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并发出血(共10篇)
后并发出血 篇1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破裂溢入脑内或脑室系统的急危重症病, 致死致残率高达50%以上, 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危害重大的急性疾病,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手术方法大体为去骨瓣减压术脑内血肿清除术、开颅小骨窗可视镜血肿清除术、侧脑室外引流术等[1,2], 本文对60例患者术后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自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011~2013年期间的手术治疗脑出血病例60例临床资料, 其中男4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5±6.7) 岁, 在38~80岁, 单纯性脑内血肿25例, 伴破入脑室15例, 脑室出血12例, 病程20 d~90 d, 术前昏迷48例, 嗜睡10例, 清醒2例, 术前均有肢体活动功能障碍, 术前均有CT检查结果, 术后复查均有MRI、CT或CTA、DSA等, 有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不在本次病例之列。脑内血肿清除28例, 小骨窗引流20例, 单侧脑室引流10例, 双侧脑室引流2例, 手术成功率99%, 术后伤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10例, 脑脊液漏2例, 尿路感染1例, 癫痫发作6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5.00%, 死亡4例, 死亡率6.67%。
2 护理方法
2.1 癫痫护理
护理过程中仔细认真观察病情各种细微变化, 通过细节及时发现癫痫发作, 积极掌握癫痫前驱病状除明显特异性全身症状表现外, 可能出现的进一步意识障碍加重, 言语错乱或沉默寡言, 反应较前变化大, 积极做好预防癫痫发作以及及时抢救大发作, 而在术后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时, 保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防治误吸, 防治坠床以及对自身或他人的伤害行为, 立即配合医师积极治疗癫痫,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细微的变化等, 吸氧以及准确的记录过程,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用药后的各种改变, 每次发作的表现有何异常, 为医疗准确诊断、鉴别以及预防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2.2 肺部感染护理
无菌操作技术是目前医院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一项极为重要护理操作技术, 要求严格且操作到位, 科学性很强, 且受到目前大小医院的重视, 是关乎到肺部感染防止以及感染控制以及蔓延或扩算的关键点的扩散。对清醒患者, 主要以鼓励患者自行咳嗽辅以拍背祛痰的方法帮助其清除出呼吸道的分泌物, 缓解气道的刺激, 减少气管痉挛, 而目前对昏迷患者定时吸痰是必要的的措施, 辅以被动排痰, 定期定时翻身拍背或排痰仪机械排痰, 呼吸不稳定者, 必要时辅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且严格掌握指针, 把握早上机、早撤离、早拔管的原则。护理人员应提高手卫生意识, 在必要或可能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气管插管的护理操作, 需做到一人一操作一洁手的意识, 而对于接触有气管切开患者前后均要严格洗手且消毒。应避免人员过多走动, 减少陪护人员, 必要时行隔窗探视或限制探视, 每日3、4次紫外线消毒, 每4 h进行一次空气消毒, 把检测细菌数控制在10~100个/m3, 重视吸痰的细节, 掌握吸痰的时机及吸痰到位, 减少气道刺激以及减少气道黏膜损伤等。必要的口腔护理操作也是减少肺部感染的必要操作, 由于患者病后体质弱, 免疫力差, 抗生素的长期应用或大量应用, 二重感染或移位感染几率大大增加, 保持口腔清洁是必要的, 但需要严格的掌握细节, 必要时3次/d口腔护理。
2.3 伤口敷料、引流管护理
脑室引流管主要目的: (1) 减轻因脑脊液回流受阻所致急性颅内压升高所致脑积水。 (2) 检查颅内内环境情况; (3) 防止蛛网膜粘连及控制颅内压; (4) 颅内脑室系统血块脑室主要, 溶栓药物的适当应用。护理: (1) 取平卧位, 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 应予约束, 固定好引流管的位置, 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 (2) 引流管的高度适宜, 不可快或过慢, 成人一般200ml/d为宜; (3) 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 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 (4) 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 如发现敷料潮湿, 应立即查明原因, 并及时更换。 (5) 无菌引流瓶定时更换, 并记录色、质、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 (6) 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现堵塞, 应及时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 (7) 脑室引流时间一般≤7~10 d, 拔管前1 d, 夹闭引流管, 24 h后复查CT, 了解颅内情况, 以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 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 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4 尿管以及防失禁性皮炎护理
传统方法涂氧化锌等油剂保护或烤灯治疗, 但效果不显著, 患者感觉不舒适, 并需经常更换敷料或局部清洁, 护理工作量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因此, 采用有效而省时的护理方法是临床护理人员的研究目标。
3 结果
脑内血肿清除28例, 小骨窗引流20例, 单侧脑室引流10例, 双侧脑室引流2例, 手术成功率99%, 术后伤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10例, 脑脊液漏2例, 尿路感染1例, 癫痫发作6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5.00%, 死亡4例, 死亡率6.67%。经过治疗及严格正规护理后, 随访6~10月, 癫痫未再发作4例, 1例癫痫小发作约2月1次, 未正规服药, 1例频繁发作, 未遵医嘱服药, 肺部感染均痊愈出院, 伤口感染均痊愈出院, 脑脊液漏二次手术痊愈出院。
4 讨论
脑出血病情严重、危急, 出血死亡率约为40%左右,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脑干、丘脑和大量脑室出血预后较差等, 但抢救及时, 积极治疗, 对症的术后护理, 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实验研究发现对症的护理如癫痫预防与护理以及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失禁性皮炎的正确护理, 经过治疗及严格正规护理后, 随访6~10月, 癫痫未再发作4例, 1例癫痫小发作约2月1次, 未正规服药, 1例频繁发作, 未遵医嘱服药, 肺部感染均痊愈出院, 伤口感染均痊愈出院, 脑脊液漏二次手术痊愈出院, 从术后病历分析, 及时就诊, 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及对症专业的护理措施, 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脑出血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0112013年期间的手术治疗脑出血病例60例临床资料。结果 脑内血肿清除28例, 小骨窗引流20例, 单侧脑室引流10例, 双侧脑室引流2例, 手术成功率99%, 术后伤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10例, 脑脊液漏2例, 尿路感染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5.00%, 死亡4例, 死亡率6.67%。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工程当中, 熟练掌握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加强术后护理观察, 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治愈率,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康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脑出血,手术并发症,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433-2435.
