动, 开展活动的同时, 让同学们注意观察活动场面、人物表现,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等;双休日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 观察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等。

(3) 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系, 指导家长在家里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比如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 穿着打扮, 脾气个性等;看电视时注意观察电视中的人物、事物;吃水果时指导孩子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从外到内、从颜色形状到味道对水果进行观察;农村的孩子可以观察家中饲养的动物、菜地里种的蔬菜、田野里种的庄稼等;城里的孩子可以养一些小动物同时进行跟踪观察, 并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双休日或节假日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去感受, 去体验, 去思考。

总之,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 真正有“生活”的人, 不是经历过某单一生活的人, 而是在经历某单一生活时, 能从艺术的角度观察和思考这种生活的人。从艺术的角度观察, 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专注地观察, 而且要把这种观察养成习惯, 无论走到哪里, 你要竖起耳朵, 睁开眼睛, 像哨兵似的警觉。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专注地观察, 正是发现的先导。而观察力的形成, 并非一日之功, 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加强训练, 让观察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从观察中发现世界的奥妙, 获得无穷的乐趣,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一来, 学生在写作时定会信手拈来, 文如泉涌, 妙笔生花。

摘要:观察习惯的养成、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及提高写作能力均具有重大意义。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靠日积月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创设观察情景, 让学生便于观察。专注地观察是发现的先导, 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

关键词:观察,习惯,养成,教育

观察习惯 篇2

观察方式:个案观察 观察对象:马兆启小朋友(中一班)

观察周期:根据马兆启小朋友进餐习惯逐渐养成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大概一个星期左右。

第一阶段:

时间:9月12日

行为记录:

今天,老师把饭分好了,小朋友开始吃饭。马兆启小朋友,歪歪扭扭的坐在板凳上,一只手拿着勺子把儿的最顶端,不停的左右来回晃勺子。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将餐盘有菜的一边转向自己,用勺子舀起一根 菜放到嘴里,接着用另一只手抓起几粒米饭放入嘴中。他尝试着用勺子挖米饭,可是怎么也挖不起来,他用另一只手拿起米饭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入嘴中。然后,他开始用勺子不停的插米饭,发出“当当”的声音。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捡菜汤里的西红柿,把西红柿的皮剥下来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将剥好的一块西红柿放入嘴中,再用勺子舀起一点汤,把汤勺举高,仰起头放入嘴中。他拿起一块火腿,用牙齿顺着火腿的边咬了一圈,然后,把火腿放在盘子上,就将勺子把儿叉到火腿上,拿着勺子围着火腿的边吃起来。吃完了火腿,他把勺子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住勺子,再用手敲着勺子把儿玩。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把勺子把儿放在盘子边上,把勺子当成跷跷板一样玩。过了一会儿,他用手拿起米饭放进嘴里。一粒米饭漏在手指上,他接着用嘴咬住手指上的米粒。接着,他就把米粒一粒一粒放在手指上,在用嘴去吃米饭粒。过了会儿它开始东张西望,和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起来,不时的露出微笑,接着他将他的米饭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而旁边的小朋友刘凯伟不高兴了,将米饭用手抓住扔到马兆启小朋友的盘子里,马兆启又扔回去,刘凯伟扔回来,两个人闹起来,不是窃笑着。这是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吃完了,要去饭后散步了,可是马兆启小朋友的饭还剩下很多。

分析记录: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他们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学会走路的同时,他们开始想学着吃饭,而且要自己拿着汤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帮助。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从上面的观察看来,马兆启小朋友今年已经四岁了,已经具备吃饭的能力,马兆启没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用勺子的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我了解了他的父母。从中我了解到: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父母过于急躁,缺乏耐心,还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马兆启的妈妈现在还在喂孩子吃饭,并且他吃饭的时候很调皮,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大人追在屁股后面喂。家长还反映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后像俄疯了一样拿起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

采取措施:

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马兆启小朋友的进餐习惯。

第一,教师和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回家后立刻给幼儿加餐,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在幼儿园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教师和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吃饭的问题,不必过于心急,教给幼儿正确是用勺子的方法。

第三,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前教师和父母可以和幼儿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第四,教师和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教师也设计一些关于进餐好习惯的游戏和课程。如果孩子成功地自己吃了饭,饭后父母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的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

第二阶段:

时间: 209月14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面条。马兆启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勺子舀起一勺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他喝了无数口汤可是就是不吃面条。我这是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回家可没有以前那么多好吃的了,吃的多身体好,长的高的。”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我说:“对!我们马兆启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勺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我拿起碗挖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一直盯着我的勺子什么时候往他嘴里放。喂了几口他说:“我要自己吃。”我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拿着碗来到我面前大声说:“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表扬了他,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并且要求他以后争取在家里也这样。他点点头,非常高兴,不时拿着小红花给别的小朋友看,一副很自豪的表情。

行为分析:

