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结果(共9篇)
诊断结果 篇1
腹部脏器损伤原因较多, 包括跌打伤、撞击伤、坠落伤及化学毒物损伤等[1],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休克及感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通常需要以腹部脏器损伤患者具体损伤位置及损失程度为依据, 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因此, 做好治疗前的诊断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抽取60例腹部脏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目的是对腹部脏器损伤B超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19~76岁, 中位年龄 (38.6±2.1) 岁;损伤原因:交通伤21例, 跌打伤10例, 坠落伤14例, 化学毒物损失6例, 其他伤9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剧烈腹部疼痛及压痛。
方法:将二维超声诊断仪作为检查仪器, 探头频率3.5 MHz[2]。患者行正确卧位, 如侧卧位、半卧位及仰卧位等, 以此使患者腹部脏器各个部位均能够得到有效检查。在给予B超诊断过程中, 需对患者重要腹部脏器进行严密观察, 如肝、肾、脾的形态大小及实质回声特征等;并且对于有无腹腔积液及水肿等状况需进行严密观察。进一步将B超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 (%) 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诊断结果表明, 发生程度不一腹腔积液60例, 其中肝破裂32例, 脾破裂18例, 肾损伤10例;B超诊断结果表明, 发生程度不一腹腔积液60例, 其中肝破裂33例, 脾破裂17例, 肾损伤10例;B超诊断误诊2例, 符合率96.67%;B超诊断符合率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在临床中, 大部分腹部损伤均伴有较为严重的内脏损伤[3]。如果空腔脏器发生损伤破裂状况时, 通常会引发较为严重的腹腔感染, 进一步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 对于腹部脏器损伤患者, 及时采取诊疗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与此同时, 腹部脏器损伤致病因素较多, 比如跌打伤、撞击伤、坠落伤及化学药品腐蚀伤等。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休克及感染。其中, 腹痛主要表现为反跳痛及压痛。在引发感染的情况下, 患者通常会有高热及寒战等症状。另外, 该病症在晚期容易感染成为中毒性休克。由于致病因素较多,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陈桂环等经研究表明[4], 对于腹部脏器损伤病灶, 采取B超诊断效果显著, 其主要优势为操作简单、创伤小及费用低廉等。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B超诊断影像涵盖: (1) 腹腔脏器实质内的异常回声区; (2) 腹腔脏器包膜的无回声区; (3) 腹腔内游离无回声区[5]。除此之外, 还需以患者具体临床状况为参考标准, 进一步对其诊断结果加以明确。方赖英等抽取51例腹部脏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 结果表明, 利用B超诊断确诊49例, 诊断符合率高达96.08%, 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本组抽取60例腹部脏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诊断, 并将B超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临床诊断结果表明, 发生程度不一腹腔积液60例, 其中肝破裂32例, 脾破裂18例, 肾损伤10例;B超诊断结果表明, 发生程度不一腹腔积液60例, 其中肝破裂33例, 脾破裂17例, 肾损伤10例。B超诊断误诊2例, 符合率96.67%, B超诊断符合率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利用B超诊断误诊的1例肝破裂患者, 显示为腹腔当中留有腹腔积液, 肝右叶表明有条带状低回声, 另外脾实质内的回声存在均匀性。而临床诊断却显示:肝右叶回声不具均匀性, 留有腹腔积液, 并在急诊手术过程中确诊为脾破裂。导致脾破裂1例漏诊。针对这些情况, 便需要明确腹部脏器损伤是临床中一类较为严重的病灶,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 在诊断过程中需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避免B超影像模糊情况的发生, 使漏诊及误诊等情况能有效避免, 从而使B超诊断的符合率得到大大提升。
总之, 对于腹部脏器损伤患者, 给予B超诊断与临床诊断, 结果并无明显差异, B超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符合率, 可以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和依据, 因此,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除此之外, 为了提高B超诊断的符合率, 在诊断过程中, 还需要对患者的B超影像及外伤史进行仔细分析, 并做好患者的连续监测工作, 进一步提高腹部脏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
摘要:目的:对腹部脏器损伤B超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收治腹部脏器损伤患者60例, 均进行B超诊断, 将B超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临床诊断结果表明, 发生程度不一腹腔积液60例, 其中肝破裂32例, 脾破裂18例, 肾损伤10例。B超诊断结果表明, 发生程度不一腹腔积液60例, 其中肝破裂33例, 脾破裂17例, 肾损伤10例。B超诊断误诊2例, 确诊符合率96.67%。结论:对于腹部脏器损伤患者, B超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并无明显差异。B超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符合率, 可以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腹部脏器损伤,B超诊断,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王玲.腹部脏器损伤的彩超诊断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2 (29) :105-106.
[2]贾绍卿, 房克华.基层医院B超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1 (13) :93-94.
[3]旷连勤, 张伟国, 郭广阔, 等.全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价值[J].创伤外科杂志, 2012, 6 (9) :511-513.
[4]陈桂环, 福林.阴道B超与腹部B超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6 (31) :493-494.
[5]蒲祖春, 许显梅.西藏某县级医院50例急腹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J].西藏医药, 2014, 7 (4) :12-15.
[6]兰文贤.闭合性腹部创伤200例中西医诊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5 (24) :67-69.
