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说明书

2024-11-24

肺功能说明书(精选7篇)

肺功能说明书 篇1

肺功能测定已广泛用于临床,其测定中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与否。美国胸腔协会(ATS)[1]、欧洲呼吸学会(ERS)[2]等均制定了肺功能测定标准,而国内目前仍未制定统一的测定标准[3]。现根据我们工作实际,对应用体积描计仪测定肺功能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

1 肺功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⑴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要相对恒定,应满足体积描计仪对环境的基本要求。

⑵实验室应准备温度计和气压计,因有些体积描计仪不能自动检测环境温度和气压,需人工输入。

⑶必要的急救物品,如支气管激发试验可能引起哮喘患者哮喘的急性发作。

2 体积描计仪的质量控制

⑴体积描计仪预热,每天开机后最好预热20~30min,使仪器温度和环境温度一致。

⑵检查仪器的环境参数,如气压、温度;有些仪器可自动检测环境参数,而有些仪器则需要输入环境参数。

⑶检查传感器,传感器内不能有水蒸气,否则仪器定标无法通过。

⑷仪器定标,仪器容量定标最好用3L定标筒进行校正[4],要求每次误差≤3%;如无3L定标筒可选用1L定标筒定标校正。压力定标由仪器自动完成。当环境温度变化超过2℃时,需重新定标。

3 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用力肺活量(FVC)测定的质控

(1)外推容积误差≤5%FVC或<0.15 L。

(2)呼气时间≥6s或呼气末出现平台,持续时间≥1s。

(3)呼气峰流速(PEF)要迅速,且曲线平滑完整。

(4)重复性要好,最佳2次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相差<0.2 L或误差<5%。

(5)结果选取,我们认为应选取FVC和PEF同时最大曲线上的参数值作为测定值。有人建议取FVC和FEV1最大值,对此我们有异议。因实际检查中我们发现PEF对FEV1有影响。

3.2 最大通气量(MVV)测定的质量控制

(1)测定要求测定时先使被测者用最大力、连续有节奏呼吸几次,当呼吸平稳再开始取样,让被测者呼吸12~15s,呼吸频率60~90次/min。

(2)结果选取至少成功测定两次,两次测定的时间间隔≥5min,结果偏差≤5%。同时应注意看FEV1结果,当FEV1正常时,MVV也应正常。MVV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应大致相等。

3.3 肺容积测定的质控

(1)平静呼吸基线尽量使受试者放松,平静呼吸,呼气末保持在水平线上。受试者控制呼吸,将影响测定的各肺容积参数。

(2)喘气呼吸基线出现后作喘气呼吸时,由于阀门关闭,管道不通,受试者要口腔不用力,胸腔轻快作呼、吸的动作,要求要轻快、不用力,喘气频率为60~120次/min。一定使受试者明白作呼、吸的动作而不能真正的呼出和吸入空气。呼、吸不能用力,否则测定的胸腔气量(VTg)偏大,直接导致测定的功能残气量(FRC)、残气量(RV)、肺总量(TLC)、RV/TLC%偏大。

(3)肺活量(VC)测定VC测定在喘气后进行。测定时应在被测者轻快喘气后再平静呼吸3~5次,使其呼气末曲线回到开始前边呼吸水平线上时再进行VC测定,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均应出现平台。

(4)重复性要求测定中至少两次成功,肺活量(VC)相差<0.2L,FRC误差<5%,每次测定中喘气环至少有两个成功,且每次测定时VTg误差<5%。

(5)结果选取选VC或FVC中最大值作为受试者的肺活量(VC),并以此计算TLC、RV、RV/TLC%,FRC、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取平均值,平均IC应接近最大IC,平均值的选取应从成功可接受的VTg动作中选取。按TLC=平均FRC+平均IC,RV=TLC-最大VC来计算TLC和RV。

(6)注意事项测定参数中FRC和VTg差值越小,结果越准确。同时应注意通气功能结果,当通气功能正常时,FVC、RV、TLC等参数也应正常,如FVC、RV、TLC等出现异常,则说明肺容积测定结果不准确。

3.4 肺弥散功能测定的质量控制

肺弥散功能测定常用方法有三种,即单次呼吸法(singlebreath method,SB)、恒定呼吸法(steady state method,SS)和重复呼吸法(rebreathing method,RB)。我们使用的是单次呼吸法,现介绍SB法测定肺弥散功能的质量控制。

