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肺功能

2024-12-09

护理干预肺功能(共10篇)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1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5年开展肺功能测定检查以来, 在临床疾病诊断, 病情评估, 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患者不能顺利按照操作医生的要求完成检查, 导致检查失败或准确率下降, 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不便, 为此, 笔者所在科室在肺功能室医生常规检查方法的基础上配合采用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应用德国耶格型号为MS-DIFF+APS的肺功能仪, 对2014年1月1日-2014年4月30日260例患者行常规肺功能检查,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130例, 其中男95例, 女35例, 年龄27~87岁, 平均 (65.25±10.60) 岁;对照组130例, 其中男86例, 女44例, 年龄37~88岁, 平均 (67.02±8.81)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由专科医生根据肺功能常规检查方法指导其进行检查, 干预组操作前、操作中由护士使用护理干预方法配合同一医生行肺功能检查。

1.2.1 检查前护理干预

(1) 发挥“第一印象”作用:患者检查前由于对环境的陌生感, 会产生恐惧以及不知所措的感觉, 从而影响其检查时的自我发挥作用。护士作为首先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开始检查前护士先调节好检查室内温度, 环境清洁, 使患者感到舒适。仪表整洁, 举止大方, 态度热情、和蔼, 向患者做好自我介绍, 使患者感到亲切、放松, 对一些年纪较大的患者, 语速稍慢, 消除患者首先对“人”的陌生感, 根据申请单上提供的资料以及与患者的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检查项目, 让患者主动达到心理接受, 更好地进行配合检查[1,2]。 (2) 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有些患者看到其他人检查后, 对此检查持有怀疑态度, 认为简单的呼吸动作, 没什么检查意义。对这些患者, 护士一定要有耐心, 向其讲解肺功能检查的重要性:如为了手术前的风险评估, COPD病情评估, 哮喘的诊断等, 取得患者的配合, 提高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还有些患者对多人在同一台仪器上吸吹气, 对消毒隔离状况表示担忧, 护士应认真告诉其直接接触患者的口含嘴是一人一嘴, 安装口含嘴或者连接管时带好一次性手套,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 告知连接管、网片等都是每日严格消毒, 所用消毒液浓度每日监测, 记录, 医院感染科定期做细菌培养, 检查合格率100%。 (3)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有些患者由于同室或同病区的配合检查较差病友的描述, 以及正在进行激发、舒张试验检查患者一直重复呼吸类动作, 会产生紧张情绪, 担心自己不能配合检查, 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护士应先引导患者熟悉检查室墙壁上张贴的操作流程, 向其介绍这是一项无痛性操作, 常规肺功能检查患者只要用嘴含住口含嘴, 捏紧鼻子, 认真听明白护士的讲解, 掌握要领, 随着操作人员的口令做呼吸动作就可以完成。对于激发、舒张试验只是在肺功能基础上多一个吸药过程。受病友影响的患者告知其每个人的“要求” (预计值) 是不一样的, 检查时存在个体差异, 别人不能做不代表你就不能做, 可以先教会其捏住鼻子练习一下吸气、呼气、屏气的动作。若患者学习得很好, 可以用鼓励的语言增加其信心, 如:您真聪明, 一学就会, 下面真正检查肯定没问题!

1.2.2 检查中的护理干预

(1) 做好示范动作。患者的示范:护士可以让年轻的或者病情较轻的患者先做, 让后面的患者观摩, 可以集中讲解流程, 节约患者时间, 前面的患者还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下一位检查者,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护士的示范:在检查过程中, 既要嘱咐患者嘴唇包紧口含嘴, 严密不能漏气, 又要防止舌头伸到口含嘴管腔内, 有些患者由于太注重舌头放置位置, 开始检查后, 舌头绕来绕去, 不知放哪里好, 反而容易堵住管腔, 导致检查失败, 这时护士可以请旁边的家属或其他待检查的患者做一下示范:正常张嘴, 舌尖舔住下门牙内面, 保持这个姿势, 很自然的将口含嘴放在舌头上方嘴唇抿紧即可。教会嘴的位置后, 护士捏紧鼻子示范一下呼、吸、屏气等动作, 教会患者如何尽自己最大力气呼、吸气。对于有假牙的患者, 有的认为假牙去掉后, 失去支撑, 没有“咬”劲, 不能有效含住口含嘴;有的患者则认为假牙的异物感影响呼吸的正常进行, 护士应根据患者需要是否取下。 (2) 形象的比喻和使用方言:有些接受能力较差或者老年患者, 鼻子捏紧后不会做呼吸动作, 或者屏不住气, 护士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让其捏紧鼻子在下面先练习一下再上机操作, 如:用力吹灭前面一排蜡烛, 把气球吹得鼓起来, 吸一根长面条, 游泳时憋一口气下潜, 闻到不好的味道捏紧鼻子不呼吸等。对于听力较差的老人可以通过手势来代表呼、吸气:握紧拳头代表用力, 手快速上扬代表快速吸气, 快速下落代表快速呼气, 平划代表屏气。聋哑患者可以用纸笔交流, 或通过家属以手语交流。有些普通话交流困难的老年患者, 护士应使用当地方言让患者觉得方便理解与沟通。 (3) 心理干预。抵触情绪:肺功能较差者或咳嗽频繁的患者, 由于疾病影响, 有时候需重复多次进行, 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患者本身由于疾病影响健康, 还要做剧烈呼吸运动, 属于“雪上加霜”, 有些脾气比较急的甚至出现拒测的举动。对这类患者护士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 耐心的讲解、适时的安慰、温和的目光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体贴, 一次不成功可以让患者在旁边休息调整片刻后再做, 或者在一旁多观摩别人的做法, 咳嗽剧烈的患者由于用力后呼吸后加重, 可以递上一杯温开水, 让其湿润下咽喉部;咳嗽有痰液者, 先嘱患者将痰液咳出, 防止痰液随呼气进入口含嘴管腔, 影响通气。动作放不开:有些年轻的女孩子或者较内向的患者, 为了形象不好意思鼓着腮帮用力做呼吸动作, 动作不到位, 这类患者检查时, 除了操作人员外请家属或观摩的患者暂时离开, 保护好患者的隐私。人员的干扰:患者在做一口气弥散功能检查时, 应嘱家属或者其他观摩患者保持室内安静, 避免其他人的一些情绪或动作动影响患者做较费力的屏气动作, 护士在屏气倒计时可以分散一下患者的紧张情绪, 鼓励患者:“你屏气动作很标准, 坚持住, 听医生的口令, 马上就到时间了, 开始倒计时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检查者在肺通气功能一次完成率、弥散功能一次完成率及10 min内完成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肺功能检查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呼吸功能进行评价、对呼吸困难原因进行鉴别、COPD患者的诊断的基本条件、手术适应症选择、风险评估和对一些职业病的鉴定[3]。在肺功能检查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4], 从而导致检查的失败。研究表明, 医院环境、操作者、患者是影响肺功能检查的三大因素[5], 尤其与患者的个体因素、心理因素、耐受能力有关[6], 操作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以及患者的配合是肺功能检查时患者配合检查、取得满意检测效果的基础[7,8]。笔者所在科室在专科医生常规检查方法的基础上采取护理方法对130例患者进行干预, 所有患者通气功能都能完成, 2例弥散不能完成, 对两组患者一次完成检查者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一次完成者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 且10 min内完成的人数干预组也高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护理干预对肺功能检查是有效的。