从今天观察的情况看来,马兆启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很挑食,只是懒得自己吃饭。他吃饭时对他人存在着依赖性,这与他长期由父母喂养要一定关系。但是在今天老师的喂饭过程中,他是比较有目的性的在吃饭,并且主动要求自己吃饭,这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当老师表扬他时候,他非常高兴,说明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采取措施:

继续采取第一阶段的措施方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掌握马兆启小朋友在家的吃饭情况。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第三阶段:

时间:年9月16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排骨米饭和豆腐。马兆启小朋友分到饭开始吃起来,他 先拿起勺子挖了一口米饭放入嘴中,盯着盘子不停的咀嚼着。接着拿起一块排骨咬了起来,他的牙齿不太好,咬了一下肉没有咬下来,他又使劲咬了一口,肉被咬了下来,他用手把肉放到嘴里咀嚼起来。就这样吃完了两块排骨,他将骨头放在嘴里漱了漱放在盘子的一边,开始吃米饭和豆腐。他把豆腐一块一块捡到米饭上,然后把米饭和豆腐同时放在勺子上,再放入嘴中。就这样他把饭全吃完了,刚要去放餐盘,他又折回 自己的位上把残留在餐盘上的几个米粒吃完,然后,他把餐盘放下,来到我的跟前很高兴地说:“老师我把饭全吃完了!”我及时给他鼓励:“你真棒!将来一定能长的又高又大,来老师抱抱。”说完我抱起他,他在我怀里笑了。

观察是学生首要的习惯 篇3

上课铃响了,我拿起桌上的课本,慢慢地上了四楼。这是新学期里三年级三班的第一节品德与社会课,面对陌生的同学,我心里思索着怎么样上好我们共同的第一课。

当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都坐得端端正正的,在等待着我的到来。我走上讲台,眼睛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问道:“同学们,咱们这门课的题目是什么啊?”孩子们很是疑惑,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他们的心里想着。但还是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品德与社会。”他站起来回答。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继续问道:“你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吗?”他摇了摇头,表示不清楚。我请他坐下来,继续询问其他同学。可惜我等了一分钟,还是没有一位孩子能够回答我的问题,课堂陷入了僵局。

“打开书看一看吧。”孩子们迅速反应过来,开始一页页地翻阅课本,准备寻找答案。“停,请同学们把书关上。”孩子们更加惊讶了,因为我仅仅给了他们60秒的时间。天哪,60秒,他们连第一单元都没有翻阅完。迫于师道尊严,孩子们不情愿地关上了书本,等待着那份“幸运”降临。

我选择了一个“幸运儿”,结果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孩子站起来后一脸茫然。“为什么你们不翻阅目录呢?”我提示道。孩子们恍然大悟,再一次飞速打开课本找到目录页阅读。这一次,我留给他们的时间更短,只有30秒。30秒过后,我再一次要求他们关上课本,开始提问:“请问我们这本书有几个单元,一共多少课?”历史再一次重现,場面依旧沉寂。而这种沉寂居然存在于三年级的每一个班,整个年级120多人,竟无一人准确地回答上我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学习吗,你们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快乐吗?”孩子们一个个低下了头,不敢再看着我。我转身在白板上写下“观察”二字。“在观察中寻找奥秘,在奥秘中寻找快乐。你们不会学习,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我接着说,“当你们接触到一本新书时,你们应该想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写下你们的姓名。写下你的姓名,这本书就是你的了吗?不,绝对不是。只有你真正理解了这本书,那么这才是你的。”同学们听得很入神,似乎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地了解一本书呢?“查看目录。”学生在底下喊道。“对了,受时间和精力的影响,我们不可能一字一句地去阅读书本。但我们一定要首先熟悉这本书的目录。一来是对书本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来是明确自己对这些内容是否感兴趣。感兴趣的内容,细嚼慢咽,而不感兴趣的内容,浅尝辄止。有了轻重点,合理地分配我们的精力,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感到愉悦,自然也就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孩子们明显理解了我的意思,都开始重新阅读起目录。有的同学甚至拿起了钢笔,边阅读边批注。而后面的课程也顺利了许多,他们都能够通过自己准确而仔细的观察,把握住书本的内涵。

作为第一节课,我所讲述的内容可能与“品德与社会”关联性不强,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认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要授学生以渔。一分半钟的时间有的人获取的有效信息多,有的人却一丁点儿有效信息都未获得。表面上看起来这是效率的问题,而深层次地分析这就是观察的问题。观察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学习乐趣的来源,成绩的保障。回答老师再多的问题,只不过是在尽学生的本分;而发现一个问题,才是人生学习的真谛。

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观察是发现的基础,只有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才会有最终深刻的理解。学习的过程不就是如此吗?我们通过观察去发现新的问题,再经过我们的探讨、思考,最终解决问题,达到理解的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也是一样,学习一定要找到方法,养成好的习惯。而观察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观察,你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学习。(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救师口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三点做法 篇4

