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师

2024-07-24

感悟人师(精选3篇)

感悟人师 篇1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间, 已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好几个年头。短短的几年时间, 我学会了很多很多。而对于“人师”的理解, 我更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以前认为, 教师不过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一个载体。而今才明白, “人师”二字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含义。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而教师,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肩上所扛的责任, 不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塑造高尚的灵魂。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几年来, 我和班里的孩子们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着。每当面对教室里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目光, 我便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我爱我的学生, 也很感激他们, 是他们让我进步, 让我变得坚强与成熟, 更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做人师的快乐与艰难。我的教育经历源自这些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孩子, 是他们为我的教育生涯增光添彩。

我认为, 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师, 首先, 必须要有爱心。爱, 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老师的爱能给予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让他们更加自爱、自信、自尊和自强。爱孩子不是抽象的一句话, 教师的实际行动才足以让他得到充实。谁爱学生, 学生就会爱他, 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付出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老师一个亲切的微笑, 一句安慰的话语, 一个鼓励的眼神, 也足以让他们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赞赏与爱, 成人亦如此,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群有着鲜活生命的稚嫩的孩子。和他们接触的时间长了, 你会发现爱这种神圣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何等的重要。或许父母的离异让他与本该得到的爱擦肩而过, 或许弟弟的出生让她与本该拥有的爱失之交臂, 或许生理上的缺陷让他感受到命运的无情与不公, 或许更多的烦恼与痛楚正在将他幼小的灵魂慢慢吞噬。而被称为园丁的我们, 在看到一棵小树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慢慢倒下时, 能袖手旁观吗?或许加倍的呵护, 全力地扶植, 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学生的关爱, 不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它需要表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 要做到真正的爱和了解, 这种爱绝非形式, 需要用真诚来体现, 和学生以心换心, 在与学生长期的交往过程中, 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情感与关爱,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使教育的效果锦上添花。要把握爱的时机, 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不要总感觉自己的爱微不足道, 不要总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永远不会有交点。老师的爱或许能让奇迹出现, 它能让两颗心产生碰撞, 它能在不经意中改变人的一生。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人师, 光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还远远不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和感染着你的学生。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所谓的教书匠, 言教固然重要, 但身教更胜于言传。因此, 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魅力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德才兼备便成了人师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学生对你既爱又惧, 既把你当老师, 又把你当朋友。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博学是最好的途径。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孩子交流, 从中可以获得许多课堂上不能得到的信息。但交流的范围是广泛的, 教师广博的知识因此而变得必备。学生对这一点也是非常看重的。如果学生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 喜欢上你所管理的班级, 那你的教育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确, 高尚的人格, 广博的知识是身为人师不可缺少的要素。既然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那我们就应该尽一切努力把光明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让孩子们踏着自己的肩膀, 一步一步向人生的顶峰攀登。既然我们被誉为天空中那颗最亮的北极星, 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夜空中永远地闪烁, 为孩子们的远航指明方向……任何一名教师, 都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追求, 勇于向自己挑战。

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项特殊的职业, 因为它让我感悟到了真善美的真谛, 因为它承载了我的梦想与夙愿, 因为我从中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撑的重要。我的学生们将在九月跨进中学的大门, 作为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 我想:我会一如既往, 我会全力以赴。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用微笑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我希望自己的爱心能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股动力, 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永远的快乐、幸福。作为他们童年生活的陪伴者、引路人, 我真诚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一路走好!未来的路对我来说还很长很长, 既然选择了做教师这条坎坷之路, 我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哪怕困难重重, 哪怕荆棘满道, 我想:风雨兼程才应是我的本色。我相信自己的力量, 也无悔当初的选择。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我相信, 若干年后再回首, 我一定会深切地感悟到:这条路, 我走得对, 走得值!

