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共7篇)
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篇1
1 引言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汽车行业的共同关注。部分汽车零部件材料含有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等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在汽车生产环节造成严重的污染, 还会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及报废后以不同方式进入水、大气和土壤, 污染环境, 危害人身健康。自2000年以来, 世界各国相继颁布法律法规, 严格限制汽车产品中铅、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的使用, 限制或替代其在汽车上的使用已成为必然趋势。另外, 汽车内饰材料挥发的甲醛、苯等有毒有害气体也危害司乘人员的身体健康, 我国已有多起消费者由于汽车内部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而投诉汽车生产厂家的案例。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要求使得人们对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车内空气质量正成为消费者和汽车生产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减少汽车产品对环境的破坏, 保护环境及人身健康, 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汽车材料有害物质的法规要求及应对措施, 以期为汽车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2 汽车零部件材料含有的有害物质
汽车零部件材料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铅、汞、镉、六价铬等金属及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石棉等非金属。
GB/T 30512-2014《汽车禁用物质要求》规定:除在一定期限内豁免的汽车零部件和材料外, 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中每一均质材料中的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的质量百分数不得超过0.1%, 镉的质量百分数不得超过0.01%。
GB 24409-2009《汽车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于2009年9 月30日发布, 并于2010年6 月1 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商用车、挂车、汽车列车用原厂涂料、修补涂料和零部件涂料中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的质量百分数不得超过1 000mg/kg (0.1%) , 镉的质量不得超过100mg/kg (0.01%) 。
GB 12676-2014《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要求制动衬片不得含有石棉。HJ2532-2013《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轻型汽车》规定离合器片中不得含有石棉纤维物质;汽车零部件和材料除铅合金、蓄电池、镀铅、镀铬、添加剂、灯用水银外, 不得使用铅、汞、镉及六价铬。
3 汽车内饰部件挥发的有害物质
因性能要求, 涂料产品中一般会含有各种重金属、有机溶剂和VOC等有害物质。含有有害物质的涂料应用在汽车、玩具和其他消费品上后, 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我国陆续推出了汽车行业所用涂料产品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标准。GB24409-2009《汽车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了乘用车、商用车、挂车、汽车列车用原厂涂料、修补涂料和零部件涂料中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容许限量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等内容 (表1) 。
在汽车使用过程中, 汽车内饰材料所挥发的苯、甲苯、甲醛、苯乙烯等易挥发性有机物 (VOC) 会危害司机及乘坐人员的健康。苯类、醛类等不仅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作用, 还易产生刺激性气味, 严重危害生态环境。
GB/T17729-2009《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规定了长途客车车厢内空气主要成分 (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的含量要求, 同时也限制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量 (表2) 。
我国自2012 年3 月1 日起执行的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限制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最高浓度 (表3) , 该标准是我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的相关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汽车空气质量的担忧;但该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 不具备强制性, 尚不足以填补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将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已列入有关政府部门的强制性标准制订计划。
4 企业应对措施
4.1 建立绿色材料数据库
绿色材料是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考察材料的绿色性更是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建立绿色材料数据库可以很好地支撑材料选择、工艺设计、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及材料再生。绿色材料数据库应包含各种原材料的成分、各种材料的生产、加工对环境的负荷值、材料自然降解时间和费用等等。
