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精选12篇)
剪纸艺术教学实践 篇1
摘要:剪纸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种, 是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开设剪纸艺术教学, 坚持实践探索, 紧扣“设计与工艺”的学习内容, 逐步形成善于观察、勇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拟从探索剪纸艺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角度, 对高中美术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剪纸艺术,民间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 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1]的艺术, 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剪纸, 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形式, 其手法简洁、造型别致, 一般用于装饰、喜庆或美化生活。剪纸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题材健康朴实, 风格单纯明快, 派别种类繁多, 在我国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广泛流传。
一、剪纸艺术实践课开设的必要性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材料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 样式千姿百态, 形象生动;它既可作实用物, 又可美化生活;我国各地剪纸, 地方风格流派和地域文化特征各不相同,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高中美术开设剪纸课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是实现民间艺术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剪纸艺术根值于民间的生活土壤, 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造型特点、本土艺术特色和地域特征鲜明, 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 还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同时,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 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比较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和特定的表现语言。
以广东剪纸为例, 主要由流传于本地区的佛山剪纸、潮阳剪纸和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剪纸起源于当地的民俗活动, 以工艺独特和岭南特色浓郁而闻名中外, 具有很高的美学值, 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阳剪纸既具中原文化的古朴, 又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灵动, 其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文、纯手工的制作深受赞誉, 艺术造诣极高, 被学者称作“在中国剪纸中到达珠穆朗玛峰水平”[2];潮州剪纸, 则精巧秀丽、造型优美, 主要用阳刻、阴刻两大手法表现对象, “剪”出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和动物、人物形象, 通过表现“人们最心仪的形象饰物”[3], 寄托人们对文明、幸福的生活期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广东剪纸已逐渐失去往日生存的环境, 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年事渐高, 且日益减少, “剪纸艺术正处在濒临灭绝的状况”[4], 当务之急就是使它得以存活。开设剪纸艺术实践课, 可以有效使得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同时也是保护我国非物质遗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是帮助理解传统文化和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有效手段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 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开设剪纸艺术实践课更能体现出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既能使学生通过教育学习到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 又能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 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厚土的感情。因而, 在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的素质教育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剪纸艺术, 可使他们加深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 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 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艺术现象的关注程度, 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交协作能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陶冶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积极实现剪纸艺术课程实践探索, 落实课程教学目标
上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艺术课, 须经过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循环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和课堂实践, 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探索课程实践方向
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感悟积极探索剪纸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依托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的着落点, 寻求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结合的可能性, 不仅是对传统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尽管剪纸艺术的工具简单, 操作方便, 但它是集手工、工艺、绘画为一体的造型形式, 要达到“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 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5]的课程目标, 需要一个科学的实践过程, 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收集剪纸艺术相关内容, 养成参与合作的美术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有关的知识或故事, 结合老师的技能传授, 在课后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创造实践活动。
〈二〉兼用多种手段, 规范专业语言讲解
紧扣学习内容, 合理运用电脑软件和多媒体设备制作幻灯片, 把艺术的起源、特点、派别、种类、表现手法等内容分章节讲解, 如在讲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时, 可以放映一些民间艺人的剪纸视频, 在欣赏高亢的音乐和熟悉技法过程中, 学生会仔细进行观察并总结视频中的表现的题材, 同时, 教师需要规范运用剪纸语言讲解:“阴刻、阳刻和篆刻的手法一样, 阴刻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 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阳刻和阴刻相反”、“剪影就像我们之前看到的街头艺人为路人剪的头像侧影, 它通过物象外轮廓来表现形象, 所以它最注意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套色剪纸能让我们学会运用色彩的对比, 衬托剪纸作品, 增强画面效果”、“点色剪纸可以充分表现我们的设计方案, 想上什么颜色就上什么颜色”和“分色剪纸就像小时候的剪贴画, 能表达情感、构成一定的情调”等等。这样一来, 学生方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 来分析和评价剪纸艺术作品及现象。
〈三〉注重体验实践, 提高创作技能培养
坚持主动参与、快乐体验、分工合作、审美创造和关注差异的原则, 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善于观察、勇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在教学主题中, 教师要创设一个体验、探究的环境和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以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在剪刻花卉时, 面对剪繁杂的花瓣和树枝, 教师要强调应少注意花叶的自然物象, “不必用图画式的构图来表现, 只关注花卉给人突出的印象和主要特征”[6], 这样既达到作品简洁的效果, 又能让学生对剪纸的创作减少畏惧感。剪纸是个细致活, 有时一件作品马上就要完工, 却因为一不小心剪断了一根线条而功败垂成, 让人惋惜不已。正视失败、发现奥妙、体验成功才是剪纸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在剪纸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把各自剪出的图形, 在黑板上拼贴成一幅作品, 可以充分让学生之间体验到分工合作的愉快。
如何进行审美创造, 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修饰手法, 如简化法, 就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的不规则或繁琐部分进行合理简化, 在形、线方面给予一定的装饰, 产生自然简洁、美观大方的图案;还有夸张法, 为求画面完美, 对形的特征部分进行夸张, 强调其形态, 如果能通过大小、多少、曲直、疏密、虚实、粗细等的对比, 更好地达到夸张的目的, 作品形象将更为生动理想。课堂上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成长经历、阅历深浅等的差异, 及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会产生影响, 教师要予以客观对待, 为个性发展拓展空间。
“方寸之间尽显无限创意, 双指之尖玩转一纸乾坤”, 一幅极其普通的剪纸作品, 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富丽辉煌, 却以独具的风格特点牵连着每位师生的心灵, 伴随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产生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探讨总结剪纸艺术教学的经验, 对美术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有着较积极的启示, 并能够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发扬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6
[2]潮阳民间剪纸[M].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文化馆, 2003
[3]杨坚平.潮州民间美术全集?潮州剪纸卷[M].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0
[4]颜明霞谢奕锋.剪出春秋 (广东剪纸) [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5]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许恩源.装饰花卉[Z].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剪纸艺术教学实践 篇2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公共艺术与装饰绘画方向的重要实践环节。公共艺术与装饰绘画方向是我院05学年新开设的教学方向,组织、指导好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一方面,可以显著检验和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公共艺术与装饰绘画方向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的特色。通过艺术考察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实地实物的感性认识,深化专业学习,强化实践技法培养,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主动摄取知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和传授途径不同于课堂教学。其教学目的旨在以之前所学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考察基地为中心,培养学生深入生活发掘画面的观念,提高把握自然,师法造化的能力,探索从生活到艺术创造的规律,为其后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课时为24 学时。
(四)教学方法
第一阶段:由学院统一组织。学院提供路线和地点,供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带队,分组进行。
第二阶段:考察结束后,学生提交写生作品和实践报告,优秀作品可参加院方组织的专业实践教学汇报展览。
(五)面向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公共艺术与装饰绘画方向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传统艺术及装饰风格考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是课程的重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体现。通过对传统艺术及装饰风格的考察,使学生实地观察和体会传统文化中艺术风格的蕴藏和丰富积淀,学习总结观察对象,并赋诸画面的方法。
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学生要严格按照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深入观察、认真调研,挖掘素材,坚持速写和写生相结合,并以摄影为辅,为艺术创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教学任务重在考察文化遗产和了解其产生发
展的历程,因此,其教学内容分两个方面。
其一,考察民俗和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格(包括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等)。