一.陶冶情操, 促之主动观察

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就必须着眼于激发他们爱的热情:爱生活, 爱自然, 爱他人, 爱学习, 引导他们形成阳光开朗的个性, 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试想一下, 一个人如果缺少对生活的激情和动力, 缺少对他人的起码情感, 那他对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兴趣, 终究一事无成。作家柳青说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 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 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的时候所用词句的分量都有关系。当你缺少这种热情的时候, 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也许观察不到多少东西, 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深刻, 并非本质, 在写作时也不免嗟叹创作的困难。”这些话讲得极为精辟。观察当然需要讲究方法, 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热情。曾经有一位沉迷网吧的留守儿童, 一个雨夜, 其祖父晚间10点多钟找到他时, 出于气愤打了他一巴掌。后来老师要求学生写关于亲情的作文, 他拒绝写他的祖父。这位同学没有想到他的祖父对他放纵自己的严格教育其实是对他的更为深刻的爱, 他有的只是冷漠和怨恨, 怎么会激起对实际爱他的祖父的理解感恩, 更谈不上观察了。同样写反映班级、学校生活的作文, 有的同学感到有许多东西要写, 而有的却感到没有什么好写, 问题的关键还是他们对集体、对生活的漠视无情感, 也就谈不上什么细心观察, 更谈不上“心存感激”, 即使身边动人的细节再多, 他们也会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二.紧贴生活, 引之逐步观察

1、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值得我们观察的东西实在很多, 但学生往往“视而不见”, 所以教师要联系实际, 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培养他们在观察中养成思考分析的能力。还记得刚工作时, 一次班会课, 准备在黑板上写班会课的主题时, 发现一盒粉笔都被水浸湿了。我一下子火冒三丈, 缺德的家伙, 用心太坏了, 我喝问学生, 让做坏事的学生站起来, 但无论我怎样, 就是没有人承认。那一堂课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只觉得絮絮叨叨, 说个不停。后来, 在一篇《老师的愤怒》的日记里我看到了我当时的模样:老师睁大了眼睛, 好像要把我们看穿, 他的脸色由于气愤由白变红, 话由于激动而较平时快, 支撑在讲台上的右手不停的把班主任手册拿起来又放下, 放下去又拿起来……我为这位女生的细致观察而感动, 因为在作文教学极其困难的农村学校能看到这样生动的日记, 那真是太好了。更为重要的是她能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并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本身就是一个作文辅导的好例子。我甚至忘却了那次不快, 我借助这位女生的观察日记, 跟学生谈到了生活中许多值得我们留心观察的人、事、景、物, 并告诉学生, 只要我们愿意观察, 善于观察, 我们的作文就一定会充满情趣, 充满活力。

2、要悉心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1) 选择合理角度, 精细观察。我告诉学生, 观察的角度不能太大, 尽量从生活的细处或者别人易忽略的小事入手。蜻蜓点水, 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枯燥无味。如果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 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 才能发现特征, 写出精彩。

(2) 透过眼前所见, 联想观察。观察离不开联想, 运用联想, 可以拓宽思路, 活跃思维, 触动灵感, 能够使构思谋篇出新意。联想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能丰富、加深作品所要表达的事物。它是观察的深化, 是架设在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间的桥梁。它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

三.时常提醒, 点之记录观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 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 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 养成习惯, 看了写, 写了看, 久而久之, 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让学生谈体会, 运用典型引路。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 联想比较丰富, 思路比较开阔, 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

观察习惯 篇5

观察环境:活动室 观察目的: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快快的把饭菜吃完。观察实录:午餐时间到了,多数小朋友都快速的搬好小椅子,小便洗手准备用餐了,但是天天还在那磨磨蹭蹭的一直没有把小椅子搬到位置上。我提醒了几次之后终于搬好小椅子了,结果又在厕所磨蹭了不出来。等她坐好位置上开始用餐,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几大口吃下去了。我兜了一圈之后发现天天的饭菜几乎没有动,询问情况:天天,为什么不吃饭呀?天天回答:我不喜欢吃洋葱。分析:

天天是个比较挑食的孩子,经常会剩很多饭菜,怎么劝说都没用,最后还是倒掉。今天又遇到了不喜欢吃的洋葱,所以一开始就磨磨蹭蹭的不愿意搬小椅子。很多幼儿在家也是如此,不喜欢吃的蔬菜就不吃,有的家长知道孩子不喜欢吃的家里就不做这个菜,这样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吃这个菜了。措施: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写作观察习惯 篇6

成功的作家都十分重视写作的观察,以获得真实的生活细节。为了写乞丐,他们有时混迹于流浪儿之中;为了写囚犯,他们甚至找机会与囚犯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深知,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如果某一个细节失真了,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

目前,初中生作文教学非常重视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的写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导,而对写作观察这一前写作行为关注不够。忽略了写作的“源泉”、“活水”——生活。因此需要突出写作观察的引导,让初中生的写作实践焕发生命的活力。

写作观察是指作者为了写作这一特定目的,而放开五官去感受生活和事物的特征,去获得写作的材料,去开发和丰富写作的新信息(包括写作思维信息、写作思想信息、写作情感信息、写作动机信息等)的一种前写作行为。

如何培养初中生写作观察习惯?

