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知识(精选4篇)
话语知识 篇1
近日,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 就美国闪点专利经营公司 (Flashpoint Technology, Inc) 诉中兴通讯专利侵权一案, 作出终审裁定:中兴通讯不侵犯原告图像处理相关技术专利权, 未违反337条款。ITC本次终裁依然维持了去年10月的初裁结果。
337调查三连胜
至此, 中兴通讯已在短短三个月内连续赢得三起被称为“最严厉贸易限制措施”的美国337调查终裁胜诉。前两次是:2013年年底, ITC对拥有近2万件专利、号称美国“专利大鳄”的Inter Digital一案做出终审裁定, 中兴通讯没有侵犯Inter Digital的各项专利权;今年3月初, ITC再次终审裁定中兴通讯未侵犯另一家专利经营公司Technology Properties Limited LLC (TPL) 的芯片专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兴赢得337调查既是其自己的胜利, 也给国内所有进行全球贸易的高新技术企业树立了正面的例子。”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 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对普通商品的反倾销, 向更高形态的知识产权诉讼转变。数据显示, 2012年已裁决的337调查案件中, 中国企业的败诉率达60%, 远高于世界平均值26%。
而中兴通讯却能三连胜, 这得益于中兴通讯强大的知识产权实力保驾护航。过去5年中, 中兴通讯申请了5万多项专利, 授权了1.6万多项, 这其中90%以上是发明专利。专利合作协定 (PCT) 申请量已超1.3万件, 全面覆盖英、法、德、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
专利成竞争利器
众所周知, 在专利战争的背后是商业巨头间对市场的残酷争夺, PCT申请量是全球公认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另一方面, 通信行业一直是专利战争爆发的核心地带。这是因为, 通信行业的基本要求是互联互通。
眼下, 专利壁垒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利器之一, 任何公司都不可避免。一项统计数据表明, 2010年仅发生在通信行业的专利诉讼就达到数百起, 其中苹果公司46起, 摩托罗拉44起, 三星32起, 诺基亚27起。专利诉讼正在成为通信行业竞争的一种常规武器。近年来, 在业内打专利官司被视为“刺头”的是谷歌, 已经到了靠打专利官司敛财的地步, 专利官司胜诉带来的索赔款成了公司财务报表的一大进项。
有人说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但是, 如果自己功力不足, 反受其害。最好的办法是苦练内功, 做好专利储备, 打牢技术基础, 才有机会赢得胜利。
如今中兴通讯在专利上昂首挺胸也是缴了不少学费的。想当年, 中兴通讯刚刚迈出国门, 在欧洲展会上参展的中兴手机都已经摆上展台了, 海关却以手机中的视频专利侵权为由, 喝令其撤展。2000年前后, 国际通信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先后找上门来狮子大张口, 向中兴通讯索要专利许可费, 中兴通讯底气不足, 只得支付昂贵的专利许可费。2005年, 中兴通讯的DSL接入产品大举进军法国市场, 引发了一场来自对手的专利进攻。虽说最终有惊无险, 但也唤醒了中兴通讯的专利意识。中兴通讯还遭到国内同门兄弟华为诉中兴通讯德国公司商标侵权并败诉, 这样的耻辱也激发了中兴通讯的专利进取心。
没有专利、缺少知识产权就矮人一等, 任人宰割。这是中兴通讯在市场竞争中总结出的惨痛教训。专利意识的成熟为中兴通讯知识产权战略明确了方向, 于是, 中兴通讯铆足了劲头, 决心在专利上打翻身仗。
中兴通讯把布局知识产权作为公司最核心的战略, 首先是不惜花费巨额研发投入, 每年坚持将公司的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到研发创新中去, 五年来, 中兴通讯的研发投入已累计超过400亿人民币;其次是广泛收罗研发人才, 中兴通讯拥有近3万名技术研发人员, 在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中, 中兴通讯的研发人员占比是最高的, 在各部门里边占比40%左右, 公司还专门设立了创新基金, 激励员工创新;再次是多地设立研发机构, 在全球设立了18个研发机构, 包括中国本土的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重庆、成都、三亚、深圳等, 海外则包括美国、法国、瑞典、印度等;还有是产学研结合, 与海内外具有相当研发能力的高校、研究机构合作, 同时与全球范围的运营商建立了10个联合创新的实验室。
中兴通讯的话语权
专利战略给中兴通讯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中兴通讯连续夺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二金二银”, 2011年、2012年居第一, 2010年、2013年居第二, 是唯一一家蝉联PCT第一的中国企业。
中兴通讯已经成功构筑了一条专利护城河, 自身的知识产权实力增强了, 在国际竞争中也更加从容。这表明中兴通讯在进军国际化过程中, 熟悉了国际游戏规则, 也善于利用这些游戏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雄厚的知识产权支撑着中兴通讯的国际话语权, 成为中兴通讯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砝码。中兴通讯在欧洲最高端市场的德国赢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服务合同。在美国与所有的运营商展开合作, 终端市场份额进入美国前四名。成功进入新兴核心跨国运营商MTN最核心的本土市场南非, 占据了20%的重点份额。同时, 在西班牙电信等高端客户上继续取得规模突破。
