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素的研究应用(共12篇)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1
在现代临床诊疗活动中,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预防、治疗以及控制患者感染时不可或缺的药物[1,2]。患病儿童是特殊用药人群, 由于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健全, 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 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与成人相比亦有明显的差别[3]。儿童就成为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有关统计数据证实, 在我国数百万聋哑儿童中, 因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药物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30%~40%[4], 而每年仍在以2万~4万的速度在增长[5]。本文针对儿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研究况进行分析, 以利于在儿科中规范和合理使用抗生素[6]。
1儿科临床上抗生素使用情况
1.1儿科临床上各种抗生素联用[5,7]
1.1.1β-内酰胺类联用大环内酯类:据报道此类联用主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淋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传统药理学观点: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剂能快速抑制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 致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终止细胞壁合成。而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其杀菌作用机制是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 二者联用疗效下降。近年来,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两类药物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与耐药性。如大环内酯类加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用于治疗重症细菌性肺炎或高度怀疑合并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到达细菌的细胞外膜上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 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在菌膜上形成孔穴, 有利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孔穴进入菌膜内层, 杀灭菌膜内部细菌。因此, 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尽量通过获取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联用该两类抗生素, 以免造成耐药性、不良反应增加以及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1.1.2β-内酰胺类联用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类药物在临床上以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8], β-内酰胺类与林可霉素联用占总联用21.4%。林可霉素类适用于厌氧菌、肺炎链球菌、及敏感金葡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等, 一、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与克林霉素相似, 二者联用不能扩大抗菌谱。三代头孢联用克林霉素可以用于比较严重, 但感染菌种不明的情况。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 头孢菌素与克林霉素都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同属于短PAE的药物。头孢菌素是细菌繁殖期杀灭细菌剂, 克林霉素是速效抑菌剂, 二者联用时使克林霉素杀菌活性下降。目前, 临床尚未有报道说明在某些疾病方面两药联用效果优于单用药, 因此不建议联用。
1.1.3大环内酯类联用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是不可逆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 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及m RNA位移, 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现认为大环内酯类可结合到50S亚基23Sr RNA的特殊靶位, 阻止肽酰基t RNA从m RNA的A"位移向P"位, 使氨酰基t RNA不能结合到A"位, 选择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或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22蛋白质结合, 导致核糖体结构破坏, 使肽酰t RNA在肽键延长阶段较早地从核糖体上解离。林可霉素作用机制也是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50S亚基, 阻止肽链延长, 从而抑制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二者都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发挥药效, 故二者联用会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使疗效下降。目前, 临床尚未有报道说明在某些疾病方面两药联用效果优于单用药, 因此不建议联用。
1.1.4阿奇霉素联用罗红霉素[9]:临床采用阿奇霉素与罗红霉素联用的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抗生素序贯疗法是指选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 先用注射途径给药, 待病情控制后转为口服抗生素的一种疗法。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通过与细菌细胞中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抑制蛋白质合成, 发挥抑菌作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 起效时间快, 有效性和安全性高, 对于更快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考虑。但实际呼吸道感染治疗中, 患者口服阿奇霉素后极易出现胃肠道不适,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并发症, 降低患者依从性。而罗红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等具有较强抗微生物作用, 作用机制与阿奇霉素相似。罗红霉素代谢动力学特点较好, 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较高, 体内分布广, 以口服为主, 患者依从性好。由于二者作用机制相似, 体内浓度较高, 临床上是否有必要联用二者治小儿支原体肺炎仍需进一步研究。
1.2儿科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10,11]
1.2.1溶媒选择不当[12]:头孢哌酮钠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10%葡萄糖溶液配伍静滴, 出现浑浊。头孢哌酮及青霉素钠等β-内酰胺类药物因易被催化分解, 在一定头孢哌酮浓度下, 药液变浑浊程度随p H值减小而增大, 临床应选p H值高的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1.2.2给药方案不当:阿奇霉素肠溶片每日半片口服, 破坏肠溶片的特殊释药系统, 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某医院在扁桃腺炎的患儿处方中大部分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其他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大环内酯类静脉输注。易致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等多重耐药现象增加;β-内酰胺复方制剂本身易产生耐受性。临床上无指征用药, 会造成耐药菌株大范围传递。此两类药物价格较高, 易致浪费资源。
1.2.3给药量不当:轻症感染可口服的小儿患者, 宜选用口服吸收好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重症小儿感染者应予静脉注射给药, 病情好转后可口服者尽早采用口服给药。据报道, 目前大多临床病例中采用静滴给药, 部分医院高达92%, 该途径给药率显得过高[1]。应用青霉素G、头孢他啶、克林霉素等血浆半衰期短药物时, 采用1次/天静滴的方法, 无法维持治疗期间有效血药浓度水平, 易产生耐药现象, 宜采用日剂量多次给药方法。
1.2.4用法不合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大多由病毒所致, 只有少数患者是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的细菌感染, 才需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但临床上大多使用抗生素治疗。再如, 非感染性腹泻、呕吐、小儿肠炎应用抗生素无效, 且会加剧胃肠道不适。但临床上大多使用头孢菌素进行治疗, 头孢菌素以不同给药途径服用, 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 致菌群失调, 并能损伤肠黏膜屏障, 破坏正常肠细胞吸收分泌功能, 致肠细胞分泌功能亢进, 加剧腹泻症状。
2讨论[13,14]
目前, 我国儿科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良好, 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抗生素是把双刃剑, 要合理使用, 切勿滥用。应遵循抗生素用药原则, 明确使用抗生素适应证, 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 掌握合理给药方法, 加强临床药学指导和病原学监测, 加强对抗生素监管, 使抗生素的应用规范化。是否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以上的抗生素, 要严格遵照抗生素物的联合用药适应证。不合理的联用会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只有合理使用, 防止滥用, 才能发挥抗生素的最大效用, 避免浪费, 保证患儿安全。总之, 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利于患儿疾病治疗,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治疗支出费用, 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应长期坚持下去。
摘要:目的 探索儿科临床中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方法 阅读大量的文献对临床上患儿使用抗生素种类、联合用药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儿科临床抗生素应用中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或是二者联用居多,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溶媒、给药方案、给药量不当及用法不合理。结论 目前我国儿科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良好, 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研究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2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 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 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
1、表
2、表3。
(2)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3)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快效抑菌剂,不宜与β—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
(4)林可霉素类 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品种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两药抗菌谱相同,细菌对二者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临床上可用于金葡菌(包括产酶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以及各种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本类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浓度很高;不良反应主要有伪膜性肠炎和心脏毒性(心电图变化、血压下降、心跳和呼吸停止)。
(5)四环素类 本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增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属快效抑菌剂。品种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米诺环素。抗菌谱广,但近年来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限制了本类药物的应用。
(6)氯霉素类 本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快效抑菌剂。品种有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抗菌谱广但耐药性已很严重且毒副反应大(再障、灰婴综合征等),临床仅用细菌性眼科感染和伤寒、副伤寒以及其它沙门菌、脆弱拟杆菌的感染。
(7)其他类(见表6)。
2.临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机制 临床上预防或经验性治疗感染时,常常需要针对一种或少数几种最可能的致病菌,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或经验性治疗。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现将临床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列表如下(表7):
(二)抗生素的合理性预防应用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应用总量的30%~40%,有的地区或医疗单位甚至达到50%~60%。合理的预防应用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不合理预防应用,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反而极有可能招致耐药菌的感染。因此在预防性应用前,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1.预防用药的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由此可以看出,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促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①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 ②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
③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 ④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
(2)针对性预防用药 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
(3)预防用药的疗程 那些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4)外科、妇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用药原则如下:
①清洁手术 大致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 张等,原则上不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生素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物的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生素为主,尽量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②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清洁易污染手术,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以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延长。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可预防用药2~3天。
③污染的手术 对脓疡切除、化脓性胆管炎、腹部穿刺伤手术继发性腹膜炎等已污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原则用药。
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短 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用一次。术后按常规方法用药,疗程一般3天。
2.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生素。
(2)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最好是杀菌剂,同时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必须重视无菌手术 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同时考虑抗生素的预防应用。
(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生素。
(5)消化道去污染选药条件 口服不吸收、肠道内药物浓度高、肠内容物影响抗菌活性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也有用庆大霉素口服的。
3.临床预防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方案
(1)临床常见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方案 详见表8。
(2)外科、妇产科手术前(中)预防感染用药方案 详见表9。
(三)抗生素的合理治疗性应用 1.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虽然近十年来,许多学者报导了大量的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新用途,原则上不予利用。
(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 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及时地控制感染,就应当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针对性经验治疗 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
(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 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②药物的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④给药途径 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⑤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⑥其它 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 要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 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
(8)要重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常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
(9)要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如果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
