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作用

2024-11-23

产生作用(精选12篇)

产生作用 篇1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信息化”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国民日常生活已不是个新词, 但在“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 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不仅仅预示着规模超过万亿元的直接投资机会, 更具有意义的是, 其在工业化和社会各领域将产生强大的“催化剂”作用。

“十二五”规划纲指出,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首先要建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这表明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数字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实质性统筹布局阶段。根据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等国家权威部门初步估算, 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 (4G) 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将形成6000亿元投资规模、下一代数字广播电视网的投资规模也将超过3000亿元。相关权威人士认为, “十二五”期间, 我国信息化产业的总体投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如此惊人的投资规模不但会直接拉动各类信息基础设施, 还将使云计算、三网融合等相关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十二五”期间, 随着企业和个人对信息处理或储存需求的日益加大, 与云计算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系统服务等领域将高速成长, 涉及的投资规模也有望达到3000亿元;类似地,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 其上下游的硬件、软件、系统支持和内容制作等产业, 同样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十二五”规划还明确了信息化在下一阶段经济建设中的“催化剂”作用———和工业化以及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国外经验显示,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会促进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 同时减低能耗。因此, “两化融合”对改变我国工业生产“两高一低”的现状大有裨益。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 我国工业化生产将通过信息化, 在自动化、产品检测、安全监管、系统控制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而以我国工业生产的现有规模, 这一过程所蕴含的产业机会, 仅以投资规模估算, 同样会是个惊人的数字。

另外, 信息化与社会其他领域的结合同样前景广阔。在“十二五”规划中, 电子商务、社会信息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体系、电子政务、社保医疗信息系统、金融税收信息体系等领域, 被列为发展的重点。除此之外, “十二五”规划还指出, 将信息化不断向基层推广。随着城市光纤入户, 农村宽带建设等工作的不断深入, 查询信息、缴纳费用等新的信息化服务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届时, 我国的物联网战略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与之相关的网络建设、传感器研发、软件应用、各类服务产业, 也将随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H

产生作用 篇2

根据葛本仪老师的《汉语词汇研究》,造字有八大方法,分别是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减缩法。我选取了我常用或者常见别人使用的网络用语来分析网络词汇所使用的造词法。

音义任意结合法就是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这种造词法常用于对事物的命名,例如化学物质“锌”,是在前期比较常使用的造词法,网络用语中这种造词法几乎没看到有使用。音变法是通过语音变化的方法产生新词,网络用语使用这种造词法也比较少,我找到了一个,但是却是一句脏话——“卧槽”,是“我操”的谐音,在读“wo3 cao4 ”的时候表愤怒,在读“wo4 cao4”的时候表惊叹,在读“wo1 cao1”的时候表轻蔑,在读“wo3 cao2 ”的时候表疑问。虽然是一句脏话,但是大部分人使用的时候并没有侮辱别人的意思,而是一种感情表达。双音法是通过双音化产生新词的方法。例如“亲亲”在“亲”的基础上采用重言的形式产生的双音化的词,和“亲”的意思基本相同。引申法是运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意义引申的手段创制新词的方法。“病毒”指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计算机出现后又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比拟法是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比拟、比喻等手段创制新词的方法。当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所以将这种大量的评论出现的效果叫做“弹幕”,整个词是完整的比喻,类似的还有“小鲜肉”“菜鸟”“屌丝”“白莲花”;“玻璃心”用“玻璃”比喻心理的脆弱,还有“草莓族”“蚁族”“蜗居”“绿茶婊”都是部分是比喻成分的词。也是一个较常用的造词法。

摹声法是用人类语言的语音形式,对某种生意加以模拟和改造,从而创制新词的方法。其中一种是模仿自然界事物发出的声音来造词,网络词汇中的“么么”是模仿人亲吻的声音,表达对人的喜爱之情;另一种是模仿外族语言中某些词的声音来造词,网络词汇运用摹声法更多的是模仿外族语言中某些词的声音,比如说“欧巴”是模仿韩语、“图样图森破”“逼格”“碧池”是模仿英语,还有模仿方言的声音,例如“酱紫”模仿台湾口音、“捉急”模仿浙江口音,模仿外语或方言的词非常常见。

说明法是通过对事物加以说明从而产生新词的造词方法。“高冷”是从事物的情状方面进行说明一种个性,意思是高傲、冷淡、冷静、沉稳;“矮矬穷”、“白富美”、“高富帅”是从事物的性质特征方面进行说明一类人;“三级片”用数量对事物进行说明是低级影视作品,及色情的影视作品;“潜规则”、“颜值”以注释来说明,前指上不得台面的规则,后指长相的数值高度;“笑点”、“泪点”以单位名称来说明笑或哭的时间点。总的来说是一个现在十分常用的造词法。

减缩法是一种把词组的形式,通过减缩而改变成词的造词方法,也可以说是现在网络词汇最常用的造词法。“心塞”是“心肌梗塞”的简称,但是更代表一种情绪,心理堵得慌,难受,说不出来的痛苦,周围有不顺心的事让你心里很不舒服。“人艰不拆”是来自林宥嘉的歌曲《说谎》里的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缩写,类似的还有“细思恐极”“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然并卵”“城会玩”等。

意义:造词法多样化 旧词的消亡,新词的诞生

词汇发展的原因: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的发展

产生作用 篇3

关键词:社会資本 强弱关系 同质性 结构洞

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项目:社会资本对不同领域就业影响的差异性——基于关系强度命题的调查研究,编号:201203047;2.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项目: 终身教育提升创业者综合能力的作用研究,编号:SZ2011395;3.科研立项: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资本对就业影响的差异性—基于关系强度命题的研究》,课题编号:XTSK039。

社会资本作为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能够为人们的目的性行动提供帮助。对于一些重要的稀缺工作岗位,并且被聘个体的个人能力比较模糊时,强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一般性的技能或经验方面的工作,弱关系能提供足够的帮助。对于就业谋职到底是强关系更管用,还是弱关系更有效?自从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假设以来,这种争论和试图证明的尝试就没有停止过。纵观强弱关系作用的差异性,笔者试图从一个更大的背景,对不同的学者所做的研究作一尝试性的分析。

一、制度文化环境的制约

林南认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体行动者获取社会结构中嵌入性资源的机会是不同的……至少其部分获得是由规范的互动原则或者说所提供的机会结构而定。”也就是说,行动者能够使用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并且规范的互动原则限定或者提供了我们如何使用社会资本。两个社会关系相似的行动者,其行动结果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选择行为。林南的阐述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运用社会资本的可能和机会是由社会规范、原则所支撑的;行动的结果因不同的行动者采取的不同行动路径而异。

同时也说明:不同的社会结构下,人们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于社会资本的使用有支持或限制作用;行动者习惯的行动路径也会影响最终社会资本的效用。

从这个角度,我们大体可以说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最适合的制度文化环境是那种更自由、更公平、更加彰显自我的社会,而不是重视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社会。在美国这样的制度健全、完全依靠法制的国家,工作和职务与私人生活基本没有交集,甚至总统退休后也如平民,以权谋私的愿望及客观可能性都比较小,职权是受到监督和制约的,权钱交易或者把公权作为可以交换的“人情”也几近不会发生。在这样的制度文化背景下,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对于个体谋求合适的岗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人类互动的同质性

