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2024-11-05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精选12篇)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1

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 办学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为工程施工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 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强化实践, 突出实训, 注重实效为原则, 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造就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形成了专业特色,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运行模式探讨, 以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1“零距离”就业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 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 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 在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 针对专业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缩短毕业生就业之后培训阶段, 采用“411”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学校有一学期综合实训,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建立了一个以“零距离上岗”为教育目标、教育与岗位“零距离”为接口、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411”人才培养模式, 4指前两学年4学期传授知识, 培养基本能力, 第一个1是第五学期通过典型工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使其在顶岗实习前具备履行顶岗实习岗位职责的能力, 第二个1指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形成职业能力。与传统“2+1”的培养模式相比, “4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 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能力为主线, 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计能力培养顺序, 以学生的单 (专) 项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学生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是“411”人才培养模式三阶段的核心理念, 它体现了“41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2) 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

通过对工程实际项目的有效设计, 在将要建立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室, 采用实务模拟实训教学, 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达到超越情境、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习的效率。“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理念, 它体现了建筑行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

3) 能力本位, 既是出发点, 又是终结点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 它既是培养方案的出发点, 又是培养方案的终结点。整个培养过程贯穿“项目教学法”理念, 以培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职业岗位 (群) 人才为目标。

2 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互融

专业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为目标适时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 参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化, 实践教学项目化, 素质教育经常化”的思路, 重构课程体系, 建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体系互交互融的特色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内容要求层次清晰、相互配合、主干突出、个性拓展。内容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如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术知识模块及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适当开设的一些人文、社科等方面的选修课模块等。

实践教学板块体系构建要求内容完整, 形式多样, 结构合理, 可操作性强。专业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 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实训、综合技能素质提高三大实践教学模块, 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 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即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实践。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形成了专业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 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以强化实践, 突出实训、注重实效为原则, 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本专业注重适应工程环境、培养工程意识、工程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近年来我院实训项目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有如下表现:

1) 在传统的实训项目基础上, 突出了计算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如计算机绘图, 广联达造价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等, 适应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

2) 施工技术实训中尝试以校内模拟实训和现场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3) 毕业设计课题与顶岗实习工程项目相结合, 真题实做, 确保了学生设计质量, 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4) 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 增加《建筑力学与结构》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 进一步增强识图能力;

5) 《建筑材料与检验》、《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加大现场教学的比重,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感性认识;

6) 将毕业设计修改为综合实训, 使学生“零距离”定岗实习。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 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置教学单元 (即学习情境) , 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项目, 如以项目施工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按技能项目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 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经济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

摘要:新时期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顺应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实践, 专业实际, 对专业运行模式进行探讨, 为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文生.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2007 (23) :44-46.

[2]黄波.“六双”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学平台.2011 (8) :57-58.

[3]杨卫国, 王京.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15-16.

[4]卓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9 (9) :58-61.

[5]李静.基于SWOT分析的YA职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革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 2013.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2

目录

摘要………………………………………………………………………………2

一、建筑工程的分类……………………………………………………………2

(1)设防的部位……………………………………………………………2

(2)设防的方法……………………………………………………2

(3)设防材料的性能……………………………………………………2

(4)设防材料的品种………………………………………………………3

二、防水材料的要求和选取……………………………………………………3

(1)防水材料的共性要求……………………………………………………3

(2)防水材料的选取…………………………………………………………3

三、屋面防水的施工工艺……………………………………………………4

(1)施工工序…………………………………………………………………4

(2)操作要点…………………………………………………………………4

四、住宅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防护措施……………………………………………5

(1)外墙渗漏的原因…………………………………………………………5

(2)外墙渗漏防护措施………………………………………………………6

五、结束语………………………………………………………………………7

摘要

本论文文主要讲述了建筑防水工程的分类,防水材料的要求及选取和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以及住宅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和防护措施。

第一,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编写通俗易懂,实用,便于了解和掌握。

第二,根据自己的实习经验及相关资料突出了防水施工特点的内容,从而有利于防水质量的控制。

第三,论文中同时将近期的新规范,新规章,新标准融入其中,丰富了内容。第四,论文介绍了防水材料的选取及防水材料的分类,为后续防水的施工创造了条件。

一,建筑防水工程的分类

建筑防水工程的分类,可依据设防的部位、设防的方法、所用来设防的材料性能和品种来进行分类。

(1)按设防的部位进行分类按建(构)筑物工程出现渗漏水的主要部位可划分为:地下防水、屋面防水、室内厕浴间防水、外墙面防水以及特殊建(构)筑物和部位防水。

屋面防水:建(构)筑物屋面的防水;

地下防水:地下室、地下管沟、地下铁道、隧道、地下建(构)筑物的防水;室内厕浴间防水:卫生间、浴室、盥洗室、清洁室、开水间以及楼面、地面、管道等的防水;

外墙面防水:外墙立面、坡面、板缝、窗边、窗台、框架梁底、柱边等的防水;

特殊建(构)筑物和部位防水:如水池、水塔、室内游泳池、喷水池、四季厅、室内花园、储油罐、储油池等的防水。

(2)按设防方法分类

①复合防水:采用各种防水材料进行防水(复合防水)是一种新型防水做法。在设防中采用多种不同性能的防水材料,利用各自具有的特性,在防水工程中复合使用,发挥各种防水材料的优势,以提高防水工程的整体性能,做到“刚柔结合,多道设防,综合治理”。如在节点部位,可用密封材料或性能各异的防水材料与大面积的一般防水材料配合使用,形成复合防水。

②构造自防水:采用一定型式或方法进行构造自防水或结合排水进行防水。如地铁车站为防止侧墙渗水采用的双层侧墙内衬墙(补偿收缩防水钢筋混凝土)、为防止顶板结构产生裂纹而设置的诱导缝和后浇带、为解决地铁结构漂浮而在底板下设置的倒滤层(渗排水层)等。

(3)按设防材料性能分类

按设防材料的性能进行分类,可分为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

①刚性防水:刚性防水是指用素浆、水泥浆和防水砂浆组成的防水层。它是利用抹压均匀、密实的素灰和水泥砂浆分层交替施工,以构成一个整体防水层。由于是相间抹压的,各层残留的毛细孔道相互弥补,从而阻塞了渗漏水的通道,因此具有较高的抗渗能力。

②柔性防水:柔性防水依据起防水作用的材料还可分为卷材防水、涂膜防水等多种。

还可分为卷材防水:卷材防水是将几层卷材用胶结材料黏在结构基层上,而构成防水层。这种防水技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常用于屋面、地下室及地下构筑物的防水工程中,在屋面工程中,多用于平屋顶及坡度较小的屋面工程,通常作法是三毡四油、上面铺设绿豆砂保护层,在地下防水工程中,多作三毡四油,为防止卷材层破损,表面要再加一层保护层。卷材防水材料可分为三大类: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方式卷次阿、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涂膜防水:防水涂料主要是以乳化沥青、改性沥青、橡胶及合成树脂为主要防水材料,在其固化前为无定型黏稠状液态物质,通过在施工表面喷、涂防水涂料并铺设玻璃纤维布或聚酯纤维无纺布加强,经交链固化或溶剂、水分蒸发固化形成整体的防水涂膜,固化后形成的致密物质具有不透水性和一定的耐候性、延伸性,由于涂料为不定型物质,在涂布施工中对任何复杂的基层表面适应性强,固化后形成没有接缝的整体防水层。涂膜防水对复杂部位施工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大部分材料是冷作业,施工十分简易,故目前在建筑防水工程施工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4)按设防材料的品种分类

防水工程按设防材料的品种可分为《卷材防水、涂膜防水、密封材料防水、混凝土防水、粉状憎水材料防水、渗透剂防水等。

二,防水材料的要求及选取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水是依靠具有防水性能的材料来实现的,防水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防水层的耐久年限,防水工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水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材料是防水工程的基础。我们在进行防水工程施工时,所采用的防水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材料质量标淮,并应满足设计要求。但不同的防水做法,对材料也应有不同的防水功能要求