(10)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只有那些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2.各类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感染种类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就有着不同的致病菌。因此,在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各种有影响的因素,推断出一种或几种最有可能的致病菌,并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联用几种敏感抗生素,以达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的目的。各类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详见表10。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临床上为了尽快、有效地控制严重感染、混合感染以及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常常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方案。合理的联用方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不合理的联用方案或滥用这种用药模式,也必然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增加了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因此,何时采用联合用药、采用哪几种药物进行联合才是合理的联合,向来是广大医务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
1.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
(1)联合应用目的 联合使用的药物要能够对致病菌产生“协同”或“累加”的杀灭作用,以达到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2)联合应用适宜的种类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还要加用抗真菌药。通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得协同抗菌作用。
(3)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应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其明确的适应证如下:
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④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⑤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其中一种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剂量得以减少,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⑥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2.相对合理的药物联合 根据体外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及长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证实了某些药物联合应用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一些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罗列如下:(1)对金葡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重症肺炎(或肺脓肿)等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氯唑西林+(去甲)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去甲)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2)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青霉素(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s单用耐药);(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中的一种+(去甲)万古霉素;其中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已成为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准经验性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联合对它无效,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所致,而非产生β—内酰胺酶。
(4)对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有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奈替米星(普通株);(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一般耐药株);达托霉素+氨基糖苷类(VRE株)应注意的是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无协同作用。
(5)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或阿洛西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酶抑制剂;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6)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肺炎或败血症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7)对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氧氟沙星;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8)对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600~800mg/d)+利福喷丁+异烟肼。
※ 注意(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仅适应于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过敏或造成严重感染的致病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情况,因这两种药物都能产生耳、肾毒性,联用后耳、肾毒性将有增加。
三、加强抗生素的宏观管理,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为了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必须进一步加大监控和管理的力度。首先,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各医院、各科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常见感染性疾病种类、近期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制定出合理的、适用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并定期修改。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药师的教育和培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抗生素使用原则替代传统的、随意性很强的用药方法。第二,要提倡和坚持在抗感染治疗前做药敏试验,并参照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依据试验结果制定出主要致病菌治疗的首选、次选和暂停使用的抗生素。这不仅是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方法,也是提高医务人员治疗用药水平的有效措施。第三,要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对近期疗效不佳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要暂时停止使用,同时追查原因,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反面依据。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3
[关键词]医院;儿科;抗生素;合理运用;干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再加上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医药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前临床上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尤其是儿科。有研究表明,抗生素在儿科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但是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再加上身体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存在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并且相比较成年患者而言,抗生素滥用在儿科患儿中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所以,进一步加强儿科抗生素合理运用干预,对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医院儿科抗生素合理运用的干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月~2013年1月未采取干预的作为对照组,而2013年2月~2014年1月采取儿科抗生素合理运用干预的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的450例患儿中,男240例,女210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为(5.6±1.3)岁,体重4.4~32.2kg,平均为(15.1±3.2)kg;观察组的550例患儿中,男280例,女270例,年龄2个月~10.5岁,平均为(5.4±1.3)岁,体重4.6~32.8kg,平均为(15.2±3.3)kg。两组患儿的体重、年龄以及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运用传统给药方法,即将患儿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根据药品说明书合理给药,未采取药学干预措施。
1.2.2观察组观察组则运用抗生素合理运用干预措施。
1.2.2.1药房应对药物运用的具体实施流程进行有效的干预,包括药物种类的选取、药物经济学、用药剂量、方式。若出现有任何一种不合理用药的行为,需立即指出,同时在相关医师的正确指导下,重新制定抗生素应用方案,然后再将该方案下发到各个临床科室,并督促科室认真落实和执行。此外,还应该对儿科医生运用抗生素的权限和品种进行适当限制,有效避免抗生素滥用。
1.2.2.2医院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儿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合理运用抗生素知识讲座,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儿科医务人员的综合知识储备。于此同时,医院还应定期检查处方,找出其中存在错误亦或者是不符合用药规范的处方,并针对这些处方,对其实施干预、点评与分析,同时加强药学指导的力度。除此之外,还应严格落实药敏试验的执行、结果分析以及管理等工作,并积极监督儿科医生对抗生素进行合理的应用。周期性的对最新的药物资料进行更新、汇总、分析以及整理,并采用书面的形式将其下发给每一位儿科医生,以为该科室相关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
1.2.2.3把抗生素的基本信息(包括:特点、用药机制、作用、注意事项)作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药敏试验的结果,为患者选取最适的抗生素。同时,指导儿科临床医生对用药指征进行严格掌握,将患者的体重、年龄以及病情等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对运用抗生素的剂量进行确定。
儿科医生在运用抗生素时,应该坚持能口服不注射、能低剂量不高剂量、抗菌谱能窄不广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联合用药时,应该尽量掌握好拮抗作用的配伍禁忌和药物联用,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抑制软骨发育、影响肾功能等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抗生素种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多联用药、药敏试验送检以及抗生素运用情况,并对多联用药率、药敏试验送检率以及抗生素运用率进行计算。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20.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抗生素合理运用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多联用药率以及抗生素运用率分别为29.09%、52.0%,对照组为60.0%、59.6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药敏试验送检率为49.64%,对照组为22.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所谓合理运用抗生素,主要指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基础上,为能进一步降低抗生素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合理确定使用药物的品种、剂量、方式以及疗程,并起到预防耐药菌株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儿科患儿自身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且其免疫力与抵抗力都较弱,这就使得患儿更易出现感染类病症。故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是必不缺少的一种药物,但是一些医生一味追求疗效,大量运用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滥用。
医院的药房将儿科运用抗生素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基本依据,再结合抗生素药理知识,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和实际病情,制定以下几点合理运用抗生素措施:(1)选择药物。对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并结合患儿的病情与年龄特点,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药物。注:①抗生素种类应尽量保持单一;②病毒感染时,尽量不用抗生素;③在非必要情况下,能选择抗生素单用就不采取联用法。④联合用药时,掌握已经确定的用药指征,并尽量选取注射类抗生素,充分考虑配伍禁忌证,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2)确定最佳的给药间隔时间以及剂型。为能进一步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可给予其适量含有果味的口服颗粒药物,并尽量选取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以降低给药频率。严格参照药代动力,确定最佳的给药间隔时间;(3)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通常情况下,给药途径与药物本身性质、用药目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能口服尽量口服,不采用注射给药方法,皮下注射容易对周围组织造成损害,新生儿不适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多联用药率和抗生素运用率分别为29.09%、5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0%、59.64%,说明医院进一步加强儿科抗生素合理运用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抗生素运用率,这一结果与文献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另外,不同的给药途径,其需注意的地方均不同,比如:(1)肌肉注射时,取最适部位,并行消毒处理,全面落实无菌操作,防止脓肿亦或者是损伤坐骨神经。(2)静脉给药时,严格控制滴速,避免渗出药物使周围组织坏死。由于局部组织容易产生耐药菌和出现过敏反应,所以尽量避免运用抗菌药物。
此外,用药后还应该密切关注患儿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停药,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疗效。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药敏试验送检率为4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67%,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说明给予儿科抗生素药学干预在提高药敏试验送检率的同时,还能使治疗效果提高,这一结果与文献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抗生素应用管理定性研究 篇4
大多数对医院感染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采用定量方法进行, 这类研究能够发现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也可提出一些针对性预防措施, 然而, 这些措施一般针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客观方面。如果感染预防措施不能被执行者接受并认真落实, 也是徒劳无功的, 因此干预对象能否接受并认真执行诸如抗生素应用等规定措施, 是开展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关键。在抗生素管理研究中, 常常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对于敏感问题的测量, 尽管有些学者使用了一些定量的测量技术, 但是总有不足之处。而定性研究在探讨人类的敏感问题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例如在抗生素应用行为研究中, 对医生及患者行为的研究是极其敏感和困难的, 这就给抗生素应用的行为干预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测量。定性研究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应用较普遍, 能够获得人们想法、感受等方面较深层反应的信息[2], 可以作为定量研究的补充研究方法, 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域得到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河北省廊坊市14所市级及县级医院的领导、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手术室、药房等专业人员, 其他人员如管理人员、患者、药品推销商等。
1.2 研究方法
1.2.1 背景资料
应用横断面调查收集抗生素应用现状资料。
1.2.2 现场观察[3,4]
(1) 使用机构观察提纲, 进行重点科室、部位、环节的观察, 观察内容包括环境、制度及执行等情况; (2) 人物观察:每科2人, 观察医生、护士行为, 检验科人员操作、标本采集情况。
1.2.3 个人深入访谈[4]
访谈员2人一组, 1人为访谈员, 1人为记录员, 按照访谈框架, 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 对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此次现场共访谈对象400人, 每次访谈持续时间在20~30 min。
1.2.4 专题小组讨论[4,5]
访谈员3人一组, 1人为访谈员, 1人为记录员, 另1人为观察员, 按照访谈框架内容, 对访谈对象进行讨论, 并做现场笔记;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一起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归纳。参加讨论的包括医院领导、临床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手术室、药剂科等人员。
2 结果
不同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1 911例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为1 436例, 占住院病例的75.1%;做细菌培养的有238例, 占12.6%, 细菌培养阳性者52例, 占2.7%, 距卫生部医院感染规范要求细菌培养率为50%以上相差甚远。
3 讨论
3.1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3.1.1 药品流通体制
在市场体制的条件下, 医院、医生及社会在各种经济和利益机制的支配下, 都对抗生素的应用与滥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药品经销环节过多、过杂、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是抗生素滥用的温床。截止目前, 我国虽先后多次降低了部分药品价格, 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药品的总体价格。在药品高价格的背后就是各个利益主体:药品生产商、药品经销商、医院、药房、医生。事实上, 从药品生产到流通领域, 要经过总经销、省地市药品代理商、医院、药剂科、医生等环节, 药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价格已翻倍。专家推荐抗生素应用简单原则是:能用窄谱, 不用广谱;能用低级, 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 不联合用药。但在强大利益面前, 这种原则往往会被打破, 药品级别越高, 价格越贵, 受利益驱动, 这种药越容易上处方。
