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科

2024-09-29

环境工程学科(共12篇)

环境工程学科 篇1

摘要: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就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 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 从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及实践平台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说明了学科的方向性建设对于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西南科技大学自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来, 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 努力提升学科层次水平。目前我们已建成集博士授权建设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及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 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集“产、学、研”一体的“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等科研实验平台, 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与教学队伍, 已成为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完善学科结构的同时, 我们也努力把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 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 从而达到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目的。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就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经验作一些阐述。

一、学科建设成果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 环境工程学科研究内容正进一步拓展, 同时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要求也越来越宽, 比如“三废”治理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核废处置与环境安全等, 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环境工程传统领域, 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等, 造成培养的人才由于知识面过窄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因此, 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上, 我们考虑到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专业的基础性, 又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因此, 在我校2009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 围绕学科的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安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新生环境污染物安全与调控、环境规划与水污染控制四个发展方向, 重新建立主干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新增了一些专业特色选修课程, 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核辐射与环境安全》和《环境污染与粮食安全》等。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背景和研究方面较为明确, 基本涵盖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微生物技术、环境影响与评价、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等主要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因此专业以学科建设为依托, 围绕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现在已建成以学术方向带头人负责的6个教学团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教学团队、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教学团队、大气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和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团队, 同时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术发展、课程教学质量及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规划。经多年实践证明, 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也可以建设成为优秀的教学团队。

三、学科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 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 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 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 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因此, 学科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帮扶计划”, 即:鼓励和引导青年老师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定期对新进青年教师举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以老带新、“传、帮、带”。经过多年的努力, 环境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 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栋梁之材及骨干力量。同时, 也培养了大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以来, 中青年教师晋升教授5人, 晋升副教授9人。同时新进博士2010、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 同时201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实践证明, 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的关系, 是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模式。

四、科研成果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 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 学科都鼓励老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不断将科研成果融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同时也加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的速度, 解决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问题, 也不断将学生带往本学科科研的研究前沿,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2007年以来,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出版专著6部, 被环境工程专业部分课程选为教材或参考书。王青教授2007年参编的《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该书全面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已被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选作我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主要参考书。同时, 部份项目成果也作为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如王青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图谱与影响尺度”引入本科生教学, 作为“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以岷江上游山区生态环境管理作为案例加以分析介绍, 将山区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层次的关系、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长江上游山区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补充进课堂教学内容。

五、良好的科研平台为本科生科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环境工程专业自学科建设开始, 就特别注重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特别是利用学科科研平台, 专业逐步增加开设起了相当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并使含这“三性”实验的课程逐步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如利用四川省环境工程自控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资源, 开设起了“废生物质处理重金属废水”、“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小城镇/社区生活污水低成本处理与资源化”等综合性实验;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独特优势, 专业新增加了“生物冶金法回收尾矿中金属的研究”、“PCB的破碎与分选”等研究创新性实验;而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则支撑起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退役核设施表面去污中的应用”、“放射性废物高性能固化”等“三性”实验的开设, 这些都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六、专业建设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强调各学科建设的同时, 也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 学科建设中积极把取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中的优秀资源, 从而引领了专业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 成效越来越显著, 特色越来越鲜明。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0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环境工程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参考文献

[1]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2) :236-238.

[2]张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 :17-176.

环境工程学科 篇2

学科简介:

——测量空间、大地的各种信息并绘制各种信息的地形图

以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状、大小、重力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绘的对象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地表的各种地物、地貌和地下的地质构造、水文、矿藏等,如山川、河流、房屋、道路、植被等等。通常开发一片处女地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前,必须由测绘工程师测量绘制地形图,并提供其他信息资料,然后才能进行决策、规划和设计等工作,所以测绘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我们见到的地图、交通旅游图都是在测绘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事测绘工作经常进行野外作业,要有面对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

授课的内容:

——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测绘工程需要较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有矩阵论、数值分析、泛函分析、计算机软件基础、大地测量基础,更深入的还有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等。主要的专业课有计算机软件基础、空间大地测量、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高等测量应用、地球物理。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较紧,会经常进行实习,如大一时让你将校园测绘一遍,并绘制出一定比例的地形图。毕业实习可能会是帮助某地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这是目前非常重要和流行的工作。

毕业后的工作:

——与测绘工程相关的工作

◆ 测绘工程管理和监理工程师——从事测绘工程的技术设计工程,起薪1500~3000元/月。

◆ 特种工程的多方面从事科研和工程的高级人才——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工作,起薪2000~4000元/月。

相关专业一览:

◆ 测绘工程专业是个较大的范畴,更细的分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相关说明:

◆ 测绘工程专业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也要求你非常细心。大量的图纸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枯燥,但野外作业让你游遍大好河山,找到旅游的感觉。希望你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轻松完成工作任务。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面测量、海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U及地图编制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陆海空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等测量工程、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测绘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空间精密定位与导航的理论,城市与工程建设的基本知识及其测量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摄影测量与图像图形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各类地图设计与编制的理论与技术。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测绘工程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儿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面测量、海洋测量、空训测量、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技术;

3.掌握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和图像图形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4.掌握使用各种信息源设计、编制各类地图的理论与方法;

5.具有从事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建立,陆地、海洋、空间精密定位与导航,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与地籍图的测绘及其信息系统的建立,各种工程、大型建筑物的各阶段测绘及变形监测.资源(土地、矿产、海洋等)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6.了解现代大地测量、现代工业测量、空间测量、地球动力学、海洋测量等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7.熟悉各种测绘方针、政策和法规;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控制测量学,测量平差,测量学,GPS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矿山测量学、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投影、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PS原理与应用,地图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学,数字化测图技术及应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专业和专业基础课集中实习等,一般安排40周。

主要专业实验:地形测量实习、大地(控制)测量实习、控制网平差计算实习、摄影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矿山测量实习、地籍测量实习、GPS定位及导航实习、遥感图像处理实习、地图编绘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开设院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长安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西南工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 新疆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 南方冶金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焦作工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 桂林工学院 河海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 吉林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石油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东北大学 中南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贵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石家庄铁道学院等(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导师名单

http://school.kaoyan.com 2007-07-1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Google提供的广告

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招生

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投资/风险投资方向 校内上课,免试入学,可授硕士学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

聘任 邱楠生等 129 位同志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决定

经 2006 年 6 月 27 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批准,决定聘任邱楠生等 129 位同志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如下:

一、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30 人)

构造地质学

邱楠生

地质工程

王志章

矿产普查与勘探

黄志龙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曹思远

地球化学

黎茂稳(兼职)

油气井工程

柳贡慧 李天太(联合)

李 琪(联合)

油气储运工程

宇 波 冯耀荣(兼职)

油气田开发工程

杨胜来 刘月田 何顺利 程杰成(兼职)郑士毅(兼职)

石油工程管理

童晓光(兼职)材料学

卢贵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双 凯 胡品慧

机械电子工程

王朝晖 刘得军

安全技术与工程

樊建春

化学工艺

周亚松 蒋庆哲

应用化学

高芒来 王大喜

化学工程

张 锴 胡玉峰

生物化工

张忠智

环境化工

黄国和(兼职)

二、重新认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99 人)

地球化学

王铁冠 张枝焕 钟宁宁 王飞宇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鲍志东 金振奎 刘洛夫 朱筱敏 吴胜和(兼任)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陈小宏 鞠晓东 毛志强 乔文孝 陶 果 王尚旭 吴锡令

肖立志 李洪奇 陈运泰(兼职)

地质工程

候加根 彭仕宓 徐怀民 吴胜和

构造地质学

漆家福 汤良杰 周建勋 贾承造(兼职)马宗晋(兼职)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

陈 明 李洪奇(兼任)

矿产普查与勘探

陈践发 郝 芳 刘 震 柳广弟 吕修祥 庞雄奇 王英民

曾溅辉 张一伟 候加根(兼任)彭仕宓(兼任)徐怀民(兼任)汤良杰(兼任)周建勋(兼任)金之钧(兼职)王涛(兼职)能源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

王铁冠(兼任)张枝焕(兼任)钟宁宁(兼任)陈践发(兼任)

石油工程管理

董秀成 罗东坤 张宝生 李秀生(兼任)

油气储运工程

宫 敬 张劲军 帅 健(兼任)高惠临(联合)

油气井工程

陈 勉 邓金根 高德利 李根生 樊洪海 沈忠厚 汪志明

鄢捷年 翟应虎 苏义脑(兼职)

漆家福(兼任)

油气田开发工程

李秀生 李相方 程林松 姜汉桥 吴晓东 岳湘安 张士诚

韩大匡(兼职)沈平平(兼职)王德民(兼职)张宁生(联合)

蒲春生(联合)

热能工程

姬忠礼 宫 敬(兼任)

安全技术与工程

张来斌 李相方(兼任)张 宏(兼任)李鹤林(兼职 1)

材料学

崔立山 翁永基 申宝剑(兼任)陈胜利(兼任)汪树军(兼任)

李鹤林(兼职 2)

工程力学

帅 健 张 宏 王芝银 陈 勉(兼任)邓金根(兼任)

高德利(兼任)李根生(兼任)

机械电子工程

林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董守平王德国 张来斌(兼任)姬忠礼(兼任)林 立(兼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罗雄麟 梁志珊 * 工业催化

申宝剑 赵 震 鲍晓军 窦 涛 应用化学

汪树军 郭绍辉 李明远 李术元

化工过程机械

时铭显 毛 羽 孙国刚

化学工程

陈光进 郭绪强 卢春喜 朱建华

化学工艺

陈胜利 高金森 徐春明 赵锁奇 赵 震(兼任)

环境化工

郭绍辉(兼任)

注:梁志珊教授暂停 2 年招收博士生,2008 年参加博士生指导教师重新认定。

二 〇〇 六年七月十 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

同意黄悍东等 80 位教师担任硕士生指导教师的通知

经 2006 年 6 月 27 日召开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同意黄悍东等 80 位教师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如下:

一、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名单(48 人)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黄悍东 李国发 张元中 李生杰 吴文圣

矿产普查与勘探

向才富

构造地质学 于福生

油气储运工程

邓道明 邢晓凯 李鸿英 李晓平侯 磊

油气田开发工程

张红玲 姚约东

油气井工程

郑力会

岩土工程

张广清

机械电子工程

张仕民 丁庆新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刘得军

工程力学

刘学杰 毛东风

工业催化

徐 建 刘昌见 巩雁军

化学工艺

段爱军

环境工程

詹亚力

应用化学 郭继香 董朝霞

产业经济学

孙 竹

计算机系统结构

郭 辉

计算数学

刘建军 刘 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穆 铮

理论物理

王爱军

凝聚态物理

王 芳 卢贵武

无线电物理

卢贵武(兼)赵光学

侯 玮 赵 昆

无机化学

孙乾耀

物理化学

陈 玉

应用数学

昆(兼)张 毅

英语语言文学

郭 青 单小明

中国古代文学

李玉芝 李谨华 孙 红

高等教育学

胡庆喜

国际政治

王鸣野

二、在其它学科担任硕士生指导教师名单(32 人)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鞠晓东 柯式镇 王润秋 狄帮让 乔文孝 李洪奇

固体地球物理学

沈金松 魏建新 陈小宏 刘 洋 王守东 曹思远

海洋地质

王英民、李素梅

油气井工程

李相方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柯扬船

流体力学

宇 波 计算机系统结构

王智广 陈 明

计算机应用技术

李洪奇 路 游

声学

邵长金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石 军 李晓童

思想政治教育

葛 南 丁英宏 赵庆海 梁喜书

高等教育学

刘韵秋 葛 南

中国古代文学

饶恒久

国际政治

庞昌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李卫红 庞昌伟 饶恒久 董贵成 丁英宏

二 〇〇 六年七月十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

同意周建勋等 280 名教师担任硕士生指导教师的通知 经遴选和重新认定,同意周建勋等 280 名教师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如下:

一、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名单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周建勋(兼任)、增联波(兼任)、童亨茂(兼任)、漆家福(兼任)、周子勇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宋 炜

矿产普查与勘探 吴欣松、邹华耀

构造地质学 陈书平

油气田开发工程 祁大晟、吴亚红、张遂安

油气储运工程 李兆慈、黄启玉、宇 波

油气井工程 金 衍、谭春飞、杨安平

化学工程 孙长宇、马庆兰

化学工艺 许志明

应用化学 宋昭峥

有机化学 郭巧霞

生物化工 陈卫东

材料学 陈长风

信号与信息处理 尹洪东

会计学 孙 梅

企业管理 殷建平

无线电物理 乔文孝(兼任)

英语语言文学 董静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饶恒久、赵庆海、庞昌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卫红

二、重新认定硕士生指导教师名单

地球化学

王铁冠、钟宁宁、陈践发、王春江、张枝焕、王飞宇、李素梅、刚文哲

环境科学

尹秀英、张强斌、王铁冠(兼任)、张枝焕(兼任)、曾溅辉(兼任)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王润秋、王守东、沈金松、刘 洋、戴世坤、魏建新、狄帮让、曹思远、王尚旭、陈小宏、陶 果、谢然红、杨 炜、李洪奇、焦翠华、毛志强、柯式镇、鞠晓东、乔文孝、高 杰、肖立志、吴锡令、陈崇和、魏修成地质工程

康永尚、徐怀民、徐樟有、王志章、黄述旺、彭仕宓、侯加根、吴胜和

构造地质学

漆家福、周建勋、杨 桥、曾联波、童亨茂、杨明慧、汤良杰、邱楠生(兼任)、吕修祥(兼任)

