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结核病(精选7篇)
副结核病 篇1
奶牛副结核病是一种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奶牛的的慢性传染病。它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病牛以进行性消瘦,持续性腹泻、体重迅速减轻,产奶力下降,严重的衰竭死亡为特征,给奶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奶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在病畜体内,副结核杆菌主要从粪便排出,被病原菌污染过的饮水、草料等,均可通过消化道而侵入健康畜内进而传染给健康牛。幼年奶牛对本病最为易感,潜伏期比较长,可达6~12个月,甚至更长。
2 奶牛副结核病的危害
该病属于细菌性传染病,患牛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卡他性肠炎、顽固性腹泻,致使机体极度消瘦。病牛的产奶量下降,逐渐消瘦,最终衰竭死亡,本病是一种不易被人察觉传染病,平时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本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感染地区的畜群死亡率可达2%~10%甚至可升至25%,该菌对热和消毒药的抵抗力教强,所以很难从畜群中根除,其对养殖业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算的。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以奶牛业和肉牛业发达的国家受害最为严重。
3 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针对副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方法较多,如:变态反应法、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补体结合试验(CFT)、细菌分离培养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技术细胞免疫测定法、核酸探针(DNA探针、RNA探针)法、PCR方法、交叉免疫电聚焦技术,这些方法都能对副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诊断,但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前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直肠黏膜粪便检菌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对可疑症状的病牛直肠刮取物或粪便粘液进行细菌学检查确诊。但因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排出是周期性的,必要时要经不同间隔反复进行几次粪便检菌,以提高检菌效果,该方法的阳性结果有肯定意义。现阶段应用最广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ELISA检测副结核分枝杆菌血清抗体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且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补体结合试验,尤其是检测无症状的带菌牛和症状出现之前补体结合反应呈阴性的牛。该方法在出入境检疫中及畜群中该病的净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牛副结核病的诊治 篇2
1 发病机理
青年牛感染强尼分支杆菌, 通常是由母畜传染或是接触了带菌动物的粪便。此外, 羊、、骆驼、猪、鹿也可感染。病牛及带毒牛是主要的传染源。此病有一个长达2~6年的潜伏期, 在此期间动物在小肠形成渐进性的病灶, 而且间歇性地向外排放病原体。但并不是所有的感染动物都会经历这个时期。一旦得上此病, 则病原体大量复制、增殖, 并在小肠形成广泛性的病灶, 这也是该病表现出来的临诊症状。
2 临床症状
大多数感染副结核分支杆菌的牛, 一旦出现症状, 则整个牛群可能已经感染。但绝大多数牛呈隐性感染经过, 无临床症状, 发病率低。病牛初期仅见排软便和稀便。随着病情的发展, 常见症状是体重下降, 严重腹泻。通常, 开始产犊的应激和产犊后2~4周受到影响的牛也会出现腹泻的症状。一般直肠温度、食欲和瘤胃蠕动正常, 有时会出现下颌水肿。渐进性病例体重下降导致消瘦, 并且严重腹泻时会出现泡沫性粪便。一般经过3~4个月, 病牛因衰竭而死亡。
