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的标准化支撑(通用4篇)
新型工业的标准化支撑 篇1
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围绕优化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 包括推动原材料工业调整优化和食品、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 包括引导传统制造业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产业链高端发展。所以, 第二产业标准需适应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 完善标准体系, 提升标准质量, 充分实施标准效益, 以支撑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障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今年世界标准日之际, 由国家标准委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中国经济网共同推出的系列网络访谈中, 特别开设“工业标准化”专题, 选取了节能减排标准化、纺织品标准制定、射频识别标准、家电标准化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领域, 以点见面, 展示了国家工业标准化的整体发展风貌。
节能减排标准化是经济转型升级重要途径
能源是工业的根基。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 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多是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指出, 节能减排标准化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可以起到规范企业管理, 引领行业发展, 助推技术转化的作用。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两大发展主题就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而目前我国能源供需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 节能减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实现节能减排的标准化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节能减排标准化首先可以在解释节能减排概念和节能量的计算方面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其次能够规范相关企业的管理, 引领相关产品、技术的升级和行业的进步, 同时也可以帮助把节能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或产品, 助推节能技术实现产业化。”
就企业而言, 其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相关能效标准, 而随着标准的不断提高, 产品也必将随之升级, 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必须不断革新, 从而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另外, 对于一些高耗能行业来讲, 如钢铁、石化等, 要根据能耗限额标准新建或改造项目, 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准入值和先进值, 会依据这些标准实施固定资产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淘汰落后工艺等, 这就为国家产业化升级带来了帮助。
李爱仙指出, 节能减排的标准化工作不仅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对消费者而言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能效标识制度为例, 首先是能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哪些产品是节能的, 哪些是耗能的, 而消费者选择了节能产品以后在经济上也会得到实惠。李爱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目前一级能效的空调与三级能效的相比, 连续使用三个小时就能节约一度电, 如果是在我国南方, 按每年使用200天, 每天6小时计算, 一年可能节省200块钱, 而空调一般的使用寿命是8-10年, 这样下来最多能节省2000元。
“2012年, 为了进一步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启动了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 要在两年内发布100项国家标准, 全方位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
纺织品标准制定越发注重健康和安全性
纺织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是穿得合体、保暖即可,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纺织品在舒适度、安全性和新功能方面的要求逐渐显现, 这就需要我们在标准化方面不断跟进。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宝军表示, 随着我国纺织品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在近十年来, 我国纺织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国化纤产品已经占在全世界的60%到70%, 一些纺织产品从制作工艺到原料纤维也都有了较大进步。
王宝军介绍称, 纺织品标准化的工作首先是规范了各种原料纤维的标准名称, “如服装吊牌上标注的原料名称, 有的是天丝、色拉姆、天竺等等新的名称, 消费者有时感觉很‘玄乎’, 作为纺织标准化工作来讲, 就是要把新产品、新纤维的名称规范化。”
王宝军指出, 纺织标准化在安全健康、环保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制定了包括《国家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要求》在内的几十个标准, 对甲醛、PH值, 偶氮染料, 色牢度, 异味等项目都提了相关的要求。最近国家标准委又在组织制定婴幼儿和儿童安全产品的要求, 增加了对重金属、绳带、装饰物等项目的规定。
“随着一些纺织品的各种新功能的不断出现, 我们国家在制定这些功能性产品标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一些厂家宣称自己的产品有抗菌、防晒、吸湿速干、远红外、蓄热等等功能。如果没有标准化的规范, 这些产品是否具有这些功能就很难界定, 即便是具有这些功能, 是否能达到其宣传的程度也很难说。所以现在近几年, 纺织品中出现一个功能性, 我们就会制定一个标准, 这样不断地去规范, 既对消费者负责, 也对我们的企业有所规范。”王宝军如是说。
我国射频识别标准已从技术跟从向自主研制蜕变
射频识别这个名称虽然很多人不太了解, 但它跟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像我们手中的门禁卡、公交卡、二代身份证都含有射频识别技术。它是通过在技术上分不同的频段, 从而实现跟后台系统的连接, 由此把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交换、处理和分析。“像现在最常用的13.56兆频段, 就是与人们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密切相关。通过它, 人们可以在宾馆或机场等地, 在快速通关或者办理一些手续时, 能进行快速的身份识别, ”中国电子科技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敬说, 射频识别的标准化在整个标准化领域里也是具有战略性地位。
冯敬指出,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 和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密切“空中接口协议标准在各行业的通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它让标签和读写器之间能够通讯。所以让空中接口的标准能够可控、安全。而且有自主知识产权, 是我们射频识别标准化方面的一个主要任务。在标准化方面, 2005年成立了标准工作组, 开展了标准体系的研究以及相关基础标准的研制, 涵盖了空中接口标准, 术语标准, 还有一些质量检测标准, 以及安全和应用的标准。”
在谈到我国射频识别标准化发展情况时, 冯敬表示, “我国已经从技术薄弱的跟从阶段向可以自主研制标准阶段蜕变, 在今年的标准日之际, 我国发布了800、900兆赫兹的空中接口协议标准和2.45G赫兹的空中接口协议标准。这两个标准对于现在物流管理、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 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驱动标准制定标准助推家电业进步
在谈到标准化对家电行业的影响时, 海尔集团标准平台经理王滨后表示, 标准的驱动力是创新, 标准是创新成果的一个载体, 标准的发展可以拉动整个行业水平。
王滨后说, “一项标准的提升首先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 如果标准制定出来之后技术却跟不上, 那么标准就落不了地, 技术的进步可以直接推动标准的发展。而标准的发展又可以拉动整个行业水平, 因为新的标准出台之后, 所有的企业都要去满足它, 否则你的产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等到每个企业都去生产高标准的产品时, 整个行业也就得到了提升。”
王滨后举例说, 新的洗衣机能效水效标准已经于今年10月1日发布实施, 新标准的相关指标较2004年标准提升很大, 原来标准下的一级产品在新标准下只能达到四级或五级。新标准之所以能提高这么多就是因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新标准的制定正式基于我们采用的一个新型的循环水技术, 就是洗衣服用的谁经过一次使用之后通过一个净化系统把它净化, 达到新的自来水的要求, 再循环利用,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衣服洗干净, 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洗干净的前提下非常节水。”
