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共12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小学教科书中的议论文篇数不多, 这为数不多的几篇, 作为议论文的代表出现在教材中, 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这种文体, 初步了解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感受议论文语言严谨、精练的特点, 面对这样一种以理趣见长的文体,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避免将其上成品德课或者写作指导课, 而应该顺应文体特点,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的道理, 感悟“情”理, 梳理“文”理, 真正从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使学生得到提升。
一、去伪存真, 明道理
明道理, 这是一篇议论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小学阶段的议论文往往结构比较清晰, 观点比较鲜明, 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没有分论点, 且中心论点简洁明确, 能够统领全文, 往往用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直接揭示论点, 如《学与问》中“知识是学来的, 也是问来的”。《谈礼貌》中的“学会礼貌待人, 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但有的篇目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较多, 学生不太容易区分哪一句是作者的中心论点,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在教学《说勤奋》 (苏教版第七册) 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讲道理的语句, 学生很快就找出文中的4句话: (1)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 古今中外, 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 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 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 只要肯下功夫, 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4) 只有一生勤奋, 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时我引导学生用排除法来找中心论点:第3句话是在童第周的故事后面出现的, 说明这句话只是从童第周身上得到的启示, 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4句话是在全文的最后出现的, 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第2句话则用了比喻, 只是具体、形象地说明勤奋的重要性。只有第1句, 简约明了地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明确中心观点后我再引导学生将这个设问句改为陈述句, 理解“桥梁”的意思。
二、添“油”加“醋”, 悟“情”理
虽然议论文多说“理”, 但字里行间依然蕴含着浓浓的“情”, 可以说, 如果不能体会其中的“情”, 就不能深刻地领会其中的“理”。
我在教《说勤奋》一课时, 抓住“他用了19年的时间, 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一句, 问学生:“19年, 这个小小的数字一下子跳进了老师的眼帘, 它跳进你的眼帘了吗?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司马光在这19年时间里是如何勤奋读书和编书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有的说:“清晨, 鸡还没开始啼叫, 司马光就早早起床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编写《资治通鉴》;深夜, 人们都在温暖的被窝里进入了甜美的梦想, 司马光搓搓手, 继续编写《资治通鉴》。”有的说:“为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熬白了须发, 熬红了双眼, 从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这时, 我再适时补充司马光在编完《资治通鉴》的第二年就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这时, “19”在学生眼里就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数字, 而是饱含着司马光一生的心血, 学生对勤奋的理解就更深一层, 对课文讲述的道理也就更加信服了。
有人说, 议论文的教学与其他叙事类课文不同, 情感教学不是重点。但笔者以为, 议论文的阅读指导课同样也是语文课, 只要是语文课就离不开情感的熏陶, 就不能忽视文字的温度。
三、抽丝剥茧, 梳“文”理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 更要引领学生超越文本, “要领着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如果说明道理和悟“情”理都是领着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那么梳“文”理就是带着学生跳出文章来审视文章, 来把握文章的脉络, 领会文章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 这才是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关键一步。
如教学《说勤奋》一课, 在教学完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故事后, 我让学生比较两个事例的异同,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时间不同 (一个古代, 一个现代) 、基础不同 (一个天资聪颖, 一个基础很差) 、领域不同 (一个是史学家, 一个是生物学家) , 然后让学生思考:勤奋的事例很多, 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了这两个?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举例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紧接着, 我又追问:如果让你再举一个例子, 你会举什么例子, 很多学生举了外国科学家的故事, 以及身边的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正好补充了课文的空白, 说明他们真正领略了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妙处。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 明道理、悟“情”理、梳“文”理, 应该是教学的三个层次, 而不是三个环节, 即三者是应该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而不应当简单机械地分为第一步明道理, 第二步悟“情”理, 第三步梳“文”理。只有将文中的道理、“情”理、“文”理融为一体, 才能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2
农村小学生写字教育对策
摘要 农村小学生写字状况令人堪忧。主要是写字课若有若无,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学生课业负担偏重等原因。所以要提高对写字教学的认识,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认真上好写字课程,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关键词 写字 现状 原因 对策
写字是学生语文素养一个重要体现,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就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农村小学生写字水平却不尽人意,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一、现状 点画不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点画的“摆位”不到位,形成了横不平,竖不正的情况,如“平”“十”,横不能横,竖不能竖,东倒西歪,汉字的艺术美的特征荡然无存。笔画长短不到位,该长的不能长,该短的不能短,如“喜、善”中间的横画比较长,其余的横画比较短,再如“中、申”中间的竖画要写的长一些。结构不合理。汉字,素以结构组合美妙、大方而著称于世。然而大多数学生生不知如何组合,该左右对称的不能左右对称,该疏密匀称的不能疏密匀称,该参差变化的不能参差变化。书写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在书写随意,字迹潦草,涂涂改改的也很严重。格式不规范。表现在首段开头不空格,标点符号不占位,字体摆在格子外,字距与行距没区别等等。写字姿势不端正。姿势端正是写好字的保证,很难想像一个东倒西歪的人能把字写好。农村小学生写字姿势不端正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三个一”基本没到位: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部或向左侧偏,或头低太厉害,以致眼睛离本子太近。
二、原因 写字课若有若无。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课程方案》上明确规定了写字课的课时量。但是,在农村一些学校只是在课程表上安排了写字课,而实际上大多数写字课都被语文教师挪作他用,写字课也因此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若有若无的角色。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写字教学绝不是几个领导、三两个骨干能够解决的事情。写字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写字教学的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在农村,一些教师的基本功不过硬,特别是在写字方面,这就使写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这是国家三令五申地对小学生作业量的要求。然而在农村,这个条例被架空。因为这个教师布置一点,那个教师布置一点,学生的作业总量远远超过一个小时。作业一多,写字质量就难以保障。家长的教育、认知有偏差。家长在孩子写字教育方面存在认识偏差:一部分家长过早让孩子写字,由于孩子手部肌肉发育不够健全,而又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造成错误的握笔
及写字姿势;另一部分家长则听之任之,认为孩子们写字完全由学校负责,对孩子的监督管理不够;更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字写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考到高分。
三、对策 提高对写字教学的认识。《课标》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强调“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可见,写字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全体教师、领导及家长要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写字兴趣。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写字教学纳入考核范围。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技巧、方法和姿势,教师自身也应有相应的基本功,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写字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还要研究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写字能力。只有教师吃透写字的规律,才能使学生有章可循。认真上好写字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字教材,加强示范,耐心指导,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要根据每次写字训练重点进行精要指导,分析每一组字的异同,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如何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并逐步达到美观的要求。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在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们多讲一些古今书法家的练字的故事。校园橱窗画廊里张贴名家作品,供学生课余欣赏临摹。还可以请学校、社会书法爱好者作讲座,名家作指点,通过召开笔会、现场书写表演,让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提高书法学习的兴趣,营造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开展成果展示活动。把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这样效果比表扬要好得多。学校加强各班书法园地建设。定期张贴学生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指正,最终共同进步。同时举行形式各样的书法比赛,因为比赛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定期组织小学生写字比赛,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愉悦,以激发他们更大的进步,也给予其他同学以深层次的促动和震撼,达到“使获奖者更上层楼,未获奖者奋起直追”的理想教育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造成的。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学生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注重练笔写作,“作文难”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那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一、启动情感功能
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功能的作用,尽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师生情。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亲近,和他们闲谈作文趣事,创建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然、自由、快乐的心态之中写作。
(2)生生情。给学生树立榜样,激起写作欲望。学生最接近,最关心的人是同龄人,同龄人的佳作对他们来说不亚于课本范文。因此,在班上诵读或张贴优秀作文,给他人讲述同龄人中成为“小作家”的例子(最好是本班或本校的),他们能从这些例子中得到很大的鼓舞,甚至当起“小作家”的梦。这是一种极大的驱动力,他们会跃跃欲试地模仿,把这些同龄人“小作家”当成自己的“偶像”。自然,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写作的主人。