3 尸体剖检
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小肠的下部、回盲瓣处和结肠部位。肠黏膜表面有皱褶出现。病原体可能就存在于黏膜表面或肠壁切面。
4 诊断
任何引起动物消瘦的疾病都可能与副结核病相混淆。然而, 泡沫性腹泻这一特征可以与同样使体重下降的肝片吸虫病、肝脏疾病、慢性创伤性腹膜炎和营养不良相区别。当一头4岁或更大一些的牛要生产时出现体重减轻或慢性腹泻等症状时, 应该考虑是得了副结核。了解该牧场本病的发病史也是很重要的。粪便抹片染色, 若出现细菌团块则是鉴定此病的最好手段。如果排泄物是间歇性的, 必须进行重复检测。粪便样品最好是由兽医工作者带上手套从直肠黏膜表面直接抓取。即使粪便样品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现在常用PCR技术检测抗原, 但方法同上。在终回肠黏膜表面涂片染色可检测到病原, 在同一段回肠的组织切面上涂片也可检测到病原。
虽然ELISA检测的敏感性会随动物隐性感染而降低, 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既敏感又异性的检测方法。PCR可用于乳汁中病原的检测, 而且是一种有价值的畜群屏蔽检测。
在许多国家, 副结核菌素常通过皮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作为诊断疾病的试剂。如果对已感染副结核病的牛皮内注射副结核菌素, 则注射部位会出现肿胀、水肿。如果静脉注射, 则在注射4~8h后使直肠温度上升至少0.8℃。然而, 如果没有其他的诊断测验, 只用这一种方法还是不可取的。如果需要确诊, 则可以取来自粪便、终回肠或肠系膜淋巴结的病原进行培养, 如6~8周后出现阳性结果, 则不算数。
由于本病到后期才会表现临诊症状, 故不建议治疗。应用链霉素1周后可能出现腹泻症状的暂时性中止, 此时考虑立即淘汰动物可能不太现实。如果有脱水现象, 采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以减轻脱水, 然后把动物送入屠宰场进行屠宰。
5 防治措施
一般病牛很少进行治疗, 但对于极其贵重的牛也可治疗, 但必须进行隔离。氯苯吩嗪在国外被成功地应用于缓解自然感染牛的症状, 也可单用异烟肼, 按20mg/kg·bw, 口服, 1次/d;利福平按20mg/kg·bw, 1次/d, 或氨基羟丁基卡那霉素A, 18mg/kg·bw, 2次/d, 分点肌注。利福平不能单独使用, 以免产生耐药性, 以上各种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也只能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 但不能治愈感染和阻止排菌。病牛不能用于产奶和屠宰食用。
牛羊副结核病的防控 篇3
1 发生和传播
该病的病原体为副结核分枝杆菌。病菌经抗酸性染色后呈红色小杆状。菌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在粪便和污染的土壤中可生存数月, 5%克辽林2小时、3%来苏儿30分钟、5%甲醛10分钟=10%~20%漂白粉20分钟、3%~5%石炭酸5分钟和5%氢氧化钠24小时均能杀死该菌。加热容易杀死, 80℃1~5分钟可杀死。
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内, 并可随粪便排出。健康牛、羊通常由于采食被病畜或带菌畜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和乳汁经消化道传染, 该菌也能通过子宫垂直传染给犊牛。
2 流行特点
牛、羊、骆驼和鹿对本病均易感。犊牛比成年牛更易感, 但因潜伏期长, 病情发展缓慢, 造成大多数病例常见于2~5岁的牛。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可促进该病发生。以密集舍饲牛和高产奶牛发病率为高。该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特征
(1) 牛。潜伏期数月, 甚至2年以上。病初无可见症状, 只有用变态反应才能检出, 其中有30%~50%的牛排菌。下痢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最初为间歇性, 随后变为持续性, 粪便稀薄, 常呈喷射状排出, 恶臭, 带有气泡和黏液, 有时混有血丝。病牛减食, 精神不振, 逐渐消瘦, 贫血, 后躯形成“狭尻”。泌乳减少, 最后停止。严重时下颌及胸垂出现浮肿。一般经3~4个月, 有的可拖延6个月至2年, 最终因衰竭而死。