其二,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寺庙等历史文化基地。[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和装饰绘画的关系
2、了解师法自然和人文艺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吸取民间传统艺术风格,以此拓展学生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节 传统艺术风格考察
一、考察搜集实践地风土民情,民俗及文化特点。
二、进行风景写生,表现形式不限,速写、素描、摄影
均可。
第二节 装饰风格考察与实践
一、以民族特色装饰风格为主,记录和学习当地独特的装
饰纹样和手法。
二、进行图案和色彩写生,表现形式不限,油画、水粉、色粉、摄影均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
1、理论讲授,针对不同表现手法,结合学生自身特
点,因材施教。
2、以讨论和集体评价的方式,进行实训作业阶段性
总结分析。
(四)教学时数
16学时
第二章当代建筑和公共艺术参观考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旨在通过对当代建筑及公共艺术的参观考察,使学生实地观察和体会如何借鉴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学习总结观察对象,并使传统再生、而科技更为人性化的方法。
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学生要严格按照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深入观察、认真调研,以记录和写生相结合,并以摄影为辅,为其后的艺术设计和创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教学任务重在考察人文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关系,因此,其教学内容分两个方面。
其一,考察公共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两者的有效融合。
其二,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等文化基地。[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的关系
2、了解现代科技同人文艺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吸取传统文化养分,以充实当代设计和艺术创作。
第一节当代公共建筑风格考察
一、考察搜集实践地公共建筑及文化特点。
二、进行风景写生,表现形式不限,速写、素描、摄影均可。
第二节公共艺术考察与实践
一、以当代公共艺术为主,记录和学习当地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进行设计效果写生,表现形式不限,油画、水粉、色粉、摄影均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
1、理论讲授,针对不同表现手法,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
2、以讨论和集体评价的方式,进行实训作业阶段性总结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三、考核方式
1、学生提交速写作业20幅;色彩作业5幅;摄影作业
不限,实践报告一篇。
2、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外出考察时的表现;搜集素材和作品的质量;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3、由院专业实践工作小组进行审核,优秀作品将参加院方组织的专业考察实践教学汇报展览。
四、教材选用1、2、岳嵘琪: 《油画风景静物教学》 林钰源:《外出写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剪纸艺术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艺术思维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
1 艺术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艺术思维过程异常复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既有作者的心理定式和生活体验形成的思维认识内容,又有表象、直觉、记忆、个性和情感等心理内容,还包括无意识中艺术灵感的顿悟,是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既有抽象思维的渗透,又有形象思维的提炼,还有灵感思维的顿悟,从而具有以下创造性特征。
第一,意象性。艺术一般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的,也就是艺术思维的结果是要用艺术意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目的就是要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意象,这决定了意象性是它的首要特征。
第二,模糊性。艺术思维反映事物内部整体关系,这个过程能给思维主体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模糊性、朦胧性,也正因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激发人类的再创造活动。
第三,想象性。想象贯穿于艺术思维的全过程,艺术思维通过想象把真实的世界转换为虚灵的空间,感知为实,想象为虚,转换的深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度。
第四,整体性。上文提到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正因艺术思维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表象的活动,它呈现给人的便是如生活本身那样的多方面形成的整体,是以整体形象来把握本质的规律的。
第五,情感性。“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此为心理学阐述的感觉器官中的“联觉”现象。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艺术创作者透过情感“移入”,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情感客观化,使作品充满感染力。
2 艺术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以绘画为例,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以画竹著名。他画竹的典故家喻户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成语“胸有成竹”也正由此而来,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思维始终伴随着有形的“象”,同时这个象随着思维活动一直在变化。其实在任何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都充斥着形象、抽象和灵感思维的相互作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运动,形成大脑中的大量表象思维材料,以形象思维为主线,辅以抽象思维,相互间互动互补,通过想象致使灵感的爆发,从而将表象构思成完整的艺术意象。
了解了艺术思维的特点与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艺术思维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艺术认知方式,更是艺术创作与表现,将艺术灵感付诸实践的重要思维模式。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思维能力,要根据艺术创作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能力,激发他们艺术思维的创造性,也就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的集合。
3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并参照与借鉴了包豪斯等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随着国务院对《中国制造2025》通知的下发,制造业的崛起勢在必行,而其中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日益膨胀。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国外的优秀设计院校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培养出的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水平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理念与方法陈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开设的时间较短,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教育不过是20世纪末的事情,当时主要是依托美术类院校和专业开设的,教学体系也基本上沿用纯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方法。但艺术设计与美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美术更多强调的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现,至于外界如何看待和理解关注较少;而艺术设计除了强调个人情感,其价值取向和审美还需接受外界的评判,针对的是大众和客户。因此,由工艺美术等专业转变而来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多为美术专业的延伸,教育理念与方法相对陈旧,无法真正培养出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3.2 教学设施落后
根据对陕西、江苏、武汉、广西等省(市、区)十几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除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院、广西艺术学院等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实践条件较好外,其他综合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教学条件较差,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学费较高的现实不匹配,与其他专业相比,对实验设备的投入较少,实验实训环境较为简陋,专业书籍缺乏。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失去了实验室条件的支持,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3.3 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开展得较晚,现有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部分担任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师由以前工艺美术等专业的教师改行过来,缺乏相对系统的艺术设计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与思维方法把握不够,甚至有的教师授课强调虚无缥缈的艺术感觉,而非教授正确的思维与方法,在成绩评定方面随意性较大,使得学风散漫,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不足。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专业研究生进入教育行业,但他们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缺乏,在教学经验、产学研结合方面还比较欠缺,师资整体水平的不足也导致培养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难度较大。
3.4 生源质量较差
近年出现了“艺考热”,除因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外,更多的是因为艺术设计类高考对文化课要求门槛相对较低。入校的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但对专业的选择没有建立在自身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之上;还有一部分专业学生是从理工科考入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弱,艺术表现技法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和质量的不同,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模式,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进而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
3.5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多由之前的美术或工艺美术专业转化而来,导致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借鉴的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侧重点依然是美术方向的教学思想,对理性思维的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诸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工厂学徒的培养方式基本舍弃。以包豪斯为例,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接着进入工厂学习两年后方可毕业,学校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地将艺术知识和科学技术紧密地交汇融合,认识到艺术设计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本质特征,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设计大师。
因此,建设合理动态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课程体制势在必行,应根据就业的方向和专业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
3.6 产学研融合较为欠缺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思维的培养不光是靠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实践项目的训练来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实践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但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是缺乏设计开发力量,缺乏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与学校之间难以开展真正的产学研融合。
4 艺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对艺术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寻找出有效的艺术思维培养策略。
4.1 完善教学环境条件
前文提到教学设施的落后是影响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因素之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所在部门要积极申请校内外实验室建设资金,对实践教学平台持续稳定地投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和实验实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从专业理论验证到岗前操作的完整的实践环境和设施,提升专业办学的内核。