诊断结果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较经腹部超声(TAS)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优点。方法:对50例经手术治疗及经20例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比观察两种方法,了解子宫内情况,附件区有无异常包块及其内部、周边的彩色血流信号、盆腔有无积液等。结果:经腹部超声诊断为30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0例,腹部超声误诊4例,超声诊断总符合率94.2%。结论:在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时,应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较早期未破裂的较小的异位妊娠包块,一般能较腹部超声早近1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超声;异位妊娠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95-01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腹部超声(TAS)检查是妇科临床诊断异位妊娠的主要手段;然而对非典型异位妊娠常规TAS检查易漏诊或误诊;近年我科利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率有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间住院经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年龄21岁~35岁,临床以停经、下腹痛、阴道流点滴样咖啡色血、尿HCG(+)等典型症状就诊者60例,不典型症状就诊者10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LOGIQ3,探头频率3.5 MHz,阴道探头频率7.5 MHz。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在下腹部做全面扫查,观察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宫内有无假孕囊存在、卵巢是否合并黄体囊肿。附件区包块的位置、性质有无盆腔积液等情况。再嘱患者排空尿液后取膀胱截石位,行TVCDS检查,将探头先涂少许耦合剂,套避孕套后再涂耦合剂放入阴道内,进一步观察宫腔及肿块的细微结构及血流情况。
2 结果
本组70例总的诊断符合率94.2%,误诊率5.7%。手术病理证实:1例卵巢妊娠,65例输卵管妊娠,其中间质部3例,峡部10例,壶腹部52例。4例误诊中:1例为宫内孕伴黄体破裂,2例为黄体破裂,1例为炎位包块。经TAS诊断30例,经TVCDS诊断40例,误诊4例均为TAS诊断。
3 讨论
典型的异位妊娠具有妊娠特征性的超声图像:子宫稍增大,内膜回声增厚,宫腔无典型的双环状妊娠囊,宫外显示异常包块,少数病例其内可见妊娠囊,甚至胚芽及胚胎原始心管搏动,诊断并不困难。本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未流产未破裂型异位妊娠(胎囊型)12例。患者无特殊症状,均为TVCDS检查发现;宫旁附件区包块内有完整胎囊,并可见胎芽及胎心搏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以显示其周边有丰富的血流呈彩球状,频谱多普勒显示为高流速低阻力的滋养层血流信号,彩色血流常呈怪异的动脉频谱;混合或非均质肿块型表现为囊实性,实性低或中等回声,可出现在流产或破裂型患者中;漂浮型肿块,患者孕期较长,输卵管突然破裂且破口较大,出血凶猛,腹盆腔大量积血;子宫附件,肿块均漂浮在无回声中,本组10例。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典型异位妊娠的超声表现只占20%左右,即有80%的患者超声表现不典型[1]。更因患者肠气、肥胖及膀胱充盈不足等因素均影响TAS图像质量,很难做出确切诊断。在本文误诊4例中,1例为炎性包块,1例为宫内早孕伴左卵巢黄体破裂,2例为黄体破裂,均为TAS检查。TVS是一种腔内超声,是采用高频阴道探头直接放入阴道穹隆部检查的新技术,分辨率明显高于TAS,TVCDS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有效区分宫内真假孕囊,能很好地观察异常包块的细微结构及少量的盆腔游离积液。当异位妊娠时宫外妊娠囊着床处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CDFI可探及滋养层周围的血流频谱,若囊内胚胎存活,还可见闪烁的血管搏动,并可观察到妊娠黄体呈彩球状血流信号[2]。有学者认为在附件区非特异性包块中检测到的与卵巢分离的低阻血流(RI<0.6)代表了异位妊娠囊的滋养血流,其发现可以明显提高异位妊娠诊断的敏感性[3]。总之,无论从二维图像质量,还是血流信号显示、频谱的观察,TVCDS均较TAS敏感性高。异位妊娠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及继发感染的关键。一直以来临床医生希望在异位妊娠流产或破裂前做出诊断,这也是我们超声工作者的愿望。笔者认为TVCDS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及时、准确,可作为可靠的首选方法, 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刑志刚.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 5(4):270.
[2]魏荆萍.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2):140-141.
[3] 井茹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非典型性宫外孕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 (6):447.
