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馆

2024-10-29

艺术展馆(共8篇)

艺术展馆 篇1

摘要: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利用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新形式,以“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艺术”,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着新媒体艺术的进步,使其与其他艺术创作相较更具动态性、创新性及时代性。以空间造形为主体,综合应用数码动画与影像、光电技术、声音媒介等多种媒介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实时互动的创作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形式之一,这种新兴、直观的艺术表达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展馆的设计之中,使展馆内的作品具有了全方位的综合感官效应,继而赋予作品新的生命,赋予观众新的感悟,拉近作品与观众间的距离。

关键词:科技,艺术,综合感官效应

新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数码媒体,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与以纸为媒介传播的报纸,以电波为媒介传播的广播和以电子图像为媒介传播的电视,以上三代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更为先进、更具弹性、广度也更深,依托此基础产生的艺术,也同样是随之动态发展的,并且涉及着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成为可以带给观众,极具震撼的多种感官的综合体验。这一快速、强大、极具吸引力的表达工具开始逐渐被运用于方方面面,展馆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对于展厅的设计可以充分地将新媒体艺术得以运用,而新媒体艺术又通过数码动画、影像制作、电脑编程、光电技能、声音媒介等种种媒介形式将展馆营造出适宜的“场”效应,满足作者与观众、作品与观众间的深入交流,即心灵的对话。

以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日本长久手市馆为例,虽然各国已在经济及工业、科技等各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这些或多或少建立在牺牲生态平衡的代价之上。本应给予人类更为舒适、怡人环境的科技进步,在今天不得不成为威胁生态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展馆就以“自然、人、技术”为关键词,探讨三者之间错综而又直接的联系,进一步突出爱知世博会的主题:自然的睿智。展馆的内部以交错相间的管状再生纸材料作为竹子原形,既体现了其竹林的自然意味,又在材料的选择上呼应了技术二字,将自然与科技的内涵相融,不得不为设计者细腻的心思所折服。馆内同时运用着各种光影技术,并且配以声音、气味等多感官体验,使得抽象与具象结合,让人切实感受到身处竹林之中,实现了超越常规的高水平艺术效果。虚幻的光之森林在灯光、图像的掩映下,渲染着不同的气氛。或浓烈、或阴郁、或生机勃勃、或满目萧索,不论何种的表现形式、表达方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回归,同时提醒着人们,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必须和自然紧密结合。

同为爱知世博会展馆之一的加拿大国家馆,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展馆分为两个展示空间,相对独立却又在光影、声色方面彼此呼应、补充与统一。一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馆内的墙面,其选用了半透光钢丝网材料,并根据易折皱的特性,在灯光的映衬下形成多向反光面,层次重叠,光怪陆离,使墙面有了“陡崖”之感,这也是设计师的匠心所在,具有表现力的材料选择,合乎材料特性的具体使用,都让整个展馆的氛围更上一层楼。从地面到天花,它以双层并列倒挂的形式,组成巨幅面幕布,伴着绚丽的灯光与强劲的音乐渐起,幕布上时而劲水涌流,时而碧天飞鹤,时而苍林郁翠,时而花香鸟语,而幕墙后方也排列着数个电视机,五位加拿大人与自然的故事正在娓娓道来,整个展馆在展馆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配以合乎氛围的声、光及其他烘托、渲染主体的装置、布景,使展馆被赋予了轻松活泼的艺术氛围,这种综合的感官体验,让观众更能切身体会到身在自然的趣味,也直点爱知世博会主题,告诉我们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地球。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在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下,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且现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展馆以新媒体艺术作为表现形式,使展馆形成巨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同时赋予作品感染力、亲和力,从而使观众更具想象力、感应力,引导观众融入环境,与环境对话、连结、互动,充分使作者、作品、观众三者进行直接的交流,以获得新的认知方式与内容及其真切的感受,这不仅满足了观众生理及心理的诉求,他们对作品的内化感受更是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在展馆设计领域的新媒体艺术范畴中,如何引导观者参与作品的行为,如何让作品与观者意识的得到转化,如何将新技术恰如其分地应用于艺术之中,这应该是艺术家、设计师在创作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同时应注重“与时俱进”的科技这一技术依托,将艺术与科学、创意与技术进行整合与创新,用诱发观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元感官的,这种更直接更生动更易被观者接受的媒介方式传播艺术知识,以改变创作者与受众的关系,使受众不仅是欣赏者,更是参与者,甚至是发起者。

参考文献

[1]陈小清.新媒体艺术的心理体验设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小清.新媒体艺术设计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其.Video:20市级后期的新媒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艺术展馆 篇2

Q:“青年艺术100”今年在场地上的安排会有什么不同?

彭:“青年艺术100”至2011年启动以来,没有固定的展览场所,再加上每年度项目在北京启动展结束后会进入到全国巡展,这些地点以及时间的不确定性常常让人产生困惑,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个能够较为完整呈现“青年艺术100”面貌的地方,以强化和加深品牌的影响力。

无论从参展艺术家、参展作品还是展览空间上,今年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今年的启动展将分为两个场地同时展出,北京农展馆1号馆为主展馆,主要展示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入围的艺术家以及“不同凡响”10人微个展。圣之空间主要展示十位韩国青年艺术家和十位意大利拉古纳艺术奖推荐的影像艺术家,以鲜活独特的形式呈现不同异域风貌。

Q:“青年艺术100”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今年除了场地的变更之外,还有哪些新增部分?

彭:“青年艺术100”做到第一年的时候还仅仅是在大陆范围甄选作品。第二届加入了韩国美术馆和策展人推荐的十位韩国艺术家。第三年,除了延续之前新增的十个韩国艺术家名额以外,“青年艺术100”甄选范围扩大至港澳台地区。今年除了保有前三届的因素之外,还增设了意大利拉古纳奖项的影像十人单元。在全球范围内甄选青年艺术家的拉古纳奖项在今年是第九届,与他们合作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即我们也是一个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专业平台。为此,我们今年还与法国莱俪品牌合作,设立了一个名为“莱俪青年艺术奖”的奖项,以鼓励从四届里脱颖而出的优秀艺术家,前往欧洲艺术交流。

今年另一个大的变化是我们创建了“青年艺术100”的升级版项目—不同凡响,本年度是由莱维国际集团特别支持的微个展爱心计划,以展示青年艺术家的综合艺术素养。组委会邀请赵力、向京、刘礼宾、孙国胜等组成评委团,从历届参展艺术家中遴选出十位艺术家,打造十个独具特色的“艺术盒子”。十个盒子穿插在农展馆的展厅里,遥相呼应。

Q:除了展览,展期内还将有什么活动?

