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业

2024-12-01

知识产权专业(精选12篇)

知识产权专业 篇1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特别是企业所急需的具备理工背景又懂得知识产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等现实问题。但是, 从当前已经开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来看, 存在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理工背景结合不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不紧;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不紧;校内教育与校外司法实践结合不紧等许多问题。因此, 加快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建设, 进行培养方式、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学校类型多样、层次高, 数量逐步增加

据统计, 目前我国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学校主要有烟台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山东政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保定学院、武汉东湖学院等共计35所高校。从开设专业的高校层次来看有的是综合性重点大学, 有的是地区重点院校。从学校的特点来看, 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多为政法类院校和理工科大学, 这也体现了知识产权专业的自身特点。从开设专业的学校数量上来看, 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校数量还不是太多, 很多学校也是知识产权作为特设专业后才开始设立的, 比如兰州大学。在35所高校里, 武汉东湖学院是唯一的民办院校, 表明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正受到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突出实务复合性

当前, 业界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达成了一定共识:知识权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理想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理工背景和扎实的法学基础, 并且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 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突出体现了这些要求。下面以几所高校为例:

(1) 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工科背景的, 能够掌握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知识, 熟悉知识产权法学原理和保护的实务知识,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的方向是能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中介和保护。

(2) 杭州师范大学:该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需要, 素养全面、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学专门人才”, 毕业后的方向是能在国家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 烟台大学:该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专门学科知识, 具有一定理工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 系统掌握普通高校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就业的方向是能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咨询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4)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门化班。该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能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从事咨询与服务、经营与管理、运用与保护、宣传与推广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另外还提出了复合型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应当具备的有关特质, 比如:具有扎实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 外语水平较高, 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素质等。

(5)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该校知识产权专业方向强调“以法学理论和实务为基础, 强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指向, 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目标”, 培养具备知识产权法律、管理、中介服务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以及代理实务能力的复合型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面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研究机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社会中介等机构的。

由以上几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

1.3 结合实际, 形成了多种具体培养模式

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往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于研究生阶段, 即学生基本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 获得了相应的知识背景, 尤其理工科知识背景后, 继续在研究生阶段开始专门的知识产权学习。这也是如美国、日本的国家采用的培养模式。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兴起20年来, 除了法学院传统的法学学生培养外, 也有一些大学开始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实践。从目前来看, 本科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法学为核心, 通过课程上的复合设计或者辅修课程的要求, 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设置的学科平台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 烟台大学法学院则侧重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形成复合的知识结构。湘潭大学的法学专业 (知识产权方向) 培养要求为学生除完成法学 (知识产权方向) 主修课程外, 还必须辅修一个理工类专业 (化学、化工、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任选一个) , 例如机械工程类专业。

第二种模式是知识产权双学位培养, 简称“T+2”模式。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双学位培养属于此种类型。这种培养模式的学制为六年, 学生先修完第一学位后, 知识产权法最为第二专业开设, 和第一种模式中以法学专业为第一学位, 辅修专业最为第二学位恰好相反。

第三种模式是培养知识产权法双学科生。这一类型实际上是对其他非法学专业, 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的第二专业 (即知识产权法) 课程教学;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有上海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以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为例, 该院从普通本科理工科专业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转入知识产权专业进行2+2 (2年理工科专业基础+2年知识产权专业, 以下简称2+2) 人才培养。通过两年知识产权专业教育, 打造具有一定理工科基础和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水平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最后, 经过两年的学习颁发知识产权专业毕业证书, 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2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设置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从前面的人才需求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有以下特点:

第一, 工作岗位越来越细分。从目前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工作职责的划分来看, 其趋势是职责明晰细分, 职业设置上包括专利检索、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综合管理等具体职位。知识产权工作的细化, 这对知识产权人才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要求。第二, 与其他职业相比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以本科为主, 71%只要求本科学历, 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只有12%, 只要求大专及大专以下的比例占到了17%。因此, 培养更多合格的, 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3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比较多样,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理工背景结合不紧, 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不紧, 校内教育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等问题, 因此, 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在“反映现代求新、面向前沿求特、重在能力求实”的指导思想下, 构建专业对接职业的能力培养, 法律融合科技的知识培养, 学校协同社会的合作培养的创新培养模式。

3.1 专业对接职业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对接职业体现的是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工作内容分为四个大类:即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对培养方向进行细分, 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 主要方向可以划分如下:知识产权开发方向、知识产权运用方向、知识产权保护方向, 知识产权管理方向。四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有所区别:知识产权开发方向, 以理工科为主, 法学专业要求可以降低, 深入学习专利检索、分析等专业技能;知识产权运用方向, 以商科专业为主, 兼修法学, 理工科可以弱化, 根据市场需求, 该专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知识产权经纪”等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方向, 以法学为主, 学生最好是理工科背景, 二学位或研究生学习法律;知识产权管理方向, 该方向综合性要求最高, 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来开设。未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可以根据地区或行业的实际情况加以规划, 一方面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实际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 通过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2 法律融合科技的知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当今社会, 法律与科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法律密不可分, 需要法律的保障。另外, 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战略, 市场经济实质是法治经济, 也需要法律作基础和保障。因此, 在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方面, 一方面应该以学习法律为主体, 另一方面也要学习科技知识, 将二者很好的融合起来。具体内容参见报告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改革创新。

3.3 学校协同社会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引入社会企业及相关组织进行联合培养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 可以与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建立校企以及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和互动平台。依托与企业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之间稳定的协作关系和交流平台,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研究力;通过承担企业委托的项目, 为合作方提供管理咨询和决策参考, 推动企业提升其整体知识产权管理素质。

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 还可以进行多种尝试:比如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学普及教育在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或者开设在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一部分知识产权的内容;或者选择在《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另外还需加强对非法学专业本科段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为吸引理工科学生多学知识产权知识, 可以探索采用“T+0”模式, 即对于理工科学生前两年学完本专业, 后两年增加知识产权知识的学习, 在后两年既要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 同时还需要完成第二专业知识产权法的双学科课程。

参考文献

[1]谢薇.论理工科高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 (9) .

[2]王瑜.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及服务需求分析报告[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1, (1) .

知识产权专业 篇2

材料员《专业基础知识》、《岗位知识》和《专业实务》

科目考试大纲(2012修订)

《专业基础知识》

一、建筑材料

(一)建筑钢材

1.钢材的力学性能与工艺性能 2.常用建筑钢材的品种和质量要求 3.钢架管、扣件的品种和质量要求

(二)石灰与石膏

1.石灰生产、熟化和硬化过程 2.石灰的技术标准、性质和用途

3.建筑石膏的生产、凝结、硬化 4.建筑石膏的应用及质量标准

(三)水泥 1.水泥的品种与代号

2.常用水泥的选用及主要技术要求

(四)混凝土 1.混凝土的分类

2.混凝土的原材料及质量要求 3.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

4.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五)建筑砂浆与墙体材料 1.建筑砂浆的种类和技术性能 2.建筑砂浆的原材料及质量要求 3.砖、砌块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六)防水材料

1.防水卷材主要品种、特性、质量要求 2.防水涂料主要品种、特性、质量要求 3.建筑密封材料主要品种、特性、质量要求

(七)建筑木材 1.木材的基本性质

2.建筑木材及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 3.建筑木材的干燥、防火及防腐处理要求

(八)建筑装饰材料

1.建筑石材的品种、主要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 2.建筑装饰陶瓷材料品种、特性及质量要求 3.建筑玻璃的品种和特性 4.金属装饰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5.建筑装饰涂料的品种和特性

(九)绝热、防腐及吸(隔)声材料 1.建筑绝热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2.建筑防腐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3.吸(隔)声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十)建筑节能材料

1.建筑节能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2.常用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

(十一)材料抽样基本知识 1.抽样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2.材料检验抽样方法 3.主要材料检验抽样要求

二、建筑力学基本知识

(一)静力学基础 1.静力学基本计算 2.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

(二)材料力学基础 1.杆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2.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的概念

(三)结构力学基础 1.结构的计算简图

2.平面结构体系几何组成的概念

三、物资管理基本知识

(一)材料管理的基本概念 1.建筑物资管理体制

2.建筑材料管理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二)材料消耗定额的基本概念 1.材料消耗定额的分类、构成和作用 2.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调整和考核 3.材料消耗定额的应用

