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物质监测(通用9篇)
有害物质监测 篇1
现阶段, 由于对工作场所的监测力度不足, 其存在的危害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加强对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监测, 应从监测人员、监测技术和检测设备等方面着手, 加强对各项要素的管理和控制, 加大对有害物质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 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中还存在多项问题, 应根据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是在一定工作环境中监察和勘测有害物质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可通过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工作场所中的有害物质, 并做好应对措施, 以加强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保护, 降低有害物质的威胁性。一般情况下, 化工厂、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等场所时刻面临着安全威胁, 大都以化学物质为主, 其是威胁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因素。采样和记录样品的测定结果、评价监测结果和制订监测报告和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等, 都是有害物质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其决定着监测质量。
2 完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的建议
2.1 提高人员素质, 为监测奠定基础
在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监测过程中, 对监测人员的考察尤为重要, 应注重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这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监测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可根据工作场所的性质预测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 并对现场做好采样准备。在监测工作开展前, 应适当做好有害物质的预防措施, 口罩、手套等保护性装备缺一不可, 以保证监测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害物质监测人员应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 熟记卫生监测相关的管理规范和要求, 且应熟悉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和监测操作, 并积极维护记录结果。
2.2 严格把握采样环节, 保证监测结果准确
工作场所的现场采样工作是整个监测工作的关键和基本条件, 采样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采样时, 可能会掺入杂质, 进而对整个监测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使监测丧失有效性。因此, 应注重采样的地点、时间、技术、样品的收集和管理等, 其均属于采样环节中的关键内容。
在采样地点的选择上, 应选择工作场所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比如选择有害物质浓度最高或工人相对密集的区域, 并分析此环境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有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 且必须现场监测, 以保证采样的准确性。
在采样时间控制方面,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 (GBZ l59-2004) 中的要求, 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时间段采集, 采集时间以15 min为基本单位。
采样装置的安装和检查也是最关键一环, 决定着样品的质量, 采样人员应对装置进行密封处理, 以免其与空气或其他物质接触反应, 进而影响样品的性质。
样品的收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是有害物质监测的决定性因素, 应根据采集物质的形态变化改变采集方式。一般情况下, 液体吸收液可采集各种状态下的有毒物质, 液体吸收液在有毒物质的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采集气体或水蒸气等气态物质时, 可采用活性炭管或硅胶管;采集气态胶状的有害物质时, 可采用滤料的方式。
样品的管理和运送是采样的最终环节, 采样人员应科学管理所采集的样品, 并分类编号、小心安放样品, 保证样品的安全运送, 从而提高样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3 做好样品监测, 严格控制监测质量
实验室的监测人员应利用监测设备对样品进行专业性分析, 按照有毒物质的监测程序和流程监测和分析样品, 并将空白样品作为对照组, 将监测样品作为观察组, 全面地分析和概述监测设备中显示的各项指标和参数;监测人员将监测结果交付质量控制人员, 由质量控制人员审核, 全面分析原有数据、记录等, 并对比前、后监测记录, 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人员将监测结果编入《监测报告》中。此外, 在实验室阶段的样品监测中, 应严格要求实验室人员、设备的技术和精密性, 严加重视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度高的实验, 以保证样品监测的质量。
2.4 生成监测报告, 增强说服性和规范性
在实验室样品监测完毕后, 监测人员应将准确的监测结果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展现出来, 并用统一的规范性格式打印, 所有单位都应采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各个项目、流程和操作细节等都要明确体现, 做到语言清晰、数据精确;制定出的《监测报告》交由相关负责人审核, 并通过技术人员的批准, 进而得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性的《监测报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加大对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的力度具有必要性, 这样既有利于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还能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 化工企业、煤炭企业和石油企业等在生产和加工场所中很可能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 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因此, 应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优化和完善有害物质监测技术, 并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 从而为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摘要:为了消除工作场所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威胁, 应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监测, 做好预防措施, 营造健康、安全的工作场所, 这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 就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监测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有害物质监测,监测人员,监测技术,液体吸收液
参考文献
[1]李旭, 车望军, 邱泓, 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 2012 (01) :60-61.