社会学中的似我假设表明:社会互动倾向于在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个体之间发生。互动倾向于在占有相似的或邻近且稍微不同的社会位置的个体之间发生。人类互动更经常的是同质性互动,异质性互动较少发生。异质性互动不能促进感情分享或者说情感不能导致异质性互动。并且异质性互动要求付出努力,因为互动参与者意识到行动者对资源运用的控制是不相等的、存在差异的,需要评估每个人参与交换的意愿……参与双方都要比在同质性互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异质性互动相对较少发生,即便发生,付出的代价也比较高。

边燕杰通过城市拜年网的分析认为:无论哪个阶层的家庭和个人,都倾向于同本阶层的人相互拜年,尽管有“阶层间互相渗透”和“阶层间的梯次交往”,但更多的表现为“职业阶层相互隔离”。

我们看到我国的农民工、下岗职工,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也都是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对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来说,他们多数处于社会的底层,虽有向上流动的愿望,有寻找更好的社会关系帮助的意愿和需求。但是,这些处于弱势群体的人所接触的都是同质性资源,若要寻求更高职位人的帮助,很多时候没有机会。即便有条件,由于自身文化等条件的限制,谋求更好社会资源帮助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异质性互动所要求的代价和成本是很多弱势群体无法承担和付出的。

行动者为了增进目的性行动的效果,通常需要寻找异质性的资源。其中更高社会位置的人不仅控制和操纵着更多的资源,而且对结构中的其他位置也拥有更多的控制和更大的视野。接近更高位置的人可能会带来借取其控制或视野的可能性。但是,要想从这样的异质性互动中获取有用的社会资本,通常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就是说在异质性互动中,行动者需要更大程度的主动性和对规范的克服。虽然异质性的互动代价较大,但是为了目的性行动的达成,跨纬度、跨层级的交换不仅可能,而且在大多数社会中是很易见、并被期待的。

三、桥梁下的“结构洞”控制

相对于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桥梁作用,伯特更强调关系中的结构控制。关系桥梁可以为行动者带来不同的或许是高质量的信息。伯特认为,弱关系的理论强调了关系提供的信息利益,却削弱了结构洞的控制利益。他说“用结构洞这个词来描述非重复关系(弱关系)人之间的断裂,非重复关系人通过一个结构洞联系起来。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伯特认同弱关系的理论,不过他更加侧重这种关系中的因果动因,他认为“桥梁”有两层意思,它既是一个有一定跨度的裂口,也是这个跨度本身。结构洞关注的是“控制”,结构洞的控制利益有时候比它带来的信息利益更重要。也就是说,获得某个信息并不一定能得到某种相关利益。结构洞的真正控制者才可以提供或使用相关资源。

总之,社会资本的存在和运用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虽然在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强弱关系所起的作用有显著差异,并且在不同的就业领域会显示出各自的力量和功用,但是大致都遵循一定的路径和机理。

参考文献:

[1][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美]边燕杰著.张文宏译.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J].国外社会学,1998,2.50-65

[6][美]罗纳德·伯特著,任敏等译.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产生作用 篇4

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去评判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 让学生从中得出肯定的反映,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情感教育日显重要, 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情感的发展

从学习角度看, 教学内容也是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 是学生的认识对象, 是学生主体与之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系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选择性, 突出表现在对学习对象 (客体)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对象的, 而总是有所选择的。学生总是选择那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教学内容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情感的发展和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3 当前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学习需要, 他们是希望获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但是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课堂的学习呢?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已经经过多次的修改, 可以说从大纲的角度上来讲, 已经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试行以来, 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更大、更灵活。但是在具体实践操作中, 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学习的运动项目多而不精、竞技性太强、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

第一,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教学内容选择范围增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灵活, 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按着传统竞技教学内容体系开展教学。目前中小学教学仍然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运动项目为主,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竞技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些学生非常希望学习跆拳道、街舞、羽毛球、搏击操等内容, 但是在中小学教学中却很少出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就会产生否定、消极的情绪,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教学内容陈旧、枯燥、难度大, 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体育情感发展的基础,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积极体育情感的发展。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教学沿袭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 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 (少数人参与) 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体育比赛。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 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天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望而生畏, 出现厌学现象。

"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 一些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有所改变, 但是很多中小学仍然按着过去的教学大纲上课。这种枯燥的竞技项目的学习内容, 已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陈旧、枯燥、难度大等问题, 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练习内容不感兴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从参与对象、项目的选择、手段、方法的运用到培养目标都不相同, 学校教育内容应适当选取一些竞技类项目可以提高学校运动成绩、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是, 竞技化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比较枯燥, 另一方面难度较大, 因此过于侧重竞技化的教学内容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校体育教学属于基础性的教育学范畴, 它主要通过教学的手段, 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而竞技体育属于教育训练的范畴, 它主要通过训练的手段, 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因此, 把学校体育教学纳入竞技育训练的教学思想, 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与素质教育相悖, 不符合学生的主体需要, 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第三, 教学内容无助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我们的体育教师辛勤耕耘在操场上, 不顾风霜雨露, 可是,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 却没有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秒表的记时下不断重复地跑, 却忽略了这种跑对学生的心脏发育和骨骼发展是否有益, 学生是否喜欢、感兴趣。

运动能力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 一些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是由于运动能力差。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就很难获得成功的情绪、情感体验, 因此更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就很难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4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学习需要是学生体育情感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是由于体育教学内容存在陈旧、枯燥、难度大等问题, 未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体育教学方法存在"重教法、轻学法", 学习评价方法不完善等现象, 影响学生积极体育情感的发展。

(二) 建议

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整个人 (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 投入体育学习, 提高体育认知水平, 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 促进他们积极体育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秀, 学生体育学习论, 辽宁出版社, 2001, 10, 104.

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 篇5

激励是什么?直白地说,一、满足员工需求;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D集团公司产生问题的原因是D集团公司根本就没有调查了解保洁;后来D公司通过调研发现,保洁员大多是附近农村的妇女;

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D集团公司采用分组休息的方式,激励员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激励是什么?直白地说,就是以恰当、合理、公平的方式给予员工想要的。D集团公司公司采用激励理论和方法,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引起员工心理状况的变化,以激发员工向企业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

一、满足员工需求

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者限制,以激发员工的需要、动机、欲望,从而使员工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充分挖掘潜力,全力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D集团公司根本就没有调查了解保洁员为什么频频离职,怎么应对?