[2]郭峥嵘, 代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护理.中华医护杂志, 2007, 4 (10) :927.
[3]赵军萍.微刨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现代护理, 2008, 25 (5) :142.
[4]路金梅.中青年脑出血昏迷60例护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5) :57.
当心!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篇2
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慢性过程。其病理基础是肝小叶的组织结构发生异常重建,即发生肝纤维化和结节性再生。在肝硬化早期,病人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左上腹隐痛或不适、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可出现消瘦、乏力、精神不振、厌食、腹胀、黄疸、胃肠出血、蜘蛛痣、肝掌、腹水等严重病症。有的男性肝硬化病人可出现乳房发育,女性病人可出现月经不调。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因素可引起肝硬化?
肝硬化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如长期饮酒、血吸虫病、长期严重心脏病、胆道梗阻、药物或化学毒害、营养不良、遗传性代谢缺陷、自身免疫疾病等。现简述如下:
1.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丙型病毒性肝炎均可以发展成肝硬化,这种肝硬化被称为肝炎后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甲型肝炎一般不会引起肝硬化。
2.慢性酒精中毒: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而在我国则比较少见。
3.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四氯化碳、砷、氯仿等工业毒物,或使用异烟肼、甲基多巴、四环素、氨甲蝶呤等药物,可引起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最终演变为肝硬化。
4.营养不良:患有慢性肠炎,或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可造成营养缺乏,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坏死,继而形成肝硬化。
5.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可导致肝细胞长期淤血、缺氧、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形成淤血性(心源性)肝硬化。
6.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肝脏病变逐渐发展而成的肝硬化,称为代谢性肝硬化。
7.胆汁淤积:持续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时,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8.新生儿梅毒、血吸虫病等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肝硬化。
9.原因不明:所谓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不一定是种特殊的类型,很可能是由于病史不详或组织病理辨认不清等原因而未能查出其病因。其中部分病例的发病可能与隐匿性黄疸型肝炎有关。
如何防止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
在我国,肝硬化的发生多与病毒性肝炎有关。防止病毒性肝炎转为肝硬化可采取以下措施:
1.抗病毒治疗。无论是由何种病毒引起的肝炎,只要符合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病人就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率可达80%~90%,效果比乙肝好。用干扰素治疗丙肝,可使肝硬化的发生推迟7年以上。
2.促进肝细胞修复,减少肝细胞发生坏死。肝硬化的发生与肝内炎症持续存在,肝细胞不断坏死有关。因此,促进肝细胞修复,减少肝细胞坏死是防止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肝损害明显者,应住院治疗。
3.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许多药物都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故肝病患者应尽量少用药,特别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必须用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定期复查。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都应定期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肝功能、肝脏B超等检查,以便撑握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硬化病人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进行性肝病的后期或终末期表现。本病的起病及演进过程差异较大,但多数病人起病较缓慢,潜伏期可达数年之久。其临床表现如下:
一、皮肤变化
肝硬化病人可出现面色黝黑灰暗伴色素沉着、蜘蛛痣和肝掌等皮肤变化。其发生与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少数正常人也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
二、肝脏情况
肝硬化病人在病变早期肝脏会增大,到了晚期肝脏会逐渐缩小、变硬。
三、肝功能减退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内分泌失调
(1)高血糖: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导致葡萄糖耐量减退,血糖升高。
(2)低血糖:多发生在晚期重症病人。
(3)甲状腺疾病。
(4)性功能:男性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和乳房发育等症状;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性欲减退等症状。
(5)钠潴留: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有关。
2.出血倾向:当肝功能减退时会影响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的合成,同时又因脾功能亢进而引起血小板减少,故病人常常出现紫癜、鼻衄(鼻子流血)、齿龈及胃肠道出血等病症。
3.黄疸:肝细胞进行性坏死、肝内胆汁淤积、肝功能严重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恶变等因素均可引起黄疸。
四、门脉高压的表现
门脉高压的肝硬化病人可出现脾功能亢进(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病症。
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肝硬化病人往往会因并发症而死亡。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有下列几种:
1.上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的并发症。病人常因突然发生大量的呕血或黑粪而出现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很高。
2.肝性脑病: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3.感染: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常并发气管炎、肺炎、肠道感染、自发性腹膜炎等感染性疾病。
4.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易发展为肝癌。其机理可能与病毒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乙肝病毒和肝细胞整合、肝硬化病人免疫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
5.肝肾综合征:合并大量腹水的肝硬化病人,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液重分布等原因,可出现水肿、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低血钠等病症,即肝肾综合征。此病预后极差,病死率高。
为何肝硬化病人易合并消化道出血?
由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黏膜病变,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源性消化道溃疡是肝硬化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其特点是出血量大,病情变化迅速,来势凶猛,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人的死亡率高;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以往被称为“腐烂性胃炎”、“充血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近来又被称为“充血性胃病”,其组织学特点是黏膜和黏膜下的毛细血管扩张,扭曲和不规则,易破裂出血;晚期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不全引起胃肠黏膜糜烂、溃疡,以致消化道出血,称为肝性胃肠功能衰竭。此外,肝功能损害、凝血机制障碍等也可导致消化道出血。
如何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绝大多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无明显先兆或不适,也有些病人在呕血前有上腹饱胀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及周围循环衰竭,是临床常见的急症。抢救是否得当,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病人一旦发生呕血,家属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
抢救上消化道出血,关键是进行输液、输血、防治休克及止血治疗。止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机械压迫(三腔二囊管压迫)、内窥镜和手术等方法。
药物止血:因食管及胃底静脉破裂而出血者,应口服心得安或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八肽加压素及生长抑素,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使用维生素K、安络血、6-氨基己酸、抗血纤溶芳酸及中药白芨粉、紫珠草等止血药治疗。
机械止血:主要为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使用药物治疗无效者,如果不能立即进行手术,应采用此法治疗。
内窥镜止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可使用内窥镜下硬化剂止血法。此法治疗急性上消化出血的有效率达95%以上。
手术治疗:应用上述方法治疗仍大量或反复出血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关链接
肝硬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和便血、肝昏迷和各种感染。所以肝硬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尽量减轻肝脏负荷。
1.避免接触和进食对肝脏有害的物质,如酒、四环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甲基多巴、异烟肼、四氯化碳、砷、氯仿等。
2.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做到劳逸结合。
3.注意饮食。肝硬化病人应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食物。肝硬化伴有腹水者,应注意低盐饮食;肝硬化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饮食应细软易消化,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及辛辣的食物,以免引起静脉破裂大出血。
4.忌酒。酒精可加快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速度,故肝病患者应忌酒。
5.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肝硬化患者在家中发生呕血怎么办?