此外,艺术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的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理念、办公室布置、教室布置,展厅等环境营造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心理的成长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改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建造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单位更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教学实践环境:利用大师作品、师生优秀作品布置教室、楼道、宿舍,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愉快的学习生活,在艺术的熏陶中不断培育自身艺术思维能力,得到灵感的火花。
4.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时无法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机融合,没有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有机的整体。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并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阶段性的设计成果。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只有将感性和理性思维、整体和形象思维同时并举,才是完整的艺术思维能力。现阶段,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与手绘能力都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中,手绘能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至关重要。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但其制作出的作品往往机械雷同,沒有真正的灵魂。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灵感通常是要靠手绘来捕捉的,手绘作品具有更好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性,没有良好的手绘功底,再好的想法和灵感都无从实现。另外,艺术设计作品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营销知识、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和高超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立场全方位来考虑问题,以便获得观众的认可。
4.3 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鉴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大多由纯艺术类转行,加之经验缺乏与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如何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显得尤为迫切。但依现状来看,要求每一位老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项目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短期内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细化专业课程内容来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理论功底好的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相应负责擅长的课程;引进或聘请具有校外实际项目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来校参与教学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激励现有师资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用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工学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挂职锻炼,提升其项目实践与操作能力,从而构建以双师型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 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4.4.1 个性化教育
如今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人格特质等艺术气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无法得以充分发挥,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思维的潜力。因此,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需要重视,这要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艺术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打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可大力提倡教师工作室、Workshop等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项目制作,更好地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优秀设计师。
4.4.2 问题启发式教育
对于艺术思维的培养,问题启发式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抛出问题、小组研讨、课后辅导答疑,学生无论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参照新加坡共和国理工学院“一天一问题”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共四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修5科课程。按照一门课时15个问题,每天解决1个学科问题,一周就可以消化5个学科的5个问题,到期末将完成所有的学科问题。讨论问题以小组形式,5人一组设组长,每天以一个团队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断更换组长,锻炼每位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通过集体智慧、头脑风暴等方式不断激发创意灵感,锻炼艺术思维能力。
4.4.3 艺术认识能力培养
艺术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会创作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创作出的作品具有其内涵和品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理解和欣赏自身以及其他文化作品内涵的能力。现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阅读量较少,眼界不够宽泛,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能力离优秀设计师的要求相去甚远。艺术设计创作要求设计者能够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中探索自身或他人的情感,并将其情感体验与生活、事物与作品相融合。因此,必须开发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水平,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艺术理论著作、优秀设计作品欣赏,听取艺术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4.4.4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与纯艺术的本质是:纯艺术更多的是强调感性思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艺术设计是为客户服务的,最终作品需得到客户的认可,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设计偶然性到必然性转变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将艺术思维转化成优秀成果。(偶然性是指在给予学生一个项目或命题时,赶上学好正好对此擅长或灵感凸现,学生可能做得很好,但你再给予另外一个项目和命题时,他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4.4.5 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艺术思维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进行不断检验与实现,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开展。
4.4.5.1 专业课程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在平时的课程专业教学中就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应充分发挥各专业教研室的作用,教师共同研讨制定详细且连续的课程教学大纲,处理好由入学到毕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大学生涯的几个大的项目实践内容,并分解到各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各课程详细制定出实践教学大纲,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独立完整,但又是总的项目实践的一部分,每门课间的实践项目内容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将每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在大学学习生涯结束后,学生已然掌握了专业所需要艺术思维能力等相关技能。
4.4.5.2 校际、校企合作教学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校际、校企协作共同培养,充分利用各院校、企业的优秀教师、设计师资源以及实践教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尝试由外校教师、企业设计师进入课程教学与指导实践,拓宽学生知识面与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4.4.5.3 设计工作室式教学
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设计工作室式教学,國内如江南大学等院校也已采用,各院校可借鉴国内外这些成功范例并根据各自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艺术设计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工作室需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设计理念、研究课题等条件,负责人可以由某一设计领域经验丰富的一名教师主持,也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维持,通过参与社会设计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灵感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设计制作经验等能力。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工作,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5.4 项目教学
教师积极开展横纵向课题的研究,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在科研项目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5.5 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
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组织针对高校学生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作品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艺术与创新思维体现以及作品效果表现。学校可常态化地将设计竞赛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参与竞赛,观摩学习其他优秀参赛作品,可拓展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4.4.5.6 社会实践锻炼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参赛、参展、假期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设计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适时将自己的优秀作品推向市场,通过得到社会认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6艺术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注重培养其自身高雅的生活情趣,学会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这样才能保持恒久的艺术创作力,而在校的这段时间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有研究表明,一个良好习惯只需要坚持10天时间便可养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创作出具有内涵和生命力的作品,不是单靠理论和方法就能解决的,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进行锻炼。为此,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任务、推荐相关书籍,引导、启发学生在各阶段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及时与实践相结合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设计竞赛、校内板报设计、校园环境美化等都是理想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断激发设计灵感与设计思维,实现艺术思维能力的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思维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立足于现实,通过改善教学实践条件、建立合理的师资团队、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24):122-123.
[2]刘浩然.艺术精神与思维对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4(4):231-232.
[3]魏娜.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李蒍韦.“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锦绣,2013(8):20-22.