彭: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当代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每年都会在展览期间内同步推出讲座、论坛和沙龙品鉴会等。今年我们为了让普及面更广,有选择性的与不同媒体合作了十几场讲座、沙龙和品鉴会,这些大众媒体和艺术媒体,会帮助我们将专家、学者对于当代艺术的见解传播出去,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获取最新、最深入的信息,让更多的人关注青年艺术,支持青年艺术家。

Q:做了三届“青年艺术100”,现在的发展状况与创立之初的想法有偏差吗?

彭:三年前刚开始做“青年艺术100”的时候,国内很少有关注到青年艺术家这个层面。尽管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多艺术家在物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整个艺术生态的发展非常不均衡。一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在市场动辄数百万上千万,而大多数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尤其是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调整,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尽管很多怀揣艺术梦想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仍然默默无闻的进行艺术探索,在艺术之路上坚持理想。这些坚持艺术理想的青年艺术家亟需一个开放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收藏他们的作品,以让他们能有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条件。基于这一点,“青年艺术100”会要涉及销售,只有如此,青年艺术家才有实际的收入生存。而另一方面,很多人看我们每年做那么多场展览、举办盛大的活动,会以为“青年艺术100”很富裕,可实际上做青年艺术家项目的利润是很小的,以为本身基数就很低,与成名艺术家的市场无法相比。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做“青年艺术100”的项目纯粹是慈善事业,把该负责的不该负责的全帮艺术家打理了。三年来,我们自觉最大的成就是真的把之前一些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挖掘出来,把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艺术家聚拢到一起,让艺术圈内外各个层面的目光能够关注到他们。改善了一些人的生活,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轨迹,让一些人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教会了一些人什么是职业艺术家应具备的素养。我们也很欣慰有些艺术家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找到了他们各自的伯乐,向着各自更美好的未来奔去。

“青年艺术100”是个筑梦舞台,在这里青年艺术家有机会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里热爱艺术的人也能收藏到自己心仪的作品。我们一直相信,青年艺术家是艺术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多元的发展,才能保证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持久的发展,所以依托着最强大专业的艺术委员会的评选,“青年艺术100”的准入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不会被市场左右。每年我们的内容和展陈形式以及外延的各种活动都会推陈出新,然而,无论我们怎么变化,“青年艺术100”的核心价值观不会改变,那就是坚持做最专业、最具水准的青年艺术推广平台。

艺术展馆 篇3

现代社会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艺术人文素养的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文化市场、艺术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熠熠生辉的多元化艺术形式拉开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序幕。上海作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拥有着丰富多元的艺术展馆资源,特别是2012年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开馆,更是让众多深藏于库中的精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了上海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追求。如今,学校美术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教室,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艺术场馆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转型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艺术展馆的文化资源,丰富学校美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艺术文化学习情境中,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审美视野,提升艺术综合素养。然而,现实并不乐观。此前,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毕加索画展门票尽管买一赠一,但真正进入展馆体验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笔者对本校三至五年级学生的调查,只有不到5%的学生有过参观艺术展馆的经历)。即便身处展馆中,由于解说、导览等成人化、专业化的讲解也依然使学生们觉得距离遥远,内容枯燥。面对空前繁荣的文化现象和学生们对艺术展览疏离淡漠的情绪,作为基层教育者的我们不禁思考:我如何发掘和利用社会美术资源?美术课堂教学如何与社会美术资源相结合?这需要我们既热情又理智地去应对。

一、寻找适合学生的艺术展馆资源

艺术展馆的资源多元而丰富,但并不是都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发这些资源时,我们要思考哪些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能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技能提升?我们尝试了以下两种途径:

首先,开发教材中和艺术展馆资源相匹配的题材。教材中有不少题材是各展馆的精品资源。如,上海博物馆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华艺术宫中的吴冠中作品展、上海博物馆中的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展中都有教材涉及的作品。课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能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更加充分的体验。

其次,开发艺术展馆资源中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品。在参观艺术博览会时,许多学生被法国艺术家Val的雕塑所吸引。“我喜欢它,挺快乐的感觉”“作品人物特别小,像小人国”“铜做的,为什么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呢”?这些作品体现的积极情感和孩子们产生了共鸣,他们开始试图解读其造型语言。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与Val对话”单元,深入地分析其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美术学习效度,增强学生对美术展馆体验的兴趣。

二、探索开发艺术展馆资源的方法

艺术展馆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诸多的客观问题,如学业负担重,没有足够的时间现场体验;学生群体大,组织外出参观有难度等,教师应主动寻求一些适切的方法,有效推进对展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面对学生群体大,组织外出参观有困难的问题时,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让人人参与成为可能,使交流和互动更加广泛和立体。卢浮宫、中华艺术宫等国内外知名的艺术馆,都有网上的“数字美术馆”,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虚拟馆中身临其境地欣赏到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各展馆中的珍贵艺术作品。

如:“走进艺术馆——探寻中华艺术宫”这一单元,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数字美术馆,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展示方式上的局限,特别是3D实景浏览和高清赏析能让他们在虚拟美术馆中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作品欣赏。那些过去只能隔着玻璃才能欣赏到的名作,现在只需轻按鼠标就可以在数字美术馆中清晰呈现出它们的每一处细节。结合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多媒体资源,作品背景资料能更详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对作品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质的飞跃。这样的形式不光使参与其中的学生受惠,更达到了“小手牵大手”的效果。通过“博客”等形式使很多学生的家长也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热烈互动,并且促动了学生和家长自发地前往中华艺术宫,进行实地参观,使虚拟走向现实。

2. 开展“五步操作法”

“五步操作法”是我们组织、实施开发艺术展馆资源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即“考察记录——梳理研究——感悟体验——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以“与Val对话”单元为例。第一环节,组织学生(四年级学生)观摩、采集、分类整理Val的作品及作品资料。第二环节,引导学生从Val作品的材质、题材、形式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材质选择及运用特点,题材和文化象征特点以及艺术表现的独特方式和形式语言的特点。第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对各类材质的物理特征的探究,并进行“材料和肌理”“材质与感受”(比如沉重与轻快、坚硬与柔软、粗糙与细腻等物理及心理的感受)的讨论。第四环节,引导学生针对Val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分析表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存、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等理念,并举行交流会发表思考的成果。在前几个环节的活动后,师生共同进入了“与Val对话”雕塑展的创作环节。师生收集了各类不同质地的材料,进行人物与背景(底座)组合的综合材料雕塑创作,制作了各种不同意境的作品。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将学生的“与Val对话”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集中于校园内,并在作品的下方附上作者的创作体会(作为学生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文字材料),供全校学生观摩欣赏。

这类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遵照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结合美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 鼓励校内外联动

