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代物流基地

2024-09-26

全国现代物流基地(共6篇)

全国现代物流基地 篇1

“十二五”是湖北省交通物流大发展、大转变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湖北省将迎来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两圈一带”战略深入推进, 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现代物流业加快调整振兴的新局面。

按照湖北省制定的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 道路与铁、水、公、空多种运输方式有效对接、优势互补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城乡一体、衔接有序、方便快捷的道路货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品牌连锁、诚信经营的运输辅助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有鉴于此, 湖北省确定了十二五期推动交通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第一、综合考虑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城市布局、物流关系等因素, 以加快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武汉、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樊的物流发展为重点, 按照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部署交通物流基础设施。

第二, 组织实施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工程。突出铁、水、公、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加强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货物集散地和高速公路的对接, 在公路和铁路货运站场、港口码头、机场等重要节点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项目。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开展交通物流园区示范, 支持结构布局优, 集聚能力强, 服务环境好的交通物流园区设施建设。

第三, 组织实施交通物流企业示范工程。建立实施交通物流企业示范制度, 积极促进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融合, 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 大力引导交通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合作联动, 引导物流企业采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全面开展我省传统运输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第四, 建设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分期建设全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包括一个省级平台和武汉、宜昌、襄樊三个信息中心;重点建设交通物流诚信数据库;采购研发推广3—5个物流管理通用软件, 支持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信息化和组织化水平, 规模以上交通物流企业软件应用面达到100%。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

第五, 构建交通物流服务网络。加强客货运站场、邮政网点、超市和供销社等多类型物流节点的融合发展, 鼓励发展小件快运、干线快运、城市配送, 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四层物流节点和干线快运、城市配送、农村物流三级物流网络的多方位、多层次交通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第六, 加快发展农村物流。依托农村五级客运站, 新建改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 大力培育农村物流企业, 开展物流发展、运输管理、邮政物流共建活动, 统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副产品配送网络, 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第七, 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强化物流法制建设, 加大对物流市场的监管力度, 探索实施物流发展“驻站服务”模式。建立物流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 建立多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通报制度。完善物流企业的安全监管机制, 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建立规范、健康、开放的物流市场。

在“十二五”期间, 湖北省将构建以物流示范基地为代表, 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站、农村物流节点组成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城市配送网、干线运输网和农村物流网三网融合、覆盖全省的交通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构建以物流示范企业为引领的综合型、网络型物流企业, 专业化物流企业为支撑、创新型物流企业为特色的交通物流企业体系;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全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交通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交通物流管理体系, 把湖北建设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

全国现代物流基地 篇2

周 峰

2012年第1期 ——支点建设

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出“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奋斗目标。近几年来,现代物流产业践行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10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基地的发展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一、湖北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步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物流业规模和效益逐步提高。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6至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35275亿元,年均增长14.2%;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 1100 亿元,年均增长14.6%,占全省GDP的比重保持在 7.0 %左右;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9.69亿吨,年均增长16.3%,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亿吨公里增加到3367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8.1%。2010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6%,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发展多式联运,形成以武汉天河等机场为依托的航空物流网,以武汉新港等为主要依托的内河物流网,以京珠高速等为依托的公路物流网和以京广线等为依托的铁路物流网。2010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300公里,公路19.94万公里,通航里程846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4亿吨,机场6个,油气管道3063公里。

(三)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联邦快递、DHL、TNT、嘉里大通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驻湖北,中远物流等多家中央企业也都在湖北设立分支机构。与此同时,华中航运等湖北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据统计,至“十一五”末,全省各类物流企业达7000多家,其中5A级企业3家。

(四)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依托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十堰等城市布局,基本形成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共141个,其中已营运物流园区33个,占23%;在建物流园区58个,占41%。武汉阳逻物流园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相继投入运营并取得一定成效。

(五)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里相继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物流统计核算、物流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电信网、电子政务网实现全面覆盖,综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发走在全国前列,为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在湖北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物流基地建设前景良好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认真破解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基地建设水平与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较大;二是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三是市场主体“小、散、杂”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物流基地服务支点建设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四是园区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五是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等等。

二、加快建设湖北现代物流基地面临新形势

当前,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形势利好。

(一)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重大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相继出台,从税收、土地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湖北建设中部支点呈现新态势。“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从1.5万亿元到2.5万亿元的跨越,力争实现3万亿元。经济总量和支柱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必然带动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物流业自身加快发展趋势显现。“十一五”期间我省物流业增加值比GDP年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2010年较2009年同比增长15.6%,一年增量接近200亿元,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新态势。

