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抗精神病药(精选8篇)
传统抗精神病药 篇1
喹硫平是一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有相互作用。在脑中,喹硫平对五羟色胺(5HT2)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且大于对脑中多巴胺D1和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喹硫平对组织胺受体和肾上腺素能α1受体同样有高亲和力,对肾上腺素能α1受体亲和力低,但对胆碱能毒受体或苯二氮卓受体基本没有亲和力。喹硫平对抗精神病药物活性测定如条件回避反射呈阳性结果。喹硫平片不产生持久的催乳素升高现象。在一项多剂量临床试验中发现,不同剂量喹硫平组所出现的催乳素水平变化没有差异,与安慰剂组之间也无差异。
临床试验显示,喹硫平片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一项与氯丙嗪,两项与氟哌啶醇对照的试验显示,喹硫平片的短期疗效与对照药物相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12周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1~86岁(平均51.75岁)。
1.2 方法
采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构成比为:奋乃静20例(50%),氯丙嗪11例(27.5%),舒必利7例(17.5%),其他2例(5%)。疗程时间各为6周。疗效评定以PANSS减分率>80%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4、6周评定。同时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等。
2.3服药方案
采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每日2次给药,饭前饭后均可。前4d治疗期的日总剂量为50mg(第1日),100mg(第2日),200mg(第3日)和300mg(第4日)。从第4日以后,将近剂量逐渐增加到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300~450mg/d。可根据病人的临床反应和耐受性将剂量在150~750mg/d之间调整。
[例(%)]
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口服1次2~4mg,1d1~3次,用于精神病,1d8~64mg分次服,对兴奋躁动者,可先肌注,每次5~10mg,1d2~3次。
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75例(93.75%),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5例(6.25%)。
(2)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40例喹硫平组中,痊愈20例(50%),显著进步10例(25%),进步8例(20%),无效2例(5%),有效率95%,显效率75%。20例奋乃静组中,痊愈5例(25%);显著进步5例(25%),进步4例(20%),无效6例(30%),有效率70%,显效率50%。11例氯丙嗪组中,痊愈4例(36.36%),显著进步2例(18.18%),进步2例(18.18%),无效3例(27.27%),有效率72.73%,显效率54.55%。7例舒必利组中,痊愈2例(28.57%),显著进步1例(14.29%),进步2例(28.57%),无效2例(28.57%),有效率71.43%,显效率42.86%。2例其他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组中,痊愈0例,显著进步1例(50%),进步0例,无效1例(50%),有效率50%,显效率50%。
4 讨论
(1)40例喹硫平组中,有效率95%,显效率75%。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中,痊愈合计11例(27.5%),显著进步9例(22.5%),进步8例(20%),无效12例(30%),有效率70%,显效率5 0%。可以明显看出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明显,有效率和显效率都大大优于传统抗精神病。
(2)喹硫平口服后吸收良好,代谢完全。人类血浆中主要的代谢产物不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活性。进食对喹硫平的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影响。喹硫平的小分队半衰期大约为7 h。8 3%的喹硫平与血浆蛋白结合。
临床试验证实,每日2次给药时喹硫平是有效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研究资料进一步证实,该药对5HT2和D2受体的占据作用在给药后可持续12h。喹硫平的药代动力学是线性的,男女无差别。
老年人喹硫平的平均清除率较18~65岁成年人低30%~50%。严重肾损害(肌酐清除率低于30mL/min/1.73m2)和肝损害(稳定性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喹硫平的平均血浆清除率可下降约25%,但个体清除率值都在正常人群范围之内。喹硫平及其几种代谢产物是细胞色素P450酶1A2,2C9,2C19,2D6和3A4的弱抑制剂,但只在高于300~450mg/d的人类有效剂量范围的10~50倍的深度时才出现。根据这些离体研究结果,喹硫平与其它药物合用时不易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与细胞色素P450酶相关的药物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 对于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采用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结果 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75例(93.75%),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5例(6.25%)。40例喹硫平组中,有效率95%,显效率75%。而采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例中,痊愈合计11例(27.5%),显著进步9例(22.5%),进步8例(20%),无效12例(30%),有效率70%,显效率50%。结论 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明显,有效率和显效率都大大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
关键词:喹硫平,替换,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田志林,魏惠香.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12):102~123.
[2]胥德广,赵祖安,哈斯,等.利培酮(卓菲)对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45~52.
[3]陈松.国产喹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7):102~105.
[4]王立,钟薇.高剂量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11):23~25.
[5]陈红英,张郦,付迎春,等.阿立哌唑和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1):156~160.
