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

2024-10-02

陕北地区(精选10篇)

陕北地区 篇1

陕北秧歌走入课堂可以说能够有效对该文化进行保护, 传承民间的艺术文化, 同时, 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和教学内容。就目前而言, 陕北秧歌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致使该教育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形式上。针对所出现的这种情况, 本文将以初中教学为例对秧歌教育进行研究, 以便更好地促进该教育水平的提高。

1 陕北秧歌的重要性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中心, 生态环境比较差, 农民大多数都以土地为生,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将土地视为自己的生命, 因此, 经常性的会祭祀土地爷来求可以有个好收成, 这成了陕北人民最为重要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中也就间接的致使秧歌成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秧歌是农民对自身生活的一种表达, 同时, 还可以充分表现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并且, 这种活动还带有一定的节日氛围, 具有相对强烈的艺术特征, 所以, 这种活动也就成了陕北人民最为重要的艺术文化。

陕北地区的秧歌分布范围十分广, 包括榆林、延安等地。据资料显示, 中共中央在陕北生活的13年中, 除了重视武装革命外, 还十分重视该地区的文艺活动, 尤其是毛主席在1942年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后, 更是促进了秧歌这一艺术文化的兴起, 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也可以这样说:陕北地区的秧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所具有的精神更是值得人们学习, 直到现在, 陕北人民所具有的独特性格还在秧歌中有所保留, 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秧歌的形式多种多样, 与人们的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 这种艺术文化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然而, 在对秧歌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进行教育, 成了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如果教育很成功, 将会对秧歌的保护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 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 这可以说是时代赋予的最重要责任。

2 陕北秧歌教育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2.1 教育现状

陕北秧歌是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 也是第一批被列为非物质遗产之一的文化, 因此, 它在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在陕北地区的各所中学都进行了秧歌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 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倡导较为健康的教育活动。在陕北地区, 每到逢年过节, 当地都会组织秧歌队演出, 以便更好地抒发内心深处的想法。当然, 参与秧歌队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中学生, 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接触过这种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已经成了当地孩子们最重要的支柱。基于这种情况, 陕北地区大多数中学都将秧歌纳入了自己的教育范围。但是, 据资料显示, 开课率只有20%, 甚至还有学校没有将其纳入教学, 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资金缺乏, 相关部门对此不重视, 缺乏一定的宣传力度, 同时, 还没有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由此可以看出, 陕北地区的秧歌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需要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这种传统文化, 才能更好地推动秧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 影响因素

2.2.1 外部因素

影响陕北地区秧歌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分为两点, 主要是:第一, 政府投入力度以及学校的自身原因。据相关学者调查得知, 政府部门在对教育进行资金投入时, 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学校自身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学校硬件设施, 这是保证教育的首要条件, 特别是陕北地区秧歌教育这样的特殊项目, 更是需要设施上的有效保障。但是,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陕北地区的秧歌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道具十分缺乏, 这也就间接的导致教育力度达不到相关要求;第二, 没有足够重视。陕北秧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发展的空间也比较大, 但是, 就目前而言, 陕北秧歌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 走进课堂的时间比较短。同时, 由于领导不够重视, 导致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这种情况说明:要想让这种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重视, 就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在宣传过程中扩大宣传力度, 才能更好地促进该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2.2 内部因素

影响到陕北地区秧歌教育的内部因素有很多, 比如:大多数学生在接触这种文化时, 往往只是一时的兴趣, 一旦兴趣过后, 就不再进行学习。同时, 由于陕北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低, 师资力量也就比较缺乏, 导致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效率。总之, 陕北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是造成这一内部因素的最主要原因。当然, 影响因素还有许多, 还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研究, 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 策略

3.1 加大力度

上述曾讲由于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不重视造成秧歌教育的停滞不前, 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 首先应该对这一教育引起高度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力度的加大, 同时, 还应该在颁布相关政策的过程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进而有效确保秧歌的学习质量。

3.2 改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工作,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在秧歌教育过程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经济来源的渠道进行拓宽, 从而有效改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 还应该从教学设备上做好充足的准备, 比如:场地的使用、先进的设备、完整的道具等, 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准备充足, 这样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才能更加有效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3.3 完善师资体系

正所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因此, 要建立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师资团队, 以便有效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 还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只有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行提高, 才能推动陕北秧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 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宣传力度, 毕竟所有的东西都是靠宣传得来的, 秧歌也不例外, 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秧歌进行宣传,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去表演, 从而让更多人了解秧歌, 促使更多人进行学习。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该文化的宣传力度, 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秧歌教育氛围, 增强民族文化素养以及文化传承。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所讲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陕北秧歌有着相对传统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 在初中开展秧歌教育活动, 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有效发扬这种较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上述内容还不完善, 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研究, 以便更好地促进该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陕北秧歌是四大秧歌之一, 也可以说是该地区人民的优秀文化之一, 曾在2006年就被列入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 这种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基于秧歌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 教育局在2007年将其纳入课堂进行教学, 该教学存在大量问题, 严重影响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对此, 本文将针对陕北秧歌学校教育中的初中教学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陕北秧歌,初中教学,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丽青.陕北秧歌学校教育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 2012.

[2]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 :4-7.

[3]杨建设.陕北秧歌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 :32-37.

[4]薛晓旭.陕北秧歌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 2012 (7) :270-271.

[5]杨延文.陕北民歌融入地方初中音乐课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122-124.

[6]刘向东, 宗延伟, 宗延庆, 等.非物质文化视角下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与保护传承研究[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3 (7) :80-82.