[5]张立.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6(9):78-80
剪纸艺术教学实践 篇4
随着文化的国际化,如何向世界展示出中国设计的文化属性和地域特色,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一味崇尚和学习国外风格与表达只会逐渐被外来文化所淹没。作为中国的设计师,有责任将中国的设计特色展现出来,应该学会把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让中国设计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设计。包装设计是视觉传达领域中的一部分,是商品进入销售前的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包装设计将中国的文化及民族特色更准确地展现和诠释,在宣传商品的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随之传递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延伸。而设计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传统设计意识需要从专业教育中开始培养,因此将传统文化注入高校包装设计课程中是从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本源做起,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进行有利影响。
2 传统剪纸艺术与高校包装设计教学实践融合的契机
传统民间剪纸有其明显的艺术特点,造型夸张,朴实又真实,本身就是中国流传最广、历史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设计教学最值得借鉴与融合的设计元素之一。把传统剪纸艺术放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作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升华;同时作为地域性与国际性的结合,它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把民族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达到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镂空这一特点也让剪纸在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应用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剪纸艺术见证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与现代包装设计融合以后重新成为尚元素。把包装对传统剪纸的吸收与发展运用到高校包装设计课程中既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对未来设计人才的民族设计意识进行重点培养的代表性实践方法。
3 高校包装设计教学实践中吸收与发展传统剪纸艺术的方法
3.1 丝丝相连的剪影造型
民间剪纸造型元素,对包装设计开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发展空间做进一步的升华提供了参照,同时使包装设计本身具有民族感和时尚感。因此在包装设计课程的作业主题中,可以推荐学生利用剪纸镂空的造型方式,以留白或透空的效果来表达包装设计中图形要求,以阴影部分来加深包装的剪影效果。将这种开窗式的造型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不仅增强了包装的美观,也使包装更人性化。这种包装不仅有明丽的外表,还有光鲜的内在,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双重保障。
3.2 红亮醒目的叠透空间
在包装设计教学实践中要指导学生注重对传统民间剪纸色彩和空间的运用,剪纸没有固有色和环境色,因为剪纸中主要表现的就是意象图形,讲究红与白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正是因为剪纸的用色浓烈,亮丽醒目,才会遭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红色是中国标志性的颜色,中国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喜庆、吉祥的内涵,中国红剪纸造型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也有特殊寓意,就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在这类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上为了达到更大视觉冲击力,红色通常在留白处出现,这种红与白之间的相互叠透衬托,使包装空间更有层次感,也传达出一种清新活泼、喜悦神秘的东方韵味。
3.3 内涵丰富的抽象叙事
所谓抽象叙事是指在包装中引用的图形或画面里概括或陈诉了一件事,它起到一个交代产品背景的作用。如设计一款食品包装,包装表面运用中国传统剪纸表现的人物来衬托食品,其给消费者传达的信息就是此产品为中国传统食品。在高校包装设计课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包装设计形态美感塑造能力,更是要引导学生注重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拓展。设计师必须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传统的民间的艺术是他们所熟悉的,传统民间剪纸中的镂空造型艺术往往能在合乎主题的基础上达到凸显的效果。现代设计所要注重的是懂得如何以现代科学、文化为背景的艺术与技术合理结合,在借鉴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能融合时代气息,使设计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同时兼具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从而吸引和感动消费者。
结束语
随着文化的进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逐步提升,对包装设计需求更多样化。传统剪纸艺术的融入给包装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高校包装设计课程在进行传统文化汲取与利用的教学实践方案中,选用民间剪纸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做为实践主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践的典型性,将镂空形式的包装设计与剪纸的传统意味整合成更具中国设计特色的包装风格,同时发展了现代的包装设计内容,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呈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摘要:高校包装设计课程在进行传统文化汲取与利用中,选用民间剪纸这一流传最广、历史最长、最普及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做为实践主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践的典型性,在课程中吸收传统剪纸艺术中的造型、色彩以及内涵的精髓,同时发展了现代的包装设计的内容,并以此主题为契机,在设计人才培养的本源上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进行设计意识和设计方法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剪纸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设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毕凤霞.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年18期.
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篇5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全国很多的地区都在做民间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其重点在于对剪纸艺术形态的保护性措施,很多的地方是把剪纸作为一个校本课程在开发和研究。
文化遗产告急,保护民间文化应该从教育入手,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刻不容缓。2006年6月10日,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剪纸艺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需要我们加强传承意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
2.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3.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内容
剪纸的一般常识、剪纸的造型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创作方法。重点
主要以团花为主,让学生会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团花纹样,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精细的纹样,并能设计有一定主题的制作纹样单独纹样,如动物类、花鸟、风景等。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立足于通过剪纸课内外结合,重视在剪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锻炼,着力探索在剪纸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综合能力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1.成立课题工作组,落实主要成员。
2.通过调查报告来收集学生关于剪纸综合作品的调查资料,明确在这个领域的实际情况。
3.制定学期的活动开展计划:学生:举办剪纸比赛
二、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1.定期给学生进行剪纸知识讲座。2.每学期进行剪纸作品大赛。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12月)
1.整理各阶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交流,完成课题的总结性报告。2.整理教师、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整理和汇总。
方法: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就剪纸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从学生、教师层面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剪纸的认识、喜欢程度已经对之产生的困惑。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去图书馆查询等方式去认真学习。
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以其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及其生动的形象。从开始准备剪纸到一张剪纸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了解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
对于剪纸教学,我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剪纸,包括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剪纸的特点、种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剪纸的步骤、一些剪纸技法。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剪纸知识,基本技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的剪纸教学主张以技法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力求让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剪纸技法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五、研究成果
1.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在开展活动前,我们剪纸课题教研组对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了解和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剪纸知识不了解,能力有限。对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讨论,认为应该在小学生中进行剪纸知识的讲座,让他们了解剪纸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了解剪纸的特点、种类。所以,我们课题组每学期都对学生安排了剪纸知识讲座,聘请校外剪纸经验丰富的董老师、艺人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活动,本校小学生了解了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2.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剪纸是一项手、脑、眼并用的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剪纸又是个耐心细致的活,因此,也培养了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民族风情,熟悉了生活。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3.剪纸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了美术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六、问题与反思