(1)测定要求被测者要呼气至残气位,再用力在2.5s内吸入弥散气体,屏气10s后再呼气至残气位。要求吸入弥散气体时吸气量>90%VC,屏气过程中不能漏气。

(2)重复性要求测定时至少两次成功,两次测定时间间隔≥5min,两次测定结果差异≤5%。

(3)结果选取测定结果取几次成功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4)注意事项弥散气体各成分浓度一定要准确,测定过程中不能漏气,当被测者FVC<1L时,不能使用SB法测定肺弥散功能[5]。当被测者肺功能较差时,由于其不能完全吸开空气开关而充分吸入弥散气体,SB法测定结果的误差会偏大。

我们在应用体积描计仪进行肺功能测定的过程中,严格上述各项质量控制,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我们认为在国家统一的测量标准出台前,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本文以体积描计仪测定肺功能为例,提出了肺功能测定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肺功能测定,质量控制,体积描计仪

参考文献

[1]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Standardization of spirometry,1994update[J].Am J Respir CritCare Med,1995,152(3):1107-1113.

[2]Quanjer PH.Standardized lung function testing-Report working party"Standardization of lung function tests"[J].Bull Eur Physiopathol Respir,1983,19(suppl):5-38.

[3]安嘉颖,郑劲平.肺功能实验室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2):47-48.

[4]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Standardization of Spirometry,1994updat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2(3):1107-1136.

[5]王颖,李其皓,张涛,等.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测定老年人肺弥散功能比较[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4,25(1):85-87.C

肺功能说明书 篇2

关键词 小儿 肺功能受损 肺炎 呼吸功能训练

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发于冬春季节,由于小儿的呼吸系统的特点,发生肺炎后,渗出物较多,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但是气道与肺功能仍需进一步修复,因此,加强对小儿肺功能受损肺炎呼吸功能训练至关重要,下面就如何加强呼吸功能训练进行探讨。

資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中度肺功能受损肺炎患儿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男25例(610%),女16例(390%),男女之比156:1,年龄6~13岁,平均98岁;对照组男24例(585%),女17例(415%),男女之比141:1,年龄7~12岁,平均10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肺功能判断标准[1]:以1秒用力呼气量(FEV1)与正常预测值的百分比作为判断标准,FEV1>85%为肺功能正常;70%<FEV1≤85%为肺功能轻度障碍;50%<FEV1≤70%为肺功能中度障碍;FEV1≤50%为肺功能严重障碍[2]。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呼吸功能训练[3]。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通过示范讲解教会患儿与家长吹气球和抱枕咳嗽法,将吹气球练习3分钟、咳嗽训练5分钟作为1个呼吸训练标准。①吹气球法:向患儿统一发放厚薄、大小相同的气球(容量500ml左右),演示吹气球方法,即先深吸气,然后含住气球进气口,尽力把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直到吹不出气时为止,每天练习3分钟。②抱枕咳嗽法:嘱患儿抱枕,先缓慢吸气,同时上身向前倾,咳嗽时将腹肌收缩,腹壁内收,1次吸气,连续咳3声,停止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再缓慢吸气,或平静呼吸片刻,准备再次咳嗽,每次持续5分钟。此方法避免餐后或饮水后进行,以免引起恶心和食物反流。③呼吸体操:包括上肢扩胸、提臂呼吸、上臂旋转、上步展臂、“啊”音呼吸、3步出拳、前推后拉、下蹲呼吸、腹背呼吸等。

结 果

两组患儿2周、4周时肺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2周正常35例,治疗4周正常38例(927%),治疗2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2周正常25例(610%),治疗4周36例(878%),治疗2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比较也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讨 论

呼吸功能训练可减少肺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小儿由于气管、支气管管道狭窄、纤毛运动差、肺泡数少等特点,易被痰液阻塞诱发肺炎。而且,由于小儿代谢比成人快,体液丢失多,使痰液更加黏稠[5,6],再加上多数患儿不会有效咳痰,进一步减少了气体交换的面积,加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等[7]。吹气球法是呼吸功能训练中人工阻力呼吸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使肺内压增高,肺内空气向低压的支气管挤压,促使不张的肺得以复张,在肺自主膨胀的同时,加大胸腔内压力,使胸腔内压力由负压变为正压,从而排出胸腔内残留气体,进一步促使肺复张[8~10]。