有害物质监测 篇2
现代家庭装修过程中,业主更加注重环保材料的应用。根据住建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规定,在选用 住宅建筑材料、室内装修材料以及选择施工工艺时,应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 《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规定,住宅 选址时应考虑 噪声、 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灾害、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利影响。
白酒中的有害物质有哪些
1.农药,酿酒所用原料,如谷物和薯类作物等,在生长过程中如遇过多地施用农药,毒物会残留在种子或块根中。用这种原料制酒,农药就被带入酒中,饮用后影响健康。按卫生部规定,每公斤粮食,农药666不得超过0.3毫克,滴滴涕不得超过0.2毫克。
2.甲醇,甲醇是一种有麻醉性的无色液体,密度0.791,沸点64.70℃,能无限地溶于水和酒精中。它有酒精味,也有刺鼻的气味,毒性很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过量饮用,会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10毫升甲醇可引起严重中毒,眼睛失明;急性者可出现恶心、胃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按卫生部规定,每百毫升谷类酒含甲醇不得超过0.04克。薯干及代用原料酒不得超过0.12克。
3.杂醇油,杂醇油为无色油状液体,是白酒的重要成分之一。从卫生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头晕。喝酒上头,主要是杂醇油的作用。它在人体内氧化慢,停留时间长,容易引起恶醉。杂醇油的含量过多,加浆时还会引起白酒乳白色的浑浊。其含量一般不超过每毫升0.15克。
香水中的有害物质 篇3
邻苯二甲酸酯为何物
香水有毒的消息让不少人大吃一惊。须知,除了饮食、服装等消费品外,人们使用较多的消费品中就有香水的一席之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香水等化妆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召开相关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化妆品并不是人类接触此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否影响人体健康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而且,美国、欧盟目前也无足够证据表明化妆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存在安全问题,所以对该类物质在化妆品中的使用未作限制要求。
那么,邻苯二甲酸酯是什么物质,对人到底有害还是无害?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能起到软化作用的化学品。被工业界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20多种,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在化妆品行业的使用功效主要集中在使指甲油能降低指甲脆性而避免碎裂;使发胶在头发表面形成柔韧的膜而避免头发僵硬;使用在皮肤上后,增加皮肤的柔顺感,增加洗涤用品对皮肤的渗透性;同时还可作为一些产品的溶剂和芳香的固定液。
此外,邻苯二甲酸酯还可作为农药、驱虫剂、化妆品、香味品、润滑剂和去污剂的生产原料,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塑胶增塑剂,约占其总产量的80%,因此被广泛用于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的生产。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也是一种环境激素的总称,它的主要来源是塑料产品和各种化妆品。作为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酯对人和生物的有害作用正在确认。大量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因此可以对男女两性都造成副作用和身体损害,主要是导致生殖功能的减退和诱发某些特定癌症。
邻苯二甲酸酯的剂量与危害
对男性而言,邻苯二甲酸酯可干扰内分泌,使男子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形态异常,可造成男性不育或后代畸形。而且,受害严重的男性还会产生睾丸癌。在化妆品中,如指甲油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较高,这种物质会通过女性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体内,因而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此外,邻苯二甲酸酯对于女性的生育也有害,最大的危害是危及她们未来生育的男婴的生殖系统,主要是男婴阴茎变小或出现隐睾症。
任何物质造成对生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剂量和浓度上。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香水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没有明确的限量标准,但欧盟和美国对儿童玩具和化妆品有限量要求。欧盟1999年公布的1999/815/EEC标准规定,可放入三岁儿童嘴中的聚氯乙烯(PVC)相关儿童玩具及相关用品中,六项可塑剂不得超过0.1%的限制。这六项可塑剂为: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t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
2005年12月27日,欧盟又发布新的规定(2005/84/EC),要求所有玩具及育儿物品中,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IT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所有可以放入儿童嘴中的玩具及育儿物品,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限量规定。所有玩具及育儿物品中,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所有可以放入三岁以下儿童嘴中的玩具及育儿物品,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
丹麦的要求更为严格,除了执行上述欧盟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所规定的六项含量要求外,针对小于三岁幼童所使用的玩具及育儿物品,其他任一项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不得超过0.05%。中国目前对邻苯二甲酸酯在玩具及育儿物品中的含量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无法从这些商品的标签上看到该类物质的含量。但是,中国是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列为污染物。
