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策略

2024-10-07

思想教育策略(精选11篇)

思想教育策略 篇1

摘要:近年来, 国家大力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各类院校呈现出幼师热的现象。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正确的专业思想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和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精神支柱。因此, 结合五年制幼师生教育和学习的现状, 实施策略研究, 加强和改进其专业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幼师生,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早期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近两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男幼师生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等,揭开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另一个辉煌篇章。由此,幼儿教师素质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对广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加强其专业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一、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内涵探讨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育目标是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精湛娴熟,自主、沟通、合作、探究、创新能力较强,并能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的学前教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鉴于此,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是针对五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而开展的教育,旨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认识和理想的价值观,形成自觉勤勉乐学的态度,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积极投身实践锻炼,增强其为师从教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献身于幼儿教育事业。

二、幼师生学习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然而据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幼师生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求学期间呈现出以下表现:学习观念淡漠、上进心不足,出现盲目厌倦与学习焦虑的情况;暴露出情绪苦闷、目标理想缺失、就业焦虑等现象。

分析原因得知:一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有的学生是听从父母的命令,亲人朋友的介绍而被动选此专业,有的学生因成绩不理想暂时没有合适的专业挑选而无奈选择,只有小部分学生是因为热爱幼儿而坚定地选择教师职业。二是从求学的过程来看,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引领,学习中盲从、闲散,表现出有混头没劲头的精神面貌,导致专业热情下降。三是由于社会现实作用,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低,再加上工资低、待遇差,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幼教工作,因此学习应付了事。总体来看,学生对学习及从事幼教工作的兴趣不大。

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认识不全面、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及就业状态。

三、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日常管理

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对新生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对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将来做什么认识较为模糊。所以应抓住开学契机,适时进行校情、校史介绍,解读当今教育政策和就业前景,介绍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软硬件情况,让学生对五年的基本课程有个初步了解,方便学生调配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我校图书馆本学期初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系列活动,鼓励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信息资源,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阅读紧扣教学内容的各类参考资料,多做读书笔记,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消化专业课知识。总之,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能使学生坚定学习信心,形成爱校、爱专业、爱行业的积极情感,打好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坚实基础。

2.落实德育量化管理

量化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本文中德育量化管理,就是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如纪律、出勤、仪表、卫生等方面,用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如爱岗就业的责任感、严谨治学的义务感、热爱幼儿的幸福感等。因此,德育量化管理主要是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让学生通过自觉调节行为,规范自己为人师表的专业思想意识。

3.召开学生座谈会

定期召开由学生会成员、各班代表组成的学生座谈活动,既能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改进意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使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日常化、扎实化。

(二)课程设置

1.专业课程体系

五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突出“专”和“广”的特色。在公共基础课的全面奠基下,强化基本技能,如普通话、书法、绘画、声乐、钢琴、舞蹈、体育、信息技术等,有助于幼师生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技能、素质和修养。从第二学年开始,逐步开设幼卫、幼心、幼教、幼儿教育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基础教育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幼师生要做到“一专多能”,因此第三学年开设方向课,如亲子方向、英语方向、舞蹈方向、计算机方向等,既使课程结构体现出多样化,又反映出教育的新成果,凸显学生特长。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各类选修课和培训课,开放实训室,鼓励学生尽早考取相关的职业、行业资格证书,如育婴师、营养配餐师、幼儿舞蹈教师、蒙台梭利教育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亲子教师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幼师生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实习活动

教育见实习,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初步亲身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为在见实习期间,学生要担当学生和教师双重角色,既要学习优秀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范,先进的教育观念,成功的教学经验,又要学会与幼儿、家长交往沟通,展示自身的技能才干,发挥教育机智等。亲近、了解幼儿,学生克服了对教育产生的畏惧感和疏远感,获取了专业的认识,兴趣和责任意识油然而生,从而促进其专业思想的全面发展。

(三)校园文化

1.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文化是校园的灵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能提升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1)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是每周一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升国旗仪式后进行的讲话。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组织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系列讲话,如探讨如何端正学习态度、怎样学好专业技能、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思考等内容,能够发挥教育的及时性、主体性,激发幼师生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感,引起他们深度的思考,使之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2)校园文化艺术节

每年11—12月份学校都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2012年的主题为“倡导主流校园文化,创设和谐文明校园”。结合学校要求,学前教育系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特长、选拔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为目标,设置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群舞比赛、服装设计比赛、双语剧比赛、课本剧比赛、校园之星(歌唱、器乐、绘画、书法、故事大王)比赛、免费男师范生专业汇报等。这样在丰富学生大学文化生活的同时,既使校园充满了生机、活力与无穷的魅力,又为幼师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自身专业素质的机会。

(3)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能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的积极意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而言,结合专业特色,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了解在当地幼教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走访优秀毕业生,或走进各类幼教行业,如幼儿园、亲子教育机构等开展实践考察。这些活动能让他们走进社会、了解幼教行情,在活动中将理论转化和拓展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以达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总之,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巩固学前教育专业思想的有效途径。

2.职业道德、学术专业和就业讲座

由专任教师或优秀毕业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明确学习和职业目标,科学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建立专业热情及责任感,这是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成功基础。

邀请学前教育界知名的专家、教授,通过学术报告、专业座谈会、课堂观摩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方向、优势;了解当今学前教育领域的先进教育观念及研究成果等。针对幼师生的学习特点,学校组织了系列讲座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如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性训练》、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幼儿教育博士、台湾台中国立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陈淑琴教授《“期待效应”在教学上的应用》专题报告、“国培”专家王红裕老师示范课等。在轻松互动的讲座活动中,幼师生接受了学术熏陶,提升了文化品位,充实了精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和教育引导。

在面临就业双选问题时开设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各有关领域在国内外最新的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进而完成就业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不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何种教育策略和途径,只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适应幼教市场的就业形势,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谱写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1]杨顺清.“师范热”与高师生专业思想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5) .