陕北地区 篇2

文章选择延安地区为实证案例,采用生态安全与生态足迹方法评价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延安地区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或不安全发展态势.其中,生态安全度综合评分值为0.404,属于较不安全;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0.4746hm2的人均生态赤字.同时,就实证分析过程对2种研究方法的应用特点及适用范围予以评价,以期为探讨更真实、全面、客观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王丽霞 任志远 薛亮 WANG Lixia REN Zhiyuan XUE Lia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刊 名:地域研究与开发  PKU CSSCI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6 25(5) 分类号:X22 关键词:生态安全   生态足迹   对比研究   延安地区  

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陕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90-02

特色农业的发展对陕北地区来说既有优势也是一个挑战。从陕北地区农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的生产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自然灾害严重、生产条件的限制以及陕北农民本身知识水平较低,以至于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越来越低。而陕北的农作劳动力比较丰富,对于打造陕北地区特色农业有一定的优势。除了劳动力的配合,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加大特色农业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文化水平、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等。

1 发展现状

我国陕北地区主要包括榆林与延安2个地区。目前,陕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蔓延、水土流失、科技发展力滞后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等现象很严重,农业的发展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生产效益也很低下,严重阻碍了陕北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1]。

1.1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陕北地区的农民主要从事种植生产粮食,坚持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结构单一、产业和市场发育水平低及商品生产滞后,林牧渔业仍然是陕北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陕北农村经济多以种植为主,但是,如今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农业发展滞后,陕北地区种植业的产值一直处于不稳定的

状态。

1.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这些年来,陕北农民的人口不断增加,毁林开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把森林都变成了耕地,以至于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就先把生态环境破坏了。

1.3 自然灾害严重

陕北地区是一个干旱型地区,它的自然条件本身就比较差。农作物在没有水资源是情况下没有办法正常生产的,但是,现在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干旱灾害频频发生,对陕北农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肥力下降

据在一些土石山区考察,一些土层较薄的山地表面的土壤被冲走之后,土地的岩石裸露,几年后,成为不毛之地。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粮食低产的主要因素。据科学监测,陕北地区土壤耕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处于最低级别[2]。土壤肥力的下降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陕北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沙漠化蔓延

历史上有关于陕北的沙尘暴早有记载,但是出现的频率是31 a/次,而近50 a来,陕北地区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快速上升,已经出现了70多次,而且,沙尘暴所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从而,使得沙漠化的范围也在不断增大。

2.3 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的植被不断被破坏,以至于陕北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虽然,水土流失的问题现在已经受到重视并开始治理,但是,要得到改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由于陕北的文化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而且,考入大专科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以至于陕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一直停滞不前。加上农民都缺乏基本的技能训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陕北特色农业的深度发展。

3 发展的措施

3.1 将特色农业形成支柱产业

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要想改变现状就得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这样才能将不断下降中的陕北农业发展稳定下来。发展陕北特色农业就要抓住陕北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业道路。在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农业品牌,将特色农业培育成支柱产业,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3]。

3.2 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的发展与应用决定着农业的生产发展。根据陕北农业发展的现状,应该发挥现有的科技资源优势,在陕北地区培育高新技术的企业和特色产业,从而推动陕北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真正做到清洁生产、集约生产以及安全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

3.3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为了加快陕北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培养出有利于带动陕北特色农业发展新型的农民。

当地政府应该吸引本地出外读书的高知识分子毕业后回乡工作,有了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就不用担心陕北农业发展停滞的问题了。充分利用技术协会、高校、企业来为农村搭建科普工作服务平台,加大当地农民科技知识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而带动陕北特色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加快陕北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面对陕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这样才能确保陕北特色农业的发展能在短期内就看到一定的成果,然后,再对陕北农业特色农业进行深度发展。陕北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及科技部门的指导支持,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及生产技能。引导农民根据自身的特点,改善生产环境,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当地政府应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注重打造农产品品牌,确保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炜,杨茂盛.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种植农业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75.

[2] 惠晓峰,郝止戈.陕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58.

[3] 田维波,邓宗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0:93-94.

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篇4

1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3个方面, 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3个因素既有区别, 又可互相转化。

(1) 陕北地区年降雨量少, 气候干燥, 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年平均降雨量400mm左右, 且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 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 (2) 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 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 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 加之假植不浇水, 未与土壤密接, 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 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 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 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 (3) 整地质量不高, 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 坑穴太小, 栽植过浅, 根系不舒展, 东倒西歪, 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 (4) 树种的生物学持性与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 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 而另一些树种, 则难以成活, 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 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 以致其栽植过晚, 成活率低。 (5) 施工规模大, 造林时间拖的长, 树种单一, 劳力组织跟不上。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 造林时间拖的长, 有时达60多d, 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 纯林多、混交林少, 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 造林质量有所下降, 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整地技术

整地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林木种植的立体条件加以改进和完善, 提高地面的集水、蓄水能力, 保持水土, 创造适宜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的有利环境条件, 从而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整地的方式最常见的有反坡梯田、水平阶、水平沟、沟鱼鳞坑等等, 可以根据不同造林地段以及不同的树种采取相应的整地方法。进行整地具体的技术要求有:在春季进行旱地造林的时候, 针对墒情比较好的阴坡和半阴坡地段, 可以采用中小规格的翼式鱼鳞坑进行整地, 在一边整地的同时一边要及时进行苗木栽植, 这样可以尽量降低造林时对坑穴土壤的干扰, 保持土壤中由于整地额外蒸发的水分。而针对阳坡面、半阳坡面以及沙漠荒地地段等林地墒情比较差的造林地段, 可以采取提前整地的措施, 最佳措施是提前半年最好是选在雨季或前1年秋季进行整地, 实践证明, 提前整地有利于改善林地的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 增强土壤的肥力, 并且能够使土壤积蓄充足的水分, 另外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的病虫危害。