在谈到标准提升给行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时, 王滨后表示, 标准出台之后, 所有的企业都要去满足它, 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整个行业也得到提升, 而这与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也是密切相关的。另外, 王滨后还这样算了一笔账, “以滚筒洗衣机为例, 按照两个版本的标准比较, 一级产品洗一公斤衣服用水量差五升, 按整个中国一年新增两千万台洗衣机, 一台洗衣机洗5公斤, 一年洗200次, 新标准的产品会节约1亿吨水。”所以一项标准背后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国家自从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 其始终坚持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等方面内容,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 这对标准化的推进带来着不同挑战和机遇。而标准推动积极改变, 孕育着创新, 它不断以其独特的服务性, 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提升提供持续稳固的支持力。
新型工业的标准化支撑 篇2
关键词: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实现途径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选择好可以依托的载体,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既是实现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也是湖南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大转换。实践证明, 新型工业化是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其速度的快慢、质量的优劣、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 在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指导原则体系。[1]
1 自主创新:湖南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
(1) 借助“第一推动力”, 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新型”特征初显
近年来, 湖南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湖南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 明确要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并紧紧围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目标要求, 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使工业化的新型特征初步显现。
1) 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
2008年, 湖南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280.16亿元, 增长16.0%,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4%, 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1%, 拉动GDP增长6.0个百分点。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70.85亿元, 增长18.4%, 增幅居全国第12位。[2]
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2008年, 全省紧紧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线, 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实现增加值2730.44亿元, 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8.2%, 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4.4个百分点;电力、有色等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9%, 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80.14亿元 (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0%) , 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8.7%;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 全省新投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达标率为94.37%, 每公顷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335.61万元。[3]
3)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08年, 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支出达101.92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0.9%;全省工矿企业专利申请量为4794件, 工矿企业获得专利授权2225项;全省实现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47.26亿元, 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9.3%。自2007年以来, 湖南省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前置性审批制度, 工业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90.7%, 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完成。据初步统计, 2008年, 全省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 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分别为17.31千克、10.18千克、1.54克和0.35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排放总量分别削减7.2%、2.5%、5.7%和6.7%。[3]
(2) 湖南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仍需要自主创新的支撑
自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 湖南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 新型工业化亮点纷呈, 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问题和不足也一定程度地存在:
1) 工业投入比重偏低, 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 湖南省2008年的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67.9%, 比2007年还提高0.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 增加值排位居前五位的大类行业中, 除烟草制品业为轻工业外, 其他均为化工、钢铁、有色和电力等高耗能重工业。从产品结构看, 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2%的产品分别为罐头 (9.5%) 、铁合金 (8.8%) 、卷烟 (7.4%) 、十种有色金属 (7.3%) 、水泥 (4.4%) 、粗钢 (2.6%) 、生铁 (2.6%) 、纱 (2.4%) 等, 原材料类和初级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科技含量低。
2) 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从宏观层面考察, 湖南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为27.6, 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与中部省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综合实力低于湖北和河南, 高于安徽、江西和山西。从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看, 广东、江苏分别高出湖南72.4分和52.1分;从R&D经费内部支出看, 江苏和广东是湖南的6-7倍;从万人技术成交额和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看, 江苏和广东是湖南的2倍。湖南省高耗能规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0%以上, 节能降耗任务重。尤其是2007年以来, 高耗能行业利润快速增长, 进一步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冲动。