一旦肝硬化患者在家中突然呕血,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首先应控制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以防止病人因出血量过大短期内进入休克状态。因此,病人及家属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病人应去枕取水平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或血块流入呼吸道使病人窒息。
2.安慰好病人,尽量使其放松和平静。因为紧张会增加静脉内压力,使出血速度加快,出血量增加。如果病人消除了紧张因素,当出血达到一定的量后,静脉压降低,出血的速度会减慢,部分患者出血可自行停止。
3.及时拨打电话与急救站联系,争取急救时间,就近送医院抢救。
后并发出血 篇3
患者, 女, 67 岁, 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 个月、加重2 h入院。患者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 向右肩背部放射, 无寒战、高热等, 未经系统治疗, 2 h前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遂来我院就诊, 要求手术, 门诊行相关检查后以“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9 ℃, 脉搏82 次/min, 呼吸20 次/min, 血压120/80 mm Hg。巩膜无黄染, 无肝掌。腹部平坦, 右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肝脏不大, 移动性浊音阴性。血红蛋白100 g/L, 白细胞10×109/L, 丙氨酸转氨酶 (ATL) 60 U/L, γ- 谷氨酰转肽酶556 U/L, 碱性磷酸酶350.2 U/L, 总胆红素14.7 μmol/L, 直接胆红素5.5 μmol/L, 间接胆红素9.1 μmol/L。心电图及胸片正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第2 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于术后48 h排便、但呈黑色稀便, 其他未诉任何不适。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给予护胃、止血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康复出院。
2 讨论
后并发出血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97例,男62例,女35例,年龄37~89岁,平均61.7岁。并发血钠代谢紊乱17例(17.5%),男10例,女7例,年龄39~81岁,平均63.4岁。低钠血症12例,高钠血症5例。均在1~8小时内就诊入院。
CT检查: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基底节区出血59例,脑叶出血21例,丘脑出血12例,小脑、脑干出血5例,破入脑室27例。
实验室检查:常规测定血钠值>145mmol/L诊断为高钠血症,<135mmol/L诊断为低钠血症。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常规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调整血压,注意水盐电解质的补充,保护多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结 果
血钠异常出现时间:24小时出现2例(118%),24~72小时出现3例(176%),72小时~7天出现12例(706%)。
脑出血病死率与血钠异常的关系:脑出血血钠正常80例,死亡14例(175%),血钠异常17例,死亡7例(412%),其中低钠血症11例,死亡3例(273%);高钠血症6例,死亡4例(667%),血钠异常病死率明显高于血钠正常,高钠血症病死率明显高于低钠血症。
脑出血部位与血钠异常的关系:丘脑出血12例,血钠异常4例,发生育333%,基底节区出血59例,血钠异常11例,发生育186%,脑叶出血21例,血钠异常2例,发生育95%。由此可见丘脑出血血钠异常发生育最高,其次为基底节区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和小脑出血病例少,未统计到血钠异常。
讨 论
血钠异常出现原因:⑴低钠血症:①因进食少或不能进食,未鼻饲,摄钠不足;②利尿剂、脱水剂致尿钠排泄增加;③颅内高压致剧烈呕吐,钠丢失增加;④颅内高压、脑中线结构移位、脑水肿等致脑功能严重紊乱,特别是累及下丘脑、垂体,易诱发抗利尿激素、利钠肽分泌异常,抗利尿激素分泌过量致细胞外液增加,稀释性低钠血症,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1,2];利钠肽分泌增加致钠的吸收障碍,致脑耗盐综合征(CSWS);⑤脑功能严重紊乱还可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分泌不足,钠的吸收减少。⑵高钠血症:①因进食少或不能进食,未鼻饲,摄水不足;②发热、过度通气、大汗等失水过多;③利尿剂、脱水剂、高血糖、高蛋白饮食等失水过多;④脑功能严重紊乱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出现神经源性高渗血症;⑤肾功能不全可致高钠血症。
治疗:①低钠血症:如果血钠>130mmol/L,可不作特殊处理,以严密观察为主;如果血钠<130mmol/L,则需积极治疗,可以用高浓度的盐补充,注意补钠速度,以血钠升高05mmol/L/小时的速度补充,以免过快出现桥脑脱髓鞘病变。危及生命。若为SIADH,需限制液体入量,并适当用利尿剂,减少细胞外液。若为CSWS,充分补钠、补水。同时严密监测电解质、中心静脉压、红细胞比容的变化。②高钠血症:据病情停用或减量利尿剂、脱水剂;停用一切含钠液体;补夜治疗,可以用5%葡萄糖输注或胃管内注入清水,可按公式:补水量=(实测钠mmol/L-142mmol/L)×体重(kg)×K(K系数男为4,女为3)计算,并根据电解质变化、中心静脉压调整补液量。
干预措施:①本组资料显示,脑出血并发血钠代谢紊乱者,预后差,其病死率明显高于血钠正常,高钠血症的病死率明显高于低钠血症,血钠异常与脑出血的部位有关系,丘脑出血和基底节区出血血钠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血钠异常多出现在病程3~7天。故临床工作中应严密监测电解质变化,特别是丘脑出血和基底节区出血,以及病程3~7天,更应引起注意,早期发现,早期处理。②脑出血并发血钠代谢紊乱与利尿剂、脱水剂有关,应酌情使用,适时减量、停药,同时注意补水、补钠及其他电解质,并复查。③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水盐电解质变化,补足生理需要量,补充丧失量,可经口或(和)静脉途径补给,对进食或不能进食者,应及时鼻饲,从鼻饲管中补充。④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再次加重,除考虑原发病加重外,需注意血钠代谢紊乱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所致的意识障碍加重。
参考文献
1 宋郁喜,刘程远,罗旺胜,脑出血并血钠异常45例临床分析.疑难病杂志,2005,4(4):237.