(三)工程造价的基本概念

1.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量规则 2.建筑工程费用组成与成本核算 3.工程造价的定额计价基本知识 4.工程造价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基本知识 5.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对比

《岗位知识》及《专业实务》

一、材料管理

(一)材料计划管理

1.材料计划管理的种类和主要任务 2.施工项目材料需用计划的编制 3.材料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

(二)材料采购管理 1.材料采购方式选择

2.材料采购对象确定和材料加工订货 3.建筑工程物资采购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 4.建设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的询价 5.施工项目材料、设备台账的编制

(三)材料供应管理 1.材料供应计划编制与实施 2.材料供应方式及选择 3.材料供应考核办法 4.限额领料 5.材料运输

(四)材料仓储管理

1.材料储备定额和储备量管理 2.材料入库 3.材料保管与保养 4.材料库存控制与分析

5.易燃、易爆、易损及有毒有害材料的储存要求 6.仓库盘点的内容与方法 7.材料出库 8.仓储内业资料管理

(五)施工现场材料使用管理 1.现场材料管理的阶段划分 2.现场材料的验收和保管 3.现场材料发放和回收 4.现场材料节约的途径 5.周转材料租赁管理

6.周转材料费用承包和实物量承包 7.小型机具管理

(六)材料核算管理 1.材料核算的主要业务 2.材料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二、建筑材料现场取样检测

(一)试块制作和养护

1.混凝土强度试块、抗渗试块的制作和养护要求 2.砂浆试块的制作和养护要求

3.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的留置和养护要求

(二)取样检测

1.见证取样的概念、范围和程序

2.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进场验收和复验 3.工程材料计量标准

4.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的检查

5.材料质量证明及检测资料的收集与归档

三、建筑材料管理相关标准和规定

(一)建筑材料相关标准 1.建筑材料技术标准框架体系 2.常用建筑材料技术标准

(二)建筑材料管理相关规定

知识产权专业 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实践

知识产权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知识产权理论和实务知识,通晓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社会服务机构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核心,与之相适应,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寻找到与之相配套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本质与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上,那么就要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文章,有效实现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过程的递进转化,不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强实践、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现状分析

(一)集中性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目前,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认知实习、知识产权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9项,共计43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学时为946,占总学时的比例为27.2%,学分为43,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2.9%。但是,除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时间较长外,其他的环节时间只有一周,短短的一周,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说,是有点力不从心的,这就需要在安排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加大实践的比重。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3+1”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在第四年,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里进行实习并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完成答辩。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强化专业、注重实践、增强能力、提升素质、顺利就业”。

通过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利于:第一,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第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教师参与进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能够加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有助于产学研的结合。第三,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并且毕业论文、设计与社会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质量。第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3+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也会积极参与进来,有助于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体系设置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较为丰富、完整,课程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行业为背景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专业拓展选修课三个子模块);遵循整体优化、适用化的原则对平台和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进行精选、重组和更新;坚持“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实用”原则,增加选修课,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要,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与专业特色形成的同时,也为实践教学预留了充足的学时。

但因为是新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供借鉴,目前的课程设置是从相关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借鉴、结合专家的建议,摸索设置的,能否完全适应学生及社会的需要,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对策研究

(一)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调整理论课与实践的时间分配,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目前的一些反馈,在现行“3+1”做法下,前“3”中,一些实习只有短短的1周,无法达到实习的目的,应进一步延长实习时间,建议延长到3周左右。

(二)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办学水平。实践教学对教学投入有更高的要求,在经费和专项基金上必须要有必要的保证,目前,正准备投入资金购买部分教学软件,让学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配套的法学实务软件来熟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的法律实务操作程序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法律职业素养,同时也可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

(三)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1)社会调查是通过组织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社会调查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用第一手的材料验证所学的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激发勇于探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双师教学。对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部分由我院教师授课,实践部分聘请行业专家授课。以《刑法》课为例,刑法的基本理论、犯罪的构成等理论知识由我院老师授课,但同时也需要实际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刑法分则中具体的一些罪名,什么情况下能构成此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在哪里,则有行业专家授课较为合适,因为课堂上老师举的例子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而实践中一个具体的犯罪事实,往往有很多的情节参杂其中,由行业专家授课则可全面解析该犯罪事实,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分析案情时全面把握。(3)完全实践教学。对于一些程序性课程,可采用案例分析、模拟审判、实地听审等方式,把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实践中。案例分析方式,可以把相关的理论穿插到案例分析中,在分析的时候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解析;模拟审判方式,直接给学生一到二个真实案例,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角色出发,准备相应的法律文书、证据等材料,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地听审方式,带领学生到法院参加旁听,感受实际生活中法院审判的氛围,听审结束后要对整个听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并讲解其中的有关理论知识点。也可采用几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讲授课程。

以《民事诉讼法》为例,给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有关的原则、制度、诉、证据、特殊情况的处理等在分析的过程中均可涉及,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完整的把有关诉讼程序进行演绎,在程序进行过程中,给学生分析每一个步骤应该怎么做、做什么、谁来做,甚至可以邀请业内人士参加和点评。这样完成一个案例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到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提高了,也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秀. 官产学研合作视野下知识产权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

知识产权专业 篇4

一、985高校研究生知识产权专业设置现状

在开展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的历史道路上,985高校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于1986年开设知识产权双学位学生班;1987年最早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授予第二学士学位;1989年起在民法专业中设置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1989年开办知识产权硕士生试点班,并于1993年9月正式招收第一批知识产权专业第二学位生和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在这些高校的带动下,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也相继成立知识产权学院或研究中心,推动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1]。

(一)硕士层次的专业设置状况

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共有5所高校明确设置知识产权二级学科专业,分别是北京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情况如表1所示。这5所高校都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法学类二级学科,同时华中科技大学还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科目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二级学科。

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各985高校研究生招生网站,下同。

除了将知识产权作为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外,更多985高校选择在二级学科下设置知识产权研究方向,具体情况如表2至表5所示。表2是法学类学术型硕士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设置状况,其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学等研究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在“民商法”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方向;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在“国际法学”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方向,主要面向国际知识产权法;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在“经济法学”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方向;而西安交通大学又在“法律治理学”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法与科技社会法律治理方向。

表3是管理类学术型硕士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设置状况,其中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重庆大学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与知识产权研究方向;厦门大学在“知识产权与出版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

表4是经济学类学术型硕士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设置状况,985高校中只有厦门大学在“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

表5是应用型硕士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设置状况,其中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法律硕士专业中设置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方向;华中科技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中设置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

(二)博士层次知识产权专业设置状况

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共有3所高校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知识产权二级学科,分别是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如表6所示。

表7是法学类博士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状况,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南大学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方向;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民商法学”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方向;武汉大学在“国际法学”和“经济法学”两个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方向;西安交通大学在“法律治理学”二级学科下设置了博士层次的知识产权法与科技社会法律治理研究方向。

表8是管理类博士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状况,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方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在“行政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与公共政策研究方向;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企业管理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

综合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在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全方位地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在知识产权专业建设上是985高校中的佼佼者。厦门大学在硕士和博士层次也设有知识产权专业,其知识产权教育层次也较为全面。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15所985高校也在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法学学科,以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等管理学学科中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方向。

二、985高校研究生知识产权专业建设态势

从985高校研究生知识产权专业设置的状况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上升式发展态势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知识产权专业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式发展态势。根据我们所获数据进行概括性估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和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985高校从1所,攀升至今天的近30所,全国70%左右的985高校都已经开始开设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不断推进,相信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二)多元化发展态势

知识产权学是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学科属性关系如图1所示[2]。基于此,各985高校在进行专业和研究方向设置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学的学科特征,分别结合各自特色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以及法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

(三)多层次发展态势

知识产权专业设置不但要注重专业的学术内涵,还应注重专业设置的应用前景。从985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和研究方向设置来看,“理论—实务”多层次发展的态势愈加显著。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不但已经培养出大量的知识产权研究人才,其专业和研究方向体系设置也不断向应用型人才倾斜,在法硕、MBA和MPA等主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框架中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三、完善985高校研究生知识产权专业设置的建议

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能胜任知识产权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这不仅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他们拥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复合型知识,熟谙国际法律规则,具备处理国际复杂法律事务的知识底蕴和专业能力。

当前,985高校主要将知识产权专业放置在“法学”一级学科下,知识产权管理、经济学科专业点的设置比较分散,以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而郑胜利教授的调查显示[3],到2020年,我国需要的约十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中,绝大部分是应用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4]。相对于社会对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高校却以知识产权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很少涉及专利申请、专利审查等方面的实践知识,更没有开设实验课程或创建知识产权实践基地,缺乏对外交流。

因此,985高校应积极吸收理工科、管理、经济等交叉学科背景的生源学习知识产权专业;除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高校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过程中还应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工科知识等交叉知识的教授,拓宽知识产权学科外延。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讨论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实习基地建设,与法院、专利局、商标局、知识产权事务所等各类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学生代理或诉讼实务经验和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应用、应用至实务的突破。

985高校拥有较普通政法学校更全面的学科体系、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高素质的师资与人才。985高校设置的知识产权专业身处于理工、管理、经济、政法等多重学科体系中,有利于接触技术背景、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管理和经济等多重信息,更加符合知识产权专业交叉学科的属性,也能够为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因此,985高校是建设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理想平台,在985高校的带领和推动下,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知识产权专业建设能够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稳步并有效地前进,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美章.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6,(1).