后来D公司通过调研发现,保洁员大多是附近农村的妇女,他们出来工作似乎不是为了自己,更不考虑自己未来的前途,她们出来工作的目标从本质上是为了贡献家庭。于是D公司把55个保洁员分为11个组,每个组5人。平时由10组共50名保洁员工作。剩余的一组5人带薪放假一周,让保洁员回到家照顾照顾家里的生活,看看孩子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告诉上岗的保洁员,因为5个“姐妹们”回家了,你们的工作辛苦一点,等她们回来了,你们也就可以回家看孩子、看孙子。方案实施两年多来,D品牌服装服饰批发广场的保洁员再也没有大幅度流失,55个保洁员的编制一直稳定维持在49人以上。管理者为保洁员难招聘、难留住的苦恼彻底解决了。

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D集团公司采用分组休息的方式,激励员工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为了长远发展,公司还应该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如在一个小组里5人轮休,或者定期评比优秀保洁员;公司组织保洁员高一些娱乐活动;节假日为保洁员发放一些福利;根据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薪资等等都可以激励员工,留住员工。

产生作用 篇6

关键词:税务会计师;背景;作用;模式分析

税务会计师(CTAC)是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认证的国家高级财税管理人才重点培养项目,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及税务统筹管理、税务检查、纳税筹划等一系列与税务相关的税务工作,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企业税务会计专职岗位和专业会计人才。税务会计师,是企业管理涉税事务的直接代表和责任人;是具备现代企业税务管理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现代企业财税管理逐渐专业化、职业化的具体体现。

一、税务会计师产生的背景

(一)企业税务会计在企业合理维护自身权益上的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代替了政府投资一统天下的格局,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规、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因此,企业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合理合法规避风险,企业税务会计在企业中独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税务会计在企业会计中的独立性的要求

为了推动市场经济建立,国家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大范围改革,先后出台新税法与新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财务会计不再融财务、税法的要求于一身,而是遵循会计准则。税法也在力求独立,如税法第一次制定了资产的税务处理就是明证。因此,社会对具有涉税资质的会计师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三)国家税收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国家税收是立国之本,富国之路,强国之道。国家势必会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制度的完善。如何做好企业的税收筹划,如何面对繁多的税项,而不让企业在税赋上减少收益,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对我们财务人员,涉税人员、甚至企业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大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文件法规,税务会计师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加强税务会计师岗位建设和开展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税务和企业税务筹划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税务会计师在企业和国家税收中作用

(一)实施税务会计师认证,加强企业管理,防范纳税风险,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完全可行的。是适应全国数百万家企业需求的明智举措,也是对全国数百万从事企业税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肯定与确认,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税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弥补税收体系职称评定和资格认证的空白。

(二)实施税务会计师认证可以强化企业在依法纳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涉税处理和应变能力,税务会计师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国家税收环境健康发展;合理合法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现实的作用。

(三)实施税务会计师认证,加强税务会计师岗位建设,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强化企业在依法纳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涉税处理和应变能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国家税收环境健康发展;合理合法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国际税务会计模式分析

(一)英美税务会计模式。以股东投资人为导向,税法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及收益的确定发生直接的影响,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等都遵循财务会计准则,期末将会计利润(亏损)依照税法的规定调整为纳税利润(亏损)。

(二)法德税务会计模式。以税收为导向,税法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确定发生直接的影响,会计准则与税法(还有商法、公司法等)一致,对会计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由于计算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一致,无需税务会计调整计算.这种模式强调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符合税法的要求,税务会计当然也就无需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

(三)日荷税务会计模式。以企业为导向,但各具其特色,日本会计深受《商法》、《证券交易法》和《公司所得税法》的影响,如日本的《公司所得税法》要求为纳税申报的损益表必须经过股东大会通过,并经有关方面核准,依据《证券交易法)编制的损益表与依据《商法}编报的损益表应该一致,基于此,它接近于法德模式;但日本税法又规定,在计算税时,财务会计的收益可以进行调整,但哪些项目可以调整,那些项目可以灵活处理,哪些项目不可以调整,要遵循税法规定,从这个角度看,它又具有英美模式的特点。因此,日本模式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亦称混合模式。而荷兰,税法对财务会计没有影响。因此,荷兰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截然分开的。

由此可见,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在英、美、荷等国家,税务会计早就独立于财务会计,而在法、德、日等国家,税务会计则融于财务会计,实际上是财务屈从于税法。在我国,由于七、八十年代尚未形成现代税制的框架,不具备税务会计成长的沃土。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随着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已为税务会计独立成科创建了客观条件并提出了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红珠.谈加强企业税务筹划[J].北京:现代企业出版社,2004.

[2]于淼.加强企业税务管理[J].北京:合作经济与科技出版社,2010.

产生作用 篇7

荣辱观作为人类的道德意识是在原始社会产生的。原始人的荣辱观与维护氏族的整体利益、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对氏族履行义务联系在一起。他们以诚实劳动、平均分配为荣, 以有能力而偷懒为耻。

人类荣辱观的产生, 与人们的安危利益得失紧密相连。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社会形态。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 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而生存, 因而每个氏族成员都与氏族部落同生死、共命运, 如果一个氏族的某些成员战胜另一氏族的某些成员, 那么, 这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感到光荣;如果一个氏族的某些成员受到另一氏族某些成员的侮辱, 那么, 这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感到耻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对原始人荣誉观念做了详细叙述。摩尔根调查了印第安人及易洛魁人部落的实际生活, 发现成年男子第二次定名时, 需要按照他在狩猎或作战中的勇敢表现而给予定名, 这种定名本身也已经给予这位成年男子以荣誉并足以使他感到自尊了。同样, 酋长和酋帅的职务在氏族社会中也总是由有良好行为的人担任, 原始人通过拥戴并给他头上角的方式, 给予荣誉和尊严。

人类荣辱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 原始人的荣辱观还是处于萌芽状态。特别在当时, 由于群婚、性乱、杀死俘虏、食人等现象也不被看成是耻辱, 显然是野蛮的、不文明的。荣辱观作为明确的道德范畴, 是奴隶社会才提出来的。

二、人类荣辱观在阶级社会的演变

荣辱观是个历史范畴。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乃至大相径庭的荣辱观。氏族社会的解体、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 人们的荣辱观念超越了血缘家庭的狭隘眼界, 却又为财产等级关系所支配, 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的阶级在荣辱观上的对立。“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从根本上说, 抽象的、一成不变的、适应于一切时代的荣辱观是不存在的。

在奴隶社会, 奴隶主阶级把自己所拥有的特权、身份、占有奴隶的多寡等作为荣誉的标准。他们以“不稼不穑”、“不狩不猎”, 而能过着“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豪华生活为荣。他们所崇尚的“勇敢精神”就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残酷和剥削而舍生的精神。在奴隶社会, 奴隶阶级则有着完全不同于奴隶主阶级的荣誉观。在中国古代, 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率足九千, 侵暴诸侯, 人称之为盗跖, 而柳下跖却义正言辞地指责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公侯富贵者, 才是真正的盗贼;奴隶们反抗统治的行为, 才是真正的荣誉的行为。《荀子·不苟》中称跖为“名声若日月, 与舜禹俱传而不息”, 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劳动者对柳下跖起义的肯定和称誉之情。