例 (%)

综上所述, 除了给患者营造一个检查的良好环境, 专科医生娴熟的操作技能外,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对患者采取体贴的人文关怀, 热情的服务态度, 耐心、细心的讲解示范动作, 恰当的比喻, 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的心理护理, 充分利用其他患者的影响力, 根据病情或患者的需要因人而异实施护理等, 可提高患者对检查的配合程度和检查成功率。因此, 肺功能检查时配合护理干预, 对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次数及提高了患者检查的依从性有积极意义, 可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和体力消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燕.护患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中运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8) :156.

[2]梁秀丽.沟通技巧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 (8) :792.

[3]朱蕾, 刘又宁, 于润江.临床肺功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1.

[4]苏艳玲, 王海玲, 俞翠玲.肺功能检查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下) :1238-1239.

[5]程艳秋.肺功能检查的配合技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5) :229-230.

[6]孟照英, 黄晓雪.肺功能检测失败20例原因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12, 11 (7) :552-553.

[7]刘菊芳.沟通方法在肺功能检查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0) :147-148.

[8]李雅丽.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技巧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11) :1207.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护理干预 呼吸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1-02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于一种具有呼吸气流受到限制特征的疾病,呼吸气流受到限制不完全可以逆呈现进行性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临床上市一种常见的慢性和反复发作性的呼吸道阻塞不可逆的呼吸系统病症,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能力。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疗效差,痛苦大,并发病多,导致治疗比较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能靠临床缓解。因此,合理、全面、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延缓的进展、增强其治療效果。所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3~86岁,平均67.4岁;患病时间2~24年,平均7.4年。干预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51~87岁,平均67.8岁;患病时间1~23年,平均7.9年。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具体包括:COPD相关的知识讲座、控制性戒烟、呼吸肌训练指导及相应的饮食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增加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护理

(1)加强心理社会的支持,减少患者机能不全和减低残障状况,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的自主性和社会参与的能力;(2)针对患者特异性的心理状况,应该使用放松技巧,加强患者之间的情感支持和信息共享,同时进行采取一些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戒烟戒酒、鼓励患者进行身体锻炼等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措施;(3)采用引导性放松和护理对患者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更正,矫正患者有害和不现实的思维方式;(4)患者不良心理因素,因为疾病的长期困扰给患者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很大伤害,患者对疾病的治愈通常都具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为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护理应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式,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2)氧疗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多有程度不等的膈肌疲劳和低氧血症,肺动脉血管较长时间处于痉挛和收缩状态,易诱发肺动脉高压形成。故需行家庭氧疗治疗。就方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设置氧流量为2~4 L/min,氧浓度为30%,每日吸氧1~2 h,对患者病情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3)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嘱其进食高维生素、低糖、适量蛋白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一般每天饮水1500ml以上,补充适量的纤维素,避免食用产气食品,指导患者少量多餐,细嚼慢咽,防止便秘、腹胀影响呼吸,必要时协助制定食谱。

4)健康指导

①呼吸功能锻炼:向患者及家属指导腹式呼吸、缩唇锻炼等步骤,如呼气时双手需稍按压腹肌,并缓解回收,保持腹壁平坦,腹部在呼吸时缓慢隆起,保持放松。缩唇呼吸为在经鼻吸气后患者嘴唇缩成鱼嘴样,均匀呼出气体后收腹,10 min/次,4次/d。②生活指导:告知患者规律饮食,保持乐观情绪,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疾病康复进程。③运动指导:依据患者机体恢复情况及运动喜好,对锻炼方案行个性化制定,适当行户外运动,以不感疲劳为宜,使肺泡功能改善,提高机体抵抗力。

5)输液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患者必须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而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用法 2 次/日或 3 次/日,避免反复穿刺,可采用 BD 留置针静脉输液,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

观察标准

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的恢复分为优、良、差三个标准,优+良=有效率。标准如下:优:;咳嗽、咳痰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部听诊基本无罗音,FEV1% 10%; 良: 咳嗽、咳痰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肺部听诊有少许罗音存在, 10% >FEV1%> 5%;差: 咳嗽、咳痰的临床症状无改善,FEV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依从性低于对照组。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的逐渐发展与进步,患者群体及社会对医护服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生存质量则是一个对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新指标。这就要求现代医护工作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要以患者为核心,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尽量提高护理质量,以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上的需求,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及最佳的身心状态。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提高COPD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多满足于患者急性期的治疗,而对缓解期的康复治疗缺乏必要的重视。我们在对COPD平稳期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一系列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培育.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333.

