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风险预警

2024-08-27

资金风险预警(精选12篇)

资金风险预警 篇1

摘要:资金是所有企业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及保障。离开资金的扶持一切发展方案和计划蓝图都只能是无米之炊。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 近年来也不断受到更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重视, 但是其具体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尤其是在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成效甚微, 本文从资金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入手, 结合具体情况谈谈如何有效构建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 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

一、前言

现代企业不仅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也感受着来自同行业企业更为有力的挑战与冲击。现代企业想要切实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市场竞争综合实力的话, 如果仍然依靠过去那种一味扩大投资、扩充人员数量以及不断研发新产品、新项目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就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当前发展及未来需要。现代企业想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就必须从内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入手, 而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资金, 如何有效使用资金也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核心, 所以加强资金管理成为当前企业发展壮大及效益提升所必须加强的工作内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虽然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有了制度改进、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手段及理念更新等诸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但是在资金管理工作方面仍然未能有效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所以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资金的经济价值发挥就应该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决策者、具体工作及管理人员所必须加强的工作内容, 必须充分实现资金有序管理和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二、资金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及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而资金的使用也是贯穿于企业的各个运作环节和方方面面。但是当前资金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许多企业甚至没有资金风险管理这个意识, 从而让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资金管理风险这个问题。

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带来各种经济风险, 这些风险有人为原因也是制度原因和管理手段和管理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一) 制度造成的资金管理风险

在制度建设方面缺乏资金管理专门化制度的建设, 资金管理工作一直由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兼任,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资金管理意识从而造成资金管理不够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而造成资金管理问题频出。

(二) 缺乏约束机制造成的资金管理风险

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也未能就资金管理工作进行专门化的管理与控制, 管理工作一笔带过, 缺乏有力约束, 从而造成制度无法执行以及制度执行效率不高, 管理制度变成一纸空文等。

(三) 过程控制不足造成的资金管理风险

虽然资金的使用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 但是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资金管理时却未能真正的铺展开来, 资金管理也仅限于预算编制、成本目标设置以及年终决算等几个环节, 没有有效实现对资金的过程控制。缺乏事中控制以及相应的关键点控制, 所以资金使用过程中才会频频出现问题而无法得到及时制止, 从而给企业运作和项目开展等造成许多严重后果和经济损失。

(四) 资金结构失调造成的资金管理风险

在资金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直接造成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当前许多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着对商业贷款的严重依赖性, 商业贷款负债率占债务总额的比例过高, 从而造成资金管理的风险过高, 甚至有些企业由于无法通过商业贷款来促进企业发展已经逐渐从贷款搞发展演变为了贷款维持生计, 这样的资金管理已经完全偏离了资金管理工作的初衷,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稳定。

(五) 应收账款管理造成的资金管理风险

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也问题严重,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应收账款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存在。应收账款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能够进一步开拓市场、盘活经济, 用得不好则会让企业的呆账坏账不断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当前诸多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虽然想要加大工作力度却又不得法, 从而没有从实际上提升其管理工作质量, 制约了资金管理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措施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资金风险所可能出现的环节。所以想要提升企业资金管理工作质量, 进行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就刻不容缓。

(一) 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建立首先必须建立在科学正确的管理意识基础之上。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决策者都必须在重视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必要性的充分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掌握, 这样才能够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工作当中更好的发挥管理者的全局意识及工作引导。

(二)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依靠具体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运作, 因此人员素质也就成为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并有序运作的必要准备。人员素质提升首先要将不符合国家基本要求的人员进行清除, 同时还要加强在资金管理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此外还要通过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配套建设来加强对管理人员及被管理人员的严格约束, 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 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具体内容

1. 资金管理指标设定

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首先需要进行各项资金管理预警机制的指标设定, 有了指标才能够进行正常与不正常的界定, 进而采用其他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 预算管理指标, 预算管理指标不光是指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种种限制和预算定额, 同时还要包括各个预算使用关键点的指标, 指标设定要精确到每一个部门及环节, 这样才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其次, 成本控制指标。同样成本控制指标也要进行进一步的精确, 不仅要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物资采购、固定资产购置、销售服务部门等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地方, 同时也要将其他后勤保障部门统统纳入管理范围, 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确控制。

再次, 资产负债率指标, 资金筹集是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来源, 但是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所以有效控制资产负债率非常关键。

2. 预警数据库建设

现代企业在数据应用方面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需要进行最及时有效的数据收集, 同时还要加强对各项数据的分析整理, 从而让这些数据都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想要让数据能够有效的收集以备后续使用就必须加强相关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资金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设, 应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企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一切资金管理问题和漏洞所进行的数据收集整理, 这一部分的数据量应该是最大的, 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发生同类型风险的可能性也应该是最高的, 所以这部分的数据必须进行严格的复查与筛选。第二部分是针对企业的突发性资金风险搜索进行的数据收集, 比如风险发生的时间、促发条件、当时的应对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 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风险类型及应对措施。第三部分是市场当中同类型企业以及企业今后希望转型的企业所可能遭受的一系列资金管理风险和相关数据, 从而帮助企业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整个市场发展变化对自身类型企业所可能带来的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未雨绸缪, 提前研究基本应对措施, 降低实际风险发生几率。只有真正加强了数据库的建设与数据更新与完善, 才能够为具体风险的有效分析和措施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 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决定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前提。预警分析应该包括如实表述资金管理预警指标与实际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同时要有效判断当前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进一步影响。再次要就出现风险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 寻找其触发原因。最后是进行改善措施的研究及及时应用, 从而切实避免相关风险的发生。

四、结束语

资金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 而想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具体质量除了有效的制度建设及具体管理手段提升以外, 进行积极的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张春贤.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2 (05) .

[2]王占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交通财会, 2012 (07) .

[3]罗小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措施研究[J].理论观察, 2012 (05) .

资金风险预警 篇2

3.1流程预警

流程预警就是利用内部控制的流程管理.依据全过程的预警思路,采用广泛运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理论,实现高效的矿业资金安全预警.PDCA循环理论在融入了企业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评价后对于资金安全预警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其工作原理依次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从日常管理实践着手,形成一个循环,持续不间断的改善,最终建立一种内部控制有效的资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见图2:具体来说就是将PDCA循环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则第一阶段Plan(计划阶段)需要分析矿业资金安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资金安全问题的原因;将原因归类,找出各类原因中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提出改进方案.第二阶段Do(执行阶段)执行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理的地方,继续修改再执行.第三阶段Check(检查阶段)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阶段的完成情况.第四阶段Action(行动阶段)需要总结本轮循环的经验,把效果好的提炼为标准;把没有解决或者新出现的资金安全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通过每一轮的循环,以期能够动态、系统的预警矿业资金安全问题.

3.2模型预警

模型预警就是在现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式下以财务数据为主要指标形成的各种计量模型.比如LPM模型、logistic模型、AIES模型等的建模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定量的揭示出财务危机程度的功能.LPM模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预警资金安全性.其中指标y为企业资金风险概率,y值越大说明资金风险越大,y越小说明资金风险越小.logistic模型采用logistic分布根据样本数据估算企业资金风险的概率.目前学者常采用logistic模型来预警企业资金安全问题.AIES模型并不注重建模技术.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替代了传统的统计模型,通过恰当的统计技术对参数进行建模.综上,通过定性跟定量两种模式帮助矿业集团识别资金安全问题.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财务指标、经营安全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其他指标.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资金安全管理的需要,从中挑选出一些关键指标并且设定一些指标值,作为预警的标准值.一旦实际值超过标准值,则预警.

4结语

传统的财务预警理论依靠以财务指标为主的预警体系来预警制造业的财务危机,并不适用矿业资金安全问题.本文在反思传统财务预警理论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矿业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和内部资本市场等内容,尝试构建全程跟踪反馈的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以期有效的防范皖北矿业资金安全风险.由于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本文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将PDCA循环理论更好的实践与皖北矿业资金预警体系还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

〔2〕徐光华,沈戈.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研究[J].会计研究,(5).

〔3〕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

〔4〕关凤峻.中国二元结构矿业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风险预警通报 篇3

G/TBT/N/EEC/232

欧洲共同体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12日发布了G/TBT/N/EEC/232号通报。标题: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法规提案(改写)。涉及消耗臭氧层物质,特别是那些由《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覆盖的物质(在本提案的附件I中列出),和其它的物质(在附件II中列出);以及含有或依赖这些物质的产品和设备。该法规提案拟批准日期待定。拟生效日期:2010年1月1日。提意见截止日期为自通报日期起90天。

日本拟制定多项药品规定

G/TBT/N/JPN/273

日本厚生劳动省2008年11月12日发布了G/TBT/N/JPN/273号通报。标题:麻醉药品名称、麻醉性植物、神经药物和麻醉药品/神经药物原料的内阁令修正案。根据《麻醉药品和神经药物控制法》的规定,厚生劳动省指定了新的物质作为麻醉药品。该修正案拟批准日期为2008年12月。拟生效日期: 2009年1月。提意见截止日期: 2008年12月11日。

欧共体制定内河船舶发动机排放限量和安装的规则

G/TBT/N/EEC/231

欧洲共同体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6日发布了G/TBT/N/EEC/231号通报。标题:委员会指令草案,修订规定内河船舶技术要求的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指令2006/87/EC。涉及内河船舶发动机。草案拟将某些关于内河船舶发动机排放限量和安装的规则(这些规则已经在莱茵河航行中央委员会(CCNR)的框架中采用),插入规定内河船舶技术要求的指令2006/87/EC中。该指令拟批准日期及拟生效日期为2008年12月底。提意见截止日期:自通报日期起60天。

韩国关于能源效率标签和标准的法规公告

G/TBT/N/KOR/194

韩国知识经济部2008年11月6日发布了G/TBT/N/KOR/194号通报。标题:“关于能源效率标签和标准的法规(知识经济部(MKE)公告No. 2008-99)。涉及外部电源适配器。目前,隶属于最低能源性能标准的器具是包括电冰箱、空气调节器的21种产品。知识经济部计划从2009年1月1日起扩大其范围至外部电源适配器和蓄电池充电器。该法规拟批准日期及拟生效日期为2009年1月。提意见截止日期: 2008年11月30日。

