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复述训练论文

2025-01-16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论文(共11篇)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论文 篇1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二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对复述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交际手段的语言表达, 与思维能力关系紧密。言语能促进人的思维和思维品质的发展。而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种行为。复述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是富有创造性的。复述的过程中, 需要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思维参与其中, 使学生的多种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思维与语言表达,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那么, 怎样可让两者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呢?

一、借助直观的重复性复述, 加强形象思维训练

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 思维训练可从形象思维开始。形象思维是靠具体直观的实象进行思维的过程。借助实象复述是利用图片、简笔画、录像、简单表演等手段将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1. 提供图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夏天的一段, 我们可用繁茂的树林、浓浓的晨雾、初升的太阳、鲜艳的野花四幅图片组合在一起, 将课文描述的景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记忆, 进行完整连贯的复述。

2. 进行表演

在复述《金色的草地》一课有关蒲公英变色的秘密一段时, 可让学生回家先制作简单的花瓣。在课堂上, 用手指套上花瓣边表演边复述:“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 它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 它是绿色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求同思维、联想思维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连贯表达的能力。在中段年级进行这样的训练非常必要, 它既有助于思维训练, 又利于养成学生敢于开口的良好习惯。

二、凭借提纲式的概要复述, 培养概括能力

借助问题、关键词为提纲进行复述, 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概括能力。

1. 问题复述

我们可以将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 再要求学生按顺序逐个回答, 然后把所有答语串起来形成一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的复述。其思维具有非常明显的逻辑程序。对于学习、表达较困难的学生, 可以在优秀学生复述的基础上进行, 先从优秀学生的每个问题的答语中找出适当的关键词, 写在黑板上, 再让他们连接起来, 构成对原文的复述。

2. 关键词复述

有些文章, 我们可以找出能串联全文的关键词作为复述的提纲, 如表示时间、地点、心情变化等词语, 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 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通过阅读找出表示时间的两个词句“战争开始的时侯”“住了四年”。学生根据这两个关键点, 很轻松就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清楚:“战争开始的时候, 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 四年后, 他却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才找到木匣。”作为概括性复述, 还得要求学生, 每个关键词说的话不能过长, 逐步训练概括能力。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 在复述时, 可先请中下学生逐个关键词进行复述, 然后由优秀学生串联起来复述, 最后再由中下学生进行模仿串联。

三、运用上序列词的总结复述, 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小学生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 抓到一点是一点, 不善于从若干个相关联的信息中提取最本质的元素。他们倾听、吸取同伴经验的意识不强, 不善于集合众人之所长来完善自己。这是因为他们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用上序列词的总结性复述就是用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最后等能使表达更具条理性的序列词语, 对课堂上产生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总结, 以增强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促使学生主动去梳理信息, 并逐步学习养成从不同的角度起步思考问题的习惯, 使思维活动更具广度与深度更具系统性。

1. 在多元感悟时总结

如《画杨桃》一课中, 在揭示文章主题思想时, 我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老师和父亲的话中受到什么启发?在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一般会涉及到以下三点:一要实是求是, 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三是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亲自去看一看。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非常好, 通过添加序列词的复述, 让学生更注意倾听, 并吸取同伴经验, 可以使自己的回答更加全面丰富。

2. 在规律揭示时总结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中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 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大家的“发现”进行归纳, 并分析出要点, 再让学生用上序列词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形成一段连贯通顺的总结语:“我有以下四个发现:第一,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第二, 要读读句子, 再选择正确的意思;第三, 可以把几种意思分别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看看谁最通顺;第四, 还可以用排除法, 把不正确的意思先排除掉。”

这样通过有条理性的概要复述来进行总结, 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 分析问题, 使自己的思维得到训练。要注意的是, 这样的总结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是各种思维方法的渗透。在操作的时候,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可帮助复述的关键词语还是必不可少的。

四、采用添加的改造性复述, 全面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添加复述让学生在口述原有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理解, 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语言材料, 使原句意思不变, 表达更加具体, 内容更加丰富。

1. 按课文内容添加

如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果园机器人》第三自然段的复述, 围绕麻烦一词以“……,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的句式复述课文内容。第一个学生只要求说一句完整话, 接下来的学生在前一同学复述的基础上不断添加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组成通顺连贯的句子进行复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呈现如下:

生A:果园机器人会停电, 会饿倒,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B: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停止工作,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C:因为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罢工, 又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果园里走来走去,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D:虽然有了果园机器人, 果农们不用再为忙不过来而发愁了, 但是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罢工, 又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果园里走来走去,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复述以倾听为基本, 通过继承与添加, 使自己的语言不断丰富;关联词的应用使表述显得条理清晰, 更具逻辑性。这样的复述训练, 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且在存同求异的表达中提高自己。在操作中, 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 适当可以看着课文进行复述, 但不能照着原文读;其次,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什么时机复述也要有所考虑, 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交替出现,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对于较差的学生, 可只要求复述原话, 这样能更好地面向全体,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2. 想象添加

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材上有一学习提示:“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的回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谴责小村庄的人们乱砍乱伐;二是可惜那么美丽的村庄被毁了;三是告诫人们不可以这样做;四是呼吁人们要保护树木, 要爱护环境、保护家园。这些回答综合起来内容丰富全面, 但作为学生个体来说, 每个回答都显单薄。我们可以采用添加复述让学生在前一同学说话的基础上, 添加自己的想法, 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刚开始这样的训练, 我们可以把前一同学语言材料的关键词列在黑板上, 帮助后一同学更好地复述出前一同学的语言, 顺利进行添加复述。

在思维中, 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语言材料, 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 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的复述对中年级学生来说, 有助于语感的训练, 可以训练语言的张力。这个复述过程是学生应用词语、修辞、句式等的过程, 是对语言的感知、体味、消化、理解、筛选、概括、归纳、表达的过程, 需要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因此, 对于思维品质的综合提升有更大的帮助。

各种思维能力在不同复述训练中互有交叉点、各有侧重, 并非截然分开。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训练侧重点, 设计不同形式及操作方法进行复述训练, 不仅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 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理想手段之一, 它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论文 篇2