建筑防水材料的共性要求如下:

(1)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对光、热、臭氧等应具有一定承受能力。

(2)具有抗水渗透和耐酸碱性能。

(3)对外界温度和外力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材料的拉伸强度要高能承受温差变化以及各种外力与基层伸缩、开裂所引起的变形。

(4)整体性好,既能保持自身的粘结性,又能与基层牢固粘结较高的剥离强度,形成稳定的不渗水整体。

对于不同部位的防水工程,其防水材料的要求也各有其侧重点,具体要求如下:

(1)屋面防水工程所采用的防水材料其耐候性、耐温度、耐外力的性能尤为重要。因为屋面防水层,尤其是不设保温屋的外露防水层长期经受着风吹、雨淋、日晒、雪冻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侵袭和基层结构的变形影响。

(2)地下防水工程所采用的防水材料必须具备优质的抗渗能力和延伸率,具有良好的整体不渗水性。这些要求是针对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且水比较大,以及地下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形等条件而提出的。

(3)室内厕浴间防水工程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应能适合基层形状的变化并有利于管道设备的敷设,以不渗水性优异,无接缝的整体涂膜最为理想。这是针对面积小、穿培管洞多、阴阳角多、卫生设备多等因素及地面、楼面、墙面连接构造较复杂等特点而提出的。

(4)建筑外堵板缝防水工程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应以具有较好的.耐候性、高延伸率以及粘结性、抗下垂性等性能为主的材料,一般选择防水密封材料并辅以衬垫保温隔热材料进行配套处理为宜。这是考虑到堵体有承受保温、隔热、防水综合功能的需要和缝隙构造连接的特殊形式而提出的。

(5)特殊构筑物防水工程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则应依据不同工程的特点和使用功能同要求,由设计酌情选定。

三,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

一)施工程序

1.热作法卷材防水层施工程序

施工前确认→基层处理→局部增强处理→铺贴卷材→保护层施工→浇水试验检查。

2.冷作法卷材防水层施工程序

施工前确认→基层处理→局部增强处理→铺贴卷材→接缝边缘及油毡末端收头处理→浇水试验检查→保护层施工。

3.涂膜防水层施工

施工前确认→特殊部位的处理→涂布底胶涂料→涂膜防水施工→保护层施工→浇水试验。

(二)操作要点

1.卷材防水层施工

根据防水卷材的特性,选用不同的粘贴方法,节点或复杂部位可用混合法施工。

(1)热粘贴法操作要点

沥青胶结材料应当天熬制,当天使用。否则,应同新熬制材料分批混合使用。刷喷冷底子油前,应将基层表面清扫干净,在女儿墙、管道等复杂部位的连接处,需做油毡附加层。檐口第一层油毡用浇油法操作,从雨水口两侧铺贴,油毡碰头应在两雨水口中间。屋面油毡铺贴顺序是:高低跨屋面应先铺高跨,从檐口开始往上铺。油毡搭接宽度:长边不小于70mm,短边不少于lOOmm。各层油毡的搭接缝应错开不小于250mm。屋面与突出结构的连接处,主墙上铺卷材的高度不宜小于250mm。

(2)冷粘贴法操作要点

冷粘贴法适用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三元乙丙-丁基橡胶防水卷材、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等。根据卷材品种,选用配套底胶。一般干燥4h以上,即可进行下道工序。在排水口、管子根部等复杂部位,应做增补处理。其办法是铺一层卷材附加层。铺贴卷材前,应在基层上弹出尺寸标准线。在基层涂刷的胶粘剂干燥后,便铺贴卷材。铺贴从流水下坡和屋面两侧边沿开始,卷材的长方向同流水坡成垂直。铺完一张卷材后,用长把刷和橡皮铁辊排除空气和压实。卷材铺贴完后须做淋水试验,质量合格方可进行保护层施工。

(3)热熔法操作要点

热熔法用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基层处理剂涂刷和复杂部位增补处理,同冷粘贴法,但基层处理剂需干燥8h以上。卷材铺贴时,将卷材置于基层下坡,用喷灯烘烤卷材底面,熔化至有光亮发黑,滚动卷材并辊压粘贴。

2.涂膜防水层施工

(1)无增强骨架涂膜防水施工操作要点

突出屋面的管根、阴阳角等部位,先做一布二涂防水附加层,用玻璃纤维布剪成同管根口径形状,周边加宽200mm的套布,套在管上,间隔4h刷两道涂料。实干后,再进行大面积涂膜施工。第一度涂膜的涂布量以1.5kg/㎡为宜。第二道涂膜与第一道涂膜涂刷方向垂直。保护层施工必须在涂膜完全固化及验收合格后进行,施工不得破坏防水层。

(2)加增强骨架涂膜防水层施工操作要点

先做复杂部位的附加层,待屋顶需做油膏嵌缝的部位施工完毕,然后在基层上连续涂刷。底胶实干后,边涂刷边贴纤维布。玻璃纤维布之间需搭接70~100mm。最后进行封面涂料满涂,涂膜硬化前,不得在上行走或堆放物品。铺贴板块保护层时,不得损坏防水层。

四、住宅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上对房屋质量的投诉亦有所增加,外墙渗漏占了一定比例,但它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根据几年来从事房屋质量维修工作的经验,谈谈自己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外墙渗漏原因的分析:

1、目前的框架结构住宅工程中填充墙,基本上为非承重的灰砂砖或小型砌块。灰砂砖和小型砌块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缺陷。若在施工中使用了受破损或由于设备管暗装的需要对已砌外墙进行凿打,人为地造成外墙砌体破损,也较容易在外墙砌体形成渗水处。

2、工人在砌体施工中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砌筑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此外,砂浆的强度不达标或干砖上墙,使砂浆中的水份被砖吸收,从而造成砂浆强度偏低,导致砖和砂浆分离,砌体整体刚度下降,产生墙体裂缝。

3、温差引致混凝土结构梁柱与填充墙结合处产生开裂。

4、外墙抹灰层一次性打底太厚或为保证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裂缝;墙体层表面太光滑,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未设分格线,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

5、饰面砖铺贴空鼓或铺贴砂浆不饱满,面砖与砂浆间空隙部分易形成贮水容器;面砖勾缝不密实或勾缝龟裂,密缝勾缝遗漏都是使雨水从表面渗入,造成积水,从而引起渗漏。此外墙易渗水与面砖勾缝和面砖表面不平也有一定关系,凹缝使外墙整体墙面不光滑,雨水流速减缓,滞水时间、滞水量增多,特别是勾缝下缘处。勾缝质量不合要求或长期风吹雨淋造成勾缝与面砖间有微裂缝,造成渗漏。

6、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水平构件的表层施工中未找坡度,甚至倒坡,造成倒返水或积水,也容易造成外墙面渗水。

(二)外墙渗漏防治措施:

1、外墙砌筑所使用的砖块,为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的,且在砌筑过程中不得打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600mm留拉结钢筋,拉结

筋伸入墙内各250mm,砌后浇C20细石混凝土;同时对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先修补完成后方可打底粉刷,不留隐患。

2、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严禁干砖上墙,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砂浆饱满度,水平缝要满铺砂浆,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勾填的方法来保证外侧竖缝质量。斜顶砌之上下灰缝,应于抹灰前3天于外墙操作架上再检查一次,遇有未勾又沉裂的应补勾填实,沉裂缝应踢出宽度不小于10mm的大缝,以保证重勾填实。

3、温差造成的裂缝,首先应把龟裂的打底层凿去,加上钢丝网片,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并且注意养护,而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就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顶层窗下八字裂缝、窗下竖向裂缝等现象出现可采用在顶层窗台加通长配筋砼封顶窗盘的方法,增强刚度,消除裂缝。