有害物质监测 篇4
1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人员设置、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应急救援设施等。测定项目有毒物、粉尘、噪声、电焊弧光 (根据烘漆时实际温度, 没有把高温作为此次测定项目) 。
1.2 采样及检测方法
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及接触毒物作业人员实际工作时间, 对每家店存漆、调漆、喷漆、休息、刮腻等岗位15个监测点, 进行毒物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乙苯及溶剂汽油分别测定[1]。采用QC-4型大气采样仪, 经活性炭管热解析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计算STEL及TWA。检测方法按照GBZ/T 160.42-2004、GBZ/T 160.63-2004、 GBZ/T 160.55-2004、GBZ/T 160.40-2004规定进行[2,3,4,5]。依据采样规范, 对每家店打磨、气割、干磨、电焊岗位8个粉尘检测点, 采用GILAIR-3空气采样泵进行长时间个体采样、GBZ/T 192.1-2007滤膜称重测定方法计算8 h工作日TWA[6]。对10家店70个噪声岗位, 使用HS6288B型噪声测量仪, 依据GBZ/T 189.8-2007测量方法测量噪声, 采用UV-B型紫外辐照计, 对每家店2个电焊岗位电焊弧光进行测定[7]。
1.3 评价依据
毒物和粉尘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噪声及电焊弧光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8,9]。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10家汽车4S店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为84人, 每家店每年维修车辆约为4 500~6 000辆, 10家店存漆、调漆和喷漆工艺都具有独立空间, 喷漆间面积均为30 m2左右, 通风效果比较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特点:除存漆、调漆、喷漆工艺外, 其他多种生产工艺, 由于作业场所的限制, 作业人员同时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较普遍。
2.2 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4S店的售后维修包括清洗维修、电路维修及外型维修。其中外型维修工艺过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 采取的11项相应防护措施见表1。
10家汽车4S店存漆间均为自然通风, 无机械通风设施;调漆间及喷漆间整体通风及密闭化程度情况比较好;个人防护用品较完备;其中5家店修理间电焊及打磨岗位作业人员无防护镜、面罩及口罩;仅有2家店修理间11项防护措施较齐全, 并配有应急喷淋洗眼等应急设施;9家店打磨和焊接岗位没有分开设置;2家店无休息室, 作业人员在存漆室休息, 职业危害情况较严重;7家店职业健康检查无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
存漆、调漆、喷漆、刮腻子及值班室等工作岗位接触生产性毒物, 主要为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溶剂汽油、乙苯等。检测结果见表2。
车间接触粉尘作业分别为打磨、气割和电焊岗位, 分别为砂轮磨尘、电焊尘和其他粉尘, 见表3。
车间接触噪声为打磨、气吹、干磨及抛光作业岗位, 强度水平在70~102 dB (A) 之间, 测试点超标数为5个, 建议采取个体防噪措施。同时对每家2个电焊岗位电焊弧光进行检测, 发现面罩内电焊弧光接触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职业卫生标准。
3讨论
本次10家4S汽车店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基本符合GBZ 2.1-2007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只有部分噪声测试点超过规定标准, 通过采取个体防护等措施后, 均能符合要求。10家汽车4S店普遍存在问题: (1) 无机构及专人负责职业卫生工作, 企业法人及作业人员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后果模糊不清, 没有足够认识。 (2) 部分店以存漆室代替休息室, 且存漆室无机械通风设施, 增加了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机会和时间。 (3) 7家4S店喷漆房设置在维修车间内, 维修车间布局不合理, 打磨、焊接等岗位没有合理分开, 造成劳动者交错接触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 焊接岗位无局部通风设施。 (5) 劳动者缺乏对接触职业危害的认识, 存在工作时间不配戴个体防护用品、企业不定期更换防护用品情况, 使防护用品没有起到有效防护作用。 (6) 由于作业人员流动性大, 大部分店没对劳动者上岗前检查及离岗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7) 由于油漆作业人员接触毒物苯及苯系物, 随着工龄的增加, 发生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等临床症状的情况较严重, 多家店没对作业人员进行有害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8) 多数店职业病防护设施未经卫生
行政部门竣工验收。 (9) 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汽车4S店是新兴行业, 近年来发展迅速, 其投入成本比一般普通汽车修理店大, 硬件设施也较先进, 但其职业病危害情况不容忽视。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汽车4S店可行性论证、竣工验收阶段审批, 严把职业卫生准入关。安全及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力度,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护意识,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T160.4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化合物〔S〕.
[3]GBZ/T160.6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S〕.
[4]GBZ/T160.5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S〕.
[5]GBZ/T160.4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S〕.