小语教材中所选的出色文学作品,让学生熟读成诵,充实语言库存,复述时语言的丰富性便水到渠成。复述前,闭上眼睛听一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课文中的锦言佳句,精彩部分,鲜活人物在头脑中一一闪现;有目的出示幻灯图片,仔细观察每一组图画,依据板书,将课文中精彩的一幕幕与之一一对应;教师根据图画、板书提纲示范讲“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根据以上提供回忆的线索,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

教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理清文本思路,层层递进,这样的复述训练才有法,才有效。对于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课文,教师指导时要强调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复述,加强语言积累。

可以用循序渐进的策略,从少到多,积少成多地记忆,先复述一部分,再渐次增加;也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回忆,学生详细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复述的过程;还可以用图画、课文提纲、板书的形式提供复述线索等。

二、关键词引领,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复述

关键词引领,为学生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借助这根拐杖,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时,学生理解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后,抓关键词“塌下、露出、震裂、燃烧、围困、挣扎”让学生结合课文简要地讲一讲灾难的过程。

这样的简要复述训练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词语,积累了词汇。当学生在读悟中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让学生借助课题、板书、课件来讲故事,尽量用上书上的好词好句,如能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更好。

这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插图或自画连环画配字引导学生复述

许多课文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配上的插图,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学生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比较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情节画连环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

如教完课文《七颗钻石》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画几幅连环画,实在不会画的同学就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三幅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对照插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二天,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连环画放在投影仪下,对照自己画的连环画讲故事。

有的学生甚至画了七、八幅图,配上了课文中没有的语言。这充分说明学生已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听着学生生动的复述,我想对于指导学生复述童话故事,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是再恰当不过的方法啦!

四、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引导学生复述

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时,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大地欣欣向荣,人民欢歌笑语”、“水神与火神打架”、“女娲炼石补天”三个片段。

教学时,我依次播放三个片段,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

当学生能生动地讲述三个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三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五、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复述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理清复述思路,列出复述提纲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极好的形式。如在教《争吵》一文时,先帮助学生归纳熊猫说话的思路:先说我们为什么争吵,再说我们怎样和好,最后说爸爸告诉我什么,我明白什么。同时板书这一提纲,大面积进行模仿复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说话复述,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

六、改编原有文体,复述多种可能

每篇文章的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是作者的意识与感情的结晶与沉淀,让学生们学习、阅读及理解那些文章,其最主要目的在使他们能够和作者达到心灵和文本间的交流及沟通,去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寄托,并掌握其独特的写作方式,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利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因而,若想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课文复述的效率,就需要让他们能够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已有的这些文章来认识经验,以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库存来对课文的文体做出改变,运用自身熟练地方式把那些曾学过的文章生动的、想象的再现出来,例如,把“通过讲解员的身份来讲解的文章”改编成为“通过讲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或者直接改编成一个故事等等文体转化的方式来复述及再现文章的感情与内容。

七、续编课文以引导学生复述

有些课文的结尾,读后给人遐想无穷。教学这样的课文之后,我启发学生设想几种不同的、同时又符合原文事件发展的情节。如第五册《小摄影师》这一课,小男孩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他是多么懊悔啊!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我先提出“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让他们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根据。大多数学生认为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3

一、复述教学的定义

复述教学是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运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过程。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度,因而在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颇受重视。

二、复述教学的策略研究

复述教学的合理开展,离不开好的教学策略的支持,良好地开展复述教学有很多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大致可以贯彻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

1.课前

课前指的是正式讲课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长,但是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应用,为课文的正式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前准备一般采取学生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按照顺序让每个学生都有登上讲台讲故事的机会,学生所讲的故事最好与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有相应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烘托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主题,降低之后进行正式学习的难度。

比如三年级下册有这么一篇文章叫《妈妈的葡萄》,讲述了狐狸妈妈在给小狐狸摘葡萄回来的路上被猎人捉去,而小狐狸终于在几年后吃到了妈妈留下来的长大了的葡萄的感人故事。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前,可以让学生上台讲一下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比如对母亲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这样,既能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2.课中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可以在传统的教学中穿插复述教学,这样便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相对于课前,这个时间段内复述教学的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如果运用得当,效果也会更加突出。这里简单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表演。小学生灵活好动,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因而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时候更喜欢灵动的方式。在目前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个小学生依次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朗读,一人一自然段或者一小节,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是却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为了改善这种相对枯燥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贯彻复述教学的方针,采用情景表演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在教授《三打白骨精》时,由于小学生们大多看过西游记题材的动画片,对孙悟空非常崇拜,因而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即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后,选取有兴趣的同学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形象,允许他们在不脱离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再现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他们在娱乐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

(2)留白续编。小学课文相对比较简单,每篇文章都会有特定的着重点,同时还留有很多留白,因而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空间。

如《郑和下西洋》这篇文章,虽然讲述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但是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去了什么国家、碰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等,在文中均未阐述。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专门拿出一部分时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回答这些问题。

3.课后

上完课并不代表课文的学习就结束了,采用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推动学生的进步也十分关键。

小学课文中有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叫《小珊迪》,讲述的是小珊迪即便受伤依旧要实现承诺的故事,表现出了小珊迪良好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理清故事脉络,然后在学完这个故事后,再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在放学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学会分享,还能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重视复述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具体的学生特点,灵活转变教学方法,把控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寻适合复述教学策略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论文 篇4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复述,必要性,量变,因材施教

复述是小学低年级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 也是低年级的一种口头作文训练。复述能考查孩子掌握课文的程度, 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由于训练效果不够显著, 渐渐地被低年级课堂所淡化, 所以我们呼唤复述训练的回归。

一、复述的界定

复述就是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课文, 听过的故事, 看过的电影、电视的内容, 课文中的插图等, 按照一定的要求具体地讲述出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 (1—2年级) “口语交际”3.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 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 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为了落实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 教材的每个练习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部分课文也渗透了复述的要求。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复述的必要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复述的质量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为被动的复述模式占主导。学习遵循着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规律, 低年级的学生由学拼音字母、音节、识字、儿歌、短片段到小故事, 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学生由一字一句的背诵过渡到大概的复述,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 开始大多数的复述更接近于背诵, 偶尔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复述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复述的灵活性也在提高, 为高年级的更高层次复述打下基础。

