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的概念再研究

2024-09-08

成人教育的概念再研究(共4篇)

成人教育的概念再研究 篇1

成人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从产生至今,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始终没有达成一致,且分歧较大,甚至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感到无奈。究其原因,就在于成人教育本身的包容性、复杂性等因素所致。成人教育的概念作为成人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发展的基础体系,对其内涵的正确界定,是完善成人教育基础理论及促进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当前需要正确看待成人教育概念的分歧体现,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是成人教育研究者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成人教育概念认知主要分歧的体现

(一)成人教育概念未能把握“成人性”这一本质特征

成人教育从其概念结构上看,“成人”是其概念的主体部分,对“成人”的正确认知是把握这个概念的关键。大多数学者对“成人”的界定是,离开学校教育后过了学龄期而无法进行系统学习的人们,这种界定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具体到“成人”概念分析上,则可能会呈现出多重视角,不同的学科对其认知是不同的。当前,学术界对其认知主要有生物学、法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四种视角,其对“成人”的解释各不相同。生物学上将成人视为生理、身体各方面发育成熟的人;法学上将成人视为能够享受法定权利而承担法律义务之人;心理学上将成人视为心智、情绪等方面成熟之人;社会学则认为成人是能够担任社会角色并承担社会责任之人。可以看到,各个学科的视角不同,其对“成人”的定义是不同的,导致成人教育概念的难以统一,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视角单一。成人教育涉及的领域较为宽泛,每个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成人”进行定义,这种定义的方法只能看到某个视角的部分特征,难以对“成人”进行全面的理解。二是定义的深度较浅。当前,各个学科对“成人”的定义仅限于成人的社会角色或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描述,局限于成人的外在生物性表达,没有揭示成人在其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中的需求与作用。此外,还有的学者试图通过对“成人+教育”的结合概念进行表达来揭示成人的特点,显然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也难以反映成人教育的真正本质[1]。可见,“成人”作为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对其正确认识不仅需要从心理、生理上加以表述,还应该将“成人”置于社会生活及历史存在中分析把握。

(二)成人教育概念难以准确界定成人教育的基本内容

成人教育的内容纷繁复杂,通过概念来表达内容是学界通常的做法。但是,在当前已有的成人教育相关概念中,无法穷尽成人教育的具体内容,均存在一定的遗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定义无法涵盖成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成人教育的内容是随着成人教育对象的身份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成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不同而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学习要求的不同就会要求成人教育内容的多样[2]。如一名普通职员,为了在工作中提升其职业技能,其学习需求与其职业是紧密相关的;但如果其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在成人教育中的学习需求可能是源自家庭生活需要。可见,成年人作为社会主体,无论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其学习的选择与挑战总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环境中会体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的内容就必然会多样化。如果成人教育概念从一般意义上来概括成人教育内容,就会显得十分空泛,不利于其实践的开展。二是现有的定义无法表达成人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时代性。成人教育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加之一些地域性因素导致人们对其具体内容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人教育是扫盲教育,而现在成人教育主要是终身教育或继续教育。如果在定义中无法看到成人教育的复杂性、时代性,就无法认识成人教育概念的真正内涵。

(三)成人教育概念对成人教育的目的认知有较大的差异

在定义成人教育概念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均主张在概念中突出其目的性。但是由于人们的立场及学术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概念界定中对其目的的认知存在差别。学界关于在其概念界定中强调目的性的观点分歧有三个:有的注重其对个体成长的意义;有的注重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注重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共同意义[3]。在注重对个人成长意义的时候,学者在定义的过程中,会突出成人教育的个体目的性,比如,美国教育家林德曼教授在定义成人教育概念的时候,就认为,成人教育是让个体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为个体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一种持续性教育体系。以注重社会发展为成人教育目的的国家,更加突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者在界定成人教育概念的时候,注重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如我国大部分学者。注重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同步这个目的,得到国际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可,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倡成人教育定义的时候,就是基于这个目的认识的,认为成人教育是维系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的一种重要终身教育模式。目的性的强调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成人教育概念的现实功能,目的本身就是概念的一部分。但是,成人教育目的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环境及各国的教育政策,这点在成人教育概念中的确难以实现统一。

