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

2024-12-08

抗精神病(精选12篇)

抗精神病 篇1

1 精神药品与抗精神药物的概念和分类的不同

根据相关规定所述, 精神药品系指的是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 精神药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第一类精神药品, 第二种为第二类精神药品[1]。目前我国最新公布了130多个精神药品的品种, 第一类精神药品有52个品种, 其中在我国生产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的有6种, 在目前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的第一类精神药品主要有司可巴比妥、哌醋甲酯、丁丙诺啡以及三唑仑等等。第二类精神药品有78种, 在我国生产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的有26个品种, 在目前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的第二类精神药品主要有硝西洋、地西洋、艾司唑仑、阿普唑仑以及麦角胺咖啡等等。抗精神药物在从前称之为神经阻断剂或者为强安定剂等等, 其主要的功能为治疗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失常的狂躁症状[2]。如果依据抗精神病药物的化学结构一般可以将其分为六个种类, 第一类为吩噻嗪类, 这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氯丙嗪、氟奋乃静以及三氟拉嗪等等;第二类为硫杂蒽类, 这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氯普噻吨、氟哌噻吨等等;第三类为丁酰苯类, 这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氟哌啶醇等;第四类为苯酰胺类, 这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舒必利以及泰必利等;第五类为二苯氧氮平类, 这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氯氮平等;第六类为二苯丁哌啶类, 这类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五氟利多。

2 精神药品与抗精神病药物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精神药品是归属国家管制的药品, 国家对于精神药品制定有相应的具体管理规定, 具有从生产到监督管理全程要求的, 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做到专库加锁, 并且有专人负责, 专用的处方和专册登记[3]。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精神药品的处方需要保存的时间要>2a, 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为从药品有效期满之日起>5a。药品经营企业对于第一类精神药品是不能够零售的, 而第二类精神药品的零售企业需要凭职业医师出具的处方并且按照相关规定才能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禁止超剂量或者是无处方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另外, 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第二类精神药品。医疗机构只能够凭《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内的定点药品批发企业购买第一类精神药品[4]。在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开具第一类精神药品时需要在病历中记录, 医师禁止向他人和为自己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在为患者第一次开具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时候需要医师亲自检查患者, 同时建立病例病历, 还需要留下患者的身份证复印件, 并且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交由医疗机构来保管。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绝对安全, 需要对处方进行相应的限量规定[5]。一般情况下, 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注射剂作为一次用量, 其他剂型处方是3d之内的使用量;而对于第二类的精神药品处方, 通常其使用量在7d之内。对于抗精神病药物来说, 由于其为一般性药品, 所以在管理方面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3 精神药品与抗精神病药物用途之间的区别

目前对于精神药品的临床使用品种还比较少, 但是其使用的广泛程度还是比较大的。其主要的用途有以下几点: (1) 抗焦虑、抗惊厥以及镇静催眠等等, 起到这些作用的药物有地西泮、苯巴比妥以及司可巴比妥等等, 其中地西泮是治疗癫痫的最佳药物。 (2) 起到精神的兴奋作用。起到此类治疗效果的药物主要有哌醋甲酯, 其最治疗原理为选择性的兴奋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部位, 从而能够有效增加大脑的皮层兴奋度。哌醋甲酯在临床上主要治疗小儿遗尿症。 (3) 起到镇痛的左右。起到此类治疗效果的药物主要有丁丙诺非。其在临床上主要治疗的是癌症手术后、烧伤后或者是心肌梗死后的疼痛现象。丁丙诺非的镇痛作用比较强并且作用的时间也比较长[6]。有相关研究表明其镇痛的效果是吗啡的100倍, 持续的时间根据用药的方式不同时间也有所不同, 镇痛的时间在6h~12h之间。丁丙诺非含片可以用来作为治疗吸毒成瘾者的脱毒药物。

4 精神药品与精神病药物的最根本区别

精神药品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抗精神病药物过去又称神经阻断剂、强安定剂等。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失常的躁狂症状。两者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类系统药物, 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的。精神药品临床主要用途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等。而抗精神病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心因性精神障碍和一部分情感性精神病及其他一些精神疾病。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够发挥出药理作用还能够使得患者在长时间用药的过程中不会对用药产生依赖性。相比之下, 精神药品在患者长期服用药物之后会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所以对于精神药品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 禁止出现开人情方, 并且严禁滥用的行为。

摘要:现如今很多社会中的人, 甚至是在医院中有部分医护人员都不能够正确的区分精神药品和抗精神药物, 很多情况下会将这两者相混, 为了让药物得到合理的应用, 减少在临床用药的时候出现错误, 在本文中将注重讲述精神药品与抗精神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精神药品,抗精神病药物,正确区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管理条例[S].2005:23-24.

[2]李瑞, 殷明.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2-133.

[3]卫生部.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S].2005:45-47.

[4]卫生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S].2005.

[5]钱之玉, 席亮.药理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32.

[6]李瑞, 殷明.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

抗精神病 篇2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不管是抗精神病药还是抗抑郁药物,所引起的体重增加是非常常见的,不仅仅导致患者依从性差,还会增加其他糖尿病和心血管等风险,如何管理好患者的体重是当今精神科临床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很有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中,服药之后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体重增加,导致患者体重增加常见的药物有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其中氯氮平和奥氮平最为显著,抗精神药所引起的体重增加是多因素的,包括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或液体摄入量的增加,对糖类的需求增大或活动过少,以及代谢和内分泌的变化。

此外,组胺和5-HT受体的阻断也可能会增加体重,H1受体阻滞引起的镇静而使患者活动减少,还可能破坏正常的饱腹感,致摄食增多而体重增加。

据统计显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体质指数(BMI)远高于一般人群,通常患者呈现中心性肥胖,中心脂肪组织较周边脂肪组织有较高的代谢能力,代谢活动的部位性差异,会增加门静脉血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会增加其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肥胖还会增加患者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蛋白异常,卒中,膀胱疾病,骨关节病,睡眠呼吸暂停以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等等。显著的体重增加会严重破坏患者的形象并可丧失治疗的依从性。

美国时间2014年5月6日下午2:30-4:00在APA2014大会上,来自美国纽黑文耶鲁大学医学院康涅狄格州精神卫生中心的Cenk Tek博士进行了研究报告,其演讲题目为“SIMPLE研究:一项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减轻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SIMPLE方案能够显著帮助患者减轻体重。

研究显示,使用一个简单易行的免费方案可停止抗精神病药所致的相关体重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获得持久的体重减轻。

一项随机试结果表明,在研究开始后6个月,与常规护理相比,使用SIMPLE方案(调整体力活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简便干预方案)的患者,其体重减轻非常明显,能达到5%甚至更多。

在试验开始后6个月时,大约有1/5采用SIMPLE方案干预的人的体重减轻超过5%,而其余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人,体重增加了大约4.5kg。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常都存在体重增加,这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是精神工作中一大难题。

研究显示,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与服用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的代谢变化,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肥胖率比一般人群高出4-5倍,研究者支持,目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大约有40%的患者正在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而其中的患者中大约有一半存在糖尿病。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一直都存在超重或肥胖,但是当服用了新一代抗精神病药之后,这种超重或肥胖的情况加重了,导致体重大大增加。

Cenk Te医生指出,精神病患者开始起病的第一年内,其心血管风险会增加一倍,Cenk Tek的研究小组提示,一部分风险可是由于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身所致的,但是主要是由于体重增加所致。

没有任何一种疾病在起病第一年内,心血管风险会增加一倍,所以,在起病第一年内这一关键时期,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患者控制体重,从而减少各种潜在的风险。同时,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体重增加,也是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简便的干预方法