3) 科技投入仍显不足, 创新动力不强。近年来, 湖南工业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增长, 但总量仍然不足, 强度仍然偏低, 难以满足创新的需要。2008年, 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1257家, 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4%;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1%;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10.8%。企业对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制约了企业的后续发展。从全省2407家企业创新调查的统计结果看, 有些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还不强。例如, 多数企业家认为现行的政府采购政策、免征技术转让开发营业税政策、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的科技项目政策、企业相关科研设备加快折旧的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等, 对企业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或者预期效果。
4) 骨干企业偏少, 适应宏观调控能力缺乏。2008年, 全省规模工业大中型企业687家, 占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的6.3%,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过300亿元的企业仅3家, 过百亿元的企业仅10家, 过亿元的企业为1742家,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仅为15.9%;规模工业单位平均主营业务收入8668.07万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579.37万元, 居全国第28位, 居中部六省末位。国家调低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其中涉及湖南省出口商品654种, 据测算, 将减少退税1.2亿美元, 直接压缩企业盈利空间。此外, 国家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行业准入等, 也对湖南省工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 湖南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2.1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新技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领头羊, 自主创新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灵魂。湖南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富民强省, 就必须要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从基础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连续过程, 即自主创新 (基础应用研究) →成果→产品→产业化的过程。
(1)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好
1) 区域特色显现。
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来看, 湖南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一点一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2006年, “一点一线”地区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590.29亿元、利税总额157.41 亿元、出口创汇23.38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4.0%、81.8%和82.8%。而作为湖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174.83 亿元、利税114.86 亿元, 出口创汇16.95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62.1%、59.7%和60.0%。
2) 高新区发展强劲。
湖南省拥有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和郴州五个省级高新区。2006年, 高新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77.93亿元, 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56.9%;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36.47亿元, 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56.3%;实现利税103.27亿元, 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利税的53.7%;出口创汇14.71亿美元, 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1%。
3) 各行业齐头并进。
从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领域来看, 2007年, 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689.84亿元, 先进制造业领域产品的份额仅次于新材料技术, 实现产值509.02亿元, 实现增加值158.45亿元, 生物医药技术实现产值266.37亿元, 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产值119.07亿元, 实现增加值327.24亿元, 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5.5%。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 重点发展四大产业
根据湖南高新技术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划, 湖南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应重点发展下列四个高新技术产业:
1) 新材料产业。主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电池材料、新金属材料、硬质材料和复合材料。
2)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先进的数字视讯产品,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 (TFT-LCD) 、有机发光平板显示器 (OLED) 和荧光显示器 (VFD) 等新型显示器件, 以及软件开发平台、网络管理软件和信息安全基础软件。
3) 生物技术产业。致力发展特色基因治疗和基因药物、重大疾病相关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及基因疫苗、干细胞替代治疗体系、纳米生物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GAP规范化种植, 壮大中药提取物产业, 培育中药标准饮片和中药超微饮片产业。
4) 先进制造产业。着重发展智能型汽车起重机、智能型铣刨机、多功能养护车等现代工程机械, 开发高速电力牵引机车3VF交流传动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等现代轨道交通设备, 研发环保节能及新能源汽车。[5]
2.2 发展产业集群
(1) 湖南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
1) 依托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一是要扩大优势产业规模, 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和配套产业, 走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路子;三是要抓好重点产业集群, 完善配套措施, 抓好落实。
2) 壮大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把发展中小企业与发展非公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发展特色资源开发加工型产业集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 要因地制宜, 突出个性化, 形成地方特色。
3) 培育技术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一是抓好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
4) 以园区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
首先抓好公共要素建设, 抓好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信息服务等公共要素建设;然后找准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 合理选择园区产业定位, 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园区。
(2) 湖南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
1) 精品钢材——重点发展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及加工集群、娄底薄板及加工集群、衡阳钢管及其加工集群等3大集群。
2) 有色冶炼及深加工——重点发展长沙铝材深加工集群、常德铝冶炼及深加工集群、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集群、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集群、郴州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集群等5大集群。