(3)文本情。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入情达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第五册的《积累。运用一》的习作是写人作文,要求写出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人。我便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谁?为什么喜欢?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妈妈,因为妈妈爱我……”,接着便讲出妈妈如何冒着滂沱大雨来学校接她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老师,因为老师关心我们,教给我们知识……”,“既然那么喜欢就动笔夸一夸吧!”我说。只见一张张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的小脸上兴奋无比,整个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听见的是沙沙的书写声。
二、品尝成功喜悦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劳动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1)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拟定作文题目时,要因人而异,分层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米可炊”,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能力,能够“摘到果子”。树立写作的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
(2)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时,那种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是无法言喻的。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当然这“投稿”形式是灵活的,可以参与征文活动、参加作文竞赛、网上发表;也可参加班级自编的作文报、班级作文选、校园作文展……让每篇作文都能发表,每位同学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学期来,我所执教的班级共出版作文集15本,课前课后总看见他们捧着这些作文集津津有味地看着,当看到自己的作文时,那开心、自豪、幸福都绽放在脸上。
三、优化评改方式
1、互相交流、学习
评改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掌握作文技能技巧,认识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改正。以往总是学生的作文一写完,教师就收起来一篇篇地改的。那么教师如此“辛苦”,效果是否就会好了呢?其实不然,作文应该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去互相交流、探究、学习,培养自改能力。因而在学生初稿完成后,组织学生欣赏其中的优秀作文,让学生评议作文的优缺点,可以从词语、句子及篇章结构等方面说说作文好在哪里?有什么好的意见?学习别人的作文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相互评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评你认为好的地方,谈谈不足之处后,针对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在自己的稿纸上修改。还可以把修改好的作文在小组或班上朗读,相互借鉴,阅读修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流畅多了。这样的活动既轻松又愉快,即让学生感兴趣又提高作文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2、多鼓励,少批评
阅读批改“好作文”老师固然开心,然而不少学生的作文是不尽人意的,有的简直是“不堪入目”,那么对于这些作文你怎么办呢?是找到学生大声呵斥一顿,埋怨几句,或是叫学生来循循善诱呢?其实如果你仔細品尝学生的习作,不然发现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或是一个优秀句子,或是一个好词……教师应该做学生习作的引路人,要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既尝到成功的喜悦,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作文能力。批语则要以鼓励性为主,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一句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会浇灭他们的写作热情;一次否定可能就使他们永远不想写作文了。所以,既使给学生指出缺点,也是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尔后以委婉、热情期待的方式指出,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决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
四、丰富题材形式
就题材方面讲单纯划一的命题化的作文最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它缺少人文关怀,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缺乏新鲜感,不能激起学生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而我们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续写作文、扩写作文、想象作文、童话作文等多种形式,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任意发挥的空间,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同时在生活中鼓励学生为班级编写班歌歌词,为老师谱写美丽的赞歌等等,针对班级或校园里的好人好事,鼓励学生写一写表扬稿;针对校园里乱扔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可写一则倡议书;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把生活中存在,但远离身边的人、事、景、物通过录像得以直观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习作。如此多样的作文便会时刻让学生充满新鲜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写作“四突破” 篇4
对于提到撰写教学论文, 有的老师会说:不会写;有的老师说:没时间 (每天忙于上课, 批改作业, 哪会有时间) ;也有的老师说:那是专家的事 (如果人人都能写出好论文, 那专家真成砖家了) 。如果提出为什么要写教学论文?肯定有的老师说学校规定的、也有的老师说为了总结经验、还有的老师说评职称的需要。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我觉得撰写数学教学论文是很重要的。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 没有对自已经验的总结, 没有对自已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 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因此,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撰写教学论文是非常重要的。
二、突破积累, 明白写什么
说到收集材料, 有的老师说, 那还不容易, 到网上下载几篇, 七拼八凑, 就是一篇论文了。也有的老师说, 我观点用别人的, 举几个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例子, 最后再作个总结, 一篇论文就诞生了。对于这些回答, 我不认可, 但我也不否认, 有那么一句话:天下文章一般抄, 看你会抄不会抄。暂且先不管说的对不对, 但借鉴还是可以的。说到这里, 我想到一则笑话:古时侯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 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耍, 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 小朋友们都慌了, 哭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向缸砸去, 缸破了, 水流出来, 小朋友得救了。大家都称赞司马光聪明。第二天, 他们去河边玩, 司马光不小心落入河中, 小朋友们没有慌, 他们头脑冷静的从地上搬起一块石头向河里砸去。这个笑话反映的就是生搬硬套现象。其实, 素材的收集并没有那么简单, 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持之以恒的过程。材料来源包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对教学刊物及网上相关资料的阅读和浏览, 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 把别人的观点、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但又不是那么难, 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的课后反思、 作业记录、试卷分析等等都是第一手资料。
三、突破关键, 懂得怎么写
如果问我撰写数学教学论文最关键是什么, 我觉得:首先, 要选好素材。数学教学论文的选材必须从自己实际来确定。素材太大了, 无法胜任, 难以完成, 会挫伤写作的积极性;例如“浅谈基础教育改革”, 你能谈得清楚吗?一定要量力而行, 实事求是, 不要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缺乏基础和准备的、体会不深或兴趣不浓的题材。素材太小了, 轻而易举,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利于自己锻炼提高, 要着眼于教学中有普遍意义的、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从自己的实践出发, 选择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度去阐述、论证, 才能引起重视。如果你能写一篇题为 《微课, 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我想一定能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其次, 要定好标题。文章的标题 (包括大、小标题) 是文章的标记, 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具有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的作用, 好的标题, 能使人眼睛一亮, 读者便有往下读的欲望。标题就像人的脸, 谁都喜欢有一张俊俏的脸, 还美其名曰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专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 标题要内容具体、反映中心、用词精当、长短适中。再次, 要理清结构。文章的结构形式多样, 我重点要强调的是逻辑性, 文章要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条理一定要清楚。如果没逻辑性, 即使你的观点再鲜明, 语句再华丽, 也没有读者愿意拜读。因此, 没有逻辑性的文章肯定不是好文章。
四、突破坚持, 做到持之以恒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一)《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 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 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积 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 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 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 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 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 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 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 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 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 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 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 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 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 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 五方面的探究:
I. 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 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 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 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 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 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 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 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 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 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 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 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 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 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 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 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 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 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 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 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 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 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 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 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 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 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 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 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 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 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 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 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 课堂的无限活力。