(2) 羊。羊感染该病后, 大多数为隐性感染,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病羊会出现与病牛相似的症状和病变, 呈进行性消瘦, 拉稀, 贫血, 重症病例可呈现顽固性下痢, 最后多因衰竭而死亡。剖检时, 可见小肠及大肠黏膜高度增厚, 表面不平, 但不形成脑回样皱襞。
4 病理剖检特点
尸体消瘦贫血。病变主要见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 尤以回肠病变最为显著, 肠黏膜比正常增厚数倍, 并形成硬而弯曲形同大脑回纹的皱槽, 色灰黄或黄白, 表面附有黏液, 皱褶突起处常见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湿润, 肠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肿胀变粗。有的病例在真胃和直肠也有明显的病变。
5变态反应
对症状不明显的病牛或无症状牛, 可用提纯副结核菌素、禽型结核菌素做变态反应检查。方法是在牛颈中部上1/3处剪毛, 并测量皮肤皱褶厚度, 用灭菌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成0.5mg/m L的提纯副结核菌素, 若用禽型结核菌素时应稀释成每毫升含25000单位。消毒后皮内注射0.1m L, 注射后72小时观察反应, 检查局部有无热、痛及肿胀等炎性反应。若局部有炎性反应, 皮厚差≥4mm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 皮厚差2.1~3.9mm为疑似反应 (进口动物检疫时皮厚差≥2mm判为阳性) ;局部无任何反应为阴性。羊局部无任何反应则为阴性, 有反应不论皮厚差大小和炎症反应轻重, 均判定为阳性。疑似反应的动物, 在3个月后于对侧颈部再测试1次, 若仍疑似, 则判定为阳性。
6 鉴别诊断
牛肠型结核也呈现慢性腹泻, 但小肠壁不增厚, 无脑回样病变, 但有结核结节。慢性型黏膜病除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之外, 口腔黏膜反复发生坏死和溃疡, 副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取直肠黏膜、粪便中黏液或肠病变部分直接涂片, 经抗酸性染色后镜检, 如发现成团成丛的红色小杆菌即可确诊。
7 防控方法
牛副结核病的流行和诊疗措施 篇4
本病1895年首次被发现, 1906年人工感染犊牛成功, 1961年获得本菌的培养物。目前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 特别是奶牛饲养量较大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据报道, 自1972年以来, 我国一些地区的奶牛牧场、种公牛场等均有本病发生, 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 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1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体是副结核杆菌。本菌主要存在于病畜体内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黏膜。从公牛的性腺也曾发现过牛副结核杆菌。当母牛患副结核病时, 子宫感染率达50%以上;有人从有临床症状的牛的胎儿组织 (肝、脾、肾、小肠) 分离到了副结核杆菌, 从而证实了本病可通过母牛子宫传染给犊牛。由于病原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因此可以存活数月。副结核杆菌主要导致奶牛发病, 其中犊牛最易感, 除牛外其他动物也可罹患。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或带菌动物。病原菌污染饮水、草料等, 通过消化道而侵入健康牛体内。病牛可从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一部分病例病菌经血流或牛乳、尿液排出体外。试验证明, 皮下或静脉接种也可使犊牛感染。
虽然幼龄牛对本病最为易感, 但潜伏期甚长, 可达半年到1年, 甚至更长。一般在2~5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 特别是在母牛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 易于出现临床症状。高产奶牛的症状较低产牛为严重;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发病少。饲料中缺乏无机盐、矿物质, 可促进本病的发展。此外, 品种不同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明显的差异。