矿产普查与勘探

王志欣、邱楠生、白国平、姜振学、庞雄奇、曾溅辉、吕修祥、黄志龙、高 岗、刘 震、高先志、王英民、柳广弟、杨明慧(兼任)、汤良杰(兼任)、王嗣敏(兼任)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朱才伐、王嗣敏、李儒峰、朱筱敏(兼任)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季汉成、刘洛夫、王贵文、谢庆宾、钟大康、金振奎、朱筱敏、鲍志东、李儒峰(兼任)油气井工程

沈忠厚、高德利、翟应虎、李根生、陈 勉、汪志明、邓金根、鄢捷年、樊洪海、柳贡慧、李树盛、赵雄虎、高宝奎、王镇全

岩土工程

王芝银、王克雄、刘福江、杨 进、陈 勉(兼任)、王镇全(兼任)、董平川(兼任)、李云鹏(兼任)

流体力学

汪志明(兼任)、樊洪海(兼任)、岳湘安(兼任)、杨胜来(兼任)、张劲军(兼任)、宫 敬(兼任)

油气田开发工程

张士诚、李秀生、李相方、岳湘安、姜汉桥、吴晓东、程林松、廖新维、刘月田、何顺利、裴柏林、杨胜来、侯吉瑞、李春兰、董平川、宁正福、程时清、谢传礼、刘慧卿、梁景伟(兼任)

油气储运工程

张劲军、宫 敬、吴长春、于 达、张 帆、帅 健(兼任)、张 宏(兼任)

工程力学

张 宏、帅 健、李云鹏、刘学杰

安全技术及工程

李鹤林、帅 健(兼任)、张来斌(兼任)、樊建春(兼任)、翁永基(兼任)、崔立山(兼任)、高万夫(兼任)、高 伟(兼任)

机械电子工程

张来斌、林 立、董守平、王德国、王朝晖、樊建春、吴世德、曾 鸣、刘 录(联合)、陈家庆(联合)、俞建荣(联合)、喻重山(兼任)、焦向东(联合、兼任)

机械设计及理论 李振林、赵宏林、喻开安、朱宏武、喻重山、焦向东(联合)、张来斌(兼任)、董守平(兼任)、王德国(兼任)、王朝晖(兼任)、曾 鸣(兼任)、刘 录(联合、兼任)、陈家庆(联合、兼任)、俞建荣(联合、兼任)、车俊铁(联合、兼任)、周 海(联合、兼任)

材料学

翁永基、崔立山、高万夫、高 伟、郑雁军、车俊铁(联合)、周 海(联合)、林 立(兼任)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钱步仁、吴世德(兼任)、赵宏林(兼任)、罗雄麟(兼任)、左 信(兼任)、胡品慧(兼任)、梁志珊(兼任)

热能工程

姬忠礼、奚 旸、李振林(兼任)、朱宏武(兼任)

材料物理与化学

崔立山(兼任)、郑雁军(兼任)、赵锁奇(兼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罗雄麟、左 信、胡品慧、梁志珊、双 凯(兼任)、梁华庆(兼任)

信号与信息处理

双 凯、梁华庆、钱步仁(兼任)

工业催化

鲍晓军、窦 涛、黄星亮、刘百军、申宝剑、沈志虹、魏伟胜、余长春、赵 震(兼任)

应用化学

张禹负、高芒来、郭绍辉、李明远、李术元、林梅钦、彭 勃、汪树军、俞 英、郑晓宇、黄星亮(兼任)、刘百军(兼任)、申宝剑(兼任)、余长春(兼任)、刘红研(兼任)、陈胜利(兼任)、蒋庆哲(兼任)、柯 明(兼任)、赵锁奇(兼任)、周亚松(兼任)、王大喜(兼任)化工过程机械

毛 羽、时铭显、孙国刚、魏耀东、吴小林、张 锴、姬忠礼(兼任)

化学工程

陈光进、郭绪强、胡玉峰、刘红研、刘艳升、卢春喜、朱建华、罗雄麟(兼任)、毛 羽(兼任)、时铭显(兼任)、孙国刚(兼任)、陈进富(兼任)、张 锴(兼任)

环境工程

陈进富、吕荣湖、闫光绪、吴小林(兼任)、刘艳升(兼任)、朱建华(兼任)、郭绍辉(兼任)、李术元(兼任)、彭 勃(兼任)、汪树军(兼任)、俞 英(兼任)、郑晓宇(兼任)

化学工艺

陈胜利、高金森、蒋庆哲、柯 明、柯扬船、刘植昌、徐春明、赵 震、赵锁奇、周亚松、陈光进(兼任)、郭绪强(兼任)、卢春喜(兼任)、汪树军(兼任)

有机化学

王大喜、刘植昌(兼任)、高芒来(兼任)

生物化工

王 靖、张忠智

产业经济学

冯连勇、熊苡、刘毅军(兼任)、徐英华(兼任)

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宝生、马义飞、梁喜书、董秀成(兼任)、冯连勇(兼任)、孙仁金(兼任)

会计学

王 琳、郝 洪、张先美、王 震(兼任)

企业管理 董秀成、罗东坤、刘毅军、陈大恩、陈保华、方 红、徐英华、牛琦彬、孙仁金、王 震、吴志勤、张宝生(兼任)、马义飞(兼任)、王 琳(兼任)、郝 洪(兼任)

技术经济及管理

罗东坤(兼任)、陈大恩(兼任)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陈 明、路 游

计算机应用技术

王智广、王 新、李国和、陈 明(兼任)

应用数学

肖 磊、李晓童、梁景伟、陈安乐、石 军

计算数学

张 明

无线电物理

唐 炼、邵长金、孙 为

理论物理

张 鹏

英语语言文学

戴卫平、裴文斌、田惠芳、张志勇、张希永、赵秀凤、孙旭东、江淑娟、徐方富、解志刚、王忠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葛 南、秦 佺 柱、丁英宏、董贵成、刘韵秋、陈桂刚、梁喜书(兼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秦 佺 柱(兼任)、董贵成(兼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2006-6-19 16:3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 中 小】

081603

(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是研究用地图图形科学地、抽象概括地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对空间信息进行获取、智能抽象、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可视化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与技术。它为地学、资源环境、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科学与管理、国防军事等学科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预测、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解决当今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全球变化研究和对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硕士点的一级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物流、交通、环保、邮电、水利、电力、陆海空导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农业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电子地图的设计、应用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并能参加、组织实施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系统工程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培养方向

1.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2.GIS在地学中的应用

3.遥感技术与地学应用

二、课程设置

语文学科和谐教学环境的建构 篇3

[关键词]:和谐教学环境 语文 实践活动课 构建

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力求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一、当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势分析

1.体验“主体角色”的真情实感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打破了教师一统江山,学生绝对服从的局面,学生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文,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心抒自己的情,真真切切扮一回“主体角色”无拘无束抒一次“真情实感”。

2.展示“学生个性”的青春风采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锻炼、培养出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武术、杂技、主持、表演甚至小发明、小创造等等方面的“个人绝技”皆可在课堂上骄傲亮相,尽情展示学生健康活泼、胸怀远大的青春风采。

3.感受语文活动的艺术情趣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语文教学的内容被艺术化了。在教室环境的布,黑板内容的编排,电脑课件的制作甚至学生的着装打扮诸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书法、绘画、装饰等艺术手段,课堂上学生的吹拉弹唱,载歌载舞,说写辩论,又比又划,更增加了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艺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充分感受语文活动的艺术情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学會进行“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让学生体验求知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和谐语文实践课的构建

1.寻找心灵的共鸣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切记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心理换位”。教师还应处处平等待人,满腔热情的对待学生的劳动成果,充分的肯定他们的长处,也恰当的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大力予以鼓励,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使学生保持学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学生。教学的对象是人,人总是有思想感情的。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明显变化,自尊心特别强,对外界反应特别敏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表扬,要树立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对普通学生的教育不能采取急风暴雨的方式,而应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做到心平气和,以理服人,态度严肃但不生硬,语气强硬但不粗暴;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方案,赏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打开学生情感的门扉。

2.激情与智慧并重,让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新课程怎样教》里说道:“让每一节课都变成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上课的感觉像春天!”语文教材里的一首首诗歌都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个个故事都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一篇篇散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课堂上,我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感悟、体验作品的情感,唤醒学生封存的记忆,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心中有情,课堂就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脑中有智,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学生就能在富有激情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培养起正确面对生活的健康心态。

3.激情澎湃的情感和谐美

现在的学生虽然长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难享受到班集体所带来的快乐,因为现实中很难开展一两次班级集体活动。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勉强算是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团结协作、和谐互助”,取得成果后,人人欢呼,个个高兴。这种对集体所带来的快乐的尽情分享,是其它任何形式的快乐都不能替代的。总之,快乐、有趣又展现个人风采,轻松、无压又锻炼个人能力,学生何乐而不为,这个活动,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这种情感的流动变化起伏就构成了语文课堂和谐的协奏曲。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媒体手段,设置一些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练习、表演,以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对课文的教学,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4.学习内容的丰富和谐美

语文新课程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同时,新课程提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留给老师和学生许多发展的空间。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课堂,研习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教材,扩大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内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总之,和谐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和谐并不是某种凝固不动或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时态的变化中产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峤.天人和谐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环境工程学科 篇4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届,共计招生1000余人;毕业5届,共500多人。一次性就业率徘徊于60%~70%之间。其原因主要有三[1,2]:一是毕业生人数过多,二是学生就业意向,三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如何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跻身于众多的环境工程专业之列谋求长期健康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入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办学品位。

1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下的课程体系。

1.1 知识体系

四年制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集中实践性教学三个模块。一般在一、二年级完成通识教育,并通过环境工程原理等课程的教学起到环境工程“入门”的目的,而专业教育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

1.2 课程设置

1.2.1 专业骨干课程体系改革

2002年专业主干课为7门,共205学分。2004年无专业骨干课的概念提出。2005年专业主干课有4门(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占125学分。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为骨干课,学分为14。2007、2008、2009年环境工程专业骨干课调整为: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共三门,学分为115。2010~2011年环境工程专业骨干课又重新调整为4门: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010年、2011年学分分别为:145、150,其中2011年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增加了0.5学分。专业骨干课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动。

1.2.2 公共课和选修课的年度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2010级的课程体系比2007级和2009级的更加合理。就要求完成的总学分而言,虽然保持在175的基础上。但是,就公共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占总学分的比例而言,2007级分别为49.6%、44.0%、64.0%,2009级分别为48.9%、44.6%、64.0%,两者的差异不明显。而2010级分别为47.9%、46.4%、57.1%。表明专业课占的比例逐年增加,通识课和公共课占的比例逐年降低。

专业课从2007级到2010级整体优化。2007级、2009级、2010级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分别为25、28和28,分别占专业课总学分36.5、39.5和42.5的68.5%、70.9%和65.9%。2007级、2009级、2010级的方向共同选修课可选择范围为25学分、34学分、34学分,方向选修课范围为8学分、8学分、8学分,但是方向共同选修课要求达到19学分、24学分、24学分,方向选修课分别达到6学分、4学分、4学分。也就是说,虽然2007级选修课的比例很大,但实际上,在所有可选的方向共同选修课25学分中,必须要选择19分,实际可选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10级虽然选修课只有65.9%,但是34选24,8中选4,学生实际的自主性更大。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2007级~2010级均为35学分,占专业课总学分的20.0%。

1.2.3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在教学顺序上采用了从单一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的传统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时序安排。大一、大二低年级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和相关实践课;大三是整个学习阶段的重心,进行专业核心理论课的学习和相关课程设计;大四的高年级阶段在前修课程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根据专业拓展的需要和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多门交叉课程的选择性学习。

1.2.4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由表2可知,专业理论课的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骨干课和专业方向三个环节。这其中包含了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4门核心课程,还有多学科交叉理论的课程如工程力学B等,但是没有体现自身课程方向与特色的课程。大量的选修课的开设更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平台。

1.2.5 专业实践教育体系

1.2.5.1 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成

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逐步过渡。在教学顺序上,先通过基础实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大学物理、化学基础。再通过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拓展到规划设计与CAD,使学生对环境工程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化学、物理等)以及各个层次(检测基础实验、环境工程设计等)有所掌握。最后通过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深入到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发展规划之中,使其达到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图2)。

1.2.5.2 实践环节的训练

由表2可知,自2005年开始,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总学分由原来的30学分增加到35学分。从学期分配情况看,自学生大二后半期开始安排实践实习,且学时分配也相应的由原来单一集中大四进行的模式变为各学期分散进行。环境工程2004,2005和2006级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学分为:30,35,3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16.5%,18.9%,20.0%。2007~2011年度均保持在20.0%的比例。而在同类高校中这一比例占到了40%以上[3]。

2 专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1 专业办学定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如何能够在众多同行兄弟院校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办学方略,这些概念尚未明确定位。目前我院教师的纵向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没有较好的凝聚学科研究方向,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学生也少有机会围绕主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各种课外科技活动。

2.2 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教育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对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条件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先后建立了设施完善的工科实验中心、环境工程设计室,相应的专业软件、绘图仪等软硬件实验设备也配套完全,保障了学生实验、实践动手等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践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建立了3个校外参观实习基地。由于经费紧张,各实践环节削减学时,或者到就近找一家不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甚至有的干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企业进行实践; 另外,学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学生来实习,导致目前很多学校的实训环节流于形式,达不到工程实训的目的。

2.3 师资结构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我校在引进新人才的时候,注重学科背景的选择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目前,在环境工程教研室现有的9名教师中,有8名专业教师,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的教师4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博士(含在读)8人,学士1人,且40岁以下教师全为博士以上学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且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太小。只有通过教师资源的不断的有效整合,才能为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拓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4 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历年的毕业生来看,其就业率、就业渠道、就业单位表现以及各种反馈信息都说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逐年有一定的提高。近几年来,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包括考取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参加竞赛等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素质及其创新能力的亟待提高。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申请创新基金和课外科技立项仅寥寥十余项,在核心或一般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也只有几十篇。

3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3.1 课程设置的调整

课程设置的重新调整包括对不必要课程的删减,同类课程的整合,学时量的增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变换以及教学顺序的调整等。建议如下:

(1)专业主干课应该包括体现自身课程方向与特色的课程。但是特色的定位尚需要环境工程专业诸位教师,包括学校领导的努力。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可能形成鲜明的特色。

(2)学科基础课方面。加强CAD、软件应用、程序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数理能力。繁琐的计算,大量的图纸可能会让你觉得麻烦。有了较好的计算机水平,并学会了操作专业软件,就会事半功倍。

(3)专业必修课方面。删去《普通生物学B》,增设《环境化学》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4,5]。《环境化学》课程主要阐述污染物在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讨论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它应当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4)实验课开设方面。压缩《化学实验Ⅰ》、《化学实验Ⅱ》,开设与环境监测分析有关的《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近代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许多知识,在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6,7]。《仪器分析》应当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8]。这是教学改革的

客观要求,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活性污泥活性的测定实验中,教师给定污泥负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活性污泥的取样量和污水的取样量,制定COD工作曲线的制作方法。

3.2 环境工程实践能力的增强

加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锻炼, 尤其是读图、制图能力的培养。在优化实践课学时结构的同时,增加其总学时量。我们尚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如何把企业、学校及科研院所有效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9]。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同时,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才能使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效果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3.3 明确突出专业定位特色

我校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体现重庆和西部环境工程的地域特色。这也能突破环境工程教育内容“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局面。如何依托我院成功获批的“催化理论与应用技术”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培养优化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重庆地区酸雨事件,位处长江上游地区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脆弱等大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定好位,突出特色,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

摘要: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环境工程专业亦然。其它高校竞争及我校后起的弱势使得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更加严峻。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最优配置,是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的出路。

关键词:就业,环境工程,课程,实践,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向勤.应对就业难题做好职业指导[J].四川劳动保障,2004(4):17.

