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

2024-09-04

生产效率(精选12篇)

生产效率 篇1

摘要:“没有精益, 戴尔不可能超越IBM;没有精益, 丰田不可能取代通用”。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 以消灭浪费为核心, 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成本和生产效率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 通过D-M-A-I-C五个阶段持续改善, 在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达到:多 (效率提升) 、快 (交货周期) 、好 (品质保证) 、省 (降低成本) , 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精益生产,生产效率,改善

1 精益生产的起源及在国内发展趋势

1) 精益生产起源。精益生产首创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丰田公司, 1990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的研究者John Krafoik给日本汽车工业的生产方式起名。

到70年代, 丰田公司的大野耐———运用精益生产方式, 大大提高了公司的交货期和产品品质, 由此精益生产方式广为推广。

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LP) 又称精良生产, 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

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 消灭故障, 消除一切浪费, 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 精益的“精”就是指更少的投入, 而“益”指更多的产出。

精益生产就是通过人员组织、系统结构、市场供求和运作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生产流程, 使制造系统能很快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它是一种通过在整个过程消除所有浪费而取得显著而持续改进的一种管理模式。精益生产的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与传统的大生产方式不同。

2) 国内发展趋势。企业如何降本增效, 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高生产效率, 满足用户需求, 精益生产管理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途径。

一是企业针对投入产出率, 分析各工序中的过程管控, 对出现的影响生产效率的瓶颈提出切实有效的改善措施, 降低成本, 提升企业效益, 二是通过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减少各工序中的浪费, 生产不均衡及过量等问题, 缩短了加工周期, 增加企业效益,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已迅速风靡全球, 并在全世界掀起了精益管理的热潮。

中国精益生产的探索与实践起源于长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1978年, 派出以厂长为首的专家小组去日本考察学习, 1981年, 大野耐一到一汽授课, 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精益生产, 取得丰厚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与生产企业也掀起了学习、研究与实施精益生产的热潮。

2 利用精益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2.1 基本思路

通过D (定义) ———M (测量) ———A (分析) ———I (改善) ———C (控制) 五个阶段持续改善。

2.2 具体方法

1) 定义阶段。a.现状分析;b.财务收益分析;c.实施风险评价;d.现状把握及目标值设定;e.高级流程图和流程分解图制作;f.流程图分析及项目快赢机会识别。

2) 测量阶段。主要是对加工时间进行统计, 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 确定每个步骤的输入、输出变量, 并对输入变量进行定性分析。

3) 分析阶段。主要对研究对象和可变数据进行分析筛选, 以发现可以进行改善的因子和无价值可控流程。a.对工序的附加值进行分析。b.对工序能力进行判断 (用FMEA失效模式分析法) , 并发现可改善的因子。

4) 改善阶段。a.拟定改善计划;如有无可省略的工序、有无重组和简化的工序、各工序是否可以标准化、工序是否平均化等。b.对改善因子做出改善措施及改善前后对比。

J IT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 它需要企业进行持续地改善, 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附图1

5) 控制阶段。主要对改善过程中重点改善的因子和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具体控制。

a.拟定控制计划 (包括控制项目、内容及责任人) ;

b.利用精益生产相关工具及表格 (如《入库物料检查表》、《工装定期检查表》、《调备点检表》、《作业要领书》、《异常处置要领书》、《工序检查表》、《生产管理看板》、《成品检查不良发生状况表》、《废品发生记录表》、《刀量具更换、设备修复后质量确认表》、《控制图》等确保:供应商S———输入I———生产过程P———输出O———客户C的全过程的生产效率稳定。

3 精益生产方式的推进步骤

对市场的需求数量和种类两个方面需求变化的适应需要实现两个中心要素才能达到, 那就是及时和自动化, 这两个要素就是支柱。两大支柱是指:一是所谓“及时”就是在必要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二是所谓自动化, 可以理解为对不符合条件的产品进行自动监视管理的机械设备, 它能够阻止次品从前工序流向后工序, 以此来支持及时的生产。

两个要素就是:一是少人化, 适应工作变化灵活, 变化操作者人数的减少。二是创新创意, 靠操作者、管理者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改善, 或称之为创新创意活动。

3.1 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手段

首先要进行工序分析, 确定生产能力, 从工艺路线的安排是否合理, 设备的工艺布局是否合理, 物流同转是否通畅, 生产、装配线的布局是否科学合理, 其次组织操作者进行生产能力的核定, 并检测每道工序的实用工时, 如果每日的生产数量, 生产节拍是固定的, 则每一条生产线均按统一节拍进行加工, 如果生产数量有变化, 生产节拍也随之改变。

精益生产管理方式注重作业顺序, 作业工序是指操作者加工产品时, 从原材料向产品依次变化的过程, 安包括周转运输, 在机械设备上的安装、拆卸、检查等。

如果不遵守操作顺序, 就会使忘记加工或安装错误的产品流向后工序, 机械破损, 生产线停止等情况发生, 不合格的产品流出后被招回。

3.2 现场所应具备的生产方式 (标准作业)

1) 标准作业。所谓的标准作业是指:为了进行标准作业而规定的各种标准, 如热处理对材料进行处理的温度, 时间、冷却液的种类等, 还有机械加工时的车刀的形状、切削用量, 切削液等。标准作业是为了加工出达到技术要求的产品质量, 为操作者在加工中起到指导作用。

标准作业的三个要素:标准作业是现场进行高效率生产的基础, 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就要考虑到标准作业, 作业执行的条件, 有效的组合物, 设备和人。

生产方式将这种组合的过程称之为作业组合, 这种组合汇总起来就是标准作业。标准作业有下面三个要不素构成缺一不可, a.以需要数确定TT (周期时间) ;b.工序的流畅化 (作业顺序) ;c.标准持有量 (后工序领取) 。

2) 标准作业的制订。步骤1:观测时间;步骤2:制订工序能力表;步骤3:制作标准作业组合票;步骤4:制作标准作业票。

标准作业票:它是以作业图的形式表示每个操作者的作业范围, 应填入标准作业三要素及检查品质, 注意安全等符号。并将此表挂在生产线明显处, 让所有人都了解生产线的作业状况。它是管理的工具和改善的工具。

3.3 现场的管理与改善

物的方面:推行各工序的同期化。这样做可以消灭代加工品的停止, 缩短加工周期。人的方面:操作者承担多工序的工作, 为此操作者必须是多技能工。设备方面:采用按工序顺序配置设备。减少了操作者多余的动作浪费及没有附加值的作业。

建立有效的计划控制系统, 在生产管理中运用“看板管理”的方法, 严格管控在制品的流动, 确保每工序按时、按量以100%合格品转下工序, 为此要确定好各工序人员的定编, 合理布置设备和工艺路线, 缩短零件的周转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 配备好工位器具, 确保零件按时依次统一节拍送到各个需要的工位, 确保精益生产方式的有效实施。