2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较长, 一般为6个月、1年以上或更长些, 在2~5岁时才表现临床症状。体温常无变化。食欲起初正常, 精神良好, 逐渐食欲减退, 渐进消瘦, 眼窝下陷, 精神萎靡, 经常倒卧。泌乳量逐渐减少, 最后停止。副结核杆菌到达肠道后, 侵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在其中繁殖, 引起肠道的损害, 最初在小肠, 以后逐渐蔓延到大肠。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大量上皮样细胞逐渐变厚, 形成皱襞。同时肠黏膜腺体受到压迫而导致萎缩, 影响消化、吸收等正常活动。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 以后逐渐变为经常性的反复出现的顽固性拉稀。排泄物稀薄、恶臭、有气泡, 混有黏液和血液凝块。当排便呈水样时, 可出现皮肤粗糙, 被毛粗乱, 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等症状。腹泻有时可暂时停止, 排泄物恢复常态, 体重有所增加, 但再度发生严重腹泻而不止时, 一般经3~4个月因机体过度衰竭而亡。感染本病的牛群每年死亡率可达10%以上。对病牛血象研究表明, 患本病后血红蛋白减少, 血钙和血镁下降。若有牛在数月至1年以上呈慢性下痢或呈反复而顽固性下痢, 机体渐进性消瘦时, 则应首先怀疑本病。
3病理学诊断
3.1病理剖检变化尸体外观表现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主要病变部位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上。消化道的损害常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 回肠损害尤为明显。肠腔内容物甚少。有时肠外表无大变化, 但淋巴结肿大, 肠壁常增厚, 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常肿大, 呈索状。浆膜和肠系膜都有显著水肿。黏膜色黄白或灰黄色, 皱褶突起处常呈充血状态, 黏膜上面紧附有黏液, 稠而混浊, 但无结节和坏死, 也无溃疡。肠黏膜常增厚3~20倍, 并产生硬而弯曲的皱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变软, 切面湿润, 上有黄白色病灶, 但无干酪样病变。
3.2病理组织学变化肠黏膜固有层和肠黏膜下层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增生。小肠病变轻时, 增生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有少量的上皮样细胞, 主要出现在黏膜固有层。严重病例, 增生更为广泛, 除黏膜固有层以外, 在黏膜下层也有厚厚的一层增生的细胞, 其中以上皮样细胞占大多数, 仅在黏膜肌层有薄薄的一层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排列非常紧密, 偶尔可见巨噬细胞。此外, 在黏膜肌层和浆膜层血管的外围, 也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浸润。
肠绒毛变粗呈棒状, 或消失。肠腺受压萎缩、变性或消失。在黏膜下层, 水肿十分明显。黏膜肌层同样水肿, 实质结构疏松, 由于水肿液的积聚呈现大量空隙。大肠变化和小肠基本相仿。病情较轻者, 小肠黏膜固有层出现较明显的增生反应。增生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大肠的黏膜固有层增生反应不及小肠明显, 并以浆细胞增生占优势。重症病例, 肠黏膜固有层增生反应不如黏膜下层明显, 增生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肠壁上的淋巴滤泡, 仍保持固有结构, 细胞成分仍以淋巴细胞为主, 中间混有极少数吞噬病菌的上皮样细胞。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窦内上皮样细胞大量增生, 有时出现少量巨噬细胞。在淋巴结输入淋巴管一侧的皮质窦和髓质窦内上皮样细胞较多, 并吞噬有病原菌。还可见到坏死和钙化病灶。其他器官特别是肝脏中常有由巨噬细胞构成的小肉芽肿, 有时有巨噬细胞。
4病原学诊断