[2]刘鸿锋,李应宁,乔军等.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0.

[3]郑胜利.论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8).

知识产权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篇5

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在先权研究 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 知识产权滥用的防范

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冲突研究 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作品标题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开源软件与版权保护 论商标权的合理使用

知识产权法院相关问题研究

论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台湾智慧财产案件审理制度研究 日本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制度研究 美国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制度研究 论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 专利无效诉讼程序改革

标准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策略 技术标准中“专利池”问题研究 Robots协议法律效力分析

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及其对策分析 论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

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研究 论知识产权的权利穷竭

知识产权非理性扩张的法理学思考 知识产权担保制度研究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 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

论知识产权的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知识产权反垄断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公益诉讼研究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论版权法上的首次销售原则 论数字化作品与首次销售原则 论视频分享网站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论创意的法律保护

论电影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责任

信息技术环境下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对传统版权法的挑战 版权作品复制品再销售价格控制的合法性分析 保护作品完整权与改编权的冲突与协调 论作品的概念

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论我国网络服务商的避风港规则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研究

著作权法中的“临时复制”问题研究 著作人身权探析

著作权补偿金制度研究 P2P网络著作权问题研究 著作权法中复制权问题研究 建筑作品知识产权利用问题研究 论美术作品的版权保护 论委托作品的权利归属 论书法作品的版权保护 字体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招投标过程中投标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雕塑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论艺术作品侵权的认定标准 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著作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孤儿作品的利用与保护 博客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论微博的著作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法律问题研究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保护 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著作权法中邻接权制度的完善 论动漫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动漫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音视频分享网站的版权在先许可研究 我国数字电影版权保护问题研究 古籍作品的版权保护研究 艺术作品侵权的认定标准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

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扩张性管理 论著作权的行政保护 论实用艺术品的法律保护 论版权使用费的确定方法 论音乐作品的集体管理

论商业方法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剽窃的判断与规制 网络共享与MP3保护 论表演者权

信息社会中著作权的限制与例外研究 论版权代理业务的新发展

《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视野下著作权法的修改 论动漫形象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追续权的适用范围——兼论我国著作权法相关制度的设计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商标侵权责任研究 著作权继承制度研究 法人著作权问题研究

论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限制 专利诉讼费用保险机制研究 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研究 论技术创新中的专利回避策略

论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地图的应用策略 大学专利技术商品化策略研究 地方政府专利资助机制之完善研究 合作研发中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研究 我国发展专利信托的可行性分析 专利许可中的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论专利权的权利归属 论专利权的共有 论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论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论专利权的评估

论专利侵权判定的原则 论专利侵权判定的等同原则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 论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 专利侵权抗辩研究

专利产品再制造中的侵权分析与许可对策

高新技术产业专利联盟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 我国专利质押融资机制研究 论专利权滥用的规制 论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专利的权利归属研究 论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的专利保护 论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 论商业方法专利

论专利池的价值与应用

建立专利池联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专利的先用权

论专利权的滥用与规制 专利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 专利复活问题研究 专利权质押研究

大学专利技术商品化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专利价值评估研究 论假冒行为

论商标的反向假冒 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我国商标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论商标的许可使用 商标平行进口问题研究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

关键字广告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论滑稽模仿与商标的合理使用 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问题研究 论非传统商标 论商誉的法律保护

第二含义商标的法律问题研究 论证明商标 论集体商标

商标权取得制度研究 论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论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及其完善 论网络环境下商标权的保护 论中华老字号的法律保护 论域名与商标的冲突和解决 信息网络背景下的品牌建设研究 论网络域名的法律保护 论商标抢注及其法律规制 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论知名服务特有名称的法律保护 商品性状侵害注册商标权的责任认定

从王老吉案看商标被许可人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 商标间接侵权行为研究

论公序良俗原则在商标制度中的应用 论知名人物商品化权的法律保护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展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研究

国外展会知识产关键字广告权保护措施研究 云计算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上市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问题研究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研究 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特许经营的知识产权纠纷与战略分析——以餐饮业为例 军工转民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再制造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斩落研究研究 低碳经济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构研究

论重庆市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质押融资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论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及防范 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国际技术许可与转让趋势研究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问题研究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重庆市摩托车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 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研发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研究 技术标准下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平性思考

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美国337条款的策略 美国337条款的应对策略研究 论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

TRIPS协议与中国的专利保护制度 TRIPS协议与中国的商标保护制度 论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商业秘密的认定与保护 论人才流动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秘密保护 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反向工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法律制度研究 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平行进口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研究

国防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现状与对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质押融资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背景下全球低碳技术转移与扩散的路径分析 再制造专利纠纷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启示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实践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更新 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更新 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磨砺逐渐形成的[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操不断成熟、升华的过程[2]。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外因,更有内因。外因是各種制度、培训、条件,内因则是教师对于教学事业是否热爱,是否愿意拿出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学习各种知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对于一个教师来讲,尤其是已经对于教学工作比较熟练的教师来讲,知识更新是提高教育专业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传授知识,知识是以逻辑关系严密的术语、公式等形式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PPT、视频、实验都是教学的知识载体,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知识的传递方法。

一个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刚入门的教师按照教案、教参的指引,规范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是以点的形式讲授的。

第二个阶段的教师可以利用更生动的语言、更形象的描述揭示知识点内在的联系。知识是以串的形式讲授的,学生的理解也更透彻。

第三个阶段的教师除了讲授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联系,还可以进一步讲述知识点产生时的背景,引入丰富的事例或小故事。知识是立体的,学生的学习印象是深刻的,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一定背景和延伸的,现在非常知名的历史教师袁腾飞和纪连海都是普通的中学教师,讲解历史之所以生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越了课本。

历史有无数的历史典籍可以参考;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也有当时发展的相关背景,更有无数新的知识发表在各种专业期刊;经济学更有无数生活的事例,如房价、股票、政策等等;语文、英语都有一个语言方式的变迁,各种资源更是丰富。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只有课本或教参那么简单就可以概括。而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不能只是盯着课本,要以一个更宏观的视野来看知识,要以研究者的态度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学习。

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课堂内容的变化。同一本书,讲第一遍和第十遍在内容上、讲法上一定是有巨大变化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知识发展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呢?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学习来源的问题。

以前的学者,需要埋首书海数十年,为了一个问题需要不断地考据,才能逐渐地探究真相,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与其相关的知识也有了了解,因此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看似获得知识更容易了,但是如果教师仅仅讲授搜索获得的知识,学生对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会越来越不满意。

所以教师学习知识,既要利用互联网,又不能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上的知识获取方便,这是其优点,然而很多知识良莠不分,或许根本就是错的,这种现象教师要认识到。从互联网获得的知识一定要多探究其来源,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找到出处,找到原始资料,这样才能保证知识的正确。同时,教师更要多利用专业书籍扩展知识,专业书籍的知识更加系统,才能更深地拓展教师的知识。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其次要处理个体和团队的关系。

马卡连柯指出:“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3]教师知识更新,一定要充分利用团队的交流。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合作和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更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知识,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各种教学案例的相互交流,更是可以直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团队的交流和学习不能等同于个人的学习,每个教师个人的知识短板是不同的,克服短板必须依靠自己持续不断地学习,同时,研究性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孤独的,一定是学习了更多才可以成为卓越的教师。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最后要处理生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知识的领悟和学习是一个过程,很多理论很难理解和记忆是因为无法从生活中得到对照。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接触到、感受到的知识才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在生活实践中对照,一时无法对照的可以先记忆下来,教师只有积累足够的生活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的知识更新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教师自愿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这个过程可能十分枯燥,甚至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无法看到回报,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十分缓慢,只有在一年年的教学变化中才能感受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信仰,找到教育工作的乐趣,能够耐住寂寞,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走向卓越,成就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

[1]董裕华.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破解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01):25-29.