[2]徐浩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思想建设的对策[J].教育探索, 2009 (6) .

[3]朱艳红.关于提高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

[4]姚和平.加强高师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渭南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5]王正才.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的思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8) .

[6]董素玲.专业思想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J].高等建筑教育, 2003 (2) .

思想教育策略 篇2

一、教育策略:

敏锐地把握琐碎的事件和细微的表象;全面地分析事件、表象之间固有的密切联系,深入地思考事件、表象背后潜藏的心理问题;清醒地预见将会影响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危机,严格地防止由于教育工作中的短浅认识和短期行为而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效地解决将会危及学生未来前途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地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强烈地促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努力争取生活与事业上的成功,有力地推动未来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高速发展。

简而言之,即为“十六字方针”:洞察秋毫、究根溯源,面向未来、走向成功。

二、教育案例

初中生互相乱起绰号,互相取笑戏弄,互相争执打斗这都是屡见不鲜、令人烦恼的琐碎之事,如果对此事件不深究原因、不发现联系,往往就会就事论事、简单说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却不治本,顾此而又失彼,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汹汹来势,而教师只有到处灭火、疲于奔命,应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描叙了。

所幸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终于悟出其中玄机。某天课间休息,我下到教室巡查,接到班干汇报:刚才有人打架,我找到打架的两位学生——刘智铎和冯磊,查明事情的起因与经过:大个子刘智铎无缘无故地逗惹小个子冯磊,将冯磊按倒在地,还骑在冯磊身上,冯磊忍无可忍地予以还击,刘智铎于是就“理所当然”地动手打人。事后,刘智铎还气鼓鼓地申辩:“我原来是和他开玩笑的,后来他打回我,所以我才打回他!”站在一旁的小个子刘海波看不惯刘智铎的所作所为,气愤地指责他:“你就是仗着自己大个,欺负人家冯磊!“刘智铎闻此勃然大怒:”欺负你又怎样?你敢和我打吗?!刘海波难咽恶气,不甘示弱,一时之间眼看又要爆发一场打斗。我厉声喊止刘智铎,令其蹲下,刘智铎蹲下之后,愤愤不平地抱头哭泣。刘智铎的反常表现引起我的重视:为什么刘智铎从始自终没有任何愧疚?为什么刘智铎欺人在先反而愤愤不平?为什么刘智铎原本横蛮无礼、气势汹汹,转而变得抱头哭泣、似有冤屈?这时我的大脑中不断闪现出关于刘智铎个人资料的片断信息:刘智铎经常挑逗骚扰女同学,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刘智铎因其相貌而被同学乱起绰号称为“猿某人”(即历史课本中所提的史前人类),常常被人取笑,他也常常气愤至极;刘智铎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曾在校运会上为班级夺得过百米短跑冠军;刘智铎原来学习成绩很差,后来经过家庭教师辅导,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刘智锋个性倔强、喜爱表现……所有的信息汇合后,我心中已有结论,决定以此为契机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透彻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走上讲台,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刘智铎要经常欺压同学呢?”教室里一片静寂。接着我请刘智铎同学站起来,我一语惊人:“其实这是刘智铎同学被扭曲的自尊心所驱使的,而这一切又是同学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全班愕然,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之后,于是我分析道:“你想,刘智铎自恃身体强壮,头脑不差,总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总想在班级拥有自尊和地位,但同学们却给他起个侮辱人格的‘花名’,取笑他的长相,大家欢笑,而他痛苦、愤怒、他那被扭曲的自尊心促使他要报复,要用暴力来换取别人的尊重,要用骚扰来换取异性的关注,这一切都是同学们因为不会尊重别人而导致的恶果!一句话,这一切全部都是拜你们所赐!”此时,刘智铎原本充满敌意的目光渐渐变得温顺平和,而同学们的脸上也写满了人惭愧与内疚。我趁热打铁:“班上还有哪些同学是有”‘花名’的呢?“还有我,还有我……”同学们中不断有人应答,我严肃地指出:“乱起‘花名’的现象相当严重,除了刘智铎,还有彭涛、周丹、杨天强、凌超等同学。他们同样在忍受着人格的侮辱。从今天起,禁止起‘花名’禁止喊‘花名’”。同学们中又有人尖答:“以后不给喊了!”然后,我继续展开论述侮辱同学的危害:“例如邝超同学,个子矮小,口齿不清,大家都戏弄他,欺负他,正是由于你们的侮辱,邝超的自尊心受到压迫,受到扭曲,忍无可忍之时就会爆发,变成歇斯底里的‘神经病’,那天面对刘海波的挑衅,邝超从书包中抽出隐藏已久的长刀,发疯似地狂喊,情绪极度冲动,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会与你同归于尽,你们还敢欺负他吗?!最近发生的石家庄大爆炸案就是一名心理长期严重扭曲的罪犯制造的悲剧。”此时,同学们表情严肃,心情沉重,接着我开始活跃气氛:“现在,我给大家‘讲古’,讲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同学们一阵好笑。“齐国有一位叫夷射的大臣,有一次,赴齐王的酒宴喝醉了,出了庭院,就倚靠在廊门。门房前来跪着请求:“大人啊!不是还有剩酒吗?请赐在下吧!”夷射一看,门房是受过刑只剩一条腿的人,于是,夷射说道:“走开,受过刑的人,还敢向上讨酒喝!”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夷射后来怎样吗?”有同学猜测:“他也被砍去一条腿。”我摇摇