[2] 覃玲玲,韦秋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护理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31(3):487.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救治的50例哮喘患者, 均满足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语言沟通障碍、心肾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以及其他类型慢性病的患者。其中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5~60岁, 平均 (39.3±3.7) 岁, 病程2~42年, 平均 (12.3±2.7) 年, 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7例, 中学35例, 小学及以下。50例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以参与此次探究试验, 且在入院前均没有对哮喘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

1.2 方法

护理干预实施前, 护理人员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哮喘疾病的专业知识进行调查, 并以患者的评估标准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1.2.1 健康教育干预

护理人员以患者的调查问卷结果实施健康教育, 以提高患者与其家属对于哮喘疾病的了解度, 提高患者与其家属的过敏源识别度, 以实施针对措施。护理人员帮助与指导患者进行环境护理, 及时清洁与更换居家物品, 保证环境的干净, 严禁使用化妆品、发胶、香水等过敏源。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制定休息方案, 保证患者休息的充分性, 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并建议患者进行运动, 严格遵循医嘱按时用药。建议患者通过定量吸入器以有效降低哮喘疾病的发作率, 并随身携带镇喘气雾剂, 以保证出现哮喘发作先兆时, 可立即吸入, 且要求保持平静, 以避免加重患者的哮喘病情。中学以下文化水平的患者由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一对一的讲解与行为演示, 每半小时1次,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哮喘相关资料, 实施强化教育。

1.2.2 认知干预

提高患者与其家属对于哮喘疾病的正确认知, 并建议患者实施理性分析与强化,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并积极建议患者家属陪伴与朋友鼓励, 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帮助患者获取到社会支持, 以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 对患者的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 安排膳食, 以有效降低哮喘疾病的发作率。

1.2.3 心理护理干预

支气管哮喘患者深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护理人员需重点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保证情绪的良好性, 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受到疾病的影响, 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以准确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与精神状态, 做好倾听者的角色, 细心、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 以获取患者的信任,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保证患者以愉悦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统计分析哮喘疾病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情况与认知水平等。利用问卷调查与演示法了解患者的哮喘疾病相关知识, 1题5分, 3分以上算及格, 涵盖哮喘发作病因、特点、诱因、过敏源、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用药方法等。肺功能评估主要针对患者的用力呼气率 (FEV1) 与呼气峰流速 (PEF) 等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哮喘疾病认知水平对比

护理干预后, 哮喘疾病患者的认知水平与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哮喘疾病患者肺功能变化对比

护理干预实施后, 哮喘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明显优于护理干预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又名哮喘, 属于呼吸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疾病, 具备反复发作的特点, 主要是受到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影响而出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5,6], 大大增加患者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且近几年, 哮喘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哮喘临床根除治疗难度较高, 因此需预防与控制相结合, 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夜间哮喘病情加重或者是发作属于哮喘的重要特征, 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并实施有效护理, 提高哮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遵护、遵医行为[7]。但是在临床实践中, 大部分哮喘患者在用药治疗后, 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就没有再用药, 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哮喘患者与其家属缺乏哮喘相关的疾病知识, 且自我保健意识较差, 因此哮喘防治在临床治疗中极为重要, 护理人员需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 以提高患者与其家属对哮喘疾病的认知水平, 提高患者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与护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做好自我预防, 从而有效降低哮喘发作频率, 保证患者病情的稳定性,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50例哮喘患者, 均实施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后, 哮喘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过敏源避免、治疗方法、应急措施、峰速仪使用正确、医院就诊时间、病因与诱因、先兆症状、治疗药物、MDA使用正确、激素治疗必要性、哮喘日记的意义与重要性等的及格率及肺功能指标FEV1与PEF等均优于护理干预实施前 (P<0.05) 。与王苗苗等[9]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在哮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哮喘疾病患者的认知水平, 而且极大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是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的, 统计分析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肺功能与疾病认知水平。结果:护理干预后, 哮喘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过敏源避免、治疗方法、应急措施、峰速仪使用正确、医院就诊时间、病因与诱因、先兆症状、治疗药物、MDA使用正确、激素治疗必要性、哮喘日记的意义与重要性等的及格率分别是96%、100%、94%、90%、96%、90%、96%、100%、92%、100%、88%、86%, 护理干预前分别是24%、68%、18%、26%、8%、6%、52%、52%、30%、18%、14%、4%,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实施后, 哮喘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与PEF分别是 (88.50±15.81) %、 (94.50±14.58) %, 护理干预前分别是 (65.70±26.29) %、 (64.30±32.69)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又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关键词:护理干预,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肺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刘雨村, 刘金华, 张秀丽, 等.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2) :58-59.

[2]杨俊玲, 徐宇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9) :1765-1767.

[3]杨艳.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1) :175-176.

[4]何孝台.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的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23 (8) :4490.

[5]高国贞, 王丽姿, 李桂芬, 等.社区延续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和哮喘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4) :127-129.

[6]陈惠仪.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广州医药, 2011, 42 (4) :73-75.