[2]殷凤.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及实践推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05):19-23.

知识产权专业 篇7

1 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评价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 专业技术评价制度由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组成。我国职称制度历经20世纪中期的技术职务任命制与职务等级工资制、1977—1983年的职称制度恢复与重新建立、1986年至今的职称制度改革三个时期。从1978年开始, 按照基本相似的标准, 经国务院批准的职称系列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卫生技术、经济、艺术、档案等29个, 每一个系列又分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档次。从1995年起, 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转入到探索实行职称系列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过渡阶段。从2001年起, 中科院率先停止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和传统意义上的职员职级晋升, 其后, 上海高校、厦门大学、北京市属高校等科研院所也都停止了职称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职称制度从根本上消亡, 只意味着同样的职称并不与高校同样的岗位相对应。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职业资格制度暂行办法》 (人职发[1995]6号) 的规定,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 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从1995年开始, 共有注册建筑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药师、注册会计师、执业医师、执业律师、专利代理人等21个专业岗位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试行工作。

从我国专业技术评价制度设置来看, 也应由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构成。我国于1993年起逐步建立了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律师 (专职或主要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 、商标代理人 (2003年起已经取消) 等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专利代理人和知识产权律师隶属于社会中介组织, 其资格均属执业资格, 但没有将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纳入其中, 而这部分人员往往数量庞大, 他们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往往归到“经济师”系列, 无法体现出其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除了专利代理人资格外, 能将大量企事业单位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纳入其中的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评价制度基本上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以试点为主, 缺乏全国统一的名称和标准。2006年, 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过 “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水平认证资格培训班, 这种资格是由国际知识产权管理协会认定。同年, 上海市实行专利管理工程师资格考试, 设立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三个级别的任职资格 (参见《上海市专利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暂行办法》, 2006) 。 2007年, 中国知识产权联合会和全国高科技知识产权委员会面向全国推出了知识产权管理师专业资格考试, 考试分为助理知识产权管理师、知识产权管理师、高级知识产权管理师三个级别。江苏省率先设置了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 湖北省武汉市、河南省等省市也启动了“专利管理工程师”职称的评聘工作。

可见, 我国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评价制度, 没有与之匹配的统一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 也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进行规范管理。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知识战略、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2 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 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评价制度已是当务之急。这种评价制度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尺与准则, 具有引导功能。它通过设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 引导申报人培养和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与业绩, 达到评价体系所要求的条件;另一方面, 评价体系通过差额聘任等辅助措施, 引入竞争机制, 引导专业人员的竞争,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评价制度也具有激励功能, 其中的标准和条件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肯定, 为专业人员提供了一条与管理人员平等发展的职业路径, 它所带来经济利益相当可观, 在西方知识产权专业是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 对知识产权人才起到激励作用。这种评价制度还具有约束功能, 通过一系列的辅助配套措施, 如聘任制度、考核制度、解聘制度等, 促使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在制度约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保持相应的工作能力与业绩, 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具体表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这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主要指从事知识产权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专门人才, 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知识产权法律型人才, 二是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型人才, 三是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和理论型人才。知识产权法律型人才又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知识产权技术性的法律人才, 如专利代理人;二是知识产权非技术性法律人才, 如中介知识产权代理律师, 还有知识产权法官、律师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 甚至知识产权政策、理论研究人才等。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从专业性来看, 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交叉的, 它既注重科技 (理工科) , 又注重法律, 并兼有国际贸易、情报、外语等方面的知识[1]。从职业性来看, 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性非常明显, 素质要求非常高, 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胜任从事知识产权职业。比如日本的爱普生公司仅“知识产权本部”的工作人员超过400人, 在爱普生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所有研发、生产、销售体系中也都配备了专业素养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在美国, 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素质要求很较高, 要求在取得双学位以上的学历后才可以申请专利代理人, 而且不仅要通过专利局的考试, 还要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因此, 非常有必要建立与之适应的、统一的专业技术评价制度体系。

其次, 这是建设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的需要。2005年1月, 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 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组长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6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明确要求“按照国家职称制度改革总体要求,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技术评价体系。”专业技术评价制度体系的基本机理是以制度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价值实现功能促进该专业的人才建设和事业发展。在实践中, 统一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等国家统一的专业人才评价、使用和管理制度, 无不促进了该事业的发展和本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评价制度对于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人才, 优化人才结构进而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将会发挥同样的功能作用。例如, 我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先后进行了八次, 把一部分优秀人才吸引到了知识产权事业中来 (如表1) 。

我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采取的是精英型考试而非能力型或准入型考试, 考试难度大、考试题型多样和考试的通过率低, 造成了专利代理人稀缺[3]。截至2008年2月底, 我国才有9 437人获得了专利代理人资格, 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1.27%, 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1.13%, 拥有学士学位的占72.70%, 大专毕业的占14.90%。全国专利代理执业人员5 213人, 占取得代理人资格人数的55.24%[4]。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资格考试和资格认证, 把知识产权人才塑造成职业化、专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 将会在全社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这不仅有利于激发知识产权人才的进取精神, 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钻研知识产权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使社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再次, 这也是社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必然要求。伴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必将不断增大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与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知识产权管理和代理也将成为“热门职业”、“朝阳职业”和“紧俏商品”, 我国亟须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有关专家预计, 到2010年, 我国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总数为5.5万至6万人, 其中, 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占需求总数的一半以上;到2010年, 我国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需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约3万人。按照国际惯例和一些跨国公司的经验, 企业和科研机构一般应按研究开发技术人员的1%至4%配置知识产权专业人员, 若以2004年全国共有328.4万科技人员计算, 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至少需要32 800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此外, 我国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制度设计以及政策、理论研究等领域也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3 统一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评价制度的基本思路

3.1 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关于名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如《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的范围界定为专利, 商标, 版权, 商业秘密, 植物新品种, 地理标志, 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 传统知识保护, 民间文艺保护等特定领域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等, 这要求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要与未来知识产权的发展相适应。因此我们建议将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定为“知识产权代理人资格”, 不细分为专利代理人资格、商标代理人资格、版权代理人资格等, 但可以设立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关于资格的取得。在劳动力市场中, 越来越注重引进技术和能力的资格认证制度, 这种资格认证制度是市场中规范人才流动与人才运用、教育人才职业化的重要推动力与重要的保证制度。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通过统一的知识产权专业资格考试后取得, 实行统一考核、统一管理。虽然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专业的整个知识体系具有分散性, 不宜实行统一考试, 但这种观点忽略了知识产权的共性和行业整体性的发展潜力, 例如全国司法统一考试制度的建立, 摆脱了传统的法官、检察官与律师分立的局面, 推动了法律职业队伍质的提高和量的增长, 统一知识产权专业资格考试完全可以借鉴进行改革。

关于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基础, 知识产权制度, 国际知识产权公约, 知识产权诉讼制度;知识产权实务——主要国家、地区知识产权实务 (申请、纠纷、诉讼) , 当代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 (专利、商标、标准、贸易壁垒) 案例分析, 专利检索, 竞争情报分析, 专利侵权与无效纠纷应对, 商业秘密与反不正当竞争, 知识产权案例分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进攻战略, 引进、消化吸收、改进的知识产权防御战略, 技术购买的知识产权预防侵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市场竞争及案例分析等。

关于报考资格。知识产权初级代理人资格的报考条件是: (1) 大专以上学历, 有志向从事知识产权事业的人员; (2) 本科在读学生。知识产权中级代理人资格的报考条件是: (1) 本科以上学历; (2) 具有知识产权初级代理人资格三年以上的人员。知识产权高级代理人资格的报考条件是: (1) 研究生以上学历; (2) 具有知识产权中级代理人资格三年以上的人员。

3.2 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根据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及“统筹规划, 科学论证, 急需先建, 逐步推开”的原则, 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应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关于名称。同统一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名称的理由一样, 将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为知识产权工程师, 并将其分为知识产权助理工程师、知识产权工程师、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 与我国的工程技术系列的技术职务对应。

关于申报人员。申报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应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 不论是否为公务员或非公务员。

关于评定条件和程序。申报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职称除应具有申报其他职称共有的如学历、业绩等条件外, 还应通过全国性相应级别的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的统一考试后, 才能够予以评定或聘任。

参考文献

[1]朱雪忠.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185-187.

