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装饰设计

2025-01-02

建设装饰设计(精选12篇)

建设装饰设计 篇1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和用户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等的多样化需求迫使企业竞相采取先进的开发手段开发产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快速开发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成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安身立命之本。

传统的串行开发模式,采用抛过墙的方式,由上一个部门做好东西后传给下一个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沟通较少,往往等做到最后发现前面部门的设计根本不能装配或者生产成本很高,而各部门为了协调,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最初的设计方案往往大相庭径,这样的产品是最方便的方案,却不是最好的方案。这样的开发模式生产周期冗长,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最终的产品也并不是最优设计。

而较之更为先进的并行设计开发模式,则在设计之初成立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团队成员来自设计、工艺、生产技术准备、制造、采购、销售、维修、财务、市场等部门,甚至包括顾客和供应商的代表。在整个产品生产周期过程中信息共享,成员可以及时的提出问题,相互协调以消灭问题在萌芽阶段。这样的开发模式能够大量减少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创造更高的利益。

一、团队的结构

一个好的团队规模不能超过12人,而并行设计团队因为涉及开发流程的所有部门,人数众多,为了能够协调高效的完成工作,需要把团队分成几个小的工作团队,并借鉴小米的开发团队,采用下面的层级结构。

二、成员的组成

并行设计团队就工作特性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成员:

1. 产品调研人员:去市场收集相似产品的反馈,已经顾客渴望拥有的功能和性能。

2. 产品设计人员:根据反馈作出新的设计,并建出具体的模型和数据。

3. 工艺分析团队:进行产品结构、性能、可制造性的分析。

4. 质量保证人员:保证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满足质量需求。

5. 制造和装配人员:提出修改意见,使制造过程流水线化,节省制造时间。

6. 财务人员:计算产品的预算并控制产品制造的成本。

7. 售后服务人员:提出可能在安装、维修支持时引起问题的产品设计问题。

团队的成员来自于企业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不能像之前那样的不和谐,所以需要专门的记录人员和协调人员。协调人员应该具备熟知各个部门的业务、善于聆听、反馈和解决冲突等素质。

三、团队的角色设计

1. 团队的领导

团队的领导者是需要对整个工作负责的人,也是整合资源进行工作分配的人。不但需要制定团队的工作任务,规划阶段的目标,还需要对团队的工作任务进行督促和审查,以期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具体领导的工作如下:

(1)计划和控制:制定具体的计划,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并规划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并监督成员的进度,控制产品开发时间。

(2)促进团队的协同工作:帮助成员正确理解自身的任务,并定期召开会议,指导团队的协同合作。

(3)协调团队的冲突:帮助团队成员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数据,并在有沟通冲突的情况下协调团队之间的冲突,在决策中提出自己的意见。

(4)鼓励团队成员:对员工做出的工作要予以肯定和相应的鼓励,并对其一段时期内的表现作出评价。

2. 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是整个团队的核心,需要执行团队所做出的决策,团结团队所有智慧完成产品的设计过程。具体的工作任务如下:

(1)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达到团队目标。

(2)参与团队的决策:因为并行设计团队是一个集成的团队,力求在设计之初就发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每次团队的决策各部门都需要参加,并在会议上就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建议和意见,制定团队目标,并对团队的决定予以支持。

(3)与其他团队成员协同工作:要积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理解别人的意思,并在有人际关系的冲突时能积极帮忙解决,与其他部门接触时应尽量避免用专业词汇,准确清楚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人的意见正确理解与接受。

3. 团队协调员

由于各部门之间有时确实难以沟通,在企业中设计人员和结构人员时有纠纷,和工艺人员也有摩擦,结构人员认为设计的产品不符合常规零部件的装配,而工艺人员常认为该设计目前所拥有的工艺不能满足设计构想的需求,往往双方都不愿意妥协。所以精通多种技能的团队协调员是并行设计团队的必不可少的角色。具体工作如下:

(1)解决双方的冲突,客观的分析双方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出建议,协调双方的工作。

(2)指导小团队的工作:指导团队成员正确理解别的成员的想法,确保团队成员都能明白自己的任务,并鼓励成员积极参加决策。

(3)培训:支持和培训记录员,并协调团队会议的文档记录。

4. 团队记录员

团队记录员的作用是记录团队的决策和决策过程,并在记录时保持中立,具体工作如下:

(1)保证记录的客观性:记录会议发言,避免主观的篡改和扭曲发言,便于以后的决策。当自己提出建议时,应当将记录任务暂时交给团队其他成员并相应记录自己的发言。

(2)保证记录的规范化:在记录时为了方便可以缩略文字,但后期应作出整理,以确保每个人都看得懂,并对会议记录的主要思想和解决方案予以用其他颜色加强其显示效果,对表格进行编号,并记录会议日期。

四、结语

本文根据对以往学者们对并行设计的理论,从管理的方面提出一些团队建设以及组织结构的一些观点,但由于本人知识的浅薄,一些建议和意见并不成熟,仅以所学知识可以为学者们提供一些拙见。

摘要:分析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对其弊端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并行设计这种新的产品开发模式产生的必要性,对并行设计团队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从管理的角度对并行设计团队的规模、组织结构以及成员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任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并行设计,团队,管理

参考文献

[1]熊光楞,张和明,李伯虎.并行工程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0.

[2]肖余春.组织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彭琳,张济生,刘飞.并行工程在新产品开发整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4]张玉云,熊光楞,李伯虎.并行工程方法、技术与实践[J].自动化学报,1996.

[5]熊光楞.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潘雪增.并行工程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陈国权.并行工程方法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建设装饰设计 篇2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XXX 项目名称:X号楼、XX号楼

二、设计要求及设计标准

本工程设计均按建设单位提出的主要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依据规划局批准的用地范围及相关批文以及国家和地方现行法律、规范和法规设计。且经设计图审办审查合格。

三、设计变更情况及原设计功能的影响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组织施工,需要修改的均根据我院下发的变更通知单进行施工,变更单数量及部位与我院设计下发变更单数量一致。在施工种对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经审查满足建筑功能,同意变更。经审查对原设计功能均无影响。工程竣工图与设计变更一致,符合要求。

四、验收意见

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意验收。

设计单位:XX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装饰设计 篇3

在中国,国内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意识日益剧增,从小到建筑室内环境需求,大到区域环境和城市环境氛围追求,甚至整个大的自然环境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对象。同时对于人才培养教育需要面向未来教学模式来具体实施改革,尤其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更加需要院校教育机构开拓给多的平台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装饰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以成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教育改革实践成为这次探讨的话题之重。

从系列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问题方面

近几年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以越来越多,他们在社会上所取得的巨大贡献也是越来越多,但是时代高速发展,以前的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当今时代社会人才需求。如今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多,他们的培养目标还不太明确,一些学生对装饰艺术设计等诸如此类的专业性问题了解不够。也就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有待改变。从我国的装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来看,教学内容自身的陈旧,教师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快与时代接轨,以至于与国内市场脱节,一些教师缺乏对于企业、市场、乃至国际形势的了解,所以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都处在自我意识中的象牙塔当中。重复着脱离实际的理论教条,教师的闭门造车模式,导致学生也无法了解真正的专业本质,结果是学生走出去不能更高的往企业高层上升,只能再不断的在其他培训机构做相应的提高,得到自身的提高。