药理学《抗精神病药》的讲解技巧 篇2
关键词:抗精神失常药 药理学 讲解 技巧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39-01
精神失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精神活动障碍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是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章节。
1 学生反映的难点
1.1 章节跨度较大
药理学是医学基础课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1-2],在学习本章时,发现较多学生对外周神经系统药物里重点提到的概念如“多巴胺”、“胆碱受体”、“α受体”等已经生疏,提问时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相关作用,而本章的特点就是与“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相关概念有较多联系。
1.2 精神病的概念较为抽象
大部分同学对精神病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精神病的具体症状并不了解,甚至不能分清I型精神分裂症和II型精神分裂症。
1.3 抗精神病药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联系
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而忽略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如对氯丙嗪出现的不良反应:口干、便秘、视力模糊、体位性低血压等发生的原因并不了解。
2 讲解要点
2.1 引起兴趣讲症状
讲解精神病患者的一些典型症状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主要为:思维障碍、知觉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思维障碍又分为联想障碍和妄想,而妄想又可以分为夸大妄想、疑病妄想、被迫害妄想、嫉妒妄想、被钟情妄想、关系妄想等等,以各种事例解释这些妄想的具体症状,往往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2 分析原因讲机制
当学生对精神病的各种症状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可将症状引申到其发病机制上。有关精神分类症发生的机制有很多假说,一般公认的是“多巴胺亢进学说”。这个学说牵扯到大脑内的四条多巴胺神经通路:黑质纹状体通路、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脑皮层通路和结节漏斗通路。该学说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机制为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脑皮层通路多巴胺神经功能过强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常见的抗精神药物都是一些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而这些药物不但能够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脑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产生治疗作用,还可以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结节漏斗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产生不良反应。
2.3 及时复习相关内容
当学生了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本质多为多巴胺受体阻断药后,开始复习相关的“外周神经系统药”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要着重提到:氯丙嗪(抗精神病药)不但对多巴胺受体有阻断作用,它对M受体和α受体也具有阻断作用。在这里简单的复习激动和阻断M受体和α受体所产生的生理作用,这样为下一步介绍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做好铺垫。
2.4 药理与临床
2.4.1 氯丙嗪的中枢作用
在介绍药理作用前首先要强调氯丙嗪的别名“冬眠灵”,这个名字反应了药物与体温的调节有明显影响。其次要说明氯丙嗪为“强镇静药”表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在前期的铺垫下进入正题后,再依次介绍其药理作用。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包括抗精神病作用、对体温的影响、镇吐作用、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等。介绍其中枢药理作用时注意强调:(1)氯丙嗪对刺激前庭和胃肠道所引起的呕吐无效,这样为介绍临床应用做铺垫(不能治疗晕动症);(2)强调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特点:对正常人和发热病人都有降温作用,为下一章与解热镇痛药物的对比做铺垫。
2.4.2 氯丙嗪的其他作用
氯丙嗪其他的药理作用为:对外周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其中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了阻断M受体和α受体的作用,因为这些作用已经在前期进行了复习,所以学生容易接受。这部分应该强调的是,(1)氯丙嗪的阻断M受体作用是其产生阿托品样不良反应的基础;(2)氯丙嗪的阻断α受体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发生反转”,从而引申到氯丙嗪的中毒不能使用肾上腺素升压,必须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2.5 药理与不良反应
氯丙嗪的不良反应也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介绍其不良反应时应该先复习氯丙嗪作用到的受体,即氯丙嗪阻断多巴胺、M、α受体。其中阻断M、α受体主要表现为一般的不良反应,如:口感、便秘、鼻塞、体位性低血压等等。阻断多巴胺受体既可以产生治疗作用也可以产生不良反应,如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可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引起乳房肿大、生长抑制、排卵延迟、闭经等现象。阻断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则产生氯丙嗪最重要的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然后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叫做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并介绍其种类:帕金森综合症、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型运动障碍。可以依次介绍这些不良反应容易发生的时间和年龄及相关症状。重点强调前三种不良反应主要由于给药剂量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所引起的,一旦发生,应立即减量或停药,并使用中枢抗胆碱药物治疗(联系抗帕金森病药一章讲解)。而迟发型运动障碍的机制与前3者不同,其是由于用药时间过程所引起的多巴胺受体密度上调或敏感性增加所致,并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总之,通过章节之间的配合讲解,一般能够使学生对章节产生兴趣,并帮助学生对已学章节的复习和巩固,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楚立,关胜江,张建平.药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56-657.
传统抗精神病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的40例患者均于2011年3-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对其治疗无效过, 改用利培酮进行治疗。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最大62岁, 最小19岁, 平均年龄36岁;精神分裂未定型患者21例, 偏执型患者14例, 青春型患者3例, 紧张型患者2例。患者中, 使用过3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的有18例, 使用过4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的有14例, 使用过至少5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的有8例。其中患者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情况如下:氯丙嗪40例 (100%) , 奋乃静34例 (85%) , 氟哌啶醇31例 (77.5%) , 舒必利19例 (47.5%) , 氟奋乃静7例 (17.5%) , 三氟拉嗪7例 (17.5%) , 五氟利多7例 (17.5%) 。
所有入选的患者都需符合以下标准: (1) 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2) 前期治疗过程中使用至少3种传统抗精神病药进行系统治疗, 包括采用过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3) 在换利培酮进行治疗前,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高于60分; (4) 之前未使用过任何如利培酮这类新型、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并且在换药1周前未使用情感稳定剂; (5) 患者躯体无严重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为了对比患者换药前后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 在换药前,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副反应量表的评定, 而后1周内患者停用之前使用的传统抗精神病药并进行药物清洗1周。完成后, 使用天津药物研究院生产的品名为卓菲的利培酮药物, 初始计量为每天2mg, 每隔2-3天加量1-2mg, 患者最高使用剂量为每天4-6mg。患者在药物清洗周或治疗期间如果出现病情波动 (如兴奋、躁狂) , 影响护理工作时, 可以选择肌肉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稳定病情。如患者因为药物使用而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患者在治疗2周、4周和6周后再次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副反应量表的评定, 在治疗4周和6周后对患者的血象、肝肾功能和血糖等项目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患者检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且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在治疗2周后, 所有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下降20%;治疗4周后,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有14例患者下降50%, 有22例患者的评分下降超过30%, 有6例患者的评分下降在20%至30%之间;治疗6周后,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下降超过80%的患者有6例, 超过50%的患者有19例, 超过30%的患者有12例, 为超过30%的有3例。具体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患者在使用利培酮2周后, 并且有所好转;患者使用利培酮4周后疗效明显。这与药物介绍和报道相一致。
2.2 药物副反应
在患者换药前后, 分别对患者进行副反应量表评分。换药前副反应量表评分为13.66±4.01;换药后副反应量表评分为10.48±4.55。换药前后副反应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为了弥补传统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缺陷,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经应用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本次研究结果表面, 通过使用利培酮对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特别是在患者的情感表达和认能方面要明显好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在使用过程中,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要好于抗传统精神病药, 证明了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甫德, 陈松, 王向群, 等.国产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 (7) :498-503.