诊断结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妇科、妇保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检查的子宫颈病变患者, 认为需要取活体组织确诊的按宫颈取活检术的程序, 多点钳取宫颈组织, 以10%甲醛或95%乙醇固定, 送病理科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1.2 诊断内容
(1) 临床诊断:宫颈糜烂 (Ⅰ、Ⅱ、Ⅲ) 度, 宫颈癌可疑, 宫颈癌。 (2) 病理组织学诊断:慢性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Ⅰ、Ⅱ、Ⅲ) 级、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宫颈腺鳞癌。
2 结果
行子宫颈组织活检共1 259例, 临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对照见表1。临床上巨视所见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呈正相关。
3 讨论
由表1可以看出临床上宫颈疾患严重程度与宫颈癌前病变及癌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宫颈糜烂导致宫颈上皮损伤后, 机体具有自行修复的功能, 在修复过程中, 首先是宫颈上皮底层具有增殖潜能的G0期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增殖, 使细胞分裂增殖的终末细胞数目增多并移行进行修复。此时若不进行及时治疗, 病程延长, 在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下, 特别是宫颈有疱疹病毒Ⅱ型 (HVS-Ⅱ) 或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患者, 由于反复的损伤、修复, 使有的细胞既不形成终末细胞, 也不停留在G0期, 而是在细胞周期内循环分裂增殖, 这样其脱氧核糖核酸 (DNA) 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经多次重组后发生突变, 甚至染色体畸变, 细胞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 使肿瘤的发生经过始动阶段形成了恶性细胞, 随即进入“潜伏”状态, 在光镜下表现为某些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此时如果致癌因素持续作用或机体免疫力低下[主要是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NK) 细胞功能缺陷]或癌基因的活化或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因素, 都能促使恶性细胞的克隆获得增殖优势而形成癌瘤。因此对宫颈糜烂患者针对不同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 以防宫颈癌的发生, 是非常重要的。
病理组织学诊断是“金标准”, 通过对宫颈病变的活检, 可以确认宫颈组织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特别是确定癌前病变和癌, 给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 但目前关于宫颈癌前病变的名称一直存在争议。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提出, 更好地反映了病变的连续性, 是目前为止病理医师应用最为广泛的命名方式。但对CIN命名系统中将子宫颈上皮病变统称为“瘤变”, 有学者提出反对, 尤其是CINⅠ级在理论上是可逆性病变, 被冠以“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 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并且有可能导致过度治疗[1]。从对患者施行保护性医疗角度考虑, 我们认为用此词定义癌前病变是不恰当的。很多研究结果显示, 存在此种病变的患者中, 不仅有部分患者的病变处于停滞状态, 同时一部分患者的病变还能逆转;只有少部分患者的病变在促癌因素作用下发展成癌。因此我们认为癌前病变还是依国内学者祁佩芬和1973年WHO对癌前病变的分类和诊断比较恰当, 因为这个定义 (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 的词义表示其属于不正常的增生。病变轻、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的, 病变可以停滞不前或退缩;病变严重、异型性明显的细胞已发生突变, 在促癌因素作用下其克隆获得增殖优势就发展成癌, 这符合WHO规定的恶性变可能性超过20%的病变才属于癌前病变的规定[2]。所以我们认为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Ⅰ、Ⅱ、Ⅲ级) 或异型性增生 (轻、中、重) 一词不仅说明了宫颈上皮病变发展的连续进程, 更能说明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癌的关系, 依此词来定义宫颈癌前病变是比较客观、人性化的合理用语。
临床医师行宫颈活检取材时, 部位正确与否和诊断结果有直接关系, 取材时除以各种辅助方法, 如阴道镜检查来辨别病变严重部位钳取外, 还应注意癌前病变和癌大多数都首先从“转变区”发生, “转变区”的位置又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动。另外宫颈癌前病变和癌的始发往往呈“多中心性”的特点, 所以在取材时都要考虑以上各种因素, 使钳取的组织能准确代表宫颈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以提高活检标本诊断的准确性。
病理组织学诊断虽是“金标准”, 但一个组织块只将一个切面做成玻片标本镜检, 切片又很薄 (5μm~7μm) , 这样镜检的切面就较局限, 标本中有某种病变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某种病变就很难否定。在实践中同一例患者送检的3~4块组织中, 病变类型有时差异较大, 其中一块组织呈慢性炎;一块可以为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另一块则已经发展成癌。故针对宫颈疾患严重的患者应多点取材, 避免漏诊, 结合完好的病理组织多层次切片、良好染色制片, 认真仔细阅片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均可提高对癌前病变和癌的检出率, 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乐真.妇产科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17-118.
诊断结果 篇4
关键词 上腹部脏器 钝性伤 CT诊断
近年来,收治上腹部脏器钝性伤患者人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与现代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1]。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上腹部钝性伤患者162例,对CT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62例,男114例,女48例,年龄15~68岁,平均38.6±12.7岁。受伤原因:车祸伤85例,击打伤29例,高空坠落伤48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腹部压痛、腹部反跳痛、腰背痛、恶心、呕吐、休克、血尿等。并发肋骨骨折6例,腰椎骨折2例,四肢骨折2例。受伤至入院检查时间1~24小时,平均时间9.5±7.1小时。