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形式上的实践改革

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必须抓住特色专业教育为主体优势,保障教学质量是教育实践的生命力。因此,对于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一定深入教学改革,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抓好学科特色职业教育。装饰艺术设计学科相对于其它设计类学科,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高等职业院校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教育就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教育观念。如何办好特色创新型教育模式,一下有几种探讨模式:

(1)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在国内,由于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然而不少人群对于精神品质的追求也是日渐强烈,导致市场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也就蜂拥而上的开办设计类专业,经验的不足以及过于盲目地追风状况,因此也出现了许多教学问题,各地方学院没有明确清晰自己的院校特色,对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环境没有深入考究,很多学院也是硬着头皮赶鸭子上场;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的人才混乱。所以各地方职业院校应该端正态度,他们必须对于自己学院教学特色、教学目标等做出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才能制定出属于自身学院立足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向等;对于自身教学特点和培养人才目标也须做出相应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规模确立;各职业学院必须根据自身区域特点来创办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立足于市场的需求,明确自身的个性化办学风格。

(2)在设计艺术类专业性知识面上要做大量的文化教育,加大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认识,培养人才综合性素质文化底蕴。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涉及到得专业领域是非常之广泛,例如,视觉传达上的二维空间领域,导向系统,门面设计等等;企业需要设计师们都必须了解这些知识面才能保障整个项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因此学生必须了解全面的信息知识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立足,才能走的更远。那么各高等职业院校就必须根据这些跨领域的知识面学习来设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教学内容规划。

(3)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是广东省近期确立实施对于高校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做出的重大举措。加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管理,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大三必须参加生产实践来完成最后的学分,学生可自行参加企业实习,或者由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

结语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对于传统文化与当代工艺、现代设计艺术审美观念等相结合来具体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方向,在当今市场人才的需求,许多职业高校对于人才培养过于技能化,并有没注重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培养,导致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泛滥,不能提升我国艺术设计在国际上的立足点,因此才出现大量的抄图现象,不具备创新性;并且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得传承也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上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为核心,以这些文化素质为基础教育,其次再结合专业基础教学来保障学生们的基本技能。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关于广场建设设计的思考 篇4

我国近年来兴起城市广场建设的热潮, 然而由于对城市广场本身特性和设计要求的认识不深入, 我们的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略列举如下——

其一是广场规划的尺度都偏大。国内一些广场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尺度, 导致广场尺度过大。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不具备亲和力, 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广场空间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 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建筑边界等因素共同制约的。

其二是空间围合感不强, 建筑形式欠协调。广场的围合有多种形式。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特定地形等, 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 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 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 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有的广场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 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 其原因就是在进行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新、旧建筑没有呼应。

其三是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设计者只是照搬其他成功广场的表面形式, 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 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 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 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其四是缺乏人性化处理。国内一些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 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 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 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 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 可视却不可达;而且会造成广场视觉空间开敞, 但游人只能在硬质铺装上活动, 游人容纳量小。

其五是广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和管理维护滞后。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场所, 应尽量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 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 在不妨碍整体景观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 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有些广场在设计及建成后, 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服务或管理机构, 以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

城市广场设计的第一要素是“以人为本”。应结合不同居民的活动特点, 设置明确的功能分区, 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要注意草种的选择, 城市广场的绿化草坪不仅有观赏性, 更要有实用性, 要满足人们在上面“坐”、“躺”的需求, 因此, 不能为了追求名贵、追求观赏性而以诸如“小草青青, 足下留情”等貌似有情实则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词句把人和广场隔开, 拉远了居民和广场的距离, 使城市广场的亲和力大为下降;要从完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入手, 体现城市广场的人文关怀。居民在广场内活动时要求有良好的服务配套设施。广场内公厕、电话亭、座椅、照明灯光、无障碍通道等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对广场的认可度。

城市广场的设计的第二要素是“突出文化”。要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突出地方文化, 充分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 并注意对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保护, 将其融入设计构思中。不同的地区, 气候、地形、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等都有差异, 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结合这些差异, 以突出自己的个性, 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使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舞台。

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篇5

工程名称: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工程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发 包 人:XXXXXXXXXXXXXX社区

设 计 人:浙江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杭州第二分公司

签订日期:2010年7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监制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发包人:XXXXXXXXXXXXXXX社区

设计人:浙江X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杭州第二分公司

发包人委托设计人承担XXXXXXXXXXX社区绿化整改设计项目,工程地点为浙江省杭州市XXX小区,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执行。

第一条本合同签订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取费标准》和《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1.2国家及地方有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律和规章。

1.3建设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设计依据

2.1发包人给设计人的委托书或设计中标文件

2.2发包人提交的基础资料

2.3设计人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国家关于环境景观工程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

第三条本合同项目的名称、规模、阶段、投资及提交的设计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填写)

3.1名称:

3.2规模(绿化面积):3.3主要设计阶段: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

3.4观节点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施工图包括植物整改种植图;各节小品点平、立、剖以及相关需要整改内容的详细图纸。

第四条发包人向设计人提交有关资料、文件、时间。

4.1涉及范围内的区域总图及相关电子文件资料。

4.2建筑图、相关市政管线及地下车库等资料。

4.3发包人设计要求。

第五条设计人向发包人交付的设计文件份数、地点和时间。

5.1设计人要求在日以前,向发包人交付方案设计技术文件;

5.2设计人要求在日以前,向发包人交付施工图设计文件。其中,方案技术文件一式5份,设计图施工文件一式5份,发包人另需增添文件份数和需要增加效果图、模型制作,需另行收费。

5.3第六条费用

6.1取费标准计算公式:

景观设计费=设计费基价*专业调整系数*工程复杂程度

设计费基价=景观工程总造价*费率

景观工程总造价按工程总造价(图纸概算)的5%-10%进行取费

6.2本项目的总费用:

景观工程总造价(图纸概算)为98万元

总设计费3.5万元

第七条付款方式

7.1第一次付款:

经发包人确认,本合同生效后,3个工作日内,发包人支付设计人设计费总设计费的30%。

7.2第二次付款:

设计方案、施工图绘制完毕并经甲方签字认可后,甲方支付乙方计费总设计费的60%,其余款等施工完成竣工后全部结清。

第八条双方责任

8.1发包人责任

8.1.1发包人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设计人提交基础资料及文件,并对其他完整性、正确性及时限负责。发包人不得要求设计人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发包人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内,设计人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发包人交付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设计人有权重新确定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

8.1.2发包人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所提交资料做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人设计返工时,双方除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另订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发包人应按设计人所耗工作量向设计人支付返工费。

8.1.3发包人因按本合同规定的金额和日期向向设计人支付设计费,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应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且设计人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顺延。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设计人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发包人。发包人的上级或审批部门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建,发包人均应支付应付的设计费。

8.1.4发包人要求设计人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交付设计文件时,须征得设计人同意,不得严重背离合理设计周期,且发包人应支付赶工费。

8.2设计人责任

8.2.1设计人应按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内容、时间及份数向发包人交付设计文件(出现8.1.2、8.1.4、规定有关交付设计文件顺延的情况除外)。并对提交的设计文件的质量负责。

8.2.2设计人对设计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由于设计人设计错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损失,设计人除负责采取补救措施外,应免受损失部分的设计费。

8.2.3由于设计人原因,造成设计文件交付时间拖延,且未经发包人同意,每延误一天,应减收该项目应收设计费的千分之二。

8.2.4 合同生效后,设计人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人应返还发包人已支付的预付款。