[7]石焕.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8 (4) :66-67.

[8]刘爽, 张晓启, 谢丹, 等.护理干预在哮喘焦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5) :82-83.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4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疾病;病情影响

【中图分类号】R578.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91-02

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发达使得私家车入住到每家每户,甚至在农村超过半数以上的家庭拥有了私家汽车。也正因为这些使得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差,雾霾天气在冬天已经不足为奇。而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已知COPD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气流阻塞特征,也可称为肺气肿。护理保养不当可发展为肺心病或者呼吸衰竭等严重疾病[2],对人类身体危害甚大,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选择72慢性阻塞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6例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治疗,与常规护理模式组作对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选择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COPDII级患者20例,COPDIII级患者5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A、B两组。A组为社区护理干预组,有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在51~80岁,平均年龄(63.2±5.9)岁。B组为常规护理模式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在52~81岁,平均年龄(61.5±5.4)岁。就教育程度、工作性质、身体疾病状态对两组体检人群的分析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同的基础治疗,此外对A组患者出院后进行社区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对B组只进行常规的出院护理指导,具体如下。

A组(社区护理干预组):保证常规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出院后给予1年的社区护理干预,要求定期随访,做到每周1~2次的社区服务,护理内容要全面周到:(1)相关健康知识的传授,保证患者正确了解COPD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简单治疗方法,监督患者戒烟,以及在特殊环境如雾霾时减少外出。(2)营养保证,帮助患者安排合理的饮食方案,不仅做到规律饮食还需做到少食多餐,多高蛋白,少脂肪,低油盐低糖,多食新鲜蔬果。(3)身体锻炼,护理人员需针对不同的患者为其制定合适的运动训练方案,安排合理的运动时间和适合强度的锻炼方案。(4)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为患者解答疑惑问题,适当做一些有益身心的小游戏,保证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B组(常规护理组):只在出院时给予常规的护理嘱咐。

1.3评价标准

在社区护理干预后主要对患者的呼吸情况和生活质量做了定性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1)呼吸困难情况分级。按照患者运动剧烈程度与呼吸情况将呼吸困难分为0~4级,0级表示几乎无呼吸困难,4级表示明显的呼吸困难[3]。(3)生活质量分析。采用SGRQ方法,对呼吸症状、疾病影响、运动受限三方面进行测评。分值在0~100,分数越低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采用检验,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呼吸情况: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3.讨论

已知全球40岁以上人群COPD的发病率高达近10%,且男性高于女性,病死率非常高。对于COPD的治疗和调理,药物治疗是基础,平时习惯是关键[4]。社区护理干预就是为使患者保证一个良好的有利于COPD治疗的生活习惯[5]。由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关于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A组患者,护理后呼吸困难平均得分为(2.18±0.96),与干预前的(2.83±1.13)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再与B组患者干预后的得分(2.73±1.13)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干预之前得分无差异,由此可见,社区护理干预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2)关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A、B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各项评分无差异,护理干预后A组患者在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的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SGRQ总分对比护理干预后,A组(109.8±41.9)的要显著低于B组(109.8±41.9),具有较大的差异(<0.05)。对比以上两组数据,A组的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均要优于B组,可见社区干预护理模式,在COPD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相对于原有的常规护理模式,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改善了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生活幸福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兵,郑玉龙,阂晓红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影[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5):4274-4276.

[2]繆利君.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382.

[3]张伟清,叶樟兰,兰月英.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再住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A):1-7.

[4]陈建明,金爱玲,苏燕玉.康复护理对COPD患者稳定期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4):539-541.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肺疾病, 慢性, 阻塞性,心肺功能,老年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病死率高;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 且气流受限逐渐加重, 心肺功能下降, 运动受限, 不能完成以往身体健康时所能完成的工作和活动, 生活质量下降[1]。为了缓解和控制症状、减轻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减少发病次数、改善生活质量, 2009年1-11月笔者对63例老年COPD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效果较满意,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住院的COPD患者63例, 其中男43例, 女20例;年龄56~81 (70.3±6.1) 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确诊为COPD稳定期, 长期卧床、语言沟通障碍、老年痴呆、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除外。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由专业培训的护师与医师、技师共同进行护理干预。对患者实行一对一交谈方式, 同时制作呼吸功能训练小册子、张贴宣传画, 进行健康教育讲座, 传授并演示呼吸功能训练方法, 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记录干预前后的检测指标及主观感觉的变化情况。运动中请患者采用Brog评分[2]评价呼吸困难及疲劳程度, 当评分>5分呼吸困难及疲劳达严重程度时停止运动。采用症状限制最大心肺运动试验 (CPEI) 获得最大功率 (Wmax) 、最大摄氧量及最大心率等指标。以第1次CPET所获得的Wmax为运动训练强度的标准, 第2~8次以40% Wmax为目标负荷, 第9~15次以60% Wmax为目标负荷。专业护士每月电话随访, 详细记录, 所有患者护理干预6个月后进行评估。

1.2.2 护理干预措施:

(1) 呼吸训练:①缩唇呼吸:嘱患者闭口经鼻吸气, 然后通过缩唇, 像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s, 呼气时尽量将肺内空气呼出, 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2∶4。②腹式呼吸:左手放于胸前, 右手放于上腹部, 胸部尽量保持不动, 呼气时右手稍用力向胸、背部方向压腹部, 腹部尽量回缩, 帮助膈肌回复;吸气时腹部鼓起, 右手随之抬起。同时要注意用鼻深吸气, 呼气时则缩唇缓慢呼气, 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2∶4, 每次5min, 渐增加至每次10~15min, 每天2~3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坐、立、卧位均可。 (2) 体能训练:①上肢肌力训练:进行上肢体操, 做手高于肩部各个方向的运动, 每次1~2min, 约10min, 每天2次;或使用上肢拉力器训练, 重量0.5~2kg, 连续拉10~20次。训练时, 配合呼吸进行, 胸廓外展吸气, 拉力呼气。②有氧耐力训练: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骑车、登梯、游泳等运动, 开始每次5~10min, 每天3~4次, 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min, 每天2次。训练时监测心率, 最高心率指标为 (170-年龄) 次/min。

