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商传播(精选5篇)
农产品电商传播 篇1
每一年的双十一都是一场消费者的狂欢, 而在传播公司的业务中, 双十一也成为众多品牌和产品摩拳擦掌的战场。创造差异化的传播触动点、制造更强大的引流效应、完成从品牌宣传、搜集客户、完成交易到售后口碑营销的全过程, 这些都已为我们所熟知。但在双十一的电商盛宴中, 我们却鲜见汽车客户的身影, 一边是汽车客户急切希望拥抱电商的需求, 一边是汽车电商中品牌传播的稀缺, 在传播和营销日益销售导向的今天, 传播从业人员如何打破汽车电商营销当前的一些桎梏?本文希望能做出一些梳理和思考。
我们分析汽车电商, 首先得分析其定义并回顾其在中国的发展。考虑到目前行业营销的重点、社会的关注程度及商业价值, 本文的汽车电商将主要指乘用车电商, 二手车及售后服务不在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
从定义到现实, 汽车电商的现状仍处于前夜。尽管汽车市场与电商市场自2003年起几乎以相同的高速各自腾飞, 但是两者的结合却远没有那么顺利。从2010年奔驰在天猫聚划算平台发起“smart秒杀”活动起, 中国汽车电商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由早期吉利等汽车厂商开设网上旗舰店, 到2013年经销商庞大集团上线庞大汽车电子商城, 再到2014年汽车之家等第三方平台纷纷试水包括团购各类型的汽车电商服务, 上汽、江淮等厂家搭建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如车享网等。中国的汽车电商看似已经发展壮大, 百花齐放, 因此也成为各汽车品牌分外关注的新宠。
但另一个事实是, 无论是从数量还是金额, 汽车电商还远未到改变市场规则和人们生活的程度。以2013年淘宝首届天猫汽车节为例, 淘宝联手神龙汽车、上海通用、北京汽车等10大汽车厂家, 启动在线直销, 18天卖出3, 430台车, 这个成绩仅仅相当于一家业绩较好的4S店一个月的销量;而在当年的“双11”中, 2013年11月1日—11日, 天猫共卖出1.07万台车, 与中国汽车市场每年近2000万辆的规模相去甚远。
因此, 截至目前, 一些行业人士依然认为, 中国尚没有进入真正的汽车电商时代。因为以体验式为主的大宗商品汽车依然主要依靠实体店来完成销售, 而目前的汽车电商仅仅是4S店的有益补充。这个观点从2014年9月26日, 汽车之家CEO秦致在Autolab举办的“汽车之家上市后的布局战略”沙龙上发表的主题为《汽车电商从集客到交易》的演讲中也可见一斑。因此, 与汽车电商相关的传播思考也极为稀少。
火热的第三方平台, 是汽车电商传播的桎梏
必须说明, 目前汽车电商的主要业绩, 是来自诸如汽车之家、易车网、乃至微博这样的媒体第三方平台。在目前已推出的第三方汽车电商服务中, 他们主要起到收集销售线索的作用。据统计, 汽车之家2013年全年能帮助经销商汇集约2000万个销售线索, 而算上易车3600万个销售线索, 每年仅汽车之家和易车网就给线下提供了5600万辆的销售线索。据了解, 汽车之家销售线索的月均转化率在30%以上, 易车网销售线索的月均转化率在8%, 这两家2013年就会给线下带来800多万辆销量。因此我们关于第三方平台汽车电商的研究也以这两家为主。
以汽车之家为例, 到目前为止, 汽车之家除“双十一购车节”外, 推出的电商服务主要是“车商城”一种, 通过线上销售车型优惠券、用户线下去经销店支付尾款和提车的方式, 完成交易的流程。在这过程中, 汽车电商的签约对象是经销商, 过程中起到导流作用, 而无法展开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活动。
易车网的汽车电商种类更加丰富一些, 目前主要有“惠买车”、“易车特卖频道”、“易车商城”三个日常模式, 其中“惠买车”主打同城竞价, “易车特卖频道”主打团购, “易车商城”则以实价销售为主。三个模式都是线上支付定金、线下支付尾款和提车, 完成交易过程。在这三个模式里, 前两个的签约对象是经销商, 后一个是厂家, 全过程依然是一个引导消费者前往经销商处完成交易的导流过程, 因此也无法展开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活动。
不止这两家垂直网站平台, 包括新浪微博等在内的第三方平台汽车电商, 目前都存在无法进行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的问题。究其原因, 受限于平台本身, 第三方平台电商的购车流程和经销店内购车流程没有质的区别, 第三方平台自身的高用户流量是其基础, 按照销售线索进行结算收费是其盈利方式, 其本身没有需求也没有动力去推动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在这些第三方平台看来, 自身与商业地产没有什么区别, 做好自身的差异化定位, 并且保持住用户的流量和黏度才是自身的需求。所以, 如若想推进汽车电商的传播和营销, 第三方平台并不是值得重视的渠道通路。
厂家自营电商平台, 如何做好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
那么汽车电商就与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彻底无缘了?回答当然是“不”。目前汽车电商中已经屡见不鲜的”限定版“就是一种尝试, 它解决了线上产品和线下产品的差异问题, 本身就带来了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的需求。但更大的需求, 来自于汽车厂家自营的电商平台, 而这也是由目前汽车电商几个最大的难点而决定的。