3) 石油化工——重点建设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株洲基础化工产业集群、衡阳盐化工产业集群、长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等4大产业集群。
4) 食品加工——重点发展长沙粮油乳茶加工集群;岳阳粮油调味品茶加工集群;株洲肉乳加工集群;常德粮油水产品加工集群;湘潭肉莲槟榔加工集群;邵阳酒果蔬糖加工集群;怀化粮油果蔬加工集群;永州酒油果蔬加工集群等8大集群。
5) 造纸——重点发展岳阳造纸产业集群、邵阳造纸产业集群、益阳造纸产业集群、怀化林纸一体化产业集群等4大集群。[6]
2.3 改造传统产业
(1) 以市场为导向
1) 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
传统产业改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制定传统产业改造规划时, 必须加强市场调查, 提高市场预测水平。不但要摸准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还要善于发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2) 以适用为取向。
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 必须以适用为基本取向。要正确理解改造的内涵, 防止陷入盲目追求高科技的误区。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用于改造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并非越“高新”就产生越大的经济效益, 只有能带来最大效益并且切合企业实际的才是最好的技术。
(2) 以企业为主体
1)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信息体系, 确保企业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内外同行业的技术信息, 尤其是最新发展趋势和市场动向。二是建设平台, 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应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 使之成为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平台;不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 应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 依托高校或科研机构, 建立外部技术中心。三是建立企业投入保障机制, 企业应从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费用。
2) 培养高新技术人才。
高新技术人才作为特殊的资源, 在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必须把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3) 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信念、期望值和价值观体系, 企业文化创新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应根据传统企业改造的重点和战略目标, 对企业旧的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等, 进行扬弃和改造, 使其获得新的内涵, 提出一种全新的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
(3) 以信息化改造为重点
从总体来看, 湖南省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1) 制定明确目标。
首先要创建一定数量的信息化示范企业, 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技术, 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执行系统 (CIMS) 和集散控制系统 (DCS) 、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ERP) , 80%以上的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服务和网上营销;然后培育2-3家覆盖全省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在完善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和食品加工四个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向其他产业拓展。
2)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率先推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和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应用, 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创新服务模式, 制定信息化解决方案, 成立信息化专家组, 为广大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智力支撑。在四大传统产业解决方案成熟完善后, 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推出2-3个产业解决方案, 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领域。
3) 以点带面, 抓好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
每年选择50户中小企业试点, 落实支持政策, 加强协调服务, 坚持滚动发展。试点采取由各市州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企业申报, 择优推荐的方式进行。通过5年试点, 积极推广成功经验, 以点带面, 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深化利用信息技术。[7]
2.4 承接产业转移
对湖南来说,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有利于促进产业聚集, 增强经济总量, 提升经济质量,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 以产业“两型”化为前提。
湖南经济发展核心区——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模式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 努力化解产业链建设中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杜绝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和高耗能的项目。
(2) 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
一是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加快纺织、服装、塑料、玩具、家具、陶瓷等产业发展, 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积极承接加工贸易配套产业转移, 引导湖南机械装备、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力机车、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 重点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 以加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三是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 如有色金属、能源、旅游、农产品等, 加大以资源换项目、以资源换资金、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管理、以资源换市场的力度, 重点引进利用资源优势、提高资源转化附加值的项目,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3) 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引入并重。
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与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区域特色与提升产业优势相统一, 着力承接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产业优势提升的项目, 尽可能地占据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结语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巨大系统工程, 湖南省可以多方面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全省工业结构优化与工业生产力科学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不断夯实发展后劲;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与优势强企对接,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加大企业改革力度, 构筑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大力推进“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撑。其中, 关键环节是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闻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国电子报, 2008-12-19 (3) .