2.2 集水技术

集水技术的方法原理是在人工进行合理调控的前提下, 利用水分的重力以及土壤蓄水功能, 将降雨的水分进行就地拦截和储蓄, 实现对降水进行再次分配, 延长土壤中水分有效供应的时效, 从而达到提高林木成活率的目的。

2.3 灌溉技术

抗旱造林灌溉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与用水量之间的矛盾, 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目前我国抗旱造林工程中实施的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渗灌技术。其中渠道防渗技术目前仍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 我国渠道防渗技术已经实现了由单一防渗向复合防渗的发展, 但是渠道防渗技术由于衬砌成本高的限制, 不利于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而管灌、喷灌、滴灌以及渗灌技术, 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节水效率比较高等优越, 近来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4 覆膜技术

覆膜技术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 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和发育的土壤环境, 由此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具体技术措施是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出一条缝, 在新栽幼苗的地表上面覆盖地膜, 使苗木的地茎通过膜的中心, 然后用土覆盖压实地膜四周和划出的缝, 使地膜没有孔隙。这里应注意的是覆土的宽度和厚度, 一般在4~6cm之间为宜。

3 陕北地区实施抗旱造林技术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应注意的问题

陕北地区因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所以在造林中, 除应用以上常规抗旱造林技术外,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注意造林时间, 多季节造林, 树种选择搭配等问题和加强多环节抗旱技术措施, 并加强抚育管理等, 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3.1.1 造林时机的选择。

在陕北地区, 春季多干旱, 但也是造林的最佳时期, 把握好造林时机相当重要。在土壤解冻以后立即造林为宜, 因为秋季土壤中蓄积了部分水分, 土壤解冻立即造林, 有利于苗木成活。同时, 也可根据墒情和树种, 选择雨季造林和秋冬造林多季节造林方式, 提高造林成活率。

3.1.2 选择合适的树种。

由于不同树种之间存在着生态学特性差异, 一般情况下, 在陕北地区进行抗旱造林以选择耐旱特性的树种为宜。

3.1.3 注意苗木运输和采取完善的苗木根系措施。

起苗前一周先灌水, 使苗木充分吸水后即可起苗, 起苗后应及时分级和包装运输, 在对苗木进行调贮藏过程中, 应注意保持苗木根系的湿润。

3.2 多环节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推广

3.2.1 提前整地。

合理适时的整地方式能有效地改善立地条件, 创造适宜苗木成活和生长的有利环境。陕北地区干旱多风, 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左右, 且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所以造林采用提前或秋季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 并提高土壤有机质量。

3.2.2 截干剪根造林技术。

截干去梢可减少苗木水分蒸腾, 保持苗木地上、地下水分平衡。剪根主要是去除受伤根系, 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和对水分的吸收。

3.2.3 推广容器苗和带土球造林。

容器苗造林和带土球造林能更好的保护苗木的根系和水分, 使苗木生长基于原有基础条件, 使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大苗造林最适宜带土球, 土球大小一般应是苗木胸径的8~10倍左右, 土球应用草绳捆扎好, 防止破碎。

3.2.4 适时早栽, 深栽浅埋。

陕北地区春季随气温回升, 土壤返潮, 墒情较好, 因此春季造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 可根据树种适时早栽, 同时应适当深栽浅埋, 留有树穴, 既可减少蒸发又有利于积水。

3.2.5 覆盖造林, 保墒集流。

植苗造林时, 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落叶等材料, 以苗木为中心, 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 可有效减少蒸发, 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3.2.6 树干保护造林。

早春干旱季节, 造林时可采用农用薄膜、牛皮纸、报纸等材料, 将地上树干包裹起来, 可有效防止苗木失水, 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发芽或放叶后, 可适时去掉苗木保护材料。

4 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实施, 有利于推动陕北地区的林业发展, 促进陕北地区林业生态效益的提高。由于陕北地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气候环境较为干旱, 因此需要继续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改进和推广, 确保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摘要:本文就陕北地区如何应用抗旱造林技术, 进而提高造林成活率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徐晓燕.干旱地区节水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 2009 (5)

陕北地区 篇5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0.概述

国内通常把结构厚度大于1m的称为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承受的载荷巨大,结构整体性要求高,如大型设备基础、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和桥涵基桩承台等。一般要求混凝土整体浇筑,不留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早期,受水泥水化热影响,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易产生有害的温度裂缝。

1.陕北黄土地区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的主要问题

1.1原材料质量及环境

陕北黄土地区地材质量较差,材料质地不均匀,含碱量较大,而且昼夜温差较大,秋季最大能达到28℃。对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强度及裂缝的控制都会增加很大难度。

1.2拌和物稳定性

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工艺与普通混凝土生产工艺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路线和考虑的因素结果较多。在理念上发生显著的变化,高性能混凝土不仅仅是物理性、力学性还有它的理化性质的要求。所以在混凝土生产控制上必须有严格的程序化、标准化,强化生产监控。对人员设备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手段。