3.1.2 体制因素
财政投入不足, 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 不得不想尽办法创收节支, 药品收入是医院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尽管卫生行政部门规定药品收入不得超过医院收入的45%, 但实际上达到此规定的医疗机构相当少, 本研究14所医院药品收入均占医院收入的50%以上, 越是基层医院比例越高。
3.1.3 医生因素
医生的处方行为是抗生素应用的直接体现, 医生处方行为受知识、技术、态度及医德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从客观上讲医生的处方行为受本人的诊断水平、用药知识的影响, 这与医生接受的医学教育、实践经验及医疗环境如诊断条件、有关信息来源以及进行交流及继续医学教育的机会相关, 许多医生用药没有对药品毒副作用、抗生素耐药而引起医院感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有足够的认识, 甚至在强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现医德扭曲, 而不顾患者利益。现场观察发现大量抗生素与抗病毒药同时开的处方, 说明相当部分医生抗生素知识缺乏又不重视病源学检查, 全凭经验用药, 造成抗生素盲目使用[6];有相当一部分医生对抗生素滥用或不适宜应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先试用, 无效再换药的现象在医生中普遍存在, 没有进行病原学检验的习惯。造成医生这种态度的原因很复杂:一是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在宣传上不到位, 二是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危害不是立竿见影的, 使医生与患者很难把服用抗生素与医院感染两者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联系在一起;三是医生明知故犯, 医生懂得抗生素的知识, 也知道患者更应采取哪类抗生素治疗, 处方行为往往受经济利益驱动[7]。
3.1.4 患者因素
如果医生对抗生素滥用危害性认识不足, 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更是片面, 患者及家属对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了解更多, 对抗生素的作用原理、适应证、毒副作用了解甚少。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受信息来源的影响, 而形成这种片面认识表现出对抗生素应用的错位与越位, 抗生素应用错位指患者作为抗生素产品消费主体, 但抗生素应用决定权在医生, 患者信息来源主要是医生, 认为医生的决定是正确的;抗生素应用的越位, 是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左右医生用药即点药及自我用药。
3.1.5 管理因素
首先是抗生素管理奖惩制度执行不严。医院一般都有关于药品应用管理制度, 但制度在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制度执行不能经常化, 时紧时松;其次抗生素的可及性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004年7月1日前我国居民购买抗生素不需要处方, 患者患病后可直接到药店购买抗生素, 许多患者得病后自己在药店买药服用;另外医院检验条件低下是抗生素滥用的直接原因。保证抗生素不被滥用, 医生的角色非常关键, 但正常的细菌培养、药敏实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医院缺少这样的设备、人才, 抗生素使用仅凭临床经验, 滥用的状况是不会有改观的。现场调查发现有时并非临床医生不愿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实验, 而是化验时间太长, 患者病情复杂, 需及时用药。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另一个缺陷是精确性问题, 病源学检验要求从样本采样、运输、储存、试剂严格按规范操作,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3.2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对策
3.2.1 针对抗生素应用制定可行的国家政策体系
有效控制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已引起政府、医学界的重视, 我国政府在控制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方面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一是抗生素的限用, 我国从2005年7月1日起规定抗生素类药物没有处方不能在药店出售, 未列入非处方药品目录的抗生素在零售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进行销售, 但估计, 抗生素限售执行难, 很大阻力来自公众的传统用药习惯。二是制订抗生素应用规范。针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状, 各国采取了许多对策, 在美国有关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指南达1 800个以上[8], 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于2004年10月9日联合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医院应当在这些指导性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做相应修改后, 推荐给临床医疗人员, 以做为选择药物治疗方法的依据。3.2.2对抗生素应用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尽管对抗生素合理应用进行干预是必要和可行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 首先由于不同医疗单位的用药水平和档次有很大差异, 医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疾病状况极为复杂, 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及行政干预都不应有明显的强制性, 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指导原则》的推行力度;其次临床药师制度不健全及临床药师队伍的人员缺乏, 将成为制约《指导原则》有效推行的重要原因。因此, 加快临床药师培训, 建立一支称职的临床药师队伍, 以推动《指导原则》的顺利实施势在必行。医院干预可采取事后评价审核与及时反馈, 在审核和反馈的基础上采取对临床科室抗生素应用的限制统管, 科室根据《指导原则》与医院实施方法, 根据本科室患者临床特点制定临床用药具体办法, 一般用药由临床医生直接开处方, 特殊用药需要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签字方可开出, 限制用药目录一是要进行科学论证, 二是要避免药商对临床用药的干预。
3.2.3 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与重要性的教育与培训
许多研究表明, 被动的信息传播, 如邮寄资料、发放宣传手册等, 在改变临床医生的处方行为方面基本上是无效的, 而向特定医务人员宣传、教学与培训往往是有效的[9,10], 如专题讲座、学术讨论会、教学性参观等。而恰恰前者是当前医生获取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主要方式。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不仅能提高其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抗生素应用指南”等规范的依从性, 医院要建立宣传教育制度, 宣传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 增强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 增强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主动性[11], 另外临床药师应深入临床, 参与查房、会诊, 与医师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指导合理用药。
3.2.4 推进合理用药计算机管理
计算机辅助管理程序在促进抗生素合理使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管理者及临床科主任可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 对临床医生用药进行跟踪, 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临床医生的用药倾向, 重点审核, 及时纠正不良用药行为与倾向。
摘要:目的:通过定性研究了解影响抗生素应用的相关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因素, 探讨适宜的抗生素应用管理措施。方法:抗生素应用管理定性研究, 通过个人深入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现场观察等方法, 收集有关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患者及其他人员的相关信息, 进行抗生素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抗生素管理体系不完善, 医院管理约束机制不强, 现有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 医院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对抗生素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抗生素管理工作制度得不到长期较好的贯彻执行, 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才缺乏, 抗生素知识培训工作薄弱。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 强化抗生素知识培训工作, 提高医务人员抗生素知识水平, 防止抗生素滥用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环节。
专家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5
访谈专家:肖永红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兼主任医师
抗生素概述
抗生素大家实际上不陌生了,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比如说我们针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甚至抗肿瘤的药物都属于抗生素的范畴。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当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病毒微生物的药物它的种类是相当多的。大概可以分成十余种大类。在临床上常用的应该有一百多品种,比如我们常用的青霉素一类有很多的品种。头孢菌素、红霉素类也有很多种。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使用时针对不同的的疾病、人群、细菌等,所以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来予以适当地选用。
抗生素按它的定义讲,是在很低的浓度下面能够杀灭生命体,比如细菌和病毒。能够杀灭生命体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比如家里使用的消毒的东西也能杀灭生命体但只能叫消毒剂,这种消毒剂不能用在人体里面,只能用在体外的环境消毒使用。抗生素是在很低浓度下并且能够在人体里面使用的毒性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的药物。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
抗生素与抗菌药和消炎药的区别
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使用广泛,在普通人群中间的知名度很高,这样就造成了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状态。长期以来,不光在普通民众,甚至在一些专业人员对严格的抗生素的界定都不是非常有把握。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我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斯匹林等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菌药和抗生素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因为能引起人体感染的,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去年流行的非典,它是病毒感染,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去。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
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临床上基本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专业的医生都在使用抗生素,它的使用率是非常高,对于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细菌的感染,寄生虫的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我们平常的很多疾病也确实属于感染性疾病,如普通的感冒,上呼吸道的感染,泌尿道的感染,皮肤的感染,但他们引起的感染原是不同的,上呼吸道80-90%是病毒感染,而泌尿道的是细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我们要用抗病毒的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细菌的抗生素。在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总量的30-50%。其中一部分是需要使用的,另外一部分属于不合理使用。除了医院,老百姓的家里都会有抗生素存在,药店里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抗生素。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致占到所有药品的10%左右。而我国最低的医院是占到30%,基层医院可能高达50%。抗生素滥用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处于社会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的研究能力、原创能力不强,药品以仿制为主,众多的药厂都在生产抗生素。第二,同一种抗生素有上百家的药厂家生产,这样市场销售就可能存在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第三,医学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抗生素是常用药专业性不如本专业那么强,这样就会存在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第四,患者和患者家属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治病。比如感冒了,按照医学的观点,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感染,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第五,我们国家药品规定方面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分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抗生素应该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大家去买药的时候有人需要出示处方吗?除了中药的药剂,西药只要讲出名字就可以买到,甚至有医药超市让自己选药,这样准确性会高吗?无疑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第六,抗生素在畜牧业的大量使用。我们经常会听到我国出口的食物被检测出一些抗生素的残留而拒绝在海关之外的报道。据我了解,在畜牧业使用抗生素的量远远超过人类使用量的总和。在环境中有比较多的抗生素存在,那环境中的细菌早已接受过抗生素,已经产生耐药性了,人体如果再获得耐药菌的感染治疗就比较困难。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一个方面是引起细菌耐药,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退回到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状态,没有抗生素使用,人类将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大家觉得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非常多,治疗起来就很困难。这就可能引起死亡率的增加,而且治疗耐药性结核花费的社会资源是治疗一个非耐药结核的十倍以上,造成的社会负担是非常重的。第二个方面,抗生素也是药物,进入人体以后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用的药物越多,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越高。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们国家的药物不良反应三分之一是由抗生素引起的,这个比例和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是一致的。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涉及到了身体的每一个系统,所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号召民众不要自买抗菌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这是对人民负责任的举措,大家应该积极参与,不只是专业的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普通的民众和患者也要有合理使用的意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盲目地自己购买抗生素使用。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国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细菌耐药的不断加剧。
现场问答:
现场专家:肖永红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问:抗生素的危害是什么?
肖永红答:一个方面抗生素本身是一个药物,广泛使用以后可以产生很多不良反应,这是大家屡见不鲜的。比如小孩使用了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出现了耳聋,以后会成为聋哑儿童,****使用可能会有肾脏的问题。还有红霉素里面的四环素,大量使用会造成肝脏的损害,小孩使用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问题。每一种抗生素造成的不良反应是各式各样,基本上涉及到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系统,只不过每一种药物的侧重点不一样。第二方面抗生素可以产生耐药,其他药物使用没有这个问题。抗生素使用以后微生物可以针对它产生耐药性,微生物本身也是一个生命,就像我们人体一样有外面的东西侵入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耐药。是细菌保护自己的措施。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环境中存在的这些致病微生物都是耐药的,那人体生病感染的都是耐药菌,很难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最后受到损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大家公认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的发现对人寿命的延长至少贡献了10岁,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抗生素真正用于临床是1941年,青霉素首先被发现,当时把它称为“魔蛋”,是非常有效的药物,使用量非常小。但现在就是上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使用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它的耐药性。抗生素六十年左右发展,前三十年是比较好的,后三十年人类面临着不断的挑战,所谓的挑战来自于我们自己,没有合理使用药物造成的后果。有一部分悲观的学者认为,如果不再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状态,二十一世纪人类有可能失去抗生素这个有利的治疗武器,重新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所谓“后抗生素时代”。大家知道“后XX时代”是比较好的,比如“后工业化时代”是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但是后抗生素时代是倒退,我们可能回到没有药物可使用的状态,大量的传染性疾病将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虽然这是一种悲观的想法,但悲观的很有道理,细菌产生耐药速度比新药物开发的速度快得多,这是一个确实的现象。比如我们临床使用的沙星类药物,最初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时使用,没用多久细菌就产生耐药性了。
问:如何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不会产生耐药性?