(四)成人教育概念对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的认知呈现对立性

关于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成人教育概念的基本内容,但当前学界对其认知基本上是呈对立性的:一方面,在界定成人教育概念的时候,注重强调成人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另一方面,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成人教育活动是自发形态。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成人教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定义成人教育概念的时候,强调成人教育的整体性与组织性。同样,有部分人认为成人教育活动是自发性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是无须组织的,也是没有计划的,比如,有学者将成人教育视为以成人自主为中心,自发学习的一种自我教育过程。这两种观点在表达成人教育组织形态上是截然相反的,势必会影响到成人教育概念的统一。

二、成人教育概念难以统一的原因分析

前文分析可知,成人教育概念难以统一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同样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研究者的立场、视角及学科领域、社会环境等,也有成人教育自身形式、内容上一些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成人教育内涵的包容性

事实上,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与体系,其对象、内容、功能、组织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在其范围界定上是比较困难的。一是关于成人教育的对象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与定义往往也是见仁见智,难以达成一致,这既有研究者的视角之差异,又有研究者本身对“成人”理解上的偏差。二是关于成人教育的内容,其内容是随着学习者的要求变化而变化的,也是极为丰富的,难以用列举式或是兜底式来表达与罗列[4]。三是就成人教育的功能或目的上看,学者在研究和界定的时候,也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倾向性,有的强调其社会性,有的则强调其个体属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就在于研究者对“教育”本身功能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确实如此,教育的功能或目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难以统一。四是关于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问题,研究者的界定也是两种观点,且是对立的,这其实也是对“教育”这种活动的组织性理解的差异。

(二)成人教育实践的复杂性

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理论与实践往往是并不同步的,理论研究通常要比实践落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成人教育实践,理论的指导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对其定义的界定也就难以统一。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文化水平落后,此时扫盲教育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导;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则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导内容;随着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又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由此可以看到,成人教育实践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而作为概念的理论研究显然无法跟上实践,导致定义的不能统一。

(三)成人教育变迁的时代性

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概念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成人教育的“名”“实”不符的现象时有出现,且这种现象是较为正常的。因此,作为研究者不能用过去的成人教育的内涵来界定今天的成人教育实践。典型的就是,在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在成人教育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中,不能用过去的扫盲教育或工农教育的概念来界定,而是应该根据时代变化,从成人教育的实践出发,发现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念来界定更为恰当。由此可见,成人教育的概念是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应该体现时代特点。

(四)成人教育形态上的地域性

与其他的教育类型相比较可以看到,成人教育的地域色彩比较明显。不同区域内的成人教育,其在教育思想、功能体现、价值追求及表现形态上是有巨大差异的,难以统一形态标准。由此,不同区域的研究者在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往往是基于本区域内的成人教育实践而界定的,所以就导致成人教育概念难以统一。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就是难以统一的,发达国家的学者认为,成人教育是人们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不再进入学校就可以连续、自觉、有目的地获取资讯、知识、技能与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显然,这一定义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实践,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而言的,这种定义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成人教育显然不合适。

三、成人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

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对其概念的界定,应该从其本质属性出发,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揭示出其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差异。笔者以为,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来界定其概念。

(一)对象要明确

成人教育如果从类型学意义上看,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教育对象的不同。比如,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小学及初中教育对象是儿童、青少年;高等教育的对象虽然是在生理上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但这些人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不能与成人教育对象相提并论。成人教育的对象是那些已经离开学校正规教育已经踏入社会中的成人,其在社会中已经承担一些社会角色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区分成人教育的“成人”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成人”,因为成人性的内涵是复杂的,且包容性较大。就目前学界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研究看,对成人的界定还有较大的难度。总体上看,有两种解释“成人”概念的路径:一是通过不同的侧面对成人教育对象进行具体性描述;二是通过较为模糊的界定方法对成人进行界定。笔者以为,这两种方法相比较,第二种更为可取,毕竟成人及成人性的全貌是难以把握的。

(二)目的要清晰

在成人教育概念的研究中,是否要突出其目的性,是成人教育概念研究中的难题,每个研究者对成人教育的内涵、形态及实践方式理解不一样,其对成人教育的目的与功能的认知也会有偏差。有的学者认为,在界定成人教育概念的时候要突出其目的性,目的或功能是概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的研究者认为,目的或功能并不重要,不是教育的本质,在概念界定的时候,目的性是可有可无的;有的人干脆将目的性抛弃省略[5]。我们认为,在成人教育概念界定时,应该突出并强化其目的性,将成人教育视为一种具有一定目的或社会功能的教育活动,之所以加入目的性,既是为了防止成人教育概念外延的随意扩大,也能够指导成人教育的具体实践。