知识产权成就领跑实力。在中兴通讯1万多项PCT专利申请中, LTE/4G、云计算及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为主的新技术领域占比超过六成。在系统产品领域, 中兴通讯已经成为4G时代的领跑者, 截至2013年年底, 中兴通讯在全球获得140多个LTE/EPC商用合同, 同时也是全球LTE产品增速最快的厂家, 2013年LTE新增市场份额接近20%。
最近, 两位歌手在两个不同的航班上, 居于3000米以上的高空, 通过网络视频, 完成了一次深情对唱。从他们“无缝对接”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上网速度是无可挑剔的。这是全球首次启用机上基于4G通信技术的互联网服务, 可提供最高100兆以上的无线数据带宽。提供地空宽带解决方案的中兴通讯, 目前正在建设4条可以“高空上网”的航线, 沿着飞行航线架设地面基站, 通过飞机上安装的定制国产4G无线设备收发信号, 架起地空通讯桥梁。相比以前的卫星地空通信而言, 这套地空宽带系统更省钱、更流畅, 更重要的是, 全部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都掌握在中兴通讯手里。
而根据中兴通讯最新财报显示, 中兴通讯2014年第一季度净营收190.53亿元, 同比增长5.51%, 归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2亿元, 同比增长203.51%。
展望未来, 中兴通讯将继续强化智能终端、光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领域全球知识产权布局, 持续加大4GLTE标准专利投入和部署, 并提前部署5G等关键技术预研, 以进一步增强其在下一代技术变革前的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 在专利战争的背后是商业巨头间对市场的残酷争夺, PCT申请量是全球公认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话语知识 篇2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谈,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了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生活的能力。”①叶圣陶先生这段论述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言文字运用。但我们关注的是“在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那么利用什么样的方法策略让学生理解语言呢?
文学作品留有意义的空白。这是尽人皆知的艺术规律。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语言空缺、叙述中断、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萨克雷说过:“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正是那没有写出的部分。”②伊瑟尔也说:“在虚构性文本中,空白是一种典型的结构;它的功能是在读者引起有结构的运作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把本文位置的相互作用传输给读者的意识。…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想象中才变得栩栩如生。”③可见,意义空白是沟通文本与读者读解的桥梁。读出作品意义的空白,是理解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避免阅读在文章表层滑行而进入文章深层的要津。语用学知识就是帮助我们打开文章意义空白之门的钥匙。
“语用学是在言语交际的总框架中研究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理解的。”④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中指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交谈不是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谈的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这种目的或方向使交谈得以顺利的进行。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参与对话的双方或者多方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合作原则”,即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接着他又提出了四条准则:第一,量的准则,指对话时所提供的信息的量。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第二,值的准则,指所说话力求真实,尤其是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第三,相关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第四,方式准则,指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是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炼;有条理。
我们理解文章语言意义空白,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杨绛的散文《老王》的语言由作者的叙述语言及“我”和老王的会话语言两部分组成。文章开头叙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文章结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这些话语是否暗示我们理解《老王》意义的关键,在于分析推敲作者的叙述语言及“我”和老王的会话呢?