1.2.3 健康教育:

(1) 向患者详细讲解护理干预对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意义, 患者要掌握呼吸肌功能训练方法, 了解作用机理及注意事项, 训练前做好解释工作, 在训练中陪伴并鼓励患者, 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 (2) 根据患者病情、心肺功能及年龄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制定训练计划; (3) 训练量从小开始, 量力而行, 逐渐增加运动耐受能力, 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等; (4) 根据个体状况制定营养计划, 指导患者家属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 少量多餐, 保证能量消耗的正平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Brog评分

63例患者护理干预6个月后, Brog评分与干预前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FEV1/FVCFEV1

63例患者护理干预6个月后FEV1/FVCFEV1与干预前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6min步行距离及CPET结果比较

干预后, 患者6min步行距离增加 (P<0.01) , CPETWmax增加 (P<0.01) , Wmax下通气量增加 (P<0.05) 、呼吸储备下降 (P<0.05) 、呼吸困难指数上升 (P<0.05) , Wmax下千克摄氧量、氧脉、心率、心率储备较训练前未见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1, #P<0.05

3讨论

COPD患者因肺功能损害及疾病对全身的影响, 出现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减退, 特别老年人由于胸廓和肺功能顺应性降低、呼吸肌肌力减退及肺泡囊、肺泡管和肺泡扩大更容易导致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大、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减低、肺功能相应性降低和运动能力下降。目前, 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症状、增强运动能力, 但并不能延缓肺功能的下降趋势。

曹琳琳等[3]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提高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 我院协助患者进行全面的规律训练, 包括呼吸训练、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及健康教育等。本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 (1) 6min步行试验及CPETWmax提高, 既患者尽其最大心肺功能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增加, 心肺运动能力较干预前提高。 (2) 通气量 (Ve) 指每分钟进入或从肺中排出的气体量。COPD患者支气管收缩, 气道内痰液积聚, 气道内压力增高;肺弹性回缩力下降, 功能残气量增加;呼吸肌疲劳;运动中出现气道闭陷;患者原来可能出现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患者通气能力减退, 使Ve下降。经健康教育, 患者营养状况有所改善;有效综合训练, 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最佳功能状态。本组患者在CPET中的Wmax下, Ve较干预前增加, 通气能力得到提高。 (3) 呼吸储备 (BR) 指最大通气能力 (MVV) 与最大运动通气量差的绝对值或以差值占MVV的百分数表示。COPD患者BR降低提示存在通气限制, 使MVV下降。本组患者经干预后, 运动达最大功率时Ve升高, 故使BR较干预前下降。 (4) 呼吸困难指数 (DDI) 指运动时最大通气量与静息时最大通气量的比值。本组患者干预后运动达WmaxVe升高, 故使DDI较干预前上升。 (5) 摄氧量指经肺泡与肺血管摄取的氧量;取决于循环系统氧转运的能力, 主要是心排出量;也取决于呼吸系统的通气能力, 主要是Ve。是心脏每搏动1次, 周围组织所摄取的氧量或进入肺-血液中的氧量;是判断心脏疾病限制运动的关键参数。正常人运动达一定强度, 心排出量的增加依赖于心率的增加。可见, 其肺功能的提高可能尚未显著到引起Wmax运动时循环系统做功明显增加, 故千克摄氧量、氧脉、心率及心率储备未见显著改变。

本结果还显示:干预措施不能使COPD病情逆转, Brog评分、FEV1/FVCFEV1于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以笔者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应着眼于疾病出现气道不可逆改变之前, 制订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 减少COPD及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总之, 对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病情、改善心肺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患者容易接受、痛苦小、经济实惠、方法简便易行,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思贤, 谭新洪.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7.

[2] Mador MJ, Rodis A, Magaing VJ.Reproducibility of berg scale measur-ment of dyspnoea during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OPD[J].Chest, 2008, 107:1590-1597.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COPD合并ED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3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71.50±3.87) 岁;病程9~15年。纳入标准: (1) 患者均符合GOLD指南的诊断标准[1]; (2) 近3个月未出现急性加重; (3)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同意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排除标准: (1) 病情危重, 需入ICU治疗的患者; (2) 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肺部肿瘤、神经肌肉病、精神异常、胃食道反流、支气管哮喘、病态肥胖、外伤、睡眠呼吸障碍等的患者; (3) 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选用Jaeger Masterscreen系列肺功能仪, 指导患者完成肺通气功能测定及弥散功能测定, 并记录数据。检查方法及质控标准参考ATS/ERS肺功能指南[5]。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0) 和干预组 (n=30)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已通过东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EDAC的诊断标准

采用软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要求受试者检查过程中配合深呼吸、用力呼气、用力咳嗽等, 以隆突上2 cm、左右主支气管距离隆突2 cm处作为气管镜观察点, 并在电脑上截取图像以准确计算塌陷比例, 呼气时气管后壁向管腔内凹陷超过50%, 即诊断为EDAC[6,7]。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1) 监测生命体征, 包括神志、呼吸深度、血氧分压、心率及血压变化; (2) 化痰、预防感染等医嘱治疗; (3) 加强病房通风和环境卫生; (4) 常规进行健康宣教, 并给予戒烟、饮食调整等一般行为指导。