后并发出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治疗的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5.6±11.3)岁,病程3 d~1年,平均病程(54.3±12.4)d,其中男53例,女47例。患者入院后经过检查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疾病,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呕血、头晕、胸闷等,尤其是患者会出现黑便的现象,排除有其他不可控制肾脏、血液、心血管、肾脏等疾病患者,并且排除研究者认为本次研究会使受试者置于不可接受风险的患者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及密切的监护。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给予患者内科护理干预[4,5,6,7],具体的内容如下。
1.2.1精神和心理护理如果出现肝炎后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的情况,患者一般都会产生焦虑、恐惧以及担心病情恶化的不良情绪,护理工作者应该多与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恶化从而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以免患者受到这些不良情绪影响,引起患者放射性血管扩张加重出血,鼓励并安慰患者,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大出血时的急救患者出现大出血时,首先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者的下肢略微抬高,防止患者出现呕吐,可以将患者的头侧偏,给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需要给予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和血液的清除的处理,给予患者吸氧,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必要的输血、补液,还有各种止血药物的治疗,并且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出血与再出血,出血停止的临床观察: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急性大出血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再次出血、心慌出汗等症状提示继续出血、大便黑而无光泽、临床实验检测提示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等现象,及时把情况反馈医生做出处理,并且做好急救措施,准备好药品、氧气、输血器等,并且观察患者的疾病进展。出血量的估计和记录:给予患者出血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出血程度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记录。如果患者出血量>500 ml,而且极速进入昏迷、出血、血压下降等,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甚至发生休克,还应观察静脉充盈的情况、指甲的色泽及每小时的尿量等。饮食护理:防止患者再次出血现象,饮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如果患者的消化道严重出血而且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时候,需要进行禁食,患者如果出血比较少没有发生呕吐就可以给予患者比较温和的流质饮食,患者停止出血后,就可以选择半流质饮食,还需要注意热量的摄入,限制患者一些物质的摄入,建议患者少盐低脂肪饮食,以免蛋白质、脂肪、钠盐摄入后对机体肝脏产生过多的刺激和负荷,有利于患者的机体及早康复。在患者出院后给予6个月的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40例(80%),实验组为47例(94%);对照组满意度为86%(43/50),实验组为98%(49/50),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且实验组出血次数为(1.4±0.7)次,住院时间为(11.3±2.3)d;对照组出血次数为(2.2±0.3)次,住院时间为(15.7±3.2)d,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4例患者有便秘的情况发生,3例患者后期发现患有肝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患者4例便秘,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主要是由病毒性肝炎引起,临床特点是肝功能不全表现及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还可发生各种临床并发症。还会出现食欲不佳、腹部不适等情况,严重时患者可能会有厌食、恶心及呕吐等表现。还有患者会有乏力、体重减轻及发热,肝硬化严重感染会引起自发性腹膜炎及败血症,消化道出血,肝细胞性肝癌等并发症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几率非常高,由于疾病发病急发展快,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根据患者的出血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以及护理方法。给予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积极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排便护理
综上所述,对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及时的诊断和救治及优质的护理可取的满意效果。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给予患者优质的治疗以及护理,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究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给予内科护理干预,给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100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内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出血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40例(80%),实验组为47例(94%);对照组满意度为86%,实验组为98%,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且实验组出血次数为(1.4±0.7)次,住院时间为(11.3±2.3)d;对照组出血次数为(2.2±0.3)次,住院时间为(15.7±3.2)d,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以及优质的护理可取得显著疗效。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的理论知识,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优质的治疗以及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王雪.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内科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3):187-188.
[2]闫小英.肝炎后肝硬化并消化道大出血的内科护理.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71-72.
[3]范建华.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护理探讨.当代医学,2015,21(18):116-117.
[4]马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医学信息,2014(3):94.
[5]胥静.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护理.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249.
[6]金雅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研究进展.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8):24-25.
[7]刘小红.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护理的研究进展.当代医药论丛,2014,12(8):103-104.