为了帮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减轻体重,研究者开发了SIMPLE方案,主要为用来解决这一类人群独特的需求和存在的挑战,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教育以及社会问题。在这次临床试验前,还进行了验证假设的研究,对于那些没有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者,使用SIMPLE进行干预,其中包括频繁重复,认知行为技术,食品报销计划,在所在地杂货店购买教育,这些都包括在一组设置里面。

研究者称,他们采用基本的减重和标准化的概念,并尽可能的简化,比如用词,引入了很多重复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不断的重复,重复,那么患者的概念就会被强化,然后接受。此外,研究者还指出,超市环境很混乱,这个方案可以教患者如何在超市里面,购买食品时如何计算卡路里和阅读标签。这其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健康食品的成本很高,那么这个方案会教患者一些策略.比如,与新鲜的蔬菜相比,但是其冷冻的蔬菜价格要低很少,但是营养价值却相当,那么性价比要比新鲜蔬菜高很多,我们就会建议患者购买这类蔬菜。同时,还会教这些患者以健康的方式去准备和烹调食物。

在先前的研究中,患者被奖励参加研究,进行减重或行为改变,在通过报销患者购买健康食品的购物收据基础上,行为发生了改变,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也被纳入到了SIMPLE研究中。

为了测试这个方案对于这类人群的减重的影响,研究进行了一项16周随机对照的试验,即为社区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常规护理(TAU)的患者 vs 纳入SIMPLE方案的患者。

在研究中,一共纳入137人,年龄范围在18-70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情感障碍,并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体质指数为28或更高,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SIMPLE或TAU干预。

研究结果表明,SIMPLE组体重减轻最为显著,体重减轻了2.14kg,此外,与TAU组相比,在SIMPLE组中很多患者的体重减轻超过5%。并且,对于参与SIMPLE组的患者,即使6个月没有任何额外的干预措施,也能顺利的维持体重减轻。

虽然研究结果令人惊喜,但是研究者们还是提醒临床医生,在所开的处方中高度选择开哪一种抗精神病药,如果可能的话,能尽量不开就不开,如果开了,那么你得非常熟悉该药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潜在的体重增加。

美国韦斯切斯特纽约长老会医院一项目负责人 Donna T.Anthony博士

这项研究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是从实际出发来解决临床所存在的常见的问题,提供了简便且可行的策略来管理患者,抗精神病药相关的体重增加,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毫无疑问,一些较为有效的抗精神病药其会升高体重增加的风险以及其他代谢影响。

她指出正如Tek医生他们的研究,很好的解决了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体重增加问题,在研究中,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情感障碍的患者,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控制患者的体重。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出抗精神药物之后,需要关注这些药物长期的副作用,如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以通过常规监测体重,空腹血糖和血脂,或询问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等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该立即开始适当的治疗。

服抗精神病药,人会变傻吗 篇3

老黄得精神分裂症后,在妻子的陪伴下去专科医院门诊看病,一直坚持服药治疗,他妻子为了省事省钱,按医院开的药,自行购买服用。他先后服用过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两年前,老黄的妻子发现他的面部表情呆板得像“傻子”一样,她害怕他会像横路敬二那样变“痴”、变“傻”,于是,擅自停止给丈夫服药。不料,停药后不久,老黄的病情就开始恶化,无奈,只好住进精神病医院。

医生告诉老黄妻子:“服抗精神病药物其实不会使人痴呆,他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变化、四肢肌肉僵硬等看似‘痴’、‘傻’的症状,只是药物的副作用。”

看到老黄妻子疑惑的样子,医生进一步解释说:“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脑,药物除了能起到缓解或减轻精神症状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些影响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有些患者家属由于对这些副作用认识不够,常常误认为是服药使患者变‘痴’、变‘傻’了。”

老黄妻子忍不住问:“既然抗精神病药物有如此副作用,为什么还要精神病患者坚持长期服用呢?”

医生点点头,耐心地解释说:“实际上,抗精神病药物的这些副作用与其缓解或减轻精神症状的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也是暂时的、可逆的。而且,随着精神病病情的好转,在医生指导下药物剂量可以逐渐减少,副作用就会越来越小。如果家属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担心患者会变‘痴’、变‘傻’,擅自让患者停药或中断治疗,只会使患者的思维更加紊乱,直至他们‘精神衰竭’,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老黄妻子又问:“那么日本电影《追捕》中横路敬二为什么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变‘傻’了呢?”

医生:“大概是出于剧情的需要,将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虚构和夸张。”

老黄妻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服抗精神病药后常见的“问题”

由于抗精神病药有一定副作用,所以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懂得正确的处理办法。

问题之一: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服药早期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

处理办法:去医院接受医生的对症治疗。

问题之二:出现药物性震颤麻痹。患者面部表情呆板缺少变化,医学上叫做“面具脸”。四肢和躯干的肌肉僵硬,活动时动作缓慢笨拙,走路时迈不开步子,上下肢静止不活动时有震颤,手指出现“搓丸样动作”。

处理办法: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苯海索(安坦)治疗。

问题之三:静坐不能。患者服药后脑子清楚多了,胡思乱想减少了,但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虽经劝说,还是要不停地起立和来回走动。

处理办法:出现这种情况后,立即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服用盐酸苯海索和苯并二氮类药(地西泮及其衍生物)。

问题之四: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出现歪脖子,即头转向对侧,或两个黑眼珠往上转,只露出眼白的现象,医学上叫“胸锁乳突肌痉挛”和“动眼危象”。

处理办法:一旦出现肌张力障碍,就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苯海索和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

问题之五:血常规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有些患者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时,会发生中性粒细胞下降,可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

处理办法: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每月检查血常规一次,以后根据服药时间的长短和化验结果,可以适当延长,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问题之六:药物性皮疹。轻者头面、颈部及手背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充血潮红,有小丘疹。严重时,颜面、躯干、四肢可出现大面积皮肤潮红和斑丘疹,并伴有高热。

处理办法:发现轻度皮疹后,应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暂停服抗精神病药,并服用抗过敏药。如皮疹范围增大,并伴有高热,则应立即就医。

问题之七: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和巩膜黄染等症状,可能出现药物性肝炎。

抗精神病 篇4

关键词:住院精神患者,精神药物,使用频率

由于新的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不断开发和应用以及精神患者用药方案的进一步科学和完善,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 分析、评价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对指导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全面了解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 特进行了时点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8年9月11日在我院住院且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的患者275例, 男155例 (56.4%) , 女120例 (43.6%) , 男女比例为1:0.77;年龄13~69岁, 平均年龄为 (36.4±10.3) 岁。

1.2 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表, 登记患者一般资料及当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量以及合用抗胆碱药、BZD等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及剂量

按每种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频率, 依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见表1。

2.2 抗精神药物使用方式

单用抗精神病药物154例 (56.0%) , 使用情况见表2;两药联用117例 (42.5%) , 使用情况见表3;三药联用4例 (1.5%) , 无4种抗精神病药物联用情况。

2.3 合并治疗情况

38例 (13.8%) 合用了抗胆碱药苯海索, 37例 (13.5%) 合用了BZD, 无两种BZD联用情况。合用频率、剂量见表4。

3 讨论

3.1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率

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和利培酮的使用总频率为59.1% (231例) , 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在我院已处于主导地位, 说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疗效好、副反应较轻, 特别是氯氮平因价格低廉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为0.1%~0.2%[3], 但在使用中密切注意血象变化, 能及时发现粒细胞缺乏并采取有效措施, 因而成为第一使用率的药物。利培酮在改善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 不引起认知功能损害, EPS发生少, 尽管价格较贵, 使用频率仍居第三, 反映了我院医师对药物的安全性较重视。氯丙嗪由于总体上有效、安全和价廉, 故长用不衰。

3.2 药物的使用方式

抗精神病药物单一用药占了较大比例, 基本符合用药原则。联合用药如:氯氮平+舒必利、碳酸锂+氯氮平等都有其合理性, 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如:氯丙嗪+奋乃静、氯丙嗪+氯氮平。