1.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如何在剪纸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课题组成员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师音乐艺术实践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高师;音乐;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80-01
高师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加强校园艺术活动、组织艺术观摩活动和鼓励音乐采风活动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内容既是实践的主体、是音乐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各具特色、互相不能取代的艺术实践教学形式。
一. 加强校园艺术活动
音乐艺术作为实践性十分突出、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形成教学互动、学练相融的动态教学模式,是如今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教学十分提倡的,因为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艺术团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生动活泼的艺术实践活动、展示学生艺术风采的音乐艺术平台。藝术团可以使学生的音乐专业和理论知识向高度和深度发展,让许多生动活泼、立竿见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校园艺术活动中展示出来。如乐队训练、MIDI制作、知识竞赛、音乐剧、课文剧、音乐会甚至包括活动策划、节目主持、舞台布置、服装化妆、灯光音响乃至礼仪迎宾等一系列的“非音乐”因素,都可以使学生在这些校园艺术活动中得到学习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内涵、完善自我。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会自我发现许多知识性、规律性的东西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能力上、智力上、专业上及情感上弥补和完善课堂教学的缺陷。因此,校园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锻炼和自我完善的形式。新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具有较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更要有文化底蕴和组织能力,不仅要上好音乐课,而且还要能组织和辅导各类艺术活动。而提高这种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校园艺术活动,通过大学时代一系列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能力。例如,成立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金凤凰艺术团,是我院加强校园艺术活动的措施之一。近年来,艺术学院金凤凰艺术团承接了那桐下乡演出、第四界广西妇女运动会演出、广西昭平茶王节生态旅游文化年演出、广西师范学院和韩国大佛大学联合举办的中韩学生交流演出晚会、巴马下乡演出、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学术论坛”文艺晚会、平南监狱跨年晚会等多场演出活动,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充分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二. 组织艺术观摩活动
音乐是感官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用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形式美、音色美、织体美等等表现手段,通过人的感观强烈地震撼和感动着欣赏者,使人们在美的环境中体验美的音乐艺术、陶冶美的情操、获取美的愉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现场观摩感受专业音乐家的高水平表演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为进一步加强艺术观摩活动,促进学术交流,给广大师生提供学习的广阔平台,我们艺术学院邀请著名声乐大师、旅美男低音歌唱家、现任青岛大学声乐系主任王景彬教授来我院进行讲学活动,为艺术学院音乐系师生奉献了一台精彩绝伦的艺术大餐。在理论专题讲座中,王教授首先对他所研究的领域进行了介绍,同时还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对老师和同学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王教授耐心细致地做了解答。在公开课教学中,音乐系的师生演唱了经典的中外歌剧歌曲,王教授根据演唱者及钢琴伴奏老师在歌唱及弹奏上的情感把握、气息的运用和演奏演唱技巧等不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了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面向广大听课师生旁征博引,讲授了声乐演唱、艺术指导等方面的技巧和知识,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王教授的讲学,使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师生们掌握了更新的学习方法,也从新的角度理解了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掀起了学习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新高潮,为提升师生们的音乐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因此,现场的艺术观摩活动, 能让学生为音乐激动不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音乐的真谛。
三. 鼓励音乐采风活动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的来源既有现实美,又有艺术美,在现实美中又可分为自然美和生活美。采风活动本身的涵义就是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了解社会、体验自然美和生活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美的追求。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拓宽德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新视角的思路出发,鼓励音乐系的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民间进行采风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1)采风前的准备工作。确定采风的内容,选择好采风地点。?与采风地有关方面事先取得联系,因为有些地区只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才举行当地特色音乐活动。?要制定采风计划。④在采风前要准备好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器材。
(2)实地采风工作。到了目的地,与事先联系好的有关单位人员接上头后,采风工作便可以全面展开了。在实地采风过程中,经常采用与当地民间艺人、文艺团体的歌手、乐手谈话访问的方法以及亲身参与正在进行的当地特色民间音乐活动的方法来采集资料。在整个采风过程中,要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资料。
(3)采风后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可分为展览与音乐会两个部分。在举办成果展示前,可以开座谈会,谈谈采风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同时要求同学们整理挑选出展览用的采风资料。
总之,在实施艺术实践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深深体会到,高师音乐教育应紧密结合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其结构体系,才能使我们的培养对象──未来的音乐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
[2]樊祖荫,《音乐与人》,[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
[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浅谈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 篇7
声乐艺术的表现需要人控制自身的“乐器”如声带、横膈膜、头腔、口腔、咽腔等, 这些腔体和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从教学和训练上也难以形成直观和系统的理论。作为声乐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演唱能力, 没有适合学生、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教学的需要的。这些都要求声乐教师要具备相当深厚的专业实力即艺术实践能力。声乐教师的舞台魅力起着示范教学的作用, 对学生良好的艺术感觉的形成也有着导向作用。教师的舞台实践将直接给学生带来益处, 让学生学会在舞台上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外形和内心来演唱。声乐教师较好的演唱实力是声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条件, 声乐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检查的重要方面, 是通过自我声乐技术的展示, 直接产生教学效果的一种声乐教育形式。声乐教师演唱能力的高低, 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并不是说声乐教师必须有出类拔萃的成绩, 但他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嗓音控制自如, 能够用声音示范、用声音说明问题。尤其是在教学中不论教师怎样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声乐的科学理论和进行正确和科学的技能训练, 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声音位置的感觉、歌唱动作的体验, 总要借助模仿来体会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作大量的示范。声乐是一种使人愉悦的艺术, 需要歌者投入地、放松地 (指歌唱情绪) 、富有激情地歌唱, 而紧张、严肃的气氛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情绪,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些, 就要求声乐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 并具有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会影响和带动学生, 也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永不落伍和不断充实。声乐教师应遵循艺术教学的规律性, 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 注重运用讲授、问答、讨论、演示、练习、实践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声乐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活动的准备前提
声乐艺术实践需要演唱者在尊重歌曲原作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掌握的声乐技能技巧, 通过演唱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 并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观众, 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中介, 因此声乐艺术必须重视技术的磨砺和艺术的创造。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略地要将基本技能、必用技巧悉心相传, 而学生具备了演唱能力后达到的水平如何、表现的程度怎样、掌握有何遗漏欠缺、舞台表现效果或忧或劣等不确定因素都可以依靠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加上舞台这个特定的场所, 声乐表演专业的每个学生是否都适应, 是否都具备舞台表演的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展示能力, 能否将平时所学专业知识外化为实际应用时的完美高超的舞台表演, 为自己成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开展不同主题的艺术实践活动就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水平的广阔空间, 搭建了一个师生交流互动、学习提高的艺术平台。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平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细致稳妥的言传身教和学生虚心求学、扎扎实实的学习历程, 舞台艺术效果的达成就难完美。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就要求学生上台前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打下扎实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给学生带来了发挥和检验自己专业水平的大舞台。通过多次的反复实践, 学生往往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专业技巧上问题, 有的是舞台经验问题、有的则是舞台心理素质的问题。技巧上的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好解决的, 熟能生巧, 勤学苦练即可以很快地得到解决, 关键是舞台经验和舞台心理素质的问题必须通过多次舞台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得以解决, 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再实践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才能够逐渐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基本素质, 提高表演水平, 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培养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 艺术实践是声乐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成功的保证, 是一门不可缺的必修课, 严格, 、规范、系统、科学的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准备前提。