[2]程旭辉.自98年以来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情况[EB/OL].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e6b10601000812.html, 2007-07-27.

[3]刘颖.我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的思考[J].知识产权, 2007 (2) :43-47.

知识产权专业 篇8

一、以知识产权为特色的专业选择

虽然知识产权工作涉及的专业因素非常广泛, 但并非每一个专业都适宜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一般说来, 究竟哪些专业适宜将知识产权作为其特色发展方向, 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本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就特定高校而言, 对于那些专业生命力整体较弱、而本校该专业在兄弟高校同类专业中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差的专业, 适于以知识产权为特色方向进行专业重建。如果专业本身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的情况下, 再对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作出调整, 则不仅会浪费现有的人才培养资源, 还会影响其他优势专业的人才的供给。实际上,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行政命令式手段进行专业调整, 也缺乏基层基础和重建的动力。另一方面, 即或是专业的生命力整体较弱, 但那些在同类专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高校, 一般也不宜以知识产权为特色方向进行专业改造或重建。因为即使此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紧张, 现实的竞争优势也会使该校的毕业生存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他们不需要放弃自己熟练的人才培养机制而冒改变和探索的风险。比如, 法学和商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总体上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但对于这些学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一些大学而言, 它们不必也不需要迫于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而以知识产权为特色对其法学、商管等专业进行改造和重建。

2.本专业与知识产权的关联程度

特色专业建设的本质应当是在原有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拓展和强化某一方面的建设, 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和竞争优势, 因而只有某一专业在内涵上与知识产权比较接近, 特别是有一部分课程是与知识产权工作有较高关联度, 才适宜将知识产权作为该专业的特色方向。如果某一专业在内涵上与知识产权的关联度很低, 甚至没有涉及知识产权工作的成份, 也就谈不上侧重和强化知识产权教育的问题, 自然不宜将知识产权作为该专业的特色方向, 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在进行一个全新的专业建设, 失去了特色专业的应有之义。比如, 法学专业的教育本身就包含很多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内容, 可以将知识产权作为其特色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也可以将知识产权作为其特色方向, 因为这两个专业的教育分别包含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一些内容。相反, 象文史哲类的相关专业, 其教育内容与知识产权的关联度很低, 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就不宜将知识产权作为其特色方向。

3.本专业进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基础

任何特色专业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还必须考虑到相关专业自身的能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上马的特色专业建设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还会造成新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考察某一专业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基础条件时, 既要考察其现有的基础条件, 也要考察其在未来创造基础条件的能力。

二、以知识产权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的内容

在知识产权被确定为某一专业建设的特色方向后, 要使其真正形成这种特色, 培养出合格的知识产权人才, 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特色建设重点的确定

由于知识产权的覆盖面很广, 每个专业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不可能面面倶到, 在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中必须有所侧重。因此, 在以知识产权为特色进行专业建设时, 首先需要对本专业拟重点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定位。

这种定位核心是要依据本专业的原有特点和既有优势, 在本专业的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比如, 法学专业应当着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应重点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诉讼知识和诉讼技能的教育;公共管理专业则应着重培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 主要是与知识产权事务相关的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应当着重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尤其是品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管理知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 (特别是与商事标志类的知识产权相关联的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应当着重培养专利管理人才, 主要是增加专利法律知识、专利申请技能的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应当着重培养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和涉外知识产权人才, 加强涉及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2.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首先, 根据知识产权特色的要求修订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计划是整个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在修订专业培养计划时, 知识产权特色的要求应当体现在这一文件的各主要部分:在培养目标中应当将培养有能力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在培养要求中应当强化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开设较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应课程;在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当专门安排一些训练学生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能力的内容, 甚至要安排一些专门的知识产权实践环节。其次,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除了制定新设立的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大纲外, 对于原有的专业课程的大纲也应进行必要修订, 主要是在其教学内容中增加与该课程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 最好是能将体现该课程特点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整合成单独的一个部分进行教学。

3.人才培养条件的创造

相应的人才培养条件是一个专业能否形成知识产权特色的关键要素, 自然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相应的条件, 培养方案中对知识产权特色的定位只能是空中楼阁, 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的创造而言, 主要是做好两点工作:首先, 对本专业现有的资源加以搜集和梳理, 将其中适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存量资源充分挖掘出来, 并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整合, 如师资的重组、教学设施的综合利用等。其次, 针对本专业欠缺的一些条件, 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充。尤其是要通过人才引进、现有教师的培训、进修或深造、校外师资联盟的建立等方式补充短缺的知识产权师资, 通过纸质图书和网络文献资源的购置等方式解决知识产权图书资料不足的问题,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相关设施器材的购进等方式解决校内知识产权工作能力模拟训练机制缺乏的问题, 通过外部联络和校企合作等方式解决学生习得知识产权工作实务技能的问题。

4.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知识产权特色的形成最终必须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无论多么完备的特色定位和培养方案, 如果不能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执行, 知识产权特色也就不会形成。

知识产权专业 篇9

当前,从我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挑战、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情况来看,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1]。因此,大学联合其他社会创新主体构建政产学介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是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知识产权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大学培养专业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本科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工作要求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实践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融贯于一体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需求[2]。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依托雄厚的理工科办学基础和优势,以“依托理工、法官融合、以工业产权(专利、商标)为主攻方向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实习模式。实践证明,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扬,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双向促进模式———“促进社会对大学知识产权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同时为大学的教育科研提供实践支持”。

二、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实践

知识产权学院成立伊始,即与重庆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签订了政产学介联盟合作协议,实现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之用。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实习集中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期间进行,以“校内准备阶段———校外实习阶段———校内总结阶段”的三阶段动态模式为特征,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目的,在共建专业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良性互动,开展深度合作,效果显著。

(一)校内准备阶段

每年专业实习前,学院都会邀请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来校座谈,就本届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说明,明确实习要求和人数需求;根据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提出的建议,针对性的制订实习计划和方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

(二)校外实习阶段

校外实习阶段是整个专业实习的核心和重点,决定着实习目的能否达成,实习效果是否显著。因而,该阶段要求针对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

1. 加强实习单位和学院教师的“双导师”指导。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识产权学院派出的实习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正式职员,学生既要严格接受学院实习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又要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应当认真完成实习单位领导和指导教师交办的各项任务;自觉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训练,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综合表现,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作出实习鉴定。学院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学生实习;针对集中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听取实习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作出处理和相应调整。

2. 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生正式开展实习后,必须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严格保守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每周实习结束后,结合该周实习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或心得体会完成实习周记一篇;整个实习结束后,学生对照实习目的和实习效果完成实习报告。

校外实习阶段,也是政产学介各方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攻克实务难题的最好时机。实习单位和学院可以就实务中的疑难案件,组织学院的相关教师和实务界专家展开讨论和研究,有助于实务问题与理论研究的无缝对接,有利于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是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的又一积极成果[3]。

(三)校内总结阶段

该阶段通过三项措施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和完善。首先,学生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结合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估,撰写实习报告。其次,召开实习经验汇报大会,学生汇报实习成果,指导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点评。再次,学院邀请实习单位来校召开实习总结座谈会,政产学介各方交流看法、观点和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提升专业实习质量。

三、完善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专业实习目的

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适应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种实习模式特别强调专业实习目的多元化。

1. 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以政产学介合作为鲜明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优化各方资源配置,形成资源互补、利益互惠,构建了更具实效性的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模式[4]。

2. 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专业实习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锻炼实务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学生通过对知识产权日常实务和典型案例的观摩、学习和参与,有助于学生熟悉、理解和掌握处理实务问题的流程、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4.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就业方式。