2. 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 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 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 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 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 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 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 轻一点头,微微一笑?6?8?6?8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 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 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 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 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 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 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 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 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 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 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 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 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 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 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 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 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 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 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 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 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 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 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 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 力迸发。又如《两A,JL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 文意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 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 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 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 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 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 力与魅力。
4.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 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 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 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 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 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 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 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 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 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 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 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 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 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 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头天考,第 二天白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行时,笔者还 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 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 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 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5. 教师魅力激趣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 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 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 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 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 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 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 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 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 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 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 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 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 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 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 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 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 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 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 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 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 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 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 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 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 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 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 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 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索然无趣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课堂上对老师讲的内容,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获甚微。如果把这些现象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强制听课,那么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又苦又累,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老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兴趣,就可以在教学中能够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乐趣,对孩子们来说,学习就会变成了愉快的一件事。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兴趣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基础,以个体原有的数学水平为起点,逐步耐心地进行。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个性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又极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时又不注意的去摸摸同学的头。可以说,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很短,时间一久,马上会提不起精神和兴趣。所以,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充分备好知识的同时备好学生。以最简洁简短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把知识点讲清楚,准确无误地抓住中心,突出难点,突破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使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教学,狠抓课堂效率,得以争取更多时间留给给学生自主探究,共同游戏等。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
想让小学生数学课堂得生动一点,就要求教学语言要富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力应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对于孩子的进步则给予鼓励赞扬。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也注意措辞和语气。一定要避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否定评价和对学生有伤害的评语。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破坏整节课的兴趣。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灵活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喜好来进行备课,教师还应保持和学生一样的童真,尽可能地把教学环节设置成一个故事或一个游戏来进行,将知识点贯穿于其中,增加课堂乐趣。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往往会产生死寂或沉闷的现象,学生没有一点朝气和活力。此时,就需要老师适时地进行幽默。比如有一回,我在说看黑板,无一个回应,然后我就故意说成看灰板,学生立马大声响亮地回答看灰板,结果引来全班开怀一笑,无趣的课堂顿时充满了生气和朝气,学生精神也为之一振。
四、设置游戏和比赛互动,体验乐趣。
游戏和玩乐,是小学生的天性。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和比赛的形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游戏和比赛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中选取方式、要游戏化,最好要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新知识,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同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幼儿自信。这样他们就会乐意参与此活动,并不断的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贴近生活、体验成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经验编题,培养学生编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对不同学生的思维成果,都给予肯定或表扬。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又使大家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也随之得到了巩固。在练习的编排上,也是尽量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并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来定,对于容易的题目,叫学习能力较一般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较难的题目则要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表扬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体验成功,学习信心就会提高,就能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由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草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