(三)方法要科学

要界定任何一个概念,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而言,概念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及历史研究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此才能完整地把握概念的本质。通常在定义方法上,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在用这种方法定义成人教育概念的时候,应该要考虑成人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及组织等要求,抽象出独特的属性,将这些用逻辑的方法表述出来,最终形成成人教育的定义。当然,任何的定义方法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均有其局限性。

综上而言,笔者试图运用上述方法对成人教育概念做出如下的界定:成人教育是一定社会中为了满足和促进成人学习、生活及个体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教育活动。根据这个概念,可以发现其有如下内涵:一是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二是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有自身实际需要的成人;三是成人教育是有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自发的学习;四是成人教育的积极意义,是能够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摘要:成人教育概念作为成人教育的基础理论,对其准确认知与界定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为此,文章从成人教育概念难以统一的分歧为出发点,分析其概念难以统一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科学界定成人教育概念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成人教育,概念,分歧,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兴洲,等.成人教育的概念再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40-44.

[2]高志敏.“成人教育”概念辨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1):5-10.

[3]赵彦彬,陈醒.成人教育定义的困境与对策摭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5-11.

[4]张峰.关于成人教育概念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5(4):51-52.

[5]叶忠海.现代成人教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78-80.

成人教育的概念再研究 篇2

金色的秋阳暖暖地照射在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总厂再制造中心 (以下简称济柴再制造中心) 近16万平方米的厂区内, 也暖暖地照进济柴人的心头。在这个厂区内, 一台台再制造的“新”设备犹如一颗颗饱满的果实, 让济柴人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种喜悦源于济柴人对再制造前景的美好期待。

尽管再制造前景可期, 但在济柴再制造中心副总经理刘志伟看来, 国人对再制造的理解还有待深入, 许多人通俗地把再制造理解为对设备的简单翻新, 这种对再制造认识的误区, 对产业发展十分不利。他认为, 国家应从节能、环保等政策方面加大对再制造的扶持力度。

再制造, 这个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产业, 在发达国家早已得到蓬勃发展。美国密歇根州理工大学研究表明, 生产再制造产品减少86%能源消耗, 减少93%水耗, 减少99%的废气物填埋空间, 减少61%温室气体排放量。

我国在宏观层面支持再制造发展的政策有据可查。从2005年开始, 国务院提出要支持机电产品的再制造, “再制造”这个词逐步地引入到中国, 虽然老百姓对再制造仍比较陌生。2005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2008年, 《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律范畴进行规范, 为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了第一批14家汽车零部件试点单位;2009年, 工信部推出第一批35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名单;201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1个部门颁发《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 “十二五”发展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2012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 在中国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中指出:拓展合作领域, 培育新的经贸增长点, 加快推动再制造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2013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指出, 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 降低内燃机燃油消耗率, 提高我国内燃机产品的节能减排水平和内燃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同年, 工信部印发《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 确定到“十二五”末内燃机工业再制造生产能力、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制造产业是将原材料生产加工成为产品的一种生产活动的统称, 再制造产业是指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 将废旧产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种产业。它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 以实现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的一种产业。再制造产业应用领域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工业装备、国防装备、铁路设备、农用机械、医疗设备和办公设备等领域。

再制造, 这个在我国尚属起步初期的产业, 在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它的前行之路还面临着怎样的障碍?

绿色产业蹒跚前行 (上篇)

“在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 再制造产业产生的节能环保效果还需强化宣传, 目前许多再制造企业投入大但吃不饱。”河北省沧州市设备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吉卫华感慨地说。

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发展至今已经10年有余。在实践的基础上, 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2000年, 由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2位专家组成的咨询项目课题组结合国情, 提出再制造工程的概念并引进了系统的论证, 完成了中国工程院2000年咨询项目"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报告。

“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突出问题, 它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制造的意义目前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 往往投资大、收入慢、利润小。”刘志伟意味深长地说。

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在一些奔驰、宝马等品牌车的4S店, 同一款车型可能有两种价格, 而且价格相差会在15%以上。车价便宜的是因为汽车发动机等总成零部件采用的是“再制造”产品。这样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或将出现在更多的4S店。