3 艺术实践活动反馈声乐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活动是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完成的, 它们实际是相互协作配合的整体。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艺术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综合展示, 达到一个自我锻炼、自我肯定、自我修正、自我反省的境界。不仅如此, 教师的教学、演唱水平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实际反映, 并通过这种形式的检验得到改进和提高。同时, 整体教学相关的各专业课程配置、教学安排、教师教学的现状和效果同样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实事求是的、开放性的展示, 并通过向社会开放性的展示与反馈, 来不断验证改进其教学计划, 根据其社会需求, 调整、修正其培养目标, 使其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有效。以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参加综合音乐会演出, 不管是独唱、还是重唱、合唱, 尽管个人先天条件对能力发挥有影响, 但平时的学习状态以及在选曲目、排练、登台演出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既从个人的表现也与其他同学的横向比较、整体配合中显出不同来, 差异可能只是有大小之别而已, 但它们无疑是自己平时学习的一面镜子, 这种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显现的差异, 无疑给师生带来有益的思考, 为师生教学相长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并促使其在检验中发展、提高, 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目的, 为教师的教学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为学生按教学目标早日成材, 铺就了一条便捷有利的必经之路。
4 艺术实践的策划和把关是声乐教学走向舞台的关键
艺术实践的合理策划与有效组织以及对艺术质量的严格把关是课堂教学走向舞台完美表演至关重要的一步。把声乐课堂教学成果、专业技能、艺术水平通过舞台演出展现给观众, 要合理有效的组织与策划, 并按照音乐会的艺术质量要求严格把关, 审定曲目、组合演出形式, 制定排练计划、定期检查, 周密组织、认真准备, 在演出前的排练、走台、彩排过程中, 对每个演唱者从作品风格到舞台表演均要提出合理性建议, 使其能够表现出更高的艺术水准, 加上演出曲目规范、科学的顺序安排。通过这些演出前的准备, 及舞台上下的反复磨练, 为其正式演出的成功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舞台演出的经验积累又会促使课堂教学的提升。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能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在通过学校正规组织、精心安排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交流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反复地进行技能、技法的训练, 提高艺术表现力, 通过舞台表演形式来检验, 艺术实践成为学生成功、成才需求的直接体现途径, 是完成由学生到人才的成长之路的桥梁。一些学生除了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还能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和国家级别的各种比赛并获奖。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加速了其全面发展的进度。同时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艺术实践活动品位和层次的提升, 这样就使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学校培养人才的教学实质最终得以体现。艺术实践活动是艺术院校经常开展的有主题、有形式的正规活动, 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更为密切的服务教学, 帮助教学, 为培养优秀的歌唱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剪纸艺术教学实践 篇8
现阶段,各独立学院受到教学配套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的制约,公共选修课还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只有个别极少数的独立学院能够在教育培养计划中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因此,虽然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加大了培养与建设力度,但离学生的真正需求与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使艺术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可以聚拢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同事大型文艺活动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独立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也要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推进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一)制度上的保障。管理的基石是制度,工作制度是保证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管理的稳定,工作才能有秩序的规范化的运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大学生是管理与教育的对象,在工作制度中教育与管理要实现高度的统一,为规范独立学院艺术团队伍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团员行动,行为进行约束,主要是要起到教育与规范化管理的作用,是用来是艺术团成员懂得如何处理好课外、课内、实践、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来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2.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各项考核机制中,激励作用要得到强化。可以通过评优评奖的优先获得、学年学分的优先修满、工作单位的优先推荐等措施,从而激励团员对艺术团的热情。
(二)完善职能定位,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效率。要使艺术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效率更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科学性是完善的组织架构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独立学院艺术团的专业、高效、迅速、快捷的水平,就要随着时代发展对艺术团的组织结构科学性的论证来进行优化和合理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满足校园文化需求。准确性在职能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自我生存的环境中每个艺术团都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根据环境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应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即: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审美与育人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在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引导,从而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中,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宣传,反映出大学生健康向上、意气风发的校园艺术和精神面貌,对广大同学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发展与建设。
(三)加大投入,挖掘人才。独立学院艺术团没有过多的盈利手段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较为方便的实践环境,才能更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校园里对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使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充满整个校园,从而让校园的同学更多的了解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2.加大投入。 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艺术团艺术实践应该有固定的场地。
三、结束语
高校美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美术,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前言
目前高校美术专业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的要求, 将美术专业与艺术设计等相关的职业化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将专业理论教育构建在艺术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在这一大前提及背景下, 要求高校美术专业必定与艺术实践相联系, 通过理论来进行艺术实践, 通过艺术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而在未来的职业化道路上有坚实的基本功底, 同时具有职业创新能力。
艺术有着多种的定义, 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是人脑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 是一种精神现象的存在。人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也就是说艺术是人们从现实出发, 对外界的感知, 同时, 艺术又不同于生活, 艺术创造是一种新而独特的形式, 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活动。美术作为艺术的一部分,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同样要来源于生活而后又高于生活。人们常说每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 或悲或喜, 美术的创作者把他们的真实感受通过在加工传达给观众, 因此, 感觉在每一件有灵魂的作品中都有着高度的重要性。目前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生活的感知来激发学生的创作, 在实践中让学生体悟艺术创作、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情感的表达。
一、高校美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联系
传统的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 随之新课改的推行及素质教育的普及化, 艺术实践教学被逐步重视, 并且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基础上来。可以说美术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左膀右臂, 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美术理论基础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根基, 学生只有掌握了理论基础, 才能懂得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式, 才能找到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方向;同样学生只有通过美术实践, 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 同时艺术实践又发挥了更大的效果,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进行艺术的创作及深入研讨。