4.2 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只有对构成产品的每一种材料都进行有效的控制, 才有可能使成品符合限制物质要求。因此, 如何选择零部件材料、选择何种零部件材料是提高汽车绿色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例如, 达克罗技术可提高汽车零部件的稳定性、防热、防潮及防蚀等性能, 但其中的六价铬具有很强的光敏性和致敏性, 可导致临床明显的接触性湿疹, 并且六价铬属于致癌物质, 故使用三价铬钝化或者无铬钝化替代六价铬钝化是镀锌钝化工艺的一个发展趋势。汽车企业应加强车用材料有害物质减量化及替代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以满足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 削减汽车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对环境的负荷。
汽车涂装过程中, 若采用溶剂型涂料, 该类型涂料含有大量有机溶剂, 涂料烘干过程中会有大量有机溶剂挥发, 其中的VOC造成大气污染。若采用水性涂料或粉末涂料会大大减少VOC的排放。汽车涂料生产企业应根据产品最终的用途, 确定产品所对应的标准, 建立有效的管控体系确保产品符合限量, 并按照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型式检验。
4.3 建立企业有害物质管控体系
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 (IECQ) 发布的IECQHSPMQC080000《电子与电器元件和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要求》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有害物质管理体系, 附加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制 (QMS) 架构中, 以完整、系统化及透明的流程管理及管制来达成无有害物质及减量化有害物质的目标。汽车企业可参考IECQHSPMQC080000 构建有害物质管控体系, 推行汽车原材料信息化管理, 对原材料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必要监控, 进而保障零部件及整车产品的合规性。
4.4 开展汽车产品有害物质验证工作
最终生产出来的汽车产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需要抽查验证。对汽车产品进行验证能够充分验证原料管控和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帮助企业发现管控工作中出现的疏漏;另一方面, 一份合格的验证报告能够向采购商、消费者或执法机构提供环保合规性的直接证据。
摘要:指出了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 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部分汽车零部件材料中含有的或挥发的有害物质危害汽车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分析了汽车材料有害物质的法规标准要求,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以期为汽车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汽车材料,有害物质,措施
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篇2
这部标准的名称叫《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是由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制定,并由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发布的,日期是今年4月30日,但经市区教育部门多层级传达布置,真正实施还是从暑假才开始的。在这部新标准里规定了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检测报告,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室外运动场地用塑胶面层及其原料。
新标准之所以被业内称作“史上最严”,是因为其中的多项要求很有针对性,也对以往送检、测样中的随意性做了专门要求。比如,在“塑胶面层成品中有害物质限量要求”中,不仅对甲醛、甲苯、二甲苯、乙苯总和、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游离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物质提出了“有害物质含量”的相关指标要求,还提出了“有害物质释放速率”的标准。同样,在“塑胶面层原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要求”中,又分为非固体原料中有害物质限量技术指标和固体原料中有害物质限量技术指标。前者是指在施工时以非固体形式存在的合成材料,如粘结剂、面喷材料等;后者是指在施工时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合成材料,如黑胶颗粒、EPDM橡胶粒或PU颗粒等高分子颗粒。
新标准还对新建塑胶跑道提出必须“见证取样”,要求“所有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塑胶面层原料及竣工后塑胶面层产品的取样,应在第三方见证的情况下进行”。此外,对于“取样”也明确提出了“每项工程中同种塑胶面层为一个批次”“塑胶场地面层施工后在现场条件下固化时间至少为14天,若样品在14天内没有完全固化,可适当延长施工现场固化时间,但不可采取加热等加速固化的措施,最长固化时间不得大于28 天”等要求。
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篇3
聚乙烯缩甲醛胶 (以下简称缩甲醛胶) 性能好, 价格相对较低, 广泛用于建筑业。缩甲醛胶是用聚乙烯醇和甲醛在酸催化下缩合而成。
以上反应是可逆的, 即缩甲醛胶在酸性水溶液中加热又可以水解成聚乙烯醇和甲醛, 所以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保护醛基和酮羰基。即首先把醛与醇缩合成缩醛, 缩醛对碱及氧化剂是稳定的, 等反应完毕后, 再用酸将缩醛水解成原来的醛基[1]。
缩甲醛胶就是缩醛, 对酸较敏感, 甚至很弱的草酸、酒石酸水溶液或酸性离子交换树酯都能使它分解成原来的醛和醇[2]。如:
测定缩甲醛胶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3-2001是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 操作上是“称取5.0克试样 (精确到0.1mg) , 置于500 ml的蒸馏烧瓶中, 加250 ml水将其溶解, 再加5ml磷酸, 摇匀[3]”。在油浴上蒸馏, 蒸出200ml再进行测试。磷酸是中等强度的酸, 蒸到最后, 其溶液的pH值已小于1。在这样高温及强酸性的环境中, 缩甲醛胶和去甲醛剂会发生水解, 分解出十倍于原产品的游离甲醛。
