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共12篇)
企业数字化 篇1
2016年2月23日, V Mwa re公司在北京办公室举办媒体沟通会, V Mwa r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尊华描述了公司2016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方向, VMware全球副总裁、亚洲研究院总经理李映和VMware高级产品市场经理傅纯一介绍了VMware终端用户计算的最新产品, 以及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产品更新, 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先进的企业级IT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业务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本次会议上, VMware推出一款打造安全数字化工作空间的全新平台Workspace ONE, 从而支持移动办公 (BYOD) 和灵活工作方式。Workspace ONE专为提供整合设备管理、应用交付以及身份管理的数字化工作空间而设计。它将多种优势集中在单一移动平台上, 帮助企业IT部门为员工交付关键业务资源, 并进行安全管理, 支持终端用户实现消费级简单访问。该解决方案将为各类用户提供多种选择, 包括移动办公用户和企业全托管设备。
当日, VMware宣布更新用于交付与管理虚拟应用与桌面的业界领先数字化工作空间解决方案VMware Horizon, 它将以无可比拟的速度提供个性化虚拟应用与桌面, 以及云经济性和全新云端优化显示协议。本次发布的VMware Horizon 7与VMware Hor izon Ai r, 可以实现快捷、经济的应用与桌面交付。
A i r Wat ch 8.3也同时发布, 它将为采用移动商务的用户和管理员创造更高价值, 完善V Mwa r e的数字化工作空间策略, 并扩展V Mwa re Workspace ON E平台。更新后的产品将废除密码输入, 提高安全性, 并明显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率, V Mwa re将为更多企业带来推动移动商务计划的强大平台。
V Mwa re v Reali ze Su ite 7套件也在当日发布, 全面加速向数字化与混合云的迁移, 该套件的新品升级、更合理的定价和功能更强的软件包, 将帮助客户轻松应对向云端迁移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当天, VMware还宣布推出业经企业验证的新版超融合软件VMware Virtual SAN, 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提供简单高效的基础架构。新版VMware Virtual SAN 6.2通过重复数据删除、数据压缩与纠删码 (Erasure Coding) 等新功能将全闪存超融合解决方案的成本降至1美元/GB, 升级后的Virtual SAN Ready Node拥有新的许可、预安装软件与支持选项。
企业数字化 篇2
建设数字化企业打造自主汽车品牌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定点的.汽车生产骨干企业,自1990以来,江汽股份公司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达50%,实现了协调平衡基础上的超常规发展,汽车综合生产能力已达20万辆/年.
作 者:安进 作者单位: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刊 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ISTIC英文刊名:MANUFACTUR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HINA 年,卷(期): “”(20) 分类号: 关键词:数字化趋势的企业文化 篇3
在采访这位数据痴迷者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位我们即将要面对的主人公:布鲁诺·阿奇扎,西城仕数据分析公司世界数据市场开发部副总裁。人们对他最直接的了解便是发表在微博上的一张“超人范儿”照片:用工作正装罩着一件色彩特别明丽的T恤。不过T恤的中间不是印着醒目的“S”,而是一行小字:数据痴迷者。了解布鲁诺的人都知道,这张照片是对布鲁诺性格最好的诠释——既具备引领一个企业发展方向的灵感与思维,又迂腐保守得像一个中世纪的传教士。在领导西城仕之前,他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职业经历,在微软,苹果以及SAP的数据分析岗位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职业足迹。除此之外,布鲁诺依靠自己高深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与他人合著了二本至今在学界和实务界都影响至深的书。其中他与威利教授合著的《绩效之源—构建企业智能管理文化》一书一度成为美国环大西洋书城的最畅销书籍。由于读者众多,布鲁诺曾专门在“推特”上开博与读者们进行了交流,截止目前,布鲁诺的“推特”听众已经超过12800名。由《麻省管理评论》资深记者雷尼·布彻尔·佛格森主持的访问正是从布鲁诺的这本书开始的。
雷尼:自从您著述了《绩效之源——构建企业智能管理文化》之后,您认为在过去的两、三年中,美国企业在数据分析管理方面有怎么样的变化?
布鲁诺: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们这些作者在这两、三年里对自己理论的新认识。
雷尼:请说。
布鲁诺:乔伊·费蒂、汤姆·达尔波特、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这些人都是当年和我一道合著这本书的作者。其实,就研究方向而言,我们都各有不同,但是一个共同的理念把我们聚合在一起,这就是大家都认为企业数据管理应该被树立为一种文化。可以说,这一点是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些作者没有改变的观念。
雷尼:那么你们这些作者都改变了些什么呢?
布鲁诺:我们之前的研究方向就不相同,这几年来,大家在各自领域又提出了自己对于数据分析的不同理解。首先是乔伊,他在不同场合已经表达过自己著述这本书的理由了,就是帮助企业理性地提高自身的生产或营销能力。相应地,汤姆、大卫则认为数据分析?应该作为一种员工的素质加以具体化,否则数据文化根本无从实现。而我和罗伯特仍然坚守着我们当初的观点,即数据分析工作的组织、协调始终都应该是一种企业行为。而我们这些作者观点的区别其实也恰恰反映了不同企业在这两、三年里对于数字分析管理作为一项人力管理培训课程,重点提升员工的数据分析能力。其二,重点在生产、研发、营销部门构建强力的数字分析体系,使这一体系的强大功能直接作用于这些关键的部门。最后,则是自上而下地推行数字文化,形成整个行业的一种“数字氛围”。有趣的一点在于,现在关于数字分析的论著也旗帜鲜明地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我称其为“传统类”,即延续了我们当年的写作思路,站在企业宏观的高度来审视数字分析工作。第二类,我则愿意称他们为“营销数字分析学”、“生产研发数字分析学”这些论著明显地受到了乔伊团队观点的影响,纷纷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了数字分析与关键业务的结合上,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很细致,很深入,也不乏精辟的观点,但是把数字分析这样伟大的理念局限在一、两个部门的做法始终不能获得我的认同。第三类著作则往往自己归属为人力资源类书籍,他们的观点很鲜明,是人进行数字分析而不是企业或者某几个部门,因此不管是部门文化还是企业文化,从人力部门的角度去研究这个课题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雷尼:按照您刚才的分析,在这两、三年中,企业对于数字分析学的认识产生了三种变化,我们是否可以将这种变化归纳为个人行为,部门举措和企业文化?在您看来,主张数字分析学个人化、部门化的企业是怎样从数字分析学中获得发展的动力的呢?
布鲁诺:你的归纳是正确的。事实上为了证明传统观点,也就是你刚才提到的“企业文化”观点的重要性,我们一直非常关注采取其他思路的企业的实际表现。
雷尼:那么他们表现如何?