4、对于基层产生裂缝,首先要保证外墙打底不得太厚,对局部太厚处要采用钢丝网来加强,其次外墙打底应分次、分层,打底在终凝前要防止暴晒或雨淋,加强养护。做好分格线,特别在装饰面层为无分格线的面砖、马赛克等外墙上打底也应在适当位置留置分格线,用油膏填缝后,方可上面层。第三对于混凝土柱、梁等较光滑的结构层,用聚合物砂浆“毛化”处理(聚合物砂浆配合比可为107胶∶水∶水泥∶砂=1∶4∶10∶10计量搅拌均匀),涂在光滑的面层上,湿养护7d,使之“毛化”以增强粘结力,而后再全面打底,可避免空鼓、结合不良等缺陷。

5、对于外墙铺贴面砖的建筑物,外墙施工前必须事先进行技术交底。在铺贴过程中一定要有挤浆工艺,且在勾缝前要全面检查空鼓情况,勾缝要保证密实度,勾缝完毕后要注意湿润养护,密缝擦缝不得遗漏,勾缝深度建议要严格控制,凹入度不宜太大,最好勾成圆弧形平缝。质量管理方面要建立多级复查控制制度,以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6、窗台、遮阳板、雨篷等水平构件应按要求进行找坡且找坡方向要正确,与墙面接触部分应处理成泛水圆弧角,防止倒泛水或积水。窗框周边应提位勾缝打胶,窗后塞口要塞紧密,窗洞上方须做滴水线槽(深度和宽度均不应小于10mm)。屋面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女儿墙墙根位置处砼应比屋面砼多浇注10-15mm,保证屋面女儿墙墙根施工缝高于屋面板,而后再砌筑女儿墙墙体,这样即使施工缝处产生微小裂缝,也不会造成女儿墙墙根渗水,保证了建筑外观美观。

7、2种新材料可用来防止外墙渗漏:①在外墙抹灰的水泥砂浆中加入杜拉纤维;②采用防水防渗漏彩色填缝料进行外墙砖的填缝。与没有加杜拉纤维的抹灰水泥沙浆相比,其抗裂性能提高80%以上,抗渗性能提高60%以上。水泥砂浆的拌制,采用原有的搅拌设备及工艺,配合比不变,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并以目测不见成束纤维为准,杜拉纤维的掺量考虑包装(1kg/包)及砂浆机容量(200L),取0.714kg/m3,每包分成7小包,每槽1小包。抹灰水泥砂浆的施工,按常规方法施工。抹灰前在梁底、墙柱交界处加挂300mm宽密目钢丝网,待抹上的水泥砂浆表面干水后,用木抹子加纯水泥浆磨面1遍,水泥砂浆凝固后,淋水养护1周。防水防渗漏彩色填缝料采用佛山建能材料厂生产的黑色瓷砖填缝料,其产品性能经检测,弯曲强度6.4MPa、抗压强度30.8MPa、吸水率(24h)

5.1%、渗水率0.293。对施工条件的要求为:外墙砖粘贴24h后方可填缝,缝宽范围5—15mm,混合比率为水灰比1:3,搅拌好的填缝料要先静置5min后才能使用,并要在3h内使用完毕;填缝后20min左右进行外墙的表面清洗,并将填缝不完全处修补好。以上2种新材料经实际施工应用,防渗效果能达到预期目的,

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土木工程;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54-02

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影响校园内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目前,大学生在学习环节中应用到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以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为特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和学习活动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作为工科类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1 现代信息技术

只有充分理解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发挥更佳的效果。信息技术是解决教学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主要是利用诸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网络通讯工具等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土木工程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设计原理复杂、抽象概念较多、计算量大、工程实践性较强等特点[1]。通过讲授钢结构设计原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在工科类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仅教师要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应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以此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

2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将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由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课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讲授相关概念时,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为增强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措施将抽象变具体,使陌生的知识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学中将概念、公式推导、教学示意图、工程案例、实验等方面的内容采用图、文、声、像的形式演示,部分细节的推导内容采用超链接和按钮的方式予以控制[2]。动画和图形采用AutoCAD、Photoshop、Flash等软件处理制作,将课程中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选择合理的课件展示形式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知识点较多,计算公式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在紧促的时间内想把课程重难点知识讲透比较困难。在讲到钢材属性章节时,需要结合材料拉伸实验、冷弯实验、冲击实验等相关知识,如果只采用普通黑板板书的形式,枯燥无味且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该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再现实验加载各阶段材料的受力和变形情况,了解后续的数据处理过程。知识点在实验全程中展现,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针对重点概念的文字采用突出字体、颜色、粗细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文字难以描述清楚的问题,可以适时添加图片、动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本中涉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采用逐渐显示的形式展示,以增强学生思考推理能力。采用类似手段不但展现出重点信息,还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即时更新知识内容  教学内容要紧跟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步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轻型钢结构正成为普通住宅的常见形式,将类似的结构形式或建筑形式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掌握钢结构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完善相应的知识点,确保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3 网络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如今,互联网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优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借助互联网收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文献、前沿信息等,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利用互联网搜索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知识,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检索方法。

其一,利用相关搜索引擎搜集资料。应用百度、搜狗等,打开以上任何一个网站,输入相关的关键词,如输入“钢结构设计原理”点击搜索,然后就会出现相关知识的网站链接。

其二,检索相关文献期刊网站,如访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检索专业知识,并下载相关学术文献资料。

其三,访问相关土木工程专业性质的网站,如土木工程网、天工网、筑龙网等网站,浏览或下载相关专业资料。

4 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交流学习

目前,大学的主要教学形式还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除了在课堂上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互动形式外,课下鲜有交流,这与大部分学生不愿同教师面对面的沟通有较大的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许多款虚拟的网络通讯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互动形式,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互动。

有效利用电子信箱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与教师进行学习沟通的需要,并且又不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学生可以给教师发送电子邮件,教师可以通过信箱及时进行指导回复。更方便的做法可以以一个学生班申请班级电子信箱,便于教师同学生沟通交流。

有效利用QQ工具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腾讯QQ已成为大家联系的常用方式之一,平时用来当作聊天的工具,也可以将此通讯软件应用于学习之中。以一个班级或一个专业建立QQ群,方便学生和教师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线沟通交流。在QQ群中就某一学习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有效利用手机中的通信工具——微信  2011年,微信的诞生,产生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其功能介于腾讯QQ和博客之间。微信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通过网络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及文字,可以多人同时在线群聊[3]。智能手机已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给微信软件的使用带来可能。微信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通过微信软件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增强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本文以土木工程学科专业课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专业课的教学进行探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如何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需要长期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郇筱林,戴素娟,刘艳.钢结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2010(3):140-141.

[2]吴敏,陈清.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6):45-46.

[3]王慧,蒋厚亮.微信在课程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32):7197-7198.