[2]夏似飞.湖南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势不可挡[N].湖南日报, 2008-03-10 (2) .
[3][4]湖南省统计局.湖南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显著[EB/OL].2009-02-27.http://www.hntj.gov.cn/fxbg/2009fxbg/2009jczx/200902270058.htm.
[5]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EB/OL].http://www.chinacity.org.cn/Article/20801.html.
[6]湖南省经济委员会.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EB/OL].2008-10-21.http://www.tt91.com/article/08-10-21/15071860_1.shtml.
标准支撑新型城镇化 篇3
2014年初冬, 两个文件接连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在中国城乡衍生出盈盈暖意。
一个重点关于“城”——2014年10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 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 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通知明确, 当前,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现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调整, 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照新标准进行相应修订。
有分析称, 新标准将“引领新型城镇化”, “护航新型城镇化”, 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
另一个重点关于“乡”, 在乡村, 在农村——2014年1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指出“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意见在总体要求中强调, 要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更暖心的一句话“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也让广大农村人们的目光更热切起来。
其实, 在中国, 城市的问题和农村的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农村的问题也就是城市的问题”。
两个关于城市和乡村的文件, 发力中国城乡发展, 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近年来, 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 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中, 对其重大意义有如上的描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是2014年3月发布的。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 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 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 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随后, 2014年5月, 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启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这是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要求, 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为有力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落实, 全面助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两委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标准化的需求, 系统谋划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明确城镇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未来几年急需制修订的关键标准, 以便系统有效地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
“只有高标准, 才有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标准化要深化改革, 支撑发展。在2014年9月15日召开的中国质量 (北京) 大会上, 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强制性标准改革, 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标准化作为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形式, 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为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 把标准化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为此, 立足国家宏观层面, 着眼各地发展实际, 标准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在城镇建设、管理、运营中需要标准化的支撑, 另一方面在城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强标准化, 是实现城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新格局的现实需求。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 标准化应是支撑新城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
2014年12月28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国家标准委有关专家表示, 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 是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技术支撑, 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新型城镇化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提出, 新型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这些都需要标准的支撑和规范。
因此, 通过制定和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标准, 完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可以有效支撑城乡要素统筹和平等交换, 优化资源均衡配置, 实现城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解决当前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促进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的落实, 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标准化是新型城镇化2020发展目标实现的现实需求, 也是解决当前新型城镇化工作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的内在要求。”国家标准委表示。
搭建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
翻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文件, 规划在第二十九章强化政策统筹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为贯彻落实规划要求, 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撑作用, 促进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落地, 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序和规范, 国家标准委组织编制了《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
2014年5月9日, 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 通知共发44家国务院部门和9家行业协会。按照通知要求, 共有45家单位确定了联络员, 表示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其中, 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社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卫计委等29个部门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作需求。
2014年5月23日, 国家标准委成立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组, 负责标准体系总体协调工作, 并确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理论与战略研究所具体负责支撑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成立了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编制小组。
2014年6月, 国家标准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两次邀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主要编制人员对规划进行了解读。在深入学习和研读规划, 对各部门提出的标准化需求和建议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编制小组于2014年6月底研究形成了《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草案稿。之后, 国家标准委与研究编制小组围绕《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草案稿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
2014年7月30日, 研究编制小组邀请了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刘慎斋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牛凤瑞研究员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丁辉院长三位专家对草案稿进行了专家咨询, 并根据专家意见对草案稿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2014年8月, 国家标准委与研究编制小组对修改后的草案稿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后, 在国家标准委各部门进行了征求意见。2014年8月19日召开协调推进组会议, 进一步听取了意见和建议, 并组织研究编制小组根据各部门的反馈意见对草案稿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4年8月27日, 国家标准委农业食品部组织召开了标准体系框架专家论证会, 邀请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的专家代表对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论证, 并组织研究编制小组根据专家论证会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修改完善。
譬如有专家提出, “新型城镇化是现阶段背景下提出的城镇化, 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人的生产生活的城镇化, 围绕城镇化的建设、管理、服务展开, 最终提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层面。规划中的公共服务是广义的公共服务, 包括从决策到决策的执行、公共产品的设计、公共资源的配置等。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可通过综合平台的建设以及在综合平台上追加服务项目的形式予以实现。”
有专家指出“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过程中, 存量标准很重要, 一定要跟现行标准衔接好”。
有专家强调“城乡一体化”的思维的重要性。
标准体系框架的制定可以解决标准层级混乱, 矛盾交叉, 发现缺项。通过梳理框架来明确哪些需要改变。由此, 历经几个月, 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起来了。
内容设计
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下, 内容如何设定?