美术课堂是开发艺术展馆资源的主阵地。艺术社团、雏鹰假日小队、全校性的春秋游活动、文化周主题活动、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成功开展了由家长组织的“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主题队会,并开展了“相邀中国馆”“对话毕加索”“福娃参观大师作品展”雏鹰假日活动等。其中,在四年级“探寻中华艺术宫”的单元学习中,有50%以上的家长和孩子进行了网络互动,活动很好地连接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化态度与接近艺术的生活习惯,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三、开发艺术展馆资源需要关注的问题

开发艺术展馆资源是促进学校美术教育效果的有效实践,要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开发艺术展馆资源的实践研究要注意实效性。艺术展馆很少有专门为中小学生设立的展览,其内容未必都适合学生的审美需求,教师应谨慎地选择所开发的内容,要以兴趣为切入口,选择合适的艺术展馆资源,做好课程的设计,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较大的收获。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开发艺术展馆资源的实践研究既要立足国情,也要放眼世界。教师在开发展馆资源时必须考虑如何掌握好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量和度。教师要做到适度、适量地开发艺术展馆资源,力争在有限的时空内,使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开发艺术展观馆资源的实践研究需要中小幼的纵向衔接,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教师必须提高课程意识,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丰富个人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借用适当的工具,做好社会、学校、家庭的桥梁。

世博展馆大看台(二) 篇4

英国馆设计成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6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在轻风吹拂下,可以组合出不同的图案和颜色,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种子圣殿”周围的设计也寓义深远,它就像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送给中国,作为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

以色列馆——科技创新

以色列馆由两座流线型建筑体组成,似环抱在一起的双手,又似一枚海中的贝壳。以色列国家馆因其独特的设计被称作“海贝壳”,这一名称也恰好呼应了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及上海沿海城市的特点。以色列馆的三大体验区尽显“创新与未来”的元素。在“低语花园”,参观者可以同自然对话;在“光之厅”,可以与犹太人的历史进行交谈;在“创新厅”,飘浮在三维空间里的光球360°呈现视听盛宴,展现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成果。水科技、太阳能、人造卫星及微型摄像机等一系列展现以色列创造发明的

高新技术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一一呈现。展品中包括一颗神秘“胶囊”,是一个微型摄像机,吞服后可摄制体内照片,完成无痛苦的体检。

日本馆——心之和,技之和

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展馆”,“凹槽”和“触角”喻意生命体的“嘴、耳朵、鼻孔”和“手指”。半圆形的大穹顶呈淡紫色,像一个巨大的蚕茧,故名“紫蚕岛”。日本馆是上海世博会各国家馆之中面积最大的展馆之一,同时也是日本参展世博会史上规模史无前例的展馆。展馆高约24米,外部呈银白色,采用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包裹,形成一个半圆型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

日本馆这次将向观众首次推出搭载超高清及超望远功能的“万能相机”(它能够在拍摄视频的同时,识别笑容后自动进行抓拍);还有可提供“看护及医疗援助”、“家政援助”的伙伴机器人,以及拥有娴熟揉弦拉弓技巧的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

德国馆——和谐城市

德国馆由自然景区和展馆主体组成,外墙包裹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主体由四个头重脚轻、变形剧烈、连成整体却轻盈稳固的不规则几何体构成,阐释了“和谐城市”的主题。

开放状的建筑外形轻盈而飘逸,似乎在向参观者们发出真挚的邀请。“严思”、“燕燕”——两位特殊的虚拟讲解员,将陪伴每一位参观者穿行于各个展区。当参观者穿越了一条充满典型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后,便会踏入“和谐都市”内奇妙的体验空间。这里有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

瑞士馆——未来世界的轮廓

从空中俯瞰瑞士馆,其轮廓是一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轮廓,旨在体现城市和乡村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关系,强调人类、自然与科技完美的平衡。瑞士馆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设计强调了对比,设计人员运用中国的阴阳原理,将缆车作为游戏的元素纳入到设计之中,带着乘客从负荷沉重的城市升入馆顶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

新西兰馆——生活在天地之间

新西兰展馆外形如飘逸的云朵,似飞翔的翅膀,寓意新西兰是“白云覆盖下的土地”。展馆建筑包含了新西兰文化、风景、人文等元素,如白云、花园、自然风光。展馆主题是“自然之城:生活在天地之间”,其设计灵感源自于毛利人的创世纪神话。神话中,森林、人类以及所有生物之神Tane分开了天父Rangi和地母Papa,创造了人们现在生活的光明世界。新西兰馆通过建筑构造和展览布局,将毛利人的这一创世纪神话幻化为一出从迎宾广场、楔形展馆到屋顶花园的华丽三部曲。

我国最大地震展馆在唐山建成 篇5

据了解, 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分为科普展厅和纪念展厅两部分。地震纪念展厅位于地下一层, 主要展示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 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展厅包括序厅和劫难篇、救灾篇、自强篇、振兴篇、发展篇六部分。展览设计突出了1976年的历史特色和唐山大工业文化背景, 共展出照片近500幅, 实物近300件, 复原式景观4组, 蜡像30余尊。

地震科普展厅内设大型地震科普知识展览区, 分为地震科学展厅、地震活动观测展厅、地震灾害防御展厅、地震紧急救援展厅和人类美好梦想展厅, 并建有4D影院、地震模拟器、防灾体验教室等。

汉阳陵的四大特色展馆探究 篇6

一、考古陈列馆———考古成果的全面展示

1999 年, 汉阳陵的大规模清理和考古勘探也已经进行到了第十个年头。在这期间里, 在专业考古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辛苦努力下, 汉阳陵很多遗址中均有大量的珍贵文物被发现, 然而, 由于没有现成的陈列设施, 大部分已出土的文物只能被放在发掘单位的库房中, 仅有一些少量的文物保存在考古队驻地被展示, 用来研究和展示用。因此, 建立一座博物馆, 集中展示汉阳陵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就这一设想被列入工作计划并加以建设实施。1999 年9 月30 日,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保护汉阳陵陵园整体历史的风貌, 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展馆运用了半地下式两层建造结构, 建筑面积达到3, 750 平方米。在长达350 米展现的1, 400 平方米的陈列面积上集中展出历年来从汉阳陵陵园遗址出土的约1 , 800 余件各类文物, 目前的陈列文物分以下七个单元:第一单元, 汉阳陵概况介绍及礼制性建筑遗址出土文物;第二单元, 帝陵从葬坑出土的文物; 第三单元, 汉阳陵南区从葬坑第十号坑出土的着衣式铠甲武士俑局部复原; 第四单元, 出土的各类陶俑展示; 第五单元, 各类陶俑雕塑艺术品; 第六单元, 汉阳陵陪葬墓园中的生活用品及兵器、车马器等各类文物; 第七单元, 汉阳陵的陪葬墓园, 从葬坑隧道式建筑结构复原后可以看出这是对汉阳陵考古成果的全面展示, 它的展示陈列方式具有鲜明的考古学特点。