一、要明确写作目标,唤醒写作观察意识

在每周一到两节习作课上很难让学生回忆起生活的细节,去获得独特的生活感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好的作文应该是灵感的自然涌现,灵感来自于平时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为唤醒学生写作观察意识,笔者布置学生每周对生活中的一类对象做好观察,并科学记录。譬如:让学生一周内专门关注亲情母爱,在周末完成以母爱为话题的周习作。这样,学生会出于写作需要,开始尝试写作观察。不会因为习作课时间紧张而仓促、随意组织材料。

二、鼓动观察热情,激发写作观察兴趣

初中生身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环境中,校园风光、家乡风物、山川形胜、终生世相都是他们观察的对象。平时,学生对眼前的景、物、人、事没有留意,教师可以巧借节假日让学生亲临大自然的山水树木、风霜雪雨,亲历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各色人物,鲜活的自然、生活景象给初中生无比的真实感、新鲜感,必然会刺激其深入现实进行观察的浓厚兴趣。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观察笔记或者作品进行评比、展览,在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及自尊心的驱使,学生必然激发起努力观察的强烈愿望。

三、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观察方法指导

把握观察的对象,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对象特点。如果说初中记叙文写作观察是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主干就是人物、环境、过程,而它们的细节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一棵大树没有主干,就不能成为树;没有枝叶,只是枯木一根,毫无生命力。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全面看问题,又要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既注重“思维的知觉”,有要注重“心灵的知觉”。

首先,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问一问所观察的写作对象的背景、缘由。例如:观察自然景物,它有季节的背景;观察人物,他有身世背景、时代背景、家庭背景;观察事情的过程,它有起因背景。这些背景用以渲染、铺垫、伏笔,使写作视野得以开阔,写作思维得以强化。

其次,要鼓励学生联想、想象,拓展观察的广度,挖掘观察的深度。拿“衣”、“食”、“住”、“行”中的“衣”为例,平日从头到脚,一切穿戴是“衣”,偶然穿戴手套、雨衣也是衣;衣可以是买来的、借来的、送来的、亲手缝制的。教者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观察的对象,激发学生观察的潜能,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对同一事物要从动静、正侧等角度比较观察,还可以边观察边跨越时空想象,例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散文中由眼前的春花跨越时空想象“杏儿”、“桃儿”、“梨儿”。作者在客观观察过程中借助想象,由实到虚,拓展了春之美的内涵。

再其次,要强化学生写作观察的过程管理。部分初中生的“思维的知觉”并不敏感,教者一开始就要有耐心地培养学生用心“视”、“听”、“嗅”、“触”、“尝”的习惯。以视觉观察为例:用眼睛看事物的形、状、色,观其动静,将事物置于不同时空视觉比较,以获得丰富、立体的视觉形象。例如巴金在《繁星》一文中,将“繁星”置于“从前在家乡七、八月旳夜晚”,“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有一夜”不同时空观察比较,使“繁星”的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指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及时、详细做好观察记录。既有瞬间、又有一刻,既有静态画面,又有动态过程。以便观察者经常回顾,对比分析,以获得新的发现、启迪,强化写作观察成果的运用。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到写作观察所提供的素材,不仅使初中生有成就感,而且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写作观察的兴趣。

最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给学生近距离的直观印象。教师如果能将自己写作观察实践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会让学生感受到写作观察方法不是抽象、神秘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具体方法。教师平时应该广泛积累适合学生写作观察的素材。例如:自然风光景色、社会风俗人情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在观察过程中的体会、经验。这样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近距离的直观印象。笔者在结合一篇名家作品讲解写作观察方法后,常常组织学生观摩教师的观察经历,辅以图片、视频资料及观察感受的文字说明,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评析。这样,学生了解到老师的观察经历、写作过程,学习了老师是如何对现实对象进行观察体验,转化为内心感受,变成书面作品的具体方法。

总之,指导初中生写作观察的目的是培养其自觉意识。即“为写作而观察”和“观察为了写作”的意识、思想与情感。当初中生养成了“为写作而观察”的习惯时,他对生活也就时时获得了一种敏感,观察生活和事物就有了动力,当初中生具备了“观察为了写作”的心理品质与心灵、情感、认知能力时,他的观察行为不仅获得了目标性,而且与此同时还获得了观察视野的广阔性和把握对象与事物的深度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生才是真正的写作主体,因为他获得了写作的主体性。