1.3結构成型与浇筑

对于泵送施工坍落度要求较大的混凝土常见的泌水、泌浆现象不管是普通混凝土还是高性能混凝土都是很难避免的。结构物的不同,结构物所处位置的不同,施工工艺都会有差异。如水下混凝土基桩,地表构造物,预应力结构物等,除水下混凝土基桩外,混凝土施工是分层分段浇筑,使混凝土上下浇筑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各分层之间产生泌水层,导致混凝土层间粘结力降低。所以在配合比设计时在满足结构的设计施工要求的同时应尽量降低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尽量选用较低的砂率以及胶凝材料中的水泥用量。

1.4干燥收缩与裂缝:混凝土硬化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导致混凝土相应地产生干燥收缩。在约束条件下,收缩变形导致的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由表及里的干燥收缩裂缝,影响结构的

2.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1水泥: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混凝土的温升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放热引起的,因此为了避免温升引起裂缝的产生,优选水泥成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优先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大坝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或采用P.O型水泥掺加矿物掺合料等,以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2.1.2矿物掺合料: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掺加矿物掺合料,适量的掺合料既能降低水化热的产生,还能够提高拌合物的和易性和抗离析能力。掺合料优先选用粉煤灰,因为粉煤灰主要是由海绵体和铝硅酸盐下班微珠矿物组成,这些玻璃呈圆球状,表面光滑,粒度小,质地致密,比表面积小,能与集料的接触点起轴承效果,使混凝土的流动性提高。同时,粉煤灰颗粒比水泥小,均匀分布在水泥颗粒之中,能产生出更多的浆体来润湿集料颗粒,阻止水泥颗粒粘聚,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减少离析,而且掺加适量的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能有效抑制碱骨料反应。但应选用含钙量低,品质稳定,来源均匀、固定的粉煤灰。

2.1.3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温度线性膨胀系数较小的粗骨料,以减小温度带来的体积不稳定性和最大限度地减小用水量和浆体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1.4细集料:宜采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袭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沙,其技术指标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要求。

2.1.5外加剂:应掺加适当的高效减水剂,外加剂的掺量、品种对混凝土水化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合适的高效减水剂和合适的掺量既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水胶比,减少混凝土的干缩,还能延缓水化热的释放。

2.2浇筑过程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应根据当时的环境情况制定详细的浇筑方案,一般来说应采取下列措施来控制温升。

2.2.1在浇筑过程中下料不宜过快,避免混凝土堆积,采用分层斜面浇筑法,分段分层,逐层向前推进。根据施工进度要求,控制浇筑层厚度和进度,以利散热。

2.2.2浇捣时严格控制振捣棒插入深度及振捣时间,振捣棒要求,快插慢拔,确保混凝土浇捣密实,同时也不能过振,以气泡不上升,表面呈现浮浆、平整和混凝土不再沉落为准,防止过振后混凝土表面浆体过多出现收缩裂缝。

2.2.3混凝土振捣后,在混凝土收水初凝前,用木蟹压实抹干,终凝前再用铁板压光一遍,闭合收缩裂缝。

2.2.4预埋冷却水管,用循环水降低混凝土温度,进行人工导热。

2.3养护

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当时的施工情况和环境气味采取相应的措施。

夏季施工混凝土的养护关键是减少表面水分的蒸发,可采用的措施有蓄水法、覆盖草帘、塑料膜、按时喷水等方法。

对冬季施工混凝土,防止裂缝的关键就是保温,二次抹平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一层,再覆盖草包进行养护,草包厚度根据测温情况及时调整。养护时要保持混凝土表面适宜的潮湿条件,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

2.4温度监控

2.4.1为了能实时了解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变化,应在混凝土的内部不同的部位设温度传感器,以便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分布。

2.4.2测温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毕即进行测温,混凝土升温阶段每2h-4h测温1次;混凝土降温阶段每6h测温一次。

2.5养护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关键就是保温和保湿,尽最大可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本工程采用湿麻袋加塑料薄膜的复合养护方法,麻袋的作用主要是保温,塑料薄膜则能够防止水分散失,较好的满足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要求。

2.6温度监控

本工程采用温度传感器联全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得自动测温方法。测温点分别安放在混凝土的上、中、下及混凝土表面共四个温度传感器。根据测温曲线反应,温度变化基本呈抛物线分布,约5d左右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峰值63℃,前7d温差始终保持在10-20℃左右,7d后温差始终保持在7-100℃左右,说明温差控制理想。温差突变上升段约在混凝土浇筑后24h产生,突变下降段约产生于l10h左右,约170h左右以后温度差趋于平缓,约在5-7℃左右。

本工程混凝土养护期满后,通过检查,混凝土内实外光,质量良好,未发现温度裂缝,说明采取的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施工质量,应该根据现场的条件,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症下药,就完全可以让温度裂缝、施工裂缝等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物的设计要求的耐久性及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一芸.大体积砼裂缝成因及控制技术措施[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03):37-39.

[2]赵桂荣.长距离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8-12.