先看文章中“我”和老王的会话。
(1)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2)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3)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显然这三句按照对话应遵守原则,老王是答非所问,违背会话的“合作原则”,第(1)句老王目的在于掩饰自己无家无亲独身鳏居的艰难窘境。第(2)(3)句老王在于掩饰自己病入膏肓的无奈与绝望。
(4)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按照“合作原则”“你还有钱吗?”这是单方转移话题。表现出老王关心作者夫妇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文革动乱中的艰难处境;老王虽然是一个“粗人”,但心思十分聪敏、精细,对当时社会环境保持着足够的警觉。也体现出老王对“我”的体贴入微。
(5)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一句按照会话原则,有意违反方式准则,悖于说话应该简明避免晦涩准则。老王在临死之前表明心迹:送东西不是为了要钱;但是他到底要什么,恐怕他自己也难以说明。而“我”的回答,虽然两次强调“我知道”,可事实上,她还是不知道老王的心思,只能按照自己世俗的见解,继续用钱换取香油和鸡蛋。因此我和老王都有善良的人性,却始终圄于社会阶层的隔膜,“我”和老王的交流始终没有跨过这道坎。这也许就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真正原因所在。
再看作品中作者的叙述话语。这类言语将人物之间会话连缀起来。对于读者来说又是和作者进行会话。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他蹬,我坐”显然是冗余信息。删掉变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就本句话本身的表意而言,毫无损伤。但是就全文语境来分析,“他蹬,我坐”“常坐”“闲话”等词语,看似平淡中显示出了“我”与老王关系的亲近,“我”对老王比较随和,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一般才会有这种“叙闲”。和那些不愿坐老王车的“有人”比较起来,好像我没有“愧怍”可言。也许正因为如此,老王对我倍加亲近。“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在老王自己不能前来之时,老王还要托人传话,可见杨绛一家在老王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在老王的心中,“我”已然是他的一个亲人了!但是“我”呢?老王死了十多天之后,“我”才从同他同院的老李口中得知他的死讯。也许这又是杨绛多年后感到“愧怍”的又一原因。看来“他蹬,我坐”并非闲笔,人物之间貌似轻快地语调为后继发生的事件埋下沉重的情感因子。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4)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这三句话语中暗示语境。第(2)句我们看到底层大众窘迫的生活状况和可能造成自我戕害。(3)(4)句暗示“文革”动乱中知识分子的遭遇
(5)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6)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话语意义的未定点。展示了知识分子与底层劳动大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境遇落差和难以弥合的心理距离。
认知策略等语用学知识为我们有效地理解文章话语意义,进入文本深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在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方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②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三联出版社, 1989年版第251页。
③伊瑟尔,霍桂桓等译:《审美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页。
④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论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的建构 篇3
一.传统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之弊端
首先, 容易使教师形成传统的知识本质观。由于在教材教学过程中接触的是传统知识文本话语, 使得语文教师容易形成传统的知识本质观。教师会倾向于认为,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由专家学者设计和决定的,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一套完整的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教学这种知识体系应努力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学生应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知识探究, 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由事物本身而不是由探究者做出的选择决定的。
其次, 容易使教师认为结论性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传统的知识本质观认为, 知识是对自然世界的客观反映, 是真理。如此, 语文教材文本关心最多的仍然是传授知识, 所呈现的主要还是一些结论性内容, 而且是去情境化的。对于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相关内容缺少关注, 即使呈现也只是作为附属的故事性材料加以罗列, 而没有对其进行反思性讨论和设计。受此影响, 教师往往会认为, 结论性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 容易使教师采用程序化的探究方式。传统知识本质观下, 语文教材倾向于以讲授的方式呈现内容, 虽然教材也设计了一定的探究活动, 但是只停留在按既定步骤学习一般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常常按照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或进行过程和方法的教学, 认为这样就能发展学生较好的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不能认识到参加知识探究的活动并不直接等同于具备正确的知识本质观。这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探究性教学也容易形成一种“拷贝性发现”教学情景, 其结果就是将知识的获得过程视为一个按既定探究程序“发现”的过程。