3.3 苯海索的合用情况

苯海索具有中枢和外周抗胆碱作用, 能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EPS。本调查中合用苯海索38例, 低于国内陈美娣 (21.1%, 116/549) [3]和高照莲 (39.7%, 213/537) [4]的报道。因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EPS发生率低, 以及医师对合用苯海索产生副作用的重视, 以至苯海索使用率较低。

3.4 BZD合用情况

BZD主要用于抗焦虑和改善睡眠, 本调查中合用BZD 37例 (13.5%) , 低于国内陈美娣 (21.1%, 116/549) [3]和高照莲 (22.0%, 118/537) [4]的报道。BZD的应用遵循了单一用药原则, 且尽可能使用了小剂量。但有6例患者使用时间超过两个月以上。近年研究发现, 即使应用量的BZD, 只要超过两个月就会发生药物依赖[5]。因此, 临床用药应予以重视。

总之, 从本调查结果看, 在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医师用药合理, 但仍存在少数不合理用药现象。因此, 加强对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汪卫华, 赵勇, 瞿发林, 等.我院近四年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4, 10, 16 (10) :612-614.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6.

[3]陈美娣, 陆明康, 李朝, 等.精神科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 (10) :80-82.

[4]高照莲.住院精神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 2005, 34 (3) :205-206.

抗精神病 篇5

,武汉危急,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武汉,一批批白衣天使们写战书申请他们去驰援武汉,而我,最敬佩的也是名逆行者——陈薇少将,生物武器专家,未来世界威力最大的专家。

陈薇这个名字,你们听可能很陌生,但她却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团队首先证实“重组人干扰素W”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复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西非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陈薇团队在十多年来的工作基础上,研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基因型埃博拉疫苗。10月19日,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

如今,她还是那样无私奉献、刻苦研究,研究出了世界第一支新冠病毒的疫苗,并亲自把疫苗注射在自己的左臂当中试验。刚研究出来的疫苗,有谁愿意注射这第一针,这多危险啊!这是科学,这就是科学家的精神所在。

我想:“陈薇少领这样的人是我们全世界的榜样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啊!从此,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名英雄,永远的英雄,勇敢的英雄,使我敬佩的英雄。”因此,我们各行各业都应该向陈薇专家组成员学习,勇于担当,雷厉风行,成绩卓越,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困难,一切困难都会踩在我们脚下。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五个原则 篇6

1.用药剂量要合理通常情况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大多以中等剂量为宜。这是因为,小、剂量用药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而用药剂量过大又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不同的药物其最佳的使用剂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严格地遵照医嘱用药,因为专业医生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最为有效的用药方案和准确的用药剂量。此外,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待使用一段时间证明无不良反应后,才可在原有剂量的基础上缓慢地增加药量,直至增加到最佳的使用剂量。因为如果药物的剂量突然增加或增加得过快,患者就可能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活动减少、坐立不安、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

2.要尽量坚持单一用药因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大,若联合用药,会加大对患者的副作用;另外,单一用药,便于观察和判定药物的疗效,而且在用药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也便于及时停药和对症处置。

3.要坚持长期用药坚持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保障。大多数的抗精神病药物都需要在连续使用10~14天后,方可使其使用的剂量达到药物的治疗量。达到治疗量后,患者至少要按照此剂量连续使用8周(一般的药物都需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这段时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个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可根据患者病情的稳定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将药物的剂量减至治疗量的1/2~1/3,并以此剂量作为维持量长期服用。

4.换药必须慎重当患者认为某种正在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因某些原因需要更换药物时,一定要逐渐减少原有药物的使用剂量直到完全停药,然后方可换服其他药物。患者千万不能突然停药或突然换药,以免出现躯体不适,甚至出现高热、大汗、心率加快、意识不清、全身肌肉强直、尿失禁、脱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

5.要定期复查精神病患者只有坚持定期复查,才能把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点。因为抗精神病药物在人体内进行代谢时,都会对某些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患者在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神经系统紊乱以及脂肪代谢异常等。所以,该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做心电图检查,做血液化验,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和调整用药。

更正

抗精神病 篇7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抗精神病药物

老年精神病患者如何合理使用药物已成为老年医学研究的新问题。为了解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特点, 以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笔者对我院≥60岁的在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一次抗精神药物的应用情况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10日在我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30例, 均符合CCMD-3有关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60岁以上的精神病患者135例, 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1.43%。其中, 男68例 (50.37%) , 女67例 (49.63%) ;年龄60~97 (72.27±8.16) 岁;根据CCMD-3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 (33.33%) ,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8例 (20.74%) , 阿尔茨海默病35例 (25.93%) , 抑郁症14例 (10.37%) , 慢性乙醇中毒所致精神障碍8例 (5.93%) ,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3例 (2.22%) ,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2例 (1.48%) 。

1.2 调查方法 以病历为线索, 调查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当天使用精神药物的名称、日剂量 (折合氟哌啶醇效价) 和给药途径。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用药情况

135例患者中未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53例 (39.26%) 。其余82例均在用抗精神病药物, 其中单独用1种精神药物60例 (73.17%) , 联用2种者22例 (26.83%) , 未发现联用3种或以上的情况。抗胆碱能药联用情况:135例中使用苯海索12例 (8.89%) , 单服用奎硫平、利培酮及氯氮平患者无联用抗胆碱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使用情况:使用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或劳拉西泮45例 (33.33%) 。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奎硫平、利培酮居前1、2位,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居第3位, 药物剂量偏小。见表1。

2.2 用药日剂量与疾病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日剂量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慢性乙醇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见表2。

注:与精神分裂症比较, *P<0.01, #P<0.05

2.3 用药日剂量与性别的关系

82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中, 男48例, 女43例。男患者平均日剂量为 (6.80±7.28) mg, 女患者平均日剂量为 (7.01±5.61) m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需用抗精神病药物,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除针对病因治疗外也常需应精神病药物对症处理[1]。由于老年人药代动力学随增龄而降低, 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减少, 药物代谢能力减弱, 药物排泄功能降低, 药物清除的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脑内胆碱受体减少, 对中枢抑制药敏感。老年人通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 较其他年龄的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相对地要多一些, 其结果是容易导致多种药物间的不良的相互作用, 故使用药物前要注意药物作用机理及药物间配伍禁忌, 合理地联合用药, 避免相互的不良反应, 并且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等。因此, 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药物治疗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要有明确的指征, 以单一用药为主, 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缓慢加量, 但不管初始剂量、治疗剂量或者维持剂量均应小于青年期患者, 主张为青年成人使用剂量的1/2~2/3。

本资料显示精神障碍患者中老年患者比例较大, 占住院患者的21.43%, 与许之驹等[2]调查结果相近。其中以精神分裂症较多 (33.33%) , 其次是阿尔茨海默病 (25.93%) 和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20.74%) 。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平均日剂量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接近, 但高于脑器质性精神病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男女患者用量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独特的5-羟色胺 (5-HT) 、多巴胺 (DA) 平衡拮抗作用能有效地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 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治疗老年人各种精神和行为症状常见的药物选择, 尽管这些药物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只被正式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3]。本调查显示,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例次多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例次, 达79.27%, 与黄玉琴等[4]调查结果一致。且多单一用药, 剂量偏小。尽管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极少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风险极小[5], 但有研究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于安慰剂会增加老年人脑血管事件风险, 增加病死率[3]。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无精神病性症状、症状平息和稳定者无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本调查中有近39.26%的病例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综上所述,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应谨慎, 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必需, 定期对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有助于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莫淦明, 陆泳.实用老年精神医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96.

[2]许之驹, 任赐儿, 陈镜松, 等.185例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使用精神药物的调查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3, 3 (1) :55-56.