第一个汽车电商的难点在于支付体系。毫无疑问, 线上支付带来更多的挑战, 包括支付拥堵、支付安全等问题, 相较于第三方平台的汽车电商, 银行或支付平台与厂家的合作关系显然更容易开展, 第三方平台的客服团队也无法与厂家的客服团队相较高下。更为重要的是, 目前只有厂家自营的电商平台, 可以完美支撑目前汽车产品营销十分重要的金融政策手段, 这无疑是个很强的竞争力。
另一个汽车电商的难点在于信用问题。经销商4S店目前的强势地位只有厂家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 而第三方平台作为服务商, 显然无法搞定很多用户在线下提车时遇到的纠纷。如面对经销商以车型售罄、库存不足等为由拒绝用户提车的状况, 第三方平台只能以说服沟通为主, 即使采取封杀政策甚至法律武器, 对于事件的解决和用户利益的保障, 也无法与厂家抗衡。
那么厂商自营平台就完美无缺了?当然不是, 由于是自建平台、用途单一, 因此厂商自营平台的最大问题就是用户流量。当第三方平台凭借公正、开放的内容获得人气, 品牌单一的厂商自营平台自然也该在另一方面做到极致, 也就是品牌和产品的传播和营销。既然第三方平台在团购、竞价等方面已经做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那么厂商自营平台的传播就该将品牌文化营销、企业专业优势、金融政策等内容做到更好的推广。例如, 我们已经看到包括优先提车权、限时促销活动、维修保养活动、纪念专场等各类型汽车营销事件出现在厂家的自营平台上。
将关注转化为行动, 汽车电商传播和营销的思考
说了那么多关于汽车电商的现状和可能性, 也说了那么多厂商自营平台可做的传播和营销, 那么对于汽车电商, 传播从业人员还将注意什么?我们还是需要回到电商的本质, 重视在“O2O”的通路前, 还有一个从线下关注到线上行动的过程, 并将这个过程结合汽车产品的特性进行拓展。
例如, 虽然用户的购车需求是长期性的, 但是其关注和购买行为却是偶发性的, 制造更多偶发的机遇, 就是传播和营销的第一步。例如, 东风日产奇骏曾经在广州的商场内设置免费的WIFI, 通过登录页面完成了导流的过程, 类似的机遇随着商业应用大数据的成熟, 可能会进化成, 当你在影视中看到一款车的靓影, 你就有可能在该影视的相关新闻中发现购车平台的导流链接, 成为通向你购车的第一步。
场景机遇只是传播和营销的一种可能, 汽车文化与口碑营销相结合, 也是未来的可能性之一, 不同于汽车论坛的流动和分散性, 只有企业才有可能组织起绵延数十年的汽车俱乐部。因此, 赛事、明星、精装定制甚至改装等相关营销, 都可以被统一在电商平台中, 形成汽车文化的良性循环。
也许有一天, 从“网上选车, 下单支付, 然后在家中坐等快递上门”的全程电商化将会到来。但在此之前, 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汽车电商传播和营销, 还值得我们从业人员去关注和准备。甚至, 除了本文提及的乘用车电商外, 二手车、汽配的电商市场作为精细、深挖的市场, 也还会有更多挑战与机遇, 这些都标志着汽车电商会有更好的未来。
电商传播价值洞析 篇2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交易总额达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7%,是中国GDP增速的4倍。截止到2013年6月,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3%。中国的网购人数超过2.71亿人,与美国的总人口数接近。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电商莅临且不断扩大的时代。而移动电商、大数据分析、Social CRM的发展进一步引爆了电商市场,更多的企业开始了电商之路。
正因为大量企业均看到了电子商务市场的庞大潜力而纷纷涌入,让白热化的烽烟也延伸到线上,可是,电子商务也快速进入到平台级对抗与同质化竞争并存的境地,在用户与市场份额的争夺中,电商企业为确保用户的购买决策倾向,不断采取更高额的营销投资,并不惜血本以低利润吸引顾客数量。当这一切成为电商常态化的格局,便意味着哪一家电商可以提供破局之道,便可在混战中提前占据制高点阵地。
沉于局中,常常无法处身局外看待战略问题,电商环境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
首先,国美、苏宁、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聚合了大量注册用户,尤其像天猫这样的巨头级电商平台,注册用户数量达到4亿之多,某种意义来说,这是针对性传播与用户大数据精准匹配的良好契机。
其次,用户更在意在电商平台了解产品的口碑,也更乐意在电商平台分享对产品的评论。这也意味着电商平台得天独厚获取到用户口碑传播的对接桥梁,在用户消费决策之前,毫无疑问之前消费者的口碑传播分享直接能左右后来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再次,电商平台的品牌传播形式极其丰富,从产品的收发,到品牌的专区,从抢购的预售,到免费试用,无一例外均能对精准用户传播提供传播素材。
即便如此,基于电商的传播价值探讨,依旧存在着认知误区:其一,企业常常在电商平台上盲目追求销售业绩,忽略品牌建设对消费者决策的驱动作用;其二,电商平台的运营通常独立且真空,与企业整体大营销战略脱节,缺少配合与默契;其三,面对电商带来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企业缺少快速处理与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空置电子商务最大的黄金资源。
面对机会与困局,匹配电商平台的传播策略,应该匹配三大维度,分别为定位,整合与评价。定位需要明确目标消费者与匹配企业诉求的平台,制定精准策略便于电商环境中的精准转播;整合在于沟通可调度资源在电商平台上的规模应用以发挥最大化效应,科学解析各类资源在营销矩阵中的作用并且予以整合;而评价则需要从转化力、互动力、转化力三大方向了解用户认知,分析用户数据,核算精确成本。