4 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

所有活动的改善, 都要有固化。把改善的思路提炼出来, 总结出来。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精益生产管理需要深入化、持久化, 将这套方法固化下去, 坚持下来, 做到由表及里, 深入下去。做到全员参与, 自主改善的氛围。

1) 需要管理者的关注和带头参与。

首先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由原来的技能型变成知识型, 由原来的经验型变成管理型人才。

其次, 关注事实。精益生产管理要求管理者关注事实, 关注数据。

三是管理者要做到以人为本, 公司要制定激励制度, 如对QC活动, 优化工艺流程、进行设备技改、品质攻关、合理化建议、通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七大浪费 (多余加工、多余动作、等待零件时间、库存、运输、生产量过量、质量缺陷) 降低了产品成本等取得实效的员工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员工释放正能量。

四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 要及时关注影响生产效率提升的四大瓶颈, 如物料脱节、计划不准、交期难保、协调不畅等, 还要掌握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技巧, 提高管理含量、技术含量, 即提升情商。

2) 加强多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操作者制定技能培训计划表, 分理论培训及现场实际操作培训, 理论培训应针对各工序、工位的技术质量要求, 作业指导书, 检测指导书等内容进行培训, 实际操作培训应对设备的操作规程、工装夹具、检具的实际操作 (装夹、拆卸等) 进行培训, 培训后还应进行考核评价。

以备多技能人才的储备和任用。企业管理中, 从员工的行为可以看出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提升的地方, 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才能培养出精英团队, 必须把精益生产管理的方法带到一线的干部和员工中, 在工作上精益求精, 通过管细, 达到管精的目的。

工人是企业生产的独立细胞, 班组是企业生产的最小单元, 只有把各个独立细胞激发出最佳的活力, 并组合成最佳的结构单元, 才能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最好结果。

5 结语

企业应当注重品质管理、效率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精益生产方式是对生产制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的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外可以按用户需求准时交货, 对内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准时、均衡、协调配套, 减少浪费, 是为公司带来利润的有效方法, 它是以降低成本为目标, 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彻底消除无附加值的步骤和无用要素 (过剩的库存和多余的人员等) , 对发现的问题点进行改善, 缩短产品的生产加工周期, 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获得利润, 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注重消除浪费, 降低变异。精益生产就是企业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过程, 它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和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武振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德中.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克.吉多.成功的项目管理.机械出版社, 2005.

[4]龚益明.现代质量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张驰.六西格玛黒带丛书.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生产效率 篇2

一:主要问题点

员工作业水平,工艺加工意识急需提高。如作业速度慢,心态压力等等。

员工流失率高,新员工多,作业不良、.生产改装速度缓慢,生产持续怠慢

技术管理着,员工无自检、设备隐患,互检意识,造成不良品

二:具体改善措施

提高员工作业的熟练度

新员工刚来时,必须将其安排在在老员工的带领下熟记操作工艺,经过几天时间培训合格

方可上岗.这样才不会给新手造成工作上的压力,对品质和效率的影响也可降至最低。

三.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

1激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表现好的须及时进行奖励,表现不好的须进行口头或物质上的惩罚,不能让员工有一种做的好与不好一个样的想法,并每月一次心态方面的培训。

完成时间:每周进行质量标兵、重点控制工位的评选,每月进行优秀员工的评选,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和处罚,每月由人事部对员工进行一次心态方面的培训。

四.机器方面 加强设备、工具、仪器的保养与维护,提高其稼动率

技术员和操作员必须随时关注其是否正常运行,当其出现对效率和品质有重大影响的异常时,必须马上处理。测试仪器,工具日常的保养,须经常检查其是否工作正常,不可粗暴操作,做到谁使用谁负责。

五.方法方面按照“一个流程”作业,保证整个生产总平衡

1:坚持车间生产管理制度,发现问题点,并进行持续改善。

2:对技术员和操作员绩效考核,技术员和操作员工作积极性。

3:对产量进行目标管理,每天制定相应产量目标并让组长进行确认,主管及时跟进完成情况。4:要求各管理者严格按照IE制定各生产标准产能及相应周期,进行生产,以保证达到标准产能。

5:提高员工的作业技能,减少作业不良;提高直通率。

6:通过完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各员工、利用IE技术,持续整个生产系统的平衡率和生产效率,减少在制品的不良,提高产量。

8:对管理者和技术员.作业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品质意识,提高员工的自检、互检意识,要求技术员作业员准确掌握作业标准和作业要求,培养心态积极的员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9:要求生产技术骨干提出不良改善对策进行改善。

10:提高生产计划的均衡性,减少作业员工作时间太松太紧的状况,增加生产活动,提高凝聚力,以降低员工流失率。11: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进生产现场的生产,做到马上发现问题就积极解决问题,将异常消除在萌芽状态。12:加强对技术和员工在生产管理技能、工作技能、品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每月至少保证一次)

(六)环境方面:

1;做好现场的7S工作

连铸设备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篇3

关键词:炼钢;连铸技术;设备应用;优势

引言

钢铁生产过程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能源转换上、信息运用上、智能化化水平上,需要进行集成化的建设。

1.我国的转炉负能炼钢趋向于大容量

现阶段国内250吨以上转炉有近30座,而且装备技术已经完全是我国自行拥有的,转炉负能炼钢是现代化钢材生产的一个主要标志,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炼钢工序想消耗降到最低,在工程设计上,能够体现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一包到底的铁水直运技术省去了倒罐的时间,节省了投资,对环境污染减少,在运行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转炉煤气干法比传统的转炉煤气湿法在净化回收利用上,具有明显的优点。这项技术装备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炼钢生产的实际,创新了方法,改造了设备,形成了能够产生巨大经济经济效益的装备类型。转炉回收蒸汽利用,一方面通过蒸汽供应的真空精炼蒸汽泵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并网发电实现。转炉烟气的余热产生了蒸汽,这就能够供应RH、VOD、VD等装置,这些真空精炼装置的主要作用优点就是能够节能减排。余热并网蒸汽发电技术装置,在钢铁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转炉副枪系统对于实现炼钢过程的自动化具有特殊。我国炼钢企业对于这项技术掌握程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转炉炉气分析技术主要是用于小转炉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大容量超高功率电弧炉的应用

我国钢铁产量逐年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会产生大量的废钢。废钢是良好的再利用资源,对于废钢的再利用也是衡量钢铁生产水平的标志。我国原来对于大吨位的电炉设备依靠进口,这不仅束缚了钢铁生产,也给成本增加带来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规避电炉长期引进是一个核心的矛盾。我国电炉机械设备的设计能力较低,这是受大功率变压器、电抗器、真空断路器、电极调节器等的影响。这种组成部件的生产设备情况,对大功率设备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电炉设备的自主生产能力提升,电器元件技术水平升级,我国电炉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国能够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成套集成的大容量超高功率电弧炉,这是连铸设备的历史性改革,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在电炉烟气余热锅炉上技术装备上有了全新的进步。大容量超高功率电弧炉能够在生产上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使大功率作业有了足够的装备保证。在生产效率提升上,还需要对节能型新型电炉进行装备改造,强化新技术的应用,升级电炉电控系统,在生产工艺方面实现与之相配套的生产过程,降低成本,开发精炼装备,是电弧炉炼钢过程得到技术性的优化。