同时胶粘剂在使用上, 根本不会有像测试时那样的高温和强酸的水溶液的环境, 所以不会分解出游离甲醛。市面上现有很多建筑涂料含有大量缩甲醛胶, 如“801胶”、“107建筑胶”、“808内墙涂料[4]”则100%是缩甲醛胶。
因而采用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3-2001测定所有胶粘剂中的游离甲醛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本人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多次试验, 发现参考GB14074.16-1993 《木材胶粘剂及其树脂检验方法 游离甲醛含量测定法》和GB/T 5543-2006《树脂整理剂 总甲醛含量、游离甲醛含量和羟甲基甲醛含量的测定》[5,6], 采用“中和法”则可以得到很理想的测定方法, 测定得到的游离甲醛的含量比较真实可靠。
“中和法”采用亚硫酸钠与甲醛反应, 使之生成羟甲基磺酸钠和氢氧化钠:
用中和法测定NaOH的含量, 再换算成甲醛的含量, 这样可以避免缩甲醛胶的高温酸性水解, 得到真实游离甲醛的含量。
同时“中和法”精确度可以达到 (1~2) ‰, 而分光光度法精确度只有 (2~10) %, 所以“中和法”比“分光光度法”准确得多。
下面是试验过程中测得甲醛含量的具体的数据, 并与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
A为采用国家标准GB 18583-2001测定方法得到的结果;B为采用“中和法”测定方法得到的结果。
由以上数据可见, 采用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3-2001测得缩甲醛胶中的游离甲醛含量都偏高。主要是因为磷酸是中等强度的酸, 溶液蒸馏到最后, 其溶液的pH值已小于1, 在这样高温及强酸性的环境中, 缩甲醛胶和去甲醛剂会发生水解, 分解出十倍甚至更多倍于原产品的游离甲醛。而采用“中和法”测得的游离甲醛含量比较真实。
通过实验, 针对国家标准GB 18583-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提出了补充方法, 该方法可以准确测出缩甲醛胶中游离甲醛的真实含量。
参考文献
[1]刑其毅等.有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356-358.
[2]汪焱钢.现代有机合成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0.
[3]GB18583-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4]周绍绳.化工小商品生产法第八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98-300.
[5]GB14074.16-1993木材胶粘剂及其树脂检验方法游离甲醛含量测定法.
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篇4
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 (修订) 国家标准已起草完成。根据新标准规定, 未来家具可整体放入环境气候舱进行检测, 检测后家具不会被破坏。且新标还提高了环保指标要求, 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散发量作出了规定。
木家具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甲醛释放量不合格, 新标准规定木家具中的甲醛释放量≤0.1 mg/m3;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散发量的规定为:苯≤0.11 mg/m3、甲苯≤0.20 mg/m3、二甲苯≤0.20 mg/m3、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 ≤0.60 mg/m3。
家具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将不仅影响到家具行业, 对油漆行业的影响更大。新标准提高了家具漆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直接加大了对家具漆产品的监测力度。
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篇5
1 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项目
电子电气产品主要由多项零部件和材料组成, 其中包含了塑料、金属、玻璃、溶剂等多种材料成分, 避免不了含有以上6种有害物质, 如以铅、镉汞为代表的重金属元素;以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为代表的溴化阻燃剂。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因此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测, 以限制对含有超标有害物质的电子电气产品的使用。根据Ro HS指令中关于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以及客户的需求而进行对主要有害物质的检测。
2 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过程分析
2.1 取样
电子电气产品是由多项零部件及材料组成, 对其有害物质的检测不可能将其全部材料进行检测, 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样本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常情况下, 对于塑胶、合金、化学试剂等同质材料取样比较简单;而对于由多种元件组成的产品, 如电线氛围外皮、插头、铜线等, 则根据材质来分开取样。此时便需要适当地拆分手段获得均质材料, 在无法将材料分开时, 再考虑混合取样。混合取样对于不同材质的比例难以准确把握且实施起来难度大, 容易导致测试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混合取样时, 要根据客户的要求, 决定好取样的方法与位置, 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样本, 方便后期的检测。
2.2 样品的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样品的前处理是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检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前处理过程涉及多种仪器设备和方法, 样品前处理主要分为无机类与有机类化合物处理。在对无机元素测试的样品前处理中, 主要采用消化方法, 此方法不受原材料样品存在形式的影响, 利用强酸在高温下将材质溶解, 其中的有机材质就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剩下的金属元素则会以相同的形式完全溶解于酸中, 再用仪器进行分析。常用的消化法为干法消化、湿法消化、微波消解等。在对有机化合物样品前处理时, 因为有机化合物是以分子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因此样品要先采用箤取方式将化合物萃取出来, 常用方法有索式萃取、超声波萃取等。在萃取后要进行样品的净化、过滤和浓缩装瓶, 最后进行仪器的检测分析。