观察习惯 篇7

一、注重培养幼儿观察与体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幼儿才会集中注意力, 自发自觉地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体会。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首先必须找到幼儿的“兴趣点”。例如幼儿永远会对充满变化的事物更加感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兴趣点, 让幼儿观察一张纸、一根铁丝、一条绳子在手中的变化, 还可以将两个甚至是多个事物进行组合, 为幼儿展现更多的变化可能, 使他们获得观察的动力, 还可以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教师动手去做, 让他们获得更真实的体会。同时, 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去摸, 当幼儿产生这种行为时, 应及时告诉他们这些是什么, 并用较为准确和简单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概括, 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对事物形成一种清晰、完整的直观印象。教师要注重选择幼儿比较感兴趣, 且又适合他们进行观察与体会的对象, 在兴趣的引导下, 使幼儿观察与体会的习惯得到长久保持。

二、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观察与体会方法

幼儿对某件事物最开始的观察与体会是漫无目的的, 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因此他们的体会具有片面性。要让幼儿养成观察与体会的习惯, 就要先教会他们应如何进行观察, 避免他们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首先, 要让幼儿掌握观察的顺序, 或由远及近, 或由上到下, 或由小到大, 或由局部到整体。就如在教幼儿画一棵树的时候, 可以带他们到操场上, 让他们先远远地观察树的形态, 并表达出对树的第一印象。有的孩子说:松树像宝塔;也有的孩子说, 柳树像头发;还有的孩子说, 槐树像一把大伞。然后带领孩子们到近处对树进行仔细观察, 让他们看一看树干的结构、树叶的颜色等, 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心目中树的图形。这种有步骤、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可以帮助幼儿很快掌握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特征与关系, 使他们的作品更加真实并充满活力。

其次, 可以教幼儿学会比较的观察方法。对于相似和相近的事物, 幼儿往往分辨不清, 如梨子和桃子, 铅笔和钢笔, 出租车和小汽车, 等等, 这就需要采取对比方法让幼儿学会通过对事物特征的观察来区别不同事物。如教他们分辨梨子和桃子时, 不仅可以让他们从两种水果的外形、表面来观察, 还可以打开水果, 让他们看一看内部结构, 果核大小有什么不同, 果肉颜色有哪些区别, 或者让他们亲自品尝, 从口感上加以区分。这种方法, 能帮助幼儿迅速地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能够更加清楚、完整地体会到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内在本质。

最后, 可以利用追踪观察的方法, 让幼儿学会系统地、全面地进行观察与体会。如想让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感知, 可以在班里开辟一个小小的“植物角”, 种一些容易生长的绿色植物, 让幼儿参与植物种植、施肥、浇水的每一个步骤, 同时每天都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 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细节观察, 让观察与体会成为幼儿每天的“必修课”。

三、强化幼儿观察与体会的能力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观察与体会方法之后, 就要在此基础上强化观察与体会的能力, 既要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又要使他们通过观察获得的体会更加具体和深刻[1]。例如引导幼儿学写观察日记, 让幼儿在观察与体会的过程中, 对自己看到及感受到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加以体现, 哪怕只是几个字, 几句话, 甚至是一幅画。如让孩子们观察油菜种植时, 当种子破土而出处于萌芽状态时, 他们都很兴奋, 这时我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文字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有个孩子就画了一幅名为“种子睡醒了”的画。伴随着植物生长的每个环节, 引导他们随时做好观察记录, 写下观察日记, 时间久了,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养成边看边写边总结的好习惯。同时, 还可以采取其他幼儿喜欢的形式, 如讲故事、表演等, 表达他们的观察情况和观察感受, 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 失去了观察与体会的能力, 也就失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2]。不会观察, 幼儿对客观世界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解;没有体会, 幼儿就不能获取完整而准确的知识。养成观察与体会的良好习惯, 就是给了幼儿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摘要:观察与体会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但随着年龄增长, 一些人会逐渐丧失这种能力,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与体会的习惯, 对于他们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培养幼儿观察与体会的良好习惯作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观察与体会,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郑霞霞.浅谈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J].网友世界, 2012 (19) :44-45.

观察习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院诊治的33例习惯性流产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习惯性流产, 需要及时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17例, 年龄22~34岁, 平均25.6岁;流产次数3~5次。对照组16例, 年龄24~36岁, 平均26.1岁;临产次数4~8次。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连续自然流产3次及3次以上, 并且每次流产大多都发生在同一个妊娠月份, 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经过与一般的流产相同, 如在妊娠早期所表现出来的腰酸痛、阴道出血、小腹隐痛等流产征兆。所有患者都排除导致其出现流产的因素, 如不良生活习惯、内分泌出现异常、严重创伤、经常性接触化学物质、剧烈运动等。本文的研究患者均不存在高敏体质, 对于本研究的治疗药物不存在过敏现象, 不存在伴有原发病或者精神病的患者, 不存在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2]。