岩土工程勘察专业技术探讨 篇4

1天然地基

1.1沉降计算:按照GB50021第4.1.11条第4款, 要求进行沉降计算并给出结果;建筑物变形特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并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GB50021第4.1.11条之4有三层意思:一是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 (不是所有的建筑物) , 是指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 地基基础应按照地基变形设计, 以及除GB50007表3.02以外的符合第3.0.2条之3所规定懂得丙级建筑, 仍应作变形验算;二是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这一条对岩土勘察人员非常重要, 有些勘察报告建议设计作变形演算, 又不能提供变形验算所需参数 (压缩曲线等) , 当数据不能满足地基变形验算时应补充勘测;三是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所谓预测变形特征, 是指预测是否可能产生过量沉降、倾斜、局部倾斜、差异沉降等问题。可以定性预测, 任务需要时, 进行定量变形分析。

1.2地基稳定性评价:地基稳定性主要指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 以及建造在斜坡或边坡附近的建 (构) 筑物, 应验算其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 要求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之比≥1.2。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基础设计时, 对基础埋深有一定要求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埋深为1/15·H, 桩基1/18·H, 岩石地基不受此限, H为建筑物高度) , 也是基于地基稳定性考虑。我们常遇到的是边坡稳定性评价, 对边坡稳定系数Fs的取值GB50021-2001第4.7.7条有具体规定。当Fs值大于等于规定值就安全稳定, Fs小于1就不安全、不稳定, Fs大于1, 但小于规定值时, 应考虑采取措施防止边坡失稳。

1.3利用理论公式、室内实验指标、标贯等不同方法求算同一土层 (如粘土层) 的承载力时, 承载力应如何取值的问题。

a.利用理论公式计算, 它使用室内实验指标的强度指标, 而且是有个设计参数:基础埋深与基础宽度, 它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在于取样的质量与试验的质量。包括强度试验的方法, 不同的方法其结果不同。一般而言民用建筑, 不属于边坡、挡土墙、基坑支护等, 可采用直接快剪。

b.标贯等原位测试的数据与室内试验的物理指标, 通过查表确定的承载力它是有一个前提:原则上是建立在-基础宽度为3米, 埋深为0.5米这个基础上。

c.平板载荷试验的成果, 要注意试验试坑的深度、承压板宽度。其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承载力特征值。

所以标贯等原位测试的数据与室内试验的物理指标, 通过查表确定的承载力, 基本一致;而它与利用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平板载荷试验的结果比较, 就相差很大。

因此, 建议在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平板载荷试验时, 也采用基础宽度为3米, 埋深为0.5米的条件来计算, 这样与查表就有可比性。

2地震效应

GB50011第4.1.3条第2款“对单幢建筑, 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 数据变化较大时, 可适当增加”。数据变化较大并没有定量的规定, 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把握。通过对照其他规范并与相关专家讨论后, 认为可以这样把握:当该建筑场内存在不同地质单元, 实测剪切波速分别属两类场地类别时, Vse的差别及变化较大, 每一地质单元宜增加测量波速钻孔数量 (视工程规模而定) ;当建筑场地为单一地质单元时, 根据两钻孔实测剪切波速计算的Vse分别可将场地划分为不同建筑场地类别时, 可视为变化较大, 这时宜增加测量波速的钻孔数量。又如某一工程有10余幢多层建筑, 按照规范可估算剪切波速, 计算结果Vse≤140m/s的勘探点占1/3;Vse〉140m/s的占2/3, 那么该场地类别将如何确定呢?在这种情况下, 按土层估算剪切波速的可靠性不够, 估算的Vse界于Ⅲ、Ⅳ类场地分界线140m/s附近 (按15%范围控制) , 这种情况必须实测土层剪切波速, 根据实测波速判定场地类别, 若实测波速该场地仍为部分Vse小于140m/s、部分Vse大于140m/s, 可确定该场地为Ⅲ、Ⅳ类之间的场地, 并按插值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

3标贯击数的选用

标准贯入试验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现场原位测试。它的应用范围之广是任何其它测试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用标准贯入锤击数N确定砂土的密实度、粘性土的状态、地基土的承载力、砂土的液化、桩基的承载力等, 也是检测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 如何有效保证测试成果应用的可靠性, 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 影响标准贯人试验的因素很多, 诸如机具设备、落锤方式、试验方法等, 可通过标准化方法使之统一, 以减少对试验成果的影响。但另外一些因素, 如杆长、杆侧摩阻力、地下水、上覆土压力的影响则无法人为地加以控制。为使测试成果能更好地反映土层的实际状况, 常需对现场实测的标贯击数进行杆长修正, 在《工程地质手册》中要求当钻杆长度>3m时, 锤击数应进行杆长修正, 但杆长>21m则无法修正;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第10.5.5条则规定对击数值的修正与否及修正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据此, 对标准贯入击数的选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勘察报告中必须提供标贯实测值。

3.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判别砂土液化时, 标贯击数不使用杆长修正, 应使用实测值。

3.3根据《工程地质手册》来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 应该使用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值。

3.4标准贯入试验主要用来判别砂土的性状, 若用其计算承载力, 只作为参考, 应辅以其他方法来确定地基承载力。

4室内剪切方法的选择

室内剪切试验是目前获得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主要手段, 选择合适的剪切试验方法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抗剪强度指标。直接剪切试验中, 试样在竖向压力下进行剪切试样由于剪切仪上, 下剪力盒的错开.剪破面未必是真正的软弱面, 剪切过程中, 有效断面积逐渐减小, 主应力方向变化, 剪破面上剪应力分布不均匀.而且剪切过程中试样的排水程度是靠试验速度的“快”“慢”来控制的, 严格的不排水难以做到.特别是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及密度小, 含水量高的饱和软粘土, 由于排水条件难以控制从而使其结果偏大, 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第18条规定快剪试验一般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10-6cm·s-1的细粒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一般大于10-5cm·s-1, 粉土K值更大, 用直剪试验已非常勉强, 在室内对粉土及粉质粘土直剪时, 发现四级荷载下很少存在峰值强度, 绝大部分需剪切至位移6mm处, 剪切强度指标回归性差, 剪切强度指标仅能作为参考。三轴压缩试验直接量测的是试样在某一固定周围压力下的抗压强度, 然后利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间接推求土的抗剪强度.三轴压缩试验是目前测定土的抗剪强度较为完善的试验.试验中试样受力状态明确;可以控制大小主应力。三轴压缩试验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可以准确测出土样受剪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有效强度指标, 三轴压缩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各种受力和排水条件, 测出的抗剪强度指标较可靠。虽然直剪试验方便简单, 但其对粉土、粉质粘土及较软弱的土强度指标可信度不足, 认为一个工程进行一定数量的三轴剪应是可行的。

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是技术含量高、经验性要求强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在熟悉各相关规范并能够灵活运用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岩土工程勘探, 才能满足工程建筑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要求, 使勘察切实地为建设项目的设计及施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工程特点, 了解岩土性质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岩土测试和分析评价, 特别是在标贯击数的选用、剪切方法的选择上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土工实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林宗元主编.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参考 篇5

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技术应用探索

摘要:近年来,国家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建筑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国人对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边坡支护技术的水平,对整个土木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土木工程保障质量的基础。中国目前在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边坡支护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不存在较明显的技术问题。只要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土壤性质重点勘察,重视检查施工环境,注重施工队伍的素质培养,技术攻关,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边坡支护方案,使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和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

引言

要确保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制定科学合理的边坡支护技术方案,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工程项目长期有效运行。具体施工中,要对工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危险源、工程性质做到综合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边坡支护方案。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不仅给坡体结构的稳定提供了基础的保障,而且可以使施工现场的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是也能明显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边坡支护是土木工程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保障后期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的关键,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

1.1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一些特定土质边坡,在地下水位不太高,基坑边坡深度不足12m的情况下,应用得最多是土钉支护施工技术。具体的施工工艺如下:先做基坑降水,然后开挖,再开始基坑修坡,成型后初喷混凝土,钻成孔,将制作好的土钉插孔,插孔后进行注浆,再将准备好的钢筋网进行绑扎,然后在对边坡进行混凝土喷洒施工等工序。此项技术的采用,不仅稳定性高,节省了工程材料,降低施工成本,而且适应性强,安全性能好,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1.2锚杆支护

此种边坡支护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挡土墙和土层锚杆系统。此项技术的采用就是要通过锚杆将工程结构物或者挡土墙与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进行相联接,从而获得锚固在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中的一段作用力,实现结构物的上托力、拉拔力与侧倾力的有效承载。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边坡的有效稳定。在具体项目施工过程中,通常要根基墙背土的压力,锚杆的内力计算等实际情况,对设定的整个支护体系的相关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锚杆挡墙支护技术在滑坡区和切坡后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情况极易出现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危险,破坏后果严重,采用此项技术,可以提供充足的支护力。但锚杆挡墙方案不适用于高度超过6m的基坑,支护力不足,容易造成塌陷。