头否认:“不止,还要严重”,又有同学猜测:“他被杀掉”,“对!他被杀掉,为什么呢?!”我继续提问,同学们纷纷乱猜:“那个门房是皇帝的仔,是皇帝的爸……”,我一一否认,同学们“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之时,悬念由此形成,然后我调大家的胃口:“大家想不想晓得呀?”“想!”同学们迫不急待地答道,我这才讲出故事的下半部分:“门房退下,等到

夷射离开后,他就在门廊下洒水,弄成有人在此小便过的样子。第二天早上,齐王走过庭院的时候,看到这个景象,于是厉声问道:‘是谁居然在这里小便?!’门房答道:‘我没有看见,不过昨天夷射大夫在这里站过。’于是齐王将夷射处以死罪。这个故事留给后人深刻教训:被侮辱后,心生怨愤;待人无礼,引来灾祸。”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八个大字:“尊重别人,保护自己”,以此作为本次发言的主题,告诫大家:“同学们,如果我们谨记这一原则,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了许多烦恼、少了许多不幸,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安宁、更加幸福,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安定、更加和谐,请大家记下这一金玉良言吧。”同学们纷纷动手记在笔记本上、课本上,覃现陆同学连连点头称道:“我要记在心上。”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45-01

我校地处农村,我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班内留守儿童人数大多在二分之一以上,全校共有213名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有110多名。为了挣钱养家,许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但子女们却不能带在身边或到打工城市读书,他们继续留在家乡,暂由单亲、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看。一个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双亲的关爱,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便逐一浮出水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许多问题,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不少孩子身上存在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坚定、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要使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需要学校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励自信,树立坚定的信念

自信是人成功的基础,愉快的前提。帮助强留守儿童树立自信,需要家校互动,共同关注留守孩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适时地表扬、鼓励。并交给她们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一旦自己有所进步就对自己说:“我能行!”、 “我能做得更好!”等等。渐渐的那些缺少亲情呵护的留守孩子在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学会了交往,增强了自信心,并且通过一次次的成功,不断提升自信水平。

二、锻炼顽强毅力,敢于面对困难

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解决各种困难问题的能力较弱,遇事冷漠,容易产生恐惧、沮丧等心理情绪。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性进行有计划的帮扶教育,首先应强化正确的动机,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今日事,今日毕”,逐渐由易到难,习惯总会形成,毅力也就油然而生。

三、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四、用爱激励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五、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外地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可见,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六、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七、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海南省新农村思想教育策略探析 篇4

海南省是一个热带农业省,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海南改革和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村道德教育水平, 关系到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关系到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进程, 关系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研究海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海南新农村思想教育是海南加快发展的需要

早在1984年春天,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开发海南的重大布署, 他强调:“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 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那就是很大胜利”。[1]1988年4月13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1988年4月26日,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到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此海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意见》提出海南岛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 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 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该《意见》的公布揭开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帷幕。而海南发展起步晚, 基础差,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建设国际旅游岛, 根本问题是人才。关于什么是国际旅游岛的问题, 可以有许多方面的‘国际化’的解释, 如旅游要素的国际化, 旅游产品的国际化, 旅游功能的国际化, 旅游管理的国际化, 旅游服务的国际化, 旅游市场的国际化等。但无论怎样理解, 国际旅游岛建设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国际化, 否则, 其他所谓的‘国际化’都会失去坚实基础。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人的国际化, 只能依靠教育。”[2]由于海南广大区域都是农村, 多数居民都是农民, 农民要成为国际化的人, 离不开农村思想教育工作, 海南农村思想教育必然成为国际旅游岛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2 海南省新农村思想教育对海南发展的影响

2010年1月24日, 海南省副书记、省长罗保铭接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专访时指出:“国务院的文件发布以后, 我们省委就决定第一个战役, 就是针对改善海南的软环境, 要打一场攻坚战, 打一场硬战。特别是针对我们旅游服务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出重拳, 下硬招。”[3]“文化科学素质不高、公德意识淡化、主体意识薄弱、缺乏民主法治精神、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团队精神。凡此种种, 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进程, 又构成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4]而海南落后的文化和陈旧的思想观念正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软环境建设的“软肋”。海南农村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旅游资源。海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到位, 村民素质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参与旅游服务业的农民工及农民商户素质高低, 都直接影响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败。例如, 2006年, 历时8个月打造的“三亚城市名片”活动, 是此前三亚市历年旅游促销与举办大型活动涉及范围最广、活动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内外反响最好的一次。[5]然而刚刚打造的美好形象, 却因2007年三亚“2.25”事件的发生, 蒙上了尘埃。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 仅为卖出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而惹出的事端, 会给海南旅游业造成多大的损失。现在, 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 不仅仅要加强景区及周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还要做好全岛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水平, 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加强海南省新农村思想教育的策略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科学理论和高尚思想,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近几年来, 海南省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决定、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 积极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开展树立文明新风革除不文明“公期”活动;建设“绿色海南”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声势浩大的“告别陋习、珍爱健康、保护家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如“青年文明号”、“三下乡”、“安全文明社区”、“志愿者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扶残助残”、“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 开创性的利用建设文明生态省这个综合载体, 极大的改善了农村面貌, 改变了农民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 更新了农民观念, 提高了农民素质, 发展了农村经济,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着海南发展的大局。