(二)产业发展水平进入重要提升期。一是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物流业提升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湖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二是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为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创造了条件。物联网技术和以运输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正在形成,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基地网络布局迎来关键形成期。一是省委加快推进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将加大对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等三大物流圈(带)网络体系的建设力度,物流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和辐射态势将进一步形成。二是区位交通的新变化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布局完善。“十二五”时期,湖北可望实现由区域性的“九省通衢”向全局性的“九州通衢”跨越,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网络骨架的完善。三是全省将按照“一主两副”的格局,在“十二五”时期加快促进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地区性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

(四)产业开放协作步入全面扩大期。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物流业扩大对外开放。随着湖北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湖北物流企业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二是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将促进全省物流业省际合作与竞争。一方面,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竞相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省际联动和区域协作。

(五)发展体制机制跨入重点创新期。当前,湖北物流基地建设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管理体制机制薄弱的“软约束”。传统体制所惯有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依然存在,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制约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因此,必须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

三、加快建成发挥中部支点功能的现代物流基地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立快捷、高效、通畅、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主要是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突出科技引领,促进转型升级;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分步实施。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到2015年,逐步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辐射全国的中部物资集散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南北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和长江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力争建成以“一主两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物流核心区域,在省内发挥支柱产业作用,在中部乃至全国发挥支点和枢纽作用。具体目标是: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第三方物流比重有所增加,培育5-6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发展5家以上国家5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国家4A级物流企业和25家以上国家3A级物流企业;物流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物流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等。

(三)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十二五”时期,将着力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1、武汉(城市圈)物流圈。以国家级物流重要节点城市武汉为核心,依托武汉100公里半径内的圈内8市重点物流节点,建设以服务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点-轴”式区域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服务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加快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满足城市圈内物流需求;对内连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外辐射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南等省市,将武汉物流圈打造成为服务中部地区产业链和连接区域间货物中转的物流枢纽区域,形成辐射国内乃至国际的现代物流中心。武汉市要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保税物流基地。

2、鄂西物流圈。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为两核,辐射半径200公里内的荆州、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6个重点物流节点,建设服务鄂西圈经济发展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襄阳市作为鄂西物流圈的核心之一,要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宜昌市作为鄂西物流圈的核心之一,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长江物流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加强长江沿线物流企业的合作与联盟,建成服务湖北、衔接东西的水运物流带,形成辐射长江上下游、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物流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好武汉枢纽物流基地、宜昌枢纽物流基地、荆州枢纽物流基地、黄石枢纽物流基地、鄂黄枢纽综合物流基地和咸宁枢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

(四)扎实推进全省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工程。一是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联网、云计算等物流技术应用工程。二是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重点建设武汉、襄阳、宜昌等现代物流基地,提升湖北在中部地区的物流主枢纽作用。同时促进全省大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三是物流园区工程。在武汉、襄阳、宜昌等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工程。四是城市配送工程。积极鼓励武汉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九州通集团等重点物流企业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工程,促进流通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五是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快国家粮食物流(武汉)基地和荆州、襄阳、荆门、宜昌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湖北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六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物流业;加快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等,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四、物流基地服务支点建设的几点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集中研究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合作,逐步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市场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物流行业秩序;进一步加大税收试点物流企业资格认定工作力度,合理确定计征基数,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重点物流企业项目建设,实施政策倾斜;清理、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定,形成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基地建设再上水平。

(三)制定落实物流专项规划。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湖北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产业布局特点,制定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发展。

(四)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特别是对涉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帮助重点物流企业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引导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参与物流设施项目建设,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五)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投资湖北物流业和基地建设,参与湖北传统物流企业重组和改造,提高全省物流业现代化水平。

(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物流市场急需人才。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优势,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加快全省物流企业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

(七)加强物流统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将已开展的物流统计工作经费列入经常性部门预算范围,保障各级统计部门正常开展物流统计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全面做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八)发挥物流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服务、自律、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引导、支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实施行业监管,并提供政策建议,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全国现代物流基地 篇3