马来西亚制定符合安全标准及玩具安全标准

G/TBT/N/MYS/15

马来西亚2008年11月6日发布了G/TBT/N/MYS/15号通报。标题:消费者保护法2008(符合安全标准)及消费者保护法2008(玩具安全标准)。两个标准包括:设计或打算用于14岁以下儿童玩耍的玩具或商品,不包括消费者保护法2008(玩具安全标准)一览表I中列出的商品。以上两个标准拟批准日期: 2008年12月。拟生效日期: 在官方公报上公布之日。提意见截止日期为自通报之日起60天。

美国规定婴儿床、奶嘴必须通过相关实验室测试认可

G/TBT/N/USA/428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2008年10月31日发布了G/TBT/N/USA/428号通报。标题:某些儿童用品的第三方测试;评定联邦法规法典第16编第1508部分、1509部分,和/或1511部分符合性的第三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要求的公告。涉及婴儿床、奶嘴等产品。该规定已经生效。

泰国规定陶瓷和搪瓷器具新要求

G/TBT/N/THA/284

泰国近日发布了G/TBT/N/THA/284号通报。标题:规定陶瓷和搪瓷器具为禁止进口或要求卫生证明的商品。涉及食品用陶瓷和搪瓷器具。通报说,凡进口到泰国的食品用陶瓷和搪瓷器具须有卫生证明。通报还规定了食品用陶瓷和搪瓷器具释放的铅或镉的许可限制,与公共卫生部通报No.92 (B.E.2528(1985))保持一致。该规定已批准。拟生效日期:2008年12月29日。提意见截止日期未说明。

韩国制定食品标准和规范的修正案草案

G/SPS/N/KOR/296

韩国近日发出通报,韩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制定食品标准和规范的修正案草案,规定了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内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phthalate)、酞酸丁基苄酯(benzyl-n-butyl- phthalate)、di-n-oxtyl-phthalatein、di-isodecyl-phthalate及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bis(2-ethylhexyl)-adipate)的迁移标准。该修正案草案的拟批准和生效日期待定。

加拿大批准在香肠食用肠衣中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的临时营销许可

G/SPS/N/CAN/348

加拿大近日发出通报,加拿大卫生部拟修改食品药物法规,批准销售含乙二胺四乙酸(disodium EDTA)作为分散剂的附加食品。鉴于安全评估支持修改案,且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不大,该法规修改案已获得最终批准,准许按鲜肠中80ppm的最大限量在生产新鲜、预熟或其它肠类的过程中在可食用肠衣上使用乙二胺四乙酸(disodium EDTA)作为分散剂。

美国制定多项农药许可限量措施

G/SPS/N/USA/1800、1801、1806/Add.1

美国近日发出多项通报,对农药氟草敏(Norflurazon)、氟胺氰菊酯(Tau-fluvalinate)及二嗪农(diazinon)的残留限量规定了许可限量措施。比如:杀虫剂氟草敏的残留限量为牛肝0.5 ppm; 山羊肝0.5 ppm; 猪肝0.5 ppm; 马肝0.5 ppm; 绵羊肝0.5 ppm。氟胺氰菊酯的残留限量为蜂蜜0.02 ppm等。上述法规已经生效。

美国制定多项杀虫剂残留许可限量法规

G/SPS/N/USA/1728、1798、1796/Add.1

美国近日发出多项通报,对杀虫剂噻螨酮(Hexythiazox)、百治磷(Dicrotophos)和除草剂氟草胺(Benfluralin)分别制定许可限量措施。涉及到的产品包括:柑橘、梨果作物;牛、山羊、马和绵羊肉副产品;轧棉副产品;莴苣;三叶草草料等等。上述法规均于2008年9月10日生效。

欧盟修订食品添加剂特殊纯度标准

G/SPS/N/EEC/296/Add.2

欧盟近日发出通报,欧盟委员会为明确合理起见,对有关染色剂及增甜剂以外的食品添加剂特殊纯度标准的若干次重大的修订,批准为“委员会规定染色剂及增甜剂以外的食品添加剂特殊纯度标准指令(修订版)”。

日本拟修订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标准与规范

G/SPS/N/JPN/217

日本近日发出通报,日本健康劳动福利部拟对食品卫生法执行条例及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标准与规范进行修订,批准硬脂酰乳酸钠、异戊醛及Valealdehyde作为食品添加剂,并制定这些物质的标准规范。修订后的标准规范拟于评议期后尽快批准。

资金风险预警 篇4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风险预警的研究主要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方面。丁德臣(2011)基于遗传标准算法,提出了基于混合HOGA-SVM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实践证明该模型提高了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率和速度,降低模型的两类分类错误率。

文柯(2012)采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企业资本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刘磊等(2012)采用RBF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并选择上司企业财务数据对模型进行分析。

解秀玉等(201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制造业数据进行检验,实践证明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

刘耀等(2011)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相应评分,构建高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

杨超等(2014)提出基于动态朴素贝叶斯网的技术创新风险测度与预警模型,并使用案例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

李晓峰等(2011)基于物元与可拓集合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测度的多维可拓物模型,并提出风险的可拓测度方法,通过实践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基于创新活动的环节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进行研究,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防范和化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及其预警概念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各种创新资金来源组合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创新阶段创新资金投放效果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王玉冬等(2014)认为由于创新活动具有过程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创新资金来源和投放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使得创新资金配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偏差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基于上述观点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进行研究。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风险源

风险源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结果与预期偏离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主要来源。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按照创新活动的三个阶段前后关联性,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源分为研发投入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化阶段三个阶段的风险源。

1. 研发投入阶段的风险源。

(1)创新资金支持能力弱。创新资金的实力代表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创新资金融资能力越强,则企业越能抵御风险。

由于研发投入阶段的活动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创新资金。如果创新资金供给不足或不及时,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不同程度风险。

(2)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阶段,创新人员薪酬和创新技术成本是创新资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资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越高代表研发成功的概率越高。

此外,创新技术的成熟度、先进性、复杂程度与难度等因素将会影响创新资金技术成本投入,进而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的风险。

(3)研发周期较长。研发周期过长会占用较多的创新资金,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研发成果具有先进性,然而外部环境会随着研发周期的过长使得研发成果失去先进性,导致创新资金的投资回报下降,风险上升。

2. 生产阶段的风险源。

(1)创新产品转化成本较高。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需要在较多原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材料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创新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新产品的竞争力。

(2)研发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由于在生产化阶段,研发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以及生产规模过小会导致次品率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创新产品的先进性,创新资金收益性下降,风险上升。

3. 市场化阶段的风险源。

(1)营销费用管理能力不足。创新产品的营销费用在各营销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

营销费用的支出效果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若营销成本过多则创新收入将更多地用于弥补营销支出, 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会受到严重影响。

(2)创新产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新产品,一味追求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盈利性,使得创新资金配置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从而引发风险。

(3)创新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创新产品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其营销收入一部分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缓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创新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偿债能力。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概念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具有突发性,往往使管理部门很难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由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导致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无法预测的。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累积导致危机的发生通常以与其相关的预警指标异常为先兆,如果能够运用敏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风险预警指标构建出具有操作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那么防范资金配置风险导致的危机是可能的。

此外,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导致危机的爆发会有一段前置期,在前置期内若能及时发现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的异常反应并实时进行动态控制,那么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导致的危机是可以避免与化解的。

现有相关文献较少涉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定义,故本文借鉴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相关概念。魏长升等(2012)认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指通过对财务风险导致的财务危机的表现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及时地反馈预警的信息,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对潜在的危机进行及时和恰当处理的风险管理方式。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机制, 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复杂性较高的管理活动。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与财务风险预警具有某些共性要素,如:都是由企业内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这些不确定因素是风险的来源;都需运用定性和定量相关方法进行风险的分析和评价。

根据风险预警的共同要素,结合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本文认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是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预期目标,分析创新资金在创新过程中分配的规律,动态监测创新资金分配过程中影响创新活动效率和结果的内外部因素,并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逐渐建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免疫机制,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抵御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能力,使创新活动的结果和预期目标一致,始终让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处于相对安全和可靠的状态的风险管理方式。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在对由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系统地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分析,构建科学全面反映风险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反馈警情,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地应对创新资金配置导致的风险。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由风险预警组织机制、 信息支持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四个部分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见图1。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组织机制

风险预警组织机制是指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执行主体,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架构原则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需要而组建,专门负责整个创新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机构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对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创新活动及预期创新产品的特点、资本结构的特征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监测标准,建立专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独立负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识别、分析、预警和处理流程。

为使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制。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一个预警职能部门,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工作职能,该部门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并直接由管理层管理。二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由企业内现有的部门负责兼顾, 如由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或技术研发部联合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信息支持机制

信息支持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职能持续和有效发挥的基础,其输出信息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企业决策的效果。王凡林(2010)认为只有可信赖的信息才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才能在风险来到之前发出预警和帮助规避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及时有效地预报潜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必须在大量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关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征兆,经整理和筛选后将信息及时传递,为接下来的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同时,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详细过程及时反馈并储存到信息支持机制, 从而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风险阈值等有序更新, 保障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完整,为企业处理其他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分析机制

风险分析机制是防范和化解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核心和关键,实现创新资金配置的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和警情预报的功能。在信息支持机制的基础上,创新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可以迅速地识别信息支持机制输出的信息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较小的不确定因素, 而将重点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上。通过对该因素的历史处理过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该因素导致发生损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做出定量估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评价, 找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出现的具体创新环节和风险成因,确定风险等级并预报警情及其预期后果。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应对机制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应对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后期职能,包括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控制和化解两个方面。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分析并预报警情后,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管理者应当依据报告的警情制定对应的应急方案、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法等风险处理机制,以控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防止风险恶化,以此达到消除或降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目的。

其中,应急方案是指面对重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时应该如何去规避,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补救措施是指如何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现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带来的损失。改进方法是指如何改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或避免类似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再次发生。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作用机理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具体过程是在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设立的目标指导下完成的,是将各种预警方法和预警行为有效融合在一起而呈现出的整体化、综合化流程。因此,为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就需要尽可能地把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相关的内容囊括在同一个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过程的框架内。整个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基本流程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过程主要以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的。 具体而言,在信息收集阶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初步分析,确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找出创新资金配置内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

在风险分析阶段,以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为基础,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包括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发生概率的估算和对特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状态下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风险预警阶段,依据风险影响因素科学有效地设置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合理的风险预警方法对风险评估阶段得出的有关数据实施处理和筛选,做出准确的预警判断并发出相应的警情信号。预警结果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以及高度风险,对应的警情信号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或巨警。

在风险应对阶段,根据风险预警阶段发出的警情信号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具体而言,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为无风险或轻度风险区间内,此时仅仅需要关注风险的变化,同时进行常规动态监控即可。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处于中度风险区间时,则需要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警戒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消除风险或将其降低至创新资金配置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在此期间还需实施风险的动态监控。

然而,一旦风险预警结果正处于高风险区间,则表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警情正处于重警或巨警,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就必须高度警戒,在实施创新资金配置危机处理和风险补救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有效排警的方案来降低现存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直至风险消失或降低至高新技术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同时严密实时监控创新资金配置活动过程。风险处理过后,将已经处理过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因素及其处理过程反馈到信息支持机制中并储存,实现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动态更新,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预警有效性。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成及其作用机理。结合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 界定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概念,分析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成,并对机制组成部分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揭示了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作用机理。掌握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对风险的免疫能力,科学合理地对企业的创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对地区企业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为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本文在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创新活动三个环节资金配置的风险源,提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概念,深入剖析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成,并绘制出风险预警机制作用机理图。研究结果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防范和化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高创新资金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丁德臣.混合HOGA-SVM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

文柯.基于Logistic的上市公司产融结合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S1).