再制造不仅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也能让企业或消费者得到实惠。济柴再制造中心研究结果显示, 若一台柴油机按新机+大修+大修+大修报废与再制造机+再制造+再制造+再制造+再制造的使用模式相比, 则相同4.8万小时节约投资:33.77万元*4.8万小时=162.096万元。

再制造的产品与新品相比较:节约成本50%以上, 节能达到60%以上, 节材70%以上, 污染物排放降低80%以上, 而每生产100台济柴再制造发动机可节约金属480吨, 节约标准煤312吨, 节约水10万吨。使用一台再制造机与大修机相比平均万小时节省548.97万元-515.20万元=33.77万元以上, 经济效益显著。这将有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大修机≠再制造机

究竟什么是再制造?在对济柴再制造中心进行调研后, 再制造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再制造绝不是简单的翻新, 国人对再制造产业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再制造需要先进的设备支撑。在济柴再制造中心的厂区内, 该中心综合管理部主管韩景伟兴致勃勃地为记者介绍着车间先进的设备——完备的绿色环保清洗设备、无损检测诊断设备以及前沿的尺寸修复技术等, 彰显出济柴再制造中心卓越的再制造能力。

再制造需要先进的工艺流程。由于再制造使用的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型零件, 其损伤失效形式复杂多样, 残余应力、内部裂纹和疲劳层的存在导致寿命评估与服役周期复杂难测, 再制造还要在保持废旧零 (部) 件材质和形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采用高技术恢复原产品的尺寸标准、达到或超过原产品的性能指标、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同时也采用正规化、规模化的加工手段, 因此加工工艺更为复杂。

吴成武被誉为济柴再制造中心年轻的专家, 从事再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多年, 他向记者介绍了发动机再制造的主要工艺流程和产品分类。济柴对旧发动机进行再制造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恢复型再制造:即老旧的发动机按原型机标准再制造, 达到原新机的性能及排放标准;二是升级型再制造:即按现新机的标准进行再制造升级和改进, 达到现新机性能和排放标准;三是改装型再制造:即将旧机再制造改装为其他机型, 如将柴油发动机再制造为天然气机、双燃料机或重油机等其他机型, 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那么, 经过再制造的设备与大修过的设备有何本质的不同?济柴再制造中心提供的台架试验数据显示, 大修机燃油消耗率和机油消耗率均高于再制造机8~10%, 而功率则要比再制造机低10%。大修机使用寿命10000小时, 再制造机可相应承诺延长使用寿命至18000小时, 即使用寿命达到新机首次大修的使用寿命。根据多年来统计, 一台新柴油机60%负载率万小时耗柴油617.6吨, 平均万小时柴油费用=617.6吨*0.8万元/吨=494.08万元, 平均万小时机油费用=7.2吨*1.4万元/吨=10.08万元。而再制造机油耗则等同新机。

大修机油耗通常高于新机8~10%, 大修机万小时耗柴油=新机上浮8%=667t, 平均万小时柴油费=新机柴油费上浮8%=533.6万元,

平均万小时机油费=9吨*1.4万元/吨=12.6万元。由此可见, 正常生产一口井深4300米的钻井时, 再制造机可节约成本413.82万元-378.91万元=34.91万元。

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徐滨士院士介绍说,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再制造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基于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纳米表面技术和自动化表面技术, 这些先进的表面技术是国外再制造时所不曾采用的。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 成本只有新品的50%, 节能60%, 节材70%,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显著降低。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 可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 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性能标准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 而且在耐磨、耐蚀、抗疲劳等性能方面达到原型新品水平, 并最终确保再制造装备零部件的性能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新品, 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同与关注。

推广之难

“目前, 再制造设备来源及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还不够畅通;再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关管理制度亟需健全, 技术标准还不完善;再制造产业缺乏政策激励”刘志伟如是说。