三、复述的回归策略

1.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召唤下, 近来全国掀起了一股大语文学习的热潮, 强调大量阅读、多读经典、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把学生置于一个语言环境中, 久而久之便会受到感染, 其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小学低年级带领学生走进三百千、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中外名著, 通过各种形式鼓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读读背背好词美句, 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在一遍又一遍的语言熏陶中种下学生说的萌芽, 为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2.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以前每次要求学生复述时总是显得虎头蛇尾。总有一两个学生积极举手, 踊跃发言, 之后便是鸦雀无声, 课堂分外寂静。我一时也找不出症结所在, 偶尔有一次在语文杂志上看到一篇教学反思《磨刀不误砍柴工》, 终于找到了答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我们发现没有学生愿意接受这个高难度的挑战——复述时, 便草草请个别学生发言, 有时不等学生说完就自己抢着说了, 更有甚者看见经常冷场, 干脆省去了这一教学环节。教材的编排每一内容都有它的训练点, 都反应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扎扎实实地对其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所以为了让学生进入到复述的状态, 尤其是学习能力不强的小学生, 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准备时间和耐心, 让这些小树苗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3. 由易到难, 因材施教

为了引导学生复述训练, 我们应慎重地选择内容。复述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 文质兼美, 富于儿童情趣, 最适合相应年龄段的小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来自课外读物, 如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名人童年的故事、幽默故事、笑话等。

根据内容的特点, 选择复述的形式。对于人物性格鲜明、对白较多的童话故事, 便可以采用分角色复述的方法。如《北风和小鱼》, 我们可以采用分角色复述的方法。本文有两个角色:北风、小鱼。老师可以专门安排一部分学生旁白, 交代语言, 一部分学生做北风, 另一部分学生做小鱼。引导学生复述出北风的得意洋洋和嚣张跋扈、小鱼的勇敢可爱。又如《会走路的树》讲了小鸟先后与驯鹿爸爸和小驯鹿相遇与相处的事。在结尾时:小驯鹿让小鸟停在它金色的角上, 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当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 再见到鹿爸爸, 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给了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启发学生对后来发生的故事进行复述。这种续编的创造性复述,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论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实施 篇5

复述,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语文训练,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贯穿始终,如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中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如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口语交际”中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再如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口语交际”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从《课标》的这些要求来看,复述主要出现在“口语交际”、“阅读”板块中,它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采集、记忆、加工、运用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习惯、敏锐的语感,以及正确的思想。

在本文中,“复述”指的是对文本的复述,具体来说是学生在理解、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用已有的语言材料、言语形式按一定的要求,通过口头语言把文本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不是背诵原文。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好复述,培养学生扎实、灵活的复述能力,而这项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掌握熟悉复述的要求、掌握其方法,通过复述将书面语言内化,并记忆其中的重点词句,习得其言语表达形式等,最终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服务。因为复述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所以它能有效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熟知程度,让教师能及时得到反馈,为下一步教学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复述训练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度不高,在当前课堂中,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多数时间,教师安排训练学生复述的机会少、时间短,于是这个教学流程在常态课中被教师压缩精简、甚至弃而不用,最终导致了复述的形式化,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子,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逐渐养成。而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使得“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变成空谈。

复述能为学生搭建学习、运用文本之间的桥梁。扎实培养好学生此项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文章的表达方式、技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环节,复述其实不是单调无味的枯燥任务,而是能够像和阅读一样充满多姿多彩的魅力。可在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复述的确被抽象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机械处理,加上教师使用的手法也较简单,复述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这些问题主要体现

在:

1、对用于复述的文本材料不加选择。对学生来说,他们眼下所学的课文中,有的篇幅长内容多,有的结构复杂,有的句式纷繁,有的语言生涩,如果不考虑实际学情和年段学习要求,教师就按照主观臆断简单判断,不能有机选取其中的内容,整个儿的就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复述,无疑是平白增加了难度,打击了学生们宝贵的积极性。这样,复述的作用不仅体现不出来,还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2、对学生复述质量的期待值过高。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复述作为贯穿小学六年的综合性训练,自然是循序渐进式的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此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学生磕磕碰碰中成长起来的,每个学生学情不同,掌握也是快慢不一的。如果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复述内容已经是学过的了,给学生几分钟准备就行了,那对学生来说完全就是匆忙上阵,难以应对了,这样的结果无外乎教师恼火,学生受罪。

3、对学生复述缺少方法的指导。课堂上常见教师布置复述任务,难见教师解释要求、传授方法。如果是在低中年级,恐怕不少学生对复述是什么都摸不清,此种情况,谈何效果?语文教学、学习的复杂性体现在同一个任务在不同学段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课标》内容来看,复述就是如此。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根据要求给学生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那复述环节就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连贯性。

4、对复述环节的整体把握有所欠缺。如果一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整体,那么,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复述环节就是一个小整体。我们不能把它弄得虎头蛇尾甚至是有头无尾。例如有的教师在学生复述过程中难以忍受他的断断续续,就急匆匆、火冒冒地直接给他补充,有时听不惯学生复述时不断的“嗯”、“呃”,直接打断阻止甚至批评呵斥,还有的在复述结束后,直接进入下个环节教学而没有对刚才的复述点评、指导。这样草率收尾,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复述时间。

5、复述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课改一直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到了主体位置,可是在复述过程中,这一切又回到了“解放前”:教师布置复述任务,学生准备复述,教师点名复述,学生“被复述”,教师宣布复述结束。学生又一次成了听话的小羊羔,话语权重新落到教师手里。不仅如此,连最起码的思考过程也在教师发号施令中被无声无息地蒸发了。于是,学生在按部就班中死板地重复课文内容,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积累、再运用则毫无接触。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就可避免无效复述,进而让复述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扎实的语文综合训练项目。

1、有的放矢,选择合适的复述题材。

每一次复述都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那么,所学课文的特点就是“的”。例如课文中刻画人物语言的内容丰富、生动,那么复述训练就着重说好人物语言。再如描写景色的句子精彩纷呈,那着重点就落在好词好句上。一段时间训练下来,学生所得就很丰富了。总之,复述的目的最好贴近教学目的,复述的题材最好能够吻合文章特点,尽量避免训练过程游离课堂教学中心。