布鲁诺:在分析这些企业的表现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们对企业文化六个层次的研究。简单地说,在六个层次上谁走得越远,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就越能够得到彰显。这六个层次分别是:“企业行为文化的视野”、“有意识的行为”、“成功计划”、“执行和战略”、“充满魅力的竞争力”、“ 文化的绩效表现”。以上六个层次代表了企业在构建其文化体系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状态。作为六层次的最低一层,我们可以简称它为“文化视野”,在这一层次上,企业往往只会将企业行为上升一种企业的性格行为或者惯性思维,企业在这个层次上不会将自己的生产,营销或研发工作当作一种企业的零散、临时或者恣意行为,而是把企业的一种价值取向经常性地融入到工作之中。虽然这个层面比较低,但都是各种企业文化的起点,如果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这种归纳、总结,那么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凝练出来。
在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企业行为的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企业需要正确理解文化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坦白地说,这不是一种企业行为,而是一种认识行为,是企业决意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已经逐步认清了自己作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并认同了这种价值取向对自己生产发展的作用,同时决心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事方式和思维模式。虽然这一过程本身和企业文化关系不大,但是却对于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下决心构建自己的文化之后,就应该着手为自己制定一个文化体系建设的计划了,这个计划的重点部分不是生产、营销、研发这些部门的文化构建,而是人力部门自身的文化体系建设,这一点是通过无数企业的实例总结出来的教训。从理论上讲,企业文化的建构也是一个关乎员工本身的系统工程。简单地讲,企业的价值观要传递给员工并获得他们的认同才能让其在工作中贯彻。否则任何一名员工在实际操作企业行为时,都只会坚持自己头脑中定势思维那一套。
nlc202309022155
然而,有计划并不意味着文化构建工作的成功。对于企业文化构建计划的执行才往往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关键。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项“软实力”,因此在落实这项工作的时候是非常讲究技巧的。事实上,落实文化建设的技巧是近几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不少著名学者都表达了自己对于技巧的独特看法。作为一个企业的实务工作者,在构建企业文化体系中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潜移默化。事实证明:直白的说教效果是非常不好的,我们的目标让员工认同企业的理念,因此灌输式的“教育”肯定无法达到目的。既然是提升“软实力”,就得使用“软方法”,这种“软方法”就是通过比较低调、平易近人的手段来逐步改变员工心中一些固定的看法和思维,进而实现企业行为围绕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开展,并最终形成一个企业特有的风格与特点。
至此,企业内部的文化构建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但是这并不是企业文化的建构工程的全部内容。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企业是拥有巨大魅力的,但是这种魅力还不是企业实施这项工作的主要目标。企业实施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构建企业文化也不能例外。企业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即打造企业一流的竞争力。过去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停留在了品牌效应上,即只强调企业文化对于市场开拓的作用。但事实上,强大的文化体系对于企业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如果企业自己固步自封,把好不容易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只单一地用于市场开拓,则完全浪费了这样一种宝贵资源。一个企业若能够成功地建构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至少可以在市场,团队建设,人力招聘,技术研发等四个关键环节发挥自己的文化体系的强大功能。因此,企业不能满足于之前四个层次取得的成绩,更应该努力将自己工作的成果发挥出来。这就是企业文化构建的第五个层次“充满魅力的竞争力”所应有的题中之义。
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做到以上五个步骤,那么企业就会进入文化构建的第六个层次“文化的绩效表现”。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就是在企业文化体系的作用下,企业职员的行为能够规范地符合企业的价值标准,由他们提供的产品、服务业能够让消费者深深地感到企业的特质。有人认为这一层次不应该被划为企业的文化体系构建行为,顶多只能算一个建设成果。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内人士指出越是体系构建行为,越要重视这种体系的管理,不断丰富自己企业文化的内涵,不断纠正自己员工的各种职业行为。这样一来才能让企业的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六个层次都是建设企业文化的环节。
雷尼:您的意思是,不同的企业,由于他们对文化建设理念的认识不同,各自能达到的“文化建设层次”也不尽相同?
布鲁诺:正是如此,将企业文化行为认为是职工个人修养的企业是不可能达到第六层次的水平的。因为企业行为具有整体性,构建企业文化同样需要企业的整体认识,整体行动,因此充满个体性、零散性的个人行为永远不能达成构建企业文化的最高层次的。一般而言坚持员工修养认识的企业在“执行和战略”这一层面便会遇到严重的问题,不管这样的企业之前制定了多么周详或者宏伟的计划,他们都会发现在具体执行上无以为继,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于:企业文化的效果体现在企业的宏观绩效表现上,而至于个人素质的养成的最好效果也只是在员工个人素质的不断跃升。这样的跃升怎么也无法帮助企业进入下一个层次,也就无法帮助企业完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构建。同样的道理,将企业文化固定为几个核心部门的工作的做法也是徒劳无功的。核心部门的文化会走得比“员工素质提升”的思路走得远一些,但是,即便这种思路能够帮助你走到第五个层次,这也是一种假象,因为以核心部门为基础构建的所谓的“企业文化”永远不可能让整个企业迸发出一种文化的特质与魅力。这种错误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软件企业不断出现,事实上在这种企业里面他们的软件开发者已经能把自己的产品做得非常完美了。但是,这些企业长期在世界市场上充当着打工者的位置,究其原因,根本一点在于这些企业的其他部门以及这些部门所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远远比不上自己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那样专业。
雷尼:那您认为,能进入第五层次或者第六层次的企业有多少呢?
布鲁诺:根据我的分析和抽样调查。比较客观地估计全美企业中能够做到第五、六层次的企业的数量不到5%。
雷尼:那您认为是什么帮助了这不到5%的企业完成了这种伟大的成绩呢?
布鲁诺:诚如你所说,真正能够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推动到第五、六层次的企业非常少,并且他们分布在了不同的产业,因此如果要从技术上,从客观上找出他们的共性与规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团队是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中找到他们精神特质上的共性。这就是每个岗位上的企业成员所散发出的对构建企业文化的热情与关注。与此相对应的事在大多数企业文化构建的低层次企业,这种“事不关己”的消极思想比比皆是。须知,不是每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能完全地将企业带入最高层次的企业文化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固然需要高管层自上而下的引领,但是更需要每一个岗位的职员在各自岗位上散发自己的光热,实现高层领导者的各种构想与蓝图。更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面对自己的构建工作需要灵感、建议、甚至是批评。所以脱离企业成员关注的文化构建是不完整的,也不会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说,高度的职业参与度是成功企业在文化构建方面的一个基本经验。
雷尼:那么在此期间,企业高管,比如说CEO的作用是不是被弱化了呢?
布鲁诺:在新的文化构建中,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价值。如我之前所说,普通员工的价值在于执行与反馈,在于他们的积极参与。但是这种参与如果失去了管理层的宏观把握,则也不能成功构建企业的数字文化体系。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CEO的关键性。长期以来,CEO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的作用一直非常尴尬,相对于其他的工作,CEO似乎在企业文化中十分地“有心无力”。但是在我的团队看来,事情并非如此,事实上,CEO在这种文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引领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了CEO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进度把握上。其次体现在,对于文化建设的重点选择上,由于这两项工作对于一种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CEO完全可以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nlc202309022155
雷尼: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您的团队在数字化企业文化构建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种种收获。下面请您再重点谈谈数字化企业文化的价值。
布鲁诺:数字化企业文化,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最大的价值便在于它对企业创新体系的巨大贡献。众所周知,数字化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数字化、程序化的管理方法来规范企业行为。虽然这种功能与创意无直接关系,但是熟悉企业创新模式的专家们很清楚:首先,作为企业创新的最基础一点便在于企业工作的规范化,这种规范化首先体现在了学习体制的规范化,简单地说,只有规范吸收知识的人,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进行创造与再创造。其次,创新是以创意和感性为起点,却以规范和严谨为过程和归宿的。而数字化企业文化正是以此见长,将创新的各个过程以科学、严格的方法加以管控。最后,只有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才能将创新的过程与思路加以记录,传播进而将创新的效果不断放大。
雷尼:在您看来您的企业数字化体系构建工作有什么样的阻力吗?
布鲁诺:如果以十年为标尺来观看我的团队所从事的工作。我觉得在这个标尺范围内没有太大的阻力,因为在这个时间标尺上,人们可以充分地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好处,因此他们也不会选择站在企业文化构建的对立面。但是,如果我们缩小时间标尺,这对于我们这些实践者来说是必须的,我们就会发现阻力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对于革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旧文化话题之或者无文化体制下那种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倡导与拥护者。这些数字化的反对者太过于痴迷自己过往对于企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凡是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对于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都存在抵触。即便是我所在的企业已经在数字化文化建设取得如此建树,当我们执行数字化绩效标准仍然会有不少人或明或暗地指出这种“冰冷的数字”完全忽略了人性的存在。但是我愿意用亚当·斯密的理论去回答这些质疑:在斯密的《国富论》中,这位英国先贤已经预言性地指出人类一切壮丽的经济物质文明都是建立在不那么光明的人性自私和利己的心理趋势之上。斯密没有分析这种心理趋势的恶果。但是绵延西方世界近四百年后经济危机替斯密诠释了这种人性自私性格支配下的自由经济的全部内容。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罗斯福总统的改革向人们证明了改良这种自由经济的方法——计划与管控。因此,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要谋求自己的突破,就必须借助人性之外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数字。
雷尼:最后一个问题,也许有些遥远。您认为数字分析模式下的企业文化何时会丧失自己的魅力呢?