感悟人师 篇2

《何为人师》心得体会(新教师作业)

何为人师?以何为师?光听名字就很让我深思。怎么才能为人师呢?听得汤股长的一席话,真是受益颇多啊! 教会我们怎么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讲了好多,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爱无疆,海纳百川”。要容人:大智慧必藏于大胸怀。大胸怀必摧于大智慧。遇事包容: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怎么做海纳百川呢?1 视自己为学生的父母,爱学生,要包容他们。2 时刻保持好的心境,包容有错的.同学。3 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言为人师,行为师表。为人要宽厚。对学生说真话,办实事。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己不正焉能正人?多么贴切是话语啊。我们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可是对于我这三个月的工作,可谓感触颇多,很感谢我们这批能刚参加工作就去了村小教学,到了那里才知道了农村的孩子上学读书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多么的让人心疼。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只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诚信的美德。要让孩子们德才兼备,要有仁爱之心。

“人师”魏禧 篇3

国人尽知孔子是“人师”之典范, 本文介绍的魏禧也是“人师”的代表。魏禧, 字冰叔, 号裕斋;江西宁都县人, 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 (公元1624年) , 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1681年) 。一般人只知魏禧是文学家, 他写的《大铁椎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文中刻画了一个身怀绝技, 却不为世所用的侠客形象, 作者用衬托手法, 把一个以大铁椎为兵器的侠客的武功渲染得出神入化, 显示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难怪人们将他与侯方域、汪琬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其实, 写诗做文不过是他的个人爱好, 他主要的“职业”是设馆授徒, 并藉此养家糊口。

为躲避战乱, 魏禧曾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筑室宁都翠微峰, 所居之所称“易堂”, 因常常来往的有9个人, 故称为“易堂九子”, 他们互为师友, 砥砺节行, 切磋诗文, 远近闻名。

魏禧三十岁时开始在家乡附近的水庄设馆教书, 后又在新城授徒。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他积累了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 其教育思想现在看来也颇有参考价值。

下面从他对己、对生两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对己:严于律己, 知过即改

就为师来说, 魏禧既和当时的“举业师”不同, 也和汉朝的“经师”、唐朝的“诗文师”有别。虽然出于生计考虑, 他也“教人作举子业”, 但“非徒教以进取之器, 又非徒以文章名当世而已”, 他更重视“立身经世之道”, 以教学生做人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师”为追求, 这种境界显然不是一般教师可比的。

何谓“人师”呢?这个词语有多种意涵。汉朝人认为:“智如泉源, 行可以为表仪者, 人师也。”“智”相当于今天的“才”, “行”相当于“德”。明朝人则把“人师”的标准定得更具体, 仍然包括德、才两方面:一是“品行端方”, 要能“敦品励行”“以身率人”, “正心术, 修孝弟, 重廉耻, 崇礼节, 整威仪, 以立教人之本”;二是“文义通晓”, 要能“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 “守教法, 正学业, 分句读, 明训解, 考功课, 以尽教人之事”。到了清朝, 则这样区分“经师”和“人师”:“所谓经师者, 课章句, 阐义理, 明经焉已耳。若夫人师, 威仪必可象, 言行必可法, 德望必可尊。其于教人, 凡居家处乡, 治身涉世, 服官立朝, 建功立业等事, 无不示以渊源, 资为经济, 然后造就出第一等人品来。”

魏禧采用如下一些措施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追求“人师”的境界。

1. 自我解剖。

魏禧从小开始, 就把看书学习的心得体会、为人处事的得失记录下来, 称作“日录”, 给朋友以及学生评阅, 既用来警戒自己, 也供学生参考学习。在“日录”里, 魏禧袒露心扉, 把自己的一些过失暴露了出来, 如他在青少年时期, 曾于酒席上说人坏话, 哪知其人就坐在自己对面, 他当即感到羞愧。还好, 这人包容了他, 并没有记仇。但这个教训对魏禧来说太深刻了, 所以, 他记录下来, 并请朋友和学生时时提醒。从心理学上说, 魏禧是在“自我暴露” (self-betrayal) ——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甚至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 这有助于加深和朋友、学生之间的信任, 也是对自己人格的考验。