当前, 海南省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强的举措主要如下:

3.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认识

在以“齐心塑造国际旅游岛人文环境”为主题, 以“当好文明东道主, 共建国际旅游岛”为创建理念的同时, 要大力宣传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义, 让村民认识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只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海南的发展, 也关系到海南数百万的黎民百姓的前途命运。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利益是整体的, 也是长远的。当前, 国际旅游岛建设刚起步, 还没有产生明显效益, 尤其是对农村的发展贡献还不明显, 但是长远利益是无法估量的。农村思想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农村文化宣传栏、文化墙、横幅标语来宣传, 也可以通过文化下乡的戏剧加演短剧、电影加演短片来宣传, 还可以加强电视、报纸、广播等宣传力度, 提高村民的认识。

3.2 正确把握农村思想教育的特点, 突出海南发展的主线

针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分阶段、分层次的对村民进行教育。对城郊和景区周边接受新生事物快和教育环境较优越的村民, 不仅加大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辅以法律教育, 使他们从事旅游服务业时合法经营、文明经营。对于其他尚未开发旅游项目的区域的村民, 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保护好原生态的旅游环境。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旅游岛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相结合, 以海南特色的本土文化为依托, 整合黎苗文化资源优势, 与“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化祥和”的现代旅游标准相适应, 突出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主线。

3.3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

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解放思想促观念转变, 以观念转变促社会发展, 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结合。目前, 省、县 (市) 要做好规划, 乡村基层要做好落实, 建立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改变多数基层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载体, 切实搞好“创先争优“活动, 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壮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 创新教育内容, 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其中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需求。塑造“讲文明、重礼仪、诚信友爱、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 离不开乡风文明。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 要加大投入, 完善广播、电信及网络设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 积极培训农村文化宣传干部, 充分占领农村宣传阵地。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在农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

3.4 不断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民心, 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 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等有海南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意见和方案,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领域,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把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形成宽松和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环境。

3.5 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均衡发展

我省农村地区人口比重较大,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我们要以农村为重点, 关注教育公平, 加大教育投入, 巩固“普九”成果。尤其是增加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 要不断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在农村中形成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和文明健康的公民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 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 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专题活动, 满足广大农民提高文明素质、树立文明形象的需求。要运用多种载体进行宣传教育, 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外, 还要进一步拓展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影等媒体,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组织各种戏剧团下乡、电影下乡、文化广场活动、纪念活动和节庆活动等, 推动富有地方特色又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演出市场的繁荣, 形成欢乐祥和的文化环境。通过开展农民易于接受的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寓教于乐, 增强教育的效果, 为构建和谐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广泛而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摘要:加强海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到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关系到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进程, 关系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认识;正确把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突出海南发展的主线;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海南省,新农村思想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3.10.

[2]楼阳生《.用创新的精神抓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抓难点》, 海南高校党建研究[M].海南出版社, 序言第6.

[3]罗保铭接受央视《对话》栏目专访[N].南国都市报第07版, 2010-1-25.

[4]宋贤卓.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09-310.

素质教育中批评教育的策略 篇5

关键词:批评教育;策略;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08—02

贯彻新课程理念,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与正常的批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是一种客观存在,智慧、合理的批评教育符合客观实际需要。但是,目前不少学校对素质教育认识偏颇,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对立起来,在这方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甚至禁止老师使用任何批评类的语言;而且这已经产生了消极影响,不是常看到关于学生因迟到、未完成作业、与同学争执等小事受到老师批评后,做出过激行为的新闻报道吗?古语说得好:“严师出高徒。”素质教育并不是放弃严格教育,更不是不需要批评;而是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单向训斥,需要的是讲究批评智慧,讲求批评艺术,对学生善意的提醒和友好的建议。本文就现代素质教育中的批评教育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它与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是一致的,是与“应试教育”根本对立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确是教育的主体,但我们部分老师和学校往往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尤其课改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更偏重于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问题提出批评的越来越少了,而总是用“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令人遗憾的。不少表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溺爱,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乐观的思想,失去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价值、意义和克服脆弱心理的机会。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习惯于教师的表扬,心理上十分脆弱,以至于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一旦遭遇挫折,就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厌学、逃学,甚至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适当的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我们不要忽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根本是育人为本。科学地使用“批评”这一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仅不会伤害学生,反而会成为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一种动力,是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中运用批评的几点建议

什么是批评?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批评源于一个希腊字,意思是‘作出判断’;因而在广义上来说,批评就是判断。”“作出判断”,应该是批评的本质属性。批评通常是指对人们不正确看法和不良习气的揭露和纠正。批评有助于认识、发现和暴露问题。但问题的认识、发现、暴露却并不意味问题的必然解决。因此,批评发挥功能的前提是对批评功能的充分认识及对其使用限度的合理把握。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未来,应是全面的和动态的。除了表扬之外,批评也是一剂良药,我们要用爱和智慧让学生既接受批评又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1,以尊重为前提,公平公正为基础。有效批评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批评对任何人既不能偏袒也不能惩罚过重,不能带着情绪批评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在学生眼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并非易事。现在的学生自尊心比以前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是强于其他学生,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的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一般来说,批评的言词不必一律委婉,必要时当然可以严厉,但态度必须平和、严肃而不应冷漠、强硬,更不能采取变相体罚、辱骂训斥或挖苦讽刺等侮辱人格的做法,使之当众出丑。