3.超大断面连铸机的具体应用效果

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依托于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创新的结合,在连铸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其中,自主研发的断面超大型宽厚板坯连铸机能够生产450mm×2600mm的超大断面钢板坯,在有关企业投产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铸坯表面和内部的无缺陷率能够达到98%以上。我国自行研发的大规格圆坯连铸机能够生产出900mm和1000mm的大圆坯,这是世界炼钢工艺中首屈一指的。超大规格圆坯连铸机在设计、制造和生产操作上能够实现高效率、低能耗。这些超大型技术装备依托于我国结晶器液压震动技术,二冷气雾动态控制等技术的升级和稳步发展。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炼钢连铸大型技术装备逐渐国产化,我国近年来的自主创新成果优秀,在集成化的设备更新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4.连铸技术的洁净钢生产设备

连铸技术使我国钢铁生产有了长足进步,连铸技术使炼钢厂的结构逐渐优化,引导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阶段。洁净钢生产是钢铁生产的新发展。近年来铁水预处理是转炉长流程的设备工艺,符合喷吹和铁水脱硫技术能够运用的设备在我国炼钢生产中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炉外精炼技术装备是钢铁生产中洁净钢不可缺少的工艺,是实现生产高效化、紧凑化的重要手段。炉外精炼装备技术需要与产品结构优化相适应,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需要在生产中进行升级。炉外精炼设备的种类较多,我国应用的已经成熟的设备种类为LF系统,LATS系统,VC真空浇铸系统,近年来的RH精炼系统是其中引入瞩目的设备。大吨位精炼系统咋生产中需要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在细微技术应用上,保持工艺的准确性,这样就会减少技术与设备之间的差距,避免生产过程出现纰漏,造成对设备的损害。精炼技术装备具有很强的耐受性,适应冶炼炉的发展要求。

5.结语

工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钢铁制造业代表者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加快钢铁生产技术的提升,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钢铁锻造技术领域的重点内容。连铸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是当前世界炼钢技术的核心要点,而我国给予了连铸技术更好的发展土壤。装备技术的发展需要以长期发展为目标,以持续优化为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成果丰富理论,使连铸技术实现质的突破,提高我国炼钢技术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国富.连铸设备的生产管理措施.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年第4期.

生产效率 篇4

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 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以来, 国内服装企业队伍迅速壮大, 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磨练, 国内很多服装企业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得到长足发展[1]。对于刚成立的服装加工车间, 管理人员技术能力跟不上, 加工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不一致, 设备的完善性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加工车间的生产效率, 如何尽快适应整个公司的需要及完成年初设定的产量目标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将引入精益生产的管理思维, 应用精益的模式来提高此加工车间的生产效率。

一、精益生产的介绍及特点

(一) 介绍

精益生产方式 (Lean production简称LP) 源于丰田生产方式, 是美国的国际汽车计划组 (IMVP) 中多位学者对丰田生产方式 (tps) 的高度概括[2]。以汽车工业这一开创大批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典型工业为例, 经理论化后总结出来的。精益生产强调以更少的人力, 更少的空间, 更少的投资和更短的时间, 生产符合顾客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精益中的“精”就是精干, 不浪费, “益”就是效益, 高效率。精益就是要少投入, 多产出, 把成果最终落实到经济效益上来。2002年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 (APICS) 定义精益生产为:一种使企业的多种多样活动所利用的资源最小化的哲理[3]。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浪费, 去掉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等生产环节中不产生附加值的工作;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使企业能够迅速而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 精益生产的特点

精益生产是一项全面的变革, 不仅要求生产技术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 而且也要求员工现代化[4]。

1、消除生产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

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中一切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都视作是浪费;虽然能够创造价值, 但所消耗的资源如果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也被视作是浪费。为杜绝这些浪费, 要撤掉不直接为产品增值的环节和工作岗位。在物料的生产和供应中严格实行准时生产制。

2、员工参与。

为了获得企业的持续改进, 需要鼓励所有的员工参与到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改善中去。特别是一线员工, 他们在完成实际工作中应能找出很多小问题并能解决, 以防止这些小问题逐渐积累成大问题。

3、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

柔性就是敏捷性, 是系统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应有灵活多变的生产组织形式, 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及时组织多品种生产, 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精益生产方式以高柔性为目标, 力争实现高柔性和高生产效率的统一。企业要在人员、组织和设备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柔性。

4、精益求精。

精益生产方式将完美作为目标不懈追求, 要求企业针对生产进行持续改进、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和库存, 使产品品种丰富并多样化。企业应致力于持续改善和不断进步追求精益求精。

二、新成立的服装加工车间的现状

新生服饰是一个多年以服装加工为主的公司, 近年来, 由于服装外贸订单的增加, 原先的加工车间生产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订单需要。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公司决定新成立一个加工车间, 从人员到设备等都需要重新组合。对于新成立的服装加工车间肯定无法与已经成立多年、员工技能熟练的那些车间相比。就实际情况分析, 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设备是否到位:设备数量是否合理, 维护是否到位等直接影响后续的生产; (2) 车工技能程度:员工的缝纫机技能是否过关, 能否满足客户要求, 这将涉及到是否需要返工; (3) 面辅料的供应:由于面辅料到料不齐产生的停机等待现象比比皆是, 这都将产生工时浪费; (4) 面辅料的品质:如果面辅料质量不合格, 不仅产生工时浪费, 还产生人力浪费等一系列因素直接影响生产效率; (5) 工艺上车是否正确:以缝纫衣服为例, 袖子、领子等多项工艺的顺序不合理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 (6) 工序安排是否合理:由于工序安排不当, 造成流水线倒流, 增加了劳动力浪费、操作动作重复的时间浪费等资源浪费。

三、解决办法

对于新车间的这一系列问题, 不但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一切都准备完全, 还需要尽快开始生产, 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

1、设备是否到位:由专人负责, 开工前确认设备的数量, 维护的情况, 使用的情况及保养人员是否到位。检查必须每天进行, 而对于保养人员的技能则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且邀请专业人员讲解与现场指导, 直至技能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2、车工技能程度:产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对于刚上手的车工技能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确保质量合格, 对于不合格员工由专业人员培训及指导直至合格;其次对于有情绪的员工及时思想沟通, 保证产品的合格率;还要定期培训新手来补充车工队伍。