呼吸功能训练可缩短肺炎患儿肺功能的恢复时间,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康复是一个缓慢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呼吸体操不仅可以增强胸廓的活动,协调各种呼吸肌的功能,还可以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并通过影响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状况,从而促进肺功能的康复。呼吸功能训练降低了肺部疾病的复发率:肺功能受损后的肺炎患儿出院后由于肺部弹力纤维组织功能未恢复,且小儿肺黏膜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使纤毛运动差,不能有效地排除微生物,较易导致感染。因此,患儿在出院后再次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例较多。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呼吸功能训练是肺康复治疗中的一种,它可缓解肺受损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增加呼吸肌的运动能力,纠正低氧血症,改善肺功能,减少肺部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对肺功能受损肺炎患儿提供呼吸功能训练应严格掌握其方法、频率和时间,护士应有效指导和督促患儿严格按照呼吸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避免因方法不到位、频率不够和时间缩短等因素影响训练效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2周正常35例,治疗4周正常38例(927%),治疗2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2周正常25例(610%),治疗4周36例(878%),治疗2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比较也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小儿肺功能受损肺炎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缩短其肺功能的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临床可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邵洁,赵建琴,高茹,等.潮气呼吸分析参数评价儿童气道阻塞的意义和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9,37(12):724-726.

2 林剑,张海邻,蔡晓红,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变化[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5(4):285-286.

3 郝春丽,张建华,郭盛,等.表现为节段性炎症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4):259-261.

4 江文辉,邓力,温惠虹,等.用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评价婴幼儿肺炎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的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8(2):96-98.

5 沈丽韫,丁飚,伍爱群,等.呼吸功能训练减少胸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J].上海护理,2008,8(6):40-41.

6 陈煦艳,季伟,顾国英.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改变[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

7 林世红,韦成信,刘永春,等.呼吸功能训练的健康教育路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56-657.

8 马丽菡,曹建平.不同疗程的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及哮喘的预防作用[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4.

9 李络畅.吹气球呼吸训练法在肺癌术后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0,8(4):1039-1040.

10 John KP,faff MD,Waync J,et al.Pulmonary func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Respiratory Medicine.Padiatr Clin North Am,1994,41:401-423.

11 韩文军,冯苹,叶文琴,等.术前呼吸训练对脊柱侧凸患儿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25-26.

12 张皓,肖现民,郑珊,蔡映云,佘红英,王立波.1002例4岁以下小儿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正常值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6,6:486-488.

13 Steele A,Stenzler A,Steinberg H,et al.Tidal flow volume loop in newborns and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Ped Res(part 2),2000,14(4):652.

14 林剑,张海邻,蔡晓红,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变化[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5(4):285-286.

哮喘儿童肺功能检测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诊治的哮喘儿童病例80例,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其中男51例, 女29例;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9.2岁。

1.2 观察标准

1.2.1 分期:

对80例哮喘儿童病例分为急性发作期 (典型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 两肺满布哮鸣音) ;哮喘缓解期 (经积极控制治疗哮喘停止, 肺部罗音消失4周, 并且停止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

1.2.2 检测内容:

肺功能仪采用 (PONY FX意大利科时迈公司) 对本组病例进行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肺功能指标检测[2], 包括第一秒最大呼气量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FEV1/FVC、最大呼气流速峰值 (PEF) 、FEVl占预计值%、用力呼气25、50、75%肺活量时流速 (FEF25、50、75) 等。

1.2.3 肺功能损害分度:

按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数判定肺功能损害程度:<40%为重度损害、60%-40%为中度损害、80%-60%为轻度、>80%为正常。

2 结果

2.1 肺功能检测

对本组病例进行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肺功能指标检测, 统计并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注:经统计学分析, 本组病例急性发作期、哮喘缓解期肺功能指标观察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2 肺功能损害程度发生率

对本组病例进行急性期、缓解期肺功能损害程度评价并对发生率进行统计观察, 具体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环境污染使得儿童哮喘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儿童哮喘发生率达到同情儿童19.7%,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儿童哮喘由于疾病发展伴有肺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对儿童哮喘进行肺功能检测, 能够客观的对儿童肺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判断, 对儿童哮喘诊断、疾病程度的评价、治疗效果及对疾病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及检测指标, 是重要的生理学检查[3], 但临床上往往忽视, 侧重于进行影像学、生化和病理学的检查。国外对小儿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检测已经广泛开展, 特别是对哮喘诊断及预后观察必不可少检查。