[3]Dilip V, Christian R, Gauri V, et al.Carl Salzman.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or schizophrenia: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J].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5, 13 (6) :340-351.

[4]黄玉琴, 李植荣, 马淑君.老年期精神障碍应用抗精神病药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12 (4) :311-31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 篇8

1概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的平等, 药理作用除阻断D2受体外, 还阻断5-HT受体, 故又称5-HT/DA拮抗剂。其主要特点是对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均有效, 且锥体外系反应少。

2临床应用

2.1 氯氮平

氯氮平属于二苯氧氮卓类, 此药对单胺炎乙酰胆碱、组织胺类受体均有较高的亲和力, 尤其对中脑边缘系统D4受体的占有率达50%~70%。我国早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广泛应用氯氮平。它也是最初发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经过了二十多年使用, 尽管王祖承等[1]不主张将其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但实际上很多医院的使用率仍然为第一位。大量事实证明, 氯氮平对难治性分裂症有确切的疗效, 最初Kane的报道[2]有效率是37%, 而传统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仅有4%, 两者相差悬殊。并且氯氮平锥体外系反应小, 价格便宜, 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对氯氮平的临床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即使年轻医师也非常熟悉, 在此只提一下它的致命的“粒缺”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目前不明, 大多数倾向于免疫反应抑制骨髓造血。我国1992年始规定验血, 按临床经验, 可以每2~4周验血一次, 因半年以后发生粒缺者极少, 所以在半年或一年后, 可以停止常规验血[3]。尽管粒缺不良反应严重, 但因监测方便, 并且在我国的低发生率, 似乎并未影响其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首选药物的地位。

2.2 利培酮

利培酮属苯丙异恶唑衍生物, 能较强而均衡地拮抗D2和5-HT2受体。1997年在我国上市。作为非曲型抗精神病药的代表, 5年来国内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利培酮的应用上, 从大量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利培酮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广泛的。

2.2.1 精神分裂症

这是利培酮主要的适应证, 于欣等[4]在利培酮对国内189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的Meta分析中发现, 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占93.7% (1 701例)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的都有效。可改善部分认知功能。研究还发现利培酮对分裂症的总体疗效为 88%, 显效为64%。Marder[5]将268例分裂症患者按利培酮日剂量为2、6、10、16 mg分为四组进行治疗, 疗程8周, 四组有效率分别为35%、57%、40%和50%。田成华等[6]应用利培酮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显效率为91.8%。按临床疗效评定为痊愈或显好者占88.6%。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病中, 一项涉及样本总数为2 513例的Meta分析 (song, 1997) 中显示, 利培酮的疗效略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 (有效率分别为57%和52%) 停药比例略低, 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而合并用药的比例少。总之, 利培酮在对分裂症的治疗中, 其疗效是肯定的, 一般剂量为4~8 mg为宜。

2.2.2 情感性精神障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不同点之一是对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比较明显有效果,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伴随的抑郁、焦虑、敌意甚至自杀都会随着治疗而好转或消失, 说明非曲型抗精神病药本身可能具有治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有研究[7]证明, 利培酮无论是单一使用还是与抗抑郁剂联合使用, 对抑郁症的治疗均有效, 但联合用药的方案优于单用, 特别是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来说更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被认为是对5-HT2AC的拮抗作用。在躁狂症方面, 近年来的一个观点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一种潜在的心境稳定剂, 一些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躁狂症患者对日剂量6 mg以下的利培酮联合情感稳定剂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反应, 并且奏效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快速循环, 总体有效率为70%。利培酮也能有效中断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快速循环, 在情感稳定剂的基础上合用利培酮能使快速循环型的情感循环减慢 , 症状减轻。

2.2.3 其他精神障碍

利培酮除了被应用于上述两大功能性精神障碍外, 尚有不少应用物其它精神障碍的研究报道。如张霞[8]应用利培酮对老年痴呆的治疗安全有效;张小明等[9]治疗强迫症, 其疗效与氯丙咪嗪相当;陈一心等[10]治疗儿童精神病;王健等[11]对Tourette综合症的滩头;林永清[12]对抽动障碍的治疗等均有效。由上可见, 利培酮在临床的应用 (或作用谱) 确实非常广泛。

2.3 奥氮平

奥氮平属噻恩并苯二氮卓类衍生物, 对5-HT2受体亲和力高于对D2受体。选择性作用于精神病活动密切的中脑边缘系统。我国于1998年对奥氮平开始进行65例开放治疗观察。80.0%的患者好转, 并且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临床侧面 (包括阴性症状) 均在治疗中得到良好的改善。有效剂量为5~20 mg/d;安全性在170万例接受奥氮平治疗的患者中无粒缺报道, 对催乳素分泌的影响小, 明显低于氯氮平, 不良反应不致影响临床治疗。目前国内对奥氯平的研究文献较少, 主要集中在分裂症的治疗中。

2.4 喹的平

喹的平被称为继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之后的第四个新型精神病药。它是一种二苯二氮卓类衍生物, 其药理作用与氯氮平和奥氮平一样, 可与DA和D1、D2和5-HT2的多种受体结合, 但其5-HT/DA受体结合之比为2, 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最高。到目前为止, 喹的平的临床实验主要涉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有精神异常的老年人, 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有较好疗效。而对其它精神障碍如相情感或抑郁症的疗效所知甚少。喹的平的目标剂量为300 mg/d, 安全性可靠, EPS非常轻微, 不引起催乳素升高。

3结语

抗精神病药与代谢综合征 篇9

1.1 定义

代谢综合征定义为腹围男性>102cm, 女性>88cm, 甘油三脂≥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40mg/dL, 女性<50mg/dL, 血压≥130/85mmHg和空腹血糖≥100mg/dL。代谢综合征的出现与体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出现相一致。

1.2 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必须具有体重增强, 同时还要具备高血压、糖代谢或脂质代谢异常中任何两项。

体重增加定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将体重增加定义为比原体重增加7%以上。只有当体重增加到超重和肥胖时, 才会增加内科疾病发生率, 而超重和肥胖需用体重指数计算, 体重指数=千克体重÷米身高的平方, 体重指数在18.3~24.9kg/m2为正常, 25~29.94kg/m2为超重, 30kg/m2以上为肥胖。

新发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考虑为新发糖尿病: (1) 空腹血糖≥126mg/dL, 随机血糖≥200mg/dL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2) 出现酸中毒或酮症; (3) 内科医生给病人使用了抗糖尿病药。

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酯 (>1 5 0 m g/d L) 、高胆固醇 (>200mg/dL) , 极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40mg/dL) 。

2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代谢综合症机制

抗精神药物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原因现认为主要是体重增加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耐受性增加而引起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

2.1体重增加机制

抗精神药引起体质量增加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Hermids T[2]推测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涉及到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服药时间、药理机制、个体遗传素质、神经内分泌异常、营养和代谢以及病程、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抗精神病药并非通过单一的途径导致肥胖的。药源性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 性腺、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分泌失衡以及食欲增加可能是大部分抗精神病药致肥胖的普遍途径。直接刺激与进食有关的神经元可能与药物对胺能受体的作用有关 (特别是5-羟色胺和组胺能受体) , 这也许是新型抗精神病药影响体重的重要途径。抗精神药药理研究推测体质量增加可能与组胺 (H1) 、5-羟色胺2C (5-HT2C) 、多巴胺 (DA) 受体阻断, 以及镇静、高催乳素血症、活动减少有关。