3、面辅料的供应:由专人负责,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按照生产的进度及时与客户联系, 确保面料与辅料按时按量到位。如果客户的面辅料无法按时到位的, 就会影响生产进度, 如果不做好预防措施就会出现停机等待的现象, 此时就需要提前通知生产线, 做出调整;如果面辅料一下全部到位, 又会增加仓库的存储压力。所以这个存储量的设定就需要根据生产能力随时更新与调整。

4、面辅料的品质:客户供应的面辅料是否合格, 能否满足生产需求很是关键。面料的质量, 辅料的质量, 两者能否配合使用都需要有专业人员检查与确认, 如果发现问题, 及时与客户沟通确认, 减少返工现象。

5、工艺上车是否正确:对于加工车间, 只有样衣提供, 所以工艺员必须分析样衣的加工工艺, 及时与客户沟通, 确定工艺的具体实施, 试车并确认工艺的正确性。这些都完成以后才能做到工序的合理安排。

6、工序安排是否合理:服装加工车间都是流水线作业, 工序的安排关系到是否会出现流水线导流等浪费现象;此外各工序上人员的配备也很关键, 既要保证上一工序的产品数量能及时完成, 又要保证关键工艺的质量满足客户要求。

四、成效

精益生产的精神已经领会, 精益的成效当然也很显著。分析问题的原因, 将解决的办法系统化, 新成立的服装加工车间很快就看到了成果。

我们的上手速度 (车工对新工艺的熟练程度, 上手速度越快生产效率越高) 大大提高, 由原先的6-7天缩减到3-4天。这是一个突破, 按照每2个月加工3个批次的产品计算, 我们每2个月就可以节省6-8天时间, 全年就可以节省约40天, 就可以每年多增加约2个批次的产品加工;换个说法, 每天的人均产值是180元, 按照一个车间60人来算, 这节约的时间就可以每年新增产值43万元。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 提高了生产效率, 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何等重要。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 新车间的成绩震惊了整个公司, 由3月份的产值37万增长到10月份的64万, 具体见下图:

五、结论

精益生产的管理方式单在一个新成立的加工车间, 单从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就给车间创造了不少价值, 如果将精益生产推行至整个企业, 将整个管理模式系统地、灵活地运用到服装加工的各项环节中, 就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近些年来, 我国原材料价格不断在上涨, 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若单单依靠不断地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营销手段, 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只有从生产的管理过程中持续改善, 逐步延伸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 才能使企业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轶川, 杜丛, 钟安华.利用精益生产解决服装企业中的浪费现象[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第24卷) , 2011. (04) , 2:17-19.

[2]张盛英.浅谈精益生产在服装加工企业的适用性[J].山东纺织科技, 2008, (05) .

[3]罗振璧, 等.精益生产与管理 (二) :冲破迷雾, 把握本质[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7, (4) .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篇5

企业的生产效率来自专业化的分工,流程的标准化,生产的柔性等等,我认为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1、是人,要有熟练技能,有职业素养的工人,人员要合理调配,依据熟练程度合理安排人员;

对人对事,奖罚分明,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产效率高的员工理应获得应有的奖励,目前我公司有这样的现象,在职工收入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有一些职业素养高,专业强的员工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而差一些的员工反而承担较少的工作或较容易的工作。

2、要有制度,把工艺的流程优化,标准化;

3、是要有保障系统,保证辅助生产的优化,如原材料的供应,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生产安全,劳动保护等;

4、要用管理,有优秀的管理人员来激励、组织、监督、保证各环节正常运行;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特效方 篇6

1.母猪催情方:①鲜韭菜250克,红糖50克,每天喂3次,连服1周,母猪可发情。②鲜韭菜、鲜大葱各150克,鲜椿树叶、鲜桃叶各100克,黄酒100克,混合拌食喂,每日1剂,连喂2~3天。③断奶当天给母猪停料或减料,第三天喂高能蛋白质饲料,并驱赶猪多运动,连续数天,可促之发情。④单独肌肉注射孕马血清10~20毫升,可使母猪发情。⑤益母草200克,陈艾叶、当归各30克煎汁喂服,也可使母猪发情。

2.提高母猪受胎率方:①在每头猪精液中添加5个单位催产素,可提高母猪受胎率。②用输精器吸取公猪精液1~2毫升,喷洒在发情母猪鼻部,经4~8小时后输精,可提高受胎率。③在一个发情期内用两个或以上不同品种公猪精液混合输精,能提高母猪受胎率、产崽率。

3.母猪催奶方:①每天喂益母草粉100克,连服10天,可使母猪奶汁充足。②取花生仁500克,鸡蛋4个,煮熟后分两次喂母猪,1~2天可见效。③取鲜蚯蚓300克,除去内物洗净,给母猪喂服。④取母猪胎盘一只,洗涤切碎煮熟,拌精料适量,分3~5次吃完。⑤取鲜鱼煮汤喂母猪。⑥取鲜黄豆500克,加动物油500克加水煮熟,每天2次连喂2天。⑦取海带250克,猪油75克煮汤,早晚各喂1次,分3天喂完。(江苏 朱乃洲)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研究 篇7

一、现阶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改革的不断深入, 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的增加, 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在有些企业中, 劳动生产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流动性强、环境艰苦、劳动力和设备密集的行业, 劳动生产效率还不是很高。例如在建筑行业中, 建筑行业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劳动力, 各个工序之间的连接、各个操作人员的配合等方面, 现阶段还是机械所不能够代替的, 因此会使用大量的人工劳动生产力, 建筑行业中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也不是很高, 所以造成了目前劳动生产效率不高的现象。一些企业受到传统生产经营理念的制约, 市场竞争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观念不强, 不重视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以及管理质量的提高, 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不高。企业从业人员自身和业务素质的高低, 也是制约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如果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 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使用过程中, 会非常的吃力, 有些甚至完全使用不了新工艺和技术, 这样就大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需要越来越高, 劳动生产力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企业从业人员希望得到越来越多的待遇和福利, 导致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在不断的增加, 要想通过降低从业人员工资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是不现实的,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较大的潜力,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的应用, 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将会不断的提升。

二、提升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措施研究

企业从业人员的自身和业务素质是提高企业劳动率需要重点研究改进的方面, 通过不断地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可以有效的增加从业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 提升其接受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一个是吸引高素质的企业员工, 不断的改善企业员工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 降低劳动强度等, 来吸引高素质的企业员工, 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和业余生活, 增强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同时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通过设立奖学金和签订就业协议的方法, 为企业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另一个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方式是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 利用培训的方法来不断的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要在预算时就要有相应的培训费用, 这样才能够将员工的培训落实到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但基层的生产操作人员要培训, 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需要培训, 不断的学习行业的新成果新发展方向, 扩宽自身的知识面, 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不仅仅由每个操作人员和机器的工作效率决定, 同时还和企业的运营组织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 改变企业生产任务随意更改的现状, 让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能够有规律和有秩序的进行, 避免由于生产任务的不合理造成企业劳动力浪费的现象。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 能够采用流水作业的方法尽量采用, 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个工种的连续性, 合理的分配好流水作业各个员工的工作量, 以及每个岗位需要安排的员工的数量, 保证不存在窝工的现象, 而且每个员工不能够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提升每个岗位员工的专业化水平, 对企业每个工作岗位的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利用量化管理的方法来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考核标准, 保证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质量, 这样不会因为人员的改变, 而导致岗位工作质量出现差异。不断的加大新技术新工艺设备的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量的事实表明, 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等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 企业想要长期稳定发展, 就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来改进设备工艺, 不断的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 确定企业合理的工资制度, 采用科学的分配制度, 将企业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效益仅仅的结合到一起, 充分的体现多劳者多得的理念, 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 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结束语