后并发出血 篇6
1 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
1.1 皮下气肿
常见原因是在手术过程中过多的分离气管前软组织, 切开气管或插入气管导管时, 患者突然出现躁动和剧烈咳嗽, 导致气体进入皮下造成皮下气肿。表现为颈部肿胀, 触诊有捻发音, 听诊可有爆裂的气泡音[2]。
1.2 气胸及纵隔气肿
小儿多见, 手术剥离气管前筋膜过多易致纵隔气肿。重度呼吸困难并有咳嗽者更易发生。若纵膈的壁层胸膜破裂, 则可由纵隔气肿转为气胸。
1.3 出血
由于吸痰或气管套管尖端摩擦损伤气管的内膜所致, 严重时穿过血管壁, 引起大出血甚至窒息。手术后伤口有少量出血, 可用明胶海绵止血。发生大出血要立即进行气管压迫止血等抢救措施[3]。
1.4 窒息
由于气管内套管被血痂、痰痂或其他异物阻塞、吸痰时间过长、过早拔管、外套管脱落及异物掉入等引起窒息, 或气管切开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喉狭窄在拔管后引起窒息。
1.5 感染
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 使其防御功能减弱, 失去了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作用, 产生的痰液脱水变稠而不易咳出, 容易被细菌感染导致肺部感染[4]。感染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破坏, 也可引起大血管溃破出现大出血, 严重时甚至可以造成患者死亡。
1.6 气管食管瘘
由于气管切开时刀尖过深, 损伤气管后壁和食道是气管食管瘘的原因之一。或因选择了不适当的气管套管造成对气管壁的压迫、摩擦致使气管壁周围血管和食道损伤。如果使用呼吸机更易促发气管食管瘘[5]。
1.7 气管套管脱出或旋转
由于套管大小不合适、术后皮下气肿, 护理人员操作不慎, 外套管系带过松及患者烦躁不合作、剧烈咳嗽、支撑呼吸机管道的支架位置调节不当等。一旦发生可引起喉梗阻需紧急救治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4]。
1.8 拔管困难
手术时, 若切开部位过高, 损伤环状软骨, 术后可引起声门下狭窄。术后感染, 肉芽组织增生均可造成气管狭窄, 造成拔管困难[6]。
2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2.1病室环境要求
限制人员探视, 病室湿度为60%~70%, 以免空气干燥尘埃飞扬。病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每次30min, 2次/d。病房温度保持在22~24℃之间。每天通风8h[7]。
2.2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生命体征、气管切开部位等。注意保持皮肤完整, 保持各引流管通畅。重症患者给予心电监护、无创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特别注意创口及套管内有无出血, 皮下有无血肿或气肿等并发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 翻身拍背
长期卧床的患者每2~3h翻身一次,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8]。先吸入药物 (雾化吸入或气管滴药) 湿化呼吸道, 使痰液变稀薄以利咳出或吸出, 然后翻身拍背, 叩击背部时手掌应成勺状以增加共振, 由下而上、有内而外叩击以利痰液排出并可减少肺部瘀血[9]。
2.4 加强气道湿化
2.4.1 间歇湿化法
无菌蒸馏水100ml加入庆大霉素1 6万u、麋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10mg, 每小时气道内滴药6ml、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 空气干燥时, 应增加气道内滴药次数。也可间断使用超声波雾化器做湿化, 4~6次/d, 15~20min/次[8]。气管套管外口覆盖两层纱布, 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 m l均匀洒在纱布上。如有痰液污染随时更换湿化纱布。
2.4.2 持续湿化法
用50ml注射器抽取50ml湿化液连接微量注射泵和微量泵延长管及去掉针头的头皮针, 将湿化液缓慢滴入气管内, 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调节滴速, 平均保持2~5滴/min、不少于200ml/d。这种方法使气道持续处于湿化状态, 同时配合体位的变化使痰液松动, 易于吸出, 有效地保障了肺部气体交换, 降低了发生感染的机会,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此法也明显地减少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10]。
2.5 气管内吸痰
2.5.1 吸痰的时机
目前的吸痰观念已由定时吸痰转变为按需吸痰, 当患者咳嗽、频繁的呛咳或者床旁听到痰鸣音;患者出现面色发绀, 呼吸困难, 心电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下降2%~3%时[11], 呼吸机高压报警等应及时吸痰。
2.5.2 吸痰的压力
成人300~400mmHg、小儿250~300mmHg。
2.5.3 吸痰的方法
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合作。吸痰前有效的翻身拍背, 使痰液松动容易吸出。充分给予氧气吸入, 正在应用呼吸机的患者, 给予100%纯氧2~3min。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洗手, 戴无菌手套, 使用无菌吸痰管每人每次一根。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一半, 首先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 用生理盐水润滑管路, 然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8~12cm或至不能插入为止, 随后打开负压边旋转边退出, 有分泌物处稍作停留[12]。每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S, 两次抽吸时间间隔为3~5S。吸痰时动作要轻、稳、准、快, 不可多次重复提、插, 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面色等变化。吸痰后充分给氧, 以缓解缺氧情况。使用呼吸机者, 吸痰必须2人配合, 一人吸痰, 一人扶气管插管以免位置移动, 吸痰后立即连接呼吸机, 并给予100%纯氧2~3min吸入。
2.6 气管内套管清洗与消毒
清洗消毒内套管2次/d, 痰较多时每4~6小时清洗消毒1次。先雾化吸入, 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后取出内套管, 浸泡于0.9%生理盐水中10min, 用软毛刷刷洗套管内壁,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放入耐高温的杯中煮沸20min, 取出冷却后放回, 取出至放回时间不超过0.5h[13]。
2.7 气管套管外固定的观察
认真检查气管套管外固定情况, 如清醒患者询问其舒适度、查看颈部皮肤情况、固定带的松紧度等。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容纳一指为宜。如患者感觉不适可适当调整其松紧度。固定带被污染或浸湿应及时更换, 以免皮肤损害。对于不配合、意识障碍、躁动等患者, 为防止其拔出气管套管可给与约束措施, 必要时给与镇静剂。
2.8 气管切口的护理
观察伤口有无感染、出血等现象, 气管切开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一般每天换药2次, 如有污染随时换药, 切口四周用0.5%碘伏消毒, 2次/d[13]。
2.9 拨管时机
患者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 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时, 一般第一天塞住1/3, 第二天塞住1/2, 第三天全堵塞, 如堵24~48h后无呼吸困难, 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1]。拔管后马上用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并用蝶形粘膏妥善固定。
2.1 0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做好皮肤、口腔、各种管路的护理, 定时翻身拍背, 严格记录出入量。急性期患者意识丧失, 四肢无自主活动, 应置肢体于功能位置, 给予被动运动及按摩,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可用丁字鞋固定防止足下垂[14]。
2.1 1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不能进食, 消化、吸收能力差, 为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药物, 要根据病情尽早的给予患者鼻饲饮食。鼻饲液应为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含量低且易消化吸收的流质。鼻饲液量≤2 0 0 m l/次。间隔时间≥2 h。待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可拔除胃管, 饮食可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再改为普食。
2.1 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 用亲切、和蔼的语言与其交流沟通, 做好宣教工作,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功能锻炼以增加其对生活的自信心[15]。
2.1 3康复护理
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可有效减少致残率。只要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就应进行康复治疗。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按摩, 必要时配合针灸疗法。中期进行简单肢体训练, 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语言训练从单音字开始, 再结合手势、图片、音乐等, 提高交流能力[14]。
综上所述, 脑出血是临床急危重症, 有效的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可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并能预防各种并发症[16]。要求护士能熟练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有极强的无菌观念, 严密观察病情, 加强气道管理, 防止感染, 避免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7]。因此, 完善的护理措施, 可确保整体护理质量,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患者早日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手术, 可迅速改善通气功能, 增加有效通气量, 便于吸痰,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后遗症极为重要。要求护士严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 尤其是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原则, 加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治愈率。本文选择近几年国内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 就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易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进行综述。