控制陕北地区钻井成本的方法探讨 篇6

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 为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其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 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资源分布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 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其中陕西占总储量78.7%, 甘肃占总储量19.2%, 宁夏占总储量2.1%。

2 影响钻井造价的因素

2.1 价格因素对钻井造价的影响

价格因素主要是指人工工资增加、钻井主材价格上涨。人工费增加项目包括工资总额、工资附加费率以及相应按人工费比例计提的企业管理费等。

2.2 工艺因素对钻井造价的影响

工艺因素主要是指水平井技术广泛应用、天然气井工作量增加, 以及低压低渗油气藏开发压裂等增产措施工作量增加。工艺的改进, 极大的左右着钻井造价, 例如水平井的造价一般为定向井的2.5倍。而钻速的提升, 钻机机械效率的改进又会降低钻井成本, 从而影响造价。

2.3 政策因素对钻井造价的影响

政策因素主要是指与国家、地方或中国石油发布的对钻井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相关政策, 包括工具及设备摊销标准变化、征地价格变化、安全环保要求提高等。例如2011年长庆油田为了提升彭阳地区钻井队伍的积极性, 相对于其他地区单价增加了30元/米。

2.4 管理因素对造价的影响

管理因素主要是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造价控制等。同时各油气田在工程造价方面也加强管理,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造价控制等手段, 使钻井综合成本同比有所下降。

3 钻井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3.1 从工艺上控制钻井造价的方法

3.1.1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 一定要杜绝照搬上一口井或者相邻井的设计方案, 地质、工程上均要认真分析, 优化井深, 找准层位。同时加强设计会审, 多方听取意见, 避免“干窟窿”, 造成投资无法收回。

3.1.2 施工阶段

(1) 要精心组织, 提前谋划, 减少钻井、试油机组等的等停时间, 避免空跑的情况。

(2) 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 提高成功率, 避免重复上井的情况。

(3) 加强现场监督和跟踪评价研究, 降低工程风险。应做到每口井都有地质、工程监督驻井监督。重点井应该全程监控, 专人负责。

(4) 加强超大工作量的签认, 施工过程中随时出现随时签认, 避免事后补签带来的经济风险。

3.2 从管理上控制钻井造价的方法

3.2.1 严格审查工作量, 避免虚假工作量结算

管理人员的主观、客观错误都会导致虚假的工作量, 虚假的工作量不仅会造成造价的上升, 更是一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3.2.2 加强项目组内部管理, 降低管理成本

项目组的日常运行支出虽然相对于投资而言是极少的, 但是其绝对值绝不小, 应加强项目组内部的管理, 避免铺张浪费。

3.2.3 对施工队伍优中选优

对进入市场的队伍优中选优, 淘汰不合格的队伍, 可以提高施工质量。

3.2.4 牢固树立投资是可控的理念

在项目管理人员内部大力灌输投资是可控的理念, 认真学习投资文件, 转变以往的“以工作量要投资”的观念, 回到现在的按照“钻井工程按照进尺”核算投资的思路上来, 控制钻井造价。

4 钻井工程成本控制容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外部环境导致钻井工程成本控制异常复杂

长庆和延长的矿权交替重合, 且陕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施工组织困难, 安全风险较高。此时, 相关部门应该多深入现场, 多掌握实际情况, 取得第一手资料后修订造价指标, 在控制成本、节约投资的同时保障施工单位的积极性。

4.2 建议及时与新工艺相结合

造价部门要随时跟踪技术部门的新工艺的进展, 参与新工艺的研究和经济评价, 制定出相应的造价指标, 指导结算。

4.3 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常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个别项目无计划采购, 结果导致材料积压、超支, 严重影响资金周转。在材料 (主要是套管、油管杆等) 的领用上, 没有严把审核关。

建议相关部门要严格对照设计井深发放材料, 并做到每年的最后一口井完工后按照实际完井数据核销甲供材料, 并从造价中扣除超领部分。

4.4 对安全重视不够

项目的安全、健康管理, 就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 通过对项目实施安全状态的控制, 使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 以使项目工期、质量和费用等目标的实现得以充分的保证。但相当部分的项目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 既造成大量的浪费, 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钻井工程是规模大、投资多、风险也非常大的施工作业,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除了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大量的赔偿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4.5 合同签订不规范

合同应是甲乙双方共同意愿的体现, 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文本。但是有些条款约定的不规范, 不严谨, 造成官司不断, 影响企业形象, 尤其是钻井工程的投资多, 一旦出现问题, 经济损失将非常大。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合同签订和审查, 避免出现不良、事后合同。

5 结论

钻井工程是油田产能建设的龙头, 如何更快更经济的舞好这个龙头, 光靠造价部门控制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生产、安全、经营、材料等多方联动, 才能控制住钻井成本, 为产能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摘要:在油田勘探开发的过程中, 钻井工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且钻井工程的成本也是油田投资的一大板块, 抓住钻井成本的影响因素, 是控制钻井投资的重要手段。如何在陕北地区控制钻井成本, 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陕北地区,钻井成本,影响因素,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1]司光, 魏伶华, 黄伟和, 郭正, 陈毓云.影响钻井成本的主要因素与控制措施[J].天然气工业, 2009, 29 (9) :106-109

[2]马振成.钻井成本及成本控制策略

浅析陕北地区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走城市化进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目前资源依托型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不可再生资源的走俏,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提高。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人们更多地想着怎样去赚更多的钱,变得不注重教育,使得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得不到提高,尤其是青少年存在很严重的厌学、弃学现象。

陕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拥有十分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有“中国的科威特”的美誉,开发潜力巨大。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交通不发达以及人们对此类资源开采能力的缺乏,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下会有将来吃饭穿衣的依靠。随着西部大开发和1998年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正式建立,陕北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加工业为主导的能源产业的建设大规模展开,不仅带来了陕北当地经济的腾飞,同时有力地推动了陕西乃至全国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陕北能源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能源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1994年神华集团已嗅到煤炭的广阔市场前景,开始筹备建设铁路。由于该铁路属于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因此主要用于神华集团在该地区的煤炭运输。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开始不断攀升。市场需求量增大,单线铁路运输已经不能满足神华集团的战略发展需要,他们在2006年建设竣工了另一条线路,实现了双轨道运输,使其达到每10分钟一列火车的通行量。