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劳动成本, 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后续的稳定发展, 因此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改革的深入, 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有些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自身和业务素质,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不断的加大新技术新工艺设备的投入, 提高劳动着的工作积极性等措施, 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是反应一个行业劳动力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随着劳动力资源不断的急缺, 劳动力的成本不断的增加, 这样就给企业效益的增加带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不断的采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 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调研分析, 研究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 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措施。通过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晶.劳动力资源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贡献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2007.

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控制研究 篇8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化工产业大环境的影响, 氯碱企业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制约, 以及在氯碱行情好的时候蜂拥而上的一些规模小的氯碱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产品供过于求等多方原因, 造成了高精氯碱产品相对短缺, 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底, 我国在产烧碱生产企业176家, 总产能达到3021万吨/年, 产量2087万吨。产能相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05.4%, 产量增幅在68.3%。因此氯碱化工行业应该有效的控制生产效率, 以利于市场供给和获得相对合理的利润。

1 氯碱化工的生产情况分析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是一穷二白的, 基础工业更是薄弱, 氯碱化工的生产最早是在1930年的上海成立了我国的第一家氯碱工厂, 由于历史原因直到建国初期, 全国氯碱化工生产厂不到十家, 烧碱年产量在一万吨多一点, 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非常重视氯碱化工产业, 使氯碱化工得到了从规模到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到上世纪末我国的烧碱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 现在我国的氯碱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但是由于氯碱产业发展过快, 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氯碱生产厂家激烈竞争, 同时氯碱行业还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就是中低档的产品比比皆是, 而高档的氯碱产品有的还需要进口, 这就反映出我国目前氯碱行业应该向高、精、尖产品发展, 不能再盲目的只重视产量而忽视质量, 不能盲目的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 造成中低产品过剩, 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控制生产效率, 合理供应,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国家根据氯碱业的行情, 及时的提出了氯碱化工产业应该重视技术的更新, 而不是传统观念上的产量为先, 而且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 我国的氯碱化工生产企业, 大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采用的设备和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 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氯碱企业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生产出高档的氯碱产品, 并对企业生产效率进行动态跟踪控制, 这样才能占据市场主动, 避免过度生产造成资源浪费, 又可以填补因对市场估计不足, 导致的生产跟不上,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尽量采用最新的生产原理和技术, 以此来保证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我国目前有机氯产品、高档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特别是对氯碱工业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精细化工产品比例小, 开发力度不够。

2 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控制

2.1 控制阀的有效控制

化工行业是技术依赖性非常强的行业, 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可以实现较高的质量和产量, 从而提高附加值并降低单位成本, 而中国很多化工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落后, 生产效率低下, 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较高, 企业竞争力不足。由于氯碱化工的生产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的, 生产原料多数是易燃易爆和具有毒性的, 氯碱本身又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因此生产氯碱的化工设备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如:搅拌机、压缩机、风机等大型设备, 这些设备在生产上都要通过控制阀来进行控制, 因此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 在控制阀上设置不同的产量参数, 达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控制生产的效率, 因此控制阀就首当其冲的成为控制氯碱化工生产效率的核心, 针对性的选择一个合适的控制阀是控制氯碱化工生产效率的关键所在, 首先应该对氯碱化工生产的特点和设备的特点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生产系统对控制阀的需求, 控制阀结构和材质的选择要根据生产工艺来进行, 而控制阀的口径要根据相关的技术参数来进行, 同时还要根据生产效率控制来选择一些相关的辅助装置。在实际的控制阀选择时, 还要考虑成本, 选择一个最佳的控制阀, 从而保证对生产效率的控制效果。

2.2 生产流程控制

氯碱化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提高生产率, 优化产品结构, 降低能耗, 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提高盈利水平。但是先进技术多被发达国家垄断, 引入代价很高或者根本无法用金钱买到, 自主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往往更为可行。因此氯碱企业必须在提高自身内功上下功夫, 氯碱产品生产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标准为国家标准GB/T-3190-1996, GBM166-82-3199-1998和国际ISO9001:2000标准, 氯碱生产企业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对生产流程、生产质量、生产安全和不合格品的处置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生产流程, 以此来控制生产效率, 其中包括生产计划的编制和审批, 安全生产的开展和产成品的质量检验等, 以确保氯碱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2.3 生产技术人员控制

氯碱化工的生产过程对人是有伤害的, 氯产品也是有害的化学物品,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大多数氯碱企业已经停产, 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必须对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实施有效的控制, 在发展氯碱化工产业的同时, 应该最大程度的较少氯碱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因此要控制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就要从生产技术人员入手, 加强人员技术岗位培训,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生产数量进行生产。

3 结束语

氯碱广泛应用于农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电力、冶金、国防军工、食品加工等国民经济各命脉部门,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氯碱产品的生产效率的有效控制, 是保护资源的需要, 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 因此在氯碱的生产过程中要力争生产高质量氯碱产品, 满足市场需要, 同时加强氯碱生产效率的控制分析,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保约束问题, 实现由世界氯碱生产大国向氯碱强国的转变, 这是我国氯碱行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巨占顺, 王继芳, 张生太.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控制分析[J].化工管理, 2013.5.

[2]罗剑.氯碱化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 2008.11.