[2]杨智勇,邢亮,孙岳兵.试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突围[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8):75-77.

[3]兰善红,范洪波,武秀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18(5):109-113.

[4]冯爱云,王海邻,赵丽,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32(7):95,98.

[5]肖俊霞,吴贤格.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0,37(7):210-211.

[6]陈浩,李庆,李胜清,等.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21(3):20-22.

[7]贾长英,张晓娟,张丹阳.现代仪器分析及其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5-47.

[8]张治国,郑永红,高良敏,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186-189.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篇5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一般认为,人类文明有四大支柱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和制造科学。没有制造就没有人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的确,人是从制造第一把石刀开始的。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一词中,一开始讲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制造业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它既占有基础地位,又处于前沿关键地位,既古老,又年青;它是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它是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科技手段、国防装备等进步的依托,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源。制造是人类创造财富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机械工程学科是为机器制造业服务的学科。

机械工程的内涵

机械工程学科包括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及控制其性能的基础技术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中,加工成机械制造系统能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信息系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是指接受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因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手段的科学。

机械电子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提出来的用于描述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有机结合的一个术语。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集机械、电子、控制、信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工程技术学科。该学科涉及的技术是现代机械工业最主要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机械装备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图1-1所示为机械工程学科的技术构成。

设计与制造是两个不可分的统一体,忽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若轻制造,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就可能制造出“质量不高的先进产品”;反之,若轻设计,用先进制造技术,又可能制造出“落后的高质量产品”。只有用先进的设计技术设计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以先进的制造技术制造,才能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响应。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机械工程中图形的表示原理和方法;机械运动中运动和力的变换与传递规律;机械零件与构件中的应力、应变和机械的失效;机械中的摩擦行为;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规律及设计方法;机械系统与人、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内容。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学和机械制造热加工学两大部分。机械制造发展至今,正由一门技艺成长为一门科学。机械加工的根本目的是以一定的生产率和成本在零件上形成满足一定要求的表面。为此,正在逐步形成研究各种成形方法及其运动学原理的表面几何学;研究材料分离原理和加工表面质量的材料加工物理学;研究加工设备的机械学原理和能量转换方式的机械设备制造学;研究机械制造过程的管理和调度的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学等。

机械电子工程的本质:机械与电子技术的规划应用和有效的结合,以构成一个最优的产品或系统。机械电子方法在工程设计应用中的基础是信息处理和控制。有些人可能对:“机械电子学”产生反感,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认为它“仅仅是控制工程的改头换面”,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采用和结合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机械系统设计方法产生的直接影响。事实上,用机械电子工程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来的机械系统比全部采用机械装置的方法更简单,所包含的元件和运动部件更少。例如,以机械电子方法设计的一台缝纫机,利用一块单片集成电路控制针脚花样,可以代替老式缝纫机约350个部件。因为将复杂的功能(如机械系统的精确定位)转化为由电子来实现,会带来了很多方便。多年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早已相互结合。机械设备与电气设备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车辆工程一般分为汽车理论与设计、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汽车发动机3个研究方向,它们分别是车辆工程与机械工程、工业艺术设计、动力工程之间的交叉学科方向,同时还与材料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互相交叉。车辆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汽车、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拖拉机、工程车辆以及包括军用车辆、特种车辆等等在内的一切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技术和设计问题。车辆工程从初期涉及到力学、机械设计理论、动力机械工程理论、牵引动力传动理论,到今天已拓展至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交通运输、控制技术、艺术设计等相互融合,可谓“内外兼修”。

机械工程的本科专业

如前所述,机械工程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机械类专业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个专业。

由于部分高校有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所以在有些高校招生目录上依然可以看到诸如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本科专业。

下面就这四个专业的设置和要求作一介绍,重点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1.1专业方向和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包括了很广泛的内容,按照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涵盖过去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汽车与拖拉机、机车车辆工程、流体传动及控制、真空技术及设备、机械电子工程、设备工程与管理、林业与木工机械等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跨机械、材料、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专业,涉及现代机械制造中的一些很热门、尖端的课题,如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微机械加工等。该专业加入了“自动化”元素,以“机为本、电为辅”,实现“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的机、光、电结合以及机械和控制等几方面的一体化,发明、研制、设计和制造具有“智能化”的功能性强的机器,在各领域中都是迫切需要的。当代各个技术领域发展都非常迅速,因此专业建设应能及时地适应并体现这方面发展的需求。

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富有责任心、具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知识面宽、适应沟通能力强,以及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制造开发、运行管理及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1998年联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录》中规定的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该方向毕业生应具有以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专业领域内某个研究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

(2)具有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检测与控制、自动化、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及

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3)具有机电产品和系统的研制、开发、制造、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及经营的基本能力;(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

虽然现代机械为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产物,但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以机械类中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其主要内容。毕业生应能具有在工业生产第一线如设计部门、生产部门(车间、生产装配现场等)独撑一面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自动化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具备诸如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知识。如果知识面过窄,只掌握业内技术知识,则在面临科技新产品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问题时,便会不知所措,错过产品开发的好时机,给企业造成损失。市场经济需要懂得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方面技能的产品设计者,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的未来命运,从而也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1.2专业地位和应用

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机械类专业的课程基本上各系中都有设置,机械类的最终产品,现在大都是机电一体化、机光电一体化的产品,找不到一种脱离机械而能独立存在的工业和产品。比如医学,似乎和机械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医疗中的一些诊断设备,如CT机、核磁共振仪等都是现代高级机电产品,现代医学对机械的要求愈来愈高,并越来越依靠机械。在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行业中,中药成品化,即将中药做成如同西药制剂(如针剂)一样,便于医疗操作,便于对药物的吸收,以提高药效,为此,也必须加强在中医中药制作中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再比如电子工业中,有的线路板上有成百上千个焊点,现代的生产工艺,只要把线路板在熔化了的焊锡槽里一浸,就可以完成,从根本上摒弃了原始手工焊接的生产方式,使质量更有保证,工时大为缩短,从而降低成本。

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线路板输送、浸锡等各步骤离开机械化设备是不可设想的。如果还是手工焊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质量还不能得到保证、成本不能降低,同时产量也会受到限制,家用电器也就无法普及了。

汽车、拖拉机等车辆工程方面均以机械类课程为主课。而其他如仪器仪表类、化工类、电子类、光学类等专业则属于近机类或非机类,在这些专业,一些机械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加以设置。

机械工业是一切工业的基础,这本身就确定了它重要的地位。机械类专业的某些课程是理工科高等院校各类专业的共同基础课,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只有在掌握这些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后续课程的学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些产品被淘汰,被其他更新、更先进的科技产品所取代,比如晶体管淘汰了电子管。但至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不能被其他专业所代替,它一直是综合科技中最基础因而也是很重要的专业,具有重要的地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设置,避免了原先纯机械的局限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改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变了以前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领域就业的局面,使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进入到计算机、电子、通信、金融甚至房地产等领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像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北方工业、北京机电研究院等单位都有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近几年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门路更加宽阔,外企、合资、国营、民营甚至私营企业里,都有该专业生工作的身影。毕业后自己创业的,也大有人在。

1.3前沿领域和新技术

20世纪是人类文明、科技发展最光辉的百年。这个人类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人们首先用汽车解脱了双脚的步行之苦。尽管18世纪就发明了火车,但受到铁轨的限制,而未能广泛使用。虽然在1885年就发明了汽车,但直到1908年福特汽车开始大量生产后,才使得汽车成为普通的产品。自1927年林德伯格成功地飞越大西洋之后,便开始了动力飞行。34年后,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又进入了太空,实现了太空飞行的梦想,到20世纪末,人类已能冲出太阳系,开始在太空建造居住地——宇宙空间站。人类将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之间对苍茫太空进行探索和开发。在这百年之内设计制造出了各种加工机床、机器人、电子芯片、计算机、电视机和各种方便快捷的通信设备,这一切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21世纪,人类的生活将会更加辉煌、更加绚丽。汽车将既能在地上跑又能在空中飞还能在水里游,飞机将以几倍的音速飞行,而宇宙飞行也将向普通人开放。人类可以自由地在陆地上、海洋里甚至太空中居住,地面运输主力将是极高速的磁悬浮列车。微型机器人可以通过注射器进入到人的血管中为人治病,使人的寿命大大提高。可视电话使人们可以看到万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并且能如同面对面的相视交谈。人们的住宅将成为高度自动化的、可遥控的、宽敞的艺术建筑。新技术的应用将使太阳和海水成为主要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能源。人们将设计制造出现在无法想象的未来产品,使人类的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在我国,虽然机械工业仍然比较落后,但也在不断地发展,机械工业已有了很大的飞跃,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大国。

在机械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在很多领域中已赶上国际水平,并挤身于世界领先行列。比如,机床颤振非线性理论、电接触可靠性理论、超塑挤压定形规律、圆弧齿轮强度分析理论、农机仿生减阻脱附机理、弹性流体润滑理论、空间并联机构理论和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新发明、新创造方面,有渐开线环形齿球形齿轮机构、高温下材料力学性能测量装置、超精密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在位检测仪、等角速万向联轴器、稀土化合物摩擦学特性和测试装置等。

在有些领域中,理论已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如系列飞机安全可靠性研究、大型汽轮机组轴承系统的摩擦学设计、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等。

科技发展至今,时代对机器的要求、对机械的要求,早已不像从前那么简单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学科聚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新的需求又对当前的学科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这种学科的聚集与对学科的期望,形成了科学的前沿。这种前沿也可以理解为已经解决了的课题和尚未解决的课题之间的界域。当然这个前沿是随时间和发展程度而向前推移的,这种动态前沿的前进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辉煌和希望。因为昨天的末解课题,明天会解决,而已解决的问题与更待解决的问题之间又将形成新的前沿。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多种学科的综合应用或称它们的集成,特别是包括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控制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等科学与制造科学的交叉融合,组成了21世纪机械科学的主流和前沿,在这些现代科学的交叉融合,学科的集成过程中更会将前沿向前推进,更快地改变世界。具体而言,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涵盖了各种制造方法学、制造系统与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与纳米制造学、仿生机械与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中可重构制造系统之间的交叉融合与集成。

目前,我国的经济与制造技术在许多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如大型复杂机械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智能结构和系统、智能机器人及其动力学、特殊工况下的摩擦学、制造过程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超精密和微细加工关键工艺基础、大型和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基础、虚拟制造和虚拟仪器、纳米测量及仪器、并联轴机床、微型机电系统等领域,虽然做了很多研究,但许多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典型的诸如并联轴机床的精度、刚度等问题仍为国际性的难题。有关制造模式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虚拟制造技术还仅限于仿真模拟。

设计制造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所涉及的应用研究、生物制造、微型机械等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较大,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有识之士投身于机械学科的发展洪流之中,这里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领域,在这些具有前瞻性、交叉性、先导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前沿课题研究中将会大有所为。

1.4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包括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三个方面内容。

大学中的课程大致可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机械类的理论基础课大致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体育、法学基础等,这些课程为以后所学的各门课程打下理论基础。机械类的专业基础课大致包括机械制图、互换件与技术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和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现代设计方法等,这些课程是从理论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中间课程,只有学完相应的专业基础课,才能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机械类的专业课大致包括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CAD/CAM原理等。对于汽车与拖拉机、车辆工程、流体传动等专业方向,其专业基础课还有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料与燃烧、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现代测试技术基础、机电控制工程等,专业课还有内燃机学、车辆概论(包括车辆结构与车辆设计、汽车学)等。

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除以上介绍的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校设置的各类选修课,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通常开设的选修课有第二外语、现代机械工程、机械优化设计、内燃机设计、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有限元基础、机械振动学、企业管理概念、创新设计、技术经济学、工业产品造型、车辆传动、汽车造型、工业机器人,以及各类设计软件如CAD、模具设计等。以上课程,各学校、各专业视不同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要求可有不同的设置,有些学校还有其他最新课程设置,如虚拟制造等。