2. 学无止境。

魏禧把教师比作镜子, 而师友则是磨镜匠。他说:“教师就如一面镜子, 学生以师为镜来看自己的影子, 但是, 时间长了, 镜面磨损了、不平整了, 如果不打磨, 映出的影子就不清晰。学生跟着教师学习, 知识、经验、才能各方面一般都不如教师, 因此, 对教师的话往往盲目信从, 于是就形成唯师是瞻的局面, 不敢违背教师。教师也就容易飘飘然, 自以为是,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也没有人告诉他。我教了十多年书了, 指出我不足的人不多, 不知道我这面镜子多么的昏暗不明了啊!”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教师放松学习, 知识结构老化, 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魏禧已经意识到学无止境, 教师应该继续学习。

3. 学生谏师。

不仅对朋友的批评, 魏禧能认真听取, 他还要求学生给自己提意见——谏师:“我只比你们年长几岁, 知道自己缺点很多, 如果你们见我说话做事有错, 能给我指出来, 我一定谦虚接受, 并且感谢你们, 在感情上更亲近你们。”

他这样说, 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态, 他的学生任安世看了他写的文章后, 就提意见说:“有大功劳的, 才能享受大福;享受大福的, 还得有足够的气量才配享受。而看老师您的文章, 那些您觉得写得很精彩的地方, 就为之沾沾自喜, 恐怕不具备享受大福的气量吧。”魏禧听了这么刺耳的话, 静默了许久, 说:“这是我的老毛病了, 长久没有严师畏友教导我, 毛病又复发了。”试问, 古往今来, 有多少教师能做到呢?魏禧能蜚声文坛, 和他善于纳谏分不开, 这种大度包容也值得今天的教师学习借鉴。

二、对生:宽严相济, 化育人才

受交通条件的制约, 魏禧的学生主要是江西本地人, 这和朱熹、王阳明等四处为官、到处讲学不同, 因而影响也大有不同。不过, 在了解了魏禧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 特别是那些他与学生间建立深情厚谊的故事后, 就会说, 作为“人师”, 魏禧是当之无愧的。

1. 严格要求。

魏禧刚开始教书时, 他的老师杨一水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来, 面对年幼不懂事的教师子女, 魏禧发出“童子骄顽甚”的感叹, 随即他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宽严”要“相济” (互相配合) 而不能“相解” (相互拆台) , 既有严格的要求, 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如果“相济”则“严不怨, 宽不狎”;如果“相解”则“宽不怀恩, 严不畏威”。考虑到老师60岁才得子, 可能对孩子有些娇惯, 魏禧充分意识到, 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 那两个孩子今后可能就是“九严不足济一宽也”。小时候放纵了, 以后再严加管教也没用了。魏禧没有放松对这两个孩子的管教, 后来他们都成了当地的诗文名家, 各有作品流传于世。他们长大成人后, 对魏禧也是敬重的。可见, 魏禧的“严”没有导致学生的“怨”。

当然, “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不只针对教师子女。魏禧授徒, 通常严立规约, 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立志, 他强调:“人不患无才, 患无志, 有志而真心勤力行之便是才也。”有志的人, 为人“忠孝信义, 谨言慎行”, 为文“明理炼识, 为有用之学”。二是“肃归”, 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作了一些要求。三是“勤课”, 要求学生白天学习, 晚上复习, 每半个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家在馆的行为表现。四是“广益”, 要求学生多发问, 这样才能逐渐进步。

2. 真心关爱。

魏禧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当好学生的精神向导。学生懵懂无知, 容易掉入陷阱, 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走上平坦大道;人生道路上“棘刺当孔道”, 做教师的就要用刀砍去荆棘, 以便学生顺利通过。他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诸多方面, 替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着想是基本准则。