二、帝陵外藏坑保护展厅———汉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李白《忆秦娥》中写到: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千百年来, 西汉帝陵的壮丽恢弘早已伴随着王朝更替远去, 而如今的人们依然乐于通过诗文来凭吊那些昔日的辉煌。而汉阳陵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勾勒并还原了它最初的辉煌景象, 并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西汉帝陵严谨的制度和文化习俗。

汉阳陵的外藏坑内涵非常丰富, 在考古研究中的价值巨大, 其是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再现, 感受更有极强的视觉震撼和观赏效果。于是, 在10 座外藏坑的原址上建造一座地下式博物馆, 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展示的大胆设想便呼之欲出。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多次的权威专家论证会, 终于一个大胆的, 成熟的帝陵外葬坑保护展示厅建设方案获得批准。而这座保护展示厅就修建在帝陵陵园之内, 紧贴封土堆, 与皇帝的地下宫殿近在咫尺, 是一座全新的遗址类博物馆。而它与别的博物馆完全不同, 主体建筑完全埋于地下, 建筑顶部由黄土覆盖, 并植草种树, 很好地恢复了陵园原有的历史风貌。2004 年8 月, 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破土动工, 并于2006 年3 月顺利竣工, 总工程投资过亿元, 建筑面积7, 856 平方米, 参观展线长700 米, 厅内展示着10 座外藏坑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 中厅还专门设有辅助陈列。

汉阳陵属于典型的北方遗址藏坑类型, 它的主要保护对象和展示内容为土遗址和遗址出土的彩绘陶俑、陶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骸和木质彩绘遗迹等有机文物。实践经验证明, 除人为等因素损坏外, 来自自然的威胁因素也有很多, 其中包括发掘后暴露温湿度的变化、因失水干燥、风化、紫外线辐射、尘埃、虫害、霉菌等众因素的威胁, 而针对外藏坑保护的实际要求, 又采用大面积封闭式保护与展示的模式相结合, 这样既能达到对文物保护的刚性要求, 又能以最真实的原貌再现展示给观众。整个博物馆在建设中采用了跨度32米的预应力“T”形钢筋混凝土梁, 使整个遗址保护大厅建筑的核心部分完全覆盖于10 座外藏坑之上, 同时既防止了建筑对遗址整体性的破坏和分割, 从而也保护了遗址展示的完整性, 同时, 展厅建筑采用了1, 900 余平方米的复合中控电加热玻璃将整个外藏坑围合起来, 里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顶部、底部相连接, 使得整体一致空间区域与外界完全隔绝, 更有效地为按照人为设定的技术参数来创造最佳的文物遗址保存空间提供了最佳条件。

为了增强观赏效果, 紧密贴近不同观众的欣赏趣味, 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全国率先引进了澳大利亚幻影光成像的先进技术, 经过精心策划、编写和制作, 在幅宽3 米多的旋转舞台上, 通过四幕不同的场景, 演绎汉景帝与王皇后的生平故事以及汉阳陵考古探索发现的艰难历程。每一个场景的转换仅仅需要3 秒左右。它立体、虚拟化、栩栩如生, 历史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并与精心制作的布景道具巧妙地融合为一体, 时而娓娓道来, 时而化作一缕青烟无影无踪, 使观众在出神入化的现代高科技手段帮助下了解真实历史。

三、帝陵南阙门与东阙门遗址保护及考古工作

( 一) “阙”的历史。“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 也叫门阙或阙门。汉代建阙之风极盛, 宫殿、都城、宅第、陵墓、祠庙以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员、百姓墓地都建有阙。西汉时规定: 一般官员可用一对单阙; 诸侯、两千石以上官员可用一对二出阙, 由一主阙、一子阙构成; 皇帝则用三出阙, 由一主阙与二子阙构成。阙门的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宫阙、用于体现使用者的尊卑作用; 另一类是设置在陵园、墓葬、祠庙前的阙, 有标明墓主人身份地位和使亡魂神灵居处的作用, 汉人认为这样的阙以及刻画在阙上的图案能使逝者的灵魂经神灵的引领飞升成仙。如今, 汉阳陵陵园的东阙门、南阙门和西阙门的建筑基址仍然保存, 透过它们, 能够想象当年汉阳陵是何等的雄伟壮观。

( 二)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厅。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建筑遗产, 2003 年4 月,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厅正式对外开放。这座高大雄伟有着浓郁汉风的建筑通过复原已经成为汉阳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也是汉阳陵链接古今的桥梁。随着走进南阙门, 千年的时光回转, 使人犹如置身汉家宫阙。它建在原遗址上, 既再现了汉代专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的宏伟高大, 又完整地将阙门遗址的全貌展示给游客。同时在近3, 000 平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 三) 汉阳陵有意义的模拟考古活动。长期以来, 考古作为一门极具专业性的学科充满了神秘色彩。如何让公众了解考古工作, 增强考古工作者与公众之间的认识交流并提升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理念, 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汉阳陵, 以公众考古为主题进行了有益而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考古发掘工作是一项具有极强操作规范的科学工作, 有非常特殊的发掘方法和技巧, 这样就决定了很多的考古爱好者即使拥有极大的热情也终身不能亲自体验一次真正的考古工作, 也无法体会到考古工作真实的感受以及从中感受的艰辛与快乐。为了使这些考古爱好者能亲身体验, 过一把考古发掘瘾, 汉阳陵博物馆从2011 年成功策划了“一把手铲梦回西汉”公众考古活动,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随后又建立了“汉阳陵博物馆模拟考古基地”, 通过对汉阳陵的建筑遗址、葬坑、墓葬等三种典型文物遗存和埋葬文物进行模拟再现的方式, 让感兴趣的游客朋友可以在专业考古人员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方法亲手发掘探方内的“文物”, 这不仅为考古爱好者提供了亲自动手参与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的机会, 也成为汉阳陵博物馆加强对公众进行文物保护知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该项目由于定位准确、参与性强、富有创新, 于2012 年6 月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为“陕西省青少年模拟考古实践基地”。