FEV1、PEF、FEF25、50、75是肺功能检测中重要的指标, 对哮喘诊断及哮喘临床分型判断的重要参数, PEF反映大气道阻塞情况指标, 观察病儿在用力呼气过程中能够达到最大流速, 是对疾病病情动态观察重要指标, 可以对哮喘是否发作和哮喘发作的程度进行评估, FEF25、50、75是反映小气道阻力, 能够对哮喘的小气道阻力评估;本组病例观察到缓解期FVC、FEV1得到缓解, 但FEF25、50、75指标仍然持续异常, 反映小气道持久功能障碍及病理改变, 为进行缓解期长期抗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4]。总之, 对儿童哮喘肺功能检查并对其变化观察, 能够充分判断疾病程度、临床疗效及预后, 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劲平, 李敏然, 安嘉颖, 等.少年儿童肺通气功能正常值与预计方程式[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 (2) :103-102.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2008修订) [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10) :745-753.

[3]刘建梅.肺功能检查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10) :823-824.

肺功能说明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92例, 排除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异物、慢阻肺急性期等疾病。将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异丙托溴铵吸入组和噻托溴铵吸入组各46例。异丙托溴铵吸入组中男29例、女17例, 年龄45岁~70岁, 平均年龄 (60.25±5.10) 岁, 肺功能分级Ⅰ级~Ⅳ级分别为10例、12例、20例、4例;噻托溴铵吸入组中, 男27例、女19例, 年龄48岁~70岁, 平均年龄 (59.94±5.26) 岁, 肺功能分级Ⅰ级~Ⅳ级分别为9例、14例、19例、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异丙托溴铵吸入组患者按照80μg/次的剂量给予异丙托溴铵溶液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批号2010105) 吸入, 分别于上午、中午、傍晚、睡前吸入2喷;噻托溴铵吸入组患者按照18μg/次的剂量给予噻托溴铵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H20090276) 吸入, 每日1次。治疗3个月后分析2组肺功能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异丙托溴铵吸入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较,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噻托溴铵吸入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较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 CD8+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2.2 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 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 、第1秒最大肺活量 (FEV1) 、第1秒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 (FEV1/FVC) 指标较治疗前比较均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2组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肺通气功能长期不足或气流受阻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可导致患者出现肺心病、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常规的药物治疗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但对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肺功能无明显的改善作用[2]。目前, 对该疾病的治疗目标为改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急性发作率。

本研究中, 应用噻托溴铵吸入进行干预, 并与异丙托溴铵吸入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 FEV1%、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比较均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2组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噻托溴铵吸入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水平, 且对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异丙托溴铵。异丙托溴铵长期以来被应用于慢阻肺的治疗, 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都值得肯定, 但该药物对胆碱受体的阻滞效果不具有选择性, 如需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则需要增加剂量及频率;而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而言, 其药物依从性会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3]。噻托溴铵对胆碱能M3受体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作用持续时间长, 较小的剂量即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且每天仅需吸入1次, 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也证实了噻托溴铵的良好治疗作用[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常伴有免疫功能降低, 容易诱发肺部感染, 而肺部感染又反过来影响免疫功能, 形成恶性循环[5]。在本研究中对患者免疫功能各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噻托溴铵吸入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较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 CD8+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提示噻托溴铵吸入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从而为提高临床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因此, 对于处于慢阻肺稳定期的患者给予噻托溴铵吸入干预治疗,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肺功能, 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 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及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收治的92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异丙托溴铵吸入组和噻托溴铵吸入组各46例,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及肺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异丙托溴铵吸入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较,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 (P>0.05) ;噻托溴铵吸入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较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 CD8+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 差异明显 (P<0.05) ;2组患者治疗后, 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 、第1秒最大肺活量 (FEV1) 、第1秒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 (FEV1/FVC) 指标较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2组各肺功能指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可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肺功能。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噻托溴铵,免疫功能,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怀焕, 林俊锋.噻托溴铵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 (5) :91-94.

[2]董广锋, 刘瑞娟, 郭兴华, 等.噻托溴铵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及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4, 42 (5) :106-107.