1.3开槽施工技术

具体施工之前,首先要对边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边坡支护的实际情况,再开挖基坑内槽,采用内部支撑的技术,对边坡形成挡体,以次来做好基坑内槽土体结构的固定,以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

1.4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是通过挡土墙自身所承受的重力来实现自身结构的稳定。这项边坡支护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工程施工过程应用得最为普遍。工程形体基本为梯形,就地取材,使用石质或者混凝土作为挡土墙施工材料,既经济,又便于施工。挡土墙开挖时,要根据仰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比较小,俯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非常大的理论原理,俯斜墙背做好土质回填。

2优化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策略

2.1完善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便于施工管理,一定要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编制。目前我们很多施工单位在资料数据的管理上,依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而每一个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都有着大量的施工技术资料,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管理建议,希望对行业以后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明确职责权限,奖惩落实到位。施工前,要求对所有的项目施工材料进行收集,做好技术审核,保证施工技术切实可靠;对资料统一分类编号,便于检索,确保施工工程中和后期责任追查有据可循。

2.2做好基坑开挖

正常情况下,在对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土体开挖过程中,易造成土体结构受损,密实性降低,从而增加开挖难度。尤其是在后期容易出现变形或移位的现象。所以在基坑开挖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流程,确保挖掘完成后,土壤平衡性不会遭到破坏,才可以展开下一阶段的挖掘工作。在具体施工中,通过对基坑及周边情况的分析,可以使用必要的支撑设备,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程质量,避免出现不良问题。

2.3如何做好施工管理

要确保施工安全和效率,必须要做好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工程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和体现。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内部学习,不光要做技术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还得狠抓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对环境因素的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工程机械操作专业技能培训,特种设备,持证上岗;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招聘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技术人员对外调研,外培学习,增加技术学术交流,提稿整体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强化施工技术含量,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又能推动行业进步,保障工程质量,造福一方百姓。国家及行业有关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力度,通过监督审查,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方式,立体监控,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可以起到增强与稳固基坑性能的目的,特别是在基座土层性质较为特别的土木工程基坑处理上面,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平。施工前要做好严格的技术调研和审查,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最后才可以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收获较好的施工成效。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6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土木工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2-0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对国内10所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环节均占总学分的35%以上,其作用与功能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如何利用现有学校资源和现阶段转型发展的好时机,加大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力度,建立更为接近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培养未来土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的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综合素质和全面的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只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办出特色,专业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不能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依托,内容陈旧、时间连续性不强,很难体现实践课程的连续性,违背了工程的实际特征,使学生的实际工程意识难以建立。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繁杂、分散,虽然有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但缺乏整合,不成体系[1],不符合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和实践规律,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理论与实践教学自成体系,缺乏综合化和融合性。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三个基本方面。各专业课程实验独立存在,互不相关,实验内容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学生对实验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缺乏系统了解[2]。实验报告缺少与工程试验的联系,使得学生的认知标准与实际应用有差距。对于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设计方法和步骤程序化,致使学生的设计大多雷同;虽然能顺利完成任务,但由于为参照模板修改数字,计算书完成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什么,多为体力活。对于实习实践,由于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共同培养学生的意识,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对工程实际情况和具体施工缺少直接接触,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3)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实践教学缺乏实际价值。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大多只能满足某一课程的实习实训,为课程服务,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没有形成集认知、设计、实施与运作一体的新型实践实训基地。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虽然学校与很多企业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但企业处于安全、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对于安排学生实习并不积极,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和学校都是走过场,只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达不到预期目的,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高度重视、认真执行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实施措施

(1)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为了更好的通过专业评估,以积极的态度大力加强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我院重新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旨在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新的培养方案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由通识基础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工程应用和创新模块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四部分组成,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8%以上。通过从学生大一入校至大四毕业循序渐进的安排四个模块的实践课程,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整个学习阶段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改革。在实践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的要求分解为各具体目标,并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使其达到不低于规定的最低标准。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杆,将标杆瞄准法引入到实践教学项目的考核中来,要求学生不但要把握其原理,还必须达到规定标杆的要求,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另外,在具体实践教学项目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根据实践项目的内容,自己设计相应实施方案、操作步骤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并提出所需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指导教师论证通过后,以学生为主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或相关设计成果,并进行能力测评或答辩,根据实践教学过程和测评或答辩结果综合评定成绩。

(3)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带动实践教学活动。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种学科竞赛的基础上,通过学院主办、企业协办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学科竞赛。学生台上比武,企业台前裁判,以近距离、面对面的亲和方式使企业选取适应需要的人才,使学生用自己实力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热情。另外,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根据有区别、选重点,培训骨干带动一般的原则,编制了学科竞赛培训计划并建立了学科竞赛反馈系统。以竞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强化设计绘图的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并能与其他院校师生进行交流。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开展各类实习活动,不仅可以接触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真刀真枪”的实地训练,迅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和快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还可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和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和融入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熟悉企业的管理风格和运行机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而缩短从学校毕业到企业工作的过渡期。学生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均直接来自实际工程,选取实际工程部分或全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岗位能力和竞争力。

三、总结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要走在转型发展的前列,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适用于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实践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生职业技能稳步提升,连续五年就业率均为100%。

参考文献:

[1]周锡武,吴本英,卢锦钟.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模式实践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15(9):9-11.

[2]贾艳东,杨华,孙洪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与实施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17-18.

作者简介: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7

一、明确课程定位,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任课教师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请教老教师教学经验及调查学生情况, 对细胞工程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明确该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要求, 了解该课程要教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 同时在21世纪这个崭新的时代, 我们的学生想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在进行课程改革时, 坚持“以学生为本”指导思想,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既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也要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 从而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有机结合, 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优质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培养其主动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较长时间和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我们首先通过多种手段, 将细胞工程涉及的微观水平上, 看不见、摸不着的, 尤其是技术操作过程,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将技术以图示、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显示,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 他们同处于主体地位。两个主体间的互动效果, 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影响。如何通过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若小班教学, 即学生不超过60人, 可采用分组选择课题的方法[1], 即采取自由结合的形式, 每组4~6人, 可根据细胞工程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选题, 并对所选题目进行评议, 最后确定每组所演讲的专题。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员介绍、内容安排、讲述顺序安排及总结性发言均由组长负责。这部分内容由学生主要参与, 既能对课程形成有效的互补, 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知道如果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对其以后的科研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积极地学习和储备该课程相关的进展知识。但若该专业学生人数大于60人, 仍采用该方法, 每组人数必然增多, 当每组人数大于8人, 则必然达影响我们预期的效果。此时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 更为有效。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准备启发式问题, 若设计的问题能够一环扣一环, 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则达到教学目的;而讨论式教学, 则要求任课教师针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进展和争议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随堂讨论, 回答问题, 这种随堂讨论及时获得答案的方法, 即使人数较多, 学生也会比较积极参与。但这些方法都对我们的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三、融合科技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信息量迅速增长, 科学知识更新淘汰速度加快, 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跳出书本, 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 掌握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及时地把这些动态的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融入教学内容, 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帮助学生学会预测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2,3]。

任课教师在厘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查阅各类中外文期刊, 根据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动态, 力求把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融化到教学内容中。譬如讲解“干细胞”时, 及时把最新成果传播给学生:2007年, 日本籍科学家山中伸弥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的实验, 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 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因为其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 凭借此研究成果山中伸弥获得2009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和20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再如讲解“克隆技术”时, 除了介绍常规的克隆技术新成果, 2004年中国首例异体克隆动物“北山羊”在新疆降生;2007年9月14日中国完成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兔实验, 实验兔含有外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之外, 我们还可以将2008年英国科学家通过“三亲胚胎”技术培育出了新型人类胚胎, 进行线粒体疾病治疗[4]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在获取这些信息的当时就将其作为相关技术的补充内容向学生传授, 使学生了解该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们发现把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因此, 要求教师对讲稿进行及时更新, 及时查漏补缺, 决不用陈旧的、过时的资料, 这样, 既对学生负责, 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水平。