[3]张照威.浅析基于因子分析法在氯碱化工企业效率评价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

[4]蔡杰.中国氯碱化工行业现状“十二五”发展关注点[J].中国氯碱, 2012.9.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 篇9

1 缩短母猪繁殖周期的措施

1.1 诱导发情

生产实践中, 诱导断奶母猪及时发情排卵可以缩短母猪的繁殖周期, 提高种猪的利用效率。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公猪诱导法、合群并圈、加强运动、按摩乳房、外源激素 (如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 。

1.2 仔猪早期断奶

在生产中, 60 d断奶的母猪每年可产1.8窝。45 d断奶的母猪可年产2窝, 28 d断奶的可年产2.2窝, 21 d断奶的2.3窝以上。

1.3 寄养

寄养是指在猪场同期有一定数量母猪产仔的情况下, 将多产或无奶吃的仔猪寄养给产仔少的母猪, 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同时也使部分母猪尽早发情配种, 缩短了这部分母猪的产仔间隔。

2 提高窝产活仔数的措施

2.1 选择优良母猪

选择具有优良繁殖性能的品种, 在选择良种的基础上, 还应选择体型平直或微倾的母猪, 腹部比较大松弛、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都较差;乳头排列整齐均匀, 一般在7对以上, 乳头饱满不能有瞎乳头、副乳头等;外阴部大小适中、下垂, 外阴部上翘的母猪繁殖性能一般较差, 经常有返情或不受孕的现象。

2.2 增加母猪排卵数

对空怀母猪实行短期优饲, 可促进其发情、排卵。在配种前10~14 d, 后备母猪在原日饲喂量基础上, 增加料量0.5 kg左右, 配种结束后停止加料;经产母猪在原日喂料量基础上增加料量0.4 kg, 并视体况增减料量。另外, 给母猪一次注射孕马血清, 并配合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可诱导母猪发情并刺激母猪超数排卵。

2.3 适时配种

由于品种、年龄及个体排卵时间的差异, 因而在确定配种时间时, 应灵活掌握。一般本地猪发情后宜晚配, 引进品种发情后宜早配, 杂种猪居中间。就母猪年龄而言, 老配早, 小配晚, 不老不小配中间。据推算, 适宜的交配或输精时间是在母猪发情后20~30 h。而在生产实践中, 只要母猪可以接受公猪爬跨, 即配第一次。第一次配种后经12~20 h, 再配第二次, 一般一个发情期内配种两次即可。

2.4 改善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妊娠母猪应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养方式。即妊娠前期采取较低营养水平饲养, 妊娠后期采取较高水平饲养。母猪妊娠前期由于胎儿发育较慢, 加之母猪对营养利用率高, 所需营养不多, 但要注意饲料营养的平衡性。妊娠后期, 随着胎儿发育加快, 营养需要也随之增加。因此, 加强妊娠后期母猪的营养, 是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一般饲养条件下, 能量和蛋白质基本可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 不是极端不足不至于造成胚胎死亡, 但能量水平过高会增加胚胎死亡, 妊娠后期能量和蛋白质不足只是降低仔猪初生重和活力, 一般不会导致胎儿死亡。保证妊娠后期母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供给, 可防止流产、化胎、木乃伊、死胎、畸形仔猪。妊娠期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流保胎, 应注意以下几点:尽量将妊娠母猪单栏饲养, 禁止惊扰;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适当运动, 增强体质, 产前5~7 d停止运动;做好防暑防寒工作。

2.5 采用“仿生”人工授精输配

采用一次性输精器械, 采取公猪在场、负重输配、负压吸精、按摩刺激等仿生输配方式, 可促进母猪输配时排卵和促进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机会, 从而提高母猪繁殖率。

3 降低断奶前仔猪死亡率的措施

3.1 做好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由于哺乳期母猪的乳汁分泌量较大, 因此, 饲粮中应保证有充足的各种必须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能量, 另外充足的饮水对保证泌乳量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保持一个清洁舒适、空气流通好、日光充足的环境, 有利于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做好消毒工作, 防止子宫炎、乳房炎、仔猪下痢等疾病。哺乳母猪日粮结构要保持相对稳定, 不要频变、骤变饲料品种, 不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料, 以免造成母猪中毒和乳质改变而引起仔猪腹泻。

3.2 加强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保温。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1-7日龄32~28℃, 8-30日龄28~25℃, 31-60日龄25~23℃。二吃足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免疫抗体、镁盐等。初乳酸度高, 有利于消化, 能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 增进健康, 提高抗寒能力, 促进胎粪排泄。仔猪出生后1 h要人工辅助吃足初乳, 如果初生仔猪吃不到初乳, 则很难育活。三固定乳头。母猪不同部位的乳头所分泌的乳汁数量一般前排较多后排较少。固定乳头以自选为主, 个别调整为辅, 把初生体重小的仔猪固定在前排乳头, 把初生体重大的仔猪固定在后排乳头, 这样有利于母猪泌乳, 仔猪发育均匀。四过哺并窝。过哺并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 母猪产仔日期尽量接近, 最好不要超过3~4 d。

3.2.2 过哺前要让仔猪吃足自己母亲的初乳。

3.2.3 先产拿小的, 后产拿大的。

3.2.4 避免仔猪和奶妈彼此不认的现象。

3.2.5补铁。铁是造血原料, 补铁常用方法是在仔猪出生后2~3 d内, 肌肉注射铁制剂, 每头剂量150 mg铁。

3.2.6适时开食补料。一般仔猪出生后5 d训练饮水, 7 d训练开食, 到20 d能大量采食饲料。用于哺乳仔猪的饲料一定要营养全面、易消化、适口性好、并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 仔猪采食后不易拉稀等特点, 最好为乳猪教槽料。

3.3 做好母猪的免疫是基础

近年来影响母猪繁殖的疫病有增无减, 做好母猪的免疫, 既保证母猪的健康, 也保证仔猪母源抗体的水平, 增强抗病能力, 减少猪只的发病和死亡,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母猪免疫程序:口蹄疫一年免疫3~4次;猪瘟一年两次 (空怀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母猪每次配种之前免疫一次;猪伪狂犬母猪怀孕14-15周免疫一次:猪细小病毒病母猪配种前一个月免疫一次;乙型脑炎每年免疫一次;其他细菌性疾病根据猪场自身情况适时开展针对性的免疫。

摘要:为提高母猪繁殖成活率, 采取缩短母猪繁殖周期、提高窝产活仔数、降低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和加强免疫的综合措施, 以达到提高养猪效率的目的。

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控制研究 篇10

一、氯碱化工行业

该行业服务于工业, 为工业生产提供基础的原料, 它生产的产品以烧碱、氢和氯等气体为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氯碱工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展促进了下游产业的进步。现阶段我国的氯碱化工行业发展水平及模式已经比较成熟, 生产原理是通过电解食盐水, 将其进行溶解从而获得烧碱、氢和氯等气体。离子膜交换法和隔膜法是现阶段我国各大企业所应用的主要生产技术, 同时由于该工业领域的技术和生产都已经相当成熟, 这就使得该行业在国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加强控制氯碱化工生产效率的重要性

(一) 生产过剩现象严重

在经济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我国的氯碱产品产量逐渐增加, 工业、国防和食品等其他行业对氯碱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各个氯碱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断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 促使氯碱产品的产量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各个生产厂家都堆积了大量的剩余产品, 为了不断推销自己的产品, 不惜进行恶性竞争, 互相压低市场价格并相互攻击。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 同时厂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略了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 不利于我国氯碱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大量生产给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

近年来, 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 不断加大工业生产力度, 这种做法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而化学工业在加工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毒害物质, 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更大的影响。氯碱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其耗材对环境的迫害不容忽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应积极控制该产品的生产效率, 从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加强研究。