2.1.1

药物的抗5-HT2C、组胺H1、α1肾上腺素、乙酰胆碱M1受体性能比抗多巴胺D2受体性能的比值越大, 体重增加越明显。药物的拟5-H T 1 A, 受体性能比抗多巴胺D2受体性能的比重越大, 体重增加越明显。因为抗多巴胺D2受体是抗精神病阳性症状的决定因素, 如果上述比值越小, 抗精神病药在有效剂量时引起体重增加的可能性就越小。氯氮平抗5-H T 2 A受体、5-HT2C受体、H1受体、α1受体和M1受体均比抗多巴胺D2受体强, 而拟5-HT1A受体性能与抗多巴胺D2受体强度相似, 在所有抗精神病药中体重增加最明显。在抗精神病药中, 体重增加由重到轻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甲硫哒嗪、氯丙嗪、喹硫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氟奋乃静和齐拉西酮。当体重增加后, 代谢也随之增加。增加的代谢能消耗掉过多的摄入能量, 这时体重稳定在同一水平。抗组胺H1受体增强是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抗组胺H1受体效应引起多吃、多饮、多睡和体重增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阻断H1受体的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 这与它们引起体重增加的强度完全一致, 看来阻断H1受体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关键性机制。抗精神病药阻断H1受体的效价由高到低依次为氯氮平、奥氮平、氯丙嗪、喹硫平、甲硫哒嗪、氟奋乃静、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另外, 抗多巴胺D2受体效应也引起多吃多睡。苯丙胺拟多巴胺能, 引起厌食、失眠, 继之体重减轻, 而抗精神病药阻断多巴胺D2受体, 引起轻度多吃多睡和体重增加。

2.1.2

体重增加除认为与组胺H1、5-HT2A等受体有关外, 还推测与调节食欲的激素和脂质代谢异常有关。食欲受食欲调节神经网络 (appetite regulation network, ARN) 的调控, 下丘脑是整合各种食欲调节信号的中枢。下丘脑分布着几个调节摄食的区域, 这些区域构成复杂的调节环路, 形成食欲调节神经网络, 共同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它包括腹内侧核、背侧核、室旁核、外侧区和弓状核, 是“网络调控中心”, 具有生成和接受“信号”的功能, “信号”是食欲调节因子包括食欲促进因子、食欲抑制因子如瘦素和其它相关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组胺。食欲调节因子通过下丘脑A R N的调控, 维持着机体内动态能量平衡, 任何一个环节受损, 都有可能导致食欲亢进或厌食, 抗精神病药影响食欲调节因子引起下丘脑调控功能紊乱导致肥胖。当然, 药源性肥胖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与遗传、中枢神经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营养因素密切相关。

2.1.3

目前对瘦素的研究于进一步揭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体质量增加的作用机制具有意义。在下丘脑, 瘦素通过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理功能, 即降低食欲和增加机体能量消耗, 从而对体质量平衡进行调节。

2.2血糖升高机制

引起血糖增高的发病机制有多种解释:抗精神病药致血糖调节紊乱的可能机制包括, 引起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影响血糖调节中枢以及继发于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等。Haupt DW[5]认为可能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抑制下丘脑D A受体及5-H T受体有关, 也不能排除药物本身对血糖运转的干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5-H T 1 A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会减少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反应, 从而导致糖代谢异常;另外高效价药能拮抗下丘脑H1受体, 引起食欲增加导致肥胖, 也是高血糖症可能的发病机制。

氯氮平至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1) 年龄:Henderson等[4]应用比例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大; (2) 种族、糖尿病家庭史、肥胖、饮食因素、体育活动少和氯氮平日剂量 (剂量大似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

2.2.1体重增加引起血糖升高

体外研究发现, 氯氮平能增加胰岛素β细胞的基础胰岛素释放, 提示氯氮平能直接刺激胰岛素释放。升高的胰岛素能抑制脂肪分解, 通过低血糖效应增加食欲, 导致体重增加。当体重增加后, 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 血糖升高。

2.2.2非体重因素引起血糖升高

体重增加不能完全解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许多病人出现高血糖时并无明显体重增加, 提示尚有体重增加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氯氮平对糖代谢的影响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对多巴胺和5-H T递质系统的拮抗、对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抑制或患者存在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关系, 此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糖代谢的异常。 (1) 氯氮平引起高脂血症, 而高脂血症引起胰岛素抵抗, 导致高血糖症; (2) 氯氮平抑制神经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3) 溴隐亭激动下丘脑多巴胺能, 降低血糖, 而氯氮平阻断多巴胺能, 因此升高血糖; (4) 氯氮平阻断5-HT2A受体, 升高血糖; (5) 氯氮平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α1受体, 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升高血糖; (6) 氯氮平阻断下丘脑外侧核的胆碱能受体, 升高血糖。而氯丙嗪等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 导致血糖升高和尿糖阳性。

2.3高血脂症机制

血脂的升高与体质量增加有关。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以氯氮平和奥氮平引起的高脂血症最明显, 其次是奎硫平和利培酮, 齐拉西酮最小。氯氮平增加体重最明显, 而体重增加与高血脂症相关联, 故氯氮平也可引起高血脂症。

2.4高血压机制

2.4.1

氯氮平等通过阻断α1受体而引起NE脱抑制性释放增加, 激动突触后膜α1受体, 引起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2.4.2

体重增加, 增高高血压发生率

2.4.3

高催乳素血症降低雌激素水平, 引起一氧化氮显著减少, 一氧化氮能明显舒张血管, 且高催乳素血症引起水、钠、钾潴留, 加重高血压。

3 代谢综合征的副反应

在18岁后的20年间, 体重增加5kg以上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危险性, 甚至在起初很瘦的人群中也是如此。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的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危险性为中度, 比氯氮平、奥氮平轻, 但比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为重。

3.1 体质量增加

现已明确[5], 超重和肥胖不仅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健康问题相关, 而且对个人生活质量也构成一定妨碍。体重增加与过度镇静、锥体系反应是导致维持治疗中断的最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英国精神医学研究院的处方指南[6]将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危险性最高, 包括氯氮平和奥氮平;第二等级的危险性中高, 包括佐替平和硫利哒嗪;第三等级危险性中度, 包括利培酮、氯丙嗪、喹硫平;第四等级危险性低度, 包括阿立哌唑、氟哌啶醇、齐拉西酮。

3.2 高血压

肥胖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和血浆高血压蛋白原酶活性, 易患高血压。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 减肥后17%的病人高血压缓解。

3.3 糖尿病

肥胖导致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降低, 引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28倍, 减肥后61%的病人糖尿病缓解。有学者认为,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氯氮平和奥氮平升高血糖的风险最大, 奎硫平次之, 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最小[7]。对服用风险大的药物如氯氮平治疗的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1次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普查, 应用空腹血糖测定。

3.4 高血脂症

肥胖者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 高脂血症能抑制白细胞的杀菌能力, 故肥胖者易患感染性疾病;促进胆固醇沉积, 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和胆石症, 减肥后血脂随之下降。

3.5 缺血性中风

肥胖者通过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易患缺血性中风。已知女性18岁以后体重增加20kg以上者, 将来的中风相对危险性 (即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比值) 为2.28。

3.6 冠心病

肥胖通过增加全身脂肪体积而增加心脏负荷, 通过增加心内脂肪体而压迫心肌纤维, 能过衰减躯体活动而减少心肌侧支循环, 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这些不利因素, 故易患冠心病。中年肥胖男性的冠心病是正常人的2倍。减肥后冠心病改善。

3.7 其他

超重和肥胖加重了骨骼的负荷, 易患应力性关节炎;通过增加绝经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而易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通过高蛋白饮食增加尿酸而易患痛风;通过高脂肪、高糖和低纤维饮食而易患结肠癌;通过胸腹部大量脂肪沉积而易患通气不良结合症;通过腭部组织肥大而易患睡眠暂停综合征。

4 应对策略

应对接受抗精神病药的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水平进行常规检测以便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1 体重增加