以政产学介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内涵的意蕴之一,在于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专业实习,自觉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实习为桥梁,将专业实习作为就业预演认真对待: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向相应的实习基地通过投递简历、电话联系、面试等方式和环节寻找专业实习岗位,以“正式职员”的身份进入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如果实习基地有就业需求且对实习学生的综合表现和能力素质满意,实习学生可与实习基地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可正式报到上班。这种“绿色通道”式的就业方式是改革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和尝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就业,针对性地满足实习基地对于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之需求。

(二)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1. 拓展专业实习基地功能。

以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纽带,巩固知识产权学院与实习基地的长效合作机制。学院与联盟单位开展一系列多功能、多样化和开放性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不断拓展和优化实习基地功能。

一是共同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每年,学院通过三阶段动态专业实习模式,派遣学生进驻实习基地开展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真正契合和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二是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通过下列措施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庭审;邀请法官进学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庭审等实践课程;聘请实习基地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某一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利用LEXIS数据库、专利文献检索数据库、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等各种资源,与实习基地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联合科学研究,为实习基地提供相关实务咨询、业务培训、司法意见等支持和帮助,帮助实习基地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难题。

2. 扩大专业实习基地范围。

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是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以往,知识产权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成渝两地,特别是重庆本地,今后,要利用知识产权学院积累的良好口碑和社会资源,将实习基地范围扩展到北京、上海、广东等知识产权发达地区,不断提升专业实习的质量和层次。

(三)强化过程管理

专业实习能否达到目的和效果的关键是要加强过程管理。针对集中实习,学生在校内准备阶段须对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习内容作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在校外实习阶段,实行学院和实习基地的“双导师”指导,共同指导和督促学生认真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要返回学校认真总结实习经验。针对分散实习,学生要向学院交回实习接收函,明确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和联系方式,指导教师应当严格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

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从事知识产权事务的专业人才。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导向,以签订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契机,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符合大学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内在规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平.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社会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0,(7).

[2]郑胜利.论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8).

[3]胡军燕,朱桂龙,马莹莹.开放式创新下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

知识产权专业 篇10

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在2008年开始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方向招生, 并于2012年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并在招生之前, 我校对该专业进行了课程设置。该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 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其中, 公共基础课课程是全校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 是通识教育内容。学科基础课设有以下课程:法理学、婚姻家庭法学、刑法学等。专业主干课构成如下:知识产权法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业标记法等。这些课程体现本专业学习的主要专业知识。选修课包括:模拟法庭、证据学、程序法实训、*知识产权评估等。其中, 标有星号“*”的课程是限制选修课程, 即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

对内蒙古财经大学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后, 我们发现, 该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和课程设置未体现我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特色。

(一) 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发, 知识产权专业培养需要涉及四个方面: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可知知识产权人才需要具备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但因我校在2012年是以“知识产权法专业”进行申请和课程设置的, 而审批下来的是知识产权专业。由此, 《知识产权法专业教学方案 (2012) 》中体现出来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 课程设置未体现我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特色

用人单位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单位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如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有的单位需要知识产权服务人才, 如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有的单位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如企业。目前我国高校已有知识产权专业近60个, 而且, 大多数都设置在法学院。如果都以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这样会出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过剩, 毕业生就业难;而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稀缺, 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或者招到相关人才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对其进行培训的畸形局面。我校《知识产权法专业教学方案 (2012) 》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为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在这次改革时, 应该结合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及我校的综合教学资源, 我校知识产权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 需要体现我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特色。

我校的知识产权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生, 一直在用《知识产权专业教学方案 (2012) 》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随着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和迫切, 以及我校对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日渐清晰。于今年在全校各专业教学方案进行修改的时候, 我院抓住这个契机, 将对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进行修改。我有幸成为修改队伍中的一员, 同时, 我对我校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有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知识产权专业教学方案》修改时, 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 社会需求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人才;第二, 我校有哪些资源, 这些资源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有什么帮助。根据第一个问题, 作为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化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结构;第二个问题, 需要我们了解我们学校的教学资源, 并结合第一个问题, 以寻求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我校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特色。

(一) 课程设置结构需要合理化

我国目前急需具备综合素质、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 这就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意味着经过学习、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既要精通专业基础学科, 又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如此才能成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知识产权事务的复合型高级知识产权人才。由此可见, 社会需求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 学校要在课程设置时, 既要设有知识产权专业理论课程, 又要设有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结合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将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中凸显专业优势, 我校应在现有的《知识产权专业教学方案 (2012) 》的基础上进行如下修改。

1. 在专业主干课中加入知识产权管理课程

我国于2008年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其中, 指出知识产权战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法专业教学方案 (2012) 》中的专业主干课程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有知识产权法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业标记法, 这些课程都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课程, 缺少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然而, 在现实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是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 应该在知识产权专业主干课程中加入知识产权管理课程。

2. 充实知识产权专业选修课程

《知识产权专业教学方案 (2012) 》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选修课包括:*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实务、*竞争法和无形资产管理。其中, 标有星号“*”的课程是限制选修课程, 即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我认为还应该加入如下课程, 即:*知识产权代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专业英语、商业秘密法、知识产权调研、管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 才能满足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实务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 课程设置应该体现我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特色

2015年10月17日,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湘潭大学共同承办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上,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吴汉东教授说:“给知识产权教育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它应该是以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为基础, 以知识产权职业取向为目标的高等教育, 在这里应该把专业化和特色化很好地结合起来。”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化教育要求高等学校进行规范化的教育, 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中即体现为必须设置的课程, 这是全国高等学校都在探讨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各个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学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 寻找出适合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教学资源, 并进行整合, 以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1.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我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特色之一

在我校, 知识产权专业开设在法学院。这样, 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中, 可以加入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课程。对此, 我校在《知识产权专业教学方案 (2012) 》的基础上, 再充实一下即可。

2.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我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特色之二

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与专业素质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为此, 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指导中心推出“知识产权规划师”培训认证, 以培养知识产权各级人才为宗旨。《知识产权规划师》是目前国内唯一由人才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培训指导中心鉴定的岗位能力培训资格证书, 本证书是用人单位对持证人任用、考核和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知识产权规划师”考试分三级, 即衱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考试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知识、专利制度、商标制度和著作权制度。对此, 我校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做的比较好。中级和高级考试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专利及技术秘密管理、企业商标管理、企业著作权管理及科技项目申报管理等。这些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 也是我校《知识产权法专业教学方案 (2012) 》中课程设置缺失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校已经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经济学、管理学等作为知识产权专业的依托学科和支撑专业, 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 如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知识产权管理、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等课程。这也应该是我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陶鑫良.中国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

知识产权专业 篇11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于中、小学生具有的迷思概念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而对于某一专业群体,对本专业知识理解情况的特点研究较少,本文以物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在综述了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得出在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方面,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和顽固性两大特点。

关键字:物理专业本科生 物理学科知识 迷思概念 特点

人们对迷思概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得以迅速的扩展于80年代(Wandersee,Mintzes&Novak,1994)。在此期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针对学生的概念学习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R. Duit指出“学生迷思概念的研究对自然科学教育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直到今天迷思概念的研究仍然热切的关注着该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广泛的涉及了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包括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概念理解情况的研究,而关于某一专业群体对本专业知识所具有的迷思概念的特点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物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在综述了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的理论研究成果后,研究和分析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迷思概念的特点。

1.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迷思概念特点的研究

对于迷思概念的定义,不同的主试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迷思概念的定义方式,同样,对于迷思概念的特点,不同的主试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现总结如下:

钟圣校(1993)、吴相儒(1996)认为迷思概念具有规律性、个别性、顽固性、不稳定性、思考性、普遍性、非正统性、历史性等特点。

台湾学者邱弘毅,于1998年将迷思概念的特点总结为5点。与钟圣校和吴相儒的观点类似,他也同样认为通常情况下迷思概念是顽固且不易转变的;迷思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它体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且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性别的人来说它们是相同的,而有些迷思概念是个别的、个人所独有的。与钟圣校和吴相儒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有时迷思概念是相当不稳定的,容易出现又容易改变,但有时它们又是相当稳定的,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概念常常是以自己内在构架或信仰系统加以诠释的。此外,邱弘毅还认为迷思概念常常是不周全、片面或零碎的;迷思概念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年龄或者经验的不断增长,个体对同一个概念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也会有所改变。