(三)你赏识学生,学生才会赏识你曾听说过xxxx老师通过教育女儿xxxx的实例阐述了赏识教育的优势。的确,他和女儿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探索追求教育之法取得成功的赏识之路,听来我热泪盈眶,感慨不已。周老师用生动的事实说明了一切,他所主张的赏识教育也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而孙云晓老师的观点也十分鲜明,认为惩罚教育也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效果甚至会更好。他还从理论实践方面进行多方辨证。有一个事例我印象很深:一个砸坏邻居玻璃的男孩,在父亲面前承认了错误。而父亲只是先借钱给儿子赔玻璃,以后的大半年时间,孩子用送报送牛奶所得的报酬偿还了自己的债务。孩子长大后说这件事使他懂得了做人要有责任心,对他帮助最大,感谢父亲。
哪种教育更恰当呢?大家可能都会选择“赏识教育”,其中我觉得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两者是并存的。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在第一线工作的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可以说是经常使用,很多时候还密不可分。也许有人会说我胆大妄为,在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力提倡学生为主体的今天,还有我这样敢惩罚学生的老师?
其实,“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他们看人看事、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各有不同。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维有判断力的个体,就教育方法、手段来说,我认为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难以取舍。甚至可以的话,我还想加上谈话教育、欣赏美教育、实践教育等等。总之,用老的掉牙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围绕着惩罚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探讨,我的观点是推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强调使用某种教育方式或手段之前,更主张建立师生间和睦、平等的关系。师生间同学同玩同乐同哭,可以说是同呼吸,夸张点说拥有心灵相通的关系。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教育才有生气、有活力。教师用真心自然地呼唤,孩子们天真、善良、敏感的心灵能很快就作出回应,有时会超出你想象之快。师生间有了默契,那么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相信不同的老师各有高招。这些过程并非可以简单概括成是使用了哪一种教育。凭我的臆想,前面提到的孙云晓老师讲的那对父子的事,父亲和儿子之间必然有一段推心置腹地谈话,探讨解决的方法,然后决定儿子做工偿还。肯定不是父亲把儿子暴打一顿,然后替儿子决定怎么办。这就是建立在平等融洽前提下的惩罚教育,妙不可言的惩罚教育。也只有这种惩罚教育,不带有暴力倾向的体罚,不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惩罚,而是帮助孩子养成好品行的惩罚教育,才是我们要的教育。同样道理,赏识教育更是承载着平等、爱的氛围下进行的一种教育。在周宏老师谈赏识教育时,我能感觉父女之间浓浓地情,那一年年的成长历程,父女间有太多太多的默契,父亲给女儿的是赏识,更是信心、信任。周老师讲着讲着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试问,倘若不是因为深深的父女情,不是这种平等和睦的关系,赏识教育还能有如此惊人的效果吗?设想一下,赏识教育如果没有爱的支撑,只停留于表面,浮于形表的夸耀,那只能起一时的,短暂的激情作用。对教育长远的作用来说毫无意义。赏识教育如果缺乏沟通,没有理性的分析,只是一味的“夸”“捧”,只能助长狂妄有之气,就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目空一切的无知之徒。
两位专家探讨用哪一种教育更适合孩子,却忽略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背后情之切切。其实,只有师生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拥有了别人无法取代的感情,那用何种教育方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特点
对于写作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很清楚,它不仅仅是人类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组分,也是创作文学作品重要的途径。小学的写作是基础的培养,在开始教学写作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善于激发学生们发现日常生活中又去而又有价值的信息,对此可以将生活中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当中,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就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单纯的开拓他们的再造能力,还有创造能力也很重要,作为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讲,或许静静的坐下来写篇作文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在训练写作之前,就要养成学生写东西的习惯,比如在平时可以进行一些写日记作业,有了这个良好的习惯作为辅助,作为基础,对学生写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虽然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讲,是不需要写长篇大论的,从最简单的开始,将故事叙述完整开始,字数先放在一边,必须先注重内容的培养。
然而,写作这个重要的部分作为人类凝聚思想,表达情感以及加工与传递的知识的一种基本手段,是有着非常重要和重大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相对有效的辅助手段是必须的,这不单单指课堂中的知识渗透,更重要的是课外知识的积累,这里就需要作为学生的家长来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了,并且,在启发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启学生写作的灵感,让学生觉得写作不是一件枯燥而又无聊的事情,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样,这也是需要积累知识,反复练习的,它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并且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一种学习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长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小学语文写作是为以后语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一个良好的开端,形成一个写作的开始,养成一个写作的好习惯,对以后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小学写作有如下几个方式:主要包括有范围式,材料式,看图式,提纲式,话题式,直接式,整体拓展式和组合式命题,这主要就是考察的类型,主要是根据年级的不同来划分考试的形式,虽然有如此多的形式,但是只要交给了学生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写作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就会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习作,不在排斥写作。说道写作方法,其实有很多,这里主要讲以下几种:第一步,要先认真审题,看是要写一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还是命题作文,确定好之后,第二步,先不要急着下笔写作,要在脑子里想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其中具体的构思。第三步,开始进行写作的时候要将开头写的有特点。第四步,在写的过程中,自己所写下的行文要与题目相扣题,相呼应,不要出现太多的流水账,记录一些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事情,运用的手法。第五步,文章的结尾要与开头相对应,并且更要点题,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总之,想在教学中的写作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写作,教师在教学时,是要打破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的,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学能力了,而对于现在的写作教学理念,是一种注重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帮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理念,因为写作本身所特有的功能是很强大的,学生子写作时,需要将写作的内容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的食物相结合,注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完整的叙述下来,慢慢的锻炼,就会成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作品是要经常性的鼓励,带给学生写作的动力,不要过度的批判,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讲是不容易的。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散自己的思维,慢慢的产生因果联系,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7
议论文是以议论与说明为主要方式, 表达作者自身观点和思想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一般采取的方式为逻辑推理、概念描述等, 是作者向读者揭示万物规律的表达方式, 作者往往通过以上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驳斥对立观点, 在此基础上针对错误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议论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与其他两种文体相比, 议论文既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又没有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 还缺少华丽动听的文字表达。基于以上特点, 议论文教学显得单调、乏味, 教学工作往往难以顺利展开, 即使有所成效, 也无法让大多数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二、我国小学议论文课堂教学现状
1. 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议题。
小学生接触议论文的时间并不长, 而且没有办法弄明白议论文的概念。因此, 小学生议论文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难度很大, 同时, 因为议论文需要明确具体论点, 但是小学生无法在课堂内掌握议论文阅读要点, 这就造成小学议论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小学生无法抓住教师讲的要点, 导致小学生议论文课堂教学气氛普遍较差。
2. 议论文阅读和写作没有合理调节。
在我国, 小学语文教学将重点放在了记叙文上, 没有将议论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小学生初接触议论文往往需要教师旁敲侧击进行启蒙和引导, 而教师应该借助大量写作培养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但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将阅读与写作分开, 忽视文字写作对议论文教学的辅助性, 小学生本身无法养成阅读习惯, 无法理解一些观点和字意。
3. 小学议论文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主导下展开学习。因为生长环境, 小学教育并没有将语文作为重点, 因此,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 教师也不会花费心思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小学议论文课堂, 议论文教学模式比较固定, 首先教师提出写作论点, 随后布置阅读任务, 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主题的情况下就开始做作业, 而真正合格的作业却寥寥无几。
三、课堂气氛营造方法
面对以上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从课堂着手研究如何营造议论文课堂气氛。充满生机的议论文课堂气氛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议论文时保持高昂的情绪、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从而实现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目标。
1. 做好议论文课文主题引导工作。
小学生学习议论文有一定难度, 因为议论文并没有一开始就设定相关情节引人入胜,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首先要抓住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将议论文教学有技巧性地展开, 使得学生明白课文的核心,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比如针对议论文“勤俭节约是美德”的教学, 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之前对小学生进行观点提问, 引导小学生理解“勤俭”和“美德”的概念, 小学生往往很容易理解“勤俭”和“美德”的含义, 而接下来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文观点上, 如引出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为什么是一种美德?”如此深入授课, 循序渐进依次将论据、实例、道理、结论展开。
2. 层次分明给学生以思维启迪。
首先, 将学生兴趣引入议论文中, 即可开门见山明确课文论点, 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部分议论文论点十分明确, 如课文标题、课文开头或者结尾点明中心。语文教师要将简单明了的论点提取出来, 形成明确的议论文教学层次, 为接下来的论点阐述做好充足的铺垫。
其次, 由大到小逐次进行议论文教学。大指的是议论文整体, 教师应当在提出课文论点之后建议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阅读全文, 从而使学生对论点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小指的是议论文中开头、结尾、中间段的论点部分, 通读全文之后, 就会对整篇文章形成深刻理解, 此时, 重点针对论点进行阐述、说明,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
3. 带领学生用心品读课文论据。