事实上, 从事再制造产业绝非简单的投入可以做到。2011年, 济柴再制造中心投资6000余万元, 全面启动建设发动机再制造项目

2012年, 首台再制造发动机成功下线, 并完成了发动机从零件到部件再到整机的再制造。当年, 该中心与与徐滨士院士为首的院士团队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为再制造项目的研发方向与思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滨士认为, 发展再制造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对再制造认识高度不够, 观念尚未普及。再制造作为制造产品报废阶段高技术回收处理的新理念, 在我国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 再制造企业和消费者对再制造发展的世界背景认识不清, 缺乏大局观和危机意识。二是发展思路尚待清晰, 缺乏创新和规范管理。有些企业直接按制造模式进行再制造, 有些企业简单地将维修模式移植到再制造, 认为扩大规模就是再制造, 导致在指导实际生产过程中定位和目标不准确。同时, 有些企业简单认为制造的标准就是再制造标准, 没有充分认识到再制造对象和过程的复杂性, 导致大部分企业在旧件检测、再制造毛坯修复等关键环节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三是部分关键技术需要攻关和推广, 相关设备尚未实现产业化生产。目前大部分再制造试点企业主要采用换件法和尺寸修理法进行再制造, 导致再制造后产品非标件多, 用户认可程度低, 加工成本高, 旧件再制造率低。特别是缺乏废旧零部件质量检测和寿命评估技术, 影响了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缺乏先进的表面工程新技术, 大量磨损的关键零部件无法修复, 再制造产品的旧件再制造率低。

扶上马如何送一程 (下篇)

事实上, 我国对再制造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为实施好再制造“以旧换再”试点工作, 根据《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 近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组织制定了《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推广试点企业评审、管理、核查工作办法》和《再制造“以旧换再”产品编码规则》。这为进一步推动再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但是, 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再制造产业而言, 再制造还亟待政策的进一步呵护。“许多亟待更新升级的设备, 还面临着流通瓶颈。比如, 有些企业的旧设备想送到我们中心进行再制造, 但手续繁琐缺少支持的, 财务账也不好做。这种逆向物流缺乏财税政策的支持。”韩景伟说。

年轻的中国再制造产业

“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美国, 如果你建了汽车厂, 就要在周边建一个再制造工厂。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刘志伟介绍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产业较为成熟。仅美国的再制造商就有5万余家, 人们对再制造产品的使用已经深入人心。在售后维修领域, 再制造零部件占总数的90%以上, 对没有再制造厂的汽车企业, 大多数民众会拒绝购买使用他们的产品。20世纪30至40年代, 为了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 最早的再制造产业雏形在美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正式提出“再制造”。此后, 其它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目前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重要产业。

我国的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 是个只有“10多岁”的年轻产业。它落后美国近50年。徐滨士认为,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再制造业起步较晚。经过将近10年来的大力推广, 我国已进入到以国家目标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 再制造技术并不输于世界先进水平。

国内的再制造工业首先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发展。1994年,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转,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与英国Sandwell公司于1996年合资创办了济南复强动力优先公司, 专门从事重载汽车柴油发动机再制造。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德国大众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和标准。再制造发动机再保证与新机一样的性能、质量、售后服务和索赔条件, 并打上再制造产品的标记, 作为上海大众纯正配件, 已纳入上海大众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及维修服务网络。

我国在2002年2月出版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21世纪干部科技修养必备”一书中, 明确要求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 把再制造作为一个目标, 使产品的某些部件达到"再制造"的标准。目前, 再制造工程在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深入到再制造的生产实践中。“再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已经通过立项, 并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自2005年开始, 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建立了再制造市场的准入机制, 规范、管理再制造相关企业。自此, 我国再制造产业逐渐步入正轨。据了解,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启动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并选择长沙、张家港两地开展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前期工作。

而在技术层面, 再制造产业也正在不断完善。据业内人士介绍,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 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关键技术, 构建了废旧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 保证了再制造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注重企业需求与学科建设融合, 提升企业与实验室核心竞争力;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 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建设。

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

远远地望去, 一片荒芜的草地静静地从济柴再制造中心的车间延伸开去。“这是我们未来的新厂区, 届时, 就连许多油田的叩头机也可以在这里翻新了。”刘志伟颇为自豪地介绍说。

中国再制造产业是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据有关方面测算, 预计到2015年, 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报废量将到达100万台左右, 全国役龄10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将超过200万台, 废汽车约500万辆, 假若再制造比例为10%, 那么再制造的产值规模就可到达1000亿元。

在石油装备、船舶领域和工程机械等市场, 我国再制造需求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 在用的泥浆泵2000余台, 按每年10%进行再制造, 则再制造泥浆泵数量为200台。每台泵的再制造价按平均40万计, 则每年泥浆泵再制造市场达8000万元。

