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大课间(共7篇)
水果大课间 篇1
大课间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大力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课间积极性休息形式。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理念,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根据少年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原理等理论组织实施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1,2]],帮助学生形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因此,学生是大课间的主体,是大课间的目标。然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排除教师的参与,无论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或者普通教师也是大课间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大课间的特殊主人。
一、大课间是滋养教师身心健康的营养剂
每天锻炼1 h,快乐学习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大课间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样,作为“辛勤园丁”的教师也应该享受体育和健康的快乐。然而,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工作的超负荷,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小学尤其明显,长年累月忘我的工作,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教师也缺乏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不知如何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满意的锻炼效果。有些教师锻炼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长期繁重而辛劳的工作使得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且,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教师明显感到焦虑、抑郁,严重的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近些年来,教师过劳死、抑郁症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这种现状,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是必要的。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恰恰为教师提供了锻炼的条件和机会,能够和学生一起在音乐声中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抖空竹”“呼啦圈”“踢毽子”等,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心情,减轻上课的疲劳,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体育运动还是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教师释放、疏通、缓解来自工作、生活等心理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教师学会锻炼,并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受益。
二、大课间是优化师生关系的滋润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社会形象。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师生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在于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教学中教师缺乏爱的付出,加之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等都容易诱发矛盾冲突。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希望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大课间的实施恰恰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首先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深师生的了解与沟通。与课堂教学不同,大课间活动中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机会与每位学生交流沟通,而且在体育运动中也更有利于克服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为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其次,体育运动中情感的交融有利于激发师生心底的爱。随着师生平等的交往和交流加深,自然能够真正激发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学会真情付出,用心去呵护每个学生,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品格修养,全身心投入教学;反过来,学生更会将老师视为自己的朋友、亲人,从而真正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此外,大课间活动中还有利于教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在教学中关注其个性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进一步深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是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催化剂
实践证明“快乐大课间”“阳光大课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促进学生的智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3,4,5]。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有的教师常以各种理由、各种形式侵占大课间时间,给学生们造成了大课间完全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在分数重于一切的社会环境下,片面地追求成绩使得学生缺乏参加大课间的积极性,加之很多学校大课间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活动的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等,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不高。教师参与大课间具有示范作用,不仅能以实际行动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并且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参加大课间的热情,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大课间的活动,催化出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在活动中还能点燃学生的聪明和智慧,催化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大课间活动的教育目标。
四、教师是大课间有效开展的调节剂
大课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序开展的一种积极休息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组织管理者。没有了教师参与的大课间必然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缺乏活力的大课间,完全失去了大课间的意义。特别在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小学,教师的参与尤其必要。因此,大课间需要教师的参与,在大课间的开展中担负着调控作用,是大课间活动有效开展的调节剂。这表现在对体育器材的调配,要将有限的体育器材合理分配给学生;学生活动过程的调控,学生的自制能力差,要做到活动节奏和活动强度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状况;班级及学生之间的协调调控,避免在活动中发生矛盾冲突等。正是有了教师的参与和调控,才能做到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又能确保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教师是确保大课间安全的保护剂
安全问题是在大课间活动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般学校由于活动场地有限,加之学生又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强等,大课间活动中容易诱发一些安全事件。教师参与大课间,既能够通过合理地调控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必要指导、完善监督等,及时预见和发现可能发生的意外,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组织救援等,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因此,大课间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是大课间活动安全的保护剂,能够确保活动的有序性,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大课间作为一种以体育运动为主要载体的积极休息方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体育锻炼的意义,能够为学生的教育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互动平台,是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成功尝试,教师需要大课间,教师同样享受大课间。
参考文献
[1]武玉坤,尹学聪.大课间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J].中国教育学刊,2007(5):9-12.
[2]金凤霞.快乐大课间有感[J/OL].http://hudong.fsjy.net/mets/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23.
[3]陈元红.“快乐大课间”的生成和实践[J].教育论坛,2007(4):12-13.