美术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又相辅相、相互促进。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讲解的接受方式及接受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及判断力, 将纸上谈兵真正运用到战场上, 将生活中的美与丑通过夸张、放大或是还原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高校美术艺术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高校美术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被摒弃, 现在的高校美术教学中, 教师在注重美术专业化的同时, 更加注重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关联,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丰富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参加到写生、组织学生参加画展、组织学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艺术创作及鉴赏等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创作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鉴赏能力的双重效果。
(一) 风景写生实践教学
风景写生包含色彩风景及速写风景两个部分, 是美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必不可缺的部分, 是美术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延展教学模式之一。通过风景写生, 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身边的美, 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外出写生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协调合作及独立自主的精神。
高校美术专业的写生实践教学已经被极大的推广和认可, 深受高校教师及学生的热爱, 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其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有明确实践目的及相应计划的实践教学,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视觉表达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
要做到以上的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应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及计划作为指导;其次要针对目的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从而展开实践教学;再次要选择几年内相对固定的写生基地, 保障写生实践教学的正常及安全的开展;最后在写生结束后, 要有明确的展示成果的形式, 通常以展览的形式为主。通过对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 可以达到学生与学生间, 学生与教师间的艺术交流。
通过写生实践环节的体验, 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校外这个“第二课堂”得到强化和补充, 并且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大自然、对艺术的洞察力, 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高校美术专业艺术实践不可或缺的教学经典活动。
(二) 艺术实践与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模式
艺术, 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对美的需求, 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美术艺术实践, 作为艺术的一部分, 同样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 对生活的美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美的事物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 通过艺术实践与生活相通的教学模式, 让同学对生活充满新意, 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将艺术之美展现在生活之中, 通过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
艺术认识始于对外在世界的观察, 同时又不止于现实客观的反应, 需要增加进学生的自身感觉, 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传达给观众。美术专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就是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美,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过程。首先要求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特点, 无论美丑加以艺术化及夸张化, 使学生的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次, 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 进行艺术创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艺术创新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强, 作为高校美术专业在传道授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积极容纳世界各民族范围内的艺术气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 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及眼界, 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艺术创造。
(三) 丰富传统美术鉴赏课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一般都是以名画鉴赏为主要内容, 这对于美术专业教师来讲都是轻车熟路, 画家、作品、画家的故事、作品的背景, 洋洋洒洒可以贯通一节课的时间。名画鉴赏固然重要,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 从小学到大学并无本质变化, 已经形成抗体。所以在高校美术鉴赏课上, 教师需要丰富传统的鉴赏教学内容, 变革教学模式, 更多的融入实践教学来吸引学生。
首先, 可以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 列举一些专题, 让学生展现自我生活。同学们可以通过PPT、视频、Flash等手段, 来展示与专题相关的现实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使美术鉴赏从生活出发。其次, 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学初期, 布置鉴赏专题课, 即是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品, 在教学内容完成后, 展示学生的作品, 供同学们相互鉴赏, 相互提升。高校美术鉴赏实践教学的改革, 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名作的基础上, 还可以更加贴近生活, 逐步变成鉴赏传统作品, 创造新型作品, 将鉴赏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 引入“微型课题导引”的教学实践
“微型课题”源于一线教师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 基本形式为课题提出——对策研究——收货及成果, 也称做微型科研。“微型课题导引”被应用到美术教学实践中, 一是顺应了素质要求的要求, 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方面转变, 丰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另外也为师生营造一种以科研为途径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主观意愿为目的, 引导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形态。
“微型课题引导”是让学生将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总结成一个课题, 并且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进行有效的研究。这一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对美术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贯穿在整个学期中, 与其他的教学模式平行进行的过程。
具体操作过程总结如下:首先创设问题、选择课题。其次明确思路、合理分工;选定课题之后, 应有明确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课题组共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并且通过多方面路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再次, 教师需要进行中期检查、化解难点, 及时了解各组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 反馈研究的动态。最后,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教师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 让学生交流经验及成果,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展示学生成果的教学实践
我们在对高校美术专业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我适当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 让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时间构建交流的平台。这个成果展示的平台不仅是单单对教学成果的展示, 更是对大家思想交流促进的重要途径。
首先, 学生要对实践过程中的作品进行汇报, 这是最传统也是最直观的展览形式, 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包含学生们写生的成果展示, 也可以包括学生们在日程生活中有感而发的作品, 更可以是教师通过主题设定学生自由创作发挥的作品。展示汇报的作品涵盖的范围也可以很广泛, 比如建筑的结构速写、身边人的生活形态速写、风景自然的油画、水墨丹青的中国笔墨花等, 只要是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成果, 都可以进行汇报展示。以丰富的作品内容及表现形式, 展示出学生们的创作才能及对实践的掌握能力。
其次, 在展览的同时, 要组织同学和老师进行同步的座谈会, 总结实践的经验、表达实践的体会、评定实践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大家以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 进行作品的品评和建议, 为师生共同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打下基础, 在增进师生间感情的同时, 也让老师懂得如何更好的安排下一场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此,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及院系还可以在展览期间组织专题文艺汇演, 展示学生综合才能的同时, 促进艺术院校全校师生的沟通及交流。人们常说艺术是有灵活的, 也是相通的, 通过文艺汇演的形式, 调动全校的艺术生参与进来,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 还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文艺汇演可以通过多彩多样的方式进行, 可以通过与艺术院系学生的联合演出来增进汇演的生动性, 也可以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去讲述和表达作品背后的意义等等。这样,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是将教学、美术实践融入到高校美术生的生活中, 历练了其专业素养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总之, 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 对专业素养进行提升, 对生活有着更强的感知, 从而创作出更加富有灵魂的作品来。美术作品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链接着大众与社会的生活, 美术实践可以唤醒学生在艺术领域内对社会现实的描绘。
参考文献
[1]史琦.浅析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考试周刊, 2010 (37) .
[2]夏建红, 吴海燕等.艺术设计专业风景写生实践教学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3]薛玉剑.风景写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艺海, 2013 (01) .
[4]董明慧.以实践教学促进高师公共艺术教育——以美术鉴赏课为例[J].-美术大观, 2012 (05) .