肖永红答:很简单,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要自己盲目使用。生病以后,一般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购一些对症的药,比如你觉得是感冒的买一些感冒药就可以了,不必要买抗生素使用。如果真的觉得是细菌感染,应该咨询医生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问:什么是耐药性?
肖永红答:人和细菌、病毒、真菌都是生命体,虽然人类的构成非常复杂,细菌、病毒非常简单,但是作为生命体,当它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就要反击,就要抵抗。比如人在受到危险的时候产生逃避、奋起反抗、自卫等等一些措施,同样细菌、病毒或者是真菌等也会,它的耐药也就是跟我们类似的方式,有抗生素去了它可以产生一些水解酶把抗生素水解掉,或者是用隔离的办法让抗生素进入不到它的细胞里面。可以说人类可以想到的抵抗外来侵害的办法细菌都可以想到,细菌虽然小但是是非常聪明的小精灵,要把它消灭掉不是这么简单的。
问:抗生素能够用于骨质增生?
肖永红说:不适合用。骨质增生是一种退行性疾病,跟抗生素是没有关系的。
问:我一直支气管炎,每年冬天都犯病。能给一点用药的指导吗?
肖永红答:支气管炎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病,特别是冬天气侯变化的时候容易犯病,用抗生素是其中治疗的措施之一。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应该注意保健,尽量避免复发,复发一次对肺的功能和呼吸道的功能都是损害。在气侯变化的时候特别是冬天要采取一些防御措施,尽量避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情况。急性发作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用抗生素,该用的时候就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
问:我有慢性支气管炎,现在青霉素还能使用吗?
肖永红答:慢性支气管炎使用青霉素根据不同的情况,如果你是很长时间的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发作长期使用青霉素,最近一段时间你发现治疗效果不太好了,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你的感染细菌已经耐药了,这个时候就不一定要使用青霉素,到医院做痰液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用细菌敏感的药物。但如果用青霉素效果很好基本上就可以使用。
问:我的宝宝每次感冒都吃头孢类的药,有时候三五天,有时候十几二十天,这样行吗?
肖永红答:十几二十天肯定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小宝宝,他的感冒大部分是病毒感染,不应该冒然使用抗生素。如果宝宝就是有一点咳嗽或者是嗓子疼发低烧,还是对症治疗为主,如果宝宝的扁桃体化脓等有细菌感染症状才使用抗生素,头孢类里也有很多种,具体根据不同的状态选用不同的药物。特别是小宝宝不用太长的时间,十几二十天肯定是不合理的,一般是五天左右比较恰当。药物使用太长时间对小孩不太好。
问:前列腺炎用什么抗生素治疗比较好?
肖永红答:前列腺炎是一个比较难治的疾病,首先要分是急性前列腺炎还是慢性的,如果是急性的可以用抗生素治疗。急性的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慢性的有可能是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因此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太好。总地来讲,前列腺是一个药物很难达到的部位,在治疗的时候抗生素使用时间适当延长,使用抗生素治疗前列腺炎最好有专科医生指导。
问:感冒了是否要用抗生素?
肖永红答:感冒不用抗生素。感冒就是病毒感染。
问:普通的嗓子疼应该用什么抗生素?
肖永红答:普通的嗓子疼大部分属于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除非发现你的扁桃体已经化脓了,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口服的抗生素,包括口服的青霉素,口服的头孢菌素,口服的红霉素类的药。如果你对青霉素过敏,应该选用红霉素类的比较好。
问:青霉素现在还在用,这是不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抗生素?
肖永红答:青霉素在开发之初它的适应证是比较多的,很多感染可以用青霉素来治疗。随着大量的长期使用,很多细菌已经耐药了,它的使用领域变得越来越窄,如果针对适应证的情况下使用,确实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好的药物。
问:朋友说抗生素越贵越好,有病时用药一定要一步到位,这个观点对吗?
肖永红答:这是完全错误的概念。实际上我们用药要针对引起疾病感染的病原体来选用才是正确的。什么是一步到位,假如有人得了肺炎,这个时候选了什么药一步到位呢?每一种人群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是不一样的,这个人可能炎对青霉素很敏感,青霉素的效果最好。所以并不是越贵就越是好药。针对病原体即针对感染的细菌才是真正一步到位。
问:1岁以内的婴儿可以用的抗生素有哪些?
肖永红答:一岁以内的婴儿可以使用的药物并不少,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还有红霉素类的药物。但是有一些是需要避免的,如氨基糖苷类、沙星类的药物,四环素、氯霉素。
问:慢性咽炎和慢性胃炎用何种抗生素?
肖永红答:慢性咽炎建议不要使用抗生素,以对症治疗为主。慢性胃炎现在是根据情况,如果有幽门螺杆菌可以使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药物。
问: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胶囊是抗生素吗?癌症病人化疗期间感冒了可以服用这种药物吗?
肖永红说:是的,两种都属于抗生素。不管是什么病人只要是感冒,用抗生素就没有价值。感冒是病毒感染,癌症病人也好,普通病人也好都是病毒感染为主。如果癌症病人在化疗期间,这个时候感冒发高烧不光考虑有感冒,可能还有细菌感染,可以选用抗生素。如果真有细菌感染再用你所说的两种药可能效果并不是很好,药针对他的感染选用药物。
问:双黄连是不是抗生素?
肖永红答:双黄连是一种中成药,不是抗生素。它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可能有抑制病毒的效果,但不能叫抗生素。
问:小孩子服用复方新诺明有什么副作用?
肖永红答:复方新诺明是磺胺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用的量比较大以后可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所以用磺胺类药物的时候最好适当多饮水,促进药物从肾脏的排泄,减少它在肾脏结晶引起的肾脏损害。
问:阿莫西林这个药有什么副作用?如果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会有什么后果?
肖永红答: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的药物,它的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在使用之前必须做青霉素皮试,如果对青霉素过敏或者皮试阳性的病人不要使用,使用后可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或者是一系列的过敏症状。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都要进行青霉素皮试的。
问:香港出的阿莫林是不是比内地出的副作用小?
肖永红答:如果两个药物的药物质量是相同的,副作用也是一样的。除非两个药物的药品质量有差异,可能会出现有不同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某一个药物纯度低一些,可能容易出现过敏,出现皮疹的机会比纯度高的药物大一些。药品的质量是由我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严格管理的。
问:针对过敏性鼻炎应该服用哪些抗生素?
肖永红答: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不要使用抗生素。除非在过敏的基础上已经合并了感染。一般过敏性鼻炎常常流清鼻涕,如果变成化脓性的鼻涕需要用一些抗生素,口服的阿莫西林或者是口服的头孢菌素可以使用,但单纯的过敏性鼻炎可以对症治疗,现在有很多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而不是使用抗生素。
问:我儿子3岁,上幼儿园,经常流黄鼻涕且咳嗽,可以使用抗生素吗?
肖永红答:从小孩的表现来看,可能伴随有一些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可以使用口服的头孢菌素或者是青霉素一类的药物。
问:上火牙疼鼻子疼可以使用哪些抗生素?
肖永红答:在我们国家牙疼好象是一种小毛病,实际上牙疼有一部分也是有感染,比如****在20岁左右出现冠周炎是由于我们长智齿的时候造成的,这个时候用抗生素治疗是一个方面,另外还需要到口腔科进行治疗,比如帮助牙齿长出来,或者是实在长不出来的牙齿应该拔掉。口腔的感染常常厌氧菌比较多。选用药物的时候我们主要推荐甲硝唑、青霉素等药物。
问:目前市场上哪些抗生素的副作用最大?
肖永红答::抗生素的副作用最大的这一部分都不太适合小儿用的,如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第二类还包括了四环素,喹诺酮类药物,比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这些药物的毒副反应是比较强的。
问:我一直吃治疗皮肤病的一些药物,也用抗生素,吃久了对身体有哪些不利之处,是否人会偏胖?
肖永红答:皮肤病大部分不是感染,皮肤病要用的情况常常是在皮肤病的基础上并发了感染,皮肤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搔痒,痒我们就去挠,会把皮肤挠伤激发感染,如果激发感染就会使用抗生素。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是没有必要的。长期使用抗生素主要是跟抗生素有关的不良反应,但是没有听说过引起发胖的不良反应。
问:我是一名感染肺炎支原体的病人,已服用过阿其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治疗三个多月,肺部病灶已消失。但肺炎支原体检测还是呈阳性。怎么办?有什么药物可以杀灭这个支原体?
肖永红答:你的支原体早被杀灭了,现在三个多月早就不该用药了,你所做的检测是抗体检查,某一种支原体感染以后它的抗体消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不能以抗体阳性与否决定使用多长时间的抗生素,应该通过临床症状或者X光检查,疾病控制以后就应该停用抗生素了。一般的支原体肺炎使用两周左右的抗生素比较恰当,三个月完全没有必要,建议你现在停止使用。
问:请治疗妇科炎症仅依靠使用大量的抗生素能根治吗?是不是中药的效果更好一点?
肖永红答:妇科炎症是一个非常大类的疾病,如果是急性的妇科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比如急性的盆腔炎、宫颈炎等等,但是如果是慢性的感染使用抗生素没有价值,最好采取综合措施,可以服用一些中药,理疗,适当休息,最关键的是查清楚引起慢性妇科炎症的病因有针对的处理。
问:我的孩子春天老发烧,一发烧医生就给打4针退烧消炎药,长此以往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反应?