趋势1地域优势更具吸引力

报告显示, 在各个经济区域中, 长江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在建和规划物流园区数量排在前三位。其中武汉堪称长江中游经济区的代表, 武汉的物流交通区位优势, 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其在历史上就是流通业非常发达的地方, 九省通衢, 其所处的华中地区, 链接东西南北, 以武汉为中心, 半径1200公里, 基本可以辐射到除东北外全国绝大部分中心城市, 特别是在动车高铁陆续开通后, 武汉对于中西部的辐射前景更加强劲。而目前国内火爆的电子商务市场最重要的竞争因素就是物流速度, 也正是这样的地理优势决定了武汉在吸引建设电子商务枢纽型的物流中心方面占有先天条件。这也是近两年, 武汉的物流基地开发呈现高潮的核心原因, 目前来看, 几乎所有的电商都在武汉建设了自己的物流基地, 电商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积聚效应都会使未来的武汉成为全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又一聚集区。

成都作为西南经济区的核心区位, 也成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热门地区, 中物联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2年9月, 这一地区的在建项目达到41个, 按照成都物流业发展规划, 成都将建成“四园区四中心”。四园区指的是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依托成都铁路枢纽散货站的成都青白江铁路散货物流园区和成都新津铁路散货物流园区。四中心指的是:依托成都放射状高速公路网络, 在绕城高速公路外侧的东、南、西、北个四方向建设辐射大成都经济圈的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依托城市北面的成绵高速、川陕路的新都物流中心;依托城市东面的成渝高速、成南高速的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建设龙泉物流中心;依托城市南面的成乐高速、成雅高速、大件公路的双流公路物流中心;依托成都出口加工区, 在绕城高速公路外侧的成灌公路旁建设的成都保税物流中心。而2009年投入运营的传化成都物流基地也成为业内公认的标杆型物流基地。纵观近两年成都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成规模是最突出的特点。

黄河中游经济区的代表是郑州, 郑州历来是中国的商贸中心、交通枢纽, 这也和物流产业的市场需求相契合。近两年, 郑州建设了很多的物流园区, 正是看中了该地区未来的物流发展。

趋势2趋势政策优势红利将消耗殆尽

“调查显示, 在已经运营的348家物流园区中, 多数发展势头较好, 涌现出北京空港、上海外高桥、苏州物流中心、济南盖家沟等业内普遍认可的物流园区 (基地) 。”然而, 记者走访的几位业内人士却表示, 上述物流园区的成功都源于政策催生或特殊的区域优势, 成功不具有可复制性。

以苏州物流中心为例, 2004年苏州物流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B型保税物流园区的试点, 长三角的进出口货物都涌向这里, 称之为炙手可热都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盛势;而后上海外高桥也成为试点之后, 就分流了苏州物流中心的部分业务;到目前, 全国拥有此政策的物流园区已经超过了100家, 而苏州物流中心就要面临政策优势弱化等发展瓶颈。

可见, 依靠政策发展已经不再是物流园区今后发展的方向了, 试问, 在市场竞争已呈“血拼”态势的今天, 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还能拥有多久?政策的红利吃完了, 如果再没有其他的优势, 继续快速发展的支撑又在哪里?

趋势3功能优势呈转型升级增值业务是赢利点

既然政策难以成为物流园区的优势所在, 那么一个纯市场化的物流园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发力点又在何处?

中物联的调查报告指出, 物流园区作为联系产业链上下游的纽带, 是各项物流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其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资源的有效整合、业务的流程优化,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 减轻道路、环境和能源的压力, 加强物流市场管理, 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 我们也不无理由认为, 盈利是一个成功的物流园区的最重要的标志。但如果兼具以上效益则发展将更具有可持续性。

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应该算作此类物流园区的代表。深圳华南城坐落于深圳市平湖物流基地园区, 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 是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超大规模工业原料及成品展示交易中心, 也是集采购、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城。华南城下设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印刷纸品包装、五金化工塑料五大原辅料交易中心;还设有办公区、生活服务区、酒店等配套设施。曾有人质疑这种业态是以物流的名义行房地产之实, 对此, 华南城总裁梁满林一笑了之, “深南大道宽130米, 而我们华南大道宽126米, 如果把华南城当作房地产生意做, 道路往里修, 就可以增加10个多亿的收入。事实上, 商铺产权30%出售, 70%出租, 就是为了把政府、投资者、入驻商家三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使各方都为该项目的投资和增值负责, 而不是炒作地产概念活力, 最后金蝉脱壳。”