四、进行系列设计实验, 改进实验方法

细胞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没有实际的操作, 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所以细胞工程的实验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构建尤为重要。细胞工程实验涉及内容及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将实验内容设计得环环相扣, 既节省材料, 降低实验费用, 又节省学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李艳红[5]也曾采用系列设计实验,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系列设计实验, 即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这样从经典的基础实验到难度较大的实验, 一环紧扣一环, 将所学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具体到我系, 实验从培养基的配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到原生质体的游离和体细胞杂交。其中体细胞杂交即细胞融合, 是细胞工程课程中很重要的章节和实验内容。但该实验历时较长, 尤其是材料游离, 往往需要过夜, 而且采用国产酶游离效果差, 进口酶又价格昂贵, 分离纯化的过程, 学生也不容易操作。怎样才能缩短材料的游离时间, 降低费用, 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我们的实验验证, 采用细胞间隙较大的薄壁组织作为游离原生质体的材料, 比如状态良好的愈伤组织或者某些幼嫩的茎段, 甚至是芦荟也可以, 这样酶液较易进入组织内部, 游离的时间就会大幅缩短, 因为游离时间短, 采用国产酶不会对材料产生较大的伤害, 所以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游离纯化的操作可将20%左右的蔗糖换成23%pecell溶液, 提高纯化效果。对于那些限于学校条件无法开展的实验, 则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到校外公司或企业参观学习, 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研究与探索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体系, 我们对该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提高教学内容先进性和科学性。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细胞工程教材, 就目前而言, 绝大多数教材介绍基本常规技术较多, 涉及理论和进展较少。技术课程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 细胞工程技术也是这样。本科教育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每种技术的操作规程, 而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技术的同时, 融入进展并提出问题。如细胞操作之后, 存在的各种可能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哪些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哪些问题还存在争议、还有哪些等待解决?提出了问题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今后, 我们将不断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材, 同时每次上课前精心备课, 点燃学生对知识追求的火种, 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改进, 进一步提高细胞工程教学质量。

摘要: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 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在细胞工程教学中, 重新对课程定位,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果显示, 多媒体和双主体互动教学、增加细胞工程课程相应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同时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进行革新, 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反而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细胞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君, 郑文明, 陈新建, 等.在细胞工程学教学中的初探[J].科技教育创新.2008, (6) :237-238.

[2]陈祥, 潘志明, 耿士忠, 等.新时期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2) :329-331.

[3]胡尚连, 孙短, 曹颖.植物细胞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 :136-137.

[4]http://www.bioon.com/biology/genetics/364555.shtml.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8

关键词:就业方向,团队合作,毕业设计

1 引言

地方高校在完成专升本过渡以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调整了专业课程结构比例,适当增加应用性知识课程,同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应立足于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使学生接受工程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初步训练,进入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在查阅大量关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探讨了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2 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地方高校起点低、底子薄,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2,3],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2.1 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

选题的深度不够,与工程实际脱节。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多数没有充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数课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布置,缺少实际的工程背景及资料,涉及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少,基本上都属于假题假作类型,有些题目沿用多年,滞后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设计题目没有新意,跟不上时代发展。

2.2 学校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如何在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不降低毕业设计质量,已是高等教育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5]。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专业绘图教室及专业机房配套跟不上,学生做设计只能在宿舍完成;另外教师人数增加有限,每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同时指导教师还担任其他课程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使指导教师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有限,指导不到位。

2.3 就业压力增大,学生重视不够,时间投入少

根据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奔波在各大招聘会之间,真正静下心用于做设计的时间很少。有些学生在前期基本上不做任何工作,到最后,随便在网上找个相关内容复制粘贴,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毕业设计的作用一点没有实现,学生也学不到任何东西。

2.4 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系统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成绩评定时随意性强,对一些不合格的设计不能严格要求。这样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认为毕业设计没有不合格的,致使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降。

3 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该校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探求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采用团队合作、分阶段进行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在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锻炼,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角色的顺利转变。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去向分析,约70%同学在施工单位就业,其余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越占20%左右,剩余10%会去其他的一些方向,包括设计院所、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单位。根据上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分析,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应的选题方向分为两种类型:科学研究型、工程实践型。针对不同的毕业设计选题类型,提出适合每种类型的学生选题建议:科学研究型适合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工程实践型适合毕业后从事施工方向的学生及其它就业方向的学生。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基本是集中14周左右的时间,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与选题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查阅与综述、确定设计方案、理论计算和分析、经济评价、图纸绘制和说明书编写、论文评阅和答辩。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各学科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因此,可以采用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进而完成或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4]。结合该校师资力量现状,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采用团队协作模式,结合指导教师专业,实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组,每一组都配备一名有工程经验的建筑学指导老师和一名结构专业指导老师,另外还可以根据条件配备一名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这样毕业设计指导相对较全面,各专业都全过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及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生分组时结合毕业去向,每组成员均有去施工单位的学生和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组成,每位同学侧重点不同,充分利用读研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准备做施工的同学了解的施工知识,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上,将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物的基本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侧重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部分内容各种类型学生都要完成。第一部分任务完成后经指导老师确认方案可行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设计。第二部分为针对毕业去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针对两个选题方向分别制定不同的完成内容:工程实践型的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科学研究型针对未来实际工程开展专题设计或专题研究。

在成绩评定阶段,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50%)、评阅教师评定成绩(20%)、答辩成绩(30%)三部分组成,同时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的答辩,使成绩尽可能真实的反映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4 结语

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采用团队合作、分阶段进行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达到了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的有机结合,又实现了毕业设计对学生毕业后工作和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两阶段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毕业设计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又有助于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设计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1):46~49.

[2]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3]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4~215.

[4]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9

ABET目前主要在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科学4大学科领域开展专业认证。最高董事会下设工程认证委员会 (EAC) 、技术认证委员会 (TAC) 等四个委员会。从ABET对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不同的认证标准, 从中可以窥探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的差异, 利于厘清我们有关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混沌的困惑。

技术类专业譬如生物工程技术、空调技术、建筑技术、化学技术、电气技术、环境技术、工业技术等。

工程类专业譬如农业工程、建筑工程、民事工程、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

这些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都有各自的认证标准, 在此仅对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的通用认证标准进行分析, 而不对具体某个专业的认证标准作详述。

一、ABET对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的认证标准

ABET对工程教育类专业和技术教育类专业的认证都是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学生产出、持续改进、课程、教师、设施、学校支持等八个方面进行认证的。这些认证标准是普适性的, 即技术类所有的专业都要依据下面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类专业同样如此。下面将从这八个方面分别进行二者的比较。

1.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有关学生规定的认证标准 (见表1)

从以上两类专业认证中对学生的要求看, 二者大体近似, 但稍有不同的是, 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学术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2.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有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证标准 (见表2)

从对二者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证标准看, 二者相差不大, 都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文件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有关学生产出的认证标准 (见表3)

从以上两类专业对有关学生产出的认证标准来看, 两类专业学生实施试验的目的是不同的, 技术类专业学生实验的目的是用于工艺过程的提高, 而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另外, 虽然二者都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但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在多学科团队的合作能力, 可见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设计的学科面更为宽广。同时, 两类专业对学生产出的认证标准都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

4.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持续提高的认证标准

在专业持续提高的认证标准上, 两类专业完全相同:该专业必须常规性地运用恰当的, 文件化的步骤来评估、评价专业教育目标和学生产出是否达成, 并且该评价结果必须系统地被用作专业持续提高的输入因素。其他相关信息也可用以辅助专业持续提高。

由此可以, 对两类专业的认证, 不仅要看现有专业的情况, 同样也很重视利用信息来辅助专业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这就不会单纯地只注重发展结果, 不重视后续提高的方法和手段。