刘磊,郭岩.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评价[J].财会月刊,2012(9).

解秀玉,管西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4).

刘耀,张倩.高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杨超,胡翠华,高永祥.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22).

李晓峰,徐玖平.基于物元与可拓集集合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综合风险测度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1(3).

王玉冬,孙静文.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到机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2).

魏长升,俞鑫.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2).

侯宇.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

风险防控预警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省委《实施办法》和省纪委《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暂行办法》,切实加强我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进一步增强预防腐败工作实效,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从腐败风险防范入手,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意识,提高自身抵御腐败风险能力,建立起能够提前发现、有效预防、及时化解腐败风险的长效工作机制,真正把中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排查预防、适时监控、纠错处置、综合管理,初步形成覆盖全区各级、各部门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网络,达到“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岗”的目标,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及腐败风险预警防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基本原则

全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要紧紧围绕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谋划和推进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做到腐败风险预警防控目标与扎实推进我区反腐倡廉建设目标相一致,腐败风险预 1

警防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与干部群众对干部廉洁从政的期望相适应,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坚持惩防并举,防控结合原则。做到一手抓预防,深化教育、制度、监督等环节工作,把预警措施贯穿到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之中,实现更加有效地预防;一手抓惩治,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警戒、警示、纠偏和规范功能,实现更加有效地惩治,把预防腐败工作和防控腐败风险有机结合,切实降低腐败风险,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原则。围绕全区当前各项改革工作,及时制定腐败风险防控措施,把防控工作深入到部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向前发展。

(四)坚持全面覆盖,有序推进原则。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构建覆盖全区、街道、乡镇、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进一步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构建各重点部门、重点领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联控和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全区各级各部门积极防控腐败风险的良好格局。

(五)坚持立足本地,加强协作原则。在立足本地加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同时,主动融入到全市腐败风险风控体系,积极推进与其他区之间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和各项工作的协作配合。

四、工作安排

我区开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9年11月——12月:成立领导机构,组建工作专班,召开动员大会,组织骨干成员学习培训,全面启动风险查找工作。

(二)推进阶段2010年1月——12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

相结合,在风险查找定级的基础上,以工程建设、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涉农、执法检查监督等领域为重点,兼顾其他领域,在各乡镇、各园区和区直单位整体推进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初步构建覆盖全区的防控体系基本框架。

(三)完善阶段2011年1月——12月:通过总结分析,推广成功作法和经验,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使风险查找更为准确,风险防控更为有效,体系架构更趋完善,努力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召开全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动员大会,对开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各级各部门分别召开动员会,使全体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深入推进该项工作打好基础。组织骨干成员学习培训,针对腐败风险查找方向和范围、途径、定级以及网路化管理等问题进行辅导,利用宣传媒介,广泛宣传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营造舆论氛围。

(二)查找风险。从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以部门(单位)、科室、岗位为单位,采取自己查、领导点、群众提、同事帮等形式,分类查找腐败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并按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申报备案。重点是查找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岗位、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重点环节的风险点,对查找出的风险点根据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设置风险等级,分为高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

(三)措施防范。对照查找出来的腐败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健全完善制度。对权力

过于集中的,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达到权力运行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效制衡;对于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细化裁量标准,规范实施程序;对工作流程不规范的,进行流程优化和调整;对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抓好落实。对工程项目建设、财政资金使用、文化教育、民生保障、司法监督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主要职能单位要加强统筹和指导,研究制定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办法,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控腐败风险。

(四)预警防控。对风险查找情况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查找风险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自查自纠、教育提醒、廉政谈话等方式,及时进行预警提示和纠偏。积极探索以电子科技手段进行预警防控工作,依托电子政务和部门局域网收集风险信息、加强风险预警管理和电子监察,建立预警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预警防控工作实效。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6

一、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在过去30年中,随着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资产证券化的趋势,金融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市场的波动越来越频繁,幅度越来越大。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方向,吸引了大批的数学、物理学专业人才参与到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中去,金融风险管理已经从过去定性的分析发展到运用先进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并广泛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和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两大类。

二、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践

1.股份制商业银行“骆驼”(CAMELS)评级体系。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2月推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其风险评级体系主要参考了国际通行的“骆驼”(CAMELS)评级框架。该体系主要是对银行经营要素的综合评价,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评价、资产安全状况评价、管理状况评价、盈利状况评价、流动性状况评价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后的总体评价。

2.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三类七项”指标评价体系。参照国际大银行的先进经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后,要在经营绩效(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资产质量、审慎经营(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主要方面,达到并保持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中等以上的水平。

3.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以此加强对成员国金融部门脆弱性的评估和监测,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国务院已于2001年批准我国在3~5年内参加FSAP,即最晚2006年参加。自评是正式参加FSAP的第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7月牵头组织跨部门小组,开始对中国进行首次金融稳定自我评估,进行了银行业的“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目的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评估金融部门的风险和潜在脆弱性。

4.分级预警。2005年,银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指引(试行)》,启动了商业银行分级预警机制。风险预警等级包括正常、蓝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信号。风险预警对象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独资及中外合资银行。

5.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2005年,国内最大的本土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该体系是根据国际评级惯例结合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现状,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进行评级的首个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初具规模,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机构上市和市场开放的双重推动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框架、技术方法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风险管理却经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甚至矛盾。这些困惑一方面来自于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制度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作为这些技术和制度基础的现代风险理念。在种种困惑之下,我国金融业界出现这样的现象,“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建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如同当年的革命口号一样叫得很响亮,但对其具体内容和有效性却缺乏统一的认识,甚至在实践中存在否定风险管理作用的说法,例如,发展和规范(风险管理)是矛盾的,风险管理只是应对监管机构和战略投资者要求的“花瓶”,而现有的风险预警系统还存在如下不足:

1.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一是它只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把国有独资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排除在外。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风险评级成为二元结构,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即11家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成为风险评级对象,接受监管当局的风险评级监管,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免于评级和监管。二是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相对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目前,我国银行信用评级主要偏重于简单的财务定量化,风险揭示严重不足,银行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缺陷:第一,评级的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第二,缺乏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第三,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

2.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测试主要采用单一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即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单一因素影响。由于宏观经济要素的变化往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单一因素分析的结果对监管和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测试所选择的冲击情景没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支持。三是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目前尚无涵盖监管各个层面、宏微观相结合的金融预警指标系统,不能支持对金融风险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缺乏市场风险监测指标等。

3.尚未建立网络化的监管信息系统。一是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各自建立一套信息体系,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重复建设,信息的利用率低,没有可供监管人员随时调阅和分析监管数据的监管信息处理平台。二是提前发现并及时处置金融风险是其最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及时处置方面,很多时候受资金、政策及其他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这严重制约了监管当局及时发现金融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endprint

4.现有的指标体系在早期预警方面不够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市场总体概况的描述和对市场运行若干重要方面的分类统计,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支持作用比较有限,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所提出的“准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一是我国的预警指标体系缺乏层次性。在总分行体制下监管当局没有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预警指标。二是预警指标适用性差。预警指标中的所有资本项目如资本充足率、单个贷款比例等都不适用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三是选取指标不够全面。指标侧重于流动风险、资本风险和信贷风险,忽视了利率风险和管理风险。而对于信贷风险只侧重贷款质量的衡量,忽视了贷款结构和盈利性的衡量。

三、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探讨

(一)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从其评价对象看,它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所有金融机构,科学地对其评价需具备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学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金融风险是通过评价指标来反映,而评价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风险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指标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结果。我们认为,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形成对区域金融风险状况的直观结论。指标体系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质量和能否准确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状况。

2.可行性原则。在设计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在考虑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可行性尤为重要,既要防止面面俱到,指标过于繁杂,又要防止过于简单,难以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的全貌。要保证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指标数据搜集的及时性。

3.可比性原则。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便于评价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也就是说既可用以进行序时比较分析,也可用来进行不同区域金融机构之间的比较分析。所谓纵向可比,即与历史数字可比,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应相对稳定;所谓横向可比,即不同的区域之间金融风险状况可比。

4.完备性原则。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成系统,应包括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区域金融风险运行现状,更要反映出区域金融风险运行态势。

5.发展原则。一切金融风险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设计风险指标时,应该从风险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动态趋势上加以研究和反映,并结合时间及空间的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来进行研究和反映,探求区域金融风险源发展变化的规律。

6.借鉴和创新原则。在金融风险管理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坚持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背景和市场环境,实现创新和突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抽象后设计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使预警指标客观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状况。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如果对指标都逐一量化,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结合定性分析。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明确的量化结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二)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各种类型的金融风险广泛存在。即便是在同一类型风险下,不同行业(银、证、保)、同一行业不同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风险压力,由此决定了区域金融风险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必须是由若干个核心指标集合构成,而每个核心指标又可层层分解为更多细化的子指标。

2.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在以上建立的风险预警指标评价体系中,金融风险权重的科学确定是另一难点。在通常的评判模型中,对于权重的确定完全采用凭经验、靠感觉主观为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百分比权重的方式。但对于数十项评价指标,若要简单为每一个指标直观地确定一个较为准确的权重,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由于每个人对各个指标重要性判断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这种主观赋予权重的方法科学性极差。为避免这种单纯主观赋予权重的方法的误用,我们运用AHP方法来判定风险管理指标的权重。

3.金融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基准。运用以上建立的金融风险管理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我们必须计算出各金融风险指标的具体分值。这一计算过程必须从最后一层(第五层或第四层的单项指标)开始,逆向往上推算。但难点在于,不同的风险类别(有的风险可以量化如市场风险,有的风险难以量化如操作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对其评分的基准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参照国际经验,设定了以下评分基准:

一是对于难以量化的风险指标(除市场风险外的所有指标),为避免定性判断带来的误差风险,我们拟采用专家评分的方式,并对每一项细化的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依据和评分细则;然后对专家打分进行简单平均,计算出难以量化的各风险指标的分值。二是对于可以量化的风险指标(如市场风险指标),我们运用VaR方法进行测算,得出风险的绝对数值。三是对专家打分给出各项风险指标分值和用VaR计算出定量指标的分值,运用AHP方法,由第五层即指标层(三级)开始逆向进行层层加权平均,得出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一级)、准则层、目标层的风险评价指标。其中:指标层(一级)即类别风险指标分值反映各类经营风险的风险状态,准则层的风险集成评价指标分值反映集团层面和子公司层面的风险状态,目标层的风险集成评价指标分值反映金融控股集团系统的整体风险状态。四是根据金融风险集成评价指标分值,确定考核对象所处的风险状态,看其处于哪一风险区域(风险正常区域、风险防范区域、风险警戒区域、风险危险区域、风险失控区域)。当然,确定指标体系及其预警界限(阙值),难免带有主观意向,需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检验,并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使指标本身及其预警界限更科学、更合理。五是发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信号。预警就是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完成指标的筛选、修正和处理,以确定各指标运行状态,汇总求值得出综合评分,按照定的风险阙值,最后划分警度。我们把预警指标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五个等级。如果在风险正常区域和风险防范区域内,那么将此结论以风险报告的形式及时传递到各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如果金融风险处于风险警戒或失控区域,那么应及时制定风险预警报告,向金融机构发出预警信号。六是优缺点分析及基本结论。此评价体系的优点是主观判断与客观定量方法相结合,评估过程简单易行,评估结果意义明确。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合理设定各个指标的预警界限,合理设置各个指标重要性的权值,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困难。另外,外部风险的评价指标选择和处理难度较大,指标的选取没有现成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每一类的众多指标中既可能存在共线性和统计意义上与金融风险不敏感的问题,也可能存在指标筛选过程遗漏重要指标的问题。此外,由于现行的制度安排,央行不具备监管职能,也就没有充分的动机去获取详细的信息,从而容易导致央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时更依赖银监会对银行困境的判断而不是自身的判断,导致央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角色时效能降低,错过最佳时机,从而形成救助风险。尽管模型分析存在一些缺陷,但利用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正如美联储副主席福格森所言:“精巧的计量模型,再加上良好的判断,最终出台的决策质量将大大提高。”

资金风险预警 篇7

近年来,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经营失败的事件频频发生。资金链断裂会产生连锁社会反应,当一家企业资不抵债,关门倒闭时,可能会拖累为其提供贷款和担保的公司,这些公司自身也有债务,又承担了被担保企业的银行贷款债务,必然加速这些公司的倒闭,进而牵连更多公司。显然,资金链断裂不仅对单个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某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资金链是企业从融资到资金使用,再到销售回款,最终偿还债务、回馈投资的一种反复过程。企业的资本代表企业资源的来源,资产则代表资源的运用。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来源和运用在金额和期限上应该匹配,才能保持这个过程的良性循环。当上述某一环节的资源运用超过其来源时,即资金需求超过供给,产生资金缺口,此时,极可能引发整条资金链的断裂风险。资金链断裂会令企业陷入现金流困局,引发企业财务失败。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已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企业的发展过程是经营、筹资和投资三大活动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企业财务风险逐步加大的过程,企业在陷入资金链断裂风险之前,通常都是有预兆且可预测的。如果能从定量的角度找到指标有效识别和快速预警资金链断裂风险,就可避免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风险引发经营失败的可能。国内已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从逻辑推理和定性分析的角度研究资金链断裂的成因和表现形式,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预警模型和实证检验,为数不多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值得商榷。本文从资金链断裂成因的理论分析入手,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设计资金链断裂的识别指标,并分别采用主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回归,构建能够量化我国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的预警模型。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指标设计的创新,本文围绕资金链状态的识别来进行指标设计,同时考虑了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如企业性质、过度对外担保、关联占款等因素;第二,样本选择上的创新,采用连续两年亏损而在第三年被退市风险警示的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企业;第三,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采用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模型回归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王江(2005年)基于马克思对资本流通的分析,总结出六种资金链断裂的类型:库存增加型、价值泡沫型、资本运作型、委托理财型、资金担保型以及关联方占用型。藤佳和干胜道(2005)、郑和平(2011)、李富芝(2012)等认为资金链断裂的常见原因包括营运资金管理混乱、融资不合理、投资失误、经营亏损、内部制衡缺失等多个方面。杨毓(2009)除了对影响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内因进行分析外,还剖析了宏观环境、经济体制和金融机构行为等影响资金链断裂的外部因素。王玉红,郎文颖(2013)对无锡尚德的发展与破产重组进行分析,发现高负债水平和弱偿债能力是其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线,战略失误是其资金链断裂的催化剂,经营不善是其资金链断裂的根源。

已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从定性的角度研究资金链断裂的成因和表现形式,缺乏比较系统的定量分析和预警研究。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一是资金链断裂是时点的概念,许多学者将其归入了破产风险或是财务失败中;二是在中国,上市困难,壳资源稀缺,很多资金链断裂的上市公司最后通过各种方法“死而复生”,例如,自2001年2月到2011年12月底,A股市场退市企业仅39家,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退市的样本量更少;三是资金链断裂主要发生在民营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相关数据收集比较困难。要进行资金链断裂风险的定量研究,首先应确认识别指标。以往文献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确定识别指标:(1) 基于经营协调性和资金链断裂成因角度确定预警指标,张金昌和范瑞真(2012) 从三个资金缺口和一些常见原因设计出可以定量检验的八个资金链断裂风险识别指标,并以指标值是否大于1作为判断标准。(2)基于财务状况确定预警指标,翟潇(2010)对成长企业资金链的评价,是在东北财经大学建立的风险模型基础上,选取19个指标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运用判别分析法计算得到改进的Z值评分模型,通过Z值评价企业的资金链质量,其指标设置更偏向于破产风险或是财务失败的预警。通过以上的文献回顾和梳理,可以发现,上述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大部分研究采用一元判定法判别企业资金链断裂发生的可能性,一元判定分析法预测时,事先认为失败与不失败的概率均为50%,把问题本身简单化,而且根据不同比率预测同一事件,指标之间判定结果可能互相矛盾,难以起到预警作用;第二,以往很多预警研究在指标设置上没有区别财务失败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往往将其混为一谈。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资金链断裂并不一定导致企业破产。例如,每到年末,总有一批“股市不死鸟”之称的ST、*ST股票,在政府财政补贴、并购重组、投资自救等各种招数下重复上演“死而复生”的游戏。资金链断裂只是导致企业财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对企业破产风险、财务失败预警等方面的定量研究文献较多。Fitzpartrick(1932)最早进行单变量破产预警研究,而Beaver(1966)提出的单变量财务危机判别模型具有更大影响力。Altman(1968)首次将多元判别方法引入财务失败预警研究,建立了著名的Z-Score模型,从而解决了单变量模型下同一公司采用不同比率预测时,出现不同结果的矛盾。Ohlson(1980)利用Probit和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财务失败预警模型,获得较高的准确率。此后,人工智能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在近几年纷纷被引入财务失败预警模型中。

(二)资金链断裂与资产资本结构平衡分析

所谓资产资本结构平衡,是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依存与对应关系。在经济活动中,筹资与投资是企业两大重要财务活动,从会计平衡公式或筹资与投资总体关系看,企业的资金来源(即资本结构)和运用(即资产结构)在金额和期限上应该匹配,才能保持整个经营过程的良性循环。资金的运用超过其来源时,即资金需求超过供给,产生资金短缺。当资金缺口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时,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资金来源(即资本结构)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部分。非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属于企业永久性资金来源,也称长期资本。与之相适应,资金需求(即资产结构)可概括为长期资本需求、经营性营运资金需求和日常现金支付需求三个部分。长期资本需求就是投资性营运资本需求,投资性营运资本是企业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资本保证,其数量相对稳定,期限相对较长,在数量上既等于长期资本与长期资产之差,也等于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长期资产的资金来源包括长期资本、短期资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共同提供,如果企业的长期资产完全由短期资金提供,企业的融资链极容易断裂,企业存在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潜在风险。

经营性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等于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之差,经营性资产是指与经营活动相关、在企业经营环节占用,需要依靠经营努力才能转化为现金的资产,经营性负债是经营活动产生的负债,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无关。其计算公式为:经营性营运资金需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当企业经营性营运资金需求为正时,企业需要为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垫付一定数量的资金,这部分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企业的长期资本,否则,企业的经营链容易断裂。

日常现金支付需求是企业长期资金和经营性营运资金相互补充、相互使用的结果,是企业迫在眼前的资金需求,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弥补这一环节缺口,现金链就会出现断裂。其计算公式为:日常现金支付需求=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负债=(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投资性营运资本需求-经营性营运资金需求。

笔者借鉴国外对企业破产风险、财务失败预警等方面的定量研究,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设计资金链断裂的有效识别指标,并分别采用主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回归,构建能够量化我国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的预警模型,比较两个模型的判别准确度,从而为预测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提供一种有效的量化工具。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对于样本的选择,有的文献选择退市企业作为样本企业,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少企业退市的原因不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而是因为大股东私自挪用企业资产或是骗取银行贷款等原因导致的退市,而且我国退市企业家数极少,存在研究样本不足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企业退市分布在不同年份,不同年份的宏观经济环境显著不同,必定会进一步影响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若以连续两年亏损而被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样本数量充足,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上市资格十分珍贵的情况下,ST、*ST公司的交易受到一定限制,对公司和管理层的利益影响很大,公司会极力粉饰财务报表从而保住自己的上市资格,所以当上市公司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时,说明其发展乏力,资不抵债,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本文选取36家2010、2011连续两年亏损而在2012年被退市风险警示的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并按1:1比例逐一随机选取了36家细分行业相同或相近、总资产规模相近的企业作为配对样本。在抽样推断中,当样本容量大于(等于)30时,对总体具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因此,我们从配对样本中随机选出30对公司作为训练样本,剩下6对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如下表1所示。由于上市公司被“退市风险警示”是根据前两年的财务状况决定,虽然前1年数据具有极强的判断力,但没有实际预测作用,所以本文以公司被“退市风险警示”前2年、前3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本文所使用的全部数据来源于WIND和CSMAR数据库,统计分析使用EXCEL和STATA11。