检查方法:患者入院后危重患者先行常规对症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行CT检查。检查前口服水溶液100~200ml。檢查时取仰卧位,采用Aquilion 16螺旋CT机进行扫描,层厚7mm,层距7mm。常规从膈顶扫描至双肾下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10例患者先后行2次CT检查。8例患者行增强扫描。126例行腹腔穿刺检查,其中113例可见不凝固血液,阳性检出率89.7%。
结 果
诊断结果分析:162例上腹部脏器钝性伤患者中,49例经CT检查诊断为脾实质损伤,9例脾脏包膜下血肿,31例肾撕裂伤。16例被诊断为肝实质损伤,其中肝左叶损伤6例,肝右叶损伤10例。肝脏包膜下血肿14例,肝脏撕裂伤7例。肾实质损伤21例,肾包膜下血肿6例,肾撕裂伤10例。胰腺撕裂伤5例。3例同时合并脾脏和肾脏损伤,2例合并肝脏和肾脏损伤,1例合并肝脏和胰腺损伤。
CT影像学表现:脾脏实质内出血表现为斑片状或不规则的低密度影,包膜完整,边缘清晰,CT值30~35Hu;脾脏包膜下血肿表现为包膜下新月形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影,CT值50~72Hu。脾撕裂伤表现为条片状低密度影,可伴有大量腹腔积血;肝撕裂伤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的线状或斑片状低密度影,其轨迹为伴门静脉走行,肝内血肿的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CT值40~50Hu;也有患者表现为低密度影,在增强扫描后多呈低密度改变,肝脏包膜下血肿表现为新月形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影,CT值50~70Hu;胰腺损伤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模糊;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形态不一的高密度影,CT值50~65Hu,可呈片状、类圆形、不规则形。肾撕裂伤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影。
讨 论
腹部脏器钝性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类型,实质脏器受损较多,这是因为肝脏、肾脏、脾脏、胰腺等实质性脏器的位置在腹腔内较为固定,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发生挤压而受到损伤。上腹部脏器钝性伤所致的损伤类型一般可包括实质内出血、包膜下血肿及撕裂伤,损伤类型不同,则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不一[2]。但上腹部脏器钝性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腹痛、腰背痛、恶心、呕吐等,不易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导致了对上腹部脏器钝性伤的诊断困难,发生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间。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以往的检查方法主要为常规X线检查及腹腔穿刺检查等,但常规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尚不能令人满意,腹腔穿刺无法明确受损脏器,对出血量无法准确评估,故其诊断准确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由于CT检查的扫描范围大,组织空间分辨率较高,灵敏度较高,可较为准确地判断腹部脏器损伤程度、腹腔积血情况等,因此在上腹部脏器钝性伤的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4]。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血流丰富、质地较软;肾脏的血流量也很丰富,每小时有90L的血液通过肾脏,因此脾脏和肾脏是上腹部受到外力冲击后最容易受损的脏器。本组162例患者中,89例脾脏损伤,占上腹部钝性伤的首位。本组患者肝左叶损伤6例,肝右叶损伤10例,肝脏损伤以肝右叶为主。患者受伤后48小时内,肝内血肿CT值可>40Hu,行增强扫描后多呈低密度改变,表明增强扫描有利于明确受损部位,准确判断损伤类型[5]。腹腔积血是上腹部脏器钝性伤患者的最常见CT表现,脏器受损后腹腔内开始渗出液体,最开始液体可出现于受损器官附近,然后流至腹腔较低位置的间隙中,如肝肾间隙、左右膈下等,这为腹腔积血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当发现特征性的“哨兵血凝块”时,提示肝脾等脏器或周围组织有损伤。另外,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就诊的时间,新鲜血肿的CT值可达60~70Hu,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区密度可下降至20Hu[6]。肾脏实质受损发生血肿时临床症状不典型,有15%的肾脏损伤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肾脏密度的高低,与血肿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系,肾脏对血肿的吸收速度较快,多在1周内吸收完毕。故CT检查容易发现肾脏损伤,在治疗前后行CT检查有利于追踪观察病情的发展情况。胰腺受损后可呈局部肿大,胰周可呈渗出状的炎性改变。本组有5例胰腺撕裂伤患者,其CT表现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CT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明确上腹部受损的脏器,判断腹腔出血量的多少,是临床上诊断上腹部脏器钝性伤,确定相应治疗方案的重要方法。对怀疑实质脏器损伤的患者,可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增强扫描,以提高诊断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高玲,何庆,刘祚国,等.CT对腹部钝伤的诊断价值与限度[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2):103-104.
2 刘乃寅.上腹部钝性外伤的CT诊断与探讨[J].实用医技,2001,8(3):177-178.
3 郑勇,孔江民,厉位民,等.CT对腹部实质脏器钝伤的评价[J].中华影像学杂志,2005,2(7):624-625.
4 张春霞.CT扫描诊断儿童腹部钝性伤[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3):318-319.
5 郭宏秀.上腹部钝性创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7):625-626.
诊断结果 篇5
关键词:腹部创伤,腹腔镜,诊断