肖永红答:春天孩子发烧主要还是感冒为主。体温太高的情况下适当使用一些退烧药是可以的。很奇怪,为什么每次得病都要打4针?退烧药一般是病人的温度比较高时临时使用,不需要连续使用很长时间的。退烧药有一些不良反应,大量使用可以引起肾脏损害等等。可以临时使用,不要大剂量长期使用。
问:三四岁的孩子可以使用哪些抗生素?小孩子咳嗽持续时间长是否要用抗生素?
肖永红答:小孩子使用的抗生素前面我已经谈到这个问题,长时间咳嗽是不是需要使用抗生素要按照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孩子单纯咳嗽,没有什么痰,而且咳嗽不太剧烈,不要使用抗生素;如果咳嗽有比较粘稠的浓痰可以使用抗生素,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问:我曾得过甲亢,因为眼凸用过激素治疗。每次得病都要用大量的抗生素才能治好。我这种体质今后该怎么样使用抗生素?
肖永红答:如果现在没有服用激素,我建议你可以采用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的办法来控制感染反复地发作。如果你现在在使用激素,要注意避免一些感染,如果有呼吸道或者其他的感染,应该避免到人群拥挤不通风的地方去。用药是一个不得已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问:我的孩子从8个月开始就经常有呼吸道感染,每次挂盐水,他今年10岁了,他的体质怎样使用抗生素?
肖永红答:让你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不要一发烧一感冒就去挂抗生素,这种方法是非常不恰当的。
问:胆囊炎服用消炎药时必须加抗生素吗?
肖永红说:胆囊炎分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如果是慢性的服用抗生素是没用的,它常常伴随胆囊结石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在慢性的基础上可能发生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用抗生素是方法之一,如果有结石胆道阻塞等还需要药手术治疗,抗生素只是起到基础的治疗作用。
问:如果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哪些抗生素? 肖永红答:病毒引起的感冒请多饮水,适当地休息。体温太高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一些退烧药即可。
问:抗生素用多了会产生癌变吗?
肖永红答:到现在为止抗生素没有引起癌症的报道。但是,在部分动物实验发现可以引起细胞畸变,甲硝唑有这种情况。因此有些药物不太适合孕妇使用,可能引起胎儿损害。所以,在特殊的人群,比如孕妇使用抗生素特别要注意。
问:我家小孩出生刚20天,今年医生给他用了菌必治会有后遗症吗?
肖永红答:不会。
问:男人吃过头孢抗生素后多长时间以后才能要小孩?
肖永红答:每一种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大致需要5个半衰期就可以排泄完全,一般的抗生素半衰期大概是两到四个小时,最长的也不过是十几个小时,因此,口服抗生素最后一次结束到一周以后体内的药物基本上排泄完全不再影响人体的细胞,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问:我患有慢性荨麻诊,一直吃药,非常担心有副作用。最近一直服用的是西可韦和雷尼替丁胶囊,到现在还没有效果,有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彻底地治疗?这种病会遗传吗?
肖永红答:荨麻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病,在人群中间发生率很高,它主要是对某一些物质过敏引起的,包括食物、药物、尘埃,甚至我们的衣着,环境的空气,花粉都可以产生这个病。因此,建议你和医生配合寻找引起荨麻诊的原因,去除原因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时期适当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这种病应该有遗传倾向,即便遗传也不会很严重的影响下一代。是比较轻微的疾病。
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病是必须使用抗生素的?哪些病是不必要服用抗生素的?
肖永红答:使用抗生素的必须是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等,其他的疾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问:孩子一咳嗽,医生总要用抗生素,而且都不同,价格也很贵,请问该选择同样的还是换另外一种?
肖永红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孩子单纯咳嗽也没什么痰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如果有发烧,咳嗽浓痰或者呼吸很困难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具体使用哪一种抗生素药根据患儿的情况以及引起感染的细菌来选择。
问:我去年9月份得了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两个月经周期后,第三个月经周期又发作,一直到现在。这次我选用了三个周期的药,目前正在使用中。可否不检查直接服用丁克?若服用药后多长时间能药孩子? 肖永红答:霉菌性阴道炎的感染大多来源于外界环境,因此除了治疗疾病本身意外,建议你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包括自己的内衣内裤等,贴身衣物应该进行严格消毒,不然可能会引起反复地感染。服用药物以后最好停药三个月以上怀孕。
问:大多数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为什么有的人只是静脉注射了抗生素就能退烧呢?
肖永红答:错觉。由于错觉导致我们的误解,最终导致滥用抗生素。需要纠正大家的这种观念,病毒感染本身就有一个自限的过程,不治疗也会好,我们治疗是针对比较突出的症状,发高烧,或者是头疼,或者是咽喉疼痛非常厉害的情况下使用对症的药物。比如感冒一周好了,在这一周你可能也使用了抗生素,但并不是抗生素发挥了效果,而是疾病本身好转的结果。
问:我的孩子因经常使用抗生素消炎,现在是不是耐药性很强,一般的抗生素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
肖永红答:你讲得很正确。一个经常使用抗生素和另外一个不经常使用抗生素的人作对照,从他们体内分离出来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很大的不同,长期用药的人细菌耐药性很高,而不经常用药的,或者是不用药的人体内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比较好。
问: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孕妇、老人和小孩在抗生素使用上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肖永红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一般抗生素在青壮年使用不良反应比较少。而老人、小孩、孕妇是人体的特殊时期,他们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不光是抗生素,任何药物在这些特殊人群中使用都要加以注意。比如小孩,各个器官发育得不太完全,有些组织或者器官生长非常迅速,如果我们不慎使用了一些药物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非常明确的是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在小儿使用可以引起耳神经的损害,导致耳聋和聋哑状态。儿童期使用四环素可以引起四环素牙和骨骼发育的损害,氯霉素可以引起肝脏损害等。在孕妇用药过程当中,除了考虑****以外,还需要考虑她腹中的胎儿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对孕妇相对比较安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的药物,其他类别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或者是禁用。对于老年,随着人体年龄增长,他们肝脏、肾脏、心脏、肺功能逐渐减退,如果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的话,会损害这些器官,加重器官衰退,影响他们的寿命。老年人使用某些药物时的使用量、使用方法和普通人不应该相同,比如要减量使用,延长用药间隔时间等。
除了这三类人群以外,还有一些人群用药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本身就有肝脏功能不好的人,我国是肝炎大国,有肝脏损害的比较多,抗生素应该避免,或是尽量不使用。肾脏功能不好的人,比如说慢性肾炎或者是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对加重肾脏负担或者是直接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应该避免使用。
问: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之分,这两种有什么样的不同?
肖永红答:首先,我们药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谱”,所谓谱就是范围的大小,因为引起我们人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有的是只针对其中个别的细菌可以产生杀菌或抑制作用,而有的抗生素是可以针对比较多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抑制和杀灭。针对的细菌比较少的抗生素就叫窄谱抗生素。针对的细菌越多它的谱就越广。我们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有的放矢,应该尽量选用窄谱的针对性强的药物使用,只有在我们对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太明确的情况下面才选用广谱的抗生素。但是一旦我们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以后就应该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地使用窄谱的抗生素进行更换。
问:慢性阑尾炎有什么特效药吗?
肖永红答::没什么特效药。最好去手术治疗。
问:为了不产生耐药性,是不是使用抗生素每次都应该更换一种?
肖永红答: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一种抗生素它的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一种抗生素对每一种感染都有效,所以要根据疾病情况来选用抗生素。为了避免耐药产生而更换抗生素,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是对耐药情况的关注。要避免耐药性产生最关键的还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果不合理使用,比如我们使用的量不够,在体内的浓度比较低,低浓度的情况下不光不能杀灭微生物,同时还有可能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问: “芬必得”属于抗生素还是消炎药?
肖永红答:消炎药。
问:如果生病都去医院找大夫开处方太麻烦了,能否给一个家庭常用的抗炎处方?
肖永红答: 7月1号以后任何抗生素都要凭处方购买,虽然是麻烦,但绝对是利大于弊,不应该怕麻烦而采取一些别的方法致使抗生素滥用。不建议你在家里常备抗生素,家里的常备药应该是感冒药、止痛药,或者是一些外伤的药物,不应该把抗生素作为家庭常备的药物。
问:我很容易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的抗生素也没什么用了。最近发现吃青霉素V钾片还挺有效的,不知道长此以往有什么大的副作用?
肖永红答:建议也把青霉素V钾片停掉,不吃抗生素。
问:为什么我吃先锋霉素的时候胃特别难受?医生说这是个体差异正常现象,对吗?
肖永红答:这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每一个人发生的情况可能有一些区别,也就是你的医生说的个体差异吧。但不是每一种药物都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反应,如果你对某一种药物有非常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建议你换其他的药物使用。
问:我是直肠癌术后患者,造了一个瘘,经常感染,用什么样的抗生素?