2、因材施教,分层设置复述要求。

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状态、能力的差异,教师必须要正视。“因材施教”是体现教师智慧、展现教学风采的最好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学有所得的必要条件。复述训练的要求最好能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根据整理出来的标题式提纲复述;根据提纲和关键词句进行复述;去掉关键词句进行填空式复述。教师可以利用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辅助进行训练,同时辅以争星、评优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3、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完成复述。

复述方法并非就只能用在此项活动中。复述作为综合性语文活动,其方法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如阅读过程中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如听别人说话后能准确扼要地转述等。因此,方法的传授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复述有哪些方法需要让学生掌握呢?首先让学生明白必须要熟读文本,“熟读”是对文本的反复朗读、正确理解,能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其次要把握写作顺序,如叙事性文章可以抓住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人物出场顺序等,如写景类文章可以抓住地点转换、季节更替等,如议论文可以抓住作者提出的论点(道理)、证明论点的正反论据(事例)、论证的关键句子(分析道理的内容);再者要牢记重点词句,最好是能够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词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排比句等。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教师还可引导他们看清、用好书上的插图,以此形象化图示为台阶,逐步熟悉复述。

4、谋篇布局,以学生为主体,精心预设复述过程。

上文说过,应当把复述当成一个既依附于课堂教学又可抽取出来的教学整体来看。因此,我们要设置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满怀期待的、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复述情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由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复述内容,对于复述方法的传授,可以是教师“因地制宜”引导讲解,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必须要说,哪些内容需要删掉,当然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造方法、体验过程。另外,对复述结果要及时评价反馈,最好能让学生自评自议,达到“好的地方大家学,错的地方大家改”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在紧要处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每一次复述中有所得,有所思。

此外,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复述的形式,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软环境。

根据文章特点,有的可让学生详细地复述。学生在练习时尽量用上文中的语言,旨在锻炼记忆力、掌握书中的语句、培养准确的表达方式,还可以起到复习课文的效果。

而有的文章则需让学生概括地复述。我们知道,课本中的文章在结构的安排、内容的组织上都很精妙,让学生感受、学习都大有益处,这种复述方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

有些文章则可让学生想象性复述。这种复述主要是让学生填补文章中的“留白”,把作者言而未尽之处首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加以想象,进而用语言表达出来。它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可以说是对文章的再创作。教师可以在学生联系之后安排小练笔,把说过的内容写下来,达到进一步锤炼语言的目的。

另外有些文章可以让学生这样复述:改变人称,如《珍珠鸟》一文,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珍珠鸟的语气来改变课文叙述方式来进行复述;改变体裁,如将《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诗歌改成散文的形式来复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吃透文本练习表达,也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语言魅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视复述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篇6

【关键词】现状分析结合文本注意事项

复述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形成良好的语感等。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复述,怕学生说不好而耽误教学时间;有的虽然安排了,但缺乏复述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学生复述不得法,效果差;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能把课文内容像背诵似的叙述出来就行了,结果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死读书,智力得不到发展。

一、小学语文复述训练重要性分析

实际上,由于长期忽视复述训练,所以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重讲轻练”“重读轻说”的弊端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复述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复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复述既要重视课文内容,又不是完全重复原来的语句,这就要求对课文有一个消化、理解、记忆的过程,促使他们细致地阅读课文。

其次,复述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儿童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读、说的机会,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并加以严格的训练,同时逐步引导他们由“说话”发展到“写话”,向书面语言过渡。其中,复述训练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在复述时,要教会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句进行适当取舍,适当改变,这无形当中也就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语言基础。

二、复述训练要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

一般情况下,复述按范围分,有复述段落、复述全文和复述片断3种;按形式分,有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2种;按要求分,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3种。无论进行哪种复述训练都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依据情节发展进行复述

有些课文的结尾,读后给人遐想无穷。教学这样的课文之后,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设想几种不同的、同时又符合原文事件发展的情节。如《小摄影师)这一课,小男孩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他是多么懊悔啊!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我们可先提出“小男孩会再来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让他们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根据。这种以发展情节为主的复述,实际上就是续说故事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改变文章顺序进行复述

这是打破原文叙述顺序,重新改组课文结构的复述,即把顺叙的改为倒叙,把倒叙的改为顺叙,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好方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若不按原文的写法,先交代事情的结果,再说事情的开始、经过,应怎样叙述?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这样复述,可以使学生更真切地想象到当时的情景,认识邱少云自我牺牲精神的意义。

(三)抓住一个侧面进行复述

有的课文因内容所需,在多线索中侧重于一条线索来进行描写。引导学生复述另外的线索,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想象力。如《穷人》一课主要通过渔夫的妻子桑娜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来形象说明主题的;而对渔夫的形象,作者则用侧面描写(主要是从天气和桑螂的心理活动来描写)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让学生想象渔夫在海上的情形。风暴有多大?浪有多高?渔夫的小船怎样?渔夫是怎样想的?他是怎样死里逃生的?然后自拟题目进行复述。通过复述,学生认识到:渔夫是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

当然,复述还有很多种训练的方法。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复述形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复述过程,才能使学生会复述、爱复述,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复述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复述要从自然段开始,然后过渡到意义段,最后才是全篇,逐步提高难度。在进行复述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朗读。因为阅读和朗读训练,能使学生理解和熟记课文内容,抓住重点,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样学生在复述时,才能有选择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提高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要注意复述方法的选择。复述课文,就是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因此,指导复述一般要抓两条:一是指导学生抓课文脉络,掌握要点,理清课文层次;二是指导学生抓重要词句,积累典范语言。

第三,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及时进行评价。学生复述后,教师要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纠正错误。这种信息反馈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也可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也可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这种交往。这样做,被评价的学生得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参与评价的学生, 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培養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也很重要。因此,还要让学生围绕“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前后连贯”的要求进行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复述水平。

总之,指导复述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好,我们不仅要从课文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主要的是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训练,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慧.开放性课堂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管理,2002(3).