8.2.5 设计人交设计文件后,按规定参加有关上级的设计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负责不超出原定范围的内容做必要调整补充。设计人按合同规定时限交村设计文件一年内项目开始施工,负责向发包人及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处理有关设计问题和参加竣工验收。在一年内项目尚未开始施工,设计人仍付责上述工作,可按所需工作量向发包人适当收取咨询服务费,收费额由双方商定。

第九条 保密

发包人、设计人双方均应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对对方的资料及文件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项目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泄密方承担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条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一)种方式解决:

(一)提交杭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一条合同生效及其他

11.1发包人要求设计人派人长期驻施工现场进行配合与解决有关问题时,双方应另行签订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11.2设计人为本合同项目的服务至施工安装结束为止。

11.3本工程项目中,设计人不得指定建筑材料、设备的生产厂或货商。

11.4发包人委拖设计人承担本合同内容以外的工作服务,另行签订协议并支付费用。11.5由于不可抗力因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11.6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一式份,发包人份。

11.7本合同生效后,按规定应到项目所在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查部门备案;双方认为必要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证。双方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即行终止。

11.8双方认可的来往传真、电报、会议纪要等,均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2.10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发包人名称:设计人名称:

(盖章)(盖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

住所:住所:杭州市温州路普金花园(11-8)-3F 电话:电话:888888881-801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经济带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篇6

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通道建设,从兰州向西到新疆有几条线路,内蒙古到新疆怎么建,青海到南疆怎么建,怎么延伸到环渤海和长三角?其次,产业如何布局,沿海产业转移,政策如何协调等。这个过程估计还比较远,要充分论证,还需要对周边市场进行研究,还要考虑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带”不能脱离“桥”

兰州大学前副校长杨恕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现状距离目标又比较远,因此国家是否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还并不好说。不能否认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能脱离第二亚欧大陆桥,陆桥沿线地区应作为经济带的核心地区来考虑。中国和中亚经贸往来的基本状况要改变,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事情,至少要提出30年的规划。第二亚欧大陆桥开通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们做的工作也都还只是一些基础性工作,经济带要建成还是比较远的目标。

重庆应成为新丝绸之路的源泉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中心主任李勇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狭义的丝绸之路,重庆希望利用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和两个保税港区打造对欧的贸易中心。他用“新丝绸之路的源泉”来形容重庆的角色。

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包括河南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现在中国有八个国家级新区,中西部就有四个,这说明国家的重心是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这样理解的话,丝绸之路经济带当然、也必须包括河南。河南是典型的中部大省,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中部地区只有武汉可与河南郑州相媲美,其他城市都无法和郑州比。

但河南是否能发展起来,还取决于自身改革的决心。是否被划进经济带的圈子里并不重要,踏踏实实把轨道交通建好,把经济城市群建起来、航空枢纽港造好,把农产品的定价权争夺下来,这些才是重要的。

怎样设计和建设规模羊场 篇7

一、羊场场址的选择

干燥通风, 冬暖夏凉的环境是羊只最适生活环境。因此羊舍地址要求地势较高, 地下水位低, 排水良好, 通风干燥, 南坡向阳, 切忌选在低洼涝地, 山洪水道、冬季风口之地;地形要开阔整齐, 场地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太多, 场地狭长往往影响建筑物合理布局, 拉长了生产作业线, 同时也使场区的卫生防疫和生产联系不便。边角太多会增加场区防护设施的投资;供应充足, 清洁无严重污染源, 上游地区无严重排污厂矿和非寄生虫污染危害区。水源以自来水最好, 其次是井水。成年母羊和羔羊舍饲时日需水量约10 L/只和5 L/只;交通便利, 通讯方便, 有一定能源供应条件;能保证防疫安全, 主要圈舍区应距公路铁路交通干线和河流300~500 m以上;具备一定的防灾抗灾能力。

二、羊场分区规划与建筑物布局

1. 羊场分区规划

羊场根据生产功能一般分为3个区:即生产区 (包括羊舍、饲料贮存、加工调制等建筑物) 、行政管理及生活福利区 (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职工住宅、食堂等生活福利建筑物) 和兽医卫生管理区 (包括兽医院、积粪池、病羊隔离舍等) 。

羊场分区规划在体现建场的方针、任务、性质、要求的前提下, 首先应从人、羊保健的角度出发, 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 合理安排各区位置, 并根据地势和主风向进行合理分区。

(1) 行政管理及生活福利区羊场的经营管理活动与社会联系密切, 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故该区的位置应靠近大门, 并与生产区分开。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 不得进入生产区。作为场外运输的车辆亦应严禁进入生产区, 车棚、车库应设在管理区。除饲料库以外, 其他仓库也应设在管理区。

职工生活区应设在全场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位置, 以免羊场所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粪尿和污水, 不致因风向与地面泾流污染居民生活环境而造成人、畜疾病的传染。

(2) 生产区这是进行肉羊生产的主要区域。该区的主要建筑物为各种羊舍, 此外还有必需的生产辅助建筑物, 如饲草料加工场、调制场、贮存库等处。生产区应位于全场的中心地带, 其地势比生产管理区低, 在管理区的下风向, 但又高于病畜管理区, 在病畜管理区的上风方位。

饲草料的供应、贮存、加工调制是羊场的重要生产环节, 与之有关的建筑物是生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的确定, 必须同时兼顾饲草料由场外运入与再由其中运到畜舍进行分发这两个环节。要求既便于饲料从场外运入而又不需外面车辆进入生产区内, 同时又要与畜舍保持最短而又最方便的联系。

(3) 病羊管理区该区主要用来治疗、隔离病羊。为防止疫病传播与蔓延, 这个区应设置在生产区的下风与地势最低处, 并远离生产区。病羊隔离舍应尽可能与外界隔绝, 隔离区四周应有天然的或人工的隔离屏障, 设单独的通道与出入口。

2. 羊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在已确定的功能分区内, 建筑物布局是否合理, 对场区环境状况、卫生防疫条件、生产组织、劳动生产效率及基建投资等都有直接影响。 (见图1) 。为了达到羊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须首先根据羊场的生产性质 (如是种羊场还是育肥羊场) , 确定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饲料需要量和饲料供应情况 (饲料自产、购入与加工调制等) , 然后进一步确定各种建筑物的形式、种类、面积和数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的各种因素, 因地制宜, 制订最好的布局方案。

(1) 根据生产环节确定建筑物之间的最佳生产联系

羊场的生产性质不同, 生产环节也有所不同,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种羊的饲养管理与繁殖;羔羊的培育;商品羊 (育肥羊场) 的饲养管理;人工授精等技术的实施;饲料的运进、储存、加工、调制与分发;畜舍清扫、粪尿的清除及运走;疫病的防治。以上的各个环节需在不同建筑物中进行, 彼此发生功能联系, 羊场建筑物的布局必须按此功能联系统筹安排, 否则将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

(2) 遵守兽医卫生和防火安全的规定为保证兽医卫生和防火安全, 在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达到一般预防疾病传播及防止火势蔓延的目的。种羊和羔羊舍应建在上风向, 商品羊舍应位于下风向。

(3) 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条件在遵守兽医卫生和防火要求的基础上, 按建筑物之间的功能联系, 尽量做到建筑物最紧凑的配置, 以保证最短的运输、供电和供水线路, 并为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减少基建投资、管理费用和生产成本创造条件。