布鲁诺:我们为何会需要数字化分析模式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每一个职员已经将勤奋工作、流水线形式的分工协作等企业工作习惯或者模式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正因为我们已经将过去的管理模式或者文化特质充分消化,我们才会发现它的缺失并且引入新的模式。相应地,我们丧失对数字化分析企业文化的兴趣之时,正是我们对它已经充分了解之时。而这一天的到来,是不能离开人力部门的努力工作的。正如我之前所说过的,数字化分析企业文化是一种科学,理性的企业文化,有着自己精密的运行体制,因此,在熟悉它的过程中,不能缺少人力部门的培训工作。与此同时,在数字化分析企业文化体系之下,人力部门往往要承担大量的分析工作。人才引进、培养、绩效考核、这些工作在数字化背景下都需要由人力部门通过精细计算来完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一轮的企业文化构建需要人力部门的积极参与,这对于每一个人力从业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施工企业数字化管理 篇4
现在是数字化时代, 计算机技术在施工企业中应用广泛, 但是相比其他行业来说 (比如有些餐饮行业都已经是数字化流水作业了) , 我们的施工企业就显得捉襟见肘, 因此利用数字化管理, 就可以实现项目动态管理, 以及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控制与协调调度, 显著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避免了以往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数据采集不齐全、问题反馈不及时、信息监管不得力等不合理现象。
1 项目数字化管理的几个方向1.1 项目施工现场数字化管理
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施工企业, 必然管理好多施工项目, 但是想动态的管理好这些项目, 明显有些精力不足。因此想管理好这些项目, 无外乎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推崇数字化管理, 就是要建设一个数字化平台, 把所有管理考核的工作内容全部搬到互联网平台上来,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把考核工作日常化, 提前规避风险,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监管力度, 把考核的工作落到实处。既然有了这么一个平台, 怎么结合才是重中之中, 因此从三方面谈一下施工现场数字化管理的思路。
(1) 项目施工安全数字化管理。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项目施工安全性非常重要, 所有与安全相关的现场施工资料必须在数字化平台上备案, 而且安全员要及时将现场施工信息上传到数据化平台, 对于安全主控项目要求不合格的项, 系统会根据数字化平台预设的检验标准自动预警, 并下达整改指令, 直至整改完成。从根源上排除安全隐患。并每月对安全生产做出评估, 进一步指导后续项目的安全生产。
(2) 项目进度数字化管理。提到进度数字化, 就是要求在工程开工之初,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网络图或横道图, 然后每天将施工进度如实填报到数字化平台, 利用平台实现关键线路调整, 工期的优化, 工序的合理安排等, 除此之外施工现场安装摄像头, 对工程项目进度实行监控, 这样就可以方便公司的管理考核组随时随地与施工现场视屏, 动态观摩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 并对施工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远程的意见或者建议, 及时的通过数字化平台传递给施工现场。
2 施工项目成本数字化管理
成本数字化, 可以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就是为了将与项目成本有关的所有部门结合起来, 实时的反映项目成本, 并对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与成本有关的数据进行汇总评估, 进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说, 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就是做好工程的三算对比, 指导工程施工降本增效, 然而传统的三算对比由于对比不及时, 而且各个部门数据衔接不好, 最终的结果也不理想, 最后因为好多问题发现不及时影响了成本。所以成本数字化, 要求我们预算、财务、材料、技术等各个成本相关部门每天要做的就是把成本相关的流水账登记到数字化平台上, 平台根据一定的设置, 然后汇总成我们需要的数据对比体系, 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 指导各部门的工作。
具体来讲, 工程开工之初, 由工程预算人员编制施工图预算, 并将工程实体预算工程量及单价等及时传到数据平台, 数据平台会根据施工组织计划, 提取施工材料需求计划、资金用量计划及施工人员计划等。并发布指令给各个部门, 然后材料部门会在数据平台上收到材料采购信息, 并根据平台指令采购工程所需的材料;财务人员根据系统计划的前期工程费用, 预备流动资金;现场施工人员根据人员用工计划,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 避免窝工, 节约成本。当然, 随着工程的进展, 数字化平台会根据工程实际产值对工程材料消耗量, 资金使用量, 人工费、机械费进行实时对比测算, 对已发生成本进行纠偏, 并把影响工程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专项分析, 实现线上线下的动态互动, 并及时解决问题, 规避风险, 保住成本。
数字化平台通过各部门日常的台账, 衔接了各个部门, 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主要的是数字化平台会将工程项目的成本数据全部存储在数据库中, 工程结束后, 数字化平台会对整个项目施工期的数据进行汇总锁定, 并精细化分析项目建设期的各项成本。这样就为最终的成本分析提供了有力证据, 而且数据分析多元化, 问题难免也就暴露无遗, 同样的, 对以后关于成本测算或类似工程的成本控制也奠定了很重要的理论基础。
数字化平台是一个开放化平台, 所有员工都可以在平台上了解工程的成本相关信息, 并以此对员工进行刚性考核, 使员工与项目成本形成利益共同体, 提高员工的参与性, 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3 施工项目劳务人员管理
施工项目劳务队伍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做项目就得先从劳务人员抓起, 劳务人员技术过硬, 干出的工程质量也能保证, 因此, 劳务人员数字化管理就是要建立劳务人员数据库, 一来可以掌握劳务人员的基本信息, 比如老弱病残等现象, 对于这些情况, 系统就会报警, 不予用工, 而且通过这个数字化平台, 施工企业就可以对合作过的对劳务队或者劳务人员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级。评级合格的人员或者劳务队伍进入优秀劳务人员数据库, 这样施工企业以后就可以根据该数据库里选择优秀的劳务队伍, 干精品工程。
4 结束语
企业数字化 篇5
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各种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开始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人工管理的方式逐渐变成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我国的煤炭企业也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省事省力。但是,煤炭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便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为了使煤炭企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地更加顺利,我们必须制定出合理有效地措施来提高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
一、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势
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与我国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数字化的档案管理,顾名思义,是企业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的方式将不同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形成一种新的档案信息形态,最终可以达到快速查看、使用信息档案资源,并且还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1.这是现代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自动化的要求
在现代的煤炭企业中,需要改变以往落后的纸质档案,人工管理档案的模式,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以网络技术为中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最终实现数字化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
2.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煤炭企业也应该随之改变以往粗放型的档案管理模式,不再使用过多的办公人员以及纸质的档案管理模式,大大地缩减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成本,降低煤炭企业的经济负担。通过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也节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占地空间,使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3.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办公效率
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益。因为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复杂,要管理的对象较多,不仅有对在职员工、离职员工等等对象信息的管理,还有对已发生工作调动的员工信息进行管理,如果还按照以往纸质记载的档案信息、纸质档案,人工管理的模式是很难马上统计、查找相关信息的,但是通过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能够使资料尽快入档,很快查询出相关资料,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煤炭企业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办公人员的工作强度。
4.有利于延展开发档案中的内容信息
在煤炭企业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通过纸质的档案,通过办公人员的管理工作,将档案进行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这样做只能使煤炭企业的档案可以得到安全的保存,而在查找档案室时只能查到单个的档案信息,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档案信息。但是,煤炭企业在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后,办公人员可以将全部的档案信息集中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更多的与之相关的档案信息,有利于延展开发档案中的内容信息,方便查找者研究档案信息,满足了查找者对信息的需求。
二、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劣势
我国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管理工作中也有劣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从而使煤炭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足之处。
1.不能保证存储在电子文件中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煤炭企业在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会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用电子文件保存档案信息,虽然使用的电子文件比较容易操作,并且在查找文件时方便快捷,而且用电子文件存储档案信息所占用的空间也很小。但是,使用电子文件存储档案信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保证存储在电子文件中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因为,电子文件是采用电子编码技术而制作出来的,可以对其随意地编辑修改,而且也不会留下编辑修改后的痕迹,这使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
2.存储档案的电子文件易受载体影响,可能出现不能读取信息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不断的更新换代,其中比较早期的电子文件可能会在更加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中,出现不能读取档案信息的问题,最终会造成数据的丢失,而且可能会出现病毒侵害电子文件的情况,使电子文件很难长期保存。这主要是因为电子文件比较依赖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
3.煤炭企业各个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差
当前,我国的煤炭企业各个部门应用软件各不相同,每个部门按照自己的特点设计开发并使用不同于其他部门的软件,使与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兼容性差,无法将各个部门的档案文件进行转换,增大了对电子文档的归档难度,使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4.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利用率较低