[4]黄荣进.浅谈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J].学问.科教探索,2008,24(22):102.
[5]吴昊.浅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7(02):44-45.
水果大课间 篇2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学生 学生体质健康 策略研究
1.研究目的
1.1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2对我校现有的“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进行科学的筛选和设计。
1.3对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与器材的要求与合理利用。
1.4对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措施的制定与可行性分析。
1.5研究制定适合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新模式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家体育教学文化生活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2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调查:现阶段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学生造成的一些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了解学生所喜欢的活动项目,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3数理分析法:对前面的调查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制定和实施新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
2.4对比实验法:以本校实验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对学生阶段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对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原因,不断反思与校正,不断优化活动实施目标与方案,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2.5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积累材料,总结有效措施,找出有效提高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国家政策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
国家教育司杨贵仁司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讲话,再次重申中小学生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并要求全国各地都要认真地贯彻落实。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宋尽贤也强调指出:落实中小学每天大課间体育活动是我们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2丰富的物质、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是推动大课间活动模式的开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就是秉承这种理念。让学生经常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同学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具有更强的意志和上进心;还能使同学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具有开阔的视野,富有合作精神和创造力,为他们将来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基础。
3.3浓烈的体育运动氛围是利用大课间活动模式,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
首先,秉着理论先于实践的原则,华侨初级中学根据自身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特色,成立了以体育科组的全体老师为成员的专门研究小组,探索适合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和活动的内容等。
其次,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课间操模式,引用诸多时尚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毽球、竹竿舞、打跳舞、功夫扇、拳操、活力健身操、踏板车、轮滑、滑板车等项目。
3.4家庭观念的更新,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增强,也从侧面为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和提升起到了带动作用。
3.5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基础
4.结论与建议
从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良好、学校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家庭观念的积极影响、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学生需求的与日俱增这几个方面的具体论述,更完备地说明了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的实践是能取得成功的。基于已有的现实基础,再结合研究目的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为大课间活动开展更加顺利,仍有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究。提出以下建议:
4.1 更深入的分析国家政策,更坚决地把政策内容落实到实处。
4.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大环境更利于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4.3 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构建完善的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4.4 加大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更深入家庭观念中。
4.5 持续不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可以开发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
4.6 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使越来越多地学生从大课间活动中获得他们所想要的。
【参考文献】
[1]季钢,侯令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中学实施中的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周传尧,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因素分析[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3]杨军,主编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4]肖明,主编《哲学原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二版
[5]张厚粲,主编《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
[6]毛振明 、杜晓红 、于素梅 《体育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湿俊,杨宇明.《谈中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3月
大课间活动的指导艺术 篇3
一、指导要有目的性
指导工作不能盲目,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如,在班级之间进行接力比赛时,除了要进行技战术方面的指导以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团队精神,并要求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凝聚力取得胜利,让学生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指导要有针对性
教师应在指导的过程中对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益。如,进行足球比赛时,多数学生在掷界外球时违例,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或口头提示;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提醒、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有时甚至比教师指导的效果更加突出。
三、指导要有科学性
教师的指导要遵循人体活动的基本规律,要依据学生生理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技战术要求。如,在活动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距离、次数,设置适宜的运动负荷。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如在足球比赛前,教师可以告诫学生不得用铲球动作和可能伤害到对方的其他动作。