四、宗庙礼制性建筑保护展示———理念先进、形式多样的遗址保护模式

考古工作者对汉阳陵陵区很重要的一处礼制性建筑作了深入的发掘, 尽管关于该处遗址的功能与名称至今尚无法得到确定, 但这处珍贵的建筑遗址得到了很好保护。考古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按照确保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 保持该遗址与汉阳陵陵园风貌的和谐统一, 对其中考古意义典型、可视性好、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5 处发掘一直作为遗址保留区, 采用金属支架以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 打造出半封闭区域以保留原来的真实历史痕迹, 对其他已发掘部分进行保护性回填。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原址平行上移的方法全面恢复遗址的原始面貌, 凸显其总体格局与规模。此外, 对于发掘资料清晰、建筑结构明了的遗址区域, 采取局部恢复建筑地面及基础部分的方式予以扩展式复原, 这样既符合历史原貌, 也使普通游客能够直观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式, 规模、用途等历史信息, 以引导和启发参观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清理区域的建筑内涵。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考古工作者对汉阳陵进行了逐步调查, 发掘了其中最具特色、意义重大的部分遗址。经过数十年的科学研究, 目前已经基本廓清了汉阳陵的建设范围, 对一些重要区域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艺术展馆 篇7

近年,展馆建筑引入了“四维空间”的设计理念。“四维空间”是一个时空的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宇宙,亦可理解为无边无际,其涵盖了时间和空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将时空概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亦可创造出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空间。

建筑的时空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于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2]。展馆建筑对展厅容量、观展流线、交通组织关系等要求较高,展厅容量对应于容纳性,观展流线则对应于过程性。它的容纳性与过程性决定了展馆建筑可采用“四维空间”的时空设计手法,使它的空间形式更生动、灵活、自由。雷姆·库哈斯、MVRDV等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的多维连续性的探索成果引人注目。在满足展览馆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用不平坦空间的形式,创造出一种向某个方向延展的空间,呈现展馆建筑空间的过程性及时间概念;运用空间形态的宽、窄和长、短,体现缓、急和远、近的时间概念,这样,通过抽象出的“时间”虚轴,可以瞬间跨越“三维空间”而进入“四维空间”,体现展览馆建筑的时空概念。

2 展馆方案设计的整体构思

2.1 地理位置

该展览馆用于展出各种电影文化,如影片、图片、书籍、模型等。拟建于中原地区某市,离市中心约1 km,东面隔广场西路为绿地,并与广场南路相对,周边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北面临水,周边为市委绿化用地。西南紧邻市政府,向南面延伸为商业区,有百货商场、电影院、文化街等。拟建地段用地较平整,位置显要。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夏季多雨、日照充足。

2.2 总体规划构思

拟建地段位置显要,所以门厅采用了圆台形体量,并朝向道路交叉口,力求给人以视觉冲击;为处理展览馆与城市绿地及道路的关系,将入口设在主干道交叉路口50 m以外,出口则通向商业区;办公部分及报告厅运用体量的朝向变化对应了原有建筑形体及交差路口的显要位置。

3 展馆方案设计“四维空间”的探索研究

3.1 空间与时间在构图中的思考

此展馆方案在构图时,考虑到电影也是一种具有容纳性与过程性的东西,电影情节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在时间上就有了一定的延续,在场所中就需要相当延展的空间供观者使用。同时,许多情节或一部分场景是在运动中完成的,所以此方案选择一种向某个方向延展的空间作为展览馆的场所,让观众沿着这种空间规定的路线行进去体会展馆的过程性就很自然了(见图1)。

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的节奏同空间的方位相结合,在建筑构图中成就了强烈的节奏化、音乐化“时空合一”的特征[3]。从入口过渡到高潮,再到结尾,展馆的整个序列共有四个高潮,分四个层次,以不平坦空间的形式用阶梯来连接。

3.2 不平坦空间与展馆的“四维空间”

将平坦建筑空间替换为倾斜建筑空间,处于其中的人的活动就具有了明显的方向性。沿着倾斜面向下走或向上走便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两个方向则随着空间性质的差别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相比之下,沿着与倾斜面垂直的方向活动则不被倾斜建筑空间的暗示性所鼓励。

在构思此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将展览馆空间所承担的功能进行分解,成为众多数量子空间的集合。然后,通过更进一步的功能分析,从各子空间之间恰当的相互关系入手分别进行设计,在每个子空间相对平坦的前提下,通过阶梯和楼梯的联系,局部抬高0.60 m或者0.45 m,这样沿着观展路线将各个展厅层层抬高,整个展馆相对于地面,最高处抬高了2.1 m,实现了整体建筑空间的不平坦,创造出更自由的空间形态,形成一个外表面相对固定而内表面可以灵活变化的“容器”。

3.3 空间形式与时间概念的关系

人的良好体验,一种是现实的舒适快感,一种是期望的快感,长距离是时间过程延续长(积累量大)的形态。空间上的长距离意味着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走完,因而距离之相对长短、空间的远近就与时间的长短联系在一起。“急”的时间概念与“窄”的空间形态在隐喻结构上相似,同样,“缓”的时间概念与“宽大”的空间形态形成隐喻关系,与“急”类似的有“迫”,与“缓”类似的有“慢”[4]。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必须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或者空间量度才能表达。展馆方案以空间的广袤来表达时间之长、久;以空间之阔狭,表达时间之缓、急,空间阔则缓,空间狭则急。因为阔则令人身心放松,故感觉舒缓;空间狭窄,会使人有受压迫之感,令心理紧张,故感到急切,与运动感中“急”有相似的反应。

另外,“时”的概念隐示在形态构成中的“序”上,“序”是某种“节奏”或“流”,因而是“时”的体现。形态的“中”方位,隐喻着时间的“现在”,在此事物处于平衡点,时间被理解为“停滞”态[1]。

3.4展廊设计的时空理念

如果有某种存在,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我们可以想象出无数个平行的空间,空间之间若有若无的虫洞,弯曲的时间和空间,三维变成四维,穿插在你呼吸中的其他维度。时间是一种物质,既然是物质就可以控制,可以穿越历史,回到过去、未来,加上使相对论无效的黑洞……

此展馆方案设计了两个展廊:圆厅展廊及庭院展廊(见图2,图3),引进了关于“存在”的概念,庭院展廊用顶部无数孔洞的镂空天窗,表达无数个平行空间的穿插感,圆厅展廊利用圆弧形的曲折空间,给人若有若无的时空弯曲感,来试图实现“四维空间”。

4结语

“时间”与“空间”这两个词汇中“间”字即反映出本意是对“时”与“空”的限定与量度概念。理解了时间与空间的微妙关系,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可以通过空间的创造来表现时间的意境,将时间寓于空间之中、空间寓于时间之中,用空间的表达延展出时间这条“虚”轴,使展馆建筑获得“四维空间”的时空感。

参考文献

[1]恩斯特.波佩尔.意识的限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淼.挑战四维空间[J].建筑知识,2008(2):3.

[3]胡李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特性[J].中外建筑,2005(6):49-51.