煤炭企业对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利用率较低,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强大作用。现阶段,煤炭企业还没有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依然主要使用老旧的档案管理方式,使电子档案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三、现阶段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建设不足
煤炭企业要想更好地开展数字化管理工作,就必须建设充足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企业发展能力、速度参差不齐,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以及其他原因的束缚,不能建设充足先进的硬件设备,以至于我国的煤炭企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能力较低。例如,在一些发展年代较久的煤炭企业,这些企业中的管理层思想比较老旧,很难接受信息化发展而带来新鲜的事物。因此,这些煤炭企业使用的计算机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更新换代,仍然使用老式的计算机来进行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这些老式的计算机与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运行速度比较慢,而且有时还会出现死机的情况等等,这给煤炭企业的档案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还有一些煤炭企业主要是由于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没有经费去购进先进的硬件设备,有的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部件都没有配备,像是扫描仪、计算机等,这是完全没有达到现代煤炭企业进行数字化管理档案工作基本要求的;另外,也有一些已经配备了先进计算机和扫描仪等数字化管理档案工作的配件,但是这些煤炭企业中也存在着网络安全、机房建设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上都是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建设不足的例子,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必须要加快建设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这是实现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前提准备。
2.煤炭企业对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虽然,最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企业开始逐渐认识到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但是,煤炭企业对数字化的档案管理认识仍然较浅,因此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利用率较低。煤炭企业归根到底主要是以生产为主要任务,以盈利为企业主要目的,煤炭企业主要注重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会出现煤炭企业对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
3.煤炭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收集效率比较低
在煤炭企业中,有多个不同的部门没有设置自己部门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仍然是多个部门共用一个或几个档案管理人员,这使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并不明确,不能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考核。正是因为煤炭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使煤炭企业的档案收集效率较低,使档案管理工作进展的不顺利。
4.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素养不高
因为煤炭企业对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企业在挑选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时要求较低,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素养较低,难免会在开展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时,出现失误,但是这却会给企业带去不小的危害,甚至会损失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这是十分不利于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
四、完善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煤炭企业加大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资金的投入
煤炭企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多的资金改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环境,将落后的机器设备进行及时维修,如果不能提高旧设备的性能就要更换这些老旧的机器设备,购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以满足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
2.规范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
煤炭企业为了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时更加顺利,就应该规范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标准,制定出一整套科学有效地统一的标准。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煤炭企业还没有制定出这一完整的标准体系。随着我国煤炭企业数字化的档案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定出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标准指日可待。在这项标准中应该有利用计算机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时明确规范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标准,规定档案的类型、存储方式、检索途径等等内容,使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种种方面的标准都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让这套标准能够真正科学有效地实行,最终达到煤炭企业顺利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目标。
3.煤炭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基础建设水平
完善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数字化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基础建设水平,将涉及其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常见设备,例如,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等,增加这些设备的数量,并且还要提高设备的质量,使之均完善到位。另外,煤炭企业还应信息资源的共享,注重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到的甚至以后会应用到的多种相关软件进行推广,开发使用安全性更高、技术更好的软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使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库更加全面、高效的运行。
4.要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安全建设
煤炭企业要加强对数字化档案的安全建设,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保证好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并且不要在计算机上放置机密性较高的文件,以免被盗取,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还应根据使用者的身份设置使用计算机时相应的权限等等。
5.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管理档案工作方面的技术培训
煤炭企业在招聘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时,应该提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对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更新思想,与时代接轨,不断学习新的事物,另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具备创新意识,懂得运用新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懂得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尽量少出错,甚至不出错,以此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煤炭企业还要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势,使煤炭企业实行得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完善。另外,煤炭企业应招入维护企业档案网络安全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保证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网络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煤炭企业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是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善的,其中实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有优势也有劣势,但总而言之是优大于劣。煤炭企业应尽快看到自己在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面的不足之处,改变以往错误的观念,错误的做法,真正认识到并且重视起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出合理有效地解决方案,最终使煤炭企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更加安全,并且使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得以提高,进一步促进煤炭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数字化机会:传统企业如何适应 篇6
一部分传统的企业试图摆脱缘之已久的组织风格和结构,延揽合适的人才,在快速塑型、快速决策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磨练他们,让他们能与新兴的“数字化商业颠覆者们”竞争。
快速演变的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家们带来了新的商机,传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再适用于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动态,就算知名的公司亦需要自我改革。很多公司追随潮流,引入了数字化能力和解决方案,如设置“首席数字化官”,推出新的公司网站或是开始利用社交平台。
然而,成功的数字化企业采用的方法并非如此,而是首要注重商业模式。技术是推动力,但并非成功的关键。初创公司和小公司在起始时处于有利地位,因为它们无须摆脱成规或是再造。企业传统的空白使它们更加灵敏快速地响应外界变化。相比之下,很多传统的公司需要克服组织惰性,市场策略和决策需要更加敏捷迅速。快速原型法将成为主要手段,通过与商业假设试验、迭代产品发行和验证性学习相结合,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除了数字化变革,真正颠覆性的创新产生于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理解、利用和快速准确的把握。
活跃的互联网企业有能力在短期内将既存的价值链破坏,而且在抢占主要的市场份额之前,这个过程往往很隐蔽。
同硅谷的模式类似,中国也孵化了不少类似的数字化企业。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较大型的企业形成了各自互助的生态系统。它们利用相互的能力互補,将业务扩展到各类产业并拓宽了它们的范围。这类平台试图通过形成协同的关系和共同的价值,产生额外的价值。
当上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共存于同一生态环境时,这些公司会形成很高的行业准入门槛,其他公司难以对它们产生干扰。这些数字化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信息量大的特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其核心业务周围不断建立其他与之互补的业务。另一做得不错的公司是小米。众所周知,它不仅是手机生产商,还是创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它正在构筑覆盖各种智能设备的全球物联网生态系统。