[2]肖国椿, 黄国平, 肖李莉.奎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07, 01 (2) :57-58.
[3]沈宣, 秦立民, 李建新.利培酮撤换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54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03, 15 (11) :664-665.
[4]陈赞, 王国强.利培酮替代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45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上半月) , 2009, 21 (17) :2088-2089.
抗精神病药与代谢综合征 篇4
1.1 定义
代谢综合征定义为腹围男性>102cm, 女性>88cm, 甘油三脂≥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40mg/dL, 女性<50mg/dL, 血压≥130/85mmHg和空腹血糖≥100mg/dL。代谢综合征的出现与体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出现相一致。
1.2 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必须具有体重增强, 同时还要具备高血压、糖代谢或脂质代谢异常中任何两项。
体重增加定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将体重增加定义为比原体重增加7%以上。只有当体重增加到超重和肥胖时, 才会增加内科疾病发生率, 而超重和肥胖需用体重指数计算, 体重指数=千克体重÷米身高的平方, 体重指数在18.3~24.9kg/m2为正常, 25~29.94kg/m2为超重, 30kg/m2以上为肥胖。
新发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考虑为新发糖尿病: (1) 空腹血糖≥126mg/dL, 随机血糖≥200mg/dL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2) 出现酸中毒或酮症; (3) 内科医生给病人使用了抗糖尿病药。
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酯 (>1 5 0 m g/d L) 、高胆固醇 (>200mg/dL) , 极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40mg/dL) 。
2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代谢综合症机制
抗精神药物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原因现认为主要是体重增加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耐受性增加而引起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
2.1体重增加机制
抗精神药引起体质量增加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Hermids T[2]推测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涉及到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服药时间、药理机制、个体遗传素质、神经内分泌异常、营养和代谢以及病程、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抗精神病药并非通过单一的途径导致肥胖的。药源性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 性腺、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分泌失衡以及食欲增加可能是大部分抗精神病药致肥胖的普遍途径。直接刺激与进食有关的神经元可能与药物对胺能受体的作用有关 (特别是5-羟色胺和组胺能受体) , 这也许是新型抗精神病药影响体重的重要途径。抗精神药药理研究推测体质量增加可能与组胺 (H1) 、5-羟色胺2C (5-HT2C) 、多巴胺 (DA) 受体阻断, 以及镇静、高催乳素血症、活动减少有关。
2.1.1
药物的抗5-HT2C、组胺H1、α1肾上腺素、乙酰胆碱M1受体性能比抗多巴胺D2受体性能的比值越大, 体重增加越明显。药物的拟5-H T 1 A, 受体性能比抗多巴胺D2受体性能的比重越大, 体重增加越明显。因为抗多巴胺D2受体是抗精神病阳性症状的决定因素, 如果上述比值越小, 抗精神病药在有效剂量时引起体重增加的可能性就越小。氯氮平抗5-H T 2 A受体、5-HT2C受体、H1受体、α1受体和M1受体均比抗多巴胺D2受体强, 而拟5-HT1A受体性能与抗多巴胺D2受体强度相似, 在所有抗精神病药中体重增加最明显。在抗精神病药中, 体重增加由重到轻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甲硫哒嗪、氯丙嗪、喹硫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氟奋乃静和齐拉西酮。当体重增加后, 代谢也随之增加。增加的代谢能消耗掉过多的摄入能量, 这时体重稳定在同一水平。抗组胺H1受体增强是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抗组胺H1受体效应引起多吃、多饮、多睡和体重增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阻断H1受体的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 这与它们引起体重增加的强度完全一致, 看来阻断H1受体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关键性机制。抗精神病药阻断H1受体的效价由高到低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氯丙嗪、喹硫平、甲硫哒嗪、氟奋乃静、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另外, 抗多巴胺D2受体效应也引起多吃多睡。苯丙胺拟多巴胺能, 引起厌食、失眠, 继之体重减轻, 而抗精神病药阻断多巴胺D2受体, 引起轻度多吃多睡和体重增加。
2.1.2
体重增加除认为与组胺H1、5-HT2A等受体有关外, 还推测与调节食欲的激素和脂质代谢异常有关。食欲受食欲调节神经网络 (appetite regulation network, ARN) 的调控, 下丘脑是整合各种食欲调节信号的中枢。下丘脑分布着几个调节摄食的区域, 这些区域构成复杂的调节环路, 形成食欲调节神经网络, 共同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它包括腹内侧核、背侧核、室旁核、外侧区和弓状核, 是“网络调控中心”, 具有生成和接受“信号”的功能, “信号”是食欲调节因子包括食欲促进因子、食欲抑制因子如瘦素和其它相关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组胺。食欲调节因子通过下丘脑A R N的调控, 维持着机体内动态能量平衡, 任何一个环节受损, 都有可能导致食欲亢进或厌食, 抗精神病药影响食欲调节因子引起下丘脑调控功能紊乱导致肥胖。当然, 药源性肥胖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与遗传、中枢神经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营养因素密切相关。
2.1.3
目前对瘦素的研究于进一步揭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体质量增加的作用机制具有意义。在下丘脑, 瘦素通过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理功能, 即降低食欲和增加机体能量消耗, 从而对体质量平衡进行调节。
2.2血糖升高机制