三、氯碱化工的生产效率控制

(一) 提高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

在进行氯碱生产的过程中, 对温度和压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反应器中应当拥有较高的压力和温度, 再加上生产原料的基本属性, 导致整个生产过程极易发生爆炸和毒气外漏。从产品本身来看, 氯气本身毒性较大, 而烧碱的腐蚀性极强。如果生产过程中没有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水平, 很容易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种种特征表明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氯碱生产的过程中, 必须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量, 并运用大量时间和经历来提高设备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 做好封闭工作, 最大程度的将生产过程与人隔离开来。这样一来, 不仅有助于我国氯碱产业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还能够保护人身和环境安全。

(二) 根据市场需求控制生产效率

现阶段我国的氯碱生产商, 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 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进行生产, 导致产品出现大量剩余, 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仓储费用不断增加, 同时为了促进销售, 进行恶性竞争, 不断压低市场价格, 企业亏损现象严重。这一系列现象都是没有遵循市场运行规律而产生的。因此现阶段生产加工的过程中, 必须首先做好市场需求调查, 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和需求进行生产,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获得最大利益。

氯碱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要想能够有效调节生产效率, 需要人工调整搅拌机和风机等设备的参数, 这样一来就能够将机械反应速度进行调整。控制阀门的应用能有效控制设备参数。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工的控制各种参数, 精确度较低。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背景下, 氯碱生产厂家可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对其加以控制, 首先, 加强对该生产工业特点的研究, 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设备精确度, 从而研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控制阀;其次, 控制效率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而做到精确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 工业的发展要以氯碱工业的进步为基础, 同时氯碱工业还能够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新时期我国在促进氯碱工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要从其技术和质量的提高入手, 并转变传统的只重视产量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氯碱生产企业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 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效率, 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为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不断做出努力。

摘要: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 需要在氯碱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 这引起了我国对氯碱化工生产效率的重视。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作为保障我国氯碱生产和提高其产量的基础。近年来, 我国的氯碱产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 在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出现剩余, 因此我国氯碱生产厂家有必要加强生产控制。本文将从氯碱化工控制的必要性入手, 详细阐述了有效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氯碱化工,生产效率,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纪东.浅谈氯碱化工企业冬季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措施[J].盐业与化工, 2015 (01) :37-40.

[2]季新锁.氯碱化工行业智能液体发货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华东理工大学, 2013.

[3]貊玉龙, 曹志晔, 任爱江.氯碱化工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优化的分析[J].石河子科技, 2013 (01) :39-41.

生产效率 篇11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农机事业;农机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19-1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三农”问题,把它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因此农机事业的大力发展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农机在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中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而达到省工、节本增效、解决劳力矛盾的目的。农业事业的大力发展还可以为农业生产保证农时节令,吸纳农村剩余劳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農产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农机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一些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但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效,而且也促进了农民尤其是农机户的增收。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大提高的同时,又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得以转移、从事非农产业,这些不但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国民经济日益繁荣。这就使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和毛泽东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又一次得到证实。

2 通榆县农业机械发展情况的现状

2.1 农机拥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机具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农机节能降耗初见成效

截止201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量比2005年增长2倍多,比上一年增长5%。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提升,新增农业机械5000余台,增长15.4%,拥有拖拉机驾驶员1.48万人,全县大中型拖拉机1820台。

2.2 农机作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

促进了农机经营效益水平提高。随着农机科技的推广运用和适用先进新机具的不断引进,我县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节能、节本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但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使得农业机械用户跨区作业,据不完全统计,农机用户跨区作业户均收入均超过1万元,使农机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3 争取国家和省购机补贴项目,不断增加了地方财政投入,发挥各级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至2010年各级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农机培训部门引进、试验、推广30余种(台、套)新型农机具和技术。同时充分发挥中央、省、市购机补贴的作用,通过组织培训、演示会、通榆农产品博览会展示和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科技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机户操作技能,引导和激发广大农民学习、使用、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机化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高。

2.4 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民获得自主购机权、使用经营权,解决了农机发展动力问题,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农机管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维修配件供应、供油点、农机作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初步完整的农业机械服务网络体系。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兴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下的农机产业化服务已经在蓬勃的发展、壮大。

3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我县的农机事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产业化经营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农机与科技兴农有机结合将是未来我县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因地制宜,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实现农机由单一农田作业向专业化、系列化综合服务转变。在粮、棉、油料作物等主要生产环节上不放松机械化作业,以确保农业的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好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作用。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再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服务“三农”发展生产、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的发展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不断增加引导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机制。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结合通榆县农村农业生产的特点,大力发展适合经济作物各个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三是要突出节本增效的特点,加速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农业机械化不但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可以更多地参与农村的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广大农民朋友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对于科技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科技的兴趣,这些都为新型农民的到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卓.21世纪农机发展方向展望[N].农民日报,2000.

[2] 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2.8.

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 篇12

关键词:生产效率,制造业,企业组织

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 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 产品更新加快, 产品的生产由少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生产的生产类型过渡, 产品上市时间缩短, 产品质量日益提高, 产品成本日趋降低, 产品的售后服务日趋完善, 这对现代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运筹学、系统工程、微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 又推动了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所以近几年来企业生产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趋势, 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在制造型企业中, 生产主管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生产安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现场管理等等, 而这些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本人在生产性企业单位工作多年, 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 简单谈一些关于生产管理方面, 如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话题。当我们将效率概念应用于一个特定企业的时候, 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该企业能否利用一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出了最大的产出, 这种效率被称之为“生产效率”或者“技术效率”。在组织管理和技术层面上, 生产效率问题体现为, 在给定一个投入集合的约束下, 企业是否达到最大产出的问题。

企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组织, 而且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竞争环境中, 会根据特定需要不断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但是, 一般来说, 不论企业结构多么复杂、变化多么巨大, 企业组织都会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在每层的人数配备因企业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层次的人员数量组成是成金字塔形状的, 越往下人数越密集。通常人们以为企业的生产效率主要受金字塔的底端的员工所影响, 其实不然, 企业中各个层面的员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效率。我们可以细致地分析一下, 企业组织的三个层面, 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 了解决策层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功能。作为企业在战略问题上的把关者, 决策层肩负着企业生产效率是否能提高的关键, 如果在决策上出现了差错, 那么下面执行的效率越高, 带来的结果将使企业受到的损失越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决策层在企业生产效率实现的关键之处。

在当前社会, 大多数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都会推行一些管理体系, 或者说是管理工具, 比如ISO9000、5S、TPM、6sigma、精益生产体系等等。在这些管理体的推行过程中, 决策层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决定采用什么管理体系, 还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给与多大的推行支持, 决策层都需要给与高度关注。如果没有决策层的支持和关注, 就算企业采用了最先进的管理体系, 最终的实施结果, 估计也只能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 根本起不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作用。