(二)资金链断裂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

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如下:第一,全面性,一个全面合理的资金链断裂预警体系,要涵盖企业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第二,选择具有较高信息含量,能及时有效反映出资金链断裂风险征兆的财务指标;第三,满足可操作性原则,衡量资金量断裂的指标很多,但是有的指标可能难以采集(如资产抵押金额,实际贷款利率等),有的指标可能难以量化(如企业竞争力)。因此,此类指标不予考虑。按照以上三个原则,初步备选了以下20个资金链断裂风险预警指标,如下表2所示。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效果,消除初选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系,需要对上述指标做进一步分析,筛选出更具有敏感性、预警性的指标,剔除部分显著性不大的指标。首先对变量的样本序列进行Shapiro-Wilk的W显著性检验,检验样本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的样本总体均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因此,本文采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法,分析20个变量的均值在被退市风险警示样本组和配对样本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2年有X1(长期资金需求保障率)、X2(资产负债率)、X3(固定长期适合率)、X5(应收账款增长率)、X8(货币性资金需求保障率)、X9(现金流量比率)、X11(流动比率)、X12(速动比率)、X13(现金比率)、X14(总资产收益率)、X17(利润总额增长率)等11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这11个指标在两组样本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3年有X1(长期资金需求保障率)、X2(资产负债率)、X8(货币性资金需求保障率)、X9(现金流量比率)、X11(流动比率)、X12(速动比率)、X13(现金比率)等7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这7个指标在两组样本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没有通过检验,后续分析中应予以剔除。

(三)主成分分析预警模型的构建

由于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要对36组(72家)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为了检验标准化后的数据是否适宜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进行KMO和球形Bartlett适用性检验,当KMO值大于0.5,且Bartlett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小于5%时,就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t-2年和t-3年的KMO统计量均大于0.75,且Bartlett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0,显著小于5%,说明这些指标之间并非独立,信息有一定的重叠,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优化模型。

(2)求取主成分。我们运用stata11软件对训练样本的标准化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结果如表5所示。选取主成分的常用方法:一是根据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来确定,即累计贡献率达到70~80%以上的前几个主成分;二是根据特征根来确定,即只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一般情况下,根据累计贡献率确定的主成分个数较多,而根据特征根确定的主成分个数相对较少。从t-2年相关矩阵的特征值看,发现只有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从t-2年主成分累计贡献率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1%,说明这4个主成分所包含的信息占原来所有信息的74.1%,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因此t-2年提取前4个主成分。观察t-3年特征根列,只有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2.6%,因此t-3年提取前2个主成分。

(3)主成分得分及模型。由表6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就得到了t-2年4个主成分(用Z表示)关于资金链断裂风险指标的线性表达式:

对主成分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进行计算,可构造企业退市风险警示前2年的资金链断裂预警模型,指标F是综合因子Z1、Z2、Z3、Z4的线性组合,即

将训练样本组标准化后的财务指标带入上述模型,得到退市风险警示企业与健康企业的平均F值分别为-0.5167和0.5167,因而我们可以确定判别分割点为0 (-0.5167和0.5167的平均值)。把某一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带入F模型,若得到的F值大于0,则判定为健康型企业;反之,则为被“退市风险警示”企业;若得到的F值恰好等于0,说明该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不明朗,处于灰色地带。

按照上述方法,构建企业被“退市风险警示”前3年资金链断裂预警模型。

此模型的判别分割点为0。

(四)Logistic回归法预警模型构建

资金链断裂是否发生的预测属于两分类定性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是预测两分类因变量与一组解释变量之间关系时最成熟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分折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变量的分布没有具体要求,在回归时通过概率进行预测,实际运用简单方便。运用STATA11软件对训练样本第t-2,t-3年的原始数据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并采用后退法做似然比概率检验,向后逐步选择最优建模变量。结果发现,模型对训练样本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3.33%和75%。

因此,第t-2年的判别模型为P1:

第t-3年的判别模型为P2:

在分析时,一般选择0.5的概率作为分割点。如果算出的概率(Pi)大于设定的分割点,则预测该企业未来将被退市风险警示。

(五)模型预测效果检验

运用6对检验样本数据对上述两种方法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主成分分析模型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原始数据),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表8显示,在被退市风险警示前2年和前3年,Logistic回归法模型的判别准确率均达到100%,高于主成分分析法模型。这是个准确率很高的预测模型,表明Logistic回归法模型可以在实际中应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010、2011连续两年亏损而在2012年被退市风险警示的A股企业和配对的非退市风险警示企业(共60家)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建立我国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比较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模型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企业可以利用此模型量化资金链断裂风险,及时调整投融资计划和营运资金规划,有效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发生。在以往的定性分析文献中,经常谈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收不回应收账款、存货积压、对外过度担保、关联方占款等,但是,我们通过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检验却发现,退市风险警示组和训练样本组在X6(应收账款周转率)、X7(存货周转率)、X18(担保占净资产比重)、X19(关联方占款)等指标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很多上市公司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可能从事完全不同的行业,通过合并报表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是各个不同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值,掩盖了公司具体的经营状况,利用这些指标做决策,必然会得出错误结论。也可能存在一些刻意操纵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使指标失去了比较意义。总而言之,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将影响资金链断裂风险的各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建立综合指标函数预警资金链断裂风险,即避免了不同指标之间产生冲突时预警失效的情况,也避免了人为选择的主观性,是一种有效的量化工具,值得在实践中推广。但是,资金链断裂风险预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第一,为了便于数据的获得,本文的研究对象是A股上市公司,得出的两个模型是否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还有待进一步检验,而恰好就是这些众多的非上市企业,是急需工具量化和预警资金链断裂风险;第二虽然在分析中加入了一些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性质,但是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没有将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化程度、公司治理等影响资金链断裂的因素纳入研究。

摘要:本文在收集、整理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资金链断裂风险成因展开了详细理论分析。本文选取36家2012年被退市风险警示的A股上市企业和对应的36家非退市风险警示企业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构建中国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风险预警模型,并对其判别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就整体而言,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判别正确率更高。

关键词:资金链断裂,风险,主成分分析法,Logistic回归法

参考文献

[1]张金昌、范瑞真:《资金链断裂成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3期。

[2]王江:《“资金链”断裂:理论解析与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3]滕佳、干胜道:《企业资金链断裂防范研究》,《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3期。

[4]郑和平:《资金链断裂的财务成因及对策》,《经济导刊》2011年第7期。

[5]李富芝,吴君民:《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原因探析与实证检验》,《商业会计》2012年第19期。

[6]王玉红、郎文颖:《以管窥豹——由资金链断裂看尚德破产重组》,《财务与会计》2013年第7期。

[7]翟潇:《成长企业的资金链评价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8]Fitzpatrick.A 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New York: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1932.

[9]William Beaver.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Supplement to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

[10]Altman E.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1968.

资金风险预警 篇8

(一) 大额现金支付漏洞

主要表现为: (1) 利用储蓄账户套取大额现金。一些开户单位为了套取大额现金, 往往通过存款转账, 把存款转入储蓄账户然后套取现金, 以致公款私存现象严重。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将销售款、土地管理费等公款转入储蓄账户, 再通过储蓄存款账户套取大额现金使用;或异地通存通兑提取现金使用。 (2) 企业多头开户, 大额提取现金。自从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 银行丧失了对开户单位依法检查和处罚功能, 一些专业银行为了利用开户进行不正当竞争, 甚至帮助开户单位出点子、想办法, 绕着“红灯”放行以争抢客户, 从而导致开户单位的现金管理流于形式, 企业单位可同时在几家专业银行开立基本账户进行大额提现。 (3) 监守自盗。银行内部人员采用空划内部联行报单、通过票据交换将联行资金划转到私人账户提取现金或者利用票据交换伪造银行进账单, 通过所辖联行将资金转入私人账户;或是采取更改账目盗取库款或直接盗取库款的办法达到获取资金的目的。由于这类手法专业性较强, 多为精通业务的银行人员作案, 具有金额大和不易发现的特点, 使人防不胜防。

(二) 银行卡风险漏洞

目前我国每年银行卡涉案金额1亿元以上, 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上升, 利用银行卡进行违法犯罪往往是跨地域、大金额的隐蔽性犯罪。 (1) 恶意大额透支严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 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 对个人经济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尚为空白, 使得持卡人滥用银行信用、拖欠发卡银行资金、恶意透支现象严重, 发卡银行的透支追索工作陷入困境, 形成大量呆账、坏账。 (2) 银行卡欺诈风险。即非真实持卡人通过制作假卡、盗用他人名义等方式盗用他人资金或信用额度。发卡银行的很多大额资金损失都是由欺诈风险造成, 我国银行卡的欺诈风险也正呈迅速上升趋势。

(三) 票据管理漏洞

在观念上, 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普遍重视现金, 而忽视对票据的管理。许多银行人员认为票据属于低风险业务, 银行人员对资料审查不严或违规操作使得低风险业务变为高风险业务。加之票据本身金额巨大, 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无金额限制, 付款期限可长达6个月,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上述漏洞进行作案, 造成票据大额资金支付损失。

(四) 洗钱犯罪

银行具有严格的保密制度、方便的转账工具、不受限制的现金收存方式以及遍及全球的营业网点等优势, 成为不法分子洗钱的首要选择。洗钱者可以把大量的现金由不同的人分次分批存入银行, 然后通过转账的方式在某一地域集中, 以逃避反洗钱工作人员的追查。银行卡账户跨行转账也是不法分子洗钱利用的手段之一, 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支付工具在多个银行卡或结算账户之间进行多次跨行资金转账, 使得这些赃款远离最初形成地域存款账户, 避免开户银行的怀疑, 逃避监督。

二、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原因

(一) 基层人员违规谋私及管理层腐败

银行腐败是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银行基层人员中表现为违规操作、欺诈舞弊以及利用系统缺陷谋求利益, 如违规批准贷记卡, 盗用银行资金等。部分经理层人员以个人利益为重, 不按市场原则做出经营决策, 利用个人职务从事有利于自己的违法活动。如经理层人员假借客户名义, 以代客买卖的形式进行外汇交易, 大肆贪污挪用银行资金或从联行账户中拆借大量资金, 以贷款名义转出并转至其他账户名下。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的许多大案都与高层经理人员相关, 中信实业银行3亿元票据诈骗案与该支行信贷科科长直接相关, 广东梅州市兴宁信用社8.8亿元账外账更是由于该信用社主任胡某一手造成的。他们将大部分资金非法转移, 或购买房地产, 或炒卖外汇、股票, 或到赌场挥霍, 或通过赌场洗钱, 将赃款进一步转移到海外, 致使银行资金损失巨大。