5.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相关课程的认证标准 (见表4)

ABET对两类专业的认证标准是对某些共性的课程, 比如数学、基础科学 (生物科学、化学、物理学等) 。

课程是不同专业区分的核心指标之一。我们通过ABET对工程类专业和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认证标准可以看出, 二者都对数学和基础科学 (生物学、化学、物理) 非常重视, 因为两类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利于后续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实际工作所需。但同时, 也能看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技术类专业主要针对与技术相关的数学和基础科学, 数学比如代数、三角学、积分和微分, 而工程类专业则主要针对与工程相关的数学和基础科学, 同时也强调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并且能在基础知识与工程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6.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教师的认证标准 (见表5)

ABET对两类专业的教师的认证标准大体类似, 首先是要能保证学生学习、辅导、服务等所需的数量, 只是对教师的个别资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譬如对工程类专业的要求是要具有工程工作的经历背景, 具备职业工程师证书等等。

7. 技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对设备的认证标准

ABET对工程类专业与技术类专业的设备的认证标准是一样的, 即该专业必须配备充足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和设备, 以保证学生学习所需。与专业相关的现代工具和设备、计算机资源、实验室须方便使用、易用并及时更新, 而且学生在使用设备和实验室时应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图书馆服务、计算机和信息设备方面的硬件须充分满足学生和教师从事科研所需。

8. 学校支持

ABET对工程类专业与技术类专业的学校支持的认证标准是一样的, 即学校对该专业的支持须能保障其质量和连续性。学校提供的服务、财政支持和人员须能充分满足专业发展所需。该专业所能利用的资源足以充分吸引、挽留优秀教师的持续职业发展。该专业所能利用的资源足以充分获得、保持和运作与学生产出相关的硬件设备、设施。

二、ABET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发展技术教育的启示

ABET对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进行区分认证, 原因很多, 当然, 首要的是认为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 同时, 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一样都很重要, 在美国教育界开展的也较为普遍, 需要设定技术教育认证的机构和标准体系。这些对于我国开展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1. 必须重视技术教育

笼统地讲, 培养技术师的教育是技术教育, 培养工程师的教育是工程教育。ABET下设四个认证委员会, 将工程教育认证与技术教育认证完全区分开, 说明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是可以明显区分的。但在我国, 工程教育甚器尘上, 社会舆论与教育发展政策都有足够重视。相比之下, 技术教育日渐衰微, 在职业教育之下渐有被取代之意。但实际上, 技术型人才在我国仍然十分匮乏,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任重道远。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 技术的发展已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影响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根据结构增长理论的观点, 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对产业比例发生影响:其一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需求的变化, 进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其二是技术进步在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 还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使经济中出现新的产业部门。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劳动力就业的转移, 而这种转移与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要求紧密相关。鉴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的发展, 技术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将无可替代, 而培养作为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 必须得以有关方面的重视。

2. 有必要区别于职业教育、工程教育

鉴于ABET对于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迥异的情况, 以及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们认为有必要与职业教育、工程教育作明晰区分。

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技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属于认知领域, 是按知识理论的深浅确定人才层次;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归属于技能领域, 是依照动作技能的高低确定人才层次。至于技术型人才掌握理论技术, 属于认知领域, 不可能成为掌握动作技能人才的高层次。因而, 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培养完全不同人才类型的两类教育。

而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工程教育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 虽然二者培养的都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两类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关联, 工作范围亦有交叉, 尤在科技应用的高端, 二者常有趋同和融合倾向。但他们之间区分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知能结构上, 工程师需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 但最主要的是需具备专深的应用科学知识。而技术师则相对集中于技术领域的知识, 主体知识形态为技术知识, 侧重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 两者区别在于工程师主要负责产品的设计、规划和决策, 而技术师则主要把工程师的设想转变为物质形态的实际产品或服务。鉴于此, 而作为培养技术师的技术教育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也就有显著区别。

3. 加强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相当薄弱, 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起步。直到2006年3月, 教育部才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 先后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四个领域分别成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 并完成了8所学校的四类专业的认证试点。2007年, 教育部将试点认证范围扩大到电气类、计算机类和环境类等10个专业。

相比于ABET对于技术类专业与工程类专业的认证实践,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的广度、深度和水平都有较大差距。但从专业认证的广度而言, 业认证的数量少, 覆盖面窄。1998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有专业621种, 而2010年在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 列举了443种本科专业, 但是, 目前我国的专业认证试点仅仅10余种专业, 无法对全国各高校的专业发展提供监督和保障。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专业认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须从对高校教学水平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之外深入到专业认证。

参考文献

[1]严雪怡.为什么必须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 2009, (25) .

[2]朱永东.美国ABET工程教育专业质量认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2) .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10

顶岗实习是我院土木建筑工程系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建工专业建设的一大亮点。变“工程设计型”为“工程施工型”, 将传统的学科体系毕业设计转化为顶岗实习形式。

在2006年前, 我们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均是套用学科体系的毕业设计方案。从2007年起, 根据教学改革安排,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学期末完成毕业实习后, 自主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每工地项目部保证安排不超过2~3名学生, 由一名工地现场指导老师指导。这就是以往的“师傅带徒弟”形式。下面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教学效果及有待补足之处作系统介绍。

1 顶岗实习的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具备顶岗一二级建造师助理 (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检测实验员、监理员等) 工作的能力。

具体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如下。

(1) 识读建筑工程图能力。

(2) 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

(3) 建筑施工技术能力。

(4) 建筑施工组织能力。

(5) 工程成本控制能力。

(6) 安全施工管理能力。

(7) 施工质量检验能力。

(8) 技术资料管理能力。

(9) 建筑施工测量能力。

(10) 计算机应用能力。

(11) 主要工种操作能力。

2 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

2.1 主要工种方面的内容

一个标准层 (或基础) 主要工种施工过程照片, 并辅以文字阐述施工工艺标准及质量验收标准。

2.2 图纸方面的内容

(1) 参加图纸会审, 编写会审纪要。

(2) 运用Autocad软件或pkpm等软件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或竣工图。

(3) 利用手算, 编写基本构件验算与设计的计算书。

2.3 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内容

(1) 运用pkpm施工类等软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包含模板支撑等方面的计算书) 。

(2) 收集工地上的一些文件资料 (工程联系函、送检单、签证等) 。

2.4 预决算方面的内容

(1) 一根梁、一根柱、一块板、一片墙钢筋下料单。

(2) 运用pkpm造价类等软件算一个标准层以上的构件预算书一份。

3 顶岗实习的过程控制

采用顶岗实习选题、阶段汇报、准备返校答辩、答辩四阶段全过程管理, 校企指导老师双管齐下, 学生在工地由现场指导老师管理, 同时学校派专任指导教师, 通过电话、QQ、邮件联系, 有条件的可派专任指导老师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工地, 进行检查督促。

4 顶岗实习成果验收

顶岗实习成果必须符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指导书、任务书等文件要求, 同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手册的规定, 照片及其他成果资料必须与顶岗实习工地匹配, 不得弄虚作假, 最后通过答辩委员会评定验收。

5 顶岗实习的改革成果

通过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 使学生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群的工作要求, 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诸方面达到预期的要求, 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6 顶岗实习教学改革有待改进之处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改革毕竟才实施两年, 顶岗实习制度还有待规范化和制度化。由于建筑行业的特点, 一些建筑单位并不乐于接纳我们的学生, 毕竟尤其是在工地上存在较大的风险, 同时他们又担心我们的学生在工地上影响他们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参与深度不足, 一个老师往往要指导二十个左右的学生, 量大不便与管理, 必须采取风险分担, 费用明确, 使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建筑企业的生产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还使学生获得在学校难以学到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社会能力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及素质能力的培养等。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教职成[2006]4号) 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2]。”我系经过了2005级 (2008届)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学改革, 意义深远, 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 缩短“实习即顶岗”, “实习即就业”。但我们感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想经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必将成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提高的一大法宝, 效果必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校企合作 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需求特点,也在不断探索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向、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和尝试,积极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建设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1.当前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与素质的新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各种超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对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4000多万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约为350万人,其中许多技术岗位是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只经过短期岗位培训的人员占据,人员素质不高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新发展。提高建筑业广大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提高生产—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是建筑业发展进步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