在封建社会, 等级制度更加发展和完善, 封建地主阶级更是把等级、特权和门第作为划分荣誉的标准, 以“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为荣。在我国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以“光宗耀祖”、“金榜题名”、“封妻荫子”为光彩, 在这种荣辱观指导下,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奉为最高价值目标而孜孜以求。地主阶级维系的是皇族宗亲的家天下, 因此也自然地以在血管里流淌有皇族的血统而自命为高贵荣耀。与此相联系, 他们也就把维护这种宗法关系的忠君孝亲的贵人君子、贤人、孝男、孝女报以荣誉。于是便有总族谱、宗祖祠、孝子图、明伦堂、贞洁坊、烈女祠等一整套荣誉标志。在封建社会, 农民阶级在劳动和斗争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的荣辱观念, 有自己的荣辱尺度。他们把勤劳、简朴、诚实、勇敢、团结互助、济困救危等视为光荣, 把不劳而获聚敛他人之财、贪求功名利禄的行为看作是卑鄙和可耻的事情。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政治上的逐渐强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荣辱观也就应运而生。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特权、等级和门第的限制,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金钱和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荣辱观确立和评价的标准。一方面, 他们用金钱的多寡来确定人们的价值和行为的荣辱。正如马克思所揭露的, “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 “资本是受尊敬的, 所以, 它的持有者也受尊敬。货币是最高的善, 所以, 它的持有者也是善的。此外, 货币还使我不必要为成为一个不诚实者伤脑筋。”即是说, 谁有钱, 谁就值得尊敬, 谁就能成为荣耀的“上等人”。另一方面, 他们把个人主义的发展作为荣誉的内容。他们认为, 人们“自有一种天生的本性”, 就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这种本性他们称之为荣誉。”他们把利己主义的功名心同荣誉相混淆, 把荣誉看成是为个人名利而奋斗和实现个人名利欲望的手段。显然, 这种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名利的实现, 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 特别是无产者个性的受压抑为代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与资产阶级荣辱观相对立的是无产阶级的荣辱观。无产阶级认为, 靠剥削、压迫人们建立起来的财产、权势、门第不是荣誉, 而是耻辱;靠自私的、不择手段的投机钻营所获取的“荣誉”不是真正的荣誉, 而是狭隘的、暂时的虚荣。只有忠实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而得到人们的赞誉和敬佩、并且在内心里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欣慰, 这才是真正的荣誉。无产阶级荣辱观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指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关于荣辱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它既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 又是对历史上合理荣辱观特别是劳动人民和进步人士荣辱观的批判继承, 是一种崭新的荣辱观。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荣辱观和劳动人民的荣辱观不同, 主要是:第一, 形成的基础不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 荣辱是以财产和权势为基础。谁有财产和权势谁就有荣誉和尊严;反之就是耻辱。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 批判继承了历史上进步荣辱观的合理因素、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 并且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事业紧密相连, 与履行道德义务相一致。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劳动者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 评定人的荣辱尺度不是门第财产、权势和地位, 而是对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所做出贡献。第二, 道德原则不同。剥削阶级荣辱观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道德原则, 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奋斗,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则以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 辩证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的关系。一方面, 它强调把集体利益、集体荣誉放在首位, 在全社会倡导并崇尚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另一方面, 坚决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鼓励和支持人们去争取个人荣誉。第三, 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历史上的剥削阶级不劳而获,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把自己的荣誉建立在广大劳动者受剥削、压迫的基础上, 以追求个人享受为目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劳动创造世界, 包括人类自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视“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这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正确荣辱观的社会作用

荣辱观包括对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所做的社会客观评价和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所作的主观评价或主观意向。正确的荣辱观对社会文明进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具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 正确的荣辱观是激励个人进取, 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动力。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尺度, 无论是社会评价, 还是自我评价, 总会给人们强烈的刺激, 促进人们奋发图强, 取得荣誉。《孟子·尽心上》讲:“人不可无耻, 无耻之耻, 无耻矣。”一个人不可无羞之心, 有了羞耻心才能避免去做可耻的事。古人的许多格言, 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宁可毁人, 不可毁誉”, “宁可穷而有志, 不可富而失节”等等, 都是强调知荣辱观, 他就可以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

其次, 正确的荣辱观是个人道德行为的价值导向, 一个具有正确个人荣辱观的人, 为了获得社会对自己行为的肯定, 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 必然会依循社会的主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经常不断地衡量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 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同社会价值目标相一致。《荀子·荣辱》说, “好荣恶辱”是人类的共性, 君子与小人, 都是这种愿望。但是, 必须分清什么是荣, 什么是辱, 否则, 是非不辨, 荣辱混淆, 就会迷失方向, 走上邪路。对于任何一个行为主体 (个体和群体) 都是如此。在社会生活中, 无论是企事业单位, 还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讲信誉, 这是社会发展和群体的要求, 也是实现群体和个体正当利益的保证。从获得荣誉的方式、手段来看, 真正的荣誉靠汗水换来, 决不是靠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无耻手段猎取。

第三, 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条件。荣辱是激发人们奋发进取、履行道德义务的推进器, 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因此, 当人们普遍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 珍惜自己的荣誉时, 不仅可以促进人们自觉地、积极地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最大的奉献, 而且还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社会舆论, 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

产生作用 篇8

1 水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水浮力。将物体M放入水中, 其受到的水浮力如图1所示。

假设物体上下表面的面积均为S, 物体上表面压强为P1, 物体下表面压强为P2, 则根据阿基米德原理M所受的浮力为:

根据 (1) 式:V排变大, F浮也变大, 因此, 当地下室水位上升, V排变大, 地下室所受到的水浮力也随之增大。

2 地下水浮力产生的工程渗漏现状

2.1 常见的地下水浮力作用产生的工程渗漏

1) 岩石基础地下室渗漏

岩石基础地下室受动态的水位变化影响, 水浮力产生的渗漏水水压也随之产生变化, 不同的是作用在地下室底板的渗漏水主要来源于基础岩石裂隙。

岩石基础地下室水浮力作用渗漏水特点:水压较大, 水量较小。

2) 软土地基地下室渗漏

软土地基地下室一般为饱和水软土地基。由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 自重不断增加, 地下室会产生一定量的沉降, 地下室底板会因此产生应力, 并极易导致裂缝产生, 从而形成渗漏水通道。

软土地基地下室, 在地下水位最高时, 水浮力为最大值。软土地基地下室渗漏水水压同样因水浮力的变化而变化, 其渗漏水水量大于岩石基础地下室。

3) 软土地基主楼与裙楼地下室渗漏

地下室主楼与裙楼由于自重不同, 基础设计与施工不同, 水浮力对主楼与裙楼的影响也同样不同, 裙楼部分因自重和基础相对主楼较弱, 因此水浮力影响更大一些。

因主楼与裙楼不同, 当受到动态变化的水浮力影响时, 主楼与裙楼易产生相对垂直方向的位移, 并极易产生水浮力作用的渗漏。

2.2 地下室常见的水浮力作用渗漏形式

地下室底板裂缝渗漏是最常见的渗漏形式;地下室后浇带、塔吊基座处的接缝渗漏是普遍现象;变形缝 (沉降缝) 部位的渗漏, 为质量通病;其他还有诸如地下室柱根部位的渗漏, 电梯井部位的渗漏和个别部位的点漏等。

2.3 地下室水浮力作用产生的渗漏治理技术分析

依据工程实践, 地下室水浮力作用引起的裂缝渗漏为主要渗漏形式, 按常规的治理方式, 如采用直接封堵 (灌浆止水等) 的施工工艺, 会因其特殊性而难以有效治理。主要原因:一是水浮力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 渗漏水水压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二是裂缝内常留有各种杂质, 直接堵漏的结果常常是越堵越漏, 重复治理则成本投入极大。在高水位时, 裂缝中的灌浆材料常常被渗漏水挤出。为保证地下室的正常使用, 从满足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出发, 地下室水浮力作用裂缝渗漏水治理, 应采用引排卸压与封闭防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施工。引排卸压与封闭防水相结合的施工工艺, 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可靠、耐用期长的特点。