肖永红答:直肠癌术后造瘘的部位经常感染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有排泄物的污染。如果炎症不重,选用口服一代二代头孢菌素为好,比如阿莫西林,头孢克罗,头孢呋辛酯等药。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87-021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抗生素滥用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处于社会初步发展阶段,国家的研究能力、原创能力不强,药品以仿制为主,众多的药厂都在生产抗生素。第二,同一种抗生素有上百家的药厂家生产,这样市场销售就可能存在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出现。第三,医学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专业方面的问题,抗生素是常用药专业性不如本专业那么强,这样就会存在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第四,患者和患者家属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治病。第五,我们国家药品规定方面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分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抗生素应该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大家去买药的时候有人需要出示处方吗?无疑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第六,抗生素在畜牧业的大量使用。在环境中有比较多的抗生素存在,那环境中的细菌早已接受过抗生素,已经产生耐药性了,人体如果再获得耐药菌的感染治疗就比较困难。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2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意义
2.1 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很普遍,近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达60%~80%,新生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甚至达100%,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居高不下,致使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7] 。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最近的公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7] 。最近WHO的专家指出“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最令人焦急的是多重耐药性的上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2.2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因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药时间过长),每年致使我国聋哑儿童超过30万人,让人触目惊心。如喹诺酮类是否对幼童、未年成人的软骨发育有损害,国内外专家看法均不一致。为了对病儿负责,在有众多抗生素可供选择时,以不使用为妥 [7] 。
2.3 避免或减少二重感染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调查发现:因抗菌药物滥用而诱发的各种难以治愈的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应用抗生素诱发真菌感染为其主要原因,占同期真菌感染的75%。医生使用抗生素过多或过杂,则易造成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肠道,其次是泌尿道和口腔。
3抗生素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这一总原则 [6],力戒不合理使用,反对滥用,为使抗生素发挥最好疗效,将其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首选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原则是选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根据细菌学检查,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1~2种最敏感的抗菌药作治疗。但如果受条件的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过程、发病部位、病状和体征来推断致病菌(这就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选择一种有效药,待药敏试验报告出来之后,即时调整用药方案 [2,4,5]。
3.2 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不用抗菌药物 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引起的发热则至关重要。
3.3 用药剂量和疗程适当,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应合理 不用低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取决于药物在血液和其它体液、组织中是否达到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峰浓度(Cmax),即有效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应为MIC或MBC的2~10倍才能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当剂量相同时,提高滴注速度或调节滴注时间,可使Cmax值升高。
4根据病人体质及病史选择药物并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4.1 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应使用杀菌剂,而不用抑菌剂。
4.2 凡属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或患过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
4.3 对肝功能不全者 主要经肝代谢灭活的抗菌药应慎用或禁用。
4.4 对肾衰、尿毒症及尿少者 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时,应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4.5 要定期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一出现异常应立即改变剂量或停药。
5关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和指征,以达到协同抗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5.1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5)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产生耐药性[1] 。
5.2 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对细菌的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杀菌剂Ⅰ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抑菌剂Ⅲ类:速效抑菌剂: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Ⅳ类:慢效抑菌剂:碘胺类一般而言:同类抗菌药由于作用部位相近,并不一定产生协同作用,且可使不良反应相加。Ⅰ、Ⅱ类联合应用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可获得增强作用。如青霉素类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这种联合有临床意义。但这应注意,头孢类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可能导致肾毒性增强。Ⅱ、Ⅲ类联合应用常有相加作用。因为Ⅱ、Ⅲ类抗菌药的作用机理都是干扰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只是干扰的环节不同。因此有相加作用[3]。
5.3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指征,权衡利弊,严加控制 因联合用药不都是有利的,除了有的有拮抗作用外,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导致双重感染,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联合一般宜限两种抗菌药 最多也不应超过3 种 [6]。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因此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时,都应分别溶解分瓶輸注。头孢类与青霉素类相同,在溶液中稳定性低且易受pH值影响,严禁与酸性药物(维生素C、葡萄糖输液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配伍。
6关于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6.1 预防用药要严加控制 仅限少数情况:
(1)预防用药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者,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2)预防继发感染,如预防麻疹继发的细菌感染。(3)针对某种特定细菌感染,在健康人群或个体中作预防应用,如: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流行时,用SD作预防应用。
6.2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菌药物。(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而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3)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同时考虑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董宗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1):53-54.
[2] Bouza E,Munoz P.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357.
[3] Aca JF.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391.
[4 ]Cunha BA.Med Clin North Am,2000,84(6):1407.
[5]Dunne EF,Fey PD,Kludt P,et al.JAMA,2000,284(24):3151.
[6]张永信.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误区.中国处方药,2003,21(12):52-54.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集的使用抗生素患儿10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患儿中女24例, 男26例;年龄2~9岁, 平均年龄 (5.25±1.26) 岁。观察组患儿中女22例, 男28例;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 (5.32±1.29) 岁。其中呼吸道感染40例, 胃肠道感染45例, 泌尿道感染1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使用头孢、青霉素、大环内酯、硝咪唑类药物进行治疗。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实施抗生素常规用药原则:在使用抗生素前对患儿进行过敏测验, 根据药物的疗效及患儿的免疫情况选择药物。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实施督导用药原则: (1) 在使用抗生素药物时, 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配伍, 以免发生理化反应。不要盲目的更换抗生素, 若使用抗生素疗效不显著, 可考虑增加药物的给药时间、剂量等, 针对疗效及患儿的免疫情况对抗生素进行调整使用, 以此增加抗生素的疗效,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选好剂量, 控制药物的浓度。 (2) 临床检验:在使用抗生素药物之前, 抽取患儿的痰液、尿液进行细菌鉴定, 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为保证用药安全, 药剂科人员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让医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抗生素类药物的药理机制、使用方法、禁忌及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情况, 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采取应对措施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 对照组患儿出现6例胃肠道反应、9例过敏性休克、7例皮疹, 不良反应率为44.0% (22/50) , 观察组患儿出现2例胃肠道反应、3例过敏性休克、2例皮疹, 不良反应率为14.0% (7/5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 (17.35±4.26) d, 观察组为 (7.35±1.26)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抗生素是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 能够干扰细胞发育的化学物质, 对细菌、霉菌等致病微生物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儿童处在生长期, 神经系统、肝、肾等器官发育不成熟, 抵抗能力较弱, 若抗生素使用不当, 易引起体内微生态的紊乱、真菌感染、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 危害患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2]。
通过对患儿进行督导合理用药, 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提高治疗效率。进行督导用药, 在使用抗生素药物之前, 了解患儿是否有过敏史, 抽取患儿的痰液、尿液进行细菌鉴定, 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不要频繁的更换药物, 避免引起耐药性, 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无明显感染指征的情况下, 尽量不选择抗生素,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若使用抗生素疗效不显著, 可考虑增加药物的给药时间、剂量等, 针对疗效及患儿的免疫情况对抗生素进行调整使用, 以增加抗生素的疗效;对于出现配伍禁忌的药应分开使用, 以免发生理化反应。长期的不合理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使抗生素分解失去活性, 改变细胞的特性,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易产生不良反应。与常规用药原则相比, 督导用药原则能够有效降低耐药性, 提高治疗效率,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比两组服用抗生素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可知, 实施督导用药原则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用药原则的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实施督导用药原则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使用抗生素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用药原则, 观察组患儿采用督导用药原则, 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4.0% (7/50) 优于对照组的44.0% (22/50) (P<0.05) ;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 (17.35±4.26) d, 观察组为 (7.35±1.2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实施督导合理用药原则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磊, 孟春艳.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分析.吉林医学, 2013.
[2]杨晓凤, 刘文林, 胡晓红.浅谈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4) :78-79.
[3]刘华珍, 罗群, 姚小军.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研究.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6) :172-173.
[4]孙成林, 赵晓双.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20) :17-18.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8
1 急诊外伤患者伤口病原菌特征
急诊外伤患者通常属于开放性损伤, 且伤口处常有布屑、沙砾、泥土等污染物, 厌氧性梭形芽孢杆菌是急诊外伤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类型。若患者伤口组织氧供和血液循环正常, 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细菌的繁殖与生长, 而需氧菌会有所增加。患者受伤3~5d后, 需氧菌尤其是化脓性球菌会快速生长繁殖, 进而出现伤口化脓性感染症状。患者受伤2~3w后, 腐败性杆菌会大量繁殖, 并与化脓性球菌合并为混合性感染。急诊外伤患者感染发展至后期, 常见克雷白氏菌群、产气夹膜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同时, 细菌的繁殖生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温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类型;肠道细菌是雨季的主要致病菌类型;各类肠道细菌则是夏季的主要致病菌类型。
2 急诊外伤感染的发生原因
第一, 时间原因。患者发生细菌感染后, 细菌通常会在8h后逐步开始生长繁殖并形成毒素, 且会迅速进入深层组织导致其发生感染。若患者同时存在毒性细菌侵入或是血液灌注不良问题, 常会在受伤5h后发生感染, 相反, 感染则会发生在受伤十几小时后。
第二, 首诊处理及本身局部伤口因素。伤口局部血管栓塞或离断, 伤口过紧填塞、组织水肿、伤口处污染物等因素都会引发渗出物潴留;无效腔、异物、血块、伤口内失活组织和绷带包扎过紧等都会导致患者发生组织器官灌注障碍、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 导致体液免疫因子和吞噬细胞无法进入创面, 使患者自身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创口污染物和失活组织等也属于细菌附着物, 也是主要的培养基, 有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最终诱发感染。 (下转第2140页) (上接第2137页)
第三, 机体状态。导致患者发生抵抗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环境的忽然性变化、情绪紧张、疲劳、饥饿、创伤等。受创伤性休克、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使其免疫力下降和生理功能紊乱, 进而降低感染发生所需的细菌临界量, 提高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3 抗生素的选择
3.1 抗生素使用原则
依据抗生素抗菌谱和病原菌类型,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类型, 是急诊外伤救治中应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测定细菌敏感度通常是离体的, 因而无法完全体现患者体内的抗生素抗菌情况, 儿童和老年患者由于其体内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结合药物能力较弱且血浆清蛋白较低, 即使其依据体重适量应用对症抗生素, 其血浆半衰期仍然较长, 且血药浓度较高。因而需要慎重选择抗生素类型, 防止发生脏器损害。
3.2 患者自身情况
选择抗生素时要充分参考患者的自身情况, 若患者存在全身情况不良问题, 需尽可能选择杀菌性抗生素进行治疗, 从而达到感染控制的目标。同时, 应强化患者的全身支持性治疗, 以提高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1]。
3.3 感染部位
急诊外伤患者在体外细菌污染之外, 也可能存在体内细菌感染和邻近部位体表细菌残留问题, 所以, 可以依据感染的发生部位对其致病菌类型进行判断。若患者发生大腿根部、会阴、腹腔感染, 则主要致病菌类型为厌氧菌和肠道菌群。若皮下组织或皮肤发生感染, 则由于G球菌是皮肤内主要常驻菌, 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2]。
3.4 病原菌种类
根据病原菌类型的不同, 应选择适当类型的抗生素, 从而尽快将病原菌分离出来。伤口分泌物、血液、体液等的细菌培养结果能够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用药的早期, 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的情况下, 以创面细菌繁殖规律为依据选择抗生素类型。以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等为主的G-杆菌感染患者, 可以分泌物性状和创面情况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抗生素。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患者, 敷料会被分泌物染为绿色, 导致其发生肉芽组织松弛、渗液增多、阴沟臭味或霉腥[3]。
4 总结
现阶段, 各类新型抗生素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为急诊外伤救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但与此同时也加重了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适应是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但也有部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在于基因突变, 所以, 针对患者感染的发生原因和部位, 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卓妍.某院夜间急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7) :582-583.