不同于五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米,知名公司在数字化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老牌家电零售业巨头苏宁电器就是例子。2009年,苏宁意识到了零售业数字化的重要性,开展电商业务。与此同时,小型的创业公司京东也开始了网上零售业务。2010年,苏宁电器在中国零售业排名第一,销售额达800亿元,京东同期的销售额仅为100亿元,相形见绌。2014年,苏宁的销售额增长至1090亿元,京东则超过苏宁达到1150亿元。如果计算第三方交易,京东的实际销售额为2600亿元。
既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是什么导致了苏宁的落后?首先,等级森严的公司结构很难改变,而数字化企业要求全新的结构和企业文化。在“砖头时代”,军事式的管理方式或许可以让企业获得成绩,但在数字经济里它却会阻碍公司的改革发展。此外,新型业务和传统业务在文化、方法和标准各方面的统一相当困难。员工的参与方式和激励方式也需要改变。这就是苏宁遇到的鸿沟。
数字化商务还扩展到B2B领域,影响着供货商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合同开始采用按使用次数付费的灵活模式,取代固定年限的合同。从外部角度,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和其他股东的信息交换更加深入综合,包括商业计划和生产数据、作用于供应链、减少浪费并使资源协调更加高效。从内部角度,“共享式经济”使数字化经济更加灵活,与顾客以及其他公司的联系更加紧密。功能互补的企业相互合作,即时的人员配置和资产利用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效率。
在数字时代里,企业最关键的因素是拥有人才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大胆授权、摒弃等级意识同样重要。创业公司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这方面成功的企业往往全体人员都具有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责任。
对于大企业,设置分散的实体是摆脱大企业组织结构的一种方式。大型企业设立派生公司成为趋势。海尔鼓励雇员创立自治的微组织,快速应对消费者的需求。小米则通过投资新型初创公司进行能力互补,推广物联网生态系统。这些做法不一定成功,但却规避了在传统架构下的一些毛病。
很多行业出现了颠覆的现象。在汽车业,福特和大众之类的生产商正受到“即时交通”软件的挑战,比如优步打车、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它们顺应分享式经济的潮流,充分利用了车辆。出版业也是另一个受到很大影响的行业,数字化版本的报纸和社交媒体正在替代印刷的出版物。博客使文本的出版和传播变得简单,智能手机的用户滑动手指就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大学也在推动数字化商业模型。如哈佛和斯坦福之类的顶尖学府将更多的课程放在Coursera和Edx之类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上,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学习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数字化并非暂时的现象,它将会影响甚至颠覆整个行业,传统企业有必要对数字化行为进行由内到外的重新定位。事实上,所谓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的界别将会越来越模糊,所有企业都要向数字化方向转型。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增加与生态系统内的所有合作伙伴间的亲密度,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将会为传统产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最好的创业方式是找到合适的人才和正确的思维模式,给他们权利去实施自己的理念,去打破一些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成规——即便这会给企业带来暂时的疼痛。
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 篇7
石油企业作为传统企业,具有产业链长、资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地域跨度大、投资巨大、技术密集、安全生产要求高等特点,必然促使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国际石油企业数字化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数字油田,数字油田建设的重点是围绕智能井和油藏管理,突出实时操作、集成共享、业务协同和优化运营。国内石油公司数字化业务发展的目标是把企业建设成为能够全面感知、自动操控、预测趋势、优化运营和决策的企业。
在数字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即:基于IT规划,利用业务级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物联网、移动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字化企业的全面融合。石油公司数字化企业信息化参考架构如图1所示。
1“IT规划”推进业务和IT的融合
1.1 IT规划的定位和意义
IT规划是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评估企业IT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对最新IT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确定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信息化项目方案和IT服务管理实施策略等过程。IT规划的核心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战略的分析,得出为了支撑未来企业业务的发展所需要的IT服务能力,基于对这个能力的预测,规划和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IT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IT规划是企业业务战略的重要支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IT规划,能够促使企业发现其存在的关键问题,找到业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契合点,从而明确企业的IT发展方向,制定满足企业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整体蓝图,提出合理的IT预算,建立既具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高效的IT运营架构。
1.2 IT规划方法
IT规划方法就是通过设计一个集成化的业务和IT项目实施路线图,有效地支撑企业业务愿景目标的实现。IT规划的过程是通过对企业业务、IT现状的调研,对企业业务、IT愿景的对比分析,找出数字化企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弥补的差距。针对这些差距,分析数字化企业建设过程中的业务和IT项目创新点、关键任务及其之间的关系,提出“业务驱动”的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
企业的业务战略、业务与管控模式以及关键业务和核心管控流程决定企业的IT战略、总体IT架构以及需要的应用系统,同时IT规划就是要准确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梳理出清晰、流畅的业务与管控模式和关键流程,从而准确把握企业的IT需求。
2“业务级SOA”推进应用融合和数据融合
2.1协同工作要求应用融合和数据融合
对数字化企业来说,实现多专业、前后方、跨地域的协同工作,表现为实现在物理上分散、自治的业务系统,逻辑上可按需集成。分布式应用集成是实现业务系统之间协同工作的重要手段。
分布式应用集成的目标是无约束地连接分布的应用程序,并实现应用程序间的数据和功能的共享,这种共享是以不对应用程序本身做大的修改为前提条件,这种方式集成其它应用程序的能力是分布应用集成技术的基本特征。
2.2业务级SOA的概念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来源于早期的基于构件的分布式计算方式。SOA不仅仅是概念和技术,SOA其真正潜力在于:改变应用系统建造、部署、运维的模式,向“多、快、好、省”的目标迈进,同时SOA拉近了业务领域和软件实现之间的距离。
单纯的SOA并不能解决应用融合和数据融合的问题。在利用SOA进行应用融合和数据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安全、部署、效率、事务等问题。综合考虑了这些业务和技术问题的SOA架构称为业务级SOA。业务级SOA是SOA和业务类型(安全、部署、效率、事务、选取、组合、服务质量、使用模式、商业模式、不确定性vs动态优化、动态性vs动态优化、编程模式、工程方法等)的有机结合。
业务级SOA解决的是如何围绕着企业业务而设计。服务虚拟化成为业务级SOA的关键技术。在物理实现层面实现的服务资源通过服务虚拟化技术,变成业务人员可以理解的业务积木。业务级服务是大粒度、领域相关的业务构件。
2.3业务级SOA促进企业应用融合和数据融合
在业务级SOA中,每个业务服务对应基本的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服务的特征是:可定制、可执行和分级可视化。
业务级SOA是在SOA基础上实现的业务服务组件模型,它将企业的业务和应用程序实现的功能单元(服务)融合在一起。企业业务的发展要求企业的应用程序能够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变得更加灵活。业务级SOA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这些服务进行编排,能够灵活地适应业务变化进行按需构建业务系统,形成能够满足企业业务发展要求的业务系统,支持企业业务重组和变革,实现敏捷商务。
此外,业务级SOA加快和简化了企业内部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企业应用系统和外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业务级SOA有助于帮助企业内部的应用和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应用和数据进行集成和业务的融合。
3“物联网”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3.1物联网应用参考框架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出,以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为核心,利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
物联网应用参考框架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延伸层:物联网中任何一个物体都要通过感知设备获取相关信息以及传递感应到的信息给所有需要的设备或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层是最直接与周围物体接触的域。
网络层:接入网络层是由传感器之间形成的网络。这些网络有可能根据公开协议,比如IP地址,也有可能基于一些私有协议。核心网络层中主要是为了将感知层的信息传递到需要信息处理或者业务应用的系统中。可以采用IPv4或者IPv6的协议。
应用层:包括了各种不同业务或者服务所需要的应用处理系统。这些系统利用传感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执行不同的业务,并把处理的信息再反馈给传感器进行更新,刷新服务以及对终端使用者提供服务,使得整个物联网的每个环节都更加连续和智能。
3.2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在石油石化行业,物联网技术在上游的工程技术服务和勘探生产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物联网及相关技术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实时分析、自动预警,为实现远程作业支持、决策支持提供了条件。
在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全面地应用于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和井下作业等专业。通过对物探、钻井现场设备和过程的实时监测,实现多专业的数据共享,可以充分利用现场和远程专家团队的资源,建立各类钻井事故模型,实时分析与诊断,对可能的风险进行早期预警与远程干预,降低作业风险,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作业速度,减少非生产实践,降低生产成本。
在勘探生产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覆盖油田公司的油、气、水井区、计量间、集输站、联合站、处理厂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平台、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预警,支持油气生产过程管理和远程作业支持,进一步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运行成本和安全风险。
4 移动计算促进“人”与业务的融合
4.1 企业应用移动化面临的挑战
面对和适应这个移动互联网浪潮将是数字化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核心资产是“人”,应用移动计算技术,建设以“人”为中心的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移动计算在企业的应用非常广泛,首先是信息系统的移动化,比如移动办公、移动报销系统、移动门户、移动项目管理、移动生产管理等等。其次,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终端特点的应用还包括移动设备对RFID的支持、基于位置的服务(手机位置、手机地图优化、导航业务)、移动支付、移动视频监控、移动应用商店、移动电子商务、移动音乐、移动阅读(公文、新闻、小说……)等。
4.2 企业移动应用解决方案
企业移动应用包括开放的移动应用平台、多种终端应用程序(i OS,Android,Windows Phone)、安全的移动应用解决方案。首先,建立开放的移动应用平台是实现众多应用系统移动化的前提。移动应用平台至少包括信息转换、数据过滤、安全、数据封装、设备管理、通信管理、应用程序接口管理、统一推送、智能更新、短信服务、应用发布、应用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其次,移动应用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基于CA证书的统一身份认证、安全的终端设备管理、对设备和操作系统的安全定制、安全的移动互联网访问通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最后,应用系统的安全包括身份管理、数据安全、安全审计、安全合规、设备绑定、防穷举攻击、停用锁定、远程关机、远程内容删除等。