引起血糖增高的发病机制有多种解释:抗精神病药致血糖调节紊乱的可能机制包括, 引起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影响血糖调节中枢以及继发于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等。Haupt DW[5]认为可能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抑制下丘脑D A受体及5-H T受体有关, 也不能排除药物本身对血糖运转的干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5-H T 1 A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会减少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反应, 从而导致糖代谢异常;另外高效价药能拮抗下丘脑H1受体, 引起食欲增加导致肥胖, 也是高血糖症可能的发病机制。
氯氮平至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1) 年龄:Henderson等[4]应用比例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大; (2) 种族、糖尿病家庭史、肥胖、饮食因素、体育活动少和氯氮平日剂量 (剂量大似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
2.2.1体重增加引起血糖升高
体外研究发现, 氯氮平能增加胰岛素β细胞的基础胰岛素释放, 提示氯氮平能直接刺激胰岛素释放。升高的胰岛素能抑制脂肪分解, 通过低血糖效应增加食欲, 导致体重增加。当体重增加后, 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 血糖升高。
2.2.2非体重因素引起血糖升高
体重增加不能完全解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许多病人出现高血糖时并无明显体重增加, 提示尚有体重增加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氯氮平对糖代谢的影响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对多巴胺和5-H T递质系统的拮抗、对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抑制或患者存在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关系, 此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糖代谢的异常。 (1) 氯氮平引起高脂血症, 而高脂血症引起胰岛素抵抗, 导致高血糖症; (2) 氯氮平抑制神经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3) 溴隐亭激动下丘脑多巴胺能, 降低血糖, 而氯氮平阻断多巴胺能, 因此升高血糖; (4) 氯氮平阻断5-HT2A受体, 升高血糖; (5) 氯氮平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α1受体, 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升高血糖; (6) 氯氮平阻断下丘脑外侧核的胆碱能受体, 升高血糖。而氯丙嗪等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 导致血糖升高和尿糖阳性。
2.3高血脂症机制
血脂的升高与体质量增加有关。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以氯氮平和奥氮平引起的高脂血症最明显, 其次是奎硫平和利培酮, 齐拉西酮最小。氯氮平增加体重最明显, 而体重增加与高血脂症相关联, 故氯氮平也可引起高血脂症。
2.4高血压机制
2.4.1
氯氮平等通过阻断α1受体而引起NE脱抑制性释放增加, 激动突触后膜α1受体, 引起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2.4.2
体重增加, 增高高血压发生率
2.4.3
高催乳素血症降低雌激素水平, 引起一氧化氮显著减少, 一氧化氮能明显舒张血管, 且高催乳素血症引起水、钠、钾潴留, 加重高血压。
3 代谢综合征的副反应
在18岁后的20年间, 体重增加5kg以上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危险性, 甚至在起初很瘦的人群中也是如此。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的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危险性为中度, 比氯氮平、奥氮平轻, 但比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为重。
3.1 体质量增加
现已明确[5], 超重和肥胖不仅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健康问题相关, 而且对个人生活质量也构成一定妨碍。体重增加与过度镇静、锥体系反应是导致维持治疗中断的最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英国精神医学研究院的处方指南[6]将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危险性最高, 包括氯氮平和奥氮平;第二等级的危险性中高, 包括佐替平和硫利哒嗪;第三等级危险性中度, 包括利培酮、氯丙嗪、喹硫平;第四等级危险性低度, 包括阿立哌唑、氟哌啶醇、齐拉西酮。
3.2 高血压
肥胖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和血浆高血压蛋白原酶活性, 易患高血压。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 减肥后17%的病人高血压缓解。
3.3 糖尿病
肥胖导致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降低, 引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28倍, 减肥后61%的病人糖尿病缓解。有学者认为,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氯氮平和奥氮平升高血糖的风险最大, 奎硫平次之, 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最小[7]。对服用风险大的药物如氯氮平治疗的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1次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普查, 应用空腹血糖测定。
3.4 高血脂症
肥胖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 高脂血症能抑制白细胞的杀菌能力, 故肥胖者易患感染性疾病;促进胆固醇沉积, 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和胆石症, 减肥后血脂随之下降。
3.5 缺血性中风
肥胖者通过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易患缺血性中风。已知女性18岁以后体重增加20kg以上者, 将来的中风相对危险性 (即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比值) 为2.28。
3.6 冠心病
肥胖通过增加全身脂肪体积而增加心脏负荷, 通过增加心内脂肪体而压迫心肌纤维, 能过衰减躯体活动而减少心肌侧支循环, 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这些不利因素, 故易患冠心病。中年肥胖男性的冠心病是正常人的2倍。减肥后冠心病改善。
3.7 其他
超重和肥胖加重了骨骼的负荷, 易患应力性关节炎;通过增加绝经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而易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通过高蛋白饮食增加尿酸而易患痛风;通过高脂肪、高糖和低纤维饮食而易患结肠癌;通过胸腹部大量脂肪沉积而易患通气不良结合症;通过腭部组织肥大而易患睡眠暂停综合征。