校外艺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篇10
一、加强对校外艺术实践教学的支持
“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 常常是会有距离的”, 艺术实践从校内进行的强化与素质、能力训练, 往往达不到培养艺术创作人才的目的。校外艺术实践, 使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中的艺术距离更加的接近, 更容易出现较好的教学实践成果。“经验的连续性与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生长”, 学生在其中得到了锻炼, 促使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 校外艺术实践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相对于校内艺术实践来说, 我们往往认为, 对校外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合作方的事情, 有了两方或三方的合作协议, 我们就认为能很好的完成校外艺术实践。实际上尤其是生产经营性合作单位, 往往不愿为实践课程教学投入太多, 甚至有很多合作单位与学校能合作就合作, 不能合作也无所谓。学校应当加大和校外艺术实践基地的合作力度, 保持密切的情感联系, 从培养人才的需要着手, 增加对校外艺术实践合作方的建设。学院要经常研究讨论, 并设立合理的艺术实践教学机制。同时校外实践更易出现教学以及管理的问题, 任课老师通常兼任外出管理和指导教学双重工作, 不能全面的把精力投入教学。如果增设实践教师教辅人员, 就可以大大缓解指导教师的压力。
从科研上来说, 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个人申报与校外艺术实践有关的科研立项, 激发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艺术实践教学与科研并重推行。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指导与管理, 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举措, 支持鼓励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校内外实践。
二、重视校内与校外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
由于校外艺术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性, 建立合理的校外艺术实践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才能适应艺术学科的社会发展需求。艺术实践的教学内容制定应结合实际, 在校内建立艺术实验室、工作室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为校外艺术实践顺利开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校内与校外艺术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 往往能更好的培养人才。
以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对于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临摹的校外艺术实践课程设置, 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中国画技法, 在此基础上, 还能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审美素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学校学分制的要求, 校外实践的时间一般是两至三周, 对于临摹永乐宫壁画来说, 时间十分紧张, 致使指导老师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于外出前几周时间就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进行图片整理、放大、拓稿和勾线。虽然这个校内准备阶段需要很长时间, 但并没有独立成为一个前置校内实践课程, 学生和老师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在没有固定的校内实验室支持和课时奖励的情况下, 完全靠着老师和学生的自觉来支持。在艺术实践课程建设规划时, 要争取做好校内和校外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 不但让学生在校内有时间得到一定的锻炼, 为校外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还能促使学生尽早的把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发展。
三、细化校外艺术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校外学习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不定性, 相比校内课程, 学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左右, 偏离教学的真正目的。合理的细化艺术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从教学的环节上来说:我们可以大致的分为校外艺术实践课程准备阶段、艺术实践课程实施阶段、艺术实践课程总结交流与活动延伸阶段。
校外艺术实践课程准备阶段:艺术实践课程准备需提前进行, 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本次实践的教学目的、难度、要求, 之后对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前的宣讲活动。一般来说, 艺术实践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学习, 学生对专业学科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但还没有对一项或几项问题展开特定研究, 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观摩相关图片、视频, 引领学生提前了解实践内容, 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明确最终的教学目的。这样, 不仅可以让学生教学实践知识更加系统, 为校外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可以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学习积极性, 不容易被校外环境的多样性迷惑。
校外艺术实践课程实施阶段:艺术实践教学理念和一般课程有所不同, 特别是对于艺术类专业, 指导教师布置艺术实践任务后, 学生通过提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由自己在实际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校外实践教学属于让学生深度体验学习, 与理论教学不同, 学生参与较多, 主动性较强, 无论是培养艺术素养, 还是专业技术、艺术创作能力, 都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只要学生不停留在知识或技术的表面, 在校外实践过程中自我寻求印证, 呈现大学教学的学术性, 才能思维意识高度集中, 积累并丰富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校外艺术实践课程总结交流与活动延伸阶段:在完成校外艺术实践后, 学生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艺术实践心得, 可以总结一些观点, 经过梳理后以文章的形式发表。此外, 以展览的形式举办艺术实践汇报展, 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到学校进行观摩交流。这些形式使学生在实践实践之后有了更深的体会, 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指导老师还可以把这些成果汇总, 对于以后的实践教学内容、细节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近年来, 艺术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的增加, 内容形式灵活多样,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拓, 使其得到飞速发展, 高校艺术实践教学正在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过程中。艺术实践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 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 认真的研究艺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视校内外艺术实践教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珠珍, 陈耀明.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篇1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1],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也必然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目标明确、全面统筹和极具创新的工作,其中以创新教学最为重要。
创新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是保证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要立足实际,明确目标、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理论注重实践,培养即懂理论,又具有实践创新的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1 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现状来看,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理论的不足有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和师资缺乏两个个原因,即使开设,也大多是基础课教师来担当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因为创新思维的缺乏而在实践中表现为创新不足,形成缺乏“专业理论”思想指导的设计。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学生来自应试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容易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张皮的状态,也是不利于培养创造力、设计创新的关键。
2 对策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融合,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实现设计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2.1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室制”,或者创办社会型设计公司。“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设计公司(工作室)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强化理论教学,让理论通过实践升华。高职院校一定要以灵活的方式办学,形成培养产品(即学生)与社会需求无夹缝,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
2.2 创新教学环境
如何实现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的保证,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创新教学环境,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专业老师即是老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设计师。不少老师不仅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且在服务地方上大有建树,创办设计公司,担当设计总监、设计师,利用项目制教学引入,这些公司作为北海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先后承担完成了无数个设计项目,学生们通过实战设计水平明显提升,教师也通过真实的环境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服务地方,融入地方
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观念、民族化特点、经济发展概况、人的思想演变过程等因素具有民族化观念。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表象,表现出以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思想,才能对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当地民情、民风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民俗作品。所以说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化观念、服务地方的北海概念,在基础课的设置上主动融入北海底蕴,北海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申报,通过项目立项开展科学研究有效的解决在服务地方中存在的问题,在服务地方中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地方化有效加强。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的有效尝试,以项目促实践,以科研促教学,有效了开展服务北海的社会行动,也起到传承北海文化的社会使命,真正履行了高校的四大职能。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不断通过教学改革和新的举措,加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人才中,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服务地方,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丽莉.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构想[J].学理论,2011(22)
[2]石少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园,2010(8)
作者简介:郭瑞(1985—)男,山东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教师,北海艺术设计协会会员,北海东洲装饰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实践研究。
项目基金:201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11C0234)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剪纸艺术教学实践 篇12
一、构建学院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近十年来,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构建并完善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使课堂实践 (实验、制作) 、社会实践、综合实践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 逐渐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形成了层次递增、能力渐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满足了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创新体验、综合应用、科研训练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全面实施中心化建制, 按照“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原则, 将三十多个独立、分散的实验室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 强化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接受基本技能训练, 进行实际的工艺技术实验、设计表达实验和综合创新实验, 加强专业间交流与优势互补, 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 使之成为大学生探索未知、开展科技创新的殿堂。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院注重教学科研统筹、室内室外互补, 按“因地制宜、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 坚持认知、体验与综合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对产业影响力, 积极与地方、企业等单位联系, 建立了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十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可同时接纳千余名学生开展实习。2006年学院服装专业与巴西威肯亚纺织有限公司进行合作, 取得很大成绩。2007年3月, 学院服装工作室和天津著名羽绒服生产企业———山岚制衣有限公司合作, 作品在北京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
四、校内专业工作室建设
“工作室制”是近年来国内艺术高校正在推行的探索型教学模式, 即由专业教师负责, 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 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业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学院梳理现有的学科和专业, 改革学科结构和教学机制, 积极推进专业工作室建设, 现已组建校内专业工作室9个。“工作室”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近年来, 我校教师在工作室指导了很多大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关艺术设计大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实践教学平台成效显著
学院不断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生实践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微型空压机设计”产品畅销加拿大, 为企业获利达上千万元;“多功能电动轮椅设计”被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浪网以及新华社相继报道;《太阳花———YY琴》获中国玩具设计大赛金奖, “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Cool drive”获2006亚洲区机动车辆创新设计竞赛学生造型创新组佳作奖;“运动鞋设计”获“2007海峡两岸运动鞋设计大赛”银奖 (金奖空缺) 。“曲椅”产品荣获2006中国家具设计大赛入围奖;“儿童音乐健身球”获玩具设计大赛优秀奖。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艺、科”结合,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设计人才能力系统的形成以及设计创新成果的最终完成, 都是在一个持续不断、各种因素同构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 才能实现设计观念、技术与形式转化为“审美”与“效用”的统一体, 才能真正培养其动手、创新等专业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