4.3 移动应用推动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变革
移动应用推动“人”与企业的融合,加速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变革。企业移动应用的场景举例如下:第一,对于有很多野外作业的石油公司来说,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井场设备的巡检工作的效率;第二,移动计算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生产作业安全性,提高HSE水平。在石油企业,由于很多作业过程在野外,而且涉及危险品的管理,安全作业尤为重要;第三,在石油企业的生产和作业过程中,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应用于过程数据和仪器仪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实时远程监控;第四,通过移动应用技术,把企业的经营分析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在终端设备上显示,公司的各层级的领导都能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决策效率。
5 云计算推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的融合
5.1 云计算概念和分类
Gartner提出: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技术以服务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一种可扩展和具有弹性的、基于信息技术支持能力的计算方式。云计算服务可以分成IaaS(基础设施既服务)、PaaS(平台既服务)和SaaS(软件既服务)三种类型。
云计算代表信息产业由硬件转向软件、软件转向服务、分散服务转向集中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其说云计算是一种新技术,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
5.2 云计算推进基础设施的融合
企业需要按需提供IT资源,以获得敏捷性,提升竞争优势并满足客户期望,这些都使企业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剧。传统的数据中心、僵化的IT架构和技术散乱是实施“IT即服务”等新交付模式的关键壁垒。
通过IT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基础设施规划的设计与构建,这些整合和规划将推动IT基础设施的融合。在运行环境方面支持共享服务管理,在计算资源结构上提供一次连接、动态装配、始终可预测,在资源池化管理上弹性提供虚拟化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能源管理,提高绿色环保能力。
云计算在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上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节能减排,保护现有投资,提供新的IT服务商机。
5.3 云计算推进企业应用平台的融合
云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即服务的业务模式,促进了企业应用平台的融合。在业务能力上,云计算提供通过分布式并行计算算法,将众多性能一般的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充分发挥和聚合起来,能够为特定的应用提供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在业务形态上,形成一个高效的软件应用开发和运行平台,吸引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基于该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和应用托管,同时聚集海量终端用户使用该平台上的各种应用。
云计算平台服务的价值体现在: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能够灵活调配资源,灵活扩展业务和实现业务发展的长尾需求;对开发者用户来说,可以加快用户开发速度,简化系统维护工作。
5.4 云计算推进软件的融合
SaaS是软件通过互联网来交付的云计算模式,服务提供商向企业用户收取月服务费,企业用户通过互联网来使用各种软件,而不需要一次性购买软件、硬件,也不需要负责对软件的维护和升级,由服务提供商来统一安装、升级、维护软件和硬件。
云计算的软件服务模式是一种新的软件商业模式,从表现层上说,SaaS是一种业务模式,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远程使用软件,解决了投资和维护的问题,因此从用户角度来讲,SaaS是一种软件租用的业务模式;从接口层上说,SaaS是统一的接口方式,可以方便用户和其他应用在远程通过标准接口调用软件模块,实现业务组合;从应用实现层上说,SaaS是一种软件能力,软件设计必须强调配置能力和资源共享,使得一套软件能够方便地服务于多个用户。
6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企业如何赢得市场竞争是企业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都在探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构建全面融合、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所需要采用的理念、技术和方法。IT规划、业务级SOA、物联网、移动计算、云计算都是未来企业在实施数字化企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全面融合的数字化企业不仅能够迅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而且能够主动地抓住市场变化,通过管理、技术创新获取市场变化带来的商机。全面融合的数字化企业通过集成企业的所有过程、规则、信息、资源、人员、技术,使企业成为具有协作性、学习型、虚拟化、敏捷化和精良型的企业。
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在实施数字化企业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集成的过程中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刘希检.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吴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Miller T H,BERGER D W.Tot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s[M].New York:St.Lucie Press,2001.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行动指南 篇8
根据凯捷咨询公司的研究, 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有望将盈利能力提高26%、估值提高12%、收入-资产比提高9%。尽管目前很多企业都在部署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办公等解决方案, 但更多是利用新兴技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而鲜少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化转型蓝图。
因此, 如何转型是个大问题。数字化转型将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企业用户需要重新思考企业文化、战略、经营流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 甚至包括与伙伴的合作。最近, BMC与全球领先智库PSFK联手发布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手册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ybook) 》, 针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四大机遇, 详细介绍了抓住这些机遇的具体方法与挑战。
机遇一:加速应用创新
为了跟上市场的变化, 各行各业都在改变新产品、新应用的开发和发布方式。在传统模式下, 数据收集、设计、制造需要很长时间, 而且要预先对更新、测试、发布进行规划, 完成这一系列工作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转而采用敏捷设计、制造与发布, 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实现了更好的平衡, 能够快速撤回不成功的新产品或新服务, 不影响关键服务和系统的持续运行。为建立更加敏捷的工作流程, 企业必须实现更紧密的团队协作, 以及无缝的系统集成, 而且还需要能够实时监控协作与集成的效果。
具体战略
团队协作——简化内部交流和项目管理, 让各团队能够有效分享知识、反馈信息及资源。敏捷开发——流程灵活, 更看重产品和平台的连续更新与细化, 而不是预先规划的检修。
主要挑战
将新应用及平台集成到传统系统和大型机中。消除系统更新和改进方法中不够灵活的地方。平衡发布速度和产品质量。简化孤立团队之间的协作。兼顾每个部门业绩衡量标准的不同。确保关键系统在更新期间的连续运行。无缝撤回不完善的新产品, 不对客户体验造成影响。
机遇二:用大数据增强洞察力
大家都希望用大数据武装自己, 但只有弄懂了数据的含义, 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竞争力。事实上, 每个企业都拥有相当多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内部运营的数据, 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流程, 去挖掘数据的真正含义, 才能快速做出明智的决策、促进创新, 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计划。
具体战略
客户分析——有助于了解客户, 提升客户体验、客户保有率及销售收入。经营审计——分析内部流程, 以简化经营、提高绩效, 并发现新的创新方向。
主要挑战
选对需要分析的数据。问对问题。收集、保存数据, 并保护数据安全。向主要决策制定者分发分析结果。将信息转化为行动。不断用最新信息更新数据库。
机遇三:提供下一代工作空间
技术消费化趋势和移动设备的增多, 导致如今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流动性远大于从前, 工作空间的概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工作将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企业必须建立能够适应这种新型工作方式的环境和文化。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和政策在这里尤为重要, 利用它们员工即可高效应对职场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具体战略
员工生产力工具——利用数字化解决方案, 为员工提供能够释放工作潜能所需的信息、网络连接和资源。移动办公——为员工配备一套安全的技术和工具, 让他们无论在什么地点工作都富有成效。
主要挑战
争夺最优秀的人才。用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都能实现无缝协作及联系。挖掘企业内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敏感数据的收集满足严格的信息安全标准。找到可以跨设备和平台运行的软件解决方案。管理整个企业的数据需求。培训员工, 让他们了解并学会使用新系统和执行新政策。尽管员工在不同地点分散工作, 但是要培养可持续的公司文化。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取得更好的业务成果。
机遇四:适应业务发展的安全保障
企业在加速创新、缩短产品周期的同时, 也面临更多安全风险与威胁。
随着更多应用实现互联互通, 黑客成功侵入一个系统就能非法访问所有相连系统;员工与合作伙伴所获得的远程访问权限, 也让企业必须应对系统后门可能增多的问题。
从安全角度看, 至关重要的是简化安全流程, 持续不断地对所有系统进行推敲、测试和升级。
通过自动化工具以及更好的协议配置, 可以让公司显著缩短发现和修补漏洞的时间差,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遭遇非法入侵和数据丢失的可能。
具体战略
主动防御式安全系统——建立持续不断地预测、识别和修补漏洞的安全系统, 消除安全威胁。
自动化工具利用——利用自动化工具替代手工工作, 可以减少差错, 提高响应频率和速度。
主要挑战
通过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差错, 降低遭受非法入侵的风险。及时监控、识别和修补系统漏洞。开发能够与产品发布、更新保持同步的安全协议。实现流程各个组件的自动化, 以提高响应速度。在遭受非法入侵后重获消费者信赖、恢复品牌价值。
从五个方面为数字化转型做准备
企业运营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为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
如何加强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 篇9
一、加大投入, 推进档案数字化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在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这不仅是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同时也是其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各级领导, 尤其是企业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 每年要定期听取档案数字化建设汇报, 了解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情况, 提出要求、下达任务, 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 创造条件投入资金、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 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是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为档案部门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各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 为各自档案馆室配备必要的计算机、扫描仪等基本设备, 并随着需求发展不断升级完善。二是组织开发或者购置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 构建档案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系统以内部局域网OA办公系统为依托, 采用标准的B/S (浏览器/ 服务器) 模式, 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撑, 基于智能检索技术和网络技术, 实现从输入、存储、管理到利用的数字化。