4 应对策略
应对接受抗精神病药的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水平进行常规检测以便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1 体重增加
氯氮平等在治疗头10~20周内体重增加最明显, 故在治疗早期, 病人一旦食欲增加, 就需立即干预, 主要是行为治疗, 不得已时换一种抗精神病药。只有当体重指数≥27kg/m 2伴肥胖并发症时, 或体重指数≥30kg/m2不伴肥胖并发症时, 才需使用药物减肥。因为药物减肥一旦使用, 需长期维持, 停药则体重多半反弹, 故宜慎用。GreenbergI等[8]认为肥胖的治疗包括饮食疗法和躯体锻炼、食欲减退剂、抗血高催乳素药物等;对有肥胖易感因素者, 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包括适当的饮食和体育运动, 适当的药物等, 旨在对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胰岛素阻抗和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性腺—肾上腺类固醇分泌失衡。首先要指导患者设定治疗目标, 一般来说, 可以接受的、安全的目标是每周使体重减轻0.5%~1%。具体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轻至中度肥胖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 基本措施包括限制饮食、运动治疗、行为治疗等, 也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Greenberg I等[8]认为对严重肥胖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可试用氟西汀、舍曲林等[8]。一般处理如下:
4.1.1 行为治疗
(1) 节食:节食时每日能量限制在5016~7524kJ之内, 低脂 (<25%的脂肪) 、高纤维 (叶菜类蔬菜) 饮食能增加饱胀感, 降低美味性, 从而降低能量摄入;低脂、高糖类饮食体积小, 能减轻饭后嗜睡感, 从而改善依从性。 (2) 锻炼:单纯节食效果不好, 锻炼能减少脂肪, 增加肌肉, 维持体重减轻。可行方法是每天上、下班各走20min, 肥胖女性更适合举重锻炼。尽管行为治疗有效, 但难以坚持, 其中监督力度在维持疗效中起决定性作用。
4.1.2 换药
换一种体重增加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 如氯氮平换成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 就不再明显增加体重;或加一种体重增加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强化, 如氯氮平减量并加用喹硫平强化, 也能减轻体重。
4.1.3
由抗组胺H1受体效应引起的体重增加可用药物治疗: (1) 尼扎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 通过增加缩胆囊素, 将饱胀感信号传入大脑, 或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导致食欲减退, 减轻体重; (2) 二甲双胍:使胰岛素抵抗的病人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血糖, 治疗2型糖尿病, 也可作为减肥药, 主要是增加血糖的利用达到减轻体重。
4.1.4 食欲抑制剂
包括西布曲明和托吡酯, 西布曲明是获FDA批准的减肥药, 通过回收阻断而增加5-痉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引起厌食。托吡酯 (平均180mg/d) 比安非他酮缓释剂 (平均250mg/d) 明显减轻体重, 分别减轻5.8kg和1.8kg。
4.1.5 抑制吸收药
奥利司他是获FDA批准的另一种减肥药, 通过抑制胰和胃脂化酶而部分阻断脂质的肠吸收, 减轻体重, 但它自己并不被吸收, 故不会恶化精神病症状。
4.1.6 产热药
三碘甲腺原氨酸只增加蛋白分解, 但不增加脂肪分解, 故达不到减肥目的;吸烟通过增加NE能而减轻体重, 但增加肺癌和冠心病发病率;瘦素能抑制脑调解的进食行为, 在极高剂量[0.3mg/ (kg·d) ]时才减轻体重, 但中等剂量[0.13mg/ (kg.d) ]时无此效应。
4.1.7 肌肉合成药
增加1kg肌肉, 需增加耗能209kJ/d, 故肌肉合成药是间接的产热药。有雄激素和生长素两种:雄激素用于成年低性腺男性、青春发育期提前的男性或妇女;生长素能减少腹部脂肪, 但因价格太贵, 故使用受限。
4.2 糖尿病
4.2.1监测高血糖症状表现为“三多一虚”, 即多饮、多食、多尿和虚弱。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测空腹血糖。加拿大临床实践指南 (1998) 推荐, 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如肥胖、高密度脂蛋白低下 (≤35mg/dL) 或禁食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2.8mmol/L) 者, 应每1~3年查1次禁食血糖。ADA推荐以稳态血糖和餐后2h血糖作为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筛查和诊断标准。国外研究者推荐[9]: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前后或换药时监测空腹血糖并进行年度空腹血糖筛查, 对于具有糖尿病风险因素的患者推荐在治疗起始时进行OGTT检查, 之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空腹血糖, 并应同时监测体重和血脂。葡萄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血糖正常, 而餐后2h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即≥7.8mmol/L且<1.1mmol/L) 的一种状态, 其6年典型糖尿病转变率高达67.7%[10];也是糖尿病前期唯一可通过早期干预逆转为健康状态的阶段。因此推荐临床应早期监测餐后2h血糖。
4.2.2治疗针对血糖异常的处理尚无标准方案, 应根据患者的既往及家族病史等风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 当患者血糖轻度增高时, 应进行健康教育, 适当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 控制体重, 血压和甘油三酯水平。若患者已出现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血糖≥110mg/dL而<126mg/dL) , 糖耐量受损 (餐后2h血糖>126mg/dL而<200mg/d L) , 一般情况下仍考虑非药物疗法, 但鉴于饮食和运动疗法可能难以实际运用于精神病人, 国外已提出适用于各阶段的用药方案。如病人已确诊为糖尿病时, 可考虑应用药物疗法。
4.2.4 换药
4.3 高血脂症
4.3.1 行为治疗甘油三酯正常范围25~200mg/dL, 当甘油三酯边缘升高 (150~199mg/dL) 的病人应当减肥和锻炼。
4.3.2 药物治疗甘油三酯升高 (200~499mg/dL) 的病人应服降血脂药。
4.3.3换药可换用利培酮。Gghaeli等报告4例病人由氯氮平换成利培酮 (12d~4个月) , 发现甘油三酯明显下降, 其中2例再换回氯氮平4个月, 甘油三酯又增至既往水平。
4.4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等。
摘要:本文综述了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代谢综合征,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长岭敬.静副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 2006, 35 (1) :17~26.