腹部创伤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严重的外科疾病, 其发生率在平时占各种损伤的0.4%~1.8%[1]。腹部创伤诊治的关键问题在于有无腹腔内脏器的损伤, 若没有腹腔内脏器受损, 患者无生命危险, 一旦腹腔内脏器受损, 病情多危重, 如不及时诊治, 则危及患者的生命, 其死亡率可高达10%~20%, 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迟, 比例越来越高[2]。因此, 对腹部创伤患者来说, 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缩短诊断时间, 及时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腹部创伤患者应用腹腔镜的临床应用进行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60例,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17~58岁, 平均 (33.3±12.4) 岁, 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入选标准: (1)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舒张压超过60mmHg, 收缩压超过100mmHg, 心率低于110次/min; (2) 无腹腔粘连及失血性、创伤性休克, 并无腹部手术史; (3) 超声或CT检查腹腔积液小于1000ml; (4) 能耐受全身麻醉、气腹。受伤至入院时间1.5~10.0h, 平均 (4.1±2.8) h;开放性创伤6例 (10.0%) , 腹部闭合性损伤54例 (90.0%) 。
1.2方法
术前给予抗休克及扩容等治疗处理后, 取仰卧位,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开放性腹部外伤患者先清洗创伤, 缝合腹部伤口, 之后与闭合性腹部外伤一样建立气腹。脐下置观察孔, 腹腔镜置入, 顺时针探查全腹, 依据探查结果, 再选择不同的部位插入1~3个穿刺套管, 用止血纱布、生物蛋白胶及电凝等方式对脾、肝及肠挫伤进行止血处理, 并再采取腹腔镜探查, 指导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治愈出院。在腹腔镜探查下, 所有患者均确定了内部受伤情况。19例 (31.7%) 脾挫裂伤:其中浅表挫伤14例, 用生物蛋白胶及止血纱布处理;5例脾挫裂伤止血困难, 其中3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2例因出血多中转开腹行脾切除术。23 (38.3%) 例肝挫裂伤:表浅挫裂伤19例, 行腹腔镜下修补, 另4例均中转开腹缝合修补 (腹腔引流管) 。小肠破裂10例 (16.7%) :其中6例伤口较小, 行腹腔镜下修补, 4例由于时间过长, 水肿严重, 伤口较大, 需腹壁相应部位作小切口, 将肠管拖出缝合后置回。5例 (8.3%) 肠系膜血管挫裂, 均采用血管电凝及钛夹止血处理。2例 (3.3%) 结肠降肌层挫裂伤:行腹腔镜下缝合修补。1例 (1.7%) 乙状结肠系膜撕脱伤中转开腹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造瘘术。
3 讨论
腹部创伤受伤的原因多样, 临床症状多变, 这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腹部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与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 伤后2h内获得正确治疗者, 大部分患者有望治愈, 随着时间的延迟, 死亡率明显增加。故要降低死亡率, 首先要尽力缩短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 同时要提高抢救及诊治技术, 防止漏诊[3]。传统诊断方法遵从无手术指征者行保守治疗, 即非手术观察, 而有手术指征者行剖腹探查。有研究报道, 传统诊断方法的阴性剖腹率为5%~20%, 甚至高达40%,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诊断方法存在着盲目性[4]。虽然CT、B超、诊断性腹腔穿刺及腹腔灌洗等检查对腹部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相当部分的诊断需要手术探查才能明确[5]。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腹腔镜应用腹部外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具有微创、诊治并举、诊断清晰及准确、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腹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 它使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盆腔及腹腔内的组织和脏器情况, 迅速明确诊断病情, 还可在腹腔镜下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患者腹部外伤的程度不一, 所采用的急诊方式不一样, 而腹腔镜基本针对的是轻中度腹部外伤[6]。
腹腔镜诊断腹部外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观察面只能停留在脏器的表面, 不能全方位地对受损部位进行探查, 这样会提高漏检率[7]。应用腹腔镜诊断腹部外伤要先确定患者的情况, 如果是创伤性休克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腹腔内脏器损伤严重及具有多次开腹手术史的患者, 就不能应用腹腔镜诊断。
另外, 要做好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的工作, 对患者身体各状况进行一个全面、准确地评估。把握应用腹腔镜的必要性, 可以避免腹腔镜诊断过程中出现阴性及中转开腹手术。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操作, 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重要的是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 腹部创伤患者应用腹腔镜的临床效果较好, 腹腔镜诊治腹部外伤承接传统方法的优势, 发挥自身能较好掌握适应证的优势,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不过本研究例数太少, 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高杰, 邓为民.腹腔镜治疗腹部创伤2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07, 7 (28) :902-903.
[2]胡晓平.腹腔镜在54例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5) :112-113.
[3]张国祥.腹腔镜在闭合性腹外伤的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7, 14 (3) :333-334.
[4]张学辉, 毕研青, 吕守田, 等.腹腔镜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10) :956-957.
[5]杨越涛, 马柏强, 王理富, 等.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6 (2) :195-196.
[6]高杰, 邓为民.腹腔镜治疗腹部创伤2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07, 28 (7) :902-903.
诊断结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218例, 年龄32岁~49岁, 平均年龄 (37.56±5.67) 岁;以经期延长、周期紊乱、不适、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到我院就诊, 妇检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增大、质地较硬或表面凹凸不平。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Envisor-HD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行阴道超声检查, 取膀胱截石位, 阴道探头频率为4.0~8 MHz, 阴道探头外套上消毒避孕套, 缓慢置入患者阴道内, 采用多切面扫查, 测量子宫及肌瘤的大小, 记录位置、形态、边界、包块的内部回声和周边关系, 进一步观察肌瘤内部的细微结构及血供情况。