[6]GBZ/T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
[7]GBZ/T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S〕.
[8]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汽车有害物质的分级管控 篇5
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使汽车产品已经成为普通家庭的消费品,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在生产、使用及报废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鉴于此,各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各种有害物质管控法规,以加强对汽车有害物质的管理。随着法规日趋严格,有害物质的种类也逐步增加,为了提高有害物质管理效率、降低管控成本,并与世界范围内的汽车有害物质管理要求保持同步,本文对汽车有害物质分级管控进行了研究。
2 国内外汽车有害物质限制现状
2.1 国外现状
2000 年欧盟就制定了ELV指令,对汽车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和回收利用率提出了要求,禁止在汽车产品中使用铅、镉、汞、六价铬四种重金属(豁免除外)[1]。2007 年6 月1 日,欧盟正式实施了《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法规》(REACH法规),该法规涉及到的各类有害物质近3 000 种,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汽车产品中若含有受控物质,生产者及进口商须对汽车产品进行整改或者根据法规条款进行通报[2]。韩国、美国、中东与海湾地区等也都通过了相关法律、法规,严禁或者限制使用上述重金属以及石棉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
另外,一些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一些行业规范及国际公约,用于指导有害物质的使用与管理,如国际环保组织制定的国际纺织品环保标准(OEKO-TEX standard100)、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制定的致癌物质清单、限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使用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消减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
2.2 国内现状
为推动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制度的建立,2006年2 月颁布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要求汽车产品中限制使用铅、镉、汞、六价铬四种重金属[3]。由于该指导性文件对行业没有强制约束性,所以国家为配合并支持这一政策的实施,于2014年6 月颁布了GB/T 30512《汽车禁用物质要求》,该标准虽是推荐性标准,但是2015 年6 月正式颁布的《汽车有害物质及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中引用了这一标准,其中明确指出汽车有害物质必须满足GB/T 30512,同时指出有害物质及回收利用率纳入公告管理,新车型2016 年1 月1 日执行,在产车2018 年1 月1 日执行。
自2006 年国内开始提出有害物质要求以来,各整车企业纷纷制定企业标准对有害物质进行强制管控。经过几年的发展,GB/T 30512 中要求的有害物质在汽车产品中的使用均有所下降,某系车型有害物质合格率统计数据(2015 年)见图1。
3有害物质的分级管控
3.1 一级管控物质
一级管控物质为禁用或限用物质(表1),共有7 类,包括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及多联苯醚、石棉、多环芳烃,汽车产品中使用这些物质必须符合相应限值要求。目前已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物质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国内外法规已严格限制这些物质的使用,汽车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管控方式。
注:a.GADSL为全球汽车申报物质清单(global automotive declarable substance list);b.P表示“禁止采用”(Prohibited);c.D表示“必须申报”(Declarable);d.P/D表示同样的化学物质在不同用途中可能被归为P或D。
a. 要求供应商通过中国汽车材料数据(CAMDS)系统提交零部件材料数据表(MDS),并自我声明保证材料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b.要求供应商提交第三方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同时提交不使用有害物质保证书;
c.对于石棉、多环芳烃,可以要求供应商只检测高风险零部件/材料,如对于摩擦片、垫片、制动片等耐热、耐磨的非金属复合材料检测石棉,而一些内饰件,如座椅面料、皮革、转向盘、换挡手柄、扶手箱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位需要检测多环芳烃,其他零部件/材料可以自我声明保证不含有石棉及多环芳烃;
d.钢铁类零部件可以不进行检测,但要求供应商自我声明,如果零部件表面经过镀锌、达克罗、磷化、电泳等表面处理时,表面处理层材料必须进行检测;
e.根据供应商管理有害物质的能力,整车企业可以逐步取消供应商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的要求;
f.为确保批量供货零件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法规要求,整车企业应制定本企业的有害物质高风险零件清单,根据风险级别制定抽检计划,并据此开展抽检工作。
3.2 二级管控物质
二级管控物质为重点关注物质(表2),包括偶氮染料、有机锡、邻苯二甲酸酯、多氯联苯、多氯三联苯、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等共15 类。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比较严重,国外法规管控比较严格,在产品中要求禁用或者严格限制使用。受到替代技术条件及成本的限制,目前国内还不能完全禁用或限用这些物质。此类物质可以根据技术发展适时调整为一级管控物质,建议汽车企业对这类物质采取以下管控方式。