1.2.2 治疗

首先对于患者由于此种疾病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并发症疾病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 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并促进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得到改善, 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在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法治疗, 基础方为:菟丝子10g, 炙甘草6g, 川断10g, 砂仁9g, 桑寄生15g, 茯苓9g, 白术9g, 党参30g。如果患者出现口苦、口干、苔黄和舌红现象, 则对其加入黄芩10g, 生地10g, 太子参15g, 对于孕后出现阴道出血的患者, 对其加入荆芥炭10g, 旱莲草10g, 女贞子15g, 上述药物均用水煎服, 1剂/d, 分3次服用[3]。同时给予患者常规的西医治疗, 在患者月经来潮的第8天开始, 给予其天然黄体酮肌注治疗, 20mg/d, 连续使用12d, 对患者持续治疗4~6个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如果患者出现月经没有按期来潮的现象, 则对其HCG进行测量, 确定患者发生妊娠后, 再对其连续应用天然黄体酮治疗, 20mg/d, 每隔1d应用1次, 然后每隔1天对患者肌注1000U的HCG, 直到患者怀孕8周以上为止, 或者是患者渡过习惯性流产的月份为止[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 等到患者发生妊娠后, 开始对患者交替注射HCG和天然黄体酮, 应用天然黄体酮治疗, 20mg/d, 每隔1d应用1次, 然后每隔1d对患者肌注1000U的HCG, 直到患者怀孕8周以上为止, 或者是患者渡过习惯性流产的月份为止。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医生要指导患者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其流产的因素, 同时要补充充足的营养, 多注意休息, 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同时还要保持心情愉快[5]。观察两组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正常, 没有出现流产症状, 可以进行足月分娩。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趋于正常, 妊娠在70d以上。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 妊娠在70d以内自然终止[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12例, 有效4例, 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8例, 有效3例, 无效5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习惯性流产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 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到了患者家庭的和睦。在中医学中, 习惯性流产属于滑胎范畴, 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 应当以补肾安胎为主, 以消除患者的流产症状, 保证患者可以足月生产[7]。当前, 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给予患者西医治疗, 应用HCG和黄体酮对患者治疗, HCG能够对妊娠黄体起到维持作用, 并增加甾体激素的分泌, 有效促进卵泡的成熟发育[8]。黄体酮则可以促进胚胎的发育, 同时对子宫收缩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以有效降低缩宫素对子宫的影响, 促进胎儿的良好生长[9]。但是, 如果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 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给予患者西医治疗的同时, 对患者实行中医治疗, 处方中的菟丝子可以益精固冲, 桑寄生和川断则可以强补肝肾、巩固胎元, 丹参、白术、黄芪则能够对患者起到养血安胎的作用, 砂仁可以宽中理气, 甘草可以和中健脾, 上述药物共同作用, 可以对患者起到巩固胎元、促进胎儿生长的作用, 以消除患者的流产症状, 使患者可以实现足月妊娠, 提高其生活质量[10]。由此可见, 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效果较为显著, 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院诊治的33例习惯性流产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7例) 与对照组 (16例)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痊愈12例, 有效4例, 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8例, 有效3例, 无效5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习惯性流产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流产, 习惯性,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淑敏.自拟固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3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 (4) :18-19.

[2]李冬兰, 梁瑞宁, 陈晓勇.中西医结合阶梯法治疗习惯性流产[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0, 21 (1) :24-25.

[3]王宜芹.中西医结合治疗552例习惯性流产回顾性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9 (5) :112.

[4]王淑丽, 赵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6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9) :2581.

[5]王玉.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13) :2607-2608.

[6]何晓娥.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96例[J].现代中医药, 2005, 25 (4) :15.

[7]吴燕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的疗效评价[J].世界中医药, 2010, 5 (3) :170.

[8]乐秀珍, 朱美德, 包兴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 (3) :23-24.

[9]张波.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流产31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8) :298.

观察习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78例均为我院门诊就诊患者, 其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有关标准, 且均排除肠道或肛门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便秘。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8例, 男23例, 女25例, 年龄29岁~60岁, 平均年龄42.6岁, 病程0.4年~11年, 平均5.2年;对照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32岁~59岁, 平均年龄44.1岁, 病程0.5年~12年, 平均4.9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服用自拟调便汤, 药物组成: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5 g、厚朴10 g、杏仁10 g、桔梗10 g、火麻仁12 g、陈皮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 每日1剂, 2次煎汁混在一起, 早晚分服, 1周为1个疗程。 (2) 对照组:口服果导片, 2片/次, 3次/d, 1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根据病情连续用药2~4个疗程, 停药观察1个月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2 d内排便1次, 便质正常, 排便通畅, 1个月内无复发为治愈;3 d内排便1次, 便质趋于正常, 排便通畅, 1个月内无复发为显效;3 d内排便1次, 便质转润, 排便欠畅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总有效率比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腹痛, 6例出现腹泻。