4.1病料采集和处理取病肠段或回盲瓣、病肠淋巴结, 将肠段剪开, 用自来水冲洗, 再用刀刮取黏膜约10~20g。肠淋巴结可先除去周边脂肪, 切取10~20g并剪碎。刮取和剪碎的组织放入消毒的带铜纱网的乳钵中研磨, 边磨边加0.5%胰酶水溶液40m L, 使成混悬液, 用1mol/L Na OH溶液调p H为9.0, 放在烧杯中, 在磁力搅拌器上于室温下搅拌1h进行消化。然后以5000转/min离心30min, 去上清, 沉淀物加20m L生理盐水, 再加等量10%草酸和0.02%孔雀绿水溶液, 置37℃水浴中30min, 不时摇振。再离心 (5000转/min) 30min, 去上清, 取沉淀物供分离培养及制成抹片, 待抗酸性染色后镜检用。取粪便样品 (选带黏膜及血块的) 2g, 加生理盐水40m L, 摇振使之充分散开。取粪水4.5m L加7.5%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5m L, 使药液浓度为0.75%, 4℃下过夜。取出弃上清, 不用离心, 取沉淀物供培养和镜检用。
4.2细菌学检查对可疑病牛于生前取直肠刮取物 (于肛门内30cm左右处) 或取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粪便以及病料的沉淀物制成涂片标本, 经抗酸性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镜下可见到成丛、成团排列的特征抗酸性菌具有诊断意义。4.3分离培养本菌初代培养较为困难。在含有蛋白质的4%甘油及10%结核分支杆菌素或已死的结核分支杆菌、草分支杆菌浸液等培养基有利于初代培养生长。初代分离培养时, 可采用改良Dubos氏培养基。菌种传代可用Wastou Reid (W.R) 培养基和改良Herrold培养基。分离培养时, 将处理过的病料接种于改良的Dubos培养基上, 每份病料接种3~5管, 接种后, 先将试管斜放于37℃恒温箱内数日, 然后再立起来进行培养。每周观察发育情况1~2次。初代分离培养于培养后5~6周可长出细小灰白色菌落。钩取菌落做涂片镜检, 可见成丛、成团排列的抗酸性染色阳性 (红色) 短杆菌。
4.4分离菌的鉴别可将初代分离的培养物, 接种于含有草分支杆菌素的改良Dubos培养基一管, 另设不含草分支杆菌素的一管为对照, 培养3~4周, 如前者生长, 后者不生长时, 则初步认为是副结核分支杆菌 (少数菌株也有例外, 即在后者也能轻度生长) 。为进一步鉴别, 可试做生长温度鉴别试验, 即在W.R马铃薯培养基上副结核分支杆菌于43~44℃下可生长, 而牛分支杆菌及结核分支杆菌不生长;在谷氨酸钠葡萄糖琼脂上副结核分支杆菌不生长, 但在牛体内有时可分出的胞内分支杆菌可以生长。
5预防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若必须引进外场牛, 则引入前应作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牛体检查, 确认健康后再混群饲养。注意合理搭配日粮, 尤其是在犊牛及育成牛阶段, 更应合理饲喂, 保证牛只健康, 提高抗病力。一旦牛场中出现消瘦、顽固性腹泻病牛, 应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阳性牛, 应扑杀。对病牛的厩舍、用具、垫草及粪尿残留物应进行彻底消毒, 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6治疗方法
牛副结核及其防治 篇5
1 病原
本病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 形态为短杆菌, 存在于病畜 (包括没有明显症状的患畜) 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 通过粪便排出。牛最易感 (尤其是乳牛及幼龄牛) , 其次为羊、骆驼、鹿、猪等也可感染。病菌主要存在于肠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 随同粪便排出, 污染周围环境, 病畜隐性期内均可排菌, 成为传染源。
2 流行特点
本菌主感染牛 (尤其是奶牛) , 幼龄牛最易感, 其次是羊、猪。病畜是主要传染源, 从粪便中持续或间歇向外排出菌体, 病菌在外界能存活较长时间, 通过污染的体表、场地、草料和水源经消化道感染。一部分病畜, 病原菌可侵入血液, 随乳汁和尿排出体外。在性腺也发现过副结核杆菌。当母牛有副结核症状时, 子宫感染率在50%以上。幼龄牛感染后, 由于潜伏期长 (可达6~12个月或更长) , 往往要到2~5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
3 症状特征
潜伏期数月至一两年。病牛早期出现间歇性腹泻, 以后变成顽固性腹泻, 粪便稀薄, 常呈喷射状排出, 恶臭, 带有气泡和黏液。尾根及会阴部常混有粪污。腹泻有时可停止, 也能复发。随病程进展, 病牛高度贫血和消瘦, 精神萎顿, 常伏卧。泌乳停止, 被毛粗乱无光, 严重下颌及垂皮水肿, 最后因衰竭死亡。病程几个月或1~2年。
4 解剖病理改变