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论点, 读懂课文内容还完全不够, 因为议论文本身就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因此如果不能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则往往会造成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文意。只有使学生对议论文论据做到清楚明白, 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赞同, 才能够推进学生进一步品味议论文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为方便小学生理解, 议论文的论据多数是具体事例, 如勤奋、梦想、诚信等事例。因为事例更具有说服力, 所以可以使议论文更有理有据地深入展开。教师指明议论文学习方向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怎样将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一篇议论文论点明确之后就需要找到不同论据支撑文章论点, 如何让学生主动发掘论点,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作出合理的指导, 如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大声朗读, 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拿笔标注, 等等。
4. 鼓励学生学有所思, 畅所欲言。
一堂生动议论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议论文课堂不一定只讲解课文固定知识, 也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解释论点、论据, 真正良好的议论文课堂气氛正是教师自身魅力营造出来的。如在议论文课堂上可以设定模拟场景, 按照课本议论文实例进行课堂演绎, 将课文论点与知识活生生地搬到课堂上来;或者是设讨论环节, 将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一组, 进行论点辩论, 让每一位学生都切身体会到议论文课堂的乐趣。
5. 温故而知新, 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有趣、和谐, 依靠课下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认真体会。知识的境界是无止境的, 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的知识与学生课下的生活相联系。如果议论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 那么即使再完美的教学也无法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议论文本身对学生有着指导教育意义, 这种指导意义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体现出来。充满教育意义正是议论文的特色, 语文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理应将这种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堂意味深长的议论文课远远不只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在课下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8
由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大赛组委会主办, 第二届全国百强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和第三届全国百强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小学教学设计》编辑部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 (论文) 大赛”落下帷幕。茅萍荷等六百余名教师的论文或设计分获大赛一二三等奖。
本次大赛从2011年6月份开始以来, 吸引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千余名教师的积极参与, 参选稿件既有理论层次的探索, 也有实际层面的操作范例;既有平时教学的回顾, 也有对新课程的展望, 总体水平较高, 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其中, 茅萍荷的《基于儿童经验促进儿童学习》, 胡媞的《巧妙取舍长文短教》等参赛作品在本期《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上刊登, 其余参赛作品, 我们将择优在刊物上陆续发表。
各参赛老师的论文和设计获奖证书已经寄出, 获奖名单在刊物网站上已经公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9
1.刊物转载情况概述
2015年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数学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59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3种。其中《小学教学》《教学月刊》《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等转载量最大的14种刊物转载总量占84.9%,有7种刊物年度转载量超过10篇,这7种刊物的转载量之和占总转载量的59.7%。
2.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约有85%的作者来自小学或教研单位,约15%的作者来自高校或其他相关单位,小学数学教研的课题还是主要集中于实践领域。从第一作者的地域分布上来看,作者来自江苏的文章有74篇,占总数的46.5%;来自浙江的文章有29篇,占总数的18.2%;来自北京的文章有17篇,占总数的10.7%;来自福建的文章有14篇,占总数的8.8%。来自上述4个地区的文章总数为128篇,占转载总量的80.5%,地域分布极不均衡,相较于2014年集中程度又略有提升。特别是江苏省作者的数量大大超过其他省级行政区,且这种不均衡的问题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
3.文章研究领域统计
在转载的论文中,有21篇主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与学法指导,占总数的13.2%;有22篇主要研究课程与教材,占总数的13.8%;有11篇主要研究教师教研与专业发展,占总数的6.9%;有15篇主要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小学数学教育与教学,占总数的9.4%;有11篇主要研究学生评价,占总数的6.9%;其他近半数的文章基本是研究教学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学生、课程以及教材的研究是研究的新热点,而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的研究仍旧比较薄弱。
二、研究热点概述
距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已经过去4年时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改形势总体来看比较平稳。本文主要依据2015年《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的情况,从中选择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对2015年小学数学领域的部分热点问题做一概述,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课标解读
2011版课标颁布已经过去4年,根据新课标修订的教材也全部投入使用,可以认为,这次课标修订工作告一段落。对于教材修订情况,《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等刊物都做了专题介绍,《小学数学教与学》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对各年级上下册的修订分析文章做了转载,在2014年的综述中也做了梳理,本文不再探讨。近年来,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解读、落实课标精神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在2014年的综述文章中,就几何直观、数学活动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梳理,这里再谈两点。
1. 数据分析观念
2011年版课标将实验稿课标中的统计观念改为了数据分析观念,概念更为明确。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只关注阅读统计图表、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念”还不够重视。朱德江指出,开展统计教学时,教师要经常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和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收集数据”“怎样整理和描述数据”“如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从数据分析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和解决什么问题”等,增强学生数据收集的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的方法,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李新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促进比较感悟,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鼓励亲身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徐建文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除了要创设开放的情境,给予分析方法上的指导外,还要把学习和感悟的空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更深入,感受数据的作用。这些研究者认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立足于实践操作,让学生感悟数据分析的价值。在感悟数据分析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统计的不确定性特征,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太关注这个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一般采取回避的态度处理,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2.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也是2011年版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关于推理能力的培养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问题。早些年,有些人过于强调合情推理,引发了很多质疑。就数学学科而言,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言,会侧重于某种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显然是不理性的。曹培英指出,教师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如何让学生感悟合情推理的局限性?不仅学生认为“举例验证对了,结论就是对的”,就连教师也有不少模糊认识。有教师认为,教学时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才会启发学生合情推理,而且都是朝正确方向引导。所以,除了学生胡思乱想,无论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还是类比推理,结果都是正确的。这说明不少教师对于合情推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而且缺乏基本的数学素养。殷娴认为,推理能力培养需辩证处理好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演绎推理往往以合情推理为基础,小学生利用合情推理可以发现问题情境中的规律,可以缩短对规律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推理能力培养需践行严谨思考。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数学知识未必是严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要确立“推理与证明”的意识,始终保持严谨思考的要求,理解演绎推理的必要性。柏叶总、刘国文认为,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猜想“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验证“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认识到合情推理的局限性有助于学生认识演绎推理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展现合情推理的“正面形象”,还要关注反例,引发学生的质疑,培养其理性精神。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教师对于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估算与估测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困惑与疑问。这里有的是课标表述比较隐晦、宽泛,有的是实践者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虽然2011年版课标已经颁布了4年,对于课标的解读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数学实验与数学游戏
“做中学”“玩中学”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本轮课改中也得到了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数学实验和数学游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为“做中学”和“玩中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空间。
武建军指出,小学数学实验是让小学生借助一定的仪器或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庄惠芬指出,通过数学实验,把数学问题实际化,可以顺利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公理、法则、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小学阶段开展的数学实验,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培育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借助直观操作和形象呈现理解相关的数学原理;第二个层次,通过实验培育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王岚指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数学实验,开展数学实验的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实验要具有可观察性,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夏永立指出,操作实验对小学生而言有时是必需的,但是,数学更多的是思想材料的实验,它更易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学会思考。