映盛中国于2013年成功操作东风雪铁龙天猫旗舰店案例,可作为电商传播价值洞析的代表作。
在东风雪铁龙的天猫旗舰店项目中,不仅成功帮助品牌在电商平台完成“卖车”这一高难度任务,还同步获取销售线索,引导用户到店,获取用户认知度30%的提升,以及超过5亿次的社会化人群覆盖。显然,这是一个基于电商的营销与传播完美结合的案例,也向业界传递了电商传播价值该如何挖掘的启迪。
以电商战局的制高点看待电商的多种价值,寻求到最大回报的价值组合,这是未来企业商业竞争必需秉承的铁律,而破局之道,则在于对电商传播价值的深刻领悟和解读。
从“三只松鼠”看电商品牌传播 篇3
关键词:“三只松鼠”,电子商务,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是指品牌所有者通过广告、促销活动、公共关系、人际沟通等多种传播策略及各种传播工具, 与外部目标受众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品牌资讯的交流活动。电商品牌需要遵循品牌传播规律:塑造个性化的深度品牌;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体;遵循系统性的操作流程;建立有价值的客户关系。
安徽三只松鼠 (中外合资) 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三只松鼠”) , 成立于2012年, 是一家以坚果、干果、茶叶等森林食品的研发、分装和自有B2C电商品牌。目前, 三只松鼠有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一号店、当当网、拍拍网等多家网上直销店。
一、售前阶段的品牌传播表现
售前阶段的主要销售目的是为了加强品牌曝光, 给顾客形成品牌印记, “三只松鼠”在此阶段的传播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 形象突出, 定位明确
看过“三只松鼠”的人, 都能过目不忘, 这三只小松鼠色彩鲜艳, 鲜活可爱, 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 代表着一种典型性格。松鼠小贱, 又贱又萌, 略带屌丝气质, 符合当下社会屌丝文化人群的心态;松鼠小酷, 技术宅一枚, 喜欢发明创作, 积极向上, 对一切新奇的事情都充满兴趣, 迎合当下宅男心理;松鼠小美, 美丽柔情, 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是年轻女性的典型代表。据调查, “三只松鼠”吸引了大部分80、90后人群。
2. 形式多样, 口号独特
“三只松鼠”率先将自己定义为“森林食品”品牌, 以倡导“慢食快活”的生活方式作为品牌推广的特色;在天猫旗舰店首页的“全网坚果领导品牌”等将企业归于品类领导者的字眼;宣传口号从最初“认准这个大头”的朗朗上口, 到“松鼠小美, 就是好喝”、“全世界的零食将被我承包”的品牌个性鲜明, 这些都是“三只松鼠”形成品牌印记的一种表现。
通过上述品牌传播渠道和手段, “三只松鼠”成功的营造了一个健康、饱满的形象, 吸引住了80、90后的消费者, 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从感官上给予了顾客消费刺激。
二、销售阶段的品牌传播表现
企业的文化应该是体现在企业运作的每一个方面的, 在销售过程中, “三只松鼠”通过传播其良好的企业文化, 搭配精美产品, 让顾客形成消费习惯。
1. 情感体验, 卖萌营销
在页面设计上, “三只松鼠”选择以“森林绿”和“高端黑”作为店铺的主打色, 绿色是对产品的暗喻, 与产品绿色健康的定位相符, 给顾客以品质保证的心理暗示, 黑色显高贵, 表达产品精致, 给顾客以高端大气的视觉感受, 同时契合健康与高贵的定位;官网随四季更替变化界面图画, 满足了顾客视觉体验追求。
在客服沟通上, “三只松鼠”大胆创新, 一改过去淘宝称顾客“亲”的做法, 改称顾客为“主人”, 顾客和客服之间就会拟建立一种主人和宠物的关系, 每个客服人员都有自己的松鼠代号, 如鼠满满、鼠飞飞等, 扮演为“主人”服务的松鼠, 撒娇、卖萌, 甚至乞求顾客购买商品。笔者通过实际体验, 感受了客服小松鼠的卖萌技术。即便是当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 准备对客服表达不满情绪时, 发现自己的“宠物”正在和自己撒娇, 也会忍不住对它们宽容起来, 这也是笔者认为“三只松鼠”抓住了消费者心理的另一表现。
2. 衍生产品, 极致体验
对于有些“松鼠粉丝”来说, 对“三只松鼠”衍生品的期待已经超出了“三只松鼠”的产品价值。现在松鼠周边大到毛绒玩偶、拖鞋、抱枕、水杯, 小到口罩、指甲钳、回形针、口罩等生活周边必须品都已普及到。对于相当一部分“松鼠粉丝”来说, 对这样的“松鼠周边”产品的期待已经超过了对“三只松鼠”原本产品的期待, 也正是因为这些“周边的”出现, 让产品本身更具吸引力, 在产品及周边产品中传递了企业文化, 同时也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 让顾客强化个人情感喜好, 建立品牌偏好, 促成购买。
三、售后阶段的品牌传播表现
在售后阶段, 如何将原有的老顾客维护好, 提高二次甚至多次购买率, 同时发展潜在顾客或者新客户, 是"三只松鼠"在这个环节的重点目标。
1. 交流平台, 沟通便捷
“三只松鼠”是国内首家食品可追溯化的食品电商企业。其自有APP“松鼠星球”是一款智能的专属于“三只松鼠”的查询工具, 通过这款APP不仅可以查到从出厂前的拣货、打包信息, 更可以通过此款APP查询每包坚果的原料采购及加工环节, 还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三只松鼠”的所有购买记录, 让顾客了解到“三只松鼠”购物过程中的每一个程序, 放心消费。
2. 加强互动, 强化口碑