氯氮平等在治疗头10~20周内体重增加最明显, 故在治疗早期, 病人一旦食欲增加, 就需立即干预, 主要是行为治疗, 不得已时换一种抗精神病药。只有当体重指数≥27kg/m 2伴肥胖并发症时, 或体重指数≥30kg/m2不伴肥胖并发症时, 才需使用药物减肥。因为药物减肥一旦使用, 需长期维持, 停药则体重多半反弹, 故宜慎用。GreenbergI等[8]认为肥胖的治疗包括饮食疗法和躯体锻炼、食欲减退剂、抗血高催乳素药物等;对有肥胖易感因素者, 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包括适当的饮食和体育运动, 适当的药物等, 旨在对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胰岛素阻抗和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性腺—肾上腺类固醇分泌失衡。首先要指导患者设定治疗目标, 一般来说, 可以接受的、安全的目标是每周使体重减轻0.5%~1%。具体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轻至中度肥胖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 基本措施包括限制饮食、运动治疗、行为治疗等, 也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Greenberg I等[8]认为对严重肥胖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可试用氟西汀、舍曲林等[8]。一般处理如下:

4.1.1 行为治疗

(1) 节食:节食时每日能量限制在5016~7524kJ之内, 低脂 (<25%的脂肪) 、高纤维 (叶菜类蔬菜) 饮食能增加饱胀感, 降低美味性, 从而降低能量摄入;低脂、高糖类饮食体积小, 能减轻饭后嗜睡感, 从而改善依从性。 (2) 锻炼:单纯节食效果不好, 锻炼能减少脂肪, 增加肌肉, 维持体重减轻。可行方法是每天上、下班各走20min, 肥胖女性更适合举重锻炼。尽管行为治疗有效, 但难以坚持, 其中监督力度在维持疗效中起决定性作用。

4.1.2 换药

换一种体重增加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 如氯氮平换成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 就不再明显增加体重;或加一种体重增加效应较轻的抗精神病药强化, 如氯氮平减量并加用喹硫平强化, 也能减轻体重。

4.1.3

由抗组胺H1受体效应引起的体重增加可用药物治疗: (1) 尼扎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 通过增加缩胆囊素, 将饱胀感信号传入大脑, 或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导致食欲减退, 减轻体重; (2) 二甲双胍:使胰岛素抵抗的病人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血糖, 治疗2型糖尿病, 也可作为减肥药, 主要是增加血糖的利用达到减轻体重。

4.1.4 食欲抑制剂

包括西布曲明和托吡酯, 西布曲明是获FDA批准的减肥药, 通过回收阻断而增加5-痉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引起厌食。托吡酯 (平均180mg/d) 比安非他酮缓释剂 (平均250mg/d) 明显减轻体重, 分别减轻5.8kg和1.8kg。

4.1.5 抑制吸收药

奥利司他是获FDA批准的另一种减肥药, 通过抑制胰和胃脂化酶而部分阻断脂质的肠吸收, 减轻体重, 但它自己并不被吸收, 故不会恶化精神病症状。

4.1.6 产热药

三碘甲腺原氨酸只增加蛋白分解, 但不增加脂肪分解, 故达不到减肥目的;吸烟通过增加NE能而减轻体重, 但增加肺癌和冠心病发病率;瘦素能抑制脑调解的进食行为, 在极高剂量[0.3mg/ (kg·d) ]时才减轻体重, 但中等剂量[0.13mg/ (kg.d) ]时无此效应。

4.1.7 肌肉合成药

增加1kg肌肉, 需增加耗能209kJ/d, 故肌肉合成药是间接的产热药。有雄激素和生长素两种:雄激素用于成年低性腺男性、青春发育期提前的男性或妇女;生长素能减少腹部脂肪, 但因价格太贵, 故使用受限。

4.2 糖尿病

4.2.1监测高血糖症状表现为“三多一虚”, 即多饮、多食、多尿和虚弱。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测空腹血糖。加拿大临床实践指南 (1998) 推荐, 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如肥胖、高密度脂蛋白低下 (≤35mg/dL) 或禁食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2.8mmol/L) 者, 应每1~3年查1次禁食血糖。ADA推荐以稳态血糖和餐后2h血糖作为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筛查和诊断标准。国外研究者推荐[9]: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前后或换药时监测空腹血糖并进行年度空腹血糖筛查, 对于具有糖尿病风险因素的患者推荐在治疗起始时进行OGTT检查, 之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空腹血糖, 并应同时监测体重和血脂。葡萄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血糖正常, 而餐后2h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即≥7.8mmol/L且<1.1mmol/L) 的一种状态, 其6年典型糖尿病转变率高达67.7%[10];也是糖尿病前期唯一可通过早期干预逆转为健康状态的阶段。因此推荐临床应早期监测餐后2h血糖。

4.2.2治疗针对血糖异常的处理尚无标准方案, 应根据患者的既往及家族病史等风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 当患者血糖轻度增高时, 应进行健康教育, 适当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 控制体重, 血压和甘油三酯水平。若患者已出现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血糖≥110mg/dL而<126mg/dL) , 糖耐量受损 (餐后2h血糖>126mg/dL而<200mg/d L) , 一般情况下仍考虑非药物疗法, 但鉴于饮食和运动疗法可能难以实际运用于精神病人, 国外已提出适用于各阶段的用药方案。如病人已确诊为糖尿病时, 可考虑应用药物疗法。

4.2.4 换药

4.3 高血脂症

4.3.1 行为治疗甘油三酯正常范围25~200mg/dL, 当甘油三酯边缘升高 (150~199mg/dL) 的病人应当减肥和锻炼。

4.3.2 药物治疗甘油三酯升高 (200~499mg/dL) 的病人应服降血脂药。

4.3.3换药可换用利培酮。Gghaeli等报告4例病人由氯氮平换成利培酮 (12d~4个月) , 发现甘油三酯明显下降, 其中2例再换回氯氮平4个月, 甘油三酯又增至既往水平。

4.4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等。

摘要:本文综述了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代谢综合征,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长岭敬.静副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 2006, 35 (1) :17~26.

[2]Hermids T.Weight gain associated with atypical antipsychotic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2, (41) :1272~1273.

[3]Haupt DW, Newcomer JW.Hyperglycemia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J].J Clin Psychiatvy, 2001, 62 (pl27) :15~27.

[4]Henderson DC, et al.Am J Psychiatry, 2000:157 (6) :975~981.

[5]Kawachi I.J Clin Psychiatry, 1999:60 (21) :5~9.

[6]Taylor D, Paton C, Kerwin R.The Mandsley Prescribing Guindelines.Th edition, London[J].Martim Dunitz, 2003.

[7]Gardner DM, Baldessarini RJ, Waraich P.Modern antipsy-chotic drugs:a critical overview[J].CMAJ, 2005, 172:1703~1711.

[8]Greenberg I, et al.J Clin Psychiatvy, 1999, 60 (21) :31~36.

[9]Haupt DW, et al.J Clin Psychiatry, 2001;62 (27) :15~26.