除以上课程设置外,机械类专业还有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践)和课程设计,主要有人文社会实践、制图测绘、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CAD综合应用课程、文献检索、毕业设计等。2.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材料、机械、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成型设备与工艺、成型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控制、质量检测和可靠性评价等。它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主干学科,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掌握金属、非金属材料成型的基础理论及各类成型模具的材料选择与设计方法。目前,许多院校把它分出详细的专业方向,如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分为金属板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纸浆模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3个方向;依据材料成型的过程分工,分为材料成型与晶体生长、焊接成型及控制、模具与计算机辅助设计3个方向。

2.1专业方向和特点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机械热加工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着重培养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3)具有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

(4)具有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并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专业的培养方向除了以铸造工艺技术及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塑性加工工艺技术及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加工工艺技术及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主要目标外,还应大力研究对材料的热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该专业研究通过对材料加热做各种不同的工艺处理,以获得所需要的不同使用性能、形状和精度。工艺过程中的温度环境与切削加工的常温环境有很大区别,材料可随温度的升高而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在某一特定温度下,施以热加工工艺,可以获得冷加工(如切削加工)工艺中不能获得的某些特殊性能,比如可以将毛坯变软,经冷加工后再变硬,可改变材料的强度、刚度等方面的性能。

2.2专业地位和应用

材料成形技术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机械的基础。它不仅是机械零件毛坯成形的基本途径,也可作为某些零件的最终成形的制造工序。材料成形工艺不仅可使原材料加工成符合一定形状要求的零件,还由于在材料成形过程中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都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材料的使用性能。因此材料成形工艺担负着“成形”与“改性”的双重任务。材料的性能是保证机械零件使用安全、可靠、持久的关键,而热加工对成形件的性能影响非常大,因而对成形件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成形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做保障,保证成形件的质量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成形机械与设备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的设计制造技术也就成了成形工艺稳定性的基本保证。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在保证机械产品及产品质量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该专业在机械工业生产的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设计相应的成形机械与设备或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研制更新型的成形机械与设备;

(2)结合成形机械与设备的改造与设计,促进热加工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

(3)研制开发应用于成形机械与设备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

(4)对热成形机械与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对热成形机械与设备加工质量及性能进行检测与试验;

(5)对材料成形机械与设备制造业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管理的研究;

(6)开发推广计算机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从事材料科学尤其是新型材料的研究与探索,也可以在公司、企业从事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还可以在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从事业务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管理工作。专业及知识面的拓宽,将促进更多的毕业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发挥各自的聪明和才干。

2.3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

该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必修课,如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体育、法学基础等。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热力学、电工和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相变原理等。专业课主要包括热处理工艺学、陶瓷材料学、材料加热设备、材料热成形工艺、材料表面技术、材料热成形设备等。专业选修课主要有材料X射线测试与分析、材料电子显微分析、功能材料、材料物理性能、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复合材料、超微材料、精细陶瓷、锻压工艺及设备、材料CAD、粉末冶金等。专业实践环节主要有人文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实践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材料工程工艺设计课程设计、材料综合实践、文献检索、毕业设计等。

3.工业设计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属机械类中的第三个专业(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工业设计专业与前述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区别是,前者更倾向于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和公共环境系统设计等,而后者则是以产品的使用性能、强度、刚度、结构、原理等方面为侧重点。当然,以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等方面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工业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美术修养与绘画能力要求更高。

3.1专业方向和特点

工业设计专业以产品造型设计为主,同时涉及视觉传达和公共环境设计等,强调的是设计开发能力、设计实践能力、CAD应用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成为独立专业的历史虽然并不算长,但它在工业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最初着重于工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业产品造型设计,发展成为包括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和公共环境设计等多方面形象设计的不可缺少的专业。理工与美术的结合适应了社会发展,更适应了产品的社会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专业的迅猛发展,如计算机业和通信业等,经济贸易国际化的形成而带采的激烈竞争、工业发展和资源滥采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为工业设计专业提出了多方面的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保持原来的内容以外,将在多层次、各种技术的集成和绿色环保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下,担负起更艰巨的重任。

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设计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和美学鉴赏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

(4)具有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2专业地位和应用

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内容是工业产品设计,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方法、造型材料和工艺、机械与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同时也兼含现代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和环境系统设计等内容。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应用造型设计原理和规则处理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人文、产品与环境、产品与市场关系的基本能力,并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产品的造型中。

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门路宽、适应能力强,在电视台、广告公司、演出公司、展览中心等单位,他们工作得心应手、尽显才华,在像联想、长虹、康佳、诺基亚这样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公司,他们也都有一席之地,并胜任工作。

3.3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

该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设计概述、设计简史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必修课,如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体育、法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工业设计概论、机械与结构设计、人机工程在设计上的应用、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基础、电路和电子技术、绘画透视、基础素描、色彩写生、立体构成、速写、设计素描、三维形态设计与模型制作、色彩构成、市场调查等,其他还有设计方法论、图案、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文字与标志设计、设计程序、产品设计及模型表现等。专业课主要包括电子产品设计、虚拟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产品摄影、色彩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外语、设计分析、市场调查、效果图、设计管理、艺术欣赏、设计心理、灯具设计、应用印刷、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专业实践环节有人文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色彩写生、毕业设计等。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4.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属机械类的第四个专业,其主要由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经过拓宽专业领域范围和扩展专业内容演化发展而来。该专业既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变化而构建的面向21世纪需要的新专业,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的演变发展的结果。

4.1专业方向和特点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既有化工机械专业较为长久的历史,又有经过拓展充实的新的专业面貌。该专业将面向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部门,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相比过去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方向,新名称下 的专业拓宽了面向行业范围,由化工设备与机械领域拓展为九个行业,由过去的设计、制造、研究、运行、管理老五大任务,变为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工程科学研究新五大任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中的“过程”(工业)是指处理流动型材料(如气体、液体、粉粒体等),以改变物料状态或物理与化学性质为主要目的的工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中的“装备”一词,其内涵大于装置和设备两词。根据有关资料对其内涵的解释,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一组设备为装置,生产用装置与其他辅助装置的总和称为装备。该专业不仅要掌握单独设备的设计应用,还要研究与解决设备与设备之间在生产中的联系,以及生产设备与非生产装置之间的联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中的“控制工程”,要求的程度主要有三:其一是掌握控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其二是掌握控制技术;其三是了解理论前沿。从这三项要求可知,该专业对控制工程的要求为对常见的过程设备,如流体输送设备、传热设备、传质设备及反应设备等,可进行操作控制,能够选择控制元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机械的显著特点。首先,过程装备(例如化工装备)的设计、研究、开发、制造和运行,都与装备内部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密不可分,与其外部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其次,由于装备运行工艺过程复杂多样,有大到千万吨级的巨型炼油装置系统、百万吨级的大型烯烃成套系统,小到数吨级高纯度精细化工产品装置系统及涉及人造血浆制备系统等,这就要求从事过程装备的设计、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必须同时具备“过程”与“装备”两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型化、精细化、自动化的过程装备中,流程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精确地自动控制,这样才能达到装备高效、安全、可靠地运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例

如化工、机械、控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21世纪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展现出过 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过程(化工)、机械、控制”三位一体的专业特点。

4.2专业地位和应用

化工机械专业改造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之后,专业面拓宽,覆盖了原有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以及真空技术与设备、制冷与低温技术、液体机械与流体工程、天燃气储运工程、制糖工程、油脂工程、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纸浆造纸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的部分范围。这些专业可以算作“过程”工业的一部分,化学工业在这些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不论哪个工业部门,生产装备都是其行业的支柱,由此可见,该专业仍然会在其对应的行业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

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设置是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之后才确定的。在修订新的专业目录工作之初,原想将化工机械专业划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些院士、专家和各高校教授与负责人从专业特点和重要性出发,提议教育部将其改为现在的专业名称。教育部接受了各方的建议,在机械类专业中保留了此专业。这个小小的故事也说明了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说明了化工机械专业经过改造后与国家工业体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相适应的。

该专业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首先,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走出单纯的化工机械或化工行业,每年仅有10%的毕业生留在化工机械制造行业工作,85%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化工、轻工、以及其他各行业工作。教学内容变更后,其知识能力结构从“化工+机械”扩展为过程工业、机械、控制和管理四个方面,更加符合整个过程工业的需要。

4.3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过程”、“机械”、“控制”三结合。理论基础课和前几个专业大致相同,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粉体力学、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工装置设计、控制与管理技术等。各学校在拟定教学计划时,略有差异。各门课程在四年的学习中形成几条知识线:由政治理论系列课程组成思想教育一条线;由大学英语、科技外语、专业外语、文献检索等课程组成外语学习和应用一条线;由机械制图、计算机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组成机械设计一条线;由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组成化工基础一条线;由大学物理、电工学基础、电子学基础以及过程控制基础等课程组成电控基础一条线。按照教学改革中的要求,专业课一般开设化工机械、过程控制基础、化工单元操作与设备等,此外还有有限元、断裂力学等选修课。

该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

(1)化工技术基础课群,包括物理化学、工程热力学、化工原理,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原理、化学热力学的溶液、相平衡理论以及节能技术的原理,其中化工原理是最为重要的化工基础课程,它主要讲授传质单元操作、流体流动时的理论计算和各种传热过程的基本理论。

(2)电学及控制基础课群,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控制系统设计、仪表与测试技术等,主要学习电工与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怎样测量过程装备中的温度、压力、液位等技术参数以及常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特点和适用场合,学习典型单元设备(流体输送设备、传热传质设备以及化学反应器等)的控制方案等。

专业课包括过程装备设计和过程机械等课程,各学校采用名称差别较大,也有一些学校在课程名称上仍用化工容器设计、化工设备设计、化工机器等名称。在学习化工用设备及机器的基础上,扩大到其他过程行业。专业课主要学习如何设计这些专业的生产设备和机器,学习如何将这些装置组成一个成套设备。

专业课除了必修课外,开设的选修课较多,例如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化工流体密封、化工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可靠性、投资决策和成本管理、制冷技术等,各院校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学科特点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开设选修课或讲座,主要为开阔学生眼界,使他们了解最新技术发展状况。

实践环节也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获得工业生产基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科研方法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单独设立的实验课,如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等,也有了解各种机械加工手段的金工实习。实践环节中还有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以及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实习。

一些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文献:

[1]王建明.科学与技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吴明表.工程技术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4]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周光召.现代科学技术基础[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6]王中发,殷耀华.机械[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7]《机械工程导论》教学组.机械工程导论(内部资料).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 [8]JonathanWickert.IntroductiontoMechanicalEngineering(机械工程导论)[M].

影印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9]陈永久.机械基础[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0]黄宝强.走进科学和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N].

经济日报,2002—7—4.

[12]雷源忠,滩建斌,丁汉,等.先进电子制造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

中国科学基金,2002,16(4):204—209.

[13]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J].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2):1—9. [14]杨叔子,熊有伦.重视制造科学的研究[J].科学时报,1999—7—14.

[15]杨叔子,吴波.先进制建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3,39(10):73— 78. [16]杨叔子,吴波,李斌.再论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6,42(1):1—5. [17]杨叔子.知识经济。高新科技·历史责任[J],中国机械工程,1999,10(3):241—246. [18]路甬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11):1—6. [19]杨叔子,史铁林.以人为本——树立制造业发展的新观念[J],机械工程学报,2008,44(7):1—5.

我国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篇6

关键词:学科半衰期;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环境科学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46

An analysis of Discipline Half-lif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utilizes the methods of half-life to calculate the aging rate of main sub-disciplin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ll th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environmental journals in CNKI during 2010-2012. By analyzing the citing half-life and cited half-life of the main sub-disciplin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paper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ation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Key words discipline half-life; citing half-life; cited half-life; environmental science

1 引言

半衰期(Half-life)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在图书情报领域,J.D.Bernal最早提出用“半衰期”来表征文献情报老化速度,表示文献发表后到这一时间,在引用文献中将只有一半是这一时间以前发表的。1960年,Bueton和Kebler[1]从共时角度观察文献老化,提出文献情报半衰期是指某学科目前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半衰期”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崇德[2]、刘真[3]从科技文献的半衰期和计算方法入手,验证了半衰期的有效性和易用性。刘俊[4]对Burton-Kebler方程进行了线性变换,结合大量引文分析数据,用回归分析法计算了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并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罗式胜深入研究了期刊引用半衰期和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应用和意义[5-6]。刘红[7]、张艳芬[8]将期刊引用和被引半衰期分别应用到化学、医学领域,对期刊进行定量评价。陈立新和刘则渊[9]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引文半衰期与普莱斯指数的关系。综合这些文献,发现半衰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文献和期刊的半衰期研究,研究相对成熟。罗式胜[6]曾在文献中指出:期刊引用半衰期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并形成各种类型的引用半衰期。本文利用这一思路尝试通过半衰期来研究我国环境科学学科老化的现象。

环境科学是一类跨学科领域的专业,既包含像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等的物理科学,也含有像资源管理和保护、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本文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选取了环境科学类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1)、社会与环境(X2)、环境保护管理(X3)、灾害及其防治(X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X5)、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问题(X70)和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8)等7个主要子学科分类号进行数据采集。

本文利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选取环境科学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科学各子学科引用和被引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2010年至2012年环境科学类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以此从文献老化角度反映我国环境科学文献引用的内在规律。

2 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的概念与计算

3.1 学科引用半衰期

学科引用半衰期反映某学科对距今哪一段时间内的文献比较关注,通过参考文献中的时间跨度和累积比来计算。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短就说明该学科的文献更关注近期发表的文章,研究成果更新速度比较快;反之则说明该学科对发表时间久的文章更关注。本文将学科引用半衰期定义为:某学科在T年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的50%(较新那部分)在最近(以当年为第0年)多长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根据学科引用半衰期的定义,学科引用半衰期(H1)的计算方法如下:

H1=A+(50%-B)/(C-B)

其中A为累积百分比接近50%的年数;B为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C为累积百分比刚超过50%的那年的累积百分比。

如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以2010年为起始年,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是2004年,为48.33%(见表1),因此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2010年的引用半衰期为:

H1=6+(50%-48.33%)/(55.2%-48.33%)=6.24年。

3.2 学科被引半衰期

学科被引半衰期是指某一学科文献在指定年份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文献发表的时间跨度。本文将其定义为:某学科在T年(通常为一年时间内)被引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以当年为第0年)多长时间内发表的。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越长,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慢,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越长;反之,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快,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越短。

如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以2010年为初始年,累积百分比最接近50%的为2005年的43.07%(见表2),因此该学科2010年学科被引半衰期为:

nlc202309040952

H2=5+(50%-43.07%)/(52.77%-43.07%)=5.71年。

4 2010~2012年间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4.1 环境科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和上述学科引用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环境科学主要子学科2010年至2012年引用半衰期情况(见表3)。

可以发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引用半衰期最长,2012年引用半衰期达到7.09年;环境保护管理学科引用半衰期最短, 2011年引用半衰期仅为3.95年。

从引用半衰期来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融合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研究,并借鉴这些基础学科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研究;其次,该学科性质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对经典的、成熟的理论成果更感兴趣,所以环境科学理论的引用半衰期长。在分析该子学科下位类环境物理学的引用文献之后发现,引用文献中包含大量早期外文图书和文献资料,因而使得该子学科半衰期较长。

与其他学科相比,环境保护管理学科的引用半衰期最短,该学科包含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环境与清洁生产等子学科,这些学科性质偏向于技术与应用,这类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学科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引用的文献比较注重时效,所以这类学科的引用半衰期较短。

从2010年至2012年各子学科引用半衰期变化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环境科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基本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环境科学学科的文献老化的速度在减小,学科成果的生命周期在延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学科研究的连续性不断增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环境科学学科成立年代短,其现有成果是在物理、化学等成熟学科的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个是环境科学学科的研究重点很明确,就是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新的研究一般就会从公认的机理或工艺上加以改进,因此整个学科的研究都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以“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这一子学科为例,从CNKI检索到的该分类号下被引量最高的一篇文章是1995年发表的,而该文章的引证文献中2010年之后发表的大约占到35%左右。

4.2 环境科学学科被引半衰期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和上述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环境科学主要子学科2010年至2012年被引半衰期情况(见表4)。

可以发现,环境科学各子学科2010至2012年被引半衰期数值中,环境保护管理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短,三年平均约为2.7年;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长,三年平均大约为5.86年;其余学科被引半衰期相差不大,基本在4年左右。

环境保护管理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最短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较快,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较短,与前文说明该学科性质偏向于技术与应用,引文注重时效性是一致的。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被引半衰期最长就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较慢,该学科文献能够被利用的时间较长,该学科的生命周期较长。结合发文及引文量(见表5),可以看出相对较少的总发文量其总被引次数却很高,这表明该学科的发文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其中2002年该学科的一篇文献《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被引用1075次,这篇文章包括对生态补偿理论的补充、应用、法律制度的完善等等,在环境保护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社会与环境学科和灾害及其防治学科的被引半衰期都较长,仅次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可以发现,这两个学科的发文量相当,但总被引次数相差很大(见表5),这与两个学科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社会与环境学科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环境与社会资源,这一学科的文章广泛被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农业经济等学科引用,所以被引用次数很高;灾害及其防治学科的研究范围相对要窄,大多数引用和被引都来自学科内。

4.3 环境科学学科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对比分析

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是反映学科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两者关系非常紧密。笔者将两个学科半衰期进行对比,试图发现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见表6)。

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都在逐年增加,其中只有社会与环境学科的被引半衰期比较特殊,是逐年下降的。也就是说环境科学学科整体呈现出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不断变长的趋势,这说明该学科的发展逐渐变缓,文献的利用时效变长,学科的生命周期也越长。环境科学的学科年代比较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成立正式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学科也出现了大量高水平的成果,优秀的文献沉淀下来,所以文献被引用的时效跨度逐年变长。

本文还发现,环境科学每一个子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几乎都要比被引半衰期大,分析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CNKI中的引文数据库是不包含图书信息的,而来源文献的引证文献中包含图书信息。一般来说,图书的生命周期比期刊文献的要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引用半衰期要比被引半衰期长;另一个原因是,环境科学学术文献的引用行为不仅仅限于学科内,由于环境科学跨学科的性质,通常与其他学科合作进行环境研究或发布环境影响评估,所以环境科学学科往往会引用其他学科年代久远的、成熟的成果,而其他学科引用环境科学学科则更倾向于最新的研究成果。

5 结语

本文从半衰期概念的角度引入了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环境科学学科文献老化的研究中。利用CNKI数据对环境科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进行了分析,发现整个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大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在环境科学的各子学科中,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最长,而环境保护管理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最短。对比各子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大小后,可知环境科学各子学科的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存在一定关联,即学科引用半衰期较高的子学科其学科被引半衰期也相对较长。

参考文献:

[1]Burton R E,Kebler R W. The “half‐life” of som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s[J].American documentation,1960,11(1):18-22.

[2]王崇德.科技文献半衰期的计算[J].图书情报工作,1983(5):7-10.

[3]刘真.对“科技文献半衰期的计算”一文中数学方法的修正[J].图书情报工作,1992(3):47-50.

[4]刘俊.文献半衰期计算方法比较初探[J].情报杂志,2002(2):51-53.

[5]罗式胜.文献半衰期的类型及其应用[J].情报学报,1997(1):62-67.

[6]罗式胜.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及其应用[J].情报科学,1994(1):23-25.

[7]刘红,俞培果,陈健.化学文献老化历时半衰期的测定[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6):23-25.

[8]张艳芬.2005年中国医学科技统计源期刊的被引半衰期[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4):75-77.

[9]陈立新,刘则渊.引文半衰期与普赖斯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25-28.

作者简介:陆阳琪(1990-),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环境工程学科 篇7

地震火灾是地震的次生灾害之一。世界上多次大地震都发生了火灾,火灾虽是地震的次生灾害,但有时却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大得多。例如,旧金山8.3级地震后引起大火,火灾造成的损失比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大10倍[1]。日本关东7.9级地震,地震时,整个灾区都发生了火灾[2]。福井7.3级地震,地震时各地发生火灾,因此研究地震火灾的危害程度和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 地震火灾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1 地震火灾的特征

1)地层常常引起多处同时起火,火灾成因较多,火情复杂,人们猝不及防,顾此失彼;2)城市供水系统及消防设施受破坏,通讯中断,交通受阻,消防人员伤亡,无法及时扑救;3)地层本身带来极大的破坏,分散人员精力,大震后还有余震,震灾和多种次生灾害如水灾、毒气泄漏等交织在一起,增加火灾的扑救难度。

1.2 地震火灾产生的原因

1.2.1 化学药品

这类火灾也很引人注目,几乎占地震火灾的30%。关东大地震时发生的100多起火灾中就有44起与化学药品有关。1978年6月12日宫城县近海地震中有6起[4]。1988年11月6日澜沧一耿马地震、1992年12月8日云南永胜5.4级地震时,都有因化学药品爆炸起火的例子,损失达几十万元。

1.2.2 炉火

炉火包括民用炉火和工商业用炉火。由于地震震动,炉具倾倒、损坏,引起火灾。目前,该类火灾在我国占主要比例。例如:唐山地震时,宁河县芦台镇一居民户,由于房屋倒塌,打翻炉火引起火灾,三间房屋全部烧光,全家无一幸免。再如:天津北郊区某饭店,唐山地震时,饭店正炸果子,高温油晃动溢出,遇到炉火引起燃烧,将油、面及天窗全部烧毁,由于扑救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

1.2.3 电气设备

电气设施损坏引起火灾强烈地震时,电气线路和设备都有可能损失或产生故障,有时还会发生电弧,引起易燃物质的燃烧,产生火灾。例如,宝坻县某大队副业厂,唐山地震时,厂房倒塌,电线被砸断,火线落在易燃物质上引起火灾,将两间厂房及部分机器烧毁。又如,唐山地震时,距震中40余千米的某变电所,一台重达60 t的主变压器从台上滑下,外引线将套管拉裂,变压器油当即喷出,由于蓄电池全部倾倒,继电保护失去作用,引线受震强烈摆动,造成短路,打出弧光,引燃喷出的变压器油,将变压器烧毁。

1.3 地震火灾的影响因素

1)建筑物结构。不言而喻,木结构建筑物的防火性能差,如果发生火灾,极易蔓延。2)震级、烈度。一般震级在7.2~7.5的地震不常发生火灾,7.2级以下的地震几乎都不发生火灾。因为起火处的数量和房屋倒塌成正比。地震越大,房屋倒塌越多,发生火灾的几率也就越高[4]。3)地基。在软质地基上兴建的房屋,因地震时地基液化,房屋倾倒的多,造成火灾的机会也就增多。在日本,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几乎都建在软质填土地基上。1978年仙台东部海底地震,仙台市烈度仅5度,建筑物本不应有破坏,但是破坏竟意想不到的严重,并引起了大火[4]。4)发震季节。在冬季或大风季节,易造成大火,且火势容易蔓延,关东大地震时先是南风,后转为向东移动的西风,最后转成北风,夜间最大瞬间风速为21.8 m,火焰随风呼啸旋转,袭击了避难场所和空地,致使很多人烧死[4]。5)时间。若地震发生在居民做饭时也易造成火灾。

2 地震火灾发生率的推算方法研究

通过对一般情况下城市民事火灾发生率的研究,曾得出结论[5]:由于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火灾发生率与人口数量和居住密度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而其决定因素是建筑面积。通过对历史地震火灾案例的统计分析,结合地震灾场的一般特点,可认为:地震火灾的发生率也基本上遵循上述规律,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地震火灾的发生率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关。

3 地震次生火灾计算机仿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事实上,由于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与扑救过程至少涉及到城市消防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以及区域性建筑工程系统,要想建立系统分析的传统数学模型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将离散事件系统数值仿真技术引入到地震工程研究中来,是一种适时的选择。宋建学等[6]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技术引入到地震次生火灾的研究之中,通过对历史震测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地震次生火灾发生概率模型中的具体参数。在大量火灾案例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火灾扑救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仿真模型。文献[6]所建立的地震次生火灾计算机仿真模型可概括如下:

1)取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时间段为震后5 d,用泊松分布构造次生火灾的发生事件。为了保证次生火灾发生事件满足泊松过程的基本性质,应将城市划分为适当的小区。2)按城市平时火灾的案例统计结果,确定火灾扑救各阶段的持续时间概率模型。3)根据交通系统状况,确立消防队到各个消防小区的时间延迟,这一般处理为仿真。4)根据火灾发生和扑救过程的概率模型,利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技术,经过适当的时间历程,得到稳态的仿真结果,即有关城市系统次生火灾控制的一些基本参数。这样,就可以评价一个城市在次生火灾控制方面的功能水平了。

文献[7]提出了一个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动态危险性分析与预估的一般模型,根据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具有离散性和随机性的特点,采用泊松过程模型作为地震次生火灾发生的初始估计模型。国艳等[8]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在突发地震情况下诱发次生火灾蔓延的计算机定性仿真动态模拟,在MapX 4-63平台上来实现可视化的火灾蔓延的模拟,完成了由建筑物破坏而引发的地震次生火灾蔓延从数学模型建立到软件的编制和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本次实践为地震次生火灾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思路。但是由于目前的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计算方法、计算工具及火灾理论等方面的限制,已经开发出来的这些计算机火灾模型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结语

本文全面介绍了地震次生火灾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地震次生火灾的历史震害,地震次生火灾的引发原因,地震火灾发生率的推算方法研究及地震次生火灾计算机仿真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城市次生火灾的研究较多并较系统,而对于建筑物的地震次生火灾的研究还较少,这方面的研究将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建筑、消防、结构、材料等,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1)地震作用下,建筑防火保护系统的损伤研究;2)地震作用下,结构防火保护系统的损伤研究;3)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和蔓延;4)考虑建筑防火保护系统的损伤,次生火灾荷载的模拟;5)结构防火保护受损时,结构的抗火性能研究;6)建筑物次生火灾的危险性分析等。

摘要:在查阅和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震后火灾环境下结构工程学科研究的现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并对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减少震后火灾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震后火灾,影响因素,发生率,计算机仿真

参考文献

[1]陈素文,李国强.地震火灾事例调查[J].自然工程学报,2007(3):55-56.

[2]郭增建,陈鑫连.城市地私于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3]卢振恒.日本破坏地震概观[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4]陈宏德.日本地震与火灾[J].国际地震动态,1982(1):13-14.

[5]李杰,江建华.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9(2):87-91.

[6]宋建学,李杰.地震次生火灾计算机仿真研究[J].工程抗震,2003(2):33-34.

[7]李杰,江建华.地震次生火灾动态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1(3):43-44.