凡属功能相同的建筑物, 如饲料库、青贮建筑物、饲料加工调制间等, 应尽量靠近或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建筑物内进行, 并应靠近消费饲料最多的畜舍, 以便于组成流水作业线和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道路应取直线铺设, 以缩短地上、地下管线和交通运输线。

三、羊舍建设

羊舍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暖、遮风避雨和便于羊群的管理。适用于规模化饲养的羊舍, 除了具备相同的基本功能外, 还应该充分考虑肉羊的特殊性生理需要, 尽可能保证羊群能有较好的生活环境。

1. 建筑羊舍的基本要求

(1) 建筑地点羊舍必须建筑在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 南面有较平坦广阔的运动场址, 羊舍应接近放牧地及水源, 要根据羊群的分布而适当布局。羊舍要建筑在办公室和住房的下风方向, 屋角对着冬、春季的主风方向。用于冬季产羔的羊舍, 要选择背山、避风、冬春季容易保温的地方。

(2) 建筑面积羊舍应有足够的面积, 使羊在舍内不感到拥挤, 可以自由活动, 羊舍面积过小, 会使舍内潮湿、污脏和空气不好, 有碍羊的健康, 而且管理也不方便。面积过大不但浪费, 而且管理也不方便, 亦不利于冬季保温。肉羊圈舍内面积按1.0~1.5 m2/只计算, 运动场面积一般为圈舍内面积的2倍。成年公羊运动场面积可按4 m2设计。

在产羔舍内附设产房, 房内应有取暖设备, 必要时可以加温, 使产房保持一定的温度。产房面积根据母羊群的大小来决定。在冬季产羔的情况下, 产房面积一般可占羊舍面积的25%左右。

(3) 高度根据羊舍类型及所容羊数来决定羊舍高度。羊数越多, 羊舍可适当高些, 以保证足量的空气, 但过高则保温不良, 建筑费用亦高, 一般高度为2.5 m左右;在修建单坡式羊舍时, 后墙高度约为1.9 m左右;南部地区的羊舍防暑防潮重于防寒, 羊舍高度应适当高些。

(4) 建筑材料羊舍的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 经济耐用为原则。土坯、石头、砖瓦、木材、芦苇、树枝等都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在有条件的地区及重点羊场内, 应利用砖、石、水泥、木材等修建一些坚固的永久性羊舍, 这样可以减少维修成本。

(5) 门、窗羊进出舍门时容易拥挤, 如舍门太窄, 就可能使怀孕母羊受挤而流产, 因此一栋羊舍开一个门时, 门就应适当宽一些, 一般门宽3 m, 高2 m左右。饲养其他羊只或羊数较少的羊舍, 舍门宽可为1.5~2.0 m。寒冷地区的羊舍, 为防止冷空气直接侵入, 可以在大门外添设套门。当羊舍前面为运动场, 羊舍内和运动场都有隔栏时, 可在每一个隔栏开一个门, 通往运动场, 由于每一个隔栏内饲养的羊数较少, 所以门可开得小一些, 门宽0.8 m, 高1.2 m即可, 在门的上面可开窗户。

羊舍内应有足够的光线, 以保证舍内卫生。窗户面积一般占地面面积的1/15, 窗应向阳, 距地面1.5 m以上, 以防风直接吹袭羊体。南方气候高温、多雨、潮湿, 为使羊舍通风干燥, 门窗以大开为宜, 羊舍南面或南北两面可以修筑高100~120 cm的半墙, 上半部敞开, 以保证空气流通。

(6) 墙壁根据经济条件决定墙壁用料, 全部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均可, 但都要坚固耐用。潮湿和多雨地区可采用墙基和边角用石头, 砖垒一定高度, 上边用土坯或打土墙建成;木头紧缺地区也可用砖建拱顶羊舍, 既经济又实用。

(7) 地面羊舍地面是羊舍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羊只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羊舍地面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土质地面属于暖地面 (软地面) 类型。土质地面柔软, 富有弹性也不光滑, 易于保温, 造价低廉。缺点是不够坚固, 容易出现小坑, 不便于清扫消毒, 易形成潮湿的环境。用土质地面时, 可混入石灰增强黄土的粘固性, 也可用三合土 (石灰、沙、黏土的比例为1:2:7) 。

(2) 砖砌地面属于冷地面 (硬地面) 类型。因砖的孔隙较多, 导热性小, 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成年母羊舍粪尿相混的污水较多, 容易造成不良环境, 又由于砖砌地面易吸收大量水分, 破坏其本身的导热性, 地面易变冷变硬。砖地吸水后, 经冻易破碎, 加上本身易磨损的特点, 容易形成坑穴, 不便于清扫消毒。所以用砖砌地面时, 砖宜立砌, 不宜平铺。

(3) 漏缝地板仅限于在地面水位高、潮湿的地区采用, 集约化饲养的羊舍可建造漏缝地板, 用厚3.8 cm、宽6~8 cm的木条或水泥条筑成, 间距为1.5~2.0 cm。漏缝地板羊舍需配以污水处理设备, 造价较高。国外大型羊场和我国南方一些羊场已普遍采用。这类羊舍为了防潮, 可隔日抛撒木屑, 同时应及时清理粪便, 以免污染舍内空气。

(8) 温度与通风一般羊舍冬季温度应保持在0℃以上, 羔羊舍温度不超过8℃, 产羔室温度8~10℃比较适宜。为了保持羊舍干燥和空气新鲜, 必须有良好的通气设备。羊舍的通气装置, 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 又能避风。可以在屋顶上设通气孔, 孔上有活门, 必要时可以关闭。在安设通气装置时要考虑每只羊每小时约需要3~4 m3的新鲜空气。南方羊舍夏季的通风要特别注意, 以降低舍内的高温。

2. 常用羊舍

校园网设计与建设 篇8

1. 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发布教育消息。

2. 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校园网的设计应尽量采用符合国际工业标准的、比较成熟的技术,兼顾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选择结构化、可扩充、多用途的网络产品,保证网络在较长时间内不落后。同时网络设计应结构合理,在通信网络、资源配置、系统服务和网络管理上有良好的分层设计,使网络结构清晰,便于使用、管理和维护。另外网络应坚持高效实用的原则,着眼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实际需要,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工作急需的问题。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分以下4步: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

现有的网络技术主要有FDDI、千兆以太交换网、ATM等可供选择。目前,FDDI在100Mbps传输技术上最成熟,但其基于带宽共享的传输技术从本质上限制了大量多媒体通讯同时进行的可能性,且支持数字化语音、图像的新一代FDDI标准迟迟未能发展出来,FDDI正在被ATM和千兆位以太网技术迅速取代。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千兆以太网是快速以太网的延续,是性价比很高的一种主干网技术,但由于千兆以太网所涉及的标准还没有全部确定,各厂家间的兼容性也有待测试,使其不能提供严格服务质量保证。在对传送视频应用等响应时间不可预测的网络中,千兆以太网将不是最佳选择。ATM技术的出现比千兆以太网早了三年多,而且目前的ATM网络市场相当繁荣,ATM能提供较高的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控制,具有适合于语音、视频、数据传输的特点。考虑到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学校教学中大量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目前一种能满足网上大量多媒体信息传递的需要,比较先进和稳定的方案是采用ATM作主干,局域网和用户端仍采用以太交换网的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共享任务不繁重,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