[2]赵淑霞.我院急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新医学论坛, 2008, 1 (4) :7-9.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该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220例, 其中男性患者120例, 女性患者100例, 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 (42.8±4.2) 岁。220例患者中行表浅组织外伤患者有33例, 行腹部手术患者有110例, 行表浅软组织肿块手术患者有35例, 行颈部手术患者有10例, 行软组织感染手术患者有11例, 行血管手术患者有5例, 行其它手术患者有16例。
1.2 抗生素使用方法
根据220例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随机选择抗生素:头孢三嗪、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分别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使用。术前使用方法:患者手术前1~2 d开始使用抗生素, 2次/d;术中使用方法:术中仅仅在麻醉诱导期, 即术前0.5~1 h间使用;术后使用方法:患者术后3~5 d内使用抗生素, 1次/d。所有抗生素使用前都经过100 m L的生理盐水稀释, 再行静脉滴注。
1.3 切口分类与评定标准
根据王框群等对切口的分类标准将220例患者切口分为四类[2]:62例患者为I类, 即清洁切口;123例患者为Ⅱ类, 即清洁、污染切口;35例患者为Ⅲ类切口, 即污染切口, Ⅳ类切口, 即污脏切口除外不在统计中。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诊断标准对切口感染进行诊断。不管有没有细菌学证据, 只要患者切口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疼痛且切口处有脓性物渗出则属于切口感染。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对比;使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对比,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状况
本组22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发生感染, 占13.18%。其中有6例为I类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2.72%;有13例为Ⅱ类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5.90%;有10例为Ⅲ类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4.54%。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高于术中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 而且, 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2.2 抗生素选择
对29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实施脓液细菌培养, 其中, 大肠杆菌感染患者较多, 有13例, 其次是绿脓杆菌、肠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6例大肠杆菌感染患者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三嗪、庆大霉素等耐药;对4例绿脓杆菌感染患者行药敏试验, 得出菌株对头孢三嗪以及氨苄青霉素耐药;对4例肠球菌感染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得出菌株对头孢唑林钠、氨苄青霉素以及庆大霉素耐药;对2例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感染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得出菌株对头孢菌素耐药, 对青霉素敏感。
3 讨论
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加重患者疼痛感, 因而, 预防切口感染意义重大。抗生素在清洁切口过程中作用不容小觑。然而, 传统的使用抗生素方法是在术前1~2 d使用, 效果不佳, 甚至导致机体产生耐药菌株或者菌群失调[3]。对于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应注意如下几点。
3.1 合理把握用药时间
如果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医护人员应确保手术切口部位血药浓度足够, 因此, 对用药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术前使用抗生素不但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不佳, 反而导致患者机体菌株产生耐药性甚至引起患者菌群失调, 增加患者负担[4]。如果没有把握好用药时机, 在手术后再使用抗生素, 可能为时已晚, 患者组织内部已经被细菌侵入, 并且大量细菌已经开始繁殖。经临床实验, 我们认为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应该手术过程中, 而且, 抗生素应在手术全过程直至手术结束后4 h内维持有效药性。该研究表明, 术中用药方法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引发的感染率 (P<0.05) 。不少外科医生在围手术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这不仅没有降低感染率, 反而增加了患者机体耐药性。
3.2 Ⅱ类切口感染以预防为主
该研究表明, 不同切口的感染率也不同, 切口感染中以Ⅱ类切口感染率最高, 达1.36%。原则上, 清洁切口是不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的。
3.3 合理选用抗生素并严格用药剂量
临床上不少医务人员为了增加手术安全性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然而, 该研究表明, 2种或3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感染率高于单一抗生素使用引发的感染率。这表明, 抗生素的剂量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认为, 对抗生素采用100 m L生理盐水稀释, 再快速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效果显著[5]。选用抗生素应从微生物学、药理学、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经济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具有相应杀菌谱的抗生素, 且能够达到有效浓度, 半衰期足够, 单剂量注射就有显著疗效的抗生素, 无不良反应[6]。而且, 应该首先明确抗生素所使用的范围只是局限于切口部位, 而不是其它感染部位;其次, 应该分清其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并不是所有症状都需要使用抗生素[7]。总之, 医疗保健部门应加大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工作, 指导相关部门严格用药, 切勿片面依赖大剂量抗生素来提高手术安全性, 这不仅不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反而影响临床治疗, 使得菌株产生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 加大患者身体负担以及经济负担[8]。
参考文献
[1]于宝峰.抗生素预防临床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6下旬刊) :3441.
[2]邢西敬.抗生素在预防普外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 (4) :163-164.
[3]任建科, 江尊淮.论抗生素在预防普外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 :336, 452.
[4]宋阜彪, 郝建明.抗生素预防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考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 (10) :660.
[5]陈为民, 尹碧辉.抗生素在预防普外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6) :1392.
[6]史采夫.普外科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中抗生素使用效果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6下旬刊) :3463-3464.
[7]石开学.在普外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 (12) :76-77.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0年在各定点医疗单位接受治疗的外科手术115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本组患者中男患者726例, 女患者432例, 年龄5~76岁, 平均 (42.3±5.6) 岁, 平均住院11.7d;其中普外科患者358例, 胸外科患者154例, 骨科患者347例, 神经外科患者110例, 五官科患者86例, 泌尿科患者103例;手术时间>1h的患者为659例, 手术时间在1~2h之间的患者为231例, 手术时间>2h的患者为268例。本组患者中Ⅰ类切口患者649例, 占本组患者的56.04%, Ⅱ类切口患者347例, 占本组患者的29.96%, Ⅲ类切口患者162例, 占本组患者的14%。
1.2 调查方法
对各定点医疗单位收治的1158例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原因、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前、中、后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及时间等进行调查和统计。
1.3 判断标准
根据抗生素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将抗生素对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不合理、基本合理和合理三个判断标准。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 无用药适应证, 而且细菌具有抗药性;术前给药时间>2h, 手术时间>4h未追加给药;Ⅰ类切口>2h, Ⅱ类切口>3d, Ⅲ类切口>7d;联合用用无指征, 三种以上联用有禁忌且给药途径不适宜的患者, 则判定为用药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 具有基本的适应证, 药敏实验结果为中敏;手术当天对患者进行预防给药;手术时间>4h追加给药;Ⅰ类切口24h内停止给药, Ⅱ类切口3d内给药治疗, Ⅲ类切口7d内停止给药;联合应用有指征, 三种药物配伍无禁忌, 并且用药剂量与用药途径相适宜, 则判定为治疗基本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 药物绝对适应证并且对细菌敏感, 在手术前2h之内预防用药, 手术时间>3h追加给药, Ⅰ类切口不用药物治疗, Ⅱ类切口24h内停止药物治疗, Ⅲ类切口用药时间<5d, 联合应用指标明显, 两种药物作用协同, 用药剂量和途径均使用正确, 则判定为用药合理。
2 结果
本组调查的1158例患者中, 1150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进行治疗, 占本组患者的99.35%。其中单独使用一种抗生素药物的患者为268例, 占23.2%;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为887例, 占76.60;单纯预防性给药治疗的患者为605例, 占52.3%。在术前1h进行给药的患者为135例, 占11.74%, 术前2h内全部应用常规剂量抗生素并且术中追加给药的患者为133例, 占11.53%。本组1158例患者均为手术后当天主要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给药治疗, 辅之以肌肉注射的方式治疗, 平均使用的时间为6.72d。具体治疗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各定点医疗单位对抗生素使用管理力度的加大, 抗生素的使用逐渐规范化, 为抗生素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 外科手术后对抗生素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由于抗生素价格比较昂贵, 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还会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浪费;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助长了抗生素的耐药性, 使临床疗效受到影响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抗生素的不良使用会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增多, 对病情不仅无益, 而且容易造成血系统异常。这就要求医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规范和控制[3]。
外科手术中抗生素的运用的主要作用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并且对污染部位进行清洁, 防止可能导致全身感染的因素。对于Ⅰ类切口手术, 除了手术范围过大, 时间较长及术中涉及重要器官的的手术需要使用抗生素之外, 其他术野无污染的情况则无需使用抗生素。术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 会增加感染率的和使肌体产生耐药菌株, 所以在术后的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的使用应该保持适量原则, 不宜过多[4,5]。对于外科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手术切口的类型、患者的基础性疾病的特点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对抗生素的种类进行选择, 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保证治疗效果。各定点医疗单位可以组织人员定期的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讲解, 为提高医疗质量, 杜绝医疗差错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对各定点医疗单位临床抗生素的使用的管理和规范, 保证临床治疗中合理规范的应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使医护人员端正服务方向,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坚持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原则, 真正的合理使用抗生素, 为提高各定点医疗单位医疗卫生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东华, 刘春蕾.外科患者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0 (4) :309-311.
[2]焦守国.我院2008年外科患者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0) :140-142.
[3]徐银川.临床抗生素滥用分析及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9 (1) :83-84.
[4]邵茵.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初步调查与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19 (1) :53-55.