a. 要求供应商通过中国汽车材料数据(CAMDS)系统提交零部件材料数据表(MDS),并自我声明保证材料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b.根据这些物质的用途,评估出高风险材料零部件,必要时要求供应商对高风险材料/零部件进行检测;
c.时常关注行业动态及材料技术发展,适时调整二级管控物质要求。
3.3 三级管控物质
三级管控物质为长期关注物质。这类物质的种类较多且在持续更新中,主要是除一、二级管控物质以外的GADSL、REACH相关物质,国外对这类物质的管控要求主要是申报,国内对这类物质的管控较少,汽车企业可以向供应商传达这类物质的申报要求,要求供应商通过CAMDS系统提交汽车零部件材料中这些物质的使用信息,并自我声明保证填报数据真实准确性。
4 结束语
有害物质种类的增多,提升了其管理难度,建议相关部门对有害物质进行分级处理,并根据行业相关技术成熟度逐步将次一级管控物质上升为高一级的管控物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有害物质管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汽车有害物质相关标准修/制定提供有害物质控制范围的依据。
在对各级有害物质管控过程中,需将供应链纳入管控范围,推动供应商建立并完善内部有害物质管控体系,必要时可对供应商的有害物质管控能力进行现场审核,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建立,推动汽车行业环保进程。
参考文献
[1]Directive 2000/53/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September 2000,on end-of life vehicles[S],2000.
[2]European Commission.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REACH).Regulation(EC)No.1907/200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有害物质监测 篇6
关键词:Emerson,有害物质,管理,全球化
1引言
近十年来,全球电子电气工业爆炸式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电子垃圾堆积如山,世界各国处理废旧电子电气产品的负担越来越重,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的一系列材料及化学物质,都构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潜在威胁。首次注意到电气及电子设备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是2000年荷兰在游戏机的电缆中发现镉(cadmium ,Cd)。而后国际市场出现了数次影响环境的负面事件,人们开始重视及积极应对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梳理、研究及借鉴Emerson在环境管理及产品的有害物质管理的经验,完善我国市场标准体系,建立有害物质管控规则和标准协同发挥作用的机制,助推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有害物质管辖功能,塑造绿色、高效和诚信的良好市场形象。
2Emerson有害物质管理概况
在环境保护中,Emerson对环境管理及产品的有害物质管理高度重视,遵循其所在市场的政策要求,避免有害物质和减少能源损耗,并通过“提高能效并减少对环境潜在危害的产品和服务”和“保护环境、达到或高于政府要求以及持续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两种方式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
Emerson产品和服务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产品中有害物质及其环境的问题。
(1)完善的有害物质管理体系
重视产品符合性方面管理,如产品设计、改造和制造,从而确保材料和工艺的安全,并遵循WEEE《关于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Ro HS《电气、 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特定有害物质指令》、REACH 《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之类的行业标准和指导性规范,并修订了内部规范《 Emerson跟踪和避免的有害物质过程》,严控产品及其材料中有害物质和潜在的威胁。
(2)清洁的能源计划
力求在所有运营组织中推出能源效率的新计划及环境规范,通过对制造设施的评估,尽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效益及避免环境污染,支持更清洁的能源生产方式和提供限制排放的技术。
3有害物质的管制
3.1有害物质的管理体系
Emerson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明确地规定电子电气产品物料必须满足全球市场的相关有害物质的管辖要求。于2004年3月,Emerson成立Ro HS工作研究组,并制定Ro HS工作计划和控制流程,在物料管理、工艺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和外协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遵循欧盟的Ro HS2.0、WEEE、 REACH及ELV指令、日本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及JISC 0950-2008《电气电子设备中的特定化学物质含量标识》、韩国的《电子电气产品及汽车资源回收法案》和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GB/T 26572—2011《电子电气产品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的要求,但不局限于此,还包括现有其他涉及到有害物质管辖的所有法规和标准(企标除外),而且严格遵循各国家及地区的要求来量身定制了内部管理标准《Emerson跟踪和避免的有害物质过程》并强制执行,明确地规定若出现产品或物料不符合该规定的要求,则强制要求其撤销全部产品或停止供应商物料的供应及追究其法律责任,使之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如图1所示)。