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实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如TCP/IP、IPX、DECnet等常用网络协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充性和可管理性;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其国内外有成功的使用经验,有良好的售后服务。

组成校园网的硬件有以下四类:一是网络服务器;二是网络工作站、三是网络适配器,又称为网卡;四是连接线,学名"传输介质",主要是电缆或双绞线,还有不常用的光纤。

出于硬件上的专门考虑,有条件最好购置专门的文件服务器。因为服务器的硬盘存速度对网络的影响很大,所以专用的服务器就对数据存储、速度、可靠性都有考虑,诸如硬盘镜像、双工等容错技术一般都会得到应用。不过一般的小型校园网,采用PII级的微机,配备一个或数个的大容量硬盘和一个32位的网卡也可以满足要求。

常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两种。同轴电缆又分为粗同轴电缆和细同轴电缆。粗同轴电缆主要用于基干线(Back-bone)的建设。细同轴电缆使用BNC接口,主要用于计算机间的网络连接,但因接头易松,可靠性差,将会逐渐被双绞线取代。双绞线又分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又绞线(UTP或电话线)。目前常用的UTP双绞线分五类和三类两种规格,一般小型局域网(10M)用三类。可靠性,速度要求高的大局域网(100M网)用五类,使用RJ-45接口。联网最好优先考虑采用双绞线连接各种设备,因其可靠性较好,价钱也便宜。网络布线系统设计应根据网络技术选型进行布线设计:第一,应符合国际开放式布线标准,并与学校现有楼宇改造布线特点相结合;第二,应选择国际上可靠的PDS设备生产厂家的产品;第三,网络整体布线结构合理,有足够的冗余,便于以后的网络扩展,并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4)系统集成商的选择

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碍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3. 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2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多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实现多媒体信息检索和课件运用;通过CAI课件调用,为教师备课、研究和学生自学提供有效的手段;通过E-mail进行教学双方课后信息交流等。为科学实验和研究提供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有效手段,在网上建立计算中心,设立数据计算、CAD、模型设计等专用工作站、服务器,进行科学实验数据处理和快速传递,辅助科学研究。开辟网上学术交流渠道,推进学术和教学研究,利用BBS、Netnews设立学术讨论栏目,专业人员可在相应栏目中发表学术观点,报告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2)外部信息资源建设

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4. 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安全是任何计算机网络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校园网建设应把网络管理与安全放在突出地位。

(1)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

成立网络信息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信息管理委员会,即网络信息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网络信息管理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宏观协调;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即网络信息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协调;网络管理员,即各办公室和教研组网络信息管理者,负责本单位局域网及其信息开发的协调。

(2)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和规范

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和规范,使网络运行和开发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内容包括四类: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包括值班制度、汇报制度、登记统计制度、培训制度等;信息标准和信息工作规范;网站开设、维护和用户上网规程等。

(3)正确实施网络信息管理

包括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计费管理、信息管理和使用管理。

(4)采取配套的网络信息安全措施

包括防火墙设置、网络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工作保密制度等。

只注重有形的网络的建设而忽略了无形的文化的建设是校园网失败的最关键的原因。这里所指"无形的文化"是指人们的观念、工作方式、利益结构、学校的管理运作模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用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伍培.局域网实战作答.计算机应用文摘, 1999.第四期。

[2]崔亚峰, 刘邦奇.校园网建设纲要.计算机世界日报, 1999.6.21

养猪场设计与建设技术 篇9

1 选好场地

猪场场址的选择是建设猪场的首要任务, 也是直接关系猪场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场址选择得好, 布局规划合理, 便于生产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场址选择要根据猪场的性质、规模和任务, 考虑场地的地形、地势、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 也要考虑饲料、电力供应, 交通运输、产品营销的便利。还要考虑与其它养殖场、居民区的间距, 当地农业生产与猪粪污水处理消纳能力等社会条件。要进行全面调查, 综合分析评判, 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的场址方可选用。猪场占地面积常根据养猪的规模而定, 生产区面积按繁殖母猪每头占地5 m2或出栏商品猪每头4 m2计划。猪场要求地形整齐开阔, 地势较高, 干燥或有缓坡, 坡度应不大于25%, 背风向阳。地势低洼场地不要作为场址。低洼地易积水潮湿, 夏季通风不良, 空气湿度大闷热, 蚊蝇和病原微生物易滋生, 冬季则阴冷, 猪群生长不利。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沛、水质优良, 便于取用和进行场地卫生清理。水源必须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械用具等饲养管理的要求。能繁母猪年需水量400 t, 出栏1头育肥猪需水75 t。对土质要求主要考虑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尽量不在旧养殖场上重建或改建。许多病原微生物可存活多年, 土壤被污染后危害可持续多年。养猪场饲料、产品、粪污及废弃物等运输量很大, 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保证饲料就近足量供应, 产品就近销售, 粪污、废弃物就近利用和处理, 以降低生产运输成本, 防止污染周边环境。交通干线运畜量大, 易造成疫病传播。场址选择时既要求交通方便又必须与交通干线保持距离, 一般距公路、铁路300 m以上。猪场要与居民点、工厂、其他畜牧场保持适当间距, 避免相互污染, 一般应相距1 000 m以上, 猪场应处于居民点下风向和地势低处, 不能污染饮水源。与电力供应接线应小于1 000 m, 就近用电。

2 猪场的规划与布局

场地选定后, 根据利于疫病防控、改善场区环境气候、方便饲养管理、节约用地和建设成本等原则, 考虑当地气候、风向、场地的地形地势、猪场各种建筑物和设施设备的尺寸及功能关系, 规划全场的道路、给排水系统、场区绿化, 安排各功能区的位置, 各建筑物和设施的朝向、位置。

2.1 场地规划

猪场常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生产区、生产管理区、隔离区和生活区, 生产管理区包括饲料加工调配车间、办公室、水电供应设备设施、杂品库、消毒池、更衣消毒室、洗澡间等。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 是猪场的生产中心。生产区必须有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 严禁外来车辆、人员进入, 以及生产区的车辆外出。生产区入口设消毒池。生产区围墙处设装猪台, 售猪由装猪台装车出场。

2.2 建筑物布局

猪场建筑物的布局是合理安排各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间距。布局时考虑好各建筑物间的功能关系、卫生防疫、防火和有效利用土地等。生产管理区应设在猪场大门近处, 门口分设行人、车辆消毒池, 两侧设值班室和更衣室。生产区各猪舍的位置需考虑配种、转群等联系方便和疫病防控的要求, 种猪、仔猪舍位于上风向和地势高处, 繁殖母猪舍、产仔舍放到较好位置。产仔舍既要靠近繁殖母猪舍, 又要接近仔猪培育舍。育成猪舍靠近肥猪舍, 育肥猪舍设在下风向, 置于围墙装猪台近处, 围墙内侧设装猪台, 运输车辆停在墙外装车。商品猪场常按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怀孕母猪舍、产仔舍、断奶仔猪舍、青年猪舍、肥猪舍、装猪台等建筑物顺序排列。粪污处理场置于全场最下风向和地势最低处, 距离生产区在50 m以上。生产区内净道和污道分设, 净道用于人员、运料、猪只转群的通道, 污道用于运送粪便、病死猪、废弃物等污物, 净道和污道避免交叉。猪舍朝向影响猪舍的通风、采光和防暑保温效果, 要根据主导风向和日照确定, 淮南猪养猪场多为南向。