吴晓超指出,数学游戏要立足于学习者的兴趣点,尽量选择容易产生幻想、好奇等情绪情感体验的主题,体现“幻想元素”“好奇元素”;设计与学习者技能相当的挑战,让学习者对挑战充满信心,体现“挑战元素”;任务或主题的设计要营造与学习者生活经验或知识水平相近的学习情境,体现“情境元素”。王海燕指出,数学游戏有以下特征:过程与结果统一,过程指向结果;形式与内涵交融,形式服务内涵;直观与抽象链接,直观走向抽象。崔伟永啟、谢明初指出,数学游戏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并非所有的游戏都能作为教学工具,只有具有结构成分及规则上的数学背景,且其根本数学内涵是致胜关键的游戏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
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数学实验、数学游戏除了强调操作体验以外,也注重内容的选取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开展“做中学”实践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少研究者都明确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做中学”“玩中学”,同时,作为数学学科而言,亲身操作之后的抽象、推理等思维过程也是不可忽略的。正如许红梅所说,课堂教学不只关心动手了没有,更要关注学生体验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反思了没有。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
近两年,微课与翻转课堂是非常火热的话题,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展开了实践和研究。
卞惠石、朱爱玲、唐嘉欣等均认为微课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讲授某个知识点的一种教学资源。在肯定了微课的优点之后,也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微课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斯苗儿指出,尽管微课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但如果教育教学的观念不更新或不到位,也会落入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即使是优秀教师团队所开发的微课,也并不代表能适合所有教师和学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孙谦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前的微视频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则让学生更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华丽英认为,翻转课堂中,学生自学时间长且活动充分;相同时间内,教学效果显著提升;翻转课堂能促进同伴合作交流且深受学生欢迎。郭鹏飞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一直使用翻转课堂教学。但是,有的学生也希望不要一直都是翻转的形式,一段时间使用几次就可以了。
总体来看,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少教师也发现微课和翻转课堂存在着一些弊端。郑毓信对微课和翻转课堂提出了一些现实问题:“‘翻转课堂’将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在课上发生。”但是,“具体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更高层次的发展”能绝对地分割开来吗?我们应如何制作和应用“微视频”才不会重新陷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所常见的弊病呢?如何做才能使“翻转课堂”不增加教师的负担?有些研究者认为,翻转课堂这种形式不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因此在小学阶段不宜实施翻转课堂。从这些质疑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转课堂的运用策略、适用范围等问题还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除了上述一些热点话题以外,2015年还有一些大家关注较多的问题,比如儿童数学教育,前测与学情研究,错因分析与错误资源利用,数学史与教学的融合等问题,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三、2015年研究展望
在2014年的综述中,笔者提出2015年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课程与教材、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评价方面的研究,从2015年教研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对于教学课例的研究也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关于学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课程、教师发展以及评价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这里提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应该说不是什么新话题,2015年随着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关注核心素养的主要是一些来自高校的研究者,论述的视角多基于整个基础教育,对于学科的核心素养问题探讨得较少。另外,关于数学素养问题,理论研究者的观点并不统一,而教师的理解则比较宽泛,“贴标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数学教育所应关注的核心素养?特别地,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不是“核心”素养,这样才能防止核心素养演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无口号。
2.教师学科素养
在2014年的综述中提到,不少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途径的认识比较片面,关注点主要在如何嫁接名师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则缺乏研究的热情。其中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多教师更关注教学的“手法”,对教学内容不太关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本身比较简单,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在内容方面花费太大的心思。其实,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越是基本、简单的问题往往越是难以解释,如果教师理解得不够深刻,那么学生学到的就只是知识和技能。同时,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更为丰富,教师如果自身思维不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就会被局限于一隅。提升学生的素养,前提是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教师如果能发现数学知识与工作生活中的规律的相通性,从哲学的层面审视教学内容,那么教学自然会有自己的风格,专业发展的视野也会更为开阔。
3.命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0
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 对话教学往往要与预设与生成这组教学活动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 预设更多的是教师的事, 而生成则更多的是学生的事。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 对话教学应该是服务于预设与生成教学活动的, 而且是要在预设更具开放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更多更好的生成。 所以, 对话教学完全可以沿着预设与生成的教学主线, 促进教与学双向发展, 突出师生双主体作用。 那么, 在预设与生成的教学主线下, 对话教学如何才能让预设与生成的双向活动更富成效呢?
一、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预设是教师基于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语文活动的教学设计, 具有预见性。 而生成则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语文训练。 正因为如此,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相互依存统一的综合体, 处理好了这一对综合体就能够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预设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是很能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的。 好的教学预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无穷尽的思考的。 因为有了好的教学预设, 学生的课堂生成就会深入独到, 课堂因此充满智慧和激情, 显现出情趣与活力。
例如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先生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的预设, 他在教学第二节的时候念了几句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原句是“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 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 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 , 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里写漓江的水的语句, 思考以下两组句子意思虽然一样, 但是写法不同, 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预设。 正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教学预设, 学生很快就从具体语句的比较中体会到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这就是一个很好地利用预设与生成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典范。
二、预设与生成激活课堂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 课堂生成的效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高低。 为了保证课堂生成的效果, 绝大多数老师喜欢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共同学习任务之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因为这是一个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过程, 所以学生会乐意做,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训练、尝试、完成挑战。 而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每一位成员都各司其职, 充分发挥特长, 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高质。 因此, 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预设与生成, 让课堂被充分激活。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 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 让他们体会孔子及两个小孩子的语言, 甚至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揣摩三个人物的表情、动作乃至心理活动。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预设:“从今天科学的发展看, 你认为两个小孩子的说法对不对? 如果孔子老先生到今天还活着, 你认为他会怎样评判又会怎样给出合理解释呢? ”相信在这样的教学预设之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一定会被很好地激发, 也会使得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三、预设与生成促成转变
有了课前有效的预设和引导, 动态的精彩生成便有了可能, 课堂教学效率就有了保障。长此以往, 这样良好预设与生成的课堂将愈来愈受学生欢迎, 课堂将变得愈来愈轻松高效。 不仅如此, 教与学生的风气与观念都将会有大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上的转变。 预设促进生成, 生成反过来丰富预设。 这就促使教师更全面细致地备课, 除了要备教材、备教法之外, 还要备教情、学情。 否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没办法进行有效引导, 更没办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 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 可以说, 精彩的生成给教师施加了教学压力, 使得他们必须在观念直至知识储备、教法选择上不断改变自己。
其次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再也不是被动学习。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课堂成为开放的、生成的思维碰撞的天地。 只要是坐在良好预设与生成的课堂上, 学生就好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推动着, 自主地学习, 积极地探究, 不断获得进步。
总之, 在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中, 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要牢记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协同, 争取课堂教学轻松、高效。
参考文献
[1]韩守宏.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语文[J].教学与研究, 2007.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 200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练笔;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84-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也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标中,对于“写”的重要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渗透。
小学共有三个学段,到了第二个学段,即三年级之后,写作就被正式划入教学要求之内。如果在第一学段,时不时的进行一些“随堂小练笔”,学生是很难一下子写出主题明确,表达流畅的文章来的。所以,切实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是非常必要的。它在小学低段与中段这两个学段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使学生从“读”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缓冲。