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策略探寻 篇7

然而遗憾的是, 复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并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亲睐, 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如何将复述教学落到实处呢?结合以下课例, 笔者尝试对复述教学略谈一二。

一、在分享中培植复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维持学生的复述热情, 让学生喜欢复述, 积极主动地复述, 对培养学生复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片段回放:卧薪尝胆】

师: (课件出示:古代兵器———“钺”) 认识吗?这是古时候打仗用的兵器。在战场上, 谁拿着“钺”, 谁就是指挥官。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代, 有这样权力的被称为“王”。今天, 我们要学一个关于两个王的故事, 叫——— (指板书)

生 (齐) :卧薪尝胆。

师:在《卧薪尝胆》中有两个“王”, 一个是? (板书:夫差) 另一个“王”是?

师:想听这个故事吗?你们平时是怎么听别人讲故事的呀?

生:我喜欢坐在桌边, 双臂趴在桌上听。

生:我眼睛都紧紧盯着讲故事的人, 听故事的时候, 我最专心了。

师:看来,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不妨先讲讲这个故事, 就请大家用自己最享受的姿态来听吧。

师: (讲述《卧薪尝胆》) 今天我们就学习讲讲这个故事, 更希望大家以享受的姿态来听别人讲故事。

授课伊始, 师生间轻松的对话, 一下勾起了孩子们对故事的向往。教师娓娓道来讲故事, 维持与呵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课文, 为复述课文注入情趣;“以享受的姿态听故事”, 更让老师示范性的课文复述目标明确, 触动学生本能的需求, 从而引起阅读的期待, 他们对课文复述的兴致将不言而喻。

二、在互动中渗透复述要求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期。他们需要在“操习”他人的语言中模仿、迁移, 习得自己的语言。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在复述训练中模仿、迁移、创造, 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针对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 不妨这样做。

【片段回放:卧薪尝胆】

师:故事学完了, 让我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来讲讲吧!

(老师请5位同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 你们就是想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孩子, 希望他们讲得怎么样?

生:我想听生动的故事。

生:我喜欢别人讲故事时加上动作。

生:故事一定要讲得流畅, 生动, 让人听得明白, 受感动。

师 (对讲故事的同学) :大家的要求你们要努力做到哦!你们几位对在座的听众有什么要求吗?

生:我希望坐在下面的同学要安静地听故事。

生:我讲故事时, 不要随意打断我的讲述。

师:别人讲得精彩之处, 可以报以热烈的掌声。看看谁赢得的掌声最多!

5位同学根据提示分5段复述故事。

师:同学们, 第一轮讲述结束了, 你最喜欢谁的讲述?引导学生评价。

这节课妙在以讲故事、听故事的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复述前对学生的复述要求, 对听众的倾听要求, 在学生的互动中逐渐清晰、明朗;复述后同学的互评中又巧妙地凸显复述的要求, 这些都无需老师越俎代庖。老师的点拨之语中融入的对学生的关怀, 人文素养方面的, 讲述技巧方面的, 真的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在诵读中积累复述语言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小语教材中所选的优秀文学作品, 让学生熟读成诵, 充实语言库存, 复述时语言的丰富性便水到渠成。

【教学片段:三借芭蕉扇】

1.复述前, 闭上眼睛听一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让课文中的锦言佳句, 精彩部分, 鲜活人物在头脑中一一闪现;

2.有目的出示幻灯图片, 仔细观察每一组图画, 依据板书, 将课文中精彩的一幕幕与之一一对应;

3.教师根据图画、板书提纲示范讲“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要求学生边听边记;

4.根据以上提供回忆的线索, 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

教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理清文本思路, 层层递进, 这样的复述训练才有法, 才有效。对于这类篇幅较长, 结构复杂的课文, 教者指导时要强调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复述, 加强语言积累。可以用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少到多, 积少成多地记忆, 先复述一部分, 再渐次增加;也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回忆, 学生详细回答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复述的过程;还可以用图画、课文提纲、板书的形式提供复述线索等。

四、在编演中活用复述材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对于那些物鲜明、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的文章, 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等, 还可以结合表演开展复述教学。

【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一) 简单复述, 内化语言

1.引导讨论, 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 简要复述。

2.总结课文, 交流课外搜集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其人其事, 加深对人物认识。

(二) 重组信息, 创编剧本

1.学习本单元剧本范例《公仪休拒收礼物》, 以大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以课文为素材, 根据课内外探究所得, 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编写课本剧。写后师生讨论, 评议, 修改。

2.布置各组课外任务: (1) 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 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 (2)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3) 设计演出服, 准备道具;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 课余时间排演。

(三) 表演入境, 求活求趣

表演前, 组织讨论, 细心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等表演细节, 以便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演完后, 根据各组表现, 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

孩子天生就是表演家, “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曹禺语) 。”结合表演复述课文, 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 又进一步拓展了复述课文的教学方式, 说一说, 演一演, 评一评, 学生喜不自禁, 小舞台上常有大发挥。这样的复述内容是丰润的, 能力训练是鲜活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复述策略 篇8

一、清晰每个学段的复述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每个学段的复述要求:第一学段 (1~2年级) 要让学生做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 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 (3~4年级) 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 (5~6年级) 则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复述侧重的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 详见中、高年级课文复述要求表:

从这个表中, 我们不难看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复述要求更多的是“朗读课文, 讲讲这个故事”;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 复述要求就是“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中年级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复述, 这是一种详细复述, 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并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神情 (必要时可以加上动作) , 教师可用提示性的语言, 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还可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课文插图后详细复述, 使学习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

高年级的复述, 更多的是采用简要复述, 这种复述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叙述, 并能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组织起来表达主要内容。

二、了解常用的复述策略

(1)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复述。复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文中的一些优美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时, 可以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拎”出来, 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后, 边看边想, 词扩句, 句串段, 段连篇, 逐步扩展。

2012年10月14日, 江苏省高淳县阳江小学承办了南京市小学语文“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联片研训活动。黄云龙老师执教的《天火之谜》, 目标是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黄老师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这一自然段, 先写 () 接着写 () 最后写 () 。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扩充, 从而达到复述的目的。