内燃机再制造也是一块“大蛋糕”。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发布的《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指出, 推动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促进内燃机工业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该计划提出到“十二五”末, 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内燃机再制造产品配套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计划提出, 到“十二五”末, 内燃机工业再制造生产能力、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全行业形成35万台各类内燃机整机再制造生产能力, 3万台以上规模的整机再制造企业6家到8家, 3万台以下规模的整机再制造企业6家以上;增压器、发电机、启动机、机油泵、燃油泵、水泵等关键零部件规模化配套企业30家以上。该计划还要求, 到“十二五”末, 建立一批乘用汽车、中重型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发电设备、船舶动力、石油机械、铁路机车等内燃机再制造示范工程。初步建立全行业旧件逆向物流体系, 一批核心企业建成旧件回收网络系统。再制造成形及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在行业内广泛使用, 内燃机再制造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行业实现年节约金属40万吨, 节能35万吨标准煤, 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 降低终端消费者使用成本100亿元。

再制造期“顶层细心”呵护

“再制造旧件来源及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再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关管理制度急需健全, 技术标准还不完善;再制造产业还缺乏政策激励。”刘志伟感慨地说。

在我国再制造发展的10多年内, 相关政策不断推动着再制造的发展, 特别是2010年5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 指导全国加快再制造的产业发展, 并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这对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去年以来, 国家对再制造产业的支持明显提速。去年8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明确提出将开展再制造“以旧换再”;9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首批两家“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1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

鼓励和发展再制造产业时不我待。徐滨士认为, 再制造工程以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特色, 以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核心, 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特点。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 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 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 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 并为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大力开展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把再制造产业扶上马还须送一程。业内人士认为, 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再制造作为新的理念还没有被消费者及社会广泛认同, 应当从扩大再制造应用领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规范旧件回收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着手, 加强法规建设, 强化政策引导, 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再制造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实现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再认识 篇3

一、重视物理概念引入的具体方法

1.借助实验方法引入

通过实验的手段将概念特征描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从而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物理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更好地得到体现。在课堂实践中,借助物理实验的方法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总结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获取对物理概念的认知。

2.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引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积累大量关于物理的生活经验,但大都不加以思考。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基础,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共性的总结,提出新物理概念,使学生更易感到新概念的亲切,觉得物理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身边。要想实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可以自主领会物理概念,加强直观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尽量做好有关演示实验,同时还要联系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做深入分析,善于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3.借助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

一般来说,已学过的规律、概念与新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抓紧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以现有知识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逻辑性的开展,自然而然地将新概念引申出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学生本就已经建立了较多的物理概念,大脑中也存了较多的物理感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利用学生大脑中现有的认识结构,引导其将新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重新建立新概念,最终达到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借助学生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物理概念,实现概念同化。

二、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具体做法

1.精准理解物理概念内涵

物理概念的内涵即指概念所反映出来的物理过程、现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例如“电场强度”“电容”以及“密度”等物理概念。如果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内涵,那么学生就无法掌握物理概念,无法掌握物理知识,教材中所体现的重点概念本就是关键性概念,这也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通过直观的表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才能掌握物理概念,相反要想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就必须使其精准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2.明确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每个物理概念都有其存在的范围及使用条件,每个物理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其他概念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中,对于概念的讲述,如若不能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扩展认知,不能分析他与其他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势必会存在对概念理解的片面性,继而无法正确地掌握、运用概念,阻碍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形成。比如说,学生容易将“压力”及“重力”“温度”与“热量”等概念搞混,这就是因为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两者概念的内涵,缺乏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比、解析,确定概念界限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对概念清晰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物理概念

新课程标准提倡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作为依据,揭示物理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际,并了解到物理概念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学以致用”本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将物理概念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引导学生掌握物理概念,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概念的亲切感,使学生形成精准、清晰的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只有依据基本的教学规律,严格按照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实验、生活、经验以及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概念教学,解决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才能使物理概念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物理概念属于整个物理学知识的重点,是学习物理其他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是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物理概念教学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必须联系实际,利用生活经验,让学生自我领会。必须根据教材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导数教学中的函数概念再教学 篇4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和学习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几乎贯穿了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教学大纲中也对“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前几年有很大的侧重, 使其成为高考每年必考的内容, 虽然近两年浙江省调整为IB模块选考内容, 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考查, 都占有很大的分值. 正因为它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因此成为高中数学解题的必备工具和要素. 导数与函数有着莫大的关联, 导数的教学又要在函数之后, 因此可以认为函数是理解导数的基础, 没有函数就不可能理解导数; 反过来, 导数的教学又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函数的理解和认识, 使我们对函数的理解能够得到升华, 也更有利于导数的学习, 这在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二、导数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