抗精神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为随机抽取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1540份处方,自制统计表进行分析。病例来自门诊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就诊病人登记记录,不论年龄、性别、就诊次数,去除住院、无效记录者 (只记录姓名、年龄、地址,无用药记录) 和其他无精神病患者等共计1 540例次,其中男133例 (47.50%) ,女147例 (52.50%) 。年龄14~72岁,平均 (35.3±12.5) 岁,其中<18岁34例 (12.14%) ,18~50岁171例 (61.07%) ,>50岁75例 (26.79%) 。

2 分析与讨论

2.1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

根据世界精神学会 (WPA) 的分类方法,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虽能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但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疗效较差,常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改善认知和情感性症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但可能引起糖尿病、高催乳素血症等不良反应。

对1540份抗精神病药物处方分析,两类抗精神病药物用量统计如下: (1) 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占抗精神病总量30.11%:其中舒必利片用量1367925片构成比14.03%,氯丙嗪用量770321片构成比0.07%,奋乃静用量796500片构成比0.08%; (2) 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占抗精神病总量69.88%:其中氯氮平片用量为2934384片构成比30.04,利培酮片用量为1757715片,构成比17.99%;阿立哌唑片用量704450片,构成比0.07%;奥氮平片用量为937550片,构成比0.09%;喹硫平496984片,构成比0.05%。

讨论: (1) 比较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量可以看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比比例较大,而有研究表明:由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这一明显的药理学优势使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迅速增长。 (2) 排序第1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由于价格低廉,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中被广泛,但因其在长程治疗中可引起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国内外的治疗指南建议将氯氮平作为二线药物。

2.2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本次1540张门诊抗精神病药物处方中,单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比例43.96%,使用频率前三位依次是氯氮平、舒必利、利培酮。联合用药的比例56.03%,以抗精神病药物+情绪稳定剂的使用比例最高40.55%,其次是氯氮平+利培酮为常见。其他联用方式无明显变化,尚未发现有两联以上联合用药的情况。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药物出现频次见表1。

抗精神病药物的联合用药比例情况:丙戊酸钠、碳酸锂出现350次(40.55%),其他药物出现190次(22.01%),氯氮平+利培酮出现101次(11.70%),氯氮平+舒必利出现96次(7.64%),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出现126次(14.6%)。

3 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显示,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比例平均为43.96%,在联合用药中,与抗精神病药物的联用比例占总处方的比例为20.97%,与情绪稳定剂的联用占联合用药的比例为40.55%。合并用药的目的是对于长时间用药患者,医师担心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可能疗效不好,故常采用小剂量氯氮平加新型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但联合用药虽然有协同作用,但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不利于药物反应的观察,同时增加了患者自行服药的复杂性,使用药依从性降低。从联用情绪稳定剂及其他药物比例的上升,可以看出,临床医师更加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用药感受[1,2]。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用药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合理、安全、经济的治疗药物,提高精神病人的生存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的问题。

摘要:目的 通过对第四人民医院门诊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消耗量的统计, 分析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现状和用药趋势, 为临床医师更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调查表, 统计第四人民医院门诊精神病患者用药频率、联合用药等情况, 分析用药现状和趋势。结果 2011年氯氮平、舒必利、利培酮是第四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频率最高的药。抗精神病药物间的联合用药比例20.97%;以利培酮为代表的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量上升很快, 被广泛推崇。

关键词: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陈小红.我院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应用的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7) :56.

抗精神病 篇11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

【中国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26-02

精神分裂症是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人的60%左右[1],是一种治疗成本高昂的疾病。因其痊愈率低、预后差,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就本院现行的5种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和患者的合理开支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2011年2月期间因精神分裂症住院的患者。

1.2入组标准: ①符合CCMD-III和DSM-IV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经急性期治疗达到临床痊愈标准;③未治疗病期不超过2年;④年龄18~45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酒精等物质滥用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③必需长期合并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剂、心境稳定剂、抗癫痫药者,以及1月内应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者;④共患其他精神疾病患者。 病例入组共入选214例,按照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分为5组:氯丙嗪组43例,舒必利组40例,氯氮平组46例,利培酮组48例,喹硫平组37例。分组情况及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各组年龄、性别、病程、组成等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接诊后药物(均为国产)起始剂量及2周内加至剂量:氯丙嗪自50mg/d加至375~600mg/d;舒必利自0.1g/d加至0.9~1.2g/d;利培酮自1mg/d加至4~6mg/d;氯氮平及喹硫平自50mg/d加至300~600mg/d。两组均维持最高剂量到8周末。治疗期间酌情使用盐酸苯海索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但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1.3 评定:(1)评定及调查:由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量表评定,并调查患者家庭在半年中因诊治该患者所支出的费用。调查包括直接费用(药费、化验费、检查费、治疗费、材料费、床位费、护理费、膳食费和其他费用)、间接费用(家属缺勤、劳动力下降、休息或请假、交通费等)及隐性费用(完成治疗后需继续服药、因胆碱能作用而影响工作能力、药物损害的认知功能等)。要求患者家属按评定日期记录上述费用。对原工作、学习、生活能力按照满意、一般、不满意计算。评定工具 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drome Scale,PANS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8、12、25周各评定一次,同时做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检查。

1.4疗效判断标准: 按PANSS量表总分减分率进行评价,减分率>80%为痊愈,50%~80%为显著进步,30%~50%为好转,<30%为无效四级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1.5统计 :在微机上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5组药物临床治疗情况见表2。采用PANSS量表总分减分率进行评价,5种抗精神病药物要效率>70%,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X2=17.46,P>0.05)。

2.2药物不良反应比较:5种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不良反应以视力模糊、口干、嗜睡、头晕、便秘、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恶心、呕吐、体重增加、白细胞减少等多见。氯丙嗪组、舒必利组和氯氮平组TESS评分明显高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组间比较氯丙嗪组、舒比利组和氯氮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利培酮组、喹硫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氯丙嗪组、舒必利组和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 成本–效果分析:(1) 成本的确立:所谓成本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方法或药物治疗所消耗的所有资源的价值,用货币单位表示[2]。随着经济发展,医疗越来越重视成本,以求用最少的消耗达到最大的效果,即寻求疗效好、成本低、使用安全方便的药物。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用于药物治疗或自其它治疗所花费的代价或消耗的资源,包括病症的医疗成本和患者的差旅费、伙食费、营养费;间接成本是指由于伤病或死亡造成的工资损失;隐性成本是指因疾病引起的疼痛、失眠或精神上的痛苦等。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及总成本氯丙嗪组、舒比利组和氯氮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利培酮组、喹硫平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直接成本氯丙嗪组、舒比利组和氯氮平组低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有明显差异(P<0.05)。間接成本和隐性成本氯丙嗪组、舒必利组和氯氮平组均高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氯丙嗪组、舒必利组和氯氮平组总成本高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2)效果的确立:在药物经济学中,效果指的是健康效果,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采用有效率作为效果,5种药物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分别是氯丙嗪71%、舒必利76%、氯氮平91%、利培酮84%、喹硫平80%。(3)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是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即在成本和效果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成本效果比(C/E)则把两者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它是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表示,比值越小越好。5中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分别为氯丙嗪251.79元、舒必利204.29元、氯氮平200.11元、利培酮156.81元、喹硫平165.05元。当成本增加效果也增加时,就需要考虑每增长一个效果单位所花费的成本,即进行增长的成本效果分析。它是在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另一种方案的所增加的成本和额外的效果的比值(ΔC/ΔE),比值越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越低,治疗方案的实际意义越大。故将5种药物治疗方案的效果由低到高排列,并以最低效果作为参照,其它4种药物与之相比得到ΔC/ΔE,各组在最低效果利培酮组的基础上每再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多花费的成本分别为361.95元、294.24元、719.72元、8.08元。见表5。

3 讨论

精神疾病治疗超过了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占我国各类疾病总负担的14%,表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占到精神疾病的50%以上[3],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成本效益的研究应该受到社会的重视。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使药物得到合理应用。一个好的治疗方案不一定是成本效果最低的,而应该是费用最合理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5中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均>70%。虽然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等传统药物的费用低于氯氮平、喹硫平等新型药物,两者比较有显著性,但是传统药物常因副作用(心血管系统、粒细胞减少等)导致检验费等辅助检查费用增加,并因此因其患者家属缺勤等间接成本,因传统药物的过度镇静、锥体外系副反应等也需要患者家属增加间接成本。

由表5可见,利培酮每获得一个单位效果所需要的成本为156.81元,均低于其它4种治疗方案,为最佳。喹硫平与利培酮比每多获得一个单位效果仅需增加8.08元,也是不错的治疗方案。

氯丙嗪,舒必利等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与利培酮、喹硫平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比较,疗效基本相当,但是前者因其副作用造成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显著升高,治疗成本较高。

参考文献

[1]沈渔邨. 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93.