然而单凭火车运输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时汽车运输业便很快发展起来。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许多依靠煤炭贸易及运输发展起来的暴发户,直至今天,人们依然看好运输行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交通、餐饮饭店,汽车维修,加油站等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许我们没有去设身处地的去想,那些从事煤炭运输行业的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大部分是高中或高中以下,因此在当地形成了一种风气,既然从事煤炭贸易及运输行业就可以赚到钱,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书、上大学呢?目前大多数汽车销售推行“按揭式”购车,即使你没有钱,同样可以买到车,所以很多人愿意带着这个梦去冒险。

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协调的途径

然而,我们在了解中发现,在很多所谓的资源丰富区和赚钱容易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之又少,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厌倦学习、放弃学习。鉴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对目前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关心孩子。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心理、生理方面都在不断走向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化,其个性也逐渐形成,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并获得一些成功,树立起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老师要注意合理的表扬,使学生喜欢学校的生活。

(2)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看到,大部分厌学、退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其他事情上,如游戏,导致价值观畸形化。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获得新知识。当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时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地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当年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他为祖国奋斗的座右铭,而现在我们与一些孩子谈话时,问及他们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听到的却是“读完初中就不读了”,或者“读完高中就不读了,去做其他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激发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明确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完成学业。

(4)老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而且还需要家长的协助。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家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将更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庭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

(1)家庭教育在人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家庭教育,孩子最初的知识都是从家庭里学到的,包括学走路、学说话等等。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和儿媳妇对年老且行动不便的母亲很不孝顺,他们没有耐心去照顾母亲。有一次儿媳妇对丈夫说,“咱们把老人家放到大箩筐里,一起连大箩筐扔了吧。”旁边的小孙子听到了,说:“不要把大箩筐扔了,把它拿回来,将来我们也用它来扔你们。”所谓童言无忌,才唤醒了他们的良心。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家庭教育有着固有的特点和优势。家庭教育独特的权威性暗示了孩子对父母的服从,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同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因此家长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端正的行为举动去引导孩子。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所以孩子的身上的变化,如近期的情绪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要及时了解情况,找到孩子厌学、弃学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彻底解决问题,使其重返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更长远的教育目标。

3、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古时的“孟母三迁”影响着中华文明,也有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在哲学里,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在特定的环境里,由于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和社交圈的不同,所以它也会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用,他们宁愿自己的孩子提前去从事工作,也不让孩子继续读书。因此,政府要加强监督力度,体现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提高国民基础素质。

(2)以正确的人才观引导人们的教育期望。其实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读书求知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它必须带来什么效益才去读书,要抛弃那种“为光耀门楣,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读书的观念。

(3)培养舆论压力,树立读书光荣的文化氛围。社会文化团体应该发挥其宣传作用,通过宣传表扬有知识、有文化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行为表现,鼓励适龄孩子读书,以及尽可能地去接受高等教育。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实现很大的提高,然而精神文化生活还有些跟不上步伐。因此,我们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注重教育,让祖国的下一代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摘要: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这些“全球型”的能源给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不可再生资源的走俏.在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与教育协调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N].榆林日报.2007—6—12.

[2]孙孔懿:素质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谈陕北民歌的地区色彩性 篇8

一、陕北民歌见证了黄土音乐的演变轨迹, 独树一帜, 真挚的演绎出憨厚、刚直性格特征

了解陕北民歌的人都知道,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 信天游, 小调三类, 从音乐的起源来看, 陕北民歌也是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这也是一切民歌的起源。九曲黄河灌溉了广袤的黄土大地, 由于陕北地区处于过渡地带, 是连接山西和内蒙的重要通道, 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的地域, 从中国的版图上来看, 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从放牧到定居的转变。所以陕北民歌包容了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 造就了陕北民歌深邃广阔的音域, 题材也多种多样, 主要体现在山坡拦羊放牛可以入歌, 村野里的婚丧嫁娶可以入歌, 喝酒祝寿可以入歌, 土的掉渣的内容可以用美的大气的曲调来宣泄, 这就是黄河儿女的情怀, 让陕北民歌充满了生活和劳动的味道, 无时无刻不在用歌声来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受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陕北地区最出名的不仅仅是他长远的面食文化, 而是体现着从中原文化到草原文化过渡色彩的陕北文化, 更由于陕北文化的多元性, 陕北民歌既吸收了山西的戏曲元素, 又将甘肃的花儿融合到陕北民歌的生命中, 当然也离不开独特的草原气息, 所以可以说陕北民歌既像一个充满田园味的农妇, 又像一个洒脱的草原英雄, 这可以说是陕北民歌的独有特色, 陕北民歌让我感受最深刻的, 还在于它演唱的随意性, 能够在即兴创作中去表达演唱者的情感, 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所不能做到的, 它不拘泥形式, 也不墨守陈规, 这也让陕北民歌自成脉络。

二、同词异曲让陕北民歌生命力充满个性, 同中有变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音”, 陕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域性, 孕育了陕北民歌浓郁的地方色彩, 陕北地区大体可以划分为延安和榆林为主的两个区域, 广阔的陕北大地上, 世代生活的民众也千差万别, 绥德的汉子英俊潇洒, 浑身充满了阳刚之气, 米脂的婆姨羞涩坚贞, 也体现了米脂人的了质朴圆润, 不管是豪放的信天游, 还是婉转的小调, 无一不在诉说着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