(2) 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复述。课文插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复述, 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学生根据优美的画面, 很容易就将课文的大概内容说出来了,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效果则会更加明显。例如三 (上) 中的《三袋麦子》一文, 讲的是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之后发生在这三个动物身上的故事。书中刚好有三幅图, 画的分别是土地爷爷和小猪、小牛、小猴在一起发生的事情, 在复述的时候, 如果能够利用好插图, 学生复述起来就感觉容易多了。

(3) 设计表格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对于情节比较复杂的内容,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 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该表格, 随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复述, 设计表格能够有利于学生在复述时理清自己的思路。例如四 (上) 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 为了能让学生复述好, 可以先设计一张问题表格, 让学生用上文中的关键词语将表格填写完成, 然后根据所填的关键词语进行复述。

(4) 利用表演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对于一些童话类的或者是语言描写较多的课文,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表演达到复述的目的。例如三 (上) 的《小稻秧脱险记》以及三 (下) 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由于文中的语言充满童趣且所占比例较多, 那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5) 利用绘画帮助学生进行复述。有些课文, 可以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进行复述, 学生边画边说, 让画画和说有机结合起来, 如三 (下) 的《恐龙》一文, 则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复述。

(6) 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复述。教师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几个重要问题,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或听后互相问答;然后引导学生适当借助关联词语把所有答案按顺序串连起来进行口头表述。

(7) 编写复述提纲辅助学生进行复述。写作文编写提纲可以很好地指导自己如何写作, 编写复述课文提纲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例如, 有的围绕主要人物, 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组织起来, 如四 (上) 《九色鹿》一文;有的以事件发展顺序为线索, 概括事情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如四 (下) 《天鹅的故事》;有的则用一系列问题代替提纲等。

(8) 抓住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复述。我经常在想:课文的复述有必要从头到尾吗?对于课文的复述, 我个人认为:应该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展开, 没必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因为重点部分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这部分的内容文字优美, 情感动人, 结构清晰。抓住这样的部分进行复述最能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并在复述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三、明白复述时的心理策略

(1)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复述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部分把握得好, 能够使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揣摩, 上好每一节复述课, 千万不能有畏缩、一带而过的思想。

(2)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复述时, 我们应多一份耐心, 即便是当学生复述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我们也依然要多一些等待, 多一些方法, 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就是那春风、细雨, 不断地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让学生意识到, 其实复述没有什么!

(3) “你在我眼里是最美。”“你在我眼里是最美”是羽泉唱的《最美》中的一句歌词, 我想把它用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在聆听学生的复述时, 要多一些表扬, 少一些埋怨, 要让每一个复述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复述是成功的, 只有这样, 学生的复述水平才会越来越高!

小学语文复述训练论文 篇9

关键词:复述课文,创造性,创新思维

复述课文, 就是对所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 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 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联想和想象, 进一步充实内容, 发展情节, 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同学们经常练习创造性复述, 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

复述不同于背诵, 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 可以发挥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既鼓励“用自己的话讲”, 又提倡恰当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背诵则需要一字不落地还原文本, 不允许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复述必须在能熟读课文,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现实的情况是, 教师要么觉得学生的复述啰嗦, 不得要领; 要么觉得太浪费时间无法深入进行, 加上没有有效、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 进行训练时也只是做做样子便草草收场。长此下去, 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反馈, 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如何快速、恰当地用语言复述,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以线索为轴, 横向展开

不管记叙的文章有多么复杂, 大多都由一条 ( 或多条) 线索向前推进。我们只要记住了这条线索, 就如同抓住了一条登山的绳索, 顺藤摸瓜, 就能抓住文章概貌。然后在这条线上找出分支, 明确详略和重点, 加以叙述, 这好比数学中的由线及面, 由面及体, 课文原有结构及内容就凸现出来了。如《中彩那天》 ( 人教版第八册以下课例均为要求复述或讲述内容的课文;讲述, 即用自己的话说出道理或事情) , “我”的父亲将中奖得来的一辆汽车还给了它真正的主人, 伴随着车的得而复失, “我”的思想情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 从第3自然段开始) : 听到和看到父亲中了奖, “我”很高兴———看到父亲冷落自己, “我”“闷闷不乐”———母亲说起父亲正面临道德难题时, “我”迷惑不解———明白真相时, “我”激动、辩解。课文正是按这条线来叙述故事的, 抓住这条线索展开复述就很轻松。

二、以关键词连缀, 扩充成文

课文的讲解中, 重点字词的挖掘、讲解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理清作者的思路 ( 板书中的诸多内容都是关键词) 。复述中只要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提示, 如同是接力跑, 一站站接下来, 效果自然不错。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学生有一定困难, 可以借助表格, 图画, 也可以按照重点词句来复述。比如先说第一代恐龙的大小、形态; 接着讲数千万年后, 从生活习性上看, 有些……有些……有些……从体态上看, 有些……有些……; 后来, 一些猎食性的恐龙在形体、生活习性上又发生了众多变化, 如身体、骨骼、前肢、脑颅、体表、生存地点等用恰当的词句一一扩充, 直观的条理更有助于学生想象的发挥, 这一演化过程就很明了。《桂林山水》作者先用别处的水同漓江的水作比较, 然后得出静、清、绿的特点, 对照板书, 复述起来就很方便, 写水的方法和山完全相同, 掌握了方法, 可引导学生自行练习。

三、以叙述的先后顺序展开复述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对于复述及语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动口之前, 还可以先引导学生列出提纲。一方面, 可以避免学生叙述时顺序混乱, 条理不清。另一方面, 也能养成良好的用语、写作习惯 ( 以说促写) 。

事情的发展都是前因后果, 但在作者的叙述中, 或是为了吸引读者, 或是便于叙述, 方法就不尽相同。复述中, 我们同样可以借鉴, 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推进, 如《盘古开天地》 ( 人教版小语第五册) , 课文脉络清晰, 对照“盘古睡醒后———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的顺序复述,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先由精彩的过程入手, 如《给予是快乐的》 ( 人教版小语第七册) , 文中每次制造出的悬念, 相当吸引人, 由此入手, 效果较好; 也可以由故事的结尾推进, 即倒推法。顾名思义, 从故事的结果中去探寻故事发生的依据。牢记故事结尾, 再一点点地找到故事生发和经过, 抽丝剥茧, 故事就会越来越清晰。