环境会计:学科定位与会计要素 篇8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微观基础的环境会计,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的会计学分支而出现,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于环境会计研究而言,其学科定位以及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应当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环保局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区分了环境会计概念,但严格意义上环境会计指的是微观层面上的概念(葛建新、房巧玲,2008)。基于微观层面的含义,诸多学者将传统会计学的理论范式应用于环境会计,讨论了包含环境会计目标、假设、要素、报告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建立了一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许家林,2004;袁广达,2010;肖序和郑玲,2011)。

(一)环境会计目标与假设

关于环境会计目标,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一元论”与“二元论”两种观点。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既是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环境会计信息,以提高其经营效率的工具,同时也重视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益(李宏英,1999;肖维平,1999;王辛平、韩军,2000)。环境会计目标的一元论认为环境会计只是为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服务的信息系统(张以宽,2002),或者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庆钊,1999)。关于环境会计假设,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假设在遵循传统会计学的一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之外,应考虑到环境资源的特殊性而适当放宽其各自假设的外延(许家林等,2004)。

(二)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的观点总结

当前,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与“六要素论”四种观点。例如,李心合(2002)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也有学者认为三要素是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刘永祥,2001)。朱学义(1999)认为环境会计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四个要素。持五要素论的学者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其中,环境资源包含在这五类要素中。“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或会计报告研究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肖序(2003)提出在企业年报中补充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等附表,以提高披露信息质量,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阐释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功能定位与治理机制,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以及编制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及对策。干胜道和钟朝宏(2004)则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形式、指标等内容作了系统介绍。此外,一些学者进一步分析了企业的披露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环境信息审计问题(李明辉等,2011)。

从学术界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论中不难发现,诸多学者将传统会计学概念应用在了环境会计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虽然没有明确给予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并列的学科地位,但形成了同样的实质效果。这种研究范式会带来两方面的不足:首先,姑且不论在实质上所形成的环境会计学科定位本身的合理性,在没有明确指明环境会计学科定位的前提下,直接讨论环境会计目标、假设与要素等基本问题,会导致其答案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学术界在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漠视了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其次,由于学科定位模糊所导致的环境会计要素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环境会计研究没有明确的核心问题与研究方向。基于以上两点不足可以看出,在环境会计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在合理界定环境会计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回答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厘清环境会计要素,进而明确环境会计的核心问题,提高环境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会计学科定位

为了明确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应深刻理解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从根本上把握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为合理界定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在环境会计研究之初,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便是传统会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不足之处。然而,在更准确的意义上,环境会计产生于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在这一点上,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并无二致。制度要建立、市场要运行、企业要经营,都离不开与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信息与财务信息(葛家澍,2006)。成本与财务信息作为价格机制下的产物,其运行的前提是产权制度的完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货币信息,其根源在于产权制度的完善。

在私有产权制度下,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制度基础得以建立,这也是科斯定理的要义所在。换言之,私有产权制度下,市价成为了约束竞争的方式。在市价作为约束竞争或区分胜负的准则下,经营有效性必定以价格为衡量标准,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获得有效的价格信息以指导自身的经营活动。但杂乱无序的市价信息并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求。为了提高价格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必须生产符合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价格信息,当企业以此为目的搜集整理价格信息时,会计信息系统便产生了。

虽然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原因遵循与传统会计相同的逻辑,但长期以来环境资源并无稀缺性可言,从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的利用方面没有竞争性行为,也就没有环保制度的产生,因而没有环境会计的诞生。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程度日益严重,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了竞争性行为与相应的环保制度。对于私有产权可以清晰界定的环境资源(如碳排放权),其市场交易使其自然可以进入企业的总资产之中,环境会计并不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体系。传统的会计框架足以解决环境资源的所有问题,其特殊之处无非体现在具体的计量问题上,这自然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难点在于诸多环境资源的私有产权难以界定,从而导致环境会计问题的复杂化。对于私有产权无法界定的环境资源,取而代之的是政府作为全体公民的代理人行使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具体表现为政府颁布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资源利用行为加以约束。环保制度的约束下,环境资源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源,也就意味着环境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对于追求经营效率的企业而言,企业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控制成本与费用。在市场机制的大环境中,环境成本与费用最终必然以货币信息为衡量标准。为了控制成本与费用,企业必须搜集整理环境成本与费用的货币信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概言之,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催生了日益完善的环保制度,这给企业带来了相应的成本与费用,出于控制环境成本与费用的需要,环境会计开始出现。

(二)环境会计: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

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动因与传统会计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当环境资源稀缺性程度提高,环境资源失去了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因而成为了企业的一种资产或成本,最终由于控制环境成本与费用的需要产生了相应的会计诉求,环境会计开始出现。环境会计这一特殊的物理属性在导致环境会计诞生时间较晚以及核算的复杂之外,并不会导致环境会计产生与传统会计相比的实质性区别。可以将环境会计定义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而不需要独立地建立一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一方面,如果环境资源的私有产权可以明确界定,此种环境资源就具备了进入市场交易之中的制度基础。从企业的视角看,通过市场购买某种环境资源之后,此种环境资源自然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资产通过转化为成本而实现周转,同时,企业需要对这一系列过程进行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在此情况下,并没有所谓的环境会计出现,环境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在企业统一的框架体系中得到了核算。另一方面,虽然环境资源私有产权难以界定——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立环境会计独立的体系似乎有了合理之处——但如前所述,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下,企业需要付出环境资源的成本与费用,环境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则可以直接计入成本与费用要素之中,而不需要对传统会计学框架作出实质性调整。因此,仍然可以在不改变传统会计学框架的基础上,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

第二,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也是审视环境会计必要的视角。首先,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如果将环境会计视为独立的会计学科,那么企业将会出现两套财务报表。一个是企业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另一个则是环境财务报表体系。理论上,环境会计也可以形成包含环境资产负债表与环境利润表等在内的财务报告体系。然而,对于外部需求者而言,重要的是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企业所有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并不会真正关心企业对某些个别生产资产的经营效率。其次,从管理会计的视角看,企业内部管理者追求的也是企业总体经营效率的最大化,管理控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因此,只有完全融入了整体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之中,环境会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环境会计要素

界定环境会计学科定位对于明确环境会计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环境会计只是传统会计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这一学科定位意味着环境会计属于传统会计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必要去讨论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报告等,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是一致的。相反,可以且应该以传统的会计框架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然后以此为基础明确环境资源会计的核心问题或特殊之处。

因此,可以从多种角度将环境资源纳入传统会计学框架中,但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与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以传统的会计要素为框架纳入环境资源,明确环境会计要素,可以更有效地突出环境会计领域真正应该被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以这六大要素为基准比照环境资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环境会计包含环境资产要素

资产(capital)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前所言,当企业在市场上购买了环境资源之后,环境资源便成为了由企业控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一项资产。企业需要对环境资产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核算,以此来提供环境资产的货币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活动的需求。环境资产会计处理要点包括:(1)由于环境资产的特殊性,应在财务会计准则中增设环境资产科目;(2)由于环境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都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或其他方式获得的经济流入,企业应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资产,必要时可以采取非货币计量属性,但在市场机制下,任何计量属性最终都将转化为货币信息。

(二)环境会计包含环境费用要素

费用(expense)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环境费用形成的方式有二。一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资产转化而来;二是来源于企业受到的环境罚款或相关费用。前者的会计处理相对容易理解,只是在环境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后者则可以视为企业利用环境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其实质也是企业购买的环境资产,只是由资产瞬间转化为了企业的费用,因此企业可以将其直接计入环境费用要素之中。与环境资产的会计处理一致,应该在费用要素下单独设置环境费用科目,以核算相应的环境费用或成本。关于计量属性,环境成本应与环境资产一致,都以货币计量为主。

(三)环境会计不包含环境负债与环境所有者权益要素

首先,环境资产要么以负债的形式,要么以所有者权益的形式进入企业的总资产或费用之中,而现行的会计科目完全可以核算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的这两种来源形式。其次,企业建立环境负债与环境所有者权益两类科目也没有实质意义。从一般意义上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具体科目的设置,与企业资产类别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企业资产或费用来源的产权性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应该从产权性质的维度区分出各种具体的科目,而不是以某种资产类别为定语而加以界定。一个现实的例子是,虽然企业之间的资产类别千差万别,但所有的企业都遵循着相同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科目。如果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内部的科目需要重新调整或设计,那么其根源必然在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科目设置本身的某种原因,而不在于企业是否增加了某种资产或费用。

(四)环境会计也不包含环境收入与环境利润两类要素

一般而言,收入的获得并不是某个单独资产的市场交易结果,而是诸多资产经过生产组合并在市场上出售之后的经济流入,即收入是一个总和意义上的概念,不需要也不可能以独立的资产来界定收入的性质。事实上,需要以资产类别进行分别核算的是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而不是收入本身。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环境会计也不包含环境利润要素。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包含且仅包含两个会计要素——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因而环境会计研究应以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为核心。

四、结语

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与传统会计并无二致,都是源自产权制度的完善。在环保制度的作用下,环境资源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源,因而环境资源成为了企业的一项资产或直接成为一种费用。环境资源的资产化或费用化,除了给传统会计框架增添了一种新的资产或费用之外,并没有给传统会计基础理论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冲击。无论从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视角,独立地建立环境会计框架都不具备足够的现实意义。应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中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环境会计目标、假设等基本范畴应与传统会计保持一致。鉴于此,研究环境会计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在传统的会计框架下纳入环境资源,并由此明确环境资源所涉及到的会计学问题。以六大会计要素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之后可以得出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

基于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到环境成本的重要性。首先,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的重点所在。从企业内部角度看,更多的情形下,环境资产以成本的形式进行周转,环境费用也以环境成本为主要内容;从对外披露角度看,环境信息披露无非是在某个时点上对资产状况,以及纳入环境成本之后的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的总结与报告。其次,环境成本也是环境会计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一是由于环境资源特殊的物理属性,导致其在归集分配中涉及到更多与其他资源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由于不同的环境资源对应着不同的环保法律法规,因而不同环境资源的成本核算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简言之,如果环境成本得以有效核算,环境会计最重要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关于环境成本核算,国内外主要形成了物质流成本会计、生命周期成本会计、完全成本会计等方法(肖序、熊菲,2015;Nicole,2008;Burnett and Hansen,2008;Guenther et al,2012)。然而,环境成本会计研究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核算方法,远没有形成完善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体系,学术界应给予这一研究方向更多的关注,以推动其取得实质性进展。

摘要:合理界定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与会计要素,对于明确环境会计研究方向至关重要。在论证环境会计产生机制的基础之上,可明确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进而得出环境会计研究的基本思路,即以传统的会计框架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而不是以环境资源为基准构建另一个会计框架。据此,以六大会计要素为框架纳入环境资源,可推出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与研究核心——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

环境工程学科 篇9

所谓学科交叉是指突破已有的学科壁垒, 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或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 其实质是知识体系的渗透和融合[1]。20世纪后期, 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及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健康甚至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不断给我们提出单一学科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 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 新思想、新学科不断涌现, 并使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学科交叉成为科学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曾说过:“很多关键性的新东西不属于哪一个专业, 常常是两个专业或几个专业合在一起产生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当代重大的突破常常不是来自单项孤立的技术, 而是来自并列的几种技术或来自几种技术的综合。”英国著名学者贝弗里奇指出:“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 出现于科学分支的交叉点上。”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说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 新兴学科的生长点, 重大创新的突破点, 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 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2]近百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三百多项成果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 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交叉融合的结果。

同时, 文理渗透、理工结合, 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理工科的一般长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学人文科学的惯于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直觉与逻辑是科学思维和创造的两翼, 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轮[3]。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校长维·安·萨多夫尼奇教授在谈到如何留住拔尖人才的措施时, 强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是一条有效途径。

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已超过60个, 斯坦福大学实施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 涉及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物科学三大领域, 跨越文理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三大学院。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等普遍设立了合作基金或建立学科交叉专家委员会等机构, 以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在中国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许多综合性大学探索的热点。据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介绍, 多学科交叉融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探索的“多学科融合”方式, 把理科、工科、医科、生命科学等结合起来, 搞平台实验室、中心等, 收到很好的效果;另一种是中国科技大学等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方式, 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间的东西放在一起, 有多位院士参与, 出人才、出成果、有可喜的前景。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在题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与实践》的演讲中, 把“适应科学发展进程, 促进学科交叉”列为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8项主要措施之一。学校还将本着鼓励大学科跨度研究, 以公共设施平台促进学科交叉, 建立实体研究机构, 探索新的运行体制的方针, 重点建设一批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并组建交叉学科研究院。

当前交叉学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和来自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 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特色, 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 更需要高水平的队伍等保证。

1. 现行体制不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

现行管理体制强化学科边界, 绝大部分高校学科点都在行政上隶属于学院或系, 学科资源分配主要以现有的相对固化的成熟学科、专业为根据, 人员编制隶属于单一学科基础上的院、系、所, 考核评价以传统学科标准为体系, 本专业同行评议为主, 森严的学科量限使我们失去了解其他学科发展动向的机会, 直接影响了高水平的交叉学科联合研究项目的实施。现行学科建设资金如“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经费一般是按学科体系划分的学科进行投入, 交叉学科属于建设资金投入的“盲点”, 在各自的学科中极易受到排挤, 不易申请到建设资金或得到基金项目资助。现行管理体制造成学科人为条块分割, 学科之间产生壁垒保护, 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设备的共享, 这对学科交叉极为不利。

2. 教师本身素质缺陷

专业限制形成的教师研究方向偏窄, 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在有明确学科界限的范围内从事“纵深”式的研究, 各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差异, 认识和探索方式上的不同, 都成为学科间“横向”交流与对话的障碍。由于受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局限, 知识面宽又懂得其他学科“语言”的科学家少, 从而使不同学科间的沟通困难;由于门户之见, 学科壁垒, 使一些科学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合作交流, 寻找共同兴奋点、切入点的能力和意愿不够强, 习惯于关门研究的“小而全”模式, 超越本学科进行跨学科战略思维的科学家少。

3. 管理层面的问题

高校管理层缺乏战略思维, 认识不到位, 政策支持不到位, 措施落实不到位。大学的科研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者必须相信其科研人员会努力工作, 营造诚信、责任、不断学习与合作的相互信任机制和提升科研能力的文化氛围, 建立客观的考评体系和合作激励制度, 特别要给那些酷爱科研、乐于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虽然暂时还未出名的学术新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鼓励他们对自己所承担的课题进行创新;还要探索完善鼓励创新和合作的考评、资源整合、组织管理等制度环境。