而业内人士则认为华南城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有点跨界, 但如果把它作为物流的业态, 则属于一个非常成功的物流延伸案例。珠三角有很多的制造企业,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 这些企业具有相当的相似性, 华南城就是将这些企业的原材料需求整合在一起, 集中在一个园区内, 汇聚商流、物流、资金流, 统一采购、集中竞价、代理进出口等业务增值。可以说华南城是一个非常完善发达的供应链业态。目前, 华南城已经复制到南京、西安、南昌、郑州等地, 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与华南城相似的海西美旗城也是物流园区的一种, 作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物流操作业态, 它同样整合了商流、物流、资金流, 与华南城同样都是供应链的一种业态, 但是美旗城比华南城增加了更多的商贸物流元素在里面。

全国现代物流基地 篇4

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于2007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主持,部际联席会议15个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局长李扬通报了2006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和一年来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所做的主要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介绍了全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国家税务总局流转税司介绍了物流企业实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07年各部门现代物流工作重点》。欧新黔同志作了总结讲话。现将会议情况纪要如下:

一、会议回顾了2006年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情况

会议认为,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也是我国物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一年。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同比增长24%;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1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5年的18.5%下降为18.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的一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在增长方式和发展内涵上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二是物流市场进一步扩大,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物流市场已全面开放,外资物流企业采取独资、并购等形式加快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有实力的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进军。三是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加速做强做大,主营业务规模快速扩大。四是增值服务、业务创新成为物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五是企业物流分离外包速度加快,产业融合与联动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物流业发展,企业物流观念逐步由“小而全,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六是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会议总结了2006年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所做的主要工作

会议认为,一年来,部际联席会议明确了工作思路,理顺了协调机制,形成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各成员单位根据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制定与物流相关的专项规划;二是出台了扩大物流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三是认真落实物流企业的税收政策;四是稳步推进行业基础性工作;五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六是进一步改善口岸物流的通关环境;七是加强物流市场监管;八是拓展物流领域国际合作;九是九部门文件的有关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十是进一步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通过以上工作,2004年九部门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大部分得到落实,2005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2006年部际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三、会议专题介绍了全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和物流企业实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工作的情况

会议认为全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规划应抓紧出台,尽早发挥其引导各地方和相关部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几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单位,在专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初稿,之后又

采取不同方式广泛征求意见。2006年已经列入国务院审批的规划目录,今年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年内出台。

会议充分肯定了物流企业实行营业税差额纳税的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在物流企业法律界定尚不明确,基层税务机关难以操作的情况下,务实地提出采取试点的方式,稳步推进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工作。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密切配合下,在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2005年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组织开展了第二批158家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有两批197家企业开始享受营业税差额交纳的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企业的税负,为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业界的好评。

四、会议审议了2007年各部门现代物流工作重点。

会议分析了2007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形势,审议了《2007年各部门现代物流工作重点》。15个成员单位共提出50多项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抓紧出台全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专项规划;落实国务院已批准的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专项规划和将要批准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加强监测分析,进一步研究物流业发展的新情况,协调解决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物流需求,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继续落实九部委文件中尚未解决的有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会议责成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各部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印发各成员单位组织实施。

全国现代物流基地 篇5

本刊讯全国第二届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大会暨2009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日前在哈尔滨市召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王惠敏出席会议并讲话。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2009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专家评审组会议2009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开, 专家按照评审程序对预审合格项目进行了公正、公平、严格的评审, 共有26项科研成果获奖, 项目涉及物流领域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信息化、自动化及软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系统封装、测试的若干关键技术及装备》、《全国生产资料及物流市场监测预警数据库支持系统》、《我国汽车物流标准化研究》、《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等项目分别获奖。共评出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 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二等奖8项, 三等奖13项。

全国现代物流基地 篇6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63所院校的252名选手参赛。该项赛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31个部门共同举办, 是目前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 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年度盛会。

尽管2013年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 可全国高职院校许多物流教师们和往年一样, 依然对大赛有关问题争论不休, 甚至有许多本科院校教师和学生也加入其中, 由此可见该赛项的影响力。

笔者作为本校连续三年该赛项的主教练, 2013年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几年来, 对该赛项涉及的理论、特点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跟踪研究, 现就有关焦点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1 三年大赛回顾

严格意义上的“全国职业院校物流技能大赛 (高职组) ”始于2010年, 时至今日, 其指导思想依然是:为适应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对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 以物流业的核心环节———储配作业为背景安排竞赛, 引导相应高职专业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 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展示参赛选手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吸引企业参与,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该赛项, 笔者对三次大赛的要点进行了提炼和分析, 详见表1。