病牛极度消瘦, 黏膜苍白, 主要病理变化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 尤其见于回肠、空肠和结肠前段, 为慢性卡他性肠炎, 回肠黏膜增厚3~20倍, 形成明显皱折, 呈脑回状外观。黏膜黄白或灰黄色, 附浑浊黏液, 但无结节、坏死和溃疡。突起皱襞充血。浆膜下和肠系膜淋巴管扩张, 浆膜和肠系膜显著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索状, 切面湿润有黄白色病灶, 但无干酪样变化。
5 诊断
据流行病学和症状特点, 尤其病牛长期顽固反复下痢、逐渐消瘦, 剖检回肠黏膜增厚, 形成如脑回样皱襞, 可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细菌学和变态反应检查。
6 防治
本病缺乏有效的免疫和治疗方法。
6.1 预防
预防本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 尤其幼牛, 给以足够营养, 增强抗病能力。不从疫区引进牛只, 尤其进口牛, 必须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 确认健康方可混群。曾检出过病牛的假定健康牛群, 除随时检查外, 每年进行4次 (间隔3d) 变态反应检疫, 连续3次阴性则视为健康牛群。
6.2 扑灭措施
发现有明显症状和细菌学检查为阳性的牛, 及时扑杀。变态反应阳性牛, 进行集中隔离, 分批淘汰。变态反应疑似病牛, 隔离饲养, 分期定时检查。病牛所产的犊牛, 立即与母牛隔开, 人工哺乳, 培育健康犊牛群。病牛污染的牛舍、运动场、用具等, 用生石灰、漂白粉或烧碱等药液进行经常性消毒, 及时清除粪便, 经生物热处理后作肥料。
7 治疗
7.1 扑杀开放性病牛和补反阳性牛, 以防散布、传播。隔离隐性病牛 (变态反应阳性牛) 积极分化疑似牛。
7.2 对假性健康群, 在随时临床检查的基础上, 用变态反应和补反, 每年定期检疫, 最后可达到净化病牛场的目的。通过反复检疫, 淘汰阳性 (扑杀开放性。7.3将改善饲养管理有助于防制本病。不要用运粪的车辆运料, 处理好粪便, 初生犊牛应尽早单独饲养, 喂犊牛的初乳和乳品不应污染有本菌, 感染动物和非感染动物应分隔饲养。
8 讨论
副结核病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1年8月至2005年9月,应用含CPM (河南信阳中科药业有限公司、河南豫南制药厂生产)化疗方案治疗复治结核病患者66例,其中男43例,24例,年龄19-73岁。继发型肺结核55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5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核性腹膜炎1例、肾结核1例、腰椎结核1例、颈淋巴结结核1例。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化疗前均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空腹)、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化验结果正常时采用3HRCPt/7HTR方案治疗(H:异烟肼;R:复合利福平;C:卷曲霉素;P:对氨基水杨酸钠;T:丙硫异烟胺)。给药方式:CPM:0.75g/d,1次/d,im(深部肌内注射同时辅以局部理疗、热敷);PAS静脉滴注,余药口服(均为常规剂量)。
1.2.2用药后详细观察、记录CPM的副反应以及发生的时间、程度,并对其副反应采用间接推论(停用CPM,继续应用其他药物该副反应消失或在应用其他药物过程中无明显副反应,加用CPM后出现该副反应)的方法加以证明。使用时间23~90d,平均58d。
2结果
2.1 CPM副反应的发生率及年龄、性别分布
使用CPM的66例患者中发生副反应者15例,发生率22.7%。发生例数以<35岁年龄组和35~59岁年龄组最多。其中男9例,女6例。
2.2副反应主要表现及发生频度
按发生频度的多少,CPM副反应依次为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钙)、肾功能损害、第八对颅神经损害、局部疼痛等。发生频度见表1。
2.3副反应发生频度与治疗时间的关系见表2。
2.4副反应程度
CPM引起低血钾7例,其中重度低血钾(<2mmol/L)2例。有1例出现两种或以上副反应,1例因低血钾合并肾功能不全转肾病科治疗。第八对颅神经损害以头晕、耳鸣多见。
3讨论