上述这些因素使处于学科交叉地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易被认可, 队伍组织难以获得支持、成长壮大困难多。即使不少高校成立了“交叉学科中心”, 也由于上述原因而多以虚拟为主, 易流于形式。

建立学科交叉环境和培养土壤的措施

学科交叉涉及两个或以上的学科, 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既鼓励教师从事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 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 建设一支在学科交叉领域培育创新人才的导师队伍, 又有监控和质量保证手段。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在推进学科交叉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向采取必要的措施:

1. 成立学科交叉研究的专门机构

成立学科交叉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背景应反映学校的学科布局情况, 同时应具备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丰富经验。该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对学校整体的学科交叉发展战略作出规划, 为学科交叉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 评审学科交叉的课题项目;评估学校跨学科研究机构的科研、教学情况, 考核教师参与交叉研究部分的工作情况。

成立学科交叉信息办公室, 建立学科交叉信息库。该办公室受学科交叉委员会领导, 主要职责有:搜集整理现阶段科学系统中已有的交叉学科, 了解其发展历程;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跨学科活动的研究, 找出现有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模式, 对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学科实验室、中心等进行案例分析, 确立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要素;建立本校与跨学科工作有关的教师的基础信息库, 包括研究课题与进展等。定期组织学科交叉论坛, 开展学术交流, 为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的合作和思想碰撞提供良好的条件, 促进研究人员的思想创新。

成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根据学校战略决策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现有学科力量特色, 确定突破口, 组织建立一批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 以交叉研究中心为依托, 组织不同学科的学术力量, 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并在研究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学科水平提高。

2. 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管理机制

促进学科交叉必须建立一种适宜于多学科交叉的管理机制, 为学科交叉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培养机制。学校的建设、学科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的优秀人才作支撑。为培养优秀的学科交叉学术带头人, 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让从事学科交叉领域的教师得到培养和发展机会, 在成果评审, 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 通过晋升、晋级、评奖、评估等有效机制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的新兴学科交叉的学术带头人。二是人才流动机制。建设开放式的由固定成员与流动成员结合组成的学科队伍, 鼓励学科队伍成员合理流动, 鼓励跨学科合作, 支持多学科联合申请课题, 使更多的学科在各种层次上实现交叉、融合、渗透, 寻求新的生长点,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共享机制。一个学科的自有资源是相对有限的, 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一方面建立面向全校的开放式的仪器设备中心;另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不同学科间相互使用大型仪器设备, 使得学科自有设备与他有设备都能为我所用;为学科交叉提供设备保障。四是资金投入机制。设立学科交叉研究发展基金, 重点支持和扶持实质性学科交叉项目, 支持那些在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点上新的研究方向, 促进原始创新, 研究发展基金提供合作平台, 使不同院系教师打破院系壁垒, 共同探讨科研合作契机, 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实质性学科交叉的学术环境, 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形成和发展新的学科优势。增加人才引进的投入, 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五是激励机制。出台鼓励学科交叉的相关政策, 为学科交叉研究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适当减轻交叉研究教师所在院 (系) 的工作量, 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机制, 在晋升、晋职、评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科交叉研究, 对于参加多学科合作研究的研究生, 可以给予奖学金、助学金方面更多支持。

3. 调整学科结构, 建设优势交叉学科

学科结构的调整, 是实现学科跨越发展的关键,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加速学科新陈代谢, 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 通过学科结构的调整, 实行动态发展与滚动竞争, 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促进学科交叉并凝练学科方向, 使学科发展向更高层次跃进。

通过学科课程化和课程综合化, 加速交叉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开设一些交叉边缘学科课程, 使学科发展向课程建设渗透;另一方面, 可以开设各类综合课程, 以促进各学科理论与知识的融合[4]。

4. 建设学科交叉学位点

以建设交叉性硕士点、博士点为契机, 进行学科交叉研究[5]。交叉性学位点建设, 由所涉及到的院系负责, 由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统一管理, 由相关学科教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 导师指导小组对研究生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负责, 并积极开设“新兴、前沿、交叉”特点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为研究生安排跨学科的学术活动。

5.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 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科研项目是学科的生存空间, 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之间相互作用, 互为依存,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水平科研项目会带动学科发展, 促进学科水平提高, 而学科水平的提高, 又可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 承担更重大的科研项目, 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7]。学科建设以科研项目为纽带, 以重大科研课题为牵引, 可集中人、财、物发挥综合优势, 形成对课题的联合攻关群体, 解决单一学科难以攻克的问题。促进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相互交融和技术手段的相互借用, 促进学科间的联合并形成多方优势。

6. 培养网络式协作研究的风气与环境

网络式协作研究的核心, 是引导知识的流通与碰撞。不仅指多学科间协作, 而且指产业、学校、政府部门协作, 也指市场、制造、研究之间的协作。不同行为知识主体之间的快速度多方向地输入输出。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4) :32~35.

[2]谢和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新跨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 :44~50.

[3]叶松, 张磊, 蒋国俊.深化体制创新促进学科交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4~16.

[4]程莹.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模式与建议[J].教育研究, 2003 (11) :77~80.

[5]赵伶俐、潘莉.发展交叉学科:21世纪高等学校创新的主题和难题[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4) :31~41.

[6]余泽高, 张相乐.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3) :17~19.

论“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建 篇10

1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与建立 “改革系统工程”的可行性

“系统工程”大家经常说,而 “改革系统工程”这种说法对大家来说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外学界都没有谁说到过,因此,本研究也许会引起不小争论,因为创建一门学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首先需要耐心理解和积极支持。下面我们首先从对国内外系统工程研究动态的观察,引出建立 “改革系统工程”的可行性。

国外: 系统工程是20 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国外学术界往往把系统分析作为系统工程的同义词。系统工程作为一门 “软科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其所研究的系统对象往往可以分为 “硬系统” 和 “软系统”,前者一般是偏工程、物理型的,后者一般是偏社会、经济型的。当代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近些年来,系统工程的应用从工程系统日渐向社会系统扩展。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 年代,国际上开始兴起的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对系统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

国内: 系统工程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早在1978 年9 月,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在 《文汇报》上联名发了 《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他们认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要大大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必须改善我们的管理水平,这就要学习和掌握合乎科学的、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系统工程[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老较早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论,为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系统工程是一种对所有 “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应用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目前已提出了系统工程多个分支专业,如工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行政系统工程、科研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等。

车宏安教授认为,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要加速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科建设。他认为,应结合社会经济问题,推广复杂系统工程的新成果[4]。

王众托院士指出,在研究和解决系统工程应用问题时,既可以按照行业来建立分支,也可以按照一些共性对象如物资、能源、信息来建立分支。如能源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工程。于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建了 “知识系统工程”学科[5]。

庞元正论述了钱老社会系统工程思想对中国几代领导集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6]。

李群指出,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以科学的方法全面深化改革[7]。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改革是系统工程; 高考改革是系统工程;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医药价格改革是系统工程; 国防和军队改革是系统工程; 等等。可以说,改革系统工程的思想早已有之,但是作为系统工程的一门独立分支学科尚未提出来。

提出 “改革系统工程”的时机和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我们认为时机已经到来,条件也已经具备。结合系统工程学科自己的基础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大潮的时机,应该努力构建 “改革系统工程”的学科体系,进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武器和方法论。

2 创建 “改革系统工程” 学科的意义

( 1) 学术意义: 类似于管理系统工程、创新系统工程等,针对真实且复杂的 “改革系统”展开研究,创建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可以促进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

( 2) 应用意义: 当前全国深化改革急需有效的方法论和解决方案,创建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正是满足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可以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系统工程” 学科的理论框架

关于改革系统工程学科创建的研究,应该理出个头绪,提出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应系统深入地开展以下子课题研究:

子课题1: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概念的提出

首先,给出 “改革系统”的概念,对这一学科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科学的规定。尽管严格地来说, “改革系统”只是改革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或者说是该学科的逻辑起点,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确定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准确、清晰地确定其研究对象对于建立一门学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要回答什么是 “改革系统”,首先要对 “改革”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改革是指把过时的、不合理的部分,改变革新成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过程。一般来说,改革是有明确的对象、目标、检验标准和方法的。改革是要有相应的专门机构的,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咨询机构[8]。可见,改革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和机构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只有把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它内在的联系,有序地推进,才能使改革取得最终的成功。 “改革系统” 是客观存在的。当新问题出现,新矛盾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要对不适应新的发展的既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适和再造,这就有了 “改革系统”。

其次,给出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义,探讨这一学科的学科内涵、学科边界、学科特性等。概念内涵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从科学研究态度和便于后续研究工作以及实践需要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就必须对改革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改革前的管理、改革中的管理和改革后的管理[8]。这就需要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换句话说,对改革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的方法,就是改革系统工程。改革系统工程不是一般的系统工程,而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系统工程。这是由改革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改革本身就是除旧布新,推陈出新,是破与立的统一。所以,本文认为,类似于管理系统工程、创新系统工程,改革系统工程可以作为系统工程学科大家庭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各种改革系统,是为各种改革系统提供分析、设计和实施的方法。

子课题2:“改革系统工程” 学科体系雏型的建构

回答改革系统工程学科构成的几大方面内容,即给出改革系统工程的学科体系框架。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 1) 学科概念和学科概念体系

对改革、改革系统、改革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等学科概念进行解读,形成该学科的概念体系。

( 2) 基本理论框架

按照系统工程方法论,改革是一连串活动的综合。在改革实施前要进行调研,然后根据各种情况确定出几种预测性改革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试点验证,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备选方案,并根据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实施情况不断反馈给决策机构,并进行适当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在一个决策周期完成以后,一方面要及时总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为下一个周期的改革提出新的方案。

本文认为,改革系统工程至少应该包括改革系统分析、改革系统设计、改革的实施、改革的评价等几部分内容。限于篇幅,我们主要解释一下改革系统分析与改革系统设计

改革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在这里,我们强调整体性分析。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出发点,也是系统方法的突出优点。改革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必须要对改革对象实行整体性分析。当然,并不排除对改革系统基本要素的分析。我们更应强调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的统一。

改革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改革的综合性方案。包括确定改革的总体目标、改革的重点和步骤、改革的检验标准。这里特别强调,改革要有明确主攻方向。本文认为,当要素或子系统在改革全局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所在,它与现实状况很不适应,而且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那么它就是改革的重点。

( 3) 研究内容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基本上应该就改革系统工程的形成基础———科学基础和现实基础、体系构成———自身的内在逻辑体系、建设思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展开分析与论证,由此形成改革系统工程学科建构和建设研究的完整内容。

( 4) 研究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正确的方法,不仅对科学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其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关系到一个理论成果的概念使用,体系构成、科学验证。在改革系统工程的研究中,我们强调要注意整体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理由如下:改革系统工程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是一个整体;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向实践转化,这是改革系统工程的学科的自身要求,所以,理论联系实际是改革系统工程始终应该坚持的基本方法。

子课题3: 对 “改革系统工程” 有关基础学科的研究

改革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除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复杂性科学以外,改革学( 虽然尚未被广泛认可) 也是其理论源泉,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 “五位一体” ( 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所涉及的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 生态学、环境学等) 等各个学科也是其重要的基础或基础学科。理清学科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化对学科内涵、学科边界的论证。从科学基础和现实基础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 1) 改革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关系

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的一般属性和运动规律。系统工程是组织与管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如果说前者强调系统的思想和理论,后者则强调方法论的探索与应用。改革系统工程要求我们树立系统科学的思想,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更要求我们抓住系统工程方法论这个核心和其创新应用这个关键。总之,改革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 2) 改革系统工程与复杂性科学的关系

改革系统是复杂的系统。改革系统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学者的密切关注。尽管目前对于复杂系统,还没有建立描述其行为的有效方法,但是面对真实的具有复杂性特征的改革系统,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才可能逐步具体和深入,才可能产生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9]。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将复杂性科学研究与改革系统工程结合起来研究。

( 3) 改革系统工程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崭新的、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和开拓的勇气,尤其是需要我们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和总结研究。因为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为了降低改革成本,努力使改革综合效益最大化,系统工程学术界应当肩负起为全面深化改革探路和指路的崇高使命。

子课题4: 几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或研究领域探讨

建立该学科理论体系后尚需要通过调查和实验,开展有关的实证研究。改革系统工程是应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呼声,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一些迫切问题亟待解决。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指出改革系统工程几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或研究领域。具体如下:

( 1) 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分析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虽然和系统科学在研究范围、侧重点以及总体框架上有所不同,但无论就具体内容或者大的方向上来说,相当程度上是一致的,会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自组织、非线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奇异性等复杂性特征。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变革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变革过程。复杂既源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所涉及子系统和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各子系统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种种不确定性、非预期性、不可阻挡性,还源于子系统和因素本身的复杂性。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本内在机制,也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然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创新性等特点。

关于复杂系统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三大学派:以非线性自组织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系统理论、以美国SFI为代表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CAS) ,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核心的体系[10]。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把基点放在以人为元素的系统或者具有人的因素的系统。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是历史的主人,也是改革的主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如果不紧紧依靠人民,不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受益者,那么改革措施将难以推行,一切改革将付诸东流[11]。

( 2) 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强调改革的全面性,二是强调改革的深化性。全面性意思是说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多个领域或多个方面的综合改革。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以及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全面深化改革是 “一盘棋”,必须坚持各项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整体性地推进。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鲜明特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要相互配合、协同推进。

( 3) 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反复强调: 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明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下面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其中隐含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解放思想是破除错误的思想,实事求是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好,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有系统观,要跟上变化的实际和发展的步伐,要更加尊重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整体推进就是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从全局上谋划,从整体上推进,从更高层次上协调和督促落实。重点突破就是要求我们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这实际上就是系统科学的整体和部分关系思想体现。