由以上分析可见:

(1) 该赛项的主线依然是“储”和“配”;

(2) 该赛项的“现代化”特征越来越鲜明;

(3) 该赛项要求的“成本意识”更加浓厚;

(4) 该赛项中的“高职组”的“高”也更加明确;

(5) 该赛项考点重心逐年向“配”偏移。

2“物动量”之辨析

2009年, 由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中,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首席教授薛威利用大赛这个平台, 在“竞赛规程”中应用了“物动量”这一概念。一时间, 众多高职物流教育工作者不知所云, 议论纷纷。

在上述“竞赛规程”中, 有这样一段描述“根据货物的物动量进行ABC分析与计算, 科学的进行货位分配与布局”。

事实上, 薛威教授早在2006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流仓储管理实务》教材中, 就正式引用了“物动量”的概念, 直至该作者在最新的2012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仓储作业管理》教材中, 也多处出现了“物动量”一词, 只可惜, 始终没有直接给出其定义。

不过, 通过认真阅读其教材, 我们认为, 对这一概念可以解读为:在仓储管理对货物的ABC分析中, 如果考虑货物出库量为重要因素, 而不是考虑货物资金价值的话, 那么某种货“物”的历史统计出库 (流动) 的累计“量”或者是货物的周转量, 就是“物动量”的内涵。并且, 薛教授在书中, 也按一般理论逻辑规定:“A类物品物动量占在库物品总物动量的65%~80%, 物品品目占在库总品目的10%~15%”。

另外, 纵观历年大赛, 在大赛“操作规定”的文件中, 我们看到的A类物品划分标准却是物动量为70%这样的一维指标, 甚至在2012年大赛中, 干脆没有规定划分标准, 从而引起了高职物流教育界对有关问题的混乱局面。直到2013年大赛, 在“操作规定”的文件中, 我们才惊喜地看到严格的划分标准, 如下所述。

物动量ABC分类计算过程保留2位小数 (四舍五入) 。如12.34%。ABC分类时按以下规定执行 (见表2) 。

注:本段摘自2013年大赛“操作规定”中原文。

3“优先权”之辨析

在近三年大赛“竞赛规程”的三级指标中, 我们可以看到, 有关客户优先权分析的问题, 文中解释为“当多个客户针对某一货物的要货量大于该货物库存量时, 应对客户进行优先等级划分以确定各自的分配量, 并阐明理由”。并且给出了若干客户档案资料, 如其中一家, 见表3 (表格内容虚拟) 。

也就是说, 如果出现货物库存量不足时, 要求选手根据客户档案资料, 将客户按重要性排序, 从而确定各自的分配量。这也是极具争议的焦点问题。

原因有二:一是划分重要性的指标不明确, 至少没严格规定;二是历届大赛都没明确给出指标间的权重关系。

基于以上原因, 导致各院校选手在大赛方案设计中, 无所适从, 无法把控。

下面我们仅以2013年大赛为例, 推荐以下分析方法, 以供参考。

第一步, 通过客户档案资料的查阅, 将三家有效订单 (三家公司) 设定考察分析指标, 见客户档案表4。

第二步, 建立客户评价表, 分配权重和赋值, 见表5。客户类型可分为母公司、伙伴性、重点型、普通型、一般型五种, 分别赋值为5、4、3、2、1;客户级别可分为A、B、C三种, 分别赋值为3、2、1;忠诚度可分为高、较高、一般、低、较低五种, 分别赋值为2、1、0、-1、-2;满意度可分为高、较高、一般、低、较低五种, 分别赋值为2、1、0、-1、-2。每项指标的权重又不同, 客户类型为0.4, 客户级别为0.3, 忠诚度为0.2, 满意度0.1, 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以上分析得出, 客户优先权顺序为美鄢公司、美来公司、美麟公司。

4 结论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我国物流发展的趋势, 在大赛进行过程中, 各参赛队的教师通过观摩、沟通和交流, 找到差距、弥补不足, 有益于更新物流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尽管大赛赛题中有些问题有争议或者遗漏, 但毫无疑问对促进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高职组) “中诺思”杯现代物流大赛已经举办三届, 该赛项的主线依然是“储”和“配”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遗漏, 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前提下, 就几个焦点问题提出观点。

关键词:技能大赛,焦点问题,实证辨析

参考文献

[1]薛威.物流仓储管理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体育态度与行为下一篇:品牌体验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