2,注意方法,不能成人化、模式化。批评有法,但无定法。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道路存在差异,性格、气质、家庭条件等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情况,充分了解批评对象的特点,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批评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

3,批评前要弄清原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知晓学生所犯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明白此事是情有可原还是理不可恕,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处置。

4,目的明确,不揭伤疤、翻老账。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乐于追求上进的,都想改正错误,只是因为自制力差,有时难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错事。批评学生时,不要揭学生的旧伤疤,或新账老账一起算。分析错误时,要喻理于事,切忌小题大做,夸大错误的性质。而应就事论事,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启发学生去反省。否则易激起学生的反感,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5,“爱”字当头,以“情”相融。“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怀着爱意和理解,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易于接受,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地帮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是爱他的,批评是正确的,自然会心服口服接受批评,并努力地去改正错误,规范行为。

6,选择时机,避开他人。时机不同,则效果不同。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冷处理或热处理的方式。一般说来,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有其他人在场,即使是老师的态度再诚恳,批评的方式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伤面子。因此,批评,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时进行。

7,不要动辄就叫家长。现在的学生都希望给自己的父母留一个好印象,他们偶尔犯了错误,最怕让父母知道而对自己失望。这样的心理无疑是善良的,我们必须给予爱护。须知当学生做好孩子的“梦想”被老师给无情摧毁后,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要慎叫家长。

8,及时善后,强化积极效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总习惯把批评看作贬义,所以受到批评后,不免发怒、不平、焦虑,所以要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教师应细心观察,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必要时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批评,以便消除感情上的隔阂。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确属有误或过火,教师要敢于坦诚地向学生表示歉意。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并且适时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展现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思想教育策略 篇6

一、当今小学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就近入学”政策的提出,使小学教育阶段不会涉及升学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小学生也面临着考试名次方面的激烈“竞争”,而这便导致学校为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此外,有的学生家长乃至学生自己也认为只要学习好、考试成绩高就行了,其他方面都不重要,以致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好,素质低”的不平衡发展现象,违背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思想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应对思想教育问题加以重视。

2. 教学方法守旧、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小学,思想教育工作大多由年龄大、资历深、见识广的老教师来从事,这样虽然是对老教师的一种照顾,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以身说教,但是这种做法却存在了一大弊端,那就是老教师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一时难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思维,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大部分只是讲授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守旧且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此外,虽然目前大多数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3. 评价机制缺乏合理性、客观性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基于几个指标,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由此便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合理。此外,目前大多数小学思想教育评价机制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认知能力也有待提高,因而其很难真正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每一件事,掌握每一堂课的知识,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重视最后结果,那么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

二、提高小学思想教育质量的策略

1. 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从小懂礼貌、讲道德,做一个高素质的好孩子。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便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并能针对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地引导。例如,在校园里,仍有一些学生会乱扔垃圾,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带学生去学校内随手扔垃圾现象发生最多的地方去调查,让学生以一个“小调查员”的身份亲身体会乱扔垃圾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进而让学生自觉养成爱护公共环境、不随意扔垃圾的好习惯。

2. 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亲自体验生活,感悟是非对错。尤其是对于目前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的小学生而言,家长的过分溺爱往往会使其养成自私、自立、唯我独尊的性格,而多参加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反而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珍爱花草树木的意识,教师可安排学生参加植树活动,或者要求学生每人种盆花,并每天照料自己的小花,让学生亲身体会树木或小花的成长,感受其生命的存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以小见大,教导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再如,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或周六日,组织学生义务捡垃圾,以让学生通过劳动感受环保工人的辛苦,并认识到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进而学会保护环境。

3. 家长、学校共同努力,扩大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

由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系统性,因而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教师上几堂课就能教育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大的环境下,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小学思想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家庭和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渠道,以供学校与家长沟通,实现校、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合作教育,如开通官方微博、电子邮箱等。

第二,特殊学生,特别对待。像生活在单亲、贫穷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其受家庭状况的影响,性格、观念等难免会有些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思想教育的对策,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第三,为了端正学生家长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或者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来纠正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错误,为思想教育在家庭中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外语教育的意义追寻与教育策略 篇7

回归生活作为一种后现代课程理念, 对于外语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启示作用。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率先倡导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现存生活世界的存在意义是主体的构造, 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在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1]在胡塞尔看来, 生活世界是一个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是通过直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 是最值得重视的世界。这种教育理念给外语教育的启示是:语言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发生在教育和教育者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语言学习教育发生的场所, 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是由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通过回归生活, 把语言从抽象的逻辑王国拉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意义世界, 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内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的意义世界, 语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语言学习的意义和真谛。

外语教育“回归生活”过程, 是这样一个事实发生过程——新语言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过程。其中输入过程主要是听和读, 输出过程主要是说和写, 吸收是把输入和输出过程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内化过程, 它是一个艰难的、关键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新语言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升, 它同时要伴随着新语言信息的吸收消化、语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取、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等。因为学习者的头脑不是一个“空的容器”或“一块白板”, 恰恰相反, 他们有着自己母语的语言思维、表达习惯, 他们在学习时特别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 即语言迁移现象。相对于其它学科教育而言, 外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语言习惯的理解和转变, 具体地说, 正是由于学校中所教育的语言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习者日常生活所建构起来的语言习惯有很多直接相冲突之处, 因此在学习者看来, 这些语言习惯就是不自然的, 是反直观的, 从而他们就不仅表现出对母语习惯的依恋, 而且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于外语语言习惯的抵制和反抗。也正是由于学习者所具有的母语习惯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因此, 即使他们在课堂上暂时接受了一些新的语言的习惯, 但是, 如果他所遇到的是日常生活的熟悉情境, 原有的母语习惯往往又会重新被激活——显然, 这事实上也就更清楚地表明了语言习惯形成的困难性。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 外语教育主要就应被看成一个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 或者说“生活世界”, 这应该被看成外语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基本任务, 也是学好语言的最基本手段。因此, 外语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语言生活世界, 在这个真实的语言生活世界里面, 学习者自如的进行语言交际, 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母语习惯, 转变自己不正确的思维和表达, 实现对外语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而不是一个个单纯语音知识、语句知识、语法知识的具体目标, 是这些具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整合。