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为结核病高耐药率国家[2],耐药已成为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严重障碍。CPM是一种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效的抗生素,由于它与链霉素(SM)和卡那霉素(KM)单向交叉耐药的特性及其耐药性发生延迟和良好的抗结核效果,因而在抗结核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常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3]。通过肌内注射CPM治疗结核病,特别是复治菌阳结核病[4],其效果得到普遍肯定。与此同时,其副反应也时有报道[4,5,6,7]。本文肾功能损害5例,占7.58%,仅1例因同时伴低血钾而转肾病科治疗,其余4例在停用CPM或对症治疗过程中逐渐恢复正常。与文献报道的肾功能损害达54.1%[8]有所不同。用药期间应及时了解肾功能情况,定期检测血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尿常规等。对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此药。对尿蛋白+~++,可严密观察下继续用药,一旦出现肌酐增高,应立即停药。
本文有7例发生低血钾、5例低血钙。有文献报道,低血钾、低血钙的发生可能与肾功能减退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高有关[9]。但本文仅1例发生低血钾合并肾功能不全,故低血钾的发生可能与个体差异及肾代偿功能有关。出现低血钾、低血钙者应及时给予补钾、补钙治疗。严重低血钾者应及时停药。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测电解质。本文电解质紊乱占18.2%,以中、青年组患者多见,可能与本文选例时的偏差有关。
第八对颅神经损害发生4例,占6.06%。明显低于文献报道[10]的SM所致第八对颅神经损害36.5%的发生率。但在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对易出现第八对颅神经损害的老人、儿童应用CPM。
CPM引起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硬结,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它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患者因依从性降低而间断用药甚至停药。它的发生可能与肌内注射后药物吸收较差有关。我们经采用深部肌内注射和注射部位的局部理疗、热敷,有效减少了局部疼痛、硬结的副反应。本文仅1例因局部疼痛、硬结停药。
总之,CPM引起的副反应常见,以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较重,但性别差异不明显,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参考文献
[1]黄斌斌,高三友,杨丙臣.含卷曲霉素方案治疗肺结核不良反应观察[J].临床荟萃,2001,16.(15):704.
[2]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小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02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98.
[3]克罗夫顿,霍恩-米勒.主编.临床结核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9.
[4]伍学强,高三友,王国斌,等.卷曲霉紊静脉滴注与肌内注射治疗结核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6):370-372.
[5]邢爱萍.卷曲霉素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杂志,2004,17(2):134-135.
[6]杨迈,林欣,付萍,等.卷曲霉素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副反应148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3,8(5):476.
[7]王国斌.卷曲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复治肺结核近期疗效与副反应[J].临床肺科杂志,2003,8(2):172-173.
[8]Bastian I,Colebunders R.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J].Drugs,1999,58(4):633.
[9]韩水金,费晓峰.32例卷曲霉素副作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5):233-234.