后并发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A组210例患者, 男性102例。女性108例, 年龄在35~78岁, 平均年龄在 (57.2±3.2) 岁。B组63例患者, 男性30例。女性33例, 年龄在36~76岁, 平均年龄在 (56.9±3.2) 岁。C组67例患者, 男性35例。女性32例, 年龄在35~78岁, 平均年龄在 (57.1±3.2) 岁。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病例选择标准
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符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 年龄在32~77岁, 平均年龄在 (53.2±3.2) 岁。排除心, 肝, 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 均为自愿参与该次实验, 能配合复查随访工作。
1.3 方法
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入院后积极完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病情严重者需给与吸氧和必要的抢救措施。观察340例患者的出血情况, 给与抗血小板药和适量抗凝类药物, 主要的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抵克力德得、血小板糖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 (国药准字H65020177, 生产批号第020230号) 是抗血小板的基础药, 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不宜使用, 1次/d, 100 mg/次。抵克力德 (卫药准字J-78号, 生产批号020786) 临床疗效比阿司匹林好, 出血严重者使用, 肠胃功能弱者不宜使用, 1次/d, 60 mg/次。自身耐受力较强者可使用血小板糖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该次实验采用特罗非班 (国药准字H20041165, 生产批号第020419号) 。抗凝类药物及其用药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该次实验340例患者均采用肝素 (国药准字H32020612, 生产批号第020613号) 治疗, 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治疗的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诊断标准[3]
(1) 临床出现:头晕、牙龈出血、呕血、意识模糊。 (2) 实验室检查:醛固酮、垂体后叶素、红细胞和网织细胞的含量升高, 明显高出正常值。 (3) 影像学检查:MIR显示血栓形成[3]。
1.5 观察指标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观察指标。显效:患者出血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出血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出血症状未减轻[4]。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止血情况比较
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A组21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B组63例患者给予抵克力德得、C组67例患者给予血小板糖肽Ⅱb/Ⅲ受体拮抗剂, 2周后止血情况 (见表1) , 止血总有效率为98.53%, 达到有效止血的患者有335例。
2.2 3组并发生发制情况
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给与不同抗血小板类药和抗凝药治疗后, 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体情况, 见表2。
3 讨论
冠状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长期酗酒、吸烟、过食肥甘厚腻导致动脉血管狭窄, 影响脑供血以及供氧能力减退, 临床出现头晕、头痛、意识模糊等[5]。目前为止, 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类药物, 主要作用为防止血栓形成, 预防动脉血管进一步狭窄, 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无法起到根治作用。除药物治疗外,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主要是针对冠状动脉狭窄所采取的外力解决冠状动脉狭窄的方法,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临床解决冠状动脉狭窄重症最主要的方法, 但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 内皮下基质被完全暴露于血液中, 再加上手术破坏了原有血管恶自身完整性, 发生出血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在皮下基质处, 促使血小板的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的激活促使血栓增大, 加重血管狭窄[6,7,8]。
该次实验对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给与不同的抗血小板类药, 联合肝素抗凝药物治疗后发现, 达到有效止血的患者有335例, 总有效率为98.53%。孙立谦[9]对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结果发现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的患者6个月后血小板聚集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为与该实验结果的结论相同。即不同的抗血小板药在起到一定止血作用的同时, 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表现, 这就要求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 适量选择用药类型, 把握用药剂量。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机制不同, 抗血小板临床主要有阿司匹林、抵克力德得、血小板糖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3大类, 3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使用。其中阿斯匹林主要是通过乙酰化灭活环氧化酶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G2的作用起到抗血小板作用, 但是消化道溃疡者不宜使用, 阿司匹林过量服用可导致胃痛、恶心等并发症的出现。因为环氧化酶是血栓素A2形成的重要催化剂, 环氧化酶的减少有效抑制了血栓素A2的形成。王志永[2]关于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论著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可以有效减少出血, 该次实验是使用阿司匹林与肝素抗凝类药物, 研究发现, 不仅有效控制出血, 同时还可以达到有效抗凝有效防止出血性血栓的发生的作用[10]。
综上所述, 抵克力德得是通过抑制ADP和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等血小板激动剂的聚集反应, 达到干扰血小板膜和改变血小板膜的作用, 以达到抗血小板作用的。目前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3大类。凝血酶对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可以抑制凝血酶作用的发挥。抗血小板药与抗凝药合用可以起到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凝血酶的生成以及纤维蛋白的形成的作用。该次试验中将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分为A、B、C 3组, A组21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B组63例患者给予抵克力德得、C组67例患者给予血小板糖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均给予肝素治疗, 抗血小板的药物种类繁多, 3组患者人数不均且数量较少, 为证明该次实验结论, 还需做更多大量的实验论证。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辩证使用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 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但是通过该次试验中, 可以看出对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可以有效减少出血症状的出现, 适量给与抗凝类药物达到有效抗凝的同时, 可以有效防止出血性血栓的发生, 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的治疗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运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分为A、B、C 3组, A组21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B组63例患者给予抵克力德得、C组67例患者给予血小板糖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该次实验340例患者均采用肝素治疗, 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治疗的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4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给与抗血小板类药和适量给与抗凝药物治疗后, 有效降低减少出血症状, 总有效率为98.53%, 达到有效止血的患者有335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患者, 给与抗血小板药治疗, 可以有效减少出血症状的出现, 适量给与抗凝类药物达到有效抗凝有效防止出血性血栓的发生, 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抗血小板药物
参考文献
[1]游向东, 邸龙辉, 张惠英, 等.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并发出血的治疗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 2012, 2 (12) :144-146.
[2]王志永.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4.
[3]张娟.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5, 2 (12下旬刊) :146-147.