2 意义重建:外语教育要更加注重体现它的人文价值

高校语言教育起码要体现两个价值:一是工具价值, 二是人文价值。在今天, 学习者学习外语不仅在于它的工具意义, 掌握一门语言知识与技能, 还要挖掘、发挥它最深层的教育价值, 即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母语、不同于本民族的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类文化世界, 它在学习过程中, 要给学习者一种眼界, 一种文化, 一种熏陶, 从而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 丰富内心的认识、情感, 从而完成学习者智力与人格、个体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 这就是外语教育的人文价值, 也是它的最高价值。

谋求学习者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是指外语教育要积极关怀学习者个体的完整的身心学习体验。外语课程要为学习者个体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 不能忽略甚至割裂学习者的整体性。如一方面, 追求单纯语法、语汇和翻译, 专注于呈现抽象的语言符号, 把外语教育变成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主要是为了考试、过级, 而忽视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本身。如学习者学习的基础和差异、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认知风格、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民族文化的了解、积累和经验等具有人格发展价值的要素, 从而导致学习者的片面发展。在实践教育中, 机械的、单向的灌输式语言传递教育方式对一种语言教育的文化内涵无疑是雪上加霜。它忽视学习者思维的开阔性、独立性、批判性, 忽视学习者个体的理解、想象和认知, 机械套用母语习惯和母语模式, 外语中文化。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外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性灵层面、文化层面发展的力量, 个体的语言学习与精神不能同步共振, 学习者的学习十分被动, 缺少真实性, 教育效果极其不理想。

追求学习者个体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和谐发展, 是指外语教育要与人类优秀文化紧密结合。语言首先是一种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 如果没有对文化的学习、认知、理解、欣赏, 鲜活的语言就会变成干瘪词汇和枯燥语法的堆积。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 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2]而目前高校外语教育的弊病之一就是语言形式成了外语教育不容置疑的主体与核心。这种语言形式至上的教育原则, 秉承功利主义的态度, 忽略语用与社会文化、社会背景, 把外语文化、民族差异、表达特点置于教育之外, 力求一次讲全、讲透语言形式、文化背景, 结果往往以点带面, 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精神断裂, 达不到语言学习的审美境界, 对学习者文化情怀的培养起不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没有语言文化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实践层面:整合学习者的生活世界与语言教育世界

外语教育的教育价值更多是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 把抽象价值物化为现实价值, 它需要一个有效的途径——教育实践。这就涉及一个策略问题:即要提供一个教育环境:整合学习者的生活世界与语言教育世界。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外语教育生活化。主要指课程内容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生活化。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内容要选用学习者熟悉的素材, 正如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里、在邻里、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3]增加学习者有基础有兴趣的文化、国情、科技、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 要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新信息成果, 具有发展性和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用五彩缤纷的语言世界、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 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 体验语言教育的魅力。“从生活走向外语, 从外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文化”。教育方式生活化是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多媒体、大小班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模式, 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 促进语言实际能力的提高。

学校定位本位化。高校外语教育作为一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 它的培养目标在定位一般是两个:外向型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所谓专业性人才, 必须能利用所学语言和知识, 在传播沟通信息和进行科研成果的对外交往与合作、从事教育与科研等方面胜任工作, 并发挥积极作用。所谓“复合型”人才, 是要和实践需要紧密结合, 可以形式多样, 如外语加语言学;外语加文学;外语加专业方向;外语加另一种外语;外语双学位等等, 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及普通外语院校通过增加经贸、法律、科技等课程设置和内容, 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所以, 每一所高校, 都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确定自己学校的外语教育目标, 是重点培养专业性人才, 还是重点培养复合性人才?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解决好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就会带动办学层次定位、规模效益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社会定位等问题的解决, 促成外语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教育评价科学化。目前我国高校外语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的有效性方面还急需改进, 急需构建科学化的、新型的外语教育评价体系。从性质上讲, 要构建以下三种评价体系:倡导以质性评价为主的教育评价方式, 即语言教育追求的标准性、流利性、复杂度是否基本达到;完善以发展性为宗旨的教育评价标准, 即语言教育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是否基本达到;健全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评价, 即教师的专业化、个性化、引领者的形象是否基本实现。从具体操作上讲, 要重视教育过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总之, 评价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感受, 让学习者在评价中获得成功, 增长自信, 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81.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68.

[3]杜威.学校与生活:明日之教育[M].赵祥麟,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6.