四、指导要有教育性
在大课间活动中,当学生表现出语言不文明、行为不恰当时,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促使他们遵守体育道德。如,在以前的学校足球比赛中,笔者发现个别学生经常有意或无意地说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开始时笔者只是口头警告,但效果不明显,在以后的比赛中,笔者总是在赛前告诉双方队员,场上一旦有人说脏话,直接红牌罚下。几次比赛后,学生之间开始在比赛前相互提醒:“千万不要说脏话,小心被老师红牌罚下去。”
五、要协调好与班主任的关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头“羊”,其对大课间活动的认识、参与的态度以及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班级活动的效果。因此,要积极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沟通与交流。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与班主任的交谈,使其明白大课间活动不仅仅为班主任与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也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班主任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好处,就会积极配合大课间工作的开展。
2. 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班主任在活动之前取得联系,一方面是为了提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要征求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协商活动的内容、方法。
3. 将班主任能胜任的班级活动交给他,使他成为体育教师的助手、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尤其是针对体育方面有爱好、有特长的班主任,更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活动。
4. 要求班主任也融入到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即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保持班主任的亲和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活动中的交流甚至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愉快的大课间活动 篇4
活动开始了。同学们有的跳长绳,有的拔河,有的踢毽子……跳长绳的同学拿着长绳,大声叫着:“快来跳长绳哇!”一群同学立刻跑了过去,排着队跳了起来。甩绳的两个同学配合得十分默契,他们有节奏地甩着绳子,眉头紧皱,脸涨得通红通红的,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下来,发出“啪,啪,啪”的清脆声响。跳绳的同学鱼贯而入,又敏捷地跳了出去,在地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8”字。跳绳能手小红来了,她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像只灵活的小燕子似的上下翻飞,她姿态优美,足足跳了十几个,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胖胖的小华来了,他的双眼紧紧盯着跳绳,屏息凝神,一个箭步冲了过去,笨拙地跳起,绳子从他的脚底穿过,他冲出绳子,兴奋地蹦三尺高,嘴里欢呼着:“我跳过去了,跳过去了!”
“嗨呦,嗨呦!”咦,哪来的声音?哈,是一群同学在拔河哩!那些同学们个个脸红彤彤的,汗如雨下,可他们顾不上抹一把,用劲地拉着,绳子上的红布条儿忽左忽右,不时传出一阵阵口号声:“加油,必胜!”有的同学甚至都转过身去,扛着绳子,使出了吃奶的劲头拉。“耶”有一方赢了,发出一阵阵欢呼,另一方不服气,嚷着要再比一次……
还有一些同学在踢毽子,五彩缤纷的毽子不时飞出来,伴着“1 、2、3……”的数数声,欢声笑语回荡在操场的上空。
大家脸上都闪烁着晶莹的汗珠,在阳光的映照下,每一颗汗珠都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同学们,让我们运动起来,成为健康活泼的青少年!
如何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 篇5
大课间活动中的课间操是一门新生的体育活动课程, 具有系统性、组织性、目的性、有计划性的特点。在每天坚持确保学生达到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 以体育教学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教学宗旨, 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障, 对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课间的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组织工作复杂多变, 并且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如何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 这是我们每个体育老师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是学校全体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
(二) 访谈法
走访体育教师、班主任, 听取他们的建议, 合理开展便于操作的活动项目。
三、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建议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体育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体育教学手段。积极地开展体育教学中的大课间活动, 既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班级凝聚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文化。学校在重视体育教学的同时开展大课间活动, 既是学校朝气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之重要体现, 又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后活动的场所、器材、教育经费的保障以及领导重视, 也是决定体育大课问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保证制度。为了保证学校大课间体育教学工作的学校地位, 以保证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关注度, 学校要有相应的体育教学规章制度作为对该体育活动的约束和导向, 并且根据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落到实处。
2.保证时间。为切实保证学生合理的作息时间, 体育学习的锻炼时间和理论学习实践互相不冲突, 学习与锻炼同步进行, 学校要充分保证体育教学的大课间活动时间。
3.内容新颖。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殊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选择和设计体育活动的内容要做到有特色并且活力四射, 这样才可以全面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并且有效地实施。
四、得出的结论
1.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在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不是旁观者, 不能光指挥, 要放下“架子”, 平等地参与到学生中间去, 和学生一起活动, 在大课间活动这个舞台上,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从“教授”的角色过渡到“学习”和“主持”的角色。“亲其师, 信其道”, 在活动过程中, 体育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讲解与指导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 师生同乐, 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2.动员相关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内容繁琐、复杂, 尤其是大课间体育活动, 仅靠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许多工作要靠班主任去实施、督促, 团委、学生会检查, 所以体育教师要经常同班主任保持联系, 配合班主任共同管理和教育学生, 才能保证大课间的活动。
3.组织开展健美操、韵律操、地方特色民族舞蹈等活动, 可按年级编排活动, 由于是青春期学生, 可根据年级编排特色民族舞蹈操、健美操、韵律操等。活动时间长短也要有区别, 活动的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
总之, 大课间活动是各门学科的课程转化的教育空间, 它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主导和主体性地位, 尊重中学生的意愿和取向,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手段, 达到中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长知识、受教育、聚能力、拓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昊.浅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2) .