与国内学者类似,国外学者也认为迷思概念是顽固的,由于学生会倾向用其原有的想法去解释科学概念,而排斥正式的科学概念,因此它们不易为传统教学概念转变。迷思概念是个人具有的,但有时也为多人所共享,因此兼有个别性和普遍性。个人拥有的迷思概念与科学家持有的概念有所差异。迷思概念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孩子中都有可能存在,它们是跨越年龄、能力和国际的。与国内学者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现在所说的迷思概念可能是相同领域中被人们早期广泛接受的想法,因此迷思概念与科学史的演进类似,具有历史渊源性。

综合以上述论,可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迷思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家提出的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概念,它是非常顽固的,即使经历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是不易转变的;并且迷思概念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个别性;迷思概念又具有历史性,有其渊源可循。

2.物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知识存在的迷思概念特点的分析

分析物理专业本科生这个群体,他们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深入的学习经历及更加透彻的理解过程,因此他们迷思概念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即隐蔽性和顽固性,具体分析如下:

2.1物理專业本科生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

物理专业本科生经历过系统和深入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

物理专业本科生自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历经八年时间,到大学三年级完成普通物理的学习,对经典物理学体系已基本建立完成,且经历过理论物理学习,在知识认知方面拥有一套比较自洽的能帮助其进行日常教学及解决身边物理现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体系。与只简单的学习和建构过物理学知识的中学生相比,他们很难意识到自身潜在的迷思概念。

物理专业本科生经过系统的解题培训

在我国凡经过高考选拔出的学生,均具有很强的解题能力,高考的考核方式为“解答题目”,通过做题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拥有较强的解答习题的功底,甚至有时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知识的情况下,根据以往解题经验所得,就能将问题解答正确。这说明他们对于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很可能是只停留在表层阶段,而探测不出自身的迷思概念。

因此,经历过系统知识学习与系统解题能力培训的物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他们的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2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具有顽固性

物理专业本科生具有的迷思概念与中学生迷思概念的不稳定性相比,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学生与没有深入学习过经典物理学及理论物理学的中学生相比,他们学习的内容较多,较深,体系建构比较完善,他与中学生相比,更不易察觉出自身所存在的迷思概念,此外还会自认为对物理知识本质方面的理解比较透彻,具有对物理知识本质理解的肤浅性。

此外,物理专业本科生在头脑中建构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系统化的、趋于完整的,且有教师进行指导的,因此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概念体系,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迷思概念,但这个知识体系是相对稳定的,具有顽固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分析,可知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同样也是存在于不同学生身上的,具有普遍性;许多迷思概念是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而其迷思概念的形成与中、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迷思概念的存在更多地来自课堂学习及自身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物理专业本科生的迷思概念将比中、小学生的迷思概念具有更深刻的顽固性,难以转变;物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又是比较完整且自洽的,对于经受过正统高考训练的,具有很强解题功底的物理专业本科生来说,其迷思概念具有隐蔽性。

3.结束语

专业出版领域知识服务系统设计 篇12

20世纪80年代,信息服务产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信息技术打破摩尔定律继续以超高速迅猛发展,信息给人们的科研和决策也带来了诸多麻烦。信息元作为信息传播的最小单位,可以不断地连接、组合形成新的结构。信息元的这种无穷组合能力促使新信息不断产生,导致信息爆炸,形成信息烟雾。在众多信息和数据库面前,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却感到获取有用信息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人们从“信息超载”和“知识饥渴”的困境中走出来,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服务领域———知识服务。知识服务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是一种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

区别于传统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它非常重视用户需求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需求,通过信息的析取和重组来形成符合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能够对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此外,知识服务是面向解决方案的服务,它关心并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同时,知识服务是为用户解决问题工程的过程性服务,帮助用户进行知识的捕获、分析、重组及应用,根据用户需求来动态和连续地组织服务。

1 行业现状与需求

在当前语境下,专业知识服务[1]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对出版企业还是技术提供方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在专业知识领域[2],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资源的要求,区别于无体系、无规范及无专业保证的互联网资源,出版社具备专业的编辑团队及知识来源,是开展知识服务的最佳基础;二是对技术的要求,只有依托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及产品设计理念,才能实现合理的知识呈现、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三是对知识服务的理解程度,在知识服务开展过程中,知识服务提供方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及用户特点,基于对知识服务内涵及外延的了解,建立行业及专业的知识谱系及服务模型[3]。

近年来,国外学界对知识服务概念及范围的研究甚嚣尘上,与知识服务概念研究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知识服务实践开展却相对滞后,能真正系统开展知识服务的机构很少。但是,众多数字出版企业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国内外众多出版机构都开展了在该领域的探索,并在探索的基础之上依托多元化的产品形态及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基于知识的服务,为我国出版界开展知识服务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满足专业出版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加工及标引、知识库构建以及对外提供知识服务的需求。

2 系统架构设计

2.1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 资源采集及管理

专业出版领域的资源是专业出版社最核心的资产,将这些资源进行数字化、结构化及知识化,结合构建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库,再对外提供知识服务[3],这是本解决方案要实现的目标,也是整体框架设计的依据。

存量资源以图书、期刊等出版物为主,这些资源由于出版时期不同,其存储介质也不尽相同。早期出版物以纸质为主,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出现了排版软件,例如方正书版、InDesign等,这时资源存储的介质已经数字化,基本上以方正书版文件、PDF、WORD等形式出现。

对于存量的纸质图书,可以通过扫描、OCR识别形成PDF文件实现其数字化。但是数字化只是第一步,想要获取到知识,还必须将资源进行结构化,本方案中结构化的数据采用XML来描述,XML的标准以国际通用标准配以国内标准的扩展。例如,国际通用的DOCBOOK5.0标准,并扩展中文图书特有的一些属性,从而形成本方案的图书结构化标准。

WORD结构化加工工具是基于微软Office提供的API接口开发的基于WORD的插件,安装后直接在WORD面板中出现一个新的面板,其提供的功能可以对WORD文本进行自动化及人工加工。对于方正书版文件,采用方正经典可以直接导出DOCBOOK标准的结构化资源包;对于PDF,可以通过集成业内成熟的数字加工技术来实现结构化。结构化的数据需要存储管理起来,对外提供浏览、下载、导出等服务,也可以参与重新加工的业务流程,这也是目前专业出版社内资源管理系统的常见功能。

2.3 知识体系构建

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是知识的框架,它有效揭示了知识的内在关联和组织方式。领域知识体系是知识资源构建的基础,是知识组织的核心框架,它将知识和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关联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体系的作用实现领域内容基于知识主体的内在连接、关联和关系推理,从而为使用对象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及知识延伸服务。

知识体系构建[4]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资源进行知识提取之前,知识体系就必须先建立起来。本系统中知识体系包含3种,包括多维度主题分类、领域主题词表以及领域本体。多维度主题分类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多个领域内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分类体系。领域主题词表是目前知识服务应用的主要知识体系,也是目前出版单位正在或者准备构建的知识体系,由于词表中的词数量众多庞大,因而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此项构建工作。领域本体在目前国内出版单位涉及得非常少,它是最复杂的一种知识体系,相比主题词表,它需要构建者对领域内的知识有更充分的理解,并且所需要构建的内容也更为多样。

从分类体系到主题词表再到领域本体,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构建,主题词表可以基于资源管理系统的分类体系、关键词、概念等内容进行构建,而领域本体则可以基于主题词表,将其关系扩展后得到。领域本体通过提取领域内的抽象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而形成,可以构建丰富的概念间的语义关系,其形成的知识图谱[4]是计算机智能技术最主要分支之一,这也是提供语义检索、智能问答的基础[3]。

本系统提供的领域本体构建界面如图2所示。

2.4 知识加工

对于知识服务而言,结构化的内容资源一般不能算作是可靠的知识点。例如拆分图书得到的章节片断,其内容一般与前后章节存在上下文关联,因而不能直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存在,需要从中进行提炼,而有些内容并不包含任何知识点。另外,一些图书的插图及描述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知识点存在。因此,需要对结构化数据进行知识加工与标引并形成知识。知识加工模块业务架构如图3所示。