其次, 我们来看看管理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中层干部或执行层。作为将决策层的战略概念转化为具体事物的执行层, 管理层不但要对决策层的意图、战略等实质性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要非常准确, 而且在对战略问题的实现上要将其转化成战术上的应用, 并将这种战略的理念充分地灌输到操作层中去。如果管理层在译读决策层的问题上出现差错, 那么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非常大的阻力。另外, 管理层在实际管理操作层员工的时候, 也是十分关键的, 管理得法会大幅推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否则就会起到负面的作用。管理层督促操作层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这是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概念, 这要求企业管理者, 必须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操作层进行充分的沟通, 同时管理者还要做好模范带头的作用, 以实际行动去鼓励和促进操作层, 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与操作层相比, 管理者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参与生产, 而是能否在生产现场出现问题时, 及时有效地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生产现场的活动是很复杂的, 在我们的生产作业现场常见问题非常多, 如作业流程不顺畅、设备故障、安全事故、重复返工、物品标识不清、异常未及时发现、异常事故重复发生等等。当企业的管理人员发现生产现场的问题时, 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仔细地分析问题, 通常的解决方式往往只是采取补救的措施, 只能解决表面问题, 没有使问题得到真正的实质性的改善和解决。经过一段时间, 问题又可能重复发生。管理者在遇到问题时, 首先要清晰地界定问题, 也就是问题点究竟出在哪里。管理人员在分析问题来源的过程中, 可能涉及到相当多的部门。因此, 界定问题绝对不是要界定责任, 而是为了彻底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而为下一步更好地衡量、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真正清楚了问题点的核心所在时, 我们才能针对核心的问题进行专门、细致的分析, 思考究竟使用什么样的技巧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才能卓有成效地帮助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彻底找出完善的整改计划, 提高生产效率。在实施了有效地改善措施之后, 事情并不是到此为止了。还需要将所做的有效措施进行标准化, 把应做到的事情都分别按步骤地逐个记录下来, 并要求每个部门都严格地按照这种方式运行。这样, 才能出色有效地控制问题点。另外, 还需要对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追踪, 并逐步将有用的经验标准化, 积累经验, 以便于将来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及时地采取有力的措施。

本人的岗位是车间主任, 属于典型的中间管理层, 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场工作。生产现场是产业工厂管理的真正重心之所在, 只有不断加强现场管理才能有效实施精益生产, 只有将现场管理的日常指挥权真正交给车间主任, 各辅助部门自觉地做好现场服务, 以车间主任为中心, 建立起一整套完整而有效的现场管理体制, 才能将现场管理工作搞好, 真正地收到实效。“没有市场就没有工厂”, 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在工厂内部, “没有现场就没有工厂”、“车间是上帝”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此, 我们应该确立车间现场就是“上帝”的基本管理原则, 强调“现场第一”, 明确职能部门与车间的工作关系, 并组织开展了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 使管理者、操作者认识到:现场是企业劳动价值实现的直接承担者, 工厂目标的实现要取决于生产现场。事实上, 从职能地位来看, 车间处在生产行政关系承上启下的咽喉要道上, 是工厂综合管理在现场协调、综合运转的核心, 是上下左右信息流通的十字路口, 不把车间现场当作“上帝”, 不为现场服务, 现场的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工厂实践来看, 车间安全则全局稳定, 有一个车间跟不上大局步伐, 则全局失调。所以, 必须牢固树立车间现场就是“上帝”的思想, 以车间主任为中心, 服务到现场, 使“三现主义”在现场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车间主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通过对各种生产数据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控制现场, 实现对现场的动态管理。首先要对在制品实现动态控制, 实现在制品数量的动态控制, 就是要掌握毛坯的投入量和成品产出量以及废品数量, 通过每日计算, 掌握在制品的波动状况。其次要对设备故障进行统计与分析。设备发生故障, 应及时进行抢修, 建立“消火”与“防火”体系的目的, 就是为了最终防止重复故障的发生, 从而不断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进行设备故障统计, 对重点故障进行解剖分析, 可以为现场决策提供有用数据。不良品管理是另一项重要工作。不良品管理在车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不良品的控制管理;二是出现不良品后的处理。对于不良品的处理, 首先是要对现场不良品的存放定位, 并定时进行处理, 有计划地开展不良品返修工作, 并根据生产的变化状态, 进行零件补充。对于不良品的控制管理, 采用一些有效的图表手段, 如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分析图等。有效工时和有效工时利用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效工时是指操作者在一个工作班时间内应有的作业时间, 有效工时=制度时间-计划停工时间。制度时间是指一个工作班时间, 如白班480分钟。计划停工时间是指设备试运转、工间休息、清扫机床及布置工作场地等规定时间。如果有效工时利用率为100%, 则说明操作者充分利用有效工时做了生产上必要的作业, 反之则要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对有效工时利用率进行分析, 能使我们准确地将影响生产的内、外部因素区分出来, 明确主攻方向, 然后分头去做各方面的改善工作。目视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为了方便管理, 将一些相关图表公布出来, 让管理者和操作者都清楚各项工作进展动态状况。现场“驻屯”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现场“驻屯”管理, 是指车间主要负责人及工段长、班组长、机电维修人员、生产控制、技术工艺人员等, 驻扎在生产现场, 及时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 并迅速报告。为实现精益生产方式, 为使现场问题及时解决, 以车间主任为中心, 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驻屯”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之一。现场“驻屯”管理的目的, 是使有关人员联合起来现场办公, 迅速而有效地解决现场问题。“驻屯”人员同心协力, 在车间主任领导下,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最后, 标准化管理也是常用的管理方式。现场工作的开展, 最终都要形成标准, 拟定出相应的标准作业规范, 使各项工作按照标准有序开展。尽管也有人讲没有标准化也可以改进, 但这不是我们向往的改进, 也不能持久。这种改进是偶然的, 也许是碰巧我们走运。不仅如此, 如果这种改进不转化为标准, 可能很快就会前功尽弃。

最后, 谈谈操作层如何能有效实施来自上层的措施。操作层, 也就是企业最前沿的员工, 应该要有责任心, 要有使命感, 要能脚踏实地完成上级安排的指令, 这样才能保证来自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措施落到实处, 才能最终提高生产效率。但是, 这些思想的形成, 一方面来自员工的自身素养和觉悟, 另一方面和企业长久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的激励制度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有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都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 可实际工作中根本体现不出这一点, 更有甚者, 强迫员工加班、连续高强度作业、无视员工发展规划等现象都时有出现。由此来看, 要保证操作层能有效实施来自上层的措施, 最重要的是企业切实地以员工为最宝贵的财富, 并以适当的方法去激励员工, 以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于企业的长期人才管理机制, 需要决策层纵观各方面情况, 实际考虑员工发展来制定。关于激励的方式也有很多, 我们以如何计酬为例。如果企业的生产工艺允许实施计件工资, 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计件薪酬, 实施计件薪酬后的效率一般都能提升10%以上;如果企业的生产管理形态不适合实施计件工资, 实施绩效奖金制度则是必须的。

上一篇: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下一篇:人文反思