强化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和长远观,发挥的是党中央和高层的作用; 鼓励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的群众观和实践观,发挥的是群众和基层的力量。只有 “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相结合,良性互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的整体。这实际上就是系统工程的分解和协调方法的体现。

胆子要大不仅要求有胆识、有魄力,实际上,更要求对于一些难关,只要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就应该敢于勇创。步子要稳指在改革的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蛮干。这也无不体现着系统工程的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其结合好,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发。在这里,系统工程尤其是控制论的稳定性分析和可观测与可控制理论和最优化理论应该大有作为[12]。

子课题5: 关于 “改革系统工程” 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下面就改革系统工程的宣传和讲解、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研究队伍的组建、科学研究开展、研究成果应用等提出对策建议。

( 1) 一门新的学科出现,难免引起认识上的分歧,甚至是争论。包括学科的名称和学科的归属与层级,都可能成为焦点问题。所以,宣传和讲解十分必要和重要。宣讲包括学科对象和学科性质,学科归属和学科地位。当然,对于改革本质的深入讨论和对于改革现有定义的重新解读对于改革系统工程的创建也是必须的。另外,从最基础、最核心和最本质的 “改革系统”概念出发宣讲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建立和体系建设是科学合理的。

( 2) 系统工程界应认识到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系统工程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好评,这为 “改革系统工程”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当今中国的最大政治,中国系统工程界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是责无旁贷,必须呼唤有识之士实施改革、研究改革、宣传改革。可见,这一崭新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实际上肩负着改革的历史使命。

( 3) 改革系统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体系建构还处于初创阶段。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本文对此做了初步讨论,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但离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还要做很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另一方面则必须注重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尤其是要研究和阐述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 “内容体系”。可见,创建改革系统工程学科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有相当难度的理论建设工程。

( 4) 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设必须高举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的大旗,走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系统工程为现实服务的宗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不可或缺作用。改革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把研究和解决改革问题作为自己的学术落脚点,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选取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全局性、紧迫性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系统工程在为现实服务方面最具特色,和其他学科相比是走在前面的,所以,相信该学科的发展是会大有前途的。

4 总结

基于强烈的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意识,本文明确了改革系统工程学科设立的目的和建设的总目标———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学科支撑。本文具体的研究目标趋向有以下几点:

( 1) 通过对 “改革系统工程” 概念内涵的解读,提升对这一新兴学科的的认知;

( 2) 不仅给出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体系和相关学科基础,而且讨论了该学科的实质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以获得人们对该学科的认可并增强该学科的活力。

( 3) 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推进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设。

本研究的特色如下:

( 1) 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建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相适应的改革系统工程学科,与时俱进地、科学地发展系统工程学科,是本课题研究的任务。

( 2) 中国化。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 “中国化”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3) 时代性。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学科生成,我们必须面向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现有系统工程基础上构建和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

( 4) 服务意识和问题意识。理论或学科的生命力在于为现实服务,在于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现实问题。抓住几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将会为该科学的发展有力的佐证。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方法论的支持。在对国内外系统工程研究动态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提出建立“改革系统工程”学科。对创建“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意义、“改革系统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及如何建设该学科提出观点和认识,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

关键词:系统工程,改革,改革系统,改革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糜振玉.关于军事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设[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1(4):2-3

[4]车宏安.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加速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科建设[J].科学中国人,2004(10):15-17

[5]王众托.创建知识系统工程学科[J].中国工程科学,2006(12):1-9

[6]庞元正.一个影响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论钱学森社会系统工程思想及其理论贡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

[7]李群.以科学的方法全面深化改革[J].求是杂志,2014(4):23-24

[8]焦璞玉.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91-97

[9]王红卫,孙长银,沈铁,等.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09(2):70-77

[10]汪应洛.系统工程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杜飞进.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辨证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思想[J].人民论坛,2013(12)下:32-35

软件工程学科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双语课

软件工程学科 教学改革

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外语词汇,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能力,并且还能够及时地把握学科动向。因此,在这类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课程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工程学科已成为一个异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地涌现出新方法、新技术。而该学科的教材内容与现实技术相比,存在严重落后的现象。一些新技术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发展.但在教材中却没有体现出来,不能使学生及时学到新技术。

课程内容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知识的更新,突出实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相关的教学信息,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尽量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由于欧美国家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处于绝对的优势,该领域中大量的经典教材采用英语编写,并且几乎所有的顶尖级刊物都是英文版。所以,在软件工程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双语教学改革思路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好坏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除了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以及较高的教学能力。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时很难把握运用英语的尺度(即英语与专业知识的比例)。很多教师用了大量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使得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专业知识。在进行双语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应清楚认识双语教学本质。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派教师出国深造,吸纳国外的教学经验,也可引进本学科的外籍教师,以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2.教材与教学模式建设

软件工程学科双语教学可选用欧美国家较先进的英文版教材,这样能使学生学习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原版教材特点,再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使课程计划设计得更合理。

教学模式应灵活多变,教师应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往“(英语+中文)课件+(英文+中文)讲解”的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学生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应采用全程英语课件,如果在用英文讲解的过程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关键专业术语时,可适当用汉语讲解。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灵活掌握英语与汉语的教学比例,营造轻松的课程氛围,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

3.教学组织管理

在软件工程学科双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不适应双语教学。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前几周放慢教学的进度,降低英语授课比例;还可事先将关键专业词和相关的材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先预习,鼓励学生阅读原版教材,避免他们对大篇幅英文资料产生恐惧的心理。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形成有效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考试这个强有力的指挥棒,采用英语出题,并且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三、结语

在软件工程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形成互动,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把握好英语教学的尺度,清楚地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使学生不仅具备外语能力、专业知识的能力,还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本学科的核心及前沿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奋华.《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4).

[2]乔超.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0,(12).

[3]彭召意.《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0).

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探讨 篇12

医疗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是衡量一个医院硬件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医院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仪器设备也正朝着现代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不乏一些价格昂贵、结构复杂的大型设备,如: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机DSA、CR、DR、彩超、血透机、多参数监护中心CCU、心电工作站及Hotel、大型检验仪器等。如何管理、维护好这些设备,使它们能够发挥最大效益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能重医轻工、等闲视之。

2 医学工程科(部)的职能和任务

医学工程科(部)的任务管理和维护好医疗仪器设备,并使之能够为医院的医疗活动提供重要保障,间接或直接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设备采购

在医疗设备展销会和互联网上搜集和建立所需设备的资料信息库,尽可能地做出各厂商同种类设备的性能指标、特点、先进程度、价格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论证,为下一步招标工作做好准备。对于大型设备,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详细考察。最后召开由院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招标会,完成设备的招标采购。

2.2 医用耗材采购与供应

医用耗材是医院日常医疗活动所消耗的材料,虽然价格不高,但其消耗量非常大。在耗材的采购工作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和价格关,选择一些有资质、信誉度好的大厂产品进行招标采购。对其保管与储存要选择通风条件良好且非常干燥的库房,分类存放。建立各类物资库存登记表,严格掌握物资的失效时间,按时发放。

2.3 设备维修与维护

设备维修与维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机械、光学及物理化学等知识,其要求比医疗卫生人员的知识面更宽。对于维修工作,可按设备特点分为大型设备和一般设备,配备若干名高职称工程技术人员维修大型设备,若干名普工维修一般设备。可再按设备类型细分为:放射、检验、超声、心电、制冷、机械等组,各组之间分工合作,还要建立大型设备维修和保养记录资料。

2.4 设备安装与验收

在设备的安装和验收工作中要做到四坚持:坚持国家标准,坚持安全标准,坚持设备性能指标,坚持合同条款,并建立安装验收报告。

2.5 技术革新、开发与技术改造[1]

要鼓励工程技术人员搞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旧设备的技术改造,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调动其创新积极性。

2.6 器械计量

对于需要计量的器械、仪器(如血压计、测重器具、ECG装置、X线装置等)要定期进行测量和校准,指派专人担任计量员,配备计量仪器,建立计量登记表。

2.7 报废设备的评价、鉴定与处理[2]

医工科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医院相关部门成立大型设备报废管理委员会,依照大型设备报废程序进行设备评价、鉴定与处理,不能一概卖给废品收购站。

3 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领导不重视

俗话说得好;“只有不合格的将军,没有不合格的士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导不重视,什么事都办不好。据调查,许多医院管理者存在医学工程部门不直接为医院创造效益,维修设备还要花钱的思想,将其视为一个不值得重视的辅助性部门。甚至一些医院认为该科室可有可无,有一两个懂点电的人员或电工即可。有些医院将该部门与电工、水暖、房屋修缮等统统隶属于总务科管理。有些医院则将该科室与药剂科混在一起。

3.2 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匮乏[3],编制不合理

由于我国高校医学工程专业设置比较晚,现阶段医院中从事医学工程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相近专业转换而来。加上单位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不够重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收入和临床医生相差甚大,使其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因而造成工程技术人才严重流失和匮乏,更谈不上合理编制。

3.3 主管领导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当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出现故障时,有些医院的主管领导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委托社会维修人员维修或买保修,借此捞取好处。

4 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4.1 领导重视

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医学工程部门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医学工程学科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建设。

4.2 建立独立的医学工程学科

医学工程科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任务也很繁重,属于系统学科,需要建立一个独立部门。国家在三甲及以上级别医院的评价验收标准中要求:医院必须有医学工程科建制,不能简单地与其他科室合并或委托非专业科室代管。科负责人要选择精通专业知识、具有相当管理水平、有一定领导艺术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不能随便选择非专业人员作为负责人。

4.3 医学工程科人员编制与专业技术结构探讨

由于医学工程学科的任务和性质,在大中型医院,需要本专业副高及以上任职资格的科主任1名。有条件的可配备具有相同或低一级职称副主任1名;电子及硬件副高或工程师1名;机电一体化副高或工程师1名;软件副高或工程师1名;机械工程师1名;制冷工程师1名;普通技师或技工3~4名;采购、会计、库管各1名。整个科室需要13~15人,这是基本人员编制。

4.4 工具与检测仪器配备[1]

对于医学工程科来说,基本的工具与检测仪器是必需的。除了钳子、螺丝刀和万用表等通用工具外,还需要台钻、沙轮机、焊接设备(电焊、气焊、氩弧焊)、真空泵。有条件的医院还需配备精密车床、计量器具。检测仪器需要数字示波器1台;网上查询器件、资料、软件编程和库房管理需要计算机2台;还需要配置仿真机、编程器和电路板测试分析仪等。

5 制度建设

5.1 制度类型

医学工程科由于任务繁多,制度分类也显得十分复杂,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对整个科室而言,首先要建立科室工作任务及奖惩制度、大型设备维修细则及管理制度、技术资料及档案管理制度、工具及测试仪器管理制度、计量工作细则、设备、耗材招标采购细则、库房管理制度、设备报废程序及办法、报废及废旧设备处理办法、职工培训计划与实施细则。对每个岗位而言,需建立科主任、电子软硬件工程师、机械制冷工程师、技师技工、会计、库管人员职责范围及工作细则。

5.2 关于管理制度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5.2.1 技术资料、档案管理

对于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应配备专门的资料、档案文件柜,存放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相关资料,维修技术资料,大型设备的维修记录等。由科主任或指派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建立技术资料登记台,建立资料增添和丢失记录,建立资料借还制度。

5.2.2 技术业务培训和再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人员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扩充。应把技术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与设备厂商协调,建立培训关系和计划[4]。在科室内部,每周开展1~2次技术讲座或设备疑难故障检修讨论会,并邀请一些有知名度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

5.2.3 故障判断的准确性和维修步骤的规范化

在设备维修方面,由于设备的复杂程度和多样性,维修步骤虽然不能千篇一律,但在专业方面,一些基本步骤还需要规范化。强调通过各种检测仪器和手段,要努力做到准确判断,精细维修,不能马马虎虎,以免造成设备故障扩大和不安全因素,造成人为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

5.2.4 奖罚制度

奖罚制度在科室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对在技术发明、改进、改造方面,大型设备维修中故障分析透彻、判断准确、修复及时、科研与论文发表等方面有贡献的人员,要报请医院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相反,对于工作不认真仔细、误判误修,给医院和科室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不能积极修复设备、拖拖拉拉的人员,也要报请院方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和处罚。

5.2.5 工作积极性问题

提高职工积极性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分配制度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各个医院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要建立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可采用硬性指标与奖金挂钩。修复设备的准确性、快捷性、经济性、服务态度及设备的完好率等因素都集中体现在临床科室对维修技术人员的满意度[5]。用它作为一个硬指标,占70分,每月由临床科室考评1次;工作态度与纪律性占30分,每月由科主任考评1次;科研与技术能力(科研项目,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发表论文)占40分,每半年由全科集体考评一次。这样,总分为140分,奖金调节系数为0~1.4。每人奖金的计算公式为;奖金数=(全科奖金总数/全科总分数)×每人分数。在科室内部,每人的奖金得到了调节,有效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6 结束语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医学工程科各方面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管理实现了制度化、科学化。临床科室满意度提高,科室内部和谐,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各项任务完成出色,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医院的表彰和奖励。

摘要:提出了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雏形,叙述了医学工程科的职能、任务,并对其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看法。详细说明了医工科的人员编制、仪器工具配置等情况。重点论述了科学化管理和制度建设中的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技术业务培训和再提高、奖罚制度、工作积极性等问题,使医工科的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医院,医学工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栾振涛.加强科室整体建设确保医工学科健康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2):1-2.

[2]郑小溪,李怡勇.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和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67-68.

[3]胡磊星.医疗仪器管理与维修理念的创新[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44-45.

[4]赵杰宇.关于加强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76-78.

上一篇:绿道网络下一篇:互动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