1.3 诊断标准
参照常才主编的《经阴道超声诊断学》的标准[2]。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218例子宫肌瘤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210例, 检出率为96.33%;误诊8例, 误诊率为3.67%。21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单发168例, 占80.00%, 多发42例, 占20.00%。210例子宫肌瘤发生部位:肌壁间肌瘤117例占55.71%, 黏膜下肌瘤47例占22.38%, 浆膜下肌瘤29例占13.81%, 子宫颈肌瘤有17例占8.09%。子宫肌瘤直径0.55 cm~13.54 cm, 平均直径为 (3.42±1.67) cm。超声图像可见子宫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肿块较大者内膜线偏移, 宫体表面有局部性隆起, 形状不规则。肌瘤肿块多呈圆形和椭圆形, 大多边界清楚, 包膜完整。117例肌壁间肌瘤患者中, 98例出现低回声, 占83.76%;47例黏膜下肌瘤中, 38例出现低或中等偏高回声, 占80.85%;其余肌瘤内部回声可均匀、杂乱、旋涡状等, 并可探及包膜回声。
2.2 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比较
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符合率为96.33%, 病理学诊断子宫肌瘤符合率为100.00%。见表1。
2.3 超声诊断子宫肌瘤误漏诊情况
8例误诊病例中, 4例浆膜下肌瘤囊性样误诊为卵巢囊腺瘤, 2例肌壁间肌瘤肉瘤样变误诊为内膜癌, 1例黏膜下肌瘤肉瘤样变及1例黏膜下肌瘤玻璃样变未作出诊断。
3讨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瘤常用的方法之一, 能较好地显示子宫肌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回声等特点[3]。典型的肌瘤借助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但对肌瘤变性的诊断、位置特殊的不典型的肌瘤诊断存在明显不足。本文结果显示, 218例子宫肌瘤患经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210例, 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33%;误诊8例, 误诊率为3.67%。误诊的原因可能有子宫肌瘤、腺瘤、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不同病变的声像图往往不典型, 如不密切结合病史和相关临床资料加以综合分析, 容易造成误诊。加之操作人员不仔细等人为因素, 仅满足子宫肌瘤单一病变的发现, 忽视对子宫肌瘤周边及内部结构的详细观察, 未进行多方位扫查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本文误诊最多为浆膜下肌瘤4例, 浆膜下肌瘤是肌瘤突出至腹平面, 当子宫肌瘤位于附件区, 尤其是子宫肌瘤发生变性时, 不易与卵巢囊腺癌相鉴别, 当肌瘤发生囊性变时, 易误认为卵巢囊腺瘤[4]。而黏膜下肌瘤是突入至子宫腔的肌瘤[1], 多呈现出低或中等偏高回声, 肌瘤多与内膜分界不清, 向宫腔突起, 小的黏膜下肌瘤如未结合临床表现仔细探查, 易出现漏诊[5]。本组资料1例黏膜下肌瘤肉瘤样变及1例黏膜下肌瘤玻璃样变未作出诊断, 其原因是当黏膜下肌瘤玻璃样变, 变性组织处于无血液供应状态;当黏膜下肌瘤玻璃样变, 变性多从中心开始, 向周围弥散性播散, 内部常有出血和坏死, 与肌层分界不清;其临床表现又不典型, 出现误诊[6]。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普通超声对肌瘤肉瘤样变诊断仍然较为困难[7]。本组资料还显示, 2例肌壁间肌瘤肉瘤样变误诊为内膜癌, 其原因是2例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层, 由于其膨胀性生长, 挤压周围肌细胞, 声像图多显示肌瘤周边包膜回声不清晰, 加之临床症状不明显, 出现误诊[8]。
综上所述,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可以清晰地显示肌瘤数目、大小和部位, 是一种廉价无创的诊断方法。在进行检查时, 要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减少误诊、漏诊、提高子宫肌瘤诊断的符合率,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1112-1165.
[2]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56-98.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5.
[4]朱勇, 张陈.子宫肌瘤的超声误诊分析[J].西部医学, 2010, 22 (2) :333-334.
[5]熊亚, 熊非.子宫肌瘤B型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学, 2008, 6 (2) :14-15.
[6]Miettinen M, Fetsch JE.Evaluation of biological potential of smooth muscle tumours[J].Histopathology, 2006, 48 (11) :97-105.
[7]Rami A, Yifat O, Ofer M, et al.Uterine sarcomas versus leiomyomas:gray-scale and Doppler sonographic findings[J].J Clin Utrasound, 2005, 33 (9) :10-13.
诊断结果 篇7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经超声诊断、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剖宫产子宫切口妊娠15例。
发病年龄25~42岁, 平均35岁;停经时间5周+2~23周,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27.54~200 000U/L。分别有9个月至13年不等的剖宫产史, 孕次2~5次。送检原因:外院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转诊2例 (2/15) , 人流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36d 1例 (1/15) ;无痛性阴道出血2例 (2/15) ;常规孕产妇检查10例 (10/15) 。
1.2 结果
1.2.1 胚囊型8例 (8/15) 。
超声表现为前峡部见胚囊并偏于外侧缘5例, 胚囊直径均小于3.0cm, 囊内未见胚芽3例, 见胚芽及胎心搏动2例。
1.2.2 不均质回声型5例 (5/15) 。
超声均表现为前峡部不均质回声, 与前壁肌层分界不清, 并向外隆起。彩色多普勒血清成像 (CDFI) 示前壁下段肌层及切口处血流丰富, 其中3例局部见液体蠕动, 均是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病人;2例不均质回声内见周边回声增强暗区。病理结果示:子宫切口肌层见胎盘组织。
1.2.3 胚胎型2例 (2/15) 。
1例超声检查见宫腔内有胎儿, 位偏低, 双顶径3.4cm, 股骨长1.4cm, 胎心胎动可见, 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及下段切口处, 与肌层分界不清, 宫腔底部少量积液, 提示宫内孕活胎;子宫切口胎盘植入;宫腔底部液性暗区考虑胎盘部分剥离。另1例超声检查于前峡部见孕囊1.1 c m×0.7 c m, 宫颈内口闭。