[2]Hermids T.Weight gain associated with atypical antipsychotic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2, (41) :1272~1273.
[3]Haupt DW, Newcomer JW.Hyperglycemia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J].J Clin Psychiatvy, 2001, 62 (pl27) :15~27.
[4]Henderson DC, et al.Am J Psychiatry, 2000:157 (6) :975~981.
[5]Kawachi I.J Clin Psychiatry, 1999:60 (21) :5~9.
[6]Taylor D, Paton C, Kerwin R.The Mandsley Prescribing Guindelines.Th edition, London[J].Martim Dunitz, 2003.
[7]Gardner DM, Baldessarini RJ, Waraich P.Modern antipsy-chotic drugs:a critical overview[J].CMAJ, 2005, 172:1703~1711.
[8]Greenberg I, et al.J Clin Psychiatvy, 1999, 60 (21) :31~36.
[9]Haupt DW, et al.J Clin Psychiatry, 2001;62 (27) :15~26.
传统抗精神病药 篇5
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人的个体差异, 以及并发的心血管疾患, 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重者可危及生命。现分析抗精神病药对血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抗精神病药对血压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1.1 首次服药对血压的影响
临床研究发现首次服药病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41%, 长期服药病人发生率14%,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入院首次服药及年老体弱病人较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应重点观察, 加强护理, 防止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1.2 给药方式对血压的影响
肌肉注射给药尤其容易引起低血压反应。老年病人无论什么样的给药方式都容易引起低血压反应。首次服抗精神病药物及年老体弱的病人, 由于对药物的耐受性差, 药物对血压的影响较大,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也较高。多见于治疗初期、改换药物或药量骤增时, 长期用药也可以发生, 大剂量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后及年老体弱者也易发生, 因此, 在服药前首先向病人解释服药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服药后注意事项, 告诫病人变换体位幅度要小, 动作宜慢, 必要时采取辅助措施, 使血压的调整有缓冲时间, 可防止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大剂量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后及年老体弱者也易发生, 大多在迅速改变体位时发生,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病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头晕、面色苍白、冷汗, 体晕倒以至于外伤, 血压下降至10.7/6.7 kPa, 甚至测不出, 老年人及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导致不可逆性低血压, 发生猝死。
1.3 在治疗初期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特别是年老体弱伴有心血管疾病、进食不好的病人, 注意观察有无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趋势, 如头晕、心悸等。注射给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 在改变体位如起床、赴厕站起时动作要慢, 当感到头晕时立即坐下或躺下。一旦发生体位低血压, 立即让病人就地平卧或抬高下肢30°, 报告医生, 给病人测血压, 观察生命体征, 并准备好急救用品和药物。如平卧后血压及意识仍不恢复, 可按医嘱给予升压药, 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等, 或给予中枢兴奋药;血压持续不升者, 应给予输液、给氧。护士应对所有病人的身体状况及用药情况心中有数, 将其置于自己视线内, 以减少精神科病人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2小结
传统抗精神病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药物性肝炎患者112例, 男66例, 女46例;年龄15~87 (45±18) 岁, 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例占67.0%。
1.2 诊断标准[2]
(1) 病前1~8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 (2) 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 (3)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 (4) 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 (5)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炎或黄疸; (6) 部分患者原有肝病基础如乙肝标志物阳性、脂肪肝、血吸虫肝病, 但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 (7) 停用药物即好转。
1.3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查阅住院病历, 记录原发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病原学检查、腹部B型超声检查。
2结果
2.1 不同年龄药物性肝炎发生率
15~30岁16例占14.3%;31~60岁21例占18.8%;61~87岁75例占67.0%。
2.2 导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物
在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氯丙嗪应用最多占25.9%, 氯哌啶醇次之;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利培酮应用最多占8.9%, 喹硫平次之。见表1。
2.3 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出现时间
1个月以内23例, 1~2个月53例, 2~3个月21例, >3个月15例。以上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
2.4 临床表现及分型
肝细胞损害型86例 (76.8%) , 表现为乏力、厌食、发热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5~1126U/L, 平均为 (256.4±41.6) U/L];胆汁淤积型26例 (23.2%) , 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痛、血清总胆红素升高[50~156μmol/L, 平均为 (61.2±29.7) μmol/L]。
2.5 治疗与转归
立即停用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 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腺苷蛋氨酸 (思美泰) 、甘草酸二铵 (甘利欣) 护肝退黄降酶等治疗,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讨论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或代谢的最主要场所, 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生物转化而排出体外。药物性肝炎发病机制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免疫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方面[3]: (1)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 激发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 通过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以及免疫复合物损害肝脏;另外某些药物发生的过敏性肝损害, 则主要是降低了肝细胞内质网的生理功能, 使胆汁酸的羟化作用发生障碍, 从而引起胆汁蓄积性病变。 (2) 毒性反应:某些药物当用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联合用药引起敏感性增加, 使致毒代谢物大量产生, 肝脏内谷胱甘肽耗竭, 超过了肝细胞的解毒功能, 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 (3) 特异质反应:主要与患者的特异性溃传素质有关。
本研究显示该病以老年人居多, 这与老年人肝细胞微粒体酶系活性降低、肝、肾功能减退有关[3]。典型抗精神病药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高,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病毒性肝炎相似,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和黄疸, 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和皮肤瘙痒表现。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 因此在相应药物出现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 有利于早期诊断药物性肝炎, 出现药物性肝炎后立即停用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 使用护肝等治疗, 一般治疗效果较好。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应避免再次使用相同的药物, 尽量减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7) :445.