山羊副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诊断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试验用提纯副结核菌素:批号:200603, 规格:3ml/瓶, 失效期:201603;保存:8℃以下, 30头份, 中国兽药监察所生产, 购于北京康农兴牧发展中心。75%酒精棉球, 游标卡尺0~150mm, 无锡锡工量具有限公司生产, 1毫升兰心注射器, 注射针头, 剪毛剪, 镊子等。
(2) 试验用羊:选自吉兰太镇巴特尔布拉格嘎查李某某的羊群。
(3) 试验时间及地点:时间:2010年11月21日10:00时至28日10:00。地点:吉兰太镇巴特尔布拉格嘎查。
2 方法
2.1 试验方法
将60只羊分为3组, 每组20只, 随机分成3组, 第一组成年羊组、第二组为母羊组, 第三组二齿羊组。
2.2 操作方法
2.2.1 注射部位及术前处理
在颈左侧中部上1/3处剪毛, 直径约10×15cm, 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 作好记录。如术部有变化时, 应另选部位或在对侧进行。
2.2.2 注射剂量
不论大小羊只, 一律皮内注射0.1毫升。即将提纯副结核菌素每支加生理盐水3毫升, 皮内注射0.1ml。冻干副结核菌素稀释后应当天用完。
2.2.3 注射方法
先用剪毛剪子剪去注射部位被毛, 用75%酒精消毒术部, 然后皮内注入0.1提纯副结核菌素, 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泡, 如注射有疑问时, 应另选15cm以外的部位或对侧重作。
2.2.4 注射次数和观察反应
皮内注射后经72小时判定, 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 并以卡尺测量皮皱厚度, 作好记录。对疑似反应羊立即在另一侧以同一批次副结核菌素同一剂量进行第二回皮内注射, 再经72小时后观察反应。
2.3 结果判定
2.3.1 阳性反应
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等于或大于4mm以上者, 其记录符号为 (+) 。
2.3.2 疑似反应
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 皮厚差2~3.9mm之间, 其记录符号为 (±) 。
2.3.3 阴性反应
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mm以下, 其记录符号为 (-) 。
2.3.4 疑似复检
凡判为疑似反应的羊只, 于第一次检疫30天后进行复检疫, 其结果仍为可疑反应时, 经30~45天后再复检, 如仍为疑似, 应判为阳性。
3 结果
经72小时观察1号山母羊和48号山羯羊局部有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 并以卡尺测量, 结果为1号山母羊 (4.10mm) 和48号山羯羊 (4.22mm) 阳性。
4 讨论与小结
(1) 牛羊副结核病自1835年发现以来一直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自1973年在吉林省2个牛场暴发副结核病以来, 全国各地相继报道该病。阿拉善左旗于1978年在原锡林高勒苏木新井嘎查首次发生了一种慢性顽固性拉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当时仅限于4个畜群, 发病率11.5%。在近30年由当时的4群羊传播至目前全旗12个苏木镇, 发病畜种由绵羊发展到山羊。受威胁羊60余万只, 疫区羊的感染率30%, 发病率12%以上。
(2) 对污染畜群每年要用提纯副结核菌素进行检疫, 阳性病羊隔离, 淘汰。污染场地进行消毒, 其粪便应堆积发酵。但是, 阿拉善左旗地域辽阔, 国土面积80412平方千米, 2009年六月末饲养家畜头数达145万头 (只) , 普遍进行提纯副结核菌素进行检疫, 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面积大 (80412平方千米) , 家畜头数多 (145万头 (只) ) , 变态反应要求高 (皮内注射) , 时间长 (72个小时) , 牧民自己操作不了, 只靠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来做, 成本高, 提纯副结核菌素每头份21.60元, 这些费用牧民承担不起, 政府及职能部门又没有专项资金, 动物防疫部门拿不起, 鉴于上述原因, 在全旗广大牧区采用提纯副结核菌素的方法净化羊副结核病是不符合实际的, 但是对于进出口牛羊、进出境的奶牛、肉用牛羊可用提纯副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进行检疫, 以防副结核病从国外引种而传入和从国内出口而传出以及国内引进和出县境将病传入和传出。
(3) 郑素琴等报导, 经6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副结核菌苗对牛羊安全有效。注苗后2O天开始产生变态反应, 一个月后阳转率达100%, 此后一直持续在94.33%左右, 该菌苗免疫期为注苗后1个月起, 持续2~5年。副结核病感染较重牧场通过注苗并配合新生犊牛饮热消毒乳、检疫、隔离、消毒措施可达到净化牛场的目的。根据阿拉善左旗的实际情况用副结合菌苗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此试验给我们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 但还有待于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 共同研究和试验。
(4) 副结核变态反应和持续是患畜对副结核病具有相当免疫力的表现, 绝大多数感染羊临床健康, 甚至终生不发病, 由此可见, 无临床症状的感染羊是传播副结核病的祸根。
(5) 对羊副结核病生前诊断应用的最广泛的方法是皮内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