15例中, 行子宫全切术3例 (3/15) ;病灶清除加子宫修补术2例 (2/15) ;超声介入局部注射氨甲蝶呤 (MTX) 并动态观察血HCG, 酌情采取搔刮术保守治疗成功8例 (8/15) ;剖宫产终止妊娠1例 (1/15) ;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 抢救无效死亡1例 (1/15) 。
2讨论
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断, 超声声像图有特异性。本组资料图像分为3种类型。 (1) 胚囊型:子宫略大, 宫腔内膜样回声增厚, 前峡部肌层见胚囊并偏于一侧, 与肌层分界不清, 宫颈内口闭。 (2) 不均质回声型:前峡部前壁切口处膨隆增大明显, 与前壁肌层分界不清。CDFI示前壁下段肌层及切口处血流丰富。该型中见局部液体蠕动, 可能是人工流产术后活动性出血所致;见内不规则暗区周边回声增强, 这与严英榴等[1]描述的异位妊娠的“甜圈圈”样相符;宫颈内口闭。 (3) 胚胎型:宫腔内见孕囊或胎儿;此型由于孕周较大, 通常合并子宫切口胎盘植入, 宫颈内口闭。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声像图分型有其病理学基础, 胚囊型与不均质回声型早期确诊, 处理得当, 预后较好;而胚胎型由于孕周较大, 一旦发生子宫切口胎盘植入, 甚至穿透后果严重。超声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尤为重要。在超声诊断过程中需与难免流产及宫颈妊娠相鉴别, 宫颈妊娠时子宫颈膨大呈桶状, 超声提示胚囊着床于宫颈管内, 即在子宫颈内口水平以下, 宫颈内口关闭。
Vial等[2]提出剖宫产瘢痕妊娠有2种类型: (1) 绒毛种植在瘢痕凹陷处不断向宫壁发展, 可在妊娠早期即引起子宫穿孔、破裂, 如未及时处理可有致命大出血的危险。 (2) 绒毛种植在瘢痕处不断向宫腔发展, 有时可持续至成活儿出生。本组资料中胚胎型2例, 属于后者情况, 但未发展至成熟儿出生。随着检测水平的提高使本病在早期就明确诊断并采取了终止妊娠措施。因此, 剖宫产瘢痕妊娠更深层次地研究, 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 剖宫产瘢痕妊娠超声声像图有特异性, 掌握其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严英榴, 杨秀雄, 沈理, 等.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3.
诊断结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 患者禁食8小时后胆囊壁弥漫性增厚>3mm, 胆囊壁中央出现弱回声带, 形成胆囊壁“双边影”或“多边影”者入选。共261例, 年龄5~89岁。仪器使用GE Logic7彩色多普勒诊断仪, 受检者取平卧位和侧卧位, 发现胆囊壁水肿时除观察胆囊情况外, 还要注意观察腹腔内其他脏器和心脏的情况。
2 结果
引起胆囊壁水肿的疾病依次为:肝硬化151例 (57.8%) , 急性胆囊炎56例 (21.5%) , 肝癌13例 (5.0%) , 肺心病6例 (2.3%) , 急性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胃癌晚期各5例 (各1.9%) , 结肠癌晚期4例 (1.5%) , 冠心病3例 (1.1%) , 慢性肾衰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扩张型心肌病、胰腺癌晚期各2例 (各0.8%) , 重症心肌炎、甲亢性心脏病、布加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垂体功能减低症各1例 (0.4%) 。
合并声像图表现有: (1) 急性胆囊炎超声表现, 可伴有胆囊肿大、胆囊内沉积物, 严重者胆囊旁可有局限性积液, 部分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2) 急性病毒性肝炎超声表现, 胆囊壁水肿的同时胆囊充盈多不佳, 肝脏内部回声多无明显改变, 少数有肝大及肝门旁肿大淋巴结。 (3) 肝硬化超声表现较典型, 如肝包膜不光整, 肝内回声增粗, 有脾大等门脉高压的表现, 部分合并肝癌。 (4) 布加综合征超声表现, 肝后的下腔静脉局部狭窄, 彩色多普勒 (CDFI) 显示五彩镶嵌血流。 (5) 各类心衰超声表现, 左心增大或全心增大, 心脏收缩功能减低, 肺动脉高压, 肝静脉增宽, 多合并胸、腹腔、心包腔积液。 (6) 肾源性疾病超声表现, 4例肾病综合征肾脏未见明显改变, 1例糖尿病肾病肾实质回声增强, 2例肾衰竭肾脏萎缩, 肾实质回声增强。 (7) 恶性肿瘤晚期超声表现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脏器转移, 多有腹腔积液。 (8) 其他表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合并肝、脾大, 肠系膜多发肿大淋巴结;垂体功能减低症合并少量腹腔积液。
3 讨论
胆囊壁水肿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胆囊局部炎症使胆囊微血管通透性增强, 渗出增多引起胆囊壁水肿, 当胆囊结石颈部嵌顿时因局部静脉回流受阻更可加重水肿程度。 (2) 胆囊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胆囊位于肝胆囊窝内, 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 胆囊静脉收集胆囊壁的静脉血, 可注入肝门静脉或其右支, 胆囊上面的静脉也可直接入肝[1], 后又经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当上述通路回流受阻时即可能引起胆囊壁水肿, 所以当肝脏病变如急性肝炎、长期酗酒、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病等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或全心衰, 都可因回流静脉压增高而导致胆囊壁水肿。 (3) 低蛋白血症血浆渗透压降低:如肝硬化导致的蛋白质合成障碍, 肾病综合征导致的蛋白质丢失过多, 恶性肿瘤晚期导致的蛋白质分解过多。 (4) 各种原因的水钠滞留:肾衰竭和肝硬化对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灭活的减弱, 都可导致水钠滞留。 (5) 其他:局部淋巴回流受阻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 淋巴回流受阻也是原因之一。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的胆囊壁水肿可能为门脉周围淋巴结肿胀引起淋巴回流障碍, 不排除EB病毒直接侵犯胆囊壁[2]。另1例垂体功能减低症为23岁的男性, 胆囊壁水肿是否是由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还是综合因素引起原因不是很明确。
大部分引起胆囊壁水肿的疾病在超声检查时常合并其他超声改变, 所以当发现胆囊壁水肿时, 应对周围脏器留心观察, 如有无胆囊结石, 有无肝硬化、肝大、肝静脉扩张, 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等, 再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多可对病因作出判断。对上腹部疼痛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壁水肿时如没有合并胆囊肿大, 胆囊内沉积物、胆囊结石, 仅凭胆囊壁水肿诊断急性胆囊炎一定要慎重, 因为部分冠心病、心肌炎患者也会有同样症状。
参考文献
[1]于频.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25.