[2]李健, 程香普, 崔静, 等.36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0, 9 (3) :216-220.
传统抗精神病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查阅我院精神科2004年全部出院病历, 选取其中应用抗精神病药且资料完整者, 共2 093例。以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者477例为研究组, 其中男335例, 女142例;年龄12~65岁。以未发生的1 616例为对照组。
1.2 方法
登记患者一般资料, 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及合并用药情况, 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时间, 既往锥体外系副反应发生情况。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 中病情严重程度标准 (SI) 评定严重程度, 0~3分为轻, 4分为中, 5~7分为重。
2结果
2.1 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临床资料
研究组477例, 发生率为22.8%。从开始服药到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时间为10min~55d, 平均 (4.2±10.7) d, 发生于5d内者439例 (92.0%) 。研究组中有288例既往曾有锥体外系副反应史, 占60.4%;未发生组有298例, 占18.4%, 两组间差异显著 (χ2=12.6, P<0.05) 。不同疾病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分别为:精神分裂症23.2% (333/1 436) , 躁狂症22.7% (68/300) , 抑郁症22.5% (9/40) , 其他21.1% (67/317) ;不同疾病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0.05) 。 研究组SI评分为 (5.82±2.23) , 未发生组为 (2.86±1.88)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28.91, P<0.05) 。
2.2 用药情况
研究组单一用药者的前3位药物为氟哌啶醇62.2%, 氯丙嗪24.6%, 奋乃静18.3%;而舒必利、利培酮、氯氮平等药的发生率极低。各种抗精神病药 (折算成等效价的氯丙嗪剂量) , 不同的日剂量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00mg/d为7.2% (10/138) , 200~400mg/d为13.7% (59/432) , 400~600mg/d为23.7% (242/1 020) , 600~800mg/d为31.1% (128/411) , >800mg/d为41.3% (38/92) 。剂量越大, 发生率越高 (P<0.05) 。合并应用抗胆碱能药物者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9.9% (88/886) , 未合并应用者发生率32.4% (389/1 200) , 两者差异显著 (χ2=14.4, P<0.05) 。
3讨论
Brown等曾提出, 急性肌张力障碍可能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突然死亡的原因之一[1]。Addonxio等报道其发生率为25%~40%。本资料结果为22.8%, 与之相仿。国内有报道高达62%[2], 与单用高效价氟哌啶醇有关。在性别差异上, 与多数报告一致, 男性多于女性, 本资料男女之比为2.36:1。 本资料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者的平均年龄为 (30.2±8.5) 岁, 说明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Aguilar对62例首发精神病人研究发现, 年龄小是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最有力的预测因素[3]。动物及人体实验研究发现, 急性肌张力障碍主要与纹状体多巴胺活性增加及药物激活多巴胺释放有关, 与年龄有关的纹状体退化可降低多巴胺活性的急剧增加, 从而减少了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与既往锥体外系反应史、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即既往有锥体外系反应史者和病情严重者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的危险性更大, 国内外均有类似结果[2,4,5]。本组急性肌张力障碍绝大多数发生于用药的前5d, 有的是一次给药之后, 但有的时间较长, 撤药时也可发生。 几乎所有种类的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 特别是传统的抗精神病药, 以高效价药为主, 而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则很少, 即使发生程度也很轻。不同类型抗精神病药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的程度不同, 可能是由于对D2受体亲和力不同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 未用抗胆碱能药的病人比接受抗胆碱能药治疗的病人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高。笔者认为, 对接受高效价抗精神病药治疗、年龄较小的病人, 适当预防性应用抗胆碱能药物, 利大于弊。统计结果表明, 药物剂量越大, 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也越高, 这一观点已被多数人所接受。 Swett等也得出同样的结论[6]。但也有不同结论的报告, Khanna等研究发现, 有无急性肌张力障碍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最高剂量间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Barnes T.Antipsychotics drugs and their side effects (M) .Lon-don:Academic Press, 1993.213.
[2]孙振晓, 王福席, 刘方礼, 等.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的预测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 22:99.
[3] Aguilar EL, Keshavan MS, Martinez MD, et al.Pretictors of acutedystonia in first-episode psychotic patients (J) .Am J Psychiatry, 1994, 151:1819.
[4] Addonixio G, Alexopoulos GS.Drug-induced dystonia in youngand elderly patients (J) .Am J Psychiatry, 1988, 145:869.
[5] Keepers GA, Clappison VJ, Casey DE.Initial anticholimergicprophylaxis for neuroleptic-induced extrapyramidal syndromes (J) .Arch Gen Psychiatry, 1983, 40:1113.