1.3.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预护理, (1) 呼吸道护理:对痰液黏稠的患者在遵医嘱使用雾化、支气管镜吸痰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排痰;对于卧床患者, 每2小时进行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 (2) 用药护理和指导, 包括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喷雾式药物装置、督促患者按时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指导患者服药后应漱口, 减少胃肠局部反应以及吸收。 (3) 心理干预:在院期间给予戒烟、饮食、疾病知识等相关指导后, 进行心理干预, 鼓励患者主动说出烦恼及疑惑之处[10,11]。 (4) 饮食指导: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为主, 多食新鲜蔬菜。 (5) 医院与居家模式相结合:患者出院后每2周与患者或家属电话沟通;强调锻炼的重要性, 指导锻炼的方法, 鼓励其坚持锻炼;通过交谈评估患者最近的心理状况进行鼓励或开导[12]。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研究期限为1年。 (1) 肺功能, 包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 、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 。 (2) 治疗依从性, 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不依从。 (3) 1年生存率。 (4) 总有效率, 显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显著改善, 减轻2个级别;有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减轻, 减轻1个级别;无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没有改善, 甚至加重[8,9]。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5) 护理满意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三个级别, 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比较

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FEV1%pred、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000)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总依从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 , 见表3。

例 (%)

2.3 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

干预组1年生存率为96.67% (29/30) , 对照组为93.33% (28/30)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0例、5例、5例, 干预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1例、6例、3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 (25/30) , 与干预组的90.00% (27/30)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8) 。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组非常满意28例, 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非常满意20例, 满意4例, 一般6例, 护理满意度为8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和过度动态性气道塌陷 (excessive dynamic airway collapse, EDAC) 临床表现类似, 均为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肺部感染, 但病理生理学机制完全不同, 治疗方案存在明显差异。目前认为, COPD患者合并EDAC临床较为常见[8,9,10]。由于支气管舒张剂在COPD合并EDAC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不确切, 综合治疗措施, 尤其是综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护理措施即监测包括神志和呼吸深度在内的生命体征、遵医嘱进行化痰和预防感染、加强病房通风和环境卫生;进行健康宣教等一般行为指导是加强COPD合并EDAC患者管理的首要措施。除此之外, 应该做到 (1) 呼吸道护理:给予每天15 h以上低流量吸氧;遵医嘱进行雾化, 配合医生进行支气管镜吸痰;对于卧床患者给予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 (2) 用药护理和指导:支气管舒张剂为治疗COPD的一线用药[1], 而EDAC患者却不推荐使用支气管舒张剂[3]。对于COPD合并EDAC患者慎用支气管舒张剂, 强调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应关注和告知患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服药后应漱口, 减少胃肠局部反应以及吸收。 (3) 心理干预:抑郁症是COPD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COPD不断恶化、不易控制的重要原因。一旦患者出现抑郁症, 将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11,12,13,14]。在院期间给予戒烟、饮食、疾病知识等相关指导后, 进行心理干预, 鼓励患者主动说出烦恼及疑惑之处[15]。 (4) 饮食指导:COPD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患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此类患者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为主, 多食新鲜蔬菜[16,17]。 (5) 医院与居家模式相结合:患者出院后每2周与患者或家属电话沟通;强调锻炼的重要性, 指导锻炼的方法, 鼓励其坚持锻炼;通过交谈评估患者最近的心理状况进行鼓励或开导;患者存在二氧化碳潴留时, 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 缓慢吸气, 呼气时收拢嘴唇, 用双手缓慢向下按压腹部[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给予包括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和指导、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医院与居家模式相结合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FEV1、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干预组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同时护理干预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护理干预改善COPD合并EDAC患者肺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COPD合并EDAC患者基础病复杂、病程迁延, 需要从多方面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20]。本研究尝试将包括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和指导、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医院与居家模式相结合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COPD合并EDAC患者的护理实践, 为规范护理干预在该领域的治疗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COPD合并过度动态性气道塌陷患者肺功能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COPD合并过度动态性气道塌陷患者进行研究,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0) 和干预组 (n=30) ,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预护理, 比较两组肺功能、治疗依从性、1年生存率、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的FEV1%pred、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000) ;干预组总依从率为100%, 高于对照组的8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 ;干预组组1年生存率为96.67%, 对照组为93.3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护理满意率为1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1) 。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COPD合并过度动态性气道塌陷患者肺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但不改善预后。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7

1 临床资料

26例病人中, 男16例, 女10例;年龄22岁~86岁;血栓均来自下肢深静脉,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16例, 胸痛胸闷14例, 咳嗽12例, 咯血或痰中带血10例, 大汗晕厥4例, 同时存在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者 8例, 呼吸>20/min 16例、体温>38 ℃12例、血压<80/60 mmHg (1 mmHg=0.133 kPa) 11例, 窦性心动过速>100/min 14例, 肺内闻及湿性啰音19例, 下肢水肿16例, 所有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螺旋CT、血气分析、肺动脉造影、D-2聚体检查确诊。经应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纤溶酶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溶栓治疗15 d~40 d, 14例治愈, 8例好转, 4例死亡, 其中9例置入腔静脉滤器。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肺栓塞后栓塞部分形成无效腔样通气, 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 导致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表现, 部分病人极度恐惧甚至产生濒死感。本组病例中有10例病人有恐惧及濒死感, 经允许病人家属陪伴,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向病人及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与本病有关的知识及治疗方法, 并向病人介绍溶栓成功的病例, 均能使病人情绪稳定,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2 病情观察