展馆经营需要怎样的“管家”? 篇8

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兴起,各省市掀起了一阵建馆热,造成了很多展馆严重闲置。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展馆的平均使用率仅为20%左右,大约90%以上的新建展馆处于亏损状态。展馆闲置率过高的原因被普遍归咎于管理、运营不力,因此,很多地区的展馆纷纷采用“托管”模式。

所谓的“托管”就是将展馆的具体这营管理委托于专业管理机构或有经验的大型展馆,这种模式在会展业发达国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管理模式,有许多成功的先例。一些展览场馆选择邀请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公司“托管”,这是基于长远发展考虑的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任何选择都存在风险,尤其是目前国内场馆过剩,场馆之间的竞争激烈,若合作对象选择不当,最终就有可能导致合作失败。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托管”成砂的案例并不多,大部分展馆在短暂的合作之后,“管家”开始纷纷下岗。

那么,为什么看似可行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却屡屡搁浅?现行的展馆“托管”模式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展馆“托管”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怎样的展馆运营模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为此,围绕上述问题,本次论坛特邀相关专业人士展开探讨。

香港海岸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钹

谈展馆管理模式之前,首先应从宏观上探索中国展览馆建设与市场的关系,离开市场讲管理是荒谬的。

中国的展览市场客观地看,应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具备全面性的展览市场与需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成都、南京、青岛、宁波(或杭州)、西安、武汉等,这些城市除特色城市外,要么是全国政、经、贸中心,要么是区域经济中心,市场与产业都对展览业有要求,它不仅有全国性的展览会,也有国际性的展览会。这一类城市的展览馆,管理好与不好,都不至于影响会展业的大局。无论用哪一种模式管理都可行,因为市场需求本身已为展览馆管理制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类,多数是省会城市,例如天津、重庆、厦门(福建)、长沙、济南、蚌埠、沈阳、哈尔滨、吉林、南宁、昆明、太原、乌鲁木齐、兰州等等。这些城市全方位发展会展业存在一定困难。展览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但仅限于本地区的经济领域,或仅有一两场本地大型项目。展览馆的规模是为少数项目建设的,全年经营难度很大。不能苛求CEO们做一餐满汉大席,因为他只能做一道佛跳墙,其它的菜色做不出来了,因为他缺乏原材料。

第三类,中、小城市(少于100万人口,GDP不及300亿)的展览市场根本很有限,只能满足城市项目,但凭某些人的喜好与个人意志,盖了大型展览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CEO是神仙,也无能为力。既然无米(市场)如何炊呢?

在我看来,中国有一半展览馆是不应建的,起码建设规模远超市场的需求。但是现实是已经建成了,如何收拾局面?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第一种与第三种是不用讨论的,因为前者生存条件已经不错,后者最佳出路是尽早改变用途。

第二类的CEO们是比较苦的。讨论“自管”与“托管”意义不大。说句坦白话:在管理学的那一套,能坐上CEO位置的人都知道,“托管”的好处是摆脱国营企业体制上的困境,但是在这类城市的市场拓展与人脉关系上,“受托者”都没有优势。

正因为如此,我更主张“自管”,当决定自己管理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体制,让经营者有自主决策权,而且他们的利益与经营利润紧密挂钩,原则上不应低于30%(指盈利时的团队分红)。

2.CEO们必须充分地把握本城市,本区域的产业状况与需求,依靠本土展览力量,用展馆资源与主办者合作办展,也许可以拓展一定的空间(典型的例子是厦门的石材展)。

3.制定综合经营战略。充分研究本地市民的需求,对展览馆进行一定的改造,吊在一棵展览树上是难以走出坦途的,即使是展览业很发达的香港会展中心,其50%的盈利来源是餐饮业,此经验值得学习。

管理的核心是管人。它包括三个层次。即管理好自己的团队;管理好人脉关系以及管理好服务的人群(政府、企业、老百姓)三方面的人组成一个“众”字,众人合力既可以创出新天地,也可以把墙推倒,愿我国的CEO们好自为之,我对他们是充满信心的。

香港贸易发展局传媒及公共事务部主管

张志辉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于1988年启用,位于景致迷人、名闻中外的维多利亚港上。会展中心之业权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及香港政府共同拥有。政府特别委托香港贸易发展局负责香港会展中心的发展、设计及管理事宜。香港贸易发展局已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会展管理公司)签订了会展中心的管理及营运协议。会展管理公司乃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机构。

该管理公司主要负责会展中心平日的场地租赁、推广、宣传、营运、管理、保养的工作。香港贸发局则监管其营运守则的立定,定期跟管理公司开会,检讨特别的问题,以确保高质量、高素质的管理水平。

运作至今,效果相当理想。香港会展中心已连续第六年荣膺“亚太区最佳会议展览中心”称号。香港亦是亚洲区的展览之都,很多举足轻重的国际会议和贸易展览都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会展中心在旺季的月份使用率达到七成,某些大型的展览会甚至用尽每一分每一寸的空间。所以,应会展中心现有及新客户对展览场地的要求,会展中心的第二期扩建工程于2006年7月开始施工。工程将于2009年竣工,届时将为会展中心增加194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使展览场地增至83000平方米,而中心可租用的总面积将接近九万平方米。扩展后的会展中心将增加四成的展览面积,以容纳更多企业参展。

对于文中编辑提到的问题,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运作过程中尚且没有遭遇,故无深刻体会,在此不做深入论述。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

会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许传宏

从国内展馆经营的模式上来看,主要有国建国营(广州琶洲展馆)、国建民营(宁波会展中心曾经)、民建民营(成都会展中心)、合资建管(上海新博览中心)、国建外管(郑州会展中心)等几种形式。从合作管理模式上来看主要有聘用顾问公司,提供经管意见;聘用专业管理公司经管,与外来管理公司合资合展需求外,展馆经营人才的匮乏是直接原因。

展览场馆选择“托管”,但成功的案例不多,大部分展馆在短暂的合作之后,“管家”开始纷纷下岗。这说明,会展业发达国家普遍的管理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

从上海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托管”尤其是“外管”经验来看,“托管”的合约很复杂,尤其是对于国家或地方有关政策及要求,往往难以完全理解与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制约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

因而,构建一种经济成本较低、管理效率较高、自主及独立性较强的中国特色的展馆运营模式迫在眉睫。

成都市会展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刚

纵观国内展馆经营的实际效果,展馆的使用率、营业额、接展数量以及销售面积等指标,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会展需求等市场指数有关,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展馆供不应求,而内地有些展馆平均使用率还不到10%。因此可以说,中国展览场馆的盲目建设是最大的问题,必须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适度发展。