[4]SUN Tao, CHENG Yu-tong, ZHANG Hong-ju, et al.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prevalence and impact on operative mortality[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012, 125 (6) :1030-1034.
[5]郑永强, 秦碧勇, 刘南暖, 等.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出血观察及原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 4 (13) :347-349.
[6]周亚, 徐长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3) :123-124.
[7]张晓星.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剂量、基因多态性、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8]ZHANG Kai-yi, GAI Lu-yue, GAI Jing-jing, et al.Fouryear clinical outcome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013, 126 (9) :1630-1635.
[9]孙立谦.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0) :58-60.
后并发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共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32~79岁,平均(50.3±4.6)岁,肝炎后肝硬化54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其他4例,平均出血次数2.8次,出血量均符合上消化道大出血标准,肝功能按照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级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B级治疗组6例,对照组5例,C级治疗组7例,对照组9例,两组性别、年龄、出血情况、肝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入院前均有呕血或黑便,且出血量符合上消化大出血标准,结合肝功能、超声、胃镜、上腹部CT检查,确诊为肝硬化[2]。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禁食、吸氧、扩容、输血、保肝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基础治疗,治疗组用生长抑素首推250μg,加后以250μg/h持续微量泵入,垂体后叶素50 U加入生理盐水维持静滴0.1 u/min,对照组用生长抑素首推250μg,后以250μg/h持续微量泵入,观察疗效。
1.4 疗效评价
参考相关文献[3]:(1)无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2)周围循环衰竭明显改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趋于稳定;(3)胃镜证实出血停止。其中显效为12 h内停止出血,有效为12~48 h内停止出血,无效为48 h以上仍有出血。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平均住院天数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3±2.4)d,明显少于对照组(8.3±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恶心1例,腹痛2例,大便次数增多2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腹痛2例,大便次数增多1例,不良反应经调整滴速及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病情,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25%~50%,因胃镜下治疗会导致早期再出血的机会增加,从而影响其在临床广泛使用。故降低门脉压力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垂体后叶素直接作用于动脉平滑肌,引起血管收缩,直接收缩内脏血管床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内脏循环血流量减少,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收缩导致血流量减少,使门脉压力降低,降低肝动脉阻力,增加肝血流量,使门脉压力降低。其强烈收缩血管有较多副作用,如心脏缺血、高血压、肠道缺血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加,小剂量可大大减少副作用。生长抑素是人工合成长效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主要药理作用包括: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明显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脉高压患者肝脏血流量、门脉压力和曲张食管静脉压力;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泌素的分泌,刺激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屏障,促进已损伤的上皮细胞修复;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间接阻断血管扩张,使内脏血流量下降,促进血小板凝聚和血块收缩,减少对血痂的破坏和溶解作用,促进血痂的牢固形成[4],同时不引起体循环动脉血压显著变化,临床广泛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
本实验运用生长抑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所致的上消化大出血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在降低门脉压力同时,对外周动脉、冠状动脉影响较小,生长抑素减少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 H值[5,6,7,8],有利于止血,其抑制肠道蠕动,与垂体后叶素作用相互抵消,减少了胃肠道副作用;两药联用协同降低门脉压力,治疗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提示两者联用止血疗效更好,快速、安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生长抑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禁食、安置胃管,同时运用泮托拉唑40mg静滴。治疗组用生长抑素首推250μg,后以250μg/h持续微量泵入,垂体后叶素50u加入生理盐水维持静滴0.1u/min,对照组用生长抑素首推250μg,后以250μg/h持续微量泵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为8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参考文献
[1]兰海涛.注射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3):133-134.
[2]王慰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63.
[3]从玉隆,马俊龙,邓新兰.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4):241.
[4]马志斌,杨幼林,徐洪雨.生长抑素与双囊三腔管单用或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对比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9):692-693.
[5]徐晖,庄丽维,刘娜,等.奥曲肽、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2006,13(6):934-935.
[6]陈翔.硝酸甘油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48-49.
[7]穆海波.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52.
后并发出血 篇9
【关键词】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综合临床护理;分析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11-01
作为一种恶性的慢性疾病,肝硬化具有病程发展快、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失代偿期,病人很容易因为静脉压力过高而导致曲张破裂,从而引发吐血、大便带血以及休克等严重问题。而消化道出血就是一种出血性并发症,即便是止血,出现二次出现的概率极高,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形成了威胁。但是通过综合性的护理科研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两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77例进行积极的临床治疗,获得了较大的疗效,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77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参考组,所有病人在入院后都取得了肝硬化的确诊,其中乙型肝炎引发硬化的病人为48例;丙型肝炎引发硬化的病人29例。而观察组有病人38例,男性为21例,女性为17例,年龄范围为30-59岁,平均年龄为(42.1±3.6)岁;对照组有病人39例,男性为23例,女性为16例,年龄范围为32-57岁,平均年龄为(44.7±1.8)岁。两组病人无论是在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方面都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
1.2治疗手段
所有病人均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进行病情问询以及肝硬化知识普及。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治疗手段:1、心理干预治疗,在配合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病人出现消极的情绪,相关医护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及疏导治疗,同时要叮嘱病患家属,让他们在病人的心理治疗方面起到积极的辅助干预作用,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决心。2、观察护理治疗,在病人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密切的观察,观察的 内容主要包含病人的不适度、脑部肿胀咽喉炎症等等,同时对病人的一些常规问题进行检查和记录,即吐血量、大便情况等等,对于出现明显症状的病人,像心率异常、心跳加快、血压不稳、脉搏微弱等问题,需要及时通知医生救治,同时了解病人血型,准备好输血用的血液,保證抢救的及时性[3]。3、饮食干预治疗,由于病人长期处于失血状态,体质较差。当症状被控制后,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的饮食进行调配,尽量选择富含营养物质、易消化、无其他刺激的流食,同时减少每餐进食的量,增加每日进食次数,最后在普及到一般饮食护理,让病人逐步进入到健康状态。4、排便干预治疗,在了解完病人的病情以及病史,相关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排便干预治疗:督促病人养成早晨排便的习惯,同时要求集中注意力,排便时间保证在5分钟左右,排便期间尽量避免聊天看报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4]。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3.0数据包展开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χ2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病人通过综合护理治疗后,在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方面与参考组都有较明显的差异,包含统计学意义。具体可见下表:
表一 实验组、参考组患者住院时间、止血时间以及复发率对比
组别例数(n)住院时间(h)止血时间(d)复发率(%)实验组3826.41±2.397.25±1.922.56参考组 3935.54±4.8110.49±2.365.73P值 <0.05<0.05<0.053.讨论
慢性肝硬化虽然属于一种慢性的肝病,但是由于并发症具有突发性,很容易导致病人出现急性出血以及休克症状,而且也会引发病人消极不安的情绪,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健康。本次研究通过对已出现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通过心理干预配合饮食干预、观察护理以及排便干预治疗的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运用[5]。
参考文献
[1] 张玲,周莹,袁源,周长美.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护理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4,11(21):143-183.