第四, 容易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命令式”话语。使用传统知识本质下的语文教材,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使用命令式、断言式、必然性、普遍性的知识话语。由于教材对有关不确定性和情境性知识内容时缺乏应有关照, 教师也就容易忽视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阐释, 甚至认为, 不能断言的、不能确定的都是不需要掌握的。
二.当代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之意义
具体而论, 当代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可能使教师形成当代知识本质观。使用以当代知识论为基础编制的语文教材, 教师接触的是新的知识文本话语, 如在呈现知识探究内容时, 教材文本使用“我们能够预料到什么?”“假设的情境与观察的事实有什么关系?”“我们凭什么相信自己探究结论的合理性?”等话语, 教师就可能从中注意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和质疑, 意识到知识虽然有其普遍性和客观性特征, 但它同时也与个体在具体活动情境中的创造密不可分, 因而, 知识的客观性又具有“个体界定性”。
二是会引起教师对默会知识的关注。默会知识概念的提出者波兰尼认为, 默会知识是“一种存在于人的认识活动中, 无法用言语表达, 但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某种主体的功能性隐性意知系统。”。[3]在新的知识本质观指导下, 教师将逐步意识到默会知识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那种想消除所有默会知识, 进而在教材中建立一种全面的、完美的知识体系的理想也是荒谬的。[4]
三是有利于教师采用商谈性的教学方式。由于教材中的知识话语具有商谈性、未竟性特征, 而非箴言式的, 不可反驳的。这样就有利于在语文教材教学中实现从“价值灌输”到“价值商谈”的转变。价值商谈就是“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5]是“对话各方 (教师、学生、教材文本) 在一起相互参与、相互协商以获得真理的过程”。[6]
四是便于教师在呈现知识内容时使用“建构性”话语。如果语文教材较多地渗透“假设”、“反思”、“猜测”、“可能”、“反驳”等话语特征, 教师就有可能意识到这些话语的本质意图, 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教师就会重视从探究到结论之间的跨越性话语, 在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准确掌握和熟练应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本质的理解, 就会模仿教材中的话语设计类似的评价性作业, 在评价过程中使用建构性的话语。
三.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重建的基本策略
(一) 转变认识角度, 重建知识本质观
语文教材的知识论水平是影响教师知识论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材应该为教师的知识本质意识及其发展提供基本的框架, 使教师对知识的本质有深入理解, 树立当代知识本质观。
长期以来, 我国的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即“双基”教学。当然“双基”教学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我国语文教材的知识水平将永远处于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状态, 而不可能真正进入知识的创造水平。以“双基”为指导的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关注最多的是“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么用”的问题。以下几个问题角度, 可以作为语文教材的知识论基本框架: (1) 所认识的知识是什么? (2) 所认识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3) 所认识的知识价值是什么? (4) 如何评价所认识的知识的合理性?[7]
(二) 重建认识论话语, 设计建构性主题
教学主题在整个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中发挥着指导认识的功能。传统知识本质观下, 语文教材在设计探究主题时一般将知识的结论态内容作为教学主题。在陈述结论性内容时, 所使用的是“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么用”等, 重视对知识的记忆、积累和机械应用, 排斥思维个性和操作个性。
当代知识本质观下的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在呈现教学主题时, 除关注“知识是什么”及“知识怎么用”之外, 还应注重知识的建构性特征, 应认识到任何一个新知识都需要有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文本对知识的呈现逻辑展开的, 而是教材文本话语和学习者自身经验体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师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材文本话语作为一种资源, 在未被师生解读时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 而非等待他们去单纯接受和认知的权威话语体系。
(三) 区别预设和生成, 增加生成性话语
传统的“授受式”知识学习思想, 使得教材呈现出“灌输式”的文本话语体系, 它剥夺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和建构的机会, 学生所能得到的不过是经由教师口授的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 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严格说来,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更多的是人类的已有认识成果, 教材中知识探究的设计也往往是早已有之的经典问题 (或其变体) , 因此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中的预设成分常常不可避免。然而, 预设和生成绝非水火不容、截然对立, 只要摒弃知识灌输、机械接受的陈旧知识学习观, 树立新的知识本质观, 预设性的探究主题也能转变为生成性文本话语。
(四) 设计反思性活动, 增加反思性话语
在传统知识本质观影响下, 知识的客观性往往左右着教材的知识性文本话语, 以“客观”为中心, 知识被看作高高在上的不可改变的真理, 知识学习的使命被定位在追求固定化的知识及其授受上, 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较少顾及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反思。[8]