从表征上来看,许多地方的展馆承接展览项目少,面临“吃不饱”的困境,运营效率低。除去宏观的经济原因、会

一家餐厅、一座酒店与一个新展馆,都需要先进的运营模式和专业的管理团队。所谓的“托管”就是政府将展馆的运营管理委托于专业管理机构或有经验的大型展馆,也就是自己能建新馆而运行管理不行,委托能行的人来代为经营管理。但是,任何选择都存在风险,尤其是目前国内场馆过剩,各省市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政府推进会展经济发展不持续,加之合作对象管理运行不善,最终就有可能导致合作失败。那么,怎样的展馆运营模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新建一个展馆,推进当地会展经济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问题在于政府新建时的规划和全面持续的促进及城市发展的不断配套,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新建展馆,是政府为整个城市的会展业发展而建的,不是建来自己或一个企业随意经营挣钱的,换句话说自己或一个企业经营同样是困难的,因为企业生产或服务的产品是自己或一个企业不能全部掌控的。

再则,中国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凭借其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势头劲涌,许多城市在政府政策、场馆建设和会展节事等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为促进地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各地会展发展中,如何做到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清醒地找出其基本规律和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便是对当地政府、会展办、协会、场馆和企业共同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

各城市的新场馆在发展会展经济中,都借鉴和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运行管理经验,采取了联合、合作、托管、承包等多种多样地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也总结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但在国内各地区城市会展场馆的实际经营中还是感到了迷茫。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地区城市发展会展经济和场馆的实际经营没有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会展发展的基础定位及长期规划。要解决这些迷茫,我本人有几点想法:

首先,场馆实际经营要适应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和发挥本地会展业优势中寻求方向定位,发挥本地政府支持的产业优势、商品集散优势等筹划会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注重构建本地区会展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基础平台,孕育具有基础要素优势的会展项目,坚持持续举办,打牢基础,发展有生命力和长期前景的展会项目,抓住会展经济城市规模经营基本优势的经营要素,促进本地会展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全国会展业基本需求平衡和专业市场分工的明细化。

其次,场馆实际经营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实力的组织和公司,按照各地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规划,创新开拓并坚持举办优势展会,鼓励其做强做大。

再次,场馆实际经营要继续得到政府及相关办展单位政策支持、政策指导和优惠扶持,为其办展提供更多方便,从多方面关心协助,使其顺利度过艰难成长期,为本地会展业的发展打造坚固的发展基础,促进本地会展场馆经营管理效益不断成长。

政府委托企业进行场馆经营,而经营的目标诉求需承担的较多,除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外,还有:

1、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地区的影响度和知名度;

2、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先进产品商品的引进和交流交易,带动整个地区服务市场开拓发展,增进信息和技术交流互通,加大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

3、促进当地会展经济发展,带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金融、保险、电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场馆经营还要承担许多风险

(一)政策风险分析

1、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展览行业的支持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将会影响会展经济的发展;

2、新会展场馆增多,如果几方竞争激烈将分割市场,也将对场馆的经营定位带来变化;

(二)市场风险分析

1、本地展览场馆多,竞争激烈:

(1)城南新世纪会展中心新馆,政府大型展会多;(2)位于市中心后子门的天府博览中心拥有展览面积10000多平方米,交通便利,直属成都市房管局,所举办的成都的房地产交易会是主项;(3)原沙湾会展中心作为老场馆,在今年中旬才停办展会;(4)锦江大礼堂、体育中心、体育馆、各学校体育馆、春熙路、红星广场等地,也经常举办各类小型展会活动;

2、可能遇到各种风险,如地震、洪水灾害、“非典”等各种意外灾害,将会影响经营。

(三)经营风险分析

1、市场定位不准,没有发挥优势,经营思路出现偏差;

2、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足,是否尽心尽力经营;

3、引进合作客户实力及信誉度不高,也将带来经营风险;

4、经营款项是否及时回收,将面临出现坏账死账风险。

会展场馆经营问题和希望

(一)希望政府加大宣传支持力度

希望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出台重大优惠和促进政策,大力宣传推进会展经济全面发展;(二)希望尽快完善配套设施。

食、住、行是会展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会展整体服务产业的要求,共同为会展经济做大做强而努力,希望由政府出面,并解决吃、住、行、网、储、运等综合配套问题,较合理的安排解决。

综上所述,会展经营模式和专业管理运行,在目前国内各城市会展场馆经营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支持本地会展业发展,给予相关政策和措施,可组建专业性会展公司或委托公司经营,在无重大政策性变化和风险突变的前提下,政府对场馆的年投入运行经费,在三至五年左右时间逐年减少至不再投入,转而逐年递增收入。公司经营后,要明确责任,承担义务,逐步成长经营,是能够给场馆和政府带来较好的回报,对带动整个城市的会展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员

孟凡胜

目前,国内主要展馆所采用的经营管理模式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三种形式,所谓的两大类即投资方设立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和委托专业管理公司管理两大类,所谓三种形式即投资方设立的管理机构自行管理或投资方设立机构直接管理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会展公司担任咨询顾问、专业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和投

资方组成中外合资或合作公司管理等。展馆究竟采用哪种管理模式为好,这与展馆经营管理的目标有关。从有利于实施城市会展业发展战略以及培育城市会展品牌方面考虑,政府拥有决策权的模式比较好;从经营管理水平方面考虑,委托专业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的模式较好;从所需专业人才角度考虑,委托专业公司全权管理和成立合资合作公司较有优势。基于此,还不能得出“托管”模式不适合中国的结论。“托管”模式有没有发展前景,取决于采用“托管”模式的场馆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经营目标。从展馆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来看,“托管”模式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托管”模式也并非都是优点,缺点也不少,主要是:1、合同期限通常较长,政府的实际收益相对减少;2、目前有经验的展馆管理公司多为境外公司,对本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要求较高;3、政府主办的展会活动档期除委托合同中有明确规定的,其他的展会很难得到保障;4、政府与委托管理公司的沟通存在不稳定因素;5、不能保证受托方对本地会展业发展战略有一致的认同感,不利于会展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托管”作为看似可行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却屡屡搁浅就不难理解了。而对于模式缺点如何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每种模式的优缺点往往是模式本身固有的,只能通过管理模式的变革来解决。也就是说,每种管理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而一种模式的缺点可能恰是另一种模式的优点。