导数, 即导函数, 它的引出和定义始终贯穿着函数思想,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要看一下高中数学中对导数的定义. 我们首先定义一个函数y = f ( x) 在点x0处可导, 且x0处有唯一的导数f ( x0) , 然后定义函数y = f ( x) 在开区间 ( a, b) 内可导, 因而对于开区间 ( a, b) 内每一个确定的值,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f ( x0) . 根据函数定义, 在开区间 ( a, b) 内就构成了一个新函数, 这个新函数就是导数. 此处提到了根据函数的定义, 那么函数的定义或者说函数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这样, 在教授导数的定义的时候, 会不自觉地引出函数的概念.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种对应关系, 是从非空数集A到实数集B的对应. 精确地说, 设X是一个非空集合, Y是非空数集, f是个对应法则, 若对X中的每个x, 按对应法则f, 使Y中存在唯一的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 就称对应法则f是X上的一个函数, 记作y = f ( x) , 称X为函数f ( x) 的定义域, 集合{ y| y = f ( x) , x∈R} 为其值域 ( 值域是Y的子集) , x叫作自变量, y叫作因变量, 习惯上也说y是x的函数. 对应法则和定义域是函数的两个要素.

由于函数的学习在高中阶段要远早于导数, 因此这样旧话重提, 不但是一种对函数概念简单的复习, 而且结合着导数的定义, 我们对函数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 因为学习函数的时候, 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函数的定义域局限于一个集合里面, 定义域中的任意数都对应着它的唯一值, 而没有想到过, 当将定义域缩小到某一个连续可导的区间时, 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函数, 而且这个全新的函数拥有函数的一切特性, 也遵循着一一对应的法则. 通过这种定义层面的对比与教学, 我们在导数的教学过程之中就实现了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

三、导数教学中对函数性质的再教学

1. 导数与函数的图像

导数在物理上有着应用价值, 在几何上同样有意义: 函数y = f ( x) 在点x0处的导数f ( x0) , 就是曲线y = f ( x) 在点P ( x0, f ( x0) ) 处的切线的斜率k, 即: k = tanα = f ( x0) , 相应的切线方程为y - y0= f ( x0) ( x - x0) . 这就将导数与函数的图像联系了起来, 导数在有关函数图像解题上的运用, 既丰富了函数的解题方法, 也深化了我们对导数与函数相互关系的理解.

2.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用导数来确定函数的增减区间相对于学习函数单调性时所采用的定义法和图形法, 更为直接, 更为简便, 导数的引入, 使函数的单调性在另一个层面得到了体现, 也为我们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提供了一个更加快捷的途径, 也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也称为函数的增减性. 通常的在某个区间 ( a, b) 内, 如果f ' ( x) > 0, 那么函数y = f (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 如果f ' ( x) < 0, 那么函数y = f (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 如果在某个区间内恒有f' ( x) = 0, 则f ( x) 是常数函数. 一般地, 求解可导函数y =f ( x) 的单调区间, 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 1) 确定函数y =f ( x) 的定义域; ( 2) 求导数y' = f' ( x) ; ( 3) 解不等式f' ( x) > 0,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 ( 4) 解不等式f' ( x) < 0,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3.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

函数的极值, 即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 通常对应着函数图像的对称轴. 在导数引入之前的求解之中, 一般是首先确定函数的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函数的极值. 导数引入之后, 函数极值的求解被很大地简化, 一般步骤是: ( 1) 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 2) 求导数; ( 3) 在定义域内求出所有的驻点与导数不存在的点, 即求方程的所有实根; ( 4) 检查在驻点左右的符号, 如果左正右负, 那么f (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 如果左负右正, 那么f (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将函数极值的求解归结到导数的求算, 利用的是在函数的图像中, 极大值与极小值处切线的斜率为0. 这一点实现了函数性质与导数几何意义的完美对接. 通常情况下, 利用导数求解函数的极值通常与不等式和取值范围联系在一起, 使求解过程变得比较复杂.

四、结束语

上一篇:史前文化下一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