变形缝部位的渗漏, 可采用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

对于水浮力作用产生渗漏水的各种接缝, 柱根、电梯井、点漏可采用直接堵漏进行治理, 常用的工艺为灌浆堵漏。

3 地下室水浮力产生的渗漏治理技术应用

3.1 工程概况

深圳某工程地基基础为花岗岩岩石, 底板结构层为混凝土结构, 厚度为20~150 cm, 底板面积约2万m2, 裂缝长度大于5 000 m, 裂缝宽度0.1~5.0 mm, 深度20 cm以上。其底板裂缝已被泥砂等充填, 裂缝渗漏形态为缝中高压点漏。底板标高约-11 m, 高水位水头约10 m。高水位月份时, 大流量抽水机需24 h不间断抽水才能保证底板大部分无积水, 停机3 h以上时, 地下室积水平均深度达10 cm以上。原防水为1.0 mm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部分裂缝灌注水溶性聚氨酯浆液, 95%以上裂缝 (能观察到的) 均采用水性环氧树脂浆料封闭, 宽度为20 cm, 厚度为3.0 mm。

3.2 渗漏治理方案设计

3.2.1 原始方案

本工程先后尝试过的治理方案有:裂缝高压灌浆封闭;嵌缝预埋灌浆管堵漏工艺;抽管引水灌浆工艺, 包括小直径 (Φ2.0 cm) 埋管引水工艺与开槽埋管 (Φ5.0 cm渗排水弹簧管) 引排水工艺。上述工艺在底板停止抽排水后, 由于水浮力作用, 均未达到理想的裂缝堵漏与排水效果。

3.2.2 优化设计

经对本工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后, 考虑水浮力的作用, 对渗漏治理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具体方案:在混凝土结构底板开槽, 主槽宽深为5 cm×10 cm, 副槽宽深为3 cm×6 cm, 采用蛇腹形弹簧渗排水管Φ5.0 cm、Φ3.0 cm作为主副槽渗排水材料。嵌缝封闭采用聚合物防水砂浆;裂缝封闭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涂刷厚度为1.5 mm, 宽20cm。采用卸压弹簧式压力阀, 其抗压0.8 MPa, 大于0.8 MPa水压时压力阀开启, 并自动卸压排水。底板非裂缝处植筋, 间距约1.0 m×1.0 m, 采用Φ12钢筋, 植筋深度20~30 cm。植筋与钢筋网片相连, 按25cm×25 cm绑扎Φ12钢筋网片, 浇注的混凝土保护层为5~10 cm厚。卸压弹簧式压力阀示意图, 见图2。

3.3 施工工艺

本工程优化后的底板渗漏治理设计方案见图3。具体施工工艺流程为:

1) 底板基层清理, 确定主副渗排水槽位置。

2) 采用切割机开槽, 主槽5 cm×10 cm, 副槽3cm×6 cm。剔槽采用电动凿岩机, 副槽沿裂缝开槽。

3) 副槽与主槽相连, 主槽安装Φ5.0渗排水弹簧管, 连接采用配套件, 副槽采用Φ3.0渗排水弹簧管。

4) 小碎石或粗砂填充渗排水管两侧, 并与渗排水管顶部相平。

5) 聚合物防水砂浆配比为:水泥∶砂∶胶粉∶水=1∶2∶0.02∶适量, 聚合物防水砂浆封闭主、副槽。

6) 在裂缝处涂刷1.5 mm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涂刷宽度为20 cm。

7) 在非裂缝处植筋, 采用Φ12钢筋, 植筋深度20~30 cm, 间距约1.0 m×1.0 m, 植筋与钢筋网片相连 (专业公司施工) 。

8) 按25 cm×25 cm绑扎Φ12钢筋网片 (土建单位负责) 。

9) 浇注混凝土保护层, 平均厚度10 cm (土建单位负责) 。

10) 待混凝土保护层施工28 d后, 在渗排水管孔安装弹簧压力阀, 压力阀抗压设定0.8 MPa。

4 结语

地下室水浮力作用引起的渗漏治理,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本文是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尝试和分析, 根据其内在规律, 所摸索出的一套相应的渗漏水治理技术。该技术简单易行, 具有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随着水浮力作用渗漏治理的工程实践不断增多, 新的、更好的技术措施将会不断涌现。

摘要:分析了地下室水浮力作用产生渗漏的原因、渗漏形式和特点, 并通过深圳某地下室工程渗漏治理的具体案例, 对地下室水浮力作用渗漏治理的设计方案及具体施工工艺作了重点介绍。

产生作用 篇9

一、包装设计文化特质及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

(一) 包装设计文化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

包装设计文化结构层次要研究包装设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性, 必须要先理解包装设计本身的文化结构。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般说来, 这些有许多设计文化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 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包装设计的物质层。

类属于设计文化的表层, 主要指包含了设计文化要素的物质载体, 它具有物质性、基础性、易变性的特征。

2. 包装设计组织制度层。

类属于文化的中层, 同样也是设计文化内层的物化。它有较强的时代性和连续性:主要包括协调设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规范设计行为并判断、矫正设计的组织制度。世界上包装设计文化比较先进的国家都有自己相应的较为完整的组织制度。而包装设计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组织制度大都不完整, 它们零散地存在于其他的如政策、经济、文化和法律等组织制度中, 没有健全的独立的体系和地位。如果没有了这个层次, 设计的个体就必将处于无序。

3. 包装设计的观念层。

它是一种文化心理状态, 也可以认为是设计文化的意识层。它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是设计系统各要素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依据。科技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 带来的对包装设计文化的冲击, 主要就表现在生产和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观念、道德伦理观念、民族心理观念等方面上。它是设计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也是设计文化的灵魂, 它存在于人的内心, 并发展变化, 最终会直接或间接地在组织制度层上得到表现。并由此规定自己的发展和规律, 吸收、改造或排斥异质文化要素, 左右设计文化的发展趋势。

包装设计文化的物质层, 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变动活跃, 交流方便频繁, 同时, 包装设计文化的变化发展又总是首先在它的身上得到体现。如中国的改革开放, 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与技术, 产品的渗入正扮演着这场文化冲击的先导的角色;在市场上, 产品包装更新换代、层出不穷。而组织制度层是最权威的因素, 它规定包装设计文化的整体性质, 是设计的群际关系得以维系的重要纽带, 更是包装设计得以科学有效实施的保障。这一层面由一整套内在的准则系统所构成, 从而成为包装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的准绳。不同的设计观念会带来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果, 认识到新环境所强加于我们的新要求, 并掌握符合这样新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手段, 这正是设计观念的新高度。三者间互相依存, 互相结合, 互相渗透, 并融合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包装设计活动和设计作品中。

(二) 包装设计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 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 都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 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观念层面上, 它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环境造成的不同的文化观念, 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自己的设计活动和产品中。如德国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理性的造型风格, 日本的新颖、灵巧、轻薄玲珑而有充满人情味的特点, 以及意大利设计的优雅与浪漫情调等, 这些无不来源于他们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及其不同的社会文化的氛围中。再如中国包装设计多寓意喜庆、吉祥、圆满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对称性、折射出中国人民内向心理特征和相对保守的社会意识。由于设计组织制度脱胎于设计的意识观念、是设计意识的物化、是民族设计意识的派生, 于是它同人们设计观念指导下的活动方式和实践成果, 都因此印上了不同的民族色彩, 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