四、情境再现法

叙事性作品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有一个特定的环境, 只要我们将这个故事按一定程度还原, 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都会自然而清晰地再现。所以, 创设情境也是快速复述的一个捷径。如《尊严》 ( 人教版小语第八册) , 同一群饥饿的流浪者相比, 年轻人 ( 哈默) 显然具有和他人不同的地方, 他虽然很饿, 却坚持要用劳动换取食物。复述时, 只要借助其他几个角色的配合———一群难民和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言行, 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中心。此外, 情境再现, 对于表演课文内容也必不可少。如《科里亚的木匣》 ( 人教版小语第五册) , 用一定的情景再现埋木匣和挖木匣, 课文内容不但理解了, 故事也叙述得很清楚。

五、表演复述法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 故事性强的课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学生在小舞台上常常有大发挥。

《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 故事情节生动, 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 每组三个主要角色: 诸葛亮、周瑜、鲁肃。我让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 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 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到, 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 劲头很高。

复述策略的指导与训练 篇10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注意对学生复述策略的指导与训练, 采取下列的策略培养复述习惯。

1. 短文填空策略

课文主要信息将重要词语由 () 代替短文填空练习。教师也可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如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 设计这样的小练习:巨人回来前, 花园里春天 () , 夏天 () , 秋天 () , 冬天 () 。巨人回来后, 春天, 花园里仍然是冬天, 天天 () , () 。在初始阶段, 教师利用这类练习材料引导学生复述, 有助于学生掌握复述要领, 消除畏惧心理。

2. 词语连接策略

教师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按顺序写在黑板上或用投影等媒体显示到屏幕上, 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后, 边看边想, 词扩句, 句串段, 段连篇, 逐步扩展。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流畅, 对重点内容记忆深刻。关键词可以是动词、连接词, 也可以是年代或数字等。

3. 要点整理策略

教师根据课文提供的主要信息,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记下要点, 然后再据此笔记整理思路, 进行复述。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人物传记类或地方介绍类的文章。

4. 表格梳理策略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表格, 如《新型玻璃》一文采用表格梳理策略:

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该表格, 随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复述。这样将凌乱的知识梳理整齐, 有利于学生在复述时避免张冠李戴, 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5. 图画描述策略

教材中本身有图画, 我们就充分利用它们来引导学生复述。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图画结合起来写出关键词语, 也可根据学生的讨论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再要求学生来复述。

如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第四小节具体写了弟弟学习怎样刻苦认真。我就文中的插图和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想象弟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重点想学习时遇到什么困难, 用什么方法克服的?有的学生描述牢房里又矮又小又潮湿, 四周黑洞洞的, 只有从窗户缝隙中射进一点光亮, 弟弟趴在地上写着算着。夏天牢房热得像蒸笼 (烤箱) , 弟弟汗流浃背, 衣服湿透, 大滴汗珠如喷泉一样冒出来, 他停下手用袖子擦额上的汗珠, 继续低头学习, 由于长时间趴在地上, 手酸脚麻, 头抬不起来, 腰直不起来, 他想到:将来革命胜利了, 还要建设新中国。他站起来伸伸腰, 踢踢腿, 活动一会儿, 又趴在地上练习。这样, 坚持度过一个酷暑。有的想象描述:弟弟生活艰苦, 牢房里发霉发臭, 苍蝇、蚊子到处都是, 但他全然不顾这些, 他一点也没发觉, 特务在门外大声喊:“开饭了。”他接过碗, 放在旁边, 接着学习。日复一日, 月复一月, 工夫不负有心人, 弟弟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还能用俄语和黄伯伯会话。还有的复述:弟弟在监狱里受尽折磨, 穿妈妈改小的囚衣, 吃发霉发臭的囚饭, 睡的床铺是木板, 茅草当席子, 被子薄得无法形容, 被单是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冬天, 西北风像雄师似地吼着, 牢房冷得像冰窖, 弟弟的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 手裂开口子, 趴在地上写字, 每写一字手流出血, 有如针扎一样, 他忍着剧痛。时间长了, 手脚冻僵, 他跺跺脚, 搓搓手, 手靠近嘴边哈哈气, 继续学习。“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弟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督促鞭策自己努力, 这样通过看图, 根据图想象复述, 具体感受弟弟刻苦学习的精神。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场合进行想象, 教师适当点拨,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潜能, 发展了其语言能力。

6. 文意续缩策略

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大胆预测故事可能的结局, 然后口述出来;或者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 总结出全文大意, 然后用自己的话口述出来。

如《小摄影师》讲的是位小男孩好不容易得到给著名作家高尔基拍照的机会, 但没有照成。这个故事似完非完, 余韵袅袅,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学完后让学生进行扩展性创造复述。故事结尾写了高尔基还惦记着小男孩, 让学生设想小男孩会来吗?引导学生口述:一种是小男孩会来照。 (1) 他拿胶卷来了。他什么时候来的;进屋的样子, 与高尔基会话。 (2) 给高尔基拍照怎样, 是怎么拍照的, 拍完照小男孩会怎样。 (3) 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那男孩神态怎样, 大家怎样称赞他。有的想象说:当天晚上, 小男孩迫不及待让父亲陪他到高尔基的住处。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走进屋, 鞠了个躬, 说:“对不起, 白天我忘了带胶卷。”高尔基安详地坐在沙发上, 手拿报纸, 小男孩摆弄了一会儿, 说:一切准备妥当。高尔基侧过脸朝他微笑, 喀嚓拍好了。拍完, 小男孩笑着说:“谢谢您!”相片冲洗出来, 贴在墙报上, 同学争先恐后地观看, 不住地称赞拍得好, 不愧是小摄影师。有的描述:小男孩利用周末去找高尔基, 一进门就冲高尔基笑, 抱歉地说:亲爱的高尔基先生, 上次浪费您宝贵时间, 耽误您工作, 对不起。高尔基连忙带他去后花园, “咱就在这儿拍吧。”边说边整理衣服, 小男孩选择好角度, 满意地拍下照片, 感激地鞠躬。他一回家, 马上拿去冲洗。第二天上午放学, 他飞快地跑去拿相片。下午一进教室, 手扬相片, 得意地说:“同学们, 看, 这是我们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同学惊喜地说:“多么慈祥善良!多么和蔼可亲!快, 贴在墙报上。”也有的口述:小男孩不会来, 不敢再去打扰高尔基。但是, 过了两天, 高尔基接到教育局邀请书到小男孩所在学校参观。刚下车, 小男孩一眼认出他, 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上前热情打招呼, 敬个礼说:“您好!”高尔基关切地问:“我还惦记着你呢, 怎么没去?”“真不好意思!”小男孩脸红, 他突然想起什么, 兴奋地说:“同学们, 上次我没拍成照片。现在, 他来了, 这就是我们日夜思念的高尔基。”话音刚落, 操场上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高尔基向同学挥手致意。高尔基报告结束, 和小男孩合影留念。