在教材中增加反思性话语, 主要包括两层内容:一是强调个体认识自身的价值。其目的就在于促使个体主动反思,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理解它对自身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从而使之永远融合在自身的生命历程中。二是强调师生自身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语文教材的知识性文本话语应将知识的获得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生命历程, 其宗旨在于, 让师生通过反思相关的认识活动拥有丰富的生命涵养和人文意蕴。
摘要:在自主、合作、探究思想指导下, 教材文本似乎有一种倾向性认识, 认为进行知识探究就是发展学生对于客观性、普遍性知识的理解, 重视知识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而不重视知识的境域性和默会性。这与国际母语教材编写普遍认同的建构主义知识本质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参考文献
[1]Bruce, C.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vism:Transforming Teacher Epistemology[J].?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000, (4) :55-59.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8, (1) .
[3]波兰尼.科学、信仰与价值[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66.
[4]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 (8) .
[5][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69.
[6]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18.
[7]梁永平.论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文本话语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6) .
话语知识 篇4
笔者在CNKI上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为关键词键入,限定时间为2013年以后,共搜索到论文6篇,其中除去与本文研究无关的三篇,得到剩下的三篇作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的文章来源。分别是赵军辉在2013年第8期《新闻研究导刊》媒介观察栏目中发表的文章《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探讨》、陈晓玉在2013年第5期的《传媒E时代》中发表的文章《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意见领袖特征与作用》、蒋琳在2013年15期《新闻界》上发表的《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媒介化生存—从微博名人约架谈起》。
综上所述,以前对于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均局限于微博或者是单一的方面,大多指向其在网络中的作用,并未指出可能或者已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哈贝马斯提出:“一种新的硬性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网络知识分子如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利用好媒介,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时候能够体现出真正地公共性的实质是值得我们一起去探讨的。
(二)现实意义
分析网络公共知识的特征,了解现有传播现状之下他们的话语影响力和局限能够让广大的网络用户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中,不随意盲从也不随意批判,能够更加自主独立地看待公共事务,也能更加理性地理解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力量,督促网络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
三、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
(一)热心于公共事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对于公共事务有着不同于一般网络用户的参与热情,他们通常在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比一般的公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更能为公众谏言,更敢于问责,追求事件的真相。
(二)拥有专业知识,受过高等教育
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在现实中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都受过高等教育,在现实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更能感召更过的公众。
(三)积极践行言行,充当公众的领头羊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言论上要领先于公众之外,并且通常也会将自己的言论践行,例如崔永元除了发表言论,每次参与两会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平时也不断地行动。
(四)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往往比较独立,他们对于公共事务通常能有更多的见解,他们甚至能够看到媒体没有看到的方面,履行监督媒体的义务。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影响力
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中,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事件发生之前,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提醒,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注意。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他们能够对事件发表有深度的见解和看法,并且能够追问事件的真相,同时带领广大网民开展广泛的讨论与非制度化的参与。最后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能够发出反思之声,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