3.2有害物质的管理要求
按照Emerson的宗旨及其所在地的法规、标准、 规范及认证要求,Emerson对产品有害物质做出严格的管控,同时修订和规范了产品及其物料的有害物质检验的流程要求(如图2所示)。
《Emerson跟踪和避免的有害物质过程》在第6章第一条明确地规定:石棉及其化合物、氯碳氢化物、苯、苯并芘(Ba P)、含氯氟烃、氯化石蜡、卤代芳香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氯化物溶剂、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氧化铍、氰化物、六氯代苯、邻苯二甲酸盐、多溴二苯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甲醛、多氯联苯、多氯化的环烷、诱变剂、钴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五氯苯酚及其盐类、砷及其化合物、壬基酚乙氧基化物共24项有害化学物质在其产品及物料中均不得检出,否则全部产品撤销或停止供应商产品及物料的供应及赔款,同时指出了可检出项及其限值的有害物质要求(见表1)。并规定若国家、地区及客户针对有害物质限值要求不同时,必须遵循最严格的限制规范, 且要求其根据最严格的规范要求来更新内部的标准及规范。
3.3对供应商要求
除针对内部产品及物料严格把控外,Emerson还明确指出其供应商产品及物料必须满足其规定及限值要求,否则停止产品及物料供应,且追究法律或赔款责任,同时还要求其供应商必须提供木馏油、氰、二甲基乙酰胺、表氯醇、 乙二醇醚、乙亚胺、六氯丁二烯、氢化含氯氟烃、亚甲基双苯胺、放射性物质、铼、铷、钐、铊及其化合物和钇等15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清单,并需注明其相应的限制规定。
3.4包装要求
在严格管制电子电气产品材料的同时,Emerson也明确地提出了其包装的有害物质要求及其限值 (见表2)。
3.5其他要求
Emerson规定必须满足所在市场的各认证要求包括欧美、中、日、韩及其他地区的要求。德国提出了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的物质限制,规定含PAH的产品必须符合德国安全性认证 (Germany Safety,GS)要求,并于2011年公布ZEK 01.4-08 ,修正GS认证所需要测试的PAH项目规定所有已签发的GS证书(包括OEM证书),若不根据决议ZEK 01.4-08进行PAH更新,于2013年7月1日被取消(见表3)。
4结语
总之,在维护Emerson的运营及管理利益上,其标准管理体系已渐趋完备,极有借鉴价值。
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Emerson把各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有害物质管辖法规及标准都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明确其管理原则、对象、目标及措施;同时严格构建和维护管理框架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 妥善处理标准管理体系层次、衔接和补充的关系。
务实和创新的精神。Emerson是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设计理念的先行者,认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规律, 及时完善管理体系。并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从量到质地创造新价值,引领环境资料信息作为市场评价产品的新标杆,从而实现“创品牌、树形象、增信誉”, 赢得全球的广泛认可。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篇7
1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解析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接触食品过程中, 包装材料中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而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主要是考虑这些化学物质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对这个问题的验证主要是对有害物质进行测试, 并且在食物包装的测试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测试方法, 例如, 色谱质谱连用方法和食品包装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
2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分析
塑料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还包括对有害物质的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中要对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食品包装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甲苯”“油墨”以及溶解剂, 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添加到事物包装物中的, 并且这些物质涉及到包装材料也很多, 例如, 塑料包装、纸质包装、金属包装以及复合材料包装等等。
纸质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纸质包装是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 虽然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多, 但是人们喜欢用纸质包装因为它较为环保。并且和塑料包装相比它还具有回收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 但是这并意味着它没有对人有害的物质, 例如, 它也会包含油墨、荧光增白剂、增强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让人担忧。