2.3 仪器检测方法介绍
2.3.1 分光光度计比色法
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是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检测分析方法, 此方法中仪器操作比较简便, 且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密度。分光光度计比色法的实施原理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 而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分光光度计比色法主要用于对六价铬的检测, 在测定时, 要首先对三价铬样品进行洗溶离, 然后将洗溶离后的三价铬样品浸泡在p H溶液中, 在一段时间后, 溶液里的样品若出现与显色剂二苯基二氨发生反应后显现红色, 则表示其溶液中含有六价铬, 最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六价铬吸光度, 而得出其含量。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RS) 是当前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资限量检测方法中比较实用和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在于利用元素在受热或电激发时, 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到返回基态的过程中, 发射出特征光谱, 从而根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此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波长而将其他离子的干扰排除, 还可同时进行多元素的检测, 其分析速度较快, 灵敏度、精密度都比较高。随着此方法的逐渐推广使用, 其仪器系统也在不断得到改进, 改进后而广泛使用的ICP-ARS仪器主要有顺序扫描、多道同时型、全谱直读型等类型, 并广受检测人员的青睐。
2.3.3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原子对光辐射产生吸收的光谱分析方法, 是最适合于汞的检测方法。此方法根据气态原子对同种原子发射出的特征光谱辐射具有的吸收能力原理, 通过测量试样的吸光度进行材质中有害物质的检被检测, 一般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限于水溶液或某些电子电气产品中样品前处理后可溶解的金属元素的分析, 其金属元素很容易被检测出有害物质含量。值得注意的是,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发生干扰效应, 造成检测结果的失误, 可以通过连续稀释、添加稳定剂、混合氢气等方法消除或减少基质干扰;对于检测仪器则通过选取适当的单色分光器、石墨炉、光电倍增管等方法减小由原子吸收光谱仪机种不同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2.3.4 气相色谱-质谱法
随着仪器联用技术的发展, 由气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经过接口技术而联用的检测技术被利用起来, 即构成了现代的气相色谱-质谱法, 此方法是对有机物质检测最主要的定性确认手段, 且逐渐成为复杂混合物检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中的多溴联苯醚成分和含量都能有最高效地检测出来。了解此技术的工作原理, 有必要先对其两种仪器原理进行了解, 气相色谱法是基于样品中各组分谱图中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定性关系、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定量关系而确定被检测物质的有害物质种类及含量;而质谱分析法则根据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而形成的离子在电磁场中分离后, 形成的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 得出被检测物质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等信息。因此,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兼有色谱对混合物的快速分离及质谱对分子结构的鉴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核心检测设备都在高真空状态下工作, 那么, 对工作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检测时要保证气流的稳定、仪器中的易耗品要及时更换、真空泵油量也应保证在高真空状态等。
3 结束语
随着电子电气产品的更新发展, 其有害物质对社会环境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 电子电气产品制造企业应该依据Ro HS指令标准有效控制和减少电子电气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检测机构要实时按照国家质量检测标准进行产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检测。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项目及检测过程与技术方法, 希望能对相关电子电气制造企业和检测机构带来一定的帮助。
摘要:电子电气产品的出现与推广, 使得有害物质随之增加, 并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欧盟RoHS指令的出台, 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类似标准和检测方法, 科学利用起多种电子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检测技术。文章主要介绍RoHS指令中关于电子电气产品中限制的6种有害物质的相关检测技术, 从取样、前处理及检测实施的检测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电子电气,有害物质,限量,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范岑亮.电子电气产品中六类有害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J].环境技术, 2006 (3) .