一是把人生的经验教训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魏禧告诉学生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 要有自知之明, 依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合理选择, 而不要好高骛远。即便对中了举的学生, 他也没有放弃教育责任。有个学生中举后要去京城参加会试, 魏禧希望他能“脱俗”:做了官不要贪利禄, 也不要轻易对人作出承诺, 更不要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从江西到京城要几个月, 沿途要拜会硕学俊彦, 虚心向人学习, 并关心民瘼;要丢掉八股时文, 学习一些利国利民的实用知识。

魏禧对学生说, “诚”“谦”二字为处事秘诀, 对人、对己都要诚实、谦虚:“切忌在人群中自夸及引用他人夸奖自己的话, 始终要谦虚;我自己在这方面教训深刻, 直到现在都还后悔不已。”

他重视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但又担心学生“交游泛滥, 不求真君子可依倚者, 一当患难贫困, 则生平之力皆虚用, 举目茫然, 无一可缓急矣”。所以又传授知人识人的经验:“人极难知。一人之身, 即有不同:举一二事, 有似极忠厚;举一二事, 又似极权谲。”如何辨别呢?“观人行事, 须在大处;观人立心, 须在小处。人大节无亏, 小失不足复论;而欺世盗名之人, 每于轻易忽略处露出全付心术, 合而察之, 人无遁情矣。”

学生进入社会后, 他告诫学生要洁身自好, 但在一个污浊的环境里, 如何不被污染呢?魏禧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譬如在烂泥中行走, 时时小心在意, 生怕陷入泥坑, 保持警惕就不会陷进去。”人如果在臭气熏天的屋子里待久了, 身上就不免沾染臭味, 而自己感觉不到, 这怎么办呢?他提出:“要经常亲近严师畏友, 向古人的高风亮节看齐, 这样在污泥浊水中, 才能出污泥而不染。”

教师的肺腑之言能使学生心灵颤动, 特别是在学生信服教师的状况下。

二是对学生长短处一一指明。

苦口婆心, 既是对学生的担心, 更是师爱的真情流露。

对学生们的个性长短, 魏禧一一指出:杨晟“为人醇厚, 朝气充溢, 但稍有俗见不能自拔”;曾庠“刚直, 好任气质, 不学问”;孔之逵“与人交笃实, 但不能与世同忧患”;任安世“好义侠, 多智”, 但不如赖韦“贤”;赖韦“有劳而不言, 施不责报”……魏禧承认自己在一些方面师不如生。后来赖韦弃学经商, 魏禧叹息之余, 提醒他不要沾染铜臭气、市井气。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 但这里有个前提, 那就是要在学生身上用心:了解学生的基础、性格……了解得愈全面深刻, 教育效果愈好。魏禧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三是把为学的一些技巧传授给学生。

学生王愈融作文不得法, 向老师求教, 魏禧就写信告诉他:“初学古文, 不可急求好, 须用力诵读揣摩。”又以自己走过的弯路为例, 说明写文章要琢磨, 不要有“骄心怠气”。

四是与生同乐。

魏禧并不是板着脸的迂夫子, 而是很懂生活情趣的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他也和学生一道游玩。他和弟子玩藏钩、射覆游戏, 输了就喝酒。当然, 游戏中也有教育, 要求弟子把游戏的经过写成文章, 第二天早上交上来。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教学方式显然比只诵读“之乎者也”的效果要好得多。

真心换真情, 1681年冬天, 一介布衣魏禧在乘船赴扬州的途中遽然逝世, 其弟子纷纷赶来, 赶不及的则在魏禧以往经游处设灵位祭祀。门人梁份的祭文说:“苍生被其泽, 夫子因以不朽”, 并非夸饰, 而是代表诸多弟子对魏禧的真实情感。

上一篇:白玉蜗牛养殖技术下一篇:电视台的自动播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