“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
第一部分阐明编制标准体系框架的指导思想。第二部分阐明编制标准体系框架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是标准体系框架的组成架构。
经过对规划的认真深入解读以及对标准在规划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分析, 研究编制小组认为: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突出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全局性、共性和基础通用问题, 以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2020发展目标这一有限目标的实现为方向。
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反映和表征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注重绿色、智慧和人文发展等特色的, 涉及资源配置、规划要求、基础规范等方面的标准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主要目标是科学引导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标准化工作, 使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
明确以上指导思想后, 他们在标准体系框架中提出标准体系建设主要遵循目标导向、系统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的四大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 即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紧密围绕规划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任务进行设计和构建, 直接服务于规划提出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2020目标这一有限目标的实现。”国家标准委表示。
目标导向原则的确定是基于新型城镇化涉及面广, 与之相关的标准化领域和内容多, 如不能聚焦主要问题和目标, 在有限时间和有限财力支撑下难以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
“坚持系统性原则, 即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 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最佳目标规划设计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并统筹考虑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从而确保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国家标准委表示。
“坚持协调性原则, 即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各要素之间要彼此协调, 要与现有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协调。”国家标准委表示。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要与正在进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物流标准体系、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等相协调, 从而形成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有机整体。
“坚持开放性原则即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将向各推进主体开放, 满足其能力发展和实施区域条件的客观需求, 并且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及时修订。”国家标准委表示。
在组成架构上, 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由指标层 (大类) 、要素层 (中类) 和推进层 (小类) 三层架构组成。
何为指标层 (大类) ?指标层 (大类) 根据规划的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和重点领域确定。由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从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明确确立了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且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定位于支撑规划2020发展目标这一有限目标的实现, 因此, 确定指标层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
据国家标准委农业食品部有关人士介绍, 在标准体系框架中, 指标层制定支撑规划主要指标和目标实现的基础通用类标准。例如,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第十一章提出“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第十二章提出“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第十六章提出“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等, 在这些方面, 可以制定公共服务资源与基础设施布局标准。又如, 规划第十一章提出“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七章提出“完善规划程序”等, 在这些方面, 可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结果和规划技术方法标准以及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标准。又如, 第七章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十五章提出“逐步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补贴办法”等, 这些方面都涉及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可以制定人口信息化管理标准等。
何为要素层 (中类) ?要素层由规划中与指标层相关的要素提取出来形成, 同时又考虑了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国家标准委农业食品部称,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和公共文化体育7个要素, 分别对应规划第七章、第十八章第三节的相关要求。基础设施方面包括能源供应基础设施、供水排水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邮电通讯基础设施、环保环卫基础设施、防灾安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7个要素, 分别对应规划第十三章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 第十六章城市公共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 第十九章第四节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要求。资源环境方面包括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能源管理5个要素, 分别对应规划第十章、第十四章、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二十四章和第二十七章的相关要求。
“在标准体系框架中, 要素层制定指导和评价城镇化进程中特定领域的领域通用类标准。例如, 为支撑第七章在基本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而制定的指标标准, 支撑第十六章优化社区生活设施的社区生活设施布局标准, 支撑第十三章实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标准, 支撑第六章提出的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的地下管网配置标准, 支撑第十六章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就业服务、社保经办和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等。”他们指出。
何为推进层?推进层是对要素层的细分。
他们解释,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基本公共教育要素对应规划第七章第一节, 其推进层包括学校建设、教师资质和教学质量。就业服务对应规划第七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就业介绍、就业信息提供服务、创业援助服务。社会保险对应规划第七章第三节, 其推进层包括社保网点建设、社保机构和人员资质、社保业务、社保信息网络平台、社保基金投融资。基本社会服务对应规划第七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和社区养老服务。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对应规划第七章第四节, 其推进层包括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疾病监测、疫情处理。基本住房保障对应规划第七章第五节, 其推进层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农民工集体宿舍和租赁补贴。公共文化体育对应规划第十八章第三节, 其推进层包括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群众文化、城市休闲场所服务、户外体育场所服务、城市体育场所服务等。