金属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众所周知金属包装的材料主要是以金属及其合金和箔材料为主, 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耐低温和高温、回收方便, 因此金属包装被广泛的应用到食物中。但是我们知道一些金属容易发生腐蚀, 在腐蚀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金属离子转移的情况, 在转移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 一些铁制品容器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 铝制品中会含有铝, 铅, 锌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腐蚀或者发生金属离子转移都会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清漆来防止腐蚀, 虽然这些物质可以防止食物制品发生腐蚀, 但是这些物质确实是对人体有害的。
3 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有害物质迁移, 无非就是食物包装中添加的添加剂、印刷用的油墨以及一些金属制品中自带的重金属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迁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迁移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主要是因为一些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如邻苯二甲酸酯类, 这种添加剂挥发性较强且常常被应用到食品包装中, 经过试验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在PVC等材料中会发生迁移, 只是这个迁移的过程时间较长。科学家已经对接触大豆油的PVC材料进行了试验, 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会发生一定量的迁移。如果与食品接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必定会引起有害物质的迁移到食物当中,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纸质包装中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
纸质包装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主要是因为纸制包装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纸制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 例如后续加工处理, 其中会选用各种添加剂如脱墨剂、湿强剂以及油墨等物质。它们在添加的过程中因为添加量较多, 所以和食物接触的面积也很多, 另外很多食物的表面主要的成分是脂肪, 所以这就加速了有害物质的迁移速度。还有一些有害物质是由自功能型助剂引起的, 通过对快餐的包装进行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物质会迁移到食物中, 这些包装包括披萨、炸薯条以及炸鸡翅等包装纸盒, 这些食物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污染。另外这些包装中的添加剂还会转移到食物中, 经过科学的证明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DNA产生破坏。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投资改变原有包装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 不仅如此还要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现代包装中, 以此来保证食品材料的安全性。
4 结语
皮革制品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分析 篇8
关键词:皮F769革,有害物质,检测
前言
我国皮革业要谋求发展, 除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不断开发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外, 提高成品的检测能力也十分重要。
1 甲醛
甲醛常温下为气态, 溶液易挥发, 对人体皮肤和器官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吸入过量的甲醛会导致粘膜和呼吸道发炎, 皮肤接触多了也可导致皮炎。的探讨目前状况, 甲醛的测定有电化学法, 光度法, 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可用来测定各类样品中甲醛的含量。较常用的为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该方法原理如下:固相或液相萃取法将皮革中含有的甲醛萃取出来, 再在萃取液中加入显色剂, 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在特定的波长下检测。将甲醛与2, 4-二硝基苯肼反应定量转化为2, 4-二硝基苯腙, 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皮革甲醛定量测定, 创建了皮革中甲醛测定的简单, 准确而灵敏的方法。
2 六价铬
六价铬为吞入性毒物/吸入性极毒物, 皮肤接触可能导致敏感;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 吸入可能致癌, 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六价铬的检测一般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滴定法等。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为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 酸性溶液中, 六价铬离子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 吸光度与浓度的联系朗伯比尔定律。运用中, 一般固相萃取策略对皮革萃取, 然后再使用二苯碳酰二肼显色。近年来, 浅析仪器的迅速进展, 大量新型的精密仪器在制革行业中被成功运用于六价铬的检测, 涉及到了色谱、光谱和电化学浅析等先进手段。