一、让小练笔走入课堂
1、出示句型模块,完成小练笔
低年级的写话,一定要先给孩子搭好梯子,牵着孩子先仿后创,慢慢走上写话之路。通过句型模块来仿写一段文字,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孩子们对这样的练笔充满信心而且跃跃欲试。
2、利用文中的关键词串文
从文中挑选几个词语,让学生写一段话,其中用到所提供的词语。例如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有很多的好词:夜幕降临、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金碧辉煌等等。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这些词语中的一两个来说句话。有学生这样写到:我的家乡石河子是个美丽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时,道路两旁的路灯多彩夺目,十分耀眼。优美的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多多积累,然而积累绝不能死记硬背,一是要让孩子体会到文本的意义;二是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样孩子积累起来才有兴趣,才有效率。
3、将省略部分补充情节,丰富内容
有些作者喜欢以省略号作为文章的结尾,留给读者的是一片想象的空间。有的是省略人物要说的话,有的是列举的省略,有的是省略的故事情节,有的是想象的省略,这些省略号的六个点,也恰恰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抓的写话点。在执教《泉水》一课时,通过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泉水甘愿奉献自己,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孩子们非常喜欢泉水。这时有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文中的省略号,说明泉水不只流到了课文中描述的地方,一定还流到了别处,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句式练写泉水还流到哪里,做了哪些好事。
4、化身为旁观者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
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文的读者,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化身为旁观者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也是很不错的小练笔切入点。在执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有同学写到:“小狮子不要再懒惰了,不能一辈子依靠父母,我们自己也要强大起来。”
5、将古诗作为故事梗概,丰富情节编写故事
将古诗精练的内容,作为故事的梗概,让学生们为古诗编写情节生动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练笔点。例如,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学生为这首诗写了一个画面优美的故事:两只黄鹂在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快看啊!快看啊!蓝天上飞过一行白鹭。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山上的皑皑白雪,江面上的小船正向东吴的方向行驶。”无论学生这个故事编写的是否符合古诗的原意,教师都应该因势利导,努力鼓励学生们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享受创新的乐趣。浸润在童趣的想象中,语文教学也将变得美丽而快乐。
二、让小练笔延伸到课外
这种课堂小练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克服了孩子们写作的恐惧感,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让写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小练笔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每周我们会布置一项小练笔作业。主题不限,孩子们可以去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去尽情释放那倾泻而出的思想与情怀。
每个双休日,我们都会布置一篇小练笔。由于孩子们还小,在写的时候允许他们汉字中夹杂着拼音,只要表达流利,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对孩子们出现的错别字或拼写错误现象只提醒不深纠,以免打消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
三、创设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练笔兴趣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要善于赏识,勤于赏识,给予每一个孩子以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对孩子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予以及时而热情的肯定和赞赏,让他们在早期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小练笔需要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
1、利用早读时间读小练笔
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读时间,我们只抽取5到10分钟的时间来读小练笔。因为上课的时候需要识字、写字、分析课文、练习写小练笔,留给大家分享小练笔的时间就少了。将早读时间抽出一部分来分享小练笔,是个不错的主意。
2、制作班级周报
早读抽出时间分享的是平时课上没有展示完的小练笔。而班级制作的周报则展示的是学生们每周在家完成的一篇小练笔。
在周一的时候,将孩子们在家完成的小练笔收上来。从周一到周四的课余时间,老师要抓紧时间批改,并挑选出较好的小练笔登载到班级周报上。虽说是班级的小报纸,但为了吸引孩子们,周报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画笔为文字画上相应的插图。这样会最大化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自己写的文字如果能登到班级周报上,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啊!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赏识能点燃孩子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得到赏识的孩子们,无疑是获得了一种力量极强的鼓励,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一颗写作的种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2
1.报刊转载排名
2015年度 《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 (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 共转载论文151篇, 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44种。 其中《小学教学设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教学月刊 (小学版) 》等报刊的转载量排在前10位, 占转载论文总数的77.5%。
2.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 47.0% 来自小学, 37.1% 来自高校, 其他作者来自教研室、教科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教育科研单位。 其中, 第一作者来自江苏的文章有47篇, 占总数的31.1%; 第一作者来自浙江的文章有24篇, 占总数的15.9%;第一作者来自北京的文章有18 篇, 占总数的11.9%; 第一作者来自广东的文章有12篇, 占总数的7.9% ; 第一作者来自上海、山东的文章均有7篇, 各占总数的4.6%。 来自上述6个地区的文章总数为115篇, 占转载总量的76.2%, 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二、热点与重点问题
1.教材分析
2011年版课标颁布以来, 遵照教育部的安排, 相关的各出版社都进行了英语教材的修订工作, 修订版教材陆续投入使用。关于修订版教材的介绍也顺势成为研究的热点。 2015年, 关于修订版教材介绍的文章的作者以各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居多, 像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组何锋在对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评价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教材修订的要求和重点, 以及修订后教材的教学内容、单元板块及主要特点 (《 小学英语教与学》, 2015年第1期) 。 (以下如无特别说明, 引文均来自2015年《小学英语教与学》, 只标注期数) 外研社基础分社教材编辑部则指出英语 (新标准) 修订版教材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思想和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并介绍了教材修订涉及的内容及框架结构 (2期) 。 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室高级编辑周佳、马茜分别对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三年级起点) 三年级上册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一年级起点) 一年级教材修订的具体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周佳还在文中针对新增板块Letters and sounds的教学, 教材字体的选择和教学中手写体的书写问题进行了解答 (周佳, 11期;马茜, 12期) 。
除了单纯的修订版教材的修订说明, 研究者也把视角关注到新旧版本教材的比较以及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上。 杨勇以PEP小学英语2003年版与2012年版三年级上下册教材为例, 将两版教材从编写思想、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及教材图片设计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3期) 。 肖靓则对香港朗文小学英语教材和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进行了比较, 指出两套教材有各自优势, 并且可以从教育理念、地域文化渗透、语言知识、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方面进行相互补充 (3期) 。
2.翻转课堂及微课
翻转课堂及微课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被广大教师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领域, 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小学英语学科也不例外。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 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 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进行观看和学习, 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和答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李晨, 9期) 。它的实质是“先学后教”, 翻转的是教学程序, 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 通过改变教学顺序来实现课堂转型。 “学生能学的, 自己先学, 课堂上执教老师帮助学生解决更为困难或重要的问题”是“翻转课堂”的出发点, “翻转课堂”坚守的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使命 (潘志琴, 9期) 。 在小学英语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 这是因为它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蒋婷婷, 9期) 。结合翻转课堂已有的研究成果, 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都采取以下模式: (1) 课前活动。 自主探究, 了解学习内容, 激活已知图式 (教师发布学习资源并提供学习任务单) ; (2) 课堂活动。 交流互动, 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 搭建新知识支架 (课上协作) ; (3) 课后梳理。 归纳、总结、拓展, 完善知识框架 (课后巩固) ; (4) 补充评价 (李晨, 9期;徐苏燕, 9期) 。翻转课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许多挑战, 比如: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亟待提高, 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需合理安排学生线上先学内容及形式, 需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课前学习及课后拓展的指导及监控需加强, 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英语表达能力需提高 (李晨, 9期; 潘志琴, 9期; 蒋婷婷, 9期; 徐苏燕, 9期) 。
翻转课堂的确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也掀起了改革的热潮, 但是在这种“热现象”的背后, 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基于信息技术平台, 由“课前输入+课堂内化”构成的翻转教学路径是否符合我国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的宗旨? 如果符合, 翻转模式与现有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之间应该呈现何种关系? 是“颠覆”“转变”还是“修缮”? 针对这些问题, 李淑平指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变。 其中, 课堂输入环节需要翻转模式的合理修缮, 课堂输出过程则必须大力翻转, 但绝非盲目颠覆。 除此之外, 小学英语教育若要真正彰显活力并行之久远, 就不能拘泥于悠久的传统、 限于流行的翻转, 或囿于庞大的慕课, 必须在教育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改变课程结构方式 (12期) 。