二、社会文化进步是如何反作用于包装设计

1.社会文化进步推动了包装设计的繁荣。社会文化进步推动了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 包装是社会化物质生产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种物化的社会形态, 而包装的设计又是以产品包装为主体、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 达到精神需求为目的综合性社会学科, 因此, 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 也是包装设计文化繁荣的时期。在现在社会, 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消费者品位的提高, 消费者日益看重商品对于自己情感、心理上的满足。消费心理变化要求企业顺应消费心理, 以恰当的设计唤起消费者心灵的共鸣。普通概念上的包装大多数被认为是产品额外的附属物, 使用完之后就被丢弃。

2.社会文化的进步为包装设计确立了新的价值内涵。包装设计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必需, 社会文化的进步, 也给包装设计的价值重新确立了新的价值成因, 这种价值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包装设计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为包装设计是为他人服务的。包装设计的利他性和功利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项社会工程。它的价值又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 则充分体现了它的经济性。设计更是一种文化行为, 它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即是社会文化积淀的产物。包装是一种信誉的保证, 更是人们生活的顾问和参谋。

三、包装设计与社会文化互动规律及自身的特征

1.包装设计必须融于社会文化发展自己。商品的个性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 任何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排他性和侵略性体现在产品的异质化追求上, 而这种追求是基于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商品竞争。产品迫于生存压力或打压对手而创造和积累的某种个性文化, 它包含了技术个性和视觉审美个性两个部分。当技术个性的开发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后商家必然转向对视觉审美个性要求的塑造, 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以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这也是大众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根本原因。产品包装承载着这种文化个性的具体视觉化形态, 成为商品文化个性推广和形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极强的功能。虽然并没有自觉地向外扩散, 与不同文化碰撞, 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它的运动又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的深层, 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 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2.社会文化的进步可以给予包装设计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包装设计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创造美, 而不是现在一些设计群体或个人所追求的以形式为主的外在美, 或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 去投消费者所好, 去换取一点微利的手段。正是由于这种目光短浅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 使包装设计的商业性太浓, 功利主义太重, 设计严重存在着浮躁心理, 同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挖掘、研究不深, 文化底蕴不够, 才是真正导致包装设计寿命周期过短的主要原因。但也是现代电脑设计时代对社会所带来的一种负面影响, 使得众多的初学者也都以为只需学好电脑技术就可以在设计领域自由地翱翔, 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现象, 最终后果是导致“浮夸风”盛于设计领域。其表面在包装设计中的“过度包装”;设计中沽名钓誉的“抄袭、剽窃”;平面设计、电视、广播等广告中的虚假广告;缺乏权威、“暗箱”操作、内定大奖名额的各种比赛等等层出不尽的变化, 助长了设计行业的学术腐败、设计泡沫化的假象。

总之, 社会文化的进步推动着包装设计的不断革新, 而包装设计又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它既记载了社会文化的物质文明, 又记载了这种文化的精神文明。现代包装设计只有与社会文化融合起来大胆创新才能健康而有效的发展。由此类推包装设计的发展又将引起和带动其他文化领域向前迈步, 使社会文化的发展朝更深远的意义上拓展。包装设计本身的文化结构及社会文化与包装设计互动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包装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 社会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包装设计的繁荣, 包装设计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而包装设计本身的文化结构也决定了必须为社会文化服务、必须融于社会文化发展, 同时包装设计也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通过分析, 我们明确了包装设计的地位以及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 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同构特征, 包装设计的根本任务, 就是创造美的生活, 提高国民的整体审美情趣, 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提升作出贡献。

摘要:从包装设计与社会文化所产生的互动作用角度, 阐述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 包装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商品的表层面上, 而更多的是给人类带来了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的视觉愉悦和超值的心理享受。与此同时, 包装设计的发展状态也直接映射出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国民审美水平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社会文化,包装设计,互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喜生.包装材料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7.

[2]易中华.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传承[J].包装工程, 2006, (4) .

[3]杨艳平.论包装设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J].美术观察, 2001, (1) .

[4]仲星明.数码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 .

产生作用 篇10

1林业发展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

1.1 林业发展为生态保护提供物质保障

林业方面经营管理主要是森林资源, 它是有着极大规模和可以循环的经济体, 经过林业信息化及机械化和科学化方面的合理提升, 以便充分提升林地劳动生产率及资源运用率与产出率, 从而对森林资源施以科学经营及开发, 最终实现高效益及多功能可循环高效率应用, 使得人们对各类生态产品及林产品需求得以满足, 这时也就使得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物质保障基础。

1.2 林业发展对生态保护提供社会基础

应对森林文化基础建设合理加强, 并且合理加强森林文化产业开发, 这样也能有效传播生态理念, 以便使得生态知识普及和弘扬, 让人们懂得善待自然且热爱自然与尊重自然, 形成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氛围, 使得全社会人们都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促进生态建设。

1.3 林业发展对生态保护有着决定性作用

湿地及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它们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并且发挥着决定性及主导性意义。可以说65% 以上的湿地及森林都可以参与地球化学循环, 能够促进物质及能量等非生物界及生物界间的良好交换, 同时也维护了生态系统平衡。合理加强生态保护务必加快林业发展, 从而让林业空气得以净化和水源涵养, 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节能减排, 最终满足人们对各类生态产品的众多需求, 使得人与资源和谐发展。

2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资源缺乏

目前国内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 人均森林蓄积量也只是世界的10%, 这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非常滞后, 发展中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仅是世界平均比率的26%, 这和世界森林覆盖率比较则少了10%。

2.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政策不完善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并未受到国家重视,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体制不健全, 政府及国家方面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量较少, 更没有相适宜的法律规章, 社会上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力量缺失, 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奖励制度及健全的林业生态效益保护机制, 还有某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者对此类工作根本没有头绪。

2.3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未落实

国内水土流失和林业资源生态建设与草原植被生态保护建设, 加上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的防治策略有着良好的成就, 不过据国内现阶段的国情来分析, 仍需持续强化各方面工作力度, 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往往树种单一, 树种种植结构和搭配等都不适宜, 治理水土流失方面的生态问题效果偏低, 从而不能实现所预期的生态经济效益。

3加强林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3.1 重视科技发展林业

应不断发展经济及确保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发展力, 可以说最为有效的处理方式则是靠科技来合理发展经济, 从而改变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 不能以牺牲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代价, 总是实行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展开科技兴林而持续提升林业建设中所含的科技含量, 这是林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制度, 要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科技为核心, 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从而提升林业生产力。构建数字林业良好模式, 采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方式, 促进林业经营及管理科学有效化。并且, 应持续深化林业科技制度改革, 将各项先进科研成果融于生产建设中。再者就是要合理加强良种壮苗及树种结构合理调节, 以便科学有效的应用木材加工及制造和技术运用, 从而合理提升木材工业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3.2 林业经济结构优化