[4]胡春洞, 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赏识教育策略谈 篇8

一、给学生以宽容, 尊重学生人格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 不论其美丑, 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 不论其大小, 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 不论其清浊, 故大海浩瀚无比。这无疑是对宽容最为生动的注释。而我要说:教师宽容每一位学生, 不论其优劣, 故教育无比崇高。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的表现, 若是优秀生, 教师很容易对他宽容、谅解, 给他机会, 但对待后进生, 教师未必能做到宽容。我有过这样一个体验:有一次公开课, 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的领导与教师, 而这时一位平时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他, 我看着他, 只是平常地说了句:“虽然你迟到了, 但看你的样子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赶过来的, 快去上课吧。”没想到这节课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尔后, 他经常主动找我谈心, 说他的苦恼, 谈他的快乐, 而在他面前, 我常常只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让他知道老师在乎他说的话, 重视他的感受。渐渐地, 他进步多了, 也开朗了不少。

二、让学生在自信中进步, 走出自卑的阴影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赏识教育承认差异, 允许失败, 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育。其实,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 只要他能努力地追赶前面一个人, 每次进步一点, 学习就会由难变易, 就会变成一种快乐的追赶游戏。就如上楼梯一样, 只要一步一个脚印, 就能上到楼顶。我们不能总拿后进生与优秀生相比, 更不能以他们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 这样比掉的很可能是学生的自信, 换回的却是学生的自卑。学生的表现不必是最好的, 但如果是他的最好, 哪怕还是最后一名, 这也是一种进步, 我们也要表扬他、鼓励他, 让学生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自己每一点进步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 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 他们定能重拾丢失的自信, 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 拥有正常健康的心态。

三、设置形式多样的光荣榜

为了鼓励学生, 我曾经在我所带的班上设立了许多奖项, 如功臣奖、勤奋奖、全勤奖, 还经常评选“班级之最”, 如, “最助人为乐的学生”、“集体荣誉感最强的学生”等等, 从不同的方面赏识鼓励学生。为了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我把考试成绩看成是学生的一种隐私, 只给学生一个“优秀榜”、“进步榜”和“强科榜”。前两种比较普遍, 但对成绩下滑和待优生少了些重视和关注。为此, 我把这部分学生的最强科成绩写在“强科榜”上, 时时刻刻激励他们, 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就看你会不会运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学实践表明, 许多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开展活动时都非常投入且充满自信, 好胜心特别强。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兴趣班, 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如普通话比赛、篮球比赛、书法美术比赛、文艺演出、作文比赛等, 让后进生也能有展现各种能力的机会与舞台, 让他们也能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感受集体的温暖,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激发自身的潜能。

四、大胆批评, 助其健康成长

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篇9

一、制定班规, 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 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 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 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制定班规。如, 要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 老师必须首先向学生提出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 突出时间上的要求———按时, 态度上的要求———认真, 思维上的要求———独立。不能边写边看电视, 书写作业不能赶急图快, 只讲数量不讲质量, 或当天完不成第二天来抄袭别人的作业。坚持这样的严格要求和持之以恒的考察, 学生书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就能养成。

二、加强监督, 保障养成教育由于各种原因, 老师有时说

话随意性大。于是, 学生也有了相应的对策, 对承诺的事做不到, 对老师的一些要求也毫不在意。所以, 当老师警告学生的某种行为时, 一定要考虑自己说的学生能否做到。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实现, 就不要随意讲, 否则讲的话将失去可信度, 学生会应付差事。如果在行动上不加以督促, 不要求学生认真去做到, 或在遇到困难后就任学生打退堂鼓, 这样不仅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惰性, 养成恶习。

三、以身作则, 引领养成教育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能给学生以无言的教育, 老师在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应起到表率作用。老师要关心体贴学生的生活, 特别是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 多找原因, 从源头上下工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 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 可同学们都视而不见。老师严厉批评后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 时间长了又会重犯, 因为他们在意识上不能根本改变。针对这种情况, 我先通过班队会和思想品德课反复讲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 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 行动上却难以改变。因此, 教师就应从我做起, 在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发现地面上的纸屑就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并在行动上也体现出来。

四、查找原因, 强化养成教育

就拿认真完成作业这点来说, 能做到的学生并不多, 能一贯坚持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学习, 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二是还有的学生对学习比较有兴趣, 善于动脑筋, 但就是性子急, 字迹潦草, 错误率很高;三是一部分学生边学边玩, 在做作业的时候玩得乐此不疲。

我的“名言”教育策略 篇10

“名言” 大师模板 课本依托 生活源头

优秀的座右铭、箴言、格言,对人的精神作用不可低估。这些名言睿语,大都富于哲理,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然而校园中的很多名人名言,因为距离学生太远、太过成人化,或者太过深奥,始终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最终流于形式。因此,我就斗胆将自己视为“名人”,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出一些浅显但寓意深远的句子,收进了我的教育“名言”录,也因此创造了自己的“名言”教育历程。

一、以大师为模板,编写“名言”

1.“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源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我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是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幼儿园的活动场地相对于小学而言比较小,课间活动基本上在教室或活动室,地面又是地板的,即使偶尔摔倒也不至于伤害到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活动空间变大,课间活动相对自由。这对于孩子来说,再兴奋不过了。我曾经问过孩子,喜欢上小学还是上幼儿园,孩子无不回答:“小学”。“为什么?”“因为小学可以在外面跑,活动场地大。”是的,这些从小就“囚禁”在家里、教室里的孩子,此刻怎能不像只只放飞的小鸟,张开稚嫩的翅膀尽情去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但孩子毕竟年龄小,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每届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学校,总会有摔跤、流血事件发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此,作为一年级老师,从孩子进校的第一天起,我就教育孩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保护好自己,珍惜生命。通过讲故事、举实例,和不断重复的嘱咐,我相信,对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孩子将终身谨记。

2.“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

源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孩子对是非判断的能力较差,必须得到正确思想和正确行为的引领。因此,低段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老師和家长长期的、不断纠偏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这一点,我在一年级的家长会上提出来,孩子一次、两次犯错都很正常,不能粗暴对待,希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和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孩子的行为要求,所以,我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庄重地告诉孩子,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