我院通过对珠海及其周边地区多家知名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调研,与数十位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总工、总监及人事经理进行座谈,了解到企业对能够适应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监督、造价计量等多个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大。企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时,在知识结构上应掌握专业知识,能识读施工图纸、能熟悉项目全过程并组织现场施工,能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即要求学生能“零距离”就业;在能力结构上,要善于学习总结,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善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强;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安心于生产一线工作、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施工企业比较看重学生在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CAD绘图、概预算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认为这些方面应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培养方向。

2.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院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部分。

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与廉洁修身、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专业基础课包含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建筑CAD设计基础等,此类课程的开设要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为后续岗位能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开设此类课程一贯以够用、必须为原则,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

专业素质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识图、建筑法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我院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并在各课程中安排部分实践课时,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格界限,学生在完成某一章节专业理论学习后,立即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亲身体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专业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及管理岗位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该类课程主要包括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实践、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我们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顶岗实践、工读结合、假期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尽早进入职业岗位角色,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我们还将“双证书”制度列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了五大员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报考。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资格证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之路。工程实训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实训基地须按照各个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学生操作实训、动态示范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年建设,我院现已建设完成土工、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实训室,并每年投资完善其设备,增设全站仪、激光定位仪等仪器及实验设备,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尽管如此,相对于学校的教学规模,现有校内实训基地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我校处于迁校后的发展时期,校内有部分校舍工程处于建设阶段,为实训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长,校内的工地也不能完全满足实训要求,校企合作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地处珠海规划新城区,周边房地产开发项目众多。我们建立了忠信地产、藤荣实业、时代地产等校外实训基地,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其长期承担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顶岗实训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等。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参考企业的意见与建议,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也择优录取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合作形成了良好互动。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等实践经验。因此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优秀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

(1)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改过去仅从毕业生招聘教师的局限,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针对任课教师的主要人员构成,我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从教,安排他们在合作企业实习或兼职,直接从事工程实践,取得实际工程经验。我院每学期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实习,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二是从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引进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经验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给学生做专题报告,通过一些典型工程的案例,介绍其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措施,激发学生的興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科技的发展趋势。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我校目前已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名,一级注册建造师1名,注册造价工程师1名,注册监理工程师1名。通过长期积累,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抓住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下,毕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受到学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2]戴启昌.谈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CAD教学探讨 篇12

AutoC AD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它以友好的用户界面、简易的操作和强大的功能受到了众多用户的青睐,这门课也逐渐在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得到了普及。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讲,由于其专业特色及要求的不同,AutoC AD课程的教学也就不同于其他专业。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AutoC AD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AutoC AD是一门新技术,是在手工绘图基础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而高职教育又要突出职业特色,这就要求《建筑CAD》教学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不但要求学生掌握AutoC AD基本操作,还能熟练绘制专业图形,并具备一定的本专业设计应用与开发能力。

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建筑CAD》的教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AutoC AD基本绘图命令与编辑命令的讲解,如直线、圆、多段线等的绘制和复制、偏移、修剪、镜像等命令,重在使学生熟练基本命令;二是结合专业要求讲解复杂绘图命令和常用工具,如多线、图案填充、图块、尺寸标注及捕捉、极轴、对象追踪等命令,重点突出技巧性;三是专业图纸的绘制,在读图、识图的基础上,应使学生明确AutoC AD绘图的基本步骤,掌握常用命令的灵活运用,强化关键命令在本专业绘图中的应用,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

结合CAD教学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按“自顶向下、逐层展开”的原则,分析复杂图形和形体的基本组成、操作步骤及涉及命令,同时,对于各基本命令,又按“自底向下”的思路来讲述如何用这些基本命令来构建整个系统。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建筑CAD》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上接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计算机基本操作,下接多门建筑设计类课程,它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软件学习,与专业相结合才能体现出优势。在计算机技术如此普及的建筑领域,AutoC AD技术就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AutoC AD技术,并能熟练绘制专业图纸,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2.1多媒体演示与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宜安排在微机房进行。教师应在课件中明确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及作业安排,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教学软件操控学生机,使其示范操作能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这种教学更清晰,更直接,学生学习效率也更高,但要求教师操作要规范,速度要适中,要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

2.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CAD教学强调的是应用性,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学,利用学生的探究心理适时引入新课题;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寻求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案例,从基本命令到具体步骤,逐一分析讲评,举一反三;采用任务驱动法[1],结合教学目标,选取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通过任务成果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成就感,寻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采用项目教学法[2],让学生分组绘制同一项目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图纸,体会CAD技术在不同专业中应用的特点,并树立各工种相互协作的工程意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CAD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CAD的乐趣,感受CAD强大的实用性,体会成就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3重视实践教学

《建筑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将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在理论教学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应安排足够的上机时间,强化应用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基本命令,不断提高绘图的精度和速度,进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按照“先基础训练后工程实践”的方针来安排,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旨在巩固教学内容的上机实践,二是主要理论教学完成后,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实习。

3.1上机实践

教师应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上机实践时间,实践任务要紧密结合所学单元内容,并能对以前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教师应编制“实践指导书”,确定每次上机实践的目的、任务,精心选择实践内容,并提出明确的上机实践要求,使学生在实践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上机实践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应做好辅导答疑工作和上机实践成绩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加强。

3.2课程实习

《建筑CAD》课程实习的具体安排应在学期总进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确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半周或一周,实习任务量由教师根据实习时间长短确定,但必须突出专业性,做到“五脏俱全”,即实习任务应为包含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及细部详图的整套建筑施工图。通过对整套图纸中若干图形的绘制,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建筑图纸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各图纸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综合练习了CAD知识,达到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立足于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CAD技术的能力,加强学生设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培养,强化工程实践,进一步明确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工学结合”紧扣专业开展教学

《建筑CAD》不同于单纯的计算机课程,必须以专业教学为依托,并服务于专业教学,片面地、孤立地进行CAD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同时还应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应采用以设计表现为导入,并结合应用实例的教学模式[3],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要求选择相适应的应用实例。比如,在“直线”“多段线”命令结束后,可以楼梯平、剖面图为实例,让学生先解图再绘图,让学生看到复杂图形背后的简单操作,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CAD的信心。再比如在CAD的建筑平、立面施工图绘制教学中,我们先以教学楼为例,讲解教学楼的分布情况,分析设计的意图、方案的合理性和特点,然后带学生观看教学楼的外立面,分析典型教室的平面设计,使学生得到最直观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整个设计以后再来作图,建筑平、立面的结合绘制容易得多了。

在《建筑CAD》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将CAD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在讲授线型时,应使学生明确粗实线、细实线、点划线、虚线等所代表的含义;在讲授图案填充时,要指出每种图案的特定用途;在讲授尺寸标注时,要让学生了解模数制,理解为什么不能存在小数等。尤其是在建筑形体的绘制阶段,如层高、开间、进深、门窗、窗台、踏步等的尺寸确定,散水、变形缝、踢脚等概念认识,均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规范的了解。只有将CAD技术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CAD教学的系统性、专业应用的针对性和软件教学的科学性。

5结语

《建筑CAD》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让学生置身于学习之中,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CAD》课程的教学目标。

摘要:《建筑CAD》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其教学必须体现专业特点和职业特色。就如何提高《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CAD教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元庆.任务驱动法在高职建筑CAD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5(11):88.

[2]黄淑一.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线路CAD》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4):179-181.

上一篇:电器行业下一篇:钢骨—钢管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