[3]付丽娜, 庞榕, 陈青阁, 等.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疗效观察[J].广东化工, 2015, 16 (1) :51-54.

[4]郁震, 曹娟, 王红梅, 等.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 2016, 21 (5) :795-797.

肺功能说明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0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 其中, 男性62例, 女性38例, 其年龄为18~72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42.5岁。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的咳嗽以及咳黄浓痰、间歇性咯血以及发热等。所有的患者在入该院之前均经过1年以上的抗痨治疗, 病程为2~12年不等。将所有的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由5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组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传统治疗, 而治疗组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则为肺切除手术,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先取患者的侧卧位, 在其气管内进行插管, 并运用静脉复合麻醉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麻醉。之后从患者的后外侧第六肋间进入其胸部, 将患者的肺病进行胸膜外分离, 并于患者的肺门处再将其转为胸膜内分离, 切开肺门前胸膜, 纵行切开前纵隔胸膜, 右侧自奇静脉至肺韧带。左侧自主动脉弓至肺韧带。分离结缔组织, 显露表层肺动、静脉。处理肺上静脉, 处理主支气管, 切断肺韧带及肺下静脉, 线结扎其中血管, 分别切开前后层胸膜。最后, 将患者的病肺进行有效的切除, 并间断性的缝合患者的支气管残端, 用邻近的胸膜组织进行包埋处理。

1.3 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的所有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中, 显效的为32例, 有效的为16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而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 显效的为27例, 有效的为15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则把为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多数患者都伴有空洞、支气管扩张并伴有继发感染以及大出血等临床症状的出现, 其往往都会对对抗结核的药物产生相对的耐药性, 不仅不易治疗, 且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产生着极大的威胁。所以, 现代的临床中一般认为, 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一旦在临床中被确诊, 便应该积极的进行治疗, 其最佳的治疗方式便是手术治疗。在为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之前, 应该先为其输血, 以保持其体内的血液供应, 再为其补液, 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此外, 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体内不仅存在着活动结核病灶, 更加伴有慢性化脓性感染的存在, 在为其手术之前进行抗感染及抗炎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以尽量减少患者的痰量。在为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难度最大的便是剥离患者的游离肺组织, 使患者的肺门血管清晰的显露出来。而对于肺门冻结的患者则可以采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 以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手术时间。

本项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而言, 运用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来对其进行治疗非常的有效, 应该是现代临床中治疗该项疾病的首选方式,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全肺切除对于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该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分别由5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所组成, 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而治疗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则为全肺切除,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在治疗组的所有患者中, 显效的患者为32例, 有效的患者为16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 而对照组的所有患者中, 治疗的总有效率则为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低肺功能并合并肺结核毁损肺的患者而言, 传统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没有全肺切除的临床疗效好, 运用全肺切除的方式来进行治疗非常的的安全和可靠,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全肺切除,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临床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刘景亮, 金锋, 战英, 等.69例结核性毁损肺全肺切除术治疗的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7) :75-76..

[2]沈健.全肺切除术治疗32例肺良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9) :116.

[3]李文涛, 姜格宁, 高文, 等.耐多药肺结核188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8) :32-34.

[4]薛宗锡, 刘健雄, 游佩涛, 等.结核毁损肺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8) :187-189.

[5]李畅波.右全肺切除术23例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8) :388-389.

[6]万仁平, 温军机, 易云峰.毁损肺合并咯血的手术治疗[J].临床医学, 2009 (6) :68-69.

[7]董小莉, 杨斌, 董红生, 等.结核性毁损肺行全肺切除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防痨杂志, 2000 (2) :42-43.

[8]韦鸣, 许建荣, 张爱平, 等.肺结核并中、重度肺功能障碍17例行全肺切除术的体会[J].广西医学, 2009 (3) :92-93.