(二) 制度执行不力

从银行已发生的各类大额资金支付漏洞案件来看, 无一例外都是在案发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错误, 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与大额资金支付相关的制度执行不力是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形成的根本原因。大额资金支付相关制度形同虚设、操作中有章不循、对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的查处不力等导致大额资金支付漏洞增加, 造成银行大额资金损失。虽然现在已经颁布了《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但是商业银行普遍担心执行“办法”后引起存款减少, “办法”执行流于形式, 以致对犯罪分子利用现金、银行卡洗钱犯罪控制不力。特别是在内控方面, 许多银行的基层机构干部异地交流制度、重要岗位轮换制度以及近亲属回避制度等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虽然有的银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内控制约机制, 但遇到人员培训、正常休假等情况, 兼岗、顶岗、不合理混岗、“一手清”时有发生, 大额资金支付风险隐患显而易见。

(三) 制度建设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领域和金融体制已发生巨大变化, 原有的一些大额资金支付相关规章制度不再适用, 但新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 很多业务环节仍处于摸索过程, 至于大额支付系统运行过程中究竟会遇到哪些未预料到的问题、困难和风险以及采取哪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现行制度无法面面俱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质量, 产生大额资金支付风险。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大额资金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的预警措施

(一) 塑造良好的银行文化及加强员工队伍管理一

一个良好的文化理念能够形成摈弃不良行为的氛围。塑造良好的银行文化, 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 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降低银行大额资金支付风险。

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控。根据案例分析, 基层人员在作案之前和作案初期, 都会有经商、炒股、赌博、突然拥有过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等现象。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控, 可及时发现和制止基层员工违法违规行为, 防范银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的出现。

严把用人关。银行对员工的素质应该有着严格的要求。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 个别员工道德操守很容易出现问题。银行在选拔人才时重才更要重德, 录用员工应先做调查, 对行为不检点和有不良嗜好者应决不允许录用。

(二) 加强银行内部会计控制预警

第一, 以“会计预警告知书”为载体, 针对大额资金支付业务, 由银行事后监督中心一式多联制成后, 分别发送各主管行长和所有关联部门, 充分揭示大额资金事项, 深层次分析预警原因和相关部门应分担的风险责任, 提出初步整改建议, 并限期收回反馈意见和追踪整改措施施行情况及效果, 从而达到及时查漏补缺和“全天候”跟踪防控大额资金支付漏洞之目的。第二, 建立有效的会计预警系统。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大额资金支付问题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早期预知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风险, 防范于未然, 减少失误与损失。为此, 应根据各岗位风险程度的大小, 分别确定不同的检查频率, 对重要的岗位与要害环节, 如大额现款的支付、大额票据的承兑、大额资金的划拨等列为重点检查项目, 进行经常性稽核。

(三) 建立激励与约束预警机制

目前, 我国银行经营中有章不循、有令不行、大额资金支付漏洞案件偏多的现象除了体制原因外,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好了没有激励, 干坏了甚至违规了都不追究, 缺乏严格、有效、操作性强的约束机制。针对这一现状, 银行首先要对大额资金支付的内容、程序、检查时间、检查频率、工作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细的规定, 以使工作有章可循、考核有标准、责任追究有依据。其次要明确划分责任, 如大额资金流向监控责任、重大事件报告责任、重大风险事件快速反应责任等, 都要明确细分并落实到个人、落实到岗位。在此基础上, 出了问题要进行责任认定。责任认定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 明确哪些行为有责任, 哪些行为无责任, 责任大小是多少, 同时要规定, 大额资金支付的责任认定要经过哪些程序, 怎样认定, 由谁最终认定, 认定之后相应的处罚措施是什么, 确保大额资金支付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四) 建立大额交易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网络管理安全性

建立大额交易监测预警系统, 与金融机构支付系统连接, 对金融机构发生的大额交易进行监测, 对可疑支付进行预警, 以便能及时发现大额交易动向, 事先发现大额资金支付问题的苗头, 真正实现防洗钱、防逃债、防逃税等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的目的。建立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大额交易报告系统, 对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发生的大额交易进行自动统计并逐级上报;同时提高银行网络的安全性, 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网络漏洞洗钱犯罪等。

(五) 健全银行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法规预警措施

银行监管部门要强化大额资金支付管理, 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并有针对性地对大额资金支付实行全面有效的风险监控, 防范和化解大额资金支付漏洞事件。应尽快出台《银行卡条例》, 明确银行卡业务的监管主体及相应职责, 规范银行卡支付行为, 明确风险控制和信息、安全要求, 切实防范银行卡业务的大额支付风险;应尽快出台适应我国目前经济情况的现金管理配套法规, 指导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工作, 规范大额现金收支行为, 尽快出台立足于反洗钱工作的《人民币现金管理条例》等, 使现金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依, 从法律上建立相应的预警措施。

参考文献

[1]袁小平、秦雷、梁劲:《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探讨》, 《金融论苑》2007年第3期。

资金风险预警 篇9

一、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目前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 资金

使用缺乏计划性或者虽然有计划却形同虚设。企业资金的使用常脱离市场, 缺乏可操作性和控制性, 导致企业资金计划管理“虚”, 计划收支与实际严重脱节。 (2) 企业资金管理散乱, 使用效率低下。有的企业资金使用与管理脱节, 使用效率低下;有的企业多头开户, 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资金紧缺;有的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具有盲目性, 热衷于铺新摊子,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多, 造成更多损失。 (3) 资金管理信息失真, 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时代, 一个企业掌握信息的多少、是否真实可靠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企业资金管理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不集成, 甚至一些管理者为了私益提供虚假的信息, 致使企业高层决策者很难获得可靠的决策依据, 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二) 当前相关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 不少学者提出了解决方案, 具体如下:王晓榕在《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中提出:建立包括优化资金筹集、使用、盈余分配、资金管理的机制;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应用财务软件, 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强化财务监督与控制。李秀英在《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中针对企业集团提出:建立健全资金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灵活应用收支两条线;设立集团资金控管中心;实施真正独立的内部审计机制。彭高华在《大中型企业资金管理模式》中探讨了用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解决企业资金管理问题, 并对这六种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

(三) 对当前相关研究的评价及本文创新点

以上三种方案分别从企业、集团化和资金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探讨,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是对于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风险问题, 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进行管理却鲜有人涉足。本文将在借鉴财务业务一体化、资金集中管理和资金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 并利用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进行风险预测, 建立预警控制线, 以更好的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动。

二、基于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预警机制构建

(一) 企业资金管理重述在信息化管理下, 企业的全部资金可

按照企业资金活动与生产经营的相关方式划分为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内部资金, 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大部分在企业内部运转的资金, 包括通过销售、政府补助、税费返还取得的资金和通过采购、生产、建造研发、交税支付的资金。外部资金, 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间接相关且多发生在与企业外部团体往来的资金, 包括投资与筹资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利息和股利的收付。

在此基础上, 将企业资金活动按资金来源与去向划分为资金的收取与支出两个方面。资金的收取包括销售取得, 筹集资金取得, 收到政府补助、税费返还、利息和股利等其他固定款项的取得。资金的支出可细分为采购支出, 生产支出, 建造研发支出, 日常费用支出, 投资支出, 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和利息支出等。本文研究的范围将界定在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中, 并对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进行预警控制。

(二) 财务预警机制

企业内部资金管理预警机制是为了防止企业内部资金的不合理应用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 它基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式, 以各种集合化的资金运作数据资料为基础, 对资金运营中不符合资金使用计划的财务危机予以警示, 为企业监控和调整资金使用计划提供依据。

(三) 预警机制在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 确定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重点。根据企业客观的经营环境和自身条件对其内部资金进行详细分析, 可确定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重点。具体如下:内部资金收取部分:该部分分为销售和其他固定款项的收取。在销售中应收账款为关键控制点;而其他固定款项的收取企业本身并不能控制, 列为不可控制收入;内部资金支出部分:该部分分为采购, 生产, 建造研发, 日常费用和应交税费。采购部分关键控制点为应付账款和存货;生产部分关键控制点为存货和工资;建造研发主要包括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建造和与无形资产有关的开发, 关键控制点为费用;日常费用部分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种费用, 其关键控制点的选择可视情况而定;应交税费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处理, 作为不可控因素。

(2) 预警机制在资金收取中的应用。在企业资金收取部分, 应收账款是关键控制点, 涉及到销售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和财务部门。预警机制的设计步骤如下:首先, 企业应根据历年应收账款情况及获利水平确定对应收账款的承受能力, 设置最高预警控制线。其次,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中设定应收账款的最大额度, 达到对销售部门的赊销业务进行约束的目的。最后, 如果企业中已发生的应收账款大于最高预警线, 应该进行催收, 清理超限应收账款。具体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3) 预警机制在资金支出中的应用。按照预警控制线确定方法的不同可从以下两类对资金支出部分进行分析。

一是动态预警控制线。动态预警控制线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情况进行控制, 如采购部门原材料的采购活动。设计步骤如下:首先, 根据企业年度销售计划确定生产计划, 继而确定采购计划, 根据物资取得和仓储等成本费用确定存货预警控制线。其次, 库存部门通过预警控制线约束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 防止采购部门因个人私利随意采购和生产部门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生产。最后, 当确定了预警控制线后, 库存部门需要对原有库存进行清理, 以便于日后实施预警控制。具体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二是固定预警控制线。具体步骤如下:首先, 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企业年度发展计划, 根据企业发展计划和历年该项目的支出情况制定本年度该项目资金的使用额度, 确定该项目资金的预警控制线。其次, 根据预警控制线对该项目的内容进行控制, 当超过预警控制线时, 需要分析原因来确定是否停止资金的支付, 已达到合理利用资金的效果。其具体业务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 资金在企业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 企业的资金管理时刻伴随着风险, 只有引入预警机制进行防范, 企业才能安全高效的运转资金。

参考文献

[1]韩梅、刘忠民:《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孙书杰:《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北方经贸》2005年第4期。

[3]王晓榕:《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8期。

[4]李秀英:《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几点意见》, 《冶金财会》2008年第2期。