[2]刘世东, 等.体育大课间的合理组织与安排[J].中国学校体育, 2009, (4) .
[3]曹运涛.以赛促练, 改革大课间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 2009, (1) .
大课间跑操细节问题探析 篇6
1.卫 生间
为了使大课间跑操进场更秩序化、速度化、安全化,在大课间跑操方案中基本上都会明确规定各个班级的进场顺序及进场路线,第二节课一下课,大课间跑操进场音乐便会立刻响起,各班学生便会在体委的带领下迅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班级指定地点排好路队(进场有学生干部检查,对违规的班级进行通报、扣分,学生进场不敢怠慢)。一个学校那么多的学生(我校有五千多人),有没有需要去卫生间的呢? 当然有。通过对学生的意见征询得知,学生对此颇有看法:为了准时进场 ,带着“负担 ”跑操 ,身心煎熬 ,而且下操 后再去卫 生间,人太多,非常拥挤,有时还要候场排队。对此细节问题,需要正确对待,给予必要的人性化关怀,具体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第二节课后,先放一段动员音乐,时间长短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此时学生可以去卫生间,然后放进场音乐此方法其实就是将原来大课间跑操退场后的一段时间前置这样,不仅可以使一部分急需摆脱“负担”的学生实现愿望而且可以分流一部分学生,使下操后的卫生间不再拥挤,可谓一举两得。
2.拖 堂
大课间时间是一定的,容不得半点浪费,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锻炼时间,切实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大课间跑操方案中有明确的各个班级的进场顺序及进场路线, 只有所有班级都“遵纪守法”,才能取得有序、快速、安全的进场效果 ,才能在进场上不浪费时间。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全校那么多的班级,那么多的老师,总有一些老师认识不统一,认识不到位,虽然下课了,但还在班级“尽心尽责、大公无私地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进行无效的拖堂教学”,这势必导致进场顺序混乱、行动缓慢。这是一个小问题,可以巧妙解决。对学生进行调查,找到拖堂教师进行批评教育(严格意义上讲,拖堂是备课不充分的体现, 是课堂教学不规范的体现, 是工作态度不端正的体现,没能够正确看待常态课,评比课该老师会拖堂吗? 一定不会),与工作绩效、评优挂钩。这样做,理论上是可以的,有些学校确实也在这么做。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仅仅仅一种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分析。老师之所以拖堂讲课,是因为他(她)认为拖堂讲课可以进行下去,还有效果,是在做有用功。如果拖堂老师认为拖堂没必要了,再拖堂讲课就是白费力气,无效的,是在做无用功,那拖堂讲课一事将会顺其自然地自发消失。试想,班级喇叭里传来不断的、响亮的、催人运动的跑操动员曲、集结号、进场曲,老师的声音还能够有效传到学生耳朵里吗? 所以,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校园里所有喇叭“齐开进”,响亮的音乐响彻校园的各个角落,让拖堂失去存在的“土壤”。
3.体 育课
体育课和大课间跑操都需要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而学生的承受能力是一定的,对二者的关系上需要一定思考。大课间跑操后的体育课如何上? 这里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本文不做展开探析。体育课后的班级,如何安排? 平等地参加到跑操大军中吗?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与“不是”回答,上课的体育老师最有发言权。如果一个班级上的是耐力课,学生在体育课上已经承受足够大的运动负荷,则不应该再平等地参与跑操大军,可以参加其他小负荷的运动,学校可以布置几块小负荷运动场地,供其活动。相反,如果一个班级上的是新授垫上技巧课,运动负荷不大,完全可以平等地参与跑操大军。在具体安排上,任课体育老师要准确把脉,合理安排。
4.差 异生
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调查 篇7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延安中学、延安四中、实验中学、玉英中学和教育学院附中五所高中的学生(n=600人)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设计问卷1套,每所学校随机抽取高一,高二,高三各4个班,每个班随机抽取男5名女5名学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576份(男285份,女291份),有效回收率96%。
(2)访谈法
走访了五所高中的部分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本研究领域的专家,了解他们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看法。
3.结果与分析
(1)高中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延安市高中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和娱乐放松,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增强体质、娱乐放松是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这种内在的需要积极而主动且对体育锻炼有着正确的认识,也说明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连续性。另外,调查的男生与女生在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参与大课间的动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男生中增强体质、娱乐放松是主要动机,而对于女生来说,除增强体质、娱乐放松外,成绩达标也是重要的因素。这说明了部分女生还没有真正领会到体育带给健康的益处,也表明了体育教育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没有让学生领略到参与活动的实质,也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表明了女生身体素质不同于男生的身体素质的客观实际。
(2)延安市高中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必然制约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调查显示,学生活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调,高中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出现了兴趣单一、选择面窄的特点,男生主要偏爱篮球,女生衷情于跳皮筋。