肺功能说明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AECOPD患者60例, 所有患者病史、体征及肺功能检查其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 (2007年修订版) [1]。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64.5±8.4) 岁;治疗组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61.8±9.2) 岁。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及控制气道慢性炎症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黄止咳胶囊3粒口服, 每天3次, 连用10 d。

1.3 观察指标

(1) 咳嗽的变化。0分:无咳嗽;1分:间断咳嗽, 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2分:介于轻度和重度咳嗽之间;3分:重度咳嗽, 昼夜咳嗽频繁, 影响工作和睡眠。 (2) 24 h痰量。0分:昼夜咳痰量<10 m L;1分:昼夜咳痰量11~50 m L;2分:昼夜咳痰量50~100 m L;3分:昼夜咳痰量>100 m L。 (3) 测定肺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FEV1占用力肺活量 (FVC) 百分比 (FEV1/FVC) 、最大呼气流量 (PEF) 。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镇咳、平喘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规定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评价。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不足, 轻度或消失, 由3分转为0分;显效:临床症状由3分转为1分或由2分转为0分;好转:临床症状由3分转为2分、由2分转为1分或由1分转为0分;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综合临床疗效采用积分法:积分改善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控制:积分改善率≥75%;显效:50%≤积分改善率<75%;好转:25%≤积分改善率<50%;无效:积分改善率<25%。以临床控制与显效计算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在改善咳嗽、痰量及综合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组FEV1/FVC、FEV1及PEF治疗前后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咳嗽是AECOPD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COPD患者在其急性加重期时咳嗽明显, 而咳嗽又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呼吸道感染。最近有研究表明[2], 通过评估COPD患者的咳嗽症状可检出频繁急性加重发生和住院且预后较差的高危患者, 频发急性加重的COPD患者可加重肺功能损害, 加速疾病进展。因此, 使用改善咳嗽症状的药物来缓解咳嗽, 对于AECOPD患者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苏黄止咳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 的止咳作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 采用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及控制气道慢性炎症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黄止咳胶囊3粒口服, 每天3次, 治疗10 d。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咳嗽症状及肺功能等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 、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 (FEV1) 及最大呼气流量 (PEF) 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苏黄止咳胶囊在治疗AECOPD患者中其止咳及改善肺功能的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苏黄止咳胶囊,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动物用力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篇7

临床检查中,在测试用力肺通气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测试者的配合:开始时,让测试者用力吸气至肺总量(TLC)的水平,然后再用最大力气将肺内的气体呼出至残气容积(RV)。

动物实验中,动物不能够主动配合,自身无法完成用力吸气和呼气。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近似的方式来测量动物用力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指标,通过自动控制的方法辅助实现用力吸气和呼气的功能。

1 测定原理和方法

测量过程中,动物的肺容量经过传感器、信号放大处理、模数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信号,当判断为一个呼吸周期的呼气末时,计算机通过串行接口向呼吸机发送一个测量开始信号,呼吸机接到控制指令后,将工作方式转为持续吸气方式,当计算机监测到吸入的气量达到所设定的肺总量(TLC)的时候,向呼吸机发出用力呼气的命令,呼吸机接到指令后,将工作方式转为用力呼气方式,动物将在一个负压的环境下被动用力呼气,呼气过程结束后,计算机向呼吸机发出测定结束指令,呼吸机随后转为普通的机械辅助通气方式。

用力肺通气功能指标主要包括:FVC(用力肺活量)、FEV0.1(用力0.1s呼气容量)、FEV0.3(用力0.3s呼气容量)、FEVx(用力任何时间的呼气容量,由用户设定)、FEVX/FVC、MET(最大呼气中段时间)、MM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TT(用力呼气肺量平均排出时间)、FEF25(呼出25%用力肺活量时的流速)、FEF50(呼出50%用力肺活量时的流速)、FEF75(呼出75%用力肺活量时的流速)、PEF(最大呼气流速)等参数。

采用体积箱法测定动物的肺容积。测定时,动物被放入一个密闭的体描箱内。动物呼吸时,胸廓的扩张与收缩压缩了箱内的气体,使箱内气体容积发生变化。容积的变化又引起箱内压力的改变。通过测量箱内气体压力的变化值,间接获取肺容积的变化。根据波义耳定律推导,肺容积变化与体描箱内压力变化呈线性关系,其比例关系大小可以通过定标确定。

压力信号通过精密压力传感器转换为模拟电信号,经过信号放大、滤波、A/D转换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其处理过程如图1:

其中低通滤波器是容许低于截止频率的信号通过,但高于截止频率的信号不能通过的电子滤波装置。巴特沃斯滤波器是滤波器的一种设计分类,采用巴特沃斯传递函数,有高通、低通、带通、高通、带阻等多种滤波器类型。巴特沃斯滤波器在通频带内外都有平稳的幅频特性,但有较长的过渡带,在过渡带上很容易造成失真。