林业经济发展调节能够合理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从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这也是实现林业不断复杂混的物质保障。第一产业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 可以合理促进短时间内工业原林料及其余原林料, 应速生丰产林及竹林与特种经济林良好建设。第二产业是以加大新型产品开发力度, 从而提升低层次原料来加工高层次加工转型。第三产业则是应不断加强林业旅游及花卉业方面的发展, 有效调节生产力布局且淘汰之后产业, 改善传统型产业和培育新型产业, 促进产业重组以处理林业产业结构间所存在的不适宜问题。合理调节产业工业产品结构, 促进精深加工技术发展, 加大优势产品推出, 要不断开发木材产品新的用途, 从而延伸产业链和加大附加值, 有效处理林产品结构之间的不合理, 加强各类产品竞争力。

4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能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积极促进经济建设时应深刻认识到国内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强化生态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森林是陆地生态中的主体, 不仅仅是关乎着全球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因此务必对林业工作施以高度重视, 以便促进国内林业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代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生产发展及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林业生态环境对各类林业产品及生态环境平衡有着极大意义与作用, 所以林业保护也就极为重要, 同时也关乎着整个林业资源环境。本文就林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实用性加强策略以促进国内林业发展水平提升。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罗贤宇, 郑珠仙, 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产生作用 篇11

关键字矿山爆破;天然气管道;防震设计

露天矿的爆破工作是采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炸药在岩石中爆炸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逐渐衰减为地震波而引起介质质点的强烈振动。生产爆破地震效应对爆区地下的天然气管道设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破坏作用,如埋地天然气管道出现裂缝。为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应对采场周围埋地天然气管道所受爆破影响进行分析,以指导矿山的爆破工作,最大可能地降低爆破震动对埋地天然气管道的破坏,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矿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原理作用

(一)爆破震动原理

炸药在原岩中爆炸时,在弹性变形区内引起岩石质点的振动,这种引起岩石质点发生振动的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的能量占炸药爆炸时释放总能量的很小一部分,其百分率随岩石性质不同而异,在干土中约为2%-3%,湿土中约为5%-6%,水中约为20%,岩石中约为2%~6%。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横波的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体波在传播途中,遇到地面、岩层层理和节理时,均会发生反射和折射。面波只限于沿介质表面或分界面传播,它分为洛夫波(L波)和瑞利波(R波),在地震破坏中起很大的作用。

(二)爆破震动测试

为了研究爆破地震效应的破坏规律,找出减小爆破振动的措施,对爆破地震效应进行系统的测试是非常必要的。爆破地震效应观测的方法有宏观调查和仪器观测两种。宏观调查是指爆破前后,在爆破区以内和仪器观测点附近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专门设置的某些器物进行观测、描述和记录,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爆破后的破坏情况;仪器观测是利用非电量电测法原理,对爆破工作和建筑物进行监测,测量仪器由传感器、测振仪和记录装置组成。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较好。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对危险的建筑物要实现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工作,对破坏程度不大的建筑物要进行定期的测试工作。目前,国内采取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测定爆破地震波振速的大小以及加速度、频率、波延时间等。振速V是药量Q和距离R的函数。根据实测的数据确定K、a值,然后计算出建筑物所达到的最大振速。通过实测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以便了解哪些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二、地震波对埋地管道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地下管道按以下3种地质情况进行研究:在均匀介质中、非均匀介质中和跨越断层区。孙建刚等以管道在均匀介质中为模型,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经过计算发现: (1)对于软弱土,流速对频率、内力有一定影响,对于坚硬土几乎没有影响。(2)即使对于软弱土,在一定流速范围内,流速对横向弯曲振动的频率、相对位移、内力影响也不大。(3)土质条件对内力影响较大,土质越差,反差越大,可达几十倍。

王世圣等根据地震波在地表层传播时的不同特征,分析和研究了地震波引起的土壤变形对埋地管道的作用,指出:由于管道的重量相对于夹裹其土壤的重量要小得多,再者由于土壤的限制,管道的振动难以被放大,计算时可以忽略作用在埋地管道上的惯性力,最后给出了埋地管道强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冯启民等对跨越断层的埋地管道进行了屈曲计算,发现:在大位移断层运动作用下,埋地管道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效应,断层类型、管道埋深等因素不能忽略。地震激励的空间相关性会使管道产生过高的随机应力,帅建等将实际地震地面运动看作平稳随机过程,研究了埋地管道的非平稳随机响应,考虑地面运动的相关性,导出了轴向和横向振动响应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侯忠良等利用地震行波作用下埋地管线三维反应计算方法,以土弹簧模拟管一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按场地和地震条件拟合地震位移时程并将其作为输入,考虑管道与周围土体的相对位移和地震作用的最不利入射方向,按埋地管道的真实三维模型求解管道的地震响应。郭恩栋等采用有限单元法,将管线模拟成粱单元,将土体模拟成弹簧单元,并同时考虑其非线性特征,求解了在断裂位移和连续渐变位移作用下管土弹簧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和振动响应。薛景宏等考虑了管一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管一内流之间的耦联作用,研究了埋地管线在横向传递的剪切波和轴向传递的压缩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运动方程进行了求解,研究了土壤特性的改变对埋地管线地震响应的影响。张进国等针对地震作用下的埋地管道纵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加权余量法计算了地震作用时管道的纵向运动位移响应。周晶等利用水下振动台研究了海底悬跨管线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孙政策等针对海底管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海底管线的实际铺设环境,研究了地震条件下海底管线和地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地震条件下管一土之间约束状态的判断准则。

三、埋地天然气管道的防震设计

天然气管道的使用期限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其服役过程中由于环境荷载作用、疲劳效应、腐蚀效应和材料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严重削弱了系统的抗震能力。对于这些系统检测困难,不能实时地把握元件累积损伤的状况、继续使用的可靠度。评估现有或建设中的埋地生命线系统抗震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加强对其智能监测,以确保适时发现薄弱环节。

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天然气管道遭遇地震波时的抗震措施:(1)浅埋;(2)提高管材的延性;(3)正确选择管道穿越地质断层的位置;(4)提高管子的壁厚;(5)回填土应采用较低摩擦系数的砂或砂砾石;(6)设置一定数目的弯头。

景悦等和李长升等进行了地震作用下5种工况的砂土液化实验分析。为防止管道上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将地下管道固定埋置在非液化层的桩或地锚上;(2)采用混凝土涂料来加重管体以平衡浮力;(3)沿砂化地域在管道上设置平衡物。

四、结语

产生作用 篇12

歌妓产生的原因

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员的流动是歌妓产生的社会条件。宋代的城镇发展迅速, 汴京、临安、成都、江陵、扬州、广州等发展成为大城市, 人口众多, 商业繁荣, 行会俱全, 成为地区的中心;小城镇也逐渐发展起来。城市化和商业化密不可分, 城市的繁荣又以商业的发达为支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市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盛行享乐之风, 为歌妓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城镇的发展直接孕育着坊郭户籍的出现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及人口流动性的加强。宋以前, 城市和农村的户籍没有多大的差别, 北宋中叶, 由于乡村租佃关系契约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租佃制度关系迅速推向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 使得雇用劳动合法化, 不仅城市的民营工商业大量雇用店员和工人, 而且城市的官营手工业场与作坊也雇用了不少工人。此外,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商业及手工业, 还有一部分农民因租税徭役增多, 离家逃亡, 拥向城市, 加入了雇用的队伍。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 有了对文化的需求, 也导致了城市文化娱乐活动盛行, 此时, 歌妓应运而生。 (1)