3 讨论

习惯性便秘虽属肠道病变, 症状较单纯, 但成因却很复杂, 肠胃燥热、津液耗伤、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劳倦内伤、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等均可导致大肠功能失常, 涉及到脾、肺、肝、肾等多个脏腑。按照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 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四类, 正如《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脏腑之秘, 不可一概论治, 有虚秘, 有实秘, 有风秘, 有气秘, 有冷秘, 有热秘, 有老人津液干结, 妇人分产亡血, 及发汗利小便, 病后气血未复, 皆能作秘。”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饮食入胃, 经过脾胃的运化, 吸收精华之后, 剩下的糟粕经过传导变化而为大便排出体外。虽然本病致病原因不同, 但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司是便秘的根本所在。大肠为六腑之一, “六腑以通为用, 泻而不藏”, 肠腑以通为顺, 要保持其正常的传化, 必须依赖津液的濡润和阳气的推动。胃腑津液充足, 脾脏输布正常, 可使津液下润肠道, 肾主五液, 司二便, 肾阴不虚, 则精血充足, 津液不竭, 大肠自能得其濡养;肾阳不虚, 则阳气运行, 大肠气机通利而传导正常。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与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有密切关系, 肺为华盖, 主一身气, 肺气下降, 则大肠腑气亦通, 若肺气壅滞, 气机升降失常, 则大肠传导迟缓;又肺为上水之源, 脾的运化水液作用有赖于肺气宣降功能协调, 若肺失宣降, 则大肠失去水津的濡润, 肠道燥气太过而终致便秘。肝主疏泄, 具有调节全身气机, 推动血和津液的正常输布, 促进脾胃的运化及大肠的传导功能, 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则脾胃不运, 肠道气机失调, 津液不足, 大肠传导失常。肠道气机失调与津液不足之间常是相互影响的, 气机不调, 可使津液不能输布而肠道失养, 津液不足, 也可因津枯气滞使气机不通, 致使便秘形成恶性循环。方中柴胡、陈皮能条达肝气, 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 与柴胡合用增强其疏肝理气之效;桔梗是升提肺经气分之要药, 与杏仁相配则肺得宣降, 闭遏自畅, 而杏仁本身又有润肠通便之功;枳壳利气通塞, 《本草纲目》云:“枳壳利肠胃, ……荡涤肠秘塞”;厚朴下气宽中, 消积导滞;又稍加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炙甘草理脾并调和诸药。纵观全方, 从调理肝肺立法, 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离不开肝之疏泄, 脾之运化, 而本方从疏肝理气入手, 肝气能疏泄, 脾胃则能运转, 配以调理肺之宣降, 以开提肺气, 如此肝脾调达, 肺气畅利, 腑气自然得通, 肠道气机调和, 大肠传导功能复而便秘自除。从临床观察结果看,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提示自拟调便汤对习惯性便秘有显著疗效, 无不良反应, 且远期疗效稳定巩固,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观察习惯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大千世界, 包罗万象。在生活中, 到处都是美的元素:弯弯曲曲的梯田, 苍劲有力的树枝, 散落草丛的落叶, 娇艳欲滴的花朵, 潺潺的流水, 温柔的春风……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就会发现,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美。小学美术教育应根植于生活, 表现于生活, 赞美于生活, 运用于生活, 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就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充分说明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老师应培养学生不光能描绘纸上的美, 更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一、引导观察, 发现生活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美术, 让学生身临其境, 去体验, 去感悟, 从而体会到生活与美术的联系。

《线的秘密》一课, 开课导入我寻找了很多生活中美的图片, 蜘蛛网、树枝、烟花、梯田, 让学生在图片中找线, 发现线长短不一, 粗细各异, 曲直有变, 排列多样, 自己总结出线的秘密。《留住秋天》一课, 为了让学生感受秋天, 我搜索了很多秋天的图片, 火红的枫叶, 金黄的银杏, 挺拔的树枝, 随风飘零的落叶……让学生置于浓浓的秋意里, 发现秋季的确很美, 从而产生创作欲望。《草丛中》, 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草的样子, 可以是真实的草, 也可以是课件中精选的图片, 和自己试画的草进行比较, 发现草的变化美。

二、学会观察, 领悟生活的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 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 离开了生活, 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美, 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 美术教学中,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生活。

1.整体特点观察。在《草丛中》一课中,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抛出问题:草丛中的草是多还是少?试着画草丛, 看看有没有丛林的感觉。

2.层层递进观察。再问:每一片草叶的形状相同吗?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细节, 老师找出一些长短不一、有转折, 有遮挡、有穿插的叶子, 让草丛的内容丰富起来。