“三只松鼠”定期会组织一些与顾客的互动, 邀请顾客参与既是加强了与顾客的情感交流, 也是让每一个顾客化身为“三只松鼠”中的一员, 有种“反客为主”的体验。诸如:成立吃货评定委员会由顾客测评食品的质量, 提出改良意见;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展开顾客希望得到什么礼品等的话题讨论。
目前“三只松鼠”在线口碑传播的形式主要有: (1) 忠实的“松鼠粉丝”在一些公开性社交平台, 如微博、微信等, 进行夸赞推广; (2) 潜在客户基于奖励性的推广内容, 对“三只松鼠”进行的口碑传播, 如:看贱萌三国, 截图分享赢抱枕。
四、对电商品牌传播的启示
笔者针对电商品牌“三只松鼠”在销售过程中的传播策略对电商品牌传播做出以下建议:
1. 巧用媒体, 迎合顾客
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年轻企业, 如何刺激消费者,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是品牌是否能够成功推广的一个重要指标。巧妙的利用各种互联网媒体进行营销推广, 将消费者从竞争对手手中抢下, 诸如:优先提出独特定义, 抢占消费者心智市场;加大广告力度, 利用门户网站, 截获消费者;针对目标消费者的特点, 提出与消费者相符合的品牌定位, 主动去迎合消费者等等。多媒体的传播力度远高于传统广告, 因为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合理巧妙的利用多媒体手段, 将会让企业的品牌传播事半功倍。
2. 情感营销, 文化传播
将有形的产品投注无形的感情, 让产品也带上感情。不管是让企业成为顾客的“宠物”还是其他, 始终让顾客有种“顾客是上帝”的主观存在感, 以维护顾客的利益为己任, 并通过各种与顾客的线上 (线下) 活动让顾客也融入到企业中, 化身企业的一员来主观维护企业形象, 进行品牌传播, 另外突出本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企业文化, 在与顾客 (潜在顾客) 接触的时候, 强调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让顾客形成刻板思维, 一说到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的企业。
3. 定期促销, 维护销售
对于促成销售的环节, 最具有说服力的因素还是价格, 不管产品多好, 都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所以在从售前大力度的品牌传播, 加之客服解答环节做到有问必答, 尽量以维护客户利益为主要原则来处理矛盾问题, 让顾客无可挑剔, 形成忠实粉丝客户群的基础上, 再加之以价格的优惠, 进行售前的最后一次刺激, 让顾客无法抵御诱惑, 购买产品。再用定期促销的活动, 一轮接一轮循环维护已有客户, 形成顾客定期购物的习惯。
4. 极致体验, 口碑传播
在无法面对面沟通来维护企业自身形象的条件下, 将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先于客户所想, 一切以满足客户需求出发, 从产品、周边等有形物品和客服、文化、情感等无形的体验, 让客户感受到企业的用心, 能够让客户体验到等同于甚至超出实体店购物一样的愉悦, 那么顾客就会自发地进行口碑传播, 维护产品的形象, 将自己的好评感染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网友) , 对于口碑传播这种辐射式的传播手段, 是每一个企业进行品牌传播时候必须把握利用的手段, 无论如何都要把口碑做起来, 那样企业才能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明立, 任淑霞.品牌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173.
农产品电商:蓄势待发 篇4
虽然涉农电商一亩田因“数据太美被指造假”等消息,频频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更有报告称,全国数千家农产品电商中,95%都亏损,但这并不影响农产品电商成为新的风口。不少投资者认为,在现代农业和“互联网+”概念的推动下,农产品交易将成为继图书、服装、3C之后的第四轮电商热潮,农产品电商处在爆发前夜。
政策支持
今年以来,中央各部委已经密集出台了系列支持农村电商的政策。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今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5月14日,财政部经建司吴祥云处长在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现场会上表示,2015年中央财政准备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5月15日,商务部对外公布的《“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力争在1到2年内,在全国创建200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示范县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不低于30%。8月21日,商务部等19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针对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的十项举措中就包括了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随后的9月25日,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又联合印发《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决定开展基础支撑专项行动,加快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加强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和质量追溯能力建设。