P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缺乏特异性, 有文献报道, 发生肺栓塞的病人中有20%~30%因未能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治疗而死亡, 若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可下降8%[2]。因此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心电图, 如果病人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伴有胸痛应考虑肺梗死的发生, 应及时报告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2.3 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2.3.1 一般护理

病人置于单人抢救病房, 行心电监护,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人病情给予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或使用无创机械通气, 准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 选用健侧肢体的血管,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最好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 以避免反复穿刺针眼部位渗血, 准确执行医嘱, 药物要现配现用, 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漏、出血现象,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 各种注射完毕应延长注射部位的按压时间, 要准确调节注射泵的推注速度, 尿激酶不能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效下降。

2.3.2 出血的观察

溶栓的主要副反应就是出血, 如皮下淤血、鼻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3]。 应仔细观察病人口腔黏膜变化、齿龈有无出血、大小便的颜色、注射部位有无血肿, 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注射, 以免增加出血机会;避免碰撞, 每日查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鼻出血, 经停用溶栓治疗1 d后出血停止。5例出现穿刺处渗血, 停用溶栓药物后逐渐消失。

2.4 健康指导

首先应告知病人易患肺血栓栓塞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因大多数血栓栓子起源于下肢深静脉, 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DVT) 是防止肺血栓栓塞发生的有效方法, 凡高危人群都应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 术后病人尽早下床活动, 膝关节屈伸活动, 2 h 1次, 每次5 min。长期卧床病人, 嘱病人卧床期间多饮水, 防止血液黏稠, 定期更换体位, 多做深呼吸以助静脉回流, 注意下肢运动, 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有下肢静脉病的病人要及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以防血液滞留血栓复发。告诉病人及家属按时口服抗凝药物的重要性, 在服用抗凝剂期间要定期复查凝血指标, 如需服用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运用, 以免影响抗凝剂的作用, 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凝剂剂量, 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有否出血征象, 如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咯血、胸痛、晕厥、下肢肿痛等应立即就医[4] , 置入滤器者要定期复查滤器的位置及滤器上有无血栓形成。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软食, 保持大便通畅,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劝其戒烟, 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摘要:[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密切观察26例肺血栓栓塞症病人病情, 给予及时诊治及护理干预。[结果]26例病人中, 14例治愈, 8例好转, 4例死亡。[结论]严密观察病情, 早期识别肺栓塞症状, 及时诊治及对症护理, 适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护理

参考文献

[1]夏态军.创伤病人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6, 11 (1) :58.

[2]俞森洋.老年人肺栓塞的诊断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 21 (5) :394-397.

[3]王秀花.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护理[J].中原医刊, 2004, 31 (16) :53.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探讨,所有患者其临床诊断标准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2年)》中有关COPD的诊断标准相符合,而且均无其他任何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的慢性基础性疾病。5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在5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12.3)岁,COPD病程时长为1个月~1年,平病程时长为(0.5±0.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较好沟通能力且意识正常。所有患者均采取平喘、抗感染以及无创性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住院病房内室温和湿度尽量维持在20℃和60%左右,室内环境应整洁、安静和舒适,保持空气畅通,每天可采用空气净化器予以空气消毒;对探访人员予以严格限制人数,防止交叉性感染;着重加强患者生活护理。

1.2.2 病情观察

由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病情较急骤,病情变化较快,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喉镜、气管切开包以及呼吸机)和药品(强心利尿、呼吸兴奋和扩血管),随时予以患者抢救;此外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1.2.2 心理护理

由于COPD患者长期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患者为此会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严重不良心理情绪,所以各班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鼓励和安慰患者,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同时予以患者温暖和关怀,向患者介绍相关治疗效果以及成功案例,树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 确保气道畅通

呼吸困难是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症状,由于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机处于疲劳状态,而且体内水份丢失较多,使得患者痰液黏稠,难以排出。所以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有效排痰,帮助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黏稠较厉害患者可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多喝水,降低痰液黏稠度,必要情况下采取机械吸痰,确保呼吸道畅通。

1.2.4 吸氧治疗护理

面罩吸氧治疗是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有效地吸氧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可向患者细致介绍面罩吸氧治疗的疗效、意义和重要性,消除患者抗拒心理;吸氧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调整面罩佩戴情况,使患者快速适应面罩吸氧;吸氧早期,可安排专门护理人员予以陪伴,增加患者治疗安全感,消除其紧张心理情绪,培养患者有规律的护理[1]。

1.2.5 饮食护理

由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属于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饮食爱好和营养情况,指导其合理饮食;鼓励患者多使用奶、鱼、鸡蛋等富含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增加纤维食物的摄入;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差患者可予以鼻饲或静脉高营养治疗,以便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后患者PaO2、PaCO2数值以及治疗依从性,同时对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护理前后患者PaO2、PaCO2以及治疗依从性等数据进行处理,PaO2和PaCO2等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治疗依从性等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和t检验。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其PaO2和PaCO2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护理前患者治疗依从性为76.0%(38/50),护理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分别98.0%(49/50),护理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

与护理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OPD其临床特点为气道呼吸受阻,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咳痰、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是COPD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由呼吸机频繁呼吸导致过度疲劳所引起[2,3]。由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发病时间较长,病情变化较快,难以治愈,日常护理难度较大。所以对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日常治疗期间应予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便提高其治疗效果。我院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发现护理后患者其PaO2、PaCO2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比较护理前后患者PaO2、PaCO2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护理后患者其PaO2、PaCO2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慧英,周小玲.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40-41.