2 系统构成

测定系统采用压力型体积描记模式,主要包括体描箱、信号调理器、智能小动物呼吸机、负压器、软件分析系统,其框图如图2:

体描箱是一个可以密闭的测定仓,包括活动体、固定体、密封圈、密闭螺钉等部件。活动体上含有动物支撑板、呼吸机通道、气道压力通道、肺容积通道、心电通道、自动平衡通道等。实验时,将麻醉后的动物气管做插管术后,将其与呼吸机通道相连。对于大动物,如兔子,可以采用特殊的气管插管进行无创测量。

传感器在本系统硬件设计中是一个关键性的部件,选用进口的精密硅微结构压阻式微弱压力传感器,满量程为1kPa,线性度为0.05%,此类传感器采用三维膜片结构,并且由离子注入工艺形成、经激光修正的X型电阻代替惠斯通电桥。用硅刻蚀工艺将产生的应力集中在传感器电阻处,压力更为集中,压阻的变化明显增加,大大提高了灵敏度。此传感器具有精度高、线性度好、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此传感器由于采取了温度补偿措施,在0~70℃范围内传感器的满量程和零点有很高的稳定性。

信号调理器的功能是对传感器送来的变化信号(气道压力、肺容量、心电、血压等)加以放大和处理,以满足系统对信号的要求。其质量、性能的优劣是决定系统精度的另一个关键。本模块采用美国BB公司生产的高精度仪器仪表放大单元,共模抑制比大于120dB,精确度误差小于0.1%。

小动物呼吸机为实验中的动物提供氧气支持,以无油空气压缩机为动力,通过单片机的智能控制,将气体有节律地输入气道,使肺扩张,以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之后将交换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为了实现负压呼气方式,拥有两个排气通道,一个通道排出至大气,一个通道排出至负压器。呼吸频率调节范围为1~300次/min,潮气量调节为0.01~300mL,呼吸比调节为1:1、1:1.5、1:2、1:2.5、1:3、3:1、2.5:1、2:1、1.5:1。其原理图如图3:

负压器是产生一个稳定负压的装置,其由真空泵和平衡容器组成。负压的大小等于容器内水的高度,通过改变玻璃密闭容器内水的高度调节负压的大小。其原理图如图4:

软件分析系统(见图5)包括数据采集、实时分析控制、曲线动态显示、趋势图、数据转换、数据存储、回访分析、打印等模块。程序是在windows visual studio.NET 2003环境下编写的,运行于Windows98/2000/XP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系统为中文界面,功能很强、易于扩展、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数据采集模块采用独立线程,增强了处理速度和控制的实时性、不会发生丢点现象。

3 应用

本系统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等阻塞性气道疾患的生理和药理学研究。气道阻塞或狭窄引起的气体流量下降,会反映出相应用力肺通气功能指标的下降。

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要成功应用到临床中,必须先在相近的动物实验上得到证实,一般分为三个组,一组为正常组,一组为模型组,一组为治疗组。正常组为正常健康的动物,模型组为患有疾病的动物,治疗组为通过某种方法治疗过的动物。图6数据是一组正常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模型组、某中药治疗组、某西医治疗组的大鼠的实验数据比较曲线。纵坐标轴代表FEV0.2/FVC的百分比值,横坐标轴代表样例顺序。从数据可以看出:某中药治疗方法与某西药治疗方法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的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开发了用于测量评价动物用力肺通气功能的测定系统,随着电子技术和测量方法的不断发展,也会不断地减小控制的延迟时间,进一步提高测定用力肺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精度,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1]Steven A,et al.Pulmonary Function Testio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New York:Churchill Livionggtone,1984.

[2]Miller A.Pulmonary function tests.In:Clinical and Occupational Lung Disease[M].Orlando:Grune&Stratton,1986:249.

[3][美]Kate Gregory.Visual C++.NET编程详解[M].蔡众众,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朱蕾,等.临床肺功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穆津魁,林友华.肺功能测定原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6]胡昌华.基于MATLAB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小波分析[M].第3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梁虹.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基于MATLAB的方法与实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周新,陈宇清.机械通气波形分析与临床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9]叶榆,贺国权.基于Pspice的八阶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设计与优化[J].山西电子技术,2006(3):61-63.

上一篇:低电压仿真下一篇:弹性模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