眼下,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在召开,“十三五”规划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习近平总书记5月曾在浙江调研时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农产品电商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并有望获政策进一步扶持。
“两超——多强”格局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130亿元,同比增长221%,2014年全国交易规模达到260亿元,增长100%,今年前9个月,生鲜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已经达到38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额的1.5倍。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炳南曾表示,我国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覆盖面越来越广,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正因为如此,各路资本都在积极布局农产品电商。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农产品电商布局已经形成“两超—多强—小众”的农产品电商格局,所谓“两超”就是阿里系、京东系农产品电商,“多强”是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电商,“小众”是指具有成长性的特色农产品电商。
据悉,阿里的农村电商业务已经升级为其战略之首,自阿里巴巴集团去年在美国上市后,已明确提出将农村电商作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并在去年10月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战略,将在未来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据记者了解,从去年开始,到如今的一年时间,阿里已经对接全国27个省,在全国5870个村设立了农村淘宝点。
京东也把农村电商上升到战略高度,其农村电商负责人曾表示,农村电商是京东集团2015年度五大重要战略之一。京东目前正大力推进电商下乡进村“星火试点”,主要针对国家推进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全国的55个试点县进行探索,寻求适合中国县域电商化发展的京东模式。据京东相关人士介绍,“星火试点”是京东下乡进村发展的桥头堡,京东将在四川省6个试点县同步开展下乡工作。下一步,京东还将在四川其他地区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很快就会“成片开花”,大范围推进。
不仅阿里、京东等互联网电商企业涉足农产品电商,建设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络,一些新兴的互联网电商企业也纷纷涉足农产品,如我买网、沱沱工社、顺丰优选、美味七七、本来生活网、青年菜君等已经先后获得了大量的融资,而且这些融资大都注入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
此外,传统商贸企业、邮政、供销,还有“万村千乡”的一些企业,也在由线下向线上融合发展。地方政府也十分积极,许多地方都把电子商务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也把它作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洪涛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互联网的规模化效应将给中国的农业产生格局带来极大影响,通过用户数据的积累,未来电商提供数据如果用于指导生产,将会促进定制农业的产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农产品电商都将极大的提高农业流通的效率,给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带来深远影响。
问题丛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认为,农业电商发展前景很好,但面临的困难也很大,主要是因为不仅缺人才,还存在农产品运送难、监管难、保证销量难的问题。
曾有分析人士算过一笔账,如果客单价低于200元,那将是农产品电商致命的伤,因为物流成本和损耗将造成巨额亏损,就目前农产品、生鲜电商的经营情况来说,每单40元的物流成本和损耗是必然的,因此如果客单价起不来,物流成本降不下来,盈利那只能是一种幻想。