[2]王均,张均.药物经济成本—效果分析[J].药物实践杂志,1995,13(4):193-194.

抗精神病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计算机网络系统2008-2010年的用药信息, 通过计算机药物分类编码提取抗精神病药物, 包括门诊和住院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品种、数量和金额。

1.2 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抗精神病药的用药品种、用量及销售金额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限定日剂量 (DDD) 、用药频度 (DDDs) 、销售金额、药品总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比值 (B/A) 、DDC (日用药金额) 及年增长率作为分析指标。DDD值主要取自WHO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2010年发布的抗精神病药物的DDD值, 未收载的药物以《新编药物学》 (16版) [1]推荐的成人常规日剂量、药品说明书及医师临床用药习惯确定。DDDs值按下式计算:DDDs=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 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因DDD值不同, 需分别计算DDDs后, 所得DDDs相加, 即为该药的总DDDs[2]。DDDs越大, 说明该种药物的使用频度越高, 反应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DDC=某药的总金额/该药DDDs, 药物总体的DDC代表着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 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物的平均日费用[3]。B/A则反应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次数是否同步的指标, 比值接近1.0, 表明同步较好。

2结果与分析

2.1 抗精神病药各品种的销售金额

一般把阻断多巴胺D2受体强于阻断5-HT2A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称为典型抗精神病药, 亦称为第1代抗精神病药 (first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FGAs) 。我院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硫必利、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普噻吨、五氟利多和癸氟奋乃静均属于FGAs。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为新1代抗精神病药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SGAs) , 是指对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弱于对5-HT2A受体的阻断的抗精神病药物。我院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和帕利哌酮均属此类。

2008-2010年对我院应用15种抗精神病药物的销售金额统计及排序如表1: (1) 3年中, 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和阿立哌唑稳居前4位, 且销售金额逐年大幅增长。 (2) 8种FGAs 3年来, 销售金额基本保持平稳, 有的缓慢上升, 有的略有下降。 (3) 7种SGAs 3年来, 除氯氮平及齐拉西酮 (相对平稳) 外, 其余的销售情况都大幅增长。这里特别指出, 帕利哌酮这一新型的SGAs我是院从2009年开始引进, 到2010年销售金额直线提升。

2.2 抗精神病药的DDDs DDDs反应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

2008-2010年15种抗精神病药的DDDs的统计及排序见表1。从中可看出: (1) 氯氮平3年都稳居第1位, 而且也是SGAs中使用较早 (20世纪70年代) 的药物, 说明即使新药层出不穷, 但患者对氯氮平的选择倾向性依旧很大; (2) FGAs 3年中, 药物选择倾向性相对平稳, 有升有降, 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涌现后, 也未大幅下降, 这可能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这类药的价格低廉, 适应人群大有关; (3) SGAs 3年中, 药物选择倾向性上升明显, 这可能是因此类药物与FGAs相比, 疗效更好, 不良反应更低。

2.3 抗精神病药的B/A及DDC值

2008-2010年抗精病药B/A值及DDC的数据统计如表1。B/A是反应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次数是否同步的指标, 比值接近1.0, 表明同步较好。从表中可看出: (1) B/A值接近1.0的药物超过70%, 说明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步性良好; (2) FGAs中大部分药物的B/A值都趋向于1.0以上, 这说明这类药物价格低, 但使用量却很大。SGAs中大部分药物的B/A值都趋向于1.0以下, 这是由于这类药物都是新药, 价格比较高, 但使用量逐年快速增长; (3) 特别指出氯氮平, B/A值2008年高达6.0, 2010年升为7.0, 这是因其价格低廉, 但由于其也属于SGAs, 疗效和不良反应也都优于FGAs, 所以在目前抗精神病的治疗中依旧占主导地位。DDC代表着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从表中可看出:使用FGAs以及SGAs中的氯氮平, 患者的日费用相对较低, 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这样也能相对的保证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而SGAs的大部分药物, 日费用都相对较高。其中特别指出奥氮平, 在2008年时DDC高达74.07元, 2010年降为24.77元, 这归功于国产品牌的陆续出现, 这也促进了该药品的使用量迅猛增长。

2.4 抗精神病药的总DDDs、构成比及增长率

FGAs与SGAs的DDDs构成比见表2。从表2可看出, FGAs与SGAs的构成比每年都相对稳定。SGAs的药物选择倾向性, 每年呈稳步上升趋势, 这说明虽然此类药物在价格上远高于FGAs, 但其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以及大量国产品牌的出现, 使其被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所青睐, 逐渐成为抗精神病的的主力军。

注:金额的单位:万元;DDDs的单位:万日;DDC的单位:元/d

3讨论

我院2008-2010年抗精神病药应用从DDDs和用药金额呈逐年增长, 反映出近年来精神病的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药品消费增加与发病人数增加呈正相关。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 无论从销售金额还是从DDDs, SGAs比FGAs在使用倾向性上增长的更快, 逐渐代替FGAs占据了抗精神病药的市场。这是由于SGAs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敌意和情感症状的疗效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SGAs较FGAs肯定减少了锥体外系反应 (EPS) 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4]。这样可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及依从性, 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从表中还能发现, FGAs 3年间的使用量虽然上下波动, 但相对较稳定, 并未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因为FGAs疗效确切且价格便宜, 还有广大的适用人群。

特别指出, 我院3年间, 氯氮平的用药频度稳居榜首, 这是由于氯氮平是抗精神药物中有消除幻觉及控制兴奋躁动的作用, 其作用强而显效快, 对精神分裂症、精神运动性兴奋、躁动状态等严重精神病均有较好的效果。此药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相比, 患者病情恶化次数减少, 能选择性地阻滞边缘系统中多巴胺受体, 对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影响很小[5], 而且价格较低, 患者经济负担小, 但要注意其不良反应也很大。利培酮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 也可改善某些特殊的认知症状, 经本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接受社会心理治疗, 因而被作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治疗的首选药[6]。我院由于是精神病专科医院, 拥有利培酮多种剂型, 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奥氮平, 虽然DDC高, 但以其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取胜, 药物的DDDs 3年间迅猛上升, 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对一项11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患者的研究[7], 奥氮平组治疗后2周PANSS总分显著下降 (P<0.01) , 治疗后4、6周PANSS总分均有显著下降 (P<0.01) 。得知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 起效较快, 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便秘、体质量增加及肝功能异常, 但总体较轻。随着药理学的不断发展, 这几年又涌现出一些SGAs的新品种, 如我院的齐拉西酮、帕利哌酮。齐拉西酮同样对精神病疗效好, 尤其对阴性症状突出, 对EPS较轻, 且具有长期效果[8]。而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主要代谢产物。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目前在我院使用率不高。

总之,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医疗环境的日益优化, 临床医师在为患者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时, 一定会趋向选择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小、价格适中的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 但这也对合理用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医务工作者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定期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评价医院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方法 对2008-2010年该院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 (DDDs) 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 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 (DDDs) 均逐年增加。结论 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基本合理, 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将逐渐占据市场。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用药频度,用药金额,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53-272.

[2]谢虹虹, 曲彩红, 鲁联.抗精神病药物用药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14 (3) :67-70.

[3]汪洋.2004年~2006年我院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3) :209-210.

[4]栾中山, 许鹏, 迟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4) :46-48.

[5]陈燕红, 周建红, 俞莉莉.氯氮平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4) :146-147.

[6]李国琼, 张炳奎, 蔡仕伟.精神病院抗精神病药物用药情况浅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3) :3025-3028.

[7]成为荣, 陆水平.四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精神病医学杂志, 2010, 23 (6) :426-418.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学艺术漫谈下一篇:辽西蓖麻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