3 禁用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是指偶氮基两端连接芳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是一类合成染料。在特殊条件下, 它能分解产生20多种致癌芳香胺, 经过活化作用转变人体的DNA结构病变和诱发癌症, 因此使用看作偶氮染料对人体的安全和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皮革的来源为生物体, 含有较多的脂肪, 在偶氮燃料检测中, 会对样品产生影响, 因此偶氮燃料检测前的处理就较为重要。目前常采用加入正己烷后利用超声波进行萃取前处理, 即检测样品的制备, 这样能够消除绝大部分脂肪对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处理后, 一般国内外采用的检测策略为气质联用仪检测法, 该策略相对较准确, 但是偶尔会出现疑似结果, 比如禁用偶氮染料的同分异构体有可能会被检测出来, 但其并非是禁用的偶氮染料。这样会使皮革样品测量结果的判断收到很大影响。在通常情况下, 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 将可疑的样品进一步定量定性, 进而准确了解皮革样品是否确实含有禁用的偶氮染料。
4 防霉剂
防霉剂的种类有很多的种, 下面谈一下常用的几种物质的检测策略。
4.1 富马酸二甲酯
富马酸二甲酯简称为DMF, 具有低毒、高效、广谱抗菌的特点, 对霉菌有特殊的抑菌效果, 常用来作为防霉剂。不仅在食品、饲料和化妆品领域, 目前在皮革制品的防霉方面也广泛运用。然而随着近年来陆续通报的多起因消费者接触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鞋和沙发等而产生皮肤过敏、急性湿疹及灼伤的案例, 使其富马酸二甲酯的负面效果日益显现出来。探讨发现, 该类物质对眼睛等器官刺激性较大, 易导致皮肤过敏和呕吐腹泻等症状。目前在皮革制品检测中对富马酸二甲酯含量的测定策略有很多种, 常见的有CHCl2反萃、超声辅助水萃、气相色谱-质谱连用等策略。
4.2 异噻唑啉酮防霉剂
异噻唑啉酮类防霉剂可很好地抑制细菌、真菌及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 因此, 该类化合物在皮革防霉、工业及农业杀菌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大量探讨数据证明, 异噻唑啉酮在化妆品、木材、涂料中的使用除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外, 还可导致皮肤灼伤或哮喘。
对于异噻唑啉酮多HPLC法和GC-MS法。一般以甲醇为溶剂, HPLC-DAD法检测异噻唑啉酮含量在检出限及响应值优于GC-MS法。
4.3 五氯苯酚和2, 3, 5, 6-四氯苯酚
五氯苯酚常温下为白色粉末或晶体, 几乎不溶于水, 溶于乙醇、丙酮、乙醚、苯等有机溶剂。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五氯苯酚及钠盐的策略如下:皮革样品用硫酸溶解, 将其中的五氯苯酚钠盐提取出来, 并还原为五氯苯酚成分。用正己烷提取硫酸溶解后的溶液并进行纯化, 再加入四硼酸钠的水溶液对样品进行反提取, 之后和乙酸酐反应生成乙酸五氯酚酯, 再次用正己烷提取。此时的样品溶液为待检测溶液, 可用气相色谱仪或者气质联用进行定量检测, 内标物一般艾氏试剂。该策略同样可以用来检测2, 3, 5, 6-四氯苯酚的含量, 已有学者进行了测试。
4.4 水杨酰苯胺
水杨酰苯胺又称Ν-水杨酰苯胺, 俗称制剂339。该物质易溶于氯仿、醇、醚、苯等, 微溶于水, 毒性小, 防霉能力一般。可由水杨酸与苯胺在三氯化磷作用下反应制得, 或由水杨酸甲酯与苯胺反应制得。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三溴水杨酰苯胺, 防霉能力大大提高。适用于塑料、橡胶、纤维等的防霉, 对聚氯乙烯薄膜的防霉特别有效, 也是肥皂和化妆品的杀菌剂。近年来有报道称, 该类物质对人体肝脏有损害作用, 因此皮革检测中也把其列为检测成分。
弓太生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光谱 (HPLC-DAD) 探讨并优化了皮革防霉剂中水杨酰苯胺的检测策略, 对仪器测试条件、标准曲线绘制、样品提取策略分别进行了探讨和优化。实验证明此策略检测响应值高, 提取效果好, 操作简便。填补了皮革防霉剂中水杨酰苯胺检测策略的空白。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科技的进展进步和绿色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 对于皮革工业制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策略也必将得到更大的进步, 未来的皮革工业必将会向着更加健康成熟的方向进展。
参考文献
[1]尹洪雷, 戴金兰, 毛树禄.光谱和色谱浅析在皮革制品检测运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 2006, 16 (1) :55-58.
[2]弓太生, 董素梅, 林芳, 等.皮革防霉剂中水杨酰苯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1, 21 (6) :43-52.
[3]龚正君, 陈国和, 肖新峰, 等.皮革工业中六价铬检测策略论文范文探讨新进展[J].皮革, 2009, 38 (11) :47-50.
[4]庄莉, 袁绪政, 张文军, 等.皮革和毛皮检测样品的固相萃取技术运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1, 21 (5) :61-65.
有害物质监测 篇9
新规赋予了欧委会新的权力, 例如制定建筑产品中有害物质对室内空气、土壤或水体的释放限量值, 限定不同类型建筑的有害物质排放等级, 设立较高的保护标准。这类信息将帮助建筑者了解建筑产品中是否含有会释放至室内的有机化合物 (VOC) 及其释放途径。
所有建筑产品上的CE标签给出的信息, 使得建筑产品中所含高关注度物质的这一情况从一开始就为大家所了解。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及消费者将对建筑产品的成分一目了然, 这将有助于预防潜在的健康安全风险。欧盟化学品法案已就获得有害物质信息方面制定了最低要求, 新法规将在45天内将不易理解的信息转化成消费者所需要的很快就能得到的信息。
欧盟还将通过提高法定最低标准提升CE标志的可信度。这对欧委会行使其新近被委任的权利以达到对在单一市场销售的建筑产品提供环境及健康方面声明的这一目标, 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