浅谈应用抗生素的误区 篇11
抗生素的名字在社会上可谓名声很大,但对它的真正了解还存在很多误区。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消炎药。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与消炎药是不同的两种药物。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致病细菌的药物。而炎症不一定就是由致病菌引起的,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如关节炎不是由致病菌引起的,不用抗生素治疗,而是用消炎镇痛药,如芬必得等来治疗,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
第二,不要认为抗生素是万能药,当感冒、发烧、头痛、咳嗽时就自行服用抗生素。其实,大多数的感冒,发烧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约一周左右,不治疗也会好。但是针对比较突出的严重症状要使用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有必要应用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三,认为抗生素越贵越好,越新越好,进口的比国产的药好。抗生素种类较多,每一种抗生素针对不同病原体,每一人群所引起疾病致病的病原体也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人由于个体差异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及敏感性也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只要这种抗生素对感染疾病的病原体敏感、临床疗效好,就是好药。
抗生素在人体里面低浓度下能够杀灭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致病微生物,其本身是毒性较低、安全性较高的药物。但事物都是有两重性的,抗生素也是把双刃剑,他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是不容忽视的,如庆大霉素致耳聋、肾脏损害;四环素影响牙齿的发育;红霉素造成的肝脏损害。每种抗生素均有其不良反应,涉及到人体的每一器官、系统,我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有三分之一是由使用抗生素引起的。
抗生素是杀灭微生物的药物,微生物是一种生命体,它为了生存,对于侵犯他的物质也会自卫、防御、反击,改变自身的能力与结构,使抗生素对它作用减弱或无效,产生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和滥用,使细菌变异产生了耐药性,而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开发新抗生素药物的速度,这对治疗许多传染性疾病十分不利,人类在严重感染面前将束手无策。
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要自己盲目使用。首先,看疾病是否由微生物引起的,还要根据抗生素是否对这种微生物敏感,来选择药物;同时还要按照抗生素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能口服用药就不要注射给药;不要感到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也不可感到症状没有减轻就增加剂量,改变用药次数或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甚至任意延长用药时间。对于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产妇等都要特别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如庆大霉素在小儿使用可引起耳神经的损害,导致聋哑;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心、肺功能减退,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会损害这些器官。所以,老年人使用药物的剂量、方法、时间都与普通人群不同;再有就是孕、产妇,要考虑用药对腹中胎儿及哺乳期婴幼儿的影响;还有一些肝、肾疾病的患者用药也要加以注意,因为许多药物是通过肝,肾代谢的,这样就加重了肝、肾的负担,或者直接对其产生了损害。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中山市南区医院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就诊的社区居民1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年龄20~60岁; (2) 在本地连续居住3年以上; (3) 具有阅读理解和交流能力; (4) 自愿参加调查并填写知情同意书; (5) 排除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背景; (6) 排除患有免疫系统疾患。
1.2 干预方法
基于“知-信-行”教育理论, 根据基线调查中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 采用社区宣讲、文字教育、专题讲座、个体指导和定期评价的教育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有关抗生素知识的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板报宣传
由社区护士轮流负责采集资料和设计板报, 内容每月更换一次, 具有醒目、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 将其摆放在社区内居民经常出入的地方。
1.2.2 文字教育
在社区免费发放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小册子, 内容以文字为主, 图文并茂, 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 比如抗生素的分类,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的知识, 并在社区悬挂张贴抗生素滥用危害的醒目标语。
1.2.3专题讲座
每月开展一次有关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宣传讲座, 讲座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中心突出, 具有针对性, 研究对象必须都参加, 在最后环节让参加者自由提问。
1.2.4 个体指导
由研究者在每次集体讲座后, 以及居民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就诊或咨询时,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3 评价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测量研究对象抗生素使用行为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分别在社区“知-信-行”教育开始和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问卷在参考文献[4]的基础上自行设计, 问卷由抗生素与疾病关系、抗生素使用方法、抗生素适应症、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四个方面共20题组成。研究对象根据每一项问题填写“对、错或不知道”, 每答对1题给1分, 答错或不知道均为0分。问卷总分20分, 得分14~20分为高水平分数段, 8~14分为中等水平分数段, 0~8分为低等水平分数段, 得分越高, 说明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生素应用知识得分
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回答知识问卷的得分均显著高于KPA教育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
除了项目5和项目14之外, 经过社区KAP教育后, 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分均显著高于KAP教育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分
3 讨论
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 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 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减少了, 但抗生素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美国枪支容易买到, 而抗生素很难买到, 在中国却相反。”这句话在医学界广为流传, 说明中国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
抗生素滥用不仅是医学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 (1) 细菌耐药性增加:抗生素滥用使某些细菌发生变异, 导致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或增加;在未完成疗程的情况下频繁更换抗生素, 或者用药量不足、未按医嘱用药, 都会使与之接触但未被杀灭的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在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下, 细菌耐药现象更加严重。 (2) 药品不良反应增加:抗生素如同其他药品一样, 是一把双刃剑, 进入人体以后在抑制和杀灭细菌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 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反应。医学专家200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 在20万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中, 40%的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 中国7岁以下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疾病的人数多达30万, 占患病儿童的总数量的35%。 (3) 浪费医药资源与增加医疗费用:抗生素滥用浪费了国家医药资源, 导致有限的医疗卫生经费不能得到合理配置, 社会医疗成本投入增加。据15年以前的一项统计表明, 仅第三代头抱菌素不合理使用一项就使我国每年浪费7亿元人民币的卫生资源, 随着医药资源的丰富和药物购买便利性的增加, 抗生素的滥用程度与日俱增, 浪费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更是水涨船高[5]。
抗生素滥用原因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层面。但是, 民众缺乏对抗生素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曾琬舒等[6]的研究表明, 社区民众完全不了解抗生素的占36.44%, 很了解的仅占4.86%。杜兆英[7]认为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 对抗生素提取源的回答正确率、对抗药性正确认识、对健康的影响及重视性也随之下降, 这可能与文化程度不高, 医学常识缺乏有关, 因此要加大对低文化者的宣教与用药知识普及。黄雅璐等[8]发现通过面向社区居民宣传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常识, 可以减少消费者用药的盲目性, 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药物滥用现象。岳兰[9]的调查显示, 82.6%居民认为提高对抗生素的使用与认知是有必要的。本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也发现, 85%以上的研究对象承认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抗生素的耐药性, 也从来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的信息和教育。可见, 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民众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后, 在“抗生素适应证”方面的问题得分提高幅度最大, 调查数据也表明回答问题正确率也由原来的31%上升到72%, 属中上等水平。“看到周围有人感冒时应提前服用抗生素预防感冒”均分由 (6.12±2.39) 分提高到 (15.80±6.24) 分, “抗生素能治疗任何原因引起的感冒、咳嗽、发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疾病”均分由 (2.36±1.61) 分提高到 (5.62±1.94) 分, “只要感冒发烧, 就应该马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均分由 (3.65±1.60) 分提高到 (8.26±3.76) 分, “轻微感冒发烧或炎症时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 不需要到医院就诊”均分由 (2.46±1.32) 分提高到 (6.85±3.20) 分, 说明公众以前对抗生素适应症知识认知程度比较低, 经常把抗生素作为治疗或预防感冒的主要药物,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居民把抗生素当做“万能药”, 只要身体不适就自行去药店买抗生素服用, 而不是先去医院就诊。研究表明, 社区KAP教育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的认识。随着公众对抗生素适应症认识的加深,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使用方法”方面得分尽管与实施社区KAP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提高, 但是提高幅度相对最小, 这表明抗生素的使用是比较专业的知识, 普通公众难以通过知识普及教育全面认知。因此,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抗生素的流通使用很有必要。在“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方面, “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大的危害”均分由 (4.60±2.47) 分提高到 (18.50±5.65) 分, 说明社区KAP教育对提高公众认识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调查对象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个体没有关系, 那是社会和医疗部门的事情”, 表明此前相关教育开展远远不够, 以至于公众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与自己无关。“外用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 没有危害”这是很多调查对象认同的观点, 说明公众对药物的吸收方式以及药代学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 也提示在社区开展药物使用和疾病防治方面的KAP教育非常有必要。
对“抗生素价格越贵治疗效果越好”、“抗生素的使用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等问题得分在实施社区KAP教育前、后无显著差异, 可能是因为在教育前大多数公众就知道这种观念不对, 也可能是本研究在问题设计方面有不科学之处。此外, 本研究没有深入分析实施社区KAP教育后公众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分析, 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 本研究表明社区KAP教育是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社区开展有关抗生素知识的KAP教育是减少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知-信-行”教育 (KAP教育) 对公众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50名研究对象, 基于“知-信-行”教育理论, 采用社区宣讲、文字教育、专题讲座、个体指导和定期评价的教育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有关抗生素知识的教育, 运用自制量表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对象对抗生素与疾病关系、抗生素使用方法、抗生素适应证、抗生素与耐药性关系四个方面知识回答的问卷得分均显著高于KAP教育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了项目5和项目14之外, 经过社区KAP教育后, 研究对象对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分均显著高于KAP教育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社区KAP教育是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知信行/KAP教育,社区,抗生素使用,认知水平,抗生素滥用
参考文献
[1]邱家学, 李娜.浅析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危害[J].上海医药, 2006, 27 (12) :555-556.
[2]王磊.国家治理“抗生素滥用”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N].中国青年报, 2004-04-29 (2) .
[3]郑英丽, 周子君.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危害及合理使用的策略[J].医院管理论坛, 2007, 123 (1) :23-27.
[4]张琳琳.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使用抗生素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22-28.
[5]樊亭亭.我国抗生素滥用规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13-17.
[6]曾琬舒, 吴艳琴, 胡世弟, 等.重庆市居民抗生素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 2012, 41 (20) :2068-2070.
[7]杜兆英.甘肃省平川地区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J].社区用药指导, 2010, 13 (12) :14-16.
[8]黄雅璐, 郑海霞, 钱凯莉, 等.社区居民对抗生素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 (6) :52-55.
【益生素的研究应用】推荐阅读: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06-13
益生菌发酵火龙果研究09-05
婴幼儿益生菌产品研究10-01
益生元≠益生菌06-02
饲料益生素09-24
2号益生素01-10
肠道益生菌05-22
益生菌制剂10-06
富硒益生菌07-13
益生菌+光合菌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