[5]彭高华:《大中型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探讨》, 《经济师》2007年第7期。

资金风险预警 篇10

(一) 直接投资项下

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一般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支持, 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灵活性相对较低, 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巨变有一定的反应时滞。该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包括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一是外国直接来华投资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 包括外国投资者通过新设 (增资) 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和其他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入, 其中新设 (增资) 外资企业是主要途径。二是外资撤资清算等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 包括外资企业以清算、转股、减资、先行回收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出, 其中清算和转股是主要途径。

2. 对外直接投资。

一是我国直接对外投资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 包括境内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以新设境外企业、实施海外并购与兼并等形式的资金流出, 其中非金融机构境外投资是主要途径。二是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 包括境外投资企业转股、清算、减资等所得款项的流入。

(二) 证券投资项下

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由于主要受短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境内外证券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 且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趋利性极强, 因此资金的流出入波动程度剧烈、波动频率较高。主要包括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入和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我国对外证券投资, 目前主要是指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 目前主要是指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境内证券投资。

(三) 外债项下

外债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用途在于缓解我国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初期的融资困难和对进出口提供贸易信贷支持, 该渠道的资金流动敏感性较为一般, 基本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正向波动。该渠道主要指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外债和金融机构自身外债。

(四) 其他

除上述项目外, 还存在一些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通过其他非资本项下渠道进行流动, 其具体显现在某些经常项下和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或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根本就体现不出来, 具体包括货物贸易的价格虚报、经常性转移、净误差与遗漏和地下金融等, 且相应的数据估计具有相当的难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 该项目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线下项目 (即平衡项目) , 相应的数据并非是统计得来的, 包括一定的统计误差, 但更多的是非法资本流动状况。

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指标的构建

(一) 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的指标选取

本文的综合性指标即为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监测指标。在综合性指标之下逐级设立两类指标: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 前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未来走势, 而后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现实状况。所有指标均有针对性地设置为相对数, 以便于最后的加权平均估算。而在先行指标和一直指标的构成中, 其具体指标分别为宏观经济指标、资本流动总量类指标和结构类指标。

1. 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

该监测指标为被监测指标的先行指标, 主要包含以下子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 (设为B11) , 该指标可以表明一国整体经济的数量增长状况, 。一般而言, 该子指标与被监测指标成正向波动, 即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越快, 则资本项下资金流动数量越大。

(2) 通货膨胀加权指数I (设为B12) , 该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一国整体物价水平和利率波动状况, 其中I为反映通涨的相关指标, W为相应权重。一般而言, 该子指标与被监测指标成正向波动, 即一国的通货膨胀加权指数越高, 则资本项下资金流动数量越大。

(3) 本国货币汇率波动程度△E (设为B13) , 该指标主要反映一国货币相对于别国货币的升贬值状况, 。一般而言, 该子指标与被监测指标成正向波动, 即一国的汇率波动程度越大, 则资本项下资金流动数量越大、频率越高。

(4) 市场交易主体的预期指标EX (设为B14) , 该指标试图涵盖各市场交易主体对未来期间一国资本项下资金流动的规模与结构, 且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功能, 即一旦各市场交易主体的预期达成一致, 则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得到实现。

2. 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总量类指标B2。

一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国内生产总值 (设为B12) 。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承载度指标, 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经济增量所对应承受的跨境资金流量状况, 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对应的跨境资本流动数额。二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进出口总额 (设为B22) , 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 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进出口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 即单位进出口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三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国际收支总额 (设为B23) , 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 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国际收支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 即单位国际收支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其中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是指流入流出量之和, 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其他项下所有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总和。

3. 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类指标B3。

一是资本与金融项下最大子项的占比 (设为B31) , 以我国2011年状况为例, 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动数额/资本与金融项下资金流动金额, 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境资金流动在各项目之间的集中度。二是直接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 (设为B32) , 即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 该指标反映了直接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 (出) 比率。三是证券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 (设为B33) , 即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 该指标反映了证券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 (出) 比率。四是其他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 (设为B34) , 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 该指标反映了其他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 (出) 比率。五是其他项下流入流出比率 (设为B35) , 即其他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 该指标反映了其他项下资金的净流入 (出) 比率。

(二) 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相应指标的权重设置

1. 权重设置的方法确定与条件设定。

基于上述三类指标的具体设定, 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 以下简称AHP) 进行递阶层次与判断矩阵的构造。具体而言, AHP评价技术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 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 使之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 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有序、递阶层次结构, 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 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然后在此基础上, 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 确定各元素的权重。依据上述要求, 本文将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A设为目标层, 将衡量资本项下资金跨境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总量类指标B2和结构类指标B3设为准则层, 剩余的各分类子指标设为指标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2. 各指标的权重设定。

(1) 建立判断矩阵。显然, 目标层对各准则层而言有被分解的隶属关系, 可以构建各准则层指标B1、B2、B3之间相对于目标层的两两判断矩阵, 同理也可以构建各指标层之间相对于准则层的两两判断矩阵。下文的求解以准则层指标B1、B2、B3的权重设定为例。需要说明的是, 在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之前, 本文运用相关专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 以定性的手段判定各准则层指标B1、B2、B3的相对重要程度,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比较标度, 实现定量描述。

比较标度用自然数1-9表示, 其中1、3、5、7、9分别表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重要、明显重要、绝对重要”, 而2、4、6、8作为四个亚等级, 用来表示上述相邻两个重要性标度之间的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计为P, 准则层和指标层具体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取值如下所示:

(2) 求解取值。权重 (特征向量) 与最大特征值的求解。本文拟运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 根据线性代数的相关定义可知:PW=λBW, 其中P为判断矩阵, W为P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λ0为相应的最大特征值。具体求解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方法求解各指标层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分别为:

一致性检验。对于通过上述方法取得的最大特征值是否科学合理, 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思路如下所述:首先分别设置一致性指标CI, 相对一致性指标CR, 随机性指标RI, 其中。根据定义可知在通常情况下, CR数值越小, 则判断矩阵P的一致性越高, 即各指标所赋的权重越准确。如果CR数值大于0.1, 则必须对准则层指标B1、B2、B3重新进行两两比较, 对判断矩阵P的相应数值进行调整, 直到CR的数值小于0.1。

其中RI的取值为: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λB、λ1、λ2、λ3所对应的CR取值分别为0.0133、0.0434、0.0403和0.0546, 均小于0.1, 因此相应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 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性指标可以线性表述为:, 其中Bij为各指标层的具体数值, Wij为Bij相对于目标层指标A的复合权重。

根据上述指标层的权重数值设定, 可得跨境资金流量/国内生产总值 (B21) 、跨境资金流量/一国进出口总额 (B22) 和证券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 (B33) 是三大相对核心指标。也就是说, 对于影响我国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最基本因素依然是经济层面的, 即国内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的绝对数值。值得关注的一点是, 证券投资项下的资金流动也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三、预警水平的设定

至于各指标层具体数值的代入, 鉴于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变化的短期性, 基本的思路是以近N年的我国相应数据为参照系, 在数据的正态归一化的基础上换算成100点上下波动的指数值之后再进行比率数据的计算[1], 再运用移动加权的方式确定某一年份的具体指标层数值。最后, 综合性指标A的取值等于各指标层数年的综合性指数进行比对分析, 进一步判断危险程度。

对于预警水平的设置, 可初步判定综合指标A的取值在[0, 0.1], [0.1, 0.3], [0.3, 0.6], [0.6, 1]四个区间, 分别对应正常、关注、可疑和预警, 其中对于预警指数A位于后三个区间的情况, 可进一步按照季度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判定。

四、当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须重点加强监管的地方

(一) 特殊类资本交易——完善对隐性流动、或有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的管理和监测

隐性流动、或有交易以及金融衍生交易所涉及到的跨境资金流动大多具有不确定性, 统计也不够全面准确。而不确定性即意味着风险的存在, 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对上述交易的管理和统计监测, 提高对其的分析预判能力。

(二) 虚假交易——加强对常规性业务的真实性核查

常规性业务是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经常发生的外汇业务, 该类业务操作明确, 办理快捷, 但也往往成为部分企业利用进行掩盖真实目的交易途径。例如利用经常项下交易变相达到资本交易的目的、利用股权并购实现“热钱”的快速流入等。

(三) 热钱的涌入和逃逸——加强对违规交易、外汇黑市的打击

对境内私下交割、利用外汇黑市实现资金转移和跨境流动的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 维护外汇管理的威严, 开正道、堵邪道, 减少灰色、黑色交易, 降低在正规监测渠道之外的资金交易。

上述三个方面将会从外部影响资本项目交易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 最终将影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正在逐步稳定的推进, 外汇管理方式也逐渐从重审批向重监测分析转变、从重事前监管向重事后管理转变、从重行为监管向重主体监管转变, 上述背景下, 如何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预警异常资金流动、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着重从构建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如何加强资本项目监测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监测预警

参考文献

电网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管理 篇11

【关键词】电网;风险识别;预警管理

引言

电网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电网企业应急管理重要环节,体现了电力应急管理“以防为主”的原则。开展电网风险识別预警就是要准确识别电网风险因素和潜在危险,并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来研判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避免灾害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的过程。有效的电网风险识别和预警管理,对于提高电网风险控制水平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网风险的识别

电网风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危机存在种类,它也具备着一般风险的普遍特征,包括:风险存在的普遍性、风险潜伏的屏蔽性、风险爆发的紧急性、风险传播的公开性。同时,它又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受产业链影响严重、风险来源极多、风险带来损失巨大等[1]。电网风险的爆发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正常生活。电网风险产生的根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的不断冲击。近年来世界各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灾难性气候频发,对当地电网造成了巨大破坏,严重影响了正常供电。

2.电网自身问题。我国电网尚处在建设期,新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的相继投运,都会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风险。

3.电力应急准备不足。当前,我国电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未完全形成高效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电网风险预警的方法

近年来,为了研究电力系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发生大面积停电的特征和规律,专家们先后提出了OPA模型、CASCADE模型、隐故障模型、Manchester模型及基于交流最优潮流的停电模型等多种模型来模拟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2]。针对电力应急管理对电网风险预警的实质性要求,电网风险预警的方法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起来,预警方法逐步完善,实用性也不断增强。虽然预警方法日益增多,但大体可以归为指数类预警方法、统计类预警方法和模型类预警方法三种类型。

1.指数类预警方法。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领域,通过制定综合指数来判断被监测对象所处的状态,不仅能预测到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也可以用来分析经济的波动幅度等。例如景气指数法。