诊断结果 篇9
关键词:女性,生殖道,感染
女性生殖道由于解剖、生理、分娩和卫生习惯以及经济状况、文化水平、性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各种感染。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病毒、原虫等。涉及的疾病有阴道念珠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BV)等。在这些阴道炎的病原体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准确、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1 300例门诊患者及1000例健康体检妇女进行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8~10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和健康查体者为观察对象,阶段整群抽样选取1 300例和1000例。
1.2 取样
研究对象采取膀胱截石位,分别用灭菌棉签收集阴道分泌物(收集前1 d禁止性生活或阴道灌洗)。
1.3 检测
查滴虫采用悬滴法;查真菌采用巴氏染色法或革兰染色法;阴道加德纳菌应用BV blue 试剂盒,在放入检测标本的试剂瓶中加入反应液1~3滴,轻轻摇晃,并观察3 min,如试剂瓶出现蓝色或绿色,表示BV检测为阳性,诊断为BV,如为黄色,表示BV检测为阴性。
2 结果
2.1 阳性感染率
1300例门诊患者感染率为28.5%,它们分别是BV占14.2%,阴道念珠菌病占11.2%,滴虫性阴道炎占3.0%。而1000例健康体检者三者的感染率为16.3%,其中BV占9.8%,阴道念珠菌病占5.4%,滴虫性阴道炎占1.1%。见表1。
2.2 感染相关因素
本研究经分析得出,年龄群体与三种病原菌感染呈现一种抛物线的特征,即年龄16~20岁和>45岁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总阳性率,年龄21~45岁为最高的和次高发病群体,提示上述三者为不容忽视的育龄妇女阴道病。另据文献报道,文化程度与感染率高低有显著差异。高中、技校文化程度的人员阳性率明显高于平均阳性率,应引起临床妇产医生的高度重视,感染率还与职业性质有关,医务人员的感染率要低于工人、教师等,这说明懂得卫生知识、注意卫生保健和及时就医可以降低发病率。
3 讨论
在1 300例门诊患者中,临床诊断为生殖道炎性反应的患病率为90.2%,其中由细菌、念珠菌、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占28.5%,病因明确,有助于对证治疗。在健康体检的人群中,三者的阳性率为16.3%,虽然一些炎性反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健康普查仍然是一种重要手段。BV、阴道念珠菌病、滴虫性阴道炎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要注意鉴别诊断,其鉴别要点见表2。
细菌性阴道病(BV)为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约占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的40%~50%,也是妇产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近年来被确定的与性传播有关的疾病,其病原体主要为阴道加德纳菌,随着性疾病病原体感染谱的变化,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且易复发。BV主要与输卵管、盆腔炎、异位妊娠、不孕症、泌尿系统感染、术后感染及妇科肿瘤有关。其无明显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仅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和带有鱼腥味,50%患者处于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阶段。文献报道患者有BV的妇女中有50%的易早产或分娩低体重儿,所生下的孩子也可能会因此带有多种后遗症。为确保女性、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应大力普及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的防治知识,将BV检查作为妇科常规阴道分泌物规定的项目,特别是妊娠期间,妇女健康查体、妇科、产科以及外科流产术前进行BV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阴阴道念珠杆菌(VVC)为常见的外阴阴道炎性反应,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30%的妊娠妇女阴道中有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病原体(80%~90%)。随机人群调查显示,在65%胃肠道、50%空肠、50%回肠、60%直肠及30%的口咽部分泌物中,能找到白色念珠菌,10%~20%正常妇女及20%~30%孕妇阴道内可有念珠菌寄生,因此属正常菌群之一,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85%是内源性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阴道内环境改变,如糖原增多、酸度增高、乳杆菌减少时,大量繁殖,并引起感染;通过性交传播不是主要途径,所以它不属于性传播疾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治疗不仅可以消除症状,使孕妇生理心理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避免流产、早产、胎膜早破及胎儿宫内感染及生后感染。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很重要。建议如有症状随时检查诊断,无症状或不明显者定期进行检查,如念珠菌阳性则给予治疗,降低阴道内念珠菌寄生率及感染率。滴虫性阴道炎是十分常见的传播疾病,新生女婴可在分娩时在母体软产道内获得感染,常潜伏至青春期才出现症状,滴虫感染与性接触有关,女方患有此病其配偶13%~85%有感染,南方患有此病其配偶80%~100%有感染,其他传播方式还包括马桶、浴池、游泳池、衣物及手的传播等。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发病率为20.0%~38.4%,70年代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由于性病的传播,本病又有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