洪涛认为,物流成本高企确实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一大难题,但等农产品电商发展成熟,大宗交易和规模效应或许可以弥补物流成本和损耗。他同时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农产品电商还存在别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农产品的标准问题。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而且复杂多样,因此相应的标准不统一,难以统一定价,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中、有机农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标准难以确定,“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货真价实的农产品难有市场。
其次,信任度低。农产品具有周期性、价格波动性,农产品订单农业难以形成,俏销农产品不受订单限制,滞销农产品过多地依赖订单导致市场波动性较大,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均 不稳定,难以形成一种协同关系。
此外,农产品电商“千网一面”,缺乏创新。洪涛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底,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是趋同投资、重复建设非常普遍,同质化非常严重,导致竞争无序,亏损经营,建站与关站并存。近几年来先后出现很多倒闭的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案例,如小农女、优菜网、谊万家、济南买菜网、上海天鲜配、福州家百福等,也有自动下线的永辉“半边天”等,缺乏创新成为农产品电商的一大缺憾。
农产品电商的“风”会往哪吹 篇5
眼下,农产品网络交易额年均增速达50%以上,但3000家平台型农产品电商实现盈利的只有1%。农产品电商如何不再是赔本赚吆喝?下一步,“风”会往哪吹?笔者采访了专家和业内人士。
从零售到批发,农产品电商应用日益完善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显示,2015年阿里平台完成农产品销售695.50亿元,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江苏三地的农产品卖家数量最多,其中广东超过10万个;而陕西、山西、江西三省的增幅最快,其中陕西达56.35%。
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已经进入成长期,正在转向多元主体联合驱动,从长期徘徊于信息服务到实现在线交易。眼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类市场主体都看好网络销售,组织化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作用凸显。在实体店经营的基础上,引进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网店与实体店比翼齐飞。
提及线上线下结合,乐村淘是一例。乐村淘是我国第一家村镇O2O电商平台,将村镇小卖铺升级改造成为线下体验店,通过体验店帮助农民网购和销售农产品。今年3月,乐村淘启动“枣聚吕梁”销售红枣活动,6万多个村镇体验店帮助山西吕梁枣农销售红枣。目前,吕梁红枣在全国的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乐村淘推出了适合农村现状的“乐6集”。董事长赵士权说,“乐6集”就是逢6赶集,农民喜欢去城里赶集,我们把这种线下的赶集搬到网上,让农民足不出村,在网上赶大集。每月的6日、16日、26日,农民集中下单、集中销售、集中配送,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
不仅电商在改造传统农村零售终端,传统农村批发市场也在加速与电商融合。农村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人们对其第一印象往往是杂乱。目前,全国大中型农村批发市场有4000多个,每年80%的农产品都要经过农村批发市场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但农村批发市场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模式为主。交易过程中,人工搬运、称重、计数,耗时又费力。
日前,武汉白沙洲大市场入驻谷登电商平台,对交易模式进行升级,推行手机APP线上交易模式,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交易,逐渐培养商户与采购商新的交易习惯。白沙洲市场铺设电子秤,借助电商平台,电子秤连接着POS机,称重时即可一键生成订单,交易信息同步发送到买卖双方的APP,买家在平台上即可了解商铺真实的产品价格信息。
从交易红火到盈利不佳,平台型电商竞争白热化
市场容量巨大,农产品电商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2012年,生鲜电商起步,褚橙进京,荔枝大战,大型电商和快递企业纷纷进军生鲜领域;2013年至2014年,B2C、O2O等多种模式同时涌现,预售、众筹、溯源等互联网农业创新风起云涌;2015年,农产品电商进入融资和兼并重组高潮时期,各类融资超过70亿元……更多的社会资本纷纷入局农产品电商盛宴。