以耳熟能详的民歌代表《绣荷包》为例,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绣荷包》的比较来展现陕北民歌独有的地方色彩, 根据不完全统计, 《绣荷包》的谱子在全国各地一共有八首, 仅著名的民歌演唱大家吴碧霞的专辑《绣荷包》就收入了五首, 涉及山东、云南、陕西、河北和内蒙古五个地区, 其中最难的就是由白秉权编曲的陕西版《绣荷包》, 其原调是F调, 最高音可到C, 通过倾听这首代表着西北风格的《绣荷包》, 让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曲在流畅细腻中包含着兴奋的情绪, 将一个热恋的女子形象刻画的为妙为俏, 它不同于云南《绣荷包》的欢快俏皮, 也不同于山东《绣荷包》的情深意长, 让人在倾听的时候, 就可以辨认出他的陕北身份。由此可见, 这些同中有变的题材, 充分体现了中国各地民歌的区域色彩性, 这也是陕北民歌所独特的地域色彩的体现。由此也可以通过陕北民歌《绣荷包》这个窗口, 看到西北人高超演唱技巧和创造力。

三、时代变迁让陕北民歌的区域色彩逐渐弱化, 既保留传统又要展现新的音乐魅力

开放的社会, 开放的世界, 让人们的眼光和音乐欣赏能力得到了根本的颠覆, 所以陕北民歌, 要在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得以世代流传, 就要在传承中创新。2008年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 以陕北民歌的表演形式为主色调, 以健康、幽默的编排风格实现了陕北民歌的再一次创新, 演员也是由陕北当地的歌王担任, 原汁原味的唱功, 感动了观看的每一个人, 看到一些网友的对陕北民歌的评价, 除了给予极高的赞誉外, 还有着深深的担忧, 陕北的小调还能被广泛的重视, 而信天游的创造却几近枯竭, 几乎后继无人, 更不要谈去创新写作新的作品, 所以植根于陕北地区的每一个艺术家, 都深入民间去采风然后再重新创作, 都在为当今的陕北民歌的落寞出谋划策, 将陕北民歌发扬光大, 我想这也该是每个生长生活在陕北地区人的心愿吧。

其实我们在努力的同时也看到了些许的成绩, 如星光大道连续推出了啊宝、王世清、王二妮这些超级的陕北民歌新秀, 他们的歌唱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再次加工, 更加的适应现代的人的口味道, 可以说, 他们的知名程度已经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在引起轰动的同时, 最主要的是把这一悠远的民族瑰宝, 以崭新的形态让它静静的绽放他低调的奢华, 2007年, 在第二届的陕北民歌艺术节上, 榆林地区的陕北民歌的更是让陕北民歌真正的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受到了八方来客的极高的赞誉。

总之, 我们要在加大陕北民歌宣传力度的同时, 要以一个开放的视野和心态, 去积极吸收其他优秀民歌的精华, 培养新一代的陕北民歌的传承者, 让陕北民歌真的如同山丹丹花一样, 满山遍野红艳艳, 深深扎根于陕北地区那贫瘠的土地上。

参考文献

[1]呼媛媛.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传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12) .

[2]高晶.以“民族新兴音乐”为鉴, 论陕北民歌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 (22) .

[3]闫文杰.论陕北道情的音乐特征[D].延安大学.2010.

[4]乔建中, 苗晶.《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陕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区域发展研究 篇9

一、陕北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业的优势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发源地,而且又是中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它自身具有发展体育旅游的潜力,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根据陕西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将陕西省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这三个部分,以下将着重介绍陕北地区。

(一)陕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在陕北地区,整个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山地、高原、沙漠、盆地等多种地貌都比较齐全,所涵盖的自然资源也比较丰富。陕北地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黄土高原,整个古长城沿线一带都是风沙滩地,有很多比较注明的景点,比如毛乌素沙漠、从定边至窟野河等景观,这种独特的景观尤其适合开展一些沙漠旅游、探险旅游、狩猎旅游等多种体育旅游活动。很多游客可以根据这种独特的地形,灵活应变,随机地想出很多很好的体育活动,不断丰富体育旅游的内容,为游客增添无尽的旅游乐趣。

(二)人文资源优势

陕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整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有着绝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很多年前,这里有过非常繁荣的一段时期,繁荣过后,仍然给这个地方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中革命文物就达到150多处。在现如今仍然十分有名的景点,如轩辕黄帝陵、西岳华山、秦始皇兵马俑、唐太宗昭陵、明代西安城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博物馆、半坡村遗址等等一系列著名的景点,在很多的心目中还是具有非常良好的形象。注重对这些景点的开发,在引进外来游客的同时,要做好对旅游景点的保护。陕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多种多样,而且意蕴十足,各种各样的体育旅游活动也相继拉开帷幕,例如华山国际旅游登山节、西安城墙马拉松赛等活动,在发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陕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陕北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一)实行严格的行业管理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只有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好处,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中。在体育旅游的很多方面,如政策倾向、财税减免、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进一步限定体育旅游业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发展体育旅游业的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做好旅游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坚决杜绝欺客的行为发生,在旅游境内不断强化安全意识,从而为游客创设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确保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模化经营

朝着一种大规模的、深层次的发展方向,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的终极目标。管理部门必须对体育旅游进行统筹规划,尽可能使体育旅游业逐渐朝着一种规模化的的经营方向发展。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关于体育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在体育旅游的管理中可以做到有章可循,使得整个管理也更加有序。其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些招商引资的政策,借助融资手段,进一步加大体育旅游的发展规模。体育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就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发展体育旅游的时候也需要多方面考虑,尤其要注意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三)主导项目的选择