3 猪舍的建筑建设

猪舍的形式根据当地气候和建场目的来确定。暖棚式猪舍具有投资省、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适合大多数猪场。猪舍按猪栏排列分单列、双列和多列式, 最常用的是双列式。双列式猪舍猪栏排成两列, 中间设一走道。其优点是建设面积利用率高, 管理方便, 保温性能好。

3.1 猪舍基本结构

猪舍的基本结构包括地面、墙、门窗、屋顶等, 影响猪舍的小气候环境。基础的埋深和宽度根据猪舍的总载荷、地基承载力、地下水位及气候条件确定。猪舍地面常为水泥地面, 制作要求保温、坚实、不透水、平整但不打滑, 便于清扫和清洗消毒。地面保持3%~5%的坡度, 利于排水, 保持舍内干燥。墙体设计主要考虑厚度。外墙厚度常为37 cm, 内承重墙体24 cm, 内隔墙12 cm。墙体表面要便于清洗和消毒, 地面以上1.5 m高的墙面应设水泥墙裙, 以防冲洗消毒时溅湿墙面和防止猪弄脏、损伤墙面。窗户主要用于采光和通风换气, 窗户的大小、数量、形状、位置根据当地光、热等自然条件合理设计。供人、猪及手推车出入的门高2.0~2.4 m, 宽1.2~1.5 m, 门外设坡道, 便于猪只和手推车出入。外门的位置要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屋顶起遮风挡雨和保温隔热的作用, 要求不漏水、不透风。

3.2 猪舍的给排水和清粪系统

猪场的用水量很大, 为保证猪的饮水、调制饲料、清洗猪舍、舍内降温等的用水, 合理设计猪舍给水系统很重要。猪舍的给水常采用集中供水, 给水管道由舍外给水管和舍内配水管组成。因饮水和清洗用水要求压力相差很大, 需分别设置舍内饮水和清洗用水管道。饮水管道由减压水箱接出, 不能直接接入舍外高压给水管, 避免饮水器形成喷射现象。清洗水管直接由高压给水管接出, 这样有利于提高清洗效果。由于猪群喜欢在潮湿的地方排粪尿, 饮水器常安置在排粪区附近, 与给料区相隔较远, 避免漏水弄湿饲料。猪场的粪尿和污水的排放量很大, 为保证猪舍的卫生状况, 合理设计猪场的排水和清粪系统很重要。猪舍的排水系统常和清粪系统结合使用。手工清粪是传统清粪方式, 一般在地面设置粪尿沟和排粪区, 排粪地面有3%~5%的坡度, 粪尿沟上设有铁篦子或水泥篦子, 沟内每隔一定距离设沉淀池, 尿和污水经粪尿沟地下排出管排出舍外, 直接排入舍外化粪池。猪粪固体部分用清粪车人工清除运到贮粪场高温堆肥或送入沼气池生产沼气用。排污沟的设计是手工清粪工艺的关键, 直接影响排污效果。最易发生的问题是因排污沟坡度不够或沉淀池位置设计不当造成的排污沟堵塞、排污不畅, 应在舍内排污沟通住舍外排污沟转弯处设沉淀池, 防止过多固体直接进入舍外排污沟。

4 合理选配养猪设备

养猪设备包括各种限位饲养栏、漏粪地板、供水设备、饲料加工贮存设备、给配料设备、供暖通风设备、粪污处理设备、卫生防疫检疫及检测器具、运输设备等。

4.1 猪栏

为便于环境控制, 有效利用猪舍面积, 养猪场广泛采用固定栏式饲养。猪栏分公猪栏、空怀、母猪栏、配种栏、怀孕母猪栏、产仔栏、保育栏、生长育肥栏等。公猪栏、空怀、母猪栏、配种栏栏高1.2~1.4 m, 面积7~9 m2, 多为金属栏栅式结构, 怀孕母猪栏径长8 m, 宽0.65~0.7 m, 栏高1 m。产仔栏中央是母猪限位架, 是母猪分娩和哺乳仔猪地方, 两侧是仔猪采食和活动地方。产仔栏长度2~2.2 m, 宽1.7~2 m。母猪限位栏宽度0.6~0.7 m, 高0.5 m, 栏栅间距5 cm。仔猪培育栏采用金属编织网漏粪地板。高床网上培育栏, 由金属纺织网地板、围栏、自动食槽组成, 漏粪地板通过支架设在粪沟上, 相邻两栏共用1个自动食槽, 每栏设1个自动饮水器。保育栏高为0.6 m, 栏栅间距6cm, 面积10 m2左右。育成栏和育肥栏栏高1~1.2 m, 栏栅间距8~10 cm。

4.2 饮水设备

猪场饮水量大, 育肥猪日饮水8~12 L, 妊娠母猪10~18 L, 哺乳母猪18~22 L。自动饮水器是猪场必不可少设备, 有鸭嘴式、乳头式、杯式等。各类猪群饮水器高度要求为:哺乳仔猪10~15 cm, 断奶仔猪25~40 cm, 育成猪45~60 cm, 育肥猪、种公猪、种母猪65~75 cm。

4.3 饲料供给和饲喂设备

包括加料车、食槽。加料车有手推机械加料车和手推人工加料车两种。食槽分限量食槽和自动落料饲槽。怀孕母猪限量食槽尺寸为宽40 cm, 高20~25 cm, 每头猪所需饲槽长为30 cm。自动食槽可分为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自动食槽三种, 盛料量5~10 kg、40~90 kg, 90~200 kg, 保育栏和生长肥育栏设自动食槽。

4.4 供热保温设备

猪舍供暖最常用的有电热地板、热水加热地板、电热灯、空调、远红外线电热保温板、热风炉等。

4.5 清洁消毒设备

人员、车辆清洁消毒设施主要有消毒池、冲洗喷淋机, 更衣柜、淋浴间、紫外线灯等。环境清洁消毒设备主要是高压冲洗喷雾消毒机。

智慧校园应用框架设计与建设 篇10

1 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技术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利用条码、射频识别 (RFID) 、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 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1]。关键技术涵盖物联网架构技术、统一标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服务与算法、硬件、功率和能量存储、安全和隐私技术及标准等方面。

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讨论:感知层负责通过对条码、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卡等在内的自动识别与近场通信技术进行信息采集, 核心技术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传感网自组网技术;网络层负责完成对感知层所收集到的信息向数据中心的传递任务, 通信网络包括有internet、WIFI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等, 核心技术包括局域网技术及广域网技术;应用层是构建在物联网技术架构之上的应用系统, 主要完成对网络层传输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智能决策和提供服务, 核心技术有专家系统、云计算、API接口、GIS、ERP、垂直行业应用、系统集成、资源打包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

1) 射频识别 (RDIF) 技术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 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技术, 也称电子标签技术[2]。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最基本的RFID系统一般由天线、读写器、感应标签和相应的应用软件组成。

2) 编码技术

物联网是全新的网络架构, 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 这需要从公共物联网的角度探讨物品的编码方法, 使全球物品都纳入到统一的编码之中。编码技术包括EPC、条形码、国家物品编码体系等[3]。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产品电子代码) 是新一代的产品编码体系, 相对于可标识一类物品的条形码, EPC可标识到同类物品中的每件单品, 通过附着于需跟踪物品上的射频电子标签, 可全球流通并对物品进行识别和读写, 实现信息的传递。EPC码中包括物品的一些基本信息及简要参考信息, 可通过与后台数据库相连, 实时获取EPC码对应的物品详细信息。