知识发现指从结构化内容资源中根据预置的规则和算法自动抽取出知识点的过程,规则和算法都是为了实现自动提取这个动作。发现规则指系统预置的用于提取知识点的规则。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载体的内容资源,提取规则可能存在根本性不同。本系统中,发布规则模块采用组件模块方式实现,通过接口向外部提供规则调用服务。这种设计思路方便基于接口进行复杂规则的扩展。

系统预置一些常用规则如下:

(1)末级章节规则。将图书、期刊等结构化后的最深章节提取出来作为知识点。这种规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规则,适用于词典、论文集、科技期刊等专业出版领域常见的出版物类型。

(2)图表提取规则。将结构化后得到的图表、属性及其文字说明提取出来作为知识点。适用于人物、地点、事件等专业知识。

(3)位置模板提取规则。制定针对文本内容的位置模板,例如第一段或者某些固定的词语之后。数学中的“公理”之后一般紧跟着该公理的描述。通过这样的规则就可以提取到某些固定格式的知识点。

(4)摘要提取规则。通过语义分析技术[5]及数据挖掘技术[5],可以从大段文本中提取出摘要信息作为知识点。

发现算法指将发布规则、内容资源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处理。每种算法都可以集成多个发现规则,例如将图书拆分的末级章节提取摘要后作为知识点,其中就集成了末级章节规则和摘要提取规则。也可以对多条内容资源进行一个知识点的提取,例如多个章节描述了一个知识点的多个属性,则可以直接将其内容资源合并之后进行提取。

知识标引是将待标引的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网络内,将其与知识体系关联。不同的知识体系对应有不同的标引方法,包括分类标引、主题词标引以及知识本体标引。由于知识标引的数据量庞大,因而一般采用自动标注结合人工干预的方式来实现。以主题词标引为例,进行标引分类后,基于分类进行主题词标引会更加简单,自动化标引结果也会更加准确。主题词标引也分为手动标引、自动标引结合人工修正两种方式。

(1)手动标引。先标引分类,然后点击该分类,在主题词区域显示出该分类下所有的主题词列表,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词后,点击“确定”,则知识和选中的主题词之间建立了关联关系。选择主题词也可以通过检索主题词表来实现。

(2)自动标引+人工修正。当知识进入待标引知识库后,系统自动调用自动化标引工具,将知识内容作为参数传入工具,工具经过处理后返回推荐的主题词。自动标引后的知识将进入待审核状态,专业人员可以点击审核按钮,进行审核,如果确认标引错误,可以进行人工调整,方法等同于手动标引。

自动化标引工具是实现知识自动化标引的载体,通过提供接口来集成到系统中。该工具提供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接口描述来体现,在本系统中包括知识体系同步接口、自动化标引接口以及反馈修正信息接口。知识体系同步接口将分类体系、主题词表及本体导入并同步更新。自动化标引接口提取内容文本特征和关键词频率,综合内容特征和关键词频率并对照知识组织方案规则实现内容自动分类和知识点标引。可采用如下内容特征方式实现自动化分类标引:

(1)基于元数据属性特征。在进行资源加工时,对于每个资源都会标引比较多的元数据,包括标题、作者、关键词、来源等。可以通过这些标引的元数据属性特征实现内容自动分类和知识点标引,例如相同来源的、相同作者的、关键词相同的。

(2)基于文本内容特征。首先,对已经入库的文本内容提取其关键词作为其特征向量;然后,在获取到用户录入的检索内容时,自动提取该内容的关键词作为特征向量,在自动标引时,查询与其特征向量最接近的知识主题分类、主题词表等作为其标引项。

(3)基于知识体系。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会构建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作为知识体系下的内容会自动继承这种关联关系,在获取到一个资源时,将相关知识分类下的资源作为该资源的标引项。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关联关系,知识的相关性程度比较高。

反馈修正信息接口主要用于机器学习方面。自动化标引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与谬误概率,需要人工修正。对于错误标引的处理结果,需要通过反馈修正信息接口将其反馈给自动化标引服务,自动化标引服务会据此对标引算法进行自我完善,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标引的准确率。可以使用负面标引清单的方法来实现,将错误的知识提取放入负面标引清单,同时在服务内置的知识关联表中,降低知识所标引的错误主题词和正确主题词之间的关联度。这样,下次进行知识标引时,同时出现错误主题词和正确主题词的概率就会降低,再结合其它正确主题词,便可提高自动化标引的正确率。

对标引完成后的知识,需要专业数据人员介入,结合系统自动化功能,对知识进行再次验证、校对处理,保证知识化加工和标引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2.5 知识管理与发布

知识资源库[1]是基于内容资源库而构建的,专为知识服务和知识内容产品化抽取整合的带有知识特征的知识化内容资源库,是具备知识服务目标属性的内容资源库。基于内容资源库可以创建多个知识库,知识库自身特征决定了知识库和知识体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库创建时除了设置库的名称、库码、领域、类别等基本属性外,也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知识体系或其分支以建立关系。

在系统数据结构设计上,知识库和知识体系并没有相互的从属关系。从理论上讲,一个知识体系或其分支可以属于多个知识库,一个知识库也可以拥有多个知识体系或分支。然而从实际使用的角度看,建议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对应一个领域的知识库,这样结构完整,也便于使用。

内容资源经过知识化加工后,形成知识,经过加工系统中的流程审查后,最终进入知识库,知识在加工系统中,会被标注到某些知识体系下,因而在知识入库时,会自动进入知识体系关联的知识库内。知识库可以整体发布以供知识服务系统来导入使用,这样可以将知识库构建和知识服务分离开来,实现知识库的多元渠道发布应用。

知识库导出支持多种格式,如在线导出、镜像导出和U盘导出等。使用在线导出时,知识库中被抽取的内容通过网络传输到运营平台,自动更新也在线上完成,具有时效性。若运营平台用户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连接网络,也可通过镜像导出或U盘导出获取知识资源,在这两种导出方式中,自动更新需借助人工手动完成。

2.6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提供检索,其它功能,例如知识推荐、知识问答等实质上都是检索功能的多种应用方式。知识服务提供的检索功能包括简单检索、高级组合检索、二次检索、相似检索、跨库统一检索以及语义检索等。其中,语义检索是体现知识服务最优秀能力的功能之一。

对用户提问的知识点进行语义检索,包括3步:(1)从知识图谱中遍历查询知识点;(2)根据预置的路径算法获取该知识点关联的其它知识点,默认算法是获取该知识点的相邻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3)从资源关联装置中获取该知识点及其关联知识点关联的知识条目。

以“小儿腹泻“为例,调用知识图谱管理装置提供的接口,在图数据库中使用图遍历方式查询该知识点。获取该知识点相邻的知识点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获取“小儿腹泻“知识点以及相邻知识点下的关联知识条目。获取到资源后,生成解决方案,一个解决方法有多个方面的组成单元,每一个方面的组成单元都有相应的资料。生成方案需要根据检索得到的信息按照两级关联进行整合,第一级是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第二级是知识点与知识条目之间的关系及权重。例如“小儿腹泻”有两种关联的治疗方法,则将此两种方法合并到治疗这个方案组成单位下,然后针对每一个治疗方法再选择权重值最高的关联知识条目作为治疗单元下该治疗方法子单元的资料。方案展示装置用于展示解决方案,包括解决方案展示区和知识图谱展示区两部分。

3 结语

本文根据出版社目前资源搜集及数字化转型现状,提出了一套可用的专业出版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系统,并且针对不同出版社的知识体系构建情况,形成了分类体系、主题词表以及领域本体3个层级的知识管理及服务解决方案。本文描述的系统包括资源采集与管理、知识加工与标引、知识管理与发布以及知识应用,并对关键的知识加工及知识应用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尽可能满足专业出版单位需求。

摘要:基于开放域的知识服务系统已较为成熟,但是对于传统出版领域,尤其是专业出版领域而言,它还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技术。在分析行业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专业出版领域知识服务系统,构建专业领域知识体系,对专业出版领域的资源进行知识化加工及标引,形成知识库,并基于知识库提供面向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关键词: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知识标引,知识库构建,语义检索

参考文献

[1]王胜海,沈英.网络智能知识服务系统设计[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1):29-31.

[2]秦长江,侯汉青.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

[3]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0,19(2)124-129.

[4]魏瑞斌.机构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上一篇:焙烤行业下一篇:农村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