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使歌妓数量增多。宋统治阶级公开鼓励大臣多置歌儿舞女, 日饮酒相欢。宋之初, 为笼络士大夫, 宋太祖对偶尔有大臣不想买歌妓侍妾的, 甚至出钱强迫他们买歌妓。而大臣对皇上的号召自然是积极响应, 只要有钱就拼命蓄歌妓以寻欢作乐, 可见大臣们置歌妓成风。宋代的市民纷纷效仿统治阶级, 一般的词人家中都有歌妓。有记载, 南宋名士方应龙, 本是布衣, 也曾买女臣妾数十人。宋代私人家妓少则几十, 多则几百。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宋词传播媒介的歌妓数量之大、遍布之广、影响之深。民间歌妓大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子, 因为家乡遭受灾荒或为了缴纳苛捐杂税而被卖入娼家, 沦为歌妓, 这也是歌妓产生的一个原因。

歌妓的职业素养

歌妓从小便学习琴棋书画, 她们大都多才多艺。柳永的《迷仙引》描述道:“才过笄年, 初绾云鬟, 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 王孙随分相许。”“笄年”, 即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开始梳绾发鬟, 插上簪子, 称为“及笄”, 标志成年。词中歌妓自述她们从十五岁就开始学习歌舞。

歌妓作为传播者, 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素养, 她们大多有较高的文学、音乐艺术修养, 有的甚至有着文人化的特质。她们在“才”、“色”、“艺”、“情”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才”, 即是歌妓在诗词书画方面的素养;“色”, 即指容貌体态;“艺”是指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技艺;“情”是建立在广博的“才”的基础上, 能迎合文人的胃口, 包括吟诗对句、温文尔雅的调侃、高雅得体的举止等要素所组成的情趣氛围。 (2) 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中记载:“以此知李唐伶伎, 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 盖常俗也。” (3) 歌妓声律自协, 无须更换、错综与添减, 可见这些伶伎是精通音律的, 在音乐上具有很高的造诣, 是在“艺”上的表现。张慧民在《宋代士大夫歌妓词的文化意蕴》中写道:“宋代的歌妓, 不仅姿色出众、技艺超群, 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能歌唱诗词。” (4) 歌妓们不仅善解人意, 而且风姿绰约, 仪态万方。歌妓中还有一部分“诗妓”, 她们具有更高的文化、音乐、艺术素养, 她们与文人具有相似的兴趣和爱好, 如名妓柳如是“博学好古”。宋代一名妓以“琴操”为名 (“琴操”二字原出自蔡邕所撰的《琴操》一书) , 可见琴操的才气绝非一般。她精通音律,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得到大诗人苏轼的青睐。相关记载还有,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写道:“宿州营妓张玉姐, 字温卿, 本蕲泽人。色技冠一时, 见者皆属意。” (5) “广汉营妓, 小名僧儿, 秀外慧中, 善填词。” (6)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写道:“天台营妓严蕊, 字幼芳, 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 色艺冠一时。” (7) 可以看出, 歌妓这一群体作为职业传播者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 在“才”、“情”、“色”、“艺”上都有较高的造诣。

歌妓的“把关人”地位

“把关人”是心理学家卢因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 在那里, 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 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在宋词的传播过程中, 词要想得到歌妓的歌唱来传播, 就必须适合歌妓的需要。歌妓作为“把关人”, 只有符合歌妓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词作, 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选择谁的词进行传唱, 选择什么样的词歌唱, 什么样的词最终能与听众见面,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妓的爱好、心情、生活遭遇, 等等。所以此时期的词大多使用俚俗语言, 通俗易懂, 题材大多局限于对男欢女爱、离愁别绪等的描写。

宋朝的文人在仕途失意时, 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借助词抒发出来, 和歌妓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把歌妓作为感情寄托的对象。如果他们所作的词符合歌妓的心意, 歌妓就会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歌喉把词传唱出去,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 歌妓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如:宋代的周邦彦, 他的词得到了与他相好的名妓李师师的热情推荐, 李师师利用她的特殊地位, 把周邦彦的词推荐到皇帝那里, 周邦彦由此名声大作, 他的作品也流传下来很多。南宋后期, 词的艺术精神发生了变化, 向“诗化”、“雅化”的方向发展, 广大市民不乐意听, 也听不懂, 由于听众极少, 歌妓也不愿吟唱, 词也因此失去了文学的统治地位。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歌妓的把关作用。

歌妓充当“把关人”的角色不只体现在她们对所要传唱的词的筛选上, 还体现在她们对词的修改上。我们前面已经提到, 歌妓大都多才多艺, 她们也具有丰富的歌唱经验, 可以突破词在格律、声韵方面的严格规定和限制加以融会贯通。她们懂得音律, 对一些比较拗口的词, 为了便于演唱, 大多会作出修改。有记载, 东坡的好友秦少游有首著名的词《满庭芳》, 这首词用的是门字韵, 是写给他所眷恋的某歌妓的, 情意悱恻而寄托深远;有一天, 西湖边上有人唱这首《满庭芳》, 偶然唱错了一个韵, 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刚好琴操听到了, 说:“你唱错了, 是‘谯门’, 不是‘斜阳’。”此人戏曰:“你能改韵吗?”琴操当即将这首词改成阳字韵, 经琴操这一改, 换了不少文字, 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 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

歌妓的传播特点

宋词歌妓的声音传播, 以声音刺激人的听觉器官, 作用比文字形式的传播更为直接且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演唱生动、形象、美妙动听, 易于被听众接受, 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歌妓除了拥有美丽的容貌外, 还有一副好嗓子, 以歌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艺, 以色悦目、以声愉人、以才动人、以情感人, 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 互动性强, 反馈及时。主要表现在词的创作者与传播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受众与词的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在宫廷宴会上, 御用文人即兴写词后就交于歌妓演唱, 在公私宴会上更是如此。如岳科记载:“稼轩以词名, 每宴必命侍妓歌其所作。”又如柳永为歌妓赠词, 众歌妓向柳永乞词;精通音律的琴操为《满庭芳》改韵, 修改后仍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等, 这些都是词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表现, 它表明在各种传播场合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和反馈明显, 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 而是积极地参与。

第三, 歌妓演唱的传播成本低, 词人、歌妓均无须付费, 只需要听众付费即可。

第四,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传播范围广。文人是歌妓传唱的忠实听众, 歌妓所居住的青楼妓馆成为文人聚集之地, 流动人口众多, 因此有很强大的信息辐射功能, 扩大了词的传播范围;而勾栏瓦舍和酒楼茶馆是广大市民的娱乐场合;词的俚俗化更扩大了词的受众范围, 乡野之人、贩夫走卒、家庭妇人等都是词的受众。

歌妓的歌唱虽然美妙动听, 但也有歌声转瞬即逝的缺陷;另外, 歌词在歌妓传唱的过程中通常被修改, 与原词的出入较大, 影响了原词的传播效果, 传播范围也局限在宴会舞席之上。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6~11页。

[2]李儒俊:《现代传播视野下柳永词的流传》, 《长城》, 2009 (4) , 第67页。

[3]李剑亮:《论唐宋词的实用功能及其与歌妓的关系》, 《杭州大学学报》, 1996 (3) 。

[4]彭福荣:《论歌妓对宋词繁荣的价值》,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3 (12) 。

[5][6]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第497页, 第477页。

上一篇:立交匝道下一篇:发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