二、整章建制, 建立档案数字化相关的标准体系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档案管理系统, 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 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电子档案实体组成的。要对这些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 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 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 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 标准化是一个体系, 是一个系统,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 要结合企业实际, 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企业特色的标准化体系, 用来明确各业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在数字化过程的地位、职责、定位。制定和完善数字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可为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良好基础, 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程度, 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三、立足基础, 加强和完善档案数据库建设
完善的档案数据库, 不仅是数字档案储存的重要保障, 同时还是数字档案建设的核心。由此就需要企业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 建设完善的档案数据库。而在其建立的过程中, 企业应从现有的档案数据库出发, 建立起完善的档案数据库。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的基础条件, 档案信息数据库类型以检索性数据库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较为常见。检索性数据库主要用于介绍开放档案的范围、目录和网上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用于完整地载入档案信息, 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档案信息。要按照国家档案局提出的重点的、利用频繁的档案优先实现全文数字化的要求, 坚持需求导向, 急用先上, 剔除无用, 避免浪费的策略, 实现原文件信息的全文数字化, 并与目录数据库一一对应。
四、结合实际, 认真搞好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处理
在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地确定档案数字化的范围。将馆室藏全部档案数字化, 是理论上最彻底的数字化方案, 对利用者来说也许是最理想的。但事实上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 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档案信息才能进行数字化加工。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在档案数字化进行之时, 要根据国家有关档案数字化标准和不同行业特点, 进行档案编目、分类、整理、装订。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音视频采集等设备, 对室藏重要纸质档案和照片进行扫描、对实物档案进行拍摄、对录音录像档案进行采集, 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化信息。
五、加强培训,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浅谈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 篇10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在“十五”计划书中提出“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 档案数字化建设已经踏上高速列车, 档案数字化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勿庸置疑了。同时, 随着企业办公的无纸化、文件收发, 业务流程提速, 网络办公等新举措的到来, 伴随着电子文件也大量出现, 档案数字化管理已迫在眉睫。
二、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实践和策略
传统纸质档案已无法完全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作为企业的档案工作者, 在面对新形势, 新概念, 新技术的冲击下, 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良好前景, 和必然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素质能力, 利用档案数字化平台为社会、为企业、为员工提供高效、可靠的查询平台, 并对档案管理的日常事务整合, 并推广档案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我公司自2006年使用基建档案管理软件, 到2007年引进综合档案管理软件应用至今, 取得了卓著成效, 曾或省级及国家级等档案建设荣誉, 以下就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和策略做一浅谈。
(一) 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
以电子文档材料型式归档势在必行,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员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 对大量的纸质文件进行转换成电子文件和现有的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操作, 在移交资料归档时, 要求提交附带的电子版文件, 如没有, 则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实现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 既能完整和清晰的保留原文件的原始信息, 又能实现数字化。另外, 通过更改电子文件属性, 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 从而达到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 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可靠性和清晰度, 并且限定了电子文件的查阅的权限, 既保证了机密档案的保密性, 又方便员工的查阅及档案利用, 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二) 统一认识, 提高资料文件归档的重要性和标准化
企业资料文件归档需要全员上下重视, 统一认识资料文件归档入库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使各项资料在专业业务操作下录入档案数字化平台得以更好的保存, 方便员工查阅和全员共享。但档案管理资料文件来源广泛, 要将各个部门, 各个项目的负责人、承办人的技术资料、、设计图纸、收发的文件等如此之多的资料信息收集归档, 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我们要求在移交纸质文件的同时, 一并移交附带的电子版, 依靠制度的约束, 使制度变成人员移交资料文件的自觉行动。疏通档案管理部门被动收集资料文件的路径, 做好资料文件归档入库重要性和必然性的解释工作, 发挥数字化平台远程查询的功效, 减少资料收集的阻力, 使资料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 资料文件发起部门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 有义务对在资料文件转换电子文件时对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清晰性、专业性进行甄别和认定。而档案管理员在对资料文件转换和录入数据库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档案建设标准执行, 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与外界同轨。
(三) 强化数据化平台功能建设
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的前提是数据库的建立, 人机交换平台功能的完善, 充分发掘数据平台潜在功能, 使档案管理科学化、简单化。建立、建全, 强化数据平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是全员协作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同时, 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管理员协同配合, 保证档案数据系统能得到专业和全面的维护。我公司在2006年基建期间引进了基建档案管理软件, 主要是针对基建时期的档案管理, 对基建档案管理的归档及档案的查阅高效、快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把资料文件输入数据库, 实现资料文件的完整归档, 并实现全文电子浏览。在2007年基建完成后引进了综合档案管理软件, 这一软件适应当下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不仅扩大了数据库的空间, 而且还增加多项方便档案管理的功能。目前, 已实现资料文件全信息化管理, 无需来档案室查找纸质资料, 可通过远程登录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查询所需资料电子档, 并能全文、全图浏览, 从而减少对纸质资料的依赖, 也防止原始资料的损坏和丢失, 提高综合档案管理平台的使用频率和效率, 使之成为“活库”, 方便员工的查阅, 提高了工作效率, 真正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管理。
(四) 提高人员综合知识能力水平
档案管理将迎来一场轰烈的数字化技术改革, 而这一改革潮中的重中之重在于档案管理员的综合知识能力水平, 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驾驭数字化技术革命最根本, 最行之有效的对策。档案工作者要适应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档案管理科学化必须采取积极举措, 掌握新知识, 新技术, 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 拥有广博的知识, 综合能力水平提高了, 才能胜任档案管理数字化这一任务。加强培养教育, 培养综合型人才, 更新知识构架, 提高档案管理员综合知识能力水平, 是推进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
认知商业如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篇11
“当时,很多行业内的领导都在谈一个话题:转型。”郭继军说,“现在有各种各样所谓的转型口号或标语,比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一个词来讲,其实我们今天面临的大中型企业转型,可以统一称之为数字化转型。”
郭继军认为,数字化转型包括三个维度:管理、技术和商业模式。就他的观察来看:过去国内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往往聚焦于某一点,而不是三管齐下 。而事实上,这三大维度的转型需求往往是同时产生的。
长期帮助客户转型的郭继军发现,盛行于科技世界半个多世纪的摩尔定律仿佛也正在作用于商业领域——企业的转型周期越来越短。而IBM自身也在经历转型,“IBM从硬件转型为硬件+服务+软件,再接下来我们转型到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
这为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重要且迫切的挑战:三种转型同时发生,然后能够采取行动的时间又非常有限。
简而言之:时间紧、任务重。
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
IBM曾经在2012年提出过“首席客户官”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IBM倡导每个企业董事会里都应该有一位首席客户官,其本质在于让客户深入到企业战略层面,从需求端直接影响供给端的决策。
“如果从大形势来看,整个商业链条的重心正在不断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移。这是一个大趋势。为什么我们要做数字化转型?因为消费者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如果不做数字化转型,你根本没有办法准确理解你的消费者。”郭继军认为,在产品为王、渠道为王转为用户为王的今天,不能理解消费者,意味着企业将失去消费者。
当消费者变成最主要的驱动力,并占据主动权之后,企业所有的投资和关注点,自然而然地倾斜向消费者这一侧。“为什么营销在今天变得这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逆向推动营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转型的三个维度,其根本的驱动力就是消费者,这个最开始的点实际上还是营销。”郭继军说。
在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变化中,包括三个层次:理解消费者——为消费者赋能——为消费者赋权。郭继军坦率地表示,“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希望能够更加理解消费者,但是还没有真正做到。”
如何准确理解消费者?