复述——打开思维训练的一扇窗 篇11

中年级是对学生复述能力培养的关键年段, 如何有效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授之以渔, 复述句子

句子复述是段落乃至文章复述的基础。对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句子的复述训练, 既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 也利于掌握简单的复述方法, 逐步形成复述能力。对于句子的复述训练, 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下三种方法:

(1) 加一加———展开想象翅膀, 发展形象思维。 所谓“加一加”, 是指引导学生在复述重点句子时加入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想象, 使复述更为生动具体, 同时培养学生形象的思维能力。如 《三袋麦子》 中, 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写小猴如何处理麦子的, 学生复述时也是一带而过。此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猴看到麦子时是怎么想的?它会说些什么?又会怎样照料自己的麦田?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有的说: “小猴看到麦子后喜欢得又蹦又跳, 刚想把麦子加工成好吃的食品, 但是灵机一动:这袋麦子是上等的麦种, 把它全种下地不是更好?”有的说:“小猴照料麦田时又是浇水又是施肥, 忙得满头大汗。”……学生讲得绘声绘色, 此时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是怎样把小猴处理麦子这句话复述好的?学生顿时领悟到了把句子讲生动的方法, 复述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2) 减一减———学会概括归纳, 发展理性思维。 复述句子, 不仅要学会做“加法”, 也要学会做“减法”, 因为“加法”侧重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 “减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 《大作家的小老师》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姑娘白白胖胖, 一对大眼睛很有神, 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 真是可爱极了。”学生在复述句子时, 充分展开想象, 把小姑娘描述得十分可爱。此时我引导学生:“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复述吗?”学生回答:“萧伯纳在访问莫斯科时, 遇到了一位十分可爱的小姑娘。”我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乘机引导学生归纳简要复述的方法, 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3) 转一转———课内课外结合, 实现语言内化。 所谓“转一转”, 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后, 把文中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从而实现语言的内化。如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一文中对话很多, 而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大多只会照搬原文。我就出示了这一句话:“这时, 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 ‘孩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并示范复述:“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要求汤姆把鲈鱼放掉。”接着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不同之处, 学生很快明白第二句是转述句。 我又让学生尝试把文中其他对话改成转述的语言, 这样的训练, 使得学生把文中的语言内化后表达出来, 实现了吸收、运用语言的目的。

2.找准关键, 复述段落

段落的复述以句子的复述为基础, 可难度要大得多。但是我认为只要找准段落中关键的词句, 再采取以下方法, 就能轻松地培养学生复述段落的能力。

(1) 表格梳理法。即根据段落内容列出表格, 使学生在复述时更具条理,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如 《恐龙》 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介绍了雷龙、梁龙、剑龙等几种恐龙的特点, 如果凭空让学生复述, 学生可能会张冠李戴, 将内容复述得很乱。 我就引导学生先设计了一张表格, 罗列出恐龙的名称、 特点以及说明方法, 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复述, 学生复述得井井有条。

(2) 词语连接法。所谓词语连接法就是指导学生找出段落中关键的词语, 然后根据词语进行复述。如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运用一连串动词准确描述了汤姆钓鱼的情形, 所以在复述时我紧紧锁定这些动词。学生看着动词, 很快就能复述了。复述结束后,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为什么这么快我们就能复述这一段了呢?”学生恍然大悟: 我们只要抓住表示汤姆动作的词来复述就行了。“那第三自然段该抓哪些词来复述呢?”我紧追不舍。学生细细阅读后提出:可以抓住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进行复述。此时我进行归纳:“这些词语就叫关键词, 许多段落都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复述。”学生掌握了方法, 复述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3) 图画描述法。所谓图画描述法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结合关键词语, 帮助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段落的复述。如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文中的第三、第四自然段, 生动地介绍了骆驼脚掌、驼峰、 睫毛的作用, 是文章的重点段, 占了文章的一大半篇幅。如果仅仅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来复述, 学生的兴趣不浓,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也不够直观形象。我就充分利用插图, 并把小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放大, 让学生看清它们的特点, 再辅以关键词语, 学生兴致盎然地完成了复述。

引导学生复述段落的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抓住关键, 就能有效培养学生复述段落的能力。

3.提纲挈领, 复述整篇

在复述段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复述整篇文章, 按理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 学生在复述过程中, 出现了条理不清、详略不分等毛病。究其原因, 是学生“篇”的意识不够, 需复述的内容多了, 就分不清条理和主次了。针对这一问题,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提纲挈领”的办法, 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分清主次, 再进行复述。如在 《九色鹿》 的复述指导中, 我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然后根据内容出示连环画面, 再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内容该重点讲述, 哪些内容可以简单带过?通过这样的整理, 学生既明晰了文章思路, 又进一步理清了文章写法, 对“篇”的概念有所增强, 理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篇的复述中, 还可以通过学生表演、续编故事等提高其创造性复述的能力。

总之, 教师只要根据教材选择不同的复述方法, 由句到段至篇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就能有效地打开思维训练的窗口, 在提高中年级学生复述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等。

摘要:中年级是对学生复述能力培养的关键年段。教师要根据教材选择不同的复述方法、找准关键、授之以渔、由句到段至篇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才能有效地打开思维训练的窗口, 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复述能力,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构建理想课堂下一篇:变系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