目前, 微课也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研究者对于它的关注不低于翻转课堂。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视频教学, 一般以5分钟为宜, 内容力求“短小精练, 角度开放, 可以是讲解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等,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和示范性, 强调的是某一知识的深度, 而不在于知识的广度” (姚少华, 12期;施俊亚, 12期) 。关于微课的意义, 姚少华指出, 微课不仅适应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而且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和研究的新平台 (12期) 。 惠婧和仇娜则指出, 微课对课堂教学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前知识初探, 文本渗透; (2) 课后巩固拓展, 作业延伸; (3) 教与学的空间更宽广 (12期) 。针对小学英语微课的开发和实施, 姚少华指出, 首先微课选题要主题突出, “从学生中来”;其次是以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为最终目标;最后在教学各阶段要灵活运用 (12期) 。 施俊亚则认为, 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设计和应用微课, 并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 需要教师把小学阶段的英语知识点专题化、系统化, 为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学习平台, 开发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12期) 。 当然, 研究者也认识到目前对于微课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如:微课资源建设不全面, 微课视频模式单一, 微课视频利用不充分, 等等 (姚少华, 12期) 。
总的来说, 研究者关于微课的研究, 主要是结合案例探讨它的设计制作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从实践层面谈的较多, 而对于它的本质内涵、它的功能、它的技术性都较少涉及, 这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地讨论。
3.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是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关于语言运用能力包含的范畴, 岑海兵指出, 在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还应该发展综合语言语用能力, 它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运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7期) 。
关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施途径, 有研究者强调实施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让学生在准确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 学会沟通交流, 学会运用英语完成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任务, 达到做事情的目的。其次, 教学活动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关联, 反映学生的真实交际需求。 最后, 区分清楚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真假任务, 对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言至关重要 (岑海兵, 7期; 李唯, 7期) 。 还有研究者指出, 可以借助Free talk (自由交谈) 这一具体的课堂活动形式, 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是因为Free talk的精髓之一是能够给学生 “Free”的机会, 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 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姚凤清, 4期) 。 国外许多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陈效新分析梳理了澳大利亚英语语言课程教学的特点, 指出澳大利亚英语语言课程教学目标实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过程趣味化以及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其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这为我们重视语言应用、加强内容教学、突出语言输出、强化自主学习, 从而实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2期) 。
4.语音意识
作为一种重要的元语言知识, 英语语音意识对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语音加工的重要技能, 也是提高读写技能的基础, 单词的拼写、 记忆以及阅读速度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音意识。关于语音意识的概念, 其涵盖范围不同, 界定也所不同。 从大的涵盖范围来看, 即从语音意识涉及的心理过程、认知技能或能力、语音单位三个角度来看的话, 语音意识可定义为个体对口语中不同层次声音结构的心理表征和操作能力 (康翠萍、 孔令跃, 10期) 。小的一点涵盖范围, 即单从语言学角度来看, 英语的语音意识主要包括三种表征形式:音节意识、音节内意识 (首音—韵脚意识) 和音位意识 (于小燕, 10期) 。 还有研究者认为, 语言意识是语音单位与规则意识的结合体 (于海静, 8期) 。尽管研究者们对语音意识的理解有所不同, 但这并不影响其重要性的凸显。
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音意识最突出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早期阅读尤为重要。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音素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 英语字形与语音之间存在着字母或字母组合与语音间的对应转录关系, 不仅对于低年级学生是如此, 而且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阶段 (康翠萍、孔令跃, 10 期;于海静, 8期;王瑶、郝晶晶, 10 期) 。儿童阅读学习的困难主要源于语音意识落后, 如没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则会影响其未来流利阅读的发展 (王瑶、郝晶晶, 10期) 。
第二是对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效果显著。训练英语语音意识不但能够提高儿童英语语音标准度, 还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词汇短时记忆能力、词汇识别能力及词汇拼写能力 (于海静, 8期) 。
关于培养小学生英语语音意识培养的途径, 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于小燕认为, 应以英语学习策略理论为指导, 设计与组织适当的活动, 以使语音教学更加有效 (10期) 。 于海静则指出, 需要通过字母、字母组合与字母音和组合音的教学;词形与词音连接教学;句子与故事阅读教学这三个阶段的教学实现形与音的联结, 进而达到获取语言技能的目标 (8期) 。 王瑶和郝晶晶将语音意识的培养归纳为三个阶段, 从初到高依次为韵律感培养→节首和韵脚的合并和切分指导训练→音位操控意识 (10期) 。康翠萍和孔令跃认为, 培养小学生的语音意识有两种基本途径, 一种是显性教学, 指通过显性、 公开的策略学习语言项目;另一种是隐性教学, 指通过无意识接触语言输入而发生的学习 (10期) 。无论采取何种培养途径, 研究者都应在厘清语音意识概念的基础上, 锁定明确的目标。 只有这样, 才能探索出一条小学生英语语音意识培养的特色路径。
5.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即关注其在职业认同、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自我规划、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对保障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研究者基本上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分析统计得出的。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 责任感、职业认同感有待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不足, 教研和反思能力欠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信息素养亟待培养和提高 (翟红英、韩子炜、范莎莎, 3期;田成全、李芳, 3期;马惠萍, 3期) 。
那么, 如何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培养和完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呢? 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第一, 运用非正式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刘锋、张京鱼, 2期) 。第二, 加强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改革。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改革职前教师教育;加强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加大助理语言教师的引进和教育;搭建基于高校与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平台 (骆风娟, 9期) 。 第三, 加强小学英语师资培训。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设置培训课程;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培训工作保障和管理机制;关注受训教师的差异, 激活培训模式;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田成泉、李芳, 3期) 。 应建芳针对教师培训, 还建构了“APPLE-PIE”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五个内容模块:Acting skills;Pronouncing skills;Presenting skills;Learning strategies;Educating art (7期) 。 第四, 健全各级教研组织, 完善校本培训机制。除各种培训机构举办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活动以外, 教师在任职学校的教学实践对他们的专业化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惠萍, 3期) 。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教研组突破行政性过度与专业性不足等诟病的新发展路径 (林美, 8期) 。
三、未来研究展望
1.核心素养
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突出“核心素养”的建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 是引导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整体研制的关键要素, 也将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育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指引作用。在小学英语学科领域, 同样要追问英语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素养是什么。因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一种带有结果性的规定, 涉及各个学段、各个环节, 必将成为小学英语2016年研究的热点。
2. 学生语言能力、 学习能力、 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不同于2001、2003及2011年版课标对英语课程总目标五个方面的划分, 新课改将其划分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 什么是语言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怎么理解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的区别是什么?发展学生哪些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是否与考试成绩冲突?小学英语追求的文化意识目标是什么? 同中学的有什么不同?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意识?等等。一系列关于这四个维度内涵及培养途径的讨论必然是2016年研究的热点, 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英语教育带来深远影响。
3.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再研究
微课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小学英语学科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研究和应用。 但同时对它们的质疑和争鸣也开始呈现出来, 研究者开始静下心来探讨这些教学模式是否真的适合小学英语课堂, 或者说如何使它们更加适合, 并且更具有学科特点。 因此, 关于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再研究也应该是2016年研究的一个方向。
4.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及小学生阅读素养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的研制”, 致力于制订我国第一套小学英语阅读分级标准, 确定与之匹配的分级阅读书目并建构出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王蔷, 9期) 。围绕这一课题的系列研究能极大地改变我国英语分级读物混乱的局面, 进而促进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循序渐进地发展, 所以说这项研究的成果是非常值得持续跟进和关注的, 同时它也给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5.教师学科知识
教师学科知识作为教师教育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教师成为一个合格教育者的基本保证。 目前,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而从实践课例的角度分析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类的研究也应该是研究的热点, 因为这样的研究才更能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6.评价及命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小学语文学科论文09-27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简述_通用版07-09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08-15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06-2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最新01-15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论文01-08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论文07-2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