在基础设施方面, 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对应规划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二十二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供电设施、供热设施、供气设施和供油设施。供水排水基础设施对应规划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应规划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二十二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铁路网络、国道与高速公路网络、水运网络、民航网络、道路设施、轨道交通网络与设施、地面公共交通网络与设施、综合客运货运枢纽设施。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对应规划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二十二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邮政设施、宽带网络设施。环保环卫基础设施对应规划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二十二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防灾安全基础设施对应规划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九章第四节、第二十二章第二节, 其推进层包括消防设施、防洪设施、抗震设施和救援救助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对应规划第十六章第三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 其推进层包括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休闲设施、就业服务设施、社保经办和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
在资源环境方面, 生态保护对应规划第十章、第十八章第一节和第三节, 其推进层包括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保护、文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对应规划第十章、第二十七章, 其推进层包括污染物排放、垃圾、污水、土壤环境整治、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管理对应规划第十章、第二十七章、第十八章第一节, 其推进层包括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对应规划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二十四章, 其推进层包括土地开发利用、土地配置、土地节约集约、耕地保护。能源管理对应规划第十八章第一节, 其推进层包括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
记者了解到, 在标准体系框架中, 推进层制定特定领域的专用标准。例如, 为支撑土地节约集约制定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为支撑教师资质评定制定义务教育师资资质标准, 为支撑基本住房保障制定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标准等。
需予以重点说明的问题
“有几个需要重要说明的问题。”在采访中,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
一是关于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有限目标原则问题。“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基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任务并能运用标准化支撑的对象确立, 其目标是直接支撑规划主要指标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而非涵盖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
所涵盖的标准是侧重于支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资源配置指标类标准和基础通用类标准, 而非涉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等。对于各部门各自领域内与新型城镇化规划不相关的内容, 不纳入体系建设的内容。
确定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目标的时间阶段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时间阶段一致, 即:2014-2020年。
二是关于社会治理领域标准化问题。社会治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规划第十九章专门对社会治理进行了阐述。2012年, 国家标准委会同国家发改委等27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中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一个大的主题进行了表述, 为此, 考虑到随着新型城镇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理念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也不断得到体现和加强, 特别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日益密切, 将社会治理与基本公共服务合并作为一个指标层的内容在体系框架中体现, 表述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 (管理) ”。
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农业农村标准化领域问题。
他们指出,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在规划中明确“四化同步”的指导思想。同时, 规划第六篇对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阐述, 内容涉及了农村和农业等领域的标准化问题。其中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的要求, 为体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均等化的要求, 主要内容纳入了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之中。
“鉴于农业现代化涉及的农业种植、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等内容与新型城镇化间接相关, 与上述三个指标层的标准化对象不同, 为此, 对于规划中提出的农业现代化领域标准化问题, 在本标准体系框架中, 采取虚线关联的方式将农业现代化问题与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进行了关联, 以体现这种关系。”国家标准委农业食品部专家对记者介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国家标准委农业食品部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协调推进过程中担纲主要工作, 其实, 对农口有关部门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从规划第一章对城镇化的总体描述中可见一斑。规划中明确指出:“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 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 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 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 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 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 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 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 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来看, 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将涵盖四方面内容: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二是绿色建筑建材相关标准,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标准;三是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相关标准, 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四是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 现代农业相关标准。