(3) 影响高中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因素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影响高中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按影响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紧张没时间、场地器材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没意思。不难看出由于高考的压力影响,学习紧张没时间是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另外,场地器材不足也是影响高中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孩子失学率的降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高中生比例增多,尽管学校增加了体育设施,但是人均占场地器材量的比例仍然不足,所以这样就消弱了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美国运动与健康理事会的专家认为,人的健康状况10%取决于医疗,而90%取决于生活水平和从事体育运动的条件”。因此广大高中学生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4)高中生每周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频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高中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比较普及,所有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国家号召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是各个年级开展的情况很不均衡,高中三年级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程度明显低于高中一二年级。在高中一二年级一部分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超过1小时,大部分的学生能够保证每天都参加大课间活动,有很少的学生不能够保证每天都开展大课间活动;在三年级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每天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超过1小时,大部分的学生每天能够按照要求参加大课间活动,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够保证每天都参加大课间活动。
(5)影响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因素
通过对调查学校的领导访谈发现:学校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能够按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进行积极组织实施,并开展多种大课间体育活动,但存在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形式单一,组织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等问题。由于受经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造成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等难以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员参与,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大课间体育活动还是流于形式。特别是没有根据地理位置环境实际和区域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导致内容单调、形式匮乏。高中大课间活动中体育工作者对其宣传、教育、指导等工作力度不够,大课间活动还仅仅停落在大课间活动的本身上,处于封闭状态,与体育课、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脱节,造成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在目标、内容、形式上不能有机地结合,不能达到大课间活动的目標。
二、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延安市所有高中都在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安排了4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活动的形式统一,内容比较单调。调查的所有学校大课间活动期间都为自由活动,活动主要集中在篮球、乒乓球这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上,而且这些也都是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另外还有好多学生在这40分钟内什么都不玩,就站到教学楼道晒太阳。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没有形成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时间、项目的现状并不重视,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形式、宣传方式更无要求。
加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形式、宣传方式的要求,注重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根据地域实际和本校师资结构,可以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建立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奖惩制度,保证师生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学校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带活动器具,进行统筹安排,解决活动内容不丰富、器材不足等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廖文胜,刘之生,徐忠毅.学校课程校园文化生活体育——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上.中国学校体育,2002(4).
[2] 刘世东.让学生真正享受“快乐大课间”.体育教学,2008(1).
[3] 刘淑芳,范峰.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学校体育,2003(2).
[4] 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3(2).
[5] 宋秀丽.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滨州师专学报,2002(2).
[6] 曾鸣.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