2.统计类预警方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通过统计方法来发现被监测对象的波动规律,具有使用变量少、数据容易收集、操作较简便等优点。例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多元判别分析法等。

3.模型类预警方法。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被监测对象所处的状态,适用于监测点比较多、比较复杂的风险预警环境中。例如概率分类的模型识别、人工智能等。

三、浙江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为适应电网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电网风险管控,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浙江电网建立了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省、地、县各级电网运行风险管理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规范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内容和要求,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

1.电网风险预警分析内容。(1)静态安全分析,重点考虑设备N-1故障、同杆并架线路同时故障等;其中,N-1故障考虑的范围包括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等设备;同杆并架线路原则上定义为同杆并架长度比例50%以上者,对同杆比例低于50%的线路,视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及线路同跳后果决定是否作为同杆并架线路考虑。(2)暂态稳定、频率稳定、电压稳定、短路电流计算、小干扰稳定。(3)电力电量平衡、局部电网供电能力。(4)确定风险的等级和预控措施要求。

2.风险管控职责范围划分。依据“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级调度风险管控职责范围进行划分。(1)省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四级以上电网事件者。2)事故后造成3座220千伏厂站(含用户变、牵引站)全停,或事故前为单线(单母线)带2座以上220千伏厂站(含用户变、牵引站)方式者。3)事故后造成变电站内220千伏以上任一电压等级母线非计划全停者;其中双母接线的变电站,一条母线检修方式下另一条母线跳闸,造成本变电站内220千伏以上任一电压等级母线非计划全停除外。4)事故后造成装机总容量1000兆瓦以上的发电厂全厂对外停电者。5)事故后造成电网电能质量降低,频率偏差超出(50±0.2)赫兹;或220千伏电压监视控制点电压偏差超出±5%,延续时间30分钟以上;或500千伏以上电压监视控制点电压偏差超出±5%,延续时间1小时以上。6)事故后造成±400千伏以上直流输电系统双极闭锁或多回路同时换相失败者。7)220千伏以上电网非正常解列成三片以上,其中至少有三片每片内解列前发电出力和供电负荷超过100兆瓦。8)220千伏系统中,并列运行的两个或几个电源间的局部电网或全网引起振荡,且振荡超过一个周期(功角超过360度)。9)省调管辖电网输电断面超稳定限额连续运行时间超1小时。(2)地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电网减供负荷40兆瓦以上者。2)双母接线的220千伏变电站一条母线检修方式下另一条母线跳闸,或单条220千伏线路送220千伏变电站线路跳闸,造成变电站非计划全停者。3)事故后造成220千伏变电站内110千伏母线非计划全停者。4)事故后造成3座以上110千伏变电所全停者。5)地调管辖电网输电断面超稳定限额连续运行时间超1小时。6)造成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特级或一级重要电力用户电网侧供电全部中断者。(3)县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县域范围内1座110千伏变电站全停者。2)事故后造成变电站内35千伏母线非计划全停者。3)事故后造成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二级或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电网侧供电全部中断者。

3.风险预控措施。可采取的风险预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电网运行方式调整。主要包括电网分层分区方式调整、变电站母线接排方式调整,等等。(2)电厂运行方式控制。根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用电平衡等要求,合理安排电厂开停机组、优化机组出力,提出对机组功率因数、母线电压水平以及PSS投退状态等控制要求等。(3)负荷转移与控制。结合电网实时运行方式,对事故后造成负荷损失,可能达到有关风险等级标准的,提前做好负荷转移工作;对影响全省或局部地区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需事先编制有序用电、错避峰方案并予以落实;对事故后可能造成供电缺额的,需提前落实足够容量的紧急拉限电容量。(4)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调整。对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需根据运行方式要求及时调整系统(装置)投退状态及切负荷量,确保系统(装置)有效发挥作用。(5)防全停措施。主要包括防全停技术措施和防全停组织管理措施,以减少事故后减供负荷。(6)设备巡视。

四、结束语

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灾害的发生。电网安全运行是整个社会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正确的认识电网风险的存在,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提升电网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瑾,牛东晓,刘金朋.区域电网危机预警管理研究.华东电力,2010,(1):11-13.

[2]田超,沈沉,孙英云.电力应急管理中的综合预测预警技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4):481-484.

作者简介

资金风险预警 篇12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层面研究不足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危机预警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 已经历了三代危机预警理论。第一代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始于克鲁格曼在1979年发表的一篇经典论文《一个货币危机的模型》。根据克鲁格曼的研究, 货币危机的原因在于政府不同目标的不协调, 尽管危机发生是突然的, 但却是不可避免的。随后, 许多学者放宽了克鲁格曼的若干初始条件, 对第一代危机预警模型进行扩展。第二代危机预警模型基于20世纪90年代危机特点, 主要建立在Kydland和Prescott在1977年的研究基础之上, 第二代危机预警模型认为货币危机发生前并不存在实际政策上的不一致, 而是危机本身导致了政策的变化, 从而使得危机是自我实现的。由于前两代危机预警理论无法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作出很好解释, 故诞生了第三代危机预警理论。严格来讲, 第三代金融危机并不是一个统一理论, 而是学者们对货币危机的不同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托宾的银行体系关键化模型、羊群效应模型等等。尽管国际上对于危机预警理论进行研究, 并诞生了三代危机预警理论, 但是目前我国对金融危机预警理论研究较多, 但是理论层面模型基本没有。

2. 危机预警实证研究有所欠缺。

实证方面, 在已有的金融危机预警研究成果当中, 影响范围广、可操作性强且广泛得到认可的有三种:Frankel&Rose (1996) 提出的FR概率模型 (probit/logit model) ;Sach s, Tor nell&Velasco (1996) 建立的横截面回归模型 (STV模型) ;Kaminsk y, Lizondo&R einh ar t (1998, 1999) 创建的信号法 (KLR模型) 。相比于国际而言, 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且主要集中在学界。国内关于危机预警的研究则主要基于指标法、FR概率模型、STV横截面分析模型和KLR信号萃取法而展开。郑振龙 (1998) 、唐旭 (2002) 等学者在上述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提出了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构建的思路。刘锡良 (2004) 、聂富强等 (2005) 则不仅通过借鉴信号萃取法的思路构建了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更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预警风险程度的度量方法、确定金融危机的预警级别, 并且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就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基础-金融监管统计-进行了全面介绍。贾彦东 (2008) 、庞皓等 (2009) 借鉴中西医学对疾病症状的认识和判断的思想, 提出了以症状监测和控制的危机预警思路和模型, 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方面, 殷兴山 (2009) 结合业务特征, 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指标体系, 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先行指标合成流入预警指数和流出预警指数, 结果显示构建指数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警各个重要时期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变动。外汇局经常司 (2012) 尝试运用相似事件比较的方法, 将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金融环境、外贸环境和货物贸易外汇形势的变化与2011年欧债危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2012年贸易顺收顺差形势进行研判。宋国军和张丹 (2013) 则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影响因素及应对进行了研究, 认为从长期看, 利率差、汇率升值预期和名义有效汇率均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具有影响;但是从短期看, 仅汇率升值预期和名义有效汇率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具有影响;无论长期还是短期, 股票投资收益率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均无影响。从上面可以看出, 我国在跨境资金流动研究中已经有一些成果, 但是更多侧重于自身业务, 与学界研究仍然有一定差距。

(二) 业务层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外汇管理局作为外汇业务管理主要部门, 对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防范国际收支风险具有重要责任。近年来, 外汇局高度重视跨境资金流动管理, 不断丰富和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方式。

1. 监测分析制度较为完善但是预警功能不足。

《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 (2014) 》明确提出国际收支司“承担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 同时其他司局也在各自领域进行跨境资金监测分析;另外, 自2010年起, 还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 对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总量及结构进行分析。可以说, 外汇管理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制度, 但同时存在预警机制不足的现象。这一点可以从第一部分无论理论, 还是实证研究中外汇局相关文献较少进行佐证。

2. 数据采集有待进一步提高。

自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构思以来, 外汇总局不断探索系统整合方式, 力图构建更为完善且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 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外汇管理中绝大多数系统, 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但是, 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仍然存在数据尚未全口径采集, 如针对当前汇改后资金流出迹象, 目前系统尚无法采集微观主体结售汇全口径信息。此外, 监测与分析系统还存在指标体系、预警阈值等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机制:

(一) 加大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模型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影响因素、危机成因、传染及应对等的理论研究,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预警理论。为宏观经济金融决策提供参考, 切实维护金融安全。二是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计量经济模型。充分运用信号法、离散选择模型、状态空间转移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构建监测预警模型, 并适时对模型进行修正, 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度。三是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或者国外机构的交流。由于我国尚未爆发过金融危机, 故通过加强同国外的学术及危机应对交流, 同时, 考虑到研究实力, 加强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有助于提高我国预警机制构建。

(二) 业务层面强调监测分析同时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构建监测预警机制。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构建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监测预警模型, 实现从分析到预测关口的前移。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目前, 学界对跨境资金流动测度基本遵循国际惯例, 张明 (2011) 对于不同方法与口径的规模测算进行了综述。但外汇局对于跨境资金流动测度则有多个角度, 比如结售汇顺差、国际收支顺差、总量核查等, 对于不同测度, 其预警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建议根据不同口径跨境资金流动指标, 设置不同的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开放性等,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阈值。三是不断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平台。一方面, 监测系统设计完善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 尽可能全方位采集跨境资金流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电子信息, 确保数据来源及时、可靠, 为监测预警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 对于系统可以实现的预警, 尽可能通过系统进行监测预警, 并跟踪评价风险状态。对于系统无法实现的, 则尽可能提供灵活的查询、数据处理和导出等功能, 以便借助其他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贾彦东.金融安全的预警机制与风险控制研究——以症状监测和控制为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王育宝.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国际金融研究, 2003年第12期.

[3]张瀛, 王浣尘.货币危机预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统计研究, 2004年第7期.

[4]陈全功.货币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运行效果.国际金融研究, 2004年第12期

[5]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金融稳定课题组.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南方金融, 2005年第2期.

[6]唐旭, 张伟.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经济学动态, 2002年第6期.

[7]张伟.体制转换模型能预测货币危机吗?.经济研究, 2004年第7期.

[8]宋国军, 张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外汇, 2013年第21期.

[9]张明.中国面临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不同方法与口径的规模测算[J].世界经济, 2011 (2) :39-56.

上一篇:网络继电器下一篇:分类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