国家标准委在启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编制时表示, 截至目前, 我国与城镇化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累计达39个。我国已经发布了2000多项城镇建设相关国家标准, 涵盖了工程建设、国土、钢筋、水泥、建筑玻璃、墙体用砖、防水材料、涂料、室内家居、城镇燃气、暖通空调、给排水, 以及城市管理与维护、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
新型工业的标准化支撑 篇4
一、城镇化是启动西部地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1. 城镇化建设是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需要。
目前, 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2 4.0%,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 0个百分点, 其中一半以上的县市城镇化水平在1 0%以下, 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为1∶4.6, 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为1.6∶1, 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程的滞后, 必然导致二、三产业不发达, 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稳定性差, 自我保护能力弱。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仍处于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状态。在面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 退耕还林、退田还草, 全面实施“禁采”、“禁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与自给自足、以手工为主的农业产生尖锐矛盾。
2. 城镇化建设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需要。
西部地区多数是农业省,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 6%, 数百万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 可以说,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而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最根本的就是如何缓解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现实矛盾, 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增加就业。
3. 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工业化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升级换代需要。
西部地区对于农村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只要通过对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 连片发展, 促进协作, 集约土地, 推进科技进步, 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 减少成本, 治理污染, 获取城镇集聚规模效益。并通过城镇建设, 推动乡镇企业从“传统工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变, 进而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的全面整合。
4. 城镇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但是经济却十分落后。只有通过城镇化建设, 形成对区域性生产要素较强的企业聚集能力, 通过区域分工与产业发展, 与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起彼此依托, 优势互补的关系, 并通过自身独具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进而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级与发展级。
二、制约西部地区城镇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 高价的房地产批发和廉价工业用地。
城镇化带动的是城市居民的住房购买和政府配套的基础设施投入, 土地是城市化最为核心的要素。当前, 土地批租成为西部地区各地地方政府“筹资”的本钱。政府通过房地产土地的出让, 获得城市化的资金, 土地价格居高不下。与此相对的, 是廉价工业化用地。地方政府强调低价工业化的做法实际上是没有意识到从工业化到城镇化这样一个发展规律, 特别是忽视了城镇化本身就能提供巨大的非农就业。在西部地区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 不致力于发展城镇服务化功能和城镇的就业, 而过度开发工业区, 这对于很多地区来说都是不合理的。
2. 政府主导的城镇经营。
西部地区的城镇公共资源和资产通常由国家所有和控制, 因此, 城镇经营成为政府介入城镇公共资源资产配置过程的一个响亮的理由。这样, 政府所热衷的“政府城市经营——政府城市建设投资”体制对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产生了双重的约束效应, 其后果又反过来强化了政府介入城镇公共经济领域的理由和冲动, 并产生“政府主导-政府经营-政府收益-政府投资”的恶性循环。
三、构建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 寻求国土规划和地方政府改革, 寻求降低城镇化高成本的道路。
当前城镇化高成本的直接原因是多层次的政府体制, 导致土地、基础设施和福利制度的不规模运营。寻求降低成本的城镇化政策已经时不我待, 重要的一条就是土地规划和地方政府改革, 配合实现的手段就是集中、撤并乡镇, 进而削减乡镇一级地方政府, 形成中央、省和市三级。
2. 城镇化经营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具有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双重作用。
城镇化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结构转换过程, 以人口为核心的资源要素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约经济、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因此, 城市在根本上应该是市场中心。从根本上说, 城镇经营的意义在于使市场机制成为公共资源和资产的配置的基础力量, 从而保证配置的效率。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非农就业。
西部地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非农就业不仅包括工业化就业, 更有城镇中服务业就业.目前,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向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 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依靠城镇网络体系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是振兴西部
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构想, 结合西部地区城镇化实际, 建设城镇应该立足于增强城镇发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 合理调整城镇结构, 逐渐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勇《:西部大开发要与新经济整合》[J]《.经济问题探索》, 2000年第8期
[2]张洪:《论西部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 2000年第8期
[3]《中国统计年鉴2002》
【新型工业的标准化支撑】推荐阅读:
标准支撑新型城镇化10-31
新型工业化水平05-26
新型工业化视角08-17
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08-25
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09-11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11-05
绿色制造-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07-06
川南推进新工业化新型城镇化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