我认为,展馆经营失败,与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选择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所在。会展经济发展的水平则是场馆经营好坏的主要根源。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会展经济发达地区场馆的利用率较高,效益较好,而这些地区,每个城市往往有多个展馆。而在会展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就是仅有一个展馆,展馆经营也举步维艰。众所周知,场馆的效益主要来源于场地出租,也就是说,场租率越高,场馆的效益则越好。可是,会展经济落后地区,展会数量少,展会规模小,场租率怎么可能会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场馆经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都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国一些城市,会展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那个水平,而场馆建设却超前了,中国的大量场馆建设,是因为城市形象的需要,举办某个展会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当地的会展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客观上需要建设一个大展馆。没有会展经济发展来支撑的展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一些会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场馆作为公共物品,建设规模要适当,经营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还要有一定的经营补贴和行政管理。而在会展经济发达城市,场馆经营则可以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这些城市的展会数量多、规模大,场馆利用率高,因而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至于展馆“托管”是不是展馆运营的根本出路,怎样的展馆运营模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的观点是,没有哪种场馆经营模式没有优缺点,没有哪种管理模式会是永远不变的。选取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1,有利于城市会展业的长期发展。相比于一个主题展会,会展场馆对城市会展行业发展的影响更为长久、更为广泛。如果展馆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会展行业,甚至是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选择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充分考虑能否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会展行业发展战略相适应。2,有利于培育城市会展品牌。会展行业发展的水平最终是通过会展品牌体现出来的,会展场馆的经营目的不能与培育城市的会展品牌割裂开来。3,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4,有利于达到良好的经营管理指标。展馆的建设通常投资较大,其经营管理的主要收入来自场地出租以及相关餐饮业务等配套商贸服务,如果计算展馆设施折旧,再加上运营开支,场馆的资产保值增值压力较大。5,有利于培养城市会展业的专业人才。基于上述观点,场馆经营模式也并非永远不变的,应该随着场馆所有者的经营目标变化适时地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吴亚生

展馆由物业公司“托管”的“洋”模式现阶段基本不适合。原因有三:一,场馆硬件折旧成本过高。各地在建设场馆初期对展览业运营环境、场馆所在地产业支撑判断不足。因而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后对城市会展经济贡献度较低,空置率很高,维护和折旧成本惊人,给托管方带来的盈利空间极为有限,因此不可能有好的成果预期。二,会展业规范化管理政策归因于政府。特别对展会的培育期配套措施需要政府有对应政策出台。对于托管企业运营存在难度;三,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单一政策对会展业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各地方政府办展热情很高,过分关注“窗口”效应,视展览行业为政绩呈现平台,缺乏产业培育战略规划。场馆一旦形成财务黑洞就到市场上谋求出路;而市场是残酷的绝不会为决策失误买单。这就是托管模式在国内屡屡搁浅的主因。

解决的出路就是:一,政府必须在两方面出重拳“救馆”;1,硬环境配套,使场馆边际设施配套形成新的商圈;2,软件方面着力研究出台适合本地区展览业发展战略要求的政策。二,政府必须分阶段引领场馆走市场化“托管”的路子;而不是政治决策失误在经济领域需求解决方式。在引领场馆走市场化路子期间,注重培育本地区展览业市场,着重强调城市功能配套,强调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向性。

会展产业的发展说到底是市场的供需是否双方平衡,不存在认知差异。场馆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展览业的市场需求,托管方和被托管方最终的差异是场馆在会展市场上的“存活时间”。双方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以寻求本地市场精确容量及本地经济发展同向要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谋求战略发展的前置性。

北京城市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副主任

金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展览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展场馆建设呈现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在新经济时代中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现代企业迈向成功的重要步骤,以推动信息化应用进程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随着展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展会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兴建大型的、配套设施齐全的、智能化的、信息化的会展场馆的热潮。在中国会展场馆的建筑体系与经营管理中,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施、设备、技术得到了应用,可以说会展场馆是一座融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于一身的“先进型”建筑。然而就现今我国展馆“建馆热”与展馆实际使用率低的不相匹配等问题,建议可先从根本上提升展馆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展馆竞争力角度入手,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展馆经营模式可有三种:

1、以展馆经营为核心。这类经营模式中展馆以出租为中心任务,以开辟展览主办商市场和为主办商服务为工作的

中心,以培养客户、培育自身展览项目为降低展馆经营风险的保障。如果是这种以展馆为单一核心的经营模式,相关部门工作都以场馆经营为主导,统一为来馆办展的主办商提供服务,观众数据和参展商数据将由展馆来收集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为所有来馆项目的主办单位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服务。

2、以发展组展业务为重点。这种经营模式下场馆可将其下属的展览服务公司作为服务商,统一将这些数据放到展览会管理大平台上管理,而展览组展部门和担任主办商、协办商的分公司独立管理自身的经营信息,培育展览品牌。

3、齐头并进方式。即将展馆经营、主办商业务、展览服务业务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齐头并进开展。围绕这三项主营业务将数据集中经营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为整个信息整合提供基础。

武汉财政学校商贸教研室主任

郑兵

展馆由物业公司“托管”的“洋”模式目前不太适合中国。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由于我国展览业务政府主导占据一半以上,真正的商业动作模式还没有出现,我国目前会展业的营销环境还不支撑“托管”的“洋”模式在我国发展。

其二,物业公司缺少管理展馆管理人才,缺乏会展运营及经验。

其三,我国的楼宇物业公司规模太小,不足以管理展馆。

托管经营作为展馆企业改革的一种形式,受自身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限制,虽然没有像兼并、收购那样在实践中得到迅速的推广。但托管还是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上托管经验不足,以及长期的旧体制遗留因素的影响,看似可行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却屡屡搁浅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委托主体不明确。

国有展馆企业的主体应当是被托管国有展馆企业的委托主体,但我国现有展馆企业产权主体比较模糊或者虚置,则必然造成托管过程中委托主体的不明确。

以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大型展馆企业都可能是委托主体,但有时又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常常出现多头负责又无人最终负责的现象。

2、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企业托管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托管经营设计经营权转让,实质上是一种国有产权变动行为,作为国有资产专门管理部门,对托管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规模、受托方的托管资格、国有资产的产权变更登记,企业兼并的审批,资产评估以及对受托、被托企业的监管等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3、托管合同不够规范。

托管行为是一种新型的法律行为,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很难完全明确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当事人根据具体的情况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免由于托管纠纷而影响托管经营的实际效益。

4、托管经营中的法律问题。

托管经营的发展方向当然应当纳入法制的轨道,只有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保证充分发挥托管经营在企业改制中的作用,防止改制中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在实践中,展馆托管经营基本上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一是托管方、受托方和托管展馆企业内部的法律关系,这类法律主要围绕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纷争而发生;二是托管企业和第三人之间发生法律关系,这类法律关系主要是因托管企业与第三人之间进行民事交易而发生。

因此,要想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展馆托管模式,首要问题是完善相关法律,理清托管主体,发挥工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创造条件发展展馆托管经营。

上一篇:公路工程测量技术下一篇:内存故障维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