3.个性观察。又问:草叶上还会有些什么呢?草丛中又会隐藏着什么?有的学生会发现叶子上可能有被虫咬的缺口, 叶下有正搬家的蚂蚁, 让画面富有情趣。

4.变化观察。也可以引导:让画面有装饰的效果, 可以将叶子进行巧妙的变化, 边缘线条加粗, 叶脉画密, 丛林里涂黑块, 丛林外加点, 让画面呈现另一种美。

三、巧用知识, 创造生活的美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动力, 努力追求学生生活的艺术化。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 应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来探求美术知识, 把美术问题生活化, 真正体验到美术“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勤俭小管家》一课, 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做存钱罐, 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完基本设计知识后,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怎样才能做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存钱罐?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正制作的东西是要用的, 是要存钱的, 发挥主人翁的意识。他们就在整体设计方面做自己喜欢的, 比如有的女孩特别喜欢卡通娃娃, 她就做一个满头金发的娃娃, 大大的眼睛、俏皮的帽子;有的男孩喜欢车子, 他就会做一个长方体, 画上很多的乘客, 粘贴上车轮、车灯等。在选择材料方面, 他们会选择牢固一些的, 颜色漂亮一些的, 要让自己的作品很突出。在制作精细度方面, 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画画、剪剪、贴贴。《节日快乐》一课, 正值教师节, 为了体现学以致用, 我先布置任务, 今天设计的节日贺卡是要送出去的, 是要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的, 要让他们把美术课和生活联系紧密。孩子们带着有目的地学习, 积极性高涨, 不单单是我评个等级, 就存放在书包的角落。我在课后进行延伸, 让孩子们自己做贺卡送父母、送朋友, 表达情意, 让他们在美术的课堂中体验到成功。

纸上的美是简单的, 如不用心, 几根线条就完成一次作业;纸上的美是复杂的, 如若用心, 它能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同样一次作业, 有的孩子冥思苦想, 有的孩子信手拈来, 完全在于他们对对象的认识不同, 擅于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点滴的孩子, 头脑里面的东西更充实。美术课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并教会观察的方法和表现生活的方法。让他们既能表达纸上的美, 又能通过纸上的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观察习惯 篇11

习惯性便秘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以便意缺如或减弱、便次减少、便坚难下、腹痛、腹胀、食欲欠佳、口有异味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西医常用泻下剂治疗, 多有扰乱肠道正常活动的不良反应出现, 久则成瘾或加重便秘。近年来, 笔者用自拟通便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50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我院中医门诊患者, 全部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均行肠镜和X线钡餐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便秘。50例患者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49~81岁;病程5个月~18年。

1.2 治疗方法

自拟通便汤每天1剂水煎, 早晚餐后30min各300ml温服, 1周为1个疗程, 治疗1~3个疗程。方剂组成:黄芪20g, 党参20g, 白术15g, 当归l2g, 生地15g, 元参12g, 麦冬12g, 杏仁10g, 厚朴10g, 火麻仁9g, 桃仁9g, 肉苁蓉12g。随证加减:腹痛加延胡索6g;腹胀加枳实10g、橘皮6g;便血加棕榈炭6g、地榆炭6g;纳差加山楂10g、砂仁6g。并观察大便的次数、质、量、形, 便意和排便时间等排大便情况及腹痛腹胀、饮食情况等。

1.3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 大便每天1次, 便软、成形、量增多, 排便通畅, 排便时间缩短, 腹痛腹胀消失, 饮食睡眠正常, 短期内无复发;有效:症状有改善, 排便间隔时间有缩短, 2~4d 1次, 大便较治疗前软, 排便欠畅或偶尔通畅, 每次排便时间较治疗前略缩短;无效:症状均无改善。

2 结 果

50例患者中治愈8例, 有效37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0%。

3 讨 论

习惯性便秘病位在肠, 症状相对简单, 但成因却较复杂, 每与肺、脾、肝、肾等脏器功能失常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而致病。老年人多因年老体弱, 正气不足, 肺气不降, 脾失健运, 肾水不足, 胃肠津枯, 大肠传导失司, 终致大便秘结, 或周期延长, 或便坚难下, 或便而不爽, 或腹痛腹胀, 甚或影响饮食和睡眠。

老年人便秘的原因较多, 可单独出现, 也可出现于某疾病的某个阶段。治疗上当本着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不足、津亏肠燥的特点, 当分清寒热虚实以治之。热者宜泻热通里, 寒者宜温里泻下, 气虚者益气润肠通便, 血虚者养血润燥通便, 阴虚者滋阴温肠通便, 气滞者行气导滞通便。通便汤中黄芪、党参、白术补益肺脾之气, 肺脾得健则肠道运化有力;杏仁、厚朴宣肺、清肺、肃肺, 降气平喘以润肠通便,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 寓“提壶揭盖”之意;桃仁、火麻仁、当归、生地、玄参、麦冬滋阴清热, 活血养血, 润肠通便;肉苁蓉补肾助阳, 润燥通便;随证加减, 药证相投。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养血、健脾益肺滋肾、生津润燥之功效。在解除便秘的同时, 扶助正气, 改善全身情况, 润肠通便之效能更持久。

于药物治疗外, 老年人还应该注意培养定时排便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上佳的处世心态、适当的体育锻炼, 增加饮水量 (每天间歇饮水总量1500~2000ml) 、注意饮食调节 (多食水果、蔬菜和粗粮等含纤维多的食物, 少食辛辣和煎炸食品等刺激胃肠的食物) 、必要的腹部按摩等都可以显著增加治疗便秘的临床效果, 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2,3]。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1.

[2]霍桂连, 欧建爱, 黄团爱, 等.习惯性便秘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15) :96.

上一篇:知识梳理课下一篇:《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