陕北地区与关中、陕南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因而在体育旅游的发展这一块,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也是十分关键。结合陕北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可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契点,发展红色体育旅游,以红色运动会体育旅游、探险体育旅游为体育旅游的主导项目。

陕北地区煤矿区生态修复方法研究 篇10

1 陕北煤矿区生态修复的意义

对陕北地区煤矿区进行生态修复主要指对采矿引起的土壤功能退化、生态结构破坏及生态功能失调等问题, 通过工程、生物及其他综合措施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 以帮助陕北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并逐步实现陕北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是一种人类主动对生态系统进行管理的行为。它涉及地质、采矿、环境工程等多学科, 包括矿区生态环境的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修复技术以及修复活动的效益评价等多种工作。同时, 由于矿区废弃地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工影响, 恢复过程较为漫长, 所以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2 陕北煤矿区生态修复的目的和原则

陕北地区煤矿区生态修复的目的是促使矿区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矿区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 并且可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陕北煤矿区生态修复的原则如下:

(1) 遵循相关的规律。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土地的破坏最为严重, 煤矿区的生态修复必须遵循陕北地区土地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注重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和效益。

(2)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矿区生态修复首要目的是构建矿区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 增加生物多样性。因此, 矿区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生态规律, 按照生态系统的原则和方法来实施。同时, 矿区又是社会、经济、自然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在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以促进陕北地区和谐发展。

总之, 要遵循“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在修复保护过程中, 首先要妥善处理好群众利益的问题, 实施科学的开采方式, 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点。同时, 在进行修复工作前必须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修复技术方案、步骤等。

3 陕北煤矿区生态修复的方法

当前, 煤矿区生态修复备受人们的关注, 煤矿开采主要是对矿区的大气、水造成污染以及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 而矿区受破坏的土地可能因风蚀、雨蚀造成大气、水的进一步污染。因此, 陕北地区煤矿区生态修复中破坏土地的修复是其核心问题。参考水生态修复、土地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方法, 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为前提, 提出关于陕北地区矿区土地生态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物理性修复。土壤物理性修复的关键是覆盖、培育与维持表层土, 改善土壤结构, 建立植被覆盖, 有效控制土壤侵蚀。粉碎压实、剥离、分级、排放等技术被用于改进煤矿区退化土地的物理特性, 实际操作还包括梯田种植、排流水道等设置、覆盖物或有机肥施用等。

(2) 化学改良法。在尾矿及废弃矿区均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须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物质。如果将修复后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首先要恢复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生产力。因此必须对矿区土壤进行化学改良。有机废弃物如污水污泥、垃圾或熟堆肥可作为土壤添加剂。有机肥对多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固定有明显影响。除有机添加剂以外, 无机添加剂也可改善土壤特性, 包括采石废弃物、粉碎的垃圾、煤灰、石灰、石膏、氯化钙和硫酸等, 都能起到化学稳定修复作用。

(3) 生物改良法。利用菌肥或微生物活化剂改善土壤和作物的生长营养条件, 它能迅速熟化土壤、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的转化、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分泌激素刺激作物根系发育、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等。

(4) 植被修复。植被修复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经验, 首先对污染元素进行分析, 再对土壤的物化、生化性质进行分析, 查明土壤的PH值、土壤含水量、通气性、土壤氮素及土壤温度等, 进而选择适合陕北矿区的树种进行大面积种植。

4 陕北地区煤矿区生态修复的步骤

煤矿区生态修复的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准备工作阶段。包括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这些资料又包括陕北地区社会资料、经济资料、自然条件资料等。收集完资料后, 还要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归纳、提炼, 以了解待修复区的基本情况。

第二, 选择修复技术方案阶段。该阶段是煤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中的基本环节,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 掌握待修复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制定修复技术方案。

第三, 修复技术方案的评价阶段。修复技术方案的评价是技术方案确定之后、实施之前不可忽视的环节, 可以从多角度对已选定的技术方案进行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方案的评价是编制技术方案的继续。

生态修复工作具体步骤如下图:

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出发,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 为选择切实可行的修复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已收集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选择出适合陕北煤矿区生态修复可行的技术方案, 一般情况下这种技术方案多于一个。最后, 对所选择的技术方案进行评价, 包括可行性分析、环境影响分析以及效益论证, 从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并作出最终决策。

5 结语

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是很难避免的, 但可以把破坏降至最低。同时, 应特别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坚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合理有序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以减轻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煤矿开采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煤矿区生态修复涉及多方面, 如地质、矿业、测量、物理、化学、环境、生态、农业、经济学等多学科、多专业。只有让这些专业联合起来, 共同研究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以促进陕北地区煤矿区生态修复工作更快、更好的实施。

摘要:长期以来煤矿开采给矿区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土壤植被的破坏以及环境的污染等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近年来, 随着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煤矿区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介绍陕北地区煤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的基础上, 探析煤矿区生态修复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生态修复,煤矿区,陕西地区

参考文献

[1]胡振琪, 高永光, 高爱琳.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J].环境经济, 2005, (5) .

[2]刘惠欣, 李富平.矿区尾矿生物修复技术[J].江苏环境科技, 2008, (6) .

[3]潘元庆, 刘晓丽, 李天阁, 葛利玲.矿区土地问题及治理技术研究[J].矿业工程, 2007, (4) .

上一篇:打破僵局下一篇:学生眼中的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