3) 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 是物联网中采集信息和实现现实世界感知的重要设备, 是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中感知层的基本条件。

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器节点组成, 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WSN技术主要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 实现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等功能。在实际应用项目开发中需考虑实用性, 在设计WSN时, 要充分考虑传感网中的传感器功耗、节点供电、节点寿命和节点失效等问题[4], 选择最优可行的解决方案。

1.2 云计算技术

在物联网中, 从感知层采集了大量的数据, 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 处理海量数据, 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智能分析, 以实现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云计算将数据存储于云上、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 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获得[5]。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帮助实现高效、动态、大规模扩展的计算处理能力。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 又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第二大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 可以建设虚拟实验室[6]。

2 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 为师生构建的一个集教学、管理、科研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7]。主要实现从环境 (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 、资源 (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活动 (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 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 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现代校园的智能化管理需求, 综合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西南大学的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和方案, 该文提出了由五个层面构成的智慧校园系统总体应用框架, 自上而下分别为:校园网统一信息门户、校园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智慧应用、公共支撑平台和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 并且在各个层面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遵照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 根据工作体系与管理机制, 考虑了应用系统需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努力使系统建设具有标准规范化, 系列一体化, 数据共享化, 应用智能化, 扩充可行化等特点。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8]的建设, 最终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一个开放、协作、集成、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 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在校园中的运用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带来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一个逐步和长期的建设过程。

3.1 建设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

智慧校园需要解决物和物、人和物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通讯与信息交互, 无线的末端接入手段是必要条件。建立有线/无线双覆盖的网络环境, 是实现泛在的感知信息接入和多源信息互联的前提, 也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基础设施[9]。

3.2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建设共享数据中心和建设校园网统一信息门户

统一身份认证可以实现全校统一的用户管理, 为校园网各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的身份认证服务, 实现网络单点登录或手机认证登录。建立安全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 整合资源, 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 架设合理的数据库结构, 方便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数据存储管理, 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统一信息门户是将校内各类应用聚集展现与集成, 应用内容管理, 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 实现个性化工作界面定制。

3.3 建设统一校园卡应用系统

通过为师生手机上SIM卡贴上RFID电子标签, 由标签识别器 (射线辐射传感器) 读取师生用户手机SIM中嵌入的EPC码信息, 实现身份标识、身份认证与消费、考勤、图书借阅等功能, 实现手机终端以及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融合, 实现“一机在手, 走遍校园”。如目前校园“翼机通”客户数量在不断增长。

3.4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智慧应用

采用多种传感器、传感器网络、RFID、GPS、视频技术、智能物体等标识、定位、实时感知物理对象的状态并进行远程控管。如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实现对图书的查询、定位、自动借还、书架智能导航和图书错架报警功能[10], 大大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能力。如通过安装智能表, 延伸接入网络, 实现远程集抄和实施监控, 建立用能设备的监控系统, 建立校园路灯控制等, 建设绿色校园。通过建立门禁系统、校园巡更和安全监控系统, 实现智慧安防, 建设平安校园。

3.5 建设校园综合信息应用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 打破部门界限, 以师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为线索,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应用系统, 并将教师和学生综合应用系统有机衔接, 实现数据共享, 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创造便捷、人性化的校园e生活。重构管理流程, 打造一体化应用, 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文档管理等一体化系统。用好沉淀数据, 建设共享数据库, 做好决策支持系统, 提供科学的教学、科研、师生管理和财务和资产管理决策。

4 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需要遵循“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的原则。[9]智慧校园不仅是实现物物之间的联系, 而且要实现人与物、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实时感知。因此, 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数据融合, 需要重视资源与应用的开发, 实现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充分融合[11]。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 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来提高校园的智能化程度, 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从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出发, 实现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 变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创新应用和服务, 科学决策, 规范管理, 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以及服务的实现进程, 提高学校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让智慧校园成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 (12) :12-14.

[2]吴健.从M2M到物联网——智能化的未来[J].通讯世界, 2009 (11) :15-17.

[3]张明会, 孟印.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物流科技, 2012 (2) :92-95.

[4]徐喆, 张军虎.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瓶颈分析[J].物联网技术, 2011 (8) .

[5]张克宏.云计算平台下物联网助力B2C电子商务的策略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8 (2) :491-493.

[6]李征, 王璐.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 (5) :48-50.

[7]杨志和.智慧校园的基础网络建设[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1, 14 (3) :182-185.

[8]刘岚, 翟鸿雁, 陈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讨[J].科技视界, 2012 (7) :175-176.

[9]宗平, 朱洪波, 黄刚, 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0 (4) :15-19.

[10]雷光临, 李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与实践[J].物流技术, 2012, 31 (9) :414-416.

工业设计课程群建设初探 篇11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课程群 网络教学

一、引言

由于国家近几年加快了各级精品课程以及课程群建设的步伐,积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领域的研究探索。在积极响应新课改号召的背景下,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纷纷进入了课程群建设的高峰期。

我国高校课程以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建 设,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1990年,北京理工大 学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为目标”,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 的研究与建设[1]。

在课程群内涵认知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一,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2];其二,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其三,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4];其四,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5];其五,课程群应该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6]。

以上观点皆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群做出了诠释,总体来看,课程群具有两大属性:一是关联性。课程群内的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才能够形成课程群;二是整合性。课程群建设通过对每门课程的重新规划、设计,填补原课程间的空白,删除原课程间的重复,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7]。所以,课程群不是简单几门课程的相加,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二、课程群的建设意义与建设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朝着“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与学时数的设置上,更是将学时数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而总课程数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删减。基于此,课程群建设首先通过融合和规划相关课程群体性的信息, 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理论和实践知识,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平台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有机灵活,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个课程群实现不同知识结构的累计,并利用较之过去更加丰富的实践环节来进行锻炼与检验,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将各个课程的授课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展教改研究,强化课程群地位,丰富其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完善课程群体系,在此平台上带动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而在课程群的建设内容上,则主要包含课程内容的整合、门数的归并、课时的调整、顺序的安排、教师的选派、设备的使用、经费的分配等繁杂的工作[8]。这些庞杂的工作需要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当然也需分工明确、主次有序,使课程群负责人、骨干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如负责人主要承担课程群建设的总体规划、人员调配、经费使用等宏观工作,与骨干教师一起拟定每门课程的建设任务,一般任课教师应了解课程群内的所有课程,并能胜任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

三、因地制宜建设有特色的课程群及课程体系

课程群建设甚至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尤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在课程群建设多元化的同时,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合校之后,工业设计系根据自身特色,与清华大学汽车系共建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使得该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与美院其它相关专业和清华大学相关学科单位合作建立的信息设计专业方向,则培养横跨工业设计、传播学、数字媒体等学科的专门设计人材。

我系工业设计在教学体系设置上,经过几次大的调整与改革,本着“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条件允许的方式组织资源,并以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思想,基本形成了以“工业设计造型基础”、“工业设计表现”、“工业设计工程”和“工业设计理论”、“产品设计模块”等五大课程群。并结合我系自身的特色,处于机械学科大类招生的背景之下,以及市场对工业设计人员的需求层次考虑,我系还设立了产品结构设计专业方向,经过统一的基础课程训练之后从大三开始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具体课程群设置如下所示:

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

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解决造型观念问题。处理从平面形式到三维形态,综合考虑形态、色彩、材料、功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2、工业设计表现课程群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表达技能和学会如何利用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

3、工业设计理论课程群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根源和发展脉络,并能从相关理论和交叉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4、工业设计工程课程群

其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和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尤其在工科背景下,这一课程群显得尤为重要。

5、产品设计课程群

其目的为不同阶段的课程提供实践机会,采用课题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每门课程解决不同层次的设计问题,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形成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课程环。

6、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

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并结合自身特色而设置的新专业方向,加强了结构、制造技术方面的理论。

7、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

传统的专业方向,强调了设计管理方面的理论,也是对该方向课程的一些补充。

四、结语

每一个学科和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其特点来组织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工业设计教学中,与市场的密切结合更是让理论体系充满着未知的变数,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随时进行调整,课程群的建设也需要密切关注这种变化并做出及时灵活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嘉才等.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增刊):71.7

[2] 王嘉才等.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增刊):71.73.

[3] 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

[4] 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63.

[5] 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

[6]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7]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4):114.

浅谈配网设计与建设研究 篇12

国内外较为深入的研究, 规划中低压配电网络的方法, 接线模式和符合预测等的一系列问题, 有很多, 较为良好的理论研究成果, 也得以形成, 但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研究却较少。虽然国家改造电网的工作, 阶段性的成果已经取得了, 但是在我国电网中, 却存在电源先天不足的问题, 因此, 对于供电部门来说, 选择最优的配网网架是最大的难题。

1.1 电网的运行方式不具备较强的灵活性, 也不具备合理的配网结构

不合理的配网网络结构, 对原计划中的检修, 与迎峰度夏, 以及故障复电等工作的开展, 将产生严重的限制。

1.2 供电可靠性不强, 线路出现事故的时候较多

主要采用架空线路是以前城市建设的供电线路的方式, 架空线路出现故障的时候比较多, 且易遭受雷点的袭击, 从而使城市供电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且大部分原有线路网络不具备合理的结构, 一旦发生事故, 不易展开转电和检修工作, 致使停电时间过长, 使配网供电的可靠性能降低。

1.3 供电半径长, 不具备合理的电源布点

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 我国大多数城市配网不具备合理的电源布点, 普遍存在过长的供电半径, 致使线路损耗大, 使主变负载不均衡等问题出现, 配网运行的经济性得到大大降低。

1.4 电网建设用地不容乐观, 电网负荷较快的增长

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尤其是党中央推行家电下乡后, 农村大量增添家用电器, 致使农综变的容量不足越来越大。实际上, 即使目前的农村用电需求得到了现在的农综变的满足, 但在设计配网时, 也需要把用电增长需求的10%以上考虑进来。因此, 在对适度的用电超前配置进行考虑的同时, 农村公用变压器容量不足的状态会越来越严重。此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用电量也出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2 城市配网结构及主要要求

2.1 使配网的供电能力增加

在建设和改建城市中压配电网的基础上, 使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增加, 为使负荷增长需求得到满足, 需要对配网供电质量进行改善。

2.2 把配网适应能力提高上来

较强的供电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这两大特点在城市中压配电网络中, 都应该具备, 一次性选定主干线的截面是更具长远的城市规划。在负荷超过预定值时, 应该考虑新的配网馈线增加进来, 或者把新的变电站建立起来, 同时也需要为新的变电站划分新的供电区域。应按照长远计划, 设计开关站和配电站, 争取一次建成土建工程, 而分步完成电气设备。

2.3 使配网容量裕度得到保证, 把必要联络点进行设置

为了达到转移负荷的目的, 在相邻的变电站和统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间, 需要把联络用开关加进来, 同时需要把足够的容量裕度提供给为配网。

2.4 对配电自动化设备进行合理的运用

在对中压配电网进行建设时, 相应的通讯通道应该建设出来, 同时向架空线路路由、电缆沟、电缆隧道或者电缆排管等, 这些具有自动化性能的设备应该合理的进行运用。此外, 在自动化的高科技线路没有实现的地方, 应该把故障指示器加装进来, 这样会使发生故障后的故障排除时间缩短。城市配网在进行供电时, 应该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分区进行, 这样会使供电范围的明确性得到保证, 从而实现不交叉不重叠, 并且需要划分城市规划小区或者功能小区, 以及变电站布点和负荷密度进行供电。同时需要依靠分区的负荷预测值和负荷转移能力, 确定中压配电网络的线路容量和网架结构。每个分区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电源是要达到的建设目标, 在十分重要的分区内, 应该把两个变电站配备进来。随着不断增长负荷密度, 新建并投入使用变电站的情况, 应该实时地相应的调整分区的划分。

3 城市配网设计与建设

3.1 电源点选址和线路的走廊安排

为了把建设线路的经济投入减少, 使网络损耗降低, 需要进行合理的电源点的分布。由于城市的发展的需要, 电力企业必须把选址电源点的工作, 及选择线路走廊的构建工作提前做好。但是, 电力部门进行重新布点, 或者增加新的走廊线路的空间, 受到城市发展进程的约束因素太多, 也会影响到新的电源点的合理性安排, 及新搭建的线路走廊的适用性。尤其是到城市建设的后期, 在城市市区内对电缆的开挖铺设的代价就会增加, 因此, 电力部门需要带有一定的预见性的, 把电源点和线路走廊提前优先选好, 这会有利于调整城市建设后期的配网。为了使网损减少, 经济效益增加, 必须把电源点优先规划好。供电范围的选择和线路走廊的确定决定配电网供电半径。配网供电范围划分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密不可分, 同时要根据相应的土地使用规划, 及城市发展规划, 预测未来负荷发展趋势和分布状况, 对供电区域进行合理地划分。

3.2 配网馈线规划

在城市建设分区初期, 为了使临时用电需求得到满足, 往往采用经济实惠、清晰、简单、运行方便的单放射接线, 但是其供电可靠性较差。随着不断增加用电量, 需要尽快的改成环网接线模式。随着负荷的发展, 配网结构将向多分段三联络的接线方式, 逐步发展。应该是逐步优化, 循序渐进, 从电源点分布情况出发, 适度发展不同方式。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越来越强大的需求电量, 为了使电能质量得到保证, 配网事故减少, 使配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的得到改善, 建设电网的重要发展方向, 就是设计与建设中低压配网.应该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 科学的进行规范, 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与一定的预见性, 进行设计与建设配网。应把相关的政策与标准制定出来, 同时建立相应的原则, 逐步的建设配网。需要根据当地规划与上级电网的发展变化, 进行建设与设计。同时还要根据发展变动情况, 及时的进行调整。为使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策问题减少, 应该加强宣传电网相关的政策、标准、利益、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摘要:文章的中心就是对存在于国内现阶段设计规划配网, 与建设中的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不到位的地方, 以及根据相关的配网建设要求, 把一些看法提出来。阐述电网建设, 重点从设计规划配网的思路、影响的重点因素, 与布置电源点等方面进行, 对如何把电网规划设计做好, 以及优选配电网架结构, 把一些建议提出来。

关键词:配网设计,电网规划,配电网架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柳.国外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对我国配网建设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36) .

上一篇:掌握法规下一篇:链式静止无功补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