[2]陈泽勇, 张进军.IEC62321有害物质检测方法进展[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9 (07) .
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篇6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2015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2015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共安排计划项目570项。其中制定344项,修订226项;重点项目123项、基础公益类项目70项、一般项目377项。建材行业共安排计划30项,制定8项、修订22项;重点项目1项,基础公益类项目1项,一般项目28项。《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为建材行业唯一重点项目(2015-0283T-JC)。
该标准性质:推荐,代替标准:JC 1066—2008,完成年限:2017年。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篇7
1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解析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接触食品过程中, 包装材料中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而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主要是考虑这些化学物质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对这个问题的验证主要是对有害物质进行测试, 并且在食物包装的测试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测试方法, 例如, 色谱质谱连用方法和食品包装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
2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分析
塑料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还包括对有害物质的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中要对食品接触的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食品包装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甲苯”“油墨”以及溶解剂, 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添加到事物包装物中的, 并且这些物质涉及到包装材料也很多, 例如, 塑料包装、纸质包装、金属包装以及复合材料包装等等。
纸质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纸质包装是在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 虽然它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多, 但是人们喜欢用纸质包装因为它较为环保。并且和塑料包装相比它还具有回收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 但是这并意味着它没有对人有害的物质, 例如, 它也会包含油墨、荧光增白剂、增强剂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让人担忧。
金属包装有害物质分析
众所周知金属包装的材料主要是以金属及其合金和箔材料为主, 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耐低温和高温、回收方便, 因此金属包装被广泛的应用到食物中。但是我们知道一些金属容易发生腐蚀, 在腐蚀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金属离子转移的情况, 在转移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 一些铁制品容器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 铝制品中会含有铝, 铅, 锌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腐蚀或者发生金属离子转移都会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清漆来防止腐蚀, 虽然这些物质可以防止食物制品发生腐蚀, 但是这些物质确实是对人体有害的。
3 有害物质迁移分析
有害物质迁移, 无非就是食物包装中添加的添加剂、印刷用的油墨以及一些金属制品中自带的重金属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迁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迁移
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主要是因为一些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如邻苯二甲酸酯类, 这种添加剂挥发性较强且常常被应用到食品包装中, 经过试验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在PVC等材料中会发生迁移, 只是这个迁移的过程时间较长。科学家已经对接触大豆油的PVC材料进行了试验, 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会发生一定量的迁移。如果与食品接触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必定会引起有害物质的迁移到食物当中,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纸质包装中添加剂引起的有害物质迁移
纸质包装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主要是因为纸制包装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纸制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 例如后续加工处理, 其中会选用各种添加剂如脱墨剂、湿强剂以及油墨等物质。它们在添加的过程中因为添加量较多, 所以和食物接触的面积也很多, 另外很多食物的表面主要的成分是脂肪, 所以这就加速了有害物质的迁移速度。还有一些有害物质是由自功能型助剂引起的, 通过对快餐的包装进行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物质会迁移到食物中, 这些包装包括披萨、炸薯条以及炸鸡翅等包装纸盒, 这些食物制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污染。另外这些包装中的添加剂还会转移到食物中, 经过科学的证明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DNA产生破坏。
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严重影响到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投资改变原有包装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 不仅如此还要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现代包装中, 以此来保证食品材料的安全性。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