案例:

春天,校园里的玫瑰开了,孩子们兴奋地围着玫瑰玩游戏,陈梓轩忍不住伸手摘了一朵,说:“我们撒花瓣雨吧!”林王熙、苏唯马上响应,三人一起撕花瓣、撒花瓣雨。我利用午间管理的时间,让孩子们讨论,孩子们有的说:“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摘”。还有的说:“花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伤害它。”孩子们承诺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以后不摘花了,要爱护花草树木。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我刚进教室,陈思仪走到了我面前,低着头,说:“翁老师,我昨天第二次犯错了,我把我家楼下花坛的花瓣拿过来玩了,你能原谅我吗?我以后真的不会了。”“花瓣?是长在树上的吗?”“不,是掉在地上的。”我告诉孩子,掉在地上的花瓣捡过来玩不算摘花,不过花瓣可以腐烂为花泥,能帮助花儿更好地生长。

有专家指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几十次的重复,因此,提出“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这个要求时,我总觉得自己太苛刻了,但经过这件事,我发现在某些时候、对某些孩子而言,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于是,我将这句话收到我的名言录中。

启示:任何名言都可分层推进给不同的孩子,关键是要切合该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给名言“降调”,让它真正地润泽孩子的心田。

二、以课本为依托,提炼“名言”

“不用扬鞭自奋蹄。”

五年级,孩子进入少年期,需要学会自律。有一天,我们做一篇阅读训练“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联想到了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我放下书,不无感慨地说:“为什么老是要翁老师把鞭子举得高高的,你们才能自觉学习呢?你们看,在这之前的四年级期末,你们连英语单词都是我抽时间盯着听写的,好像学习就是翁老师的事。哎,哪一天你们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就好了。”不知是我当时说话的语气感染到孩子,还是孩子对文章深刻含义的理解,当时我的一时感慨,却换来了孩子的顿悟,真真实实地把这句话记住了。后来,这句话就在班中流传开来,成为孩子们自律的座右铭。

启示:产生情感共鸣的教育格言,往往能产生持久的教育作用。

三、以生活为源头,创造“名言”

“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要把翁老师拍在沙滩上”。

六年级的孩子越来越成熟,她们要创造赶超越。当时,春节联欢会正热播赵本山的小品,其中有这么有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于是,孩子们在课间玩耍的时候,经常篡改原话,说成“**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甚至也有孩子暗地里将我比作前浪。于是,我就干脆将此话引入课堂,并就结合自然知识,阐述此话蕴含的道理。后来,我们还共同编成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要把翁老师拍在沙滩上”的班级名言。恰似一句玩笑话,却包含了我对孩子无限的期望。孩子听懂了,并在和我越来越交心的同时,把这句话化为创造和超越的动力。这一年,学校的各类比赛,我们获得所有项目的团体第一名,一共10个,全校唯一的一个“大满贯”班集体,当年的毕业班成绩名列鹿城区前茅

启示:不要忽视孩子中流行的灰色语言,更要善于引领校园中的消极文化,使之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策略研究 篇11

当前, 在西方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下, 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念, 缺乏诚信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 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这与大学思想教育的效果较差有密切关系。

(一) 大学生思想教育机制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 高校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思想教育工作中机制不畅通、队伍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感染力和针对性不明显、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等诸多教育机制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机制问题, 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发展的办法, 建立健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二) 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现实生活不融合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西方思想文化引入的情况下,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种学生思想复杂的情况下, 教师再次沿用传统的灌输形式进行说教, 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因此, 必须创新思想教育理论,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与学生思维不协调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技术、新传媒的飞速发展, 深度影响了学生群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因此, 为应对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 高校就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提高新媒体的运用能力, 因势利导, 及时占领思想传播的制高点, 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策略探究

(一) 以贴近生活的素材, 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现如今, 思想教育素材仍然来源于生活。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和影响品德品质发展的德育内容, 与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感, 给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此外, 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的德育活动并不能够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品德体验, 很难形成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因此, 德育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设计德育活动, 以贴近生活的素材,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 教师可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学生熟悉的典型人物, 进行实例剖析, 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二) 以贴近学生的思维, 构建和谐的德育共同体

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媒介, 服务于德育的内容。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及时地做出改变,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路径。我国大学德育的工作方法, 大多以灌输法和说教法为主。陈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德育内容的展现,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大学阶段, 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十分迅速, 他们的生活经验会越来越多, 而且随着经验的丰富,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因此, 德育工作者要贴近学生的思维, 有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 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组织德育内容。从学生特有的理解生活和参与生活的方式入手, 沿着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经验丰富的路径, 与学生建立起“我—你”的对话德育模式, 层层深入地进行德育管理, 构建和谐的德育共同体。

(三) 以贴近现实的环境, 提升思想教育的质量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引入现实的环境, 就是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化的思想理念, 培养学生树立生活化的思想意志。而传统德育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 打破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格局, 构建贴近现实的环境, 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认知与品德实践的统一。例如, 笔者带领本班的学生去附近的贫困县做义务支教。不仅为学生送上可爱的书包、精美的连环画、足球等学习用品, 同时也为农村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

同时,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也可以通过网络,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随时随地疏导、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 实现快捷方便的心灵对话、及时高效的思想教育, 为家长、学生、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环境开辟广阔之路, 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明白生活化德育的内涵, 提升思想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李烽.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上一篇:水泥地面下一篇: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