[2] 许湘华,茵建宇.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护理策略分析田.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0):103-101.
[3] 姚云超.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03):338-339.
[4] 侯彩叶,窦华丽,李国肖,安文茜,董燚.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 ,2014,07(07):156-157.
后并发出血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胆道镜微创取石术联合肝叶切除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男15例, 女11例;年龄23~81 (57.5±17.6) 岁;治疗时间 (16.4±7.1) d。对照组男11例, 女13例;年龄22~79 (53.9±15.8) 岁;治疗时间 (18.5±6.9) d。所有患者均有典型胆炎症状史, 均经B型超声或胆道镜检测符合肝胆结石诊断标准。2组患者行同样的微创镜下胆道取石术和肝叶切除术。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试验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术后并发症的针对性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1) 上消化道等部位出血预防:胆道微创取石术联合肝叶切除会在手术切口处出血, 且易引发腹腔以及上消化道出血。对于此种现象, 责任护士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有时会出现因全身缺血导致的休克现象, 对于切口处以及引流管的流血现象, 应适当给予止血剂, 对伤口处的包扎应适度加压。尤其在行腹腔穿刺引流时, 若有不凝血液大量出现, 或引流管中的液体呈现红色, 则考虑上消化道或腹腔出血, 及时采取针对措施或告知医师。 (2) 切口感染:严密观察手术切口渗血渗液现象, 保持切口处清洁, 敷料及时给予更换, 患者若有发热、伤口发痒、肿胀、疼痛、颜色发红、触碰有波动感, 则诊断为切口感染, 及时给予相应抗感染药物处理。 (3) 发热:术后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则考虑切口或身体部位感染, 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给予理疗退热, 若持续2d不退, 给予退热药物治疗。 (4) 胆漏:手术完毕, 观察患者的黄疸现象是否加重, 是否有急性腹痛, 如若腹腔引流管内引流液体有胆汁样, 则考虑胆漏, 及时给予处理。 (5) T管脱离现象:T管应进行良好的固定, 并嘱咐家属和患者小心留意观察, 以防脱离或扭转, 一旦发现脱落或阻塞应及时给予重置。 (6) 胆结石有残留:术后检测过程中若发现取石不净, 应与1周后再行微创取石术。
1.2.2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1) 普通护理[4]:患者术后进入病房后, 应头部仰卧姿势给予一侧偏向的矫正, 以免有胃肠道反应, 导致呕吐物进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 另应及时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的痰液等进行监察和即刻清理。进行心电动态监测, 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吸氧等针对性措施。当麻醉药失去药效, 患者清晰, 可帮助其将仰卧体外改为侧卧或半卧, 并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和咳嗽方式, 并在可承受范围内下床运动。对于呼吸及其困难或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患者, 护理人员应给予扣背等帮助痰液等分泌物排出, 并给予相应气管扩张激素吸入药物。之后进行肝脏的养护, 抗感染护理。 (2) 术后引流:主要包括腹腔液引流管, 胃肠道排压管, 尿道进行尿液引流管。做好引流管的固定, 保持管道通顺, 避免扭转折角时管道阻塞。时刻观察引流管中液体的质地、黏稠度、颜色、流量。根据具体异常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或告知责任医师, 采取及时应对措施。引流切口处做好抗菌防感染, 保持清洁。胃肠道及时排压, 减少胃肠道壁的张弛力, 避免胆漏, 胃肠道反应。 (3) 日常指导:手术完成之后严禁立刻进食, 应在术后3d左右, 待肝部排气和肠道的蠕动恢复正常时, 将胃肠道减压管撤掉, 给予低脂肪流体, 或普通半流质食物, 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在患者能够承受范围内, 在术后3d建议其下床, 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 以有利于肺功能及肠胃功能正常恢复, 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胆道微创取石术联合肝叶切除后的消化道出血, 切口感染, 过多的流血量, 胆漏等并发症状, 均严重影响着治疗的质量,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非常必要。本文中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护理包括普通护理、术后引流、以及日常指导。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 给予针对并发症状的护理, 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切口感染、发热、T管脱离、胆漏、胆石残留等的护理, 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因此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意义重大。
总之, 胆道镜微创取石术联合肝叶切除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术后及时预见性分析及观察并发症状, 并给予针对性护理, 可有效促进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预防胆道镜微创取石术联合肝叶切除后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胆道镜微创取石术联合肝叶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采用预见针对性护理方式,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方式。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胆道镜微创取石术联合肝叶切除术对胆结石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术后及时预见性分析及观察并发症状, 并给予针对性护理, 可有效促进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取石术, 微创, 胆道镜,肝叶切除,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状,护理
参考文献
[1] 郭得兰.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371-372.
[2] 许香.整体护理措施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 2013, 7 (3) :6-8.
[3] 刘小林.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7 (1) :53-54.
【后并发出血】推荐阅读:
拔牙后出血并发症06-22
术后并发出血10-12
脑出血并发肺炎06-15
并发消化道出血08-27
并发上消化道出血05-14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出血10-30
脑出血/并发症论文11-04
糖尿病并发急性脑出血08-14
人流后并发症11-03
拔牙后出血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