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505亿元,增长超过50%。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型综合电商持续扩大村级服务站的版图;农商1号、爱种网等农资电商让农民足不出户买农资;顺丰优选、优菜网等生鲜电商满足了城市消费者的尝鲜需求;一亩田、云农场等B2B类农业电商则带动了农产品产销对接……“互联网+农业”的各大“风口”发展都很迅猛。
与红火的市场和欢喜的淘宝卖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台型农产品电商盈利数据的冷清。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只有1%能够盈利,7%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很多农产品电商网站都存在趋同投资、重复建设导致经营亏损的问题,建站和关站并存。仅2015年倒闭的农产品电商就有水果营行、特土网、采购兄弟、后厨网、菜管家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千网一面缺乏特色、客单价较小且规模不大、用户体验不足且客服质量差、供应链及冷链模式不完善、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相互对立。”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农产品电商专家洪涛说,虽然农产品电商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农产品电商亏损倒闭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农产品标准化不足、生鲜物流不配套等均对互联网促进农产品流通构成障碍。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产品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质量标准等还不够完善。二是一些农村地处偏远,物流的触角延伸不够。物流业发展明显欠缺,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冷链物流能力不够。
从政策到市场,电商环境将明显改善
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迅猛增长,不少地方的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阿里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农产品电商的创新出现了很多新的亮点,包括从溯源到品控,供应体系的创新;从物流到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从创富到扶贫,社会责任的创新。
去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电商呈现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等10多个部委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发布了多个有利于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文件。另一方面,在市场的驱动下,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企业进入农村,日益呈现出“两超、多强、一大片”的市场格局。
农产品电商由成长期进入发展期,要求经营者从营销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补齐短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通过政策措施,解决以前单个电商企业想办却办不好的事,解决农业电商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比如,农村物流配送等需要在县域范围内整体推进,才能降低成本;电商期盼已久的用地、用电、用网优惠扶持措施也要尽快落地。
据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诚信体系不完善,在电商平台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会存在不少顾虑。例如,有些农产品声称“有机”,但实际上不是“有机”;有些说是土鸡蛋,但实际不“土”。此外,交易规则、安全追溯、索赔机制、纠纷解决等建设仍不够,导致农产品电商存在一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随着电商品牌化的推进,电商企业需要向供应链的前端延伸,通过组织化创新突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从而为品牌化夯实基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蒋文龙认为,线上问题需要线下解决,应该通过标准化解决非标类农产品的不确定性,让中国农产品回归应有的价值感。
【农产品电商传播】推荐阅读:
跨境农产品电商08-06
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研究10-31
农产品电商平台可行性12-02
关于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宣传广告词12-08
农产品推广07-15
淮安农产品07-15
农产品污染10-15
食用农产品10-21
中日农产品01-13
山东农产品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