传统抗精神病药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系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入本院的260例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其中出现静坐不能者61例;入院时无静坐不能;排除神经系统、躯体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运动不安;男33例, 女28例;平均 (31.9±9.8) 岁;平均病程为 (3.7±1.3) 年。61例静坐不能按是否伴有其他锥体外系症状分为单发静坐不能者 (以下简称单发组) 24例和伴发静坐不能者 (以下简称伴发组) 37例。
1.2方法
入院患者给予APD治疗, 均不预防性使用抗胆碱药, 观察期为3个月。有关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及静坐不能出现时间逐项登记与分析处理。研究工具: (1) 自编住院患者情况调查表; (2) 修订的Sa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2], 共6项以0~4分5级评分法。评定标准:静坐不能项评分≥2分者确认有静坐不能;其他至少有一项评分≥2分者确认伴有其他锥体外系症状 (参考DSM-Ⅳ在APD治疗8周后首次出现者认为迟发性静坐不能[3]) ; (3)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 入院后治疗前评定; (4) Hamilton焦虑量表, 在确认静坐不能后评定, 总分≥14分者确认有焦虑症状。以上量表评定均由两位医师完成, 一致性测定Kappa值为0.89~0.97。对有关临床资料进行t检验, 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静坐不能的情况
2.1.1
静坐不能发生率为23.5% (61/260) , 其中发生2次以上者有25例 (共计总发生96例次) ;不伴焦虑症状者36.1% (22/61) 。
2.1.2
伴发组伴有肌强直者18例、震颤者16例、流涎者12例、急性肌张力障碍者9例、慌张步态者8例。
2.1.3
服药后首次出现静坐不能时间为2~83d, 平均为 (15.4±5.9) d, 其中1~4周为68.9% (42/61) 、5~8周为21.3% (13/61) 、8周以上者为9.8% (6/61) , 以1~4周显著较多 (χ2=53.8, P<0.01) 。
2.1.4
静坐不能发生在上午的为19.8% (19/96) , 下午为36.5% (35/96) , 晚上为43.8% (42/96) 。以下午、晚上显著较多 (χ2=13.0, P<0.01) 。
2.2
APD与静坐不能产生的相关情况比较静坐不能组 (61例) APD平均剂量为 (378±59.3) mg、无静坐不能组 (199例) APD平均剂量为 (345±66.4) mg;治疗前BPRS评分静坐不能组为 (47.4±7.8) 分, 无静坐不能组为 (44.8±5.6) 分。2.3静坐不能严重程度与各临床变量的相关分析将61例静坐不能评分与患者年龄、病程、BPRS评分、APD治疗剂量、静坐不能出现时间和发生次数分别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无显著性相关 (rs=0.08~0.24, P>0.05) 。
3 讨论
静坐不能是APD治疗引起的常见副反应之一, 其发生率的报道差异悬殊[4], 而本文结果却与Halstead等[6]报道 (20%~25%) 相近。其原因可能有: (1) 静坐不能缺乏诊断标准; (2) 样本的差异 (包括APD种类、治疗剂量等) ; (3) 研究随机条件的差异; (4) 有时与其他疾病区别难度较大, 如焦虑症等 (本文有63.9%的患者伴有焦虑症状) , 故应注意识别。
其次, 静坐不能及其发生时间。本文结果显示, (1) 大多数静坐不能发生在APD治疗后第4周内, 且有60.7%伴有其他锥体外系症状, 支持大部分静坐不能应归属于EPS的观点; (2) 有研究发现, 迟发性静坐不能具有与迟发性运动障碍 (TD) 重叠, 治疗困难, 投用抗胆碱药可加重症状等特征[3]; (3) 从在一日中静坐不能产生的时间特点看, 提示临床防治静坐不能用药应以下午和晚上为好。
再者, 本文单因素分析显示, 静坐不能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诊断分型、APD种类、用药方式无显著相关;而与APD治疗剂量、治疗前BPRS评分呈显著相关, 即APD治疗剂量大、治疗前BPRS评分高者更易产生静坐不能, 这可能的是治疗前BPRS评分高者, 病情相对较重, 而使医师在短期内给予较高的APD治疗剂量有关;61例静坐不能评分与有关临床变量间的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静坐不能严重程度可能存在个体易感性。
另外, 传统概念的静坐不能是一种APD导致的EPS, 产生机理被认为是APD阻断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 造成多巴胺 (DA) /乙酰胆碱 (Ach) 功能失衡所致, 而笔者发现: (1) 伴发组以高效价APD引起者较多, 而单发组以低效价APD引起者较多;迟发性静坐不能多见于单发组; (2) 盐酸普奈洛尔 (心得安) 对两组静坐不能均有显著疗效, 其中又以单发组较好;心得安对其他锥体外系症状疗效差。提示静坐不能发生可能尚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 (NE) 机制或DA/NE功能失衡有关, 由此推测单发组中部分静坐不能可能并非真性EPS, 而是服用APD后引起药源性精神副反应所导致的运动不宁状态。
参考文献
[1]郑瞻培.一种常被忽视的抗精神病药副反应-静坐不能.上海精神医学, 2004, 3 (1) :30.
[2]王焕林, 孙剑, 严康, 等.心得安治疗神经阻滞剂所致静坐不能.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2002, 21 (5) :303.
[3]童建明.APD引起的迟发性锥外症状.航空航天医药, 2005, 16 (1)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