[2]乔红艳.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护理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6):764-765.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9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40-01

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气流受限性病症,具有进行性、死亡率高等典型特征[1]。有研究认为,给予COPD患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绪状况等重要作用[2]。为此,本研究拟对我院2年间收治的86例COPD患者及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讨论,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期间到我院就诊的86例COPD患者及其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有47例,女性有39例,年龄为52岁到79岁,平均(64.2±3.7)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排除患有严重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及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组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早期心理护理。通过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并与其家属共同配合和给予情感支持等方式,告知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治疗的重要性,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帮助其树立起治愈出院的信心。(2)早期饮食干预。均衡饮食对于控制COPD病情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导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少食多餐,对于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应尽量少食。(3)早期功能锻炼干预。以“卧位体操→坐位体操→立位体操”为练习顺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包括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腹式缩唇呼吸、深呼吸、扩胸和四肢运动等,每周进行散步、打太极和登梯等运动锻炼,1d可练习3次(10~30min/次)左右,具体运动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4)早期氧疗护理。长时间氧疗对COPD具有改善症状、延缓发展等作用[3],为此,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给予2.0L/min左右速率的双鼻头吸氧管吸氧,1d15h,同时对部分错误认为吸氧量越多越好、症状明显改善时中断吸氧者进行纠正。(5)其他早期护理。加强宣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帮助患者家属掌握“湿、翻、拍、咳”口诀,即湿化呼吸道,可增加日饮水量至1500mL左右;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部分痰液较多者,则需半小时翻身1次;为患者拍背、指导其有效咳嗽等,以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呼吸不畅等情况。

1.3 判断标准

在患者入院第1d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选择生存质量评估表对其生活功能、社会功能、情绪状况等3项指标进行调查[3],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选择SPSS16.0统计包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量材料以(x±s)形式显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护理后,发现本组在生活功能、社会功能、情绪状况等生存质量评分方面分别为(2.13±0.71)分、(2.19±0.54)分、(2.11±0.61)分和(2.20±0.67)分,與护理前的(2.72±0.74)分、(2.85±0.62)分、(2.81±0.75)分和(2.83±0.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因素多种多样,临床普遍认为这主要与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膜红肿、黏液大量分泌等因素有关,容易增加呼吸阻力及其功耗,加重患者病情[1,3],但通过早期心理疏导、功能锻炼干预、饮食干预和早期氧疗护理等一系列早期护理干预方式,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提高其生存质量。结合本研究来看,86例COPD患者经早期护理干预后,其各生存质量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5),临床干预结果较为令人满意。这与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3]。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永兰.护理干预对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283-284.

[2]余美珍.慢阻肺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146-147.

护理干预肺功能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8例, 男52例, 女46例, 年龄45~75岁, 平均57.2岁, 病程为3.2~8.8年, 平均5.1年;疾病分级:40例为Ⅱ级, 38例为Ⅲ级, 20例为Ⅳ级。均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的诊断标准[2], 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长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OPD患者患病的时间较长, 反复发作, 应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和因素、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并树立患者可战胜疾病的信心, 和患者共同制定治疗康复计划, 减轻焦虑、紧张心理,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2 呼吸道护理

(1) 感染控制。COPD患者多有抗生素反复使用史, 护理人员就做到药物的合理应用。 (2) 雾化吸入。痰液可经雾化吸入措施进行稀释, 同时可抗炎、平喘。另外还可指导患者服用中药化痰汤剂。 (3) 咳嗽排痰。嘱患者采取前倾坐位或舒适侧卧位, 并用力将痰排出。必要时可应用体外引流将痰排出。 (4) 经常变换体位。利于痰液引流及深部痰液排出。 (5) 气管内吸痰。对于患者为重症, 用呼吸机辅助通气者, 呼吸道通畅得以保障的有效方法是吸痰, 操作方法应精准和轻快, 以免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

1.2.3 氧疗

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疗中, 氧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采用低流量、低浓度的持续给氧, 以1~2周的时间为宜。注意用氧安全, 以免出现氧中毒和二氧化碳潴留。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方式上无明显差异。在护理干预方面, 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对治疗进行配合, 并包括饮食、体位、症状体征各方面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注:1mm Hg=0.133k Pa

1.2.4 肺功能锻炼

(1) 放松肌肉。对体位放松, 防止呼吸过快, 采取正确的方法, 对腹式呼吸起到辅助作用。 (2) 缩唇呼吸。在呼气时缩唇, 吸气经鼻进行。 (3) 腹式呼吸。体弱者可取仰卧位或坐位, 通常选立位, 放松上身肌群做深呼吸, 可用手放于胸前, 另一只手放于腹部, 一般吸气2s, 呼气4~6s, 不可用力, 呼气速度以7~8次/min左右为宜, 使患者养成自然呼吸的习惯。 (4) 呼吸操训练。包括扩胸、下蹲、深呼吸、弯腰和四肢活动等综合的体操运动, 先开始锻炼卧位体操, 再熟练后转移为立体或坐位体操。 (5) 生活护理。饮食方面易消化, 营养价值高, 以免给心脏造成严重负担。忌烟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检测、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护理前肺功能检测、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P均>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结果优于对照组的改善程度,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因气管-肺反复感染在COPD疾病进展中出现慢性炎症, 造成管腔扩大、慢性气道阻塞及肺弹性了低,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和右心衰竭, 病程长且易反复。对COP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指导和健康宣教、长期氧疗、对感染进行预防、营养支持、特理治疗、呼吸锻炼、营养治疗等, 其中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起到关键作用, 因本病为长期慢性疾病, 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改善治疗结果有积极意义。人性化护理可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提高了抢救成功效及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COPD患者98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进行护理干预, 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检测、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COP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应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COPD

参考文献

[1]冯靖, 陈宝元, 朱宝玉,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力学和炎症状态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 (5) :332-335.

上一篇:格式设置下一篇:汽车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