作为IBM的大中华区副总裁,郭继军参加过很多关于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会议和论坛,与“客户是否能够接受认知技术”的担忧相比,他发现数字化在中国不仅没有面临认可度的问题,反而有点过热的趋势。
“大家并不抵触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概念。”郭继军说,“IBM正在主导的一个思路就是:我们非常希望跟企业中的高管坐下来踏踏实实地讨论——到底认知计算、认知商务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
他举了营销流程的例子,比如:市场调研与洞察、需求梳理与分析、产品定位与研发、定价、渠道布局与拓展、商机发现与挖掘、品牌推广与促销策略、客户体验与沟通等。
“营销中有这么庞大、繁琐和详细的流程,到底在哪一个环节,我可以应用到认知计算,以获得很好的价值回报?这件事情不管是CMO也好,还是所有高管团队也好,是需要大家坐下来仔细去想的。而不是今天人工智能来了,赶紧放进来, 所有的工作全都被它替换掉,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读。”
“认知计算不是代替人类决策,而是帮助人类做更好的决策。认知计算也不会脱离行业而存在,将认知计算技术,与行业经验相结合,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商业模式的变革与迭代,让人工智能融入企业运营,这将是未来商业的主流模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IBM在2015年底提出了“认知商业”的概念,将大数据分析、认知计算、云、IoT等前沿的数字化技术,综合起来提升综合竞争力,当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升企业客户洞察和分析服务。
为什么“认知商业”理念能助力更智能的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简单地说:基于认知计算,品牌能够理解用户行为、性格特点甚至感知用户情绪,在渐进式发掘用户意图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针对用户个体的个性化品牌信息和个性化营销方案。
例如, IBM提供的营销云,包括IBM营销过程分析工具(IBM Journey Analytics)、IBM用户行为分析工具(IBM Customer Experience Analytics)、IBM商务洞察分析工具(IBM Commerce Insights)等,为营销人员提供市场营销活动从策划、执行到回顾全过程营销工具,使营销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打造更加个性化和更相关的互动体验。
目前,IBM的认知技术已经广泛助力金融、电信、医疗健康、教育、媒体娱乐、零售、制造、体育等行业。
企业如何进行认知商业转型?
郭继军认为,认知型企业会利用具备理解、推理和学习能力的认知系统的能力,利用认知计算嵌入重要事务、流程、对大数据进行理解,推理,通过认知系统持续学习和改进,使决策不断优化。在客户体验至上的大数据时代,企业转向认知型企业是一段迫切的旅程。
为了帮助企业快速跨入认知商业时代以实现转型创新,IBM从商业战略、技术支持等角度提出了五个关键点。
一.制定一套完备的认知策略
企业要明确以下几个重要元素:需要怎样的数据?是否拥有负责训练认知系统的专家?需要融入认知技术的产品、服务、流程和运营环节有哪些?在80%非结构化数据中,对于预测未来最有可能需要的数据是哪些?
二.利用大数据分析拓展认知能力
企业需确保能够收集、管理正确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包括企业内部拥有的数据、来自他人的外部数据和所有公开的数据,以便进行感知、学习和调整,从而帮助企业打造竞争优势。
nlc202309090549
三.优化用于行业、数据和认知API的云服务,打造新型开放的创新平台
企业所选择的开发平台、敏捷的开发文化和方法,都是转型成功的关键要素。基于云的应用开发平台Bluemix,能让开发者通过IBM Watson API的方式使用认知解决方案。目前,IBM Bluemix上已拥有超过30个Watson API,这个数字到2016年底将达到近50个,并将会不断增加。
四.优化用于认知工作负载的IT基础架构
为了将认知能力构建在重要的物件、产品、系统和企业资源中,企业必须构建新型IT基础架构。若想快速且经济地完成这项工作,企业必须确保公共云、私有云及混合云提供的技术、分布各地的设备、连于物联网的设备及现有的系统互相协调一致。
五.确保认知时代的安全
认知能力正逐渐渗透汽车、建筑物、道路、商业流程、车队及供应链等领域,这意味着保护每笔交易、每笔数据及每次互动的安全性,对于确保整个系统、品牌及公司声誉得到信任都非常重要。
认知商业如何在中国落地?
郭继军认为,今天的市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市场,“当你把所有事情都想明白了,这件事已经跟你无关了。这个市场非常现实,且成长飞速。”
“因此,一方面我们希望客户深思熟虑;但另一方面,他们不能慢慢去想。他们要非常迅速敏捷地去思考,非常积极地去拥抱。这也是IBM今天在做的事情。不能说这件事情还没有想明白,我们就先放一放。”
对于企业在认知转型中即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郭继军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企业以及市场数据环境,跟国外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是政策法规还是数据访问权等,考量标准都不同。这需要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合作打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商业,而这一点还在不断的磨合、演进的过程中。”
“其次,认知商业在中国落地的过程还需要一点时间。很多中国大型企业的云平台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而且IBM也在加速认知技术在中国的落地,比如加强识别中文的能力等。另外,IBM与客户之间的合作最终体现其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
“最后一个挑战是如何打造一种平台式的生态系统。我们如何突破边界,变成一个真正的平台新企业,让所有的合作者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互动?这是我们全力以赴要去做的一件事情。”郭继军说。
三大趋势定义企业领导数字化经济 篇12
1995年, Don Tapscott在《数字经济》这本书中提出了“数字经济”, 这个词描述了互联网开启的一种新商业类型。快进20年, 世界变化很大。我们过去认为数字经济主要是一些互联网公司, 比如亚马逊、易趣、Linked In和谷歌这些公司, 但是多年以来, 数字经济事实上已经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各个公司, 很多公司旧商业模式已经完全遭到冲击。
任何公司都需要建立一个数字化经济商业模式
音乐产业最先被苹果公司音乐播放器i Pod和互联网音乐购买所冲击, 然后再次被音乐流所冲击;零售银行业关闭了多家分公司, 大量投资互联网、手机银行、在线支付, 以及其他的互联网服务;旅游行业遭到在线旅游计划、在线预定以及登记住所的冲击, 现在正在被分享服务 (比如Airbnb) 这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所冲击。
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开启数字化经济商业模式。任何公司都需要建立一个数字化经济商业模式--否则将面临被其他商业模式冲击的可能性。
互联网, 移动及物联网应用程序是新的商业平台
每一种数字经济商业的关键在于它的互联网, 移动及物联网应用。这些应用是您和客户良好沟通的主要方式, 对您企业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实际上, 这些应用程序是您新的商业平台。您通过这些应用程序传递的体验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您客户的满意度及忠诚度。
改变互联网, 移动及物联网应用的要求
成功建立和运营数字经济商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市场发展迅速, 现有企业和新竞争对手之间竞争激烈。重点强调三大趋势, 这三大趋势让很多公司重新考虑他们用于实施互联网、移动和物联网应用的软件。
1、实际上每一家公司都需要在“互联网范围”内运营
我们过去认为需要在互联网范围内运营的公司只有谷歌、亚马逊及Facebook。但是现在每一家公司, 即使是中等数字经济企业也需要在互联网范围内运营。
在过去的20年, 上网人数从21世纪初期不足10亿, 上升至2015年的30亿, 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因为手机的出现, 我们也看到人们在线上网的时间也同时呈现大幅增长。在美国, 成年人每天上网的时间平均为6小时。
在线人数的巨大转变意味着有众多机会建立大数据经济企业, 但是它也意味着公司将需要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内运营企业。即使您是一个小企业, 您很可能需要同时服务成百上千的客户。
2、个性化、情绪化, 位置感知体验是新标准
就在10年前, 消费者对个性化在线体验几乎没有期望。但是现在彻底改变了。现如今互联网在线消费者高度期待体验个性化, 情境化, 位置感知服务。
当这些消费者访问您的网站或使用您的应用程序, 他们期望基于自己的身份、爱好、以前的互动交流等获得私人定制体验。比如, 如果他们在寻找最近的店铺, 他们期望您的应用程序知道他们的地址, 告诉他们最近店铺的网站。
这种消费者所期待的新标准要求您收集和处理日益增长的大量信息, 来确保其以数据为中心的特征和应用日益增多。任何公司都需要成为一个大数据公司, 否则就有被淘汰的风险。而且门槛也会越来越高。
3、灵活发展要求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不久以前, 公司使用多级“瀑布式”方法来建立软件应用, 这种方法导致了很长时间的生产发布周期——几个月甚至更长。
但是在数字经济下——随着公司竞相提供更好的互联网、移动和物联网应用程序, 以及创新步伐的加快——“瀑布式”方法需要让步于灵活发展。现如今, 企业在更短的时间间隔内 (几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建立、发布和修改应用软件。
因此, 建立这些应用程序的技术公司必须提供更高的灵活性。比如说, 基本操作数据库需要改变数据模式, 促成新的数据类型以提高发展绩效或应用性能。
总之, 企业技术需要适应。
如今的数字经济条件下, 互联网、移动和物联网对企业成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改变技术, 以提供这些应用程序。这将极大改变IT架构, 让其比以前更灵活, 也极大改变实时数据管理方式, 改变之后, 可以适应范围、速度及数据灵活性的空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